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论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

论开国将帅之刘伯承林彪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刘伯承、林彪是我国现代军事史上两位杰出的军事家,二者谁高谁低呢?日本军史专家在研究后认为“做为杰出的军事家,刘伯承比林彪才能更全面,而且更富于创造性”。做为一个军史爱好者,我就二人整个军事生涯的作为来进行评述:

一、军事理论成就

这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在中共确定的36个军事家中,唯刘帅冠有“军事理论家”的头衔,一生的理论成就十分丰富。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敌进我进”“军事五行论”“人地论”“战争利害变换线”“钳形攻势”“追歼战的大纵深战略”“解放军战役学理论”,以及率先提出的“综合群力论”“对日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解放后出任解放军最高学府总教头,结合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创建了解放军自己的战役学理论。刘帅还在我军发展的各个时期,翻译了大量外军军事理论书籍和教材,指导我军当前的作战。

林彪的军事理论主要局限于战术上,如“短促突击”“三三制”“一点两面””三猛战术”“四快一慢”,而对战争全局性的军事理论就好刘帅有较大差距。

整体而言,显然刘伯承军事理论的层面更高。

二、军事教育

刘帅在各个时期都兼任了相应的军事学校的职务,甚至亲自制定或翻译军事教学资料,战争时期引入苏联、日本、美国的先进作战理念,引入教学,指导战争,解放后更是一心办教育,亲自撰写了《解放军战役进攻与防御讲授纲要》,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促进我军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
林彪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但此学校并非是军校,其实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党校。

在军事教育方面,显然是刘伯承胜出。

三、军事实践

红军时期,刘伯承出任总长、军委纵队司令、先遣纵队司令,林彪出任军团长以下各级长官,应该说二人都出色完成了各自的本职工作。相比较而言,林彪做为军事指挥员有所败绩,如高兴圩对19军作战失利,两打宜黄失利,乐安作战失败,四渡赤水时赤水县城、鲁班场作战失利,霍县隰县对关麟征作战失利。相比较而言刘帅做为总长,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参谋工作无失误之处,特别是四次反围剿的佯攻南丰打援的建议,对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起到重要的决策参谋作用。长征中做为军委纵队司令员、先遣纵队司令员则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突破乌江、智取遵义、袭占娄山、实施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彝海借道、强渡大渡河、侧击泸定桥,为红军走出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体看,刘伯承红军时期在自己位置上的作为更出色。

抗日时期,林彪仅仅打了两仗,此后,因疗伤一直没有指挥军事了。平型关政治影响很大,但从军事而言,歼敌1000余人,自损也近1000人,作为一次伏击战,又是打敌辎重,这样战损军事价值还真不高。刘帅七亘村歼敌400余人,伤亡30余人;黄崖底歼敌300余,自身仅伤亡30余人神头岭歼敌1500余,伤亡也仅240余人,长乐村歼敌2200余人,自身伤亡也就800来人。显然从军事角度看,刘伯承元帅的作战更为出色。同时,刘帅坚持抗战,领导部队歼敌42万,创建了拥有2400万人口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基础根据地之一,也是东北根据地的基础之一(支援东北25个架子团,1纵本准备调东北,虽没去成,但留在华北作战一段时间,补充了华北调东北的兵力),抗日战争显然刘帅胜出。

解放战争各有千秋,但从作战条件和战果而言,本人认为刘帅更为出色。解放战争的战役作战,刘帅保持了不败纪录,而且就作战条件而言刘帅创的一些军事记录却无人刷新,比如一人几发子弹的大兵团作战的上党战役;解放战争初期相当兵力对阵敌两大主力并小胜的巨野战役;在战略被动形势下出击外线取得最大战果的鲁西南战役;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歼灭敌军整编师的高山铺战役;相当兵力条件下、装备极差、弹药不足包围敌头等兵团的双堆集战役;战果最大、作战堪称完美的大西南战役!林彪最出彩的是两大决战,无论是作战兵力,还是装备东野都强于对手,这样的仗打成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林彪却失去了一些本应该胜利的战役。林彪亲自策划和指挥的上下齐台战斗,我军集中2万人歼击89师失利,甚至改变东北初期的战略,这一仗的失利,我军做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四平、本溪作战,我军集中20万兵力对敌军10个师10万余人,然而,由于四平防守策略不当,构筑50公里的防线进行防守,形成处处防守,处处薄弱的局面,不得不再从本溪方向抽调兵力,造成本溪被击破后,敌军集中兵力攻击四平,使得四平防线也全线崩溃,后守公主岭、长春等原定计划一律放弃,被迫退过松花江,收编部队也大量溃散。根据国军的估计,四平战役我军损失兵力约4万。退过松花江后,林彪做好了放弃哈尔滨,去东满打游记的准备此后,因敌军主动停战,林彪才得到喘息之机。三下江南期间,林彪留下了以4个师攻击德惠和农安两个败仗,其中打德惠7000守军集中的榴、山、野炮共90门,而刘伯承大决战前最大规模的鲁西南战役山野榴也不过才60多门。夏季攻势,林彪集中24师夺取四平,先后投入9个师进行攻坚,前后半月未能攻克,自称伤亡1.3万,但国军战史则称毙伤共军5万(笔者认为我军数字有缩小,当时我军一个师万人左右,战后据时任17师师长龙书金回忆该师没负伤的仅2000人,一个师即伤亡7000多,前后投入9个师攻坚,不可能只有1.3万的伤亡;国军数字有夸大,9个师加炮兵也不过10万左右,总体伤亡一半显然也不太可能,17师伤亡过半只是损伤最大的一个师)。大进军阶段,林彪进军中南留下了青树坪败仗,而刘帅进军大西南则一路顺风顺水,以50万兵力采用“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的手段一气呵成围歼敌军90万,且伤亡还不足5000人,可以说进军中南和进军西南相比,其指挥水平和实施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纵观战争中各个时期,总体看,本人认为刘伯承更胜一筹。

