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一叶放棹 209楼 2013-05-15 09:02:36
你叫我说什么好呢?日本是唯一的,韩国和台湾你都可以无视,好吧,那以色列呢?人口密度跟日本相当。
以色列是一个沙漠国家,极度缺乏耕地和水源,并且是雨热不同季的地中海气候,对农作物产量是不利的。
在这块地被阿拉伯人控制的时候,这儿就是一大块沙漠,人口极少。可是今天,这是富裕繁荣之地,人口稠密,工商业繁荣。以色列可不是出口工业品换来农产品的,以色列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向世界各国大......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第一生产力也有限制。比如,地球的物质生产总量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源总量,但这个能源总量不可能都变成物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可以提供的生产力也是有上限的。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确实高产,也许将来更加高产,但那时将来的事情,我们不能用将来的可能代替现在没有实现的事情,因为人必须每天都吃饭。
你提到的以色列,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例子。以色列之所以发达,之所以能够打败阿拉伯人,不是因为他本身多么厉害,而是因为他是美国用来牵制阿拉伯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没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支持,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和科学技术,以色列早就完蛋了。
以色列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在过去曾经上过初中地理教科书,我教过地理,知道这一点,而且沙特阿拉伯也发展了沙漠农业。但是,世界上聪明人非常的多,沙漠国家那么多,他们不可能没有几个有见识的人,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以色列的沙漠农业,但他们无法效仿。
我们中国也有面积广阔的沙漠,我们可以学习以色列吗?不可以。
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都是非常有钱的国家,他们的人均收入非常的高,他们搞农业而不是进口粮食,并不是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以色列的沙漠农业技术的核心是滴灌用水。这个滴灌用水的科技含量并不是绝对的不可学习,但这个滴灌用水的成本之高是一般国家不可承受的。20世纪90年代,我们县我们乡镇选定我们村庄进行喷灌试点,投资30万。这个30万的设备可以满足10亩地使用,也就说,一亩地3万元。中国是18亿亩耕地,如果都喷灌(比滴灌落后的多),需要一次性投资540000亿。而且,这个实验在我们村庄仅仅搞了一年,就宣布失败,因为他需要27千万的供电设施。也就说:喷灌节水不节电,更加浪费金钱。
沙特是石油国家,有的是石油美元,他的油价比水都贱,以色列依托国外的犹太人捐款和西方列强的扶植,可以不计成本发展农业,我们没那个资源。
以色列很聪明,但如果仅仅依靠他自己的聪明,他也没有多少发明。以色列建国的时间比新中国要长,但以色列有多少可以让世界承认的科技原创呢?美国的科技就是以色列的科技,这是以色列成功的重要因素。
前两天,我们学校搞绿化,买苗木,发现很发财,我就和老板扯淡:我不如弄十几亩地搞苗木。
那个老板就问我:你有当大官或者可以帮助销售的渠道吗?我说:没有。他就说:那你还是种玉米、小麦吧。
每一个成功的人士都有他自己特色的道路,成功不可以复制,比如盖茨。
如果美国宣布和以色列是普通国家,以色列是否亡国还两说呢。想当年,希特勒满世界杀犹太人的时候,犹太人的聪明和科技就,就没有什么作用,一个一个乖巧的像小猫一样任人宰割。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一叶放棹 209楼 2013-05-15 09:02:36
你叫我说什么好呢?日本是唯一的,韩国和台湾你都可以无视,好吧,那以色列呢?人口密度跟日本相当。
以色列是一个沙漠国家,极度缺乏耕地和水源,并且是雨热不同季的地中海气候,对农作物产量是不利的。
在这块地被阿拉伯人控制的时候,这儿就是一大块沙漠,人口极少。可是今天,这是富裕繁荣之地,人口稠密,工商业繁荣。以色列可不是出口工业品换来农产品的,以色列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向世界各国大......
-----------------------------
@yc雨花石 214楼 2013-05-15 12:08:2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第一生产力也有限制。比如,地球的物质生产总量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源总量,但这个能源总量不可能都变成物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具体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可以提供的生产力也是有上限的。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确实高产,也许将来更加高产,但那时将来的事情,我们不能用将来的可能代替现在没有实现的事情,因为人必须每天都吃饭。
你提到的以色列,他不是一......
-----------------------------
@一叶放棹 216楼 2013-05-15 13:49:51
我所要说明的意思是:土地所能提供的农产品,可以通过技术的革新而大幅提高。这个上限是多少,我目前算不出来,相信你也算不出来。以色列利用本地的资源,养活了全部的以色列人口,还是农产品出口大国。
你说的意思: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成本很高。但是,这个成本是以色列自己承担的,归根结底是这块土地所提供的,也就是这块土地可以出产这么多农产品,我不管这个成本多高,它是这块土地上的一个内部支付,与......
-----------------------------
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是有差别的。产生差别的原因,一个是历史原因,比如日本和中国,人家1868年就明治维新了。一个是社会制度,比如南北朝鲜和东西德国。一个是科技问题,比如美国和墨西哥。
但是,经济差别还有一个原因是地理资源。
深圳和珠海的自然条件大体相同,也在同一时间设立特区,但现在深圳明显强于珠海,核心原因就是香港强于澳门。明朝时期,澳门的自然条件强于香港,但到了近代,香港快速发展,因为澳门水域太浅,不适合巨轮停泊。
欧盟各国,社会制度、科技力量大体相同,但也有极大的经济差别,产生的原因就是自然条件不同。
邓小平是我特别崇拜的人物,科学技术确实是第一生产力,但不同的国家对于第一生产力的消化是不同的,比如西伯利亚就不可以进行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即使依靠科技生产了,也有一个成本问题。
先秦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是今天的大西北,那个西域三十六国何等富饶!那个时候的大上海,也仅仅就是小渔村而已。如果在秦始皇时代,有人说,上海那个地方将成为中国最富饶的地方,估计没有人相信。
上海之所以发达,当然是近现代科技的发展,航海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但是,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其他城市,这里面还牵扯到地理资源和位置。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中国可以克隆的,我们可以借鉴一点合理的因素,比如发展教育,比如城市建设,但不可以克隆。
至于阿拉伯和以色列的战争,我仍然坚持说,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是存在不下去的。
阿拉伯之所以战败,是因为自己的不团结,这一点阿拉伯人看的很清楚,所以现代史上有几个强人谋划过阿拉伯的统一,但只要阿拉伯出现联合的势头,西方一定要通过各种矛盾分解阿拉伯。
科学技术对于战争的巨大作用是明显的,而且在某种情况下是决定性的。但是,如果美国退出中东,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采取对等外交,那么阿拉伯国家仅仅依靠石油手段就能够困死以色列。
当今世界阿拉伯国家有22个,人口1.5亿,总面积1400万。另外还有大批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国家,比如中亚五国,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伊朗等等。
国际舞台和老百姓过日子差不多,美国大约相当于地球村的村长,阿拉伯是一个拥有资源的大家族,美国要廉价使用阿拉伯家的石油,就要让阿拉伯家鸡飞狗跳,以色列就是村长家的狗腿子,当然就狗仗人势。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不明白道理,都知道美国欺负阿拉伯,但没有几个人为了阿拉伯和村长翻脸,相反,为了巴结美国,还帮助美国欺负阿拉伯。但是,如果美国不能担任地球村的村长,世界各国就不会看美国的脸面。那么,谁会帮助以色列呢?谁不巴结家族众多的阿拉伯呢?
我打一个比方,联合国如果公平选举村长,然后村长享有绝对管理世界的权力,所有的村长候选人都会巴结阿拉伯而攻击以色列,因为以色列的科技是无所谓的,而阿拉伯的选票非常重要。
科技非常重要,但不要迷信科技。世界历史证明了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永远领先于世界,原因就是领头的大雁慢慢就吃亏。我举一个例子。美国是世界第一研究原子弹的国家,为了原子弹,美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等科研开发,但几年后,苏联研制成功,投入经费明显低于美国,十几年后中国成功,投入的经费更低。
以通信手段而论,今天的中国通信比美国落后已经非常有限,但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比美国少得多。
一个国家,依靠自己的科技研发而进步,其他国家快速就吸收了科技成果,慢慢就追平,这个差距小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地理差距是极难弥补的。
英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他的强大是因为科技和社会制度,但今天的中国、俄罗斯都好像都比英国有活力,无他,国家面积太大。
20世纪70年代,是中日两国差距最大的时代,一个是天堂,一个几乎是悲惨世界。要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量能够超过日本,打死也不信。但是,现在中国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而且人均生活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中国无论怎样发展,除非极特别的原因,我们没法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相比,因为人家的资源和人口决定了可以很正常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的人口,决定了国内环境和资源的残酷压力。当然,日本的压力更大。日本当然发达,但是,今天的日本和80年代的日本这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那是差了一大截。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25节
没有了张昭的朝廷是和谐的,但也是不能工作的。蜀国来了使者,也许是邓芝,也许是费祎,言谈举止间歌颂刘禅的道德风貌,“后蜀使来,称蜀德美”,那些阿谀奉承白吃饭的大臣就不知道压一压蜀国使者的气焰,“而群臣莫拒”。
孙权感到窝囊,在自己的朝廷里给刘禅唱赞歌,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那个倔强老头在,他早就难为的别人苦不堪言了,“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第二天,派专使请张昭上朝,而且给了一个坐板凳的殊荣。张昭那脾气不是一般的牛,上来就恶心孙权,他“仰”着脸,大刺刺说:
“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
你老娘、你大哥和我交流的时候,都是把你托付给我,让我照顾你,我的身份就是老师、保姆什么的,我不是你的大臣,我的身份很特殊,我不必看你的脸子。她们为什么这样尊敬我?就是因为她们知道我这个人是一个讲究大节的人,我从来就不考虑个人的得失,我一心一意的工作,图谋的就是去世后(泯没之后),能够清史留名。
“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
因为我说话比较真实,惹你不高兴,逼迫我退休,本以为以后就在狭小的天地里(幽沦)皓首穷经慢慢的等死(长弃沟壑)。
“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现在呢,你又把我鼓捣出来,我先把话放这儿,你可以赶我走,但只要在这儿,就不可能改变性格,“变心易虑”,变着法子让你高兴,“偷荣取容”。
孙权就和张昭凑合着工作。公孙渊的搅入,使二人的矛盾来了一个大爆发。
公孙渊对江东表示藩属,孙权感觉是一个大便宜,就准备“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
张昭不同意:“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於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
这个公孙渊本就不是一个有长性的人,他得罪了曹魏,发表一个对我们拥护的宣言,忽悠我们上了当,然后万一把我们的人捆绑一下送给曹魏,搭点东西无所谓,这个人可就丢大了:我们江东难道是一群没有见识的窝囊废?
两个人吵吵个没完,张昭一步不让,“昭意弥切”。面对着朝廷大臣,孙权下不来脸,“权不能堪”,发了急,拔出刀拄着几案:“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於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孙权这个话里就有骨头了:大臣们办公的时候听我的,没事都往你家里跑,你的威信比我的都高,我强忍着不生气,给你特别的尊敬。现在你大庭广众出我的洋相,难道有特别的企图吗?
这个话语和动作就有和张昭动手的意图。
张昭看了孙权一大会子(熟视),冷静了一下,说:“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
我知道你不喜欢我,我之所以这样硬气,就在于你家的老人曾经特别的信任,否则,谁愿意当这样的拧别人?我已经七十多的老头子,还能有什么图谋?
张昭哭的一塌糊涂,孙权也被感动了,也呜咽呜咽的哭。
但是,孙权内心还是有个倔劲,或者有点叛逆,最终派出了张弥、许晏。张昭也不含糊,“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你皇帝怎么着?你不纳良言,我就给你一个冷脸子。
三国时代是士族形成的关键时期,皇权受到士族的极大压抑,张昭和孙权的斗争并不是个性的斗争,而是皇权图谋突破士族控制的斗争。
孙权气急了,杀是不可以的,实在也不能忍这口气,既然你个倔老头愿意在家里憋屈,那么有本事就别出门,于是孙权命人“土塞其门”,你想出也出不来,看谁最后求谁?
