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远去的村庄

远去的村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家具之三 针 线
纺线织布,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穿衣盖被问题。
纺出的线和织成的布,要想变成身上穿的和盖的,离不开两样东西:剪刀和针。几乎所有家庭家都会有一个以上的针线箔萝,里便放着这样几种物件:针,线,剪刀,顶针,锥子,小尖嘴钳。平时做衣服逢被褥,只要有剪刀、针、线和顶针就够了。手艺好的妇女,做起衣服来手指如蝴蝶穿花,在衣被上飞针走线如行云流水,速度快的可以晃花观者的双眼。不管是单衣、棉衣还是被褥,完工以后针脚细密匀称,漂亮美观,结实耐穿用。
所有的针线活当中,最复杂最费时间的,就是做鞋。而做鞋的重点,是纳鞋底儿。
纳鞋底儿之前,需要实现打好“革板”。所谓“革板”,就是把布一层一层粘起来,变成比较厚的布板。打革板用的浆糊,是白面做的。把白面和成稀稀的面糊,在锅里煮熟了,就会自然变得稠一些,充满粘性。四五层布粘在一起,有一毫米左右厚,不再像单层的布那样柔软,干了以后变得挺括,像板,所以叫革板。鞋底儿当然不能只有一毫米厚,需要很多层“革板”叠在一起,就是所谓的“千层底儿”。叠在一起的固定方法,就是用针线把这些革板缝在一起,让每层之间结合的十分紧密,才能耐穿,经得住每天十多个小时接触地面的摩擦。
纳鞋底儿之前,取一个鞋底儿的纸样,放在革板上,按照纸样的大小把革板剪下来。剪下的单层革板,是毛边的,需要用白布条封边,用细线缝结实,这就是“千层底儿”的一层。五六层这样的革板摞在一起,大概接近一厘米厚了,用普通的针线把它们“纳”在一起,显然不太现实,需要费很大的力气。纳鞋底儿所用的针,比普通的缝衣针粗很多,也长很多。相应的,纳鞋底儿所用的线也比普通线粗,大概由平常的线五六股搓在一起,不再称为线,改叫绳子。
即使针很粗,仅靠人的几根手指把针穿过千层底儿,还是会很困难。一般纳鞋底儿的都是女人,手劲没有那么大,这时候就要用到锥子。其实,锥子,就是个加上了把手的大针,比纳鞋底儿的大针还要大一些。加了木把手的针,要穿过鞋底儿就相对容易很多。因为,使锥子用的是满把手的力攥住木把,不必像用针那样仅靠两三跟手指,没两下手指没劲了,也疼的受不了。锥子的作用是打眼儿,方便针穿过鞋底儿,这样会省很多力气。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纳鞋底儿,对针脚的要求很高,跟一般缝衣服同样的细密。同时,锥子穿出来的眼儿,过针虽然相对容易一些,但是针上穿的线,需要在鞋底儿上固定的很紧,要紧紧的勒进革板里边去,防止暴露在表面早早地被磨断。
纳好的鞋底儿,从外圈到内圈,排满了密密麻麻的线锔子,看起来很漂亮。相应的,鞋底儿纳起来,就会很慢,一般人三五天可能都完不成一只。一大家子,总会有六七个人,每人做一双新鞋的话,一个人做活,光是纳鞋底儿这个过程可能就需要一两个月。所以,那时候,一到了做鞋的时节,纳鞋底儿也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
到了需要做鞋的季节,每个家庭的女人不管是上工不上工,手上都会提一个布兜子,里边装着需要纳的鞋底儿,锥子,尖嘴钳。歇工的间隙,大部分妇女都会拿出鞋底儿,抽空纳上几针。之所以需要用到尖嘴钳,是因为虽然用锥子打了空,要让穿上了很粗的绳子的针顺利穿过很厚的鞋底儿,仍然需要费不少力气。尤其是针鼻的位置,两根绳子弯曲以后,穿过针孔,不用钳子仍然有些困难。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我们老家有句歇后语,上鞋不用锥子,真行。说的就是锥子,和针之间的关系。
集体化的时代,每次歇工的时候,不管是大姑娘小媳妇,歇工的时候喜欢聚在一起,一边传播者家长里短的花边新闻,一边手臂飞扬穿针引线。说笑声、哄闹声中间,夹杂着绳子穿过鞋底儿的噌層的声音。似乎,这些人从来不会疲倦,也很少抱怨,有着永远也消耗不完的精力体力。
