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不才破《山海经》系列

不才破《山海经》系列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前面说了班固,接下来再说说王充。
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岁。当时太学受今文经学的影响,盛行章句之学。
传经注重家法师承,先生们将先师的遗教记下,章有章旨,句有句解,称为“章句”。
弟子们反复记诵,味同嚼蜡;恪守师训,不敢越雷池一步。
加之光武皇帝沉迷纬书谶记,事无巨细,皆决于图谶,神学迷信,充斥学坛。
好在这时王充的前辈学者社林、郑众、桓谭、班彪等人都在京师,他们都是古文经学家,博学淹贯,号称大儒。
在数家之中,王充对桓谭和班彪最为推崇,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
班彪,班固的父亲。班固当时13岁。
在思想方法上,王充又得益于桓谭。桓谭(公元前23年一公元50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人。“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是两汉之际著名学者。著有《新论》一书。他治学的特点也是“训诂举大义,不为章句”,与班氏父子学风相同。在思想方法上,颇具求实精神,喜好古文经学,常与刘歆、扬雄“辨析疑异”,尤其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
王充本来对汉代的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等人十分赞赏,但在数家之中,王充对桓谭最为激赏,说“(董)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案书》)“彼子长(司马迁)、子云(扬雄)说论之徒,君山为甲。”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自纪篇》——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
王充一身只当过地方官,东汉地方机构,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王充历仕三级,但都位不离“掾”。
掾,是汉代各极机构中的属官。在县里,他作官至掾功曹,主管一县人事和考功。在郡里,他曾先后在军事长官都尉府作过掾功曹,在行政长官太守府代理五官曹和功曹。
在州里,他亦被州刺史征辟为从事属官。生平就没逃脱过为人下僚的命运。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大概了解了王充生平,再来读读他的文章,有什么特色呢?
《论衡·别通》——
······以文书御天下,天下之富,孰与家人之财?
······夫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
······由此言之,道达广博者,孔子之徒也。
······圣贤言行,竹帛所传,练人之心,聪人之知,非徒县邑之吏对向之语也。
······今闭暗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谓之为长而贵之乎!
······委积不绁,岂圣国微遇之哉,殆以书未定而职未毕也。
王充《论衡》文辞有力,笔锋犀利。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有一股愤世嫉俗之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愤青”。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那么班固和王充与《山海经》之名,以及不才为《山海经》正名有什么关系呢?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论衡·谈天》——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赞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高二千五百里余,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原,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放哉!”

