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一眸成都三千年》,一部中国版的《耶路撒冷三千年》

《一眸成都三千年》,一部中国版的《耶路撒冷三千年》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此时,隗嚣占领的陇右与刘秀最近,且又是刘秀进入蜀地的必经之地,而且对刘秀的威胁也最大。这个时候考验隗嚣与刘秀感情的时候便到了。此时的公孙述,正在集中精力进攻荆州和南郡方向。刘秀考虑到隗嚣前期有功,找不到直接理由进攻陇右,便于当年二月书信给隗嚣,命隗嚣趁公孙述东进之际,让其派兵攻打公孙述。在刘秀眼里,不管隗嚣答不答应似乎对己都有利。假如隗嚣真打公孙述,那么自己就坐收渔利,如果不打,自然就有进攻隗嚣的理由。当然,隗嚣头脑也是清醒的,他完全理解刘秀的真实意图,因此立场也是坚定的,便借各种理由措辞,强调伐蜀的困难,“白水地势十分险阻,栈木为道,山路悬险”,婉拒了刘秀的要求。刘秀又书信告知隗嚣,欲借道陇右伐蜀,隗嚣仍未答应。隗嚣知道刘秀一统天下、志在必得的野心,因此派人在各个要道砍伐树木堵塞关口,并令大将王元率军镇守陇坻,居高临下,以阻止刘秀进攻。
此时的隗嚣已公开抵制刘秀,其阵营里的重要臂膀马援向来对刘秀的韬略身怀敬仰,对汉室也存有好感,当初隗嚣弃蜀而附刘秀,也是主要受到马援的影响。马援看到隗嚣对汉朝反复无常,心口不一,便下定决心投奔了刘秀。马援也是一代传奇名将,而且后来也成为伐陇的中坚力量。马援曾为刘秀献计,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游说隗嚣下面的一些将领和部族势力投奔了刘秀,达到了分化隗嚣实力的目的。不但如此,马援由于非常熟悉陇右的地形以及隗嚣势力的内部组织情况,每次打仗前,汉军的军官都会邀请马援出谋划策。在一次战斗前,为了更好的分析军事形势,马援便让人用米堆出地形进行战势讲解,马援因此也开创了用米作为军事沙盘演绎的先例。东汉统一天下后,马援仍不惧年迈,仍在边疆南征北战。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其生前常对部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革裹尸”便由此而来。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刘秀自跟隗嚣开战后,前期并不十分顺利。后来在马援的分化计谋下,隗嚣实力受损。当时割据河西走廊的窦融已归附刘秀,开始从隗嚣西面进攻金城,至隗嚣腹背受敌,形势开始倒向汉军一边。在及其不利的情况下,隗嚣上书刘秀表示亲善,企图以此作为缓兵之计,但刘秀对隗嚣的反复如常已失去信心,并未答应。隗嚣绝望之下派使者向公孙述称臣,并请求出兵支援。
此时的刘秀特地给公孙述写信,同样地言语恳切,极力贬低自己,抬高公孙述,进行封官许愿和拉拢。公孙述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况且已经称帝,哪有称帝后再向别人称臣投降的道理呢,因此公孙述对刘秀的笼络并不理睬。
公孙述便遣使封隗嚣为“ 朔宁王”,并多次派兵支援隗嚣。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李育率领万余人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刘秀派盖延、耿弁包围蜀军,双方形成暂时的拉锯态势。刘秀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后来,两军历经十余战,至建武九年正月,隗嚣在绝境中病饿而死,王元等人立其次子隗纯为王。汉军又连续攻破隗军主城,王元只身逃离陇右投奔公孙述,隗纯等人投降汉军。至此,陇右平定,全国便只剩公孙述的巴蜀。
京城的刘秀知道隗嚣势力灭亡后,便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后汉书》曾记载刘秀的感慨:“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得陇望蜀”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建武十年(公元34年),汉军计划自两个方向进行伐蜀。来歙、盖延率诸军自陇西南下攻河池入蜀;大司马吴汉率荆州兵六万,马五千匹,于荆门与岑彭会合,沿长江水路西上入蜀。
隗嚣灭亡后,公孙述受到极大震动,迅速在巴蜀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派王元、环安拒守河池河池(今甘肃徽县),阻止北面陇西方向的来歙、盖延部队,另遣田戎及大司徒任满、南郡太守程汛在东面沿长江出击荆州方向;第二道防线为:在广汉(今射洪)、资中(今资阳)一带布置陆上军力;在江州(今重庆)一带构筑水路军力;第三道防线为:在成都及附近广积粮草和建立军事设施,作为最后一道坚守防线。
田戎带数万大军,分别乘舫船和竹筏,顺江而下。大军出江关后,先后击败汉军守将冯骏等部,攻占夷道(宜都)、夷陵,控制了荆门、虎牙二山。蜀军在荆门江上架起浮桥、斗楼,又在江中竖立大量木桩,以阻绝水道,并在大江两边山上结营建寨,以拒汉军。汉大将岑彭多次率军攻击蜀军,欲夺回失地,皆以失败告终。于是汉军建造楼船和冲冒战船数千艘,多次反攻,仍未获利。