张昭也有趣。你孙权能堵我的门,你以为你是谁?就你那个红胡子、绿眼睛我也不待见,有一天你想见我也不容易,我也能堵门。张昭竟然从家里弄来土,从里面堵门。很多人奇怪,里外堵门,张昭全家怎样吃饭啊?张昭是大臣,府邸当然很大,当然还有侧门、后门什么的。孙权和张昭的堵门并不是决裂,而是表明一种政治态度,当然也有些故意闹意气。
姜还是老的辣,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许晏,证明了张昭的正确,弄了孙权一个大红脸。
孙权没办法,既然已经丢人丢到国际舞台,也就不在乎向张昭认输,所以就多次派人去请张昭上朝。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也曾经说:“老年人有长处,但也有很大的弱点,老年人容易固执,因此老年人也要有点自觉性”。
老年人当然有优点:有威望,有经验。但是,老年人往往很固执。
孙权已经给了张昭面子,你见好就收得了,他不,他坚决不给孙权面子。
孙权只好学习刘备,亲自登门拜访,但是那个大门被张昭里面的大土堆挡着呢,孙权也进不去,只好在门外头大声呼唤,弄得像热情男女谈恋爱似的。张昭不好意思不搭茬,就在家里说:我老了,病的厉害,不能上朝。
孙权一迷糊,就学习晋文公火烧绵山逼迫介子推出山的办法,让人放火烧张昭的大门,吓唬吓唬。
张昭这个倔老头,估计也恨孙权不争气,你干嘛学习晋文公啊?难道我还不如介子推?他更加的彻底,把全家的所有的门都关的铁结实。
孙权没办法,只好让人把火扑灭,这个人是越丢越大,干脆就站在门前不走。张昭的儿子们一看这样下去很不好,往大里说江东君臣不和睦非国家之福,往小里说,皇帝老是不走,今天晚上还要准备晚饭,所以就强行把张昭架出来弄到孙权的车子上。张昭也就坡下驴重新上朝。
公孙渊折腾的孙权七荤八素的,弄来了曹魏一个乐浪公的封号。但是,公孙渊非常的虚荣,他需要一个燕王的名号,当然公孙渊也不是绝对的糊涂蛋,他看到曹睿已经折腾的曹魏政权七颠八倒根基动摇。公孙渊认为曹魏已经是一座摇摇欲倒的房子,那里经得起自己的金戈铁马?
公孙渊错了,错的一塌糊涂。
一个政权能够稳定统治大体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政治上的支持率,一个是经济上的富裕,一个是军事力量的强大。
蒋介石退守台湾后,曾经说国民党的失败是政治失败,毛泽东也曾经说民心向背是胜利之本,他们倒是不谋而合,他们都是极厉害的政治家,他们都在忽悠老百姓,他们不愿意说出一个事实,如果说出这个事实蒋介石就感觉自己太无能,而毛泽东就丧失了形象的高大。蒋介石丢失大陆和毛泽东管理中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比蒋介石会打仗。白崇禧曾经很准确的说出这一点,他认为蒋介石之所以丢失大陆是因为军事失败,白崇禧之所以这样坦率并不是多么坦率,而是因为全中国都知道白崇禧军事指挥能力比较优秀。
1930年,蒋介石之所以能够打败冯玉祥等军阀,不是政治上的支持率,也不是军事上能打仗,而是因为蒋介石能够用金钱收买韩复榘等大批的西北军将领。抗日战争时期庞炳勋、吴化文之所以选择投降日军并不是他们不爱国,他们都曾经和日军英勇奋战,但他们保护的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蒋介石和国家的老百姓不能给他们发军饷,他们如果不想被饿死除了投降日军别无办法。
1934年,中央根据地人民非常支持共产党,红军非常能够打仗,但是秦邦宪、李德、周恩来和朱德指挥的红军每战皆败,最后屁股向后逃之夭夭,而且连逃跑的道路最后也被堵住。1935年,毛泽东指挥红军,首先是逃出蒋介石的天罗地网,然后在陕北大发展。共产党能够夺取天下,首要的原因就是毛泽东的综合军事能力远远超过蒋介石。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陆经济极端困难,台湾蒋介石的经济已经起步,蒋介石拥有先进的空军和海军,虽然曾经热烈叫嚣反攻大陆,但最后也仅仅是叫嚣而已。因为蒋介石明白,只要毛泽东活着,大陆经济即使非常困难,自己还是要打败仗,因为毛泽东一生基本是指挥装备落后的军队依托落后的经济打败强大的敌人。
我们举一个古代的例子。1279年,蒙古灭亡南宋。蒙古灭亡南宋不但是侵略战争,而且是民族侵略战争,那个激励了中国几百年的文天祥也确实忠诚于民族,但最后是所有的抗元力量统统失败。南宋的管理虽然也有些问题,但经济绝对比蒙元发达的多,最后在民族战争中一败涂地,无他,不会打仗。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thomas_zqq 221楼 2013-05-15 22:36:21
靠,这一页到现在为止,姜维还没出现呢。
-----------------------------
我写东西往往喜欢交代时代背景,而且往外拓展的非常长。我写《魏延》的时候,曾经有朋友说魏延的内容太少,诸葛亮成了主角。我个人认为,如果弄不明白诸葛亮就弄不明白魏延。同样的道理,姜维之所以失败,除了姜维个人的原因和蜀汉的内部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姜维时代的三国风云,而那个时代三国风云的最大时间一个是司马家族的崛起,一个是诸葛恪的被杀,所以,我这个《姜维》的主要内容并不在姜维本人,而是在司马家族的崛起。所以,我这个帖子,姜维的内容并不多。
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胶卷是一种很热销的产品,尤其是日本的富达胶卷。但是,现在没有人生产胶卷,因为没有市场,为什么没有市场?因为有了数码相机。只要出现了数码相机,不管胶卷生产商如何努力,结局都是彻底失败,因为你已经被淘汰。
姜维本人有缺点,但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但无论多少优秀,最后也要失败,因为司马家族的崛起是时代的主旋律。
贝多芬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比如,雨花石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比姚明会打篮球,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只能是写扯淡文字发帖子。
姜维承担了而且自愿选择了他不能完成的任务。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林中明月 222楼 2013-05-15 23:56:23
楼主大才,追了几个帖子,从卢俊义到魏延到红楼到姜维,真是过瘾。加之楼主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真是受益匪浅。但是论及计划生育,便多有牵强狡辩之感。一个,讲中国人传统传宗接代观念的问题,楼主直接无视人性, 看不到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以及将来家庭负担的问题。第二,对一叶的讨论,颇多牵强,不似论述其他问题有逻辑。我实际很想从楼主这里得到对计划生育的客观而正确的看法。我用手机打字就是想提醒一下楼主从更深刻的角度,......
-----------------------------
关于计划生育
公开支持计划生育,是很容易挨骂的。就我本人而言的感情而言,我特别的讨厌计划生育,因为就我们家族系统而言,到我这一代还没有见到一个男性后人,如果有,也许有一个,我的一个远房兄弟已经去北京发展,现在大约三年二年见一面,将来估计十年八年见一面,他如果有了男孩,估计我也见不到,从宏观的角度讲,我们这个家族已经没有了男丁,也就是绝户了。
十年前,没有男孩子是我一个非常沉重的心结。我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但也不是很差,我生育第二个女儿后不久,严格说来是第12天,我的父亲与世长辞。
他死的时候,虽然两个儿子都有工作,但长子没有男丁,对于他是一个无边的绝望,虽然他没有说出口,但仅仅十几天,就悲哀的死去,可见没有孙子的思想压力有多么沉重。
2004年,我的弟弟生育一个女孩,我也感觉天塌了,因为丢失了唯一的希望。
我写这个文字是说明,我本人有非常浓厚的男孩情结。
但我不愿因为个人的感情代替理性。
我继续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
我有两个孩子,我的同事大部分是一个孩子。也许对于一些朋友来讲,你们家两个孩子,他们有伴 是多少幸福的事情!是的,看到两个孩子在那里叽叽喳喳的嬉笑,的确是一种幸福。但是,两个孩子的沉重压力是一个孩子的人们所不能感受的。
第一个是人人可以见到的经济负担。
养育孩子,一个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一个是给孩子以快乐。经济富裕未必快乐,但贫穷一定不快乐。张艺谋有钱,他可以养活极多的孩子,但这个世界上能够在经济上满足孩子最基本需要的家长并不多。
凡是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都非常缓慢,就是因为养育成本太高,一般家庭并不能承担抚养多个孩子的压力。
以我本人为例。同事们领取共同的固定工资,人家一个孩子,可以满足孩子的许多要求,你两个孩子,你敢吗?人家能够领着孩子外出旅游,你敢吗?
当然,如果看这个文字的是款爷,那就无所谓了,但今天的中国,乃至于西方发达世界,也并没有多少款爷。
我们在感受自己快乐的时候,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他(或者她)是否愿意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一个独生子女需要照顾的太多的老人,这是一个沉重负担。
但是,我们是否考虑,两个或者更多的兄弟姐妹一起分享父母的爱和工资的时候的心理排斥。
很多朋友想当然的认为:独生子女受到太多的照顾,他们应该接受兄弟姐妹生活的教育。
这个有点不能认可。我个人接触到的独生子女,心理大多很健康,如果不健康,就是因为父母不懂教育,相反,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家长,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天然自卑:因为他们的爱被分享,因为他们的家庭供养能力明显较差,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可能像独生子女家庭那样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
第二个,父母的感情投入。
只要有选择,就要有偏差。
如果你只有一个孩子,你的爱就没有差别的给了孩子。如果你有两个孩子,你的爱绝对不可能公平,你一定要伤害一个孩子。
一定!
一定!
比如,你给孩子准备了两套房子,这两套房子不可能没有差别。作为家长,希望的是孩子互敬互让,但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这种互敬互让都带有太浓厚的理想思考。
除了财产,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选择。学校开家长会,往往都是在期中考试之后,往往各个年级同时召开,家长有时就要面临选择。我曾经遇到这种尴尬局面,家长从这个教室跑到另外一个教室。教师可以理解,但孩子感到没有尊严,人家的家长来了,自己的家长去了妹妹的班级,他为什么不能先到我这儿来呢?
第三个,孩子们是否能够团结的很好呢?不一定。
家长多养孩子,往往有一种心理,一个孩子太单薄,让他有个伴。这种思想并不错,错的是现实。现实中,有几个已经长大、成家的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而遗憾?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兄弟姐妹没有矛盾?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来的很多,见面就吵吵的太多太多。

西方社会是长期的市场经济,西方社会的思想基础是非常实际的个人主义,我能够养活孩子,所以我就生养,如果因为养育孩子影响我的生活,我就选择少养。
中国过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社会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我一定要在社会中留下一个纪念,为了后代,我要奋斗。如果能够多养孩子,我一定多养,既然我已经努力奋斗了,所以我的孩子就一定幸福。
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家长的奋斗,不一定能够给予孩子应该的幸福。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林中明月 222楼 2013-05-15 23:56:23
楼主大才,追了几个帖子,从卢俊义到魏延到红楼到姜维,真是过瘾。加之楼主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真是受益匪浅。但是论及计划生育,便多有牵强狡辩之感。一个,讲中国人传统传宗接代观念的问题,楼主直接无视人性, 看不到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以及将来家庭负担的问题。第二,对一叶的讨论,颇多牵强,不似论述其他问题有逻辑。我实际很想从楼主这里得到对计划生育的客观而正确的看法。我用手机打字就是想提醒一下楼主从更深刻的角度,......
-----------------------------
@yc雨花石 227楼 2013-05-16 09:41:16
关于计划生育
公开支持计划生育,是很容易挨骂的。就我本人而言的感情而言,我特别的讨厌计划生育,因为就我们家族系统而言,到我这一代还没有见到一个男性后人,如果有,也许有一个,我的一个远房兄弟已经去北京发展,现在大约三年二年见一面,将来估计十年八年见一面,他如果有了男孩,估计我也见不到,从宏观的角度讲,我们这个家族已经没有了男丁,也就是绝户了。
十年前,没有男孩子是我一个非常......
-----------------------------
@一叶放棹 228楼 2013-05-16 10:48:34
我决定跟楼主把这个事情磕到底,从理情而非感情的角度。
计划生育政策推出的理论前提,是政府不计划,人口会迅速增加。
计划生育政策,横向来看,各国没有;纵向来看,前朝所无。
前面的讨论中,楼主列举了两汉、唐、宋、明、清各朝人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王朝建立并维持和平一段时间后,人口即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字不再变化,唐、宋、明朝都保持了不错的生活水平,司马光述说:走卒类士......
