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一切随缘及其他

一切随缘及其他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昨日回老家带十个多月的小侄子。他竟然看到别人吃水果,着急的哭起来。他太想吃了。看的我大笑不已,那么点的孩子因为看到别人吃水果,竟馋的哭了。
我抱着他吃晚饭,他竟偷偷捏了块牛肉放在嘴里,怎么捏他的嘴巴他都不吐出来,惹得我又大笑。
这次看到小侄子,他的脸上有块很大的淤青,说是自己磕的。每次回来,小侄子都是坐在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我从门口进来,继而欢天喜地伸手让我抱。他家的场景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两个姐姐坐在沙发里,或者爸爸妈妈怀里,有说有笑,吃东西看电视,小侄子在地上爬或者坐着,间或在地上捡到个小颗粒送到嘴里……
每次我都要忍不住嘟囔,这娃是垃圾桶捡的,不是亲生的……
-
将近一天携裹在六星的俗事中,竟连周六的晚上没能好好享受。叹息一声,我太多急切和执念了。要破除。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国王是古代巫师和巫医一脉相承的继承人。一旦一个特殊的巫师阶层已经从社会中被分离出来并被委以安邦治国的重任之后,这些人便获得日益增多的财富和权势,直到他们的领袖们脱颖而出、发展成为神圣的国王。(第六章)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把情感保存、延续和提升到如此高级水平,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却是文化的功绩。这首诗如同孔老夫子这句话一样,它们都在塑造人的情感心理。文化使人情感化。友谊、友情的快乐正是通过文化的积累又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直接塑造,而在人的心理中培育成长。

……因为无人格神的设定信仰,人必须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归、信仰,去设定“天行健”,并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没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因此其内心之悲苦艰辛、经营惨淡、精神负担便更重于具有人格神的文化。中国乐感文化之所以并不肤浅庸俗,其故在此。其中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其故在此;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因人的生存意义即在此生的世间关系 中,此道德责任所在,亦人生归依所在。儒学以此区别于其他宗教和哲学。……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金枝。
随着与神平等的旧意识逐渐消失,他同时也放弃了凭藉自己的力量与智慧,或者更精确地说,凭藉巫术,来指导自然进程的信心,并越来越多地把自己曾经声称与之共有超自然力量的神视为那些超自然力量的唯一所有者。……当后来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出现以后,我们就发现祭祀与祈祷乃是社会中代表宗教热忱与文明启迪的来源。巫术则是迷信和无知者的慰藉。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一个种族正如一个人,其品质的优劣,主要在于能否为了未来而牺牲目前,为了长远的永恒的幸福而抵制眼前短暂的欢娱引诱。这种能力表现得越突出,其品质就越高尚,以致最后达到英雄主义的高度……(十一章)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待到金枝看完,我也可以充当半个女巫了。
---
诗经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上矣。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论语今读,李泽厚
1.2
……孔子由仁而开始塑造一个文化心理结构体……孔学(或儒学)半是宗教,半是哲学。因为它虽然没有人格神的上帝,但在塑造、形成、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上,与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并不相上下。而儒学之所以不是某种抽象的哲学理论、学说、思想,其要点之一正在于它把思想直接诉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论,建立在情感心理的基础上……把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把家庭教育置放在人性情感的层次,来作为教育的根本内容。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论语今读,李泽厚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船不习乎?
李先生用了个主体间性这个哲学术语,人处在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他将主体间性的忠诚度上升到了上帝的高度:这种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的忠诚度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主体间性在这里就是上帝,对它的反省,反省自己的过失和不足,即是面对上帝的反省。
而且这种主体间性的宗教意义与上帝的宗教意义不同,它具有此间性。呃,这样感觉颇有意思。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诗经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诗经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论语今读,李泽厚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文中说,由对鬼神的敬畏,转化为对人事、伦常、政务的敬畏、敬重,再表现为客观理则的敬畏、敬重。这一范畴敬可与康德强调的“道德感情乃敬重”相比拟,即与喜悦、快乐无关,从而才能与一切功利主义彻底脱钩。但康德的绝对律令无上崇高,高居感性世界之上,与儒学以仁为本,不离感性,亦可同等崇高,又仍是两个世界(天国、人事)与一个人生之分。而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世界,盖因巫术世界观之直接理性化。