四、军事各层面比较
(一)军事谋略
指对付什么样的战争用什么样的战争模式的战略思维占,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上兵伐谋”层面

1、红军时期刘帅的作战谋略是意运动游击战为主,同时推进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刘帅的“敌进我进”(未被李德采纳)实际上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同时期的林彪恐怕还谈不上什么什么大的军事谋略。

2、抗日战争时期,刘帅率先提出“持久战”思想,“独立自主游击战”思想,“综合群力思想”(这几个军事谋略可以参看人民日报“功业垂青史 武学照千秋”和刘传编写组成员之一乐白笔“刘伯承元帅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两篇文章),抗日中期针对敌军的囚笼政策提出“交通斗争”策略,在华北根据地进入最黑暗时期又提出和实施“敌进我进”战略,这些东西对于八路军的作战具有示范作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林彪提出以运动战为主的速胜作战理念,实际上是不符合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的。

3、解放战争时期刘帅的《论蒋军的致命弱点》和《再论将军的致命弱点》两篇文章可以说就是将军必败的宣言,揭示了解放战争我军必胜的规律和一般进程(在本人看来其指导意义相当于抗日战争的《论持久战》),在和蒋军的作战策略上采用的是内外线结合的主动作战,这种策略是保持晋冀鲁豫根据地基本完好的根本手段,如果采用其他战区的作战方法,邯郸必丢,晋冀鲁豫就将失去作战之根据。解放战争中期对付敌军哑铃战略,实施中间突破。解放战争后期根据作战方式的转变又提出了大纵深的作战谋略。同时期,林彪也没有什么大的军事谋略。

在高层次的作战谋略方面,显然刘帅胜出。

(二)军事纵横
即瓦解敌军,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交”层面。
红军时期,刘帅过彝海与小叶丹会盟,会理说服守将不抵抗,邯郸战役策动高树勋起义,襄樊战役后放回郭勋祺回川做工作,为进军西南时大量川军起义打下伏笔,淮海战役策动110师成功起义等,可以说伐交成果丰厚。林彪方面伐交基本是罗荣桓在做。这个层面刘帅胜!

(三)军事战略
指全局性的作战方面,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次伐攻”层面。
刘帅的有红军时期遵义会议上和聂帅一起提出的去川西北会合四方面军的建议;抗日战争的敌进我进军事谋略指导下的敌后武工队,和交通斗争策略指导下的交通破袭战;解放战争初期的内外线作战结合策略,中期的中路突破(鲁西南战役及挺进大别山);逐鹿中原的三山四河战略;淮海战役中率先提出的斩断敌军中枢以及和陈邓一起提出先打黄维促成大淮海的建议,进军西南的先取重庆策略。
林彪在四渡赤水后,认为走“弓背”,指挥不行,显然是战略上的短视。长征到达陕北后,闹着要去陕南打游击,然后与高举抗日大旗相背道而驰,解放战争败退松花江准备放弃哈尔滨去东满游击。解放战争决战阶段迟迟不敢攻取锦州,营口失手,使得52军撤走。平津战役放弃塘沽,给敌军留下一个口子。追歼战阶段打算掉陈赓长驱650公里入广西,陈赓攻取广州后对陈赓阳江追击叫停,广西战役期间又打算调陈赓北上先打鲁道源,南线仅留一个师于廉江,如此布置敌军必从南线跑掉。成功的策略有东北起初“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南拉北打”,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央。
这个层次依然是刘帅更强。

(四)战术
指具体的作战手段,属于孙子战争分层的“其下攻城”层面。
“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有代表性的经典战役战斗“如:智取遵义(兵不厌诈)、巧渡金沙(纵深奔袭)、七亘村之战(重叠待伏)、神头岭之战(出敌不意)、上党战役(围成打援)、邯郸战役(猫盘耗子,盘软了再吃。围三阙一)、陇海战役(先发制人)、鄄南战役(回马枪)、滑县战役(猛虎掏心:对敌实施远距离奔袭,即避开它的前锋据点,果断突入它的防御纵深,先打它的指挥中枢),巨金鱼战役(攻敌所必救,歼敌救者,攻敌所必退,歼其退者),鲁西南战役(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六营集之战(围三阙一,暗设口袋),挺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宛西战役(小型运动战的典范“分遣与集结相结合,分遣以撕破敌人的合击阵势,集结以围歼可以歼灭之敌”),襄樊战役(钳形合围),淮海战役(对整个战役提出的战法: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双堆集战役(倾家荡产,围师不阙)、西南战役(大纵深、大迂回、大包围),对印作战指导(“打头,击背,刨腹,切尾”在分析敌军配置基础上的高度精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山铺战役,可以称得上“瞒天过海”,从300里范围内快速集中10个旅打击40师及82旅,敌被合围前始终认为当面我军只有1个旅,造成我军在无后方作战条件下,消灭敌军一个整师的光辉记录,称得上绝对经典。

林彪在战术上则先后提出“短促突击”“三三制”“一点两面”“三猛”“四快一慢”等战术,不过从运用看,综合效果还有一定差距,如上下齐台、兴隆泉、两次四平、德惠、农安等败仗说明在战术运用上并未达到完美效果。

在这一项比较上依然是刘帅占优!