-----------------------------
我非常喜欢这样讨论问题。大家在社会中一定有观点的不同,这是正常的。
计划生育是一个牵扯到所有人的国家政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这是正常的。
如果仅仅是从养活更多的人口的角度看,我国今天的生产力的却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科技进步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养活,这一个观点我是认可的。
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并不仅仅是吃饭那么简单,还有高于吃饭之上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我们今天的社会流动非常的大(西方社会的流动更大),家庭多是简单的小家庭。而且孩子的养育已经截然不同于过去。
我小的时候,有了弟弟,就和爷爷在一起休息,那个时候也没有幼儿园什么的,我八岁上小学,算比较早的。那个时候下午只上两节课,回家看弟弟和下地进行辅助性生产劳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说一个比较不懂事的话,我一直到20多岁和父母都不那么亲近,我的世界里只有爷爷,虽然我爷爷只有我父亲一个孩子,虽然我奶奶去世极早,虽然我越野和父亲感情很好。一个人的感情是别扭不来的,亲就是亲,疏远就是疏远。我现在对我母亲非常的孝养,我从来就不惹她生气。但是,我从来不和她亲近,而且很不喜欢和她单独相处。我隐隐约约对她有一点记恨。
为什么?
我实在不记得是怎样就和爷爷睡觉了。我这个人记事比较早,我在五岁左右和爷爷一起睡觉,在这之前的事情我记忆了很多,唯独不知道这样睡在爷爷床上。
我上班的时候,经常经过幼儿园,看到那些小朋友被强迫留在学校,感触良深。一个人对于白日里和母亲的分离是痛苦的,但因为是白日,所以他还可以适应,夜晚是最需要被妈妈搂抱着休息的。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被强行要求离开妈妈的被窝,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
我爱我的妈妈,我也喜欢我的弟弟。但是,我坦白的说,我的记忆力没有我弟弟出生前后的所有事情,在我幼小的童年里离开妈妈的怀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经历,大脑为了自己的幸福,自动进行了记忆屏蔽。但是,日积月累的感情无法屏蔽。
我说一个非常不孝的话,我始终认为我的母亲偏袒我的弟弟,虽然我明明白白知道我的母亲现在很疼顾我。但是,我仍然说:在我的家长中,我的爷爷是我的最亲。
爷爷,是我记忆的最深刻亲情。
如果,你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你现在实验一下让孩子远离母亲的床铺,看一下她的感受。
分享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独生子女的成材率是远远高于多子女家庭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来自亲情的呵护。你就是有万万万财产,你就是雇佣了无数的保姆,你就是给孩子无数的财产,但你没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亲情。
古代的皇帝,他的儿女,即使混的非常的差劲,也比老百姓物质富裕,但皇帝的子女有几个幸福?无他,亲情缺乏。
我看电影《末代皇帝》,看到小朋友溥仪被带进宫廷成为皇帝的时候,哪一个母子分离的痛苦,不由的潸然泪下。
老婆孩子热炕头,后面牵着一条狗。
这是一种非常幸福的生活。

至于计划生育,不仅仅是一个少生孩子的问题。我们的家乡,1991年进行最严格的计划生育大处理,处理的非常的重,效果非常。
违背计划生育,并不仅仅是超生。还有早婚、早育。1991年,我20岁,因为上学躲过早婚。我的同学约有一多半被处罚,因为早婚。我有一个同学,他在16岁那一年结婚,初中没有毕业,17岁他成为父亲。我的同龄人,尤其女孩子,几乎没有20岁以后结婚的。
我本人的婚姻很有趣,和农村的同龄人相比,结婚最晚,和城市的同龄人相比,结婚最早。
我什么时候结婚呢?22周岁,就是符合国家规定的那一天,一天也不能耽误,否则家长就生气。

我写着一大拖,就不是讨论问题,而是个人的生活,我从我个人的生活感受,计划生育非常的好。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26节
从1279年,到1368年,蒙古完整管理汉民族长达89年,以当时的人的寿命,南宋王朝管理下的臣民能有几个看到汉民族的光复河山?在这89年间,蒙古统治非常残暴,经济管理也非常的失败,但是武装的反抗迎来的都是武装的镇压。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的白莲教起义虽然规模宏大,最后也彻底被镇压。1368年,蒙古之所以被朱元璋赶跑,就是因为朱元璋杰出的战略统帅能力和徐达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
一个政权,只要经济有办法,而且控制了强大的军队,他就稳如泰山。
毛泽东说:枪杆子里头出政权。
军队的战斗力当然与军队本身有关系,比如中共的43军确实比38军能打仗,胡琏指挥的国军11师确实比胡宗南的第一军厉害的多。但是,军队的战斗力最少有一半取决于军事统帅的指挥能力。
1979年,我解放军反击越南,西线的杨得志就明显优于东线的许世友,虽然西线昆明军区的部队和东线广州军区的部队大体相当。
《三国演义》第93回,诸葛亮面对姜维指挥军队,叹息说:“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
公孙渊认为曹魏的统治已经腐朽,公孙渊认为曹魏统治中心洛阳和辽东相距四千里之遥,曹魏压根就没有对付自己的办法。就宏观战略思考,公孙渊非常有道理,但是,公孙渊忘记一个致命的问题:曹魏有一个异乎寻常杰出的军事统帅司马懿。
辽东方面也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物,副将贾范提出反对意见:
“中原待主公以上公之爵,不为卑贱;今若背反,实为不顺。更兼司马懿善能用兵,西蜀诸葛武侯且不能取胜,何况主公乎?”
贾范认为,公孙渊并没有给曹魏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贡献,压根就不该得到奖励,曹魏之所以给予一个乐浪公的崇高爵位,一个是特别的恩惠给予特别的辽东,一个是忌惮辽东投降孙吴。简单说,就是公孙渊用两个人头换取了富贵。曹魏其实已经是迫于形势了。当然,政治斗争本身就是强权政治,曹魏本身也是依靠强权谋夺东汉的统治,公孙渊凭借强大的军队灭掉腐朽的曹魏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公孙渊的军事能力明显弱于司马懿,所以一定会失败。
参军伦直也站在贾范那边反对公孙渊,他这人比较特别,不是讲道理而是讲兆异,他罗列了辽东出现的几个不祥之兆,认为公孙渊不可轻举妄动。
估计公孙渊平时也比较迷信。
利益熏心的公孙渊已经丧失了理智,斩杀了两个反对派,自号为燕王,改元绍汉元年,既然反对曹魏,当然就要标榜自己是两汉事业的继承者。
公孙渊命令大将军卑衍为元帅,杨祚为先锋,起辽兵十五万,杀奔中原来。
曹睿立即和司马懿讨论对策。这个曹睿之所以让公卿大臣亲自当劳力干苦活,就是因为他看不起那些大臣,他对司马懿就非常尊敬。
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就要依靠自己的本事。没有本事的人格就是沙滩上的楼阁。
司马懿说:“臣部下马步官军四万,足可破贼。”
司马懿说我指挥四万基本部队就可以消灭公孙渊。
曹睿说:“卿兵少路远,恐难收复。”
曹睿虽然贪图享乐,但并不糊涂,洛阳和辽东相距几千里,公孙渊以逸待劳而且拥有兵力的相对优势,确实是个问题。
司马懿说:“兵不在多,在能设奇用智耳。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孙渊以献陛下。”
军队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统帅的出奇制胜才是克敌的法宝。
曹睿说:“卿料公孙渊作何举动?”
曹睿没法不相信司马懿,就想摸摸司马懿的底。
司马懿回答说:“渊若弃城预走,是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
司马懿认为,公孙渊一定不是自己的对手,公孙渊如果能够认清形势,丢掉中心城市襄平城,退入艰险山地,那么就是一个大麻烦,因为战线太长,敌人过于分散,平定就要耗费时间。如果公孙渊集中兵力依托山河险要坚守外围阵地,虽然因为敌人的集中便于消灭,但据险而守攻克也很费精力。如果公孙渊头脑不清醒,收缩战线固守襄平城,那就是瓮中捉鳖了。
曹睿问:“此去往复几时?”
司马懿回答:“四千里之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约一年足矣。”
军事谋划详细到这个程度,公孙渊在司马懿心中已经和死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曹睿非常担心吴、蜀借机会进攻,那么曹魏就是三线作战,司马懿去了辽东,这个实在危险。
司马懿回答说已经预定了守御方略,在自己没有回到洛阳之前,敌人不会突破防线。
我个人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肯多带军队去辽东,不是显摆自己的能力,而是要保证曹魏在淮河以南布防东吴和秦岭各道布防蜀汉的兵力需要。
司马懿命令胡遵指挥前部兵马直取辽东下寨。
司马懿是按照公孙渊采取“中计”安排军事行动。
公孙渊接到消息后,命令卑衍、杨祚统帅八万兵在辽隧设立坚固阵地,“围堑二十余里,环绕鹿角,甚是严密”。
卑衍和杨祚之所以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是分析了司马懿的缺点并且借鉴了司马懿的谋略:
“若魏兵来攻,休与交战。彼千里而来,粮草不继,难以持久,粮尽必退;待他退时,然后出奇兵击之,司马懿可擒也。昔司马懿与蜀兵相拒,坚守渭南,孔明竟卒于军中:今日正与此理相同。”
我打不过你,我饿跑你。我用你的谋略打败你,这就叫“眼前报、来的快”。
司马懿接到胡遵的报告后,胸有成竹的笑着谋划:
“贼不与我战,欲老我兵耳。我料贼众大半在此,其巢穴空虚,不若弃却此处,径奔襄平;贼必往救,却于中途击之,必获全功。”
司马懿为什么笑呢?因为司马懿是整个三国时代最能苦熬的将领,他既然能够把这个苦熬精研的纯熟无比,当然就知道破解的对策。
任何一个军事布局都一定有天然的缺点,如果国力强大、军队众多就可以弥补军事布局的缺点。
司马懿当然有理由好笑,因为他在洛阳的时候,他的老板曹睿就已经看到公孙渊拥有以逸待劳的优势,也就预料到公孙渊可能采取这种干熬的打法。
但是,司马懿有办法破解干熬。234年,司马懿虽然侥幸逃脱了上方谷的大火,但祁山大战、渭水鏖兵,司马懿丢失了渭河以南所有的前沿阵地,当时司马懿就特别害怕诸葛亮渡过渭水依托龙山兵出武功威胁长安。长安是曹魏大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是不得不严防死守的城市,只要司马懿被逼的收缩进长安城,诸葛亮就可以彻底占领长安以西广阔的土地。
所以,司马懿就兵出小路向襄平进发。这个打法用同一个经典战役来形容,就是孙膑那个“围魏救赵中途打援”,用一个通俗的语句就是“调虎离山半路围歼”。
卑衍和杨祚得知魏军南下襄平,极度紧张:“彼知吾襄平军少,去袭老营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处无益矣。”
卑衍和杨祚为什么特别关注襄平的得失?
司马懿北上一共带来四万军队,曹魏有几百万人口,完全可以长期保持后勤支持。辽东大不同,当时的辽东还是欠发展地区,人口稀少而且农业落后,他们一年的收获满足吃饭后可以结余的粮食很少,如果长期供应万儿八千的军队或者可以,但是公孙渊竟然鼓捣了十五万军队,也就是把几乎所有的能够拿刀的男丁都集中到军队,这样一来,军粮的供应就是口粮的供应,而不是商品粮供应。襄平是辽东的经济中心,当然就是粮食储存中心,如果司马懿拿下襄平,就可以依托粮食死守,至于在辽隧的辽东军队就只能喝西北风饿死。
所以,卑衍立即全军拔寨随在曹魏军队后面跟进。人和人是有差距的,这个卑衍心急无智,竟然舍弃了外围阵地。司马懿一共就四万军队,公孙渊指挥几万军队屯在襄平城,襄平是历史名城,司马懿没有飞机大炮,不是容易就可以拿下襄平的,整个三国时代城池攻坚都是一件麻烦事情。
司马懿在得知卑衍这只呆鹅随在后面跟进,立即安排夏侯霸、夏侯威分别指挥一支军队埋伏在辽军必经的辽水岸边准备伏击。
行军途中的卑衍、杨祚遇到伏击,惊慌失措、无心恋战,夺路而走,跑到首山,正好遇上公孙渊统帅从襄平赶来的军队。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27节
公孙渊为什么赶来?一个原因是知道司马懿从小路进攻襄平,所以抢占险要通道,进行外围守护,一个原因是得知卑衍、杨祚退兵,所以赶来接应。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都必须承认公孙渊还是非常有水平的。
辽东军队汇合后,就发起了首山反击战。
卑衍和夏侯霸单挑几个回合就被斩杀,“辽兵大乱”,夏侯霸驱兵掩杀,公孙渊引败兵闭门坚守襄平城。
辽东拥有明显的兵力优势,为什么失败的如此快速?
