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9节
刘备——蜀汉集团对曹操的最大胜利是219年的汉中战役,刘备夺取了汉中。在汉中战役后期,曹操已经有了放弃汉中退守关中的思想,为此他还斩杀了杨修。215年,司马懿曾经劝说曹操乘汉中平定张鲁之余威进攻益州本部,但是曹操拒绝。
曹操的拒绝当然是对战略的误判,但是从张松献地图开始,曹操就明显对益州不感兴趣,而且曹操进攻汉中张鲁的时候,也曾经说过:“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
曹操有一首《龟虽寿》,其中就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曹操不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为什么对益州和汉中兴趣不大?
东汉末年,经济凋敝,粮食尤其短缺。曹操的经济中心在冀州。第33回,曹操在夺取冀州后,对崔琰说:“本州户籍,共计三十万众,可谓大州。”中原地区的粮食运抵汉中非常艰难,经过大巴山运到益州就更加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要考虑后勤供应,有没有粮食是一回事情,怎样把粮食运到前线又是一回事情。蜀道的艰难,对于曹操和诸葛亮是等同的。诸葛亮每次北伐,粮食供给大约百天,而曹操进入汉中,大约也是百天,运抵大巴山以南就更加困难。230年曹真和司马懿进攻汉中,244年曹爽进攻汉中,都是因为道路的艰险而导致供应不足。
曹操不是不想拿下益州,而是江东的客观威胁牵制兵力,曹操主力不能在西线长期纠缠,而西线艰险的地形又不是短期可以拿下。
整个刘备——蜀汉集团对曹操威胁最大的就是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当时曹操在汉中刚刚兵败,不但士气不振而且兵力非常紧张,吕蒙就说可以很轻松就占领徐州。关羽一旦占领襄樊,向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距离洛阳仅仅六百里,轻装骑兵突袭三天三夜就可以到达。1935年5月28日到29日,王开湘、杨成武指挥红四团创造了一昼夜跑240里山路的记录,然后乘势发起泸定桥战役。所以,曹操非常担心,几乎迁都避其锋芒。
227——234年的诸葛亮六次北伐,每一次都是竭尽全力,227年诸葛亮占领了天水等郡,实际已经割裂了陇西与曹魏本土的联系,如果不是马谡丢失街亭,诸葛亮一旦完成对陇西的占领,就可以和曹魏在关中决战。面对诸葛亮的攻势,曹魏皇帝曹睿亲自到达长安。
为了赶跑诸葛亮,曹魏每一次都是出动最顶级的军事统帅。这样一来,诸葛亮的北伐就变成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当然也就演变成蜀汉通过秦岭栈道的后勤供应能力和曹魏通过潼关等通道的后勤供应能力的对抗。诸葛亮的智慧和蜀汉后勤的整体实力斗不过司马懿的智慧和曹魏后勤的整体实力。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长期保持战略防守,曹魏的战略重心再一次东移,而且由于曹魏集团内部斗争非常激烈,249年之前,司马懿父子已经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249年之后司马懿必须亲自坐镇洛阳控制大本营。这样一来,不但曹魏在西线的军事力量急剧下降,而且统帅的能力也弱的很。姜维前几次北伐,所统帅的军队都不到万人,带有明显的突袭特点,曹魏在西线的主要将领是夏侯玄、郭淮、陈泰和夏侯霸,这几个人虽然也优秀,但比司马懿、张郃就弱的很。姜维本人的指挥能力和曹魏西线这几个将领要优秀许多,所以很容易获得便宜,啃一口他就撤走,洛阳的大本营就有些反应不及时。
所以,我们不能用姜维的军事胜利批评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第二个是姜维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姜维北伐并不是直接夺取长安,这个和魏延的那一个子午谷计划有本质区别。
姜维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天水,自认为非常熟悉陇西的地理情况,“自以练西方风俗”,而且姜维对于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也非常自负,“兼负其才武”,而且姜维也看到244年兴势大捷后,西方羌、胡等少数民族和曹魏政权的矛盾非常激化,这些少数民族有强烈的反抗曹魏统治的愿望,所以姜维确立了联合羌、胡等少数民族,建立反曹魏统一战线的战略,“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姜维认为虽然短期不能彻底占领长安,但“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也就是占领今天甘肃的广大地盘,所以姜维前几次北伐往往是统帅偏师进攻陇西。
应该说,姜维的这个目标确立的还非常符合实际,胃口也不是很大,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最后却是没有实现,这个当然于蜀汉的国力有关,但也不能完全归结为国力。如果所有的战争,都仅仅从国力方面解释,那么就没有将领的指挥、军队的能动性以及历史的偶然。
263年,邓艾进入成都,曾经评价过姜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邓艾的意思是说,姜维是非常难得的军事人才,他之所以不能完成自己的战略筹划,是因为遇到了邓艾这个强劲的对手。
我们知道,从249年开始,到263年蜀汉灭亡,曹魏方面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邓艾和钟会。日益激烈的内部斗争,迫使司马家族一定要留下核心人物控制中枢,而且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军事能力也明显弱于姜维。钟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但他的能力属于指挥堂堂正正之师的正面破敌,而不长于奇袭,钟会更加适合担任军师而不是统帅。
邓艾是整个三国时代特别熟悉地理状况的将领,他对于地理的熟悉和敏感完全可以和诸葛亮相抗,而明显高出其他将领。
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一个极重要的理由就是“自以练西方风俗”,但是,邓艾对于陕甘地区地理状况的了解程度明显超过姜维。姜维个人的单兵能力和战场指挥能力都大约和邓艾相当,蜀汉军队的训练明显超过曹魏,但是姜维经常让邓艾斗的无可奈何,因为邓艾明显强于地理。
中国近代有一个左宗棠,他一个举人,不好好攻读经书,每天端着油灯研究、绘制天下地图,了解了中国的地貌还有物产的分布。这个左宗棠从三湘大地转战闽浙,平定了太平天国,然后在从中原大地一路尾追捻军横扫陕甘。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进军新疆。我们今天很多人认为收服新疆就是一个意志和军事指挥,这是误会。从兰州进军新疆,路途之遥之险是我们内地人难以想象的,仅仅今天的兰新铁路就长达1903公里,而从乌鲁木齐挺近南疆就更加艰难。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铸就军事传奇,但左宗棠是一次性跃进了4000里。这个4000里土地,干旱、贫穷,几乎没有人烟,左宗棠的军队自己携带粮食,一步一步测量着缺水的土地。
如果仅仅这样,也不是非常的艰难。1875年,左宗棠接受朝廷的命令,但一直到1876年才开始军事行动。这一年的时间里,左宗棠的第一个艰难是筹饷,也就是弄钱,反正清政府中央财政没钱,陕甘贫困也不富裕。有了钱,还要买粮。西北苦旱,产粮极少,而1875年,就是光绪元年,我们这儿,就是鲁西南,有一个民谚“光绪二年,糊糊不稠”,“糊糊”是我们对粥的俗称,连粥都喝不上,这个日子就苦了,我们村一个妇女在回娘家的路上被人截杀然后刮了肉。中国大,所以山东有饥荒,陕甘可能并不饥荒,但如果山东饥荒的竟然人相食,陕甘的粮食也不会很富足。买到了粮还需要运输,运输就牵扯到线路的选择。
左宗棠之所以能够解决这些在今天不是问题,而当时是天大的问题,就在于他有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他知道哪里产粮,他知道怎样运输便捷。
1936年10月,陈昌浩、徐向前指挥21600人的西路军度过黄河远征新疆,半年后,除了李先念指挥的几百人成建制到达新疆外,其他或者牺牲在祁连山的残月冷星之下,或者成了溃散的残兵。西路军兵败是非常复杂的,但河西走廊过于残酷而特殊的地理,严重限制了装备落后的红军发挥自己的能够游击、能够机动的优势。
1875年,面对沙俄的侵略,李鸿章提出放弃塞防,也就是放弃新疆,因为这个他被戴过卖国的帽子,放弃新疆当然不对,但也必须承认收服新疆的艰难。
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熟悉战区的地理状况,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邓艾是义阳人,也就是河南信阳,他和魏延是老乡,他小时候没有去过陕甘,他长期在中原工作,他竟然对于陕甘的地理非常熟悉,就是因为他特别重视地理在军事上的作用。227年,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263年,邓艾实现了阴平偷袭,这一对老乡都喜欢搞奇袭,但邓艾的能力明显超过魏延。
姜维的悲怆,确实与邓艾有关。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9节
刘备——蜀汉集团对曹操的最大胜利是219年的汉中战役,刘备夺取了第汉中。在汉中战役后期,曹操已经有了放弃汉中退守关中的思想,为此他还斩杀了杨修。215年,司马懿曾经劝说曹操乘汉中平定张鲁之余威进攻益州本部,但是曹操拒绝。
曹操的拒绝当然是对战略的误判,但是从张松献地图开始,曹操就明显对益州不感兴趣,而且曹操进攻汉中张鲁的时候,也曾经说过:“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
曹操有一首《龟虽寿》,其中就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曹操不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为什么对益州和汉中兴趣不大?
