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转发:佛陀的启示(转载)

转发:佛陀的启示(转载)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大年三十“幼稚园”不知何时起此名开始流传网络,以现实世界为更高级生物进修的幼稚园。此绝非真实实际上别有一个幼稚园的存在,可能就是圣经里的伊甸园之类的,看其描述土地会自然生出果子来。其实佛国世界也一样,听闻一个佛国大便时会有草木自然生出,为方便者抹去遗留。姑且叫做高福报或共产主义世界吧,对比现实来讲那个是幼稚园呢。更明显的例子还是在圣经中,人是被赶出伊甸园的这点最重要。佛经里也有我们的世界叫五浊恶世,释迦摩尼佛行难行事于此世界成正觉,这被别的佛国众生所承认何以敢说,此方世界还是幼稚园。也是在国学明道有这么个帖子,“谈佛论道真心话”http://bbs.tianya.cn/post-647-32288-2.shtml,请参看其168楼相关的内容。

可以说母爱无疆但她有多么的自私,她把她的孩子当做狗一样来养,当然是被溺爱的狗无有一点自由。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我是你的母亲你必须按照我的规划来做,否则用亲情的绳子勒死你,当然还会搭上社会舆论的锁链。导致这一切根本的缘由就是幼稚园,当每个人没有足够的精神消遣,或没有足够的物质满足的时候,会想身边每个人发出锁链。在652楼我管这个叫家族性衰败,当然也是世界或社会性衰败,乃至修行人士传承性衰败。这世界资源相对于活人以及死人极度短缺,死人拖死活人活人又拖死新的活人。只能入侵其他族群满足自身族群的需求,也就是修行人所说的势力之类的。否则就是于漫漫长夜等待冰消之时,也许真的有基督教的大审判,看看自己到底是谁做了什么。

这不是幼稚园相反其实是炼狱,维摩诘经世尊说此世界有他方无有之十善。“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好事者或可想起另有一本《十善业道经》,就其内容不妨说是炼狱生存指南,本楼定不会住于此当立不二。生死不二见死者见652楼,即见生与死如此不入生死。准确的讲生死是有想存在,灭想之后别有世界名之为暗。可于此世观非有想非无想,或名为觉所谓恒顺觉醒,如此即到达彼岸。《楞严经》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对照一下《圣经》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觉海)上。

后面创造各种天空乃至其他“所”,也即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对出世间第一步入流忘“所”。或许这就是返回幼稚园的手段,乃至幼儿园还有四条河流,没有深入不方便进行探讨。不过在上一楼有人谈到《法华经》,化城品故事就不说了很简单。“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此即基本路线不可跳步,非入阴无以熄灭三苦轮,非灭想无以得成于觉性。大概就是印广法师出现的问题,于究竟法做方便缘无有次第,人家是出家法师想的更多,楼主境界浅就不过多探讨了。但路线清晰入于阴即彼岸,paramita而后入化城,这符合经典所说而且非秘法,换句话进入幼稚园才是阿罗汉。

结尾提取《维摩诘经》有两句话,“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把它与“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合起来看一下。看上面所说感觉真是太对了,乃至维摩诘经有一句无言,文殊师利赞叹说此不二法门。这是给人听的非为菩萨,来这么一下就退转一下,大概就是这本经典,乃至法华经最大的问题。华严菩萨“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他真是的含义是“起二法者,方见我实相”。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关于找到自己部分被删了好几楼,整个春节阶段楼主跑到国学,溜达好几天近距离观察实修人士。基本都是圆觉经的套路随顺觉性,人分裂发现自己被删也正常,从这个角度来讲刚好是反实修的。概括一下如下图所示的情况,一个人在观察一座大山,到底是一堆人一起观察大山,还是这个人去观察背后一堆人。于前当然可理解为随顺觉性,于后者就是锁死找到这自己。顺便说一下有人提到事无碍,也就是见前山时不应着后人。对应的就是前面一楼所述的,这个山也是被后之人所展现的。与本楼无关先放在这里,后续再继续判断这个东西根本。



昨日看了一下86版本的西游记,菩提祖师问孙悟空想要学什么。选项一寻仙问卜绝不可得长生,选项二读诵经典是好似水中捞月,选项三打坐参禅描述是镜中之花,这可当国学明道半月游结束语。出世间法与出埃及记自我救赎,很多东西基督教说的都简洁明了,可能我国确深受玄学之害,有些东西一旦和玄学沾边后,就变成了摇头晃脑的玄之又玄。一切从心物二元分裂开始,精神或灵魂与物质表现迥然,此二当然可合一这有人提过,佛陀14无记身是命的所缘,尽管这个属知见障更加强大。

如果定义头脑里的思维叫做意识人,当然天涯这里也有人管叫做脑人。知见障越强越需意识人圆融,圆融他自身所处的思维困境,创世纪中亚当吃善恶果的报应,意识人出问题身体跟着无执行。换到佛家大概就说这个人得止了,儒家知止而后能定之后静、虑。佛家与儒家说的都很正确,但都没有基督教出埃及记漂亮。意识人一定是要走出这个困境,而不是停止或者安稳,仅从这看基督教高于儒高于佛。外在的物质世界也对应这陷阱,投生在这个世界时就进陷阱了,区别只在于有进不进第二月,乃至第三月更深层的知见中。

如此继续得到两条标准路线,一条老老实实的活着别乱想,一条建立一套更强大的知见,在知见中畅游压缩时间。知见之类的都是神经元渲染,意识人走出脑世界需要这个。如何向摩西一样规划路线,让意识在脑补苦难行军的时候,能不停得到给养而不会饿死。我找到合适的的方法深入经典,去看那些让意识人战栗的文字,第一步激活然后找其感兴趣的,好像自己给自己投事物,勾引意识人一步一步前行,这目的地大概在额前的部位。没有合适的书籍或文字,意识人没有前进的可能性,也没有真实的前进方向存在。

如此出埃及记就可以全部破解,作为正常人意识人活在埃及,后出埃及、过红海、沙漠口渴,吃食物等等存在都对应意识人,意识人运动对应色身的感觉,大概就是神经元渲染的昏沉,不运动对应的就是生活的平凡。对应佛家大概就是法华经范畴,三界火宅者对应意识人所说,而这色身如来首先就是提供法,或者说能让意识人感知到的,绝对可当其方向的根本存在。身体与意识人在这里互相颠倒,意识人因什么都看不到而昏沉,等我找到符合自己的文字或佛经,再分享出来其他的都是所知障,经典中只能当做是清理厕所了。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人类历史补充大约公元前1万-1.5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现代人类始祖,学会了打磨石器以及农耕技术。农业的发展意味着历法的重要,诞生了第一批祭祀生存的土壤。在更多的文明中他们血腥,玛雅每年都要杀1000人取心祭祀,对应佛教印度内容婆罗门种族,每年分多次屠杀牲口祭祀。世间运转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在各个文明古国中都诞生了圣人。在印度是释迦摩尼佛,我国古代认为他诞生造前1000年,英国人在印度考古发现阿育王石碑,他活在前273年附近的时期,佛经记载他前世用泥巴供养佛陀,佛预言佛灭百年后此小儿当做转轮圣王。

而我国玄奘法师在印度留学期间,发现印度僧人一个习惯结夏安居,他们有一个典籍每年执行一次,就在典籍上点上一个点做记录,重要的是点点的还都是高僧。记录下来的“点”刚好推出,第一次结夏安居大致前500年。两项作证释迦活在前500年附近,同时期我国诞生了孔子老子。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人,被巴比伦第二帝国灭亡俘虏,这些囚徒开启撰写旧约圣经。古希腊人灭亡了爱琴人的国家,开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时代,奠定现代西方文明的根基。以前有问题的是耶稣本人较晚,但如果计算圣经的撰写时间,都是公元前500年左右,这些文明同时开始人文启蒙。

有趣的在与类猿人与真正人类,也是在开头1.4万年前同时开启,代表特征人类的祖先脑容量,扩张与其他的动物产生质变。最后几只被灭类猿人后脑强大,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前脑强大。就是代表思维能力的前脑进化,到了公元500年附近同时启蒙。这里排除了古埃及和爱琴人,他们都由类法老之类的人统治。由此把佛陀之前的印度婆罗门,古埃及文明以及圣经前五章,这些都是前500年之前的东西,独立出来得到祭祀文明遗产,他们都是灵性、能量类型,之后众多文明都是人文启蒙。至此想给阅读的人明确一个概念,祭祀文明或者说禅定文明,埃及人建立水晶金字塔之类,旧约前五章是闪族人共有的。