五、战果(领兵之后)

歼敌方面:刘帅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42万,解放战争歼敌221.8万,剿匪114.5万,伤亡约22万;林彪指挥麾下部队抗日战争歼敌2000多,解放战争歼敌188万,剿匪115万,,伤亡约28万,这是战史统计数据,实际上这个统计数据中陈赓进军东南的17万战绩划入了四野,而四野进军西南的约8万战绩未划入二野。

根据地创建方面:刘帅在抗日战争中创建了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一级军区),这块根据地成为了解放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中的各根据地是共军和国军争夺天下的基础,且,晋冀鲁豫处于四战之地,关联八方,向北屏障华北和东北,向东向西配合华东和陕北,其战略位置决定了这块根据地关系了国共两军的战略平衡。解放战争中期,刘帅又率领中野逐鹿中原建立了拥有人口4500万的中原根据地(一级军区),把中原这个本来国军的兵源粮源基地,变成了我军的前进跳板,这是一进一出的差别,这为提升共军的总体实力,削弱国民党的战争潜力意义巨大,并且中原根据地的建立还使我军中原、山东、晋冀鲁豫三大根据地形成了对中原国军的战略包围,为淮海决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林彪则创建东北根据地,而且还利用了晋冀鲁豫抗战基础。根据地创建方面,依然是刘帅胜出。

六、胜率

刘帅做为我军的军事主官(长征途中任军委纵队司令、先遣纵队司令,八路时期任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野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其亲自策划和指挥的战役保持了不败记录,刘帅的出色指挥使第二野战军获得了“刘邓常胜军”的美誉,刘帅也获得了边区政府的“常胜将军”锦旗 ,领袖毛ZD也称赞刘伯承元帅为“常胜将军”。

林彪则留下的高兴圩、两打宜黄、乐安、赤水城、鲁班场、霍县隰县、上下齐台、兴隆泉、两次四平、德惠、农安、青树坪等败仗。

百战不殆是用兵作战的一种境界,从作战的胜率就可以看出,林彪的军事指挥还差火候,起码是在对军事行动的“五行因素”的综合运用上还有偏差!而刘帅战役作战百战不殆,并非偶然,一是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二是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总结出指导作战的军事“五行”术,准确利用“敌情、我情、地形、时间”的综合因素,制定和实施合理
的“任务”,这是刘帅保持常胜不殆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从胜率上就可以看出,林彪的用兵水平和刘帅还有较大差距。


七、对手和第三方的评价

对于评价来看,我党我军重量级人物给刘帅的评价显然是高过林彪,我就不说了,自己人的评价往往带有感情和气候因素,还受资历和威望等左右,用这个压林彪有点欺负人的意思。对手和第三方的评价那才是最客观的,我们看看他们怎么说:

蒋介石:“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

白崇禧:“共军第一号悍将”

顾祝同:“与国军将领相比,不啻为鹤立鸡群”

杨森:“刘伯承在国共战争期中是匪军将领表现得最突出的一个”

冯玉祥:“对中共军队了解的人知道,除朱、毛外,就是刘伯承了,他的功绩是建立了红军的司令部系统。另外,他曾带领红军跳出重围,四渡赤水。这种东窜西跳的战法是他早年在川军中作战的翻版。”


刘湘:“你们不要小看他这个团长,他那个团人多得很。过去熊克武打了败仗,常常让刘伯承给他收拾烂摊子。他厉害得很。”

胡琏:认为刘伯承是“杰出之才”

刘 峙:“刘邓部队能藏于九地之下,攻于九天之上,神机妙算也”

郭汝瑰:“此乃共军最能作战之人也”“军事史上最辉煌的行动就是挺进中原”“没有胆大包天的勇气谁也不敢下这一决心;没有心细如发的筹谋,谁也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

陈颐鼎(70师师长):“刘伯承乃天下奇才”,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大海之港弯”

王元直(整编11旅旅长):“刘伯承之运用深合孙子兵法”“学识见解俱高”“有人谓,刘伯承指挥国防部,信然不谬”
杨伯涛(18军军长):“刘伯承太厉害了”

刘广信(第119旅旅长):“与其说我们是受顾祝同、白崇禧指挥,不如说是受刘伯承指挥”
日寇:“神机军师”,誉神头岭为“八路军第一流游击战术”
廖明哲(18军老虎团33团营长):“我们对解放军将领的佩服,只佩服刘伯承”

张国焘:“军事天才”“当代刘伯温”(张国焘写回忆录时已经算是第三方了)

日本军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两个杰出军事家为刘伯承、林彪,并说刘伯承各方面均高于林彪(中G党史出版社的《中国雄师第二野战军》)

西方人认为的中国三个半(一说两个半)军事家,刘帅均为其中之一。在苏联的百科全书中,把刘伯承定位为“革命军事家”(刘得之后,谦虚地说应该改为“革命军人”)
美军观察员卡尔逊:“被认为是最好的战术家,军中的军事学者之一”

美国军事专家吉米认为刘伯承是20世纪6个伟大军事家中最神奇的一个。

英国的詹姆斯?爱特说:“一个真正的军人,渴望战争又憎恨战争,一个伟大的军人,就不仅能操纵战争,而且能消灭战争。刘伯承就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罕见的真正而伟大的军人。”

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写道:“我经历了多次战争,但从来未见过比共 产 党这次胜利强渡黄河(指鲁西南战役前的渡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说它高明并不在于这次军事行动本身,而主要在于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力。”

对林彪的评价:

蒋介石:“平型关打得好”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他(指林彪)是红军中年轻的雄鹰。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

九、官方评价:

一)刘帅:

1、悼词节选(最权威的盖棺定论):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一系列重要战役中,特别是在上党、平汉、淮海、渡江战役中,在进军解放西南战役中,表现出了他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中级军事指挥员,为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他的高超的指挥艺术和作战谋略,他的精辟独到的军事著述,是毛ZD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民日报社论《功业垂青史,武学照千秋》节选: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是毛zd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杰出的兵法家;大军事家。
3、《中国大百科全书》评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ld人,军事家”;“刘伯承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攻读古今中外军事名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当中。他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等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zd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词典》评语: “指挥艺术卓越”,“为我军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军的军事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注:“毛zd军事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评语,解放军将领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二)林彪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评语:军事家、反革命集团主犯。


