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09节
我之所以非常详细的介绍卫瓘的结局,就在于264年正月内乱成都的四个人,邓艾、钟会、姜维和卫瓘都有非常悲苦的结局:不但本人死于非命而且都被灭门。
这四个人,最后的地位都是三公,邓艾是太尉,钟会是司徒,卫瓘是司空,至于姜维,大将军,那是辅政大臣,当然,卫瓘也有短暂的辅政经历。
作为那个时代最能打仗的四个聪明人,聚会成都,如果是“华山论剑”式坐而论道,是多么的快意啊!但历史让他们在一场阴谋中相互残杀,而躲过一劫的卫瓘,在三十年后也死于另一次阴谋和动乱。
不同的是,邓艾、钟会、姜维的死是中国统一天下承平的开始,卫瓘的死,加速了社会大动乱的到来。
从184年到八王之乱,中原民众或者死于兵戈,或者死于饥饿,或者劳累于兵役供应,能够正儿八经的休养生息,也仅仅是三十年左右,这个时间段,恰好是司马炎管理中国的时代,当然,作为地方要员和中枢领导,卫瓘也有极重要的贡献。
卫瓘死后,中国迎来了接近三百年的更大变局,这一切的诞生,就是因为司马炎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个人感情和历史传统。
卫瓘曾经劝说司马炎为天下苍生舍弃个人的感情,但没有被采纳。
卫瓘的死,是政治角力的结果,他的老部下荣晦虽然可恶,但也不过是让他死的更加残酷一些而已。
卫瓘死后,他的主簿刘繇等冒险收葬了他的尸体。楚王司马玮倒台后,刘繇情辞激烈的向朝廷申辩卫瓘的冤情,晋王朝为卫瓘平反昭雪,而且族诛了荣晦。
和邓艾、卫瓘、钟会的被杀相比,姜维不是一个类型,他不是死于内部的政治阴谋,而是死于敌人的屠杀。
姜维死的特别的残酷,全家被杀,最重要的是他服务的政权彻底灭亡,他死的没有了希望和寄托。
两汉王朝,是中原民众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阶段,成为民族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汉”就成为流淌在历史长河里的政治符号、道德符号和文化符号。
264年,炎黄子孙整体上背叛了汉政权而选择了现实的稳妥生活。
264年正月十八日,姜维临死前,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姜维是整个三国时代,最执着的忠诚者和最寂寞的苦行者。姜维的坚定北伐,的确给益州民众无尽的负担,也给中原民众以无尽的痛苦,从汉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姜维的去世和蜀汉的灭亡,实际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如果评价历史仅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而忽略掉道德和意识形态,那就太实际了。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100年后,成为中国最繁华的的地方,难道因为英国殖民者管理下的香港畸形繁荣,我们就放弃应有的尊严而欢迎侵略吗?
一个人、一个民族,在某些时候,往往遇到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艰难选择。
有一个电影,叫《非诚勿扰二》,里面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婚姻,无论怎样选择都是错误,唯一正确的是将错就错。
历史,有时也是如此。
317年,西晋灭亡,整个中国分裂为北方和南方两个部分。由于五胡进入北方后的社会大动乱,北方的主体性汉民族人口损失非常的大,所以,就居民的组成看已经是胡汉杂糅。从这个时候,中国历史的正统政权就是南渡的东晋和宋、齐、梁、陈,因为北方的政权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但是,386年鲜卑族拓拔氏建立的魏在439年统一了北方,然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在北魏以后的政权系统内,557年宇文觉建立了北周,最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到了581年,北周的权臣杨坚以禅让的名义建立了隋王朝,由于他在589年灭了最后一个纯粹的汉民族政权南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正朔王朝就无可奈何的由隋王朝继承。既然承认了隋王朝的正朔,由于隋王朝建立方式的禅让制特点,所以就必须承认北周的正朔。承认了北周,就必须承认向宇文氏禅让政权的西魏政权,偏偏西魏政权是北魏政权分裂的产物,所以,北魏的正朔也是必须承认的。
我们看中国古代历史政权的正朔,其中一个极艰难的地方就是评价386年建立的北魏开始的北朝政权体系。
618年,李渊建立的唐王朝并不是农民起义政权,他是隋王朝的地方政权(太原留守)趁机起兵控制中央后以禅让的外壳继承正朔,所以唐王朝的正朔的合法性来源于隋王朝的合法性。
907年,农民起义的叛将朱温灭唐,开始了五代的历史。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有人说:满清入主中原是亡天下。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
这个意思是否认蒙元和满清两个王朝在中国历史的正朔。
但是,从589年到1279年这个690年的王朝正朔的建立的基石是承认589年隋朝统一中国是政权的相互兼并而不是北方外来胡汉政权对南渡华夏衣冠政权的灭亡。也就说,589年,南陈的灭亡并不是华夏政权正朔的灭绝。历史的诡异就在于,东晋为代表的南方政权的正朔为什么断绝之后,华夏政权没有灭亡?这一诡异的另一问题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北魏为开端的西魏—北周—隋—唐为什么能够取代南方政权体系而代表中国正朔?
现在的历史教科书解释说: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让北方的五胡已经融入了汉民族,所以孝文帝汉化之后的北魏政权已经是汉族政权,所以,北魏后期分解产生的一系列政权,包括隋王朝,都是汉民族政权。
这个解释是站得住脚的,就好比非洲黑人的后裔奥巴马完全可以以美国人的身份担任美国总统一样。
与此相类似的就是,宇文觉,作为鲜卑后人,自我认可为汉族人后,他建立的政权就是汉政权。但是,“宇文”这个姓氏的来源是少数民族。一个少数民族的血缘后人竟然成为汉政权的皇帝,对于强调正朔的汉民族毕竟是一个讽刺。
我曾经因为承认蒙元政权和满清政权的正朔,是很被一些朋友批判的。
但是,如果按照这些朋友们的逻辑,589年之后的汉政权的正朔也是一个麻烦。
1127年,金军南下,北方沦陷为异族的统治,为了保持儒家正统,曲阜孔氏后裔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抱负着孔子和亓官氏夫人的一对楷木像南迁,追随南渡的宋政权去了衢州,成为孔府南宗。
孔端友南下,留下弟弟孔端操一支在北方守卫孔圣坟茔。
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所以留居曲阜而不南下,当然就是周旋于天下大乱而保护孔圣坟茔。对于孔圣后人而言,卫道重于卫国,而保护孔圣坟茔是压倒一切的历史责任。留守曲阜的孔端操被金国政府册封袭任衍圣公,称为北宗。
孔端操之所以在北方,之所以接受封位,目的当然是保留孔圣坟茔。从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到1127年金军南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礼崩乐坏和少数民族进入曲阜,生存是第一法则。
1282年,不但南宋政权已经灭亡,而且代表中国正朔沦亡的崖山事件也已经发生,少数民族的元朝不但统治了北方,也统治了南方,还统治了更加广阔的领域。这一年,元世祖议立孔子后人,以寄寓衢州者为大宗,欲召南宗的孔洙回曲阜袭封奉祀。孔洙称先代庐墓在衢州,不忍离去,辞让封爵。元世祖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元世祖下诏免去南宋政府赐给孔洙的衍圣公爵号,任命其为国子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并赠给保护南宗林庙的玺书。
衢州孔氏之所以不肯接受忽必烈的封爵,就在于北宗有保护孔圣坟茔的家族功勋和率先接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功勋。
既然大家都接受了少数民族的管理,那么在伦理上就站在一个平台上,先登上平台的反而有了资格。
孔氏南宗和北宗的分置,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第一家族发展隐藏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带来意识形态扭曲的沉重一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但儒家的后人也为了功名接受异族的管理,这和264年蜀汉王朝彻底灭亡汉民众抛弃汉政权带有共同的道德符号。
适应成了汉民族最大的特点。
184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也给天下苍生带来无限的痛苦。刘备、诸葛亮、姜维对刘汉正统的苦苦坚持,就个人的信仰而言是崇高的,但就历史发展来看是反动的,是必然要失败的。
竭尽全力奋斗,面对注定的失败,姜维的悲怆呼叫随着滚滚长江的东逝水,绕过遮不住的青山依依,刺破时空,时时拷问我们:姜维的人生如何评价?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wslyb0859 1918楼 2014-02-22 16:19:07
曹操、诸葛亮、刘备已被从各种角度写太多太滥了,再看雨老师写完魏延、姜维,三国似乎再没哪个人物值得一写长篇分析的人了,雨老师有同感吗

