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西游随笔记

西游随笔记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一、佛门难入

一入佛门深似海。

对于佛教一直是既崇敬又恐惧,崇敬是因为它玄妙,恐惧也是因为它玄妙。

先说唐僧,唐僧据说原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徒弟,因不听如来讲经被罚下界修行,而且他是已经修行过十次的好人,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他曾被贬过十次,是个屡教不改的。也有一种说法,在流沙河被沙僧吃过的九个取经僧都是唐僧的前世,而唐僧又为什么一定要取经呢?假如他不愿意取经将如何呢?如来佛会把他怎样?

唐僧是对佛教有质疑,还是只对如来佛祖的部分理论不赞同,但不管怎样,看得出佛教是进去容易出来难,贬你十回大概也算轻罚,不锉骨成灰就不错了。不过从如来佛祖对唐僧及悟空的惩罚来看,还是比较仁慈的,否则怎么说佛法慈悲呢?佛教总体还是以教化为主,惩罚也是为了教化,否则与黑社会无异了。

再说悟空,悟空本是天地育化的一个自由自在的石猴,只因跟菩提祖师学了道术,因此长了本事,人有了本事就滋长了骄矜之心,从前只是自由自在的石猴如今变得无法无天了。

记得菩提祖师问他:你姓什么?他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可见他曾经是个好脾气的猴子。

后来,他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降伏,一掌按在五行山下。后又经菩萨点化指引,弃道从佛,入了佛门,保唐僧取经了。

孙悟空被压到五行山下五百年,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失去自由的滋味,但此时的他身体虽然失去了自由,心却还是自由的。

悟空渴望自由,所以经由菩萨指引愿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唐僧把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时,他瞬间似乎又恢复了自由。

只所以说‘似乎’,因为真不确切。貌似恢复了自由,但很快他发现他的身体自由了,心却失去了自由,他已经不能由着自己的本心来来去去了,他有了一个别人给他指定的目标和方向,不管他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他都得去做。稍稍有了一点反抗的意思,又被戴上了紧箍咒,这样以来,他的身体和灵魂都失去了自由。

孙悟空保着唐僧在去西天的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种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灵山,取得真经,孙悟空也最终成佛,但不知成佛以后的悟空是不是真的获得了大自在,解脱了一切痛苦。阿弥陀佛,希望如此。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二、人也无情,妖也有情

老版电视剧《西游记》当年一经播出便红透了半边天,时至今日每到暑假必要重播,始终是小孩子们的最爱。电视剧拍的不错,但与原著有些出入,这也是避免不了的,任何改编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进行再加工。

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唐僧这个人物形象。电视剧中的唐僧善良、慈悲、有爱。原著中的唐僧其实一点都不可爱,是一个唠唠叨叨、自私自利又胆小的家伙。

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

1、悟空刚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来时,是一丝不挂的,没有衣物遮体。他打死了一只老虎,裁下虎皮并在村人那里借来针线,自己缝吧缝吧做成一条虎皮裙围在身上,这是原著所写。电视剧中则是唐僧一针一线为悟空缝制衣裳,再配上动人的音乐,不仅感动了悟空也感动了观众,也许只身在外的游子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母亲。

想必唐僧出那么远的门换洗衣服总会带几身的,他也没有考虑着送给悟空一件衣服遮体,倒是他洗澡时换下来的衣服被悟空看见,要了去。他虽然给了悟空,但口气上也只是随口一让罢了,哪里有什么关心的意思,倒象是随意打发。难怪人说石头里蹦出来的孩子可怜,没有娘疼。孙悟空虽然是天地孕育、灵根所生,有通天的本事却难得人世间一点爱。

2、三打白骨精以后,唐僧执意要赶悟空走,悟空舍不得,一来要面子,被人赶走多没面子啊!二来重感情,在保唐僧取经的过程中,他对唐僧已经建立了感情,他舍不下。但是唐僧很绝情,执意不肯留他。当初看电视时看到这一段我看得哭了,导演对唐僧和悟空的感情表现的都很到位。悟空就不用说了,唐僧的矛盾心情演的很到位,让人知道他虽要赶悟空,心里是不忍的。

但是,原著不是这样的,原著对唐僧的感情连一个字一句话都没有,他压根就没有舍不得。反过来对悟空的情感倒是写的非常详尽。悟空先是不舍得,恓恓惶惶请求留下,唐僧执意不肯。末了不得已要走时,要求拜别,唐僧又不肯。悟空变做四个围住唐僧,总算拜了一拜,然后走了。他却没有直接回花果山,而是路过东海时,又在海边凄凄惨惨一回。末了才驾起筋斗云回到花果山。花果山又是一幅凄惨景象,原来他当年被二郎神捉住后,二郎神就放火烧了山,致使花果山变成了荒山,他又是一番凄惨心情。他是出力不讨好,唐僧不疼他。

3、悟空对唐僧有情,唐僧对悟空无情,还有事例可以证明。

在乌鸡国,妖道变成唐僧的模样,悟空无法辨认,便让他们念紧箍咒用来辨别。我记得电视剧里为了彰显唐僧的仁慈,偏叫妖怪念了咒语。悟空也认为师父仁慈,不忍念,便知道念咒语的是妖精,举棒打那念咒语的假唐僧。

而书上所写恰恰相反,念咒语的是真唐僧,妖怪根本不会念。最可叹的是悟空忍痛打妖怪时,唐僧还在念咒语,他一点都不疼惜悟空,只想着自己。这就是大慈大悲的修了十世的好人唐三藏。唐僧的行为相信已经让悟空寒透了心,因此,后来才有了真假美猴王的闹剧。

为什么说“人也无情,妖也有情”?唐僧是人,还是修了十世的好人,竟然无情至此。悟空本是一妖猴,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承认的。他说过在花果山的时候,偶尔想吃人肉了,也会变成美女或金银珠宝诱杀了人,蒸着吃肉。当他跟着八戒回去的时候,路过东海,他跳下去洗了个干干净净,他说要洗掉一身的妖气。他的心倒是很虔诚,远比那唐僧要虔诚的多。

人们说某人无情时,常说这个人的心是石头做的。悟空既是石猴,想必他的心应该是石头的,而唐僧是修了石世的凡胎肉心,奈何凡心无情,石头有情。这是不是绝大的讽刺?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三、佛祖也心酸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正闹的欢,玉帝让请了如来佛祖,这也从侧面透露了一个信息,就是蟠桃会似乎没有请如来。

在蟠桃园,孙悟空问七仙女蟠桃会都请了谁时,七仙女是这样说的: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这第一个就是如来佛祖,但仙女也说的很明白,是上会旧规,今年都请了谁不知道。如果今年也请了如来佛祖,便没有后来为了降伏孙悟空再请的道理了。

如来佛祖降伏了孙悟空后并不向玉帝辞别,即刻要走。都到了门口了嘛,为什么不去辞别一下,或者去拜望问候一下也是应该的,说穿了,乃是自尊心使然,因为蟠桃会玉帝是没有请他。后来是玉帝请留,特开筵宴以谢,他才留了下来。宴会结束,如来方辞别玉帝和众神回到西方灵山圣地雷间宝刹,但见那三千古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来迎接。

如来登上莲台宝座,把他降伏妖猴又被玉帝开筵宴请,众神献礼以谢的过程娓娓道来,言语之间颇有些炫耀的意思。他说: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却方辞驾而回。

喜欢外在炫耀的人,内里必定有些虚的地方,实际上是不太自信的表现。比如说孙悟空爱炫耀,实是因出身太低,没有身份没有背景没有人关注。所谓“天地孕育、灵根所生”也不过是个说法而已,在现实社会中那都不管用的。最大的往往也是最小的,背景大到天意味着你其实是没有任何背景的,连如来佛也说,他不过是个妖猴。

《水浒传》里的武松也爱炫耀,同样是因为出身低微,从小倍受忽视的原故。

那么,如来佛祖为什么也会有炫耀的心?他修成的慧心慧眼,知道过去晓得未来,能察万物,这样独一无二的大智大慧怎么也有虚的地方?

