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菜根谭 讲义 一次次智慧的盛宴,大福报的聚集

菜根谭 讲义 一次次智慧的盛宴,大福报的聚集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菜根谭析义前言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
好几年前,我就已经想写“《菜根谭》析义”了。因为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而且在写的同时也可以让我的知识串联起来,可以尽情的旁征博引、捭阖纵横。俾得我越写越欲罢不能。
在我的女儿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2008年,我正式步入佛门,确立了对佛教的信仰,做了居士。如今6,7年过去了,看了不少佛教的书籍,再加上抄经,读经,念佛,持咒等各种修行方式,和在适当的境况中随缘度化众生,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莫大的幸运儿,因为只在此生便可永绝轮回,脱离凡夫之身,临终顿生极乐世界了。可以成佛成圣之后再回娑婆度化众生了。我觉得我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主修的是净土法门,最爱看的是净土宗的佛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便是我的至宝,是我一生修行的主课,为之精进的根本和要务。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何不写一些东西,以便或多或少的弘扬佛法呢?于是,思来想去,终于有了这一部“《菜根谭》析义”的开始。
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诚心顶礼佛一下,可以灭去印度一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的罪业,念一句南无佛,或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增添无量无边的福报。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应读作:“拿(na)模(mo)啊(a)弥陀佛。”电视剧中有的就把读音读错了,正确的读音是这样读。
那么,念佛到底有多少好处,有多少福报和功德呢?下面简单说一下:
经云: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涅盘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假如把国王的宝库打开,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还不如张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过上述功德,不能为比。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远!这么一片大地上的宝藏,全部供养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这只是摘录了一点点,其实念佛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增福增寿,成圣成贤,内心清净,摆脱烦恼,化险为夷,清净喜悦,现世安乐,往生成佛等等。可参看书籍《唯说念佛》《念佛胜易》《老实念佛》“念佛的功德和福德”《净土宗大意》《四十八愿精解》等等有很多。可参看的法师讲经开示的有:大安法师、净空法师、净宗法师、慧净法师、智随法师、信愿法师、慧律法师等等,也有很多。
请您耐心的再看一点,我再讲一个四句偈,前言就完了。
《金刚经》末后的一个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个四句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先引用自己“《菜根谭》析义”里的一小段,来给大家讲一讲: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请参看《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著)《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关于《金刚经》的功德和福报,我摘录其第“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和“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作为说明:
?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好了,到此。我的前言就要结束了。之所以要讲一讲佛教的一些东西,是因为我会在每篇更新的文章前头以“南无阿弥陀佛”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置顶。担心读者不知其意,所以要解析一番。以用来给读到这部书的人,种下成佛的金刚种子。也但愿我的文字,能给社会起到如星云大师所说的“匡正社会人心,增加人间道德勇气。”的一点点作用。也但愿世间能多一人哪怕是多念一句佛,给人间增加一团祥和福瑞之气。
打赏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索像出自《不空绢索续》。不空绢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现之一,也即三面四臂之观音大士。凡见此像者,其功德如续部所云,有如下种种:亲睹此像即同现量观见观音圣颜及不达拉清静刹土之无量宫殿,仅睹一面即能彻底解脱包括无间地狱在内之八大地狱之苦及八种怖畏乃至五无间罪,一见此像即可清静舍法罪 谤佛菩萨罪等大小一切罪业,并积累如百千大梵天之福德且获致世间所有之善根,临命终时,现量亲睹观音慈面,并得殊胜心之安宁,死后顿生极乐世界,又远离一切障难,且能忆念五十百千宿世之事,直至菩提果间,今生乃轮回最后一世。见像一次即具此无量不可思议之福德功德,何况时常观想,做意,以至供奉,具缘者皆当位至不退地直至终取无上正等正觉。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见闻接近经咒塔及塔形像即生成就的无量功德:“况有众人,或见塔形,或闻铎声,或闻其名,或当其影,罪障悉灭,所求如意,现世安稳,后生极乐。”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3600)多字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部————

第一章————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这是《菜根谭》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劝谕;这是全文的纲领,正如狮子吼一般,道破佛家对在人道——人类在做人方面的应当注意到的因果现象,或者仅是做事的后果。这和儒家的“颜回”如出一辙!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似!只不过是有“不改其乐”和“寂寞一时”之分!————
“栖守道德者”是指那些恪守道德节操的人。————
“寂寞一时”这个“一时”,我们应该重要讲一讲。————
“一时”。在这里的“寂寞一时”中的“一时”,是有局限的意思。“一时”或许是指一月,一年,几年,或是一生;如果和后面的“凄凉万古”对照,可以理解为“一段时期”。这是从凡夫的俗谛见解来说。————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大德指正,提些意见! (请参看《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著)《金刚经灵感录》《金刚经灵异录》《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一时”。也是在大多佛经中经常存有的,但我们不可把它理解成“一个时候”或是“一段时期”。这个在佛经中的“一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也许有的人会问,你怎么不讲《菜根谭》的内容,而讲佛法的内容?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能写出《菜根谭》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的修道人,都称过为之“道人”)——洪应明,本身是个学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讲入世的。洪应明大德的这本《菜根谭》是集出世与入世的精神互为一体,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讲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谭》的精髓,不得不扩展开来,以飨大家。————
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写出来的人,肯定是博览群书博众采长而后得的,为了更好的诠释精髓,也只能如同写出来的人一样,再次扩展开来,招纳四方!————
不过,有个问题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随缘随分随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两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总之,一本好书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无味了。越耐看的书就越值得看,这是真理!————
我们再接着说。“一时”。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但这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事。直接说,你要这么认为,你就着相了,就有所执著了。“一时”依佛教来讲,准确的说——(净空法师把“它”叫做“一心”,我个人认为很对)应该说是“一念心性”。————
说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净土宗:就是执持“南无(那摩)阿(a)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而成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佛教徒心里,是认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况日日称念,时时称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德。请参看“南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和福德!)————
(其实,在很多寺院的墙壁上,钟铃上,佛塔上等等,都醒目的雕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请参看: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和福德,哪怕只念了一遍“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
(很值得一说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应该念“那摩”而不是“难吴”,全称应该念:“—那摩—啊(a)弥陀佛”,不是有些电影或是电视里有念成“那摩—(o)喔弥陀佛的!请记住:应念“—那摩—啊(a)弥陀佛!”————
、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藕益大师对佛教中的“实相”,有很精要的解释。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也如是言:藕益大师对“真如实相”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精要了!————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藕益大师释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以上这段话的“真实义”,可以参看净空法师或是净界法师等讲解的《弥陀要解》,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又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古德有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黄念祖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云: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来藏”就是“实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
“一念心性”就是净空法师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诵咏课本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这个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心佛本无字,一切方便说!”么!在现今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中说:“由吾人‘一念心性’,竖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裹十方虚空”“心性融通世岀世间万法”。可谓已经诠释的很好了,不用我画蛇添足。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万法归一”!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么,就请看净空法师关于“佛经开篇第一句(一时)”的开示或者其它开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释(在百度上找关键词很容易找到)。
说这些,也许您看了一时不能理解,但这些佛经中的经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储存到阿赖耶识之中!把这些名偈记下来背下,时不时的去参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总比您在无聊中“打妄想”强!————
所以我觉得,这句“寂寞一时”,说的很圆融。————
“依阿权势者”就是那些依附权势,阿谀奉承的人。————
“凄凉万古”是指堕落的后果啊!不仅指的是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也是指的是“三途一报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之后的堕落啊!————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达人”,就是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
“观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观“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禅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参看百度视频里的《生命不息》《灵修少年》等等)同时,这个“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名词去理解!“思身后之身”是指在六道轮回之中的“身后身“啊!不是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这么简单啊!对于佛教徒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也可以这么理解!信不信佛要看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要讲一讲,佛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果论!“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有民间普遍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讲的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圣言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说到:甚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也要受果报!————
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一般见到寺院里的佛像和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
报身佛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见到,凡夫之人根本见不到!————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说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啊!宁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永久的“凄凉”啊!这里的“凄凉”是一含两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轮回里的堕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骂名!总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2800)多字