东汉末年,经济凋敝,粮食尤其短缺。曹操的经济中心在冀州。第33回,曹操在夺取冀州后,对崔琰说:“本州户籍,共计三十万众,可谓大州。”中原地区的粮食运抵汉中非常艰难,经过大巴山运到益州就更加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要考虑后勤供应,有没有粮食是一回事情,怎样把粮食运到前线又是一回事情。蜀道的艰难,对于曹操和诸葛亮是等同的。诸葛亮每次北伐,粮食供给大约百天,而曹操进入汉中,大约也是百天,运抵大巴山以南就更加困难。230年曹真和司马懿进攻汉中,244年曹爽进攻汉中,都是因为道路的艰险而导致供应不足。
曹操不是不想拿下益州,而是江东的客观威胁牵制兵力,曹操主力不能在西线长期纠缠,而西线艰险的地形又不是短期可以拿下。
整个刘备——蜀汉集团对曹操威胁最大的就是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当时曹操在汉中刚刚兵败,不但士气不振而且兵力非常紧张,吕蒙就说可以很轻松就占领徐州。关羽一旦占领襄樊,向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距离洛阳仅仅六百里,轻装骑兵突袭三天三夜就可以到达。1935年5月28日到29日,王开湘、杨成武指挥红四团创造了一昼夜跑240里山路的记录,然后乘势发起泸定桥战役。所以,曹操非常担心,几乎迁都避其锋芒。
227——234年的诸葛亮六次北伐,每一次都是竭尽全力,227年诸葛亮占领了天水等郡,实际已经割裂了陇西与曹魏本土的联系,如果不是马谡丢失街亭,诸葛亮一旦完成对陇西的占领,就可以和曹魏在关中决战。面对诸葛亮的攻势,曹魏皇帝曹睿亲自到达长安。
为了赶跑诸葛亮,曹魏每一次都是出动最顶级的军事统帅。这样一来,诸葛亮的北伐就变成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斗智,当然也就演变成蜀汉通过秦岭栈道的后勤供应能力和曹魏通过潼关等通道的后勤供应能力的对抗。诸葛亮的智慧和蜀汉后勤的整体实力斗不过司马懿的智慧和曹魏后勤的整体实力。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长期保持战略防守,曹魏的战略重心再一次东移,而且由于曹魏集团内部斗争非常激烈,249年之前,司马懿父子已经被解除了军事指挥权,249年之后司马懿必须亲自坐镇洛阳控制大本营。这样一来,不但曹魏在西线的军事力量急剧下降,而且统帅的能力也弱的很。姜维前几次北伐,所统帅的军队都不到万人,带有明显的突袭特点,曹魏在西线的主要将领是夏侯玄、郭淮、陈泰和夏侯霸,这几个人虽然也优秀,但比司马懿、张郃就弱的很。姜维本人的指挥能力和曹魏西线这几个将领要优秀许多,所以很容易获得便宜,啃一口他就撤走,洛阳的大本营就有些反应不及时。
所以,我们不能用姜维的军事胜利批评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第二个是姜维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姜维北伐并不是直接夺取长安,这个和魏延的那一个子午谷计划有本质区别。
姜维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天水,自认为非常熟悉陇西的地理情况,“自以练西方风俗”,而且姜维对于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也非常自负,“兼负其才武”,而且姜维也看到244年兴势大捷后,西方羌、胡等少数民族和曹魏政权的矛盾非常激化,这些少数民族有强烈的反抗曹魏统治的愿望,所以姜维确立了联合羌、胡等少数民族,建立反曹魏统一战线的战略,“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姜维认为虽然短期不能彻底占领长安,但“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也就是占领今天甘肃的广大地盘,所以姜维前几次北伐往往是统帅偏师进攻陇西。
应该说,姜维的这个目标确立的还非常符合实际,胃口也不是很大,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最后却是没有实现,这个当然于蜀汉的国力有关,但也不能完全归结为国力。如果所有的战争,都仅仅从国力方面解释,那么就没有将领的指挥、军队的能动性以及历史的偶然。
263年,邓艾进入成都,曾经评价过姜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
邓艾的意思是说,姜维是非常难得的军事人才,他之所以不能完成自己的战略筹划,是因为遇到了邓艾这个强劲的对手。
我们知道,从249年开始,到263年蜀汉灭亡,曹魏方面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邓艾和钟会。日益激烈的内部斗争,迫使司马家族一定要留下核心人物控制中枢,而且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军事能力也明显弱于姜维。钟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物,但他的能力属于指挥堂堂正正之师的正面破敌,而不长于奇袭,钟会更加适合担任军师而不是统帅。
邓艾是整个三国时代特别熟悉地理状况的将领,他对于地理的熟悉和敏感完全可以和诸葛亮相抗,而明显高出其他将领。
姜维之所以坚持北伐,一个极重要的理由就是“自以练西方风俗”,但是,邓艾对于陕甘地区地理状况的了解程度明显超过姜维。姜维个人的单兵能力和战场指挥能力都大约和邓艾相当,蜀汉军队的训练明显超过曹魏,但是姜维经常让邓艾斗的无可奈何,因为邓艾明显强于地理。
中国近代有一个左宗棠,他一个举人,不好好攻读经书,每天端着油灯研究、绘制天下地图,了解了中国的地貌还有物产的分布。这个左宗棠从三湘大地转战闽浙,平定了太平天国,然后在从中原大地一路尾追捻军横扫陕甘。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进军新疆。我们今天很多人认为收服新疆就是一个意志和军事指挥,这是误会。从兰州进军新疆,路途之遥之险是我们内地人难以想象的,仅仅今天的兰新铁路就长达1903公里,而从乌鲁木齐挺近南疆就更加艰难。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铸就军事传奇,但左宗棠是一次性跃进了4000里。这个4000里土地,干旱、贫穷,几乎没有人烟,左宗棠的军队自己携带粮食,一步一步测量着缺水的土地。
如果仅仅这样,也不是非常的艰难。1875年,左宗棠接受朝廷的命令,但一直到1876年才开始军事行动。这一年的时间里,左宗棠的第一个艰难是筹饷,也就是弄钱,反正清政府中央财政没钱,陕甘贫困也不富裕。有了钱,还要买粮。西北苦旱,产粮极少,而1875年,就是光绪元年,我们这儿,就是鲁西南,有一个民谚“光绪二年,糊糊不稠”,“糊糊”是我们对粥的俗称,连粥都喝不上,这个日子就苦了,我们村一个妇女在回娘家的路上被人截杀然后刮了肉。中国大,所以山东有饥荒,陕甘可能并不饥荒,但如果山东饥荒的竟然人相食,陕甘的粮食也不会很富足。买到了粮还需要运输,运输就牵扯到线路的选择。
左宗棠之所以能够解决这些在今天不是问题,而当时是天大的问题,就在于他有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他知道哪里产粮,他知道怎样运输便捷。
1936年10月,陈昌浩、徐向前指挥21600人的西路军度过黄河远征新疆,半年后,除了李先念指挥的几百人成建制到达新疆外,其他或者牺牲在祁连山的残月冷星之下,或者成了溃散的残兵。西路军兵败是非常复杂的,但河西走廊过于残酷而特殊的地理,严重限制了装备落后的红军发挥自己的能够游击、能够机动的优势。
1875年,面对沙俄的侵略,李鸿章提出放弃塞防,也就是放弃新疆,因为这个他被戴过卖国的帽子,放弃新疆当然不对,但也必须承认收服新疆的艰难。
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熟悉战区的地理状况,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邓艾是义阳人,也就是河南信阳,他和魏延是老乡,他小时候没有去过陕甘,他长期在中原工作,他竟然对于陕甘的地理非常熟悉,就是因为他特别重视地理在军事上的作用。227年,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263年,邓艾实现了阴平偷袭,这一对老乡都喜欢搞奇袭,但邓艾的能力明显超过魏延。
姜维的悲怆,确实与邓艾有关。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0节
第三个是费祎为什么牵制姜维,不给予最大的支持?
一个政权,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一个办法是直接消灭对手,一个是熬死对手。就一般的思维而言,当然是直接指挥军队把敌人消灭更好,这就是积极进攻。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能退缩、能苦熬的是两宋。宋朝建立于960年,1127年丢了中原,但在淮河以南完成了重建,赵构是宋徽宗的亲儿子,是宋钦宗的亲弟弟,按照宋朝皇位继承法,兄终弟及是一种常规,所以赵构重建的南宋就是北宋的自然延伸。两宋从960年建立到1279年彻底灭亡,竟然存在319年,是东周灭亡后,中国最长命的政权,他熬死了辽国的铁蹄,他熬死了西夏的奔马,他也熬死了金国的雄兵。一个政权能够挺过三次强大的外敌,当然是很有内部因素。
蜀汉灭亡于263年,曹魏灭亡于265年,仅仅短命二年,当然,二年也是短命。但是,蜀汉灭亡的时候,费祎已经意外被杀了十年,在这十年间,姜维采取了比诸葛亮更见绝对的全面北伐,而且蜀汉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分歧,而至关重要的是姜维彻底更改了从魏延经吴懿到王平的守卫汉中的战略,主动放弃了秦岭所有的天险,钟会大军才可以直接进入汉中腹地。
费祎是坚定的反战派首领,他虽然也保留自己的意见努力为诸葛亮北伐工作,但和诸葛亮、姜维的国家方略截然不同。
费祎并不反对姜维对于曹魏的骚扰,因为这种骚扰是一种游击,属于短线操作,投入小而收获大,而且对于曹魏的破坏非常明显。蜀汉以益州之地,大约可以动员十万左右的军队,姜维以万人搅合陕甘,就可以破坏曹魏整个西线的经济恢复,而姜维在农闲季节跑到陕甘抢劫物质、破坏生产并且迁徙人口,确实是一本而万利。
但是,如果姜维指挥蜀汉的主力投入陕甘,那么就逼迫曹魏政权也要将自己的重要精力放到西线,这样就变成了蜀汉和曹魏进行国家赌博,蜀汉人口少、国力弱,而且受交通的限制,不可能常规取胜,唯一的可能就是寄希望曹魏军事统帅是一个笨蛋或者犯低级错误。
200年曹操打败了袁绍,208年周瑜打败了曹操,219年刘备打败了曹操,223年陆逊打败了刘备,244年费祎打败了曹爽。这一些,都带有以少胜多的性质,袁绍、曹操、刘备和曹爽都不是笨蛋,但他们都犯过低级错误。
但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用了接近8年才完成对北方的统一,曹操虽然有过多次失误,但仍然是控制最大的地盘,陆逊虽然打败了刘备,但蜀汉仍然维持到263年。一个政权只要内部不出问题,一个两个的失误,是不会要命的,怕的是不知道改正错误。
费祎认为,一个政权的领导人的才能高低是不能用绝对标准来要求的。在《汉晋春秋》中费祎曾经对姜维说:“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
人贵有自知之明,费祎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诸葛亮,这个是一个真理。当然,聪明办不到的事情,普通人也可能办到,毕竟历史有偶然因素,能力之外还有性格的耐性。
但管理一个国家,毕竟不能和一个人过日子相比。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舍弃一切的娱乐,可以舍弃一切的享乐,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远大志向。比如,黄继光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堵机枪,雨花石也可以为了发帖子而放弃休息。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如果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般人还是该过日子过日子,该生活的生活。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45年抗战胜利,14年间,几亿中国人固然热烈的投身抗战,但毕竟该结婚的结婚,该生孩子生孩子。
一个人,一个民族,应该有精神追求,应该有意识形态的考量,但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必须服从于吃饭。一个人可以为了意识形态而不吃饭,所以有了张自忠和董存瑞,一个集团也可以为了意识形态而不吃饭,所以有了红军的两万五千里,但,绝对不能因为意识形态而让一个民族过于浪漫。
费祎认为:“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的意思,既然不能在短期打败曹魏统一中国,那么不如让自己管理下的民众好好过正常人的生活,不要用什么意识形态绑架她们的幸福,她们需要结婚生孩子。
所以,费祎支持姜维骚扰曹魏,但绝对不支持姜维和曹魏进行战略赌博。所以,费祎每一次给予姜维的部队仅仅万人。
但是,姜维对于伐魏有极端的意识形态情结,而且姜维过于自负,他过于高估自己取得的几次胜利,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就是因为费祎的牵制,他没有意识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一个原因是蒋琬、费祎长达19年的休养生息给他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一个原因是他的“啃一口就走性质”的游击没有引起曹魏战略调整。
姜维认为,只要自己有更多的军队,就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而姜维获得更多军队的唯一可能就是费祎死掉。
253年,费祎在汉寿,也就是原来的葭萌关,被一个叫郭循降将刺杀。
费祎被杀,是整个三国时代最重要的成功政治刺杀,从《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有极多的政治谋杀案,比如曹操预备刺杀董卓,比如吉平预备谋杀曹操,比如许贡门客谋杀孙策,比如司马昭曾经提议谋杀姜维,但最成功的就是这个郭循谋杀费祎。
费祎被刺杀后,姜维担任了大将军,彻底摆脱费祎的控制,如同出笼之鸟,倾蜀国之力接连不断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