此处我竟蒙昧再三。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论语今读,李泽厚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朱注》: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
现代人类学家说,当人知道埋葬死者,或者给死者以某种丧葬形式,即人的族类自觉的开始,亦即人的文化心理的开始。……丧葬礼仪给予混沌难分的原动物性的理知、情感诸心理因素以特定的社会族类的方向和意义……这即是最早的社会意识、人性心理、情感行为。孔子及其弟子承继这一历史遗俗的强大传统而加以理论化和理性化,把它转向内心,形成“仁—礼”结构。外在为“礼”(人文),内在为“仁”(人性),以此为人道之本。
慎终追远,都是首先要求上层和国君去做,而民德归厚则说明中国大、小传统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由于上行下效……之所以能上行下效,在于儒学一开始就重视教化,使上下协同一致……荀子说: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
可见儒学的观念,范畴远不是只供个体思辨的理论,而主要是供群体实践的法则。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论语今读,李泽厚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李先生认为:所谓不改,这是氏族传统的要求;即使改作,也得慢慢来,所以要三年即多年后之后才动,……保持本氏族的生存经验的重要性,才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一传统的真正原因……既然它只是远古氏族遗迹,在后世不必也不可能遵行……后世“丁忧”居丧三年是其最后的残存,标准的形式主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自远古其,伦理(父子)与政治(君臣)是一回事,再与祭祀、崇拜祖先相一致,斯是之谓“伦理、政治、宗教三合一”,此即中国式的政教合一: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社会体制的同一和合一。虽后有佛、道,各有组织、仪式、教义,但并未能取代或消除儒学这“三合一”的强大传统来统摄制度、法律、公私生活。
先生说:牟宗三、杜维明强调儒学有道统正统之分,远非事实。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论语今读,李泽厚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先生认为:礼治不同于刑政,人治不同于法治,即非仅强调外在律令规范的客观性,而重视在血缘氏族基础上人际关系的情感认同与和谐一致。
这章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谈论恰到好处即恰当,恰当为和为美,这也就是度。……度是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辩证法的特点和主要范畴。……这是行动中掌握火候的能耐,而大不同于仅供思辨的抽象(如质、量)。……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金枝,三十七章
希腊和罗马的社会原是在个人服从集体、公民服从国家这种概念只是建立起来的,全体国民的安全高于任何个人的安全,无论今生或是来世都是如此,并视此为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东方各种宗教的传播改变了这一切,它们反复灌输:心灵与真神相通。视灵魂的超度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国家的繁荣与兴亡则不足萦怀。这种自私邪恶的教义必然使其信徒越来越不顾公益,只追求一己的精神情绪,养成蔑视现实生活的心态,……这种转变使得今生丧失了意义……整个国家就濒于整体的瓦解。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纽带松散了:社会结构倾向融化于个人单体之中、退回原始野蛮状态。只有全体公民积极合作并自愿以私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文明才有可能。……

呃……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论语今读,李泽厚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先生说: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这就是尽伦和尽人事。……只有死才可以有休息。这种崇高的人生责任感,便也是生的意义所在,这也就是孔门的所谓学,亦即宗教性的道德修养,这也是后世接受和改造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可以与以拯救为中心的基督教相比较。儒学的拯救也许更为世俗,更为现实,但其拯救精神似乎并不亚于宗教。儒学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便不只有道德意义而已。它正是未知生焉知死的形上探询的大好注脚。
楼主:有期01  时间:2021-03-18 02:36:17
金枝第六十八章
关于金枝就是槲寄生的看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了。……阿里奇亚林中的祭司,——林中之王——就是金枝所生长的那棵树的化身。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必须折下金枝,才能把它杀死。作为橡树的精灵,它的生或死都寄托在生长于橡树上的槲寄生之内,只要槲寄生完好无恙,它就像巴尔德尔一样,也不会死亡。

楼主:有期01

字数:2091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12 05:33:31

更新时间:2021-03-18 02:36:17

评论数:2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