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诸葛亮的悲哀——长篇连载《季汉八十年》诸葛亮篇

诸葛亮的悲哀——长篇连载《季汉八十年》诸葛亮篇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四)妥善安排 大军出征!

而在选定了大军出征的领军将领的人选后,诸葛亮也是有必要对朝政的人事调动等在进行一次妥善周密的安排,而这与他一贯谨慎的性格,也是相当的符合。

其实,对于南征的时间,诸葛亮早就已经确定了下来,只不过当时朝廷的大臣有的劝谏诸葛亮不应该亲自前往,此人,便是之前的兴业将军、蜀郡太守领司盐校尉王连。

只不过,此刻王连已经在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的时候升任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并且受封为平阳亭侯。前文说过,王连作为东州派的成员,不仅代替了诸葛亮提拔上来的蜀郡太守杨洪,而且获得了兴业将军的封赐,并且依旧监管着司盐校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实权派的人物。

王连此人虽是东州派的成员,但是要是真的说他与李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到也未必。那么,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在诸葛亮掌权之后,王连看似升迁为屯骑校尉,不过却是卸下了蜀郡太守、司盐校尉这样的肥差实权,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属于诸葛亮对他权力的剥夺,是一种明升暗降,更是对东州派的一种防范。

但过分的解读,则也有失偏颇,因为彼时的王连还有着一个重要的职务,那就是丞相府的长史,什么是丞相长史呢?说的简单一点,这就是诸葛亮小班底的秘书长,是所有丞相府属官属吏的老大级别的人物!

因为在王连担任司盐校尉期间对于季汉财政的贡献,相当之大,军资用度的调集,实际上与王连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所以,这不可以不说是诸葛亮对王连才能的一种看重,因此,当得知诸葛亮将要亲自南征的时候,王连也是劝谏着说道:

“丞相,南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不毛之地,而且那里还瘟疫盛行,丞相您是全国指望依赖的人,微臣考虑,您不宜举国之力,亲自冒险前往征服那里啊。”

诸葛亮最初的时候,也是执意要前往,可是王连的劝谏却是相当的诚挚,言辞恳切(连言辄恳至),因此,诸葛亮也就暂缓了发兵的日期,而这个暂缓的时间,还很长(停留者久之)。

那么,这个久,停留到什么时候呢?停留到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王连过世,而那时候,诸葛亮才南征。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诸葛亮没有立刻南征,而是暂缓,真的是因为来自王连的巨大阻力吗?还有,王连一过世,诸葛亮就出兵南征,不也恰恰说明了王连给诸葛亮的阻力很大吗?

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阻力的来源,并不是王连,王连当时担任丞相长史,他的一举一动,实际上都是为了诸葛亮、为了季汉考虑的。因为他说的话,重点不是说前面的南中地区有瘟疫,人烟稀少,环境恶劣。而是他后面所说的话,丞相诸葛亮是全国的依赖指望,诸葛亮一旦亲自全军出征,实在过于冒险啊。

这个冒险,并非是单纯的诸葛亮打不过南中地区的叛乱人员,而是朝廷内部的问题,诸葛亮身为季汉的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不管是皇帝还是政敌,难道就真的能令人放心了吗?

所以,《三国志》里称赞王连为“屯骑主旧,固节不移,既就初命,尽心世规,军资所恃,是辨是郫”是有着相当的道理的。

因此,一旦诸葛亮不在成都,前往两千里之外的南中地区,成都如果发生变乱,又该如何是好呢?岂不见当初的汉嘉太守黄元叛乱?殷鉴不远的事情,不得不防啊。因此,诸葛亮也是明白了王连的话的意思,所以,诸葛亮停留这几个月的时间,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新的朝政的人事安排。

首先,针对于皇宫大内,镇东将军赵云依旧与征西将军陈到典掌中军,妥善防备成都与皇宫大内的安全。并且,以当初的太子洗马、前署左将军府事的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董允为黄门侍郎,负责宫内的具体事务。

以上,算是诸葛亮对于二十岁的刘禅的一种保护,那么接下来,便是对于朝政的人事安排了。

对于丞相府的官吏,由于长史王连过世,诸葛亮便是选派时任步兵校尉的向朗代替王连担任丞相长史。那么,向朗,是何许人也呢?

向朗,字巨达,荆州襄阳宜城人,是地地道道的刘备的班底,向朗幼年丧父,是他的兄长将他抚养成人。而此人也是颇有来头,《三国演义》里的水镜先生司马德徽便是他的师傅,向朗与徐庶、庞统交情也是相当的不错。

因为这样的来头,向朗也是被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刘表病逝之后,时年四十一岁的向朗也是投奔了刘备,而在当年刘备彻底的拿下了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等荆州南部四郡之后,向朗也是受到了刘备的重用,那就是刘备派遣向朗去都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个县的军政民事,不可谓对其不重视。

而当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向朗被任命为巴西郡太守,不久转任牂牁郡太守,又调到房陵去任职,直到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向朗被任命为步兵校尉,此时的向朗已经是一个五十六岁的老人了。对于向朗,因他都督秭归、夷陵四县以及在各地担任太守也是积累了相当的从政经验,所以,诸葛亮才会任用这个刘备的老班底担任丞相长史一职。

不过,在当时,荆州的另一位高士廖立却认为,向朗不过是个庸人蠢材,比起诸葛亮的其他几任长史,向朗似乎也的确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但是这一次,诸葛亮也是任命向朗露在成都,统领善后的相关事务。

除了向朗之外,诸葛亮对于丞相府的事务,其实还交代给了另一个人,此人,叫做杨仪。

杨仪,自威公,荆州襄阳人,此人是一个少年英才,也是季汉政权的一位具有相当影响的人物。赤壁之战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时年二十八九岁的杨仪投奔了当时的曹操属的荆州刺史傅群,但是过了一些时间,杨仪认为傅群没啥才能,便是直接投奔了当时的刘汉集团的荆州主将关羽。

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而后便是派遣杨仪到成都去联系刘备,而这一次,也不知道是关羽的推荐还是什么原因,刘备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热爱唠嗑的这一特长,刘备拉住了杨仪开始唠嗑。

唠嗑谈一些什么呢?军国大事、政治得失。

跟他谈论军国大事,政治得失,便是证明刘备已经慢慢的发现了杨仪的能力,果然,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对于杨仪也是相当的喜欢,当即就不让杨仪回荆州了,而是直接征召杨仪担任左将军兵曹掾。也就是说,刘备直接把杨仪收入了自己的幕府,这也算是为季汉再一次招揽了一个人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与刘巴、邓芝等人一样,杨仪也是成为了尚书,而此时,杨仪的性格里的桀骜不驯也是为他引出了麻烦事,实际上,这一次矛盾还真的不怨杨仪,因为他的不睦的对象,是当时的已经接任法正担任尚书令的东州派的刘巴。

实际上,虽然两人的不睦的原因没有被记载,可是也可以推测出来,杨仪也好,刘巴也好,这两个人都有着恃才傲物的一面,刘巴当初宁肯投奔曹操也是不打算投奔刘备,还看不上张飞,杨仪日后的对蒋琬、魏延等人的态度,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人的性格有着太多的相似的地方。

因此,对于刘巴从尚书接任尚书令,杨仪难免有不满,可是,刘巴是东州派的二号人物,杨仪却是刚刚投奔过来的,根基太浅,拿什么和刘巴争斗呢?因此,当时的刘备也是选择偏向刘巴,杨仪也是从尚书被改任为弘农太守。

而这个官职也是颇为的有意思,那就是弘农郡也不在刘备的统治范围内啊,所以,这个官职,只不过是遥领,或者说,挂名,再或者说、空壳而已。因此,这一次的政治斗争,杨仪完败。

可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没过多久,杨仪的冤家,尚书令刘巴过世,可是下一任尚书令的接替者依旧是东州派,也就是李严。杨仪对此虽然有着微词,可是他又能如何呢?但是,杨仪的一切,诸葛亮却也是看在眼里,诸葛亮既欣赏杨仪的才能,又同情杨仪的遭遇,那么杨仪,自然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人。

所以,当建兴三年(公元223年)诸葛亮要南征的时候,杨仪的职位也是改变了,他成为了丞相参军,其实同时期的丞相参军还有着蒋琬、马谡、张裔、廖化等人,但是杨仪的头衔更重要的,还在后面,那就是署府事。什么叫做署府事呢?那就是代行丞相府的相关事宜!

