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远去的村庄

远去的村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枣树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枣树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收秋之 冤 屈
其实,枣子也曾经留给我永远忘不掉的回忆。
五六岁的时候吧,那年的秋天,家里其他人都有工作,到生产队去干活。五六岁的小孩子干不了别的,只能看比自己更小的弟弟,太远的地方去不了,就跟着姐姐下地。姐姐十四五岁,那天是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打棒子。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中午还是很热的,但早晚天气凉,衣服穿得比较厚,到了中午自然有些热。
那时的衣服穿得比较简单,棉、夹、单,一样衣服一个季节,没多少换头。虽然场院里有很多好玩的,比如可以抓蚂蚱,可以追蜻蜓,可以趁看场的不注意踅摸点东西吃,但是却没有树,太阳上来了没有荫凉地方,快到中午天热了的时候只好回家。
场院在离家很远的地里,回家需要走的时间比较长,弟弟很小,走得慢,到家的时候已经接近散工,天很热了。
家里大人还没有散工,门锁着,进不去。为了躲避太阳,没办法,胡同口找个房檐底下歇会,等父母散工回家。正歇着的时候,同村的一个女孩小英,雄赳赳气冲冲的来到我家门前,看看我家的大门,问我:你家大人还没回来?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我不知道她来找“我家大人”干什么,但是能看出来她的不友善。因为我们两家有些亲戚关系,平时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她有个弟弟小刚也是我的玩伴,经常腻在一起。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等到我家大人回来,小英又找过来的时候,我总算知道她来找我家大人干什么,随之我的噩梦也就来了。
据她说,我在聋子海家院子里,用砖头打树上的枣,不小心砖头飞进他们家院子,落在她弟弟小刚的头上,把头打破了。 这还了得!那时家里虽然穷,人们都还特别重视孩子们的安全,尤其是将别人打出血来,这祸可就闯大了。
虽然有姐姐作证我的行踪,虽然小刚的头被打破的时间并不能确定。但倒霉的是,我回家的路上正好经过聋子海他们家院子,而聋子海家的院子,有一面跟小英他们家搭界。
所以,百口莫辩的我遭受到了惨无人道(当时的感觉)酷刑。具体过程无法详述,时间太长,自己也记不那么清楚了。我只记得,那天中午,我们家的饭推迟了将近有一个小时,而且当然没有我的份。现在想来,还真有点佩服我自己,五六岁的年纪,竟能忍受住父母轮番轰炸近一个小时,才当了叛徒,屈打成招,认下了自己没有做过的坏事。
不过我相当不能理解我的父母——你反正也要赔人家几十个鸡蛋,自己的孩子是否承认,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你们的目的,当然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诚实,不能说瞎话。可是,四五岁的孩子,本来还没有学会说瞎话,你们的严刑拷打,跟你们的本意是违背呢违背呢还是违背呢?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应该说,这次的屈打成招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但是心疼自己家的鸡蛋,还有对父母自己的怨恨,还有就是对方不知道怎样糊里糊涂使我遭受了无妄之灾。总之这件事过去了,对别人似乎没有太大影响,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但是这件事,对于年幼的我来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几十年后无意中向父母提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一脸的无辜:有这事吗,我们会这么狠吗?我只好无奈的笑笑,还能说什么呢?