整个蜀汉的国家战略有两个重要关节点,一个是234年诸葛亮去世,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基本国策从倾国北伐转变为战略防守,253年费祎被刺后,姜维不但把国家战略彻底改变为全面进攻,而且连汉中的防务体系也调整为有计划放弃外围天险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所以,费祎之死是蜀汉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情,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关羽败亡、刘备托孤、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相当。但是,这样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情,这样一个夹在姜维北伐中的重大事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字不提。
蜀汉历史上有五个著名的政治领导人的去世统统都有交代,法正见于第79回孟达口述,刘备见于第85回,诸葛亮见于104回,蒋琬和董允见于107回费祎的口述,唯独费祎之死没有交代。罗贯中对于三国时代的重要人物,比如鲁肃、陆逊和张昭的去世,也用穿插的手法给予交代,唯独没有交代费祎,而费祎是蜀汉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这种做法是很令人疑惑的。
有些朋友可能认为,罗贯中没有交代费祎的去世也不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这种思路是不了解文章体制的误解。
我举一个例子,班主任给学生写操行评语。如果某一个孩子将来很有成就,这个操行评语有可能就存入档案,即使这个孩子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放寒假的时候家长是要检查操行评语的,如果班主任写的非常实在,非常的差劲,这个孩子可能就被个别不人性的家长暴打一顿。
这个就非常不利于和谐。但是,教师的责任决定还必须将学生的表现告诉家长,所以一些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就掌握的春秋笔法。
一个办法就是“缺项法”。比如按照常规操行评语第一句就是“该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如果某一个孩子的操行评语是“该生尊敬师长,热爱劳动”,那么就是说这个小朋友特别不团结同学,而且有非常明显的讨好老师的倾向。
一个办法是皮里阳秋的办法。操行评语当然要有学习成绩。如果老师说“该生本学期成绩有进步,希望再接再厉”,那个意思这是这个孩子学习成绩非常的差,但还有挽救的可能,但如果不努力就基本没戏了。如果操行评语中只字不提学习成绩,那么就可以认定文化课成绩已经是一塌糊涂了。
一句话,孩子是中国的未来,每一个人的时代机遇不同,都可能功成名就于天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以自己的断语伤害孩子的心灵,是有些不人道,所以只能通过曲笔向家长表达对孩子的评价。
费祎是重要人物,重要人物的死亡应该交代,费祎死亡于政治刺杀,罗贯中不是没有交代的空间。罗贯中的不交代就是罗贯中认为费祎被刺别有隐情,但罗贯中又“要为尊者讳”,所以只好不予交代。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刺杀费祎的郭循。
首先遇到的麻烦是郭循的名字。从常规来看,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一定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前后一致,但陈寿在《三国志》中的《后主传》、《费祎传》中刺客均为郭循,但在《三少帝纪》中直接引入曹魏皇帝的诏书是“郭修”。
我个人更加倾向于这个刺客的名字叫做“郭循”而不是“郭修”。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眼睛羊 103楼 2013-05-01 14:29:33
最成功的刺杀是孙策之死,整个江东有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曹操政权从两面受敌变成单独对袁绍势力。孙策不死,曹操就不可能统一北方。
孙策喜欢单独出外是事实,可郭嘉一说就被刺,这个太可疑,尤其是在孙策准备出兵北上的时间点上。
-----------------------------
孙策统帅江东军队北上,严重损害江东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有了谋杀案。许贡之所以交接曹操,就在于孙策筹备进攻曹操。江东大族需要的是区域和平而不是征服中国,而且当时曹操的面目还没有暴露,士大夫认为曹操辛辛苦苦把汉献帝迎来供养,是大大的忠臣。
即使孙策不死,能不能长期争锋于中原,也要考虑江东的支持。我们知道,无论孙策时代还是孙权前期都有内部的叛乱。
许贡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而是一个集群的反应。
关于孙策和江东大族的关系,我在《姜维》的《孙权晚年政治》中进行交代,敬请批评。

孙策被刺,在《三国志》是重伤,所以有遗言和政治安排,在《三国演义》中还牵扯一个于吉。费祎被刺杀,那是利益完命,所以我说“费祎被杀,是整个三国时代最重要的成功政治刺杀”。从影响来看,费祎死后,姜维一个劲北伐,弄毁了蜀汉,加快了中国的统一。孙策进入中原,能不能打垮曹操两说子,即使打垮曹操,还有广大的军阀,也还是一个乱世。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1节
裴松之评价说:“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也就是说,这个刺客实际就是曹魏的普通人物,并不是一个得到曹魏政权特别眷顾的人物,比如曹操之于于禁、曹操之于关羽。
而按照曹魏皇帝的诏书:“故中郎西平郭修”,这个刺客是曹魏的“中郎”。我们知道“中郎”就是皇帝的近卫军官,姜维也曾经给这样一个名分。姜维这个“中郎”虽然是挂名,但毕竟是天水军分区的参谋长什么的,郭循(或者郭修)这个“中郎”就太可疑了,皇帝把自己的一个普通的近卫军官放到西平,就是今天的青海西宁,让他在那儿潜伏混入蜀汉,这个可能是有的,但可能非常的小。
但是,这个刺客对于蜀汉来讲,就有三个重要性。一个是姜维曾经两次去过西平,而且亲自俘获了这个刺客。一个是这个刺客曾经担任蜀汉的左将军,我们知道魏延奋斗一生最后才是一个征西大将军,比左将军还差一大截呢。最后一个就是他刺杀的是蜀汉军政领导核心,无论如何蜀汉都要认真考究这个刺客。
《后主传》是陈寿写的蜀国的历史骨架,陈寿是蜀国的大臣,投降曹魏是不得已的事情,他当然对于刘禅的历史要特别的着意。费祎是被这个刺客所杀,是直接受害人,《费祎传》中刺客的名字是核心问题。这两个关节点的相同说明了陈寿的态度。陈寿去过洛阳,也了解了曹魏的历史,他的降臣身份决定了他在曹魏的历史中必须尊重曹魏的记录。
下一个问题:郭循在什么时候投降的蜀汉?
陈寿是一个非常能写曲笔的史学家,现在我们看一下《后主传》中相关记载,为了详细说明问题,我大段原文引入:
“十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往讨,破平之。
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秋,涪陵属国民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皆破平之。
十二年春正月,魏诛大将军曹爽等,右将军夏侯霸来降。夏四月,大赦。秋,卫将军姜维出攻雍州,不克而还。将军句安、李韶降魏。
十三年,姜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十四年夏,大将军费祎还成都。冬,复北驻汉寿。大赦。
十五年,吴王孙权薨。立子琮为西河王。
十六年春正月,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循所杀于汉寿。夏四月,卫将军姜维复率众围南安,不克而还。”
文中的姜维共有两次到达西平,一次是延熙十年,也就是247年,一次是延熙十三年,也就是250年。250年那一次姜维“不克而还”,也就是没有攻克西平,而247年那一次是因为“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也就是说凉州的少数民族首领带领部属背叛曹魏归降蜀汉,“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姜维带领军队前去打接应,把这一千多户人家搬迁到繁县。
王平、姜维和夏侯霸都是曹魏的降将,而且都处于高位,蜀汉有快速提拔曹魏降将的文化,但如果把一个没有背景的降人(夏侯霸身份特殊)不到三年提拔为左将军也太不可思议了。但是,郭循就是在250年投降了蜀汉,这一年距离费祎被杀虽然仅仅二年多,虽然有蜀汉重用曹魏降将的背景,但也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唯一的可能就是郭循有非常强大的靠山。
如果我们把这一节文章单独列出,除了延熙十五年孙权去世不能不写入《后主传》,如果我们掐掉这一句,这一大节作者就是在叙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费祎之死。
247年,凉州的少数民族投降蜀汉,姜维指挥部队前去接应。到了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事变,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内乱加上叛徒,在任何人看来——当然姜维更加这样认识,现在是蜀汉集中全力讨伐曹魏的最佳时机,所以就北伐了,这一次北伐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姜维九次北伐的第一次。在这一次北伐前夕,姜维和费祎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也就是费祎在《三国演义》中最后一次出场。这一次争论后,姜维虽然和夏侯霸一起北伐,但费祎就是坚决不支持,仅仅给了一万人马,这一次北伐无功而还。250年,姜维第二次进攻西平,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是姜维在这一次行动中劫掠了一个曹魏的俘虏。这个劫掠是非常重要的词汇,也是就是郭循并不愿意加入蜀汉,是姜维强行捕获的俘虏。一个强行捕获的俘虏竟然在两年后成了左将军。251年夏天,也就是这个郭循投降后一年左右,大将军费祎回到成都,结果有一个“望气者”,也就是能够观云气测吉凶的牛人,说“都邑无宰相位”,那个意思就是费祎如果在成都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入冬后费祎再一次去了汉寿城。一年后,253年正月,费祎被“魏降人郭循所杀于汉寿”,“四月,卫将军姜维复率众围南安”。
这一大节就是姜维北伐和费祎的被刺联系。
如果,按照一些文字解读,费祎之死和姜维有联系,那么陈寿为什么不直接写出?
两个原因。一个是按照曹魏官方公布的文件,郭修(曹魏文件的名字)是曹魏的革命烈士,如果陈寿自己提出费祎之死是姜维的一场阴谋,曹魏那边郭修的后人是不答应的。随意诋毁革命烈士,是一个很大的罪过,陈寿是降臣,脑袋并不那么硬。另外一个陈寿本人曾经担任过“卫将军主簿”,也就是他曾经是姜维的重要部属。作为核心幕僚,陈寿有接触各种机密的可能,但作为幕僚,从职业道德来讲也有回护上司的情感。陈寿是蜀汉消极防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谯周的弟子,他应该清楚北伐派姜维和防守派费祎、谯周的矛盾、论战。263年,蜀汉灭亡,陈寿不可能不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蜀汉的灭亡,他最后对于姜维的评价非常的低:“粗有文武,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陈寿的评价就是姜维有点小本事,但没有大的战略思想,最后弄的国破身死。对于陈寿而言,姜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姜维绝对是忠臣,姜维要对蜀汉的灭亡承担责任,姜维和自己有亲密的个人感情,姜维和费祎、谯周在国家方略上有根本分歧。姜维当然是蜀汉的革命烈士,诋毁烈士是不人道的,但蜀汉灭亡的责任是要追究的,所以陈寿用了曲笔。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郭循为什么要刺杀费祎。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刺杀,各种原因都有。
第一种是出于个人利益争夺。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吕布刺杀董卓。吕布这个人没有政治品位,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家伙,他之所以参与谋杀董卓,就是为了貂蝉。
第二种是为了发泄个人的私愤。这种类型的代表是范疆和张达谋杀张飞。他们没有利益纠结,但张飞太过于凶残。
第三种是为了报答个人的恩情。这种类型的代表是许贡的几个门客图谋孙策。这几个门客本身和孙策没有利益纠葛,但他们就是三国时代的豫让。
第四种是为了政权的意识形态问题或者集团的利益。这种类型的代表是第四回曹操谋取董卓和第23回吉平参与谋害曹操。
从记载看,郭循刺杀费祎不可能是为了争夺个人利益,因为费祎为人非常高尚,他不可能和郭循争夺个人利益。
从记载看,这一天“费祎欢饮沈醉”,也就是整个宴会气氛非常融洽,非常高兴。裴松之引用《祎别传》说:“孙权每别酌好酒以饮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辞难累至。祎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孙权不是个东西,专门用高度美酒痛灌费祎,然后用复杂的问题刁难,费祎每一次都能优秀过关。费祎不是一个失态的人,即使喝的大醉,也不会说错话办错事情。
从表面看来,郭循刺杀费祎可以归入第四类,为了曹魏的国家利益。
郭循刺杀费祎之后半年以后,曹魏政权得到了信息,当时的皇帝曹芳下达的褒奖令:“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口,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
我们读了这个褒奖令,绝对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管郭循因为什么原因刺杀费祎,但是绝对不是曹魏政权所派遣,因为如果有人指使的话,也就是高层领导参与,以刺杀费祎的重大影响,曹魏政权不可能仅仅褒奖刺客而忽略主谋。
刺杀费祎的功劳太大,而《三国志》的创作已经是蜀汉灭亡之后,什么样的特务系统都没有继续潜伏的必要。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眼睛羊 105楼 2013-05-01 19:57:54
孙策发展方向主要是淮河流域吧?江东大族陆、顾等是孙权中后期才登上政治舞台的。前期孙策还看不上这些蛮夷吧?