第一部


第二章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世浅,点染亦浅;”这个好理解。一个小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没有什么阅历,根本谈不上涉世,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点染”可言。点染:此处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玷污之意。
长大一点,上了小学,中学,大学,或者刚步入社会。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人,不同的朋友,不同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因或者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次经历,影响着,也不断改变着你对人生,对社会,对事件,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
总之,你学的多了,看的多了,听的多了,经历的多了。对每件事,每个人,每部作品等。就会产生全面和独到的见解。
看待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考虑的全面。然后“审时度势”“进而筛选”,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或是“江山如此多娇”,或是“进退张弛”,或是“真善美慧”,再或是“常乐我净”。总之,只要是“利于大众”,是“正道”,是“积极”,是“前进”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因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历事深,机械亦深。”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
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
人的经验有好有坏,汲取教训的过程中,最容易影响你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看法不同,你的人生态度,说话方式,处世待人也就不同。
基本上社会上的一般人都差不多,都是一副“不好不坏”的“样子”!
只有那些“大恶”“大善”之人,才能通常被搬上屏幕,广而被告之。“大恶”之人的下场,就是“警钟”;“大善”之人的褒扬,就是“榜样。”“惩恶扬善”这个世界才能和谐!
那么,人的“城府”愈加深厚之后,该怎么办呢?
下面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和忠告。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默尔曼曾经不无得意洋洋的说过:成功的精髓在于继承。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别人干了之后再原样照搬——除了别人的错误。这话说得很好。
我曾经常想:一个人有城府不是坏事。而且我认为是“需要”的事。社会上的人和事太复杂了,一个人一个劲的“天真烂漫”,不但与自己的年龄“不相宜”,而且会使人觉得“略显做作”。当然,“天真烂漫”不是坏事,但是必须是你的内在是“城府”的,只有这样“天真烂漫”才不会“太过”。
一个人一点心眼没有,一味的“天真烂漫”不是“傻瓜”就是“弱智”,很容易受人欺骗。但是有些“城府”就不一样了,当然“城府”太深了也不好,什么都是“过犹不及”么!有些“城府”,但你本有的性格是“天真烂漫,”这样行。只要大多数他人不反感,容易接受你,就说明你做的很“恰如其分”。如果别人对你的“天真烂漫”感到“难受”,那么就说明你缺了一样,那就是“朴鲁”。
“朴鲁”,就是朴实,憨厚,老实。为什么“人性练达”反不如“朴鲁”呢?就是因为“老实常常在,聪明非长久!”这句话,也很符合佛教徒的因果论和人生观!
在如今社会上,“谁没有几个心眼”?有几个“真没有城府的”,只是:少或多,轻或重,浅或深罢了。但是也要“更上一层楼”啊!人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朴实,憨厚,老实的人啊;“君子留路后来走”啊!你要把眼睛看长远啊,只有更朴实一点,憨厚一点,老实一点,别人跟你交往才不设防啊!才肯愿意相信你啊!
“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其实,你只要被人公认为为“君子”——正派,明白,善良,可信,可敬。你就是有一点小脾气,小错误别人也会“认可你”“选择你”“喜欢你”“愿意接受你”,谁没有一点脾气,犯过一点错误呢?大概,这也就算是我们平常人眼里“最好的人”了吧!
正派,明白,善良,可信,可敬。也可以作为年轻人择偶的首先标准,为什么其中要加上“明白”一条呢?就是因为“宁可和明白人打架,也不和糊涂人说话”这句话,可见一个人能“明白”很重要!就是这五条,你就是找到了,那也就是你的福分造化了。因为如今,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
“曲谨”:拘泥小节,谨慎求全。
拘泥小节,就是好在小事上钻牛角尖,这样不好,大可不必。这样会有“留于形式”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之嫌。一个人啊!能宽容他人是好,不跟别人计较,这是好事!可是,有的人啊,爱钻牛角尖,不跟别人计较,变跟自己计较了,这就不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压力大,得抑郁症,得忧郁症,得其他种种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人甚至自杀。你说这多可悲。要记住,心量一定要大,“心量多大,你的福气就有多大!”这句话,大家应该好好体会体会。
有福气不是你有多少钱,多大的官,多大的功名啊!而是你的心,你的心是否是“幸福的”“知足的”“满意的”。一个人欲望越大,心里就越贫穷;一个人欲望越少,他的烦恼忧虑就越少。要是没有“欲望”,人就没有“烦恼”了,“人到无求便无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谨慎求全”。我告诉你,你想事事想做到完美,每个人都能“认可你”“喜欢你”“赞叹你”这根本不可能。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还有人想害他,诽谤他,侮辱他,难道你比释迦牟尼佛做的还好么?所以,谨慎求全,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也有可能是看不破“个人名誉”这一关。
“不若疏狂”。
疏狂:放荡不羁,不拘小节。
白居易有句诗:“疏狂居少年。”
少年才子大多都有一点放荡不羁,这是被古代一些文人所影响的,无可厚非。因为到老了,有时候想放荡不羁,也放荡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没有“心劲”了。
雨果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这个“衣饰”就是可以说成你的“外在表露”而言。你的“外在表露”或是“形式主义”就是“衣饰”,这和“价值”不可同论。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发心”或是“动机”“念头”应该是“正的”,顺应“天理”的,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谨记”。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这是题目。抱朴: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红楼梦》第八回有句话说的好:“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也是一句很好的诠释。
有人说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就是守拙。
这句话,说自诩清高不对。“不做官,清贫自守”,是用来“养德”的,这才是叫“守拙”。关键就看是不是“发的心”是这么一点。
“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就是现在话讲的“坐得住冷板凳”,“实事求是”,“不玩虚的”,“要内敛”,这就是此处说的“涉世之道。”
人就应该自然一点,“法尔自然”么!“说人话”,“办人事”,“摆摆样子”倒是“其次”。
(真正的“抱朴守拙”,有道家意境,有一个道人叫“葛洪”,就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一书,对于学道人是必看书目,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看一下,各随己愿!不过要告诉你的是:三年五年学了佛,八年十年学不了道。学道不如学佛,容易而彻底!)
一个人啊,只有“自己”跟“自己”“战斗”,“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反省”“自己”,人生境界,性格陶冶,学识涵养等,才能不断提高!
更重要的是,人啊,就得学“黄河”的“伟大”,虽“弯道多”“泥沙多”,但却“孕育”了“亿万生命”!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 析义