-----------------------------
写评价文章,一个是总结出新的材料,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甲骨文解读奴隶时代,另一个就是评论者的时代变化产生的新的理论。
从严格的角度看,我这两个帖子都已经超出了人物的评价,应该包含以下的目的:一个是评价历史人物本身,比如魏延、姜维;二个是评价与主要人物乡关的人物和事件,比如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牵扯到诸葛亮是否精通军事的评价,比如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说明刘备对魏延的态度,比如姜维北伐牵扯到费祎的被杀;三个是通过点评历史人物通盘总结中国历史的一些意识形态问题,比如,今天刚刚发出的第309节就讨论蜀汉灭亡后中国政权合法性问题,当然也扯到了蒙元和满清,比如从邓艾自己改名扯到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我写这些帖子并不是仅仅研究历史,研究历史没有用演义小说的,我的目的是通过剖解几个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而思考中国的今天政治。我那个《魏延》,虽然并不热火,点击率不高但回复率很高,尤其骂战比较激烈,这在古代史帖子中应该是比较少的,其原因就是行文中有太强的意识形态特色,很为一些朋友讨厌,所以引发骂战。到了《姜维》之所以点击率和回复率都不高,就在于反对的一方已经骂够了,该讨论的都讨论了。
我这两个帖子,就帖子本身而言是无所谓的,我的才力并不大,但行文中的关注现实的含沙射影很容易引起别样的感觉。
其实,《魏延》和《姜维》都是意外的产品,就我本来的计划,是先从《水浒传》入手。我那个《卢俊义》仅仅是一个引子而已。
现在看,所有计划都打乱了,不仅仅是点评的对象的问题,而是某一个思考在哪一个帖子里出现,已经没有了计划了。
就我本人而言,相当时间不会写《三国》的长帖子了,但短帖子还是有的。
多谢关注。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0节
第二十二,缓缓落下的黑幕。
1、此间乐,不思蜀。
卫瓘稳定了成都局面,
不久,司马昭到达了长安,下令卫瓘继续军管成都,同时命令刘禅离开成都到洛阳。
刘禅已经是归降的俘虏,离开成都去洛阳,那是前途莫测,能不能活命,这个不好说,但回成都的可能就没有了。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三国演义》第119回说:“留卫瓘守成都,乃迁后主赴洛阳。止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跟随。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
跟随刘禅去洛阳,实际就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表示臣服于曹魏的统治,愿意为新的王朝服务,也接受曹魏可能的惩罚;另一个就是表示自己对刘禅的忠诚,愿意与刘禅同生共死。
姜维、张翼、廖化、董厥是蜀汉灭亡前夕的野战军核心领导人。他们在剑阁和钟会进行了相当时间的激烈防御战。蜀汉灭亡后,他们也一起谋划了假投降密计。
姜维的被杀,彻底断绝了蜀汉的复国梦想,而张翼死于乱军,也是益州士大夫集团的重要损失。董厥本来是文职军人,至于廖化,这个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于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忠臣,已经垂垂老矣。董厥和廖化,已经不可能有恢复蜀汉王朝可能。他们当然忠诚于刘禅,但更加忠诚于蜀汉王朝,他们当然关心蜀汉王朝的政治符号代表人物刘禅,但汉将的节烈更加重要。他们选择留在已经变换旗帜的成都,然后因为绝望忧愁而死。
不过,《三国志》中记载董厥最后也去了洛阳。
罗贯中美化董厥的目的就是让蜀汉王朝灭亡的体面一些。
积极劝说刘禅投降的谯周,曾经表示:“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谯周认为曹魏一定厚待刘禅,“裂土以封”,如果曹魏不给于刘禅应有的礼遇,“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刘禅投降,一种可能是被礼遇,另一种就是被侮辱。
谯周说:如果刘禅被侮辱,他一定去洛阳为刘禅争取利益。
刘禅已经被侮辱,谯周是什么东西?他能改变司马昭的决定?
那是不可能的!
谯周的话,其实是有潜台词的:如果你不被礼遇,我就到洛阳去和司马昭死掐,让他们杀死我,我愿意以生命为你的未来负责。
慷慨激昂的谯周,其实走到汉中就借病留下了,没有去洛阳为刘禅作伴。
谯周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非常的低,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他的坚持投降,而是因为他无耻的背叛了自己的诺言。
作为一个政府高官,在不能抵抗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民众的无谓死亡而选择投降,也是可以理解的。
1949年,以傅作义为代表的大批国军高级将领投降了自己的曾经对手,虽然有些不骨气,但毕竟是为了保留民族元气的负责任行为。
谯周的混蛋是对刘禅的欺骗。
《三国志》记载:“景耀六年,后主从谯周之计,遣使请降于邓艾。其书,正所造也。明年正月,钟会作乱成都,后主东迁洛阳,时扰攘仓卒。蜀之大臣无冀从者,惟正及殿中督汝南张通,舍妻子单身随侍。”
按照这个记载,蜀汉的士大夫,大多为了自己的家庭而不肯随伴刘禅。陈寿的行文非常的冷峻,劝说刘禅投降的谯周也没有随伴刘禅。
关于陈寿写《三国志》的态度,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他是无良文人。
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能绝对正确,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能绝对符合别人的评价。我认为,无论是对历史人物还是现实人物都不能绝对评价。
雨花石在这里唧唧歪歪的写东西,虽然态度很认真,但肯定有极多的错误和失误,如果全部是正确的,那就太可笑了。所以,对于别人的批评,我极少态度激烈,除非绝对触犯了我的伦理道德底线。
我个人认为,陈寿的贡献是巨大的,但肯定也有错误,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
不过,我认为,陈寿的错误就是个人思想认识的问题而不是品德问题。
陈寿说“蜀之大臣无冀从者”,这句话就是对蜀汉大部分士大夫的批评,而前面那一句“后主从谯周之计,遣使请降于邓艾”,就是对于曾经劝说刘禅投降的谯周竟然不肯随伴刘禅的责备。
谯周是陈寿的老师,而且非常欣赏陈寿,他们有很好的个人友谊。
陈寿没有公开的点名批判谯周的不讲信用,但字里行间流露了对谯周的不满。
陈寿是一个讲究原则的史学家,不以个人好恶歪曲历史。
陈寿这个记载,还有一个关键点:刘禅的投降书是郤正写的,所以郤正也是一个投降派。但郤正的投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行为,他的建议投降实际是为了保护刘禅的生命。为了照料刘禅,郤正舍弃家庭陪伴刘禅去了洛阳。
刘禅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虽然是小国君主,但毕竟是长期南面称尊:只有接受别人礼貌和伺候的权力而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俘虏,身份非常的尴尬,见人低三等,但如果过于自我下贱,曾经的蜀汉士大夫也没有脸面,所以,这个分寸并不好把握。
“后主赖正相导宜适,举动无阙,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时论嘉之。”
由于郤正的照料,刘禅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
所谓“疾风识劲草、板荡知忠臣”是也。
刘禅到达洛阳的时候,司马昭早就回到了朝廷。
司马昭召见了刘禅。
我已经说过,投降的艰难有两个:一个是个人的待遇,另一个就是集团和个人历史的自我否定。
司马昭灭了蜀汉,作为胜利者就有权批判蜀汉的政治和历史,对这种批判其实就是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管理能力和光辉历史。
司马昭公开责备刘禅:“公荒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
刘禅吓得“面如土色,不知所为”。
刘禅的投降,实际帮助了司马昭,而且刘禅的投降,对于诱降东吴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司马昭非常希望孙休能够学习刘禅主动投降自己。这一年的“冬十月丁亥”,司马昭派相国参军徐劭、散骑常侍水曹属孙彧出使吴国,“喻孙皓以平蜀之事,致马锦等物,以示威怀”,告诉孙皓自己已经灭了蜀汉,送给他一些在蜀汉获得的名贵马锦,其实就是恫吓。
司马昭绝对舍不得杀掉刘禅,他正想通过厚待刘禅而引诱江东呢。
朝廷的文武大臣都知道司马昭的内心世界,都知道司马昭要演戏。司马昭当然是演员,但也是导演,大臣们是群众演员,当然也要积极配合,所以就一起建议:“蜀主既失国纪,幸早归降,宜赦之。”
司马昭就按照既定的剧本,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
刘禅谢恩出内。
司马昭“因黄皓蠹国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凌迟处死”。
到了第二天,刘禅亲诣司马昭府下拜谢。
司马昭非常的宽容,设宴款待俘虏。
司马昭已经是晋公,刘禅是刚刚册封的安乐公。当时的曹魏王朝,除了皇族,只有司马昭和刘禅两个公爵,只不过一个是征服者,一个是高级俘虏而已。
但,既然是公爵宴会,而且司马昭一向很大方,那个级别就很高,所以就歌舞。
当时“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感伤”。
蜀汉的士大夫,当然极少接触魏国的歌舞,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观赏歌舞啊!如果不是刘禅的投降、蜀汉的灭亡,这些人能够看到这样的歌舞吗?
但,刘禅独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
蜀汉的士大夫,当然极少接触魏国的歌舞,而曹魏的士大夫当然就极少接触蜀汉的歌舞,现在,曹魏的士大夫命令蜀国的俘虏们表演蜀国的歌舞,对于蜀汉的士大夫来讲就是献降取容了。
人,略有感情,能不流泪吗?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老林寺李天真 1926楼 2014-02-24 05:23:45
对蜀汉定都成都有点不解,照理,按照隆中策,应该定都重庆才是蜀汉的最佳选择,成都当地地方势力太重,又无天险可居,离开荆州又远,完全不能同时遥控两个战略区--汉中和荆州,重庆就大不同了。
可能主要是蜀汉水军不行。
-----------------------------
就军事价值而言,重庆很重要。就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重庆更重要,所以他西部直辖市。但是,古今社会差别极大。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是工商业,重庆有便捷的长江航运,特别是三峡水库修建后,万吨级巨轮可以直通重庆,其运载量相当于十几条铁路。
但是,在21世纪之前,成都更加重要,因为那个时代是农业社会。成都在岷江流域,因为都江堰的灌溉和成都平原的肥沃,物产非常的丰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这个“沃野千里”指的是成都平原。由于农业社会的特点,古代益州的交通网络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实际上,建国后修建宝成——成昆铁路也把大西南的交通中心定位为成都。21世纪之前,初中地理交通的考点仍然把成都当成一等一的交通枢纽。重庆交通的核心是嘉陵江和长江,但古代的三峡通航能力极差,所以影响了重庆的位置,而且重庆号称“山城”,周围缺少平原,粮食出产太少,不适合大发展。
今天中国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是九个: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湖南的洞庭湖平原,湖北的江汉平原,江西的鄱阳湖平原,江苏、安徽的江淮地区,江苏、浙江的太湖平原,还有一个就是四川的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整个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粮油产区。1935年,张国焘南下的的口号就是“南下成都吃大米”。如果国家动乱或者中国处于长期对外战争,成都的地位立即就超过重庆,因为第三产业实际没有价值,而第二产业也不能吃饭。太平盛世,粮食无所谓,一旦动乱,粮食就是压倒一切的考量。尤其今日之中国,城市和交通的大发展,已经破坏了太多的耕地,一旦有战争,东部的一些产粮基地有受到战争破坏的可能。唯独成都平原比较稳定,这也是当年太祖大西南三线建设的用意所在。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回复第1921楼, @yc雨花石
@wslyb0859 1918楼 2014-02-22 16:19:07
曹操、诸葛亮、刘备已被从各种角度写太多太滥了,再看雨老师写完魏延、姜维,三国似乎再没哪个人物值得一写长篇分析的人了,雨老师有同感吗
-----------------------------
写评价文章,一个是总结出新的材料,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甲骨文解读奴隶时代,另一个就是评论者的时代变化产生的新的理论。
从严格的角度看,我这两个帖子都已经超出了人物的评价,应该包含以下的目的:一个是评价 历史 人物本身,比如魏延、姜维;二个是评价与主要人物乡关的人物和事件,比如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牵扯到诸葛亮是否精通军事的评价,比如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说明刘备对魏延的态度,比如姜维北伐牵扯到费祎的被杀;三个是通过点评 历史 人物通盘总结中国 历史 的一些意识形态问题,比如,今天刚刚发出的第309节就讨论蜀汉灭亡后中国政...
--------------------------
@林中明月 1923楼 2014-02-24 01:06:44
红楼梦 卢俊义 魏延 姜维 一路看来 收获甚多 非常感谢 期待更多精彩。下一个是封神还是陈光?

-----------------------------
关于下一步是《陈光》还是《封神》,应该是《陈光》,因为《陈光》已经写完了100多节。
由于一贯的能扯淡的习惯,加上我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历史学家,不过借天涯平台相互娱乐而已,所以《陈光》写的严重跑题。
写《陈光》最大的艰难是材料的短缺。我个人也不能掌握等多的材料,不过是在网络上寻找而已。
我写《陈光》已经颠覆了原来的思路,大约是一下几个考虑:
一、陈光本人参加的集团的的事业是成功的,也就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从这个角度看,陈光的人生是幸福的。
比如,蜀汉的老将廖化在264年没有去世,而刘禅竟然是安乐公这样的爵位,但蜀汉的灭亡说明他们的大事业彻底失败,即使他们本人享有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人生都是失败者。
反过来讲邓艾,虽然被杀,虽然后人的也很倒霉,但他灭了蜀汉,他的大事业是成功的。
政委一个共产党的革命军人,陈光看到了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所以他的大事业是成功的。

所以,我写的《陈光》的主线不是陈光本人的事业,而是共产党人怎样打败敌人建立自己政权的事业。

二,由于陈光材料的缺乏,有些内容不好写,但可以通过别人的历史进行类比。比如,肖克和陈光一起参加了湘南暴动、一起上了井冈山,抗战初期肖克是副师长、陈光是旅长。解放战争后期肖克是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陈光是副参谋长。我们可以用肖克的人生对比陈光。

但是,由于陈光是近代人物,他的人生历史太多牵扯到中共领袖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罗荣桓、叶剑英、邓子恢、陶铸等人,所以写的非常艰难。