由此可以看出,官方对于在军事上的历史定位,林帅是远远不及刘帅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军事上综合看林彪显然不及刘帅。同时说明一下,作者并无贬低林彪之意,本文尽可能实事求是,但由于作者水平限制,文章中可能有不实和对林彪认识方面的偏差,请有识之士给予指正。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47年四平攻坚战换了刘徐彭粟来打,都不会是林彪的结果。林彪并不是没有力量打下四平,坏就坏在,谨慎有余,胆量不足,作战策略摇摆不定。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五大名将,战功排名第一是彭,这个应该没有什么异议。第二集团刘林,第三集团徐粟。军事水平排名第一为刘伯承。五大名将中仅刘伯承能达到百战不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水准。其他四位各有千秋,怎么排都有一定的道理。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一:兵败竹篙山
1931年9月7日十九路军邓志才部与林彪的红四军部在高兴圩西北遭遇,在高兴河蓝田村至竹篙山一带展开激战。林彪指挥的红军面对十九路军两个旅,打得非常苦,竹篙山上鏖战两日一夜的林彪部已经支持不住。到8日午,张炎率师部及一个旅增援上来时,黄昏时,林彪部全线动摇,连红四军指挥部也直接面临敌军攻击,危急之时,红四军十一师师长曾士峨亲自率部逆袭,掩护了红四军指挥部撤退,但曾士峨本人也壮烈牺牲。9月8日晚,双方都脱离接触,两日一夜的浴血苦战终于落幕,以林彪部惨败而告终。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二:
1933年乐安战斗:红一军团攻击乐安43师一个旅,战斗进行了4天4夜,屡攻不克,不得不撤围而去。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三:
1933年两打宜黄战斗:6月7-10日红一军团攻击宜黄失利,后来再次攻击宜黄也未能成功。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四:
一渡赤水前,林彪奉令拿下赤水县城,攻击失利,连同同时进行的土城战役失利导致红军一渡赤水。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狂扁白马:刘邓部队作战条件(本钱)

上党战役:“半数的团有迫击炮2-4门,重机枪数挺,半数的团则没有重武器。新参军的战士多使用刀矛,弹药奇缺,不少步枪只有子弹数发。”“全军6门山炮,一门山炮只有20发炮弹”“因子弹缺乏,全凭手榴弹,小炮弹,刺刀和少数迫击炮弹作战”“刘邓和张际春副政委检查一支部队,看战士们携带的弹药:除了手榴弹,最多的只有五颗子弹,有的只有两颗、三颗。”“平均每人只有2-3发子弹”


陇海战役:46年7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萧华、曾克林:“鉴于晋冀鲁豫区有三十万军队极端缺乏子弹,你们已送给该区三百万发子弹对该区帮助极大。。。”,7月11日刘邓致电陈毅去胶东领取(从后面的报告看,只领到50万发)。


定陶战役:“部队十分疲乏,还没来得及休整补充。弹药也十分缺乏,急待山东解放区补充。每个纵队山炮不足一营,炮弹奇缺。迫击炮总数不到100门”。“弹药奇缺,白天作战困难”


巨野战役:9月8日刘邓报告:“四个纵队只有5万人”“新兵仅7000,大约可以争取3、4千俘虏”“我部武器不坏,惜弹药奇缺,防空兵器没有,故只能野战”。“每个团有一迫击炮联(炮4门”;“共有山炮20余门”。9月12日刘邓报告:“至于弹药则经常感到恐慌,机步枪弹经此次缴获及山东运来50万发,还可以打两仗,但山炮弹已经没有,迫击炮弹、小炮弹供应不上(兵工厂生产能力太小),已告山东设法先送炮弹”
刘帅战后总结:“自己火力弱(弹药少,而手榴弹、破击炮弹多不炸)”


滑县战役:”我们现有人数始终在南下时的5万左右,编制一般不充实”。

巨金鱼战役:“由于兵员不充足,及弹药供应量不足(火力太弱未攻下金乡),曾影响到连续作战与战斗解决”“(一)弹药经此半月连续战斗已感极端困难,主要是炮弹、炸药缺乏,影响扩张战果,现像金乡这样比较坚固的据点,都不敢下手(有足够炮弹、炸药是有把握打开的)。”


豫皖边战役战役:“我们正施行大的连续战役,策应山东,惟弹药实不敷用,尤甚缺山炮弹、七九式和六五式步枪子弹”;“连续作战,军火供应已感极缺,每次战斗火力压不倒敌人,全靠人拼,伤亡太大。”


鲁西南战役后期:726刘邓致电陈粟谭并报军委:“目前最大困难是没有炮弹,无论如何请帮助我们三四千发,并在半月内运到。”729军委致电林罗“多方设法接济刘邓山炮、野炮炮弹各一万发。为求速达,运输路仍取海上为宜。”(并位拿到手);730:“请山东军区令渤海区尽量赶运炮弹,利于我取用。最好能再给我们一千发山炮弹”(没有到位就南下了),8月7日“此次我们所携炮弹只能打半仗,山炮、野炮弹六百余发”(此处印证渤海1000发山炮弹也没有到位)。


挺进大别山到淮海战役这一段,由于时间原因,我就暂不找资料了,从鲁西南战役后的情况到淮海战役前的情况,又是无后方到半后方作战,弹药补给自然不充足。鲁西南之后和淮海之前的弹药情况已经基本可以印证中间这一段的作战条件。


淮海战役:“中野弹药亟待补充,拿野炮来说只有四纵有两门,山炮总共42门,炮弹200余发,步兵炮4门,炮弹10余发,207门迫击炮,每门炮只有1发多,步马枪、轻重机枪的弹药则不足一个基数”。“平均每个纵队15000-16000人”“可参战的总兵力在12万左右”“战前,除了有限的几十门野炮和山炮、步兵炮和200多门迫击炮外,基本作战武器是轻重机枪、步马枪,而且弹药不足”


说明:以上资料引自战史、《刘伯承年谱》《中原解放纪实》及李达等的回忆文章。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五:

鲁班场战斗:三渡赤水前,林彪攻击鲁班场周浑元纵队失利,伤亡1500人(其中亡480),中央红军被迫三渡赤水。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共军几大名将本人好有一比:
刘……中神通 彭……北丐 徐……南帝 粟……东邪 林……西毒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他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500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对于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态度,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在自己的回忆中有所记述。他说:“他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四平战役期间,实际上是本溪和四平两地同时开战。

敌军使用在四平方向的是新一军三个师和陈明仁两个师,在本溪方向使用的是新六军三个师和52军两个师。总体看本溪敌军稍强。因为新六军和新一军相当,但52军强于71军。

从我军的力量看,四平强。四原有部队为山东一师二师,黄克诚3师(四个旅),第七纵队两个旅,保1旅,另7师(3个旅)解决完长春后,先期赶到,参加四平防御的共十二个师旅(后还调了哈尔滨的359旅到四平方向)。本溪方向为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各三个旅和保3旅共7个旅。从番号就可以看出四平大部分是老部队,而本溪全是扩充的新部队。毫无疑问,四平的力量大大强于本溪。

然而本溪方向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主力在外机动作战,给予了52军和新六军不同的打击,击退了敌军两次对本溪的进攻。四平方向则完全相反,林彪把原计划用于机动作战的六个旅以及增援的7师全部去布置防线,虽然视频未被攻克,但机动兵力却被牢牢的钉在了防线上,不能动,但被动挨打。四平,本溪均打成了僵持状态。由于四平是被动防御,因此林彪从本溪抽调第三纵队主力和保三旅,增援四平,造成本溪机动兵力减弱,被新六军和52军攻破。同时绝对兵力优势的四平方向也未能给敌军以打击,歼灭或击退敌军。等新六军和52军攻破本溪之后,转兵扑向四平,林彪又只能用第三纵队,以及从哈尔滨调过来的359旅去布置防线。但在防线上被动挨打,第三纵队根本无法抵挡新六军的进攻,新六军一个团就成功的突破了第三纵队的防御。防线被攻破,全线震撼。四平的溃败不可避免。

我们就从第三纵队在本溪作战和四平作战就可以看出林彪防线式防守的好坏了。第三纵队在本溪机动作战时,对新六军完全不吃亏,而到了四平部署在防线上,一个纵队居然挡不住人家一个团的突破。道理很简单,你一拉开防守,防线上兵力就单薄,人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你的防线就权限崩溃。

所以四平防御战,林彪,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役上都没有人表现较高的水平。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六:
1936年东征的霍隰战役:3月林彪部围攻霍县,相持半月后,林彪见谋划落空,于是便开始分兵窜犯其他地点。关麟征由东向西,大军杀向午城镇打垮了林彪部一万多人,国军称毙伤共军两千多人(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坦言和关部作战受到损失,并折损了一个师参谋长和一个团政委),关部进入红军中心的隰县,共军只是久久围困,而不敢发起进攻。相持近一个月之后,关麟征用声北击南之法,向南首先击溃了共军彭德怀及徐海东的主力,再声东击西,打垮了刘志丹部,一直追到清水关,到达黄河岸边的三交镇。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七 死守四平

46年四平战役,我军参战部队伤亡接近2万(黄克诚5月24日给中央电称不算南满部队伤亡1.5万,光黄的3师就伤亡7000多),此后的撤退中按林彪和罗荣怀给中央的报告称逃散和叛逃现象严重,国军称消灭共军4万多,应该比较接近事实。

林迷把失败原因归咎为中央要林彪死守四平,我想有必要区分一下毛ZD的“死守四平”和林彪的“死守四平”两者之间的差异,才能看出四平防御战失败的根本责任在谁。

中央第一次提出控制四平街是3月24日,给前线的电报指出“黄李部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歼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林彪根据中央的指使与4月4日赶到四平前线,向中央和黄克诚发出电报决心在四平与敌“决一死战”,黄克诚收到林彪电报后致电中央、东北局和部队“林总已到四平街,决心在四平地区与顽军决一死战,打垮顽军进攻,以奠定东北局面”。

4月5日林彪在看过地形后制定了四平保卫战策略上报中央,大意是:决心集中6个师(旅)打击进攻之敌,但如敌前进太快来不及反击则“死守四平,主力突击侧后”。

4月6日中央批准了林彪的四平作战策略,并指出“林支日从四平所发电悉,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4月8补充指示“北面作战应以反复肉搏打几昼夜歼灭顽敌一个师至二个师之大部或全部为目的。因此,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例如六个旅或更多),必须作充分的精神准备与军事准备,必须选择有利于我之地形,这就是说,不要浪打,打则必胜。”

4月11日,林彪致电中央“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我固守四平和夺去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是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而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歼灭敌人 ”,4月12日中央回复“同意林真子电,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为主,不以固守城市为主,并须统筹全局,作长期打算。”


到这个时候,无论是中央还是林彪的策略看,均不是以“全军”死守四平的策略,主力要么集中歼敌,要么突击敌军侧后,所谓“死守四平”也必然是以少量兵力为之。

4月18日,四平保卫战开打,中央于4月19日再次重申了四平的作战方略:“要战胜顽敌保卫长春,必 须准备对付飞机、坦克(参加过抗日的将士有办法对付之), 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四平南北地区举行数次大的战役决 战,才能解决问题。”“这一计划是从我能确保长哈齐三市至少确保 哈齐二市来设想的。至于三市是否能确保,决于是否能在四 平地区大量歼灭敌人,故争取战争胜利,是基本环节。”可以看出,中央四平作战的策略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是使用全军死守四平的策略,四平作战的目的是保卫长春,底线是哈、齐。