其实,真正适合纳鞋底儿的是男人。男人比女人手劲大,穿针引线,相对要轻松。但是中国人的传统当中,男耕女织的分工观念根深蒂固,男耕离不开女人,女织却很少有男人帮手。个别会做针线活的男人,是会受到大多数人耻笑的。而且,男人的耐心,似乎无论什么时候都比不过女人。就算是到了今天,女人们不再需要整天针线不离手了,但她们又找到了新的关注点,对于逛商场看衣服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如果要求男人也这样逛,或是陪着自己的女人逛商场,大多数都会感觉痛不欲生。
几十年过去之后,当女工已经成为了历史,手工做的布鞋,在城市又有了流行的趋势,且价格非常的高昂。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心里的复古情节,还是很重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家具之四 手 推 车
独轮手推车,是农民家庭里,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手推车分两种,一种是轮子上边加一个平板的,这样的平板车,重心比较高。平板四周,可以加装竖着的木板,围成一个左右后三面的框。这样的平板车,适合运输土、粪等散装的东西,叫土车子。
村里打了深井以后,深井里的水比土井里的水又干净口感又好,于是村民们开始吃深井水。但是深井一般都打在耕种的田地里,离村子较远,用扁担去挑的话,效率又低,还累人。于是大家发明了用这样的土车子推水,把四个水桶分别挂在土车子的两根把的前后端,可以比挑水走的快,又省力气。在自来水接到每家每户之前,这样推水可是流行了一段时间。
另一种车子是轮子上方加一个“几”字形的木架子,木架子的两边装东西。这样的推车重心比土车子低,如果要运土,需要在两边加上一种用荆条编织,前后长左右短的筐。这样的推车,叫红车子。土车子重心高,一般在家里、生产队干活用的多。平时,家里需要运庄稼,柴草什么的,适合用重心低的红车子。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五零年代末,我出生前的某年,“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某处工地。人到中年的宝树大爷,望了望眼前排满泥土的红车子,心里暗自合计:好家伙,怕不有一千多斤!要搁到十几年前自己正当年的时候,把这车土推到河岸上,应该是不成问题。可现在,自己四十多了,不再是当年的棒小伙。再说,自从来到这子牙新河的工地半月了,就没吃过一顿饱饭,身体虚着呢。没办法呀,全国人民都在挨饿,这工地上也只能吃个半饱。看看周围工友和领导热切的目光,想想中午吃的烙大饼和猪肉炖粉条,豁出去,拼了!
制止了准备到前面拉牵绳的工友,他准备自己把这一千多斤推到十米高的岸上去。 宝树大爷运好气,双手一较劲就把车子抬起来了,颠了一下感受一下平衡,就觉得肚子里咯噔一下,他也没在意,一步一步把车子推到了岸上。这一下,整个工地欢声雷动,羡慕佩服的目光投射到英雄般的宝树大爷身上,摄影机咔嚓咔嚓在他身上闪个不停。这时,就见宝树大爷满脸痛苦,慢慢跪了下去,倒在地上。原来,刚才在河底颠那一下,因为用力过猛,加上中午吃的太多,他的肠子断了!被送到医院的宝树大爷没抢救过来,五个姑娘之后唯一的儿子,我的福星哥,那时候还有三个月才会出生。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据说宝树大爷年轻时特别壮,特别能吃。具体有多壮,能吃多少,我没见过。我只知道他的儿子,我的福星哥,只有一米六多一点的个头,可谓瘦小枯干。比起他的叔叔宝林大爷,和堂兄福生哥,真看不出是一家人。宝林大爷个头足有一米八,但不是特别壮实的样子;福生哥个头到没有那么高,但是因为据说在地区篮球队训练过,所以看起来虎背熊腰。我们村和他同岁的男孩共有七个,另外六个加起来,摔跤没有摔倒他,反而被他自己一个一个扔出圈外。
平板推车装不了那么重的东西,因为,平板车的木框没那么高,加上车子的重心比较高,不太好掌握平衡。所以,土车子装载的重量有限,即使把板框装满了,也不过二三百斤。我能架起独轮车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是到地里割草,挂上四个水桶到机井打甜水,还有生产队分粮食等等。十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队里分麦子,六百斤麦子,五个口袋装上去,我掌握平衡就十分困难,歇了好几气,才把麦子推回家。
