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秦晖(1953~)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学者,“黄宗羲定律”的提出者。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冯天瑜(1942~)
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77)

阵疯未成“名”、未成“家”,也不是什么网络大V、知名学者、学术达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历史发烧友,连“票友”都算不上,无论如何都无法与那些大师们相媲美。
不过,阵疯也有自己的想法。
在阵疯看来,中国自秦朝开始,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已经崩溃了。在之后的两千年里,封建制度虽然偶尔也出来闹一闹,搞个小复辟什么的,但基本上都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在剩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以郡县制度为主,封建制为辅,社会的主流还是郡县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
另外,我们中国人研究自己的历史,应该立足于本国现实,不必照搬照抄外国的模型,更不应该落入俗套,掉进“五阶段论”的窠臼里出不来,那就贻笑大方了。
还有,就是我们这种郡县制度,在中华大地流行了两千多年,普及上亿的人口,覆盖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样庞大的规模,放眼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存在,把它当成一个专门学科进行研究也不是不可以的,完全可以独立成篇,自成体系。
这就如李慎之先生所说:
“作为数量占人类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时间长达两千年的一种模式,完全可以而且应当自立名目。”【121】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李慎之(1923—2003)
哲学家、社会学家,曾任周恩来外交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研究所所长。资深新闻人,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词条摘录于百度)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78)

那么“秦至清”这段历史应该如何命名呢?
在阵疯看来,至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过渡阶段”,一种由“封建制度”向近代“共和制”过渡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时期不仅中国有,在西欧和日本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
例如,西欧有一位思想家,名叫J.E.Swain。他有一句名言:
“专制主义是东方的产物,于西方人的气质不合”【122】。
这句话说起来大气磅礴,可惜明显是吹牛吹过了头,因为这样的过渡阶段不仅东方出现过,在西方世界里,同样也出现过。
根据历史学家王亚南的考证,在西欧中世纪的末期,一些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王权开始兴盛。比如英、法、西班牙等国,相继在中世纪的末期进入到王权时代。
在这些新兴国家里,国王将之前分散到诸侯、贵族、僧侣那里的关于战争、赋税、司法、审判等权力逐步回收到中央,又将他们的封地据为己有。这样一来,国王的势力开始膨胀,一家独大,逐渐占据绝对的优势,其中又以英、法两国最为典型。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79)

英国照比欧洲大陆大约早一个世纪进入到官僚政治时代。到了十八世纪末,官吏的任免权完全操纵在少数政客手中,卖官鬻爵现象非常普遍,政府的职位甚至可以预约。如果你走在十八世纪英国的街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官僚主义”的气息,贪污腐败、贿赂公行,法官对释放罪犯明码标价,甚至还可以讨价还价。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一般认为英国内阁制始于沃波尔任内)沃波尔(Walpole)一度让他的儿子霍莱士(Horace•Walpole)在政府里边儿只是挂个名,然后拿着公款到巴黎去潇洒,享受“沙龙”般的生活……
英国是这样,法国也不例外。
法国照比英国大约晚一个世纪进入到官僚政治时代,但其专制程度一点儿也不比英国差。当时的法国国王像极了中国的汉武帝,他把全国划分成若干个监察大区,然后委派监察使到各地去监察。这些监察使拥有赋税、警察、乃至审判等无限制的职权,后来终于演化成“三十个暴君”……【123】
只不过西欧社会比我们幸运一些,这一段所谓的“过渡时期”非常的短,没过多长时间就真的“过渡”过去了,并没有对历史产生太大的影响。当然了,这并非西方人有骨气、或者与他们的气质不合,而是因为他们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是——工业革命爆发了,资产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并逐渐具备了与专制君主讨价还价的能力。如此一来,西欧王权在兴盛的同时,又与同时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紧密结合,很快就发展到一个工业化和列强争霸的时代。
换句话说,西欧社会从封建制进化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期非常短,甚至可以说是紧密相连。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0)

