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曹魏风云》 尝试从史书的缝隙里去触摸百味人生

长篇连载《曹魏风云》 尝试从史书的缝隙里去触摸百味人生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暂且放下饮宴不提,且说甄姬自听人禀报说公子带了新人回来让预备屋子,心里便以为跟之前来的一样,颇有几分姿色,眼神看起来或精明或羞怯,但无论怎样都不过是庸常女子, 带着点儿初来乍到的拘谨,不足为奇。
等一见郭氏,她却大大地吃惊。虽然见这女子跟在公子身边,定是新人无误了,但甄姬还是觉得有点不可置信,疑惑别是自己认错了人:但见对面这女子第一眼看去便气度不凡,真像是哪家的夫人,不,有些夫人也未必有这样神韵,雍容恬淡,忍不住就想仔细多看她两眼;细看时,果真面容娟好,眉宇间有书卷之气,一颦一笑间神采奕奕,眼波流转间灵动俏皮,甄姬都觉得与她相比,自己是不是显得沉闷了。
甄姬心下不敢认,直到曹丕开口介绍方信了。又见她言辞文雅、举止有礼又不见分毫局促,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直让人觉得与她说话如沐春风,熨帖到心里去。甄姬心想还是头一次遇见这样的女子,绝非凡品啊。就生了些许不安之感,又起了好奇之心,当然了,既然共侍一夫也有想探探她的底的意思,便有心多走动走动。
送走曹丕并儿子后,甄姬看看闲来无事,便来到郭氏房中。郭氏赶忙迎出来行礼,被甄姬拉住说:“妹妹快不要这样,既进来,就是一家人,你我本无高低,不必如此客气。”
一行说着,一行两人进屋坐下:“我来看看你这里安顿好了没有。屋子布置地还满意?还缺什么?公子镇日忙,顾不得这许多小事,短什么尽管说,我来帮你安排。”
郭氏忙道:“多谢姐姐费心,这里一应俱全的。”
“那就好,”甄姬点头道:“只一件事须嘱咐你。如今丞相得封魏公,咱这府里也算显赫了。但如今外头兵荒马乱,丞相治兵、建宗庙,哪哪儿都花钱,况且这曹家世代勤俭治家,故此丞相有令,这家眷内府里皆要念及万物来之不易,吃穿用度皆要俭省,不可过于靡费。如今你也见过这院里的众姬妾了,大家皆穿戴家常衣物,并无盛装丽服。我眼下告诉你,并无他意,只是怕你万一不知道,哪一点做的不合这里规矩,被人见怪,到那时我心也难安。”
郭氏忙道:“多谢姐姐提点,妹妹感激不尽。若日后我还有什么不到之处,还得请姐姐多多指教才是。”
“指教谈不上,只是我们这里姐妹们应共相和睦,后院里清净肃整,不要令公子烦心才是。”
“姐姐说的是。”
甄姬便问郭氏家乡年纪等语,又问她家中还有何人。
郭氏便说:“我家在安平广宗,可怜父母早亡,因逃战乱流落在铜鞮侯家,承蒙公子赏识我弹琵琶,才带我来的。”
由于头一日见面,很多事情不便深问,甄姬便有一搭没一搭地与她聊着,大致知道了她的身世背景,并根据她回答的这些只言片语,心里暗暗地忖度她的来历为人。既然聊到家世,甄姬便安慰她说:“其实咱们都是一样的。”
“那怎么能一样?姐姐比我幸运得多,毕竟还有母亲和兄长,还有一个安稳又过得去的家。”郭姬垂了头,有些叹息。
看看天也不早了,甄姬便起身告辞。回去照看着女儿吃了晚饭,哄着她玩儿的时候,心里暗暗地想,不知公子过会儿会亲自送儿子过来吗?公子出门许多天,大家都盼着他回来,如今回来了,若头一天就先来看我,这才足见公子重视。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再说卞夫人这边,看看时候不早了,大家也都累了,便撤席大家各自回家休息。
曹丕走在路上,觉得心里并不是滋味。为何?曹丕如今公务繁杂,又有小人在父亲身边挑是非,令他地位不稳,正是心绪烦乱无可排解之际,如今宴席上可以什么事情都不想,恣意大笑一番,但那些笑意到不了心底,心里压的那些事情,并不能解决,一直悬着。因此喧嚣过后一静,又在这深沉夜色烘托下,所有的烦恼不安又泛上来,对照刚才的热闹,更觉得空虚与落寞。
按说,他该把曹叡送回去并看看甄姬的,要不然就显得太过于冷落。可说起甄姬,曹丕不由得叹气,他现在,除了孩子的事或者家务俗事,去甄姬那儿渐渐少了,并不是他又添了新人的原因,就四个字:无话可说。
想那时候初见甄姬时,真是漂亮又柔和,知进退、识大体,与他嫡妻任氏那倔强不服软的性子完全不一样,那时候他想,甄姬这样的,方可做个贤妻吧?