当他向弟子们炫耀时,和我们俗人并没有两样。因为即便他能看穿万事万物却并不能主宰万事万物,有比他更大的权威。玉帝重佛轻道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太上老君便在天宫侍在君侧,如来佛祖则在偏远的西方一隅守一方水土。这一次,玉帝因为他降妖有功请了他,但地位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而且这一次请了他并不意味着以后还会请他。

好比领导今天请你吃了顿饭,你也可能会在妻儿跟前炫耀炫耀吹嘘吹嘘,但背后的潜台词也许是:领导并不是每次都请你,也许更多的时候请了别人而没有请你。不过有这一次毕竟是好事,也许就是一次好的转机。如来佛祖抓住了这个机会,因而便有了后来的“西天取经故事”,实际上,他是在玉帝的默许之下,扩展自己的地盘势力,增强壮大自己的力量。

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佛祖为什么也有争荣夸耀的心?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六根清静吗?在《西游记》小说里,佛看起来是佛教界里最高的等级。但实际上这是神话的演绎,佛讲“世法平等”,那就不该有等级的概念,佛的本意只是指修行的最高境界。“四大皆空、六根清静”也是修行的最高目标。目标是用来追求的,能不能达到就不好说了,我想佛祖也只是更接近而已。

佛说:人人皆可成佛。反过来讲,佛祖也是人,是修为更高的人而已。人的弱点佛祖也会有,只不过佛祖比我们常人更有能力洞悉它化解它而已。

因而,我们看到的如来佛祖也有俗人的心酸和烦恼,但以佛祖的智慧这些很容易被化解掉,因而也如过眼烟云,来去无痕。因为神魔小说的影响,我们常常觉得佛都是高高在上,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实际上佛陀离我们并不远。要是你知道佛祖也一样有心酸和烦恼,你会不会有些释怀,也许佛陀就在我们身边。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纠错:玉帝重佛轻道改为玉帝重道轻佛。实是笔误,朋友们若发现有什么不对的,请及时给我指出来,多谢了。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四、真假悟空有何隐喻?

《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出现了“真假美猴王”的段子,真是热闹非常。不过,除了热闹好看外,这一章回因为有悬念有隐喻,也被各路评家都当做重点做过点评,我也说说我的看法。

关于真假悟空的解读一般有这样四种:

1、认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另一个分身,是悟空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目的是让如来知道他的苦处。

2、认为六耳就是六耳,但结果被打死的是真悟空,最后随唐僧取经的是六耳猕猴。

3、六耳就是六耳,被打死的也是六耳。

4、二心说,真悟空与假悟空是一个人的两个心,一正一邪,一个是表意识,一个是潜意识,一个本我,一个自我。

第一种说法虽然有些道理但意思不大,看起来真是一场闹剧。第二种说法其实有些意思,真的已死,假的大行其道,意谓这个世界充斥了虚假。但是我看作者主题不是那么灰暗的,这本书整体上还充满正能量,所以这种说法暂且被否定。

我比较倾向于第4种和第3种结合起来理解。

先说这“六耳”是什么意思,是特指“六耳猕猴”吗?“六耳”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二回,孙悟空跟菩提祖师学道时,他自己说的。当时的情况是:孙悟空猜出祖师的哑谜,夜半三更悄悄从后门进入。这很显然祖师是要单传他道术,因此悟空才说:此间更无六耳,止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这话意思很明显,他要祖师放心,只有他一人,并无别人。也就是说孙悟空说的“六耳”指的是其他可能偷听偷学的人。只所以叫“六耳”,我猜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对喜欢偷听的人的一种说法而已,就好象我们管爱说事非的女人叫“长舌妇”是一个道理。顾名思义,爱说事非的人舌头长,那么爱偷听的人就是耳朵多或者耳朵溜,也许因为六是溜的谐音。应着前后照应的写法,后面的假悟空便称之为“六耳猕猴”,因其恰恰具备善听的特点,而且假悟空的所有道术应该就是在悟空学道时偷听偷学到的。

那么,这个故事的脉络就清楚了,六耳猕猴是在悟空学道时偷听偷学到与孙悟空一模一样的道术和本领,后来便趁唐僧师徒不和变做孙悟空的模样,自己去西天取经。结果被如来佛祖识破真相,后被悟空一棒打死。表面上看就是这么回事,但这是文学中的意象处理,背后隐喻着更深的意思,这便是二心说。作者在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心学的概念。

当真假悟空闹至如来处要求辨别时,如来正在讲经,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大众举目看时,果是两个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胜境。这意思相当明显,真假悟空隐喻着一个人的两个心。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人都有善恶两面性。真假悟空事件的发生,说明了孙悟空的心里有了极严重的矛盾。

其实,在真假悟空事件发生之前,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唐僧对悟空表现的太无情,孙悟空出力不讨好,屡屡被伤了感情,应该说他对唐僧是很有意见的,这种意见反映在心理层面,便是他的潜意识与表意识已经背道而驰。

意识上他还愿意保护唐僧去取经,只是在观音那里发发牢骚。潜意识里他已经不愿意保唐僧去取经,甚至他对唐僧有恨,所以还打了唐僧一下子,但毕竟还是手下留了情。所以说,假悟空不同于其他妖魔,因他只是孙悟空的另一面。

最后的结果是真悟空打死了假悟空,也意味着孙悟空亲手灭掉了自己的心魔,从此才一心一意保护唐僧取经了。而唐僧经历这次事变,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五十八回以后,唐僧与悟空之间关系开始修好,很少再闹矛盾了,他们师徒这才开始齐心协力往西天进发。

名著的好处是可以有多重解释性,假悟空的结局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做假呢,做的再怎么象真的,也有真相暴露的一天,奉劝喜欢做假的人,如来佛祖的法眼可盯着呢。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五、四圣试禅心试出了什么来?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行至天晚,来到一座庄院,打算借宿。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看出是佛仙点化,却不敢泄露天机。他进了院门,东张西望,作者写到“行者正然偷看处,忽听得后门有脚步声……”紧接着唐僧与沙僧、八戒也进来了,作者又写八戒“八戒饧眼偷看,你道他怎生打扮……”

同样是偷看,悟空观察又观察,想要判断是何方神圣,想干什么?八戒偷看,看的是女主人的样貌及穿衣打扮。作者用“饧眼”二字很形象的表现了猪八戒半睁半闭色迷迷的眼。

当老妇人说出“有家资万贯,良田千顷。还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并打算坐山招夫”时,且看这师徒四个的反应如何。