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十二月,大司马吴汉征调南阳军士三万人,乘船沿江而上,直抵荆门。又征调各地熟悉水性的“ 操船手”六万余人,汇集于荆门。稍作训练后,即发动攻击。开始几次进攻,皆失败而归。汉军士气一度很低落,甚至出现“ 百越”部族军队准备密谋叛投蜀军的现象,被辅威将军臧宫用计制止。征蜀将领吴汉与岑彭间,向来就有矛盾。这时,汉军军粮运输又发生困难,为节约粮草,吴汉欲遣散多余的操船手,但善水战的岑彭却不同意。两人争执不下,上报到刘秀那里。吴汉向来勇武,但脾性急躁,虽深得刘秀信任,但每次刘秀对其单独带兵似乎都有些放心不下,岑彭则谨慎善谋,且带兵有道,刘秀权衡之下,只好撤下吴汉,由岑彭一人全权负责水路攻蜀。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岑彭独领东路后,蜀、汉两军在这里不久便爆发了一起与后来三国“赤壁之战”相似的“荆门之战”,胜利方正是由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岑彭创造。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闰三月,岑彭在营中招募了一批“敢死队”,向他们宣布谁若先攻上蜀军的浮桥,便大行重赏,偏将鲁奇便应募而出,请命担当此任。当时,正值狂风大作,且风向为自东向西。鲁奇指挥战船逆流而上,直冲向蜀军的浮桥。浮桥前的攒柱上多有铁钩。铁钩钩住鲁奇的船队,致其不能动弹,鲁奇只好拼死一战,并号令大家将手中的火把都抛向蜀军浮桥,并向蜀军方向发射飞箭。在风力的加持之下,不一会儿蜀军的浮桥和斗楼都被大火烧毁垮塌。汉军见到这样的情形,士气大振,岑彭马上命令所有军队顺风冲击,所向披靡。蜀军大乱而溃败,被烧死、溺死者多达数千人。蜀军将领王政斩任满首级投降于汉军,南郡太守程汛被俘,只剩田戎带领一只军队退到江州(今重庆)。岑彭挥军直入江关(今奉节),追击田戎至江州。他见蜀军江州城内粮草足备,防卫严密,一时之下难以攻克,便派冯骏带人继续佯攻田戎,自己却带大军攻取垫江(今忠县),破平曲(今合川县南),收获粮草数十万石。
岑彭在东面正大破荆门之际,北面的汉军也传来胜利消息。来歙、盖延军大败王元、环安军,攻破下辨(今甘肃成县)、河池,欲挺进蜀中。河池位于太白山脉与祁连山脉之间,为今嘉陵江上游之要冲,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言其“接壤秦陇,俯瞰梁益,襟带东西,称为要地,陇蜀有事,河池其必争之所矣。”可见,此地对蜀中安全极度重要。在成都坐镇指挥的公孙述见到河池已失,大为震惊与恐惧。如今,东面战场荆门已失,而北面门户河池也被占领,如果两路汉军南北夹击,会师成都,则蜀亡矣。
在万般无奈之际,河池守将环安给公孙述出了个鬼主意——暗杀,对象正是来歙。这或许借鉴了当年燕国刺客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不过,荆轲以失败告终。计谋虽然有点毒辣和下三滥,但只要来歙死掉,汉军的士气必然受到重挫,被逼无奈的公孙述最终采用这条计谋。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环安精挑细选,派出了一名“武林高手”,偷偷潜入汉军大营,找到来歙驻地,看了看正在榻上熟睡的来歙,刺客一声劲下,刺下了那冰冷的一剑,然后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随着一身惨叫,卫兵奔入来歙营帐,发现他们的将军已满身血迹,或许是刺客走得太急,并没有来得及把刀拔出。来歙没有马上死去,也没有叫军医救护,而是迅速让人叫来副将盖延。盖延长期跟随来歙南征北战,二人战友之情极其深厚。盖延见此情景,悲不自已,泪流满面,以至抬不起头来。来歙看到盖延的样子,斥责他说:“现在我被刺客刺中,不能继续报效国家,所以叫你来,准备把军事托付给你,你怎能这个样子!”盖延收住眼泪,勉强起身接受了嘱托。来歙还叫人拿来纸笔,亲自给刘秀写信,责备自己疏忽大意被人暗算,以至无法完成国家使命,并极力向刘秀推荐盖延继续领军。写完表章,便丢下手中的笔,拔出被刺客刺留在身上的刀子,然后断气而亡。
何为英雄,何为良将?来歙便是!忘我生死,致死不忘责任与大局。刘秀拥有如此良将,何愁天下不定!光武帝刘秀收到来歙遇刺而亡的消息,悲痛不已,追赠来歙为中郎将,赐征羌侯。遗体被送回洛阳,光武帝亲自穿着孝服为来歙送葬,此种君臣关系及礼遇在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因为来歙有平定羌、陇的功劳,所以后来改汝南的当乡县为征羌国。
蜀军在荆门被岑彭打败后,公孙述迅速派延岑、吕鲔、王元、公孙恢率大军集结在广汉(今射洪)、资中(今资阳)二地,以防汉军逆沈水(今射洪羊溪河)、湔水(今沱江)而上。又令将军侯丹,率两万余人守黄石(今涪陵)。
神勇的岑彭在此时又创造了一个类似三国时期邓艾“奇袭灭蜀”的神话。岑彭在多处部署疑兵,以迷惑和牵制蜀军。他命护军杨翕、偏将军臧宫带兵拖住延岑等军,他自己则带大军顺江而下,回到江州(今重庆),逆江而上来到僰道(今宜宾西南),再逆都江(今岷江)而上。当年八月,岑彭军到达黄石,从后方偷袭侯丹,蜀军大败。汉军遂弃舟登岸,继续沿陆路奇袭至成都平原。
后来,刘秀亲到长安坐镇指挥灭蜀大战,汉军继续发动攻击。沿途的蜀军守将大多投降汉军。王元等很快败至平阳(今四川三台县)一带。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建武十一年八月,岑彭大破侯丹之后,率军昼夜兼程,急行军2000余里,沿途蜀军不战而降,直到成都近郊的武阳(今彭山)城下。武阳守将公孙永是公孙述的从弟,官至卫尉,官位虽高,却不懂守城。武阳被岑彭一举拿下。接着,岑彭又命轻骑部队,直取广都(今双流)。
与此同时,刘秀又给公孙述写信,言语恳切,陈述利弊,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看到信后只是叹息。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劝公孙述投降,公孙述却说:“兴亡皆是天命,既然已经称帝,岂有降天子之理哉”!左右之人便都不敢再提投降之事。