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相处多了,他就发现两人不和之处:这甄姬,让他如何说呢?确实是个贤德人,安分守己,不争不抢,一言一行恨不得全照着那列女传上来,可是谨慎也太过,有时觉得她过于刻板,让人在她身边都觉得拘束。
你要让曹丕举例说出来她怎么个刻板法,一时曹丕也想不起来了,因为都是相处中一天一天一点一滴的细节小事积累到如此印象,真没什么大事一次就体现清楚,不过曹丕忽想起甄姬家人曾说起过她小时候的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甄姬在家时,外头街上来了杂耍艺人站在马背上做杂技,很是惊险新奇,街上聚拢了很多人看热闹,甄姬的姐妹们听见动静也很好奇,恰巧在家里阁楼上能看到,于是大家都跑到阁楼上去看。唯有甄姬不去,大家便也招呼她“怎么不去看呀?可有意思呢!”甄姬怎么说?她答道:“这岂是女人该看的?”
甄姬的姐妹们提起这事,无非是想夸甄姬是多么有德行,可跟甄姬朝夕相处过的曹丕再来听这话,只觉得这就很反映出甄姬活得多么无趣。只是从窗户里看看而已,又没有出门去,本也无伤大雅,况大家都去看了;再说她那时候八岁多的女孩儿,本应该是生动鲜活的年纪,竟可以如此老成刻板没有生气,对新鲜有趣的事情毫无好奇,再说她这一番话,标榜自己的同时,无意中也指责了别人,听者也不会舒服的。曹丕是个诗情画意之人,想想那做派,都觉得气闷与压抑。现如今心绪郁结,根本没有精力去应付甄姬那苍白乏味又拘谨的所谓贤惠,令他一点也放松不得。
曹丕犹豫了半天,决定还是去看看郭姬吧,她如今刚来,问问她习惯不习惯。想到郭姬,曹丕眉头稍微舒展了些。他跟郭姬倒是很投契,并且说不清为什么,有郭姬在侧,他就更容易平静下来,获得少许安逸。来到自己的内宅,曹丕令曹叡的奶妈丫头们好生送曹叡回甄姬那儿,自己便去看郭姬了。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莎啦沙拉 2021-03-12 00:36:03
楼主什么时候更新啊,写得太好了!!