首先,孙悟空和沙僧应该是不会被诱惑的,为什么呢?且不说悟空本来已经看出端倪,心中有数,即便看不出,他也不会有兴趣,你想啊,花果山有多大地盘?更何况他还闹过地府闹过天宫,哪里就能瞧得上那几亩田?所以说,眼界的大小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再说沙僧,沙僧曾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皇上身边的红人,虽然没有地盘,但身份可不一般,他也不稀罕当地主。尤其是他知道他的行为是躲不开玉帝和如来的法眼的,若不保唐僧取经,只怕结果是免不了还要回流沙河受那百剑穿心之苦。

倒是唐僧和猪八戒可能被诱惑。八戒本来也是见过大世面的,曾是天蓬元帅,统领十万天兵,他也不见得对那些田地有什么兴趣,他只是好色,是色迷着他的心。唐僧呢,生下来一无所有,无论是富贵、美色、家庭,对他都有诱惑力,如果留下来,瞬间什么都有了,甚至还有个妈。他生来甚至连母爱都不曾有过一天体验。所以四圣试禅心试的不过是唐僧和八戒,甚至主要是在试唐僧,因为八戒好色谁都知道。

且看唐僧是如何反应的。‘三藏闻言,推聋作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如果真的心坚,直接说‘不’就行,干吗装聋作哑?装聋作哑说明没有态度。瞑目宁心说明心里有些乱。老妇人继续说富贵种种,唐僧依然不表态。老妇人又说起三个女儿的美貌多才,“三藏坐在上面,好便是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都翻白眼了,这可不是禅修的样子,可见心里很不安静。看来思想斗争挺激烈,禅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猪八戒有些熬不住了,扯着唐僧道:“师父,这娘子告诉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唐僧大发雷霆,道:“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个什么道理?”其实猪八戒的话里并没有什么毛病,还没有说出不该说的话呢。唐僧说的话倒有些不打自招的意思。唐僧发脾气是在抵制自己的心魔。

四圣试禅心最后的结果是:猪八戒一个人出尽了丑,受到了惩罚。不过,唐僧呢其实也很危险,若是一念之差说错话做错事可就前功尽弃了。有时候事非不好判断,两下为难之时,少说话少表态倒是防止出错的办法,等待、静观,真相自有显现时,这也算得上一个对待问题的方法,也许不是那么太坦荡,但有时候能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四圣试禅心,惩罚了猪八戒,却警醒了唐僧,也许观音菩萨的目的本来就是要警醒唐僧的。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六、菩提祖师或是如来的大弟子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两个师父,一个是菩提祖师,一个是唐僧。菩提祖师教给了他本事,唐僧把他从五行山下救了出来。

唐僧的前身是如来的第二个徒弟,名唤金蝉子,那么如来的大弟子是谁呢?却没有提到。这是明显的留白,按照人的思维习惯,你一定会想,为什么唐僧是二弟子,那老大是谁呢?

再说菩提祖师,他为什么后来消失的无影无踪?为什么他在如来佛的眼皮底下还能不被如来发现?这可能吗?如来佛的法眼谁能逃得过?若能逃得过如来的法眼,那得有多大本事?或者是如来佛能容忍他的存在?为什么如来佛能容忍他,他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一连串的问号使得菩提祖师格外神秘,他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那么多神仙从没有人提起过他?悟空不能提,别人也不能提吗?那么大一个人物怎么可能不被人知道?
有人说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是如来佛变化成的,不管理由有多少,我都觉得不大可能,因为变化之功也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如果说变上个一时半会,或者几天都是可能的,神通再大一些的,变上几个月也可能,但是要变成另一个人十多年,那怎么可能呢?神魔小说也不是没有章法,孙悟空做法变化时,一时半会还动不动就露了本相。变化之术是要消耗能量的,就象武侠小说里伤元气是一个道理。如来佛怎么可能变成菩提祖师那么久。

也有人说菩提祖师是如来佛的师兄弟,这一说主要是根据《封神演义》里的神仙关系判断的,但是我觉得《西游记》是一本独立的小说,作者当然可以根据需要调度人物关系。另外,如果他们是师兄弟关系,其他神仙没有道理会不知道,为什么从未听任何人提起过?

我倒是觉得菩提祖师很有可能是如来佛的大弟子,遵从师命扮成道人的模样在那里等着教授孙悟空。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如来佛为什么能让自己眼皮底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存在。也正因为是如来的弟子,他教成孙悟空以后就又回到了如来身边,因而无人知晓。

另外,根据《西游记》一书的一些写作规律也能略加判断。《西游记》里除过自我修炼的妖怪,其他有背景的妖怪无一例外都是被自己的主人或师父收伏的。孙悟空是被如来佛降伏的,从侧面也证明了如来佛与菩提祖师的师徒关系。他们系一脉相承的师徒,如来才有可能降伏孙悟空,否则,孙悟空就非得菩提祖师来降伏了。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七、孙悟空他爹到底是谁?

作为明代四大奇书又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已经被各路研究者嚼了个遍,其中关于孙悟空的出身问题,网上竟然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总结了一下,大概这样几种:

有一种说法认为太上老君是是孙悟空的爹,菩提祖师是太上老君变化的,专等着教授悟空本事,而太上老君对悟空的打击反过来被认为是一种保护,例如给他炼出了铜头铁肩、火眼金睛等等。骊山老母是孙悟空的娘,所以骊山老母多次帮过悟空。至于太上老君与骊山老母是怎么到一起的,我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上网查阅。

另一种说法,说石矶娘娘是孙悟空的娘,他父亲是袁洪,梅山七兄弟之一,据说是白猿转世。这一说扯上了《封神演义》,越扯越远,我始终认为不是一本小说就不要硬扯一块,虽然都是神话小说,但毕竟每个作者都有不同的想法,每本书都是相对独立的。

还有一种说法更离奇,说如来佛祖是悟空的爹,大禹的老婆是悟空的娘,据说是大禹治水时,十多年没有回家,他老婆总在村口守望,结果站成了一块望夫石,某日,如来修行时坐在了那个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受了如来的精气,受了孕,成了悟空。

这几种说法都有模有样,而且还有理有据,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讲不通的,就是神魔小说也有章法,并不是没有数,若是人与人之间受孕,胎胞为何会在石头里孕育,似乎没有道理讲,胎胞是怎么到石头里去的呢?或者因为是神仙就可以吗?神仙制造下一代与人不一样吗?

后一种说法,也就是如来佛坐在石头上令石头感孕,似乎还讲得通,可如果是这样的话,如来佛的子女可遍天下了,他未必只坐过那一块石头,他要是在哪一块朽木上坐一下子,说不定那朽木就开出花来了呢?再说如来佛怎么生出个猴儿子了呢?莫非如来前世也是猴?