自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个辽东就基本是一方不经兵戈的净土,公孙渊征调十几万农民入伍当兵,虽然给予了武器,但既没有经过认真的训练,也没有战争经验,其实就是一群民警性质的武装农民,战斗力当然不强。
司马懿指挥的这几万基本军队,刚刚休整几年,他们都是天天用渭河的血水做饭,他们都是经历了祁山枪林箭雨的战士。
公孙渊坚守襄平,选择了司马懿判断的“下计”。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年秋雨连绵,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正常的道路统统毁掉,曹魏的军粮被迫选择水运,而且运粮船竟然从海洋经辽河口上溯到襄平城下。公孙渊有城池可供依托,因为城池一般位置较高,所以还不是很辛苦。魏兵营中泥泞,士兵都在水中,连个干净的休息的地方都没有,苦不堪言。
左都督裴景请求把营寨迁移到高山躲避积水。
司马懿大怒,已经围困襄平很长时间,如果因为怜悯士兵而撤出阵地,无数的辛劳就白白浪费,所以他下了死命令:“如有再言移营者斩!”
右都督仇连不信邪,他要给司马懿增加压力,也请求移营,结果被司马懿砍了头。
司马懿借仇连的人头震慑了军心表达了决心。
但是,司马懿在斩杀仇连后竟然命令“南寨人马暂退二十里,纵城内军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马。”
请注意,司马懿是让南寨人马暂退,因为这个地方草木丰茂,可以樵采柴薪。
要求暂退的仇连被杀,然后让军队撤退二十里,这不是混蛋吗?答案是不混蛋。司马懿已经下达了命令,他就不允许别人抗命,如果抗命,不管理由一律斩杀。战争是一个特别讲究纪律的领域,军令的贯彻非常重要。仇连就是司马懿树立威信的工具。
司马陈群就非常奇怪:“前太尉攻上庸之时,兵分八路,八日赶至城下,遂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某实不知太尉是何主意?”
你让几万军队屯兵于泥泞中,竟然还上了瘾,你迷糊?
这个地方因为陈群非常麻烦。
三国时代名臣陈群,就是《三国演义》后期鼓捣的姜维苦不堪言的陈泰的父亲。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当世皆负盛名,是著名的社会名流。
陈寔是东汉中晚期儒家名流,是儒家斗争宦官的重要代表。
因为政治腐败,陈寔退隐故乡。当时“岁荒民俭”,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可见也是一个武林人物,否则不可能跳到梁上。陈寔有所觉察,“阴见”,他就借机教育孩子们,“呼命子孙,正色训之”,一个人的本性是好的,但如果不能自我警醒而做了坏事情,就会养成习惯,“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陈寔这一讲话,为中国语言库提供了“梁上君子”的典故。
“盗大惊”,行踪已经暴露,“自投于地,稽颡归罪”,承认错误。陈寔就慢慢的教育强盗,看你的面容不是一个坏人,回去好好反省,“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估计你也是穷急眼了,才铤而走险,“然此当由贫困”。为了教育强盗和自己的儿孙,陈寔送给强盗两匹绢,做改过行善的活动经费。
陈寔的生活能力很强,所以儿孙众多,陈群还是一个小屁孩的时候,祖父陈寔就和乡里乡亲说:“此儿必兴吾宗”。
我的老乡鲁国人孔融,是三国名人,但过于骄傲,“高才倔傲”,不喜欢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年龄恰巧处于陈纪和陈群父子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
孔融年轻的时候,和岁数略大的陈纪是平等交往的朋友,过了一些年月,孔融学问进步很大,但是更加年轻的陈群学问也很好,孔融就和陈群成为平等交往的好朋友。至于陈纪,也许是因为天份,也许是后天努力不够,“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见识都落下一大截,听到孔融和陈群讨论问题,就在一边认真旁听,拜服的不得了。
194年,大耳朵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驻扎在小沛。刘备就“辟群为别驾”,担任自己的助手。陈群是刘备历史上聘用的第一个重量级谋士。那个时代的刘备还没有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他虽然“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瓚等为友”,但“不甚好读书”,虽然“素有大志”,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按照《三国演义》第一回的交代,年轻的刘备就是宋江的形象,喜欢的是江湖豪侠,并不特别尊敬社会名流,这是刘备前期发展比不上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207年,刘备接受司马徽的建议,才知道自己使用人才的不当,徐庶的加盟才让他明白什么是人杰,从此才有了“三顾茅庐”和“君臣鱼水情深”。
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徐州方面群龙无首,选择欢迎刘备前来徐州。
当时的徐州是一个大州,而豫州因为灾荒严重经济非常的困难,刘备有些不安份,“备欲往”。
陈群提了反对意见:“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袁术力量非常的强大,他盯着徐州这块肥肉时间已经很久了,现在落在你的嘴里,他一定很愤怒,一定和你苦争苦夺,吕布又不是个东西,他在你卧榻之侧,瞪着两只大眼睛寻找机会,一点都不酣睡,逮机会就狠狠咬你一口。以你的力量,即使得到徐州,也守不住,不如别去。
刘备不信邪,被推举为徐州牧,但并没有获得朝廷的任命。
刘备到达徐州,和袁术进行拉锯战,吕布突袭下邳,背后插了刘备一刀,既准又狠。
刘备的徐州之行,证明了陈群的判断,刘备非常的后悔,“恨不用群言”。
陈群从此也就离开了刘备,加入了曹操集团。
曹丕即位魏王后,迫切需要和世家大族达成妥协寻求支持,陈群就制定了一个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世家大族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士族政治正式形成。
曹丕登基后不久,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参与国家军政大计。曹丕去世的时候,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并受遗诏辅政。陈群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司空,故录尚书事”。
以陈群的身份,不可能担任司马懿的司马,虽然司马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而且陈群去世于237年,不可能去辽东协助司马懿平定公孙渊。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和罗贯中抬杠,就稀里糊涂的认定陈群去了辽东。
或者,三国时代有两个陈群?
司马懿笑着解释:“公不知兵法耶?昔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
司马懿的意思是说,公孙渊虽然军队很多,但战斗力极弱,不能对城外魏军进行反击,他们龟缩在城里坐吃山空,城市不产粮食,早晚把他们饿趴下。现在大雨不止,如果我让军队攻城,会带来极大的伤亡,泥泞虽然痛苦,但总比伤亡好的多。我之所以放开一个缺口,就是给公孙渊一个逃跑的机会,其实就是挖一个陷阱让他跳。
于是,司马懿派人去洛阳催粮。大臣们都不乐意,他们虽然不用在大雨中围城,但他们在大雨中进行后勤保障也非常辛苦。
曹睿这个人虽然贪图享乐,但对待有才能的人是非常敢于放手使用的,他坚定的支持司马懿,所以力排众议,派人冒雨解运粮食到襄平前线。
几天后,竟然雨止天晴。这样一来,襄平城内就彻底绝望。辽东的军队在打了败仗后之所以能够坚持,是因为寄希望于曹魏不能支持几千里的长期后勤保障,或者是江东、蜀汉背后插曹魏一刀。连绵的秋雨,固然让辽东人民也很辛苦,但野地屯营的魏军更加辛苦,最重要的是秋雨让魏军的后勤更加艰难,大有可能逼迫魏军退归。
如果平地积水六尺,把魏军统统淹死,那就更好。
但是,竟然雨止天晴,襄平城当然就绝望。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28节
司马懿利用难得的好天气命令魏军四面围合,筑土山,掘地道,立炮架,装云梯,日夜攻打不息,箭如急雨,射入城去。
魏军当然在辽东这儿待得烦烦的,他们已经归心似箭,既然老天爷已经给了机会,他们当然就士气大振。
公孙渊城中粮尽,宰牛马为食。那个时代能够有多少牛马?仅仅为了一个虚荣的王爵,带给辽东多少仇怨?那是“人人怨恨,各无守心,欲斩渊首,献城归降”。
惊忧的公孙渊慌令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前往魏寨请降。
好好的公爵你不当,好好的日子你不过,曹魏政权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牺牲,如果我接受你的投降,也就是许诺保留你的生命,那么我怎样面对天下苍生?慈悲应该有对象,辽东的反叛没有投降的资格。
公孙渊确实没有造反的理由。
司马懿斩杀了二人,拒绝了投降。
公孙渊大惊,他光知道自己不讲理杀了孙权派来的使者,没想到司马懿也是这样的碴口。但他实在没有本钱,就只好让侍中卫演再次请降。
司马懿已经斩杀了两个,当然就不在乎第三个,所以怕死的卫演“膝行而进,跪于帐下”,哀求投降。
司马懿从战略高度批评公孙渊:“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何必送子为质当?”
司马懿这一段看是简单,其实很复杂,作为一个军事领导人能够准确判断敌我力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根据敌我力量确立正确的战略就更加艰难。
司马懿实际就是明确告诉公孙渊:拒绝接受投降,一定要赶尽杀绝。因为卫演太过于恭敬,司马懿竟然饶过了他的人头。
这样一来,公孙渊就只有逃跑,我们已经知道襄平城南门外草木丰茂,当然是逃跑的最佳选择。当夜二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带领精选的一千人马,开了南门,往东南方向逃跑。
司马懿既然已经拒绝了公孙渊的投降,也就判定公孙渊可能逃跑,所以公孙渊离开城池不到十里,就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夏侯霸、夏侯威、张虎、乐綝等人四面铁桶合围。
司马懿平定辽东的战役,就战役指挥本身来讲,并没有多少悬念,艰难的是后勤保障,也就是走路。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的讨论非常的热烈,陈毅石破天惊来了一句: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电影《车轮滚滚》,大体就是反应北方老根据地民众用小车和扁担运输粮食保障解放军渡江南下。
1949年,民间运输是小车和扁担,那么237年曹魏平定辽东的时候,粮食的运输大体也是用小车和扁担,由于社会经济破坏过于严重,大型畜力不会很丰富。曹魏当然可以利用一下水运的,但是北方水运并不发达,当时还没有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按照《三国志》魏延的子午谷计划方案,魏延要求一线作战部队5000人,同时配备后勤劳力也是5000人,也就是说在崎岖的子午谷,后勤和作战部队的比例是一比一。子午谷属于蜀道,难于上青天,曹魏把粮食从洛阳运往辽东,主要是平原,道路要好的多,而且华北平原不比子午谷,他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也就是说曹魏对于辽东的后勤供给并不一定都是从洛阳为起点。但是,辽东距离洛阳毕竟是四千里,在以小车和扁担为主要工具的时代,而且那个时代的小车是木制轮轴,大不同于今天的橡胶轮,载重量相对有限,两个人前拉后推最多也就运输五百斤,而两个人一天最少需要消耗二斤粮食,从洛阳到辽东的路程是四千里,时间需要100天,民伕总不能饿着肚子回来,他沿途还要吃粮。两个民伕运粮到前线,最大限度勉强满足一个魏兵一年的吃粮,也就是说,为了保住司马懿四万大军吃饭,第一运程的民伕最少是八万。为了满足这八万民伕的吃饭,还要增加更多的民伕进行接力运输。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从陕西西部进军河南中部,后勤供应是三程接力运输,直到进入商朝的核心统治区,才可以通过抢劫商朝的粮食供应军需。
