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随便写写中国历代不为人知的冷门谋臣

随便写写中国历代不为人知的冷门谋臣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因为张纮的竭忠尽智,所以孙权非常尊重他,孙权执政早期,对于满朝文武的称呼都是直呼其字,唯独对于张昭和张纮这两位重臣另眼相看,他尊称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看见张纮这么得孙权宠信,总有些人眼红。有人跳出来说张纮出使许昌期间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现在是身在孙营,心在曹,不能重用。孙权对此毫 不在意,仍然依照东汉朝廷对张纮的任命,派遣张纮前往会稽郡担任东部都尉一职。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0)一切为东吴着想
孙权主政之后,东吴集团的发展战略较之于孙策时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以鲁肃为首的新兴力量逐渐成长,成为孙权幕府的核心势力。鲁肃还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对孙策时期由张纮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完善,并改变了张纮所倡导的 坚持成为汉朝廷的支持者而转为据守江东割据称雄。
在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亲自攻打江夏,三伐黄祖。为了保证大军主力云集江夏之时内部的稳定,孙权便将张纮留下坐镇吴郡,负责在后方运筹帷幄,这也说明了孙权对于张纮的高度信任。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战后孙权论功行赏,他认为张纮留守的有功,打算赏赐张纮,并提升张纮的职位。张纮深深地作揖谦故意贬低自己,因为没有取得多大的功业,所以不敢承受恩宠,到最后孙权也只能尊重张纮的意愿。
张纮的心态很好,对于像鲁肃等新人的横空出世,他并不像张昭那样对于鲁肃等人采取抵制的态度,他只是关注东吴集团的下一步发展,当孙权与自己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也只是非常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孙权进行规劝,他的这种做法比张昭摆出刚硬的态度,一副老臣的架势来逼孙权就范显然要高明了很多。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1)担任长史
建安十三年(208年),三国里三大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打响了,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想必大家都清楚我就不浪费时间写,在这一场决定江东命运的战役中,张纮这位曾经为东吴集团立下大功的谋士是什么态度呢?可惜在史料中没有任何痕迹记载,好像不关他的事一样。
要知道张纮是站在张昭的主和派还是站在鲁肃的主战派,那么可以从战后,官职调动来推敲一下。在赤壁大战取得大胜之后,将原本孙策时代就担任的长史一职的张昭撤掉了,代之以张纮为长史。长史这个职位,虽然级别不高,但职低权重,可以说是孙权幕府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权力的关键职位,那么我们可以猜想张纮肯定不是主和派了,以张纮的性格应该也不会做袖手旁观的中立派,那么张纮的立场就是和孙权的基本一致了。
张纮以五十六岁的高龄进入孙权的核心班底,对此他很高兴,可惜的是留给他的日子并不多了。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2)围师必阙
赤壁之战结束之后不久,孙权趁着大胜的余威,亲自披挂上阵,出兵攻打淮南重镇合肥,而此时身为长史的张纮也随同孙权一起来到了合肥前线。战事刚开始很顺利,此时的合肥仅有张辽、李典等人率领的少数曹魏士兵驻守,兵力悬殊,只能进行殊死抵抗,孙权指挥人马将合肥团团围住,战事陷入僵局。
张纮虽然不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但是他从军事行动布局中察觉出团团围住合肥不是好办法,于是他对孙权说:“自古围城之战都会故意留其一面不去堵截,这样可以让守军产生突围的逃跑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动摇敌军的士气和战斗力。现在我军把整个合肥城围得水泄不通,同时又不分昼夜地进行攻城,敌军眼见根本没有突围的可能,只能孤注一掷、负隅顽抗,这样的城池是最难攻破的。所以臣认为应该减缓对城池的进攻,并故意留一个决口,让敌军在是战还是逃之间摇摆不定,等到敌军士兵斗志涣散就可以一举拿下合肥。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从上面张纮的策略可以看出,虽然他是谋士没带过兵,但是《孙子兵法》一定看过,这招“围师必阙”正是《孙子兵法》围城攻坚之战中最有效果的一招,历史中很多统帅都用过此招,屡见其效。
这本是一条妙计,但奈何却遭到了一些将领们的反对,这也使得孙权的被动技能“容我三思”自动发动,于是在孙权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战机稍纵即逝。不久,扬州别驾蒋济使用疑兵之计,他告诉士兵们有数万援军正赶往合肥,这也使得合肥守军士气高涨,又可以多撑一段时间。(其实并没有)