-----------------------------
在当时看来,孙策平定江东,就是军阀割据。我们后人认为,曹操、刘备、孙策建立的三个政权,完成局部统一,反应了历史的发展,但在当时,袁绍、袁术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军阀。董卓不是东西、李傕不是东西,谁能保证孙策就是东西?孙策在袁术那里的时候,指挥军队打破了庐江城。庐江的太守是江东顾家的陆康,当时的陆逊是一个十岁的孤儿,依附陆康生活。庐江之战,打了两年,而且陆家一百余人死难,而且大批的读书人自觉赶赴庐江协助守城。许贡把孙策比喻成项羽,这不是一个好话。我们今天的人,因为时代的隔离,往往欣赏项羽的气概,但历史上的项羽就是一个杀人的恶魔。孙策进入江东的时候,大家的小日子幸幸福福,孙策带来的是战乱。江东大族异乎寻常的抵制孙策。为了镇压反对,孙策进行了血腥大屠杀,许贡仅仅是一个代表。
世家大族和孙策的矛盾无法调和,所以有了许贡门客的谋杀。郭嘉之所以预言孙策不得好死,就在于当时所有的人都知道孙策已经招到江东大族的集体反对,想暗杀孙策的人非常的多。
孙盛评价孙策说:“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其中的“业非积德之基”就是说孙策没有得到江东民众的拥护,而“情乖则祸乱尘起”就是说随时可能引起大面积的反对。
对于孙家统治的危机,孙策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去世前对张昭有一个安排(《张昭传》):“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如果孙权实在不能胜任工作,为了集团利益,张昭就要亲自处理政务,如果连张昭也不能控制时局,那么就缓慢向淮泗老根据地撤退。
孙策去世后,孙权改镇压为怀柔,大体整合了江东的统治,世家大族才开始加入政权。但是,208年,曹操南下,几乎所有的文官都主张投降而武将主张战争,可见世家大族对孙家的不支持。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2节
裴松之在一千年前早就提出了疑问:“臣松之以为古之舍生取义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诏所称聂政、介子是也。事非斯类,则陷乎妄作矣。魏之与蜀,虽为敌国,非有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郭修在魏,西州之男子耳,始获于蜀,既不能抗节不辱,于魏又无食禄之责,不为时主所使,而无故规规然糜身于非所,义无所加,功无所立,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裴松之认为郭循刺杀费祎非常难以理解。
裴松之认为,一个刺客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大体是三个原因,一个是“舍生取义”的正义,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吉平谋害曹操,一个是“感恩怀德”个人恩德,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许贡门客谋害孙策,一个是“利害有机”的个人恩怨,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范疆、张达刺杀张飞。裴松之认为,郭循本身是西平的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接受过曹魏政权什么恩惠,所以没有为曹魏牺牲个人生命的个人感情动机。裴松之还认为,这个郭循其实是一个自由的身份,“不为时主所使”,也就是并不是一个有固定任务的潜伏。一个没有固定任务的降将,刺杀费祎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裴松之还认为,曾经有人认为郭循有谋杀刘禅的嫌疑,历史上郭循确实谋杀了费祎,这个非常难以理解。按照裴松之的理解,“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也就说刘禅和费祎都不算什么特别突出的人物,“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裴松之说话还是比较宽厚,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裴松之有一个潜台词实在没法张嘴:刘禅是一个亡国之君,如果让郭循刺杀,也许对于蜀汉会更好一些。
裴松之对于郭循用了一个“狂也且”的评价,白话一句就是一个“特别二的人”。在这里,裴松之引入《诗经》的《东方未明》的一句骂人的话“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意思就是狂妄无知的人。
其实,裴松之一大拖话简洁的一句话就是:郭循刺杀费祎不可理解。
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郭循刺杀费祎非常不符合曹魏的利益。
253年正月,距离251年司马懿去世仅仅一年,曹魏不但内部斗争激烈,而且刚刚丧失最优秀的战略统帅,对外处于战略防守,费祎的积极防守战略可以让蜀汉和曹魏边境保持相对和平,而一旦刺杀费祎,姜维丧失控制而全力北伐,不但不利于曹魏而且不利于郭循的家乡。
263年,姜维去魏国境内的沓中屯田,严重威胁了曹魏安全,司马昭就非常愤怒,而贾充就建议派智勇之将谋杀姜维。姜维是主战派,是蜀汉的鹰派,对曹魏有直接的威胁,所以有刺杀的必要。费祎是蜀汉的防守派,是蜀汉的鸽派,刺杀费祎就会有利于姜维的北伐。
郭循的刺杀费祎,虽然从表面对曹魏有利,但从国家方略层面对于曹魏特别不利。
金庸先生有一个《倚天屠龙记》,他的第三十四章有一段很特别的对话。当时明教的韩林儿准备刺杀元朝的皇帝,被彭莹玉阻拦。
“韩林儿道:‘彭大师,适才咱们抢上彩楼,一刀将鞑子皇帝砍了,岂非一劳永逸?’
彭莹玉摇头道:‘这皇帝昏庸无道,正是咱们大大的帮手,岂可杀他?’
韩林儿奇道:‘鞑子皇帝昏庸无道,害苦了老百姓,怎么反而是咱们大大的帮手?’
彭莹玉道:‘韩兄弟有所不知。鞑子皇帝任用番僧,朝政紊乱,又命贾鲁开掘黄河,劳民伤财,弄得天怒人怨。咱们近年来打得鞑子落花流水,你道咱们这些乌合之众,当真打得过纵横天下的蒙古精兵么?只因这胡涂皇帝不用好官。汝阳王善能用兵,鞑子皇帝偏生处处防他,事事掣肘,生怕他立功太大,抢了他的皇位,因此不断削减他兵权,尽派些只会吹牛拍马的酒囊饭袋来领兵。蒙古兵再会打仗,也给这些混蛋将军害
死了。这鞑子皇帝,可不是咱们的大帮手么?’
这番话只听得张无忌连连点头称是。彭莹玉又道:‘咱们若是杀了鞑子皇帝,皇太子接位,瞧那皇太子的模样,倒是个厉害角色,就算新皇帝也是昏君,总比他的胡涂老子好些。倘若他起用一批能征惯战的宿将来打咱们,那就糟了。’
张无忌道:‘幸得大师及时提醒,否则今日我们若然鲁莽,只怕已坏了大事。’”
彭莹玉认为明教和元朝是不共戴天的仇人,相互间没有妥协的可能,元朝的皇帝越是昏庸越是危害民众的利益,这样就会更加丧失民众的支持而有利于明教的抗元大业。
写到这里,内心就有些痛苦。民众之所以反对元朝的统治,不是因为蒙元的统治本身,而是因为蒙元的统治的残暴,如果蒙元换一个非常英明而仁慈的统治者,确乎可以让天下人获得现实的利益。为了民族的独立,竟然盼望敌人的残暴而虐民,这是救民于水火呢,还是借救民于水火而行梦想中的意识形态呢?
但是,这一大段,说出一个政治斗争的残酷,刘禅的昏庸和费祎的坚决防守非常有利于当时的曹魏集团的国家利益,如果除掉刘禅,蜀汉别有明君,如果杀掉费祎,而姜维竭力北伐,都非常不利于或者相当不利于曹魏集团的利益。
也就是说,郭循竟然以丢失自己的性命换取姜维的北伐,做出非常不利于曹魏的行动,这个实在不能理解,所以裴松之就把郭循称之为“狂夫”,也就是神经病。
但是,郭循既然被蜀汉集团在仅仅两年多提拔为左将军,就断断乎不是一个神经病。
“人人都是亚健康,个个心灵都受过伤”。
从理论看,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有过某一种挫折,所以都有一定的心理挫折,曾经是俘虏的郭循当然也不可能一生没有一点心理阴影,但敢于舍弃生命毕竟是人生的最后的选择。
我们不能让裴松之的思维所控制,我们必须用理性的思维来解构郭循的刺杀。
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可能推导,可能推导就是从理论来讲有某种可能,虽然这种可能并没有任何材料支持。
郭循刺杀费祎是历史真实,这个是大前提;
郭循应该不是一个神经病,这个是可能性大前提;
所以,郭循的刺杀费祎应该是郭循在主观上认为符合曹魏的利益。
以上是第一可能推导。
费祎被刺的结果必然是姜维控制蜀汉军政大权,这个是大结论;
姜维控制蜀汉军政大权后既可以为蜀汉而竭力北伐,也可以拖动军队投降曹魏,这个是可能猜测;
所以,郭循刺杀费祎的目的可能是让姜维带动军队投降曹魏。
这个是第二可能推导。
263年,蜀汉灭亡,姜维谋划的假投降计谋,最后以全家被杀而宣告失败。
姜维在思想上是蜀汉的忠臣,这个直接否定姜维带动军队投降曹魏的第二可能推导。
但是,以上逻辑上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姜维以带动军队投降曹魏为理由策动郭循刺杀费祎。
这种可能非常的小,但在逻辑上有这样一种可能。
现在,我们虚构一下这种可能性。
250年,姜维已经是卫将军,虽然有位列其上的一些人物,但是姜维的能力已经成为费祎之后无可怀疑的接班人,虽然他和费祎的治国理念截然相反,但他的能力和资格无可取代。作为坚定的北伐派(这个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后人知道是因为历史的沉积),作为蜀汉集团的绝对忠臣(这个也是后人知道,当时的人们并不能绝对保证姜维的忠诚),姜维图谋指挥蜀汉军队讨伐曹魏,因为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因为夏侯霸投降了蜀汉,所以姜维认为这是最难得的机会。在《三国演义》第107回,姜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姜维表现的非常的急迫而热烈。
在这种情况下,费祎就是姜维实现政治目标的最大内部障碍。
在当时的情况下,姜维要北伐成功一定要排除费祎的控制,而摆脱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费祎死掉。
费祎是蜀汉的二把手,费祎品质高尚有极高的威望,这两条决定了刺杀费祎的艰难和刺杀后自我漂白的艰难。
也就是说,要刺杀费祎一定要给费祎一个可以被刺杀的理由。
费祎没有个人的仇敌,但他有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敌人,那就是曹魏政权,如果费祎死于曹魏政权的刺客就是一个非常可以接受的理由。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3节
费祎是蜀汉领导核心,他不应该被曹魏的潜伏暗杀。但是,蜀汉有重用曹魏降将的传统,而且费祎有一个过于轻信别人的性格缺点。
“怃戎将军张嶷,初见费祎恣性泛爱,过于待信新附,张嶷曾致书戒之道:‘昔日岑彭(东汉初名将)率师,来歙(东汉初名臣)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然而费祎终为郭循所害。”
费祎为人过于宽厚而轻信别人,这个缺点早就被蜀汉的领导层发现,张嶷就专门写信提醒他要加强警惕。
从这个材料来看,如果费祎被曹魏降将刺杀,蜀汉的领导层就会认为非常正常。
也就是说,如果姜维弄一个曹魏的降将刺杀费祎,就不会被人怀疑。
对于姜维来讲,弄一个曹魏的俘虏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弄一个曹魏的俘虏伙同自己刺杀费祎是一个大麻烦,因为他必须给这个俘虏一个刺杀费祎特别有利于曹魏的理由。
郭循被姜维活捉后,“不为屈”,也就是表示对曹魏的忠诚。裴松之对于郭循的不理解就在于“于魏又无食禄之责”,那意思就是郭循并不在曹魏的政府领取俸禄,凭什么对曹魏政权忠诚而卖命?