公孙述得知武阳失守,广都被岑彭攻破的消息后,甚为惊恐,气得以杖击地:“ 岑彭是何方神圣也!”绝望之下,公孙述又故伎重演,派出一名刺客刺杀岑彭。据说当时岑彭驻营地名叫“彭亡”,大概是由于彭祖曾逝世于此而得名。当时岑彭来到这个地方之后,听说此地叫“彭亡”,难道是让我岑彭灭亡么?岑彭感觉名字很不吉利,有所顾忌,准备换个地方扎营,但当时夜色已晚,军困马乏,便打消了念头,打算第二天再行迁移。公孙述的刺客终不辱使命,乔装打扮,混入难民,假借归降汉军之名,混入汉军军帐。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当夜成功刺杀了岑彭。两员悍将连续被公孙述成功暗杀,这对刘秀来说无疑是精神上的重大打击,但并不能改变汉军继续进攻的态势。
刘秀便火速命吴汉奔赴成都前线接替岑彭。当初,岑彭率军攻破荆门后,吴汉便留在夷陵(今宜昌)负责外线造船、转运物资等事务。吴汉接到命令后,率兵三万,逆长江而上,连夜赶往成都前线。行至僰道附近遇到从成都撤下来的汉军,他立即重整军队,组织反攻。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春,吴汉率军与蜀军战于鱼涪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大败蜀将魏觉、公孙永,接着又攻取南安,兵围武阳,歼灭蜀援军五千余人。汉军继续西上,在广都大败公孙述的女婿史兴率领的蜀军,史兴战亡。
吴汉由于求胜心切,便率二万步骑进攻成都,结果战败。吴汉随即改变战术,乘夜秘撤到锦江南岸与副将刘尚会和,并力对敌,遂转败为胜。此后,吴汉根据刘秀的旨意,利用敌疲再攻的战术,与蜀军多次战斗于成都、广都之间,歼灭公孙述大量有生力量。此时,蜀地的许多百姓、将帅极度恐惧,出现大量离叛,公孙述诛杀所有投降者及家属,但仍不能杜绝。不久,臧宫军队也相继攻克繁(今彭县西北)、郫(今郫县),与吴汉会师,合围成都。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也在与臧宫的战斗中战败被杀。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刘秀料定公孙述在如此绝境下一定投降,就再次给孙述写信劝降,并承诺虽然来歙、岑彭被公孙述派刺客所杀,但现在只要如期归降,就可保证家族完全,且君无戏言。公孙述收到信后,终无降意。通过光武帝多次劝降公孙述,可以看出刘秀内心本质上是及其厌恶杀戮和战争的,可惜统一天下,怎能无战争,怎能不死人,明知会有大量无辜牺牲,也由不得自己。或许,这就是帝王的最大的无奈与悲哀。
九月,吴汉与蜀军发生多次战斗,蜀军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相继战败被杀,汉兵再次兵临成都城门之下。面对如此绝境,公孙述对延岑说:“现在该怎么办呢?”延岑说:“男儿应当在死中求生,怎能坐着等死呢!金银财宝可以失而复得,不应吝惜。”公孙述便将金帛全数拿出,募得敢死队五千多人,在成都南面的市桥配合延岑,假装建立旗帜,鸣鼓挑战,暗地里却派遣奇兵绕到吴汉军后面,打了个吴汉军队措手不及。吴汉本人在战斗中差点战死,结果坠落水中,在千钧一发之际,死死抓着马尾巴来了个“鲤鱼打挺”,才得以死里逃生,并从成都西门外郫江渡口逃回军营。
这次汉军损失不少,吴汉锐气大措。此外,自吴汉攻下广都后,原岑彭的部将臧宫一直驻兵郫县,按兵不动,显然有点坐山观虎斗的态势,吴汉难免有些气恼,加之目前军粮供应不上,只剩7日粮草,吴汉便有些泄气,开始准备船只,打算撤军。这时,刘秀委派的蜀郡太守张堪前来劝说吴汉,认为此时不宜退师。受到张堪的“打气”之后,吴汉这才决心进行背水一战。他只好硬着头皮去说服臧宫,共同发力进攻成都。
十一月,臧宫率军包围成都北面咸门,与南面的吴汉对成都形成南北钳攻之势。在此形势下,公孙述犯了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错误,而这次错误,也导致了他彻底走向灭亡。公孙述向来十分迷信,痴迷算卦。他让“神人”帮其占卜抽签,卦曰“虏死城下”。他竟“大喜”,认为吴汉等人必死。可惜,“虏死”并没有确切告诉他到底最终死的是谁。在挂签的信心“加持”下,他便亲自带数万人出城南攻吴汉,令延岑带军出城北拒臧宫。延岑在城北三战三胜,士气高昂。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这次战事对于吴汉来说,决定着是否战败而撤军,也决定着公孙述最终的命运。一向勇武刚猛的吴汉,面对最后的机会,少有的做了一次精心的准备。吴汉采取了“示弱诱敌”的策略,在后方隐藏了一只精锐预备部队,等待时机随时出击。战斗开始后,吴汉亲自擂鼓指挥,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在吴汉军队的“努力表演与配合”之下,局势似乎更有利于公孙述的蜀军。此时双方士兵都没有吃饭,也一直没有休息,极度饥饿疲乏。到下午,吴汉看准时机,突然调遣预备队开始突击,蜀军措手不及,一时大乱。公孙述正准备带领蜀军撤回城门,汉护军高午身先士卒,手持长枪,纵马追击,直逼公孙述,公孙述不敌,被刺穿胸膛于马下,身受重伤,在左右蜀军的极力拼杀下,才将公孙述救回成都。重伤的公孙述极度悲愤,他怎么也没想到,“虏死城下”的“虏”指的不是吴汉与臧宫,而是自己。当晚,公孙述把兵权和家人托付给延岑后,便不治身亡,一代枭雄,至此陨落。
次日天亮,接受“重托”的延岑知道大势已去,便率军民开城投降吴汉。至此,东汉通过近两年的艰苦征战,终于消灭存在了12年的公孙述“ 成家”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汉军进入成都后,或许是出于公孙述曾连续暗杀两名东汉悍将来歙、岑彭的怨恨,或许汉军在入蜀之战中牺牲不小,也或许是为了震慑蜀地残余势力,再加上自己差点死在公孙述手里,一向性情暴虐的吴汉便下令杀了公孙述的妻儿及三族,并对延岑也进行了灭族。汉军还大掠城中百姓,屠杀城内外妇孺儿童数以万计,又纵兵大掠、焚烧公孙述宫室。此时的成都,似乎成了人间地狱。