我不认为孙悟空有什么爹娘,如书中所说,他就是天生地造的,天地化育的一石猴。如果非说他有爹娘,那么天就是他爹,地就是他娘。他和天下万物一样都是天地所生。只不过其它动物托胎了一个父母之体,他没有托胎父母,直接生于天地之间而已。我们每个人本质上讲也都属于自然属于天地,只不过借了父母的身体来到世上,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回归天地之间。孙悟空只所以特殊,正是因为他直接生于天地之间,是因为他秉承了天地的灵气,又吸收了日月的精华,所以才是聪颖异常的灵猴。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八、唐僧师徒象征一个人的身体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被称做“心猿”,如果你没有看过原著可能会不知道。师徒四个包括白龙马应该是五个,白龙马虽然是脚力,一直以一匹马的形象出现,但他是有人的灵魂的,他也管唐僧叫师父,所以理应说是师徒五个。

这师徒五个各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是从外形上讲,性格上讲以及起的作用上讲各不相同,差别很大。

还是得先从孙悟空说起,孙悟空被称做“心猿”,而心一般指代人的灵魂和情感,凡是与情感有关的都是用心来表达的,要是一个人感情受了伤会觉得伤心,千真万确是心的那个位置会难过的。而这师徒五个中,孙悟空也是最有情有义的一个。在书中你会发现,孙悟空屡次哭都是为师父哭,他的第一任师父菩萨祖师赶他走时,他痛哭流涕、恋恋不舍。再后来保唐僧取经的过程中,更是无数次为唐僧哭过,他是知恩图报、有情有义的美猴王。

好吃懒做又好色的猪八戒自然象征着人的欲望,代表着脏腹功能。只所以很多人喜欢猪八戒不只是因为这个形象有些讨喜之处,更重要的是因为欲望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生活的重心。满足基本的欲望是多数人的基本追求,毕竟谈灵魂谈情感都要建立在吃饱穿暖之上的,可见这是最基础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说笑之余其实是不该轻视猪八戒这个角色的,因为你一不小心就会发现猪八戒其实很接近我们自己,哈哈。要是你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谈诗和远方,多少会被认为有些矫情,但是往往酒足饭饱更无心谈诗和远方了,天哪,怎么会这么矛盾?人是在矛盾中生存的嘛。

忠诚老实的沙僧更象人的躯干,没有太浓烈的情感,也没有多少积极主动性,但是也不可或缺,有时候他就起了个支撑和维系的作用,有了他看起来就更完整,虽然用处不大,可是少了他就象是缺了什么。孙悟空与猪八戒发生了矛盾争执,总要沙僧来调和,就象是灵魂和欲望之间发生了矛盾,也需要调和。灵魂是高贵的,欲望是低俗的,如何让这两者在一个人身上统一协调,沙僧起的就是那种微妙的作用。

再谈白龙马,在书里,白龙马被称作“意马”,所谓传情达意,意在这里其实是表达的意思,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最终要通过行为来表达,来实现。白龙马是脚力,代表的是四肢,也是行动力,表现力,唐僧要到达灵山圣地,离开了白龙马肯定是不行的。

最后要说的当然是唐僧,唐僧才是最重要的,他是首脑,代表着脑袋,其他四个都要听从他的指挥。白龙马和沙僧是最忠实的,都没有二心,就象我们的四肢和躯干一定是受大脑支配的。但是孙悟空就没有那么听话,就象我们的心经常会与大脑发生矛盾。大脑代表着理性,心代表着感性,有时候理性认为是对的事情,感情上却不能接受。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唐僧的矛盾最多。

代表着欲望的猪八戒并不忠实于唐僧,他意志不坚,随时打算放弃。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唐僧是挺喜欢猪八戒的,尤其是前几十回,连孙悟空都十分嫉妒,总怨师父偏心。也就是说,人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更在乎自己的欲望的。

一部《西游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注解,有人看的简单,认为就是降妖打怪的故事,哄小孩的,没多大意思,实际上大多数人就是用《西游记》来哄小孩的。就连高人金圣叹对《西游记》也评价不高,可见人与书也是讲缘分的。也有人对《西游记》看的比较复杂,认为与政治权谋有些关系,我对这一说也不反对,只是我自己对政治权谋实在不太通窍。我个人觉得《西游记》故事更象一个人的成长史,至少这算得上一个线索,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都太博大精深,所涵盖的思想内容也实在浩瀚繁杂,读《西游记》更有些瞎子摸象的感觉——不得要领,但是我还是愿意就我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也算给同好者提供一些了解《西游记》的渠道。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九、《西游记》是写一个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唐僧师徒分别代表着一个人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唐僧是首脑,代表理性。悟空是心,是灵魂,代表着情感。猪八戒是脏腹,代表欲望。沙僧是躯干,代表稳定性,起着平衡支撑的作用。白龙马是四肢,代表行动力和意志力。这五个各有各的作用不可或缺。

可能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会觉得唐僧挺讨厌的,尤其是《大话西游》里演绎的唐僧啰哩啰嗦简直讨厌极了。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认唐僧的重要性,也就是理性的重要。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有理性,而其他动物没有。至于情感,养过宠物的人恐怕都会相信,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人说虎狼也知爱子,可见虎狼也是有感情的。人若是没有理智只有感情那和动物无异,所以孙悟空是只猴子。

可是一个人如果只有理智没有情感,那恐怕与机械差不多了。太过理性的人不大容易召人喜欢,象《红楼梦》里,贾政就不太喜欢王夫人而更喜欢赵姨娘一些。赵姨娘看起来虽然有些脑筋短路,出身又微贱,人人都瞧不起,可是贾政喜欢她,正是因为她的不理性,反而使她容易接近些。贾宝玉也不喜欢薛宝钗而更喜欢林黛玉,生存理念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薛宝钗也过于理性了,因而难以接近。

悟空是心,代表的是情感,因而也是最不理性,很容易冲动的,而且特别容易动感情,他看似刚强,却很爱哭,而且他每次都是为了他的师傅哭。唐僧也哭,但只为自己哭。
唐僧和悟空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代表欲望的八戒更是谁都不愿意忽略的。代表行动力和意志力的白龙马也不能忽略,毕竟没了这个“脚力”,唐僧也到不了西天。唯独沙僧让人觉得可有可无、象个多余的存在。本事没有多大,除不了妖精,连话都很少说,不会讨人嫌,也不会招人爱。但若说沙僧无用也不对,他代表着身体的躯干部分,恰恰起着稳定、平衡和支撑的作用,正是无用之用。若没有沙僧,这几个人很难团结的,悟空和八戒早就闹的不可开交了。正是这个看似无用的人能让团队保持基本的稳定。如果没有了沙僧或沙僧出了什么问题,打个比方,如果椎间盘突出了,恐怕也是寸步难行。

也就是说这五个组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师徒五个本是一人。这个人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所谓的成佛不过是死而已。那些艰难困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那些斩妖除魔的过程就是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人活着就是一难接一难,难终之时即是死日。

为什么说成佛即是死呢?书中其实是有证的。

师徒一行到达灵山圣地时,经过了一条叫凌云渡的河流,有佛祖接引过河,乘的是一艘无底的船,师徒一行上了船,只见上游漂下来一具死尸,却发现原来是唐僧自己的尸体。为什么是唐僧的尸体呢?这就是说他的肉身已死,即将成佛,这只无底舟正是渡生死的舟,只所以无底,是因为肉体已死,只剩下没有重量的灵魂,因而才能乘坐无底之舟而不沉。他从虚空中来又回虚空中去。

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反而没了食欲,当然喽,死人是不会有欲望的。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其实是说这个人是有成就的人,有成就的人都会有金身,就好象我们知道的伟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塑像留传后世供人瞻仰,而普通人则是没有的。这本书不只教人行善,也是教人努力、坚持,克服一切困难,坚定真诚地活下去,就是胜利。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西游随笔记,欢迎各位朋友多提意见。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十、唐僧也是坏孩子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如来佛祖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个取经人,并踏看道路,遇见神通广大的妖魔,劝其学好,并与取经人做个徒弟。

菩萨路过流沙河时,遇到了沙僧,将其收伏,当时沙僧曾说: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竞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唯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而唐僧取经,一路上遇见的妖精们,都说他是修了十世的好人,那是不是说沙僧吃掉的那九个取经僧都是唐僧的前世呢?可是,为什么偏偏都是被沙僧吃掉的,为什么不是其他妖精?