第一部

第四章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中的“出污泥而不染”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的话。
在此摘录《爱莲说》中的一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是一个名句。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或是更多的意思,或喻物,或抒怀,或隐喻,或言及其他。
在《爱莲说》中“淤泥”和这里的“污泥”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淤泥”比喻的是“官场黑暗”。在《菜根谭》中的这句“污泥”,却可以比喻很多意思。比如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声色犬马、权谋诡计、世态炎凉、酒色财气、五欲六尘等等有很多。
“出污泥而不染”在这里的意思是:身在尘世间,裹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而不自甘堕落,不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洁爱自身,恪守自己的一份志节,做到独善其身。

“明机巧而不用”中的“机巧”是指“心计权谋”。更甚者指的是“阴谋诡计”“明机巧而不用”就是指:通达心计权谋却置之而不用,说的白话一点,就是恪守实在敦厚的品格,不去和别人动“心眼儿”。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中的“势力”意思指“权势和利欲”,这句话的意思是:权势和利欲,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么一句诗,其实也是和“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的意思差不多。也体现了李白不愿与官场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人物,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说明陶渊明宁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愿为了追名逐利而出卖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将自己寄情与山水田园的悠然。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在佛教中有这样高尚节操的人,视权势和利欲为“粪土”的高僧就更多了。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有一部书叫《缁门崇行录》,其中记载了很多视功名如浮云、视富贵如粪土的大德高僧。因全摘录下来文字很多,现摘录两三个段落,有心想看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找这本书看看。摘录如下:
◎避宠入山
晋朝长安道悟法师,后秦(即姚秦)主姚兴屡次下诏逼他还俗从政,辅佐治理天下,(因恒法师多所兼通,学该内外,姚兴以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才,故逼令还俗助振王业。)恒法师每次都推辞不受。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得免。于是感叹地说:“古人云:‘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意思是,能增加我钱财的,必然会损伤我的精神;能增长我的名望的,可能会造成我的杀身之祸!”于是终身隐居于山谷间,以草木果实养色身,以禅悦为食养慧命,终生不出山。
◎不享王供
姚秦长安佛陀耶舍大师住在姑臧(今甘肃省辖)时,秦主姚兴派遣使者去礼请他,并赠送他很多贵重的礼物,但耶舍大师都不收。到了长安,姚兴亲自出来迎接,特别建立新的官署在逍遥园的宾馆中。给他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都不接受,到了食饭之时(分卫翻乞食或团堕。乞食者,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搏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护卫之,令修道也)才吃一餐(即日中一食),供养他的衣服、卧具堆满三个房间,他从来不去注意它们,姚兴于是将它们卖了,用所得在城南建造了一座寺院。(寺梵语尾贺罗,毗诃罗。寺原为官司之名,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
◎不赴俗筵
唐朝韬光禅师,搭建茅棚在灵隐山西峰净修。杭州刺史白居易准备饭菜供养,还写了首诗邀请他来。韬光大师回了一首偈子给白居易,谢绝他的邀请,偈中有这样的句子“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意思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实在不是我们出家人去的地方,去了只恐怕那在金玉堂前歌啼婉转的黄莺,也会吓得飞跑了。大师的风格就是如此的高超。
赞道:“古时有位大德,为辞谢朝廷权贵请宴写了首偈:‘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意思是说,昨天也曾高高兴兴地和您约好,今天要去参加您的宴会,但今天出门,走了几步,倚着锡杖,仔细地考虑了一下,认为出家人只适合住在山谷中,实在不适宜参加国家大臣的筵席。这种清高的意境和韬光大师一模一样。这两首偈子,出家人应该早晚吟咏,仔细品味一番啊!”


“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智械机巧”指的是“心计权谋,阴谋术数”。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心计权谋,阴谋术数”之类的“心智”,以不知道不明以才算高明,知道明以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什么是“大智若愚”,只有“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这才是“大智若愚”。
在隋朝大儒王通(文中子)的《止学》中,也有类似“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大智若愚的见解。
如: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这句话,就有些“止学”的味道。
因为“止学”是一个不小的智慧和学问。所以,我们借用“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这句话,把止学说一说,
以便更好更深的去理解这句话。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先给大家介绍古代的一种物件儿。那便是“公道杯”,这种杯子,酒只能容纳七成,过了七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其中“寓意”告诫人们为人处世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被“财色名食睡”这个“五欲六尘”牵着鼻子走的。有多少人是按照“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去管理自己呢?基本上大多数人是按照“我这样做对我有没有利”去为人处世的,又有几个人能完全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呢?我想,就是一些出家人或者是神父也未必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吧。
所以说,一个人不难的是做对一件事,难的是一辈子做对的事儿。
其中《止学》,就是教你“应该怎么去做“的好书。
其实,有许多事不是难在你不知道,难就难在你“舍不舍得”、“愿不愿意”、“为别人想”、“牺牲自己”、“利益他人”。
“利他主义”是从古至今,从今到未来,永远都不会变的“正能量”。
其实,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义礼仪廉耻”就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也是约束自己的“圭臬”,也是“止学”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全部的儒学其实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什么事情一来,只反省自己,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人人都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争端“了。“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还是从自己一点一滴的做起吧,人人从我做起,这个世界才会一点一点的“美好”。
“止学”也可以从小事上“体现”。“想发脾气时”让自己“止”一下;“想喝酒抽烟时”让自己“止”一下;“贪图别人的利益时”让自己“止”一下;“懒惰的时候”让自己“止”一下;“工作狂劳累时”也让自己“止”一下。等等吧,甚至在“起心动念”上也可以学“止”。“坏念头”起来或未起时“止”一下。总之,时时处处我们都可以让自己的“德行”依靠“止”来“完善”。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止学》的确是一本有智慧,有境界,有深度的好书。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2500)多字