虽然不能说什么,也不能怨恨,但是不得不说,这件事在我心里造成的影响是近乎终生的。五六岁的孩子,在善良的父母从小“与人为善”的教育下,在不能撒谎的教育下,屈打成招撒了谎,从而免除了可能继续受到的惩罚。不但严重摧毁了他们的教育,在心理上留下了几十年的阴影,还对“人之初性本善”产生了怀疑,如果不是自己心理调节能力超强,不知道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相信对方对这件事更没有什么记忆,因为他比我更小。
时光过去了几十年,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在现在的父母和孩子身上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我的父母那个时候都不识字,只能用他们小时候收到的教育,来延续他们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这样给孩子留下终生伤痕的事情,恐怕也是一去不返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收秋之 照 人 汤
老海家住在学校旁边,没有围墙,学校也没有围墙。老海家不光没有围墙,也没有子女,就有老两口。但是他们家有一样东西多,枣树。大枣小枣,梨枣脆枣,加起来有二三十颗。老海耳朵聋,一般人说话听不见。所以他们家这些枣树,就成了大家重点关注的目标。
学校四个年级,加起来学生四五十个。大家都是红小兵,老师在的时候都是好学生,乖乖的听话的不得了。但是在枣子开始变红的季节,中午老师还没来的时候,或者下午放学后,老海家的这些枣树就成了大家的好朋友。靠近学校院子的这些枣树,低处的枣子基本上都早早地被摘光了。胆子大一点的同学,就偷偷的瞄上了老海家院子里的其它枣树。
老海家的院子三面都没有围墙,一面邻着大街,于是他们家的院子就成了公共的小道,大家都走。上学的小伙伴们,从老海家院子走过的时候,偷偷的伸手摘几个低处的枣子吃。渐渐的,低处的枣子越来越少,嘴馋的男孩子,开始胆子越来越大。
老海家院子里的枣树很密,小路弯弯曲曲的,稍远一点,即使有人都看不见。几个馋鬼小子,远远的就屏住了呼吸,放轻了脚步。大家提前商量好了,静静地站在院子中央,听了听老海家屋子的方向,没有动静。几个人三两下爬到树上,专捡大的红的摘,很快就摘满了自己的口袋。其中一个向另两个招手:咱们走吧,别摘多了吃不了,让老师发现了就不好了。这时,就听一声怒吼:我叫你几个小✘✘吃不了!我让你们兜着走! 就见老海手拿一根木棍,怒气冲冲的向几个人摘枣子的方向冲来,完全不像个七十来岁的老人。几个孩子跳下树来,顾不得落了满地的枣子,一哄而散。
事后,大家越想越不对劲:聋子海不是聋子吗?为什么这么小的声音他能听见?于是,聋子海装聋的传言悄悄地在我们中间传开。大家纳闷,聋子海,怎么变成聋子的呢?有的家长架不住孩子们磨,悄悄地把聋子海耳朵的秘密告诉了几个孩子。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原来,聋子海以前耳朵不聋,而且当过很大的官。到底多大,谁也说不清,只知道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他的老婆孩子去了台湾。正在他也准备登机撤退的时候,同村的在共产党军队工作的桥哥找到了他,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不要远离家乡。最后他留下来了,回到村里种地,重新娶了媳妇,但是没有能生孩子。
低指标的时候,开始食堂每天八两粮食,渐渐的八两维持不住,越来越少。有一天,在食堂喝粥的时候,老海端着大碗,望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面粥喝不下去。大概是回想起了国民党军官的时候锦衣玉食的生活,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尽管老海流泪是偷偷的,还是被心细眼明的的工作队发现了。工作队队长把老海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哭。老海支支吾吾的,一开始说是被碗里的蒸汽熏着了,队长当然不信,穷追猛打。老海招架不住,说是在碗里看见自己死去几十年的老娘了。队长一听大怒:妈的孙老海,你个老混蛋,死不改悔的国民党反动派!分明是恶毒攻击我们伟大的国家,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从粘粥碗里看见你娘了,你娘长什么样,把玩给我,让我也看看。老海把碗递过去,队长连腕带粥,嘭的一声摔在地下:你他妈不就是嫌粘粥稀吗!想吃好的,到台湾找你蒋光头主子去!
于是,老海被五花大绑的押到大街的高台上,全村人开始批斗。愤怒的工作队员和大队干部轮番上阵,拳脚齐上。撑不住架的老海,被一脚揣在耳门子上,晕了过去。再醒来以后,老海就变成了聋子海。稀粘粥照人汤的故事,一直就传到今天。
从那以后,老海被生产队安排给全村人家掏厕所。六十大几的人,每天推个红车子,车上两个大铁桶,一把大粪勺,带个口罩,挨家挨户的进出别人家掏大粪。别人给他说话,一般都没什么反应,聋了。
聋子海什么时候死的,我没有印象了,那时候我已经到外地参加工作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秋收之 看 青
