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
原文:
于是曹丕安居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
---------------------
@金戈vs铁马 280楼 2013-05-23 20:37:11
雨老师,这三个算三公吗?又搞起秦制来了
-----------------------------
昨天回去,翻阅一下纸书,然后对照网上,才发现一个搞笑的地方,电子版《三国演义》第39回,在刘琦去江夏和曹操故事中间没有分段。不知这个垫子图书怎么搞的。这一回有曹操担任丞相的原文:“却说曹操罢三公之职,自以丞相兼之。以毛玠为东曹掾,崔琰为西曹掾,司马懿为文学掾。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
对于三公,我认为他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最高大臣的一个敬称,大体就是今天的政治局常委,不要说称号变化极大,就是数量也不一定就是三个。
你提供的这个材料不是三公。220年,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和丞相,请注意,这个时候有两套工作班子,一个是东汉政府的工作班子,曹丕是东汉政府的丞相,独兼三公,一个是魏王国的工作班子,“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指的是魏王国的主要大臣。因为曹丕本人是东汉的丞相,所以华歆只能是魏王国的相国,多少有区别。另外,曹丕自己学习父亲独揽人家的大权,当然在自己内部管理上就采取分权体制,秦国体制的太尉和御史大夫对相的牵制非常的大,而且请注意是贾诩的太尉领头,就带有剥夺部分相权的味道。
曹丕登基后,“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但是贾诩并没有直接进位。我们看《三国演义》第79回有“大将军夏侯惇病危”的文字,那么在曹操、曹丕时代,丞相之下还有一个大将军,这个大将军是东汉政府物质部队的总司令,曹丕的丞相大约是今天的国务总理兼军委 ,曹操和夏侯惇的关系(后期)大约是毛泽东和朱德的关系。曹丕登基为帝,夏侯惇去世,但贾诩无法取代而为军事一把手,因为他的身份是谋士。第91回,曹丕去世前夕,“封钟繇为太傅,曹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组成7人政治局常委,其中有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和骠骑将军,四人分解军权,所以就不能用正常时期的国家体制对应,这是曹丕防止大臣大蓝军权的高明办法。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3节
与此同时,司马懿亲自统帅自己的基本部队前去占领军械库(武库)。
曹爽的妻子刘氏得知消息后,紧急召唤守府官商讨对策。
曹爽的老婆比曹爽要精明一些。
守门将潘举指挥几十个弓弩手,登上曹爽府邸的门楼乱箭齐射,封锁了司马懿进攻军械库的通道。
司马懿的偏将孙谦就大声呼叫:“太傅为国家大事,休得放箭。”
孙谦的政治攻势最后奏效,潘举选择了支持司马懿。曹爽管理国家,自己腐败,潘举不可能得不到好处,因为他是曹爽的府邸保卫队队长,但连潘举也认为司马懿除掉曹爽有利于国家,可见曹爽已经丢失了人心。
司马懿占领军械库之后,武装了军队,然后带领部队出城屯于洛河,守住浮桥,控制了曹爽回洛阳的通道。
就在这个时候,曹爽的手下司马鲁芝和参军辛敞带领几十个骑兵,斩关夺门逃出洛阳赶赴高平陵。司马懿得到消息后,急忙让人前去召唤桓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司马懿已经退职休养多年,谋划这次军事政变当然已经很久,但仍然忘记了控制桓范。从后文知道,桓范这个人不但极有智慧,而且非常有决断能力,他是司马懿的强劲对手。
桓范在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就与儿子商量对策,桓范的对策大体是三个,一个是支持司马懿,一个是聚集支持曹爽的力量在城里和司马懿开打,一个是离开洛阳赶往高平陵。
桓范的儿子建议:“车驾在外,不如南出。”
洛阳南城平昌门的把门将司蕃是桓范的老部下,桓范用一竹版冒充郭太后的诏命,连骗加摆老领导的资格,骗开了城门。
桓范虽然是智囊,但也犯了一个错误。
军事政变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快打慢”,时间是极端重要的事情,军事政变极重要的一环是信息。司马懿刚刚控制洛阳,不可能完全建立各种完美的系统,加上交通通信的不便,司马懿在相当时间可能不知道桓范出城。桓范应该尽量快速赶往高平陵,同时尽量减缓司马懿知道自己出城的时间。
但是,桓范竟然贪图小便宜,他想策反司蕃:“太傅造反,汝可速随我去。”
这个非常不应该,即使司蕃选择支持曹爽,留他潜伏在平昌门也比带他去高平陵有利。
司蕃大惊,来不及追赶桓范,就抓紧人报知司马懿。
司马懿大惊失色,立即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桓范的巨大危险:“智囊泄矣!如之奈何?”
太尉蒋济说:“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蒋济认为曹爽就是一个政治近视眼,他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没有远见和胆略,所以一定不会采纳桓范的谋划。
蒋济的意思就是,既然桓范去了高平陵,就不能按照原来的既定方略硬打硬,应该蒙骗忽悠曹爽,让曹爽自己放弃抵抗。
从政变的结果看,蒋济对于曹爽的判断非常的准确,就这一点来看,蒋济要比司马懿更加深刻。
司马懿立即召见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汝去见曹爽,说太傅别无他事,只是削汝兄弟兵权而已。”
司马懿又召见殿中校尉尹大目,司马懿当场让蒋济写保证书,交给尹大目送给曹爽持去见爽:“汝与爽厚,可领此任。汝见爽,说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
许允和曹爽的表弟夏侯玄非常亲近,尹大目是曹爽的心腹,他们的政治图谱都是支持曹爽,陈泰忠诚于曹魏政权,政治图谱中立。司马懿让他们去劝说曹爽交出兵权是很好的选择。
我们知道,许允、陈泰和尹大目都建议曹爽放弃军权当一个富翁。
这是为什么?
辛敞的姐姐辛宪英对于这次权力斗争的结局就有预测:“曹将军非司马公之对手,必然败矣”。
司马懿的可怕就在于他杰出的军功和威信,所有的人都认为曹爽的政治斗争能力比不上司马懿,大部分人就选择支持司马懿。许允、陈泰和尹大目都认为曹爽一定斗不过司马懿,反抗只能增加无谓的伤亡,倒不如主动放弃权力当一个老百姓可以保证自己的生命。
而司马懿和蒋济以洛水发誓不伤害曹爽的生命,仅仅谋取军权,也加强了这一思维。古人非常迷信,非常迷信发誓。
但是,这些人物不知道司马懿的诡诈所在,他发誓饶过曹爽管理政权的失误,也就说可以放过曹爽剥夺司马懿军权的责任,但没有说饶过曹爽图谋当皇帝的罪过。
司马懿在这个地方搞了一个文字游戏。司马懿在利用许允、陈泰和尹大目忽悠曹爽的同时,也用文字游戏忽悠了这三个人和他们后面的老天爷。
想到这里,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评价司马懿:他太油滑了。
就在这时,曹爽接到了司马懿给曹芳的汇报。这个汇报大体就是一下几个部分。
一个是曹爽的罪过:“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离间二宫,伤害骨肉;天下汹汹,人怀危惧:此非先帝诏陛下及嘱臣之本意也”。
司马懿说曹爽剥夺司马懿的权力,“背弃顾命”是不符合国家宪法的,“败乱国典”。司马懿攻击曹爽超过了应有的享受,“僭拟”。司马懿特别提到曹爽交接张当,曹魏政权不允许宦官参与政治,曹爽是一个大错误,而且张当也干了很多违背原则的事情,比如把曹睿的女人选送给曹爽享用。司马懿批评曹爽控制朝政,不肯让已经年满十八岁,享有完全政治权力的曹芳依法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力,“看察至尊,候伺神器”。司马懿最后批评曹爽是一个不讲人性的东西,竟然能够干出强迫太后和皇帝不能见面的大逆不道。
一个是说明自己不是军事政变,自己已经得到永宁宫郭太后的批准,所以是合法的军事行动。
一个是表明自己的态度:曹爽“兄弟不宜典兵宿卫”,“罢爽、羲、训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车驾”。
司马懿要求曹爽交出军权。
小皇帝曹芳听完,劈头就丢给曹爽一句话:“太傅之言若此,卿如何裁处?”
曹芳的意思就是,司马懿上表攻击你这么多罪过,他已经控制了洛阳城,你平时牛皮哄哄,经常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现在来了一个狠家伙,你给一个答复吧。
曹芳的话非常不多,但也透着冷嘲热讽。
骄傲的、轻浮的曹爽手足失措,只能征求两个兄弟的意见:“为之奈何?”
曹羲说:“劣弟亦曾谏兄,兄执迷不听,致有今日。司马懿谲诈无比,孔明尚不能胜,况我兄弟乎?不如自缚见之,以免一死。”
曹羲比曹爽要本份一点,如果曹爽有曹羲的本份和谨慎,司马懿就没有办法发动军事政变。但是,曹羲也太本份了,他不知道司马懿只要发动了军事政变,就不可能继续担当曹魏政权的忠臣,他只能一条道走下去,最终谋取曹魏政权,曹爽兄弟是曹魏政权最主要的依托支柱,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他们的矛盾就已经不可调和,司马懿不可能饶过曹爽的脑袋,因为即使曹爽想当顺民,司马懿也要斩断普天下支持曹魏政权的力量的心理依托。
如果司马懿饶过曹爽,有一天曹爽也发动一个政变,那不是大麻烦!
政治斗争的特点就是或者当圣人或者当屠夫。
就在这时参军辛敞、司马鲁芝赶到,汇报说:“城中把得铁桶相似,太傅引兵屯于洛水浮桥,势将不可复归。宜早定大计。”
他们的意思就是不可能回去洛阳,必须选择其他办法。他们两个当然不主张曹爽投降,否则他们跑到高平陵来干什么?
“正言间,司农桓范骤马而至”,这个地方写的非常的好,我们可以想象桓范如同一股疾风冲到高平陵。
桓范说:“太傅已变,将军何不请天子幸许都,调外兵以讨司马懿耶?”
桓范太厉害了。洛阳是不能回去,所以我们就应该快速占领许都,依托许都,然后调集外地军队前来平定政变。
曹爽说:“吾等全家皆在城中,岂可投他处求援?”
得,让蒋济一语命中,这个家伙贪恋家业,当然还有家里的妻妾财产。
桓范说:“匹夫临难,尚欲望活!今主公身随天子,号令天下,谁敢不应?岂可自投死地乎?”
桓范的意思是说,你和司马懿的矛盾不可调和,你根本就不要期望司马懿能够饶过你的生命。你现在是大将军而且控制了皇帝,你用皇帝的名义调集军队进攻司马懿,这个名正言顺。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4节
曹爽这个家伙不能决断,一个劲的哗哗的流眼泪,见过脓包也没有见过这样的窝囊废。
桓范继续分析形势:“此去许都,不过中宿。城中粮草,足支数载。今主公别营兵马,近在阙南,呼之即至。大司马之印,某将在此。主公可急行,迟则休矣!”
是啊!曹爽只要控制了许都,那是粮草丰富,军马众多,为什么不和司马懿恶斗呢?