是什么时候四平保卫战走到了错误路线上呢,那就是四平保卫战开打后,林彪并未按照中央和前线战前达成的方略执行,作战策略发生了动摇,未能执行战前制定的以少量兵力死守四平,而集中机动兵力歼敌的策略,而是用机动部队在四平外围正面迎击国军的进攻部队,当敌军进行迂回时,则进行防线延伸,大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意思,至4月27日在用光了所有机动兵力,构筑了一条东起火石岭,西到八面城长达50公里的防线,对于这些情况,林彪似乎并未报告中央,因为从中央给前线的电报看,对此情况似乎完全不知情。我们可以看下相关的电文:

4月20日:“大战将在四平至公主岭地区打, 不歼灭顽方三四个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凡可调与应调 之兵力必须早调,兼程向公主岭集中,争取主动,不要逐渐 增兵,陷于被动。”(这一电可以看出中央没有全军死守四平意图,而是在四平和公主岭之间歼灭敌军,同时,嘱咐林彪“不要逐渐增兵”,而林彪的做法恰恰相反,不断有机动部队去修补四平外围的防线)

4月21日:“新一军是缅甸远征军〔2〕,蒋军主力,我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养精蓄锐,待其疲劳不堪,粮弹两缺,选择良好地形条件,以数日之连续战斗,将其各个击破,全部或大部歼灭之,就可顿挫蒋方攻势。望照林电令杨国夫曹里怀〔3〕及第八旅等星夜南下,南满〔4〕两个旅兼程北上, 必要时还应加调部队,总期集中优势兵力,争取这一有决定性的战役胜利。”(毛ZD显然考虑的是用守城兵力消耗敌军,然后集中机动部队歼灭新1军)

4月26日:“养电〔3〕悉。我以两个战斗力不强之团,从卯巧起死守四平,至卯有已守了八天。如敌向你们进攻,未能在野战中粉碎其进攻时,你们应以有力一部(例如两个团)死守本溪,以主力在外面行动,挫敌锐气,争取时间,以待停战到来,停战时机已不在远。”(这才是毛ZD认为的四平模式,以少量兵力死守四平消耗敌军,并要本溪也效法)

4月27日:"请考虑增加一部守军(例如一至两个团),化四平街为马德里”(这一电曾经作为毛ZD要林彪“死守四平”的铁证,其实,结合上下文看,不过是最多用4个团死守四平而已,完全不全军死守四平的意思)

4月28日:“我从长春及南满〔4〕调来的生力军集中后,我们意见只在有充分把握能击溃新一军并歼灭一大部根本改变战争局面这样的条件下,才应当使用生力军,否则不宜轻易使用,留待将来使用为有利。你的计划如何盼告。”(还在叮嘱林彪不要轻易使用生力军,而这个时候,林彪的生力军已经都部署到防线上去了)

4月30日:“望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四)控制强大机动部队,养精蓄锐以为将来之用,目前不要向敌人举行大规模进攻。”(这一电更清楚了,死守四平是用最多前面讲到的4个团而已,机动部队是要求养精蓄锐准备反击,林彪支持者就只看见“望死守四平,寸土必争”,^_^)

5月1日:“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锐气,使其以六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武器、弹药,受到最大消耗,来不及补充,而我则因取得长、哈,兵力资材可以源源补充,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三)力戒轻敌,每战必须集结全力,打敌一点,以期必胜。此点你已充分注意,望深入教育,一体遵行。”(毛ZD一直考虑的是以一部兵力死守四平,而我集中兵力打敌一点,林彪的实战恰恰相反,林彪将所有机动兵力部署了防线,处处防守,处处薄弱,只能让敌军集中兵力打林彪的一点,^_^)

5月3日:“前方不要攻坚,除必须数量之守城部队外,应控制强大机动部队,以为有利时机在运动战中打击敌人之用。除坚持四平阵地外,速准备公主岭及他处之第二线阵地。”(仍然是要求控制强大机动兵力,所谓的“必须数量守城部队”结合前文,当然是指最多4个团而已,而且此处已在考虑放弃四平,利用纵深阵地阻击敌军,待机反攻)

同日,致电本溪和林彪:“你们决心保卫本溪,中央甚为欣慰。望鼓励士气,争取胜利。各部在进行攻击时,应集中主力打敌一点,以期必胜,切戒处处攻击,分散兵力;在进行防御时,应学习四平范例,以少对多,死守不退。”(毛ZD又一次嘱咐本溪,按他想象中的四平模式办理,^_^)

5月4日:“我军准备于双庙子〔2〕以南建立据点,断敌后路,包围四平之敌而聚歼之,这是一个勇敢的计划〔3〕。但应估计当我断敌后路时,敌必出死力来争,如我能战胜来争之敌,则四平之敌非全线撤退不可;如我不能战胜来争之敌,则战局仍将成胶着状态,于我不利。为了使我能于双庙子以南确定地战胜来争之敌,引起整个战局变化起见,使用于该方面之兵力,似宜多于两个旅,即于南满〔4〕调来之两旅外,再加一部兵力。这样,我将以强大力量出现于敌后,保证建立坚固据点及歼灭来争之敌(例如歼灭其一个师),则四平之敌必将退走。我于该敌退走之际举行反攻,可获大胜。此种反攻,须准备连续打好几天,似宜准备一部分干粮。以上意见系供参考之用,请按实际需要决定之。”(这个时候考虑开始使用生力军了,可惜,林彪哪里还有什么生力军啊,^_^)

5月12日:“(一)望将最主要力量放在开原、昌图地区,切断四平敌之后路,歼灭由沈阳北进之敌。(二)南满〔2〕应取积极动作钳制现在本溪地区之敌五个师,使其不能调动或不能多调动。(三)热河〔3〕我军明日开始进攻十三军,得手后向辽西发展,协助你们。”(太祖爷仍然不知林彪防御情况,还一心想着用生力军围歼敌军呢,岂知道林彪连从南满调来的部队都用到了防线上,结果被新六军一点突破,全线崩溃)