后来真正的曹魏的援军赶到,主动向孙权挑战。孙权眼看战机已失,气急败坏,竟然打算效仿当年自己的哥哥孙策亲自率领精锐对敌军展开突袭。张纮这下不乐意了,他最不喜欢冒失行动,如果孙权死了都不知道再去找哪个接班人。张纮严肃地告诉孙权:“冲锋陷阵乃是先锋官的职责,不是统帅应该做的事。”在张纮的劝阻下,孙权终于打消了一时的冲动,面对现实作出了撤军的决定。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3)三国鼎立
过了一年后,曹操在荆州地区重要的战略据点江陵陷入孙刘联军的左右夹击中,为缓解江陵之围,曹操不得不多次从外调集兵力进行增援,合肥一带的防御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合肥作为孙权心中最大的氹(氹dang是粤语,意思是坑,一个另孙权欲罢不能的地方)所以一有机会又打起了进攻合肥的念头。
这时张纮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一次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对孙权说:“自古以来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作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文治和武功都要同样令人佩服,现在最主要不是攻城略地,而是稳定内部,首先开展农耕养殖,提高商业经济,然后多任用贤德之士,多听取别人好的意见,同时推行宽松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最后才是加强内政建设,训练军队,制作攻城器械,到时侯国力强大再出兵征伐,岂不是更容易成功吗?”
张纮的意见在看重大局观,而不是一城一地,孙权同意了暂时不出兵(真的是暂时,要不孙十万的外号是不会有的)开始着手治理东吴,同年年底,曹操在荆州地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江陵被孙刘联军拿下,荆州大部地区也从此易主,孙刘联军取得了江陵争夺战的最后胜利,进一步稳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4)迁都秣陵
张纮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 年)又向孙权提出建议,他认为应当离开吴郡定都秣陵(江苏南京),史书《江表传》里这样写道,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张纮这个建议不但得到了孙权的首肯,刘备后来到访东吴也承认是秣陵是建都的好地方,孙权迁都秣陵后不久,在该地兴建石头城,第二年又修筑濡须坞,并将秣陵改为建业,
从此东吴集团的政治、军事中心迁至长江下游地区,这个建议也是赤壁之战后东吴集团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赤壁之战之后,东吴集团的发展重点从荆州一线转移至长江下游,在巩固长江下游防线的基础上加紧与曹操在淮南地区的争夺。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5)一封遗书
定都秣陵后,孙权让张纮赶回吴郡迎接其家小迁往建业,但乐极生悲的是张纮在回家的途中意外染病去世,终年六十岁。临终前,张纮还是放不下发展中的东吴,他写了一封信由他儿子张靖转呈孙权。在信中张纮写道:“自古以来有国有家之人,都想修治德政来兴隆盛世,至于他们的治理,大多没有理想的结果。并非没有忠臣良将相辅佐,不是不明白治国的根本,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恶情感,不善于听取意见。人之常情是畏难趋易,喜好相同的意见而讨厌不同的意见,这与治世法则正好相反。《易传》有言‘从善如登山,学坏如崩山’,是说学好不容易。君主继承数代相传的基业,凭借自然的趋势,掌握着驾御群臣的八柄权威,乐于做好做的事、听好听的话,无须向他人索求什么,而忠臣心怀难于进用的治国之术,说出逆耳的忠言,两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当然吗?不合就会产生隔阂,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虚而入,君主就会被假忠迷惑眼睛,贪恋小人的恩爱,于是贤愚混杂,长幼失序,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人情关系扰乱了正常的统治秩序。故此圣明的君主醒悟到这一点,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不厌其烦地接受忠谏,克制感情、减抑情欲,为了道义而割舍恩爱,在上者无偏颇错误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绝了非分之念。您应当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锋芒,以成就仁义泽被天下的大业。”张纮的这封遗书饱含了他对孙权的殷切期望,可谓字字真情,难怪当孙权看完这封信后,也不禁流下了眼泪。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6)个人看法
张纮作为汉末三国初期的谋士,对于孙吴政权草创、建立、巩固都起到关键作用。他的功劳可以概括为四大点。第一,张纮为孙策确定基本国策,明确了孙吴政权以后的发展方向。第二,在许昌期间,促成了曹魏和孙吴的暂时联盟,也正因为如此,孙权在后来进行的内部稳定的战争中,曹操一直没有进行干涉,这从客观上为孙权成功平定江东的叛乱、巩固自己的地位获得了宝贵的时间。第三.全力协助刚上位的孙权,从政治上安稳内部,休养生息,从军事上劝谏孙权不要鲁莽行动。第四,是建议孙权建都秣陵,也表明孙吴以后发展、防御的重点放在曹魏方向。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张纮除了是一名王佐之才的谋士,还是一代文学大师,精于诗赋,着诗、赋、铭、诔多篇,《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文集》2卷,已佚。今存《瑰材枕赋》等文,载《艺文类聚》。工小篆、飞白,又善楷书。深得名士孔融的钦佩。