这样的职权,实际上便是长史的工作,可是杨仪却是以参军的身份拥有着这么大的职权,诸葛亮对杨仪、对杨仪才能的看重也就可见一斑!

其实,之前的以参军署府事的还有一位,便是前文提过的张裔。张裔自从被雍闿流放到东吴以后,孙权也是不打算放他回国,后来在邓芝出使东吴的时候张裔才得以艰难的返回季汉,截至目前这才回来一年多左右。

回来之后诸葛亮便是任用他为参军、署府事,但是此时的张裔也是领任为益州的治中从事,属于辅佐协助益州牧诸葛亮处理地方各地汇集而来的政务的主要助手,虽然也有署府事,可是一个人毕竟是分身乏术,因此,此时,诸葛亮的丞相府以长史向朗统领善后,以参军杨仪署府事,以参军蒋琬、马谡、廖化,主簿宗预等人共同协助处理丞相府的相关事宜。

而地方政务方面,则以治中从事张裔处理,以关内侯、忠节将军、越骑校尉杨洪再一次担任蜀郡太守,全权掌管成都周围地区的民政事务等。

而当时的地方各地,除却镇北将军、汉中战区司令员魏延镇守汉中地区,李严镇守永安地区,振威将军、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费观镇守江州都督区。

广汉太守为巴西阆中人姚伷,而大约在这个时候,江州都督费观病逝,因此梓潼郡涪县人孙福担任扬威将军、巴西太守领江州都督。

荆州义阳人刘邕任江阳太守,荆州襄阳人辅匡担任巴东太守,犍为郡武阳人张翼为梓潼太守等,基本各地太守的搭配还算合理。

而除了丞相府、地方郡守之外,便是中央的人事安排了,对于中央的人事安排,除却一些文学礼仪类官职如太常、博士等官职之外,诸葛亮做的重要的安排是以荆州南阳郡人陈震为尚书令!这是继法正、刘巴、李严之后季汉政权的第四位尚书令,也是第一位刘备股肱派或者说诸葛亮派的尚书令,打破了东州派对于尚书令这一职权的垄断。

陈震,自孝起,在刘备担任荆州牧的时候,便是成为了荆州的从事,后来追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北部都尉,因为北部都尉的辖区更改为汶山郡,因此陈震便是继续担任汶山郡的太守。而后,陈震也是转任为犍为郡的太守,这一次,在诸葛亮即将南征的时候,陈震更是一举被提拔为尚书令,管理朝廷事务,不得不说,在几个月之内,诸葛亮将季汉朝廷内外的一切人事安排重新的规划了一遍。

不是他多此一举,实在是因为这是他全面执掌季汉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征,不得不慎重一些。

因此,在做完这些准备与安排之后,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统军居西路,庲降都督李恢领中路军、门下督马忠领东路军,三路大军共计约二至三万人,正式出征南中地区!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五)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而在丞相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征的时候,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出来相送,而在一番礼仪过后,诸葛亮拉住了一个人说道:

“虽然我们谋划南征之事多年,但是而今在我出征之前,请你再一次提出好的计划。”

闻言,此人回答道:

“丞相,南中地区的叛乱者依恃着当地地形的险要和路途之遥远,叛乱不服朝廷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曹魏,叛乱者如果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当诸葛亮听完此人如此说之后,心中也是无比的欣慰,因为此人的见解,与他相同,在当时的季汉,能达到这种高度的人,并不多。而后,诸葛亮便是踏上了南征的路。

此人,也是季汉时期与诸葛亮相关的争议相当大的一位人物,他叫做马谡。马谡,自幼常,是荆州襄阳宜城人,也是向朗的老乡,是侍中马良的亲弟弟。马氏一门一共兄弟五人,都具有才华和名气,因此被人称之为马氏五常。向朗对马良、马谡兄弟推崇备至到了圣人的地步,与马良、马谡的关系非常要好。

而马良、马谡则是在刘备担任荆州牧时期被征召为从事,马良字季常,在兄弟五个里,被认为最有才能,又因为马良的眉毛里有白毛存在,因此当时有人便评价道:

“马氏五常,白毛最良。”

建安十六年(公元221年),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川蜀,而马良则是留任荆州辅佐关羽。在马谡马良兄弟里,刘备很是看重马良,马良与诸葛亮的关系也是相当的好,互相推崇,称论兄弟。

因此,当刘备取得益州后,马良也是被征召为左将军掾,并且奉命出使东吴,受到了孙权的礼遇接待,任务完成的也是相当漂亮,等到刘备即位之后,马良也是成为了侍中,成为当时年轻一辈的臣子里,相当耀眼的季汉政治新秀。

在刘备东征伐吴的时候,马良因为受到刘备重用,又熟悉荆州地区的风土民情,因此也是随军出征,前往招降武陵蛮夷,马良的到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武陵郡一带的蛮夷都是接受了刘备的号令,这也足以见出马良的能力。可是,天不遂人愿,刘备最终惨败于东吴之手,而马良,也在彼时遇害,不得不说,这是季汉的一大损失!

而在马良过世后,身为马良的弟弟,马谡也是受到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照,马谡也是历任绵竹令、成都令、越雋郡太守等职务,尤其是诸葛亮,对于马谡更是相当的欣赏!

而马谡因其才华、器量超过了常人太多,又喜欢谈论军事策划等,诸葛亮更是对他相当的欣赏,以至于诸葛亮那样的大忙人(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竟然能够与马谡成天到晚的谈论军事谋略,这在诸葛亮的人生里,是很少见的一幕,多少年前他这么谈论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备。

而这,也足以证明,马谡实际上是相当符合一个合格的高参的,因此,诸葛亮也是任用其为参军,并且也是打算按照马谡所说的心战之法收服南中之地。

而他与马谡的纠葛,自然还要继续,也演化为季汉诸葛亮时代的一桩疑案之一,当然,这是后话。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五)南征四郡 四郡皆平

就这样,建兴三年(公元223年)三月,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平叛大军,正式南征南中地区!按照事先的作战计划,诸葛亮亲自率领西路军取道越雋郡,来到了越雋郡叛乱者高定的老巢邛都以西三百里的卑水(今四川省美姑县、昭觉县之间地带)等待出击高定的时机。

果然,战场形势的一切发展都是按照诸葛亮的事先规划而来的,那就是在得知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的消息后,叛军也是相当的恐慌。因为诸葛亮不仅闭关到现在已经快两年的时间了,这怎么突然一下子就出来平叛了呢?而且就算要派军南来,也不一定是他自己啊?

放眼天下,有几个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啊?而他准备了近两年,且又亲自率军前来平叛,这所说明的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问题就是,诸葛亮对于季汉统治维护的决心以及他对这场战争的重视!

因此,慌张的叛军一下子落入了诸葛亮事先预设的轨道里,那就是高定、雍闿担心高定的老巢丢失,立刻率军回防,可是在这半路上,叛军自己内部却是发生了动乱。

因为益州郡的豪强大户雍闿竟然被高定的部下给干掉了,这就使得雍闿旧部与高定之间的矛盾一瞬间激化的相当的严重。而得知了这个消息的诸葛亮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因此,在诸葛亮的调拨至下,汉军立刻向高定的老巢邛都发动突然袭击!