最现代人来说禅定文明的代表词汇,血腥、野蛮、愚昧、迷信等等如此。人类花了很长时间走出这些陷阱,偶像崇拜、血腥祭祀目标世界大同。其实再往前倒花的时间更长,古生代软体动物进化脊椎,中生代爬行动物开始有大脑,后生代哺乳动物开始称霸天下。越是哺乳动物的类型,就越类似与人有喜怒哀乐,比如小狗伤心时也会呜呜叫。在之前的爬行动物没有情绪,比如蛇之类的只有冷血的杀戮。两种动物也能代表两种文明,哪怕是在天涯上也存在两种。同样是学佛的一种人喜欢诅咒,经常说你怕不怕打死你之类,或者诅咒他人下地狱死全家,越偏向于祭祀或者禅定越血腥。

从历史上看本师释迦摩尼的一生,从没有说过任何诅咒他人的话,从来没有说过近代佛学词汇,同理中国孔子与希腊苏格拉底,这还没法伪装不经意语言自明。上楼探讨了意识与身体的分裂,或者心物二元分裂的当下世界。精神总在意识渲染世界生活,肉体活在现实却从来没死过。两种东西呈现相互递进的存在,意识衰弱时身体扛起生活前行。身体迷茫的时候意识前进,跨越精神或现实世界的陷阱。从前500年开始的人文文明,代表在现实中的前进方向,物质世界高于禅定境界即规则。一个人在现实中执行人文文化,精神的迷茫或者枷锁自然消退,人生的结尾自然走出这个世界,无需借助血腥的祭祀或禅定。

这个帖子之前引用了太多知识,有一楼内探讨了禅宗的牧牛图。其实还另有一种牧牛图存在,一个人驾船拉人过河过河后,驾船人还是驾船人只不过,收到了客人临走时一袋子钱。或许也对应了上楼的发现,人如何想办法让意识人走出自己,最后走出的是自己还是意识人,牵扯两种*喜欢的颠倒认知。唯独加现实世界属于精神渲染,进入三位一体认知在这不可取。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很久没有回到一个基本的名词灵魂,在我看过的所有法师解答中,无一例外都在否认灵魂正确,或者说牵扯了灵魂一定是外道。我国基本意识形态也否认灵魂,尽管可以尽情用灵魂来写鸡汤。如果或者说是假设人存在灵魂,他活在当下的社会一定会很惨,所有人都在不自觉的其辱它,否认它的存在何况良知和尊严。比如路边看到一个乞讨人士,大多数人的应对是走远点,他是如此的低下与臭气熏天。在远离肮脏的同时也远离了一颗,活着的燃烧的有尊严的灵魂。这很容易与文明这个词汇相交,新闻里听到某些灾害死了人,下意识习惯一定表示哀悼,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所做的事情因为活在文明时代。

依然只是假设如果真的存在灵魂,那他唯一的敌人一定是知识。知识是借口“他为什么不努力”,也就是社会达尔文学派的理论。知识是覆盖没人能证明有灵魂,网上的视频没有权威性。知识是目的是社会前进承载体,灵魂是种代价是脆弱人的专享。更有趣的是别人不在意灵魂,我们自己更不在意自己的灵魂。知识组成了一个面具一个盔壳,这不是一种否认人性的面具,而是一个可以独立自主存活的,可以在社会中完美运行的模子。幸福的人生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差别。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的语句,初次读诵发现这句话写的真好,也许作者本身也是这样理解,但此楼差异的是灵魂生活的本身。

在我的完美状态下外在的各种人,都应该是一颗颗真实存在的灵魂,而我们自己反而非常复杂。至少有一个知识的盔壳在活着,好像一位父亲或者说男人存在。有一颗灵魂一个幼小的心灵,百变多怪脆弱而不堪的生存。我不想弘扬基督教生父与圣灵,确实存在是这样一种状态。还要加上女人这最麻烦的存在,重人格本身就组成了女人,在复杂中又形成了一种病态美,让人迷醉于其中俗称这人活着。迷醉世界千变万化或波云诡谲,当下还是莫名的高兴一会儿就伤心。有时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擒苍。有时候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当然追值得赞赏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触动灵魂的状态下什么都干不了,也不能太绝对至少很适合当牧师。也许作为一个灵性充满的人,一定可以见到各种神圣的事情,这个灵魂彻底独立出来的时候,所有的意识境界都是可见的,好似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到奶奶。但这帖子是科学流派形态的,如果把所有的灵魂或者意识,当做一个笼罩在人头上的帽子。走出去的方法就是把圈子缩小,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即可。睡眠的时候一个小圈子笼罩大脑,所以我们会得到很多的梦境,如此类推如果能在清醒的时候,把意识渲染或熏熏然的圈子笼罩,也许就能达到普照一方尘刹。同样如果把圈子放大,也会得到一个意识场影响电流。



在下一步拆分分析之前需要说明,当下作者本身也在意识迷茫境界中。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中保持清明,那他本身就可以如理如实明悟。意识迷茫下思考没做梦的时候,只能用固有的知识来假设。清明的时候答案我经历了无梦状态,迷茫状态下内容的积累就是知识。在知识的世界中佛教不说灵魂,说的是离或者说开悟的离心意识。缩小意识的渲染场之后离开,之后得到下一个自己。没有灵魂的世界无法用科学手段,有位网友之前提过瑜伽室地论。禅定中又八中特殊的情况,最后两个是寻与伺刚好是科学。人文的范畴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暂时科学的范畴待定。但有一个结论可以提前说出来,整个意识圈没有真正的自由。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玄奘撰写的八识规矩“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第一句性唯无覆五遍行,性(境)也就是现实的状态。第八识的状态是无覆无记,与禅宗所谓的无念我也不知道什么关系,五遍行才是这里最重要的,具体就是作意、触、受、想、思。大乘唯识学有一个概念叫种子,归属于第八识所摄。比如我们看当前的屏幕,所谓眼识一共有9个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分别解释一下,第一个明要求必须有光,第二个空要求眼睛不能挨着屏幕,要有一点距离才行。根的意思就是眼睛本身。

境的意思必须本身有世界,作意要求必须要当事人注意到。这两个单独列一段,在这里很好理解比如如果你在听音乐,那么当前面前的屏幕不能说没看到,你知道注意这里的知道,知道有一个画面但是看不到。分别依是第六识,在瑜伽师地论五识身相应地,这个会换一个名字叫做无间依。染净依指的是第七识,也就是所谓的我,所以会生出来贪爱这个的想法,比如我见到林志玲会很喜欢,PS实际我喜欢杨幂。根本依是第八识的范畴,第八识在百法里叫做本识。他和前面的境合起来组成,唯识学里非常有名的唯识无境,别被这个名词给骗了。

后面就是种子依已经很深入了,种子非常喜欢执着于戏论,也就是名相之类的东西。实际上如果没有种子的执着,根本没法在现实世界里生活。比如见到当前的屏幕,前面的缘都已经符合了,但是你无知道他是屏幕,这就是所谓的无戏论。所以到这里就能理解一下,见性(能见之性)这个名词了。就像之前说“瞎子并不是看不见,他见的是他的想象”,我们本来的见性,按照当下的佛教名词体系,应该叫做“天眼”通非碍,实际上他是什么都能看的,能见境注意是前面的那个缘,能见自己的想象,能见法也就是种子的所依。

那么在金刚里里面世尊说,离一切相是什么意思呢?不要去现象界而已,后面他还说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就是上面唯识学里面的境,记住这个名词在标准的佛经里都是这个意思,而不是自身的境界等级之类。现象界本来就是这个境他是无有的,那么有的是什么呢?“是名微尘”,有的是种子以及种子所执着的法。到此就能看第八识的第一句颂了,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在现象界(性)中,第八识的状态。作意实际上是调用种子去分别,然后就有了触开始接触屏幕,单纯的境是没什么用的,触动的只是名相或者说法的存在。

后面还有受、想这是十二因缘里的概念,细微的心理作用。受就是感受琢磨一下之类的,后面还有想以及思,这是两个东西思要比想微细一点。放大这套逻辑到整个世界里,现实世界其实是一个魔境,(审查人员别乱删了来自华严经)。你理解全息投影这个很简单,就是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境。很好理解你不觉得每天都是重复么?总是这么几个街道,太阳东升西落,根本没有什么变化可说。第八识投下来就好像进了个监狱,那么这个监狱就叫做界地,我们不能自主所以飘荡到这个世界。跟着这个世界,接着升起了业力断了翅膀的天使。

按照佛教在阿含经里有,我们本是光音天的天人,下来吃点东西结果飞不回去了。之前提到“我于燃灯佛所”,也是一个意思想一下阿弥陀经。那里的人可以每天游走无数佛世界,没理由我们娑婆世界的人不行。有人执着于啊弥陀佛的能力,没理由释迦世尊比他差吧?主要原因就是理不清楚,所以南怀瑾说学佛先明理。后面的话非常狠,骂他的那些和尚朋友,不懂佛理胡乱修,让你们看经也不看。那就只能等下一世,再和你说要先明理了。感觉上应该是一种退壳获得新生的感觉,当然我也没去取证就不妄谈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存在,因为没有改变种子本身。注意种子才是果地,所以甚至可能其他世界与当下没什么区别,回归科学就是平行世界,放在佛学就是三世平等。前面说二元分裂,到这楼就不分裂了。但我还是要执着名相戏论,有人如果想要见一切就是那个见性。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得道:约翰福音1 “太初(起床时)有道,道与神同在”
佛教:空(深度睡眠)是一种存在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He was with God in the beginning.
Through him all things were made; without him nothing was made that has been made.
In him was life, and that life was the light of all mankind.
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has not overcome it.