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桓范携带了调动军队的大司马印信。司马懿发动政变不可能提前通知桓范,司马懿发动政变期间,桓范也不可能跑到政府官署抢劫印信。唯一的解释就是桓范在曹爽离开洛阳后,就把大司马印信弄到家里。他这一手非常的高明。
但是,无论桓范多么高明,遇上曹爽这样窝囊废,也没有用处。
曹爽让桓范一个劲催促,弄得很痛苦,你“勿太催逼”,我要认真思考。
曹爽思考期间,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来到高平陵,他们建议曹爽放弃军权回归洛阳。
曹爽“默然不语”,这个就有些心动。
殿中校尉尹大目随后赶来到:“太傅指洛水为誓,并无他意。有蒋太尉书在此。将军可削去兵权,早归相府。”
这个已经让司马懿吓得从飘渺的云端跌入地狱入口的曹爽,突然发现还可以在人间过幸福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老子那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已经破了,就干脆当一个老百姓好了。曹爽“信为良言”。
桓范坚决不同意:“事急矣,休听外言而就死地!”
你这个东西怎么就不知道好赖话呢!
“曹爽意不能决,乃拔剑在手,嗟叹寻思;自黄昏直流泪到晓,终是狐疑不定”。曹爽竟然哭了一夜,这个实在脓包,他不但不是一个政治家,连一个正儿八经的男人都不是。
桓范实在等不及了,进帐催促:“主公思虑一昼夜,何尚不能决?”
曹爽掷剑而叹:“我不起兵,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
完了,曹爽的命运,但幸福啊,中原的老百姓,如果曹爽起兵恶战司马懿,又是一场热血洒遍牧野的衰草斜阳。
桓范大哭,绝望出帐:“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犊耳!”痛哭不已。
曹爽一夜的流泪换来桓范一场彻骨的寒冷。
许允、陈泰领取印绶送与司马懿的时候,主簿杨综扯住印绶而哭到:“主公今日舍兵权自缚去降,不免东市受戮也!”
没有军印,就没有了权力,众军作鸟兽散,“见无将印,尽皆四散”。曹爽兄弟最后一次经过洛阳城门的时候,已经孤零零的只有自己三兄弟。
曹爽在没有当政的时候,已经养了五百门客,当了大将军当然就更多,但整个高平陵之变,我们看不到何晏、邓飏等人出谋划策,他们压根就是几个只吃饭浪费粮食的废物,遇到实际困难一点用处都没有。
从曹爽最终的选择看,他本来不是一个坏人,他之所以最后走上断头台就是因为何晏、邓飏等人不停的诱引。
何晏、邓飏等人最后被灭了三族。杀人是不好的,但我认为司马懿杀何晏、邓飏等人是杀的好,因为他们不但把一个好孩子诱引成恶人,而且几乎引发了一次死亡无数的中原血战,就是他们最终引发了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的谋夺,而他们的目的就是谋求三公高位。
不顾及天下人的生活,只知道自己的荣华,当然该杀!
何晏是一个非常有讨论价值的人。
何晏的爷爷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出场的大将军何进,《魏略》记载是《三国演义》第二回出场的何进的弟弟何苗。如果不是何进无谋引发青琐门之变,何晏的人生也许别一番面目,当然,中国的历史也别一番道路。
何进和何苗的《三国演义》评价非常的低。他们确实不能完成历史给予的任务,但也不是绝对的平庸之辈。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何进以大将军指挥全国军队,快速平定叛乱,应该说还很有才能的。187年,荥阳发生数千人的叛乱,河南尹何苗平定叛乱,因功提拔为车骑将军。
汉灵帝晚年的军队核心领导都是外戚,但何进和何苗还是有一些能力的。
董卓进京后,废少帝刘辩,迫杀何太后,杀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何氏遂亡,而汉室亦自此败乱。
何进的儿子何咸被杀后,何咸的妻子尹夫人便带着幼子何晏生活,虽然已为人母,尹氏的美貌仍令曹操着迷,很快便变着法子将她纳为妾室。
《世说新语》记载:“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何晏、夏侯玄、田畴和诸葛诞是整个三国时代最聪明的四个人,号称“四聪”。入选“四聪”非常严格,连曹植也不能入选,关于“四聪”我们在以后讨论。
曹操这个人是一个无所顾忌的人,他没有思想藩篱,他唯一的原则就是占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别人的老婆美丽,他抢来就用,别人的大将厉害,他就想方设法的挖墙脚,崔琰的风度翩翩,他没有办法谋夺,就让崔琰当替身。何晏本来是养子,因为太聪明,所以就想谋夺为自己的儿子。
东汉末年是中国士族的形成阶段,姓氏的荣誉已经深入人心,曹操的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是一个非常为人不齿的事情。
何晏过于早慧,而且自尊心很强,认为自己的“何”姓身份高于“曹”姓,坚决不肯改姓。曹操竟爱屋及乌,也不与小孩儿计较,心甘情愿地帮何家养娃娃。
何晏生活在乱世,对于家族残酷的境遇充满了痛苦的记忆,他对于出身宦门的曹操家族的乱世崛起有所抵触。
《魏略》记载:“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其时秦宜禄儿阿苏亦随母在公家,并见宠如公子。苏即朗也。苏性谨慎,而晏无所顾惮,服饰拟於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
曹操有三个养子,一个是曹真,一个是秦宜禄的儿子秦朗,也就是《三国演义》第102回的那个前将军秦朗,还有一个就是何晏。秦朗和何晏都享有和曹操儿子平等的待遇,秦朗非常谨慎,而何晏无所顾惮,违反礼制和曹丕比修饰。
何晏当然不会当太子,以他对曹姓的轻蔑也不可能稀罕这个称号,他的这个行为就是对曹操儿子的不服气。
但是,何晏的行为严重伤害了曹丕的利益。
古代讲究礼法,对于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作为长子曹丕拥有不同于其他兄弟的服饰特权。由于曹操这家伙“太坑儿”,老是有让曹植接班的倾向,曹丕就特别在意维护自己的服饰特权。何晏挑战曹丕的服饰特权,就带有否定曹丕太子地位的解读,容易被曹植等人效仿,所以曹丕异乎寻常的憎恨何晏。
“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何晏长大后,以相貌俊美、风致怡人闻名,他又特别的顾影自恋,比年老的女电影演员还注意修饰,很多人就想出他的洋相。
《世说新语》:“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大热天,曹睿也缺德,非逼何晏喝热汤,最后证明他的纯白乃是天生,所以人称“傅粉何郎”。
写到这里,就不由的臆想尹夫人何等的白丽动人,便宜了曹操这个狗东西。
何晏长大后,曹操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
曹操这个东西有25个儿子,女儿却不多,而且没有记录女儿的生母。
金乡公主的母亲一直是一个疑惑。
《魏末传》:“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贤,谓其母沛王太妃”,“晏母归藏其子王宫中”。
这个材料非常的古怪,既说金乡公主是何晏的母亲尹夫人所生,同时还说她的母亲是沛王太妃,又说何晏被杀的时候何晏的母亲“归藏”何晏的儿子于“王宫中”而不是“皇宫中”。
这是一堆乱七八糟的材料。
我个人认为金乡公主就是何晏的同母异父的妹妹。
尹氏嫁给曹操后得宠,封号“夫人”,她生了一个儿子曹矩,“早薨”,追谥“范阳闵王”。
古代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5节
曹矩的早逝对于尹夫人影响很大,无子的小老婆和有儿子的小老婆待遇差别极大。
《红楼梦》中赵姨娘就一个惹事精,她的基础不是贾政的宠爱而是有一个儿子贾环。
曹操去世后,曹丕并没有像少数民族领袖一样继承父亲的所有小老婆为老婆,而是册封她们不同的封号,比如沛王曹林的母亲杜夫人就是“沛王太妃”。太妃就太妃,为什么“沛王太妃”?无他耳,没有沛王,就没有杜夫人的太妃封号。
还有一个问题,何晏是尹夫人唯一活着的儿子,一旦曹操去世,母亲归依儿子养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尹夫人的地位会更低。尹夫人的地位高低就直接影响她的女儿的地位。
古人的女儿和男人是不一样的。
《红楼梦》55回,王熙凤对平儿评点贾探春道:“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小老婆的女儿连嫁人都要减价出售。
曹操可能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就另外给尹夫人生的女儿弄一个名分上的母亲——杜夫人。
中国古代重宗法不重生育。
1861年,恭亲王奕协助两宫皇太后完成宫廷政变,为了答谢,东太后就把奕的女儿认养为自己的女儿,这样一来,大清王朝就有了历史上唯一的固伦长公主,那个待遇就是草鸡变凤凰。
尹夫人的女儿和“沛王太妃”的女儿出嫁不但嫁妆多少不等,连依仗的等级都不同。
所以,金乡公主的生母是尹夫人,而名分上的母亲是杜夫人。
曹操的女儿不多,曹操喜欢女儿,替曹操养活一个女儿,仅仅是一个名分,不需要拉屎刮尿,杜夫人何乐而不为?
让同父异母的兄妹结婚,曹操这不混蛋吗?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也不能用宋明时代的标准要求秦汉魏晋。
吕雉把女儿鲁元公主的女儿嫁给儿子刘盈当皇后,这是真实的记载。
为了躲避吕雉的迫害,刘邦的庶生长子齐王刘肥拜吕雉和刘邦的女儿为名分上的母亲,吕雉就非常快乐。
《水浒传》中的高俅非常喜欢自己的本家弟弟,就让他当自己的儿子。
古人不在乎是从哪个肚子里出生的,只在乎他的名分。
尹夫人是曹操的小妾,其实就是曹操的性工具,曹操如果愿意,甚至可以传给儿子(《红楼梦》中的秋桐),尹夫人生的女儿,既然姓曹,那么就和尹夫人与前夫所生的儿子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所以可以结婚。
这个就是三国时代的伦理。
从曹操的思维而言,他非常的喜欢何晏,就想给他一个美丽而尊贵的老婆,金乡公主是自己的爱女,就应该给他一个出色的丈夫,二人的结合非常符合这两个标准,而且也并不违反同姓不婚的伦理禁忌。
特殊的人生际遇,形成了何晏复杂而难以捉摸的个性。他本是聪明敏感的人,曹家又是复杂强悍的大家庭。他不能示弱,就另搞一套玄学理论以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何晏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他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无”是他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何晏与王弼齐名,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是迫于现实而诞生,他名门出身,母亲做了别人的小妾,他快乐了曹操的女儿,报复了曹操,但自己性发泄的女人实际是同母异父的妹妹。如果用礼法解释这个世界,让他情何以堪?所以,何晏认为礼法是狗屁,世界本来就是虚无,所有的眼前的世界都是从“无”诞生,最后归结为“无”。
所以,何晏心中的名士风流就是“率性自然”,所以曹操可以“率性自然”的霸占尹夫人为妾,所以何晏可以“率性自然”的吃曹操的饭长大而并不感到羞耻。
何晏的逻辑,就是给乱世中苟且偷生的人们一个能够自我心理安慰的哲学依托。
否则,洛阳城背叛汉献帝的人们无法摆脱叛徒的心理阴影。
但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心发慌”,哲学的“无”不能解决现实的客观需求,聪明的何晏也需要政治上的建功立业,所以他试图融合儒道两大哲学体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哲学体系可以相互借鉴。但既然是独立的哲学体系,他的最核心的基石一定是独立的存在,一定不能融合与其他的哲学体系。
魏晋玄学是一个极大的哲学流派,但他确实不是一个原创哲学,虽然他可以协调一些现实世界的矛盾,但因为两大哲学体系内在的矛盾,在最高领域就有不协调。作为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性格就表现的冰火两重天,一个方面,他有极强的权利欲和卑劣的人格,比如建议曹爽割裂郭太后和曹芳的关系,这个就不符合儒家的伦理,一个方面何晏就利用老庄思想长生不老逃避现实。
何晏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与其仗势专权的实际行为多相乖违,故当时的名士傅嘏说他是“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
这个评价就太难听了:谈起理论一套一套的,重自然而轻富贵(言远),接触现实就特别的贪婪(情近),强词夺理而缺少真诚,一旦当领导就是害国害民的混蛋。
何晏迷信老庄,他经常服用以石钟乳、石硫黄、白石黄、紫石英、赤石脂为原料制成的药丸“五石散”谋求羽化升仙。现实世界如此悲苦,人生压力如此之大,“世人都晓神仙好”,那个家伙不想做神仙啊?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实在忘不了,现在好了,何晏发明了仙丹,于是,“五石散”在贵族中迅速传播。所以,何晏就是统治阶级中最聪明的人,拥有极高的威信。
“五石散”的副作用很大,服后皮肤热躁干裂,必须奔走发散,有的人难以忍受,就去卧冰。吃死的人也不少。何晏积极参政,而他的政治伙伴,几乎都服用五石散。他们服了药之后,无限膨胀,互相承认才干,形容自己一干人是“诸神”。
这个“五石散”和毒品有一定的相近性。
从某个角度看,这几个家伙就是精神病。
金乡公主家里有这么一个神经病,这个日子就不可能消停。何晏自己特别讲究仪容,但并不给妻子画眉取乐,他自恋成狂,天天算计怎样当权,冷不丁服用五石散,就更加让人没法忍受。
“晏尚主,又好色”,这一个记载说出了何晏人性的卑劣。美丽的金乡公主一天也不得安宁,每天都生活在嫉妒、担心、惶恐、厌恶中,又发不来狂,只能日日抑郁哭泣。
曹丕本来就讨厌何晏,现在看何晏别出心裁抢风头,所以,更加不喜欢,“黄初时无所事任”。
曹睿也不那么喜欢他,安排他一些有名无实的职务,“及明帝立,颇为冗官”。
曹爽当权后,何晏“曲合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
何晏当然有一些能力,他也知道溜须拍马,既然能“曲合于曹爽”,为什么就不能曲合于曹丕和曹睿?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曹爽是曹操养子的儿子,就名分而言,曹爽和何晏具有一些共性:他们都是被侮辱者,他们都是牺牲尊严苟且于世界的人。
至于曹丕和曹睿,他们是曹操的血脉后人,何晏心理上过不去母亲为人小妾的耻辱。
曹爽执政时代,何晏掌握官员任命的权力,“主选举”,大量培植个人势力,“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
金乡公主“贤”,和母亲沛王太妃说:“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
何晏这个家伙一天比一天恶劣,一定会惹祸上身的,这可怎么办呢?