那时候集体化,牲畜都由生产队集体饲养。地里种的粮食,也是先交够了公粮,留够了种子,剩下的再分给各家各户。种粮食的所有秸秆,当然也全部是集体的,生产队要用来喂牲口。割完秸秆剩下的茬子,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家里人自己刨出来,弄回家晒干了当柴烧。刨完茬子的地,还要用耙子把剩下的叶子搂干净了,也是晒干了当柴烧。就这样,各家的柴火仍然是不够烧,需要把地里的树叶呀,各种灌木呀,牲畜不吃的草啊统统弄回家去。所以那时候到了深秋,田野里真可谓是一毛不见,光亮,就像扫干净的院子。这些,可都离不开手推车的功劳。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红车子



土车子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家具之五 镰 刀
镰刀,在村里,每个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实,镰刀镰刀,并不是指的一种东西,而是两样:镰是一种,镰刀是另一种,结构不同,用途也不一样。
镰,是专门割麦子谷子豆子等收庄稼用的,主要的用法是攥住镰把向后拉,也就是所谓的割。镰有长长的木把,是车床加工出来的,表面非常光滑,供销社才能买到。镰头是个一端有粗圆孔的刀片,圆孔和刀刃同向,将镰把套在粗圆孔上,就可以使用了。镰头的钢口比较好,镰把大概有四五十厘米长,对应大人的一大步。割麦子时先用镰头将麦穗拢住,左手一抓,镰头贴地向自己后脚的方向一使劲,左手的一把麦子就离地了。割下的麦子,放到专门的钥子上,然后后脚向前迈步,进行下一个动作。割麦子的时候,基本上是迈一步割一把,速度很快。割谷子、豆子的动作,与割麦子基本相同。
再早的时候,因为麦子地都是旱地,肥料又不足,麦子长得比较差。所以收麦子的时候,都不用镰,直接用双手拔。不管男女,每个人一垄,搁几垄专门有一个人打钥子。打钥子专门拣长得高的麦子拔,拔一把并拢了,从根部分开,从麦穗头部一拧,这一把麦子就成了一根线,其他人拔的麦子都放到钥子上,后边专门有人捆成一捆。这样互相配合,可以提高效率。各家的小孩子,从听得懂人话开始,就开始加入到收麦子的大军里边,在自己家大人所分的那一垄里“加傍”,减轻大人的负担,因为,谁先到头,是可以休息等后边的人的。
我十来岁的时候,村里开始打深井,化肥也开始得到应用了。这样,麦子的产量得到了成倍的提高。不但麦子种的更密,长得更粗,而且浇过水的地板结了,再用手拔麦子拔不动了。这个时候,镰才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时候,也不再用人专门打钥子,改成草绳直接捆。“加傍”的孩子,改成了“加镰”。所以,虽然粮食产量得到很大提高,收麦子的效率也随之成倍提高,麦秋的时间,并没有随之延长,仍然是二十来天。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女作家张洁,有一篇散文《拾麦穗》,写得非常美。但是,实际的麦收,可没有张洁写的那么美好。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家里的女主人开始做饭,男主人开始磨镰----经过一天的使用,镰早就不快了,需要每天磨才能保持速度和体力。小孩子们哈欠连天被叫起来,睁不开眼。有时候说起不来,腰疼,就会得到训斥:小孩子哪里有腰?明明是装的!吃完饭下地的时候,天仍然不亮,这时候天一般还非常冷,需要穿棉衣棉裤。等到太阳慢慢上来,天开始变得很热,夹衣都穿不住。

麦收一般要持续二十多天,割完了麦子拾麦穗,拾完麦穗刨麦茬,刨完了耕地种玉米。这时候一般都是抢收抢种,跟天气争收成。很多时候,麦子没收完,就开始下雨,紧接着雨季就会来到。如果不及时收,熟透了的麦穗就会把麦粒自己炸开在地里,雨一来,水一泡,麦粒发了芽,这一年白忙活了。
好在麦收的时候,各家一般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馒头,或者烙饼。这个季节没什么菜吃,一般每户都会把平时积攒的鸡蛋腌起来一些,留到麦秋活累的时候吃——过日子的家底儿,这个时候不用,就会使家里人有意见了。