以赛亚12:7 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佛:如来密室,基:天国大门)、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清醒:物质世界不能随心(能缘之心第七识)所改变,第八识相分与七识见分种不相应,即特异功能不存在唯物论。

梦境:精神世界只是一种独立的能见,随心所见与想(能缘之心)同源。精神逻辑世界高于现实,即典型的唯心论。

情本:有情白天清醒夜间昏迷佛家眷属。护能缘之心不受所缘之境类物质幻觉(如恐怖电影)侵害保持幼小的意识。

等随:以第七识能缘之心做基础点,唯物与唯心呈现叠加状态。于带质内悟道深入了知,道种智特殊大脑运作审思。



力量:因圣父圣子圣神之名 (PS万王之王耶和华忌邪)
佛教:《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本楼内容太多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减少楼主所受的污染否则没法呈现。此帖子的更新方向依然是华严经,镜像内的幻影也因此上面的内容,都与帖子运作方向相悖。在唯世学中清醒是五识身相应,乃至后面的第六、第七、第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究竟原因是唯识本身的局限,一方面深入唯识的时候,于现实世界是无法正常生活,根本上这是一种得道的状态。比如大书法家练字的时候,会把墨汁当作馒头蘸料吃,自己对此毫无感知的状态。这种道还体现在音乐、绘画、科学实验、哲学思维很多方向上,唯一的区别唯世学执着于佛法,佛教把这种存在叫做道种智。

唯识学的另一个局限体现在果位,在他无法描述类似华严经的镜像。如果观察八识规矩颂词,第六意识有三个性、独影、带质境,玄奘并没有详细的提到独影境,而这个果位就展现在影相中。乃至第六意识自己还能改变,因为转化了足够的行为业力,比如持戒精研断妄想清净寂灭,还可以独立生出一个自受用身,超出现实的限制开始遨游,也就是《圆觉经》所说顺觉性,《楞严经》一步到等觉能力。仔细观察这种情况的发生,是脱离了有情生物的保护,所以后面又列了一个持名,这可以当作一种解脱因。

从佛教的根本来看上一段,有情生物本来是脆弱碍道的,因此禅宗又说游鱼不顾,放在《金刚经》不可以心取相,妙观察智见(有情种)非功。其他人也许会真信心不逆,一路直走去见实相如“法华经”。但本楼第一段的相关内容,谁又能说这不是一条道呢?基督教真的很不可思议。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激素心理学与唯识学初探:相应心所51见上表所示,以蓝底色标识第七识,可

发现基本存在于烦恼类心所中,也即红色底色标识的范围。对应绿色底色标注

的善法,只存在于五六两识中,即现实中非常清静的人,极度清净(善法)的

结果,引用《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

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

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

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对应的不善法实际上更有趣,如表中黄色底色部分,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大止

观。因此回到本楼的开端激素,第一对是性激素与褪黑素。褪黑素由松果体分

泌,此器官工作在漆黑的环境。性激素如男性由睾丸分泌,但控制睾丸工作的

,实际上是下丘脑。这里用公鸡打鸣说明二者关系,夜间松果体工作褪黑素水

平高,当天将明出现光线的时候,感光神经刺激松果体褪黑素分泌收到压制。

性激素开始产生作用,开始宣誓“主权”也就是打鸣,提醒其他的鸡他的地位

,同时整个白天实际都在打鸣。因此实际上问题在于光,光在佛教理论里叫做

相。根据经典物理学的阐释,光是能量波投射在物体上,根据物体吸收程度的

不同,产生的残缺波(颜色)的反射。

除了相或者光之外还有一种存在,意识场如上图中橙底色部分。引入下面几个

激素:第一个是苯基乙胺(PEA),这是一种兴奋剂使人感觉有精力与信心,如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二个多巴胺大脑信息传递物质,现实中表

现为一种满足感,如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第三种内啡肽本质是镇定剂,作

用与吗啡(鸦片精炼)一样,让(凡)人感觉安逸与平静。第四个去甲肾上腺

素(NE),它的提取物杜洛西丁,是抗抑郁、焦虑的精神药物。以上只表明其一方面的作用,激素的其他药理效果太多。举例的四种激素等合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意识场。一种与上段不同在清醒中的,作用而产生的精神错乱恍惚。(禅定)表现上非常类似吸毒,产生做日做梦一样的效果。

意识场中生活引发梦境思维,现实是真实的么好像梦,梦是真实的梦中的人都是存在,最类似的描述这也许是记忆。因为记忆所以才能分清好坏,产生无穷的爱恨情仇。好似572楼的四维图,外就是内整个意识场就是“心”,或者说“心造诸法界”。还原到起始的图片中,善法(绿)就是法华所引部分,不善法(红)就是意识场。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人的思维呈现二重性质,一种归属于更高级玄幻,一种归属于正常人思维。后一种正常本质是欲望,或者说人体本身的生命力,激素的影响也偏向于此。在生命力中存在一种思维,也就是大脑的思维语言。这种生命力突出体现在,比如睡梦中翻个身,如果能有一点记忆的话,会发现纯粹是无意识而作。换成唯识学的语言归不定心所,眠心所: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沉睡时身体单独存在无意识,清醒时识会忽略掉身体存在)。唯识家管这个叫做五识身,或者叫做“别报”归引业,对应“总报”阿赖耶识归满业。发现身体生命力禅宗叫,非梦非醒时主人公何在。

因此对673楼进行增补,“见”的本质是生命力,“独影唯从见”这种意识,这种在睡梦中发现身体动的,确实像这股生命力的影子,第六识的一种很难发现状态。到此可以粗略体会第八识,“从觉了中析出身根,执着内四大为我”。通常佛教把有生命力的存在,叫做“有情众生”也就是活的。因此第七识也被称作情识,对应第八识被叫做本识。因此“性境不随心”也可修正,性指的是法身如来意思。佛家的解脱方式,就是如来现起他受用,就是由法身中升起报身,接受佛的他受用身教学。换句话第七情识直接见佛。

类似特殊的状态唯识家讲,“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以自身情识牵引本识,现象界的存在感淡化,觉受上发现自身的情识,以及感知“莫名”的存在,也就是“两头”生的表现。按《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品,“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莫名的存在非自(情识),但又可被共享使用的如来。按照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八识规矩頌会如此表现。其要求简单化“小就是大”,把自身还原为“小”情识。还有一种教条化的解释,第七识的本质是双通的,可以通第八识与第七识,“带质通情(与)本,性种等随应”。

因为人的思维二重性质,看经典的时候总是会错解。或者说针对重要的部分,本能的会忽略过去,产生一种都懂了的错觉。这时候可以通过持戒修,第六识通欲、色、无色三界。换句话当身或说行为,持梵行等戒律的情况下,第六意识会变成色界的识。与所有现实极端不适应,包括与身都在摩擦适应,现实表现突然什么都不会,甚至都无法安住在身体中。纯粹是身体本能的反映,也就是生命力体现的禅定。《唯识三十颂》有描述,类似《心经》无智亦无得:“(四修习位)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麤(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也是引用《唯识三十颂》:“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这是唯识学修习的要求,实际上第五也即究竟位位:“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与《法华经》的安乐行同,也就是上一楼法华宿命通。此境可以通过宿醉探知,没有灵感没有牵挂,一切离自己而去只有孤单。只有这时候才会发现“引业”,最后的“知”引导自身,这是个一直被压制的人。

与之对应的就是所谓唯识,或情识其性是认知相也是,于自境中认知自境为相,即完全的唯心主义,与五识身相应地完全不同。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体会到,51心所不只是心理作用。就好像本楼的开头二重性质,前三段与随后两段刚好为代表。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家中把帐开
第八识远离见闻觉知,也就是远离现象界的一切。因此它显得非常傻,但它本身又是无为法。
第七识是欲望的集合与变形,佛洛依德的梦境潜意识分析,就在描述这个东西。哪怕这个帖子,在深层次也是一种表现欲望。
前五识就是所谓的动物性,保持生命的本能,大脑不运转的时候,因为不与五遍行心所相应,只剩下吃饭以及交配的能力。
第六识描述妙观察智见非功,因为他是最后一层可以接触现实的识。第七识就是一半一半了。