第一部

第五章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中国有句名言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出自《孔子家语*六本》
能流传千古至今的名言,歇后语,俚语,乡村熟语,都是经得起时间的筛选和风化的。所以,这些也算是人生哲学,人生指导的经典“话语”。有的虽然不雅,但是“话糙理不糙”,应当把这些都被视为珍宝,才是上策!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就是要注重别人的意见,别人的忠告。就是骂你,只要骂的有理,也要胸怀宽广,不要生气,要听的进去,装进心里,而不是怄气拒绝,表面点头认可,其实心里有很大的怨气。这样不好。这样会耽误自己心智成长和突破的机会!凡是这么做的人,都是愚痴,固步自封,作茧自缚的人!
要是从儒释道三家来说,有人骂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你有错,有业障,别人骂你,就把你的错,你的业障,“报”掉了,只要你能改正,能听进心里去,就是进步。不但不能怨恨骂你,劝你,指责你的人,而且还要心存感激!因为你的错,也许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别人指出来了,这是对你的人生成长有益的。就算是无理取闹的骂你,也是替你消“业障”,所以,你只有感激,绝对不能有怨恨和不满!
所以,在佛家,道家一些得道的“高人”,总说一些“疯言疯语”。别人都“不理解”,有的还“笑话”,凡是会“笑话”的,这是“一般人”都做的事!有一句话说的不是很好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实,恒常而不变的“大道”,“一般人”听了都会笑,“不笑不足以为道”么!
其实,佛家的“实相”!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儒家的“吾道一以贯之”!说的都是一个“道”!所以说,儒释道是“三而一,一而三”的!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你还没弄明白,那就多看,多思考,多参究,多理悟一些,慢慢就会“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
在“修行人”眼里,“见解”是与“世俗的人”,“颠倒”过来的!
“世俗的人”认为“得道的人”是“颠倒”,“得道的人”认为“世俗的人”是“颠倒”!
修行人的行为是和世俗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的!
别看“得道的人”一副“邋邋遢遢”,满口“疯言疯语”,让人“琢磨不透”,让人“笑话“,其实“不笑不足以为道”!
也许你会问,“得道高人“,这样做幸福么?让人嘲笑,还自得其乐,这样难道就是幸福么?我告诉你,“得道高人”的“境界”和“快乐”,比你的“财色名食睡”,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法比!“他们”的“快乐”比世间最好的“快乐”,还要“美满”的无法比喻!
所以,如果“有人骂”,在“得道高人”哪里,心里是“如如不动”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像中国北宋时期的文魁“苏东坡”,一首诗里说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的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就是说,不管是顺境,逆境,都要“如如不动!”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心里一直保持着“平常心”“直心”!虽然说的简单,但这是我们一般人都难以做到的!
说比较贴近一点的,实事求是的讲,怎样才能接近“圣人的境界”呢?就是要首先做到要听“逆耳之言”,努力去“改正错误”,然后慢慢“精神”得到“升华”,不断积功累德,自然而然心里便是“富贵无穷”!!!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这便是符合根基浅薄凡夫修行的——神秀大师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们就要先做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积功累德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自然而然恍然大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到了“菩萨境界”了。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那是“自以为”!没有得到“高僧”的“印证”,自己是不能说自己已经“开悟”了的!犯这样的错误,叫“以凡滥圣”!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什么是开悟,我介绍给你一本书,那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的《印光大师——宗教不宜混乱讲记》,这本书对现今佛教中的时弊,揭露和阐述的很有力量和恳切!
六祖慧能大师听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可是我们呢?什么是“无住生心”?生什么“心”?我们能弄清楚么?要是弄不清楚,就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要承认自己的根基浅薄,太乏福德!不是有的人说,开悟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么?所以,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低调一点,不仅是处世待人的良策,也是鞭策自己谦虚进步的指南针!
“妄谈‘圣人境界’只是‘说食数宝’”,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老老实实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才是聪明人的“上策”!
“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只有如上所说的去做,才是到达“高层境界”的“车票”啊!
“砥石”,是一种磨石,此处当磨练,教训讲!
“砥石”,其实无处不在,有的人给你一个“不好的眼神”,一句“不中听的话”,一个“讽刺”,一个“嘲笑”,甚至是“踹你一脚”“打你一拳”,只要你“能忍”,“能忘记”,“能宽容”,那么你的“德行”,就“高了一层”“进了一步”,但是即便是这样,你也不能自诩为自己的“德行”是“高了一层”“进了一步”,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德行”反而是“圆满的”!
佛家有句话叫“三轮体空”!就是没有“我”,没有“我所”,也没有“我施的对象”!就是这个道理!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就是讲的顺境!
只要是凡夫,大多数人,过得了“逆境”,甚至是“大的逆境”之关。但是绝大多数却过不了“顺境”这一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多少英雄豪杰“死于安乐”呀,历史上这样的人多了,数不胜数,根本无须我再列举!
所以说,能过得了“逆境”是豪杰,而过得了“逆境”之后,又过得了“顺境”这一关,就是“豪杰中的豪杰”!
但是,真正把“顺境”“安乐”当成“鸠毒”的,能有几人呢?
“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说的就是“不居安思危”,“麻痹大意”的人,自己把自己放在“贪恋安乐之上”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埋在“鸠毒”中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会问:逆境不好,顺境也不好,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好呢?我告诉你“无事”最好,“好事坏事不如无事!”,无事就是最好的事!你可以仔细体会体会这么两句话: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中无事是圣人!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第一部 第七章


