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收藏——一半是文化,一半是忽悠。

中国收藏——一半是文化,一半是忽悠。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前言。
也做这方面的生意,做得多了,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和积累。这些年经历了文玩市场的狂热到冷清,看到了一样又一样文玩的起起落落,感觉也是盲目追随的多,真正玩得懂玩得精的人越来越少。
文玩最重要的是什么?文——文者,纹也。古时候人们把花纹称这文。说白了,就是工艺。所谓文玩者,不过是各种材质承载的工艺。而工艺承载的是文化思想,是对于哲学了思考,对于美学的追求,对于生活方式的向往,对于心灵的宁静归宿。
我有时候再想,我们赶上了一个文艺大复兴时期。人们的小佩饰已经由大金链子大金表,悄悄地换成各种佛珠菩提了,西装革履换成粗衣布鞋了,聊天的内容从犬马声色,变成儒道佛学了。但是几年下来,我觉得我的感觉是错的。也许有一部分人变了,但是大部分人没变,他们只不过是从一种庸俗变成另一咱庸俗。
我认为文化的最终承载者是人,材质只是这种承载的物化而已。我们欣赏一件东西,本身的材质价值是一部分,但是更应该看到,设计者为这些东西做了什么样的努力,花了什么的心思。但是我在现实中往往看到,人们会花大价钱买一件名贵材质做的粗制滥造的东西。却不肯花合理的价格为一件制做精良的文玩买单。
这中庸俗体现在方方面面,就像一个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人,看到一幅书画作品,看到的不是作者数十年功力磨练的匠心独运,而是一张纸加上颜料,我应该给多少钱。
这反映了,人们的内心其实还是浮躁的,缺乏对于美,对于文化的基本认知。
另一个方面,对于经营者而言,其实很多人并非把喜好做为入行了标准,而是把赚钱做为入往的标准的。我见过很多老板,生意做了几年,对于自己卖的东西,优劣难分。对于基本的题材,不知所谓。在经营的过程中,跟据市场的变幻,不断降低对于品质的要求,无下限的迎合消费者的价格要求,甚至于以售假为生。
文玩热在13到14年左右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两年热情明显下来了。如果说是消费者理性了,我看未必。在两年多的热火朝天中,很少有人学到真正的文玩知识。这也造成了近两年,文玩市场整体品质下滑。
那么出路在哪呢?古人云,鉴古可以知今,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人那里找到灵感。
毕竟,相对于做生意,我更会讲故事。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一,和田玉。
如果找一个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文玩,和田玉无疑是不二之选——虽然现在玩和田玉的人很少。
中国的玉文化非常的长,几乎和中国的历史一样长。据说中国最早的可以称为玉器玉制品,据今有8200多年的历史。为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村出土的一对玉玦。其材质,现在称为岫岩玉。
有人要说了,你说的岫岩玉也不是和田玉啊。这个就要从头说起了。其实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不分玉的品种的。这种情况,大体到了民国还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古玉,默认不管是什么玉,都是和田。古人讲:“玉者,石之美者。”译成现在文就是,好看的石头都算玉。这个尤其是在老三代,古人很重视玉,但是对于是不是和田,并不介意。甚至不同的诸候国,都有玉器产生,并且被他们视为国宝。《战国策》说:“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前三者由于缺少文字资料,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他的具体情况了,但是对于和璞来说,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和氏璧。
和氏璧从产地来看,出于荆山,荆山这人地方,在解放前是不产玉的。到了近几年,才陆续有玉产出,品质也都一般。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众说不一。
对于和氏璧好成什么样,我们只能猜想。但其实从传世的一些玉器来看,古人的形容往往言过其实,或者说他们对于玉器品质的要求其实并不太高。这个和古代采玉的难度有关。人一生往往能见到的玉器也不多。毕竟从建国以来到现代,历史记载可查的,短短几十年所采的和田玉,比古代四千年的总和都多,我们对古人有更多挑选的空间和可观察标本。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这是现代认为最早的玉器。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这个和古代有采玉技术有关,在古代多为捞玉,即从河中采籽料。在清朝前期,是严禁私人采玉的。清政府在新疆玉龙河附近设了12道卡伦,专门稽查采玉的回民。当时采玉是有一定季节性的,分为春秋两季,估计和河水的旱涝周期有关。采玉的时候,由官员在岸上监督,有经验的回民二十至三十人一排,在河水里趟。当脚踩到玉的时候,他们通过感觉就能知道。这时候大家一起停下,弯腰捡起。每一停顿,岸上的兵丁就击锣一声,官员就记一个点,结束之后,按点记数收玉。严苛程度可见一斑。