经过一番激战,邛都成功被拿下,而高定的妻子并族人也全部被诸葛亮所俘虏,此时,高定与雍闿旧部不和,永昌郡他又打不下来,越雋郡又落到了诸葛亮的手里,因此高定此时是进退不得。

利用着这个机会,诸葛亮奔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原则,想要趁机招降高定,可是这个高定铁了心的与季汉作对,竟然纠集了两千部众,杀人盟誓!并且决心与诸葛亮对抗到底!这一幕,使得诸葛亮自己都惊讶自己小觑了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物。

那么事到如今,便只有武力平定了!因此,诸葛亮也是不在耽搁,疾速派兵,直扑高定而去,战斗的结果自然没有任何的悬念,高定叛军就此被扑灭,越雋郡也是彻底的被平定下来。

而与此同时,东路军马忠部在牂牁郡也是与反叛的君臣朱褒的军队交上火了,事实证明,在诸葛亮的分路出击、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叛军的势力无法纠合到一起,面对各路汉军,基本上是迅速败退,而叛军朱褒部也是在马忠的连番攻击下一路的向西溃逃,而牂牁郡就此也基本被评定下来。

此时,南路军的南中战区司令员、庲降都督李恢,可就没有那么顺利了。本来李恢率军直奔益州郡而去,可是走到昆明(今云南境内)的时候,李恢发现,坏事了。

由于李恢本来就是南中孤军,所以当他走到昆明的时候,便是被建宁郡各县的叛军给盯上了,现在谁都知道南中地区在打仗,以前你李恢在平夷坚守待援,我们也打不进去,算是便宜你了。

可是现在你自己送上门来了,难道还想跑吗?于是当李恢率部行进到滇池的时候,各县的叛军也是一下子便把李恢军给围了起来!叛军的人数是汉军人数的好几倍不说,而且还占据着地形的优势,又熟悉环境,这下子,李恢算是撞到枪口上了。

而且,因为叛军的团团围困,导致李恢军与诸葛亮军的联系也就此中断了,所以,当时的李恢军,的确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一个搞不好,便是会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是最考验一军主将的时候,当年刘备擢拔李恢担任第二任南中战区司令员、庲降都督,除了他的家族在当地的势力影响以外,其实更多的,是李恢本人自身的能力!这一刻,该他李恢,上场表演了!

经过一番思考,李恢也是认真的分析了现状,叛军虽然说现在围困着自己,可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叛军并没有立刻发动进攻。原因很简单,他们摸不准李恢的底细,同时也不敢贸然进攻李恢。毕竟,李恢率领孤军在这里已经坚持了快两年了。

另外,这些叛军都是建宁郡各县的反汉势力,虽然以前多有联结,但这一次大规模的集结,一定是相当的仓促,因此,这对叛军的战斗力也必将影响很多。所以,这伙叛军,其本意实际上是能不与李恢交战,那是最佳的上策。而且李恢很是熟悉这些人的心理,因此,一个好的计策在李恢的心中出现了。

那就是,忽悠。

因此,计议已定之后,李恢也是派人找到了这群叛军目前的头目,表明了李恢的意思:

“官军粮草已尽,已准备撤军回去了。我们中间有的人久离家乡,而今得到机会回来,如果不能回到北方的话,就打算与你们共同谋划大事,所以在此坦诚相告。”

这一下,南中叛军可是喜出过望啊。本来他们虽然占据着人数优势,但是也不敢贸然进攻,现如今听说李恢要投降,自然是喜出望外,因此,双方也是共同回忆了这两年来彼此之间真挚的战斗友谊,约定了投降的具体事宜等等。

那么,南中各县的叛军相信了李恢的话了吗?相信了,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不信你接着往下看。

因为,在李恢派遣使者之后,南中叛军也是一下子松懈了对李恢的包围,既然人家都要加入我们了,以后大家是一起喝酒一起吃肉,都是兄弟,对于兄弟,就不用这么防范了。

岂不知是,这年头,不单单是防火防盗防闺蜜,啥都得防啊。这不,李恢也是通过情报得知,南中叛军对他失去了防备,因此李恢也是调派兵力,抓住这个时机直接挥军出击,一举攻向了南中叛军!

南中叛军本就没有防备,李恢又是突然袭击,因此在一番冲击之下,南中叛军大乱溃败,向南方和东方逃窜。李恢也是趁势亲自率军追击,向东一直到达了牂牁郡,一举与马忠所部联合。向南一直追到了盘江(今云南省开远县一带),这一追,在盘江一带,李恢与马忠也是见到了那正在逃命的朱褒,老兄,都到这了,你还往哪跑?

因此,李恢马忠所部三下五除二,朱褒就此败亡。至此,南征大军东路军全面恢复牂牁郡,中路军、东路军顺利会师,与诸葛亮的西路军声势相连,接下来,所剩下的,就只是盘踞在益州郡的雍闿的旧部了。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六)孟获到底是谁?

前文说过,雍闿被高定部下干掉后,两方算是结了仇了,而雍闿的旧部也就不再帮着高定,反而是回到了老巢益州郡。而此时,率领雍闿旧部的不是别人,正是《三国演义》里所提到的那个被诸葛亮抓到了七回放了七回也就是七擒七纵的孟获。

那么,历史上,对于七擒孟获和孟获其人到底是谁,是否存在,实际上是存在着相当的争议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那就是孟获其人,到底是谁,是否存在。历来对此有两种看法,其一就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孟获这个人。

原因很简单,孟获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三国志》里,反而是出现在东晋的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里,试想,南中叛乱对于当时的季汉来说,是相当的大事,那么对于益州郡的叛乱分子为什么只记载有雍闿,而没有记载在《汉晋春秋》里被认为是“夷汉所服”的孟获呢?这样重要的人物,又能够统率雍闿的旧部,怎么可能《三国志》不记载呢?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孟获并不存在。

实际上,笔者不持这种看法,《三国志》虽然是三国时期的信史正史,但是也并不代表《三国志》没有缺漏与讹误。否则,裴松之的注为什么会补充出那么多的信史呢?因此,笔者更倾向于,有着孟获其人的。

至于他到底是谁,有人认为他是汉族南迁,逐渐的在当地形成大族,更有学者认为,孟获的孟氏一族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提孟氏,因此孟获才会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实际上与雍闿的起家同出一辙。

当然,也有人认为孟获是少数民族,是属于彝族,而孟氏,则是朝廷的赐姓。当然了,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而接下来,要明白的是,到底有没有七擒孟获这件事。七擒孟获这件事实际上在当时陈寿所著《三国志 诸葛亮传》、《三国志 李恢传》、《三国志 马忠传》、《三国志 吕凯传》、《三国志 后主传》等都无记载。

其实,七擒孟获最早见诸于东晋蜀郡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卷四的《南中志》。所谓的《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的著作,被认为是和《越绝书》一样,我国现存已知的最早的地方志。

《华阳国志》对西南地区风风土人情、历史演变,记述的很是详细,时间跨度从传说时期一直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全书包括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等地区历史记述,同时也包括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等人物传记,全书共计12卷,约11万字。虽然是私人撰写,但是也是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史料。

因此,后世的司马迁在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采取了这段记述,写的是在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后,孟获对诸葛亮说道: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也。”

这就证明,司马迁认可了七擒孟获这件事。实际上,除了《华阳国志》,在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也曾引用了《汉晋春秋》里所简要提到的七擒孟获的事情。

但实际上,当诸葛亮与李恢马忠两路汉军会和前往益州郡的时候,已经是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五月的事情了,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而此时,诸葛亮出兵已经两个月,此次南征版师是在当年的秋季,因此,如果说诸葛亮真的是七擒七纵孟获,又要赶往各个地点、又要在各地打仗,似乎从时间上来说,有些太过于急促。

更何况,七擒七纵,诸葛亮虽然想要攻心,可是高定一次没有接受招降,诸葛亮便是大军出击,南征耗费的是大量的钱粮,多拖延一天,便多了一份危险与消耗,诸葛亮哪有那么多的时间与耐心去七擒七纵呢?孟获难道是长得比高定帅气,诸葛丞相才会抓了他七次放了他七次?这样也太爱他了吧?