一个人卖命难道一定要有个人的利益吗?
裴松之忘记了人的行为的社会价值取向。
自古以来无不亡之国,但有不绝之家。我们今天的13亿人口,如果有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系渊源,当然材料并不可能那样完整。不完整的是材料,确定不疑的每一个人都有列祖列宗。所以,关注民众的利益应该在国家利益之上。东汉当然是合法的政府,根据历史记载,曹魏的统治非常差劲,远远不及东汉初年,但是,东汉灭亡了就是灭亡了,不能因为政权的改朝换代老百姓就不过日子。牢记历史是对的,放眼未来是必须的。
自从刘备去世,整个中国就是诸葛亮在那儿折腾,人民已经受了太多的苦,他们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什么狗屁政府的合法性。曹魏的皇帝虽然不那么爱民,但交完规定的赋税,也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但现在不可以,诸葛亮不答应,他一定要恢复东汉的统治,一定要割裂陇右,一定要将郭循的家乡变成血与火的战场,在这个屠宰场中无数的生灵需要重新进行生命的轮回。
曹魏的许多民众明白,要让自己全家过正常的生活,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消灭蜀汉。263年,贾充曾经建议司马昭派刺客暗杀姜维。这种政治暗杀,实际就是今天的斩首行动的实质性说法。
贾充的这种斩首行动并不是很有高度的思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但借助自己或者国际强大力量欺压弱小国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人民需要生活,有志者奋起抗争,所以就有了大批的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而同归于尽者。其实,在二战之前,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波和1909年10月26日在中国哈尔滨车站刺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朝鲜爱国者安重根都是这种类型。
用经济思想分析历史是一个基本法则,但不能用经济思想分析所有历史问题,因为人类不同于普通动物,他有为了人类的正义而舍弃个人利益的可能。
223年,刘备夷陵战败,不仅仅是丢失了统一中国的可能,而且是丢失了统一中国的历史权力。
为什么?
作为一个拥有政治权力的社会人,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国家最高领导的政治权力,但今天考取国家公务员的基本学历是全日制大学本科,所以,实际上大部分人在高考成绩公布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基本没有当国家领导人的可能。而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一个人身份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女性,就中国而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武媚娘独步中国傲然而尴尬。作为封建传统思想之大国,中共是最尊敬女性社会权力的政党,没有任何背景依靠个人奋斗成为副国级领导的女同志已经多人,但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女性最高领导人。这是中国社会不能进步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落后的意识形态表现之一。一个男人如果让老婆养活好像就有些耻辱,这本身就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我的意思是说,就今天的中国现实,一个人如果生而为女人,她能够成为国家最高领导的可能就更加渺茫。在这一点上,所谓的民主国家的典范美国也是有问题的。据说在美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总统一定要满头浓发,而俄罗斯就特别喜欢秃顶,也就是说已经有些败顶的普京在美国就没有什么政治前途,因为无论多少优秀,美国都不会给予一个已经有些败顶的男人施展才能的机会。到现在为止,美国还没有出现一位女性正、副总统,所以在美国,一个人生而为女人,她的政治前途其实比中国还要差劲,因为我们毕竟出现过女性国家名誉 宋庆龄和第六届全国政协 邓颖超(她的地位是自己奋斗的结果)。
按照西方的社会哲学,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按照中国的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实际运作中,很多人会受到现实政治或者社会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1911年,革命的熊秉坤和金兆龙自发成功了武昌起义,但他们竟然因为自己地位太低而推选刚刚屠杀过革命党人的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这个黎元洪稀里糊涂就成了革命的领导人之一,而且还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总统。
这就是历史选择的可笑和可恼。
所以,作为三国时代的一个政权,无论大小都有统一中国的政治选择和权力,但历史只承认历史结果。当刘备兵败后,曹操父子世代交替和政权交替的动荡期得以平稳完成,曹魏政权和他的继承者司马晋政权就可以依托相对强大的经济基础扛过诸葛亮和姜维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打击而最终统一中国。
所以,自223年后,中国统一的历史责任和权力就有曹魏和司马晋所掌握。
作为后人,我们尊敬诸葛亮对于两汉正统的继承,我们也认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更加欣赏诸葛亮为了答谢刘备“倾情三顾频繁”而“星落秋风五丈原”。
但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道德价值绑架三国时代的民众选择。
208年,刘备以8000士兵一路败退夏口,然后绝地反击占领了部分荆州和一个益州。1935年,毛泽东的老红一方面军也一路败逃的只有8000人,14年后席卷了整个中国大陆。
223年之后,蜀汉政权虽然力量损失很大,但仍然比208年的刘备强大无比,但诸葛亮就是不能统一中国。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220年曹魏没有取代东汉的时候,毕竟还是天下大乱的军阀混战,曹魏政权建立后,中原民众慢慢适应了曹魏的统治和管理,诸葛亮的北伐就是搅乱天下,就是强迫蜀汉北伐曹魏,就是让人民自相残杀。诸葛亮临死前那一句“得罪于天下”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本《十粒金丹》的长篇小说,作品一开头就是大宋王朝的世代忠臣镇国王高廷赞(杨家将系统中的高怀德的后人)中年无子,祈祷吕祖后得知是因为屠杀生灵的孽报。为了后代,高廷赞行德积善,得了一个后来横枪跃马的女孩高梦鸾,还得了一个出生时双手拘拳的儿子高双印。
按照《十粒金丹》的哲学,就是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也因为杀人无数而带有宗教的原罪。
《老子》说:佳兵不祥。这个意思就是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都有罪恶的一面。
刘太行回忆晚年的父亲刘伯承,谈到淮海战役的时候,刘伯承根本不提自己在战争中的贡献,根本不提自己的辉煌,而是说:“打起仗来,就要死人,我所想到的是多少白发苍苍的母亲找我要儿子,多少年轻的寡妇找我要丈夫,我心里很不安哪!我今天能够当元帅,有多少人在底下呀!”
“亡”,固然是“百姓苦”,“兴”,也是“百姓苦”。战争是一个民族无可奈何的选择。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正义战争,但也“流血漂橹”。不打倒纣王就不能解放广大的民众,但打倒纣王就一定要伤害那些坚持纣王正统地位(伯夷、叔齐)和附依纣王的人们利益。
孟子固然以“独夫民贼”而称谓纣王,但历史的否定不能代替曾经的流血。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楼兰一大漠孤烟直 112楼 2013-05-04 13:23:11
@yc雨花石
最近跟帖的人很少哦,还是因为颜老师的话题过于平淡了,让大家都不争论了哦,再次支持一下
-----------------------------
多谢支持。
你说的跟帖问题,我早有预料。我发这个帖子之前,已经知道他不会红火,所以蔡京有一个图谋,就是把《姜维》挂在《魏延》的后面,算是一个极大的尾声。我那个《魏延》的最后一章,引入段德昌,引入事业的继承性,目的就是为把姜维的故事大段引入做铺垫。但是,一个是对姜维的不尊敬,一个是《姜维》肯定太长,列在《魏延》的尾巴上不合适,所以最后单发。
《姜维》的不热烈,有这个文章的客观原因。我用《三国演义》点评魏延,很多朋友是不认可的,他们说我有病。但是,如果用正史,就没有味道。就历史而言,魏延并不是很出色的将领,他比不上张辽和张郃,但是,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魏延附着在诸葛亮身上,弄了一个“反骨”,加上一个莫须有的谋反,所以就引起兴趣。就三国时代而言,被一谋反罪名冤杀的还有,但都不出名,就是因为搅合了一个诸葛亮。魏延那个子午谷计划,之所以出名,不是这个计划本身如何,而是因为肯定这个计划就带有否认诸葛亮军事能力的推论,所以引起后世的兴趣。魏延从加入刘备集团,到去世就和诸葛亮的评价搅合在一起,所以魏延的出名就是因为诸葛亮的出名。
姜维这个人本身没有引人注目的热点,虽然姜维是大将军,虽然是实际作用远远超过魏延。
我另外举一个例子。任弼时是领袖,谭政是大将,韦国清是上将,但是,如果把全国人民集中起来,问知名度,他们可能都不如雷锋,但自古以来,做好事的人多了,比如还有一个累死的焦裕禄,但焦裕禄的影响也不如雷锋,原因就是毛泽东给雷锋那一个题词。
历史人物之所以出名,一个是客观性,一个是附丽于伟人。
《姜维》之所以不火,与我的写法改变有关。我那个《魏延》是一个即发性的帖子,曾经因为工作繁忙断过货。而且因为是答复帖子的补缀而成,所以没有任何的计划,我在发帖的时候的计划和写的内容并不一致。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信马由缰的写法,反而非常的自由、洒脱,我个人写完后读了一些,感觉就非常的紧迫,明显感觉不愿因停顿。但《姜维》就截然不同,我现在已经写完了60节,后面写的同时一个劲修改前面的。而且,因为姜维故事的单薄,我大幅度引入《三国演义》中没有的正史内容,但人们关注正史的兴趣肯定不如关注野史的兴趣浓厚,所以大家不热烈。
第三个原因就是,我那个《魏延》引发了太多的讨论,大家几乎把该说的话都说尽了,现在就没有新的讨论爆点,大家感觉以讨论还是过去的话题,谁都说服不了谁,干脆就闷声不说话。