207年,曹操之所以给予辽东半独立的地位,就在于道路太远,一旦战争持久,中原就无法后勤支持。司马懿在辽东仅仅一年,洛阳的大臣就集体提意见,可见供给的艰难。
司马懿平定辽东遇到的偶然事情是秋雨连绵,但是大自然是公平的,司马懿遇到的连绵的秋雨,曹操南下赤壁遇到的大面积的流行病以及北方士兵对长江水战的不适应,诸葛亮六出祁山遇到的更见崎岖的山路。
公孙渊造反让曹睿非常紧张,不是因为公孙渊的实力,而是因为辽东的道路遥远,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平定辽东就是因为曹魏相对强大的后勤,如果是蜀汉,如果是诸葛亮指挥蜀汉军队跨越七千多里前去辽东,估计全国总动员也不能保证供给,这仗就没法打。
平定辽东是司马懿熬死诸葛亮以后对中原政权的又一极大贡献,他借助军事成就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就在司马懿班师的时候,接到曹睿紧急命令:谋求长生不老的曹睿已经病入膏肓,他要向司马懿托孤。
3、曹睿托孤和曹爽专权。
曹睿出生于204年,比姜维还小两岁,238年司马懿在辽东鏖战的时候,曹睿得了病。曹操这个家族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一代比一代好色,一代比一代短命。
曹睿不顾群臣的反对,挑选天下美女入宫,当然也就不会禁欲,几年下来身体就垮了。
我们看过《红楼梦》中的贾瑞,他的得病就是过度遗精。这个手淫多少是一点心理问题,而这种偏执的疾病,如果不能有正常的宣泄或者精力转移,往往就会沉迷而无法回头。曹睿如果在刚刚得病的时候,注意保养也许可以多活几年,但他既然沉迷色欲,而且是皇帝,而且宫中的女孩太多,而宫中的男人是一种稀有资源,这些决定了曹睿很难正常修养,所以到了238年年底,就感觉要完蛋。
曹睿虽然已经三十余岁,而且有极多的女人供他快乐,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亲生儿子继承帝位。
曹睿并不是没有亲生儿子,而是三个亲生的儿子都夭折。
这个曹睿也古怪,他在刚刚登基的229年秋天,也就是25岁的那一年,也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去世的那一年,竟然下了一个关于皇位继承的诏书:
“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汉宣继昭帝后,加悼考以皇号;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时朝,既尊恭皇,立庙京都,又宠藩妾,使比长信,叙昭穆于前殿,并四位于东宫,僭差无度,人神弗佑,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用致丁、傅焚如之祸。”
这一段深奥的狠些,大体意思就是中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如果皇后没有男孩,“王后无嗣”,就要过继庶生儿子或者侄子即位。按照封建法统,既然继承了别人的财富,当然就要对别人忠诚,不能因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无限的权力而背信弃义。有些过继的皇帝竟然追封自己去世的父母为皇帝,“复顾私亲”,搅乱了祭祀,丢失了信用。汉宣帝和汉哀帝都是过继的皇帝,他们都眷恋个人亲情,弄得法统大乱。
虽然,封建法统是封建的法统,但既然以答应当儿子而当了皇帝,然后偏偏照顾亲情,这个就不是亲情,而是卑鄙。
亲情当然是亲情,信用当然也是信用。
中国人把“刨绝户坟”列为四大缺德之一,就是因为他的无抵抗,一个人背信弃义于绝户老头,那确实是一个大缺德。
曹睿命令:“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行事为戒。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着于令典。”
曹睿的意思就是曹魏确立基本皇位继承大法,如果出现过继的皇帝,那么必须永远奉老皇帝为法律上的唯一的父亲。
你说曹睿这不是吃饱撑的?操这个闲心干什么,唯恐自己不遇上这样尴尬事情似的。
在这之后,老天爷非要考验一下曹睿,让他的所有亲生儿子都夭折,他就被迫乞养了儿子曹芳,曹睿去世的时候,曹芳仅仅八虚岁。
八岁的小朋友当然不能处理国政,所以曹睿就要选择托孤大臣。
曹睿命令“侍中光禄大夫刘放、孙资”,处理日常国务,但是他把最核心的军事权力交给了燕王曹宇和司马懿。
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军事统帅当然是司马懿,但司马懿毕竟是旁门外姓,在这个充满纂逆的时代氛围中,本家毕竟更加安全,退一步讲,他就是纂逆也毕竟是本家。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从陕西西部进军河南中部,后勤供应是三程接力运输,直到进入商朝的核心统治区,才可以通过抢劫商朝的粮食供应军需。
--------------------------------------------------------
@金戈vs铁马 251楼 2013-05-19 20:30:02
老姜都是找神仙朋友直接送粮草来。
感觉老姜不太会用兵,常胜将军变形金刚杨二专职运粮;明明上天下地的矬子将军土地公是天生的侦察兵、刺客、细作,硬是拿来运粮;哼将军专用鼻涕打晕人,但凡有魂魄的人都怕他那两泡黄鼻涕,且他的克星植物人李三也在周营,但他却几乎老死于枯燥的运粮路线上。
他只会让一些不懂法术的猛男冲到前线,在封神里不会法术再猛的猛男也只是炮灰,如南宫适、黄家父子、邓九......
-----------------------------
姜子牙去西岐有两个任务。第一个,兴周灭商。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完成玉虚宫交代的封神任务。兴周灭商是符合昊天上帝安排的工作,有老子和元始天尊当后台,胜利是一定的,之所以不能快速胜利,就是一定要在西岐慢慢的磨蹭,等待申公豹这个缺心眼想方设法挑起截教人物进入西岐。普通人怕死想活着,修道的人不但怕死而且相当大罗金仙。仙虽然没有名额限制,但太多也不好,神虽然有名额限制,但所有的人和仙(除了柏鉴这样已经去世多年的鬼魂)都不愿意摊上这个倒霉的名额。
元始天尊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仙,他利用他代表阐教和通天教主的截教和昊天上帝当时达成的协议(到达西岐者上封神榜)联合老子和西方教主大批量屠杀截教仙人,为封神榜提供名额。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教主利用中土道家内讧的有理时机,以协助元始天尊打败通天教主为筹码(青色宝莲旗、诛仙阵和万仙阵),不但从通天教主那里挖去了大批的仙才,而且和元始天尊的几个大弟子结下了深刻的友谊,硬硬挖去元始天尊的几个主要墙角,比如观音大士、惧留孙、文殊和普贤。
要完成封神,元始天尊就要想方设法杀掉截教门人,但是,一个是截教门人可供杀戮的对象不够充分,一个是对封神名额使用的深层思考,元始天尊还必须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徒子徒孙和一部分人间将领。
元始天尊的徒子徒孙,由于先天素质和个人追求的不同,有些人可以成仙,有些人最终完成不了修仙的“劫难”而堕入轮回,连一个神都弄不上,与其如此,不如牺牲掉让他们当一个神,更加对他们有一个交代。
为什么仙必须过杀截?就是因为相当大罗金仙的人太多,而名额非常有限,所以就必须自相残杀。从神仙必须过杀劫来看,成为大罗金仙的名额最终控制在元始天尊手里,他虽然不能绝对决定通天教主的徒子徒孙的名媛(也有坚决不趟浑水的),但大体可以决定自己徒子徒孙的生死,在这个过程中,元始天尊就非常的个人感情。
元始天尊对待徒子徒孙非常的不公平,云中子、太乙真人、广成子、赤精子最为得宠。元始天尊手里一共就两个天命将军名额,一个给了云中子,就是雷震子,一个给了太乙真人,就是哪吒。太乙真人对于哪吒那是绝对的护短,哪吒就是无恶不作也平安过关,东海龙王和石矶娘娘都成了弱势群体。元始天尊和太乙真人都不讲理。
广成子和赤精子在元始天尊那里非常的得宠,所以给了翻天印和阴阳镜,这两个法宝非常的厉害,除了顶级教主和云霄等三仙姑,就无人能拿得住,为了翻天印,连瑶池西王母和西方教主都要惊动,可见元始天尊之偏心。他的一些弟子多少有些情绪。
元始天尊制定封神榜有一个铁规矩,除了以下不可不牺牲的炮灰之外,自己阵营中的所有有叛变经历的人和仙,不管是叛变自己的,还是叛变别人投入自己阵营的,除了实在不好意思清除的黄衮这个老头外,一律除掉。元始天尊有洁癖,他要纯洁组织,建立百分之一百“布尔什维克集团”,所以杨任(商周大臣)、土行孙(曾经背叛师门)都必须死掉。
至于黄天化,在下山的第一天就决定必死无疑。黄天化下山的时候,清虚道德真君就说:“不可忘本,必尊道德”,结果黄天化到了西岐就立即换了王服——他是黄飞虎的第一继承人。姜子牙批评之后,黄天化第一仗就经历魔礼青一番死亡经历。清虚道德真君救黄天化的时候,有一句“若不看自牙面上,决不救你”。从这个时候,黄天化已经死定了,他之所以暂时不死,是因为姜子牙客观需要。
第68回,清虚道德真君和惧留孙已经根据师门规矩知道徒弟必死无疑了。
杨戬、土行孙、郑伦这三个人都是既厉害的家伙,如果放在一线为先锋,这仗就打的太顺利,很多人就死不了,元始天尊的名额就没法完成。所以,一定要让他们压粮,一定要让黄飞虎、邓九公这些降将死掉。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29节
曹睿选择“文帝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也就是军事统帅。
按照历史记载,曹宇本来是曹操的儿子,也就是曹睿的小叔,但罗贯中硬把他弄成曹丕的儿子,也就成了曹睿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不管怎样说,曹睿这个选择还是很有道理的,曹宇为人恭俭温和,这种个性非常有利于协调,最重要的是他的低调可以避免纂逆。但是曹宇坚决拒绝接受这个任命。
托孤大臣当然拥有极大的权力,但也拥有极大的责任和危险,曹宇不愿意蹚浑水。
但历史给予的责任如果不承担,也会接受历史的惩罚。
曹睿没有继续难为曹宇,他让刘放、孙资在皇族中推荐另外一个人选。
刘放、孙资“久得曹真之惠”,和曹真很有感情,就保奏曹真的儿子曹爽。
君子爱人有方,不能仅仅从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曹真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在曹魏集团内部很有一些威信,很多人为了感念曹真,就特别的照顾曹爽。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蜀汉集团,由于对诸葛亮的怀念,人们就将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诸葛瞻。但是,无论曹爽还是诸葛瞻都不能胜任社会给予的责任,他们本人的去世,一个丢失了曹魏家族,一个丢失了蜀汉集团。燕王曹宇虽然放弃了权力,但毕竟可以很自在的度过了自己的天年,而且一个儿子还成为曹魏的最后的皇帝。
刘放、孙资二人很非常下作的建议“遣燕王归国。”
从常规讲,既然曹宇已经坚决拒绝了大将军的权力,他就不会给曹爽带来什么麻烦,为了确保曹爽的权力没有障碍,“遣燕王归国”,但一枚硬币的反面是当曹魏皇室遇到来自司马家族威胁的时候,曹魏皇族基本就是没有还手之力。
燕王拒绝了权力,竟然被赶回了自己的封国,首都不但繁荣而且自由,没事情可以会会亲友,一旦到了封国,因为禁忌,连随便走走都不可以。
燕王曹宇流着泪离开了京城。这个世界就他妈的混蛋,好人有时就要被欺负。
曹爽被封为大将军,总摄朝政。
曹睿在完成核心权力的委托后,才急令使者持节诏司马懿还朝。
对于曹睿来讲,司马懿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吃有些烫嘴,丢就非常的饿肚。
曹睿登基后,多次面临江东和诸葛亮的进攻,除了曹睿曾经亲自指挥军队借助陆逊军事机密泄露这种特别的偶然命运赶跑陆逊以外,关中前线主要就是依靠司马懿。237年,辽东公孙渊造反,司马懿力挽狂澜连根拔了公孙家族。
司马懿是曹魏集团不可或缺的国家支柱。
但是,无论是曹操还是曹魏的核心大臣都非常忌讳那个三马同槽的流言,当然也更加忌讳司马懿“有雄豪志”和“狼顾之相”。
《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刚刚登基,有一个叫安伽拖的方士预言:“李氏当为天子。”为了大隋王朝,他提议隋文帝“诛尽海内凡李姓者。”
这个安伽拖,第一确实有些本事,因为确实是李姓当了皇帝,第二个是心肠太狠,不管是否忠诚于隋朝,这个杀光李姓的建议太也狠毒,第三个也是一个半瓶子醋,既然天命有归,岂是杀戮可以解决的?
我怀疑安伽拖可能和某一个姓李的人有刻骨的仇恨:我就不信不能杀了你?