当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看见张纮诗、赋后都展示给别人看,他对众人说:“这是我老乡张子纲所创作的。”(陈琳是广陵射阳人)陈琳归降曹操后,张纮读了陈琳的《武库赋》后评论称赞陈琳的文才。陈琳知道后却说:“我在河北时,以为自己是学识博大精深,所以让我过度自信,如今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有你在此,我比起你来,简直是小巫见到大巫一样。”成语“小巫见大巫”也由此而来。
最后,我用唐人孙元晏的诗一首,以作结尾:
东部张公与众殊,共施经略赞全吴。
陈琳漫自称雄佰,神气应须怯大巫。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十、当机立断——杨洪
之前写三国的谋士,已经写了曹魏的王基和东吴的张纮,就差蜀汉的了,但是我觉得蜀汉方面不是很好写。比如诸葛亮、法正、马良、蒋琬这些太大牌了,人尽皆知。偏门一些的刘备四大随从麋竺是个大富商,简雍口才好能做使者和说客,孙乾和简雍差不多,伊籍在这四人中比较实干,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蜀科》,一本蜀汉所用的法律条文,但是以上几位亮点不够。至于秦宓是蜀国的第一辩士,许靖是位评论家,但都不是出色的谋士。我想了半天,如果不写蜀汉好像对不起刘备,于是挑了一位文武兼备的谋臣,他就是杨洪。那么我用前面一大堆人物来衬托杨洪,这位杨洪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有人说杨洪两次救蜀国于危难中,能力仅次于诸葛亮、法正等一线谋臣,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来写写他如何低调实干,当机立断解决问题的。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1)劝谏李严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四川彭山县东)人 ,少年的他并不以学问见长,但为人真诚,心地善良,侍奉继母极为孝顺如同亲生母亲。刘璋担任益州牧时,杨洪曾在益州多个郡中担任低级官职。刘备夺取益州以后,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蜀郡太守。杨洪又收纳门下书佐何祗,何祗颇有才干计谋,用他作郡吏,几年后便当上了广汉太守,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被调至犍为太守李严手下当功曹,
在任职期间,有一次太守李严想搬迁自己的办公大楼,来个庆祝活动,提高一下自己办公地方的档次。杨洪虽然不是什么官场老油条,但是政治头脑比较清醒,杨洪极力劝谏李严不要搬迁。那么为什么杨洪宁愿得罪李严也要反对呢?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其实我的猜测是这样的,李严在公元213(建安十八年),被刘璋派去绵竹一带抵抗刘备。但是后来他投降了刘备,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那么一来李严其实是一位刚刚投降的降将,一位降将觉得自己的治所不好而去搬迁,这种大动干戈的做法绝对是君主不喜欢看见的,还有就是君主都没叫你去搬迁,而是自把自为,这就是越权了,就算君主开明不说什么,下面的臣子也会说你坏话。由此看来,杨洪其实是帮李严,不愧是“乃心忠公”,
但是李严并没有听取杨洪的意见,杨洪一气之下辞去功曹,隐居起来。李严虽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但是也并没有打击报复,反倒是对杨洪多了一分欣赏和赞许。于是就把他推荐到州府,任蜀郡部从事。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2)汉中争夺战
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初,刘备亲自率军进攻汉中,当时曹军以夏侯渊军主力据守阳平关,张郃军守广石,确保汉中门户的安全。刘备的主力与夏侯渊、张郃军一直相持在阳平关一带,刘备屡攻不下,而派遣侧翼迂回进攻的张飞、陈式两路部队均遭到失败。张飞在下辩之战中被曹洪、曹休军击败了前军,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张飞看到损失比较大,有利地形已经被曹军占领,所以退兵。另一面,陈式军攻击马鸣阁道,希望切断阳平北面道路,从侧后方威胁阳平。结果遭到徐晃军的打击,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因山路狭窄而落入山涧。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这时,刘备的夺取汉中之计划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兵力也损失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左右,只好急信要求朝中发兵援救。
当时军师将军诸葛亮手中已可能没有太多兵卒可以派了,于是去请教杨洪,杨洪说:“汉中之地为益州咽喉,我国存亡的要害之机枢,如果没有汉中则没有蜀国,这是家门口的祸患1如今形势,男人应当参战,女子应参加运输,发兵去救还有什么疑虑的!”