生产队时期,村里的人们都记得一个词:翻筐。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以后,庄稼差不多快成熟,或者可以吃嫩棒子的时候,村里会安排若干个小组的青壮劳力,在村子的四周巡逻,叫“看青”。
看青的任务,主要是防止本村社员到地里偷庄稼,挖社会主义墙角。对于出入村子的村民,不管大人小孩,只要是背着筐,筐里边装了草或其它可以遮掩的东西的,都要把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看有没有夹带粮食。当然,这里边会有例外,例外的都是哪些人,不用我多说。只是例外的人,并不会很多。一旦有人夹带被看青的翻出来,好了,你要倒霉了。轻者开大会批斗,重则拳脚相加,还要从应该分得的粮食当中成倍的进行扣罚。
有人说过,四五十年前,那个时候怎么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什么的,我只能说,说这个话的,都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听老人说,以前吃食堂,从一开始的随便吃,到后来的低指标每天八两,再到后来八两也没有,喝“照人汤”,再到最后纷纷出门要饭,经历过的人们都饿怕了。后来情况好一些了,生产队分的粮食,仅够维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有余粮的人家不多。因为怕分的粮食不够全家人吃,在粮食还长在地里的时候,大家纷纷伸手,少量夹带。遇到看青的翻筐,算自己倒霉。遇到看青的跟自己关系好不翻筐,就算是赚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看青,主要防的是本村社员偷庄稼,可防不住外村的人。周围的大部分村子,都比我们村地少,到了秋收,并不像我们村看青的管得那么严。所以尽管有不少民兵看青,每年秋收,地里的庄稼照样有许多丢失。而且,就算看青的查得再严,也难杜绝夹带现象,因为夹带的人太多。基本上,全村男女老幼,没有人能够完全杜绝。
我没有赶上吃食堂的时候,不管每天吃的是什么吧,反正一天三顿饭,没有吃不上的时候。但并不是和我同时代的人都不会挨饿,有的家庭,主妇过日子不太会算计,加上家里边孩子多,劳动力少,分的粮食不够吃。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四邻八家的去借粮食,或者找生产队借。能借来当然好说,运气不好借不来的,就只好自己想办法,本村的没机会,可以到外村去偷。
其实那时候,偷粮食的主力,就是看青的民兵---他们白天查别人,晚上自己偷。一般社员,不过是割草的时候偶有夹带,一般不会夹带太多,量十分有限。而看青的民兵,却可以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较大数量的东西搞回自己家。那时候,只要闻到谁家有煮嫩棒子、毛豆花生的味道,就可以知道谁家有收获。这些飘出味道的,一般都是看青队的人家,或者大队小队干部家。看青队这些人,白天晚上双工分,工作很辛苦,却没有补贴。他们偶尔打点牙祭,大队小队干部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后还指望他们支持工作呢。大家平时吃的都不好,这些人搞一点特殊,总比全村社员都伸手损失的要少。看青确实也很辛苦,尤其后半夜,天冷了,队里不可能给他们吃宵夜,不自己搞一点怎么办?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看青的都是民兵,每天就像是站岗,大家轮流安排。这些人,可谓是良莠不齐,什么人都有。大多数时候,队长都会安排那些平时干活不爱卖力气,喜欢偷奸耍滑的人去看青。秋种秋收时间比较长,抢种抢收任务很重,一旦完不成造成损失,队长是有责任的。精壮劳力干活能手都抽走了,影响到秋收,是大小队干部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大多数时候,看青队用的人,都多少带有一些不良的痞性。这些人干活不行,人缘也大都不太好,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大多有点怕这些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人。
我的记忆中,那时候似乎地里的很多东西,都会有人想着。大到玉米高粱,小到谷子芝麻,黍子稷子,人们最喜欢的,还是拿回家当时就能吃的东西。胡萝卜地瓜,可以回去煮,也可以生吃。各种豆子绿豆,可以煮毛豆。每次一点点,积少成多,大多是为了解馋。偶尔有家里粮食不够吃的,才会夹带较大数量的粮食。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秋收之 批 斗
到今天,我对参加过的一场批斗会记忆犹新。
斗争的对象叫立三,比我大六七岁。立三家里弟兄五个,排行老三。他的父亲是个老荣军,抗日的时候负伤,被打掉了右手中间三根手指头,不能干重活,每年还能从上边领百十块钱的补助。但是老荣军没什么文化,在村里又不太会做人,因为自己荣军抚恤不能及时到位或者其它小事,经常仗着自己老革命的身份,对村干部、公社干部破口大骂。
立三的母亲也不是特别精明,过日子不怎么会算计。比如,家庭主妇们平时在一起,经常会讨论做饭的事,互相交流一些技巧。经常听别人说,羊油炝锅杂面条很好吃,立三的母亲决定做一次。可惜的是,她并没有问清楚别人“羊油”是哪一种,直接把点灯的洋油(煤油)倒进锅里炝锅,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家里有五个能吃死老子的半大小子,饭量不是一般的大,他们家几乎每年都会断粮,而且断了粮,到生产队借不出来。