淡中知味 常里识英
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的意思是:像是“美酒佳肴”啦,“大鱼大肉”啦,“歇底斯里狂躁的音乐”啦,“色彩粉艳的图画“啦;感情上则是“浓情蜜意的感觉”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粗茶淡饭”“简单明晰”“平凡无奇”“平静宜人”“平淡是真”的“意味”或是“人”。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其中平淡悠闲的意境恬淡致远,令宁静的胸膛如蔚蓝无云的天空一般广漠无边。
人啊?从养生或是生活的趣味来讲,还是“平淡”才是“真味”,才能“长久”。
举个例子就能知道,比如我们天天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喝身体肯定受不了,不是得“高血压”,就是“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都来了。但是我们如果每天吃五谷杂粮,不但一直吃不腻,而且对身体也很有益处。
对五谷杂粮,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早已有认识,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总之,吃一些如小米、玉米、荞麦、高粱、燕麦等。比吃大鱼大肉要利益身体很多。
再说,过多过量吃肉对我们的身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肉类食物,属于偏酸性的,而人体血液是呈弱碱性的,PH值在7.35~7.45之间 ......不是有医学家统计:“癌症是不能在弱碱性的人体中形成,只能在酸性身体中形成”的吗?

再比如。爱情不是也有保鲜期么?现摘录如下:

对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的爱情只能维持18-30个月。此后两人要嘛分道扬镳;要嘛过着波澜不惊的夫妻生活。 美国康乃大学教授「辛迪?哈赞」在著名诊断心理学家多「罗瑟?劳」的协助,在过去两年里,调查了卅七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五千对夫妻,并进行了医学测试后得出了上述结论。她的这项观点,挑战了传统的浪漫思想。她认为,18-30 个月这段时间,足够男女两人相识、约会、结合、生子。在此之后,一般不会出现看到对方便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情况了。哈赞说:「有证据证明,爱情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激发出来的,这些化学物质是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 但时间长了,即使是最容易对异性产生激动情绪的人,也会对这三种化学物质产生抗体,二年左右后,它们便失效了。超过这段时间后,男女双方要嘛分手,要嘛心平气和地一起过日子,爱情成为习惯。特别是有)孩子以后,即使双方想生更多的孩子,这三种化学物质也不再起作用了。」然而当第三者出现后,这三种物质还会死灰复燃 。但是与第三者的"纯真爱情″同样也不会超过30个月。
所以说,不管“爱情观”也好;“人生观”也好;“生活观”也罢;总之,只有甘于平静、平淡,才是人生的“真味”。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这句话中的“至人”,应当重要说一说。看到底什么人才是“至人”。
“至人”在这里,我想,应当是指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应该指世间的“英雄”之类的。
昔者,开天五老之一“中黃子”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人也。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五有德人、賢人、智人、善人、辯人,中五有公人、忠人、信人、義人、禮人,次五有士人、工人、虞人、農人、商人,下五有眾人、奴人、愚人、肉人、小人。」上五之與下五,猶人之與牛馬也。聖人者,以目視,以耳聽,以口言,以足行。真人者,不視而明,不聽而聰,不行而從,不言而公。故聖人所以動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所以矯世俗者,聖人未嘗觀焉。所謂道者,無前無後,無左無右,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可见,“至人”如果在《菜根谭》的义理中就应该是“上五有神人、真人、道人、至人、聖人,”之类的“人”。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印光大师:如何根治烦恼习气

发布:净山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14:43: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

白话译文:

在凡夫的境界,谁没有烦恼?必须在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烦恼习气不至于突然发作。即使发作了,也能顿时反省,让它消灭。产生烦恼的情境,不一而足。举出其中最厉害的,只有财、色与横逆几个方面罢了。如果知道不义之财,其危害超过毒蛇,那么面对不义之财就没有苟且求得的烦恼了。与人方便,最后终于也是给自己方便,就没有遇到穷困危机患难者求救时,因为惜财而不肯帮助的烦恼。色则即使面对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即使是面对娼妓,也要有这种想法,生怜悯心,生度脱心,这样就没有看见美色而动淫欲的烦恼了。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生儿育女继承祖业的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的工具,那么就没有求欲灭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烦恼。子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那么就没有忤逆亲心、败坏门风的烦恼。至于遇到被他人欺压之事,必须生怜悯心,怜悯他无知,不与他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经恼害过他,因为这个缘故,他就来烦恼你,现在就当作偿还这一笔宿债,要生欢喜心,如此就没有横逆报复的烦恼了。然而,上面所说的道理,是随顺初机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证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么无尽的烦恼,都变化为大光明藏。

复高邵麟书四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印光大师:为临终昏迷者、聋人助念有用吗

发布:净山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14:41: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问:有人平素信愿念佛而临终中风失语,神识昏迷,此时,人为助念,还有作用否?如有作用,则本人已神识昏迷,不觉不知,作用何在?如无作用,则本人平素信愿念佛之功德,岂非唐捐乎?

印光大师答: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如有人平素信愿念佛,而临终中风失语神识昏迷,若得遇善友,为之助念,则其人所得利益,亦难思议。

如本人神识尚未离体之前,有转醒者能闻佛声,则能发起平素信愿念佛之心,命终之时,必蒙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无疑矣!设昏迷至死,其神识离体,因本人宿今之业未定,尚须经中阴,于中阴期间,得眷属或善友为之念佛,亡者尔时即能忆起平素信愿念佛之心,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若又不能如此,但遇善友等念佛之善缘,纵不得往生,亦能增来世净土之善根。

经载:佛世时有一老人遇虎,躲于树上,以怖畏故,念南无佛一声,以此善根,后遇佛得度。况生平早已信愿念佛者乎?如是观之,足证念佛功德,绝不唐捐也。



问:聋人临终虽有人为之助念而不得闻佛声,则助念有何作用?

印光大师答:聋人因宿世耳根所造之业,故感此报。聋人虽不闻佛声,但临终有人助念,亦得往生。何以故?

