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由于北方长城沿线西段——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出现的年代,要明显地晚于北方长城沿线中段——-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的“老虎山文化”,

因此,早期东迁至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的“西北古羌系人群”,是迁徙来自于【陇东高原】的宁夏南部“菜园文化”和甘肃庆阳“常山下层文化”的【早期古羌人】

而且,早期的“西北古羌人”在移民时的表现还算比较老实的,一直都是沿着北方边缘化地带“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上半部分进行东迁,而并未明显地侵扰到“大中原地区”——-古代南方强势农耕人群的传统核心地盘~~~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然而,自从始于距今大约4300-4200年前(龙山时代晚期)的关中“客省庄文化”和甘青“齐家文化”出现之后,“西北古羌人”的表现开始发生了明显的画风改变!


首先是,“客省庄文化”人群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衰落之后,趁虚而入占据了古南方人群的大好地盘——关中地区,甚至,还得寸进尺地进一步地向豫西的西部和晋南的运城盆地进行渗透(在“三里桥文化”中出现了客省庄文化的典型器物“单把鬲”)

而与关中“客省庄文化”几乎同时期出现的晋南“陶寺文化”(早中期主要属于古南方人群的文化),则分布于晋南的临汾盆地


紧接着,“齐家文化”人群自东向西地进行强烈的地盘扩张,将“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从甘肃中部和青海东北部逐渐排挤出去,“齐家文化”因而从甘肃东南部,一路拓展至河西走廊以东的甘肃大部、以及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

不仅如此,这两家“古羌系文化”的一部分人群,也很快地加入到了“东迁浪潮”,各自分别地向陕北和内蒙古河套地区进行迁徙和移民~~~

于是,在陕西神木的“石峁古城”里,出现了大量的西北甘青“齐家文化”元素(与商人有关系),以及关中“客省庄文化”元素(与周人和姜戎有关系)!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齐家文化”在大力地向西面(甘青河湟地区)拓展之后,原来的偏东部地区(陇山之东西两侧)后来则基本上都归属于“客省庄文化”的地盘了,这其中就包括了古羌人的最初发源地——-甘肃庆阳及宁夏南部的“陇东高原”在内(也即在上图中以“红色大圆圈”所示的地理区域)

而甘肃庆阳的“陇东高原”在商周时期正是西戎人——犬戎”(以及“义渠戎”)的活动地盘,并且,这里也同样是周人先祖「不窋」自早商起率周族人“自窜于戎狄之间”的那个地方

正是犬戎驱赶先周族人至岐山之下的,后来这个很厉害的西戎人分支,最后还灭亡了西周,迫使周王室东迁洛阳~~

但实际上,犬戎其实是“周人”的同族,因为犬戎姓“姬”!

根据古籍文献记载,晋献公娶了犬戎的狐姬生了重耳,这个犬戎的狐姬就是姬姓,因此犬戎和周人原本就是同族且同姓的关系呢~~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犬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至于“义渠戎”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则与秦国发生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后又为秦国所灭!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当然,以上的这些内容都是后话了,楼主还得将话题继续转回到北方长城沿线中段的早期“北狄文化”,也即龙山时代的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的“老虎山文化”,距今大约4800-4500年前~~~

“老虎山文化”,应该算得上与早期东迁的“西北古羌系人群”大有关系的一支北方地区的龙山文化,它不仅出现了北方地区最早的“鬲文化”,还有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式建筑”,以及传播来自于北方欧亚草原的石城堡!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在距今大约4300年前的时候,内蒙古岱海地区的“老虎山文化”走向了衰落(可能由于北方气候变干冷化的原因),老虎山人群开始四散~~~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陕西关中地区的“客省庄文化”,和晋南临汾盆地的“陶寺文化”,这两家考古学文化分别开始同时期兴起!

然而,这两支考古学文化的截然区别在于:

——关中“客省庄文化”属于以“陶鬲”(单把鬲)为主要炊具的北方古羌系人群的一支文化,而且“单把鬲”不仅在甘青“齐家文化”、豫西“三里桥文化”中闪现,“单把鬲”也是商代时期出现的甘青“寺洼文化”的一种典型器物;而且,“寺洼文化”很可能还与和姬周联姻的姜戎部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两者皆有“高领袋足鬲”!