回到这个问题,不难看出三处上文虽然是大同小异,但还是有所差别!!!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不才以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列在第一位。王充与班固是同时代人物,但因为王充比班固年长五岁,王充又与班固父亲班彪有一定师承关系,长者为兄,不才就把王充列在第二位。班固则列在最后。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论衡·谈天》——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不才比较了上面两篇文辞,虽然王充是引用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但是内容却不尽相同,差异分别如下:
1.《史记·大宛列传》“昆仑其高······”《论衡·谈天》“其高······”,一作“二千五百”,另作“三千五百”,不才没有读到传抄本或刻本,估计是传抄之误。
2.《史记·大宛列传》“其上有醴泉、瑶池”《论衡·谈天》“其上有玉泉、华池”这个估计不是传抄之误,而是饰词有别,不才估计引用前人著作,在传抄时修改饰词,这一点或类似的实例时至今天,一直都有流传。
3.《史记·大宛列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论衡·谈天》“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关键在于一作“山海经”另作“山经”,到底谁是谁非,谁前谁后呢?难道司马迁真的是看到《山经》而不是《山海经》吗?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再来对比王充与班固引用的差别或异同:
《论衡·谈天》——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赞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高二千五百里余,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原,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放哉!”
1.《论衡·谈天》“太史公曰”《《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赞曰”,从“太史公”变成了“赞”,关于“赞”,可以参看前文:
《典引》——臣固言: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
臣对:此赞贾谊《过秦篇》云: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绝也。此言非是。
不能看出“赞”是“赞语”的意思。与“太史迁下赞语”吻合,说明出于传抄,并且作了一些批改。
2.《论衡·谈天》“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昆仑高二千五百里余”一作“其高”,另作“昆仑高”这种笔法到底是传抄时省略,还是更改,留待下面细说。
3.《论衡·谈天》“今张骞······所谓《本纪》······”《《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所谓······”省略了“今”和“本纪”,到底是传抄之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4.《论衡·谈天》“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所有,放哉!”省去了怪物,把“余不敢言也”变成了“放哉!”意思和态度全变了。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论衡·谈天》——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赞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高二千五百里余,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原,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放哉!”
通过对上面三篇大同小异的记述,不才认为不论是王充还是班固都极有可能在传抄时出错,或根据文辞习惯作了一些更改。并非是司马迁当初读到的《山海经》是“山经”。
要正名需要从正面明证和从侧面入手,不才剖析如下:
《史记·大宛列传》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1.醴泉与玉泉,瑶池与华池。汉朝时《山海经》不是只有司马迁一个人读过,时人有读过,前人也有读过。除了《山海经》之外,也有其他文献和史料记载瑶池吧!
《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
昆仑与穆天子关系密切,穆天子与西王母关系密切,西王母与瑶池关系密切。
这些都是有史记载,有文献为证。
不才认为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是正传,而王充引用传抄把醴泉改为玉泉,瑶池改为华池属于变更饰词,是传抄习惯问题。
2.《山海经》和《山经》言九州山川。如果司马迁看到的是《山海经》,那么《山海经》是不是记述九州,是不是记述山川,是不是记述九州山川呢?如果司马迁看到的真是《山经》,那么《山经》是不是记述九州,是不是记述山川,是不是记述九州山川呢?
不才读《山海经》发现《山经》虽然记载山川,但没有“九州”之名。遍寻《山经》是找不到“九州”字样,找不到“九州”印记,《山经》有实而无名。那么《海经》呢?《荒经》呢?《海经》不以记载山川为主(偶有一些贴题的),也没有九州之名,《海经》既没名又不实!
《荒经》除了有九州之名,还有九丘,九土······不才读《淮南子》也从中找到了“九州”“九山”“九野”“九天”“九泉”······
《淮南子》由刘安及其门客编著。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生于淮南(今安徽淮南)。汉朝文学家、思想家,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不才在下文比较一下刘安和司马迁生卒。
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卒年)不可考,据说是公元前90年。
刘安大概比司马迁早34年,并且作为汉朝刘氏皇室宗亲,他读过《山海经》是比较可信的吧,那么他读到的《山海经》在《淮南子》有所反映和流传是比较可信的吧,因为《淮南子》与《山海经》记载内容吻合的地方有许多,而且从名词来说几乎一致。
不才相信司马迁读到的《山海经》与刘安读过的《山海经》应该是一致的。而王充《论衡》和班固《汉书》成书年代,相隔刘安,司马迁则晚出200年。中间还隔着刘向刘秀父子呢?而刘向刘秀父子负责编纂《山海经》,形成了目前传世《山海经》定本。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不才认为司马迁所见所闻之《山海经》,本名作《山海经》,而不是《山经》。说司马迁所见所闻之《山海经》是《山经》都是没有分辨是非,识别曲直造成。
不才说司马迁所见所闻之《山海经》是《山海经》古文经。
不才说司马迁所见所闻之《禹本纪》是《山海经》今文经。
不才主张《山海经》是《山海经》古文经?《禹本纪》是《山海经》今文经?
广大的《山海经》爱好者们估计要炸锅了,闻所未闻!!!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gezilm 2020-05-01 16:28:00
看了半天晕头转向,看楼主否定前人接近于一无是处,但通篇未见楼主有啥新意和独特见解,而在楼主不少楼层中所述又是在肯定某某与之吻合,这也只是证明“某某前人说的对”。那么楼主的各人见解何在?
看那位被楼主称为地图开疆的仁兄,我倒是看到了人家哪怕是自己YY出来的,或者真正的引用前人的论述得来的,到是人家弄出了个东西,对不对,非一人可定,是否是如此,既然人家弄出来了,就可以依据各位所见所引进行验证或......
-----------------------------
不才并无什么“啥新意”,不才的见解也不“独特”。不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和完整的公开,因为不才是要把《山海经》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要把《山海经》的前因后果讲明白;都是需要一步一步来,一点一点来。不才这些年见识太多破解《山海经》的都是一开始就上手,一开始就上脑,因为他们缺乏系统和完整,缺乏流程与步骤,一旦上手和上脑都失了方寸,失去了冷静。