-----------------------------
谢谢。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楼主回来更新了。争取每天都更。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章四 四公子的朋友

魏公四子曹植,字子建,比他二兄曹丕小五岁。
这子建自幼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文采出众,且性格简约洒脱,不拘一格,颇有其父之风,甚得魏公喜爱。两年前,即建安十六年初,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并丞相副,曹植与几个弟弟同时被封侯,其一应赏赐待遇,竟超过了其三兄曹彰,此时曹彰因不喜经史子集等治世之学,其父当他一介武夫,难成大事,不为看重。
去年也就是建安十七年孟春,曹丞相征关中回邺,正值铜雀台建好,便带领诸子与文士百官登台。当时一共筹划要建有三座高台,都在这铜雀园内,先起了这主台铜雀台,高十丈,有宫室一百余间,着实壮丽非凡,丞相见之大喜,便命诸子与文士们作《登台赋》。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彼时曹彰不用说了,写不出什么来;曹丕呢,曹丕文采也不错,然则他性格含蓄内敛,擅长的是用平静的笔调,寄情于一花一物,看似平实,却内藏有深刻的人生感悟与深沉的情思。更何况他父亲出征,独留他守邺城,一天天地看着这铜雀台建好,早就上去视察过多次了,没有那些初见时的震撼了;再者,曹丞相外事繁忙,自这铜雀台初建之时,便由曹丕主持日常修建工作,曹操只从大处过问。如今高台巍峨,曹丕是有功劳的,必要自谦,不便张扬,因此只是简单描写了一下景致应付过去。而曹植刚随父出征回来,一见这台,登时豪迈之情大发,拿起笔来一气呵成,直抒胸臆,其文藻华丽,缱绻超逸,十分贴合目下大家登台远眺时那波澜壮阔的心境,登时技惊四座,众人纷纷夸耀,丞相也觉得面上有光,因此特见宠爱。而这,也让一个人灵机一动,觉得发现了机会。
这个人就是丁仪。没错,就是前面曹植说的与他斗鸡的丁正礼。这丁仪与曹丕有仇。
怎么说呢?丁仪小的时候患了眼疾,一只眼睛渐渐地几乎快看不见东西了。前头已经说过了,那时候的人是讲究面相的,因此人们对残疾人可没什么尊重,身体不健全似乎低人一等,甚至很多人全然不掩饰对残疾人的轻视,当面就鄙视取笑别人的身体残缺。要不然王麻子、陈瘸子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其实那个时候,别说有残疾了,就连长得丑,也会被人毫不掩饰地嘲讽。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所以他眼睛一开始坏的时候,周围的人不知道他这是得的什么病,怕传染给自家孩子,都不许孩子们同他一道玩耍,小伙伴们看着他怪异的眼睛,也不是躲开就是嘲笑,就算后来渐渐地敢跟他一起玩儿了,也会时不时地取笑他这眼疾,赶上闹恼了,更是会骂出不好听的来。这让丁仪在经受病痛折磨之外,心灵也受到很大伤害,一直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来,很是自卑。再说除了有些人会恶意奚落,也有些人也只是无心开句玩笑,说说就忘,但对丁仪这个当事人来说,无论是哪一种,都刺中了他不可触及的伤口,一碰就血淋淋得疼。
然而丁仪出身也算世家,同族还出过一位三公。其父丁冲,因着与曹操同乡,很早就认识,是曹操的好友,用曹操的话说,丁冲“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
丁家家学渊源,丁冲又对儿子们管教甚严,因此丁仪与弟弟丁廙从小也是饱读诗书,颇有才策,特别是丁仪,对儒家与法家了解深入、各取所长,对目下这礼崩乐坏的乱世该用如何重新规范与治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年纪轻轻,就颇有才名。
于是乎,这丁仪又自负盛名,有着名士的清高与骄傲。他一边自认为满腹才学为世人之所不及,一边又愤恨而无奈于别人对他眼疾的嘲笑,自卑与自负交织在一起,他总是活得纠结、压抑而痛苦。而这种种的无奈与痛苦终于在一件事情上达到了顶峰,也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宣泄目标。这件事情,就是曹操选女婿。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提起这次曹操选女婿的事,那可就说来话长了,得从头说起。
原来曹操年轻时候,娶嫡妻丁氏,谁承想丁氏三年未孕,没奈何,丁氏夫人便在贴身丫头里选了一个面貌清秀、为人忠诚老实的,唤作刘氏,与曹操做了妾。