隋文帝时代李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嫌疑最大。《资治通鉴》说:“帝疑其名应谶,幸而告之,冀其引决。”隋文帝弄了一个阴谋杀光了李浑全家的男丁。
但是,李渊还是建立唐王朝。按照封建说法,人生轮回,那个李世民出生于599年,如果相信轮回的话,也许李世民就是李浑的又一人生。
我的意思是说,曹睿在自己去世之前,本来可以弄一个阴谋干光司马懿一家。但是,如果杀了司马懿,曹魏集团就丢失了擎天的白玉柱、架海的紫金梁。
面对两难选择,曹睿安排皇族控制军权,然后让司马懿协助。
司马懿到达洛阳后,曹睿宣太子曹芳,大将军曹爽,侍中刘放、孙资等,在御榻之前托孤。
那几个人是无所谓的,关键是司马懿,所以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说:“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
曹睿的意思是说,我们曹魏集团是堂堂中原政权,我们虽然有内部矛盾,但毕竟是自己人,蜀汉的刘备和诸葛亮弄了一个惊天地动鬼神的白帝城托孤,我们作为一个大集团,我们不能自己内乱让他们看不起,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创立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我这个孩子非常的小,是一个啥都不懂的小屁孩,他的将来就依靠你了。
曹睿对儿子说:“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
那个八岁的曹芳牢牢抱住司马懿的脖子不放。
曹睿说:“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
司马懿啊,如果你将来有不臣之心,你千万不要忘记今天这个动人的场面,他一个小孩子就和你这样的亲近。
话说到这个地步,曹睿“潸然泪下”。
司马懿“顿首流涕”。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个托孤的场景,一个是最激动人心的白帝城,一个是孙策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和周瑜,一个就是曹睿将曹芳托付给司马懿。
刘备和孙策都是成功的典型,诸葛亮、周瑜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张昭也仅仅有一次面对曹操的动摇,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个人的野心。唯独司马懿最终背叛了自己的承诺。
239年,司马懿已经60岁的老头子,曹芳仅仅一个八岁的孩子,司马懿长期在外打仗和训练军队,不可能经常接触曹芳,估计进宫的时候腰里也并没有预备两块花糖一根香蕉,那个曹芳为什么上去就抱住司马懿的脖子不放?司马懿一定不是曹芳的外公,为什么那样亲热?
唯一的解释,就是曹睿已经提前给予了安排:儿啊,老爹就要完蛋,不能看着你长大娶媳妇了,这个世界非常的冷清,好人少而坏蛋多,明天来一个老头,你一定抱住他的脖子不要放松,因为他是你的依靠。
估计曹睿安排曹芳的时候,心里也忐忑不安,对司马懿忠诚心怀疑虑,但已经没有办法,所以,当曹睿流着泪对司马懿说“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这句话,其实已经是一种哀求。曹芳还不知道“相恋”司马懿,曹睿毕竟是老板,老板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过于低声下气,但那个“潸然泪下”就是一种哀求:我知道你有谋夺我们家江山的能力,我死之后无人可以阻挡,请你看在我苦苦哀求的份上,不要欺负我的孩子。
求人难啊!一个皇帝如果求人就是难到无可奈何了。
刘备的托孤,在哀伤中充满了真诚的托付,曹睿的托孤,在恐惧中充满了哀求。
曹芳即位,谥曹睿为明帝,埋葬于高平陵,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改元正始。
曹爽虽然是首席辅政大臣,但非常尊重司马懿,重大事情一定征求司马懿的意见。
如果历史按照这个轨迹发展,曹魏皇室控制核心权力,司马懿参政、议政,国家正常运转,结束了曹睿晚年的暴虐,一旦曹芳长大成人接过权力,司马懿很难有夺权的可能,因为毕竟统治阶级不希望政权变乱。
曹睿之所以选中曹爽,就是因为曹爽非常谨慎,就本性而言曹爽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一个好人要永远成为一个好人,就非常的难,最艰难的要战胜来自内部的教唆。
曹爽这个人也非常注意团结人才,他平时就养活五百个门客。这么多的门客,一个方面说明曹爽非常有钱,一个方面说明曹爽非常敢于花钱而不是一个守财奴。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0节
曹爽门下最优秀的人物有五个,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
这五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浮华相尚”,也就是非常讲究外在的形象而不关注实际,也就是非常骄傲而敢于花钱。
除了这五个高富帅,朝廷的大司农桓范,也加入了曹爽的小集团,桓范颇有智谋,人多称为智囊。
这个何晏自己想更大的富贵,就挑拨曹爽和司马懿的关系:“主公大权,不可委托他人,恐生后患”。而且还拿出曹真来加重分量:“昔日先公与仲达破蜀兵之时,累受此人之气,因而致死。主公如何不察也?”
这个何晏确实该死,曹真确实让司马懿欺负的很苦,曹爽有为父亲报仇的义务,但是,如果挑动曹爽谋算司马懿,就要认真评点一下司马懿和曹爽的能力高低,如果曹爽能力很弱,那么这个挑唆就是害了曹爽。
好人曹爽没有抵得住何晏的挑拨,他以司马懿“功高德重”为借口,给了一个太傅的荣誉称呼,实际就剥夺了司马懿的所有军权。
控制全部军权的曹爽,调整了帝国中枢的核心权力。曹爽安排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各引三千御林军,任其出入禁宫”,实际就是军事弹压。曹爽安排“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控制国家的行政权力。曹爽安排毕轨为司隶校尉,控制首都洛阳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安。曹爽安排“李胜为河南尹”,控制首都洛阳周边的军政大权。
这几个人构成了一个利益帮派集团,他们手里有无限的权力,所以曹魏的国家决策会议其实就是在曹爽家里召开,得到曹爽的青睐就意味着荣华富贵,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投靠曹爽。
司马懿很有些无奈,虽然他有高妙的政治手腕,虽然他有极高的威望,但曹爽是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而且曹爽还丢给他一个极高的荣誉称号,如果司马懿和曹爽争夺权力,统治阶级就不会支持,大家需要安定不需要动乱。
司马懿是整个三国时代最有耐心的人,他用坚守不战熬死了诸葛亮,他“推病不出”,他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退职闲居。司马懿交出所有的权力,他静静的等待曹爽犯错,他就是那个辍耕的农夫,稳稳的在地头上守着那一棵木桩,等待曹爽这一只兔子自己碰死。
曹爽最后确实把自己碰死在司马懿这根木桩上。曹爽到底犯了哪些错误的呢?
《三国演义》对于曹爽的失败原因概括的并不完整。大体就是几个方面:
一个是曹爽生活非常腐朽。他饮酒作乐,他截取全国各地的皇宫贡品,他不但收罗了很多佳人美女,而且还从皇宫挑选了先帝(曹睿)侍妾七八人,供自己淫乐。
一个是曹爽每天用巧匠数百人,昼夜工作建重楼画阁等各种享乐场所。
但是,曹爽是托孤大臣,是国家的实际一把手,他不但干了皇帝的工作,还干着军队总司令的工作,他干两个人的工作,领取一个人的工资是很不合理的。中国历史上很多托孤大臣,往往都很谮越,比较能够自我节操的是诸葛亮。从理解的角度看,诸葛亮是一个古代的雷锋,而张居正这样的贪腐犯反而是合理的。我们今天是民主、法制的社会,如果剥夺休息时间而加班,法律规定是需要三薪的,如果长期让别人加班而不给于特别的补助,这个不合理。问题是皇帝的工作很特别,待遇也特别,尤其是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接班。所以,托孤大臣就很难界定待遇,只要他不谋取转正当皇帝,按照皇帝的待遇享乐并不是过分的事情。
曹睿当家的时候,每天调集30万民伕劳作,曹爽仅仅用了几百人,这个并不过分。
曹爽比较胡闹的是竟然弄几个曹睿的侍妾供自己淫乐。这个问题的严重在于名分。但是,三国不是宋明,没有那么多的理学清高。曹睿弄了那么多的女孩子,红红的宫墙带给这些女孩无比的寂寞。男人需要女人,女人当然需要男人,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是人类能够存在的第一需要。曹爽弄几个曹睿的女人,给他们以一点人类的生活,是一件功德无比的大善事,老天爷不应该用这个惩罚曹爽。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站在司马懿这边的竟然有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平昌门把门将司蕃、殿中校尉尹大目,还有许允、陈泰。这个名单几乎囊括了曹爽以外曹魏集团的最高层,虽然其中有一些是普通人物,但平昌门把门将司蕃拒绝老领导桓范的召唤,在明明知道自己放走桓范已经过错的时候紧急通报司马懿也不肯将错就错。
司马懿进宫奏郭太后的时候,是“引旧官入后宫”,也就是说曹睿时代的绝大部分老干部都站在司马懿战线上反对曹爽。
最令人奇怪的是曹爽府邸的守门将潘举,他指挥几十个弓弩手在府邸的门楼上用乱箭封锁了司马懿通往武器库的通道,最后竟然被司马懿的偏将孙谦给鼓动放行了司马懿。而且最后劝说曹爽放弃军权的尹大目也是曹爽的心腹。
“太傅为国家大事”,也就是说曹爽的管理已经是引起统治集团大部分人们的愤怒,连曹爽的心腹潘举也背叛了主人。在积极参加高平陵之变的领导中,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和陈泰后来都坚决反对司马家族取代曹魏,他们是曹魏的忠臣,曹魏的忠臣参与高平陵之变说明曹爽的管理确实出了问题。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明数术”(精通预测)的管辂对何晏和邓飏的评价。
何晏和管辂谈论《易经》,邓飏旁听,他感觉有些奇怪:“君自谓善《易》而语不及《易》中词义,何也?”
管辂交流自己对于《易经》的理解,竟然没有讲解、引用《易经》的语句,这个为什么?
管辂的回答非常别致:“夫善《易》者,不言《易》也。”
这个话就太深奥了。一个理论的诞生,一定有他产生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这个理论的诞生不是个人的爱好,而是为他所处的时代服务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和自然都会有所不同,所以,任何一个理论都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条件而调整理论。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有生命力的理论必须是开放的体系,必须是能够吸收人类社会进步的新成果,必须适应自然界的新变化,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易经》是预测学,请问,怎样预测2013年中国的歼十战斗机空中加油问题?飞机出现于1903年,空中加油是高科技,这两个名词在《易经》中都绝对不可能出现,但《易经》既然包罗万象,为什么不能预测飞机空中加油?从理论讲,应该是可以的,因为《易经》的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他的理论核心是用变易的眼光看待宇宙,用类比的思维预测万事万物,也就是说,以《易经》的方法论可以适合所有的时代,不能适应时代的预测学还是预测学吗?反过来,斤斤计较于《易经》的教条文字当然就不能预测繁杂无比的现实世界。
这个逻辑,放在哲学中就是理论必须适应时代,放在现实政治就是与时俱进而不墨守成规。
管辂谈论《易经》是解决的这个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他已经跨越了寻章摘句的境界。
何晏对《易经》很有研究,否则管辂也不可能和他谈论《易经》的核心问题,因为量级不够就是培训而不是讨论。所以何晏理解了管辂:“可谓要言不烦。”
何晏要求管辂:“试为我卜一卦:可至三公否?”
管辂说,古代著名的辅政大臣都是因为“和惠谦恭,享有多福”,现在你“位尊势重”,别人都很怕你,而你并没有给予别人恩惠,这很容易惹来灾祸,如果想得到三公,就应该加强道德修养。
何晏已经投靠了曹爽,他认为那个三公已经是囊中之物,他只是想求证一下,他只想听到阿谀奉承,结果让管辂给嘲笑一通。
按照管辂对于何晏的评价,何晏就是一个非常骄傲轻狂的人,很不那么道德。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谈论道德,有些让人哭笑不得,曹操、司马师、司马昭都不那么道德,他们连皇帝都欺负着当玩意,他们何曾道德?但他们哪一个不已经威压三公?
管辂和自己的舅父交流的时候,评价了何晏和邓飏。
管辂说:“邓飏行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此为鬼躁之相。”
按照管辂的描述,邓飏就是一个性格非常浮躁的人,但是他的浮躁不是张飞那种精力充沛的急躁,而是大脑不能完全控制躯体的不协调。他的思想和他的行动实际是不统一的。
管辂对于何晏的评价是:“何晏视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之相。”
按照管辂的描述,何晏就是一个精神非常差劲的人,他魂不守舍,营养不良。
在管辂看来,通过外相看本质,这两个家伙都是即将完蛋的人。管辂对于何晏、邓飏的评价都是“鬼”相,也就是没有正气。
曹爽重用这种人,当然就和旧有官僚集团离心离德,遭到广泛的反对。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金戈vs铁马 255楼 2013-05-20 19:14:30
雨老师的卢俊义我是看到魏延才看的,精彩看我如醐醍灌顶,长了很多知识,遗憾的是没有和雨老师同步看,一直因为人生憾事,因为我也喜欢水浒。
封神我受家父影响,也很喜欢,不知老师以后有兴趣开关于封神的帖子不?