我们那时候所用的镰刀,刀头和前边所说的镰是不一样的。镰刀头比镰的刀头宽一些,是铸铁的,没有钢口,和镰刀把是一体。镰刀把的长度比镰把短,大概三十厘米的样子,末端尖细,插进一个长约十厘米,粗约三四厘米的木棍里当把手。镰刀的用法和镰也稍有不同:镰的主要用途是割,镰刀的主要用途是剜,主要用来挖野菜,也用于砍草。
在村里,孩子长到能背起筐的时候,就开始下地挖野菜了。牲畜集中到了生产队,农户家里可以养一两头猪和一两只羊。养猪最主要的用刷锅的泔水,不够,再辅以各种各样的野菜。初春的时候,野菜刚长出来,挖回家的野菜除了喂猪,嫩的人也可以吃。那时候没有开始用化肥和农药,吃起来是安全的,吃法也有很多。现在,城里的人们花钱买野菜吃,还担心不安全。那时候,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野菜也在餐桌上唱过主角的。每天早起吃饭以前,背起筐到地里转一圈,一筐头装满了,家里的饭也差不多做好了。吃完饭,还要去割草。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磨镰

镰刀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是不放寒暑假的。一年有三个假期:麦收放两周,秋收放四周,过年放两周(也可能是三周)。除了年假,其它都是农忙假,没完没了的都是农活。不下地的时候,在家里也同样的要刷锅做饭喂猪推碾子什么的,一刻都不得闲。
有人说那时候学校留的作业少,孩子负担轻,我想那是市里边,如果农村成长起来的也那样说,那估计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吧。麦假的时候要割麦子不说,还要把生产队分的麦茬子刨起来背回家,还要挖野菜割草;到了秋假,同样的活儿更多,棒子高粱谷子豆子茬子,比麦子茬难刨不说,量也会多很多,因为,这些茬子,是家里做饭最主要的柴。活儿都干得差不多了,还要背上筐拿上镰刀,到地里去拾麦穗,拾谷子拾豆子什么的,哪里有多少可以玩耍的时间?
生产队也会组织社员集体割草。我们村因为地多,有不少旱地,地力薄,肥料不够,就只种一季麦子,成为“留麦地”。留麦地收完麦子后空着,经过雨季,长满了水草。这里的草由专人看管,不允许私自来割。到了快到秋收,庄家还没开始成熟的时候,会专门安排大伙儿来收割青草。这些地里的草,一般会长的很旺很高,而且都是那种直立生长,不爬蔓儿的,所以割起来特别快。这时候,一般都不是用镰刀,而是改用磨得飞快的镰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家具之六 筢 子
看过《西游记》的人,对八戒的筢子应该不陌生。
筢子按照形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八哥的钉耙,只是其一,是种菜时用来平整土地的。之所以是种菜用,原因是钉耙只适合小面积的地块。我们村种菜的时候,都是把菜地打成很小的畦,手里拿着钉耙,可以四边到边。如果种麦子也用钉耙去平整,不是把平地的人累死,就是把种麦子的等死。因为种菜,对土地平整度和土壤要求,都比其它作物要求高很多,这才会使用钉耙。
钉耙的齿是铁的,如果把钉耙的齿换成木头的,就是木筢子,用途就跟铁钉耙不一样了。木筢子最主要的作用,是晾晒粮食。不管是麦子、玉米还是高粱,凡是需要晾晒的粮食,在场院里摊开的过程中,都需要用木筢子楼开,才能保持厚薄均匀。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用木耙子搂着翻一次,这样才会晒得均匀。用木筢子,在摊开的粮食当中,均匀的走过去,就可以使得粮食出现很均匀的小的破浪的形状,可以让晾晒当中的粮食粒通风充分,水分得到较快的散发,避免出现有的地方干透了,晒碎了,有的地方还没干。
我记忆最深的,是竹耙子和铁丝筢子。 竹耙子和铁筢子与钉耙的形状不同,当然用途也不一样。竹耙子是把毛竹劈成5毫米左右宽、四十厘米左右长的细条,用火烤的方法,将细条的一端向下弯曲,然后将平直的一端固定在两根横木条上,宽度与钉耙相当。这样,每根竹条之间的距离很小,比竹条的宽度还要小,使得竹耙子比钉耙、木筢子密实得多。它的主要用途是用来楼起小范围的、整体长度不大的柴火,比如树叶、碎麦秸什么的。尤其是到了深秋初冬,树叶被夜晚的寒霜打落一地,主要用这样的竹耙子搂在一起,带回家去烧。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铁丝筢子