至于《封神》演义,娱乐性扯淡而已。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裁判资路2 1936楼 2014-02-24 21:10:13
李自成集团固然是恶棍,满清军队入关后的罪行远超大顺军。你承认满清的合法性无非是从结果倒推罢了,这是什么混蛋逻辑
两伙歹徒,一伙想抢劫楼主,本事不够被楼主打跑了。另一伙歹徒十分强大,楼主无力反抗,歹徒命令楼主的爱人去小树林。。。。。歹徒十分满意,让楼主当了自己的奴仆,虽然被屈辱但能活下去,而且免于被其它歹徒欺负的烦恼。按照楼主的理论,一定强烈批评前一伙歹徒,歌颂后一伙歹徒,因为他们"......
-----------------------------
你说的这个道理,不仅仅是我明白,而且是所有的人都明白。比如,抗日战争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我们就很正大光明的歌颂正义。但是,满清统治了中国268年,蒙元统治中国92年,合在一起是360年,所以中华阶级社会文明必须掐掉接近十分之一。但是,中国北方从317年到581年(十六国和北朝)、1127——1368年(金和统一前的蒙古)都处于少数民族管理下,加起来又是一个505年。两个数字是865年,至于幽云十六州还必须多加上946年——1127年的181年。也就是说,生活在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原有的汉族人必须承认自己的祖先曾经在外敌或者少数民族统治下1046年。
那么,我们的历史怎样写?有清一朝268年,所有在清王朝当官的文臣武将都应该是汉奸,所有接受统治纳税完粮的也是汉奸。李鸿章、曾国藩、一路倒推过去,包括刘庸、纪晓岚统统的汉奸,生活在蒙元的赵孟頫、张养浩统统的汉奸。接受金国封授的孔端操汉奸,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王猛也是汉奸。
那么,我们的历史就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独立的国家时代,一个是汉奸时代。这样的历史,你看……
第二,之所以不能承认蒙元和满清的管理,就在于他们不是汉族人,向上推一步,那就是民族自我独立管理。蒙元、满清的无权管理汉族人的逻辑一旦建立,那么汉族人物权管理少数民族的推论也就成立了。卫青、霍去病屠杀了多少匈奴人?汉民族凭什么管理西域?西藏到底是中国的西藏还是藏族的西藏?东北是满清的还是中国的?
如果承认了民族自我管理,那么今天的中国,汉族人凭什么去少数民族地方当领导?少数民族为什么在中央当官?
用意识形态阉割历史是很简单的,但现实如何处理?
20世纪80年代,刘兰芳说《岳飞传》有一些辱骂女真的东西,后来就被迫修改,因为女真的后人提意见:你可以骂金兀术这个人,但不能侮辱我们这个民族。如果你们汉族人不承认我们,你们可以杀死我们或者让我们独立回老家。
朋友,你如果不承认蒙元,你愿意让蒙古族生活的区域独立吗?你不承认满清,你愿意让满洲独立吗?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1节
刘禅嬉笑自若:该鼓掌就鼓掌,该叫好就叫好,该喝酒当然喝酒,该吃肉绝对吃肉。
酒至半酣,司马昭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感慨莫名的司马昭和贾充咬完耳朵,就问刘禅:“颇思蜀否?”
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须臾,刘禅起身更衣,也就是下厕所,郤正跟至厢下说:“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徜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
刘禅撒了一泡尿,牢记郤正的话入席。
当时“酒将微醉”,司马昭就接茬问:“颇思蜀否?”
刘禅就把已经牢记的郤正的教导回话,他的记忆力很好,但感情不能酝酿,“欲哭无泪,遂闭其目”。
司马昭突然来了一句:“何乃似郤正语耶?”
刘禅开目惊视,下了一跳,实实在在的说:“诚如尊命。”
司马昭和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这就是乐不思蜀的故事,罗贯中给了一个评价:
追欢作乐笑颜开,
不念危亡半点哀。
快乐异乡忘故国,
方知后主是庸才。
刘禅的确是一个平庸的人,但自古就有庸人多福的俗语。刘禅自从在新野出生,到271年去世,当了四十多年的安乐天子,除了长坂坡经历了风险,他的一生就是平安、祥和的一生。蜀汉政权的灭亡葬送了刘备、诸葛亮、姜维等人辛辛苦苦奋斗的所有果实。那一年,刘备在徐州被吕布赶得七零八落,猎户刘安因为需要养护自己的母亲不能追随刘备复兴汉王朝的大业,就杀死自己的妻子让刘备饱餐了一顿肉食。
有多少人为了蜀汉王朝的兴建和发展而流尽最后的一滴血,舍弃自己的大好头颅。
刘禅轻松的就断送了江山:
全忠义士心何烈,
守节王孙志可哀。
昭烈经营良不易,
一朝功业顿成灰。
平庸的刘禅实在不能承担他的先人和拥护者赋予的使命。
但是,一个平庸的人能够当四十多年的皇帝吗?
历史上并没有多少对于刘禅的负面记录,这一个乐不思蜀是刘禅负面形象的主要来历。
刘禅可能确实没心没肺。
但是,刘禅也可能已经早就和郤正设计了一个局。
姜维的假投降,说明蜀汉王朝的正统地位还是有一些社会影响的,刘禅是复兴汉王朝的政治旗帜,如果刘禅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对于司马昭就有威胁。刘禅要想活的安安宁宁,就必须伤透那些蜀汉王朝的拥泵者的心灵,而复兴蜀汉王朝的绝对不可能,才可以让司马昭彻底放弃对刘禅的戒心。
刘禅在司马昭的突然袭击下,承认并出卖了郤正。一个连郤正这样最后的朋友都出卖的人,除了姜维那样的绝对的意识形态的死心眼子,还有人对他忠诚吗?
所以,司马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
也许,刘禅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演员,蒙骗了司马昭。
不管什么原因,刘禅能够过一个安定和平的晚年了。
司马昭对刘禅的礼遇,征服了相当部分原蜀汉士大夫的心。
蜀汉的建宁太守霍弋在得知刘禅被礼遇后,“遂率部下军士来降”,蜀汉丢失了最后一支忠诚的部队。
郤正也加入了中原政权,他被赐爵关内候。“泰始中”,大约269年左右,他“除安阳令”,到了泰始八年,也就是刘禅去世后的第二年,司马炎给郤正一个文件:“正昔在成都,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及见受用,尽心干事,有治理之绩,其以正为巴西太守。”郤正回到益州故土担任了巴西太守,司马炎高度评价了郤正对于刘禅的忠诚。
咸宁四年,278年,蜀汉最后的忠臣、姜维的铁杆粉丝郤正去世了,“卒”。
到这个时候,蜀汉王朝不但没有了现实的拥护者,也已经没有人在梦中记忆。
在刘禅到洛阳之后,董厥、樊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慰劳”。他们已经真诚的为司马昭稳定益州新占领区而努力。
《汉晋春秋》记载,司马炎登基后,樊建担任了给事中,经常和司马炎见面,偶尔就扯淡。
“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
司马炎也非常的关注诸葛亮。
樊建就高度评价:“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
司马炎很感叹:“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看来,司马炎登基后,工作非常的多,经常要事必躬亲,这家伙又是一个喜欢委托别人干活自己和美女睡觉觉的人,所以就对大臣不能像诸葛亮那样有能力工作而感喟莫名。
从司马懿开始,经司马师、司马昭到司马炎,这爷四个的一个共性就是比较实在,不自我飘飘然的崇拜。
《晋书》记载了司马炎厚待谏臣刘毅的故事。
刘毅,字仲雄,216年出生,那一年刘备刚刚平定益州,正因为荆州问题和孙权闹矛盾,“东莱掖人”,山东掖县,那个地方产黄金,他是西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刘章的老爹是刘邦年轻的时候和邻居 的妇人腻歪出来的非婚生庶长子。
刘毅“幼有孝行,少厉清节”,品质高尚的好青年,“然好臧否人物”,特别喜欢评价人物,而且准确而刻毒,所以“王公贵人望风惮之”。
刘毅侨居平阳的时候,太守杜恕,杜恕就是杜预的老爹,聘请他为功曹,这家伙“沙汰郡吏百余人”,一下子吏治极大澄清,老百姓弄一个歌谣:“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
刘毅有能力,但离不开杜恕的认可和选拔。但是,老百姓有时候也刻薄,竟然编歌谣调侃杜恕,这不故意挑事吗?幸亏杜恕是一个忠厚人。
曹魏末年,“本郡察孝廉”,向中央推荐他,担任了“司隶都官从事”,不但“京邑肃然”,他还要弹劾河南尹。
按照时间段,这个司隶校尉可能是钟会,他拒绝刘毅的弹劾:“攫兽之犬,鼷鼠蹈其背。”
养狗的目的是赶跑野兽保卫家庭的安全,家里有老鼠是可以理解的。
从这个话看,大约河南尹管理不善,下属非常的贪腐。
刘毅说:“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
那我们为什么不养一条既能赶跑野兽保卫家庭安全也能吃掉家里老鼠的狗呢?
那么,养猫干什么?
还有一句话:狗逮耗子——多管闲事。
用人用长而不回避短处,因为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钟会这个对河南尹的袒护,一个是使用人才的用长避短,另一个就是投鼠忌器,我费了极大的力气查找,刘毅弹劾的河南尹可能是王恂。
王恂的父亲是去世的河南尹王肃,爷爷就是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朗,王恂的姐姐是王元姬,姐夫是当时的相国司马昭,两个外甥是司马炎和司马攸。
如果我这个查找属实,那么刘毅对于王恂的弹劾就不仅仅是主观上澄清吏治,客观也有剪除爪牙对抗司马昭的政治影响。
刘毅弃官而去,他是一个不贪恋富贵的清官。
263年,因为钟会进入了汉中,司马昭当了晋公,刘毅同郡的老乡王基和太常郑袤向司马昭推荐刘毅。司马昭征召他担任相国掾,当自己的助手。刘毅“辞疾”,装病,“积年不就”,长时间不接受。社会舆论传播刘毅是曹魏的忠臣,估计与他弹劾司马昭的小舅子相联系了,司马昭“怒其顾望,将加重辟”,要杀他的头。刘毅怕死,“应命,转主薄”。
想当年,司马懿也不肯接受曹操的征辟,但一个杀头,司马懿也只好改变信仰了。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原则,但很多人的原则抵不过利益的诱惑,能够不怕杀头的就很少少了。
司马炎登基后,刘毅的地位不断上升,咸宁四年(278年),刘毅担任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吓得“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
当时的人们把刘毅比为西汉的诸葛丰(诸葛亮的远祖)和盖宽饶。
刘毅在朝干了几件很厉害的事情。
一个是向司马炎上了个反对九品中正制的奏章:“以魏立九品,权时之制,未见得人,而有八损”。司马炎看了他的意见书,“优诏答之”,那个意思是很欣赏。
“后司空卫瓘等亦共表宜省九品,复古乡议里选”。
但是,九品中正制是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士族有太强大的社会力量,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公开与士族决裂,除了政治自杀没有别的结果,曹操“唯才是举”对抗士族力量,所以,司马炎“竟不施行”。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裁判资路2 1936楼 2014-02-24 21:10:13
李自成集团固然是恶棍,满清军队入关后的罪行远超大顺军。你承认满清的合法性无非是从结果倒推罢了,这是什么混蛋逻辑
两伙歹徒,一伙想抢劫楼主,本事不够被楼主打跑了。另一伙歹徒十分强大,楼主无力反抗,歹徒命令楼主的爱人去小树林。。。。。歹徒十分满意,让楼主当了自己的奴仆,虽然被屈辱但能活下去,而且免于被其它歹徒欺负的烦恼。按照楼主的理论,一定强烈批评前一伙歹徒,歌颂后一伙歹徒,因为他们"......
-----------------------------
我认真思考了你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但不那么适合历史领域。我们评价历史,是评价的过去的事情而不是现实的政治,我们仅仅有评价的权力而没有改变的可能。
我的意思是说,的确来了一群强盗,强奸了女人,但不是今天,而是古代,并且可能生了孩子,他就生活在今天。
一个女人,被强奸了,大可以检举揭发,让坏人接受惩罚。但是,如果一个女人被拘禁了几年,然后生了孩子。这个女人获得自由后的选举就艰难:让法律惩罚、让舆论批判那个混蛋男人的潜台词就是自己的孩子必须接受侮辱,他的父亲是一个坏蛋。
我们知道,金军南下无恶不作,烧杀抢劫。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宋钦宗被迫献出了皇室的所有女人供金军蹂躏,这些女子很多怀了孕,生了孩子。
请问:这些被迫生下来的孩子们的后人们,怎样评价历史?
契丹,女真,作为民族,整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结局是民族融合了。今天的汉族人,每一个都很难说清楚自己的血缘传承,即使是谱系清清楚楚的,谁敢保证自己的所有祖母们都是纯粹的汉族人?
即使是蒙元和满清,由于和汉族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过于悠久,通婚也已经非常复杂。据历史记载:乾隆帝的一个女儿改姓于氏嫁入了孔府。也就是说,曾经的中国第一家庭,孔氏北宗其实已经融入了满洲的血统。
据各种各样的传言:乾隆可能是汉族人或者他的母亲是汉族人。乾隆的孩子特别多,今天的满洲族群中相当部分是有汉族血统的。
批判是容易的,但必须进行区别。



必须提醒:曹雪芹的祖先是最早投降满清的汉族人,所以,《红楼梦》是汉奸的后人写的作品,你愿意承认他是汉奸文学吗?


