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cp]《历史的侧面》(251)

另外,秦始皇和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总感觉自己的王朝会千秋万代、江山永固、万世长存、乃至无穷无尽,所以他规定,皇帝的序号一定要按世序进行排列:
第一代称“始皇帝”,第二代称“二世”,第三代称“3世”,第四代称“四世”……往下以此类推、乃至千秋万世,"传之于无穷"。
好像真能够千年王八、万年龟似的。
所以,《汉书·地理志》上说: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于是乎,后人每每谈起“废封建,置郡县”的重大历史事件,总是习惯性的将这一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改革“花环”,毫不吝啬地扣在秦始皇的头上。殊不知,以郡县制代替封建制这种改革思路,并不是由秦始皇首创的,也不是从他那个时代才开始的,而是经历了上百年的酝酿和发展。从春秋时代之始,各大诸侯国就在积极探索郡县制,到了战国时期,又大力实践,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又率先垂范,在一国之内首先大面积铺开郡县制。等到秦始皇一统华夏、横扫六合,在全中国范围内强力推行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的时候,郡县制度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已经相当成熟。
秦始皇所要做的,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跟、努力向上再摘取一颗桃子而已,而这个桃子就是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皇权流官专制体制”。
换句话说,这是先前法家改革套路的一种延续和加强,相当于升级版的郡县制。
秦朝初年这场关于“封建”和“郡县”的大辩论,与其说成是辩论,还不如说成是一场政治作秀,是对旧有的封建制度的一次公开宣判。不管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否能跟得上形势、是否能与时俱进,“废封建、置郡县”的历史潮流已经是一种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用唐朝大思想家柳宗元的话来说,就是郡县制代替封建制,“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意思是说,这种趋势不是圣人的执意而为,而是历史的大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那么,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呢?[/cp]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cp]《历史的侧面》(252)

制度的区别

说到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感受都不太深,因为我们打小就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沐浴在春风里,准备跨世纪,是在这种“体制”里泡大的,所以,也就摸不清这种制度的脉搏。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因为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没有对比,也就没有杀害。我们把这俩“货”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你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了。
首先,是双方的传承方式不同。
封建制属于“世袭制”,一旦受封,世代相传;而郡县制属于“任期制”,官员担任官职都有一定的任期,绝对不允许世袭。
这是因为,封建制萌芽于夏朝,发展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碍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中央无力完全有效的控制地方,不得已,只好将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戚、功臣和先贤之后,让他们到地方上分片包干管理。无论是谁,一旦受封,都将世代相传,包括他们的封地、统治权力和爵位。
而郡县制与之则完全相反。
郡县制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铺开。在郡县制里,皇帝不再裂土封侯,而是将全国疆土划分成郡县,选拔非世袭的职业官僚进行直接的统治。而且,这些官僚均由皇帝(或上级部门)任免,干得好就干,干不好就滚蛋,实行任期制,绝对不允许世袭。[/cp]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cp]《历史的侧面》(253)

其次,双方的所有制形式不同。
在封建制里,土地的所有制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是一种“王有制”。
所谓“王有制”,意思是全天下的土地、人口和财富,都属于周天子(周王)一个人所有。这听起来很吓人,但也只是那么一说,因为周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很难有效管理全天下那么一大片疆土,他实际能够管理的区域,也就首都周围一块儿名叫“王畿”的地方。在王畿之外,土地和人口全都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分片包干管理。在各大诸侯国内,如果诸侯国君感觉地面还是太大,根本管不过来,那就留下一块“国君直属领地”,然后将其余的土地和人口都分封给大夫。如果大夫仍嫌土地和人口太多,管不过来,就继续向下分封,直到最底层的贵族——“士”。
由于土地分封到户,并由各级封建主直接管理,上级封建主一般不得干涉,所以土地在名义上虽然是“王有”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各级封建主的个人私有的。
但在郡县制里就不同了,由于土地不再分封,而是划分成郡县,这就使得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无时不刻不在皇帝佬的控制当中。实际上,西周时代所宣扬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的说法,直到秦朝以后才真正得以实现,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口号,直到秦朝以后才真正得以实施。
但碍于皇帝佬毕竟只有一个人,碍于他个人的能力和精力的限制,他无法做到每时每刻都有效监管自己的财产,这就使得天下的财富经常处于一种“产权”和“治权”相分离的“无主”状态。这在客观上反过来又造成了一种“公”的结果,天下反而成为一种“公器”。比如,柳宗元在《封建论》上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也就是说,封建制建立的初衷虽然是“公”的,但其结果却是“私”的;而郡县制的初衷虽然是为了一己之“私”,但其结果,却又造成了一种“公”的状态。
郡县制反而成为“公天下”的开端。
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详细论述。[/cp]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cp]《历史的侧面》(254)