夏侯霸类似黄飞虎,在朝重臣被逼投降,降将做向导大受重用,带走很多军事机密,后面都死的很惨,可怜。
-----------------------------
近三年来,我几乎是每天都看《封神》。我中午习惯午休,午休前喜欢看几分钟书,所以就乱翻《封神》。谢谢对《封神》的解读是我的既定计划。我个人感觉,《封神》确实不如《西游记》写的细腻,但也非常有研读的价值。《封神》的最大好处就是通俗易懂而不雷同。《西游记》的取经故事,雷同性过强,是一个极大的缺点。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1节
古代说宰相的工作就是“调和”。任何社会都有利益争夺,如果一个阶层或者集团过于垄断利益,特别是剥夺其他集团的利益,就往往会引来坚定的反对。领导的工作就是协调利益,给予所有人一定的希望,同时也不能让任何一个集团过于突出。
举例说中学教师升职称,也就是长工资,每年的标准都有调整,有时候竟然是大幅度调整,就是为了协调各种类型的教师的利益。
同样是中学教师,其实有极大的能力差异:有的特别长于一线教学实践,有的是长于理论探讨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最恰当的班主任,有的美术教师教学不突出偏偏个人作品非常优秀,有的最大的特长是调停学生矛盾,有的最适合组织歌唱比赛等活动,有的别无所长几十年如一日就是默默无闻的工作。
作为一个学校,如果所有教师都是专家学者,那么谁去干文印?如果都只关注个人的发展谁去提高学生的成绩?
所以,国家要让所有的人都有长工资的可能,政策要经常的倾斜和调整。
曹爽当政,不可能不提拔自己的亲信,否则就对不起“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古训,但一定要有个节制,如果过于伤害别人的利益,就可能迎来别人的联合反抗。
曹爽已经得罪了统治阶级的大多数,他就应该时刻警惕着别人的反扑,就像曹操那样多疑而谨慎。但曹爽不知天高地厚,经常和何晏、邓飏等到城外打猎兜风。
曹爽的弟弟曹羲就劝说:“兄威权太甚,而好出外游猎,倘为人所算,悔之无及。”
曹羲的意思是曹爽掌握了太多的权力,而且过于滥用权力,已经得罪了太多的人,应该牢守权力中枢防范阴谋家的异动。
他是一个有头脑的人。
曹爽就批评曹羲:“兵权在吾手中,何惧之有!”
司农桓范亦提出同样的建议。
但是,曹爽压根就不知道好歹,他确实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本不应该卷入政治这个领域,他其实就是一个斗鸡走狗的贵族。
曹爽非常的浮躁,但毕竟是畏怕司马懿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是托孤大臣,主要原因是司马懿太厉害。恰好他的心腹李胜从河南尹升级为荆州刺史,曹爽就安排李胜以辞行为名就近观察司马懿。
这个曹爽,也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明明心里对司马懿忌惮的要死,但偏偏装出一个轻蔑。既然司马懿在洛阳,曹爽完全可以自己找一个由头亲自去探望。
面子当然重要,但性命更加重要。
那个司马懿是人类历史上鬼精鬼精的人物,诸葛亮之后他就没有对手,李胜不是一个量级。司马懿接待李胜拜访,是《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的经典事例。所谓假痴不癫,就是装疯卖呆。这个假痴不癫,在政治斗争中特别容易被使用,最经典的就是孙膑用此计躲过庞涓的谋害,司马懿麻痹曹爽也是一个经典。
《三十六计》的理论并不复杂,但运用就非常艰难,司马懿这种高手玩弄曹爽就是易如反掌。
司马懿已经有了发动政变除掉曹爽集团的政治谋划,以他的威信和能力难道不能公开挑落曹爽?
答案是不能。发动政变一般是两种方式,一个是依托强大的军事力量明打明,比如朱棣靖难之役,比如蒋介石“四一二”分共另建国民政府,一个就是搞突袭,比如孙琳谋杀诸葛恪、丁奉谋杀孙峻。
因为曹爽是大将军,已经控制了全国军队,因为曹爽的几个弟弟守卫皇宫,已经控制了皇帝,司马懿无法盗用皇帝的名义,也就无法调用军队,所以就不能发动兵变。
司马懿要发动兵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曹爽放弃对自己的关注,曹爽一旦认为司马懿不能威胁自己,他那个喜欢玩乐的浮躁个性就会充分暴露,他就会外出打猎。只要曹爽离开了洛阳,司马懿就可以控制洛阳。
所以,我们不能单一的评价假痴不癫,司马懿这个假痴不癫,其实是为调曹爽这只老虎离开洛阳这座城市提供条件。
李胜向曹爽汇报:司马懿已经衰朽而垂死。
曹爽大喜:只要这个糟老头死了,我就无忧无惧。
即使除去司马懿这个对手,曹爽这个思想也非常危险,他太看轻了天下人。诸葛亮北伐,魏延提出一个子午谷计划,诸葛亮不同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汝欺中原无好人物”。中国古人说的好: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也就是说,千万不要骄傲,千万不能轻视自己的对手,因为人才出现的偶然几率是客观存在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一个非常难缠的家伙。221年,刘备之所以敢于拒绝黄权的建议,轻率进军,水陆两军夹江下寨,就在于他看不起江东的将领。如果周瑜健在,你借给刘备十万个胆子,他也不敢这样不谨慎的用兵,他就是明欺负江东和陆逊,结果让陆逊弄一个火烧连营。费祎非常的大意而轻信,张嶷早就提醒他,他就是不谨慎,结果被郭循刺杀。
骄傲的曹爽、浮躁的曹爽、喜欢娱乐的曹爽,在249年的春天提议魏主曹芳前去高平陵,祭祀先帝曹睿。按照《三国演义》文本“大小官僚,皆随驾出城”,也就是说曹爽把整个朝廷工作班子都带去高平陵,留在洛阳的当然就是被曹爽剥夺权力的老领导们。
司农桓范拦住曹爽的马劝谏:“主公总典禁兵,不宜兄弟皆出。倘城中有变,如之奈何?”
这个桓范不亏为“智囊”,你们弟兄几个已经把别人的军权全部剥夺,你砸了别人的铁饭碗,就要做好别人砸你的铁锅的思想准备。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人都可能出现,狗急跳墙还咬人,何况人呢?所以,为了安全,你们一定要留下个把人坐镇洛阳大本营控制局面。
这里又出来一个问题,桓范当然姓桓而不姓曹,他一定不是曹爽的兄弟,那么作为外姓为什么那么强调曹爽要重用自己的家族?
不要说三国乱世,就是任何时代,就是非常民主而不讲究株连的现代社会,家族都有无数的利益纠连。
比如,一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弟兄,得到了极大的荣誉和利益,但是有一天恰巧自己得了癌症,他去世的时候是委托政府关心自己的孩子呢,还是委托社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他有父母,如果他死在父母之前,政府和社会能否代替一个儿女完成自己的孝心呢?答案是不可能。
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政府、社会、和集体都不可能代替亲情,尤其是那种出自内心的血肉相连的眷恋。所谓打破家庭的联系就是绝对的扯淡,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大家不用考虑财产问题,但源自血脉的亲情也是无法代替的。
当然,不要放在广阔的人类历史考虑,就是仅仅在《三国演义》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不顾及亲情的记录,比如曹丕对于曹植、曹彰的迫害,比如刘琮母子对于刘琦的排斥。但是,一旦拉长历史就发现问题,曹睿去世的时候,托孤大臣仍然第一选择是皇族,虽然曹睿非常尊敬司马懿父子,但司马师、司马昭还是毫不留情的对曹睿的后人下了政治毒手。
为了皇位,朱棣很残酷的对待建文帝,但朱棣仍然承认建文帝是明朝曾经的皇帝,朱棣必须承认建文帝的后人以及建文帝的兄弟姐妹是皇族身份,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就剥夺了整个朱姓皇族的所有一切特别的照顾。
我们知道桓范最终选择了为曹爽殉葬,他对曹爽绝对忠诚,但他明白自己的忠诚是一种个人的节操,而曹爽的兄弟对于曹爽的忠诚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牵连,桓范不愿意用个人的节操替代来自骨肉的牵连。
骄横的曹爽挥舞着马鞭批评桓范:“谁敢为变!再勿乱言!”
曹爽认为自己控制着天下的军马,曹爽认为自己已经挟持了皇帝,曹爽认为自己已经带走了所有可以发布命令的大臣,别人怎么可能、怎么敢于发动政变呢?
曹爽确实不是一个政治家,他忘记了利益。司马懿生前确实没有当皇帝,说明他并不是绝对图谋造反。公孙渊有造反的思想根基,因为他在乎那个燕王的名分,如果有可能他更图谋一个皇帝的名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王,说明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一个不需要名分的人,造反的思想就不是很强烈。但是,曹爽办事太绝情,他竟然重用自己的亲信剥夺了所有老领导的权力和利益,而且他还非常的没有能力,244年,他指挥十几万大军经傥骆道突袭蜀汉,结果损失非常的惨重,这个就说明曹爽不但没有政治品质而且没有工作能力,既然你不让我们吃饭,而且不让民众吃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你吃饭,而且是永远不能吃饭。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yc雨花石 47楼 2013-04-25 07:57:07
至于八仙过海,本来一个好好的故事,让那一个电视剧弄得不成样子。建国后,影视剧改编经典原著,大体就是拍一个毁一个,那里是推陈出新,就是糟蹋东西。金庸的武侠那样好,也改编的稀奇八怪,我个人感觉张纪中改编的那个《天龙八部》还是可以的,至于《侠客岛》弄得一点胃口都没有。
-----------------------------
@去0疾 59楼 2013-04-25 19:49:50
不涉及央视版港版原著版之争,我想问问楼主,你对张纪中版《笑傲江湖》中的一种慢节奏武侠是什么看法?很多武侠都是在高速旋转,俨然是一种对话式小说,人物在剧中与相声演员有一比,语速超高,剧情瞬变,比如看了一眼马景涛版,我脑海中第一印象是,难道演员都急着拍完电视去投胎?
-----------------------------
@yc雨花石 67楼 2013-04-26 07:15:24
我的回答有点简单:看了几个镜头,立马闪人了。我看影视剧,没有标准,只看能否切入,只要十几分钟不能让我当心,我就彻底舍弃。比如,所有的《康熙私访》和《还珠格格》统统不看。而且,有一个非常不好的铁律,只要是赵薇出场,坚决不看,无论好坏,虽然我偶尔看一点评论,知道她后来的转型非常成功。我心里过不去日本军旗事件。我这个人是比较大度的,但有些底线不能被突破。
一个影视剧,只要吸引了我,我就几十遍不......
-----------------------------
@猹爷 268楼 2013-05-21 20:56:06
呵呵,楼主对赵薇有偏见了,赵薇这些年成长的不错,不再是没心没肺的小燕子了
-----------------------------
是的,我个人也明明白白知道对于赵薇有偏见。但是,赵薇不是政治人物,而是娱乐界,所以可以偏见。我的意思是说,我对个别领导人也有偏见,但民众需要的是政策而不是形象,偏见不能代替理性分析。至于娱乐,本来就是个性的东西,所以就不别扭自己的感情了。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金戈vs铁马 259楼 2013-05-21 09:05:37
何晏是杀猪匠何进的儿子吗?曹操的干儿子?
-----------------------------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魏略》认为是何进的弟弟何苗的孙子。何晏的父亲去世较早,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后生了曹据。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金戈vs铁马 259楼 2013-05-21 09:05:37
何晏是杀猪匠何进的儿子吗?曹操的干儿子?