还有一个问题,满清灭亡后,也有许多满人为大中华贡献巨大:
我随便在网上搜了一个满人名单,里面有太多的人贡献巨大,你愿意把他们和他们的祖先切割为外国人吗?
罗常培——现代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元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
老舍——近代文学家、剧作家,中国大陆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的一位;
关向应——八路军120师政委,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1946年7月因积劳成疾在延安病逝;
佟鳞阁——前国民党陆军29军副军长,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抗击日寇的核心将领,同年在北平保卫战中壮烈牺牲;
金永绪——中国满洲省委,1931年11月,在辉南县三甲龙湾与日寇战斗中壮烈牺牲;
高锦明——八路军129师团政委,建国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
吴克仁——国民党陆军一一七师师长、六十七军军长,1937年11月在淞沪抗战中壮烈牺牲;
伊俊山——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方面军政委,建国后曾任中国矿业部冶金设计公司任副经理;
李春润——东北抗联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副司令,1933年8月在东港塔沟战斗中壮烈牺牲;
白乙化——八路军晋察冀军分区副司令员,1941年2月在平北马营乡战斗中壮烈牺牲;
程砚秋——京剧艺术大师,梨园界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京剧艺术大师,梨园界四大名旦之一;
启功——国学家,文物鉴定专家,书法家;
何镜涵——著名画家,学者;
侯宝林——相声艺术大师,现代相声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前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艺术语言学教授;
胡瑞华(蝴蝶)——一代影后、无声电影艺术家;
金毓黻——史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研究员,著有《渤海国志长编》、《东北通史》等;
爱新觉罗·溥儒——近代书画家,代表作品《雪山访友图》《岁寒幽禽图》等;
乌铖——前国民党政府空军总司令,副总参谋长,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
端木蕻良——现代文学家,前首都文联副秘书长;
金长文——当代核共振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诗白——当代微电子技术专家,清华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
童村——抗生素药剂学家,我国国产青霉素的最早研制者,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
黄廷枢——前国民党海军上校,新中国时任前大连海事学院航海系主任、研究生院导师,我国海事商务法的奠基人之一;
佟国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前副主任,中国海军水警政治部主任,1988年授中将军衔;
万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前装备计划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授中将军衔;
丁秋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前政委,浙江军区副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
白希清——病理学家,前中国医疗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卫生研究院副院长;
吴英凯——心血管外科专家,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赫崇本——海洋物理学家,中国海洋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前山东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鞠抗捷——计量学专家,前国家计量局副局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于永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现授上将军衔;
白春礼——当代化学家,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 ;
钮茂生——水利学家,原水利部部长,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第十五届、十届中央委员
仓恩利——当代中医骨科专家,黑龙江中医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
爱新觉罗·文蓬(字瀛生)——当代翻译家,语言学家,著有《日语常用词例解词典》《不列颠百科全书》《满语基础讲义》;
金默玉(爱新觉罗·显琦)——当代翻译家,外语言教育家;
英若城——当代话剧表演艺术家;
富裕光——当代民俗学家;
胡松华——当代男高音歌唱家;
关牧村——当代女中音歌唱家;
白淑湘——当代芭蕾舞舞蹈家,前中国舞蹈协会副 ;
栾荣年——当代民族舞蹈家;
关肃霜——当代京剧艺术家;
赵葆绣——当代京剧艺术家;
关纪新——当代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副所长;
金铁霖——当代民族声乐教育家;
常宝华——当代相声艺术家;
英达——当代导演,影视剧作家;
爱新觉罗·恒山——当代美术鉴赏家,中国书画学会研究员,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
郎平——当代女子排球运动员,排球教练;
赵忠祥 ——当代节目主持人;
齐秦——当代艺人;
关之琳——当代艺人;
那英——当代艺人;
火风——当代艺人;
柯岩——著名诗人;
胡军——当代演员;
吴京——当代演员、北京武术队助教,代表作《功夫小子闯情关》,《醉 猴》,《太极宗师》;
肇俊哲——当代足球运动员;
惠英红——当代著名演员;
杨静——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主持人;
沈傲君——当代演员,代表作品《神医喜来乐》;
佟童——当代小演员,代表作品,电影《微笑的螃蟹》,《少年大钦差》;
林依伦——当代著名歌手 代表作《爱情鸟》,《带上你的故事跟我走》;
金正昆——CCTV百家讲坛特邀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资深礼仪专家,是近年来活跃在人际沟通与社交礼仪讲台上的知名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
蒙曼——CCTV百家讲坛特邀专家。2002年7月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2节
刘毅的另一个重大行为是弹劾羊琇。
羊琇,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老家山东新泰,20世纪90年代我们这个地方出售过新泰出产的一种叫黑力士的啤酒,感觉还可以。他的父亲是曹魏太常羊耽(《三国演义》没有出现),他的母亲是辛宪英,出现于《三国演义》第107回,是一个极有见识的女人,他的亲哥哥羊瑾是尚书右仆射,他的堂姐是司马师的妻子羊徽瑜,而羊徽瑜的弟弟是名将羊祜。
《三国演义》的第107回,司马懿饶过了赶赴高平陵的参军辛敞。辛敞是羊琇的亲舅,也是司马师的老婆的堂舅,按关系,司马炎也要称呼他一个舅姥爷。
羊琇“少举郡计”,担任统计工作,跟随杜预“参镇西钟会军事,从平蜀”。
钟会谋反,羊琇“正言苦谏”,估计也被钟会关了禁闭,侥幸未死,“赐爵关内侯”。
羊琇“涉学有智算”,有学问,也有心机,他小时候和司马炎感情很好,“甚相亲狎,每接筵同席”。
他曾经对司马炎说:“若富贵见用,任领护各十年。”
你如果掌握了大权,提拔我担任10年的中领军和10年的中护军。
司马炎“戏而许之”。
既然羊琇把自己的政治生命押给司马炎了,所以就要帮庄打保皇。
司马炎“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司马攸,老爹司马昭一向“意重”司马攸,“恒有代宗之议”。
这个时代非常类似于曹操晚年曹丕、曹植的争储。
羊琇秘密为司马炎“画策,甚有匡救”。这个羊琇仔细观察司马昭“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准备了许多国务备案,让司马炎“默而识之”,死记硬背,搞填鸭教学。
面对司马昭“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司马炎“答无不允,由是储位遂定”。
历史惊人的类似,当年杨修也是为曹植弄了许多“答教”,面对曹操“每以军国之事”相问,曹植“ 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疑”。
曹植的能力比司马炎高超的多,也蒙不了曹操,司马炎竟然蒙过了司马昭,或者是司马昭比不了曹操,或者是司马昭故意装糊涂演戏。
司马炎登基后,履行诺言,羊琇“累迁中护军,加散骑常侍。琇在职十三年,典禁兵,豫机密,宠遇甚厚”。
羊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肯定有巨额非法收入,“又喜游宴,以夜续昼,中外五亲无男女之别”,胡闹的狠些,古人写历史,为了积阴德,有些话不那么直白,后人就向《红楼梦》那个方向琢磨好了。
“然党慕胜己,其所推奉,便尽心无二。穷窘之徒,特能振恤。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铨次之理。将士有冒官位者,为其致节,不惜躯命。”
这一大托就是说羊琇特别喜欢、特别长于推荐、选拔人才,用人之长,不计小嫌,对于贫穷的人也非常的慷慨,所以深受禁军爱戴,在部队里有很高的威信。
因为“放恣犯法”,羊琇“每为有司所贷”,司隶校尉刘毅弹劾羊琇“应至重刑”,司马炎虽然也派司马攸向刘毅求情,但因为罪证确凿,司马炎也忍痛免了羊琇的职务。
刘毅能够弹劾掉羊琇,那是很有些胆量和能力的。
但是,司马炎也是一个很记念旧恩情的家伙,面对刘毅的怒目金刚,只好暂时答应,其实是忽悠忽悠。
羊琇“寻以侯白衣领护军”,司马炎让他以侯爵的身份主持中护军的工作,“顷之,复职”。
如果历史如此简单,羊琇不过一个贪腐的官僚而已。
西晋初年的历史就是司马炎成为司马昭的接班人,司马炎的时代,最大的关乎国运的历史就是司马攸和司马衷的继承人争夺。
283年,司马攸被荀勖和冯紞等人鼓捣出京城回齐国封地,羊琇“以切谏忤旨”,弄得司马炎非常的不高兴。面对继承人影响基本国政,羊琇不忌惮司马炎的态度, “又以构使齐王出镇者为杨珧等”,特别愤怒只顾个人利益而影响国家大略的杨珧,“乃与北军中候成粲谋杀” 杨珧,搞政治谋杀,“事泄,左迁太仆,愤怨病卒”。
羊琇力谏司马炎遭贬谪而忠贞不易,明代于慎行在《读史漫录》卷六中誉羊琇、王济为“群贤”。
贪腐犯成了“群贤”之一,这个历史乱的可以,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因为每一个人评价人物的标准都不相同。
如果仅仅是鼓捣羊琇这样的权贵,还显示不出刘毅的特立独行,他竟然能够当面侮辱司马炎。
司马炎“尝南郊”,出去巡查,大约看到了普天下男女劳动、田产丰茂。能够让老百姓自由自在的劳动,就是很好的皇帝了,所以,“礼毕,喟然”,心情非常愉快,问刘毅:“卿以朕方汉何帝也?”
司马炎需要马屁,这个正常,但为什么需要刘毅的马屁呢?刘毅并不是最高级的领导。
很简单:刘毅是刘邦的后代,让刘邦后代把自己类比为英明的皇帝,那么一种特别的享受。
但是,刘毅是一个比较不马屁的人。
刘毅说:“可方桓、灵。”
汉桓帝、汉灵帝是最差劲的两个皇帝。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劈头一桶凉水,不,马尿,让你不仅仅是大煞风景,而是窝窝囊囊。
那个意思就是故意给你不自在。对待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开路,不要纠缠,因为他一定有更加恶心的理由等待你的辩解。
司马炎一定要找头疼:“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
我就是再差劲,也不应该比喻成这个类别吧!
刘毅说:“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皇帝卖官充实自己的小金库,难道不是昏君吗?
司马炎“大笑”说:“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奇怪奇怪真奇怪,被骂昏君笑开颜。
第一,司马炎没有否认自己的卖官收钱。
第二,司马炎竟然以一种很搞笑的态度看待刘毅的批评。
那个意思:无所谓啦,你用这样搞笑的借口给我开玩笑,实在有趣啊。
古代的卖官鬻爵不同于今天,他包括以下的范畴:实任官;候任官;荣誉爵位。
卖官鬻爵在历史上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234年的战国时代,秦国因为境内爆发瘟疫,加上和韩国、魏国爆发战争,粮食严重短缺,下令境内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此时是秦王嬴政四年。因此有人说秦始皇是卖官鬻爵的祖宗,其实这个时候权力掌握在“仲父”吕不韦手里。
当时秦国卖的是爵位而不是官职。
古代是等级森严的社会,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益,这个权益并不绝对等同于今天的腐败。
卖官,也就是卖实任官,不但卖官的腐败而且买官的也一定要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卖官实际是拿民众的利益自己腐败。
卖候任官,那就不一定了。古代有候补官员,他们有担任官员的可能,但可能非常的渺茫,很多人就候补一辈子。这样的候补官实际没有腐败的机会,他们买官的投资有收不回来的可能。
据说:某地教育局招聘了一批副科级干部,充实办公室,几年下来,他们还是副科级的办事员,不但工资比不上一线的教师,而且月没有腐败的机会,有几个实在耐不住这种冷衙门,一声“byebye”,下海经商去了。
而出卖荣誉爵位,仅仅是给出钱买爵位的人一个享受自己物质财富的机会而已。
我们知道,古代人的衣服、房屋、交通都有等级规范,不同的官爵享有不同的待遇。
比如,普通农民,“黔首”,就不可以穿绫罗绸缎,有钱也只能坐二人抬的小轿,家里的房屋也有固定的高度。
如果你花钱或者多交粮食,提高了爵位,也就是社会等级,也许就可以穿绫罗绸缎。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裁判资路2 1936楼 2014-02-24 21:10:13
李自成集团固然是恶棍,满清军队入关后的罪行远超大顺军。你承认满清的合法性 -----------------------------
@yc雨花石 1940楼 2014-02-25 08:02:20
你说的这个道理,不仅仅是我明白,而且是所有的人都明白。比如,抗日战争我们 -----------------------------
@jhaibo77 1942楼 2014-02-25 10:38:55
同意楼主的想法,一个人生活在世上难道你从不妥协从不转弯吗,政治同样如此不妥协的方孝孺死了还连带着他的亲戚朋友学生几百口人哪。当时反对朱棣的人很多但是朱棣也只是诛了他一个人的十族,难道说这些人的亲属也要去死才是应该,1279年伶仃洋里飘满了尸体难道这就是大义, 历史 上有许多民族消失在漫漫的长河中难道他们全体都战至了最后一个人吗,显然不是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最好的和最坏的创造了 历史 ......
-----------------------------
@裁判资路2 1944楼 2014-02-25 10:57:33
完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极端实用主义 历史 观,这是根本意识形态的差异,不谈也罢,不可能统一认识的。
楼主我还是很佩服的,我正看到姜维邓艾的段谷之战。没想到楼主除了 历史 和地理,对用兵之道也有研究,这一段解读的入情入理,看的很过瘾。
很想听颜老师分析一下,司马炎在帝王中也算是中上水平了,怎么就会选了个白痴儿子当继承人呢。他这个决定可以说祸害了中原人民400年
-----------------------------
以中国皇帝分类看,司马炎应该是上等,我们看明朝那些昏君和汉朝那些小朋友以及唐朝后期的傀儡,真正能够掌权的皇帝也就一半多,而除掉亡国的那些,优秀的的确不多。
司马炎的贡献如下:1、保持了30年的和平,仅仅短期的灭吴,这个很不容易,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能够保持30年大体国内和平的时期并不是很多;2、能够让老百姓正常生产,司马炎个人比较好色,除此外没有其他缺点,当时社会非常的奢侈,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曹操时代不奢侈,因为没法奢侈,相对贫困农村,大城市的低保户的生活也奢侈;3、统一了中国。
仅仅这三点,就是很难得的皇帝。