前面说过,师徒五个其实是一个人,那么沙僧吃掉取经人是不是说这个人是自己放弃了取经这件事?是意志不坚还是根本不听如来教诲?他们的骷髅轻比鹅毛是不是说他们不够努力,没有付出,半途而废因此没有生命质量。也就是说唐僧的前世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老实那样听话,他很可能也是一个不听话,并且屡教不改的家伙,正因如此,他被转世十次,也被贬了十次,终于在第十次转世才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也才终于获得圆满成功。

如来佛祖想要传经,为什么单单看上唐僧了呢?一个屡教不改、顽固不化的家伙,他为什么不在其他听话的弟子里挑选一位取经人?问题就是听话的未必有本事,很多乖孩子除了听话之外也别无所长。不听话也意味着这个人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是个有主见的人,反之,听话意味着没有主见。而且你留意一下会发现,过去,孩子多的家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家长往往更疼爱更偏心那个不听话的坏孩子,虽然他们口口声声夸着那个乖孩子。甚至在学校里,有些老师经常批评的学生反而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他们总是表扬的好学生,不见得就喜欢。这种现象确乎是有的,而且很多。然而中国的家长们又立志要把坏孩子们教导成好孩子,还真是让人不能理解,也许他们只是想自己省心省事。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了。反之,如果一个好孩子学坏了则是不可原谅的。

一直认为坏孩子学好也罢,好孩子学坏也罢,都是成长的过程,只不过好孩子们走的弯路其实比坏孩子更多,付出的代价也更重,有些孩子还能回头,有些孩子一但走歪了就再也回不了头。似乎没有人深究过这个问题,这对好孩子们其实是很不公道的。

回过头来说,如来佛祖就象所有的旧家长一样,一心一意要把坏孩子们给教导好了。在《西游记》里有现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唐僧,一个是孙悟空。这两个不听话的被整编到了一个队伍里,果然一路上也是矛盾重重。

为什么人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呢?

英国作家毛姆写的《人性的枷锁》写到主人公菲利浦年轻时,先是学会计,因为不喜欢放弃了,后又去巴黎学了两年艺术,后来又放弃了,转而学医。看到这里我心想:他怎么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放弃就放弃呢?又仔细一想,他其实是对的,一个人如果不试几次错,怎么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当然,不排除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但多数人是需要有一个试错的过程的。而“坏孩子”的坏其实是个试错的过程,坏孩子学好了,实际上是通过“试错”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所以才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真正的浪子回头不是被动的改变,而是积极主动的改变。为什么好孩子学坏不能被原谅呢?列宁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其实是说年轻人是有试错的机会的,错过了这个年龄就失去了试错的资本了,到了某种时候再犯错误就不能被原谅了。

说到这里就明白了,唐僧的前九世都是个试错的过程,如来佛祖不惜贬他十次,总算让他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十一、观音菩萨也有阴暗面

第十六、十七回写唐僧、悟空、白龙马三个来到一座寺院里,这寺里有一个金池长老,有270岁年纪,却十分贪心,惯爱收藏各种珍希宝贝,那孙悟空又是个爱炫耀的主,言谈中便说出了唐僧的宝物“锦襕袈裟”。说起袈裟,金池长老更是搬出了几大箱子袈裟,挂满了院子,让唐僧等欣赏,孙悟空不听师傅劝阻,硬是也拿出了自家的袈裟让那老僧观看,谁知老僧看了“锦襕袈裟”仿佛自己白活了一世似的,果然生出了歹心。读者需要明白的是贪心本身并不能伤人,但有了贪心就会生出歹心,歹心就会伤人了。

果然这金池长老为了这个宝贝袈裟生了害人之心,但结果是:玩火者必自焚。害得自己也一命呜呼了。这个故事的道理也不复杂,就是告诉你人不可以有贪心,贪心会产生恶,恶会让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贪心带给人的害处一开始让人很难觉察,就象有些病毒不知不觉就侵入人体,等到发现往往为时己晚。很多癌症患者都是到了晚期才会发现。贪心也一样,一个人从小贪到大贪是有个漫长的时间过程的,金池长老活了270岁,收集了那么多宝贝,终于有一天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滑向了恶的深渊。

《西游记》据说成书于明末时期,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书中,孙悟空叫“心猿”。唐僧取经路上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往往象征着某种心魔。在这一段故事里也出现了几个妖魔,就是:黑熊精、苍狼精和白花蛇精。黑熊精趁火打劫盗走了袈裟,打算请狼精和蛇精一同观赏。这三个妖精是有象征意义的,我们知道狼这种动物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会给它一个恶的定义,而蛇有毒,合起来就是恶毒。因贪而生恶毒。黑熊精贪恋宝贝带出来了狼精与蛇精——恶与毒。悟空打死了狼精与蛇精,也就是消灭了恶与毒。为什么他不能杀死黑熊精,反而黑熊精后来还被观音菩萨收伏,让做了她后山的守山大神?这黑熊精的运气怎么这么好呢?不但不用死,还瞬间从妖上长升到了神。

悟空为了降黑熊精,不得不去请观音菩萨。菩萨来到洞口,发现环境清幽,生机盎然,心中暗喜道:这孽畜占了这个山洞,却是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是有个慈悲。而在这一段故事里,这黑熊精也只是犯了偷盗的毛病,并没有伤人的恶事发生,他甚至压根没有想抓唐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妖怪的。悟空帮他除掉了恶与毒,那么他现在剩下的只有贪心需要戒除,而且他的贪心刚刚生出,有偶然性,是比较容易戒除的,也就是把贪心消灭在萌芽状态。

另一方面,观音菩萨为什么让黑熊精守她的后山,后山有什么需要看守?前山后山是怎么区分的?我们知道山有阴面阳面之分,阳面就是经常能照到太阳的地方,光明磊落,鸟语花香,有人家有寺院香火;阴面则常年照不到阳光,虫蝥滋生,少有人烟。也就是说,阳面是好的、善的,阴面是坏的恶的。黑熊精要看守的是恶。再引申一些的意思其实是说菩萨自身也是有善有恶,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完美无缺。只不过她知道怎么控制约束自己的恶,如果连菩萨都有恶,何况我们常人,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你所要做的是看好你心里的那个魔鬼,不要让它出来就行。人人皆可成佛,人人亦皆可成菩萨,只要你看好心里的恶魔。菩萨也说“菩萨妖精,妖精菩萨,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一念可成佛,一念可成魔。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十二、佛道相争(一)
第四十四回至四十九回,这六个回目讲了两个故事,先是车迟国与三怪斗法,后是通天河观音菩萨收鲤鱼精显鱼篮菩萨法象。这两个故事其目的都是在宏扬佛法,车迟国斗法那一段更是明显的贬道扬佛。三清圣像都被扔到了茅厕里,已经是大不敬,三个道派法师(妖怪)也死于非命,当然,这个主要是他们自找的,自不量力要与孙悟空斗法,可知兵法上讲的“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在不了解对方实力的时候,与之赌斗,自然结果是难料的。孙悟空的自信来自他的实力,也是我们常说的:艺高人胆大。