-----------------------------
@yc雨花石 272楼 2013-05-22 08:23:29
何晏是何进的孙子,《魏略》认为是何进的弟弟何苗的孙子。何晏的父亲去世较早,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后生了曹据。
-----------------------------
@金戈vs铁马 273楼 2013-05-22 08:50:13
哦,谢谢
比如孙琳谋杀诸葛恪、丁奉谋杀孙峻。
好像是孙峻谋杀诸葛恪、丁奉谋杀孙琳吧。
-----------------------------
我这个《姜维》截然不同于《魏延》,就是借《姜维》之名,大幅度整补《三国演义》后半截的故事之不足,有些地方是《三国演义》仅仅几个字,我就补充几万字。所以,这个《姜维》严格说来是《三国演义》后半部故事解读。你提的这两个事件,都属于我解读的重要内容,而且诸葛恪之死,已经解读完毕。现在,我自己已经写到司马师废曹芳的地方。
我解读魏延的人生,就以解读诸葛亮为主线,而解读姜维,就是解读整个后三国,所以,信马由缰的更厉害,唯一不同的是,《姜维》中的类比故事主要是三国故事。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2节
我们知道,在三国时代有不贪恋富贵的管宁、管辂,但毕竟大部分人是贪恋富贵的。
一旦可能收益高到极限,就有人不怕丢脑袋。
曹爽出城打猎兜风,桓范并没有跟随。我们知道他的职务是大司农,这个官职就是管理农业和农产品仓库的官员,既然是有实际工作职能,按理是可以跟随曹爽去高平陵,但桓范选择了在洛阳坚守,他的意思就是看一下曹爽离京期间那些人图谋不轨。
命运很照顾桓范,他以一种非常残酷的方式证明桓范有极高的政治洞察力。
但,有时,我们期望自己的错误,因为自己的正确可能伴随最大的灾难。
曹爽去高平陵的目的是玩乐,确实没有所有兄弟都必须到场的必要,而且他的弟弟曹羲也曾经建议曹爽要谨慎,也就是说如果曹爽留下曹羲在洛阳,并不会遭到曹羲的反对。那么,曹爽为什么一定要兄弟们一起去高平陵呢?原因是显摆和逞能。曹爽是一个非常轻浮的人,而且是一个非常虚荣的人。曹爽在没有担任大将军之前,家里就养着五百个门客,这个就说明曹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没有野心不可能养活那么多人,因为如果不是图谋极大的收益,谁能舍得花费这样多的财富?同时,这个也说明曹爽非常务虚名而不顾实际,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养活五百个门客的必要,人才难得就在于他是人才,如果不是人才,养活这样多的门客其实就是浪费粮食,所以曹爽是一个并不能正确洞见人的内心世界鉴定人才的人,他非常渴望获得一个礼贤下士的社会影响。一句话,曹爽特别注意外在的舆论评价。曹羲和桓范的建议,都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曹爽没有获得所有人的支持,曹爽有潜在的敌人,而且曹爽能力有限,如果离开京城,可能斗不过潜在的敌人。这个推导很是伤害了曹爽的虚荣心,你们越是认为应该留下一些亲近的人控制京城,我越是要求走的干干净净,等到我在高平陵娱乐完毕,我就是一个绝对自信的人,我一定要留一个机会,证明我的判断的正确性。
曹爽其实就是一个特别喜欢逞能而不喜欢接受建议的人,他实在不应该涉足政治。
司马懿得知曹爽离京去了高平陵,立即带领过去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老部下,还有几十个家将,父子三人发动军事政变。
发动一次改变国家命运的政变仅仅需要这么一小撮力量,但关键是司马懿有崇高的威望,他的威望就是最大的力量。司马懿熬死诸葛亮,活捉公孙渊,他已经被时代神话,没有几个人敢于和他公开作对。
司马懿要发动政变,第一要控制部分军队,第二要控制京城,第三要获得政治授权。
司马懿先行占领政府官署(省中),命令司徒高柔,“假以节钺行大将军事,先据曹爽营”,还命令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曹羲营”。
这一个就是控制军队。大将军“曹爽营”就是全国军队总司令的办公场所,中领军“曹羲营”就是京城宿卫部队的指挥中心。
高柔官职是司徒,司徒的职能是管理土地和人口,与大司马、司空并称三公。司马懿让地位高尊的高柔代理大将军,因为他的级别相当,但是高柔要代理大将军一定要有一个命令,否则他怎样下达命令?这个就是司马懿控制中央政府官署的目的,因为那里有“代行皇帝权力的节钺”,司马懿让高柔弄了一套就直接开赴大将军军营了。
王观的职务是太仆。太仆是九卿之一,东汉时太仆除了保留车府、未央两个下属机构主管皇帝车马,还接管了西汉时少府所属的考工,考工的职能是制作弓弩刀甲等兵器,还管理织绶及诸杂工。
在古代,车马不仅仅是运输工具,而且是军队的重要装备,所以太仆这个职务不仅仅是行政官,而且还有为军队训练战马和制造武器的工作,所以太仆一定是一个能够打仗的人。当然,由于工作关系,太仆一定经常和军队打交道,所以代理中领军的职务,指挥京城宿卫部队是非常恰当的。
在控制政府官署和军队后,司马懿就带领曹睿时代的老同志进入后宫面奏郭太后,说“爽背先帝托孤之恩,奸邪乱国,其罪当废”。
这个司马懿安给曹爽的罪过也是莫须有,但是非常干净利索,不给郭太后任何缓冲。
239年,曹芳即位后,郭太后是很参与朝政的,他的娘家非常的富贵。我们知道,东汉王朝政治腐败的原因就是外戚和宦官专权,曹魏政权从来就不允许宦官参政,至于外戚权力也非常的小,曹丕和曹睿都处死了自己的原配妻子,而且曹丕和曹睿临死的时候选定的权力中枢都是皇族和世家大族,也就是说曹魏政权的权力核心是皇族和贵族。
但是,曹芳毕竟太小了,作为一个小孩子,他的生活起居和教育培养毕竟需要家长,母爱是不可或缺的,郭太后不可能完全离开曹芳,虽然曹芳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但毕竟他是郭太后的名份儿子。随着曹芳年龄的增长,当然就要逐渐学习并处理国政,249年,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芳已经18岁,这个年龄大体已经可以独立处理国政,即使较弱也仅仅是需要辅政大臣而不是托孤大臣。
曹爽真正独揽大权是在247年,也就是曹芳16岁的那一年,曹爽已经感到郭太后和曹芳联合的强大威胁,所以采纳何晏、邓飏、丁谧之计,软禁郭太后于永宁宫,郭太后和曹芳告别时相对哭泣。郭太后被软禁,当然就不可能干涉朝政,而曹芳离开了最为亲近的人,也就没有了主心骨,曹爽彻底专权。
曹爽是曹魏皇族,他没有皇位继承权,但是曹芳也是曹睿的养子,从血统来讲也没有皇位继承权,如果曹睿当年收养的儿子是曹爽,曹爽也可以继承皇位。曹爽如果登基当皇帝,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废掉曹芳,自己直接当皇帝,一个是坚决控制政权,想法让曹芳完蛋,然后让自己的儿子或者孙子过继给曹睿或者曹芳登基,然后自己也就成了皇帝。
不管曹爽通过什么方式当皇帝,都带有篡位的成分,但毕竟他姓曹,毕竟曹睿没有亲生儿子,曹爽或者曹爽的儿孙要比司马懿之类要名正言顺的多。反对曹爽登基,如果不考虑国家政治,那么就仅仅是反对曹爽这个人,而不是反对曹魏这个皇族或者政权。
郭太后是皇太后,竟然被软禁在永宁宫,这个无论如何都是极大的政治问题,当曹爽走出这一步,他或者就是坚决控制权力或者就是想当皇帝。
曹爽自此专权。
割裂郭太后母子的联系,不允许曹芳去永宁宫拜见母亲,这个实在太过违背人伦,稍微有点人性的人都认为曹爽太过分,至于忠诚于曹魏政权的人和郭太后本人代表的那部分力量对曹爽就更加愤怒。
司马懿要发动军事政变,就要联合郭太后的力量,同时也要借助郭太后的名义。在曹芳没有亲政的情况下,要推倒托孤大臣,皇太后是最佳的权威。
郭太后大惊:“天子在外,如之奈何?”
这个郭太后的大惊,是两难选择,曹爽确实已经彻底暴露了野心,除掉当然很好,但是曹爽控制着曹芳,万一狗急跳墙对曹芳下了黑手,怎么办?
司马懿说:“臣有奏天子之表,诛奸臣之计。太后勿忧。”
我已经给皇帝写了报告,我为什么写报告呢?就是因为我是皇帝的忠诚的大臣,我之所以敢于发动军事政变,就是已经有了完整的方案。太后,请不要担心害怕,请你立即下令。
“太后惧怕,只得从之”。
既然司马懿要发动军事政变当然就不允许郭太后不同意,除非郭太后不怕死。
如果曹芳是郭太后的亲生儿子,郭太后的命重要还是儿子的命重要?但是,曹芳是养子,养子的命当然很重要,但养子的命和自己的命相比就差一些了。
司马懿在得到郭太后的支持后,立即与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一起写了给皇帝曹芳的汇报,要求取消曹爽的管理政务的权力。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雨老师,好早啊!
小问题请教一下老师,曹操跟曹真是什么关系?早期出场的曹氏家族并没有他,貌似他一出场官职就不小。
司徒的职能是管理土地和人口,与大司马、司空并称三公。
-------------------------------------------------
@金戈vs铁马 277楼 2013-05-23 09:34:46
三公有的地方又说是三司,如唐朝封官就经常喜欢搞什么仪同三司,这里三司应该就是三公;但有的地方又说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高中时语文老师也讲不清。演义里有曹操封丞相的原文吗?还有大将军和大司马是哪个大还是一样大?
谢谢
-----------------------------
三公演变过于复杂,他在某一个阶段是一种高级顾问性质的特别荣誉,有时是实际最高层领导人,而且在不同阶段,甚至一个皇帝的不同时期,三公的具体组成和名称也有不同。“开府”是可以独立设置办公机构的权力。比如今天,有些机构就在地方的政府大院办公,有些机构就不和政府在同一个地点办公。当然,古代的开府往往有独立的人事权和办公权。某一大臣“开府”,那么他的工作人员就说自己任命,朝廷仅仅是形式认可,而且是授权管理,也就是皇帝把某一项工作或者某一地区工作移交给大臣,大臣在准纪守法的情况下独立工作。仪同三司就是享有的依仗等同于三司,放在今天,就是领导小轿车的级别什么的。
大将军就是总司令,也就是朱德那个职务,大司马和太尉更接近行政系统的国防部长或者军委 ,古今官职极难类比。一般来讲,大司马和大将军并存,那么就是大司马地位高一些,霍光曾经担任大司马大将军,也就说明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有分别的。但是,东汉时期,有时没有大司马,仅设大将军,那么这个大将军就是国家最高军政大臣,位压三公。
196年,曹操劫汉献帝于许都,自己担任操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但袁绍不愿意,为减少压力,后来以司空兼车骑将军。司空属于三公,所以曹操就成为丞相班子,但不是真正的丞相。208年,曹操南下前夕,罢三公,自己以丞相独专朝政。
你疑问《三国演义》中有没有曹操担任丞相的的原文,大约就是自己看不到。这一个问题,我在去年发《魏延》的时候,也感到疑惑,当时是在学校,翻遍网上《三国演义》,没有。后来在家里我那一本10元钱淘来的一套《三国演义》中竟然在39回发现确实有原文。
《三国演义》第39回,曹操以丞相独兼三公,全揽了国家的一切权力,他的府邸安排了三个助理,一个是毛玠为东曹掾,一个是崔琰为西曹掾,司马懿担任文学掾。
这一段文字非常重要,第一,他是曹操正式担任丞相的开始,第二,他是司马懿出场的开始,司马家族谋取曹操政权的开始时间是208年曹操南下。王八操的,曹操为了让司马懿担任自己的部下废了很大的力气,结果自从司马懿加入曹操集团,曹操就开始不顺。
历史非常奇怪。无论正史还是演义,司马懿跟随曹操都是赤壁战役前夕,司马懿跟随曹操是曹操人生的分界点。
《三国演义》有版本不同。我这一套《三国演义》也搞笑。我上大学,一个政治系老乡(他比我高一级)不知从哪里弄了几本书,临毕业不愿带走,他又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结果竟然我花十元钱买了下来,结果22年来我就以这部《三国演义》起家读经典名著。
曹操这个问题,我答的比较熟练,是因为我已经写完司马懿的去世,这一点就是直接截取的。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绝对零度lcl 281楼 2013-05-23 21:12:45
老师的力作再现,着实让人大呼过瘾,期望您能把自己的作品逐步发布在天涯,同时也希望老师多谈些个人的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时的角度及思路,在主观发挥的同时如何保证不偏离已有客观。您在《卢俊义》中的那句“要想看得清,必须看得远。”实在是经典啊!
-----------------------------
多谢关注。我现在是快速鼓捣《姜维》大约在暑假之前完工,然后就最后收官《陈光》,这个比较短,但因为是正儿八经写我军历史,且牵扯到毛泽东、林彪、叶剑英、罗荣桓、贺龙、周恩来、彭真、罗瑞卿、洪学智、黄永胜等人,所以必须慎之又慎,文字虽短,但就我本人而言,带有在整个近现代历史开原创帖子的特点,一旦方向走歪,整个的架构全错,以后自己纠正自己也艰难,所以,我迟迟不发。整理《陈光》的过程中,可能就把三年前完成的《梁山集团对外战争点评》发出,这一个已经彻底完工,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电脑是个什么玩意,所以是手写的,需要简单整理。不过,这个《梁山战争》可以和《姜维》的后半截同步进行,因为暑假有时间。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117434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4-22 19:04:00

更新时间:2021-04-03 07:22:42

评论数:21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