光武帝刘秀听说汉军屠成都城的事件后,勃然大怒,为此狠狠批评了吴汉,并立即征调他北返。刘秀还怒骂吴汉副将刘尚:“ 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随后,刘秀又作出指示:汉军此次滥杀事件,在政治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挽回局面,收拢人心,汉军立即停止一切行动,浮江而下,返回宛城休整。同时任命蜀郡守张堪继续安抚蜀民的工作,礼遇优待降臣降将,征用蜀地贤达人士。此后,蜀地上下趋于安宁,百姓莫不归心。
公孙述在统治蜀地期间,多有惠民之举。他死后,当地人为纪念他,在白帝城中修建了“白帝庙”,塑像供祀公孙述,香火千年不绝。
——————————————此节完————————————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第七节 张陵入西蜀,道起鹤鸣山
公元前551年前后,一名叫李耳的人就职于周王室,负责管理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官职相当于“馆长”。在其任职期间,由于“玩忽职守”,没有看管好图书资料,大量图书被人偷运到楚国,周王朝便罢了他的官职,李耳回到老家生活。
大约公元前485年前后,此时正值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势力渐大,周王室又内讧不断,日渐衰落,此时内心极度苦闷与失望的李耳开始对故土不再留恋,怀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打算西出函谷关四处云游。
当时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叫尹喜。一天早上尹喜很早就来守关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远望东方。不一会儿,发现有一团紫气从东边隐隐而来,渐行渐近。古人向有望气之学,据说若看到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而至。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果不其然,来者是一位颇有几分道骨仙风的老者,还骑着一头青牛。一番交谈之后,老者原来正是曾经任职“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大V李耳,尹喜素闻其大名,向来佩服其才学,算是李耳的超级粉丝。李耳由于走得匆忙,没带通关文牒。尹喜也不是个死板的官员,便对李耳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亲自签名的著作。”李耳听后便答应了,便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并写下五千余字的书籍,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尹喜,然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飘然而去,留给世界一道神秘的背影。从此世人拿着那本书爱不释手,众说纷纭,但都不知道李耳去了哪里。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经典《道德经》。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道德经》以教化世人修身养性、修以养德的哲学为主要内容,被后世民间以及官方广为推崇,李耳也被尊称为“老子”。当李耳还是馆长之时,年轻的孔子作为晚辈,也曾向其求教学问。老子后来逐渐成为了“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及其《道德经》也对后来中国本土最大的宗教 ——道教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道教的创立者正是来自一位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忠实粉丝。
李耳西出函谷关四百多年后,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一位年仅25岁的江洲(今重亲)县令张陵,怀着与李耳当年相似的心境,正式向朝廷交了一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便勇敢地追求他的梦想去了。张陵离开体制,对朝廷来说,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一件大事。他的辞职,不是因为犯了错误,也不是被人排挤,而是去解决他内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换而言之,就是为了修道成仙,以实现长生不老,并因此还创立了一个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宗教——道教。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据说张陵出生时不乏奇幻色彩。汉光武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张陵出生于丰县阿房村,出生前,其母亲梦见天上魁星下降,然后便身感有孕。其出生时满屋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笼罩屋顶,紫气弥漫整个院子。一切迹象表明,这孩子似乎是天星下凡,长大之后一定成就非凡。
