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行走即是做事,读书便是修行【持续添加中】

行走即是做事,读书便是修行【持续添加中】

楼主:洇歌海  时间:2021-04-08 13:31:28
失言与失人
——语言的魅力和魔力
尧玉麟 文//图

《论语》,这本书,就语言来说,还是不错的。
一种对话体的杂文,学生问,老师说,即兴问答。
今天读起来,也饶有趣味。
孔子确实有才,深知语言之妙。
他讲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所以,注意修辞,讲究文采,声情并茂,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善变,不会固执一词。
别人眼里:方是方,圆是圆,几乎是一成不变;经由孔子一说,方可以不是方,圆也可以不是圆;方和圆在他嘴里,似乎可以自由转换。
比如,教育上,他老先生主张有教无类,人人平等,而且自诩诲人不倦。
具体施教的时候,就另一回事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说一件事,你不能联想到别的,就不再教了。
孔子的礼数是深入骨髓的,等级是他这种礼数的“本位”。
《论语•颜渊》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什么意思?
简单说,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这位置永远不变,不可颠倒不可僭越。
从等级制这点说,出处当在此。
以前的世界,确切点说,200多年前,基本是这样。
孔子的可悲之处,严格说起来,他不是官,更别说是君,却一辈子在为君王为官们操心。
孔子一生仅仅在鲁国这样个小国家做过几天司法部长,大半辈子过的是教书生涯;但他又不甘心,花了很多时间游说诸侯,说白点,就是跑官。
他治国的顶层设计,即是给齐景公的那句话,把上下尊卑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种排序,将其固化。
包括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智商智慧,都不可移动。
孔子跟弟子阳货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平时说话也不例外: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还有句话,也是关于平时说话的;看到这句话时,禁不住想笑。
这话委实说得好,有因果有辩证有深度也有高度,展开来便是一篇论文。说明语言之重要,平时说话都得当心!
话是这样的:“可以言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以言与之言,失言。”
“失人”或“失言”,在孔子看来,都是不明智的表现。
聪明人讲话,就很注意: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孔老夫子心思慎密,还周到;说句话也要思量思量,有没有利害关系。
从中不难想象,活得累!
稍微琢磨一下,站在今天的环境去看;这话对统御大臣的帝王或许有用,用得上这话的怎么也得内阁阁员。
普通人,平民百姓就是过日子;有话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
万一失言,也不怕打小报告;失人呢,更无所谓,得罪就得罪了!今天得罪了,明天见面,想起来,道个歉,赔个不是就了了!
过去讲民风淳朴,淳朴是一种自然。
自然的东西,来得轻松,不会那么累。
孔子跑官的经历惨兮兮的,自己也说是“惶惶如丧家之犬”。
一辈子替君王操心,就是没哪个君王把他放眼里。
死后几百年,到了西汉,碰上汉武帝。
听董仲舒讲孔子,对上了胃口:这老夫子的话对寡人有用嘛!
于是宣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可怜的孔子,由此才开始了他化为白骨后的辉煌。
楼主:洇歌海  时间:2021-04-08 13:31:28
王小波与路遥
尧玉麟 文//图

王小波, 1997年的四月天,书桌前突发心梗,倒下去就没起来,差一个月满45岁。
曾将王小波出的书,跟路遥作品比照着读。
两人有共通之处,却又大不同。
说同,一是自愿,两人写小说都是自己选的,没人要他两这么做。
二是执著,一写就不肯放下;路遥为写小说,中国作家协会的代表大会都不参加了;王小波更是,北京大学的教职也放下不要了!
第三,都有文学天赋,最主要的是文学抱负;可惜,离开这个世界太早了点,路遥走时才43岁!
不同,或者说截然不同的是:
路遥,贫瘠乡野陕西延安农家子弟;王小波,繁华京都书香世家的海归。
路遥,专业作家,政府按月发薪,自己只管写。
王小波,半路出家,自己找钱吃饭,没社保没医保。
更不同的是,路子不一样。
不同的背景,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各自的表现手法。
路遥来得直接,语言明快,酣畅淋漓,有时就是直抒胸臆。
王小波比较深沉,语言委婉,曲折而隐讳,低调又俏皮。
有的评论据此断言,路遥是传统型,王小波则是现代的。
“传统”和“现代”,均属很宽泛的一般性概念,其实,各自包含的内容却很复杂。
就概念本身,并不敌对,二者可衔接甚至可兼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拿“传统”来说吧,有讲颂,有讲风;有讲教化有讲鸳鸯,有讲载道有讲娱书;有称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有言雕虫小技,童子乃习之,丈夫莫为也!
从来如此!
说王小波“现代”,不仅是指他的写作路径表现手法,主要是他的立意,写作的动机目的。
这方面,他说的很多,还专门用这做题目写了篇文章:“我为什么要写作?”讲得颇具王小波特色,最终落实在两个字上面。
但还是有隐藏,隐藏的比较深,没有半点直截了当。
只是这两个字用的挺好,跟全文既有逻辑关系,互相照应;更有其内部的链接,原本是现代物理学的术语,很洋气的词,理工男估计看得懂,文科生就有点头大。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遛遛,王小波究竟讲了些啥,遛过后就有谱了。
看看他自己的话吧,这里,拣一句他在别的文章里说的:
“除了文学,我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这些古怪想法。赖在文学上,可以给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就可以攻击这个圈子,攻击整个阳的世界”。


楼主:洇歌海  时间:2021-04-08 13:31:28
夜读陶渊明
尧玉麟 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的农耕诗,乃中国古诗不可多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今有个文学教授这样对学生说:要是我把地种成这样,直接去死!
当然,他是调侃,大学教授嘛,注重课堂效果。
实在,也反映出当代人的一种观念,轻视劳动,不爱劳动。
传统农活既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是技术活。
陶渊明半路出家,干农活自是不如地道农民。
但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完完全全归隐田园;“躬耕自资”,真正靠种地生活。作为文人,在中国古代隐士中也极为罕见。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不干,来到乡下做农民后写的一组诗:《归园田兮》里的一首。基本是写实,一是环境,山路狭窄,遍地荒草,就是个荒山;二是非常辛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早出晚归的,回到家衣服也打湿了!
苏东坡很是欣赏推崇陶渊明,在《冷斋诗话》中这样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何谓奇句?
比如,这诗的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衣服湿了有什么稀奇!
只要初心不改,不违背自己心愿就好!
苏东坡流放海南荒岛,也曾种过地。
不同的是,他是被迫害,不得已而为之。
陶渊明是自己的选择。
楼主:洇歌海  时间:2021-04-08 13:31:28


楼主:洇歌海

字数:17796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7-06-25 06:17:36

更新时间:2021-04-08 13:31:28

评论数: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