再次,双方的管理方法不同。
在封建制下,各级封建主在管理自己封地时,享有近乎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大权,甚至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私家军队,上级封建君一般无权干涉。而在封君的政府里打工的工作人员,也大都是贵族出身,因为他们的爵位是世袭的,官职是世袭的,俸禄也是世袭的,所以又称之为“世卿世禄”。
但是放到郡县制里就不一样了,非世袭的职业官僚在他的管辖区域内,一般只有单一的权力。比如征个兵、收个税、办个科举、断个案、征发个徭役什么的,绝对没有割据一方的实力。而且,皇帝与官僚之间也属于雇佣关系,官僚只是皇帝的打工仔,皇帝是官僚的雇主,授予他们官职、发给他们俸禄,属于“俸禄制”。
还有,就是双方的指导思想不同。
封建时代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是儒家思想!
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
关于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
也许有人会说,阵疯你竟瞎掰,儒家思想不是秦朝以后被各个朝代一直奉为圭臬的指导思想吗?怎么到了你这里,就变成了封建时代的指导思想了呢?我们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实话实说啊,阵疯可真没有骗你们,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确实是为西周封建制服务的,不是为秦朝以后那种郡县制服务的,这从孔子思想的内核就能看出来。[/cp]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55)

首先大家要明白,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在春秋时期。在那个时代里,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术下移、礼乐崩坏。诸侯们不尊王了,大夫们也不尊诸侯了,甚至连下边的陪臣也不尊主子了。各种弑君、弑父,杀子、杀主、犯上作乱的事情层出不穷,这些都让孔子感到深深的忧虑。
怎么办呢?
孔子想到了“周礼”。
实际上,孔子是“周礼”问题专家,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周礼。孔子的学术水平也主要体现在对周礼问题的研究上。
那么,周礼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当然是用来为西周那种封建制服务的了。
想当年,“周公”老先生(也就是周公旦)发明出周礼,就是为了他所建立的那一套“西周封建制”服务的,不是为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服务的。双方在执政理念方面完全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维护的对象自然也不相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非要拿着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本人的思想)去指导秦朝以后推行的郡县制,自然会感到特别的别扭,会招来各个方面的掣肘。
比方说,孔子一再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说,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做儿子的样子。
为什么必须这么说呢?
因为,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56)

因为在先秦时期的封建制里,各个阶层的身份是相当固化的,基本没有上下流动的可能。做天子的永远是天子,做诸侯的永远是诸侯,做大夫的永远是大夫,做士的永远是士。对于普通庶民来说,你可能累死累活奋斗一辈子,到头来,仍然是一介庶民,永远也成不了贵族。
如果某一级封建主很有“上进心”,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比如,一个诸侯觉得做诸侯没意思,非要当天子(比如楚子就非要当楚王),那么,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天下的动乱和社会的动荡。再比如,某一级大夫不想当大夫了,非要当诸侯(比如“三家分晋”)。那么,他必须干掉上一层的封建主(也就是诸侯国君),然后自己才能当诸侯。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诸侯国内的混乱不堪和政治纷争,而一旦起纷争,老百姓就要遭殃了。
再举个例子,孔老夫子穷其一生都在强调——做人要各安其位,各谋其政,各司其职,不得僭越。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也太“佛系”了,简直迂腐不堪,人怎么能没有上进心呢?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治世之良药。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各阶层的身份是极端固化的。你是什么阶层的人,永远都是该阶层的人,相互之间几乎没有流动的可能。为了体现这种等级上的差别,“礼”就成了一种标签。
比如,什么样级别的人应该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款式的衣服、住什么规格的房子、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听什么样的歌舞、泡什么样的妞……都有详细的规定。这就相当于今天的科级、处级、厅级干部,可以乘坐不同标准的公车一样,不能越级。一旦越级,就成了“僭越”。一旦僭越,必然会引起纷争。而一旦出现纷争,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当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个大夫居然使用八行八列的劲舞团表演歌舞这样的“小事儿”时(“八佾舞于庭”),居然气得七窍生烟。他拍桌子大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注: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根据《周礼》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享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按规定只能享用四佾)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57)