立三十五岁那年,夏天队里分的麦子不多,秋粮下来之前,他们家的粮囤就快见底了。趁着到地里割草的时候,立三偷偷割了一些谷子穗,夹在青草当中藏在筐里。回村的路上,远远看见有看青的在路口盘查,立三心里发虚,就想绕到过去。正好看青的是跟他们家关系不太好的,远远的的就瞄上了立三。眼见立三背着半筐草,鬼鬼祟祟返身进了玉米地,就知道他有问题,远远地向他逼近过来。立三见状,越发心慌,撒腿就跑。这一下,没事别人也知道有事了,更加坚定了看青民兵抓住立三的决心。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有个别人,敏感而又脆弱,把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成了伤痕文学,不知道他们在怕什么?也好,伤痕是别人给留下的,一旦留下,永生难忘,永生难平。不怕把伤痕展示给人看,才说明伤痕在心理上留下的痕迹,不再那么刺痛内心。随便他们说什么吧,我写自己的经历,再多的人跳出来说造谣,也是白费。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立三东躲西藏,想尽千方百计想把看青的甩掉,哪有那么容易?本来看青的就是个正当年的小伙子,立三一个半大小子,又背了筐,怎么能跑得过人家?俩人开始玩起了“躲猫猫”。后来,参与的人逐渐增多,几个人围追堵截,大概有半小时,终于立三没体力了。眼看无路可逃,立三在庄稼地里见到一个水井,里边有水。立三想也不想,把筐里边连草带谷子都倒进井水里。
这纯属自欺欺人此地无银。既然是让看青的盯上了,不管想什么办法,都要把你查个底儿掉。看青的逼着立三下到井里,把倒进去的连草带谷子一起捞出来。等到井里实在很干净,什么都不会再有了,连东西带立三本人,一起押到了大队办公室。当着大队干部的面,看青的让立三自己把捞出来的谷子点数,总共67个谷子穗。这还了得!村里把情况上报公社,公社决定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对立三破坏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斗争。
在村里的大街尽头,临近大坑边上,有一个生产队为了牲口棚垫圈拉来的土堆。土堆上边比较平整,平时凡是有运动,斗四类分子都是在这里。全体社员在台下集合,立三被反剪双手,押到土台子上边,面向台下的父老乡亲跪好。首先是大队领导讲话,介绍坏分子立三从小不学好,挖社会主义墙角破坏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过程。随后,社员代表轮流上台发言,对于立三的行为表示气愤填膺。最后是公社领导发言,告诫全体社员热爱集体,以坏分子立三为戒。
批斗会结束后,宣布处理决定:按照立三所偷的谷子穗的数量罚款,一穗一元钱——那个时候,一斤谷子还不到三毛!立三本人交由家长严格管教,全体社员监督劳动。立三家里当然拿不出那么多钱,可是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人,是绝对不会得到宽恕的!家里钱不够,村里不答应。最后,大队派人把立三家猪圈里,一头已经养到七八十斤的猪赶过来充公,才算完事。还好,因为立三父亲的特殊身份,立三那次并没有挨打。不过,从那次以后,正在上初中的立三,就再也不去上学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那时候村里经常会有批斗会,有的时候是其它村的坏分子,有的时候是本村的地主富农分子。每当政治运动一来,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喊:四类分子,上街扫大街了。这时候大家都知道,要来运动了。扫完大街,一般就会有公社里的干部来到村里召开批斗大会,对地主富农表现不好的进行总结批斗,是为“抓革命促生产”。
偶尔村里的四类分子个别不服管教,与村干部发生语言或者肢体冲突,也会被拉出来批斗。不过,只要四类分子没有犯什么大错,或者批斗现场没有上级领导,这些人一般不会被打。毕竟大家乡里乡亲的,又都是一个姓氏,百十年前都有着血缘关系。即使是发配回村的右派分子,回到村里之后,反而会比在原单位的时候过得相对舒服一些。农民可不知道右派是什么,只知道是本村人,或者本村人的亲戚,而且都是文化人,在大家心目中还是有一些地位的。当然,有县、社干部参加村里的批斗会时,情况就不太一样,被批斗者的待遇就很难说了。
有个别四类分子错误比较严重,或者不服管教,批斗完了还不算完事,仍然会在大街上的土台子上跪着示众,没有人监督你也不敢擅自离开。个别时候,胆大一些的孩子,就会跑上去,向他们吐口吐沫,踹一脚,然后飞快的跑开。当然,他们是绝对不敢还手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秋收之八 中 秋
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对于各种传统节日,并没有现在的人这样重视,除了春节。
尽管不少传统节日一直能延续几千年传下来,但是里边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是根本原因。旧时侯讲,过年是富贵人家的事,对穷人来讲,过年不如叫做过关。中秋节更是如此,对于农民来讲,八月半,正是抢种抢收最忙的时节,纯粹为了过节而讲究团圆,太过奢侈了。之所以这时候要求在外的人在中秋回家团圆,无非是因为活多活重,家里人手不够,找人回来帮忙。学校放秋假,也正是这个意思。