我记得以前看《太平广记》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记载,说是一位皇帝的妃子,用手握着玉就知道它的产地,并且说出了不同产地玉的温凉差异。只可惜现在手上无书,记不清具体的人物了。
这个故事从我们现在看,几乎是胡说八道。但是这个故事反映了故人在使用玉器的同时,不断的神化过程。
对于这种神化过程,《天工开物》上有段记载非常有意思。其中说道:“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
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河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此或夷人之愚也。(夷中不贵此物,更流数百里,途远莫货,则弃而不用。)”
这段说解释了籽料产生的过程——虽然不太准确,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的意象文化对于玉文化的影响。即玉属阴,为月精,类妇人。
其实这段记载已经很世俗化和田玉了。在此之前,玉一直是做为礼器,神器出现的。比如玉圭,玉璋,玉璧,都是祭祀时用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为玉的温润缜密,玉在流传使用的过程中,被人格化了。故曰:“君子比德与玉。”又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春秋时,齐国国相管仲提出,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而说文解字说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腠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孔子则认为玉有"十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
玉的这种人格化和神化,奠定了玉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地位。也影响了对于玉这种东西的审美趣味。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琢玉图。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捞玉图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关于玉,有很多有意思的传说。做玉的工艺虽然说是前后相因,但是有时候由于时代久隔,审美情趣的变化,很多工艺技法往往失传。再加上,在古代,玩玉的不治玉,治玉的玩玉。文人对于治玉工艺常常有一种异想天开的猜测。这些猜测被很多人当信史记了下来。很有意思。
在高古玉中,有一种技法叫游丝法。就是雕刻极为细致,有如虾须。在后世的工艺中很少再见这样的工艺。于是后人就猜测,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一种传说是用蟾蜍的油脂涂到玉上,玉就变的松软无比,雕刻完成之后,用水洗去,就又完好如初。
这个桥段有没有很眼熟,哈哈,读过《神雕侠侣》应该记得,小龙女的师父林朝英就是用化石粉在石崖涂抹后刻字的。就是不知道金老先生是参考蟾蜍涂玉的方法,还是不期而至的异曲同工。
这种说法会让人一只知道读死书的人信服,但是这个方法并非不可实验的,总会有人试一试。当然结果不言而喻——不行的。难免就让人质疑,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就在《古玩指南》中说道:“不知古人何以致此,殊为不可理解。”
还有一种传说是,玉料在开采的过程当中呢,难免会遇到各种伴生矿。一不小心挖到铁矿,我的天啊,你就要发达了。怎么说呢?据传说,毒蛇咬人,百步之内,必有解药——武侠看多了,不好意思——同理,天生万物,那是一物降一物。和田玉的伴生矿产的铁,用来作刀,那叫一个削铁如泥。而且古人给他起来一个酷炫闪耀的名字——昆吾刀。有没有很带感。
当然昆吾刀只能是传说中见了,汉朝以后,江湖中再也没有出现昆吾刀的踪迹。它从空中而来,又向空中而去。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哈哈哈哈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但是传说有时候又不完全是传说,在清乾隆二十八年,因为要琢制一件大型玉器——云龙纹玉瓮,从汉中引进一批“钢片”。“此瓮初付工琢,按常时宝砂石,磨治法计之,须二十年乃得蒇事。玉人有请用秦中所产钢片镂者,试之殊利捷。自癸未冬迄已丑,长至月,阅六年而成,程省十之七。”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这种“钢片”很可能是第一次正式作用在玉器制作当中,第二,他比金刚砂好用。但是这些钢片是什么,不得而知,说不定就是传说中削铁如泥的昆吾刀呢。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对于玉器而言,更有意思的部分在于做假。鉴定是一门学问,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作者说,鉴定不用学,能认真的,就能认假的。我觉得倒未必,因为在古代,做假几乎也是有传承的,很多人专门研究做假。其职业修养,丝毫不在鉴定专家之下。做假的人往往对于客人的心理把握的比较好,对于各种鉴定技术都有研究。