但是,我们中国社会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由于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工业革命”迟迟没有到来,导致成体系的资本主义经济一直没有出现,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孱弱,无法与专制的皇帝相对抗,最终导致中国一直没有跳出种政体,一直在这种制度里打转转,并由此造成了“朝代的更迭”和“一治一乱”。
其实,我们中国很早就结束了封建时代,进入到郡县时代,而西欧一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的时候才逐渐脱离封建的桎梏,要不梁漱溟先生怎么会说,“中国人在政治上是早熟的”呢!
只不过,中国的封建制度由于结束的太早,没有来得及等到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以及随之而起的工业革命,结果导致我们这个国家只能在郡县制里打转转。而这种制度又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最后居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凭借它自身的能力似乎永远也走不出来。所以在一些外国人看来,中国的历史只有“空间的转换”,没有“时间的推移”(黑格尔语)。
可是到了近代,偏偏又遭遇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那落后的生产力在腐朽的国家机器驱动下,只能用步履维艰来形容,根本斗不过他的强大对手。中国不得不被动地走向开国,被生拉硬拽地走向近代化。虽然在这期间充满了血泪,却也是无可奈何,不可逆转。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1)

那么,这段“过渡性”的历史时期应该如何命名呢?阵疯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经由上面的分析,阵疯认为,研究这一段历史,最主要的,是要抓住两个最关键的术语:
一个是“皇权”,一个是“官僚”。
先说皇权。
所谓“皇权”,“皇”指的是“大”、“绝对”的意思。“皇权”就是至高无上、绝对、不受约束的权力。
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地方的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的一切权力又集中于皇帝。到了皇帝这里,权力就得不到约束了,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限制他。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权威更是膨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没有任何机制可以有效的约束它、制约它,结果就造成了皇权的一家独大。而皇权的这种专制性、独断性、排他性和随意性,又是这种制度区别于其他制度最明显的特征。
再说“流官”。
所谓“流官”,“流”是流动,不能够世袭;“官”是官僚,不是贵族。
因为在此之前的封建时代里,人们在社会上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贵族永远都是贵族,平民永远都是平民,阶层之间不能流动。一般说来,只有世袭的贵族才有资格管理国家,普通的平民要想当官,除非具有非凡的才能、或者遇到特殊的机遇,否则的话,还是死了这条心吧。但是,到了郡县制里就不同了,普通的平民百姓通过一些官僚选拔机制(比如科举制),可以有一定的机率踏进统治阶级的行列,去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不过,这些官僚依然不能够世袭,而是有一定的任期,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所以称之为“流官”。
阵疯认为,“皇权的绝对专制”和“官僚的流动代理”是这个社会最明显的两个特征。所以,我就试探性地将秦朝以后的社会形态定义为:“皇权流官制度”、或者“皇权流官体制”。
以突出和强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2)

当然,这种“皇权流官”概念的提出,阵疯并没有做出多少理论论证,也没有给出太多的案例分析,纯属多年以来自己读史的一点心得和感悟、以及天马行空的一顿胡思乱想,权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我这块儿破砖头能勾引出你的美玉来。
再一次声明,本书余下的内容都是按照“先秦封建、秦后郡县”这样的内容来编排的,并努力探讨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历史现象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历史成因。如果你执意坚持郭沫若那一套“先秦奴隶制、秦后封建”的理论,那么本书余下的内容你也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因为看了也是白看,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也不相为友。如果只是在纯学术的范围内,与阵疯进行有益的讨论,本人愿闻其详;如果是不怀好意或者出于敌意进行人身攻击,乃至侮辱、谩骂、出言不逊,那么阵疯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绝不会留情面。还有就是,阵疯向来反对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论,如果有哪位好事者非要拿他那一套理论来反驳我、污蔑我、甚至嘲笑我,那么我将一笑了之,不予回应。
好了,闲话不再多说,还是让我们赶快开始这离经叛道之旅吧,去探索一下“皇权流官体制”(郡县制)的来世和今生、以及它的内在特征!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3)

第三章 郡县制的形成

他被斩首的那一天,并没有太多悲情的色彩,既没有漫天飞舞的白雪,也没有万人哭号的场面。刑场上整整齐齐跪着十七个人,个个面露菜色,悲痛欲绝。
他有些于心不忍,内心里强压着的作怪因子也蠢蠢欲动。他悄悄对刽子手说:“你还是先砍我吧,我身上有好几百两银票。”
刽子手一见有利可图,便也没有为难他,刀起头落,干净利索,没有让他感受太多的痛苦。等到砍完了一搜他的尸身,从他身上滚出两个纸团来,上面分别写着——“好”、“疼”。
此人便是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古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他硬是用自己的奇才将浓重的戚哀渲染成一股黑色幽默。哪怕是死,也要狠狠地戏弄一下那个被他极端鄙视的时代。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4)