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当作让不在现象界的第八识,主动下探到现象中,这样就可以谈得到做主。
或者道家所谓的合道,或者涅槃经的常乐我净

类似土拨鼠日的电影,每天都是重复的,这个意境就是现实的边界,或者说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定,就是一个人全部的记忆、认知习惯,依然无法超脱出去
初发心菩萨即正觉,升起慈悲不是欲心所,悲与悲同类相照,即光明网其境界即无所有
(楞严经,悲魔入其心腹,楞严经知觉乃众生)

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
空无边处是性境不随心,识无边界是独影为从见,或者说依他起性。

阿赖耶识分为三种
能藏 伺心所 自动跨时空吸引法(自性能生万法),或者说声闻圣人
所藏 所谓的无所有定,金刚道后异熟空,圆明初发成无漏
执藏 我爱执取,与欲心所是一个,乃至导致铭记不忘,识无边处

《金刚经》我当灭度一切众生
念头的升起,这个念头或者人我,他们缺乏的是现实,而现实中的人缺乏的是念头或者说灵感。因此最佳状态就是伺心所,在现实中安住吸引念头,或者观想把现实中的带给虚妄。一种双方向的布施。人我(种子,楞严经的魔)活在真人的身体里。
通过觉受而产生的故事很多,但无法还原为性境,也就是电影。因为它只有爽不爽,等等而无有真实。这就是所谓的潜意识,他与现实中有一扇门,两边各看不见。
第一段独影唯从见,第二段性境不随心。

《金刚经》若有想若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种子人我就是有想而无相,现实中的人是有相而无想
因此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化两种众生人与非人,天上天下为我独尊,佛种智

没有烦恼(欲心所)的人,他在现实中无有存在价值。欲望表现为帮助独觉佛,这是正宗唯识的六识主修,改变潜意识中的“拒绝”。
从无为法上看是偷盗功德,或者火烧功德林。因此实际上是真人拉动魔在修行,最后直入光明(无所有)涅槃,正与邪相辅相成。

内容层叠不再写成文章,那么问题就是如何选择?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地球本身是一个空间或者说一个小世界,按照佛教一个日月构成一个小世界。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时间凝滞之后,在现象界中诞生的几何图形。继续往下分析我们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他的本质是一个黎曼(球面)几何,是我们中学学的平面几何,也称为欧几里德几何的进阶版。如同下面的图片,地球本质是一个球面,因此如果我们在地球上画一个三角形,一定会发现他的内角和大于180度,原因在于这个平面有一个曲率。古人发现远航归来的海船,岸上的人总是先看到船帆,之后才能看到船身。就在描述这种曲率,地球是个球星因此一定有限。以地心为原点,可以构建一个解析体系,描述空间(世界)中任何的点。



而对于宇宙这个体量级来说,以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来画一个三角形,会发现其内角和等于180度,可以把宇宙当作一个无穷的平面,平面几何中不存在中心点以及坐标。或者说它存在无数可成立的坐标系,也就是在宇宙中任何一个星球进行观察,都会发现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就好像图中星球A与星球B。尽管其参考系原点不一,但发展的坐标系性质却一样,也就是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这个观察放在佛教就是中观,“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如果感觉稍微有点别扭原因在于,没有把科学中观察者效应加上去。如果上图中观察者不是星球A和星球B,而是观察者A先生与观察者B小姐。就通顺了每个观察者不生不灭,所有的观察者不一亦不异。这是中观最高级的地方也是最恶心的地方,就好像金刚经里有A=非A所以A,这本质是一个固定的文字套路,可以适用于各个地方乃至学科。“如来一声音说法,众生随其类各得解”,如果理解为无有决断继续的路就断了。这是一个类似如来的状态,但他确实并不究竟少根本。

且其和狭义相对论一样会导致无因无果,因为时间是相对的,比如有名的火车隧道佯谬。如下图假使一列电池火车,用接近光速穿过一个电路隧道。以隧道来看火车变短,不可能同时触碰正负电极。这里面发生了长度收缩,其【公式1】l=l0√(1-v^/c^),l0表火车的真实长度,l代表火车被观察的长度。以v为代表的火车速度逼近光速c,会导致根号下的数值逼近0,【公式2】lim(v-c)l=0。也就是火车会变得超级短,这时候根本不可能点亮二极管。但这时候对火车而言,会发生更不可思议的情况,就是在其没有到达B点的时候,就已经和B点接触产生闭合了,A点反而是后闭合的。



折腾这么一大堆东西的原因,如果把自身的意识当作火车。这时候会发生某种“神通”,比如深入和人聊天的时候,注意要入定是先知道对方说什么,之后才产生的回复果在先,更换为一般的话就是预知未来。时间膨胀【公式3】t0=t/√(1-v^/c^),因为【公式4】lim(v-c)t0=∞翻译为佛教,非常类似于天台宗一念三千。但针对“电路”而言这并没有发生,唯识的定境就是这样的存在,电波的速度v等于光速c。在唯识学中第七识叫思量识,前六识叫做了别境识,这两个合起来叫做唯识,与第八识又叫做本识相对。

又比如有时候做梦会梦到未来,注意每个人都有而且会被验证,第六识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对意识而言依然是其本身时刻t0,被迫与0产生乘法导致丢失时间 。但整个过程没有第八识参与,好像对应狭义相对论的局限性,他并没有把物质、时间、空间整合在一起。佛教从中观学派发展到唯识,就是狭义相对论进化为广义版。上面合起来就是性境不随心,意识心无法改变现实的一切;独影唯从见第六识见什么都可能,但只能在定境或梦境展现。或者说第八识或者本识,在佛家对应圆成实也就是性境;唯识(意识心)代表着依他起,他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靠本识。

性境中我们的世界为什么这个样,这样才能转到一真法界(实相)。第一段介绍了非欧几何空间,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典型。因此实际上我们的直觉,总是和现实表现有矛盾,我自己是良善的(非佛教善法),为什么这个世界反而不这样?那翻过来为什么现实大染缸,不能彻底把自己给修改成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根本原因是世界资源总体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渴望这很奇怪。好像上面的图下半部分,引力编织组成的网络,收到有质量的物体影响产生扭曲。

在我们的世界有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引力,针对与前三种力引力非常弱,因为他存在于更广阔的空间,至少不是三维的现象界。好像一本无限延展的书,托起了一大堆玻璃球,在我们的世界有电磁力等,因为强力弱力等所以有原子,又因为电磁力所以有电脑,但其他世界未必是这样的。人或者说观察者受到质量M影响,产生了另一种特殊的状态。黑洞【公式5】t2=t1√(1-2GM/c^r),t1、t2是距M无限远和有限远的时间,r是距离M的距离,如上图所示的一种情况。左右箭头分别表示t2逼近与远离视界(时间表现为静止),左方向过了视界之后时间t2表现为虚数(无意义)。

有趣的是把这个公式转化一下,【公式6】M=(1-t2^/t1^)c^r/2G会发现【公式7】lim(t2-t1)M=0,在佛教类似禅宗离心意识。也只有在这“一切唯心造”才有现实意义,而不是在虚空无为(百法No.95)中,如上面好像只有在梦中或定中,才会出现的独影唯从见发生。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继续开启佛教是如何修定,上按照玄奘翻译的地藏十轮经,“最上房舍最上卧具最上饮食。一切僧事皆应放免。所以者何。诸修定者若乏资缘。即便发起一切恶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诸三摩地”。从描述实际发生的事情上看,实际上是修定的人就是腐宅屌丝。当一个人开始不事生产,精力有无处发泄的时候,就会产生无边的胡思乱想。这些想在佛教体系内叫,掉举等大随烦恼现形,不断的颠倒推测各种事情。但不可否认这种推测就是禅定,只不过被烦恼给遮盖住了,好似黄金与金矿石一样的关系,如楞严经所说需坚持的煅炼。

意识得到的答案是颠倒的,如下图先用眼识说明,其工作原理累死是小孔成像。科学化语言:外在光线在通过木板小孔之后,会在木板遮挡的地方形成一个上下颠倒的相。对眼睛而言小孔叫瞳孔,黑暗的荧幕叫感光神经。按照佛教所讲眼睛应该叫根,眼根给眼识提供的映像,实际上都是上下颠倒的。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把众生颠倒,直接定义为众生上下颠倒,喝醉的人不就是天旋地转的走?类似这种众生颠倒的解释,就是颠倒揣测属于大随烦恼。整个过程发生于意识定境,禅宗管这个叫心外求法。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就是在描述意识境不是真,之后也许会接触“桶底脱落”,就是突然在妄想境中醒过来,浑身犹如水洗一般的状态。实际上顺序在华严经里面都有,如上图中右侧所示禅宗的这套,叫做三地修诸禅这不容易做到,因为很多人没做前面两个,没持过戒律的人比如上面的,小孔成像他不会突然有感触,自身的灵性已经被消耗光了。@ cbb11 这个单独给你列出来,别老说什么开悟的人灵感无限,只有十地菩萨能说已开悟。那御的帖子在说第三次数学危机,想辩论先查一下这个名词。