以聋人耳根虽缺,闻性不失故。只要本人自心清醒,信愿坚固,一意求生西方,则命终必感佛来迎接。复有善友为之助念,以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弥陀洪名功德不可思议,则其人往生西方,犹如顺风举帆,轻车就路矣!又或其人临终之时,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唯第八识有作用,其人于生前,以业障故,不得耳根而无耳识,至此,前果已谢,则第八识自能闻能觉能知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印光大师:居士以在家老实念佛为本

发布:净山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14:37: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凡修行人,当在自己家中修,不必定到林中修。若皆到林中修,何有此大屋可容,人多则林中缴用多,诸人奔走辛苦,家中诸事,或有顾不到处,所有居士林,净业社,不过作一提倡之机关耳。每月或一次二次,礼佛人多难容,宜分男女日期。礼佛后讲演佛经一二时,即令其回家。庶不至外人怀妒忌造谣言耳。

至于修持法门,固无高下,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分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渊悬殊。不知此义,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难得其实益。以故禅宗百丈禅师,谓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以往生为事。

从知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上圣下凡,修佛道者之归宿处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尽华藏世界海诸法身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者乎。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即生了脱。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是为前鉴。(五祖,寺名。戒,即师戒,人名。师戒曾作五祖寺住持,故称五祖戒,乃云门法孙大觉琏国师法祖,见地高超,门庭高峻,学者多畏惧不敢亲近,死后做苏东坡,大有证据。草堂,寺名。清,人名。曾鲁公名公亮,乃草堂清后身,五十七拜相,封鲁国公,亦大有证据)

观此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梧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竞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

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无知之人,每每错认,其失大矣。

在家近事男女,以老实念佛为本。居士信佛有年,想修持定有把握矣。切勿以净土法门,看作等闲。并祈转令贵地信佛男女努力修持,一心念佛。则为最合时机也。

复周志诚居士书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道家经典名言50句,超世境界

发布:妙音居士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6/7/3 15:19: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福报从身体上看出来

发布:佛意怜悯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13:43: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我们现在追求幸福的方式是错误的。包括很多人学佛,就求福求发财,这只是勾牵你进来的方式,其实道的门都没有进来。要进道的门,确实不容易,不是福报大小的问题,而是阴德厚重的问题。

我们对幸福有个错误的觉知,认为吃得越好,住得越高档舒服,饮食住宿千万般求细腻,认为这是幸福生活。这个是凡夫之见。我现在也在反省,学佛,还是修道,很多人都在追求住得更好,更豪华,吃得更细腻,更有营养。认为这就是福报,那真的如此吗?

其实福报和物质没有关系,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把福报和钱财等同起来。导致很多人一学佛,发财了,就说自己福报来了。古人讲,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很多名相,都是假传万卷书。我们误解了这些名相,所以越修越错。就单单一个福报这个名词。

人对外界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就像你看速度,我们对速度的追求也没有止境,飞机、火车,导致越来越快。就像人的欲望一样,一旦升腾起来,也没有止境。你会想要越多,尤其是世俗福报越大的人,他欲望就越大。因为向外的追求,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你看城市里头,谁活得最幸福。告诉各位,没有的。在城市的欲望里头,每个人都活得很痛苦。

所以我们对福报的误解,导致追求的错误。人要怎么修行?人应该要念念归于清净时。所以不管是佛教,还是道家的修行,最基本的要做到清净。很多人钱财,权力很大,为什么那么痛苦?因为他没有得到清净。所以道家修行经典有句话:人神欲清而心扰之,人心欲静而欲牵之。如果能懂这句话,也能开悟。

真修道,就要回归到心神的安宁上来,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现在都在鼓动很多的欲望,包括出家,也希望庙宇越盖越大,甚至超负荷,贷款来盖。导致佛教和经济越来越挂钩,这已经慢慢偏离了道的根本了。因为道是要归于心神的清净。

我用口味来比喻。世俗人吃的,要追求越吃越好,口味越来越重。所以人的吃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为了满足吃和住的欲望,开始了大面积的造恶业,赚非分钱财、杀生。发展人的欲望,是一条不归路。那佛教怎么办呢?佛教的方法,就是告诉人舌根要清净,吃的很简单,很粗糙,普通五谷都能得健康。当人的舌根清净时,人可以减少非常多的恶业。同时人不需要那么多的精力,就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欲。

再比如身根清净的问题。人一味地享受,吃的脏,只会让身根更污染。身根一污染,人就要花大批的精力和财力去照顾他。身根脏臭的人,身体有臭味,就会花很多时间去打扮身体,洗澡,甚至用很漂亮的衣服。身根脏了,就导致人体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花很多财力去吃药,住的要追求高档,甚至产生洁癖,力气不足,再也无法适应普通的交通工具。对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硬座的火车就承受不了,就要软卧,或者飞机,或者购买更高级的车。然后我们就认为,这个是有福报的表现。

按照佛法来讲,这个是人类身根下劣啦。说实话,比起毛泽东时代,这代人脸上的红润少了,力气也少了,精神也不比他们。倒是疾病增多了,而且对环境越来越挑剔了。动不动就要杀菌消毒,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

我组织多次去五台山走五个台,走三天一百多公里。我发现那些福报太大,钱财过多的人,走不动。我就开玩笑地说,你看,都被自己的福报害了吧。你有好车,却没有好腿脚,有好吃的,却没好胃口,有好房,却没有好睡眠。有些人一换个环境,根本就睡不着。这就是身根下劣。城市人的福报,把健步如飞的腿脚换成车,把好胃口换成冰箱,把好睡眠换成床。

这一块,佛教一定要宣传起来。我发现香客对住宿的地方,越来越挑剔,要求越来越高。要有独立卫生间,床铺要很干净,被子要经常换。很奇怪,我们很害怕被传染。为什么你那么容易被传染?因为身根下劣了。我们都认为最大的疾病来在外面,却不知道,真正的疾病,是来自嘴巴吃的肉,和鱼,以及不干净的东西。这些是直接污染人的身体内部,而外在的环境,只能污染身体外部而已。

如果真要修道,最起码的一条,食清净食。人的身体清净了,欲望就少了,你根本不要求那么多东西。就有很多时间来修行,学佛了。身体清净后,对环境的要求也不会很高,也没有洁癖。比如睡觉来讲,最好的床铺是硬硬的木板床,人在硬的木板床上,体内的气就不会被堵住。一直睡的太柔软,弹簧床,会影响人的骨骼发育。椅子也要硬的,人做沙发椅,很软的坐久了,气都堵住了。

现在人为什么那么多的气血淤堵,跟睡的太柔软,以及坐的太柔软有关。这一点估计很少人去提。你看老一辈子的床都是木板的,最好的。睡的姿势最好是佛陀的吉祥卧。向右侧身,右手枕头,左手放在左侧腿上。这个姿势叫吉祥卧。这是最好的睡的姿势。其它姿势都不行。

要修道,要把欲望降低,慢慢地回归来。这时多念经就显得很重要了。经文有加持力,能让色身清净。要达到人心清净,天地自归宁。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古人讲,安贫乐道。其实是很高的境界。一个人耐得住清贫,因为他心中有道。永嘉证道歌说的,穷释子,口称贫,实则身贫道不贫。身上穿的百衲衣,心里却怀无价珍。我们一直奔波在外头,因为没有道,所以才会追求外在的物质。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印光大师:念阿弥陀佛能否灭除定业

发布:净山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7:45: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原文: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

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余功德乎。善体光言,自可一了百了,否则纵说的多,汝仍是心无定见,有何益乎。

白话:

要知道一句阿弥陀佛,虔诚持诵到极致,成佛尚且有余,怎么能说念弥陀经念佛的人,不能灭除定业呢?