那么,在郡县制社会里,该使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
答案是——法家思想。
大家注意了啊,敲黑板、划重点了啊!郡县制度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传说之中的儒家思想,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被历史的表面现象给蒙蔽了。
那么,为什么说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呢?主要是因为:
第一,郡县制本身就是按照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不是按照儒家思想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边的“商鞅变法”部分已经详细论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郡县制要想高效的运行,也必须按照法家的规律办事才可以,使用其他一切思想到了郡县制这里都会表现的水土不服,都会导致社会运转的失灵。比如,后人试图使用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来修正法家的偏激,可结果呢,偏激没怎么修正好,反倒是衍生出许多其他的祸患,比如“道德至上”、“不重视生产劳动”、将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以及“华夷之辨”等等。
还有,就是到了汉朝以后,儒家思想虽然被强行拉了进来,当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在后台运行的仍然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只不过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幌子,是一块儿遮羞布,统治阶级仍然按照法家这个思想内核来治理国家。
这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或“儒表法里”。
关于儒家和法家互相掐架的内容,我们在后面会专门开辟出一章进行详细的讲解,我们这里先把郡县制的部分说完。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封建制的社会结构类似一个“金字塔”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封建制的社会结构类似一个“金字塔”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58)

在封建制社会里,社会的结构类似于一个“金字塔”。处于最顶端的是周天子。周天子的下一层是几十、几百、乃至上千个诸侯。诸侯的下面一层是数量更多的“大夫”。在大夫之下,则是数量更多的“士”。
到了士这一级,已经属于贵族的最底层了。在往下就不再是贵族,而是数量极为庞大、成分最为复杂的平民,或者称:“庶民”。
封建制的社会结构是这样一种层和层之间有联系、但联系的并不十分紧密、且等级分明、结构松散的“金字塔”型结构。
但是到了郡县制里不同了。在郡县制度下,社会的壁垒基本上都被铲平了,贵族阶层被消灭,社会的等级差别变得异常单调。其中,居于等级制高点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皇帝,他独一无二,无可替代。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则是广大的平民,他们人数众多,数量庞杂,但位卑言轻。
处于两者之间的则是一定数量的官僚阶层(包括少数的“王公勋戚”),他们没有皇帝的特权,却是皇帝的雇员,借着皇帝的权势狐假虎威,同时又是皇帝统治人民的工具和爪牙。
这样一来,社会上就出现了三个层次:皇帝——官僚——平民。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郡县制的社会结构类似一个“枝层”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59)

所以说,郡县制社会并不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而是一个“枝层”式结构,层与层之间连接很紧密。它的最顶点是皇帝,最底层是平民,夹在二者中间的则是规模非常庞大的——官僚阶层。
由皇帝这个顶点向下辐射,由皇帝辐射到大臣,由中央辐射到地方,从而形成一张密闭透风的大网,将触角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妄图集中一切、控制一切、干涉一切、管制一切。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张“大网”的功能,我们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该网络的主体结构——官制。

我们知道,郡县制的大面积铺开,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来首先完成的。但是在秦国这一个地方搞郡县制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又是两码事儿。
在秦国的商鞅变法之前,中华大地还基本处于贵族政治的状态。因为土地都分封出去了嘛,所以各大诸侯国的行政系统都非常简单,就是一个“相国”(又称“相邦”,汉朝时因为要避刘邦的讳,才改为相国),带领几名小兵(比如“史”、“书”、“司空”、司寇之类的),组成一个国家常务委员会,处理一下日常杂事儿。如果遇到一些特别重要的大事件,就将各大家族的头领们都召集起来,召开一个御前会议,商量商量对策。
这些人的职务既不固定,所辖的权力职责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土地、人口、财产都分封出去了,都已经“包干到户”,所以,对于地方上的事务,上级封君并不关心,他们也没权力关心。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60)