佛法入世间法世间法入佛法排号第五。所有的现实现象都能按照佛教解释,所有的佛教概念都能翻译为世间现象,再之后的第六位就不会说话了,所谓的“缘来退后是向前”。实际上看大乘佛教还有特殊,因为他要拉着他人一起前进(发心),到这不会进入无余依涅盘。这时候会发生另一件事情,一定会发现32相真实存在。比如如果说了一句正法,现实中会感觉舌头变长,这就是在修所谓的法身了。如来说32相即非32相,金刚经这句可以换着来理解,实际上只是在说广长舌相,这是个感觉上的微妙东西,舌头本身并没有真的变长。

依然按照华严经判别其次第,实际上这是为第七地修功德。实际上基督教说这个更微妙,他们把这个描述为强奸,在意识中诞生神的孩子之类的,乃至还能生出更多的东西。从这点上来看大藏经,存在一种内容划分上的割裂。修广长舌相优婆塞戒经里有,但从金刚经来看他又不一样,是人信心清静则生实相。在这里佛经的存在非常微妙,在这引用一个禅宗公案。元安禅师一日问夹山: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山曰:烛明千里像,闇室老僧迷。又问:朝阳已升夜月不现时如何?山曰: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师于言下大悟。

客官直接对照华严次第图中,最后三个位置的相关描述。衔接上楼的部分佛教发展,从中观到唯识之后,实际上已经非常完备了。唯识最后的一步已经描述到,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熄苦轮。整个佛陀的教法苦集灭道,这一句的时候就修行完毕。整个就是一个修禅定的过程,但过程实际上导致更加痛苦,这苦都是自己招惹的烦恼。但绝对不是凡夫放下就是佛,如图最后如此次第净菩提心妙宝。还有问题的部分是如来藏体系,按照经典如来藏就是阿赖耶,从八地菩萨开始转名为如来藏,注这是八地菩萨的事情,但从次第图中也能有领会。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以心缘心真带质,形而上学演如幻;以心缘色似带质,辨证唯物此是凡。
以心缘法修止观,所藏选敛独显慧;以心缘恶情识本,情情相逢主必淫。

看得懂的加句“太极布妙人得一”,下文就没必要看了道家是起点,也是一切非善(止观)的终结。此句出处是灵源大道歌,其文中重要部分下图有引。首先唯识中有几个概念,看674楼的51心所图。第三列是相应的识,比如慧心所相应五六七,也就是如果当下表现为慧的状态,请仔细看后面其性与业,很多人实际并不知道其含义,那么当下只能是前五、第六、第七识三种状态。如果能搞明白这个就可以根据当下的其起作用的表现了知当下是第几识。比如忽然恍惚中进入一个意境,想明白很多的道理。“八大遍行别境慧”,出处是八识规矩颂,只有第七识现起才会这么突兀,只有突然明白道理而不需要经历研究。

因为这个心所起作用的特点,就把这个状态称之为第七识,也就是识的认知最方便的手段就是其心所表现的形态与组合。之所以说还有组合另举个例子,嫉心所其只与第六识相应,因此如果突然升起了嫉妒心,当下的状态只可能是第六识。我们俗称的止观其来源是昏沉与掉举,都是大随烦恼也就是俗称的恶。其与比如嫉的区别就是其状态是五六七,也就是其代表第七识,这也是有情众生的根本,即开头几句话中的第一个心,佛教中俗称的我,有我作用在道家中叫做性,无我在道家中叫做修命。继续看674楼的图,不定心所中悔与眠分别对治止和观。在现实中就是睡觉对治精神病,导致重新回到修命即佛家的善法。

到此本楼图片中的灵源大道歌就能明了,佛教中的善法状态就是金刚经,“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在道家就叫太极布道人得一。但这首灵源大道歌还提到一句,先修性后修命这点,放在690楼华严经次第说明。从初地开始第七识显现,之后到第四地道行净,彻底得到道家所谓真人,同样的东西在佛家叫原人。之后从第五地开始都修行慧,也就是开始止观防治愚痴。之所以说其是炼因为其对治的是凡情,“辨证唯物此是凡”。最经典的凡夫情就是swot分析,本楼上图也列出来了。佛家叫这个恒审思量,从优势、威胁、劣势、机会,这个架构去分析是不是很像审查?这是世间法,也就是哲学中唯物辩证法。

唯识中管这个叫似带质,天涯有人管这个叫物质化幻觉,其根本特点就是功利心,目标为导向引发唯识中欲心所。因此到了第六地菩萨因缘庄严,其含义就是消极避世离家,陶渊明“久在凡牢中,复得反自然”。到了第七地其慧意境达到非常深的地步,就是通达哲学所谓否定的否定。比如金刚经中“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世尊说得福德多”,其含义就是他们知道为了修止观慧,而牢记的概念法都是水月镜花。影中之福德之实际上是苦,也就是唯识不正知心所启用。第七地想要达到并不难,只不过必须亲自下场苦一趟,没有苦就没有后面的集灭道三谛。因为其得到的还是世间法,所以可以说他们是世第一,已经有了正知。

往后第八地就是出世间法了,全部都架构在前七地的基础上,因而道家说先修性后修命。这里性指的是心所的启用,和其启用产生的结果即业。比如有人说我拿起杯子喝水就是佛性的妙用,尽管其描述的仅仅是第六地,但心所启用的状态和这个很类似。真实的第八地是如幻,也就是金刚经最后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唯识家说“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止观的来源是需要先有法,也就是闻性所闻的累积,这叫做第八识的所藏在这舍弃。金刚道就是金刚经的内容,其内容涵盖第五六七八地,意思到这般若中观也到头了。所谓同时发的含义是唯识和般若是同时修的,这两个体系组成佛教地基。

但实际上般若部如何评价唯识呢?在金刚经里“若世界实有者,即一合相,一合相即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是”。因为一旦说就开启如本楼图中的swot了,凡情一旦再启就退回第五地。六祖大师也有一句类似的公案,其临死时对大众说“我有一物,无名无字,大众还识得么?”神会就回了一句“佛性”,六祖对其评价“任你一生只能做个知解信徒”。在南传这一物就是无明,它就是整个这个世界,故而金刚经世尊说其不可说。实际上上楼引用了元安禅师的公案,朝阳已升夜月不现是何含义?如果有听众还有印象,本贴子开头就介绍了如何修数息法,当时描述我的禅相是很像红色的眼睛,再不明白就看这楼最右边的图。

但有一个问题我没等禅相变白,夜里的月亮什么样就不加图了,道家管叫照体长生空不空,很多佛学家扯空不空如来藏……“命蒂从来在真息”;“灵鑑含天容万物”,都直接说把头一个就是达摩见慧可,所谓的安心生理学上气不顺;后一个就是十地如意珠随行,整套就这个次第最重要。那我们平时所说的阿罗汉、菩萨、佛又是什么东西?阿罗汉叫正觉本楼有介绍,菩萨叫等觉就是他有能力,比如若有人问极乐世界什么样?菩萨就能把这些都说出来。无上正等正觉也即如来,他代表的知识就好像观世音,就是观听世间的语言声音。这就是唯识家看般若宗的人,一切种智不是搞般若的人能明白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一句“性境现量通三性”,整十地境界次第都说了,就是年底说的有三种状态,深度睡眠、半梦半醒、清醒。最简单的例子就是690楼,开头引用的地藏十轮经,其含义非宗门所能表述。此贴依然会打到华严经完毕为止,实际还想继续对比基督教和佛教的,此贴开头就立了四个对比角度。但此楼应该就有很多人彻底看不懂了,牵扯太多唯识的东西需要背下来的,不是我不说人话喜欢被说犯病,实际这些说都是整个过程关键点。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本楼是前两楼的穿插指向般若,金刚经中“如来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如图简单解释一下,肉眼不用说见前不见后,天眼就是禅相所谓的照体。法眼在法华经里有介绍,每个人背后存在的一个珠子。慧眼印度人所说的慧眼,在我国民俗中反被称天眼,使用方法需要闭肉眼,然后仔细去感受“黑暗”。在佛教中法眼被成为第八识,或者道家所谓的炁或无级,前沿科学称之为信息场。证到慧眼也就是所谓的开悟,区别仅是由此进入彼岸,此时即成佛再之见即佛眼。禅宗有一首竭子描述五个眼,“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到此佛经中的各种说法,也都可以正确进行匹配。“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得相”,它说的就是典型的法眼。此句在十地中位置就是第九地,“观众生一切险行处智慧光普照”。看此图建议参考道家著作,牵扯实修道家实际是最清晰的,天眼也就是照体在其称之为息,也就是所谓的命背后的法眼,被他们称之为性合起来,也就是“先修性来后修命”。如图右半部分在甲骨文中,自己的“自”是鼻子的形状,也就是指人的命是那口气。唯识中这几个眼的顺序是,“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也就是第八地不动地前,需要舍弃藏识也就是天眼。这时候会得到所谓魔种,也就是凡情上面楼层中,“以心缘恶情识本,情情相逢主必淫”。