金圣叹(1608~1661),本姓张,名采,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评论,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以及杜甫等诸家唐诗都有绝佳的点评。
金圣叹为人孤僻高冷,思想独立,率性而为,常以才子自居,且狂放不羁,从小就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坏学生”,满脑子都是叛逆思想。据说,他直到九岁时才开始读私塾,这在七八岁年纪便进入学堂读书的古代来说,已属大龄儿童。
但他年龄虽大,却最不听话。在一群摇头晃脑、行为木纳的孩童之间,一脸嫌弃的表情尤为扎眼。先生在前边津津有味地讲解四书五经,他却一脸的茫然与不屑,茫然之后,又转化为困意,索性趴在桌子上睡他个昏天地暗。等到醒来时他还直抱怨,先生讲的东西实在是太无聊了,寡然无味,索然无趣,流于形式,一点干货都没有,干脆,我不学了。说完,他果断地生了一场“大病”,休学!哥不学了,回家自学去!留下一票众师生,一脸的懵逼。
金圣叹虽然不上学,但并不是不读书。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能文善诗,悟性极高,再加上他思想独立,酷爱阅读,尤其喜爱《水浒》、《西厢记》这些在正统士大夫看来,不是黄色、就是暴力、要不就是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反动的“闲书”。
可是,这些闲书到了金圣叹那里,却如获至宝。他发现在他那个时代,居然还有这样不拘于礼法的好书,这才对那个时代没有彻底的绝望。不过从此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完全抛开了课内读物开始疯狂研读各式各样的课外杂书,在离经叛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5)

等到长大变粗之后,他又开始笃信神佛,致力于跳大神事业的研究。他喜读佛经和结交僧人,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由于缺乏“正当”职业,他从二十岁起,就在吴县的大街上摆地摊给人扶乩算命。这事听起来极不靠谱,也确实招来了很多非议,但他却是个中高手,偏偏善察人心,往往能透彻人的心灵,结果呢,将这个占卜算卦事业做的风生水起。
当时,吴县有一个姓叶的人家,接二连三发生倒霉事。先是幼女小鸾在十七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早早死去;随后是长女与世长辞;后来次子因为科举失利又郁闷而死;接着又是最小的儿子早夭……命运之神似乎与他们叶家有过节,几次三番地摧残他们叶家人的性命,到他们叶家来催债。就在这个时候,擅长扶乩降灵的老金来到了叶家。
老金当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事,也没有通彻阴阳、直达阎罗的高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感情上的抚恤、心灵上的慰籍、以及特别地能忽悠。
老金说,小鸾已经投胎成月宫仙子了,和嫦娥平起平坐,身份高贵得很,还说小鸾的前世是苏东坡的小妹,极富才情。为了忽悠叶家人,老金还当着叶父的面,表演了叶小鸾上身、模仿她的笔法做了十七首诗,每一首都极具才情和韵味,唬得叶父喜笑颜开,给了老金一大笔“润笔”费。而那个才女小鸾,据说是曹雪芹构思《红楼梦》时,里边的主人公林黛玉的原型。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6)

老金虽然一生恃才放旷,但他并不适合科举,不适合这种所谓的“人才”选拔程序,或者说,他不愿一板一眼地去履行科举的步骤,而且每一次参加科举,他都能把主考官气地七窍生烟。
其实,金圣叹本名张采,第一次参加乡试时,主考官给出的文章题目是“西子来矣”。也就是让大家以越国的西施出使吴国为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在金圣叹的内心当中,当然是强烈反对八股文的,认为八股这东西只能残害人的心灵,毁掉人的创造性。他一看题目,坏水立马就冒了出来,充分动员起身体的每一个幽默细胞,提笔写道:
“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主考官一看,气得登时语噎,直接批复道:“美人来矣,秀才去矣!”
让他回家了,也幽了他一默。
还有一次,考试题目是:“如此则动心否乎?”
这句话本出自于《孟子•公孙丑》。
根据史料记载,齐国人公孙丑曾经询问孟子:“如果让您当齐国的卿相,您敢不敢接这个活啊?”
孟子回答:“我四十不动心。”
意思是说,我孟子已经四十岁了,你说我动心不动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当个卿相算啥,我已经身经百战,见识多了”。
老金看完题目,幽默的细胞又开始炸裂。他提笔写道:
“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动动动(此处共有39个“动”字)……”
主考官不解,叫来老金问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老金说:“如果在鸟不拉屎的山谷里捡了一万两黄金(反正没人知道),或者在香烟袅袅的荒郊野地遇到一个美人儿(可以嘿咻)……哇咔咔……你说动不动心?”
主考官当场晕倒,爬起来又问:“你这39个‘动’字,又是什么意思?”
金圣叹说:“孟子四十不动心,那么前39年就可以动啦,哇咔咔……”
主考官再一次晕倒。
……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7)