沛王太妃“笑”着说:“汝得无妒晏邪!”
何晏既然无恶不作,既然要灭门恶祸,如果他死了,你用不着妒忌了!
在那个年代,当一个妒妇是痛苦的,但任何一个时代当寡妇都是痛苦的。竟然选择当寡妇也不愿当妒妇,可见何晏的夫妻生活变态到什么程度!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quanyanyyy 293楼 2013-05-26 12:50:16
回复第287楼(作者: @yc雨花石 于 2013-05-25 17:40)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4节
曹爽这个家伙不能决断,一个劲的哗……
==========
是带的调动粮草的大司农印吧?不晓得《三国演义》里是说的什么,回头再查查……

-----------------------------
历史上是大司农,《三国演义》是大司马,后面我有解释。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6节
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我见到的所有材料,都没有发现何晏给曹爽提供的一丁点建议。
他就是一个无良的政客,平时空头理论条条是道,遇到重大挑战就退缩不前。
曹爽经过洛阳的城门,就宣告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胜利结束。在这之后,就是善后处理和新的权力架构的建立。
桓范是最后到达洛水浮桥的,司马懿在马上用马鞭指着桓范说:“桓大夫何故如此?”
这句话如果白话一下,就是:桓范,你为什么坚决支持曹爽而反对我司马懿?
其实,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台词:桓范,你何必呢!曹爽已经失败,不如跟着我混好了。
桓范“低头不语,入城而去”。
司马懿在最后争取桓范的支持。桓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杀掉太可惜。
桓范的沉默就是对司马懿的拒绝,但桓范的沉默也是一个无奈,桓范已经打定主意为曹爽殉葬,但曹爽是那样的脓包,自己如果豪言壮语一下,比如“忠臣不怕死”什么的,连自己都感觉丢人,为一窝“豚犊”殉葬实在窝囊。
桓范为什么坚决支持曹爽?
这个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没有答案,但在正史中略微有论述。
桓范是沛国人,曹操晚年招纳进入丞相府,是曹魏集团的基本力量。魏明帝曹睿时代曾任中领军、尚书、 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史等。从他的经历看,他是一个才能非常全面的人物,既可以行政管理,也可以统帅军队打仗,而且也被曹魏皇帝重用。
曹爽当政的时候,调桓范进京担任了大司农。大司农是一个管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仓库的官员,放在今天,顶天也就一个分管农业的国务委员。但是,三国时代没有现代工业,加上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战争的持续,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管理是一个政权的核心工作,从某种意义讲,在那个时代农业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军事控制,因为一个没有粮食的军队一定要失败。一部三国军事斗争,当然是权力的斗争,但有时也是争夺粮食的斗争。
大司农虽然仅仅是九卿,而不是三公,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他是核心官员。《三国演义》中,桓范去高平陵携带的是大司马的印信,我们读《三国演义》就按照《三国演义》的思路理解,因为大司马军印是控制军队的凭证。但是,罗贯中这个地方有些欺负天下读书人,曹爽是大将军,控制军队的印信应该随时携带,不可能落入一个管理农业的官员手中。其实在《三国志》中桓范是这样说的:“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桓范认为曹爽兄弟要和司马懿进行军事斗争,需要三个条件,一个是控制军队,一个是要有一个可以依托的根据地,一个是要有充足的后勤供应。桓范认为,司马懿虽然已经夺取了洛阳城内军队的控制权,但曹爽可以以大将军的身份继续指挥洛阳城南的部队,而且可以立即武装并指挥在洛阳城外的生产建设兵团(洛阳典农)。桓范认为曹爽可以快速控制许都,利用“许昌别库”(军械库)的军事物资为依托。桓范说“所忧当在谷食”,也就是说最头疼的问题是怎样解决吃饭问题,桓范赶往高平陵的时候,携带了大司农的印信,就可以调集全国的粮食。也就是说,大司农在当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务。
曹爽为什么重用桓范,不是因为桓范的能力,而是因为曹爽“以范乡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亲也”。曹魏集团的核心力量是沛国的曹氏和夏侯氏,桓范虽然不是皇族,但他是沛国人,人不亲地亲,他们是一个利益集团。曹爽特别尊敬桓范这个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到曹芳的四朝元老,曹爽虽然尊敬这个老头,但因为性格和思维的差异,曹爽并不亲近桓范,也就是敬而远之。
人和人是客观有差异的,我们知道刘备这个人非常喜欢美女。《三国演义》54回,刘备“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猛一看是刘备非常眷恋夫妻感情,其实是因为没有女人的温柔,生活不惬意。但是,诸葛亮就非常不好色,他的老婆非常的贤惠而又才能,但也非常的丑陋。放在今天,刘备和诸葛亮就没有共同语言,但二人合作是非常愉快的。
我们知道刘邦是一个非常无赖的人,特别贪图享乐,而萧何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但是刘邦非常的器重尊重萧何。由于萧何的强力推荐,刘邦竟然筑坛拜将委任项羽手下的一个普通的叛徒韩信为大将军,而且韩信这个人因为胯下之辱非常没有社会威望。刘邦对韩信的提拔放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特殊的,而这种特殊就与萧何的强力推荐有关。
性格不合并不影响团结工作。
齐桓公这个人非常“好色”、“好田猎”,也就是特别贪图享乐而不喜欢工作,但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成就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贪图享乐不喜欢工作但特别能够选拔管仲重用管仲。管仲虽然喜欢享乐,但更喜欢干事业,他需要一个发回自己能力的平台。齐国的政治就是管仲满足齐桓公的享乐,而齐桓公给予管仲一个工作。
从曹爽当政来看,曹爽有非常明显的贪图享乐的倾向,他的这种个人爱好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勤政的领导,但他由于皇族身份必须担负管理国家的工作,他可以选择委托管理,比如委托给桓范这样的有能力的忠诚的老同志。
曹爽之所以是被砍头的曹爽,曹爽之所以不能成为齐桓公、刘邦、刘备,就在于他把个性带入了工作,他喜欢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何晏、邓飏这种轻浮浮夸而实际没有任何能力的人,他并不喜欢严谨踏实的桓范,所以他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不能接受桓范的建议而选择了死亡。
那么,桓范为什么坚决和司马懿作对?他们的矛盾为什么不能协调?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司马懿发动兵变后,“闭城门,以范为晓事,乃指召之,欲使领中领军。”
司马懿认为桓范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非常想重用,准备让他担任中军统帅,也就是太仆王观代理的那个职务。
“范欲应召,而其子谏之,以车驾在外,不如南出。范疑有顷,儿又促之。范欲去而司农丞吏皆止范”。
就桓范本人而言,他倒是打算和司马懿站在一条战线上,但是他的儿子认为曹爽既然是大将军,曹爽已经控制了皇帝,司马懿就属于谋反,在这种政治斗争中站在名分最高权力最大的皇帝和曹爽那边是对的。桓范最终接受了儿子的建议,但他的所有的下属都反对他去高平陵。桓范最终选择接受儿子的建议,去了高平陵,然后被杀。
桓范虽然曾经游移于司马懿和曹爽之间,但就其政治图谱而言是倾向曹爽的,因为他的治国理念接近曹爽。
“范前在台阁,号为晓事,及为司农,又以清省称”。
桓范担任尚书的时候,协助处理国家日常行政,是一个非常能办事的人,担任了大司农这个工作繁杂而且大有油水的部门的领导,非常有操守而不贪腐。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个人的品质固然重要,最重要的仍然是政治路线。
“范尝抄撮汉书中诸杂事,自以意斟酌之,名曰世要论。”
桓范曾经认真研究西汉的日常国务管理,总结了许多的经验,写了12卷《世要论》,后世也称《桓范新书》。
一个大司农,他研究西汉的国家管理总结经验,背后面的潜台词就是西汉的国务管理比曹魏政权的要好,有借鉴意义。所以,桓范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有指导曹魏国务改革的政治意图。
“蒋济为太尉,尝与范会社下,群卿列坐有数人,范怀其所撰,欲以示济,谓济当虚心观之。范出其书以示左右,左右传之示济,济不肯视,范心恨之。因论他事,乃发怒谓济曰:‘我祖薄德,公辈何似邪?’济性虽强毅,亦知范刚毅,睨而不应,各罢。”
负责国防建设的政治局常委蒋济主持召开日常国务会议,桓范拿出自己的论著请大家传阅,他的目的还是想得到蒋济的赞扬。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很多,比如大将军(总司令兼军委常务副 )曹爽,比如尚书令(大体是国务总理)司马孚,桓范为什么想得到太尉蒋济的认可呢?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lirbi 303楼 2013-05-27 09:28:00
颜老师,在司马懿影响力那么强大时,恒范拿着大司农印和拿个胡萝卜印是一样的

-----------------------------
我认可你的话,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讲,威信比权力更重要。但是,从古到今,有信仰的人不如普通人更多,对于普通人来讲,权力更加重要一些。桓范管理的领域固然涉及军事保障,但主要还是地方行政领域,这些人大部分没有参加战争,他们对于司马懿的感受处于传闻,他们干工作紧紧是履行手续而已,所以这个大司农的印还是有作用的。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7节
太尉大体就是负责军事建设(兵役征发、军事工程建设、武器制造、军事训练、军粮供应等等),太尉工作范畴和桓范的大司农有许多牵连,所以桓范的改革就牵扯到蒋济的工作范畴,从社会分工看,桓范的农业是基础产业,而蒋济的国防建设属于国家保障。
蒋济不同意桓范的改革,而且蒋济是一个性格非常“强毅”的人,不肯虚与委蛇,一点面子也不给桓范,他对桓范的论著一眼不看。
政治确实是一个需要协调的领域,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起码的礼貌还是要保持的。蒋济确实有些过分。
桓范当众挨了一个大窝脖,非常的愤怒,在讨论别的事情的时候,公开的谩骂:我们家的老祖宗没有家教,生养了我这样的没有修养的孩子,你们家的老祖宗有没有家教呢?