司马炎之所以最终排除司马攸的继承权而选择长子,是有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1、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统治阶级主流力量的掌握权力。比如,皇帝去世,皇后一定是太后,如果皇后的儿子不能当接班人,那么内乱的概率极大。比如,刘邦如果一定要让刘如意当接班人,就一定要把吕后集团整个除掉。西汉初年,几个大功臣纷纷谋反,吕后集团成为刘邦最重要的依托,如果左右开工,那么,刘邦的天下就塌架了。司马炎如果让司马攸等级,就要把自己的丈母娘家铲掉,否则杨氏家族一定要扯淡。
2、如果让司马攸即位,还有一个潜在麻烦,如果司马衷的儿子非常的优秀而司马攸的儿子非常一般,那么政权还能不能回到司马衷的儿子手中。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是杜绝了争夺机制,而一旦择优就有无数的可能。
三国时代,从袁绍、刘表、曹操、刘备(刘封、刘禅)来看,只要在孩子中有选择就一定内乱,轻者损失极大,重者彻底灭亡。司马炎一旦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以后的皇帝也可以以此为理由选择接班人。
3、司马炎本人的问题。
西晋王朝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对于王朝的开创者就有争论,贾谧提议把司马炎定位开创者,但唐朝修《晋书》的“前三本级”仍然是“宣帝纪第一”、“景帝、文帝纪第二”、“武帝纪第三”。不要轻看这个体系。按照这个体系,西晋的实际建立者是司马懿。按照这个体制,司马师、司马昭享有大体相当的地位。古人写史书,很注意体系。皇帝很少有合并的,把司马师、司马昭合并的目的就是他们兄弟二人接力棒建立晋王朝。按照这个体系,司马皇族的皇统如下:
司马师
司马懿——
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

如果司马攸接班,由于司马攸已经过继给了司马师,而且司马昭本人页承认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那么,西晋的皇统如下:

司马师——
司马攸——司马某——司马某某——
司马懿—— ——
司马昭
——司马炎

请注意,在这种体系下,司马攸作为司马师的继子是正宗,作为司马昭的幼子有血缘,所以就成了西晋王朝正儿八经的合法皇帝,而司马炎由于当年司马昭的犹疑和后代剥夺继承权,成了西晋皇统中比较孤雁出群的一个。
在这种排序中他的皇位的合法性就容易被质疑。