所以,笔者的看法是,孟获,当是确有其人。而七擒孟获,则未必存在,虽未必存在,可是诸葛亮对于孟获的作战经过,似乎也可能是的确抓住了孟获,又放了他,但是却并非是七次。而后利用兵战与心战的结合,拿下了孟获,彻底的平定了益州郡!

因此,截止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诸葛亮在拿下益州郡之后,并没有直接返回,而是率三路大军于滇池隆重会师,进一步震慑南中地区,因为,战争虽然结束了,可是,战后的安排,却同样的重要。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七)战后安排 班师回朝

其实,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便已经确定了对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处理方略,总体来说就是围绕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这八个字展开的追求民族团结、大汉法制基本普及于南中地区、能够大限度的调动人力物力等一系列努力。

那么,有一个问题,诸葛亮也是不得不慎重考虑,那就是在南中地区要不要留驻军队,这是一个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诸葛亮想要使得南中地区彻底的稳定,他知道,短时间内,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是不是大量的在这里驻屯军队,就能够保证南中地区的绝对安稳呢?对此,诸葛亮并不这么看,他认为: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

所以,诸葛亮的三不易是人为,首先,当时的季汉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在南中地区派遣大量的驻军,这不但直接削弱了季汉军方的整体实力,同时南中地区耕地稀少,粮食产量小,大军驻防在这里,吃什么呢?这必然会加重后方的后勤供给困难。另外,蜀中距离南中地区两千里之遥,千里运粮,就算不考虑损漏等问题,是否又真的安全呢?

另外,诸葛亮的目的是,既然短时间内无法彻底的安稳南中地区,那么,只要在南中地区先达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这样的局面,比起之前,就是一种进步。至于更加的稳定,那是要后续的各项政治举措来慢慢完成的,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诸葛亮想要南抚夷越,想要从南中地区征调人力、物力,想要季汉有一个安稳的后院,那么,就不能不考虑到南中地区居民的心里所想。双方刚刚经历了半年的厮杀,虽然平定了战乱,可是谁又敢保证南中地区的居民暗地里不心怀鬼胎、心生怨恨?

这个时候再留下军队展现出极其强硬的一面,是不是会慢慢的再次激化矛盾呢?因此,给予种种考虑,诸葛亮并不打算将大军留驻在这里,也就是实现不留兵、不运粮这一目的。

可以说,诸葛亮之所以不留兵,也并不是他不想,而实在是基于季汉当时的国际环境与自身实力,所能做出的最有利于安稳的一个抉择。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诸葛亮所说的不留兵,指的是来自蜀中地区的季汉的部队,而并不是说原来南中各地的季汉驻军要撤走的意思,都撤走了,别有用心的人还不翻了天?

那么,诸葛亮既然不将季汉中央军留驻在这里,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来安稳南中五郡吗?当然有。

首先,便是缩小南中地区的行政区划,南中五郡,虽然说仅仅只是朱提郡、永昌郡、益州郡、越雋郡、牂牁郡,但是其地盘面积占据了整个季汉的一半,这样的一个大郡很容易全部被大族或别有用心的人掌控,一旦叛乱,不仅影响甚大,而且由于其占地面积广袤,平叛行军也并不容易。

所以,诸葛亮思考后决定,将原有的南中四郡重新划分为七个郡,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又从益州郡和牂牁郡化出一部分为兴古郡,从益州郡个越雋郡化出一部分为云南郡,因此加上之前的朱提郡,南中地区是为永昌郡、朱提郡、越雋郡、牂牁郡、云南郡、兴古郡、建宁郡等七个郡。

而后,诸葛亮任用李恢依旧以庲降都督的职务兼任建宁郡太守,以马忠为牂牁郡太守。而此时,从章武初年(公元221年),便一直没有太守的永昌郡此刻也步入了诸葛亮的视线,尤其是吕凯与王伉,两个人互相扶持,在永昌郡坚持到了现在已经四五年之久了,所以,他们更是得到了诸葛亮的交口称赞。诸葛亮上奏朝廷说道:

“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馀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

这算是诸葛丞相,对于吕凯与王伉的最高评价,自从南中叛乱以来,益州郡太守正昂、越雋郡将领焦璜等人全部罹难死去,就在平叛的过程里,原本被任命为越雋太守的巴西郡安汉人龚禄,也是被蛮夷李乘求亲手杀害。

龚禄,自德绪,刘备拿下益州之后,龚禄担任巴西郡从事,牙门将。这一次南征遇害,才仅仅三十一岁。

而除了龚禄之外,原本被任命为益州郡太守的王士,也是在即将南征的时候,被蛮夷杀害。王士,自义强,广汉郡郪县人,他的堂兄叫做王甫,自国山。兄弟二人也都是在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开始效力于刘备。王甫先担任绵竹令,后来又担任荆州议曹从事,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大败于秭归,王甫也是战殁在乱军之中。而王士,先是担任符节长,后又升迁为牙门将,历任宕渠郡太守、犍为郡太守,这一次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也是身陨殉国。

所以说,南征,其实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只是因为当时的古地名现今有的不可确考,南方地区又地处偏远,故而对于诸葛亮此次平叛记述相对较少,也就容易使人们误认为南中平叛,实际很是简单。

两千石的高官被蛮夷前后杀害四五个人,这样的叛乱级别是着实不小的。而且,在龚禄遇害后,杀害他的蛮夷头目李乘求直到十余年后,才被抓住斩首。可能杀害王士的蛮夷,也有可能逍遥法外一阶段。因为,南中地区实在是太过于偏远闭塞了,要是想在南中地区拉网式的搜捕一个人,就犹如大海捞针一样,其难处不言而喻。

因此,正是在这样艰苦的局面下,吕凯与王伉威武不能屈,忠贞职守,这样的人才才是季汉所需要的,因此,诸葛亮上奏朝廷封吕凯为阳迁亭侯,并且担任云南郡太守。而王伉也受封为亭侯,担任永昌郡太守。

可是,当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吕凯刚刚接受任命,还没有前往云南郡赴任的时候,便是被其他叛乱的蛮夷给杀害了!这样一来,季汉在南中地区又是损失了一员干将。对此,诸葛亮当然也很是痛心,无奈之下,只得将吕凯的儿子吕祥继承了他的爵位。

因此,面对南中地区错综复杂的局面,除却新任用官吏以外,诸葛亮还南中一带的大姓大族调往蜀中去做官,不怕看不住你,其三,诸葛亮承认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权力与地位,在县以下,便是以这些首领渠帅充任职务。

第四、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南中地区,诸葛亮还鼓励南中地区的大姓大族通过金钱等收买好勇斗狠的少数民族来作为自己的私人武装,让这些大族大姓来控制南中基层。而季汉中央则通过控制这些大姓大族,最终控制南中地区。而且,诸葛亮还承诺,允许这些大族世代做官,只要你任务完成的漂亮,朝廷一定不会吝啬赏赐,官职、金钱,通通都有。