正如预示,张陵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时就通达《道德经》,而且天文地理、河图洛书、谶纬之学无晓不通。张陵年轻时曾入太学,汉朝并没有科举制度,也没有今天人山人海的公务员考试,人才选拔基本是通过“四书五经”以及官学途径进行,太学作为官学中的佼佼者,相当于今天的北大清华,因此入太学者,自然便是精英中的精英。张陵毕业之后,顺利地进入了官场。在太学期间,张陵曾博通《五经》,当官后也经常叹息道:“哎,这些书好是好,当官也不错,但即使当了丞相,也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当了几年县令之后的张陵便弃儒改学长生之道去了。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在当时,修道常见的的主要形式和终极目的应包括:炼丹,即寻长生不老之术;符咒,这需要结合修炼者的道行,以此解决现实世界各种疑难问题,如驱鬼除魔、治病救人、求雨祈风等;更高级别,应该是属于仙术级别的分身、隐形、变幻、飞升等几个方面。此外,道教也不乏医学、“房中术”这些世俗养身之道。仙道符咒,我们今天可能更多地称之为巫术。但在当时,从皇帝到黎民百姓,对其是深信不疑的。因此,古代中国历史中,很多皇帝都很亲近神仙道士,专门邀请入宫中任职,帮其解决长生不老、占卜预测,以及各种现实愿望或问题。当然今天与修性、养生、医学相关的“养生之道”,颇为现代人接受,这已成为今天道家的主流,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不过,张陵无疑追求的是“仙道符咒”、“长生不老”之类等高级别的原始修道形式。
张陵弃官之后,并没有回他的家乡江苏省,而是到了洛阳附近的北邙山隐居,以修炼长生之道。传闻期间发生了不少异事。据说,有一天张陵在修炼时,忽然天降一只白虎,嘴里衔着神符,并送到他的坐榻之前。此时的张陵,炼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据说张陵曾练得仙丹,服丹之后,也拥有了“移形换影”大法。曾经有人看到张大师泛舟于池面,但转眼功夫,却又发现其坐在屋内打坐修炼。亦真亦幻,让人摸不着头脑,当时的张陵似乎具有了相当级别的“道行”。类似的传闻不胫而走,其在当地也有了不少名气,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对此也深信不疑,并引起了极大兴趣。
永元(公元89年)初年,10岁的汉和帝刘肇刚刚即位第二年,便赐张陵为太傅,欲招其入朝廷任职。张陵期初装病不出,但汉和帝也挺有诚意的,又封了一个更大的冀县侯,这个封赏对刘肇来说可是下了血本,张陵仍不出。来来往往三次下诏,张陵皆婉言谢绝,他最后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志在青山之中,要我何用呢?”可见其潜心修道信念之坚定。
由于拒绝了皇帝的邀请,张陵内心或有些不安,为了免生事端,也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世俗嘈杂和骚扰,张陵决心继续云游名山大川、访仙求道。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一日,张陵在北岳嵩山云游时,遇到一位绣衣使者,使者告诉他:“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取得后进行修炼,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数日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张陵继续带着弟子王长、赵升三人寻找下一个炼丹之地。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继续渡江南下,来到江西贵溪县云锦山,这里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今天江西省鹰潭市区南郊二十公里处,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向来就是古代仙人栖息与修炼之地。《水浒》第一回洪太尉到龙虎山请张天师出山为民除害时,曾有文字描述道:“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罗倒挂”。可见,龙虎山的确是奇秀之地。
张陵师徒来到云锦山之后,便在山上结庐而居,开始筑坛炼丹。据说三年之后炼成了“九天神丹”,并在炼丹鼎炉周围出现青龙白虎进行护卫,故此山后来又称龙虎山。龙虎山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广信府志》记载道,云锦山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
张陵炼成九天神丹后已年约六十,服下丹药后,居然“返老还童”,面容看起来犹如30岁左右的年轻人。
汉顺帝年间(公元125~144年),张陵在龙虎山呆了数十年,已近百岁,道行虽然还未达到“飞仙”的层级,但也算是一名实力不容小觑的“地仙”,旗下也有了一些弟子。此时,张陵或许希望自己的事业不再局限于隐居在山野之间独自修仙炼丹,而是希望将自己的事业更上一个台阶,让更多的信众加入门下,以普惠天下。同时,需要继续经历更多的“斩妖除魔”,积累功德,以便最终能“飞升成仙”。于是张陵打算放弃经营多年的龙虎山,从新找一个更适合事业发展的长期根据地。结合自己在巴蜀曾经任官的经历,那里山清水秀、名山众多、民风淳朴,而且远离中原政治中心,以及频繁战乱,似乎更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汉顺帝永和年间的某一年,张陵率领众弟子经过近两千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成都,落脚于成都西面的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开始了他们新的事业。鹤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面30公里为青城山,南面约120公里为峨眉山,西面紧接雾中山,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鹤鸣山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山涧溪流,潺潺有声,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在此之前,鹤鸣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见《封神榜》)和西汉的周义山(紫阳真人)都曾在这里跨鹤飞升。