中央高管当然可以有意见分歧,也可以讨论,但竟然谩骂,这个确实影响不好。
蒋济虽然脾气不好,但知道桓范是脾气特别不好的人。桓范在家里和老婆谈论自己的仕途,因为老婆有些讽刺挖苦,竟然家庭暴力的老婆当场堕胎,所以他一旦“二”起来,他就非常的“亚”(横着“二”,竖着“二”,腰里别着“二”)。蒋济不愿意把事情闹绝,就立睖着眼不答腔。
我们各位知道,司马懿高平陵之变,最重要的政治伙伴就是蒋济,所以桓范的治国理念当然也和司马懿不协调。
那么,曹爽和桓范为什么不能得到士大夫的支持?
一个叫王广的人评价说:“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华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竞于世。加变易朝典,政令数改,所存虽高而事不下接,民习于旧,众莫之从,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之或哀,失民故也。”
按照这个评价,曹爽是一个非常骄横腐败的家伙,何晏是一个特别能够吹嘘理论而不能处理具体工作的人,至于桓范这几个人,虽然很有社会影响,但搞了许多改革(变易朝典,政令数改),结果丧失了社会支持。
曹爽已经实际控制了曹魏的所有的权力,尤其是军事权力和财务权力,但是很轻松就被司马懿搞倒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以极其残酷的手段屠杀曹爽集团,“名士减半”,但曹魏政权非常安稳,老百姓认为杀的非常的好。
在《曹爽传》中也说,曹爽数次轻改法度,排挤大臣,侵吞大臣财产。
曹爽贪腐而桓范清省,为什么桓范的改革不能被民众支持?
张居正是一个非常腐败的人,但他的改革非常有成效,就政治成绩而言,张居正是成功的。
因为我们今天的国家政治是改革开放,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是改革开放就是对的。
其实,这个很有讨论性。
所有的改革都是社会利益的调整,局部调整或者全面调整,不管什么样的调整都必然是以主观上或者客观上伤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一个能够让所有的人都受益的国家政策,非常的少。
所以,改革一定会遇到社会阻力。既然改革是从既定利益集团转移部分利益给另外的集团,所以,阻碍改革的力量往往非常的强大。
改革要想成功,一般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政策要正确,一个是推行改革的那个领导人必须有极高的社会威望,能够强力推动。
中国古代的王莽改革因为政策失误而亡国,世界现代史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不但政权变易连国家都分裂了。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非常的大,但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竟然被车裂。秦国贵族并没有废弃商鞅的政策,但以极残酷的手段报复商鞅。
1898年,康有为推动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和平方式转型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尝试,他的政策利国利民,但他们非常轻松的就被赶跑了。1898年,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之所以没有引起广大民众的支持,就在于他们的政策过于伤害旧有官僚的利益而并不能带给民众极快的收益。
1979年,邓小平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选择最容易见到成效的农业改革。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收入激增,改革道路的正确性就全面确立。
但是,即使最正确的政策也有人反对,1979年的农业改革伤害的是广阔的农业生产一线管理者的权力,他们的力量非常的巨大,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前期攻击谩骂农业改革的力量实际是非常强大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改革,就在于改革的领导人拥有强大的强力手段。
我们很多人认为,改革过程中,领导人将一部分人的利益转移给大部分人虽然上海的少数人的利益但可以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所以可以增加群众基础。
这个结论不一定符合实际,当然大多情况是符合实际。
国家的利益转移的前提是旧有利益分配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既然能够出现,就有一个原因,如果硬性的不管不顾产生的原因而仅仅变动结果,那么就会严重伤害旧有利益集团。
最大麻烦在于,改革的利益获得集团并不一定能够理解改革的政策,他们可能也不支持改革。
1898年,戊戌变法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试图废除科举,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这个变法确实符合中国的需要,所以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试图废除科举的严重后果是严重伤害遍布中国的儒家读书人的利益。即使允许他们参加新的考试,但如果古代儒家读书没有年龄限制,四五十岁考取进士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现在让他们重新学习数学和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然后参加考试,确实太难为人,坦白说人家没法不反对。而且,新的教育制度的确立,就是否认原有的知识结构,那么那些已经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学历不被重视了,虽然他们可以继续当官,但他们不可能按照原有的方式进步。所以,1898年,戊戍变法遭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激烈的反对。据历史记载,1895年,公车上书的时候,固然有一部分举人支持,但大部分考试的举人攻击康有为,因为他们担心搅黄了科举考试。
改革不同于革命,革命依靠的是底层民众,而改革一定要依托原有的政治机构,你的改革措施严重伤害了所有的政府官员,然后你还想依托他们搞改革,这不扯淡吗?
即使就有的政府官员不反对改革,他们统统辞职下岗,康有为、梁启超上哪里弄那么多的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留学生来领导中国?
康有为改革还有一个大麻烦,那就是他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近代工商业是中国进步的必要措施,但是,发展工商业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要有资金,一个要有技术。1898年的中国,拥有资金的是地主和官僚,能够有文化知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是儒家读书人,因为中国的留学生实在太少。
这样一来,中国要获得发展近代企业的资金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剥夺地主和官僚的财产,由国家进行工商业建设,这个办法就是毛泽东和共产党的办法,一个是给予地主、官僚以极大的利益诱引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这个就是德国和日本的办法。毛泽东的办法必须通过革命才能获得,通过让利于地主、官僚而发展工商业的办法必然产生官商勾结,也就必然产生官僚资本主义,这就是蒋介石等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产生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国财经出现大批的官倒和领导人子女下海经商,他的逻辑也是这样一个原因,以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要让那些拥有铁饭碗的人下海经商,就必须给予超出正常逻辑的利润,而且一定是掌握信息的官员子女,你让边远山区一个放羊的老头投资现代工商业有些搞笑。
所以,所有的改革一定要让具体负责改革的政府机关得到更多的利益,当社会发展到某一特定阶段,改革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时代潮流,而且社会也产生了新的支持改革的利益阶层,才可以缓慢调整政府官员的既得利益。
1898年,康有为改革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的改革伤害了过多的阶层的利益,但他的改革并没有给予任何一个阶级、阶层以实际的利益,所以他也就没有自己坚定的群众基础。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本已经形成了力量相当强大的资产阶级。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第38节
毛泽东曾经搞过两个改革,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的火葬改革,一个是70年代的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现在有些争议,那个意思就是带来人口的老化,但日本、德国人口非常老化,人家小日子过得非常的富足。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这个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举行全民公投,估计就是在21世纪,也是绝大部分人民反对。有些朋友即使在理论上支持计划生育,但在个人实践上也不愿意让自己没有儿子。土葬是我们这个民族极其悠久的传统。土葬改火葬,不仅仅是节约土地、节约资源,而且可以消灭掉一些恶性传染病菌,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如果进行全民公投,估计人民就反对,以毛泽东的强力手腕,仍然出了一个坚决要求土葬的许世友。
没有强力人物,改革政策即使是对的,也可能失败。
曹爽改革失败的原因是“所存虽高而事不下接,民习于旧,众莫之从”。“ 所存虽高”就是桓范这些人的政策立意高远,都非常符合国家和民众的长远的利益,按照这些政策,国家最终就会强大。但是“事不下接”,也就是这些政策虽然很高明,但并不符合民众的眼前利益,所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一个不能带来眼前利益的改革,就是瞎折腾。
毛泽东搞了一个火葬改革,毛泽东搞了一个计划生育,虽然很让人们当时不愉快,但因为政策的利益的客观性,时间一长就被坚持下来。毛泽东已经去世30余年,这两个政策都被坚持,就在于人们认可了他的政策利益。比如,那一个火葬,如果改回去,每一个儿女埋葬老人都要多花费极多的钱,而且家里好几天保留尸体,如果是夏天,也一个极大的麻烦。
但是,毛泽东有一个改革,虽然并不伤害民众的利益,但就是不能贯彻。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和文革时期的毛泽东都曾经废除春节,要求人民过公历年,大体就是废除民族传统,与国际接轨,结果都不能成功。
不过春节过公历年,对于民众的利益有没有伤害?还真没有。问题是也没有好处。一个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害处的改革,只能说瞎折腾。
放在今天,大学生是最有知识最前卫的社会阶层,很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写帖子思考国家的命运,但是大学生的主体仍然最关心的是工作、房子和爱情。
要想得到民众的支持,必须是最实际的政策,即使是极小的实际利益也可以让受益者表示支持。
曹爽的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44年的兴势兵败于蜀汉。劳师远征损失惨重,整个社会就弥漫了反对曹爽的情绪。
司马懿最后争取桓范失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影响而成,既有集团利益,也有路线斗争,还与桓范个性过强有关系。就在这时,昌平门守将司蕃检举:“桓范矫诏出城,口称太傅谋反。”
这个桓范犯了两个大罪过,一个是假冒郭太后的圣旨,一个是公开宣扬司马懿谋反。
桓范最大的罪过是忽悠了司藩,司蕃真诚的支持司马懿,所以不能放过老领导桓范。在这里我们不能说司蕃无情,因为桓范的做法过于伤害司蕃的利益。
司马懿以“诬人反情,抵罪反坐”的罪名把桓范关进了监狱。
在这之后,太尉蒋济检举了“鲁芝、辛敞斩关夺门而出,杨综夺印不与,皆不可纵。”
司马懿说:“彼各为其主,乃义人也。”
司马懿不但没有处理这三个人,而且恢复了他们的职务。
桓范也是“义人”,也是“各为其主”。为什么就不能饶过桓范?