——而晋南“陶寺文化”的早期,则属于古南方农耕人群的文化,其人群来源是“西进的大汶口文化人群+北上的良渚文化人群+当地的仰韶文化残留人群”。大家可别忘记了,在仰韶文化晚期,正是不断向西扩张的东部“大汶口文化”,把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给挤兑崩溃了呀


这两支分别来自于北方和南方不同族属人群所创造出来的“关中”和“晋南”的龙山晚期文化,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呢。。。。。。。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在北方长城沿线“中段”——内蒙古中南部的【老虎山文化】,是“龙山时代”的北方边缘化地带最为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北狄人群」的真正形成始于“老虎山文化”!

虽然,在“老虎山文化”之前也有一些“西北古羌人”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向东迁徙,但是,对于北方长城沿线「北狄人群」的形成,都不如“老虎山文化”的后续影响力来得深远,因为“老虎山文化”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北狄文化因素,那就是“鬲文化”~~

可以这么说吧,“陶鼎”对于古代南方农耕人群有多么重要,就相当于“平底筒形罐”对于古代东北土著居民有多重要,也相当于“陶鬲”对于北方长城沿线的戎狄人有多么重要!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东北地区在青铜时代以前曾经最为流行的主要炊具,是当地土著居民(单倍群N)长达数千年之悠久历史的传统炊具——“平底筒形罐”

但是,自距今大约4000年前起开始彻底地消失了,改为流行北狄人所热爱的“陶鬲”(空三足器),到底是谁在“唱主角人群”,不是一目了然吗?


这个“陶鬲文化”,不过是产生于距今大约4500年前的“老虎山文化”而已,一个仅仅只出现了“500”年短暂历史的新型北方炊具,就把一个至少已拥有“5000”年以上之悠久历史的另一种北方炊具给彻底地「替代掉」了~~

要知道,“主要炊具”是非常难改变的一种顽固型文化因素。一旦发生明显的改变,这其中一定发生了某种重大的变化!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当然了,在辽西地区“被顶掉”的只不过是当地东北土著居民所喜爱的传统炊具而已,而外来的“古华北类型”人群和当地的“古东北类型”人群,基本上还是能够做到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和平地相处于一地的

但是,在后来的“中原地区”,那可就是另外的一番故事将要发生了呢,将要“被替代掉”的会是。。。。。。。。。。。。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关于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的“老虎山文化”的人群构成,在它的早期(距今4800-4500年前)主要是源自于“庙子沟文化”的海生不浪类型,因此它的人群构成应该是以当地的土著居民为主(以单倍群N为主)

【海生不浪类型】

【老虎山文化】


但是,从“老虎山文化”的晚期(距今4500-4300年前)开始,随着迁徙移民来自于西北陇东高原的“古羌O3系人群”的逐渐增多,不仅出现了戎狄人群的最典型炊具——北方最早期的“鬲文化”(空三足器“斝式鬲”),其人群构成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单倍群N和O3应该是“老虎山人群”最核心的类型,早期N的比例高一些(来自于“海生不浪类型”),而后期O3的比例高一些(来自于“西北古羌人”),可能还会存在有少部分来自于邻近的北方欧亚草原的Q和C~~~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随着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的“老虎山文化”在距今大约4300年前的衰落,以及老虎山人群的四处扩散,于是导致了一个结果,

那就是,与“老虎山文化”直接相关的好几个地方文化类型在“晋陕高原”出现了,而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特点——皆属于含【鋬手鬲】的北狄文化遗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层次的“鋬手鬲文化区”


1。晋中的“杏花文化”和太谷白燕三期、晋北的游邀早中期

2。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的“永兴店-大口一期文化”

3。河北西北部的“筛子绫罗遗存”

4。【朱开沟甲类遗存】(也即“大口二期文化”)

5。晋北的“游邀晚期遗存”(受到晋中的“白燕四期遗存”的影响)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可以这么说吧,从“龙山时代晚期”(大约距今4300-4200年前),含“鋬手鬲遗存”的出现是不仅仅是出现出现于“晋陕高原”,而是在整个的北方长城沿线(中段+东段+西段)形成了第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戎狄文化共同体】~~~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我们可以将含【鋬手鬲】遗存在“北方长城沿线的中段和东段”分为三个地理亚区:


一、晋中北地区

晋中的“杏花文化”和太谷白燕三期、白燕四期遗存;晋北的游邀早中期、游邀晚期遗存

二、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及陕北

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的“永兴店-大口一期文化”、【朱开沟甲类遗存】(也即“大口二期文化”)

三、河北西北部地区

河北省蔚县“筛子绫罗遗存”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由于陕西神木的“石峁古城”,正是属于【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究竟何为「广义的朱开沟文化」?