这刘氏自跟了曹操,便为他生了三胎,头胎的公子名唤曹昂,聪明伶俐,甚得曹操喜爱;长子下生后没有两三年,就又生了二胎,也是个男孩儿,无奈生下来没几个月竟一病死了。所以其实曹丕是曹操第三个儿子。但这第二个夭折的时候太小了,况又与曹丕出生隔了七八年。随着人事变迁,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更何况,孩子死了对父母也是伤心事,平日都将这事隐去不提。因此等曹丕出生,大家都当他是曹操二子。这事淹没得太久了,以至于曹丕当政之后追封死去的兄弟们,都漏了这一个,还是曹叡即位后,因家族中有人想安排子弟得个封,翻出这事来,曹叡跟家里老人求证确认过,才证实了这个事,追封了爵位,过继了族中子弟来继承,此乃后话了。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如今只说这刘氏,因儿子死了伤心,况又产后体虚,因此病倒了,调养了几年才渐渐好转。这第三胎便是曹操的长女,与曹丕差不多大,谁承想,刘氏生下女儿后不出一年,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了,临终将孩子们托付给丁夫人。
刘氏活着时,因感激丁夫人,并未恃宠而骄,即便生下儿子,也对丁夫人恭敬有加。丁夫人见刘氏如此识体礼,自己又无所出,自曹昂一下生,便一直将他当亲生的一般看待。刘氏呢,自己的儿子被嫡母看重,待如亲子,自是愿意,况且夫人是大家出身,总比自己有见识、会教养儿子,因此一心一意跟着夫人,两人同心养育这个儿子。
等到曹昂十岁上下,亲母去世,更是全仰仗嫡母带大,是故母子两人真如那亲生的一般。这曹昂自小聪慧,勤勉好学,也是文武兼备,有勇有谋,又谦逊有礼,长到二十岁便举孝廉,令曹操夫妇非常得意。
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正月随父出征,为救父亲竟牺牲了性命。为此丁夫人深恨曹操,因为就是曹操竟收那降将张绣的婶母做妾,才令张绣反水,曹操大意没有防备,酿成这祸事。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夫妇俩因丧子之痛闹得不可开交,曹操一怒之下赌气说了句“过不下去就回你父亲那去!”丁夫人竟真个就走了,任曹操后来怎么劝都不回来,直到病死。这也就成了曹操的一块心病,既对不起妻子也对不起儿子,愧疚郁结在心底,永远也化不开。因此,他对曹昂的同母亲妹,也是由丁夫人抚养了一场的长女格外看重。看看女儿十五六岁,该是嫁人的年纪了,便一心要找个妥当人家。
那时候他听大家说丁冲的儿子丁仪很有才策,可称令士。彼时丁冲已经过世了。丁冲活着的时候,深得曹操信任,出入常伴随左右,当年曹操肯下决心“奉天子以令不臣”,与丁冲的上书劝谏有很大关系,现在看来真是个再也正确不过的决定。曹操感念那时候的情谊,又听说丁仪有才,便考虑将丁仪做为未来女婿的人选之一。
当时丁仪尚且年轻,还未出仕,曹操未曾见过他,不知深浅,就想先侧面了解一下情况再说。曹操记得曹丕是见过丁仪的,便唤他来问。
那时候曹丕也年轻,想法简单,知道丁仪眼不好,也知道阿姊在家那也是父母爱若珍宝的——不只曹操看重她,卞夫人也让她三分——哪里能受这等委屈,便对阿父实言道:“那个丁仪一只眼盲,女子看重相貌,恐怕阿姊未必愿意,还不如选夏侯楙呢。”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作者的话:丁仪这种家世,他又被称令士,何故如此心胸狭窄以至于后来陷害忠良?我觉得在古代那种对人的外貌以及残疾不宽容的环境中,他越骄傲就越心理扭曲。而且对丁仪不得娶曹操女儿这件事,我觉得客观看来,曹丕其实很为自己的姐妹着想的,不能说曹丕做的不对,因为夏侯楙并没有什么才能,而丁仪才名在外,如果是为自己考虑,曹丕没必要非要站夏侯楙。不知大家怎么看?还有对于丁仪的眼睛,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一只眼盲,一种是说眼睛小,我写作过程中看史书原文的描述,应该就是一只眼盲。等有空的时候再查查史书,把原文搬上来。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其实儿女婚姻大事,曹操哪会因为儿子一句话就做决定,但是他真怕女儿受委屈,觉得曹丕的话有理,就犹豫起来,着别人又一打听,丁仪确是眼有残疾,外貌不佳。又着卞夫人去探女儿口风,女儿肯定不愿意找个貌丑的。所以曹操干脆连见都没见这丁仪,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