所谓文明,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农业的发达,古人对于农业的重视,对于收获的艰辛和不确定性,充分体现在中秋这一节日当中。一年的辛劳,终于在这个时候见到了希望,不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所以要加派人手,抓紧时间抢收。古时候不但会有窃贼,还会有敌对势力的觊觎,同时也要防止天气的突然变化——六月飞雪,不仅仅是传说。当然,这些情况现在可能都不是问题了,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农村的农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团圆,就是落实这些理由和措施的最好的借口。
生产队时期,村里很少有人会外出,外出的,自然也很少回村。所以八月十五中秋节,无所谓团员不团圆了,大家忙着收秋,抽空做顿好吃的,包一次饺子,就算是过节了。
农谚说:七月葡萄八月梨。八月,是梨子成熟的季节。梨离同音,所以,吃梨子,被赋予了离人归家这一新的内涵。古人特别重视尊祖,凡是家庭成员都应该享受在祖宗的庇佑之下所获得的田地里的收成,所以回家享受一番也是应该的。所以在百忙之中,中秋节还要准备一些丰盛的食品,以犒赏全家人一年的辛劳。一般来讲,除了水果、月饼,中秋节的饭食以鱼为主。当然,在历史上最贫穷的年代,吃鱼只能是奢望。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人生道处知何似 2021-04-09 09:50:52
评论 592851055:“聋子海以前耳朵不聋,而且当过很大的官。到底多大,谁也说不清,”按照常理,本村人,或者附近人。当过很大的官。远近闻名。能不知道?百密一疏啊!又想抵赖么?麻烦您解释一下!!!!坐等!!
-----------------------------
你继续咬狗咬胶,使劲咬,别撒嘴。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人生道处知何似 2021-04-09 09:52:14
评论 592851055:到底是“谁也说不清,”,还是本来就是子虚乌有?时代不同了。造谣不好使了。
麻烦大编剧家下次注意一下。别顾头不顾腚。你的雪白,浑厚的大屁股,上面可是什么也没穿呀!
别怪人家没提醒你哟!不要你的感谢。只要下次别不承认就行。别敢造谣,却不敢承认。赌咒发誓。贻笑大方了!!!
-----------------------------
你连个人都不是,还那么使劲自得其乐。都说了今天逗狗结束了,你那里还在演独角戏,连个捧哏都没有,看你跳到什么时候。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中秋之前有个七夕,是女儿家的节日。传说这一天,没有成亲的女孩子,在夜半更深的时候,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牛郎织女谈话。传说中,大概女子们只能听到织女说而不能听到牛郎说,不然,可能会听到少儿不宜的内容,就偏离了传说的目的。女孩子之所以要偷听,是为了从织女那里学艺,让自己的针线技艺提高。至于是否真的有女孩子通过偷听提高了针线活的水平,很难考证清楚。一者,我本人从来没有偷听过,再者,那时候的农村,找一个葡萄架的难度,恐怕不下于找到织女本人。这传说的由来已久,传到那个时候,已经偏离传说原本的意义很多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4-09 14:09:07
我记忆最深刻的,在中秋的时候家里必须要做一样菜——煎茄夹。中秋前后,是菜园里的茄子的旺季。这个时候的茄子,个大而且嫩,是最好吃的时候。茄夹的做法是,选大个的嫩茄子,削掉外皮,然后切成薄薄的片,大概五六公分的厚度。切好的茄子片,本来就很很薄,但还需要再把很薄的茄子片从中间切开。切刀的时候不要切到底,让分开的两片最底下的部分相连,成为一个夹。切好的茄子片,装满事先调好的馅料,外边裹上浆下锅煎。茄夹的馅儿,以韭菜最好,配上腊肉。当年之所以用腊肉,是因为没有新鲜肉。今天随时能有新鲜猪肉了,味道会比腊肉好得多。作为与韭菜配合作馅儿的猪肉,最好是肥瘦参半的五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煎茄夹讲究的是少放油,外边裹的浆不能太厚。只有如此,才能让茄子在保持原味的同时,又能与韭菜和猪肉馅儿的味道充分融合。茄子本身是比较难入味儿的菜品,做熟的过程又比较吃油,一般的烹调方法,做出来味道并不是太好。而风靡大江南北的烧茄子,油是足够了,吃起来又显得太腻。煎制食品之所以好吃,原因就在于煎的过程中需要慢火,方可以使各种材料的味道在慢慢加热的过程中充分融合从而相互发生作用,相互影响,发生质的变化。煎好的茄夹,外表金黄,酥脆中带着肉头的感觉,不但味道独特,口感也妙不可言。

楼主:592851055

字数:5599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1-02-20 23:58:45

更新时间:2021-04-09 14:09:07

评论数:3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