就这样,老金来来回回地恶搞了好几次,每一次的搞法都不尽相同,不仅把主考官搞的精神崩溃,也使自己一次一次名落孙山,还被取消了好几年的考试资格。
当然了,老金也没打算真的去考什么科举,因为他内心里是瞧不上科举的,认为那都是一群迂腐之人在集体做一件迂腐之事。而老金本人并非没有才华,不是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没有才能,做自我安慰。等到再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老金只能冒用乡人金人瑞的名字去报考。只不过这一次老金学乖了,老老实实地发挥出真实水平,把文章写得陈词老套、迂腐不堪,酸得牙都快掉出来了。结果呢,居然高中第一名!
等到主考官们得知这个金人瑞就是原来那个张采时,内心又一次崩溃。老金你干什么,不带这么玩儿的,这不是拿我们寻开心吗?
好在,老金已经去意已决,并不留恋官场仕途,发誓不会出来做官,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否则的话,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事情。不过经此一事,老金也不禁一声长叹:“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
遂改姓“金”,另取字“圣叹”,也就是后来的金圣叹。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8)

在皇权流官社会里,人民是没有什么权力的。统治阶级虽然整天叫嚷着“天下大事,匹夫有责”,可是,真要遇到了大事,从来不让老百姓参与,就更不要提管理国家了,就连评论几句、发发牢骚都不行,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甚至连士大夫阶层在写文摘句时,也必须字斟句酌,小心翼翼,生怕招来杀身之祸。而金圣叹偏偏又管不住他那张破嘴,有事没事总要叨咕几句,既然时政评不得,那就去评书吧。
于是,就有了文艺大批评家金圣叹。
大约从崇祯十四年(1641)开始,老金开始点评小说《水浒传》。等到清顺治十三年(1656),他又开始点评王实甫的《西厢记》,后来又相继提出了“六才子书”的说法,是历史上第一位抬高通俗文学的批评家。
金圣叹的点评很有意思,他很重视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明里暗里评论时政,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某些方面确实非同凡响,其真知灼然可见一般。但老金的评论又与其他文人不同,其他的文人一般也就点评点评罢了,或者仅仅限于圈点重要人物或简单写几句评语了事,可老金不,他嫌这样的做法太不过瘾,在读前人原著时,读着读着,感觉作者写的内容不符合他心意,就直接改动原文。比如,《水浒传》的后五十回(一说三十回)他读起来很不爽,就直接删掉。他一边删,还一边为自己的才情喝彩!直到点评到梁山好汉排座次,卢俊义做了噩梦,老金就不想评了。因为他太爱《水浒传》了,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也许他不允许自己所钟爱的人物有悲剧的结局吧。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89)

可是他这一不点评,不得了,因为他的点评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在全国积聚了大量粉丝。他这边儿的点评刚一出来,那边的书商就把他的文字刊印出去,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他这一不点评不要紧,大家的心情可想而知,只能无奈地承认大师就是任性。
老金一时成了文化界的大V,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热烈追捧,据说连当时的顺治皇帝都是他的铁杆粉丝,而后来的大贪官朱国治被吴三桂一刀咔擦掉祭旗,据说,就是因为朱国治冤杀了金圣叹,而导致吴三桂(以及他老娘)追不上老金的帖,这才泄私愤动了杀心。
金圣叹向来看不起官僚阶层,认为这就是一群尸位素餐、鱼肉百姓、见利忘义、没有民族气节的畜牲,甚至连畜牲都不如。这样的思想即使放到他亲舅舅那里也不改初衷。
老金的舅舅名叫钱谦益,在历史上很有名,是当时江南一带文坛的盟主。钱谦益先是在明朝做官,后来李自成进北京,他又给李自成当书记员。李自成败出北京城以后,他一路南逃,逃到南明小朝廷那里投靠了奸相马士英。等到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小朝廷就要不保了,钱谦益又有了新打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本想投水自尽,以身殉国,可是以“水太凉”为由,不敢跳了,这一点还不如他妓女出身的老婆柳如是,人家至少还跳了,死没死成另当别论,但表演的功夫总还要有吧?后来他摇身一变,屈膝投降,当上了清朝的大官。这样的民族气节,三姓家奴,显然入不了金圣叹的法眼。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90)