第四个原因就是,因为发《魏延》挨了太多的骂,我也有意做了一些防范,尽量减少挨骂。问题是,不挨骂的帖子一般不火。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4节
中共十个元帅,如果按照寿命的长短排序,是刘伯承94岁,聂荣臻93岁,朱德92岁。彭德怀的去世和贺龙的去世,是以个人之痛苦挽救民族之命运,当然应该尊敬。罗荣桓和陈毅是病体折磨,人活不到八十八,莫笑别人瘸和瞎,我才四十略多,还没有经历更多的人间痛苦,绝对不敢不敬于有病的老人。
我铺垫这一大节的意思就是,我认为十大元帅中寿命最长的这三位之所以高寿与他们的心态有关。
刘伯承是建国后第一个在政治斗争中被挑落马下的元帅,虽然保持政治局委员的名分,其实没有任何权力。但他从来就没有抱怨过组织,而是尽最大可能为军队正规化建设而提供建议。作为血雨腥风中出来的军人,每一个都有无数的传奇故事,所以《亮剑》中李云龙就可以大闹南京军事学院的课堂,因为他感觉自己有资本。但刘伯承从来就不显摆自己的战功,杀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炫耀的事情。
刘伯承是中共十帅中身体伤残最多的一个,但却是享寿最长的一个,应该与他的本份和掌握清醒的自我评价有关。
一个敬爱生命的军人,才是最可敬的军人。
1940年,彭德怀指挥发起了争论到今天的百团大战,8月20日,聂荣臻指挥晋察冀军队攻占了井陉煤矿车站,一个叫加藤清利的日本站长和妻子死于战火,留下了一对女儿。当地民众有报仇的心愿,但聂荣臻做了说服工作,然后派人将这一对女孩送回了日军。聂荣臻同时也写给日军的 :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一个军人,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功业不是杀了多少人,而是救活了多少人,而战火纷飞中竟然顾救敌人的弱女子,这是何等的胸怀!有此一举,就是大写的人。
1992年4月12日下午,聂荣臻自觉病情沉重,对秘书说:我心力衰竭,恐怕很难熬过这一关。趁现在头脑还清醒,说几句话,就算临别遗言吧。我入党70年,从未离开过党交给我的岗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没作过多大的贡献,但党赋予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聂荣臻是最后一个去世的元帅,其长达70年的党龄和元帅军衔,以及最后去世的荣光,都可以自我推许一下。
但聂荣臻的遗言非常谦逊,他在强调自己对党忠诚和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人物的时候,大前提是“虽然没作过多大的贡献”。
聂荣臻这个人没有过人才智,但取得的成就之大是可以笑傲江湖。他的成就与他的毅力当然有关,但忠厚、谦逊的性格也大有帮助。
1992年5月14日晚上21时,工作人员和聂荣臻聊天时,说到菜价贵。聂荣臻说,这可是个大问题,中国人吃肉少,吃菜多,政府要多想些办法,多搞些暖棚嘛。大家说,北京和各大城市都在按中央指示搞菜篮子工程。聂荣臻点头,还想说什么,医生进来请聂荣臻休息。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心脏停止跳动,他在睡眠中告别了人间。
一个军人,93岁去世的时候仍然关心老百姓的吃菜问题,他首先是一个好人。
我闲扯这样长闲淡,大体就是一个意思,“人命至重”,和平可贵。既然是“和平”,就是“和了局”“平了手”,得回头时快回头。
郭循这个人没有获得曹魏的权位和俸禄,但刘禅给予了他一个极高的左将军。253年,郭循刺杀费祎不应该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也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情考虑,当然不是为了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应该是出于一种为天下民众赢取和平的崇高思想。
1939年,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因公殉职,日军屠杀的是中国人,日军的铁蹄离加拿大非常的遥远,白求恩的行为说明人类虽然在整体上主要关注利益,但毕竟有高尚的脊梁。
那么,郭循是怎样图谋天下和平的?他的办法就是刺杀蜀汉的高级领导人。
根据材料记载,郭循“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
刘禅当然是蜀汉最高级的领导人,在郭循刺杀费祎后,刘禅的侍卫人员才醒悟郭循曾经多次有谋害刘禅的行为。
郭循谋杀刘禅竟然没有成功,很多人认为是侍卫人员的阻拦。这个非常有讨论的价值。
古代帝王身边的侍卫人员是不可以携带武器的,这一点在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就已经让天下皆知。郭循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被提拔为左将军,仅仅比姜维的卫将军低一级,这个当然就有极大的才能,否则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就是乘坐航天飞机也太快了。如果郭循的个人单兵技能可以和一般将领相当,那么很容易就可以突破刘禅的侍卫的阻拦。刘禅的侍卫当然是宦官,他们虽然已经“挥剑自宫”,但并没有修炼“葵花宝典”和“辟邪剑法”,事起突然,就极难挡住职业军人的进攻。
253年,费祎虽然喝醉了酒,但他身边也不可能没有一个工作人员,郭循之所以能够刺死费祎,就在于郭循的孤注一掷。
当年荆轲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的目的不单纯,荆轲本意是劫持秦王发誓不进攻燕国。
劫持一个人和谋杀一个人相比要艰难百倍。
我的意思是说,郭循最后谋杀费祎成功而放弃了刘禅,是因为郭循的第一目标本来就是费祎。
刘禅的地位明显高于费祎,郭循舍弃刘禅而图谋费祎,就在于杀掉刘禅仅仅是换一个皇帝而并不能影响朝政,如果杀掉费祎,当然不会换皇帝,他的结果是军政第一权臣从费祎变成姜维。
姜维是郭循刺杀费祎的最大个人利益获得者,郭循是刺杀费祎的最大个人利益牺牲者(他和费祎一样丢了生命)。263年,证明姜维是蜀汉的绝对忠臣,但253年证明郭循忠诚于曹魏。如果说蜀汉的忠臣姜维和曹魏的忠臣郭循一起谋划刺杀费祎,这个有些太搞笑。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我们可以荒诞的演义一下姜维和郭循的合谋。
时间:250年;
地点:姜维的营帐;
人物:姜维凭几而卧,郭循立而不跪。
姜维说:郭循你难道不怕死吗?
郭循骂道:你这个叛徒!你这个甫志高!你这个不顾脸面的东西,你对不起曹魏的革命烈士姜囧同志,你也对不起生你养你的老娘,就是一个不是人的东西。
姜维大怒:把这个狗东西拉出去砍了!
郭循哈哈大笑:姜维,你个懦夫,有本事咱们单挑,以多取胜是什么英雄好汉?
姜维转怒为喜:真英雄也!你们出去,我慢慢和郭壮士说说心里话。
侍卫们退下后,姜维满面笑容:兄弟,我刚才是试探试探你的真心,你是一个好男人、真英雄!
郭循有些迷糊:你什么意思?
姜维非常痛苦的说:兄弟啊,我的老爹是曹魏的革命烈士,我的老娘在曹魏无人依靠,我也曾经是曹魏的军官,我怎么会背叛曹魏呢?我之所以选择了归依蜀汉是别有图谋,我要当曹魏的潜伏。
郭循:啊!你不是开玩笑吧?你潜伏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有什么行动?
姜维:兄弟,有所不知。我问你,当年我朝武皇帝,当年我朝大将军曹真和司马公,前两年曹爽,三次进攻汉中为什么失败?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失败?无他,就是秦岭的地理太艰险,谁消灭谁都不容易。但是,我有一个好办法。
郭循:什么办法?
姜维小声:谋夺蜀汉的军事控制权,拖动军队里应外合消灭蜀汉。我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去我们那边,就是图谋和中央领导布线接头。
郭循有些不信:你已经是卫将军了,为什么不拖动军队里应外合?
姜维叹口气:兄弟有所不知,这个费祎对我非常不信任,每次都只给我一万人马,而且还安排眼线监视。蜀汉有十万军队,我只有一万,起不了大作用。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除掉费祎,我就可以完全控制军队了。
郭循有些相信:你用什么办法除掉费祎?
姜维一拱手:这个需要麻烦兄弟,我找个机会把你放回去,你想个办法和组织接头,让组织派一个武林高手来,少林和尚、武当道士、峨眉尼姑都可以,只要刺杀了费祎,这边就无人和我争夺军权。
郭循点点头,然后摇摇头,最后厉声道:我本就是一个老百姓,没法和组织接头,组织也不会相信我,更不会相信你。没有组织,我们可以自发革命,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刺杀费祎我可以一力承担,但我凭什么相信你?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青风塘 123楼 2013-05-05 11:40:18
楼主高才,甚是敬佩!从《魏延》潜水至今,终于清静了不少。本人与楼主年龄相仿,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尤其是思想历程更是极为接近(72年生于农村,祖辈务农,89年高考,93年工作,偏僻山区),时有所感,难以言表,今见楼主高见,窃引为知己,欲私下交流,不知可否?本人亦是党员,现为基层单位一把手,心中亦有许多想法,望能指教。

-----------------------------
从学习经历看,你比我要优秀。1989年高考,1993年工作,必然是本科。1989年高考,那么1986年上高中,也就是说你应该是1978年上小学,虚岁7岁。我出生于1971年,1978年上小学,在我们这儿属于小不点,因为出生于1975年的我弟弟上小学还是9虚岁。我们的小学、初中同步,但是,1986年我初中复读。1986年,我初中复读,有点特别。第一,我们那个学校教学质量比较一般,另一个就是1986年中国开始办理学籍,为了确保第二年考学,我的恩师直接就给了一个初二学籍,也就说,三年级上课二年级的学籍。为了经场练兵,所以让我参加了1986年的中考预选,结果让我预选成功了。那一年,我们应届可能就预选了二个人,但是,没有学籍不能考试,不知道哪一个老回读用了我的名额。1987年我考上县市重点高中,也是非常的骄傲。但是,我这个人性格过于跳脱而野,路子太宽,课堂控制不住,经常看大量的闲书,所以文化成绩非常不稳定,1992年弄了一个大专,虽然比上不足,但也是摆脱了两脚泥。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务虚,学习不太喜欢迎来送往。今天中午,上级领导来校研究盖伙房,这是学校发展的大事情,具体工作结束,大家也闲扯,本身是星期日,大家就是加班,而且还要回家吃饭,因为 太厉害,弄得都不敢吃饭。扯淡的时间一长,我就偷偷开溜发我的帖子。坦白的说,我们接待的这个领导非常平易近人,也不大腐败,给学校干了很多工作,老师们都很喜欢和他交流。
我在意偷偷溜跑,就是因为有自己的业余爱好。
因为我替政府辩护,是很挨了骂的,有些朋友说我糊涂,这个不好辩解,但有人说我讨好政府,我就苦笑:我一个四十二岁的教师,现在带领几个老教师干后勤,拼了命能有什么进步?