张陵一行来到鹤鸣山后,一方面修建房屋以及炼丹炉,继续进行炼丹事业,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仙道符咒”以及“神力”开始为周围的百姓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如驱鬼除魔、治疗疾病等。逐渐,张陵在当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到鹤鸣山寻求帮助的人络绎不绝,大家揣着银两上山感谢这位大师。张陵觉得收取老百姓白花花的银子似乎不太适合,作为修道之人,那样格局未免太小,也与当年进入这一行的初心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自己真喜欢金钱,当年就不会离开官场而潜心修道。但百姓的好意又不好拒绝,同时门下弟子也需要吃喝拉撒,张陵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告诉前来求助的百姓,如果大家诚心感谢,施舍五斗米即可。老百姓非常感动,张陵的美誉迅速被口口相传,名气也越来越大。
此外,一些志向高远的年轻人,也背着行李来到鹤鸣山拜师学道,张陵爽快地说,都留下来吧!但也有一个前提条件:没有官方的犯罪记录!当然,拜师的礼节还是要有的,这一直是中国历史以来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几百年前,家庭条件差的年轻人一般送几条肉干便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而此时的张大师不收金钱,且只吃素,不吃肉,因此入教者出“五斗米”便成了一种既定规则,这比起当年孔子以十块肉干收徒之礼似乎要“厚道”一些。后来,张陵创立的教派又曰“五斗米”道也由此而来。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张陵自到鹤鸣山后,按照《黄帝九鼎太清丹经》的指点,经过多年的孜孜不倦,终于炼得梦寐以求的龙虎大丹,这个仙丹是他一生的心血,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据说服下这个仙丹之后便可“飞天成仙”,也是他修道一生的终极目标。不过在还未服下大丹之前,张陵遇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职业导师”。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张陵在半梦半醒之间做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梦,梦境中看见一位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身边跟着两个童子,手持紫金葫芦、玉净瓶等诸多宝贝(见《西游记》之金角、银角大王),在一团紫气萦绕之中从天飘然而至。作为专业人士,张陵自然知道来者不凡,极尽其礼,恭敬相迎。老者随后向张陵传达了几项重要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老者首先向张陵做了自我介绍,其正是六百多年前西出函谷关的老子李耳,他出关后通过修炼成仙,已经成为了今天的“太上老君”,希望张陵找个途径能正式把这个消息转告给世人,以消除大家无谓的谣传和挂念;
(2)“太上老君”相继向张陵传授了“三天正法”,即《正一盟威符箓》,《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符录丹灶秘诀》七十二卷、《太玄经》二百七十卷、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经符和法器物品,并命张陵为“天师”,复称“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3)老君嘱咐天师,巴蜀之地妖魔盛行,希望天师以后能广行正一之道,利用其传授的经符和法器,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以积累功德。完成之后,再行服下龙虎大丹,自可飞升成仙。
天师醒来之后,谨记老君之言,并认真消化老君授与的经符与法术,毫无半点怠慢。据说,老君传授给张天师的道法,能集三万六千神灵、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驱使。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经过三年的充分准备,汉顺帝汉安四年(公元145年)七月七日,张陵带着王长、赵升等几个得力弟子,以及老君赠送的法器,来到青城山,布下“法阵”。张天师坐于中央琉璃高座之上,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由于张天师法力由太上老君亲自传授,道法深厚可见一斑,诸魔皆被一 一降服,都跪拜于张天师面前,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人主白昼,鬼行黑夜,阴阳分别,各行其道,违者正一有法,必加诛戮。并将六天鬼王囚禁于北阴丰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西域边地。从此妖魔降服,人鬼殊途,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张天师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张天师由于道法深厚,再加上是道教的创始人,于是大家在其名字中间加了一个“道”字,名曰张道陵。