有人曾仔细比对过,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西游记》里凡是没有靠山,自学成才的妖怪都死掉了,凡是有靠山的妖怪都被主子救回去了,我发现也还真是。一不小心又打击了一片自学成才的学子,记好了,不只是要努力自学,还要会攀附权贵,找个靠山哦。可是要找个靠山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拿车迟国三怪为例,他们每天供奉叩拜的三清,为什么就不帮他们一把呢?实在是人家高高在上,他们伸长了舌头也舔不到人家的脚后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事不够大,他们若有孙悟空的本事,恐怕三清抢着收呢!所以说长自己本事还是第一重要的。没有后台就得有本事,没有本事就得有后台,既没后台又没本事,那就得老老实实。

再说通天河的故事,观音菩萨的鲤鱼成精,占了通天河府。此处有个疑问,全书所有妖怪中,只有它是要吃童男童女的,嘴巴比较挑剔,食不厌精啊!妖精吃人仿佛天经地义,但如此挑剔的妖精实在少见。尤其从情感上讲,但凡有悲悯之心的人都会觉得太残忍。从道理上说,儿童是无辜的,不象成年人多少都做了些业,有时候不说话也会得罪人,轻咳嗽便是罪过。可是童心无欺,所以说鲤鱼精吃童男童女无论如何都是众妖精中最最过分,不可原谅的。可是他却被观音菩萨原谅了,只是被收回而已,其它水族则难免一死。是菩萨偏心吗?其实何止偏心这么简单呢?而且鲤鱼精为什么这么残忍?它不是每天都听菩萨讲经吗?菩萨讲了些什么佛法让它如此残忍?

我一开始想到这童男童女也许不是被吃是另做它用,比如献给菩萨。观音菩萨常被称做送子观音,她是能给善男信女们送去孩子的。那她送的孩子从何而来?能凭空而来吗?莫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这家孩子弄来又送到另一家去?但是我的这个猜想后来被推翻掉了,因为书中说:往年献童男童女时,有胆大的汉子藏于案下,看到妖精先吃童男后吃童女,可见童男童女是真的被吃掉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为什么允许她的鲤鱼精干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来?有人会说,菩萨不知情。当然了,知不知情只有菩萨自己心里有数。且不说这取经过程本就是她一手安排的,九九八十一个劫难,难难是有数的,即便她没有存心安排,以她的神通,能知过去,晓得未来,他人之事也逃不过她的法眼,何况自己身边人作了孽,她真不知晓吗?

不过,从菩萨的反应来看倒象是真不知晓,顾不上梳头,穿着家居服,光着胳膊,就同孙悟空出来降妖了,就连悟空都觉得不太合适,让菩萨更衣再去不迟,奈何菩萨心急,向来端庄稳重的菩萨没有这样随便过,也没有这样着急过。我一开始还以为菩萨思凡了呢,喜欢上谁了吧!可是又实在看不出来她能喜欢上谁,只能说她是降妖心切。

观音菩萨降了妖才告诉悟空,她只所以来不及梳妆正是为了降妖救民于苦难之中,悟空立即把菩萨的善意传达民众,民众感恩不尽,为菩萨描画了影神,以示纪念传扬,此便是鱼篮菩萨之法像得以流传,使得佛法在此长传。这也就是为什么菩萨会容忍鲤鱼精残害儿童,鲤鱼精越残忍越显得菩萨慈悲,若无苦难,又何来救苦救难的菩萨呢?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十三、佛道相争(二)
前面,在车迟国,三清被扔到了茅厕里,三个妖道也死于非命,佛法得到尊重,不过孙悟空对那车迟国王说:“今日灭了妖邪,方知是禅门有道,向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他倒也公道,并没有一味的扬佛抑道,尽管如此,他对三清的大不敬,也招来了祸患。

第五十回,太上老君便派了他的青牛下界来了,在金皘山金皘洞,唐僧一行遇到了神通广大的兕牛怪。这兕牛怪武艺高强、神通广大,孙悟空与他也只打个平手。而且在众多的妖怪中,这兕牛怪是最有底气的。为什么说他是最有底气的?首先,他不怕孙悟空,而且知道他的底细、大名,可见得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妖怪。他武艺高强,也见得强将手下无弱兵,太上老君麾下一只牛也让孙猴子无可奈何,也许这老头儿的意思就是说:你连我的牛都不如,还张狂什么?网上也有人说猪八戒也是玉帝派下来的间谍,专门对付孙悟空的,要不然悟空每次被念紧箍咒都少不了八戒唆使。也许玉帝的意思也是说:你连我的猪都玩不过,还张狂什么?第二,它也不恨孙悟空,非但不恨,还十分欣赏,称赞悟空:好猴儿好猴儿,真个是那闹天宫的本事!大圣也爱它枪法不乱,直赞:好妖精,好妖精,两个很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尽管如此,到底是对手,兕牛怪套走了悟空的金箍棒,没了武器的孙悟空又不得不去天上搬救兵,玉皇大帝倒舍得给他,可惜没有一个管用的,一帮废物。后来他不得不去找了如来佛祖,如来佛祖给了十八粒金丹砂,差一点就陷住了那妖怪,可还是被他跳脱了出来。这金丹砂到底是什么东西,书上也没有说明白,网上有说是十八座金山,反正是昂贵的东西,又不是兵器类,如来为什么用这种东西降妖呢?是不是一种诱惑的手段?青牛精没被陷住,意味着他是抵抗住了诱惑。还记得这一回的标题吗:“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八戒、沙僧皆因抵抗不住诱惑而遭魔手,我前面也说过,大多数妖魔的出现皆是人自身的魔障而生的,人有了问题就会有妖魔出现。青牛精抵抗住了诱惑,未免让如来有些失面子,他手下的人素质不如人家太上老君手下的,也是太上老君羞臊如来的治家不严。所以,此一回如来其实输了。

如来佛祖为什么不直接让悟空去找太上老君呢?而是先用金丹砂,一方面也许他想试试青牛精能不能经得起诱惑,若青牛精也抵抗不住诱惑,那么他拣回个面子,与老君扯平了。另一方面,恐怕他也想借机收青牛精为己用(可别忘了,孙悟空也是弃道从佛的)。我前面也说过,只要你的本事够大,有人抢着要,这是真的。青牛精也是个本领高强的妖怪,大家有没有发现,凡是本领高强,能与悟空打个平手的,如前面的黑熊精、红孩儿都被菩萨收走了,本领差的都死掉了,所以说,还是练好自家本事。

可是如来佛祖为什么不用他的如来神掌对付青牛呢?这就是个行业规则了,你可以暗里挖人墙角,但不能明目张胆抢夺或者欺侮人。否则,人家主子出来护活犊就有一场恶战了,假如太上老君与如来佛祖打起来了,恐怕就不是大闹天宫了,灵霄宝殿要翻个底朝天了。当初,如来佛对孙悟空使的那一掌也是玉帝请去的,他自己是不能随便动手的。
到后来他不得不让悟空去找了老君,表面上看是认输了,不过以佛祖的胸怀气度,也许他会想:谢谢了,老君,替我教育了我的弟子,你满意了就好,让我的弟子继续取经去吧。

太上老君把金钢琢穿到牛鼻子里,牵上走了。可怜,这金钢琢与悟空的紧箍咒恐怕都起的一个作用,他两个真该惺惺惜惺惺,在取经的路上相遇,然后又各走各路。回到天界的青牛精会不会偶尔怀念起他在下界自由自在做妖的日子,日后成佛的孙悟空是否还会想起他在花果山的美好时光。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十四、《西游记》里没有烈女