在西游记中有一句不知出处的话,“显密圆通,悟道参禅。无生无灭,气全神全。寿可齐天,虔信明焉。弘顽修蛮,非佛即仙”。偏向于道但确实在描述这个,翻译为唯识语言就不对劲了,第八识在教化第七识情识,这里的第七也就是真的自己。那这个第八识又是什么东西?成唯识论“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翻译一下当第八识现起时,内部就是“气”变为种,并产生了身体的感觉即安住。这时候第八识自身炁,变成了自己之所依靠,换本楼法眼即所谓第八识现起。

后面此种了者开始是说,异熟识等价与自身,即上一段“修蛮”中的蛮。回来第九地菩萨之后,牵扯“金刚道后异熟空”,就能清晰的被理解“修蛮”。只不过这个不知处出的竭,最后说非佛即仙并不准确。但这牵扯另一个被混乱的名词,“摩尼”这个词在梵文直翻,被称之为宝珠但实际上,它正确的翻译是印度仙人。印度的仙人因为文化差异,实际并不被我国人了知。仙人有“慧眼”即眉间的“天眼”,这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开悟,描述仙人的情况在佛教,玄奘翻译为大圆无诟同时发。在前面几楼有个禅宗公案,“龙衔其珠游鱼不顾”,意思就是抓住自己的命根(气),不要管小鱼小虾也即佛魔。

佛魔并不是佛和魔的意思,而是修行人能遇到生物,在现实中找不到其存在,但是能被感知或者听到。这就是本楼的开头了般若,“般若者诸佛之母”即是。这不是这楼要解决的问题,次帖依然会结束在华严经,“入”法界和“(引)导”归极乐,相应的内容又与圣经有关。把上楼少的灵源大道歌补上,还有代表“邪恶”的SWOT。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作意 五六七八 警觉应起心种为性 引心令趣自境为业
悔 六 恶所作业,追悔为性 障止为业
失念 五六七 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在圣经的开头创世纪,上帝塑造了伊甸园,并且塑造了第一个人亚当。并用亚当的肋骨造出了夏娃,故事从这里开始。夏娃(女人)受到蛇的引诱,偷偷吃了苹果并且劝亚当也吃了苹果,因而产生了人类的原罪。当上帝来伊甸园的时候,亚当和夏娃剁了起来。亚当是一个什么状态?就是上面引用的失念心所,有没有时候感觉非常的无聊,无所事事疲懒或者说极度的空虚。这是每个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哪怕是夜店红灯区也没有用。

书接上楼夏娃就是佛魔,或者说就是所谓的般若。圣经讲的就是如何走出去,因此产生了第二个心所悔,上帝安排亚当去干活,承担自身的罪业。所谓的止就是行为障碍症,基督教字面上只与唯识有关,与道家代表善法截然相对,因为这个止在道德经中,静曰复命这无法引到基督教中。体力劳动会障止或者静,实际上是通过自身劳作的功德,匹配得到的般若智慧。以上的话是我帖子的习惯,但圣经并不能这么说,因此下面更换圣经原文:

《旧约 创世纪》天起了凉风、耶和华 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 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 神的面。
耶和华 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
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

上帝并没有抛弃亚当,他在风中寻找亚当,你在哪里?人和上帝之间有一条纽带,哪怕人独自躲起来,依然与上帝保留联系。基本等价公式上帝=第八识,吃了果子的亚当=第七识。当每个人进入精神空虚的时候,实际上会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这是什么状态呢?否则我们不可能知道自己现在很无聊,也就没有相似的烦恼升起,这个提醒的“声音”就是作意。成唯识论“此了别用,见分所摄”。这就是现实中上帝的存在方式,另一个佛教与基督教根本换算:上帝在英文中主语形式是复数我们(us)=佛教彼岸中的佛也是复数。

实际上在华严经中卢舍那佛成正觉,是在不动道场(一真法界)中,经典中的描述方式是,卢舍那佛与诸宿世善友,这就是基督教中的上帝复数(us)。佛教中报身佛回归法身,就是成佛的具体形式,等价于基督教个人回归上帝,所谓在复数中保持主观意识,就是佛教所谓的报身佛。继续描述这个作意心所,《新约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与英文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中文描述的是起床后第一念就是上帝!

眠 六 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 障观为业

直接翻译约翰福音第一句,在一开始的文字伴随着上帝,他就是上帝(佛的法身)。说他是起床因为这是眠心所,身不自在=亚当躲了起来。眠心所之后开启的第一念,就在那一刹那就是上帝。实际上上帝通过这些word,暗中帮助亚当摆脱自身困局。和圣经最搭配的佛经是楞严经,“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篇,仔细观察观其声音即圣经的word。尤其观世音菩萨在这本经中,还提到了我不自观音,也就是圣经中的上帝是us。

我的帖子也是这么写的,“道听途说”这就是金刚经中的,“汝勿喂如来作是念头,我当有所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楞严经的解脱法六根互用,如果没有“上帝”帮忙解释,“亚当”是无法理解并真实使用的,它在描述佛魔本身如何超脱。如果翻译为圣经的语言,就是上帝并没有放弃魔鬼,“耶和华 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能听到么能感知我很无聊的当下,就是上帝在呼唤。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再把这个图发一遍,如果说道教代表着善法(绿色),唯识代表的就是烦恼法(红色),基督教代表的就是无记法(黄色)。按照我的经历这是一个递增的顺序,不修善法在烦恼法中无有根基,因为对照不上现实中的事。不修烦恼法就无法理解圣经,所谓无计法就是引导至彼岸。注意看蓝色圈圈的部分,如果把相应的识理解为顺序,那么最底层的善法(绿色)仅有五六,中层的烦恼法(红色)中除了小随中二,都是带着第七识的存在。只有最上面作意开始的遍行(紫色),有第八识的参与。这代表着知识的累加,修善法的时候实际很懵懂,当到了烦恼法的时候一下子多了起来。最后到了第八识参与的时候,就到了所谓的彼岸了。

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的来源,从究竟点而言我坚持上面回复的,道家是一、唯识是二、基督教是三。这里面的关系修唯识即止观,它前障修善法也就是道,道家也说了这是“丧乱精神”。它后障基督教因为太淡然了,这声音不是来自上帝的呼唤。不当不正他是一个人的学识,作为人唯一可累积的“中道”。在基督教中当人和神生子,这时候我们就叫他“圣灵”。当人和杂乱的东西交配,注意都是灵魂的层面,出来的就是牛鬼蛇神。在《法华经》中,佛教把这个过程叫做打扫厕所,《圣经》出埃及记管这个叫,吃天上的食物补充体力。我也是后来知道有人管“法眼”叫法味。

我们看图片中黄色的部分,悔、眠都已经和基督教结合了。寻实际上就是求这种食物的表现,伺的业是安住身心位分,实际上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当然如果翻译为道家的话,这个伺就是修命了。因此引入基督教一个根本概念,“牧羊”投食与慢慢长大。对于羊来说他的表现就是,灵魂的饥渴与满足。我圣经看的并不全,有人看了楞严经和我说这是羊,最后要被宰杀的存在。《金刚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in god we trust’这是被印刷在美元硬币上的文字,当us出现的时候每个个体无所畏惧。实际其导致的结果大致是天堂,不知道这算不算圣经中的应许之地。实际上这依然是亚当状态,就好像亚当因为知道没穿衣服,不敢与上帝相见是一个情况,区别一个是羞耻一个生死。最后请看一下基督教的"十力",《旧约 撒迦利亚书》“以下是耶和华的默示,这是耶和华论到以色列的话(是耶和华的宣告,他铺张诸天,奠定大地的根基,造成人里面的灵):

“看哪!我要使耶路撒冷成为令周围万族喝醉的杯;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犹大也必受到攻击。到那日,我要使耶路撒冷对万族来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举起它的必受重伤;地上的列国必聚集起来攻击耶路撒冷。到那日(这是耶和华的宣告),我要击打所有的马匹,使牠们惊恐,击打骑马的人,使他们疯狂;我必开眼看顾犹大家,我要击打万族所有的马匹,使牠们瞎眼。那时,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耶路撒冷的居民,靠万军之耶和华他们的 神得着力量。’

“到那日,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好象木柴中的火盆,又好象禾捆中的火把;他们必向左右吞灭周围的万族,但耶路撒冷的人必仍在城中原处安居。