赵宋王朝不同于这个排序。
赵匡胤的王朝开创者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虽然他的后人被剥夺了继承权,但赵宋的皇统是: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
不管宋朝皇帝怎样选择,都不影响宋太祖的历史定位。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裁判资路2 1936楼 2014-02-24 21:10:13
李自成集团固然是恶棍,满清军队入关后的罪行远超大顺军。你承认满清的合法性 -----------------------------
@yc雨花石 1940楼 2014-02-25 08:02:20
你说的这个道理,不仅仅是我明白,而且是所有的人都明白。比如,抗日战争我们 -----------------------------
@jhaibo77 1942楼 2014-02-25 10:38:55
同意楼主的想法,一个人生活在世上难道你从不妥协从不转弯吗,政治同样如此不妥协的方孝孺死了还连带着他的亲戚朋友学生几百口人哪。当时反对朱棣的人很多但是朱棣也只是诛了他一个人的十族,难道说这些人的亲属也要去死才是应该,1279年伶仃洋里飘满了尸体难道这就是大义, 历史 上有许多民族消失在漫漫的长河中难道他们全体都战至了最后一个人吗,显然不是的,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最好的和最坏的创造了 历史 ......
-----------------------------
@裁判资路2 1944楼 2014-02-25 10:57:33
完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极端实用主义 历史 观,这是根本意识形态的差异,不谈也罢,不可能统一认识的。
楼主我还是很佩服的,我正看到姜维邓艾的段谷之战。没想到楼主除了 历史 和地理,对用兵之道也有研究,这一段解读的入情入理,看的很过瘾。
很想听颜老师分析一下,司马炎在帝王中也算是中上水平了,怎么就会选了个白痴儿子当继承人呢。他这个决定可以说祸害了中原人民400年
-----------------------------
我的电脑水平差劲,这个西晋的皇统全弄乱了。
《晋书》的皇统是: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
如果司马攸即位就变成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攸——到以后
我弄不好电脑的排版,大体意思就是因为司马攸是过继了司马师和是司马昭的亲儿子,成了直接继承皇父和本生皇父的继承人,弄得司马炎定位很尴尬。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3节
我们看《红楼梦》第13回,秦可卿去世后的故事。
“贾珍因想道:‘贾蓉不过是黉门监生,灵幡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
贾蓉不过是黉门监生,他的妻子秦可卿发丧的级别太低,这一点大家是明白的,即使在今天,官员的级别也决定了悼词高度和追悼会的规模。
所以,贾珍对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
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
于是贾珍就用一千五百两银子为贾蓉买了一个
五品龙禁尉。
这个龙禁尉,定额三百员,是一种荣誉性的爵位,政府并不发工资,贾蓉也不需要上班,但社会级别很高——五品官衔。
到了第14回,秦可卿发丧,就是“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如果是老百姓,你就是有钱也不能这样摆谱,罪过就是杀头。前面铭旌上大书:“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宜人之灵柩。”
古代封官授爵并不仅仅是男人本身,他的母亲和妻子也要享受相应的封爵。
按照《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这是最早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规范。像雨花石这样的人物,在先秦时代,读书人的配偶,就是“士曰妇人”,如果混一个副科级,配偶就“大夫曰孺人”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贵族和政府官员的婚姻家庭越来越复杂,女人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复杂。
比如,皇上的正妻是“后”,重要的小老婆就是“皇妃”,而王的正妻是“王妃”。
到了乾隆五十年,也就是1785年,对女性社会地位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1、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的妻、母一般都用“锡之诰命”,也就是“诰命”,对六品至九品的官员的妻、母一般用“锡之勅命”,也就是“勅命”。“诰命”和“勅命”的文件用不同的玺印。
2、官员正妻的称号随官员的品级有不同的称号: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
3、官员的嫡母和嫡祖母因为官员本人的品级而获得的称号大体等同于官员的正妻,但前面加“太”字。
4、乾隆规定:八品以下官员的不得封赠祖母。
关于这个女性封号,还有一个关于广东潮汕地区“不论士庶之家,潮汕女子均称孺人,新婚拜堂不行对拜礼”的风俗。
相传南宋幼帝赵昺被元兵追杀逃到潮州凤凰山。适逢乌云密布要下雨,一群采茶女子肩扛担子,手拿锄头,纷纷跑下山躲雨。元军疑为救兵,仓惶而退。幼帝赵昺为谢救驾之功,特赐潮汕女子为“孺人”,即七品官妇女封号。潮汕女子自此比男子地位高,直至今日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举行新婚典礼时候,与其他地方一样都要行“拜天地”和“拜高堂”的礼仪,但却都不行“夫妻对拜礼”,因为男性地位普遍低于女性。同样,潮汕女子逝世的墓碑和神主牌,均书以七品爵“孺人”称号。
贾蓉本人的身份是簧门监生,监生不是官职,来源有落榜举人、贡生、监生、官生等类别。
其中的“监生”类包括恩监、优监、荫监、例监等,估计贾蓉属于“荫监”,享有贵族家庭的特权。
监生的级别很低,大约也就是今天的普通事业岗位身份,有当干部的资格而已。
比如,雨花石是大学毕业的事业单位教师,如果有可能就可以担任副科级干部,而普通的校工,因为不是干部身份,就不能直接提拔为副科级,只能是“以工代干”。
文革时期的陈永贵,虽然是政治局委员和副总理,但仍然在大寨领取工分,这就说明他虽然岗位是国家领导人,但身份仍然是农民。
如果贾蓉不买龙禁尉,他的妻子去世仅仅就是一个“九品孺人”而已,和雨花石的老婆享受一样的等级。北静王这样的品级,连路祭的都违背规定。贾蓉成了龙禁尉,北静王也仅仅让自己的长史官代祭而已,因为王爷的长史官也可以和工部主事贾政平起平坐。
贾蓉成了龙禁尉后,他的妻子就是五品诰命宜人,也就有了花钱摆阔的权力。
为什么买五品而不是六品,就在于五品以上官员的老婆是“诰命”。
贾蓉花钱买闲职,对于社会的危害就是败坏了社会风气,就事情本身而言, 危害并不大,因为贾蓉本身并不能得到什么利益。
我们知道,吕不韦当年卖爵的原因是政府经济困难,无法解决粮食供应和救济灾民。秦国依法治国,面对灾荒,公民完成了应尽的纳税义务,然后囤积自己的粮食并不违法,而政府如果强行要求富户捐粮就属于违法。如果政府向富户借贷,一个是政府能不能借到是问题,另一个来年如何偿还?总不能让秦政府杀富济贫吃大户吧?吕不韦用无形的爵位换取现实的粮食,固然违背了爵位的封授,但解决现实问题。
司马炎是皇帝,名义上拥有国家的所有财富,但实际只能享受政府划拨的财政预算和自己田产的收入。
司马炎比较好色,儿女一大拖,手头就紧张,要解决问题,一个办法就是向政府要求拨款,另一个就是直接欺压老百姓,还有一个就是以过生日等借口勒索政府官员,这几个办法最后都转嫁到纳税人身上,属于变相的收刮民财。如果司马炎向有钱人出卖龙禁尉这样的爵位充实小金库,固然也不如勤俭节约品德高尚,但也不算很可恶。
散骑常侍邹湛就马屁的干活:“世谈以陛下比汉文帝,人心犹不多同。昔冯唐答文帝,云不能用颇牧而文帝怒,今刘毅言犯顺而陛下欢。然以此相校,圣德乃过之矣。”
邹湛说:社会上有人把皇帝比拟为西汉的文帝,但很有些人不认可。当年冯唐给汉文帝提意见,汉文帝就很愤怒,现在刘毅提意见而且侮辱你,你竟然毫不介意的把刘毅看做善意的搞笑,可见你比他优秀多了。
司马炎就很奇怪:“我平天下而不封禅,焚雉头裘,行布衣礼,卿初无言。今于小事,何见褒之甚?”
我统一中国,并没有搞封禅显摆功劳,烧掉华丽的服装提倡节俭,你也不肯马屁一下,今天是吃错药了还是发神经?
邹湛回答:“臣闻猛兽在田,荷戈而出,凡人能之。蜂虿作于怀袖,勇夫为之惊骇,出于意外故也。夫君臣有自然之尊卑,言语有自然之逆顺。向刘毅始言,臣等莫不变色。陛下发不世之诏,出思虑之表,臣之喜庆,不亦宜乎!”
面对猛兽搞破坏,面对老太太突然跌倒,普通人也会做出正常的反应。但是,蜂虿钻入了怀袖,就是西楚霸王的武勇、李逵的悍泼,也是不能忍受的,除非他们练了金钟罩、铁布衫,刀枪不入。
一个皇帝被大臣阿谀奉承是正常的,司马炎是皇帝,正等着刘毅给一个马屁,突然给一个出乎意料的侮辱,突然被大臣泼了一盆洗脚水,就好比一个老师让学生劈脸一掌,就好比公爹突然让儿媳妇满大街骂扒灰头,情急之下勃然大怒
、立马急眼杀了刘毅是很正常的事情。司马炎竟然平心静气的和刘毅讨论问题,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说实在话,以今天的13亿中国人,如果哪一个当了皇帝,如果遇到刘毅这样恶毒的侮辱,能有几个像司马炎一样心胸宽广?
刘毅“以峭直,故不至公辅”,没进入政治核心,收入较低,司马炎因为他“清贫,赐钱三十万,日给米肉”。司马炎踢给刘毅的这个钱,一个可能来源是政府财政,一个可能来源就是司马炎的小金库。如果前一个那个是一回事情,如果后一个就有些搞笑。
285年,刘毅去世,司马炎“抚几”大惊:“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
司马炎“即赠仪同三司,使者监护丧事”。
羽林左监北海人王宫向司马炎提了一个建议: “中诏以毅忠允匪躬,赠班台司,斯诚圣朝考绩以毅著勋之美事也。臣谨按,谥者行之迹,而号者功之表。今毅功德并立,而有号无谥,于义不体。臣窃以《春秋》之事求之,谥法主于行而不系爵。然汉、魏相承,爵非列侯,则皆没而高行,不加之谥,至使三事之贤臣,不如野战之将。”
这一大托,简单就是说:汉魏以来,非封侯不得赠与谥号,而文臣获得封侯的机会远远小于武将,所以优秀的大臣刘毅不能获得谥号,这个很不公平。
司马炎“出其表使八坐议之”,大臣多赞同给予刘毅谥号。大臣们“奏寝不报”,司马炎最后没有给予刘毅谥号。
赐予谥号和贾蓉买龙禁尉一样,朝廷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损失,但他改变了朝廷的封授体系。刘毅是忠臣,没有个人的私心,因为他个人的荣誉而改变几百年的政治制度,他会感到不安的。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4节
司马炎的确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但心胸是比较宽广的,对于别人的意见是能够采纳的,即使不能采纳,也不会急赤白咧的耍威风。他的这个态度很让樊建感动,司马炎的讲话非常的和谐而珍惜人才,他就抓机会给司马炎提了一个意见:“臣窃闻天下之论,皆谓邓艾见枉,陛下知而不理,此岂冯唐之所谓‘虽得颇、牧而不能用’者乎!”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邓艾谋反是一个冤案,你也早就明白里面的是是非非,但长期不肯给邓艾一个说法,这不就和赵王冤枉廉颇、李牧一样吗?
司马炎笑着说:“吾方欲明之,卿言起我意。”
由于樊建的提议,司马炎给邓艾一个命令,虽然没有公开平反,但后代多少得到一点待遇。
樊建长期在诸葛亮身边工作,樊建坚决不阿附黄皓,樊建应该是蜀汉士大夫的优秀者。
姜维之所以不能北伐成功,原因是复杂的,但邓艾长期在西线和姜维斗智斗勇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邓艾的偷度阴平小道,蜀汉也许灭亡,也许侥幸维持一段时间,但邓艾的偷度,让蜀汉的灭亡不可更改。
所有忠诚于蜀汉王朝的仁人义士,都应该痛恨邓艾于不共戴天。
蜀汉士大夫集团的优秀代表,樊建,在蜀汉灭亡后,竟然为灭亡蜀汉的第一刽子手而伸张正义!
奇了,怪了?
我认为,这一个事件说明:对于绝大部分蜀汉士大夫来讲,已经没有了故国情思,晋王朝已经是心中的正朔。
汉王朝不但灭亡于现实,而且灭绝于思想意识。
2、罗宪的胜利和孙休的忧愁。
成都大乱的时候,钟会、邓艾斗争的非常激烈, “百城无主”,已经投降曹魏的罗宪只好自己迎接孙吴的军事进攻。
由于罗宪的“巴东固守”,盛曼“兵不得过”。
东吴的建平太守斗不过蜀汉的巴东副贰,这个就太丢人了,因为罗宪已经是亡国之大夫。
孙休“使步协率众而西”,抚军将军步协指挥自己的军队加入了围攻。
这样一来,攻守双方的兵力悬殊就太大了,罗宪“临江拒射”,就是依托长江坚守外围,“不能御”,罗宪丢失了外围阵地,退守白帝城核心阵地。
成都方向已经是乱成一锅粥,为了获得援军,罗宪就“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直接司马昭本人求援。
既然成都方向不可靠,就向荆州方向求救,因为白帝城这个地方本来就邻接荆州。罗宪还担心荆州的安东将军陈骞不积极行动,就把各级官员的公章和自己的儿子送到司马昭那里表明忠诚。
步协在攻破外围阵地后,进攻白帝城,罗宪“出与战,大破其军”。
这个?
罗宪总共只有两千军队,历史虽然没有记录步协和盛曼的军队数量,但应该远远多于两千人,竟然被罗宪打败了。
为什么罗宪在丢失外围阵地后反而能够取得重大胜利呢?
步协拥有兵力的绝对优势,一旦展开,罗宪就无法确保侧翼安全,除了撤退没有别的选择。但是,白帝城是一个地形险要的小城,步协的军队无法展开,他的攻城部队必须分梯次进军,这样一来,一线部队就没有优势。
步协丢失了兵力优势,罗宪拥有地形优势,这是一个极大的差别。
而最重要的差别就是罗宪指挥的蜀军的战斗力明显强于吴军。
邓艾在刚刚到达关中地区的时候,就和陈泰、王经谈论蜀军远远超出魏军的强大战斗力。
228年,姜维加入蜀汉集团后,诸葛亮非常的欣赏,立即让他“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左右,姜维一下子就负责教育训练五、六千人,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按照诸葛亮的建议,姜维是“先教”,那么就有“后教”,也就是姜维要轮训蜀汉全国军队。
姜维之所以能够在蜀军有极强的威信,一个原因就是有极强的军事常规训练指挥能力。
邓艾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但他承认曹魏军队的训练远远能不能和蜀汉相比。至于孙吴的军队,其长处是水战,陆战能力明显弱于魏军,所以,张辽以可以在逍遥津恶斗孙权主力。陆逊确实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但他的胜利依靠的谋略而不是正面交锋,平手相斗,他不是刘备的对手。
步协的失败,很出乎意料,也让江东非常没有脸面。“孙休怒,复遣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 按照史料记载,征西将军留平在二月份也参加了对罗宪的群殴。留平本来的任务是到南郡和施绩讨论孙吴军队的行动方针,施绩虽然没有参加群殴,但留平既然从南郡去了白帝城一线,他不可能没有带领军队。
这样一来,孙吴在白帝城周围集结的军队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罗宪军队的几十倍。
孙吴白帝城前线的最高统帅是镇军将军陆抗。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当然是孙策的外孙,他既是江东名门望族的代表人物,也和孙吴皇族有密切的关系。陆逊去世的时候,“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管领陆逊的基本部队。
赤乌九年,246年,“迁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换屯柴桑”。
陆抗“临去,皆更缮完城围,葺其墙屋,居庐桑果,不得妄败”。
诸葛恪“入屯,俨然若新”。
但是,诸葛恪留给陆抗的“柴桑故屯,颇有毁坏”。诸葛恪看到陆抗留给自己整修完备的军营,想到自己离开的军营,感觉非常丢人,“深以为惭”。
我们中国的民众对于政府的腐败和不作为是很有意见的,但我们很多民众极少思考今天的民众素质修养。
遍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无穷无尽的国骂,这样的民众素质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近来,我们的一个小朋友竟然在埃及的金字塔毁坏文物,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耻辱,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在我看来,他的性质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国土沦丧,因为丢人现眼。
我们很多人,住宾馆、租房子,临走之际就很不讲卫生,这个就和诸葛恪的行为很类似,表面看来很微小,实际就表现了民族素质的低下。
诸葛恪是高级将领,高级将领时刻都应该居安思危,时刻准备打仗,换防的空档是最危险的时候,一个有责任心的高级将领必须考虑到自己的接防领导一定有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发生军事动乱或者战争,就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定要尽可能给自己的接防者提供帮助。
陆抗的行为就表现了一个高级将领的优秀素质,而诸葛恪就丢人的很。
259年,陆抗被任命为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负责孙吴长江上游的防线。
这里有两个名词,一个是“关羽”,一个是镇军将军。
这里的“关羽”,不是威震华夏的名将关羽,而是一个地名,最早见于三国,不久就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今天已不能确考,估计是关羽去世后因为名人崇拜而出现的城镇。
从历史记载看,这个地名是在孙吴管理下的靠近三峡的荆州地区。
中国古代历史出现了许多与名人有关的地名,但像“关羽”这样直接以人命做地名还不是很常见。
见于中国近代历史,也有一些以人命为地名的现象,比如抗战时辽县改左权县等等。这样的地名大多存在于意识形态趋同的情况下,一旦意识形态更改,往往就地名更改,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经扶县(刘峙字经扶)改名新县。
至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也曾经叫做列宁格勒。
唯独这个“关羽”非常特别,他出现于孙吴管理下的荆州,关羽曾经是孙吴的敌人,但这个地名被孙吴当局承认了。
今天,有相当多的人不能理解关羽的名人崇拜,认为是统治阶级愚弄民众的手段,有些人也认为是《三国演义》的误导。其实,关羽的确就是三国时代人格魅力最伟岸的奇男子,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对他的名人崇拜,而且也被他曾经的敌人所承认。
曹操也曾经高规格在洛阳埋葬了关羽的首级,所以,那个地方有一个关林。
陈群是历史上第一个镇军将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军、镇军、抚军三将军,地位仅次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是很重要的高级将领。
陆抗是孙吴政权后期的杰出军事统帅,270年,大司马施绩去世,孙皓委任他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5节
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是孙吴军队极重要的高级将领,他们带领几万军队群殴罗宪两千人防守的白帝城,即使胜利了,也没有什么荣耀。
但是,结果是瞠目结舌,罗宪竟然坚守了六个月而不倒。
罗宪“被攻凡六月而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大半”, 救援的军队不到,城中一大半人染上瘟疫。在几乎不能坚持的时候,就有人建议“奔走之计”,或者向南出牂柯,或向北奔上庸,先保全生命再说。
罗宪说:“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
作为一个领导人,被百姓所拥戴,面对危难,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就用生命给他们一个交代罢了。
曹魏不可能不知道白帝城的重要性,之所以不能及时派出援军,就在于益州内乱捆住了野战军主力的手脚,而丁奉等人对于寿春的出击也牵制住了曹魏的南线各部。
白帝城处于孙吴几万军队的包围之中,即使最有远见卓识的人,也不可能预见到罗宪竟然能够坚持这样长的时间。
如果曹魏的荆州方面出动一支部队开向白帝城,偏偏罗宪已经兵败了,这支军队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公元前260年,韩国的上党太守冯停就在被秦军包围的情况下投降了赵国,赵军为了上党有限的土地和秦军进行了战略大决战。
蜀汉灭亡,对于曹魏来讲是极大的收获,对于孙吴来讲也是极难得的趁火打劫的机会,而益州的大混乱更为孙吴提供了可能。
司马昭进攻蜀汉的战略规划是速战速决,他的兵力大部分去了西线,对于孙吴在战略上处于防守。处于蜀汉和孙吴交界位置的白帝城确实是司马昭所不能战略规划的地方。如果按照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所喜欢的大迂回、大包抄战略,曹魏灭蜀的最佳进军方案应当是从汉中和川东两路对夹。1949年,刘伯承指挥第二野战军陈锡联三兵团、杨勇五兵团就是从东面杀入的大西南,而贺龙指挥的周士第十八兵团就是经汉中而南下会攻成都。但是,263年,司马昭无法在两个大的战略方向对夹,因为孙吴和蜀汉相互保护侧后翼安全,司马昭如果从白帝城方向进攻蜀汉,首先要解决孙吴在荆州的重兵集团,这样一来,司马昭就不是在两个防线对夹益州,而是分兵同时进攻孙吴和蜀汉。所以,在司马昭的大战略中,曹魏野战军就是经汉中向成都方向进军然后分兵经略广阔的益州的腹地,至于和孙吴邻接的广阔土地是否被孙吴吞并,那就不是司马昭所能预料的了。
在刘禅宣布投降后,由于邓艾的骄横引发了司马昭对野战军总部的极端怀疑,司马昭不但顾不上白帝城这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点,连其他所有战略方向都必须消极防御,因为他必须集中所有可能的力量于关中应对来自于邓艾、钟会的可能内乱。邓艾、钟会本来就指挥了十八万曹魏野战军,加上蜀汉的降军,这样庞大的力量,一旦服从于邓艾或者钟会而和司马昭做对,迎接司马昭的就不仅仅是能否统一中国扩大地盘了,能不能保住生命都两说着。
邓艾从快速吞并孙吴的角度给司马昭提了一系列建议,但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对司马昭的骄横态度几乎搅乱了司马昭的布局,而且把罗宪置于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困境。
成都大乱后,司马昭从长安快速赶回洛阳控制中枢,卫瓘竭尽全力稳定益州的局面,曹魏的野战军需要一个时间段才能得到指挥系统的重建。
如果,罗宪选择投靠孙吴,孙吴就可以趁乱占领益州的大片土地,能不能拿下成都是极难估计的事情,但在长江三峡以西完全可以控制大片的土地,这样一来,孙吴就可以避免曹魏在益州训练水军威胁孙吴荆州西线防御的不利局面。
罗宪这块硬骨头的意外出现,是264年成都内乱后另一令人惊诧的事情。
一直到了这一年的“秋七月”,由于安东将军陈骞的建议,司马昭才“使将军胡烈步骑二万侵西陵,以救罗宪,陆抗等引军退”。
安东将军,是四安将军(安东、安西、安南、安北)之一,始置于东汉末年,陶谦曾任此职,三国时期的曹魏和孙吴有此高级军职,蜀汉无此官职。曹魏时期,司马昭、陈骞曾任此职,职权颇重。
陈骞和他的父亲陈矫都是历史名人,在《三国演义》中都有出场,虽然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太过于偏重蜀汉而且前重后轻。
陈矫,是广陵东阳人,和刘备特别推许的陈登是老乡。
当时天下大乱,陈矫避乱江东,“辞孙策、袁术之命”,不愿为地方军阀服务,“还本郡”,回到了家乡。
这个时间点就是曹操刚刚平定吕布、赶跑刘备之后,陈登离开了徐州担任广陵太守,他也非常欣赏陈矫,“请为功曹”。
陈登派陈矫到许昌去见曹操,就近了解朝廷官员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陈登是三国时代极优秀的人物,所以有刘备深夜推许陈元龙的典故。但是,作为徐州地方利益的代表,陈登并不肯绝对支持任何力量,他摇摆于刘备、吕布、曹操等政治势力之间,三心二意的。
陈矫从许昌回到广陵,带回了许昌的评价:“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
大家都说你太骄傲了。
陈登解释说:“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馀子琐琐,亦焉足录哉?”
陈登佩服陈元方两兄弟(陈群的父亲和叔父)家门严谨,德行俱全,佩服华歆的渊清玉絜、有礼有法,佩服赵元达的清修疾恶、有识有义,佩服孔融的博闻强记、奇逸卓荦,佩服刘备的雄姿杰出、王霸之略。
除了这六个人,陈登就都看不上眼,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骄傲的人,他认为别人值不得自己佩服。
要说只有这几个人值得佩服,陈登的眼光太高了,但这六个人也的确没有辜负陈登的评价。
“雅意如此”的陈登,“而深敬友”陈矫,可见陈矫也是一个优秀的人。
不久,孙权派军队进攻广陵,陈登让陈矫向曹操求救。
陈矫对曹操说:“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虽然是小地方,但地理位置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若蒙救援,使为外籓”,那么就挫败了孙权进军中原的阴谋而确保徐州的安定,“则吴人剉谋,徐方永安”,这样一来,曹操的军事威望就会高涨,社会威信就急增,“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他的地方势力就会服从曹操的领导,“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曹操非常欣赏陈矫,想把他留在许昌,陈矫拒绝了:“本国倒县,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我的家乡被孙权包围,朝不保夕,我奉命外出求救,即使不能像申包胥哭秦师那样完成任务,也要像弘演那样回去汇报工作,怎么能够只管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呢?
曹操就派军队救援陈登,孙权一看没有便宜可沾,就撤退了,“吴军既退”,陈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孙权。
从此,孙吴始终没有攻克拥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广陵。
陈登去世后,陈矫担任了曹操的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等职务。
209年,陈矫担任征南将军曹仁的长史。《三国演义》第51回,周瑜进攻江陵,陈矫曾经按照曹操的预定谋划在城门设伏用毒箭射伤了周瑜。
209年,曹仁最终丢失了江陵,陈矫就相继转任其他地方职务,他在魏郡当政时期极有功德。
“曲周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弃市”。当时的人们比较迷信,一个人为了给父亲祈祷而斩杀了一头牛。那个时代,牛不仅仅是财产,而且是极重要的生产力,比今天的拖拉机还重要,每一头牛马在政府都有备案,主人有驾驭耕种的自由而没有斩杀的权力,县令按照既定的法律判决死刑。
陈矫认为“此孝子也”,就向上级写一个报告赦免他。
封建迷信当然不好,屠杀生灵当然不对,破坏大畜力更加可恶,但一个人面对不可抗拒的灾难,为了挽救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的生命而不惜一切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cxd4321 1958楼 2014-02-28 19:52:25
楼主,你太能扯了
好想看陈光
姜维的能多发点不
-----------------------------
不算今天,一共还有三节。蜀汉灭亡前夕,仅仅有姜维的野战军、诸葛瞻的绵竹军、霍弋的建宁军和罗宪的白帝城卫戍部队,也就是决定蜀汉国运的是这四支力量,如果不交代罗宪,就不算完整。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6节
雨花石的家乡曾经有过一个极残酷的事情。一个女孩为爱情而痴狂,她的母亲一定要干涉婚姻,竟然软禁了她。为了追求幸福,她竟然用剪子戳瞎了母亲眼睛而逃跑。
母亲是最亲最近的人,爱情是极崇高的感情,对于这个事情我无法评价,我只表示一点:每一个人心中的最高利益都可能不一样,千万不能认为人类社会有永恒的道德法则,所有的道德和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性。
三国是乱世,生产力被破坏的很严重,牛是重要的生产力,杀害一头牛就会少耕很多地,少收获的粮食就可能饿死几个人。
所以,县令判决死刑。
但是,这个孝子,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宁肯舍弃一切,也是极高尚的感情。以法律的名义伤害这样的感情,这样的法律也有问题。
不久,陈矫“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
三国时期是一个生产力破坏很严重的时代,人口非常的少,魏郡竟然“系囚千数”,可见曹操的管理残暴到什么样的程度!
208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的十几万百姓扶老携幼哭声遍野追随刘备撤退。我小时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跟随刘备呢?
鲁迅先生竟然对刘备有一个极刻薄的评价:刘备的仁慈接近虚伪。
我曾经也非常佩服鲁迅先生的评价。但多年之后,我就不相信了:以刘备那样薄弱的力量,凭什么就能够三分天下?那个诸葛亮就傻啦吧唧的为刘备尽忠?
刘备也许并不像罗贯中描写的那样仁慈,但毕竟很有人的基本感情,至于曹操,那就不是一个狗东西,因为他太残暴了。
陈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把这么多的人关进监狱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他“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该杀的杀、该放的放。不过,从他的表态看,大约就是一切从轻处理了。
那是一个乱世,大家活的非常艰难,为了一口饭,违法乱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
文革时期,我的家乡经济极难,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偷生产队的嫩玉米、鲜花生、小地瓜活命。
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繁衍到今天,一个是大部分都很油滑的适应,另一个就是有不屈的脊梁。有一个人坚决不偷,而且强烈要求生产队长加强管理。
这个生产队长是一个比较心软的人,他知道大家都揭不开锅,实在狠不下心掐别人的脖子,但有人检举揭发,也不能不应付,所以就瞎忽悠。
不过,这个坚持正义的朋友坚决不肯妥协,经常去絮叨,终于惹急了队长,一怒之下,性情发作,来了一句经典:“十个社员九个贼,你不会偷你怨谁?”
呜呼哀哉,无话可说。
自出洞来无敌手,能饶人处且饶人。
陈矫在《三国演义》的第78回还有一个出场。
曹操在洛阳去世,“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
陈矫说:“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陈矫认为:曹操去世后,那些不安分的人就有推翻曹丕的思想,而曹操生前特别钟爱的曹植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曹丕快速接过权力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的。
在陈矫建议下,“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
曹丕对陈矫评价极高:“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曹魏建立后,陈矫担任了尚书令。
226年,曹睿继位后,陈矫的仕途有了一些波折。
曹睿“车驾尝卒至尚书门”,陈矫跪问曹睿:“陛下欲何之?”
你到我的办公部门来干什么?
曹睿说:“欲案行文书耳。”
检查一下公文。
陈矫回答的非常不客气:“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
检查公文是我的工作,如果认为我的工作有问题,可以罢免我,但你不应该插手我的工作。
曹睿挨了一个大窝脖,“回车而反”。
刘晔是曹操时代的优秀谋士,但因为他刘汉皇族的身份,曹操有些疑心,所以不能被信任。曹丕继位后,刘晔日见吃紧,越来越被倚重,“刘晔以先进见幸,因谮矫专权”。
估计刘晔就借陈矫窝囊曹睿挑事:你是皇帝,当然有权检查他的文件。
陈矫斗不过刘晔,非常害怕,就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对策。老大陈本“不知所出”,没有什么注意。次子陈骞给他一个判断:“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不过不作公耳。”
皇帝是一个明白人,你是一个位置重要的大臣,如果发生政见不和,皇帝也不会在刚刚登基的时候过分调整领导层,最大的可能就是不提拔你担任三公,进不了政治局常委会。
“后数日”,曹睿召见陈矫。陈矫非常紧张,不知祸福,就问两个儿子。
陈骞又给老爹一个判断:“陛下意解,故见大人也。”
估计皇帝已经消了气,认可了你的工作,所以才召见你。
“既入,尽日”,两个人交流了很长的时间,曹睿给他一个定心丸:“刘晔构君,朕有以迹君;朕心故已了。”
刘晔不是好人,我的大大的明白。
曹睿赏赐陈矫“金五饼”。能够被皇帝信任已经是极大的快乐,陈矫不肯过分享有恩宠,推辞。
曹睿也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岂以为小惠?君已知朕心,顾君妻子未知故也。”
你是一个大臣,我知道不能用这点东西表示对你的恩惠,你知道我和你的感情,但你的老婆孩子不了解我们的感情,我给她们一个显摆的机会。
“帝忧社稷”,曹睿对于曹魏皇族能不能控制政权表示担心,可见他是一个有预感的人,可能在曹睿时代皇族就已经非常的孤立于统治阶级了,就征求陈矫对司马懿的评价:“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
司马懿非常的忠诚正直,应该是我可以依靠的力量。
陈矫回答的非常直接:“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司马懿这个人很有能力,也为我们北方政权出了很大的力,在朝廷也有极高的威望,至于能否托付社稷,他是否忠诚,我不知道。
其实,陈矫就是委婉的说司马懿其实有极大的野心,不是曹魏的忠臣。
请注意:陈矫把“朝廷”和“社稷”分解了,“朝廷”和“社稷”的利益并不绝对一致,“朝廷”利益高于“社稷”利益,这个思想为陈家最终背叛曹魏做了注脚。
第二年,也就是227年,陈矫迁司徒,成为曹魏的核心领导人,然后在这一年的七月去世。
陈矫去世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开始搅动曹魏的西部边防,客观为司马懿控制曹魏的军权提供了时代需求。
关于陈骞,《魏氏春秋》有一个私生活的记载。
陈矫“本刘氏子”,他的父亲姓刘,因为舅舅没有儿子而过继改姓,“出嗣舅氏”。三国名人王平也因为爹死娘嫁人而随舅父姓何,朱然也是过继而舅父朱治而姓朱,所以,那个时代另有一个爹并不是很特别的事情。
但是,陈矫因为“而婚于本族”而遭到“徐宣每非之,庭议其阙”。
陈矫过继给舅父姓陈后娶了自己原来的刘姓本家的女孩,所以被徐宣弄到朝廷上进行大批判。
我们中国古人,较早发现了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遗传规律,所以就规定了同姓不婚的规矩,所以,中国的姓氏并不是为了记录血缘而后继有人,而是为了区别婚姻确保后代遗传而已。
历史发展到21世纪,有些思想特别迂腐的人竟然因为自己没有男孩而攻击计划生育,那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
中国之外的其他文明, 在婚姻形态上与中国截然相反,他们婚姻形态特别强调血统的高贵,所以贵族不可以和普通民众结婚。贵族是一种稀有资源,为了结婚和确保血统的高贵性,古代的一些民族就不那么忌讳近亲结婚,古代埃及的克利奥特帕拉,也就是最著名的的埃及女王,她的第一个丈夫是她的同父同母的弟弟。
陈矫改姓后,按照封建法统已经与刘姓脱离了关系,他的母亲已经成为他的姑母,他的父亲已经成为他的姑父。
我们中国古人虽然尽量避讳同姓不婚,但特别推崇中表和姨表通婚,所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可能成为贾宝玉的妻子而贾惜春就不可以,虽然林黛玉、薛宝钗与贾宝玉的血缘要比贾惜春还要近的多。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wslyb0859 1970楼 2014-03-01 21:27:01
观点不同应以理服人,以文章剖析透彻服人,谁有道理自由明辨,而不应用威胁闹这种下滥手段,也不会有市场。雨老师接着写好文章分享读者,不要理睬这类人。