佛法如同钱币,在于人的善用,你如果有钱,什么事做不到?如果你能专修一法,有什么愿望是达不到的?岂能说持此咒念此经,仅仅得经咒所示功德,不得其他的功德?仔细斟酌体会我是说的话,自可一了百了,否则即便说的多,你还是心无定见,有什么益处呢?

复周智茂居士书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人如何对待疾病

发布:净山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7:41: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疾病是人生八苦之一,念佛人同样会遇到生病的问题。下面学习印光大师的相关开示,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疾病。

一、把握净土法门宗旨

作为念佛人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是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信愿行为净土法门宗要,念佛人心之所思,行之所为符合这个宗旨才是真念佛人。大师说:“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念佛人在一切境缘面前,都要保持求生净土的信愿,我们在这个前提下讨论如何面对疾病问题。

二、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法

大师在《学医发隐》中开示:“佛为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生死等病。然生死大病,由心而起,故先以治心病为前导。果能依法修持,则身病即可随之而愈。

身病有三,一宿业,二内伤,三外感。此三种病,唯宿业难治。倘能竭诚尽敬,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超度宿世所害之怨家对头,彼若离苦得乐,病者即可业消病愈。不但不复为祟,反感超度之恩,而阴为护佑。凡婴此病,及医此病者,均不可不知此义。二内伤,或用心过度,或于酒,色,财,气,各有嗜好。

若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兼用药治,必易痊愈。倘不注意于根本,唯仗医药,亦难见效。纵效,亦不能永不复发。三外感,但能依前内伤所说之法而行,纵有外受风寒暑湿之患,亦极易治。若不注意于惩忿窒欲,闲邪存诚,即外感亦不易治。以根本受伤,徒治枝末,殊难得益。”第一种病是说宿世恶业所引起的身体疾病,这种病是一般医药治不了,要靠念佛忏悔,解怨释结,才能治疗好。第二、第三说内伤和外感引起的疾病,这两种病是中西医所了解并有办法不同程度治疗的,大师强调这些病也与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密切关系,同样需要念佛修行才能从根本上痊愈。

三、不同的病情要区别对待

世间医药有局限性,一个方面是宿业病非医药所能治,第二个方面是医药只能医病(外感,内伤)而不能医命(寿命到了必死)。因此大师开示:“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

又说:“病有能医者,有医不能医者。能医者,外感内伤之病也。若怨业病,神仙亦不能医。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释而病即痊愈矣。外感内伤,念佛亦最有益,非独怨业病有益也。”也就是说可以药治的病不要一定拒绝用药。不可以药治的不治之症,用药也无济于事。“医药为治病之本,而大医王之法药,又为治业之本。病由业生者多。由外感内伤而得者,药能治之。由业而生者,药不能治,唯法药能治之。能兼世药法药以治诸疾,则若自若他,俱获实益矣。”(三编卷三复志梵居士书二)

四、病人心态影响康复效果和能否往生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寿若未尽,则当速愈。寿若已尽,则决定往生。倘于病时,急于求好,绝无求往生之念。即或寿未尽,以急于求好,不肯一心念佛。纵念佛,以求好之妄念过重,反致与佛不相应矣。决难速愈。若寿已尽,以求病愈之心切,决无往生之事。则成求堕三途六道,永不出离耳。”(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

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坚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坚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着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傥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摘录于《印光大师文钞续编》

五、求佛加持可增加药效,念佛消业可帮助迅速痊愈

大师开示:“药方亦可开,随人可做。方中有麝有全蝎,此二亦可不用。若念佛人以大悲咒观音圣号加持,当更有效。”(三编卷三复林赞华居士书九)

大师又开示:“学佛之人作医师,凡遇重病,均当以消除宿业为主。令彼吃素念佛及念观音。该好则决定速好,寿尽则决定善终。不至求生不得,求死不得也。余详一函遍复。”(三编卷一复傅慧江居士书)

六、结论

念佛人对待疾病要把握以下三点,第一,不要走极端,不要世间医药可治疗的外感、内伤等病也拒绝治疗。因此,大师在世期间,流通多种治病良方,如戒烟方,治疟疾方,治气痛方等等。第二,得不治之症等大病和临终时不要做无益的治疗,以免增加对病人的干扰和痛苦,而要帮助病人坚定信愿,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反对此时仍妄想病好而忘掉求生净土的信愿。第三,提倡普通疾病也应念佛消业,这样可以增加疗效、迅速痊愈。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信愿法师:司机念佛灾殃化尘

发布:信愿法师专页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7:34: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念佛感应录】司机念佛 灾殃化尘

莲社每星期日,有儿童德育周,主任赖雪霞,大家都称她赖老师。某星期日上午,附近儿童都集合来社,唱梵音,念佛号,并且讲一些有关道德仁义的小故事,使幼小心灵,播下善根种子。赖老师很慈悲,不但尽义务,热心教化儿童,若逢佛菩萨圣诞节日,还自掏腰包,买点糖果与小朋友们结缘,十多年来如一日,如此发心,受惠儿童的家长,无不感激。

赖老师现在就职于中市某大汽水工厂,任总务主任之职,工作认真,上下人等对她都很尊敬。

去年十一月十七日,弥陀圣诞之日,赖老师来联谊会拜祖先后,对我说:“我在《菩提树》,看到您记的感应事迹,感谢佛菩萨的慈恩,内心欢喜无量!”