非常欢迎和朋友们交流。因为年龄的原因,也许共同性更多。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5节
姜维扑通跪下:如果我姜维口不应心,将来死于乱刀之下不得好死。
郭循点头道:我姑且相信你,反正我本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能够杀死费祎就不吃亏,如果你忽悠我,变成厉鬼我也不会饶你。
整本《三国演义》最成功的大忽悠有三个:
一个是刘备,他曾经从陶谦那里忽悠了一个徐州,然后忽悠的曹操将信将疑谋夺了军权和徐州,然后忽悠袁绍这个家伙和曹操开打,然后几乎忽悠成功了荆州,然后忽悠那个在家里没事睡大觉发帖子扯淡的诸葛亮出来呕心沥血,然后忽悠了一个益州。当了皇帝的刘备才露出他的枭雄本色。
一个是诸葛亮,他最大的成果是忽悠江东竟然和刘备那几条破枪联合抗曹,然后竟然忽悠江东同意将荆州借给刘备。214年,诸葛亮曾经图谋亲自忽悠马超,最后是李恢替他完成了任务。诸葛亮千古流传的是一个攻心为上的“七擒七纵”,其实就是大忽悠成功方略。
最后一个当然是姜维。263年,蜀汉灭亡,这个姜维竟然能够借假投降挑起邓艾、钟会的曹魏军队自相残杀,要不是突然的“心疼”(不知是那一路的厉鬼捣蛋),他就一举端掉了曹魏野战军的所有将领。姜维的图谋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一个降将,竟然鼓捣死曹魏的两个政治局常委(邓艾是太尉、钟会是司徒,都是正儿八经三公),这个也是中国历史的唯一。
我非常相信姜维的忽悠能力,我认为如果姜维没有用过假投降这种巧妙计策,也不会很容易就谋划的那样完整。姜维不是一个很注意细节的人。
我个人认为,姜维为了实现自己北伐的政治路线,就必须谋夺军权,而谋夺军权唯一的办法就是除去费祎,除去费祎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嫁祸曹魏。
姜维这种手段,就是集团内部的路线斗争,集团内部的路线斗争有时候比公开的敌人更加残酷,因为他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非常痛恨路线斗争的残酷绝情。我小时候看电影《曙光》,无比痛恨执行内部肃反的中央代表。年纪越大越奇怪,有些在内部斗争中非常坚决犯过错误的人,对待敌人斗争也异乎寻常的坚决,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有一个电视剧叫《历史的天空》,有一个叫张普景的革命者,他的父亲是革命烈士,他本人对待革命绝对忠诚,他从来就没有个人利益的思维,他的同事给他一个绰号叫“张原则”。这个“张原则”,在抗战时期肃反非常积极,抗日非常坚决,对党内的错误思想斗争从来不留情面,最后在文革中被斗的精神错乱。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开始接触许多反应文革的文章,面对彭德怀肋骨被打断,面对饥饿而干渴的贺龙,面对被跌断双腿的罗瑞卿,我悲愤莫名痛哭失声。
为什么对待曾经在一起吃饭的战友如此残酷?
有些人说毛泽东整倒这些人是担心大权旁落。我曾经看到一个老同志评价说:毛泽东的文革压根就不是因为个人的权力,只要毛泽东活着,就没有人敢于谋夺毛泽东的权力。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没有绝对的权力,他不可能发动文革,他也发动不起来。
如果仅仅看文革,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疯狂,但是,20世纪30年代前期,所有的红色根据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残酷的肃反,最厉害的就是夏曦在湘鄂西。这么多的人不可能都疯狂。
从历史记录看,毛泽东不是一个不恋旧的人。在铺天盖地的“打倒美帝国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口号中,他竟然非常坚定的接待尼克松访华并且下指示派代表团去联合国,可见他并不糊涂,也不是不知道妥协。毛泽东一直到死都非常清醒,所以他选择交班于华国锋。
一个清醒的人,一个恋旧的人,一个曾经被左倾中央整的“鬼都不上门”的人,他竟然对曾经支持自己的彭德怀、贺龙、罗瑞卿、陶铸、邓小平下那么重的手!
为什么?
如果是一个没有历史经验的人,比如朱元璋,他是自学成才,学问毕竟有限,我们也可以理解。历史的诡异是,毛泽东熟读中国古代的史书,他那一个《沁园春》虽然列出了“秦皇汉武”两个比较残暴的家伙,但也列出了“唐宗宋祖”两个比较宽容的帝王。毛泽东在给柳亚子的诗中也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钓鱼胜似富春江”的语句。毛泽东既然知道“杯酒释兵权”,既然知道“富春江钓鱼”,为什么不能给老战友一个出路?
我从个人的感悟解释一下残酷无情的党内肃反,从而解读一下姜维为什么对费祎下了毒手。
第一,中共革命道路的艰难决定了中共革命方略的唯一性和机遇的珍贵。
在今天,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因为企业破产而失业,这个当然非常的倒霉,甚至影响发展,但影响不是致命的,极少有人因为失业而家破人亡的。在今天这个世界,一个企业的破产和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西方的世界顶尖企业也有破产的。
但是,一个家财万贯的人进了赌场就形势截然不同,他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判断失误就可能导致血本无归,一闪间就从亿万富豪变成穷光蛋。今天的社会是太平盛世,一个变成穷光蛋的亿万富豪也不至于饿死,但要重新崛起毕竟太艰难了。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他的历史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要求不犯错误是不理性的思维,但是,有些错误是可以挽回的,有些错误是绝对致命的。
一个大学毕业生选择工作不当,工作二年企业倒闭而失业,这个错误是可以相对弥补的,因为他可以选择另外的企业。
一个亿万富豪,因为赌博、因为养二奶、因为决策失误,把自己弄成了穷光蛋,这个错误是非常难以弥补的,因为市场竞争的艰难,几乎不给予重新崛起的机会。
在世界历史上,中共的本钱几乎是最小的,他的敌人几乎是最大的。1921年,中共建立的时候只有50多人。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的时候,他只联系了20几个华侨。表面看来中共的起家力量好像比孙中山强大的多,但这仅仅是表象。
在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他对社会的冲击强度都远远低于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的力量和被革命的对象,他们的利益当然有极大的冲突,但毕竟从整体上可以妥协。
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封建贵族丢失了自己的江山但没有丢失自己的财产,他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获得财富。
比如,溥仪虽然不能当皇帝,但如果能够认清时代的特点,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依托自己占有的财富完全可以投资近代企业而发财致富。
从革命的任务来看,资产阶级革命是为资产阶级的发展扫清道路,他热烈欢迎地主阶级投资近代工业转变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仅仅是要一个发展的机会,他并不想彻底消灭地主。
金庸《鹿鼎记》第32回,韦小宝和吴三桂达成妥协:
“韦小宝道:‘那么你下令把我的朋友一起都放了,我也求师父放了你,这好比推牌九,前一道别十,后一道至尊,不输不赢,不杀不赔。你别想大杀三方,我也不铲你的庄。有赌未为输,好过大伙儿一齐人头落地。’”
这个如果用来比喻孙中山和清政府的斗争就可以这样理解:大清王朝,你们当年趁汉族内乱,占领了中原花花世界,好比推牌九竟然弄了一把至尊宝,大杀三方,得了大便宜。现在呢,风水轮流转,你虽然是庄家,但竟然弄了一个“别十”,我孙中山虽然也手头短缺,本钱并不雄厚,但十分人情赶不上一分行情,我们比较和谐,也不像赶尽杀绝,只需要你让出庄主,大家重新另赌。
这种政治逻辑下,不但大批的清政府的督抚“咸于革命”,就是清政府也竟然下了“逊位诏书”。大家既然不至于丢了身家根本,也就犯不着拼命。
中共的革命截然不同,他不但要剥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权,而且从根本上讲还要剥夺有产者的所有财产,一不留神就要杀掉有产者的人头。这样一来,中共和他的敌人的矛盾,就带有零和游戏的特点,从根本上是不能妥协的。在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和旧有的封建王朝达成妥协实行君主立宪的非常的多,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的矛盾的可妥协性质决定的。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和旧有政权达成妥协的非常的少,1949年春天国共两党的谈判几乎开创一个世界特例,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共产党要剥夺地主阶级的所有财产,地主阶级和共产党最后妥协的可能就非常微小。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青风塘 127楼 2013-05-06 09:46:56
谢谢颜兄的回复!我的学习经历基本如兄所言,初中在农村,比较单纯,也是考取了省重点高中,在家乡也是很轰动的(当年我公社只二个),高中在县城求学与兄一样,看了大量闲书,影响了文化科,后来弄了个冷门的普通本科,总算跳出农门成了国家干部,实在算不上优秀,颜兄太谦了!从兄替政府辩护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兄台是个非常有理性的人,而不仅是普通的理智,是彻底超越了偏激、幼稚、浮躁、简单的一种智慧的观照,常有......
-----------------------------
多谢。我们学校有点忙,刚刚得空发帖。我还没有QQ聊天的习惯,我申请一个告知朋友。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回复第124楼, @yc雨花石
郭循点点头,然后摇摇头,最后厉声道...
--------------------------
@LastDenver 128楼 2013-05-06 09:50:52
笑死我了,楼主深得国产剧编剧之精髓而尤有过之。

-----------------------------
多谢表扬。我说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现在搞教学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来,教师的角色就从原来的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观众变成了演员。为了完成这种思想变幻,我大量的看第十播映室对电影的解读,很是认真研究了电影的导演艺术。实际,我对演义的分析也与看第十播映室有关。我这人有个坏毛病,看小说老想着拍电视和电影,所以脑海中经常改编小说。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眼睛羊 129楼 2013-05-06 12:08:49
你演义正史两边跳很多事就没法说,单刀赴会你到底说是关羽干的还是关羽被单刀赴会了?
-----------------------------
多谢批评。
我写《魏延》就是信马由缰的扯淡,写《姜维》就是“演义正史两边跳”,我用正史弥补演义内容的单薄,用演义的体裁解读正史。
我在发《姜维》之前,就有一个声明:《姜维》的写法不同于《魏延》,如果写法相同就没有写的必要。
鲁迅先生说:路是人走出来的。用《三国演义》研究魏延是一条特别的路,成功与否是朋友们的论断,但毕竟是一个思路,“演义正史两结合”是我写《姜维》的基本手法,成功与否不好说,但不实践永远不成功。
非常感谢你的批评。你目光如炬,发现了我新的写法,表示感谢。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回复第124楼, @yc雨花石
郭循点点头,然后摇摇头,最后厉声道...