“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到那日,耶和华必保护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中间最软弱的,到那日必好象大卫,大卫家必好象 神,好象行在他们前面的耶和华使者。到那日,我必歼灭所有前来攻打耶路撒冷的列国。”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依然是698楼结尾的《旧约 撒迦利亚书》,翻译为51心所的语言,可以参看《圣经》描写的多微妙。如果说《金刚经》不住法布施,尽管实际上更像是禅相,但如果说是圣经的语言,感觉更像是描写开悟,因为人与神的孩子叫圣灵。一开始描述这是耶和华的默示,对应金刚经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中的如来。“我要使耶路撒冷成为令周围万族喝醉的杯”,注意上楼红色部分,只有一个“六”的部分小随烦恼。圣经描述的东西太微妙了,因此最微妙的描述就是这个“小”字。之后“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在描述的是“害”心所,注意它导致的“恼”心所。非常安稳的状态受到攻击。

憍 六 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 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害 六 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 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恼 六 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 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掉举 五六七 令心于境,不寂寞为性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恼心所会导致暴热,也就是这时候人会感觉,突然“轰”的一下头疼。“我要使耶路撒冷对万族来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举起它的必受重伤;地上的列国必聚集起来攻击耶路撒冷。”恼心所开始现起之后,最后打到的却是攻击的人。就是当忽然开始恼怒后,却找不到恼怒的对象,俗语所说的自作自受产生了。另外这里注意掉举心所,他的性质就是不寂寞为性,所谓的不寂寞就是有外来“人”。耶和华把人给藏起来了,然后打击不寂寞的外来“人”,同时还能让“恼怒时”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就是所谓的“眼瞎了”。所谓的开眼依然是前面引用的,成唯识论第八识显起,内变为种就是“法眼”起。

散乱 五六七 令心流荡为性 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犹大的族长必心里说……”,这是真实能听到来自心里的声音。当一个人极端散乱的时候,法眼升起这时候对治所有邪恶。“我必使犹大的族长好象木柴中的火盆”,整个人都陷在恼热中。“他们必向左右吞灭周围的万族,但耶路撒冷的人必仍在城中原处安居。”整个人处在恼热中,内部的“心种”却什么事都没有。“耶和华必先拯救犹大的帐棚,免得大卫家的荣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荣耀胜过犹大。”因为唯识中的这个“内变为种”,他就是因神而起的“圣灵”。耶和华必须先拯救这个,帐篷描述的就是第十地法云地。

“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以人作为参照点来看中间相份,也就是现象界依然可被看到,圣灵与法云(法眼)就是所谓的两个头。只有在这个第十地的状态,In god是如此明显,他必须无条件先被拯救,上帝布施给与圣灵无畏的力量。耶稣受难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这样,《金刚经》“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于后末世,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析知析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玄奘所谓的“受身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受身就是大卫家,持种就是内变为种。

这段圣经描述的非常微妙,依然不是开悟的境界。开悟必须是圣灵自己,好像楞严经所说的,诸根互用从互用中,忽然超越才是方法。也不妨就说是,张开翅膀起飞的天使。到此基本把佛教的几个概念理清,当一个人不断的灵光闪耀时候,可以把他定义为声闻弟子,这些灵光被感知就是所谓的“闻”。那对应的把这些灵感说出来,就是典型的第四禅“舍念清静”。如果通过《楞严经》五十阴魔,这是识阴的第九个状态。现象上感觉对应华严经第九地,因此可以对照出楞严经的识阴,指的实际上是覆盖圣灵东西,华严经所说如是次第净菩提心妙宝。

因此也可以简单的把法华经解释,无有三乘只有一佛乘就是,只有进入彼岸即“开悟”,如果把法身称为先天,也可以更换为进入先天境,到此佛教想说什么基本完毕。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拆分基本概念,所谓“无我”指的单纯是没有主观能动性。举例南怀瑾评价自己,一无是处就是在描述这个情况。“欲心所” 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欲心所是众生颠倒的纠结,比如“朝九晚五”就是典型的勤依,这是欲界的根本表现。因此佛教规定非出家人不得说法,实际上是非阿罗汉不许讲法,如上图右边十二因缘,断我爱执取即证入四禅(舍念清静)。关于阿罗汉的表现在《金刚经》中,“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这也是南怀瑾一生的表现,朝三暮四没有一本书写完了或认真写,评价自己的一生一无是处,否则就是勤依即着欲望。



离欲望在佛教《法华经》“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圣经》中同样描述有一个应许之地,“流奶与蜜”让修行人有个恣意休息的地方。在《圣经》出埃及篇开始描述的就是这个,从埃及(欲界)做苦工开始,通过红海防止追兵(出离心障碍的表现),直到到达西奈山,转进耶路撒冷。如699楼引用的圣经,耶路撒冷是万族为之沉醉之地,因此产生了无穷的业障逆缘,具体表现违背亲情道德参看《济公传》。

因此佛教中的“无我”参见第一段,但还有另一个我也就是心(或识),如上图左边的显示。此心在《楞严经》中描述为,迷头认影中的影子。实际上对于“无我人众生寿者”的身,这个心更符合“I am who I am”。因此禅宗另一些人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概念上的方法如上图左侧,四维世界的定义是,过一点有且只有四条线呈现相互垂直状态。设定绿色的A点为显示中的身,本身有三条线过A相互垂直,也就是长宽高红色的线难以理解,它的表现实际是佛教中的“见”。定B点为心此时心见身就是,金刚经中“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假定A点为身那心就是内缘为种,此二均为见分所摄即红线。

对应当心开始展现的时候,进入无色界的识无边界处定,此定引发的直接结果即散乱。当心开始退散也就是无所有处定,因为实际表现与吞气很像,也就是我国古代所说的,“食气者不死而神”。与四禅相衔接的是空无边处定,《华严经》“是菩萨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别异相。故知无边虚空。即入虚空无色定处”。所有有对相的灭尽的表现,又称之为灭见思烦恼,比如当你看小说或电影,代入感引发的就是见思惑。举例林正英的僵尸电影,所展现的是正一道,比如他说“术士就是有术无道之士”,如果突然引发自身的感知,就是见思惑升起实际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话头。

到此粗略能看到禅宗的表象,比如南怀瑾他说自己一无是处,实际上是引发人的见思惑,进而引人进入寻心所。因此比如马祖常说即心即佛,后来又说“非心非佛”,弟子法常大师听闻了叹了一口气,说:“这个老汉子,胡弄天下人,任从他非心非佛,我这里依然还是即心是佛”。因此如果在这真明心的人,会明白禅宗等价于基督教,I am who I am这个I就是心,也是弥勒菩萨的唯心识定,结果是“心地中涌出无数如来”。见思烦恼过后也即正念升起,转而进入尘沙烦恼范围,《金刚经》“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世尊评价是三心不可得,由此引发第九次灭尽定(灭寿想定)。

不同于四禅舍念清静,就是所谓“放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随”,受的三即顺、逆、舍,把你最喜欢的人夺走的业,这里一个特殊的感觉即行舍心所,有虐心体验当下即进四禅了。灭尽定更多的是行尸走肉,举例明仁天皇的妻子美智子,如果观看她的视频很相似,这是一个没有心的人,只有风烛残年的身体活着。想心所,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心没有了想心所也就断了,如同《楞严经》“妄想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众生即心即识即佛即灭尽定。《金刚经》中“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此即天眼引发的定中,见山河大地之类的。“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这是执于法的情况迷执,也就是痴心所,于诸事理,迷暗为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讲的是天眼可见的泡泡世界,每个泡泡就是一个有为法。好像须菩提所说的一合相,也就是印度人吃的饭团,一粒一粒米捏合起来的存在。对应最后一个概念漏,“说法者无法可说”也很简单,说法的是心亦或者说识,识本身并没有法只有愚痴,“言辞非无漏云和获圆通?”。“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你没法让远离见闻觉知的东西,能说出言语之类的出来。“初发心(离欲)时即是正觉”, 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来源于《华严经》的这句。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贪心所 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欲心所 于所乐境,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两个汉字容易被糊弄的名词,欲的判断标准是勤依,也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基本判别手段。这是身心安放之所在,离欲的时候心是没有地方安放的。特征点在三禅是身受乐,这就是欲心所导致的结果,老百姓说的“平安是福”。贪指的是对于“有”的贪婪,起源是想和思两个心所,导致的想象或者意淫。总结一个是安住在现实中,非出家人难以体会的“无助”,一个是对梦想境界的极端渴望,或者说“钟鸣鼎食,妻妾成群”。