其实,在先秦时期,国家最大的事情只有两个,一个是打仗,一个是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到了商鞅变法以后就不同了,由于国土和人口不再分封,都由皇帝直接管辖,这就使得全国的各种杂事儿都要汇集到皇帝那里去。而这些杂事儿,往往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牵扯到方方面面,仅凭皇帝佬一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都干不过来的。
干不过来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他只好雇佣非世袭的职业官僚替他打理,帮助他处理政务,由此也就产生了官制。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各种官制,包括行政、司法、监察和军事制度,差不多都是在秦朝时期草创的。秦朝在这方面,拥有多项知识产权。
简单说来,郡县制度下的官制,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中央官和地方官。
中央方面,官制非常清晰,分为“皇宫”、“相府”和“卿寺”三大部分。他们的首长分别是皇帝、三公和九卿。
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九卿是政府部长。
“三公”里的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实行“三权分立”,啊不!应该称为“三权分列”应该更合适一些。
中国古代可没有三权分立,只有三权分列,别看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可差着十万八千里。一个代表着现代共和制,一个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皇帝专制。
而“三权分列”的官制相适应的,则是“三公九卿”制度。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61)

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向皇帝负责,接受皇帝一个人的考核,最终使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
在三公之下设有“九卿”,具体说来就是一些管粮的、管钱的、管司法的、管外交的、管皇亲国戚的……
相当于现在中央的各类部长,其主要职责分布如下: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皇家祭祀;
光禄勋,负责宫殿大门和宫中宿卫;
卫尉,负责宫城保卫;
太仆,负责皇宫车马和皇帝出行;
廷尉,负责司法刑律;
大鸿胪,负责蛮邦事务;
宗正,负责皇亲国戚;
大司农,负责国家经济;
少府,负责工商税务(用作皇帝私房钱),以及皇帝的饮食起居、医疗保健、文化娱乐;
中尉,负责京城保卫;
……
可是你会发现,这里除了大司农(财政部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部长)、廷尉(公安部部长)和中尉(首都卫戍司令),可以勉勉强强算是中央政府的官儿,其余的只能算是皇帝的家臣。比如:光禄勋相当于皇宫传达室的主任兼侍卫队长,卫尉是皇家的近卫军司令,太仆是皇家的马车夫,太常、宗正、还有少府,则更像是皇帝的大管家。
这实在不太像是政府,更像是某个大户人家,可是郡县制的国家本身就是家国一体、公私不分,奉行的是“家天下”的主张,为的是确保一家一姓的独裁统治,这也算是一种封建残余吧。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262)

要说起秦朝以后的官制,最主要的不在于中央,而在于地方。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
在地方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先秦封建时期遗留下来的采邑制度,而是“废封建、置郡县”,将郡县制度推广到全国。
首先,秦中央将地方划分成一个一个的郡。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一个郡之内的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郡的下边又划分成若干个县。县设县令或县长(大县为令,小县为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等助手。
一县之内又划分成若干乡,乡下有亭、亭下有里(相当于村、屯一级)。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做过秦朝的亭长,相当于今天的村治安联防队长。
所有这些地方行政机关,都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不像封建制度那样是一些具有独立性质的地方割据政权。
它们直属于中央,向中央负责,受中央监督,被中央控制,是中央伸向地方的触角和毛细血管。地方上的一切事务,包括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政务最终都要汇集到中央,由中央来裁决,由中央来统一指挥。
所谓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最终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创立的这种官制,基本上被后来的统治者们所继承,并且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比方说明朝吧,明朝的官制是历朝历代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它完全由中央的皇帝向外辐射,由中央辐射到地方,由京师辐射到各级省、府、州、县、乡、里……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实,秦朝距离我们还比较久远,描述起来也不太方便,我们不妨拿距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朝来说一说。
如下图所示。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明朝的官僚系统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cp]《历史的侧面》(263)