而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在南中地区,逐渐的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掺杂在一起的部曲,也就是私人武装,这样的私人武装具有相当的战斗力,成为了后来季汉南中特种兵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四,为了进一步调动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为季汉所用,诸葛亮将南中地区的金银、战马、耕牛等陆续调拨至中央,充实国库,供给国用。并且将南中地区有战斗力的青羌征发到汉军中来,而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着万余家能征善战的青羌被诸葛亮迁徙到蜀地,建立了五部,逐步的形成了季汉的又一特种兵部队,五部青羌、无当飞军!
因此,在这样的举措下,经过了三四个月的安排,诸葛亮基本上再一次稳固了南中地区的总体形势。而也正是因为诸葛亮这样认真谨慎的安排,使得南中地区终诸葛亮之世,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叛乱,而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也使得季汉“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当然了,小打小闹也还是有,只不过,一两次而已。至此,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南征至秋季战乱皆平,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十二月诸葛亮彻底的安排完南中地区的事务后,他前后在南中地区九个月的时间,这九个月,基本稳定了以后四十年季汉对于南中地区的统治,就此而言,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区,对于季汉乃至对于后世来说,的确功不可没。

实际上,南中叛乱的平定,不仅维护了季汉中央政权的统一,维护了民族的团结,实际上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季汉从上到下所有人的士气!从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公元219年)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十二月,五年来,季汉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荆州地盘全部丢失,又经历了夷陵惨败,开国君主刘备驾崩,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的文武人才凋零谢世,弥漫在整个季汉内部的是一种悲观、恐惧、对前途渺茫与无望的心理。因此,南中平叛的重大胜利,恰恰将笼罩在季汉政权上空的阴霾一扫而空,雪后初晴!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通过战争的手段,诸葛亮再一次将全国人民的心,汇聚到了一起,极大地维护了季汉的统治,维持了季汉政权的合法性,也为他后来北伐奠定了相当深厚的基础。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通过诸葛亮的亲征及至取得重大胜利,诸葛亮在国内的地位与声望再一次升高,整个季汉的大权,此刻更加牢固的掌握在了他的手里。

因此,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十二月,在南方已定的情况下,诸葛亮班师回朝,返回成都!

而彼时,南中地区依旧由南中战区司令员、庲降都督、交州刺史领建宁太守李恢驻守,只不过此刻他的头衔又增多了,因为平叛南中,李恢功劳最多,所以,他更是被封为汉兴亭侯领安汉将军。一个安汉将军,便足以说明了李恢在当时季汉政权甚至是在季汉军方的位置,而诸葛亮也相信,南中地区在李恢的驻守下,一定会确保无虞的。与此同时,永昌郡依旧由王伉镇守,而牂牁郡太守由马忠担任,马忠在战乱之后,抚恤百姓,安抚少数民族,勤于治理民政,使得当地很快恢复安宁,而马忠本人在南方也是“甚有威惠”。

实际上,在诸葛亮刚刚班师回朝后,南方的蛮夷有的就再次反叛,杀害朝廷的守将,估计是杀害吕凯等人的那伙蛮夷,不过诸葛亮既然已经班师回朝了,就证明,南中地区的一些小打小闹已经无关痛痒了。因为叛乱刚刚发生,李恢率军就到了,三下五除二,行凶作恶的蛮夷被处决殆尽,其作乱的首领也被押送到了成都。

而南中地区的战略物资则源源不断的供给到季汉的国库,这样一来,整个李恢担任庲降都督期间,季汉的财政开支,由于得到了南中地区的大力支持,丝毫不用担心匮乏的现象,这也足以证明李恢等人的能力!

就这样,诸葛亮,也终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第五章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一)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

当诸葛亮返回成都之后,在他的心里,同样也是刘备心里,一直以来的基本国策隆中对,也就提上了实施的日程了。

早在隆中的时候,诸葛亮就曾经对刘备说过,跨有荆益,待时而动,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隆中对提出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荆州军全军覆没,十二年的时间里,刘备集团在隆中对的指导下,稳扎稳打,先后取得荆州五郡、益州全境,初步的实现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下一步,便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连孙权,休养生息,待时而变,荆益两路出军,北伐曹魏,一统天下!

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隆中对的规划似乎也是天衣无缝,可是,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的后半部里,多少有些理想化了。三国、三家鼎立,任何一方的实力与动向甚至是内心的感受都不容忽视。试想,就算刘备集团真的有了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的机会,东吴的孙权怎么会坐视刘备顺利的北伐?

东吴的实力本就不如曹魏,曹魏一旦被消灭或者说被削弱,那他东吴又该如何呢?因此,低估了或错估了忽视了孙权野心的刘备与诸葛亮,并没能充分的认识到荆州存在的深刻危险,过于理想化的他们最终在关羽的桀骜跋扈、不和东吴的导火索之下,迎来了荆州惨败。

荆州惨败之后,刘备向东吴开刀,其目的绝不单纯的是所谓的为关羽报仇,而是想要夺回荆州,夺回北伐的基地,甚至是以军事威胁来逼迫东吴向当年那样与自己湘水划界。诸葛亮之所以不能明确在那次战争中发表什么意见,是因为他当时恰恰是搬起石头在了自己的脚。因为隆中对是他提出来的,一直被奉为刘备集团的指导国策,刘备夺回荆州,出兵伐吴,不恰恰也是在维护隆重对吗?

难道诸葛亮要反对自己吗?所以,在当时夷陵之战前,哪怕诸葛亮知道季汉也许并无必胜的打算,他也不能直接反对刘备,那时候的他,缺少了一种破除陈规因时而变的勇气,同时,也对收回荆州抱有着一定的希望。

但紧接着的夷陵惨败、刘备驾崩、邓芝联吴,使得诸葛亮明白了,荆州,他们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回去了。隆中对,至此已然夭折。但是话虽如此,诸葛亮却并不能放弃,不能放弃隆中对里所提到的北伐曹魏。

因为,这是刘备集团一直以来所延续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人生希望与奋斗的目标。其实,整个季汉的君臣,起初,是一群具有着相当政治理想的存在。如果说他们勤俭朴素、不治私利,围绕在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的刘备身边,是为了什么呢?连命都不一定保得住的情况下,他们为的,不单纯的是造福一方百姓,更多的,是内心里的政治理想。

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其政治理想在刘备担任徐州牧的时候,便是基本成型了,那就是匡扶汉室,铲除国贼!等到了三家鼎立逐渐的形成的时候,那个国贼更加的指向就是从曹操,自然,也包括孙权。

到了三家鼎立正式形成的时候,刘备集团的政治理想就变成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或者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可以说,自始至终,刘备集团的政治目标或者说政治理想就是兴复汉室,因此,不管什么时候,这样的政治目标,诸葛亮是绝对不会放弃的,他所一直在做的,实际上也是不想人们忘记这个政治理想。

因为他知道,他的主公刘备,在逐渐的取得荆州、益州之后,也是有些变了。变了的一个表现就是逐渐的忘记了他的初衷,兴复汉室,刘备的目标逐渐的变成了想要自己当个像曹操、袁绍那样的土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是说,刘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吗?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二)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没说过,但是刘备做过。其来源,便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后世的人常常有一种看法,那就是在刘备取得益州后,诸葛亮逐渐的和刘备走出了关系的蜜月期,因为他的地位似乎被东州派的法正所取代了。

理由是,法正的地位在经过益州争夺战、汉中争夺战之后直线上升,不仅担任尚书令还担任护军,军权政权全部染指。而与之相比,诸葛亮的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直到刘备称帝的时候才有所改变,这期间已经过了七年的时间!而且,夷陵之战,汉中争夺战,这个对于刘备集团至关重要的大战,诸葛亮并没有参加,这难道不能说明诸葛亮已经不受重视了吗?