-----------------------------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关于历史上民族矛盾的一点思考
只要有人群,就一定有矛盾,之所以出现民族矛盾,是因为在某一地理区域生活的很多民族在历史上有了不可解决的接触,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或者其他的利益,发生了战争和大屠杀。
实实在在的说,汉民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他不可能是和地球同岁吧?更不可能和宇宙同岁吧?
民族实际也是一个人群概念。
人的诞生是群体性存在,单个的人因为不能繁衍而不能长久存在,所以,解决群体问题或者怎样群体相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问题,人就是生物而不是人类。
人群是分成不同的圈层:人——家庭——乡亲——同事(战友、同学是同事的另一领域特定称谓)——省籍——民族——国家——宗教——人种——人类。
其实,所有的圈层的利益都不绝对固定。
作为个人利益的最核心圈子,家庭内部也有争议。
比如,男人面对妻子难产,是选择孩子还是妻子呢?今天的男人几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保留妻子而舍弃孩子,但在古代就不一定。
比如,有一个流传极广的试题:当母亲和妻子掉入河流,男人先救哪一个?
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现实客观存在。
有一个电影,叫做《唐山大地震》,面对地震,徐帆饰演的母亲就艰难选择。
我们中国,每年都有无数的灾难,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至于,社会,每一个人的价值都有不同的取向,也很可能有矛盾。比如,今天有极多的跨国婚姻,而中国也有接近两千万的华人华侨,作为这些人群,面对祖国和居住国的矛盾,有时候很艰难。