鲁芝、辛敞和杨综这三个人能力都一般,地位也不高,他们不可能给司马懿带来什么威胁,留着表现宽宏大量,而且减少集团内部矛盾。至于桓范,他本来是大司农,位高权重,而且还是一个极其有能力的人,如果不能为自己所有用,那么就必须杀掉,因为留着太危险。
626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留下了魏征,就是因为魏征的能力出众。
管仲也曾经中途箭射了齐桓公,但齐桓公为了称霸大业,留下并重用了管仲。
魏征和管仲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就在于他们有能力,而且归依了新的主子。桓范之所以被杀,也是因为有能力,但主要是因为他的不妥协。
核心问题还是处理曹爽兄弟。
司马懿和蒋济曾经发誓只要曹爽放弃军权就保留他的性命,但是司马懿的前提是不再纠缠曹爽剥夺自己军权的责任,并不涉及曹爽的其他罪过。
曹爽回家后,司马懿封闭了曹爽的府邸,然后安排居民八百人围守他的府邸。一句话,司马懿限定了曹爽的自由。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司马懿还答应了曹爽的粮食要求。
但司马懿是一个心肠非常刚硬的人物,需要人性就人性,该杀人就杀人,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在襄平城外,一刀就干了右都督仇连。曹爽是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他的年纪比司马懿小得多,而且他是皇族,既然已经动了手,就不能放过他。
司马懿先把宦官张当弄到狱中问罪,张当把曹睿的几个小妾弄给曹爽享受,怎样处理都可以。
这个张当受不了酷刑,就检举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五人,同谋篡逆,也就是拥戴曹爽登基。
何晏、邓飏这些人,一个个轻浮的很,细皮嫩肉的,那里有政治节操,基本就是司马懿需要什么证据就有什么口供了。
既然是谋反大罪,这个就怪不得我司马懿了,于是押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包括桓范,皆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
司马懿诛杀曹爽集团还有一个关于何晏的故事。
司马懿从张当开刀处理曹爽集团,但司马懿本人是太傅,不是司法系统的领导,当然不能自己上一线,就把审理张当的工作交给行政司法领导,这也算依法治国。当时负责大案要案的部门是散骑常侍,何晏担任这个官职。
何晏这个白眼狼,“穷治党与,冀以获宥”,往死里整曹爽集团,谋求司马懿的原谅。
司马懿宣布应该诛杀的曹爽集团:“凡有八族。”
何晏整理了曹爽、桓范、张当、丁谧、邓飏、李胜、毕轨七家的完整材料,“疏丁、邓等七姓”。
司马懿说:“未也。”
还不是完整名单。司马懿已经明确宣布八家,缺心眼也知道还有一个何晏。何晏认为这是司马懿给自己的警告,也是给予自己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所以才特别的狠毒给予特别的伙伴。
这下,图穷匕首见,司马懿竟然还是不肯放过自己。
何晏“穷急”,退无可退,试探说:“岂谓晏乎!”
司马懿很干脆的说:“是也。”
立即逮捕何晏。
司马懿从玩弄耗子中享受猫的乐趣。但是,桓范这样的人是不会当这样耗子给司马懿这样的乐趣。
当曹爽跪在大堂之下,被何晏苦苦追究罪行的时候,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将军是怎样一个五味杂陈啊!
挑拨曹爽剥夺司马懿兵权的是何晏,建议曹爽进攻汉中树立威信的是何晏,建议曹爽隔开郭太后和曹芳的是何晏,现在知根知底往死里整材料的还是何晏!
我估计,以曹爽的糊涂,他在愤恨、惊恐中,也许有一份佩服:妈的,何晏果然聪明,竟然又傍上了司马懿的大腿。
当何晏和曹爽等人一起南面受刑的时候,如果他们没有被吓瘫尿了裤子,也许相互间就是苦笑和尴尬。
何晏分裂的人格和卑劣性格形成的关键原因就是曹操谋夺了尹夫人的身心。
曹操让一个美貌的寡妇当了小妾,确实唐突佳人。但是,尹夫人确实是一个佳人,而且即便是一个不佳的女人,也有享受大自然造就的男女快乐的权力。在那个天崩地裂、白骨露野的时代,一个被董卓灭家的女人,携带一个几岁的孩子,如果不被饿死,也只有依附在男人身上。
作为后人,当然更加认可尹夫人这样的美貌性感的女人最好和赵云这样英俊英雄比翼双飞。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英俊英雄赵云看不上世界上所有的寡妇,无论多么美貌性感。而诸葛亮这样的圣人,重德而不好色,尹夫人也没有机会。
《水浒传》中扈三娘嫁给了王矮虎,就很让今天许多读者愤怒:让那么一个其貌不扬、品德恶劣的流氓糟蹋了,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21世纪的今天,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故事仍然数见不鲜。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flysky980a 314楼 2013-05-29 14:09:36
特地注册了个账号给老师回帖。
跟着您的帖子一路走过来,先看的魏延,然后是水浒,现在是姜维。
特别好看,思路与之前我看过的相关历史文章完全不同,喜欢,支持
-----------------------------
谢谢关注。我的特点就是不拘谨而已。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9节
曹操当然比王矮虎优秀的多,但曹操个子不高、形象也很差,曹操也好色贪淫。
但在曹操眼中,尹夫人是美丽的,曹操对待美好的事物是爱惜的,他对于尹夫人和何晏都是非常的疼爱。
放到21世纪,也不是所有的二手家庭都能够妥协处理继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尹夫人遇上曹操,是她的幸运还是悲哀,就只有让每一个人判断自己的结论了。
但是,由于曹操的安排,何晏成为曹爽集团中唯一能够留下后代的一个。
“俄而晏死。有一男,年五六岁”。司马懿斩草除根,派人搜寻。
“晏母归藏其子王宫中”,何晏的母亲,也就是尹夫人,看来已经脱离曹家回到了何家,所以就以“晏母”称呼,面对抄家大祸,为了活命,也为了给何家留一条根,这个老太太就抱着孩子回到(归)“王宫中”,这个王宫当然是沛王曹林的宫。看来,当年的杜夫人和尹夫人确实有特别的姐妹感情,他们并没有在争夺男人的斗争中忘记培养个人的友谊:在这种塌天大祸中,曹林母子向尹夫人敞开了大门。
面对跟踪而来的公检法,尹夫人“向使者搏颊,乞白活之”,就是拼了命的扯自己的脸,请求给予一个活命的机会。
这个女人,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常饱受冰火两重天的熬煎:两度灭门惨祸,两度眼睁睁送走儿子见阎王,这个189年见证过大将军何进大祸的女人,在249年,在她垂垂老矣的时刻,让一个一个的耳光见证自己的最后时光。
毕竟是沛王府,“使者”就回去详细汇报了情况,已经让祁山的风云、辽东的血水锻炼的心如冷铁的司马懿敞开了慈悲的心,饶过了这个孩子,因为司马懿“亦闻晏妇有先见之言,心常嘉之”,估计何家的两个寡妇不会给孩子灌输报仇的思想,“且为沛王故”,多少给沛王母子一个面子。
如果,何晏在死前,知道这一幕,他应该怎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他又怎样评价曹操对待他的感情?
历史啊,就是一个永远没有结论的扯淡领域。
在结束对何晏的扯淡之前,我插入一个小故事。
据《魏氏春秋》记载,夏侯玄、何晏等玄学名家还仅仅处于理论创新而没有卷入政治斗争的时候,他们“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司马师也参加他们的活动。
何晏曾经评价当时玄学的精英人物:“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
何晏认为,夏侯玄看待问题深刻能够看透所有人的内心世界,司马师最能够见微知著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何晏这个评价还是非常公允的,夏侯玄就是一个理论家,而司马师确实有极其突出的实际工作能力。
何晏还提出一个“神”人的概念。“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处理上有问题都从容不迫、恰到好处,这种人以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影响整个世界。
现实世界中有没有这种人呢?当然有,“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就是指何晏本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
何晏过于推许自己,他想把自己推上神坛,最后把自己堕入了地狱。还是管辂眼光独到:何晏就一个“鬼躁”之像。
司马懿在除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几个主要人物后,宣布“曹爽门下一应人等,尽皆免死;有官者照旧复职。”这样一个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军事政变的结果是“军民各守家业,内外安堵”。司马懿杀了很多人,洛阳城内波澜不惊,因为民众只需要生活。
清除曹爽集团后,曹魏政权就要进行新的政治重建。魏主曹芳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这个小皇帝翻身解放做主人,何况司马懿已经控制了所有的权力,自己就不要看不透形势了,何况这个老头已经70岁。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委托司马懿父子三人同领国事。
从此以后,曹魏政权召开最高国务会议非常方便,司马家父子三人吃早点的时候就可以开会。
这个高平陵之变,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曹爽集团,但曹芳也是一个极大的受害者。
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芳已经18岁,大体是一个成年人,他是曹魏政权法律上最高领导人,所有政策的颁布都是以他的名义。但是,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司马懿根本就不管不顾曹芳的死活,他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军事政变,这样一来,郭太后的命令在法律上就已经凌驾于皇帝的权力之上。
司马懿进入永宁宫的时候,郭太后非常担心军事政变会伤害曹芳,但因为害怕司马懿对自己下毒手,也就答应了司马懿。所以,所谓高平陵之变其实是大将司马懿打着皇室的郭太后名义进行国家权力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曹芳没有得到任何实际好处,而且丢失了法律上的最高权威。曹操去世后,曹丕迫害曹植,他的母亲哭着求情,曹丕也一句:“国法不可废耳”。曹魏集团本来没有母后干政的历史传统。
曹芳是曹睿的养子,郭太后是曹睿的最后一个皇后,郭太后对于曹芳不但没有生育的血肉联系,也没有多少抚养的恩情,他们之所以有感情,就在于一个八岁的孩子需要一个母亲和一个年轻的寡妇需要儿子。
当郭太后为了自己的安全,放弃对于曹芳生命安全的担心,答应司马懿的要求,给予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名义授权,他们母子的感情也就基本走到了尽头。郭太后已经骑上司马懿家族的老虎背,除了一个劲往前走她没有了退路,因为曹芳如果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即使不能废掉她的太后封号,但减免她的待遇,难为她的娘家是很正常的事情。作为一个没有儿子的人,当养子和娘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的感情就毫无疑问的选择娘家。在郭太后的晚年岁月里,司马家族满足了郭太后的所有的要求,郭太后的娘家享有极高的富贵荣华,司马家族坚持和郭太后的娘家连接婚姻,司马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郭太后的娘家小弟弟郭德,这个女孩去世后,司马昭又把自己的女儿(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姐姐)嫁给郭德为继室。
郭太后不可能看不出司马家族图谋政权的野心,但既然有婚姻为羁绊,即使江山易主,也可以确保自己的娘家的利益。至于曹魏的皇帝,那个倒不一定能够保住自己娘家的利益。
263年年底,当成都传来蜀汉灭亡的喜讯的时候,拥有诏书发布权而形同摄政女皇帝的郭太后去世。两年后,曹魏自称“天禄永终”,宣布禅位于晋王司马炎。司马炎登基后,非常缅怀郭太后对于西晋王朝建立的特殊贡献,对她的娘家厚赏有加,他的娘家小弟郭建、郭德等三人“位特进”,显贵于当世。特别是郭德死后,晋室还赠他“中军
大将军、开府侍中如故,谥恭公”。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族对于曹魏的忠诚基本也走到了尽头,为了家族的生存,他们除了谋夺最高领导权别无选择。
《三国演义》第108回,司马懿病重,临死之前嘱咐两个儿子:“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司马懿这个遗嘱其实非常复杂,我为曹魏政权服务多年,但也担任了太傅的高位,而且实际以托孤大臣的身份管理国家,作为一个臣子,我已经到达了顶点。由于没有了进步的空间,所以所有的人们都怀疑我有当皇帝的野心。既然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舆论,作为大臣除了一条路走到黑的谋反篡位,就是放弃权力证明自己的忠诚。
但是,司马懿既然在高平陵之变后大开杀戒,既然已经得罪了皇室,一旦放弃权力,他除了灭门大祸还能有其他的结局吗?