中国古代长期被封建社会统治,男尊女卑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文人,文学书里不乏对女性的鄙视,不只是体现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更有对女性人格的歧视。比如说,四大名著的《水浒传》里,女人差不多都是淫妇,不是淫妇的又是女汉子,唯一的贞烈女子是林冲娘子,林冲娘子的形象又有些模糊、疏离,连个象样的肖像描写都没有,好象就是“别人家的女人”那种感觉。

在《西游记》里,女妖精们为了得到唐僧简直不要脸,当然,你可以认为这些妖精不能与人类比。那么《西游记》里的女人又如何呢?目前,我注意到的女人有这么几个:1、唐僧的母亲(满堂娇)。2、猪八戒的媳妇高翠兰。3、宝象国公主百花羞。4、朱紫国王后金圣宫娘娘。唐僧的母亲前面已经专门用一篇文章去解析,她实在算不上一个贞烈女子,下面就说另外三个女人。

先说猪八戒的媳妇高翠兰。唐僧一行到达高老庄时,她已经被猪八戒锁在后院半年之久,原因是翠兰的父亲要退亲。这期间,高翠兰与猪八戒之间有没有夫妻之实,她是坚执不从还是委曲求全了?看看书中猪八戒与孙悟空的一番对话。当时,孙悟空变成翠兰的样子在房中等猪八戒,书中写到:那怪不识真假,走进房,一把搂住,就要亲嘴……行者使个拿法,托着那怪的长嘴,漫头一抖,扑的掼下床来。那怪爬起来,扶着床边道:姐姐,你怎么今日有些怪我?想是我来得迟了?这句话听起来,好象平日里态度还错。如果高翠兰向来态度坚决,那他也不会就要亲嘴,至少该先问:姐姐,你可有些回心转意?也就是说,高翠兰喜不喜欢猪八戒不知道,但平日里也没怎么拒绝。也是一个苟且偷生的女人,大概是怕妖怪吧!前面也说了要退婚要请法师拿妖的是翠兰的父亲,并不是翠兰本人的意思,也可见,在封建社会女人自己没有自主权,当初招赘他也是她爹的意思,后来要法师拿他也是她爹的意思,高翠兰只是顺意而行,只是顺着别人的意思,全无自己的想法,没有自由意志的女人怎么刚烈呢?

再说宝象国公主百花羞,被黄袍怪掳去十几年,若是个刚烈女子,是宁死也不会与妖精苟合的,她不但与妖精苟合,还与之生了两个妖儿。本来委身与妖怪已经极为羞耻,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江东父老,她竟然还想回去。孙悟空让猪八戒和沙河尚摔死了两个妖儿,很多读者觉得残忍,可是,试想一下,那一国的臣民,包括她的父王或许能接受她,但如何能接受那两个妖儿呢?她当真能带妖精的儿子去见外公?孙悟空是替她做了局。

此女名叫百花羞,一般的会被理解为容貌美丽令百花害羞,但是书中根本没有提到她的容貌,连一个肖像描写都没有,也许本来的意思是说,她做的事情令百花也为之羞耻。

最后说金圣宫娘娘。金圣宫娘娘被妖怪掳去了三年,倒是保持了贞洁。但是贞洁与贞烈又是两个概念,毕竟她的贞洁有赖于神仙送给的衣服的保护,若无那件神衣护体,结果怎样就很难说。尤其令人费解的是,故事的结尾,紫阳真人来收回衣服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小仙三年前曾赴佛会,因打这里经过,见朱紫国王有拆凤之忧,我恐那妖将皇后玷辱,有坏人伦,后日难与国王复合。是我将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霞裳,光生五彩,进与妖王,教皇后穿了妆新。那皇后穿上后即生一身毒刺……

紫阳真人要保护娘娘,直接把衣服送与娘娘即可,为什么要进于妖王,让妖王给呢?而且,娘娘也接受了那件衣服,这衣服起的作用当时妖王与娘娘应该都不知情。为什么她能接受妖王送的衣服?而且还穿在身上。如果你讨厌一个男人,这男人送你衣服你会要吗?接受了衣服是否意味着也能接受这个人,《西游记》里写的妖怪只是一种艺术手法,可以认为是比较丑恶的人。这么多疑问让金圣宫娘娘也面目模糊了,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也成了谜团。

总之,《西游记》里没有一个贞烈的女子,至于那些女妖精们也不过是些邪恶的女人,作者用了比较艺术的手法去表现而已。《水浒传》里尽是淫妇,《西游记》里没有烈女。中国古代文人对女性的偏见也可见一斑。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十五、黄风怪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西游记》的故事看起来是彼此独立的,但实际上又是相互关联、前后贯通的,人物的情绪也随着故事在发生变化。

话说,唐僧、悟空等人在高老庄收降了猪八戒之后,就遇着了一个妖魔即黄风岭上的黄风怪。说来,这个黄风怪其实怪可怜的,他是西天路上众妖魔中最胆小怕事的一个。虎先锋抓了唐僧回去,这黄风怪先就吃了一惊,说:“吃了他不打紧,只恐怕他那两个徒弟吵闹,未为稳便……,只教等过上几日,那两个徒弟不来寻事,再吃不迟。”

等到孙悟空真的寻上门来,妖精十分紧张,即唤虎先锋道:我教你去巡山,只该拿些山牛野彘、肥鹿、胡羊,怎么拿那唐僧来,却惹他那徒弟来此吵闹,怎生区处?

其实,这黄风怪本事挺大的,他的那“三昧神风”吹的悟空火眼金睛也差一点瞎掉了,可不是很厉害么!但他为什么那么胆小呢?后来听了灵吉菩萨的一番话才明白,菩萨道:“我受了如来法令,在此镇押黄风怪。如来赐了我一颗定风丹,一柄飞龙宝杖,当时被我拿住,饶了他性命,放他去隐性归山,不许伤生造孽,不知他今日欲害令师,有违教令,我之罪也。”原来如此,那黄风怪之所以格外小心,是怕一出头又被抓回去了。也合该他倒霉,遇到了唐僧师徒,果然又被灵吉菩萨收了回去,也不知谁是谁的魔障。当然,也不能说他就很无辜,至少他也有个治下不严的罪名,纵容下属做坏事,最终也要承担责任的。这黄风怪也是十分的怕承担责任,虎先锋最后一次请求出战的时候,他说:“我这里除了大小头目,还有五七百名小校,凭你选择,领多少去。只要拿住那行者,我们才自自在在吃那和尚一块肉,情愿与你拜为兄弟;但恐拿他不得,反伤了你,那时休得埋怨我也。”是个又想占便宜又怕吃亏的货色,果然是个鼠辈。怕担责,最终还是要担责,因为他是老大。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老大的位子不是那么容易坐的,第一个要有担当,如果担当不起,趁早别占着,让能干着上。如果硬是要占着位子,迟早得承担后果。

下来说说这黄风怪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西游记》里每一个妖怪的出现都有它特殊的意义。为什么刚刚收了猪八戒就出现了这个黄风怪?他的“三昧神风”直吹得孙悟空迷了眼,看不清眼前的一切事物,说到底是障了悟空的眼目了。而猪八戒当时正躲在山凹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