综上所述,四平保卫战战前中央和前线的策略并无分歧,即以少量兵力死守四平消耗敌军,而机动兵力集中歼敌的策略,遗憾的是开战之后,林彪用全军在外围构筑防御工事死守,与战前制定的策略完全南辕北辙。也许会有人认为,以4个团死守四平,四平会丢得更快,我认为这是短视的看法,因为,战前中央就考虑大战在四平至公主岭一线展开,作战目的是确保长哈齐,甚至长春都可以放弃,底线是哈齐,因此,即便四个团守不住,但能达到消耗敌军的目的就已经实现意图,然后我军可以沿四平至长春之间层层设置纵深防御,消耗敌军,只要始终保持机动兵力在手,当敌军处于强弩之末状态时,再实施反击,即便不能歼灭敌军,但击退敌军是可能的,粟裕的一战涟水就基本是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并取得成功。

实际上后来杜聿明就给林彪上了生动的一课,当林彪47年攻击四平时,就以陈明仁的残兵败将死守四平(91师受到过歼灭性打击,88师被歼灭后刚刚重建,54师也曾被歼灭2个团,这几个师如果也像林彪一样放在四平外围防守,我估计用不了3天,就会被林彪吃干净),而增援部队并不慌着进攻,而是等林彪在四平打得精疲力尽,再实施进攻,一鼓作气将林彪打垮,而敌军总共兵力不过13个师,林彪为24个师,46年四平战役时敌军在本溪和四平总兵力也不过10个师10万余人,而我军在四平和本溪的总兵力却达20万,只要策略运用得当,绝不应该是被敌军各个击破的局面。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七:上下齐台战斗

解放战争期初期进入东北,于45年11月底在上下齐台地区,集中黄师7、10旅、梁师2万多人歼击89师失败,不得不作出后退几百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决定。此战失利的原因,总结为:未能断敌退路,采取了一面平推的战法;人海战术,伤亡太大。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秋正

拜读了阁下论开国元帅林彪刘伯承,显然是针对本贴的议论,既然本贴开贴在先,应该在本贴进行辩论,分开两处辩论,显然是没有必要的。我看你全篇也就是翻翻而谈,对于林彪在东北的作为吹捧得无以复加,你敢逐个分析林彪的战例吗?哪些战例是别人以他的条件做不到的?刘伯承的就太多了,主贴已经有说明,不再重复。

现就驳斥以下你所谓的刘伯承的几个失败的战例:


一、安阳:
1、刘邓作战目的:“主要目标为扫清安阳城外近万土顽,而后休整半个月”(刘伯承年谱第二卷第25页)
2、我军兵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补充新兵3万人后可达10万人”“新兵五月二十日左右才能补充到部队”(刘伯承年谱第二卷第22页),也就是说发动安阳作战前4个纵队不过7万人,打安阳上了3个纵队不过5万多(6纵监视援军)。
3、作战结果:我军扫清安阳外围,歼敌2个团及土顽6000多人,其余退入安阳城。我军主力因要执行南下出击任务,转由地方部队继续围困安阳。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刘邓实现了预定目标,败仗从何谈起?打安阳算败仗的话,那么林彪意图攻克长春的长春攻坚又算什么仗呢?


二、阜阳:
这个战例,本人在评论标准有贴就有论述,平手仗。理由:
1、阜阳战役没有大的战略目的,就是攻歼阜阳的1个旅,并集中4个纵队打击援军。
2、攻击阜阳我军已经拿下3关,按刘帅的估算还有5天解决战斗。外围战并不吃亏。
3、因敌军出动20个旅的兵力,不仅仅是解围,更重要的目的是合击我军。
4、在敌军合击兵力过大的情况下,我果断放弃阜阳,及时转身,并袭取周边若干城镇。虽然我之意图未能实现,但敌之意图也未能实现。双方各自收兵,也都没伤筋动骨。


三、民权
作战目的:拉回增援山东的5军等部(作战目的为何是这个目的,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去查查当时刘邓部队的情况,连续近50天的外线作战,弹药已经完全缺乏并且补充不上,按照当时的补给情况,即便是在内线,打一仗至少休整半个月以上,进行补充,才能进行下一个战役,而民权作战已经从巨金鱼战役开始打了N仗了,如果不是要实现拉住5军等部的战略目的,早该退回根据地休整了)。其他都不用多说,从作战目的就可以看出,民权作战实现了我之作战意图,5军不仅被拉回,还追击了我军一段(这种作战意图的战役,5军追得越远,花的时间越多,越符合我之意图)。当然本人不否认16团损失2个多营,的确是有瑕疵,这种瑕疵是战斗范畴的,不是战役范畴的,刘帅对战役目的负责,战术上则是2纵以下单位负责,最直接责任当然首先是16团,然后是旅,然后是纵队。


四、巨野战役
1、经过:

我军按照中央军委和敌王牌试打的指导方针,展开了针对5、11的作战。当时刘帅手上全部部队约6万人左右,但2纵4旅未参加巨野战役,也就是说参加巨野战役的部队为5万5千人左右,其中1万时新兵,炮很少,迎战敌两大主力,最终的作战结果,龙固集方向我军成功阻击5军11天,杀伤对手2000多人,在11师连续呼叫的情况下,不得不后撤柳林集向11师靠拢。打击11师方向,一开始全面出击确实受挫,陷入“笨拙”的“牛抵角”状态,但刘帅迅速调整了策略,仅以6宗牵制11师主力,而集中3、7纵的绝对优势攻击张凤集32团,最后32团在外围敌军接应下仅逃走200多人,11师也向王家沙窝收缩,向5军靠拢,这样我军已没有继续扩大战果之机会,在拿下张凤集和守住龙固集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场。伤亡方面,我军以伤亡4300人,歼灭敌军5000多人。总体而论,小胜!!