话说晚清到民国的时候,大环境不好。人都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可要是真有钱,越是乱世,越能收藏。因为这个时候普遍价格不高,等到时局安定,价值往往几十上百甚至更高倍的往上翻。这个时期的中国,很多人自身难保,加上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普度不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中国淘宝贝。你说这外国人吧,认认欧洲的宝贝可能在行。认中国的宝贝,你可还差了点。何况咱大中华人才济济,能让你占了便宜。于是早期的出现很多老外,捧着煤球当珍宝,提着夜壶泡龙井的。着实为七大姑八大姨的添了不少饭后谈资。可这外国人也不傻,尤其是外国人对于技术交流不像中国那样,有点绝活,生怕别人知道了。一来二去,被我国高深的传统文化熏陶,老外们也越来越滑。
说这个玉器啊,也是老外重点寻找的宝贝之一,国外对于玉器,虽然不像中国这样重视,但当时中国文化在全世界都很热,沾染中国文化的玉器,在国际市场上,行情不菲。
玉器做旧,主要靠埋。古人是很讲工匠精神的,不像现代人,用化学药物泡两天完事。他们往往一埋几年,有时候为了效果,还会随便埋点死猪,死羊,死狗什么的。实在舍不得,也可能倒两桶粪代替。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很多新手就折在这上面了。然而做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却很少上当,后来一打听,得,人家果然有一套。原来真正的古玉出土之后呢,必有玻璃光,老外拿到阳光下一看,如果有玻璃光,则为真货,没有宁可错过,不能上当。这下好,你的手段我既然知道了,那么我就有办法对付你,以后造假者在埋玉的时候,先对玉上一层蜂蜡,出土之后,封蜡的地方也会有玻璃光。这下可栽了不少洋鬼子,也算是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做出贡献了吧。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当然做假的根本目地是盈利,而不是为了保护文物。而对于做假的精细程度,则是视玉器的价值而言的。有些一眼假,是为了蒙那些刚刚入门没多久的外行,和那些虽然入门很长是时间,但没有悟性的假行家的。这些在现在的文玩摊上,也常常见到,多数是仅仅在外面抹了一层泥而已。
在以前行家对于这种做假很少介绍,因为甚本懂点古玩知识的都不能上这个当。但是对于当下,却不得不说一句。中华盛世,开5000年未有之格局,现在几乎是全民收藏,加上电视当中的一些引导,很多人都有一夜暴富的想法。
在北京的街头,我经常看到一些人,伪装成农民工,一身的泥水,手里拿着一些工艺品,假说是从工地挖出来的,神神秘秘,鬼鬼祟祟,见人就兜售。很多人说这样的一看就是假的,谁会上这种当。我想说的是只要人的基数够大,总有上当的。
另一种呢就是用不是和田玉的东西来冒充,这种方法现在新缰维*族同胞用的比较多。一来是这些人长了一张维族的脸,很多人就信这个。另一个,现在的民族政策为团结安定为主题,对于某些人确实纵容。
在长期在潘家园厮混,第一次来北京是十六七年前,那个时候,潘家园门口就是死缠烂打让游家买东西的维族汉子,一直到现在,可见这些人的影响力。也可见上当人数之多。
他们卖的东西大部分是阿富汗玉,这种东西,学名叫大理岩。有多便宜呢,你出一百块钱,可以买好几斤。我在报国寺做生意的时候,一哥们给我讲,他当时路过潘家园,嘴贱问了一下价格,被这些人追上了:“5000要不要,3000哥们,2000很实惠的……”实在没辙了,哥们说了一句:“20卖不卖在?”让哥们郁闷的是,那人给他了。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潘家园门口售假的维族人,他们居然有车,我在北京奋斗好几年了,都没有车!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阿富汗玉,真的是又白又润。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很多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也卖真货,只不过往往价格已经高出市场价很多倍了。而且不一定是新疆产的和田玉,有可能是俄料或者韩料。我常见有些人去新疆回来,拿着数倍的价格卖来的次品,口口声声说一定是新疆料。亲自从新疆买的,还能有假?我就日了狗了,缅甸还有假翡翠呢,新疆凭什么不能有假和田。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秋风老叶2017 2017-04-25 00:20:23
看的正爽怎么没有了??