而夏侯楙呢,是夏侯惇的儿子。这曹家与夏侯家本就是姻亲,到曹操,又跟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渊是连襟——渊妻是丁夫人的亲妹——因此两家来往热络,这夏侯楙从小也是跟曹家的孩子们一处读书一处玩儿,也算曹操看着长大的孩子,虽没看出有甚大才,但也算是个老实孩子,长得也不错。也罢,至少女儿嫁到他们家也不至于吃苦受委屈,况且卞夫人把这事在女儿面前略提一提,也没见她反感。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下来,曹操风风光光地嫁了女儿。
风声最终传到丁仪耳朵里的时候,又不知道被加了几遍佐料。丁仪无奈愤怒到无以复加。重点不是他娶不娶谁家女儿的问题,而是枉费他有满腹经纶,竟只因外貌就让曹操连考察一下他的机会都不给。让他如何不悲愤?那将来他那满腔要一雪前耻的宏图大志还有机会实现吗?可怜他年纪轻轻,生身之父已去,无有仰仗之人,在这以貌取人的庸俗世间,何处有他的出路?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而事实上,曹操虽说选女婿的时候因丁仪眼疾而放弃了,但是一直记得别人说他有才华,过了几年,曹操做了丞相,便打算辟他为官。于是丁仪第一次有机会见到了曹操。
为了这次会面,丁仪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他心下想,曹操这些年南征北战,手下不缺武将与谋臣,而如今贵为丞相,以许县为都,一切都稳定下来了,那就得按部就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他这些年冷眼旁观,每每听闻得不少朝中逸事,很是知道曹操治下有不少风俗皆是战时风气,权变但无有长法,如今局面渐稳,就显得有点没有规矩,需要合理的制度治世安民,让朝廷顺畅地运行,而这方面恰恰是丁仪擅长的。
这几日他把自己对世情的看法、吏治的思路捋顺了,一遍一遍地打腹稿,他要在这一次会面中把他所有的见识、才学都表现出来,一是因为当年所受的委屈驱使他十分渴望得到认可,二是因为他自己知道,他在外表上容易让人轻视,已经先输了,如若这次又没有表现出足以打动曹丞相的才学,那他以后还有机会获得认可吗?
于是丁仪见了曹丞相,针砭时弊,侃侃而谈,指出了很多吏治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正合了丞相心中所想,丞相当场聘他为西曹掾。这东、西曹乃曹操做丞相后设立的,东曹主管朝廷二千石官员的考察,西曹主管丞相府吏的考察,正职的官员叫曹掾。曹丞相不仅与他如此重要之职位,还感叹道:“丁掾果然好士!如此人才即使双目皆盲,也当将女儿嫁与,何况只是一只眼盲?是吾儿误我。”
诸位看了吗,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免俗,即便曹操在夸奖丁仪,话里也是提着他的缺点。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其实曹操说这番话,一是确实赞赏丁仪,第二呢,他觉得丁仪可堪大用,必然要给丁仪找回颜面,如若不否定自己之前的做法,怎么能让丁仪摒弃前嫌,心平气顺地为己所用?这也是曹操会做人之处,反正女儿已经出嫁了,随口说说而已,又不能改变什么。他若选女婿时以才为重,身边多少才俊,怎么会选了这个庸常的夏侯楙呢?
然而这一番话一方面真个让丁仪觉得获得了认可,顿时扬眉吐气,自然对曹丞相感激不已;但同时呢,也刺激了丁仪,对自己的缺点更加遗憾,对这些年所受的白眼与不公更加愤懑,一朝得志,更忍不住地爆发出来,只是这愤懑不会冲向赞赏了他的曹丞相,那冲向谁呀?世人皆对他不公,他一时也不能谁给过他一个白眼儿、谁又取笑过几句一个一个找呀,诶,正好有议婚这个正事,曹丕就是个典型,于是乎曹丕就成了靶子,令丁仪积年的怨气全冲向他,从此认真恨了起来。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如今且说丁仪自进了相府,起先曹植未见他时,先听闻父亲对其赞赏有加,而后接触到丁仪,听其观点见识,确有独到之处,愈加赞服,一来二去两人便混熟了。那时候曹植十七八岁,还未成年,一开始丁仪也只是与他泛泛之交,一心只用在建功立业、令丞相认可上。
谁知建安十六年正月,曹植等几兄弟被封侯,曹丕不封侯而被封为五官中郎将,掌皇宫宿卫,天子下令给他置官署,又为丞相副,更是辅助丞相处理朝廷日常事务。这等封赏一下来,大家皆心照不宣,这等于说默认了曹丕作为世子与其他诸子不同的地位,大家皆认为这理所应当,可唯独丁仪,心里不舒服:
一是因为旧怨,曹二公子这样以貌取人者,竟也能交好运、做人主?他不服!第二呢,也是更重要的,他因心存芥蒂,与曹丕疏远,只是面子上的礼仪过得去而已,与储君关系不好,将来还能有何前途?