想必大家都看过大导演陈凯歌指导的电影《无极》,这是一部“魔幻史诗”般的大片。但相比于《无极》,我更愿意看它的姊妹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哈哈(请允许阵疯先猥琐一下)!
在《血案》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电影将“王城”比喻成“圆环套圆环娱乐城”,阵疯觉得这个比喻非常恰当,正好可以突出王城的建筑特点。
说来也是巧合,朱元璋设计的这一套明朝的官僚系统,也属于一种“圆环套圆环”的格局。
在此格局中,居于中心的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帝国至高无上的大独裁者,他精神上被神话(天子),人格上被异化(民无二主),身体上被兽化(龙),意识形态上被儒化(圣人),其专制的权力具有极大的独裁性、专断性、排他性和随意性。
第二个圆环是紫禁城。
紫禁城里有两类机构,一类是宦官机构,比如司礼监;一类是与外朝联络的机构,比如内阁、六科。这些机构的官员上班叫“入直”,“直”通“值”,是通假字,入直就是去紫禁城值班。这两个机构属于皇帝的贴身秘书班子,称为“内朝”。
内朝之外是“外朝”。外朝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也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文武百官”。
第三个圆环则出了紫禁城,是中央政府的办公机构,办公地点设在今天的天安门广场那个位置,在明朝时称为“丁字街”。这里分布着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等各类职能衙门。不过,都察院和六部里的刑部却不在这里,大致在今天的西单附近。都察院,刑部以及大理寺又合称“三法司”,位置在今天北京的民族宫。[/cp]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cp]《历史的侧面》(264)

至于四环之外就出了北京城了,到了地方上省一级的机构。因为害怕地方势力坐大,尾大不掉,朱元璋在最初进行“制度设计”时,有意将省一级的职能进行了拆分,不再设置郡守、州牧这种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而是将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分成三份:
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监察;
都指挥使司,主管军事。
也就是将民政、司法和军事三权分开,设置三个省长。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分解地方权力,让他们分别向中央负责,且互不统辖、相互制约,防止他们在地方上势力坐大,尾大不掉,最后威胁中央的安全。不过,这样的做法虽然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却也使得地方上的行政效率极为低下,遇事相互推诿、互相扯皮,官员虽多,但办事儿的却很少。
在往外边一圈就到了“府”一级,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
再往外边一圈是县,县是最低一级的官僚机构。
出了县这一级,下边就没有“官”了,管事儿的人都称做“吏”。明清以后,“官”、“吏”殊途,差使差不多,地位却差别巨大,关于这一点,我们后边会单独介绍。
在县政府以下,城内设“坊”,相当于今天的街道办事处,坊有坊长;临近城市的称为“厢”,厢有厢长,相当于今天的治安联防队长;厢下还有“乡”,乡有乡长;乡下还有“里”,里有“里长”;里下还有甲,甲有甲首,相当于今天的村支部书记或者村生产队的大队长。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行政机构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行政格局。[/cp]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试一试,版主别删!

口令 红包挂还在吗 抢红包

http://hongbao.tianya.cn/m/grab.html?hbcode=1810101404385240980067&offerid=80272664&platform=android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cp]《历史的侧面》(265)

但是,光有领导班子还不行,还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指导思想才行。因为郡县制建立的目标,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加强皇帝本人的集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些代表封建分权思想的贵族阶层必须被废掉才行,同时扶植起“非世袭的职业官僚”阶层,让他们到地方上去代理行使皇帝的权力(也就是“代理皇权”)。
但是,在郡县制的运行的当中,皇帝佬逐渐发现,这些新兴起来的官僚阶层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往往利用职务之便徇私枉法、贪污腐败、营私舞弊、鱼肉百姓,甚至联合起来合起伙地骗取皇帝家的财产,而且把皇帝唬得一个愣、一个愣的,甚至比那些已经被消灭了的贵族阶层,还要可恶!
所以,有必要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才行
谁让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呢!
即使是那些精挑细选才选拔出来的官僚阶层,也不例外!
那么,用什么思想呢?
这个时候,使用儒家思想来管理官僚集团就不太合时宜了,因为儒家思想是为“封建制”服务的,不是为“郡县制”服务的。郡县制自有它自己的一套成型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法家思想。[/cp]

楼主:一阵疯818

字数:3043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31 05:42:38

更新时间:2019-06-03 15:20:02

评论数:118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