竹筢子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铁丝筢子的形状和竹耙子类似,不过整体比竹耙子要大——弯钩用的是铁丝,长度大概是竹条钩的两倍。铁丝相互之间的距离也比竹耙子宽得多,大概有有十厘米左右的样子。这样的铁筢子,很适合在很大范围内搂柴火。当生产队收完庄稼后,将剩下的茬子按人口数量分到各家,各家安排人将庄稼茬子刨起来。刨完茬子的地里边,剩下很多的的庄稼叶子,和已经枯萎了的草,这时候就需要用铁筢子才能搂起来。
搂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人直接拉着筢子只管往前走,那些庄稼叶子啊枯草啊什么的,就自己顺着筢子的齿很均匀,很密实地往耙子的上部走。逐渐的,柴草占满了耙子齿,再有就上不去了。铁丝耙子齿间的间距大,柴草排上去不很紧密,两手攥住耙子的木把把耙子整体端起来离地,上下用力颠,就可以让耙子上的柴草散落下来。一般晃四五下,这些堆积的柴草就会全部散落下来,成为一堆,然后继续如法炮制。这样的筢子用起来,比竹耙子速度快很多。而且竹耙子比较怕长一点的草什么的纠缠,一旦被那些东西缠上去,需要用手一根一根往下撕,否则用蛮力,很容易把耙子齿折断。而铁筢子,最擅长的就是搂草,让草往齿上纠缠以后,搂过的地,就连很细小的东西都剩不下。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种完麦子的深秋初冬时候,被收割过的地里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小男孩小女孩们推上独轮车,带上竹耙子和铁筢子,将以前割草的人们忽略过,只有放羊人才会去的沟渠河沿乱坟岗等地方,一遍又一遍的搂过去,直至光秃秃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才算作罢。
这些搂回家的柴草,都是所谓的软柴,用火柴可以直接点燃。平时家里烧柴,软柴是作为引火用的,不能作烧柴的主力。越是容易点燃的东西,燃烧的时候散发出的热量越低,烧的时间相应的越短。做饭烧的秸秆、茬子等等正好相反,烧的时间长散发的热量大,却不那么容易点燃,需要用一定量的软柴引火才能烧起来。如果是烧烟煤,需要的引火物软柴会更多。这些软柴,每顿饭做饭的时候都会用的到,没有好柴火的时候,也凑合能把饭做熟。因而,对每个家庭来说,搂柴火都是多多益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家具之七 撅 镐

一般人所知道的镐,大多是羊角镐。羊角镐的镐头两头有刃,一头尖刃一头平刃,镐把装在两头刃的中间。竖起来头部向上的镐,从外表看起来像个羊角,所以称为羊角镐。农村用到羊角镐的地方不少,不过大多是在集体劳动的时候用,普通的农户,家里有羊角镐的不多。
家庭日常用处较多的,是撅镐。所谓撅镐,镐头只有羊角镐的一半,缺了镐头的尖刃部分,只剩下了平刃那一端。家庭日常用的撅镐,分大小两种。大的主要是用来翻地,也可以用来刨树,镐把有一米半左右长,用的时候都是双手举过头顶,单手用不了。小撅镐木把很短,大概三四十厘米,单手抓住镐把可以举起来,主要用来刨各种庄稼的根部。
不管大镐小镐,木把都很粗,小孩的手很难攥起来。除了木把粗,镐头的铁刃也很厚,接近一厘米。因为撅镐使用的动作,主要是“掘”,或者“撅”。插进土里很深的镐刃,承受掘的动作,力很大,所以整个撅镐都显得很坐棒(方言,结实的意思)。