--------------------------
@LastDenver 128楼 2013-05-06 09:50:52
笑死我了,楼主深得国产剧编剧之精髓而尤有过之。
-----------------------------
@yc雨花石 132楼 2013-05-06 16:46:38
多谢表扬。我说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现在搞教学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来,教师的角色就从原来的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观众变成了演员。为了完成这种思想变幻,我大量的看第十播映室对电影的解读,很是认真研究了电影的导演艺术。实际,我对演义的分析也与看第十播映室有关。我这人有个坏毛病,看小说老想着拍电视和电影,所以脑海中经常改编小说。
-----------------------------
@楼兰一大漠孤烟直 141楼 2013-05-06 23:31:30
要是都这样上课了,估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这才是素质教育吧,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哦
-----------------------------
这种改革非常的艰难。
第一,教师本身需要扭转观念,尤其是老教师更加艰难;
第二,教师本身需要新的能力自我培训。一个教师参加工作,他需要技能培训,因为有知识不一定能教学。教师的技能培训一个是跟学校的教师学习,一个是回忆自己的当年教师教学。一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就非常的难以改变。
第三,学生的培训。这个更加艰难。比如,我们看电视剧,看的非常高兴,突然让我们当演员,这个当然会加深对剧情的理解,但毕竟有相当多的人不习惯。
所以,这种改革就需要集体强制性改革。所有的教师在同一瞬间一起推动,才能有效果。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6节
中共革命的敌人不但强大,而且中共不同于西方国家共产党的一个地方就是中国因为工业落后而无产阶级非常的弱小。这样一来,中共可以依赖的基本力量也就非常有限。
敌人力量的强大,自己力量的弱小,自己奋斗目标的过于崇高,这三个方面决定了中共革命成功的几率非常的小,小到几乎就是不可能。
曾经有一个历史评论者说:中共能够占领大陆建立政权,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是不可能,因为有相当多条件远远好于中共的共产党最终都没有能够建立政权。
这个艰难,好比赌博,中共就凭借五十多元钱去推牌九,用28个小时的时间(1921年到1949年)把敢于来赌场的所有人的所有财产赢个干干净净,除非他们见机退出赌场。
这种赌博的方式和时间的紧迫,决定了中共几乎不能出现错误,而且不能浪费时间。
无论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中共往往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急性病,无论是李立三的“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秦邦宪的“两个拳头出击”,还是毛泽东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都带有病态的狂热和急躁。
这种急躁并不是出于自信,而是面对强大的敌人和任务的艰难,没有从容雅致战胜敌人的心态,而是以一种近乎赌博的狂热孤注一掷。
1958年之前的毛泽东,非常的自信而从容,政治上坚持“不要四面出击”,经济上强调“十大关系”,斗争上遵循分清两个不同性质的矛盾。1956年的毛泽东非常惬意的写下“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诗句。在这诗篇中透漏出非常明显的革命已经成功,我可以学习华盛顿脱离一线研究一下哲学的自我得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少奇和邓小平实际全面主持中央一线工作。
但是,1958年,毛泽东拒绝赫鲁晓夫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外交的绑架后,坚持独立自主的毛泽东就必须一个肩膀扛起帝国主义的封锁和颠覆,而另一个肩膀更要扛起更加可怕的共产主义阵营内部的孤立和进攻。世界是广阔的,但现实是孤独的,放眼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三面是可怕的红色的北极熊,东南的海疆是站在蒋介石背后的美国,大西南是趁火打劫的尼赫鲁的印度。
毛泽东的个性是非常倔强的,那是欢呼革命的海燕:“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1959年,在庐山,毛泽东写下了“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诗句,极端的孤独和偏执的自信,暴露无遗。
这样一来,中共的领导人就必须全面整合集团内部的力量,形成绝对的向心合力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问题是,大家对革命的道路的认识是有极大的、甚至不能妥协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夺取革命的领导权。
中共的党内斗争,并不是争夺革命的目的,而是争夺革命的方法和道路。
以毛泽东为例: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的人口现实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决定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
毛泽东认为,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和农民阶级革命的积极性,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道路;
毛泽东认为,由于中共力量的弱小,由于中共的敌人相互间有时矛盾非常激化,比如蒋介石和日本的矛盾也可以激化,所以中共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一个一个的消灭每一个阶段主要的敌人;
毛泽东认为,由于革命军队的弱小,应该采取内线作战,诱敌深入根据地,利用根据地有利的地理和民众的支持消灭敌人;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是意识形态上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一定是你死我活,所以在抗日战争中绝对不能采取“螳螂扑蝉”的方式,坚决不能忘记“黄雀在后”,所以一定要发展力量,一定要提防蒋介石的突然出刀。
瞿秋白、李立三都猛烈的批评毛泽东:既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革命,那么就应该依托城市无产阶级消灭城市资产阶级为主的剥削阶级,农民就其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而言是比资产阶级更加落后的小生产,他们对土地的渴盼其实是落后于时代的“地主情结”。
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都猛烈的批评毛泽东:既然苏联已经取得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应该“克隆”一个中国的“十月革命”,既然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既然无产阶级和城市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那么城市就是中国革命的中心。
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和秦邦宪都猛烈的批判毛泽东:我们共产党的革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国家掌握财富的社会体制,在意识形态上我们和一切有产者是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我们就不能幻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会和我们一起革命。既然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半路突然出刀,这就说明我们没有合作的可能,我们应该丢掉幻想,建立纯之又纯的革命路线,我们要将共产党打造成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
李立三、李文林和秦邦宪都猛烈的批判毛泽东:我们红军存在的目的就是保护革命群众的利益,我们费尽千辛万苦建立的根据地是不能让敌人蹂躏,我们必须“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诱敌深入”是对革命的犯罪。
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王明、国难临头图谋依托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周恩来和彭德怀都批评毛泽东:我们既然已经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既然抗日是第一要务,既然日本法西斯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敌人,也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敌人,我们就应该真诚的和蒋介石合作,所以我们不但要打平型关,而且要打百团大战。
瞿秋白、李立三、李文林、王明、秦邦宪、周恩来和彭德怀始终绝对忠诚于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有的就义于国民党的刑场,有的惨死于内部的路线斗争,从人生奋斗的目的和意识形态的归属而言,他们和毛泽东是心灵相通的战友,但这些曾经领导过中共或者是中共重要领导的人们,曾经以非常冷酷的手段斗争过毛泽东,当然有些也被毛泽东以非常冷酷的手段斗争过。
他们并不是在意自己的权力,如果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他们可以学习张国焘,他们在意的是要贯彻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1932年,宁都会议剥夺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1934年八万多主力红军长征仅仅剩下八千人,而留在南方项英指挥的三万多地方部队仅仅剩下几个人?
1935年,站在六盘山顶峰的毛泽东,手握漫卷西风的红旗,目光随南飞的归雁,他不但挂记已经南下的红四方面军,他还挂记梅岭星火的红色东南老区。
创业艰难百战多,
失势一落千丈强;
无量头颅无量血,
道路分歧情堪伤。
1937年,黄土高原上的毛泽东,在漫天飞舞的北国雪花中,沉迷于“江山如此多骄”的同时,不能不痛苦的看到,仅仅一年的时间,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就从接近十万变成了仅仅九千左右的建制部队。
《吕氏春秋》说: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中共革命的特殊性就在于,他确实曾经因为内部的错误政策造成过极大的损失,所以面对党内的路线分歧,往往不肯进行任何的妥协,我不能因为对待你们个人的感情而执行错误的路线,因为一旦路线错误往往要极大的损失革命的事业,而且丢失更多的人头。
历史的诡异在于,以极大的牺牲而坚持的路线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错误,比如文革。
第二,中共革命道路上妥协的分寸的把握分歧。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中共在意识形态方面敌人的众多,中共社会革命的最终目的不但要剥夺资产阶级的财产,而且要剥夺知识分子凭借拥有知识占有财富的可能,无论是拥有经济管理能力的资产阶级还是拥有学问的知识分子都将和工人阶级一样成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薪酬仅仅是和熟练工人相当,而且由于他们的阶级性,他们在政治地位上必须接受工人阶级优先的政治安排。
但是,由于中共的经济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大工业,所以拥有经济管理能力的资产阶级和拥有知识的知识分子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因此,接受领导和改造的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都被保留在社会劳动者的范畴内,而且待遇有时可以高一些。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青风塘 123楼 2013-05-05 11:40:18
楼主高才,甚是敬佩!从《魏延》潜水至今,终于清静了不少。本人与楼主年龄相仿,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尤其是思想历程更是极为接近(72年生于农村,祖辈务农,89年高考,93年工作,偏僻山区),时有所感,难以言表,今见楼主高见,窃引为知己,欲私下交流,不知可否?本人亦是党员,现为基层单位一把手,心中亦有许多想法,望能指教。
-----------------------------
@yc雨花石 125楼 2013-05-05 17:51:44
从学习经历看,你比我要优秀。1989年高考,1993年工作,必然是本科。1989年高考,那么1986年上高中,也就是说你应该是1978年上小学,虚岁7岁。我出生于1971年,1978年上小学,在我们这儿属于小不点,因为出生于1975年的我弟弟上小学还是9虚岁。我们的小学、初中同步,但是,1986年我初中复读。1986年,我初中复读,有点特别。第一,我们那个学校教学质量比较一般,另一个就是1986年中国开始办理学籍,为了确保第二年考学,我的恩师直接就给了一个初二学籍,也就说,三年级上课二年级的学籍。为了经场练兵,所以让我参加了1986年的中考预选,结果让我预选成功了。那一年,我们应届可能就预选了二个人,但是,没有学籍不能考试,不知道哪一个老回读用了我的名额。1987年我考上县市重点高中,也是非常的骄傲。但是,我这个人性格过于跳脱而野,路子太宽,课堂控制不住,经常看大量的闲书,所以文化成绩非常不稳定,1992年弄了一个大专,虽然比上不足,但也是摆脱了两脚泥。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务虚,学习不太喜欢迎来送往。今天中午,上级领导来校研究盖伙房,这是学校发展的大事情,具体工作结束,大家也闲扯,本身是星期日,大家就是加班,而且还要回家吃饭,因为 太厉害,弄得都不敢吃饭。扯淡的时间一长,我就偷偷开溜发我的帖子。坦白的说,我们接待的这个领导非常平易近人,也不大腐败,给学校干了很多工作,老师们都很喜欢和他交流。
我在意偷偷溜跑,就是因为有自己的业余爱好。
因为我替政府辩护,是很挨了骂的,有些朋友说我糊涂,这个不好辩解,但有人说我讨好政府,我就苦笑:我一个四十二岁的教师,现在带领几个老教师干后勤,拼了命能有什么进步?
非常欢迎和朋友们交流。因为年龄的原因,也许共同性更多。
-----------------------------
@楼兰一大漠孤烟直 142楼 2013-05-06 23:42:17
又是一个同龄人哦,90年参加的高考,91年复读,那时候高考有预选,给现在的年轻人说他们都不懂问什么是预选?需要解释一大番哦
在西安上学,不过同班的几个山东同学分数那是相当的高哦,分数线比我们新疆高了不止50分
-----------------------------
山东人口多,自己的学校少,国家分给的名额少,所以竞争特别的激烈。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山东的高考移民很多,就是跑到东北去参加高考。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青风塘 127楼 2013-05-06 09:46:56
谢谢颜兄的回复!我的学习经历基本如兄所言,初中在农村,比较单纯,也是考取了省重点高中,在家乡也是很轰动的(当年我公社只二个),高中在县城求学与兄一样,看了大量闲书,影响了文化科,后来弄了个冷门的普通本科,总算跳出农门成了国家干部,实在算不上优秀,颜兄太谦了!从兄替政府辩护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兄台是个非常有理性的人,而不仅是普通的理智,是彻底超越了偏激、幼稚、浮躁、简单的一种智慧的观照,常有......
-----------------------------
多谢捧场。我微机水平过于那个,刚刚托弟弟弄一个QQ号:2845252515.。我还不那么会玩,慢慢学习。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青风塘 147楼 2013-05-07 12:25:48
楼兰_大漠孤烟直
………………………………………………………………
呵呵…我那时初二还要考初三,初二五个班到初三只剩下二个班,初二毕业也是初中毕业证。中国国力有限、资源有限,高考是以省为界分配名额,这样做是保证较落后的省份也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全国统一命题的,以山东、江浙、两湖的分数线尤高,比海南、贵州等要高七八十分,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

-----------------------------
这个不仅仅是中国特色。中国由于地域过于广,各地发展不平衡,文化素质差距非常的大。既然国家是所有中国人的国家,中央的财政和教育资源就是所有中国人的资源,各个地域都应该有所体现。欠发达地区当然落后,但如果全国统一标准,虽然对于人才的选拔而言是公平的,但是,对于落后的地区就是过于残酷。落后地区往往都是有独立倾向的地区,人家之所以跟随中央政府过日子,就是因为发达地区可以给欠发达地区提供一定的利益补偿,否则人家为什么不独立?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117434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4-22 19:04:00

更新时间:2021-04-03 07:22:42

评论数:21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