曹爽是曹魏皇室的核心力量,桓范是曹魏的沛国基本支持的重要核心,他们的死决定了司马家族永远不能得到曹魏集团核心力量的原谅。而且司马懿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政变,根本就不顾及曹芳的感受,如果曹芳掌握的实际权力,他会放过司马懿家族吗?
一个人从根本上得罪了老板和老板的亲人们,即使多么忠诚,也不会有好结果。
三国时代,托孤大臣内斗的还有一个诸葛亮解除李严的权力,但是,诸葛亮在这个斗争中没有伤害皇帝刘禅的尊严,这个事件反而加强了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
曹爽的皇族身份和司马懿没有提前和皇帝沟通决定了司马家族永远不会见容于曹魏政权。
开弓没有回头箭,或者跌入万丈深渊,或者走上光辉的顶峰。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金戈vs铁马 317楼 2013-05-30 09:00:12
罗贯中同志也太吝啬,老司马死了连一首盖棺定论诗都没有送给他。
-----------------------------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实际是毛氏父子以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的二次创造,意识形态的改造非常厉害。
罗贯中在司马懿去世后有一首诗: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毛氏父子特别尊敬诸葛亮,所以就删掉了这一首诗歌。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flysky980a 321楼 2013-05-30 16:13:39
老师你这人性格惯性可能呵呵,每个帖子它就不自觉的会写着写着写出好多旁枝来。不过我喜欢哈哈
-----------------------------
我这个扯旁枝是有原因的。
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现实的东西一定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源头,而且我们今天的观点影响对历史的认识,这也是研究历史的原因。
第二,所有的历史评价都应该是开放的,如果三国仅仅是三国,也就没有意思了。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40节
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最后达到顶峰,除了能力和机遇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的团结。
第119回,完成灭蜀大业的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司马昭立即进行司马家族历史的认定工作和接班人选定。《三国演义》第76回,刘备为了自己的私心,远窜非常有能力的已经成年的儿子刘封于山城上庸。《三国演义》第98回,229年,孙权登基正式建立吴国,谥号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哥哥孙策是长沙桓王。表面看无所谓,但比较一下司马昭就发现问题了。
司马昭经常说:“天下着,乃吾兄之天下也。”从《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司马师确实比司马昭高明,问题是孙策也比孙权高明,但是孙权从来就不说这种话。这种兄弟之间的个人感情很深刻影响家族的发展。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昭将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现在,司马昭成了晋王,就面临一个立继承人的问题。司马昭不想立长子司马炎而想立自己的过继给司马师的小儿子司马攸。
司马昭这个家伙非常阴险,明明自己想幼废立长,故意拿哥哥司马师说事。山涛等大臣看出司马昭的内心世界,明确以“幼废立长,违礼不祥”进行劝谏。司马昭虽然最后立司马炎为接班人,但仍然谥号父亲司马懿为宣王,同时谥号哥哥司马师为景王。司马昭的做法承认了司马师在司马家事业发展中的第二号功勋。
孙策在江东孙家事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的大,他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代。孙策虽然是孙权的哥哥,但他们在江东事业的承递关系其实是时代交替,孙权由于年龄和能力,无法直接继承孙坚的事业。司马昭不同于孙权,司马昭和哥哥司马师同时参与了司马家族的所有事业,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如果没有司马师,司马昭可以直接从父亲手里接过所有的权力,司马师并不是司马家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代。
司马昭进位晋王后,追谥父亲司马懿为宣王是正常,但追谥哥哥司马师为景王就是罕见的兄弟感情。按照封建法统,封王之后可以追谥两代,把自己的祖父也追谥为王,这就是光宗耀祖。司马昭追谥哥哥司马师为景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的祖父司马防不能追谥为王。一个是和祖父的感情,一个是和哥哥的感情,司马昭选择了哥哥。
由于司马昭有例在先,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按照法统追谥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景帝。我们知道天子七庙,只能上谥七代,但是因为司马师占了一个名额,弄得司马家族名义上第一个皇帝只能是司马钧,司马钧的父亲就没有享受后代追谥为皇帝的待遇。
司马昭竟然想立已经过继给司马师的小儿子司马攸为晋王的继承人,虽然从血缘讲也是自己的儿子,但从法统上就等于交出了爵位,因为在封建礼法中父亲的地位远远高于本生父亲。今天,由于计划生育,男孩子的紧缺,照成兄弟几个一个儿子成为常态,所以流行了几千年的过继现象逐渐绝迹。但是,在农村,30岁以上的兄弟二人的还不很稀奇,所以仍然有过继现象。
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儿子比较多,拿一个送给哥哥是正常的,但如果让出爵位继承权,这个就是特别的感情给特别的哥哥。
刘备之所以连战连败而不倒,就在于刘关张兄弟的结义联盟。曹魏集团在曹丕之后,快速被司马懿掏空就在于曹丕兄弟几人的不团结。曹彰死的不明不白,曹植空怀无限的抱负不能施展而抑郁致死。
司马家族兄弟二人特别的团结,是他们能够度过乱世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因。
四、《三国演义》第107回中姜维的第一次北伐。
1、夏侯霸归依蜀汉。
司马懿在大体完成了政治重建后,将目光投向了曹魏集团在陕甘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征西将军夏侯玄。
夏侯玄是曹爽的亲表兄弟。曹操的父亲本姓夏侯,后来过继给宦官曹腾,所以他和夏侯氏是血缘本家,但按照封建法统却是两个姓氏。夏侯氏在成为非常特别,他既享有皇室才能享有的一些特权,还可以和原来的本家曹操的儿女通婚。比如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过继给夏侯惇当儿子,这个很正常,但竟然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中国古代婚姻禁忌是忌同宗而不太在意血缘,所以有姑表结亲。
夏侯玄既是曹魏的血缘皇族,又是曹爽的嫡亲,他手握兵权,当然就非常危险。
这个人夏侯玄名字取得不好,有些“玄之又玄”迷迷糊糊,没动大脑就接受调令去了洛阳。
就在这时,那个曾经搅入高平陵之变的陈泰,看到洛阳城像烙油饼似的来回折腾,于是要求到西线去工作。夏侯玄调洛阳后,曹魏西线的军事统帅就是郭淮,陈泰到达西线后,接替郭淮担任雍州刺史,并加奋武将军,处于对蜀作战的前线军事二把手。
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是夏侯玄的叔父,他非常有政治头脑,立即明白了司马懿已经有了赶尽杀绝的思想。在曹爽被杀后,夏侯玄已经是曹魏血亲中唯一拥有独立军事指挥权的方面统帅,司马懿这种人事调整,已经不是提防曹爽残余力量的思维,而是彻底把曹魏集团连根拔起。夏侯霸知道,洛阳城内的曹魏皇族,或者当司马家族的政治奴仆,或者就被杀死,曹魏集团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所以他就带领自己本部三千兵造反。
夏侯霸和郭淮关系非常的差劲,这也是夏侯霸造反的原因之一。
雍州刺史郭淮刚刚接替夏侯玄的职务,还没有等来陈泰进行工作交接,接到夏侯霸造反的消息,立即率领本部兵马前来与夏侯霸交战。
两人见面,上来就是政治战,郭淮大骂夏侯霸没有造反的理由。而夏侯霸大骂司马懿早晚必思篡位,所以自己是仗义讨贼。
从历史发展轨迹看,夏侯霸的判断是准确的,但蜀汉是曹魏的意识形态的敌人,也是他的杀父仇人,他最终选择了投向蜀汉,也够惊世骇俗的。
郭淮这人长于军事谋划,单兵技能并不突出,不到十合,就被夏侯霸打得逃跑,但是夏侯霸的运气非常不好,陈泰及时赶来,两路夹攻,夏侯霸就只能逃跑,走投无路,来汉中投降蜀汉。
249年,卫将军姜维是汉中地区的最高军事领导,他接纳了夏侯霸的投降。
夏侯霸是曹魏的高级将领,身份还比较特殊,姜维就通过夏侯霸了解曹魏的国情。
“今司马懿父子掌握重权,有窥我国之志否?”
这是曹魏对蜀汉的根本国家战略,只有曹魏的重臣才能了解。
夏侯霸回答:“老贼方图谋逆,未暇及外。但魏国新有二人,正在妙龄之际,若使领兵马,实吴、蜀之大患也。”
司马懿刚刚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还没有彻底完成内部整肃,不可能有精力发动对蜀汉的战争,曹魏应该采取战略防守,但是,曹魏现在有了两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天才,他们正处在壮年之际,一旦成长为高级将领,就是蜀汉和东吴的大麻烦。
这两个军事天才,一个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钟会,这个家伙在七岁的时候就见过大场面,他和哥哥钟毓拜见曹丕,钟毓被皇帝的场面吓得汗流满面,钟会却气定神闲。
曹丕问钟毓为什么流汗?
钟毓是老实孩子,就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那意思就被吓坏了。
曹丕问钟会为什么不流汗?
如果钟会回答我压根就不害怕,你个皇帝有什么了不起?那么既是对皇帝的不尊敬,也是彰显了哥哥的差劲。但是,如果钟会说自己害怕,可是头上为什么不流汗?