2、战后总结:
刘帅: “获小胜,打怕了敌人”“在战术上,我们遏制敌人前进已有充分的信心和经验”“在敌人炮火不能直接支援的地方,消灭其一点是有把握的,而我且能立于不败之地”“准备大踏步机动,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打,但重点仍是造成机会歼击五军、十一师,对其他方面的机动亦为造成其弱点与过失。”
胡琏:“战术上墨守陈规,不适应解放军擅长的新战法。”“一秉旧章地对付解放军,就不能不大触霉头,被动挨揍。”
杨伯涛:“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与刘伯承二野交手,第五军攻龙蝈集攻不下。整第十一师守张凤集守不住,有人称为“龙凤战役”,以相讽刺。”“经过这次检讨,我们的战术思想有所转变。在以后和刘伯承二野,陈毅三野的交锋中,谨慎以赴,减少失误,才较为活跃。”


3、资料方面: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的军史,均认为巨野战役我军胜。国军方面没有见到相应宣传,即便浮夸的鼓舞军心式的虚假宣传也未见到。


4、巨野战役后,双方行动印证:我军接下来进行鄄城战役,干净利落消灭了119旅及55师一个团和68师炮兵营。这一仗即印证了刘伯承的说法,也印证了杨伯涛的说法,5和11果然“谨慎以赴”,相隔不过15公里,两天中仅前进了1公里,还好是在前进,不是后退,^_^


至于贴主提到的什么袁浩,完全是个菜鸟,因为,他连刘邓退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其实,刘帅的总结里说得很清楚,因5/11后撤靠拢,我军已经失去继续扩大战机的情况,也主动后撤,撤退的位置是巨郓公路两侧待机,而巨野至郓城也不过才30公里,请问这后撤100里从何说起?请贴主解释下?


林彪如果能打出这个结果,做梦恐怕都会笑醒了。(兴隆泉集中12个团败给新一军112、113团,东北当时一个团的人数起码是刘邓部队的2倍;德惠四个师干不过欠了一个团的50师,沙岭都不算在林头上了,6个团干不过新六军1个团)。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秋正 整篇文章有一点我倒是比较赞同,就是网上的林粉更多,原因你也讲了大致这样几条:东北出关13万发展到100万,完成了两大决战,从北打到南,元帅第三,副统帅。仅仅是光环而已,你就是不敢具体分析战例。比如两次四平大败,以损失兵力而论,除了湘江战役,怕是没有能再和其“媲美”的了。两次四平战役,外面我已经有主贴分析,不再重复。林彪的其他败仗,本人在此贴,会慢慢推出,各位看官耐心等待,我仅仅说说不算林彪败仗的南线追歼,策略连陈赓都不如,根本没资格和刘帅的西南战役相提并论。

和陈赓的三次争论和一次不同见解。

第一次 衡宝战役期间,林彪因135师未接到停止命令而切断白崇禧7.48退路后,误判白崇禧必然回援决战,调正发动广东战役的陈赓入桂兜击白崇禧,陈大将认为,我军大兵团行动,长驱650公里入桂,必然被对手发现,从而促使其快速后撤,不仅不能兜住白崇禧,还会失去解决广东问题的大好战机,经中央裁决,同意了陈赓意见。(白崇禧根本没回救7/48,,而是快速后撤,按林彪的方案,整个南线的大迂回大包围就黄了)


第二次 阳江战役,陈赓拿下广州后,并未入城,而是交给了“收容队”15兵团,自己则发起了对100多公里外的敌军的大追歼,林彪担心陈赓孤军深入吃亏,急忙叫停,陈赓关闭电台,排除干扰,实施了坚决的追歼,连续5天强行军行程750里,在阳江地区追上了敌军,并合围歼灭4万多人,取得巨大战果,林彪得知后发来嘉奖点,赞美为“伟大胜利”


第三次 广西战役。林彪调陈赓主力北上歼灭鲁道源兵团,陈赓认为,敌军的重点在南线,意图打通通往雷州半岛的通路,如主力北上,廉江的39师战力不强,难以抵挡敌军的攻势,同时,认为北线部队已经足够解决鲁道源,因此,坚持以南线为重点,兜住白崇禧,经中央裁决同意了陈赓的方案,敌军果然以主力发起南线攻势,被陈赓迎头痛击,瓦解了其攻势,并趁势围歼,粉碎了白崇禧的图谋。


不同意见:广西战役,我军粉碎敌军南线攻势之后,对白崇禧残敌发起追歼,林彪又错误地命令15军就地剿匪。陈赓和郭天民认为,剿匪不是当前的中心任务,而且应以地方部队为主,当前是抓住敌军正规部队歼灭才是主要矛盾。单鉴于已经争论了3次,同时,广西战役又大局已定,陈赓没再驳林彪的面子,留下了15军就地剿匪。但缺少15军的快速西进围堵,敌军黄杰带2万多人,逃往了越南,广西战役留下了遗憾。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秋正 关于关家垴,太搞笑了,这是彭总都承认的平生四大败仗之一,居然扣刘帅头上,看来你真的没什么素材了。

彭总决定打冈崎大队前,刘帅的策略是以伏击手段消灭之,但彭总见敌在关家垴不动,决定强攻,战中又提出了不同意见,说仗不能这么打,建议可以放出敌军再打,彭总毫不动摇,威胁杀头不论大小,要撤了129番号,刘帅只好又强攻,把敌军打来只剩弹尽粮绝100来人,此时,以我军兵力而论,拼光他显然也不是问题,就连参战日军在日记中都记载,认为最后时刻将到来,可此时,因敌援军接近,彭总又命令撤退,未尽全功,这样的败仗怪刘?
楼主:舰船过客03  时间:2019-08-09 15:30:54
林彪败仗之八:兴隆岭之战:

林彪集中12个团,在兴隆岭歼击新38师112团失利.此战失利原因在于低估了新一军的战斗力,对于攻坚和打援均未做充分的准备,各部协同很差,在攻击不利伤亡较大又无法拿下的情况下,敌113团增援,被迫退出战斗,转移战场。

楼主:舰船过客03

字数:6846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20 03:35:11

更新时间:2019-08-09 15:30:54

评论数:31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