杨洪所谓的“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可以理解为不惜任何代价,全力以赴的支援前线,表明的是态度坚决。诸葛亮听到杨洪的话后,感叹言之有理。于是诸葛亮急忙发兵汉中。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3)兼任太守
当时蜀郡太守法正随刘备北上汉中,诸葛亮于是上表奏任杨洪兼任代理蜀郡太守,并且让杨洪将蜀郡的军队和粮草及时运到汉中前线。基于我国盛行的阴谋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先生在《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一文中认为诸葛亮对于汉中的重要性非常清楚,而且刘备命令其出兵,他怎么敢违抗。诸葛亮之所以询问杨洪,并借机推荐为代理蜀郡太守,把人马物资运送到汉中,是想让杨洪取代法正的蜀郡太守,而且事实证明,杨洪各项事情都办得很有条理,不久便让他正式任职。虽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杨洪担任蜀郡太守只是很短一段时间,便转任为益州治中从事。(如果按朱子彦先生的观点来看,杨洪不过是政治斗争中的一颗棋子。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说完阴谋论,当然有人反对,有网友认为诸葛亮推荐杨洪,是因为杨洪在与诸葛亮的对答中已经获得认可(问杨洪只是一个考核),诸葛亮在挑选蜀郡太守是经过考虑的,认为杨洪有能力兼任,同时在代理蜀郡太守之时,办事井井有条,所以才能获得晋升,如果诸葛亮有意找人取代法正,从而削弱法正的地位,完全可以从荆州带来的文武中提拔一位兼任,又何必大费周章去考验不是自己派系的杨洪。此外,法正外出,蜀郡的确无人管理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人去担任。最后一点是,刘备集团正与曹操交战,正是齐心协力的时候,搞窝里斗不是时候,内部分裂应该是诸葛亮和法正不愿看见的。
两个观点我都概括写出来了,同意哪个观点就是自己的看法了,我感觉我写这两大段不是写人物生平,而是在论证观点凑字数。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4)生擒黄元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七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发动了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并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刘备被东吴孙桓追杀,狼狈不堪,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
汉嘉太守黄元听闻刘备患病后,知道自己向来和诸葛亮不和,害怕一旦刘备去世,诸葛亮当权后会遭到报复,于是举兵据郡反叛,焚烧临邛城。当时诸葛亮正赶往永安探望刘备病情,所以成都防守薄弱,所以黄元更加无所忌惮。
楼主:天人啸剑  时间:2019-01-03 21:49:32
得知消息后,刘禅和一班文武大臣展开会议,杨洪当即启奏太子刘禅,派遣他的亲兵,亲将陈曶、郑绰讨伐黄元。当时有大臣反对,认为黄元要么围攻成都,要么越巂占据南中。杨洪对大家说道:“黄元一向性情残暴,对下属没有什么恩德信义,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一步。他不过想沿江东下,希望主上平安,将他捉拿处死。如果主公有什么不幸,他只会投奔东吴求其活命而已。只要命陈曶、郑绰在南安峡口拦截,就可将他生擒。”
于是陈曶、郑绰按照杨洪所说,结果不出杨洪所料,黄元果然顺青衣江东下,被陈曶、郑绰生擒后斩首。建兴元年(223年),杨洪赐爵关内侯,再次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来担任越骑校尉,继续治理蜀郡。

楼主:天人啸剑

字数:4065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9-08 00:32:54

更新时间:2019-01-03 21:49:32

评论数:3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