其实,这种看法有着一定道理,可是却并不准确。首先说职位,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其实三国时期,刘备是相当愿意开创职位的,例如,主骑、牙门将、翊军将军等,都是刘备为自己的爱将赵云所首创的职位,没办法,朝廷没有那样的官职,刘备自己职务又低,就只能首创官职。

而军师将军的前身,便是刘备在荆州时期首创的军师中郎将,为谁首创的呢?自然是诸葛亮。当时担任副军师中郎将的是凤雏庞统。而刘备入川以后,诸葛亮也就继而升职为军师将军,是为参赞军务的第一人,这就证明诸葛亮是有权调动军队的。

而另一个官职就是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当时的正式的汉廷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左将军府指的就是刘备自己的幕府或者说自己的办事机构,而诸葛亮的署左将军府事,恰恰就是刘备的大管家,这样的职务和地位,非绝对亲信,定然不会担任。

另外,在刘备外出征战的时候,诸葛亮更是负责镇守后方,供给军需,足食足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任何人都懂,另外,就算前方打得再好,后院一旦失火,恐怕刘备一下子就得成了没家的孩子。所以,这同样是相当重要的任务,怎么能说诸葛亮不受到刘备的重视呢?

可是,话虽如此,当时的诸葛亮虽然地位还在,可是权力,却是有着一个弱化期,地位,也是出现了一个尴尬期。这个阶段具体不太好确定,但基本上是刘备与东吴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湘水划界之后,法正提出汉中三策这个阶段里。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的原因,便是来自于刘备集团实力的膨胀,使得刘备自己慢慢地飘了。自从取得益州之后,刘备不仅占有着荆州五郡,还有着益州大地,实力直线上升,他很是感谢诸葛亮及其隆中对,否则刘备绝对没有这一天的好日子。

可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原本刘备集团的盟友孙权在所要南郡无果,又害怕刘备继续做大的情况下,立刻派遣吕蒙率军袭夺了当时关羽镇守的荆州五郡,长沙郡、桂阳郡,不战而降。零陵、武陵也是被吕蒙忽悠而去。这可气坏了刘备、关羽,致使刘备亲自率军五万,东出益州,来到公安,想要与东吴火拼!

虽然最终因为曹操在汉中地区的实际压力以及考虑到与孙权的关系,双方湘水划界,平分荆州,但是这件事却是使得刘备相当的不爽的。凭啥我辛辛苦苦得来的桂阳郡、长沙郡要给孙权?那两个郡虽然地辟民稀,可是麻雀虽小,它也是肉啊!

因此,湘水划界这件事,刘备是心有不满的,更何况,自己身为集团老大,亲自调兵五万,出马处理此事,却还是让人家拿走了两个郡,这也太没有面子了!

思来想去,这件事情,刘备虽然表面没说什么,也没有处理镇守荆州不利的关羽,但是既然老大心里不爽,就总要有个人出来背锅,那个人,就是诸葛亮。

可能有人要不明白了,明明是关羽镇守不利,刘备自己失策,那么为什么要诸葛亮来背锅呢?原因很简单,隆中对或者说东和孙吴的策略,是诸葛亮提出来的,而湘水划界虽然没有出现诸葛亮的身影,但是与东吴平分荆州想来刘备也一定是会征询诸葛亮的意见的,而诸葛亮,显然对此事持赞成的态度!

因为诸葛亮与鲁肃,是当时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里,努力维持孙刘联盟的两个存在,孙刘之所以联盟,两个人的出力,是相当多的。所以刘备自然要不满,任何人都是占便宜开心,没有人愿意吃亏。刘备在联合孙权的时候,取到了利益,他会开心,会认为联合孙权是一个好办法,可一旦失利,他依旧是会翻脸不认人的,你诸葛亮不是主张联合东吴吗?联合之后东吴偷袭我,你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还是告诉我忍,并且把两个郡给了人家,这是联合东吴的代价吗?

所以,对于此事,刘备心里,一定是不愿意的,因此,诸葛亮才会默默地背锅,因为就算刘备知道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这样,他也记得自己和东吴的猫腻是咋回事,可是他就是不爽,更何况,现在的他实力大增,也有了不爽的本钱。

但是,要真的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件事,刘备就猜忌诸葛亮,那么他就不是刘备,也不会最后托孤诸葛亮了。真正的原因,其实应该是刘备因实力膨胀,而逐渐的忘记了当年的政治理想,或者说,私心越来越明显了。

原因很简单,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实力大增,他立刻称王,他口口声声说着匡扶汉室,可是当时的汉帝还在,哪有自己先称王,然后在上报汉帝这样做事的?那意思就是告诉你一声,我也称王了,反正你愿意不愿意,我也是汉中王。

虽然天下人都知道汉献帝是傀儡,不可能真正的册封刘备为汉中王,可是你刘备既然标榜汉室宗亲,说曹操是国贼,就不应该做曹操做过的事,就不该当着天下人的面,再一次揭穿汉献帝只是傀儡这个事吧?

试想一下,总经理把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完了,拿着个账本告诉董事长说,来,老大,给我签个字,请问,你把董事长放在眼里了吗?因此,那个时候开始,诸葛亮就已经更加的明白,刘备,变了。

诸葛亮不反感刘备称帝,甚至说他们的兴复汉室不是恢复汉灵帝、汉桓帝甚至说迎接回汉献帝的兴复汉室,而是由刘备扛起大旗,延续汉室。可是,现如今汉帝还在,你刘备就装不住了吗?这么着急想要称王吗?

在当时的天下,汉帝就算是在傀儡,他也是皇帝,哪有臣子逼迫着皇帝承认既成事实的?这样一来刘备与曹操袁绍还有什么区别呢?这才刚刚取得汉中,你刘备的政治理想便是迫不及待的撕下了伪装吗?

因此,对于这时候的刘备,诸葛亮也是明白,他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帝王,兴复汉室,若是得以施行,就做。若是施行不了,那么刘备也足以做个土皇帝了。所以,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也许对刘备,有着些许的失望。他就像是曹魏集团的荀彧一样,对于曹操,也是有着相当的失望。

而刘备,自然也能明白诸葛亮的想法,但是刘备不是曹操,他有着自己的处理方法,首先的一点,便是分权。诸葛亮当时的职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可是,有着同样职务的,不止诸葛亮自己,还有一人,是东州派的董和。董和当了多久署左将军府事呢?答,七年之久。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虽然说,大权掌握在诸葛亮的手里,可是就好比一个公司有着两个总经理,另外的一个就算是在花瓶,其他下属也不敢拿他当花瓶,势必会对实权总经理造成相当的影响。而这,也正是刘备的安排,算是对诸葛亮的一次敲打。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职务虽然是署左将军府事,可是,当时的成都,却是由东州派的蜀郡太守法正管辖,而法正又是刘备集团的谋主,有权参赞机务。这就使得诸葛亮能够行使职权的地方,实际是和法正相冲突的,因为诸葛亮也在成都,你说,蜀郡从事等人,是听法正的名正言顺还听诸葛亮的比较合理呢?

所以,当时,诸葛亮的权力是一个下降期,而地位,也颇为的尴尬。但是,诸葛亮深谙官场之道,他明知道自己处境逐渐的尴尬,可是不管是对法正、还是对董和,诸葛亮都是互相敬重。言外之意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大家相安其事,谁也别惹谁。

本以为,这样的局面不会太久,可是,诸葛亮的尴尬期,却在刘备称汉中王后达到了巅峰,达到了人生的高潮。

因为,在刘备取得汉中并且称汉中王之后,整个刘备集团重要成员里,官职一动没动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便是翊军将军赵云。虽然说诸葛亮一直是刘备的大管家,赵云一直是执掌刘备中军的存在。

可是这一次,汉中争夺战,诸葛亮在后方足食足兵,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赵云更是在汉水之战大败曹军,基本奠定了汉中争夺战的战局,两个人都立有大功,为什么官职却是原封不动呢?