位于内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区和陕北(也即黄河大“几”字区域)的【朱开沟遗址】,其上限年代距今大约4200年前(是在凉城“老虎山文化”衰落之后方才出现的,属于龙山时代晚期),其下限年代距今3400年前(属于商朝前期),而这个前后总共延续了大约有800年之久的北方系文化,正是「广义的朱开沟文化」!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在北方长城沿线的“中段”——-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已先后出现了三支比较重要的北方考古学文化:

一,距今大约5700-5000年前(属于仰韶时代晚期)的【“庙子沟文化”】,可分为“庙子沟类型和阿善二期类型”、“海生不浪类型”这三个区域类型


“庙子沟文化”的古DNA检测结果是“100%的单倍群N”,其父系人群来源构成比较接近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东段”——内蒙古东南部和东北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小河沿文化”(以单倍群N为主体);

同时,位于北方长城沿线的“中段”——内蒙古中南部的“庙子沟文化”,还与北方长城沿线的“西段”——西北甘青的“马家窑文化”,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二,距今大约4800-4300年前(属于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 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段

早期距今大约4800-4500年,明显是继承了“海生不浪类型”的一些文化因素;

晚期距今大约4500-4300年,出现了最早期的北方炊具“斝式鬲”(空三足器的鬲文化),改变了前一个时期完全以“平底器”作为炊具的局面,与大型石城聚落群的出现一样,显示了划时代的变革!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庙子沟类型(和阿善二期类型)】

【阿善三期文化(即阿善文化)】——绝无三足器、石城堡聚落


【海生不浪类型】

【老虎山文化】——距今4500年前的晚期开始出现【“空三足器”(鬲文化)】、以及西北窑洞式建筑和“白灰面”装饰风格、石城堡聚落


自“老虎山文化”(特别是距今4500年前的晚期)起,迁徙移民来自于北方长城沿线的“西段”——甘宁陇东高原的“古羌系O3人群”的【东迁浪潮】,明显地影响到了北方长城沿线的“中段”——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的“老虎山文化”,并改变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当地原有土著人群的构成!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三,距今大约4200-3400年前(属于龙山时代晚期-早商时代)的【“广义的朱开沟文化文化”】,朱开沟遗址共分为五段三期(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时期、早商时期)


「“广义的朱开沟文化”」共分为【五段】:


第一段为“龙山时代晚期”,距今大约4200-4100年

第二段为夏代早期,距今大约4100-3900年

第三段为夏代中期,距今3900-3700年

第四段为夏代晚期,距今3700-3600年

(以上的第一段至第四段,属于【“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
—————————————————————————-
(以下的第五段,属于“朱开沟文化”)

第五段为“早商时期”,距今3600-3400年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距今4200-3400年前的「广义的朱开沟文化」共分为【五段】,其中第一段至第四段(距今4200-3600年)是【“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含石峁遗址在内);而第五段(距今3600-3400年)则是“朱开沟文化”,前后两段的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

很显然,前后两段的分布区域有一定的差别,前段的【“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红色所示)的分布位置偏南面一些;而后段的“朱开沟文化”(黄色所示)的分布位置偏北面一些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我们为何关注前段的【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的程度,要超过了后段的“朱开沟文化”呢?

因为后者出现的年代偏晚了,几乎和“早商时期”是同时代的~~

而对于”华夏文明”的探源,当然是要探索“商文明”以前的来源地,自然【朱开沟遗址甲类遗存】要更符合年代上的要求!

自然也就是我们关注的重心所在~~~~~~




楼主:gtfz99

字数:134990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更新时间:2020-04-15 08:24:18

评论数:115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