对于“地图开疆”太过明显的错漏,不需要过多去辩证,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每一种错误都去“据理力争”,这是犯傻——不才读《山海经》论著有四十多本,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考量和思虑,视角和切入点都不同,估计他们对《山海经》每个疑点都有十数种不同的见解,观点和主张。如果不才对每一种都去查证他们的错漏,辩驳,这是没事找事。要驳倒绝大部分人的观点或主张,只要从根源上去正名,去名实即可。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几近褪色的记录》,作者是美国人亨莉埃特·默茨。这本书最大的卖点是主张《东山经》在美洲。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不才每次看到此图都不禁觉得好笑,十万昆仑破解《山海经》雷人的观点和主张,实在是多不胜数,不才也就不在此多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读原贴。
受限于时间,今天暂时到此为止。
后面不才会抽空说说《东山经》的情形,以及揭破《东山经》在美洲的“假面具”!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牛散Y 2020-05-01 18:09:22
我请楼主解释一下山海经上记载的几条向西流淌的河,古西海和【有类中国】海西大秦国的大致地理方位,楼主能否赐教指出来?那几个说昆仑在非洲,印度的纯粹胡扯,不值得一驳。因为所谓的埃及,苏美尔,印度河,摩亨佐达罗,古罗马文明现已经证伪,是西方白皮伪造的假遗址。。山海经地理位置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云南,广西一带。这里面有几个接近解密的铁证:1,经书中描写的寿麻国【三苗】正立无影,只能是在北回归线附近的......
-----------------------------
西海是西方之海的意思,是一个概念名词。秦汉及之前史料和文献都有记载西海,不同时代不同史料和文献,不同区域方位对应的西海是不相同的。
因为人种有类中国(其人长大,貌类中国人而胡服)而被中国古代史书称为大秦的海西国,需要对当时海的观念做一个分析。
不才之前说过《山经》的海与秦汉及之前史料和文献记载的海和之海,观念是一致的。海和之海的分界是目所能及和目所不能及。不才在读《唐书》时注意到了“大海”,古人对海的定义随着了解和认知深入,对沿海海岸线考察和测量,随航海和海上贸易的兴起更加明了。
而记载“大秦国”最早是出自《后汉书·西域传》,要了解大秦国的西海和地理位置,必须从《后汉书·西域传》入手。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后汉书·西域传》
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
所居城邑,周圜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遍。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室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市。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汉书》云“从条支西行二百余日,近日所入”,则与今书异矣。前世汉使皆自乌弋以还,莫有至条支者也。又云“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连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寇警。而道多猛虎、师子,遮害行旅,不百余人赍兵器,辄为所食”。又言“有飞桥数百里可度海北诸国”。所生奇异玉石诸物,谲怪多不经,故不记云。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上文出自古诗文网。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后汉书·西域传》——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
《后汉书·西域传》——《汉书》云“从条支西行二百余日,近日所入”,则与今书异矣。
1.犁鞬,《史记·大宛列传》作黎轩,《汉书·西域传》作犁靬。
《后汉书·西域传》——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这条史料说明东汉桓帝时期大秦国与中国有交流。
而在此之前都是经过安息国作为第三方介入。
《后汉书·西域传》——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那么大秦国到底是在哪里,为何与中国交流会被安息国阻隔?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甕。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后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罽宾、北与扑挑、西与犁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
乌戈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子。俗重妄杀。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以金银饰杖。绝远,汉使希至。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
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有大马爵。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临妫水,商贾车船行旁国。书草,旁行为书记。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安息东则大月氏。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罽宾、北与扑挑、西与犁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
乌戈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子。俗重妄杀。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以金银饰杖。绝远,汉使希至。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
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有大马爵。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临妫水,商贾车船行旁国。书草,旁行为书记。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安息东则大月氏。
这一篇章是出自《汉书·西域传》。
楼主:百里素臣  时间:2020-05-06 12:04:19
《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甕。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罽宾、北与扑挑、西与犁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
乌戈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子。俗重妄杀。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以金银饰杖。绝远,汉使希至。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
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有大马爵。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临妫水,商贾车船行旁国。书草,旁行为书记。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安息东则大月氏。
不才把这些国都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楼主:百里素臣

字数:4827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4-30 00:13:01

更新时间:2020-05-06 12:04:19

评论数:2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