要知道,五年前刘备刚来益州,为诸葛亮创置军师将军,为赵云创置翊军将军,这怎么五年后,刘备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很显然,这是刘备有意而为的,其中一个导火索便是在汉中争夺战时期诸葛亮以杨洪替代了法正担任蜀郡太守,此举刘备虽然明白是为了便宜行事,可是又怎么不会明白诸葛亮内心里另外的想法?刘备是不希望诸葛亮在自己的背后搞小动作的,更何况,刘备身边的红人法正的“枕边风”自然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因此,诸葛亮的职务还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尴尬到了极致,因为刘备此刻都是汉中王了,而法正才是汉中王的大管家,也就是尚书令,且是护军将军,有权调动军队。

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简直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他只是仗着原来的元老派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可是在名义上却是没有任何的名分,实权自然也是大打折扣,所以此时的诸葛亮尴尬到了极致,有功不被封赏不说,还被刘备晾在了那里,不管不顾。

而赵云没有任何升迁,虽然说一方面是因为他所负责的中军保卫工作,另一方面,可能也算是刘备对于诸葛亮派系的一种变相的敲打吧。那么,诸葛亮的这种尴尬期会持续多久呢?

恐怕,荆州不出事,法正不死,谁也说不好接下来刘备会对诸葛亮怎么样。因为就在同年十二月,关羽败亡,荆州丢失,第二年法正去世,这就使得原本对诸葛亮威胁相当大的法正,竟然被老天爷给收走了!

法正去世,刘备就不得不再一次的回到了诸葛亮的身边,这就好像老公在发达之后,逐渐的嫌弃糟糠之妻,相中了小三,在一番爱恨离合之后幡然醒悟,还是原配好,又回来了。

对此,诸葛亮也是欢心接纳,两人摒弃前嫌,“琴瑟永和”。所以,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直蜜月,实际上,也是有着相当的低谷期的,因此,这也才有了前面所讲的,刘备托孤时候的一番话,刘备要看看,自己的发妻原配诸葛亮,还是不是当年的孔明,事实证明,哪怕刘备中途变心了,可诸葛亮,还是那个诸葛亮。

因此,对于刘备集团一直以来的政治大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是一定要贯彻到底的!所以,他必须北伐曹魏,攘除奸凶!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三)治戎讲武 以俟大举

诸葛亮北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诸葛亮深知,季汉凭借益州一州之地,其生存潜力比之曹魏,简直是不在一个等级。他自信如果自己安安生生的多活几年,凭借他的本领,想要保证季汉二三十年的安稳,这不是问题。他这辈子可以无忧无虑的享乐终老,哪有什么战争。

可是,诸葛亮是一个尽忠职守、尽职尽责,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可以活的好,但是,他过世以后,二三十年以后,又该如何呢?那个时候,曹魏只会越来越强大,季汉虽然也会强大,可是一州之地怎么与九州之地比拼呢?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那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去争取!争取的方式就是北伐,通过北伐曹魏,来不断地重申季汉的天命所属,高高的擎起季汉的政治大纛,牢牢地凝固起季汉的人心!

否则,不肖十年二十年,政治理念丢了、人心不在了,那时候的季汉,就是一具巨大的行尸走肉,不待敌人来攻,就会自行灭亡。所以,诸葛亮看到了这一点,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除了自己的以身作则、反复号召与强调,还有通过北伐来转移国内的矛盾视线,来凝聚季汉的人心,践行季汉的政治理念!

诸葛亮明白,以弱伐强,难于登天,一个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可是他别无选择,更何况,刘备集团历来便是有着以弱战强而不惧的传统,诸葛亮要把这种传统在他的手里继续发扬下去,传统在,精神在,季汉,便不会灭亡!

另外,当时的天下,曹操、刘备等人全部过世,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也是有着相当的属于自己的骄傲,他并不认为,当时的天下,有几人是他的对手,这也是诸葛亮执意坚持北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自信而不自负,高亢而不失谨慎,这,是诸葛亮的又一个优点。

因此,在从南中地区回来之后,诸葛亮要做的,便是继续与民休息,厉兵秣马,准备北伐!因为诸葛亮明白,曹魏不是南中叛军可比的,对此,他必须做足完全的准备,才能放心北伐。

首要的一点,自然还是对于农业、手工业的大力扶持,有粮食、有金钱,才能供给军需,所以诸葛亮继续与民休息,鼓励生产,使得季汉的国库愈发的充实。

其次,便是军队,军队的训练,战斗力的形成,这一点同样是至关重要。因为北伐靠的还是军队,只要军队有了战斗力,训练出了优秀的士兵与将领,季汉获胜的把握才会更大。

所以,从建兴四年(公元226年)开始,季汉全境内,各地驻军开始训练演练,也就是史料所说的“治戎讲武”,其目的,便是“以俟大举”。

而除了经济与军事方面,诸葛亮还要处理的,自然便是朝廷方面,实际上对于朝廷内部,诸葛亮基本已经安排的相当稳妥,而不安定的因素,则是来自于外部,确切的说,是李严。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时间:2020-06-18 23:00:30
(四)诸葛丞相VS李严

其实,当诸葛亮南征平叛得胜归来的时候,有一个人是坐不住板凳的,此人就是刘备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可能在李严看来,大家都是腰间盘,亮哥哥,咋就你那么突出呢?你这又南征又搞经济搞建设的,就把我自己扔在东边的永安,这真是没把我当回事儿啊,我李严好歹也是堂堂的托孤大臣,季汉这么大的事,怎么能没有我的参与?你地位越来越高,功劳越来越多,那我呢?不行,我心里相当的不平衡。那么,不平衡的李严干了一件什么事呢?

当时,诸葛亮认为,自己北伐,应该进驻汉中,而自己一旦出师伐魏,魏延他是一定要带着呢,那么汉中重地,谁来镇守呢?思来想去,诸葛亮的心里,出现了一个人选,那就是李严。

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李严来到永安,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四年里,李严在永安一带可谓是一手遮天,以前李严只是一郡之长,便是与同僚不睦,现如今他成了托孤大臣,季汉的二号人物,又全权掌管永安战区,刘备想看到的那一幕,出现了。

那就是当时的巴郡太守,后成为护军的刘备老班底襄阳辅匡,虽然年位较弱于李严,但基本也是差不多,可是他与李严的关系却是相当的不好。因为这一刻,李严的“性自矜高”更加的显露无疑,李严除了与同为东州派的江州都督、振威将军费观交情不错意外,与其他的同僚基本都搞得挺臭,以至于广汉人牙门将王冲,在后来李严担任江州都督的时候,由于被李严所记恨,害怕之下,竟然转而投降了曹魏!这就足以看出李严的跋扈。

所以,诸葛亮此番调遣李严镇守汉中,实际上也是担心李严镇守永安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会越来越跋扈,甚至是尾大不掉。而汉中虽然说同样重要,但是把李严安排到自己的身边来,军政之权,诸葛亮自然是能够压制住李严的。可能有人会认为,凭什么认为诸葛亮征调李严,有着这样的用意呢?

答案,其实来自于李严。因为,面对诸葛亮的征调,李严找各种借口,拒不前往汉中地区!按理说,诸葛亮是朝廷丞相,而且北伐更是国家一等的大事,李严不管是出于上下级的调动还是为了国家大计,都应该毫不推脱的接受征调。可是他却百般借口,据不从命,不恰恰说明了李严在担心,也是舍不得离开自己经营了快四年的永安吗?