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我太害怕了,害怕的连汗都流不出来。他的意思是自己还不如哥哥胆大呢。
他的回答完美无缺,但撒谎几乎是天生。
在《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这对兄弟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钟繇迷迷糊糊睡午觉,他发现两个儿子偷偷摸摸喝自己的药酒。钟家是世家大族,很讲究礼节。
钟繇发现“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钟繇就醒来问原因。
钟毓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按照古代的规矩,喝酒是讲究礼节的,不讲规矩是不能饮酒的。
钟会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钟会说,偷偷的喝老爹药酒本来就不对,既然已经犯了错误,就要一错到底。
从这两个小故事知道,钟会这个人“幼有胆智”,聪明、敢于冒险,而且人格没有底限,确实是一个极难缠的家伙。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41节
钟繇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是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高峰,如果以钟会的聪慧,沿着父亲的道路前进,中国也许有一个更加优异的艺术家。人的才能固然与先天遗传有关,也与后天培养有关,但是,命运给予的特异更加重要。钟会“喜读兵书,深明韬略”,曹魏的军界老前辈司马懿和蒋济“皆奇其才”。
邓艾是义阳人,也就是魏延的老乡,属于刘表管理下的荆州。邓艾有一个地方不同于钟会,他有极好的个人单兵能力,是三国二十四名将的压榜人物,“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的邓艾和姜维”。邓艾和姜维有一个共同点,也是“幼年失父”。
但是,邓艾和官二代钟会以及政府特别奖励的烈士子女姜维的成长有本质的不同。
邓氏曾经是南阳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作为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家世不能详考,说明他的家族已经衰落的非常厉害,厉害到邓艾本人都已经不能说出自己祖宗的程度。邓艾自幼丧父,他生活在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由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邓艾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8年,曹操南下,刘琮投降,曹操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按照历史记载,所谓屯田民,就是接受政府的土地进行生产,但是要将收获的一半左右交给政府。邓艾当时还小,不能参与农业生产,就像王冕、朱元璋一样,在12岁那一年给地主家放牛。
世界上放牛的孩子很多,成就事业的并不多,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人的特质。有一天,邓艾这个小朋友和母亲去颍川见到已经去世的太丘长陈寔的碑文,陈寔就是陈群的祖父,陈泰的曾祖父,邓艾非常欣赏碑文中称赞陈寔“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这一句话,就自己起名叫邓范,字士则。后来,因为家族中已经有一个邓范,就自己改名为邓艾,字士载。
三国是乱世,读书人是稀有资源,所以邓艾担任了屯田都尉(管理一县的屯田)的学士,大体就是今天县级领导的秘书。按照常规,邓艾也可以以此缓慢进步一个前程。
但是,老天爷要考验一个人,是很有办法的,邓艾口吃的非常厉害,很难获得进步,“为稻田守丛草吏”,领导竟然安排他负责管理稻草,也就是林冲担任的那个大军草料场守卫。他的一个同事的父亲可怜他的家庭贫困,给予极厚的物质帮助,“艾初不称谢”,邓艾对于这种难得的帮助并不看重。
从这个地方可见,邓艾的意志非常的坚强,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肯动摇,但是,邓艾也暴露了他的薄情寡义和不知感恩,这为他后来和司马昭闹翻预留了性格因素。
和钟会一样,邓艾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家,虽然他的成长环境更加恶劣。“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他特别敏感地理环境对于军事的作用,经常筹划“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他就一个屯田小吏,表现的一个大将军似的,他的那些同事,“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就拿他当笑谈。
邓艾寂寞的度过了二十年的岁月,才担任“典农纲纪,上计吏”,也就是搞搞统计报表,向上级部门汇报一下工作,无独有偶,姜维也曾经担任天水郡的上计掾,但姜维的地位比邓艾高出一大截。
但是,就是这个微小的上计吏,改变了邓艾的命运。234年,司马懿熬死诸葛亮后,被曹睿封为太尉,在洛阳工作。太尉就是负责国防建设工作的政治局常委。那个时代农业极其凋敝,粮食是战略物资,地位异乎寻常的突出,所以一个县级单位的生产农场的统计报表也要亲自交给司马懿。
邓艾见到了司马懿。
和蜀汉相比,曹魏确实有较好的人才概率,但和诸葛亮相比,司马懿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曹魏晚年最优秀的四个人才,司马师、司马昭、钟会、邓艾的成长都与司马懿的培养有关。
司马懿是政治局常委的级别,邓艾是县级生产农场的统计科长,二者的差别是天悬地隔,一般就没有交流的可能,考虑到邓艾的口吃,能够和邓艾交流的领导就几乎没有,但司马懿立即发现了邓艾的军事天分,留在身边担任了佐官(掾),参赞军机。
邓艾进入了人生的快车道。
邓艾能够遇到司马懿是一个偶然,但司马懿能够发现人才不是一个偶然,因为如果不是抱着时刻发现人才的思想,一个政治局常委不可能和邓艾交流军事思想。
写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底层残疾人邓艾成功的原因。
第一,一个人一定要认真进行文化学习。拥有知识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拥有知识。
邓艾之所以最后成功,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小时候上过学。
三国时代的很多将领都很有文化,比如关羽可以看《春秋》,今天能够看《春秋》的人也不到百分之一,张飞长于书法而且喜欢画美人,今天能够写两笔书法并且画一下美人的当然很多,但是能够进入市场的并不多,姜维就更加厉害,可以写文学作品,而吕蒙的成就也与接受孙权建议读书有关。三国时代的王平,没有文化,也有极大的贡献,但和前面几个人一比,地位就低了,没有文化限制了发展,最起码不能担任丞相。
中共的军事家中,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只有贺龙和徐海东,但徐海东从抗战中期就因病不能工作,所以是唯一的特例,至于贺龙,刻苦自学到能够长篇大论写文章,比现在的一些大学生都厉害。
第二,一定要有一个适合时代的人生目标。
三国是一个战争时代,军事人才是第一需要。邓艾自觉选择这一符合时代需求的领域,这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
第三,成功来自于坚持,而且不要顾及别人的批评。既然你选择的别样的人生,当然就是寂寞的苦旅,在没有成功之前,就没有鲜花和掌声,如果有关注,也只能是讽刺和挖苦。
第四,这是一个非常搞笑的结论,那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命名权。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没有身份证和各种各样证书的限制,人们的名字并不是很严格固定。我小时候,我的同学很多都改过名字。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一般都要给予名字进行区别。名字不是一个自然符号,他是一种价值取向。我们今天看网络朋友的名字,稀奇古怪,无所不有,反应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一个满足别人生理需要的女孩子,取了一个“绝望的生鱼片”的网名。生鱼片是一种日本人爱吃的食品,这个女孩以此命名带有自我调虐,而绝望说明一个女孩之所以沉沦的矛盾、奋争和痛苦。就本质而言,“绝望的生鱼片”还是一个冀望回归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因为绝望说明还在盼望,如果没有盼望就没有绝望。
一个小朋友,上学的时候,如果改名,就说明他对于父母的安排不满,就说明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个小朋友改名往往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一个小朋友本来叫“发财”,他自己改名叫“隆平”,那就说明这个孩子已经抛弃了低级的物质需求,而进入高级的精神需求,他要当中国的第二个袁隆平。
但是,一般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并不稳固,如果不经常的提示,很容易遗忘或者放弃。如果一个人用改名来铭记新的自我的价值取向,那么对一个人的成功就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邓艾小时候叫什么名字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一个12岁的孩子读了一篇碑文就给自己起名、起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他标志着邓艾的人生观的确立。邓艾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我们不知道,但她没有干涉一个小屁孩的人生价值,这是给予今天我们家长的重要启迪。
在此,我提示一句,如果你的孩子突然问你: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你一定要认真回答。如果,孩子表示不快意,那么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他对你给予的价值取向非常不满。如果一个人不满意自己的名字,就好比一个人感觉自己穿了一件极其难看的衣服一样,会严重影响他的思想健康。
曹芳登基后,曹魏筹划东南防线的淮河两岸进行屯田生产,司马懿就建议派特别熟悉屯田的邓艾前去搞调查研究。
邓艾在今天的河南和安徽等地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认认真真写了一个叫做《济河论》的调研报告。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42节
邓艾认为:“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
曹操在打败黄巾军后,编选俘虏进行屯田,获得粮食,成为曹操平定四方的物质基础。
“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
东吴已经是曹魏政权最大的威胁,所以淮南是最重要的国防前线,每一次军事行动,后勤供应的运输人力就占动员的人力的一多半,所以解决后勤供应已经成为曹魏战胜东吴的核心问题。
“陈、蔡之间,土下田良,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
今天的河南东南部(陈、蔡之间),土地肥沃,一旦开发就近军事前线满足军事需要,就可以节约许昌附近的稻谷。如果开挖河渠引水在淮河南北进行军事屯田,那么,这里的收获可以相当于西部的三倍。曹魏在淮南安排三万人,在淮北安排二万人,除去军事警戒一万人,四万人投入生产,满足他们自己的物质供应之外,每年还可以储存五百万斛军粮,六七年的时间,就可以在淮河两岸储存三千万斛军粮,一旦发生战争,这批粮食就可以满足十万军队五年的粮食供给。
简单的说,邓艾就是两个建议,一个是在淮河两岸组建生产建设兵团,一个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邓艾因为口吃,每次汇报工作,就“艾艾”个没完。古人和上级交流,一般很少说“我认为”,多是把自己名放在前面,比如邓艾就是“艾认为”,但是邓艾口吃,所以就“艾艾”连声,偏偏在古汉语中“艾艾”就是形容口吃的常用语。
有一天,司马懿童心大起,开了邓艾玩笑:
“卿称艾艾,当有几艾?”
邓艾应声回答:
“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我们知道,邓艾的名和字都是自己取的。“艾”是一种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制成艾绒,供针灸用,旧俗在端午节用艾草结成的草人悬挂于门上,可以避邪除毒。时自今日,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一定要用艾叶煮鸡蛋,否则就是极大的不吉利。
司马懿的意思就是问:邓艾,你有几棵艾?也就是你有几个长处?
“凤兮凤兮”的出处较多。比如《论语》中,楚国人接舆就唱了一首歌和孔子交流,歌词是:“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但是,这个典故有讽刺上级领导的意味,估计邓艾原意不会是想用这个典故。
司马相如挑逗卓文君的《凤求凰》第一句就是“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这个就高雅的多。
不管是哪一个典故,邓艾都是把自己比喻成了高贵的凤凰。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邓艾的资性敏捷。但是,也恰巧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邓艾的不尊重领导感受的一面。“凤兮凤兮”的典故,最容易连想的就是《论语》,而这一典不但有讽刺领导的意味,而且还有讽刺孔子的味道,邓艾和领导交流,用这个典故很不恰当。而“故是一凤”的自我推许,固然充满了自信,但特别欣赏他的司马懿是不是一只凤凰呢?结合邓艾竟然不知道感谢提供物质帮助的老人,所以可以用刻薄寡恩、不知禁忌形容邓艾。
钟会和邓艾后来灭亡了蜀汉,蜀汉的灭亡标志着“鼎足三分已成梦”,也标志着恢复汉王朝统治成了永远的过去时态。