-----------------------------
明天接着来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回复的人很少啊。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当然我说的是比较低端的,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低端的最易上当,几十上百万的也很少有人出手啊。无非都是一些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其实玉这个东西很难分,很多古人也不知道怎么看,或者说他们对于玉的概念也相对模糊。陈性的《玉纪》中说,旧玉与石最难分别,世有美石酷似脱胎旧玉者,不下数十种。亦具五色,皆坚硬不可刀削。是在认其体质,如属真玉,其体质必温润沉重,清光内含。如属石类,皆干松轻脆,贼光外浮,自非真巨眼鲜不能燕石为玉者。
文中的真玉,默认指和田玉。但是古玉不仅和田一种,而且陈性的书,基本也是废话一堆,什么温润啊,清光啊,都属于一种主观判断,不能当成实质性的论断依据。
现在好一些,有些国家标准可以参考。
但有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国家标准与民间标准的冲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商人去进货,对于货品的判断有一些自己的标准。因为我们不可能搬着大型仪器去进货,交易上虽然说都是诚信经营,但是有一点,如果你的眼力不过关,总会有人想黑你一下。比如墨玉,其实很难判断,好的墨玉从外观上,和一些黑色石头相差不多。我们自已会用强光手电去打,墨玉是微微吃光的,如果泛一点点浅绿,这就是和田无疑了。但是这个标准有时候和国家标准有点对不上,原因是按国家标准,你的透闪石比例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行,但是好的墨玉纯黑不透,杂质难免过高。这就造成品相好的墨玉反而出不了证书。而且,不能的检测机构的执行标准,往往略有差异,就会更加混乱。
好,我知道有些小伙伴对我的话有质疑,那么举个更众所周知的例子。我们通常讲,干青是翡翠的一种,但是,按国家标准,很多干青出不了证书。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接着说,我说过,造假的精细度,取决于物件最终出手的价格。所以有些高仿也是不惜成本的。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有着一种神秘的观点,既敬畏忌讳,又觉得神秘莫测。比如玉中有一种玉,叫血玉。就是传说,玉被尸体的血长期泌泡而形成艳红的血斑。喜欢的人认为他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惜重金追求。为了迎合这种心理,据传说,古人发明了一种作伪血玉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叫狗玉,一种叫羊玉。
所谓狗玉,就是将狗弄死,不让它流血,然后将伪造的玉石烧热,强行插入狗腹之中,将狗埋掉,一年后取出,玉被狗血浸染,即为狗玉。
另一种叫羊玉,将活羊腿上开一处口子,将玉埋入其中,缝好。玉石被羊血滋染,经数年后取出,即名羊玉。
不过这两种方法,多多少少都让人起疑,因为血玉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准确。现在的考古没有资料可能证明,上面的血沁是人体的血液,它的成因可能很多,但是最不可能的是被尸血浸泡。既然真玉不可能,那么造假的假玉就更不可能了,而且也没见谁就是明确指出,哪块玉被做过手脚,哪块是狗玉,哪块是羊玉。所以这很可能只是文人间的一种道听途说。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很可能最初是一些商家的噱头,意在危言耸听,让一些熟客不敢出手买别家的东西。
对于比较可靠的造假方法,我认为所谓的老提油法和新提油法比较可信。
老提油就是找那种石头和玉相间的玉石——既可以模仿老玉埋藏过程中的石化,又方便染色物沁入——用虹光草汁加朱砂浸染,然后用新鲜竹枝烧火,使汁液沁入玉中。只是虹光草是什么植物已经不能考证了。有说它出自甘肃,有说它出自西宁,不一而足。据说染出的玉,红润透亮,极具杀伤力。
可能是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且加上虹光草汁比较难找,(如果是草汁,则必要新鲜的草才行,会受季节,交通等各种限制。)有人就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称之为新提油。将夹石之玉烧热,欲其红,则放入红木木屑,欲其黑,则放入乌木木屑之中。夹石之外,便随之变色。
这个方法我觉得可行。我们玩木头的知道,木屑受热,即有油脂沁出,而玉石受热,会产生细小裂纹,恰恰可以染色。

楼主:山径之蹊

字数:6646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4-23 08:54:00

更新时间:2020-06-23 14:11:12

评论数:9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