另外,李严既然担心犹豫,仗着自己托孤大臣的身份,不买诸葛亮的账,不也正是说明了李严可能害怕诸葛亮这是在调离自己吗?所以,李严如此做,不管诸葛亮有没有这种想法,都证明了李严心里有鬼。而实际上,对于李严,诸葛亮实际上也是不放心的,但是他尽量的想去放心。

可是就在此时,李严更是得寸进尺了,他不但不来汉中地区,反而趁机要求诸葛亮将季汉东部的巴郡、巴西郡、巴东郡等五个郡划分为巴州,而让李严来担任巴州刺史!

这一次,诸葛亮算是明白了,李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李严是他的主公刘备托孤的重臣,诸葛亮怎么能轻易的就揭开李严的面目,刘备刚刚驾崩三年,难道托孤大臣之间就要自相残杀了吗?

可是,诸葛亮也明白,李严这不仅是要夺权与自己平起平坐,不仅是在趁机要挟他,其实质上,李严的这个想法是一种想要分裂季汉行为,众所周知,季汉的整个地盘就只有一个益州,李严却想要从这里在分出一个巴州,这样的事情,别说是诸葛亮,刘禅虽然才二十一岁,他都不会同意这件事情。

更何况,就算要划分一个巴州,可是这样的大事不是单纯的划分几个郡的行政区划,是涉及到季汉的行政区划的根本,这样的大事难道不应该首先告诉皇帝陛下吗?

李严仗着自己的势力与托孤大臣的身份,竟然瞒着皇帝陛下自己私下里便是提出这样的无理的要求,难道不是欺君之罪吗?如果刘备在世的时候,李严断然不敢如此,这只能是说明,李严,的确膨胀了。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李严的这种想法、尤其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诸葛亮这样的做法,是极其愚蠢的,李严此人也算是一时俊杰,可是在整个刘备驾崩到李严晚期的这一段时间里,李严是昏招迭出,层出不穷。难以理解一个聪明人是为什么能够做出如此低劣的事情,可是李严,却偏偏就这样做了。

李严想要划分出巴州,自己担任刺史,无非就是三个目的。第一,如果巴州这块地盘划分成功,那么李严不仅在身份地位上基本再一次与诸葛亮持平,既诸葛亮是第一号托孤大臣领益州牧,李严则是第二号托孤大臣领巴州刺史。

更大的好处是李严从此以后有了一块更加大的、名正言顺的属于自己的地盘。如果他刘禅和诸葛亮对自己客客气气的,李严倒也能考虑承认诸葛亮的权威。可一旦诸葛亮或者说刘禅和自己玩猫腻,自己那时已然是整个季汉东部的主宰,典型的割据似的一方州牧,那时候,刘禅与诸葛亮又能拿他怎么样?所以,李严的这一做法,也是想要延续东汉末年以来各地郡守州牧割据一方这样的做法,所以,他才会跟诸葛亮提出这样的无礼的要求。

第二,此刻诸葛亮乃至全国都要出兵伐魏,汉中重地虽然需要把守,可是想要李严轻易的就放弃经营了三年多的永安地区,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诸葛亮,这一次,不是你调动我,而是你求着我。
虽然诸葛亮是第一号托孤大臣,是丞相,是益州牧。可是在李严看来,他诸葛亮也仅仅只是季汉西部地区的老大,而他李严才是东部地区的主宰,咱俩都差不多,你凭啥命令我?想让我去汉中也行,那就给我更多的实惠点儿的好处,否则,我才不去!所以,李严提出担任巴州刺史,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要挟。

第三,经过了南中平叛战争以及在国内权威的树立,截至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李严知道,诸葛亮的权威又重新的树立起来了。可是,相比于诸葛亮,他一没有辅佐朝政,二没有军功在身,这样下去,他李严迟早被诸葛亮给彻底的比下去,所以,针对于诸葛亮权威与日俱增,李严必须要发声了。这既是对诸葛亮的试探,也是对诸葛亮的一个警告。
之所以说试探,是因为李严也想要用巴州刺史这件事来看看诸葛亮的态度,通过诸葛亮怎么处理这件事,李严来判断出此刻的他在诸葛亮的心里、在季汉政权的地位以及看法。否则,是在难以解释身为一时俊杰的李严,为什么会傻到私下里要求诸葛亮划分出巴州,任命他担任巴州刺史,所以,这很可能是李严的一招试探,同时,也是警告与反击,为什么呢?

这样的一次反击,实际上是在警告诸葛亮,为什么我会要求划分出巴州的五个郡地盘?实际原因就是这五个郡的地盘,已经在我的影响下了,我只不过想让你给我个合法的名分而已。另外,不要以为你诸葛亮此刻就能一手遮天,我就是不去汉中地区,实际上,你也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别以为我李严只是一个摆设。另外,此刻全国准备北伐,李严也不相信诸葛亮会有时间精力来对付他,只能乖乖的满足他的要求,他相信,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会明白他的意思的。最后,他也是想告诉诸葛亮,别以为轻易的就能把他调离自己的经营区,想要对他李严动手,诸葛亮也应该掂量掂量。

因此,基于以上的几点分析,笔者个人认为,李严在此重要关头要挟诸葛亮,发国难财,实际上不是他糊涂,倒更应该是李严为了宣示自己地位与实力,而对诸葛亮的一次反击!

只不过,他的这次反击在诸葛亮的面前,还是太过于拙劣了。因为,既然他有这个想法,这个做法,那么,这便是日后诸葛亮绊倒他的一个最佳的证据,大家同样都是宦海沉浮,尤其是诸葛亮从出山开始,便是逐渐的位居于刘备集团的管家的位置,与关羽张飞调和,与法正董允周旋,与刘备蜜月冷战濒临离婚在复合,一直在与这些个大人物斗,说诸葛亮不通官场、不用权谋,鬼才相信,否则,他怎么活?

可是相比于诸葛亮,李严就不同了,他一直在郡县一带转悠,能和李严斗智的就只有刘璋之流,的确对李严也是锻炼,可是凭借着这样的实战经验,就想斗诸葛亮,基本上就是青铜遇到了王者,而这样的争斗,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当诸葛亮得知了李严的这个想法后,又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此之前,李严还曾给诸葛亮下了一个套,那就是劝诸葛亮像曹操那样,加九锡,受王爵!天哪,这可是相当不得了的事情,汉高祖刘邦早就说过,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曹操称王,都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不还是被人骂成奸贼?诸葛亮刚刚接受托孤,刘备尸骨未寒,你李严身为第二号辅政大臣,竟然要怂恿诸葛亮做这样的不忠不臣的事情,你李严还是汉室的忠臣吗?还对得起刘备的托孤吗?

更何况,诸葛亮在怎么能不明白,李严这不单单是对他的试探,还是要把他架在火炉上烤,更令人愤怒的是,李严竟然把他诸葛亮与曹操相提并论,在诸葛亮的心里,曹操永远是国贼,哪怕他再怎么光辉优秀!而诸葛亮深受刘备重托,一心辅佐汉室刘家,怎么会有不臣之念!李严你这小子一天到晚肚子里不憋好屁!所以,对此诸葛亮很是生气的驳斥了李严!当做是给李严一个教训。

可是这一次,李严很显然不长记性,而诸葛亮也就更加明白了,制衡李严的一个重要性,所以,诸葛亮也是想出了自己的办法。

你李严不是趁机要挟吗?不是不想来汉中地区吗?那么,这一次,我看你离不离开永安。就在这之后不久,李严便是受到了朝廷的诏命,加封李严为前将军!前将军是大汉军方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的重要人物,实际上是有权掌管军队的。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字数:8793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4-11 18:41:46

更新时间:2020-06-18 23:00:30

评论数:8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