不过没关系,一切还未盖棺定论,还有的是变数,丁仪默默地想,把目光投向了丞相其余诸子,而平原侯曹植就凸显了出来。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彼时除卞夫人这三个儿子,其余诸子还小,曹植也刚二十岁,才成年。曹丕既已封官,本就与父亲诸臣属有公务相交,更何况父亲教导他谦虚谨慎,向诸老臣部将学习,不可托大,因此曹丕礼贤下士。再者曹丞相麾下聚拢来了一批文士,经常作诗写文,曹丞相是没有时间的顾及这些的,是故基本上由曹丕为首领,曹植也跟随其中,因此上上下下皆与兄弟二人相熟,关系都不错;曹彰呢,爱当武将,与这些文臣玩儿不到一块儿去,不掺和这些。
所以起先曹植看待丁仪,虽赞赏其才,但待他与其他朋友并无二致,可这丁仪与曹丕没甚来往,因此就显出他跟曹植关系较近。在丁仪看来,曹植性格开朗,没有什么架子,很是平易近人,对自己既赏识又以礼相待,便愈加亲近起来。而等曹植《登台赋》一出,丁仪不由得眼睛亮了。
楼主:金笔帛书  时间:2021-03-30 08:15:32
且说曹植在那铜雀台上,当着文武百官,一赋成名,大放异彩,引得众人连连夸赞,曹丞相甚喜。丁仪便觉得这是个机会,便同他的弟弟主动与曹植来往得更热络了,并且兄弟二人有事没事就在曹丞相面前夸赞曹植,一开始说“文采斐然,世所难有”,后来又说“读其文章便知其为人志存高远、豪迈洒脱,非常人所及也”,再后来又说“平原侯豪情壮志,不拘一格,颇有丞相风范”等等等等,不知凡几。夸得曹丞相心花怒放。
本来做父母的看自家孩子,就容易放大优点、忽略或宽容缺点,更何况有外人天天夸他好,就越来越觉得曹植好,甚至觉得诸子之中,唯曹植最可成大事。
再者说丁仪并不只是在曹丞相一个人面前夸奖曹植,他还注意广布舆论,每逢丞相与诸人皆在时,间或令曹植或作诗文、或答曹丞相所问,只要稍有亮点,丁仪便大加赞赏。
但丁仪有个聪明之处,那就是无论在外人看来他推曹植上位取曹丕而代之的意图有多明显了,他都绝口不提废立,也并不贬低曹丕。他只是夸曹植文采好、人品好、有心胸、有气魄。谁能说“你说的不对”?特别是当着曹丞相面的时候,大家也更是只能点头说对呀,没错。再加上曹丞相身边也有那么几个善拍马屁者,看曹丞相爱听什么就说什么,也跟着起哄,时间一长,曹操便觉得,嗯,子建民望很高嘛。
可丞相身边的中坚力量,那些亲信将领谋士们可不这么觉得。那时候长幼有序是普罗大众所秉持的正统观念,根深蒂固。更何况,不说远的,就说眼前,刘表、袁绍二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皆是想废长立幼,结果令兄弟反目,署僚分裂,最后竟弄得分崩离析家破人亡。天下人看到这两件事,皆议论纷纷。那时候不仅曹操,还有诸位臣工们闲来无事还经常议论说刘、袁二人糊涂,废长立幼,令诸子起争竞之心,此乃取祸之道也。话音还未落呢,怎么我们这里也要来吗?

楼主:金笔帛书

字数:4479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12-29 21:42:44

更新时间:2021-03-30 08:15:32

评论数: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