但是,姜维对于这两个彻底终结自己命运的人物并不看重:“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历史上一般都承认姜维的能力和忠诚。但是,姜维北伐次数虽多,但和诸葛亮时代相比就弱的多。诸葛亮的北伐,在战场上往往占优势,弄得曹魏疲于应付,最后只好采取死守不战苦熬。234年,诸葛亮确实是在绝望中去世,但诸葛亮的绝望是因为蜀汉不能派出第二支野战军。诸葛亮在祁山、在渭水杀的司马懿人仰马翻,但诸葛亮也被司马懿牵制的不能动弹,如果蜀汉能有另外一支野战军进入关中,直接就横扫整个陇西。诸葛亮明白,这样苦熬下去,蜀汉野战军的后勤一定不能支持。也就是说,诸葛亮因为资金短缺不能长期支持被迫退出市场。即使这样,诸葛亮仍然在曹魏那里弄了武都和阴平两块地盘。姜维北伐虽然也曾经在战场上获得一些优势,但很少因为缺少粮食而退军。姜维时代,蜀汉的经济并不比诸葛亮时代强劲,后勤支持更加差劲,但姜维很少感觉到后勤支持的艰难,因为他在战场上根本就支持不到一百天。姜维在陕甘的失败,不是因为资金短缺,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挤不进去市场。
姜维的失败,不是因为能力,不是因为后勤,而是因为性格。姜维和诸葛亮相比,单兵能力那是非常的优秀,战役指挥那是绝对的高超,这个是职业将领的客观优势,他在军事决策执行力方面有天然优势,因为他可以上一线。作为文职军人,诸葛亮的军事决策必须依托职业将领贯彻。姜维的所有优点并没有转化为比诸葛亮更见强大的战斗力,因为他太骄傲和不谨慎。
过于自信是姜维的一个明显特点,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夏侯霸是曹魏的高级将领,他推崇钟会和邓艾,而且他点明司马懿非常欣赏钟会和邓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如果是一个谨慎的人,会因为这个信息好几天连饭都不吃。
姜维时代,蜀汉的军队实力大体略微弱于诸葛亮时代,将领更见老化。蜀汉和曹魏相比实力更见颓势。在这种大前提下,蜀汉要打败曹魏,唯一的可能就是来自于统帅的更加优秀。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决于西线,司马懿的军队和后勤都明显占优势,但司马懿的战场临机应变能力明显弱于诸葛亮,所以只好防守。但是,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形成的优势不能抵消司马懿强大的军队和后勤优势,所以只好撤退。
姜维北伐,曹魏的西线统帅无论是谁,都占有对姜维的后勤和兵员优势,如果姜维指挥得当,打得曹魏统帅坚守不战,那么就可能形成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长期对峙的苦熬。姜维要战胜敌人,要突破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长期对峙苦苦熬死的瓶颈,唯一的可能就是姜维的敌人指挥能力非常的弱,弱到连长期对峙的苦熬都不会的程度,姜维才能够胜利。也就是说,姜维战胜敌人的唯一可能就是他的敌人不但不能够进攻姜维,不但要在战场上不能和姜维争夺,而且连防守的能力都没有。
一句话,姜维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的优秀,而是因为敌人的无能。
我记得有一个电影,敌人被共军打败,说了一句:不是我们太无能,而是因为共军太狡猾。这句话反推回来,如果姜维获得胜利,总结胜利原因,只能这样说:我们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太狡猾,关键是敌人太无能。
无论个人单兵、战役指挥,姜维都是三国时代非常优秀的将领,但是他的整体指挥能力是明显不如诸葛亮的,他当然斗不过司马懿。诸葛亮去世后,曹魏政权之所以不肯进攻蜀汉,不是因为司马懿不会打仗,而是因为地理环境太过于艰险,曹魏的国家后勤支持不能胜任征服蜀汉的任务。司马懿和曹真曾经指挥部队进攻汉中,结果走到半道就退回去了。244年曹爽经傥骆道进攻汉中,失败的原因就是地理险峻后勤支持。
姜维指挥部队在广阔、平坦的陕甘进行作战,他和司马懿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249年之后,姜维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于刺杀费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司马懿的去世。姜维认为没有了司马懿,自己就可以纵横天下。但是,姜维忘记了一个重要问题,以曹魏之大,不可能没有优秀的将领,即使能力不如姜维,但只要能够大体和姜维差不多,姜维就是败局已定。
司马懿是诸葛亮最重要的对手,以他的能力,他欣赏的军事干部一定是非常的优秀,当然是姜维重要对手,即使不如姜维优秀,也不会太差。
如果姜维对此非常担忧,我们感到可以理解,但他极端骄傲,他压根就瞧不起司马懿以外的所有的曹魏将领。
骄傲是姜维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性格。
刘备去世后,蜀汉集团坚定的北伐派人物,大体就是诸葛亮、赵云、魏延、杨仪、马谡和姜维。这六个人,都很有能力,即使那个马谡也是非常优秀的高参,但这几个人,除了诸葛亮外,都非常的骄傲,纵横天下的赵云竟然在凤鸣山被围,而被围就是因为不接受邓芝的建议。这六个人中,被蜀汉内部处理的竟然有马谡、魏延、杨仪等三人,这三个人都有性格骄傲的特点。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青风塘 330楼 2013-06-02 08:26:10
雨老师:周末早!速度有点慢哦。
忙着建食堂的工作吗?等……

-----------------------------
我那里有那个福分。现在快种玉米了,我家还有十几亩地呢,我下地劳动去了,天太热了。我坦白的说,有些厌恶这样的苦劳动,我实在不能从中感受到愉快,因为太累了。昨天之所以发的早,是因为前天晚上在学校值夜班,今天之所以能发,是因为我借买玉米种的时间来一趟学校。
我捎带谈论一下计划生育,如果我只生养一个孩子,我就不需要这样劳累。
多谢关注,我立马闪人,下午继续劳改。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愿解如来真实意00 331楼 2013-06-02 10:16:56


-----------------------------
谢谢关注。谢谢给予心灵的快乐。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愿解如来真实意00 340楼 2013-06-02 13:03:08


-----------------------------
这个图截的好。我之所以关注《潜伏》,是因为余则成和左蓝的爱情在人生道路中的选择。余则成,人不是那样的龌蹉,也不是那样高尚,爱情在他的人生中占有太重要的地位。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43节
219年,魏延担任汉中太守的时候,意气风发,他当众侃侃而谈:如果是曹操举天下而来,我可以挡住曹操的进攻,如果是其他将领统帅十万军队前来,我就消灭他们。历史没有给予魏延这样的机会。罗贯中对于刘备任命魏延,第72回仅仅两句话:“魏延为汉中太守”,“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对于魏延气吞万里的发言,罗贯中直接删掉。为什么?我认为就是罗贯中不认可魏延的能力。244年,蜀汉确实取得了兴势大捷,但也仅仅是防守反击,而且蜀汉最优秀的防守型将领王平也仅仅是防守,反击还是费祎从西川带来的主力部队完成的。如果司马懿指挥十万军队进攻汉中,成都不派出援军,魏延指挥刘备给予的汉中守卫部队,能够守住就是英雄,消灭敌人就有些扯淡。
至于马谡,就更加骄傲,诸葛亮害怕司马懿的要命,他竟然坚决不怕司马懿,竟然敢“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他那一句“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就是指挥两万五千军队包打曹魏政权了。
轻敌,是最大的灾祸。
2、蜀汉集团的内部争论和姜维北伐的战略谋划。
姜维到达成都后,请求出师北伐,姜维和费祎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姜维从敌我两个方面论证了讨伐北伐的可行性。
“司马懿谋杀曹爽,又来赚夏侯霸,霸因此投降。目今司马懿父子专权,曹芳懦弱,魏国将危。”
这一段,概括说就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统治不稳,是我们北伐的最佳机会。
我们知道,司马懿是曹魏最能够打仗的军事统帅,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实际成为曹魏的最高统治者,而且内部不稳,他不但不能像诸葛亮北伐时期那样当一个专职的前线司令员,而且他连像曹操那样经常上一线也难,因为曹操集团是曹操自己打拼的集团,凝聚力要更强。
司马懿不能上前线,是高平陵之变最大的结果。
高平陵之变后,夏侯霸背叛了曹魏政权,司马家族和拥护曹魏集团的力量必然要进行一波一波的内斗,这种内斗必然消减曹魏集团的军事力量。
夏侯霸是曹魏高级将领,他对于曹魏在陕甘的军事布局了解的一清二楚,曹魏固然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但拘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全面调整,曹魏泄露了太过的军事机密。
姜维认为,利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内乱北伐是难得的时机。
“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臣愿领王师,即以霸为向导官,克服中原,重兴汉室。”
从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经过了长达15年的战略休整,姜维本人是积极北伐的将领,他在汉中军事前线进行了长期的军事训练和战争物质筹备。
姜维这个时候北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夏侯霸当向导官。
仅仅分析这个敌我对比,姜维北伐是可行的。但是,姜维的北伐最后失败了,为什么?
尚书令费祎反对北伐:“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费祎的意思是说,你不能光看曹魏的内部变化,我们这儿日子也不好过,蒋琬和董允都去世了,我们干部短缺,自己稳定内部还忙不过来,万一战争持续,国内不一定能够保证后勤支持,实在不适宜北伐,我们还是不要轻举妄动。
姜维说:“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我们已经等了15年,我已经从一个青壮年等成了老年,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机会,如果我们放弃,我们还能等多少年?诸葛亮没有看到北伐的胜利,蒋琬和董允也没有看到,如果我们继续不作为,我们还能活几年?难道我们就不想让大汉的红旗重新在洛阳城头迎风飘扬?
费祎继续反对:“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费祎实在没有办法,就说了实在话:现在确实是北伐的最佳时刻,但是,我们不能北伐,因为你的能力实在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都白给,你就不如哪里凉快那里去,你去北伐一定白搭。
政策是好政策,机会是好机会,但你不是能够完成任务的人,你没有那个能力。
姜维继续申请:“吾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姜维当然不能说自己比诸葛亮还厉害,即使心里有这种想法,也不能说出口,因为诸葛亮已经被蜀汉集团神话。姜维的战略目标不是长安,更不是洛阳,而是曹魏的陇西几个郡。陇西这几个郡属于汉中和羌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历史上有很深的民族矛盾,而曹爽在244年进攻汉中,过于压迫了陇西的羌族,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姜维小时候在天水生活,非常了解羌族的风土民情,我们只要联合羌族,内外夹击,就可以控制陇西。
后主刘禅表态:“卿既欲伐魏,可尽忠竭力,勿堕锐气,以负朕命。”
刘禅同意了姜维的申请。刘禅认为,这个时候确实是讨伐曹魏的好时机,姜维的战略目标也很实际,我们可以试验一下,“尽忠竭力,勿堕锐气”,就是同意姜维北伐,但有一个大前提,只许沾光不兴吃亏,能占领一块地盘当然好,不行就抓紧撤回来。
可是,费祎不愿意,虽然刘禅已经同意,费祎没法公开反对,但他本人是大将军,他就扣着蜀汉主力部队不放,姜维只能指挥汉中的本部人马北伐,输赢都无关大局。
姜维和夏侯霸回到汉中,两个人就研究进攻曹魏的军事计划。
姜维的计划是三个部分。一个是先派人去联系羌人建立军事同盟,一个是派出北上讨伐曹魏先遣队,让这个先遣队在麴山之下修筑两个城池,形成掎角之势进行战役防守,这样一来蜀汉就控制了有利的地理优势,同时也可以依托城池弥补兵力不足的先天劣势。姜维和夏侯霸指挥第二梯队按照当年诸葛亮进军的模式进军。
姜维的这个计划就是利用羌人分解曹魏在西线的兵力,然后让第一梯队依托城池和曹魏进行纠缠,自己的第二梯队就可以和第一梯队内外夹击曹魏进攻麴山之下蜀军城池的部队。姜维只要能够打败曹魏的这一批军队,那么就是获得了在曹魏西部的稳固的桥头堡。
我们知道,三国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破坏太严重,军队攻坚能力都不强,蜀汉的军队经过艰险的栈道到达前线,受后勤影响,也不能适应进攻城市的需要。
姜维认真思考了诸葛亮北伐的短板,他认为诸葛亮进攻曹魏,具有天然的不利。他在不能变动蜀汉整体战略进攻的大前提下,不去进攻曹魏的坚固设防城池,而是自己去修筑坚固的城池,逼迫曹魏前来进攻,这样就攻守异势。如果曹魏不来进攻,那么姜维就可以依托这两个城池割裂曹魏的陇西和曹魏主体的联系,让曹魏眼睁睁看着自己吞掉陇西。
姜维这个办法,其实是总结了马谡在街亭失败的教训和郝昭牢守陈仓的成功经验。
马谡之所以丢失街亭,当然是因为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指示,而马谡之所以把部队拉上山,也与街亭的路口没有城池可以依托有关。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全军开上,他也没有拿下郝昭防守的陈仓,最后因为粮道不通被迫撤退。
姜维这个在麴山修城,其实就是一种反客为主的打法,和219年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的办法非常接近。
如果仅仅从谋略来看,姜维这个计划比诸葛亮高明的多,但是,姜维这个计划失败的非常的残酷,在麴山的北上讨伐曹魏先遣队除了回来一个李歆,结果是全军灭亡,姜维的第二梯队损失也很严重。
姜维,为什么失败?
3、《三国演义》中姜维第一次北伐的具体过程。
249年阴历八月,姜维派遣蜀将句安、李歆指挥一万五千军队,赶往麴山前连筑二城:句安守东城,李歆守西城。
这是姜维派出的先遣队,他们的任务就是修筑城池,占领桥头堡主阵地。
就战略筹划而言,姜维这一招是非常阴毒的,一旦成功,就从根本上切割了曹魏整个西线的防线。
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地理都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117434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4-22 19:04:00

更新时间:2021-04-03 07:22:42

评论数:21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