我之所以把省籍,单列,就在于省籍的特殊性。我们看近代中国,有极多的军阀,那些军阀的称号都是省籍,近现代的国土沦丧,也往往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比如台湾曾经日占,比如藏独和突厥。我们看,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解体,外在矛盾就是民族矛盾、地域矛盾和历史矛盾,而三大矛盾的核心就是历史的认同问题。

就今天的国际而言,单一国家很少,大多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不是因为利益,谁离了谁都能活,只不过活的可能难受而已,多民族国家的分离,最大的根源是历史的认同感,一旦感觉大家不是一家人,也就容易分离了。

中国和日本之间曾经有过战争,这个战争已经成为历史,所以无法改变,我们为什么关注日本的那个靖国神社,就在于他代表了一个态度,代表了一种历史认识。
我们看法国和德国,近现代曾经有过极多的仇恨,希特勒曾经灭了法国,也大屠杀过法国人,今天的法国人和德国人之所以能够欧盟,之所以能够忘记前嫌,之所以互相婚姻,是因为德国的态度已经悔过了历史。一个认了错,一个现实需要,于是就和谐了。

我多次说过,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真理。

抗战时期,有一个叫中西功的人(前一段有一个叫《智者无敌》的影视剧),面对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勇敢的帮助中国人。中西功告诉我们:人类的良知应该超过民族的感情。
抗战时期,有一个叫白求恩的加拿大人,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并不牵扯到他的利益,但他来了,作为医生,他无所畏惧的牺牲在中国。

面对中西功和白求恩,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能忘记民族的差别和国家的差别,但,所有的人都必须承认,在民族和国家之上,还有一个人类利益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歌颂着白求恩,固守狭隘民族,我们不能认可了中西功,只想着国家。

中国和日本的矛盾的根子是战争,但现实的根子是日本对战争罪过的不承认。

蒙元和满清,对于汉族有无数的屠杀,但蒙元和满清对汉族的屠杀责任不能由着两个民族承担,应该由着两个民族的最高领导人承担。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是德国和日本的老百姓,他们没有那个能力,有能力的是政府领导。

前两年有一个影视剧《汗血宝马》,汗血宝马这个玩意,当然不是汉族的东西,汉武帝发动战争从西域抢来的。对于天马国,汉武帝就是侵略者,汉军当然屠杀。金庸有一个《白马啸西风》就描写了西域民族对于唐太宗的侵略的反抗。

翻开历史,每一页都有战争和屠杀,每一页都有压迫和反抗,汉民族是世界第一人口大族,在历史时期对于周边民族的屠杀和压迫不会小于其他民族对于汉民族的伤害,否则,汉民族广阔的区域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看历史上的大国,罗马、阿拉伯、土耳其、美国,哪一个不是一路流血、一路杀人发展起来的?
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美国的历史,他的确是殖民地独立,但美洲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即使以独立的美利坚看,他从英国获得的土地也就以东而已。美国国土的扩张是屠杀、掠夺、购买和战争。美国是近代国家,我们能够站在印第安人的角度看美国的扩张。

我们汉民族是一个一步一步扩大的民族,一点一点扩张到今天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弱势民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民族的消失,难道就应该?难道就没有血腥?

作为现实,1999年美国曾经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弄了一导弹,那些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也许义愤填膺,也许就很苦笑。也许,很多人说一句:大不了回国。但是,那些已经跨国婚姻,那些跨国婚姻的孩子们,怎样选择?

我们汉族人之所以发展壮大,勤劳、能干是一回事情,婚姻的非民族性更是核心原因。我们不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我们汉族的男人可以娶任何民族的女子,我们的女儿可能嫁任何民族的男子,我们的祖先可能有跨民族婚姻,我们的后人更加可能,我们能够规范自己,但我们能够规范我们的祖先吗?我们能够规范我们的后人吗?

作为理性的人,我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从是否正确的角度考虑问题而跨越所有的利益考量。比如,蒙元、满清屠杀汉人是罪恶,1894年汉族人跑到朝鲜去镇压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也是犯罪,没事闲的的跑到人家朝鲜干什么去?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为昆明遇难同胞默哀。恐怖主义是无边的罪恶,伤害无辜平民是最大的耻辱。社会有矛盾,但,不管矛盾的性质如何,宗教信仰、民族纠纷、集团利益、个人荣辱,都不能成为伤害民众的借口。
让我们盼望这个世界和平安宁,让我们期盼所有的人都能够平安出行。
2013年的冬至,我的一个朋友,在风华正茂的时间里,在熟睡中突然离开了世界,留下了老人、妻子和孩子,当我和他的女儿看到他的遗体时,我不能描述当时的感受:生死两茫茫。
至于那些在昆明车站被袭击的民众,他们更加的痛苦,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或者旅游,或者探亲,或者上学,或者看病,或者生意,或者或者,突然的袭击丢失了生命,他们太冤了。
愿我们社会充满爱和宽容,充满对生命的尊敬吧。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一点小答复

我不是纠缠民族问题,而是正好思考到这一点。
我们都知道,社会发展是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
商和周都是部落,从严格意义讲,夏商周其实就是部落联盟政权。
据历史记载,周武王剪商是“流血漂橹”,可见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商民对于周也并步臣服,所以出现了后来的周公东征。
西周初年分封,把最有能力的姜尚和姬旦分封到齐鲁大地,就带有镇压商的同盟东夷的战略思考。
商灭亡后,留下的一支政权就是微子启的宋,按照今天的政治伦理,这个宋政权就是汉奸政权。微子启是商王的同母同父庶生哥哥,商王被周武王杀死了,他成了小国之君,那不仅仅是带路党,而且是铁杆奸细。
微子启有一个后代,叫做孔丘,他认真学习并参加社会实践,创立了儒家学派。这个孔子,在《论语》中记载,非常的崇拜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是屠杀商民的刽子手,周公是镇压商民反周复商的刽子手,几百年后,商族的后人崇拜周族的管理。
从民族伦理学,我们怎样定义微子启和孔子?我们怎样对待孔子的儒家学说?

至于满族和汉族的融合,没有表现在民族的合并上,但表现在文化上。
举例说:汉族人祭灶,北方人多为腊月23,而南方人多为腊月24,为什么?清朝的皇帝雍正,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就是一种相互影响,如果让今天的北方民众改为腊月24祭灶,就有些麻烦。
举例说:清朝之前,汉族人吃饭是分餐制,我们看明之前的风俗就是如此,清朝时期,受满人影响而合席吃饭。今天的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更改是艰难的。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117434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4-22 19:04:00

更新时间:2021-04-03 07:22:42

评论数:21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