如果妖怪的出现意味着取经人的魔障,那么又是谁与谁生了魔?其实书再读下去就会明白,猪八戒的到来事实上是给孙悟空带来了许多麻烦,他们矛盾纠纷特别多,八戒总是调唆唐僧念咒,悟空没少吃八戒的亏,这两个一个好吃懒做,一个努力降妖,然而那唐僧反而十分偏心猪八戒,总是听他的,一度使悟空十分迷茫。黄风怪的出现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魔是八戒给悟空造成的魔障,使得孙悟空有些怀疑人生了。从前那个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的孙猴子开始真正体验心灵的折磨和考验。做个比较可能更容易理解些,在花果山时期他是猴王,天下我最大,一群猴子追着捧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没有人敢欺侮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他想干嘛干嘛。而跟了唐僧取经以后的孙悟空上面有了一个师父,他得敬重师父,还要替师父降妖除魔,替他担心替他分忧,尽管如此,这个师父还不怎么待见他,需要时声声念念,不需要时可以毫不留情赶他走。猪八戒来之前,悟空与唐僧的矛盾不是太明显,毕竟只有这一个徒弟,他自己又没有多大能耐。自从来了猪八戒,悟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那猪八戒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反正没少给悟空搬弄事非,致使悟空唐僧三番两次矛盾升级,而这一切的经验和变故是他以前在花果山上不曾经验过的,就象是《红楼梦》里的顽石被带入人世历造幻缘,也象是白娘子历经情劫,当然此情非彼情,然皆是情也。这是不是也可以叫做“神猴凡间历幻记”?

是人都要经历些情感的折磨,除非你成了神。无情也就没有了痛苦,有了感情就有了苦痛,孙悟空是如何经历这一番人世悲欢的,他是如何在痛苦中磨砺自己,穿越迷茫,到达彼岸,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十六、《西游记》里人神妖佛等的区别

有时候你会发现人身上会有妖的特点,例如唐僧的母亲殷温娇,在把婴儿唐僧抛江的时候,为了留个印证,咬下了孩子一个小脚趾,确乎不是普通女人做得出来的。一个写书的人,本来故事纯属虚构,何况还是神魔小说,想有个印记,只不过为了以后相认方便而已,不拘让他哪里有个胎记就可以了,何必写得这么血淋淋,让人觉得这个作者难道是太实诚了?

再比如女儿国的女人们遇到不听话的男子,也会杀了他们,还拿男人的肉做香袋,是不是也有些不可思议。

反之,有些妖身上也会有人性。

例如,黄袍怪是个妖,但他对百花羞公主的感情至少是真的。而这个黄袍怪本身是天上的奎木狼下界成妖的,也就是说神随时可能变成妖,而妖经过修炼也可能成神。那妖与神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还有,我们常说的“神仙”是怎么回事?神与仙是一回事吗?有什么区别?

还是应该围绕“人”来说。

准确的说,人是既有善也有恶的,没有哪一个人是只有善或者只有恶。而妖是只有恶没有善的,或者说恶的成份比人要大很多,妖怪中间也有小恶大恶之别。也有一些妖怪只是误入歧途,通过教化都可以归正的,例如黑熊精,还有孙悟空也算一个。实际上妖怪不过就是我们说的恶人罢了,只不过小说用了艺术的表现手法,把他们形象成为妖怪。

与妖相反,“神仙”则是善的,实际上是我们说的好人而已,人去除了恶就成了神仙,那个修炼过程实际上是去恶扬善的过程。我们常把神与仙连在一起说,但实际上神与仙是有些区别的。他们都可以被界定为好的善的,区别是仙侧重理论修养、个人修养比较高,而神侧重于神通广大、本领高强。例如,太白金星、寿星等等都属于仙类,看起来不象有太大本事,但个人修养比较高。而象孙悟空、二郎神及哪吒就属于神类。当然,也有那种二者兼修的。其实孙悟空的理论水平就不低,很多人只知道他有七十二变,神通广大,殊不知,他当年学这七十二变只用了三年功夫,之前的七年都干什么了?你真的以为他只是担柴挑水、打扫卫生吗?其实前七年的时间都是理论学习。而且,他是个聪明的猴子,是学有所得的。书中写道,有一次,菩提祖师正在讲道,那猴子听到妙处,突然抓耳挠腮、喜笑颜开。不要以为那是淘气,那恰恰代表着他是听出意思了。当老师的其实最清楚不过,学生不外乎这么几种,一种是坐的端端正正,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听明白的,这样的学生一般在课堂上都不发表意见,看起来很规矩的样子。另一种是认真听了,也基本上能跟得上老师,这样的学生往往是中上等,更优秀的不但能领悟老师所讲,甚至比老师的思路还要快。估计孙悟空可能是后一种。好的老师通过学生的表情就能判断出他的程度了。也就是说孙悟空的修行其实可以称得上神仙二字了。

神与仙都是善的好的,但神往往是通过除恶来彰显他们的善,比如哪吒也曾降过96洞妖魔。二郎神也降过许多妖魔。孙悟空一路上也是降妖除怪。仙很少有降妖的历史,但是他们绝不作恶,个人修养比较好。神能除恶但也很容易作恶,所以神一旦把控不好自己,很容易堕落成妖。仙很少有堕落成妖的。

有本领的妖怪通过修心养性若能去除恶,就能成神,黑熊精孙悟空就是例子,神仙学坏了也就成了妖怪,例如奎木狼下界成了黄袍怪。

人死了变成鬼,这个没有什么争议,那么阎王们归哪一类呢?是鬼吗?当然不是,它们是负责管理鬼魂的神。也是神的一种。不过地下的神会带你去地狱,天上的神会带你去天堂,当然前提是你得够条件够资本。

再说天仙、地仙、散仙的区别。天仙顾名思义是天上的神仙,类似我们现在的分务员,是属于体制内的,往往有一定的职位。阎王们虽然在地下工作,但也应该属于天仙,因为他们也是体制内的。
地仙和散仙应该都是体制外的,很接近。不同的是,地仙比较稳定,并不想做天仙,例如镇元子。而散仙似乎界于地仙和天仙之间,随时可能成为天仙又随时可能成为地仙,例如孙悟空。这就是为什么镇元子一定要和孙悟空结拜兄弟,因为他们其实是同类,镇元子对孙悟空其实是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地仙和散仙虽然在体制外,但都是有本事的,好比民营企业家,一旦做大做强,那些为官为宦的也不敢小看,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神仙都会给镇元子面子,因为他已经很大很强,而且资格还很老。而孙悟空呢?以前做弼马温的时候也算体制内的公职人员,但他嫌官太小,回到花果山也自己独当一面的干了起来,做大到不知天高地厚,大闹天宫,最后终于让如来佛祖一掌压在五行山下。现在,该说说佛祖了。

佛是跳脱出三界之外的,也就是说他不参与轮回,因而谁都奈何不了他。虽然他没有玉帝的权利,有时候还得听玉帝召唤,但玉帝也奈何不了他。

可以认为佛是修为最高的一种人,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好或者坏,善或者恶,他虽然教人行善,但自己却并没有总是行善,也并不经常去除恶。在佛看来,恶与善其实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换句话说,若没有了恶也就没有了善,而且恶也消除不了,只能诱其向善,尽量减少。所以,如果佛祖出手,一般情况下对妖魔也只是降伏而已,并不灭除。我们人身上也都是有善有恶的,我们身上的恶也不能彻底清除,只能降伏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佛祖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我给自己点个赞。
楼主:一样秋花  时间:2020-06-10 17:53:48
大神们都哪去了?

楼主:一样秋花

字数:3502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8-14 05:14:32

更新时间:2020-06-10 17:53:48

评论数:2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