后来张天师与弟子王长、赵升往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继续修炼。
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张陵等人盛装侍立,等待“飞仙”时刻。顷刻之后,一群使者在紫云围绕之中,从天而降,来者正是由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正式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命服下龙虎大丹后,即刻启程上入天界。张陵将剩余的龙虎大丹,以及符录、印、剑、都功等老君所传“天师”教物传授给其子张衡(非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曰:“我遇上太上老君亲自传授道法,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教的核心枢要都在这里,将我的教主身份按照一代一人的方式传下去。但是天师之位绝不能外传,只能传给我的嫡亲子孙。”然后,张天师将龙虎大丹分给弟子王长、赵升、夫人雍氏服下,于今四川省苍溪县境的云台山峰乘云而升,其在人间共123岁,女儿文姬、文光、贤姬、芳芝皆得道升仙。张陵所说的天师承袭制度,其实就是世袭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关于张天师的这段传说,不乏神话传奇色彩,如以严谨的科学眼光来看,当然不可能发生太上老君授书事件。事实上是张陵在道家学说、原始巫术和传统的“巴蜀文化”的基础上,为道教的发展建立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建立了一套“驱鬼除魔”的“行为规范”。张陵奉我国早期道家代表老子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著《灵宝》、《天官章本》、《黄书》等道教书籍24篇,创建了天师道(又称正一道)的道书、教义、教仪和教规,通过教授教义、施法、教武等途径发展了一大批骨干,一时名震巴蜀。即史载的张陵“造作符书,以惑百姓”,这对未来的天师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天师道以“符咒”为主要法术,包括神符、咒语、神水等,是道教早期符箓派的主要形势。多数教众主要是求避邪、驱鬼、治病、保平安,更高一级的以长生、升仙为奋斗目标。当时的符箓有多种形式,如复文符号、各种图像化符号等。这与当地古老的“巴蜀符号”以及民间巫术有一定的渊源,在巴蜀民众中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因此较易推广。
此外,随着天师道的发展,张陵旗下弟子越来越多,人数达到数万之众。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管理,便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分上品八治、中品八治、下品八治。道徒们定期赴治学道,祭祷。
二十四治对应的是二十四节令,合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二十四治包括:
上品八治: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贵山治、庚除治、秦中治、眞多治;
中品八治:昌利山治、隶上治、涌泉山神治、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
下品八治: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幕治、平刚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
此外,还设有八品游治。分别为:峨嵋治、青城治、太华治、黄金治、兹母治、河逢治、平都治、青阳治。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为求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天师道还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管理组织机构。张陵自称“天师”,自为最高教主,下设治头大祭酒,主要负责管理各个“治”的地方事务。再下有祭酒、奸令、鬼吏等职位,统帅下面的教徒“鬼卒”、“鬼兵”等。“鬼卒”相当于入门级别道徒,近似于军队里的普通士兵。天师道为迎合百姓怕官、厌官、恨官的心理,名义上不设长吏,实际上大祭酒、祭酒、奸令、鬼吏等,便是新的长吏。
另外,天师道还采用世袭制度,张陵“飞仙”时,便把教主位置传给了其儿子张衡。张衡生于公元96年,其接替张陵时为66岁。张衡少年时博学,性格内敛低调,不太喜欢张扬,大部分时间都把自己关在屋内专注于修道。当上教主后,居住在阳平山(今四川彭县)专以经箓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据说其说话言简意赅,闻者有感。