赖老师又说:“我们工厂有一群青年司机,每天早上当要送货出去,坐上司机座位的时候,我就教他们,先念十句‘阿弥陀佛’,才让他们开出去,并且一再叮咛,万一遇到危险时,至急大声地念‘阿弥陀佛’。天天这样交代,日久成习,司机们自然而然不需交代,自己就会念了。

有一次,一位司机,满面笑容对我说:‘阿弥陀佛,为何如此好用呢?’我就问他出了什么事吗?司机说:‘昨天我运货到远处,直至黑夜才回来,半途上汽车发生了毛病,老是走歪方向,怎样尽力都无法挽回,我就立刻念起阿弥陀佛来,车忽然自己停住不动,我立刻下车查察,却是前车轮被一堆土砂挡住了,再往前看,赫然一个深坑,当时假若不是阿弥陀佛化一堆土砂挡住了车轮,车再向前进,非死即伤,那就危险极了’。司机因此非常感谢平日的教念佛号,得以逢凶化吉,拾回了一条生命。”

赖老师又说:“还有一次另一位司机有一天也欢天喜地的向我说:‘阿弥陀佛真棒!’我就问他:‘你是得到什么感应,才那样高兴呢?’这位司机就说:‘我今天假若不会念阿弥陀佛,谅必早已发生了命案?因为今天在一条大街行驶的时候,忽然之间一个小孩,横越马路,跑到车前,急剎车亦来不及,实时口中大声喊念阿弥陀佛!心想小孩一定惨死轮下,所以害怕得流了一身大汗,但车停了向下一看,那个小孩却安然无恙,急急地溜走了’。这司机也向我千恩万谢。”

赖老师说:“还有一次,厂里有一位年老职员来问我,他说他家房屋很不好住,每至夜深人静,常有一些怪声,而且毛手毛脚,有时候被扰乱得通宵不得安宁,不知如何是好?我就教他念阿弥陀佛的方法,对他说:‘不但早晚要念,睡眠前亦要念,若发觉有异时,更要大声的念。’真是一帖阿伽陀药,万病总治,没有经过几个月,那老人就向我道谢说:‘现在受你的福荫,一觉睡到天明,已平安无事了。’”

赖老师伟大的精神,在佛门中,心心念念都是要救度众生;在社会上,待人彬彬有礼,做事忠实;在家庭中,和睦美满,确实是一位贤妻良母,可说是三全其美,堪称为女中丈夫,令人敬佩。(林看治《念佛感应见闻记》)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莲池大师:否定佛国、蔑视往生,是在欺天诳人!

发布:妙音居士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4:28: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

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中作住止否?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丘冢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

于斯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未空,憎爱之情尚在。

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

如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虑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由,虑忍力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受后有,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

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

——莲池大师《云栖法汇》

译 文

若总是说一些无相无念的话以为高妙,那么天资稍为敏捷的人,看了几本经论,记得几则禅宗公案,就可做到这一点,这并不足为难!

你既然彻悟自心,随处都是净土,那么我试问你:你还肯住在厕所中否?还肯与狗、猪、马、牛同槽饮食否?还肯入荒山坟墓与发臭腐烂的尸骸一起睡眠否?……

如果对这几项欢喜安稳,一点都不介意,方许可你说高山平地总是西方净土。如果外表忍耐勉强承受,内心生起疑虑嫌恶,则净秽境界的分别未尽,还存在憎爱的情感。

以此心态而高谈阔论大圣人超情离见的境界,否定佛国的存在,蔑视往生净土,这就叫是欺天诳人,甘愿蒙昧自己的心灵,苦哉!苦哉!

又,你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道,不再有畏惧怯弱,那么我不勉强你往生净土。

如果或是忧虑这个娑婆世界欲境业风浩大,自己作不了主;忧虑诸佛出世难值难遇,修学佛法无门可入;忧虑忍力未能坚固,不能在三界险难处度脱众生;忧虑尽此业报之身,未能永断生死,截断神识的轮回;忧虑既然还得受来生的果报,舍此身受他身,前路茫茫,不知向何处去;那么,摒弃净土而不往生,其损失就不是细小了。

这个净土法门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看似浅近实则邃远,看似艰难实则容易,看似容易而又艰难,他日你自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注 释

①溷(hùn):厕所。

②冢(zhǒng):坟墓。

③忍力:忍辱之力。又谓安住真如实相之力。

④报身:业报之身。

⑤后有:未来之果报,后世之心身。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时间:2020-03-30 16:07:04
口要留德,不善护口业,福报损失的非常厉害

发布:仁泽 [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8/6/30 9:44:00 收藏 微信分享 护持学佛网


人在轮回里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最缺乏的一个是耐心,一个是定力。尤其是我们的嘴巴,毫无定力可言。好朋友把她的心思向你倾诉,当她做了一些不如你意的小事,你就可能把她的丑事讲给别人听。定力不够,耐心不够的人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把嘴巴管严实点,也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张嘴讲话很容易,懂得闭嘴却很难。少一点负面的语言,多一些正面的好话,学会赞美别人,多念经,多持咒。贵人语迟,敏于事而慎于言,多讲一些有意义的话,语言才会有分量。

修行不容易,哪怕做好人也不容易。一般人不会犯身业,杀盗淫不会犯,但是最容易犯的却是口业。一个人是否富贵,也要看他的口业如何。所以口业很重要,许多福报都是通过嘴巴给损了。有的人说,我什么坏事都没有做啊。要知道,这个口业不好,损福报是很厉害的。

古人讲的,言由心生。如果口一直讲不好的话,说别人是非,以及说一些诅咒的话,这样子损福报很快。不仅是说是非,哪怕说我们长辈的不好的话,这也是损福报。还有女人一直抱怨丈夫,说丈夫不好,就会让他越来越不好。这个口业关,很重要的。

我们讲,口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不要争强好胜。这样子就能留住福报。为什么口能损福报呢?要知道,福报是缘起法,是因缘和合的。比如说,你去寺院做义工,你扫地的动作给你带来福报,还是擦桌子的动作给你带来福报。

都不是的。是心念给你带来福报。我们发出利益众生的心,去扫地,去整理卫生,和众生结欢喜缘。这个心念所感,就创造了福报的缘起。福报是这么产生的。

那损掉福报的,也是用心去损的。心中趋向自私,趋向抱怨,趋向嫉妒,悭贪,这时就损掉福报啦。福报也是用心,然后配合行动来损的。为一时之气,不断造口业,这时福报的损失就很快了。

佛说话,言辞柔软,悦可众心。十法界的众生,听了佛讲话,都很欢喜,都被佛的语言所摄受。这也是佛累世修行,口说爱语的原因。所以口要说好话,善护口业,心要存好心,生欢喜之心,所感的就是福报。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楼主:南无阿弥陀佛258

字数:107851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06-30 03:24:33

更新时间:2020-03-30 16:07:04

评论数:8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