因此引发第七识判词,“贪痴我见慢相随”。贪就是现实中的欲望,属于根本烦恼,和痴(就是不明不白反而安分守己),慢(障碍平等性智升起,认为自己很特殊),我见同属于最基本的烦恼。在基督教中没有第七识遮盖的被称“义人”,没有不择手段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贪,但也不是安贫乐道这是痴,或者认为自己很特殊是天选的慢,乃至我见思虑即图片中“洵的旷野”。就是《金刚经》中所谓,“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瞋心所 于苦、苦具,憎恚为性 能障无瞋,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忿心所 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 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同样的道理嗔也来源于有,就是臆想出来的“知觉乃众生”,中对比众生而产生的嗔恨。忿是针对现实中的经历,比如万恶的交警之类的。至此引发《心经》的范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贪或嗔相应的就叫心挂碍,尤其应对颠倒梦想这句,就是陷入梦境与想象中,《圆觉经》“依幻说觉尤未离幻”。

这容易产生的究极错误是“比量”,于“有”而产生一种反观现实,认为现实反是假的情况。如此人可简单成为活在梦中,但比量会导致他认为现实是梦境。对此真实的解释在上图,《法华经》,“法住法位,世间相常在”。《金刚经》也有一样的句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与法不说断灭相”。最确切的应该描述为,肉眼所见是连续的存在,但其他的眼启用或变化,如此渐渐发现如来这个存在。

回到《圣经》从亚伯拉罕开始迁徙,到雅各因饥荒迁徙到埃及,摩西最后带领族人再离开。不由让人想起电影《超体》,从人追溯为猴子再追溯为脊椎动物,最后一个受精卵究极开始之前。“ Life was given to us a billion years ago. Now you know what to do with it.”,走完祖先的道路方才能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上一个帖子少了《金刚经》,“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防止依幻说觉的情况,就是莫名其妙在梦中头部起了光环(夜月)。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继续破名相大圆镜智,可以判断其所描述的是法眼,如图西方教堂的壁画中,圣母玛利亚与耶稣都被描绘为相同的情况。“大圆无诟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也就是发起了法眼后,其所见是大致就是泡泡世界。如果继续引申天堂中人被描绘的都有法眼,那么可以判别天堂都是开悟的人。他们所见的泡泡世界就是有为法,而他们自身的情况就是“we”。来源于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改变,为了说明审的功能见下图中间,楼主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当我骑车的时候会发生如下:



突然无比的空虚(失念),然后内心中开始有声音(散乱),【失念心所导致内心流荡】。开始转化“回忆”一些事情(念),对治失念导致的散乱心流荡,这个回忆很像是数星星,这是对心中的小人而言,选择为性也就是慧心所启用。当小人开始活动的时候,无比软弱也就是《圣经》,所说的对集居者要好一点。内心退却转而进入二禅,定生喜乐也就是心一境性,感觉自身工作以及外在环境,初步观察也在此时可以生暖,也对治散乱时引发的弱(冷)。如果产生进一步产生某种愿望,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三禅。

貌似在天涯应该说过灵性生活,但整个过程都是在被感知的,就是第七识的恒审功能作用。因此第七识是修行的根本点,没有这个审无所谓修行,但他也会带来副作用,好像上段末尾所说,因为审而给第六识(了别境识),一个基本的信息继续放大。第六识或者说意识的能力,上面有一层介绍相对论,“六转呼为染净依”,因第七识对自身的审查,导致意识虚幻一个臆相,导致一个好与不好的觉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例子,当意识虚构一个意境时,能舍实际是被夺走,就是四禅即所谓的“放下”。

整个过程中第七识对自身的审,当他不再起作用的时候,自身没有一点依靠交给外在。净空法师有一个类似描述,他说他从来不管自身的情况,全靠菩萨来安排轻松自在。非常类似的一种描述,就是基督教中的WE状态。如果说地狱是自己三分地,天堂大概就是背靠背互相相信,好像净空法师绝对相信菩萨。在《圣经》中诺亚和亚伯拉罕,绝对相信神因此被神喜爱,先知也可以被称之为菩萨,了解的人会明了这非常的美好,但也非常的难需要真实的信,他们不执着于眼前的有为法。

由此打开唯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玄奘取回来的“三能变”。第八识异熟识第一能变,诞生了泡泡世界有为法,有为法尽管“事出有因”,但并没有真实的结果可言,现实中更像是某些心态。第七识代表第二能变思量识,也就是上一段所谓的审查。前六识第三能变了别境识,它活在梦幻的意识境界中,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见奶奶,这很符合科学见侠义相对论,对于佛教来讲这个叫做,“满引能招业力牵”。又或者如上面的楼层判断,第六识代表的就是心,(当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第七识从觉了中析出根身,执着内四大为我就是身。

《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为唯识的语言,不使用了别境识同时行舍,最后导致基督教中WE发生。对第六识而言这是一条古路,无论从进化论回溯还是出埃及记。对第七识也就是修行的方法,南传佛教的修法就是跳禅。整个三能变也代表者三类分身,同时如果单纯的看WE状态,所谓的天堂也不妨说为极乐。《华严经》依然是这个帖子的结束,楼主很保证长时间看一本书,状态如上已经介绍了,但佛教的修行方法都在这里。

基督教和佛教各有各的好处,比如不看圣经还真无法理解,《维摩诘经》“现实中做魔者多是十地以上菩萨所作”,人家一句耶路撒冷的原住民,原住民反而管我们叫过河者,这不就是《心经》的(河)彼岸。
楼主:u_98276580  时间:2021-03-28 21:48:33
《华严经》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别而不得证。《楞严经》无见顶相方光如来宣说神咒。《金刚经》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三本佛教的经典中,智慧得相、无见顶相,都在描述法眼升起的状态。《金刚经》描述的更经典,因为燃灯佛所是半梦半醒才可进入,否则只能有一种莫名的感知。《金刚经》的如来佛所受记,翻译到《楞严经》就是,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轮,到《华严经》就是出发心菩萨就是佛。回到天台宗智者大师,前文介绍有个六即佛,如下图至此已至红线标的部分。或者对应华严宗清凉国师的,事事无碍法界都是一个。



因此找到所谓心的别名:心、识、我、女人、佛魔、众生……又可以把禅宗的明心见性翻译,明心如上就是这些存在,见性就是法眼所照的境界,也就是法界或所谓月朦胧。有人管着这个叫先验,但始终无法解释一个根本问题,我国古代下九流的武林江湖,尚且明白需要在纸上画出心法,方便后人理解如何修行,为什么佛教和基督教的大德们,反而喜欢不断修改说法。对当下最简单的手段是画动画,《金刚经》的难点是五眼和一合相。《楞严经》的难点是个蒙太奇手法,如此就没有禅宗所谓指月问题。

因此引发《圣经》中的一个问题,在摩西五经之后以色列人进入耶路撒冷,由此进入士师时代,疯狂的崇拜偶像这是人的罪,从该隐杀了他的弟弟就开始了。这里的崇拜指的神明是欲望,比如金钱、性爱、暴力等等,陷入某个状态中感到自在,就是在对这个神明进行崇拜。但人的样子本来是按神的样子创造的,也就是佛家的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之后过渡到列王时代的耶路撒冷,更加混乱国王与埃及、亚述人结盟,不管底层人民过的有多苦。埃及人对应现实中的经济压迫,亚述人对应现实中的军队暴力。

与外族结盟后反被外族攻破耶稣拉冷,这是《圣经》中对《华严经》,但因妄想分别而不能证,或《楞严经》识因未尽的解释。此处描述的事情对照现实,就是法眼为什么无法保持,或说为什么人的大脑不能开发。抱歉我找不到《圣经》的原文,但大概在约珥书附近的位置,大致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况:那些人崇拜者偶像,之后反若无其事的进入圣殿祭拜耶和华。有智慧和经历的人看明这是什么。佛教理应免疫这种情况发生,因为法师都是出家人有戒律,但实际上表现还不如基督教。

现在把佛教究竟的境界与基督教对比下,《华严经》从发心出世间开始,就是《楞严经》的初心入三昧。《楞严经》最后的境界是等觉,对应《华严经》的第51位,也就是根互用中的超越。本质上《华严经》结尾在妙觉,是超越《楞严经》的大致等于WE。需要到等觉状态才能使用天眼,也就是《楞严经》的天眼无碍,这个天眼就是菩提心妙宝,也就是圣经中的“夏娃”,到了这可称之为法神大士,也就是《金刚经》的是身甚大。这个结尾对应的就是六即佛中,“更无一法新”只是先前不识得。

我不是成就者尚未进入等觉,此楼还是破名相外加说明,我们为什么被从耶路撒冷打了下来。佛教中的原因是我见即分别,即唯识中的小随烦恼或了别境识。基督教中即夏娃吃了苹果,而忘记了耶和华本身的公义,或者说他是无能胜万王之王。

楼主:u_98276580

字数:326168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16 14:03:00

更新时间:2021-03-28 21:48:33

评论数:28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