有一天,钱盟主做寿,金圣叹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不得以,只好前往祝寿。席间,老金板着脸,低着眉,颔着首,神色木然,一语不发。众宾客仰慕老金的才华已久,纷纷起哄要他给舅舅写一副贺寿的对联。
老金也不推辞,手握斗笔,饱蘸浓墨,稍微想了一下,大笔一挥,写道:
“一个文官小花脸。”
众人一见,大惊失色,以为他又要出什么幺蛾子,埋汰他的亲舅舅。在一旁观看的钱大盟主正在捋须的手,也禁不住为之一颤。
接着,老金又写下“三朝元老”几个字后,大家这才长嘘了一口气,以为他又在玩“这个老娘不是人 , 九天仙女下凡尘”那一套柳暗花明的意外惊喜。
谁知金圣叹冷冷一笑,也不搭话,“刷刷刷”接着往下写,写完之后,把笔一掷,拂袖而去。众人一看,只见金圣叹写下的十四个字是:
“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钱谦益一见,两眼翻白,差点儿没背过气去。
这就是金圣叹,就是这么任性。
不过,经过如此一骂,老金与舅舅之间也算是彻底划清了界线,舅舅失节之名从此与他再无半点儿关系。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91)

按理说,金圣叹是极度排清的,认为满清统治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而,顺治皇帝偏偏又是他的铁杆粉丝,在看过他的作品之后,大加赞美,说“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老金在得知顺治的评价后,非常高兴,感激涕零,这让一直视清廷为蛮夷戎狄的老金居然“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可是没过多久,顺治挂了,临终时还留有遗言,说是要整顿吏治。本来,这只是一种权术手腕,当不得真,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没成想,天真的老金居然信了。
顺治十八年(1661),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了追缴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的普遍愤怒。
这年三月,金圣叹与一百多名士子到孔庙聚集,借着悼念顺治帝驾崩之机,发泄积愤。他们还给江苏巡抚朱国治呈上状纸,要求罢免任维初。但朱国治早就跟地方官沆瀣一气了,他指使任维初,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杖毙一人;一面又以“诸生倡乱抗税、惊动先帝之灵”的罪名逮捕了一批带头的人,其中就包括名声最响的金圣叹。经过提审、刑讯、以及严刑拷打,金圣叹等十八位秀才共121人被判以谋逆之罪,秋后斩决,此案便是为震惊天下的“哭庙案”。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92)

不过,关入死牢的老金也没闲着,他央求监狱的看守给自己捎出一封家信,并一再叮嘱看守千万不要让任知县知道了。看守当然不会听他一个穷秀才的酸话,拿到家信就屁颠屁颠交给了任知县。任知县“疑其必有谤语”,于是打开来一瞧,只见上面写道: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食,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
知县对于老金的意思当然门清,他苦笑着说:“金先生临死前还骂人,拿我当大儿子占便宜……”
等被押往到刑场后,老金依旧泰然自若,他向监斩官索酒畅饮,饮罢大笑,说: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老金有两个儿子,一个唤作梨儿、一个唤作莲子(小名),都到刑场来给他送行。老金虽然心中难过,可是不想让儿子看到,于是为了安慰儿子,泰然自若地跟他们说:“哭有何用,来,我给你们出个对联来对。”
于是,吟出了上联:
“莲(怜)子心中苦”。
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死去活来,哪里还有心思对什么对联啊。可金圣叹镇定自若,他稍加思索便说道:“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们对下联。”
他吟出下联:
“梨(离)儿腹内酸。”
上联的“莲”与“怜”谐音,下的“梨”与“离”谐音,堪称绝对。而在一旁围观的士绅百姓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93)

等到行刑的那一刻,老金请求刽子手先拿自己开刀,还说自己藏有银票,算是给他们的谢礼。刽子手一见有利可图,也不难为他,出手果然痛快,刀法利落,没有让他感觉太多的痛苦。等到老金死后,刽子手在他身上只搜到两张纸条来,一张写个“好”字,一张写个“疼”字。
好疼!
难道仅仅是身体上的疼痛吗?
那一年,老金53岁,他就算是死,也没有忘记狠狠地戏弄一下知县和刽子手,连带着也戏弄一下那个让他极度看不起的时代。
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呢?
就是——皇权流官体制的时代!

楼主:一阵疯818

字数:3043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31 05:42:38

更新时间:2019-06-03 15:20:02

评论数:118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