东汉皇帝听说张衡道法深厚,便打算封其为黄门侍郎(皇帝近侍之臣)。皇帝的目的,或许是一方面希望张衡为自己解决“生死之道”以及其他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因为此时天师道在蜀地已具有相当影响力,通过将张衡招入朝廷,防止天师道教徒滋事造乱。对于皇帝的招请,张衡进行了委婉的拒绝。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正月,享年83岁的张衡逝世,仙去前将祖传印剑和教主之位传给了其儿子张鲁。此时的张鲁相当年轻,不到20岁。
在张衡生前的天师道内部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张修,后世大多数道家认为张衡死后,天师道的实权曾一度落入张修之手。关于张修出生资料及背景,并无准确的史料记载。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张修与张衡不是父子关系,而很可能是族内旁亲兄弟关系。张衡在任教主期间,由于潜心修道,很多时候都并不太喜欢亲自露面处理教务,便委任张修主要负责教内日常事务,近似于“副教主”职务,或者可以将张衡理解为董事长,张修则为总经理,由此获得了极大的实权。张衡死后,虽然教主位置传给了张鲁,但一方面由于张鲁年轻,另一方面张修一直作为长辈加副教主身份,天师道的实权自然掌握在张修手里。当然,张鲁内心的“梗”也自然而生。
东汉末年,朝廷政局不稳,外戚、宦官专权,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至民不聊生。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3月,在华北平原诞生了一位“大神”级人物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数十万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同年,蜀地的张修也不甘寂寞,率领天师道众徒发动叛乱。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经过汉朝约9个月的剿杀,第一次黄巾起义的主力军被基本消灭。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初,黄巾余部再度发动第二轮起义。
此时的朝廷内出现了一位关键人物,由于他的建议,影响了重要的历史走向,甚至有人认为正是他导致了三国时代的开启,以及东汉的灭亡,这个人便是刘焉。
刘焉何许人也?史料记载其是汉鲁恭王之后裔,曾从县令做起,一直官至朝廷的太常。汉代太常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事重职尊,位列于九卿之首。但是到了东汉,任太常的人不必为列侯,多以名儒担任这一职务,似乎有点虚职的意味,地位已大不如前。
为了有效镇压起义,此时60岁的刘焉向朝廷建议:“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当然,刘焉也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他本人也毛遂自荐,申请充任交州(即交趾)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谋一席事业发展之地。
灵帝接受了太常刘焉的建议,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以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从而有效进剿黄巾残部。后来正因为汉灵帝下放权力,助长了地方军政首领拥兵自重,各地诸侯开始崛起,进而互相攻伐,逐鹿中原,三国时代的序幕正式拉开。
楼主:盗帅点蚊香  时间:2020-12-27 19:50:23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刘焉本来打算去交州上任,但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便赶紧向朝廷申请为益州牧。刘焉被封为阳城侯,以监军使者、益州牧身份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顿吏治。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此时郤俭已被黄巾军首领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地绵竹。
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安抚收容逃跑与反叛的势力,极力实行宽容恩惠政策,但内心深处时刻不忘董扶的“益州天子气”的想法。
由于张鲁一家主教天师道,在当地具有相当影响力,刘焉需要拉拢,再加上张鲁母亲具有较深的“道术”修行,于是成为了刘焉的“贵客”,经常出入于刘焉府中。另有记载,张鲁的母亲虽年过中年,但赖“道家”养生之功,仍显得非常美丽年轻,也成为其进出刘焉府的重要原因。由于张母的关系,张鲁也自然获得了刘焉的信任。
此时,我们可以确认,在张鲁的内心,一直存在两个最大的“梗”:第一个是张修对天师道的掌权(篡权);另一个就是其母亲与刘焉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也得益于张修,逼得母亲为求全家安全而不得不靠美色依附于刘焉。第二点也同时也是另一位年轻人心里的“梗”,他就是刘焉的儿子刘璋,刘璋自然对父亲与张鲁母亲之间的关系心存芥蒂。这两个“梗”未来也影响着刘璋与张鲁后来重大的历史决策。

楼主:盗帅点蚊香

字数:25104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6-30 19:01:57

更新时间:2020-12-27 19:50:23

评论数:9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