那时候,在农村,哪怕只有七八岁的孩子 ,使用小撅镐也都十分娴熟。单手攥住木把顶端,举过头顶,下落的时候稍微加点力,镐头就可以插进土里边很深。手将镐把向身体的前方轻轻一推,镐头就可以把庄稼的根部连土一起掘出来。左手抓住掘出的庄稼根,用力在镐把上边一摔,整个茬子上的土碎落,茬子就变得干净了。收庄稼的时候,大多数不会在雨季,天比较干,土也比较干,摔打庄稼根部的土,土散落的很快。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在村里,庄稼的根部,都称为“茬(音zha,四声)子”。收庄稼是大人的事,刨茬子是孩子的事。自从收麦子由拔变成割,麦茬子也成了社员家里的烧柴。等到麦子收割的差不多了,大人们开始晾晒打场,生产队就开始分茬子地。各家的孩子都被召集到收割完的麦茬地里,根据地块的大小,小队会计会把一片一片的茬子尽量按人平均分给各家各户。地块大的,每人几个垄;地块小每人几垄不够分的,会按照步数把长地头分成几截。哪一家有人到场的,直接告诉你几垄,多长。家里没人到场的,写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明户主的名字插到地里的茬子上。然后各家的人开始刨茬子。
麦子的根不那么粗壮,扎的也不深,所以麦茬刨起来很轻快。就见一只只小手,半攥着镐把,镐头一上一下的,很快另一只手里的茬子就满了一把。满把的茬子在镐把上轻轻一磕,干土纷纷碎落。不知不觉间,一排一排整齐的站着的麦茬子,变成一把一把的散落着躺在地上,又很快被收集变成一筐一筐的,堆在了地头,最后被手推车推回各家,变成灶膛里的烧柴。
像麦茬这样很好刨的,还有谷子茬、豆子茬、芝麻茬等等秸秆比较细的庄稼茬子。相对刨的比较多的是玉米茬,因为村里的秋季作物,以玉米为主。麦子虽然在村里种的不少,但是麦茬比较小,收回家去烧不了多长时间。相对比较难刨的,是高粱茬。高粱的秸秆长得很高,一般都有房子那么高,所以高粱秸根部很粗,又分布有很多的须根,在地面上看起来一蓬一蓬的。有的须根又粗又密,小孩子力气小,很多的时候刨一下,不能让撅镐的刃部穿透蓬起来的须根,往往都需要两三下才能把茬子刨起来。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那时候生产队虽然种地不少,但是能分到社员家里的庄稼秸秆却不多,很多的秸秆都有特殊的用处。所以,几乎家家从生产队分的柴,都不够家里做饭烧。能够让大家烧的,基本都是这些茬子们。遇到天不下雨的时候还好说,一旦下了雨,刨茬子这活儿就变得不那么容易干。小一些的关系不大,大一些的,像是高粱、玉米、谷子的茬子,都会带起来一大把一大把的泥土。刨起来费力不说,就是把茬子上的泥土摔下去,都要费很大力气。勉强刨回家去了,也需要在空地上专门晒干,然后再用镐把把茬子里的泥土砸干净了,才能烧。
有一样庄稼的秸秆,是可以整个刨起来,而不必先用镰刀割掉的,这就是棉花。其它庄稼的秸秆基本上都是草本植物,棉花的秸杆不太一样,有点像灌木,很硬,生产队没什么用,只能分给社员当柴烧。但是,棉花的根比一般庄稼扎的深,小孩子一镐头下去,一般都不能刨起来。往往,每家每户都需要大人出马,用大撅镐才能刨起来。大撅镐抡起来混费力气,人很累,大家都比较怕刨棉花柴。但是棉柴因为木质,火头足又耐烧,是做饭做好的柴火,每一家都不舍得丢掉。很多年以后,有人发明了专门拔棉花柴的铁夹子,轻轻一提,就可以把棉花整颗的拔起来。当然,这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分田到户以后,牲口都分到了农户喂养,社员家里收的各种庄稼秸秆也多了,除了喂牲畜,剩余的秸秆也够烧的了。再后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也越来打的越多。同时,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里人烧秸秆做饭的越来越少,很多秸秆在地里就直接焚烧了。九十年代以后,政府治理大气环境,禁止焚烧秸秆,大多数农户发愁秸秆怎么处理。再后来,旋耕机的出现,解决了秸秆还田的问题,用撅镐刨茬子当柴烧的历史,才真正的成为了历史。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撅镐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楼主:592851055

字数:5599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1-02-20 23:58:45

更新时间:2021-04-09 14:09:07

评论数:3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