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旅游休闲 >  国家宝藏(三)我在故宫看文物

国家宝藏(三)我在故宫看文物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翠镂雕桃蝠纹香囊 ,翠质绿色,似盒,可扣合,用于贮存香料。翠玉象征君子之德。
翠雕花碟纹叶式佩,佩翠质绿色,颜色较均匀。佩为椭圆形,两面雕成荷叶式,正面雕有蝴蝶和海棠花叶各一,上系碧玺结珠,上下各有米珠一组。佩之叶脉雕刻的生动细腻,惟妙惟肖,配以粉色结珠尤显清新雅致。
金累丝点翠嵌珍珠香囊,香囊周身由镂空的累丝花瓣组成,上下均有丝绳及红色珊瑚珠为饰,一端置插纽,可启闭。清代香囊种类繁多,金质香囊多镂空,用以放入香料或鲜花的花瓣,系于腰间,是珍贵精美的佩饰之一。此香囊九成金质,长方委角形,周身由镂空的累丝花瓣组成。两面均有嵌珍珠花树,叶为点翠,边沿镶嵌绿松石珠一周。香囊上下均有丝绳及红色珊瑚珠为饰。中空,一端有一活动插钮,可启闭。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金花丝嵌宝石瓶中插有铜镀金铲一柄,箸一双。铲用以铲香灰,箸用以夹香料。铲面正中为团寿字,四周围有蝙蝠,取义福寿双全。

金嵌宝石炉、瓶、盒,清,古代读书人在书案上用炉焚香,以为高雅。金花丝嵌宝石炉、瓶、盒就是焚香的一套用具。炉的盖、耳、足、座都是金花丝嵌红、蓝宝石和绿松石。

金花丝嵌宝石梅花式盒是盛香料的器具。当时用的是檀香、沉香、龙涎香、切花香等块香。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金錾花卉纹嵌宝石盒 金嵌宝石镂空花卉纹八方盒,精致典雅。盒上以镂雕、累丝及镶嵌三种工艺组成不同的纹饰,共镶翠、蓝宝、红宝、碧玺等上好的各色宝石318粒之多,展现出皇室用品独有的雍容华贵气质。清代金器承袭明代金器多镶嵌的特点,而纹饰较明代又繁缛复杂。据史料记载,清帝废除后,1928年12月5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清查颐和园物品委员会在仁寿殿共清点出两件与此件相同的金盒。
通体镂雕、錾刻花卉纹,中心为碧玺雕牡丹花、翡翠叶、周边嵌红、蓝宝石、翡翠、碧玺。盒壁镂空花卉纹,四周嵌红、蓝宝石、翡翠、碧玺框。此盒工艺精致,运用镂雕、錾刻、镶嵌等多种工艺手法组成纹饰。镶嵌各种宝石共计三百一十八块,所嵌宝石皆磨成圆形。为典型的清代广州制品。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乾隆翡翠嵌珠宝鱼式盒,翠色青绿。盒为鱼形,两半相扣成盒。鱼身有细鳞纹,鳍、尾、鳃部嵌有红宝石。盒内刻有乾隆御制诗 《咏痕都斯坦玉鱼》。据诗而知,乾隆皇帝认为此件作品为痕都斯坦玉器,但这种玉料主要产自缅甸,鱼上宝石的镶嵌方式也与痕都斯坦玉器有别,一些学者认为此盒是清宫廷所制。

红宝石雕佛手,此宝石重667.69克拉,色深红,以整块红宝石雕琢而成,形如握紧的拳头。这颗半透明红宝石原料都来自缅甸,也是清代时期缅甸国向清朝进献的贡礼,堪称无价之宝。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O(∩_∩)O哈哈~看宫斗剧看多了,宫廷首饰也看多了,某宝买的假首饰,戴着玩。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看完首饰,可以暂时出来去一趟旁边的宁寿宫,这里是仿坤宁宫的规制而建的。碰见了几个穿汉服的妹子。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十个不能敲的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国家宝藏》中梁家辉介绍的珍宝。



石鼓共十只,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石鼓文”数目不等,共700多个,但是原石阅世已久,残缺过半,只能靠前朝留下的拓本。每个字有两寸见方,当时的金石学家没有见过这种字体,后来认定这个是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间的大篆,被称为石鼓文。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一眼千年,大家都去看珍宝了,来这里人倒是门可罗雀。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吾车》诗篇歌颂秦昭襄王定蜀之事,关键时间点为昭襄王六年司马错定蜀之时,即公元前301年秦公出猎的情景。盛言车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随从张弓射箭,追赶猎物的场面。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00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正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心生好奇,责令州府官员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石鼓玩。
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当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百官出逃,为躲避战祸,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汧殹鼓”描写的是千河的美丽景色。原文大意为:“在婀娜杨柳笼罩之中,汧河里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鲇鱼、鲤鱼在水里成群结伴,君子在垂钓,有很多小鱼在缓缓游动,白鱼正在抢食水草,黄白相间的鱼便鱼,影子照在河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这是多美的意境,让人感叹,使人陶醉。


石鼓被掩埋两年后,“安史之乱”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陈仓石鼓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请朝内的名家主持挖掘。韩愈还因此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但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奏折在朝堂上被积压了8年之久。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于是,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当地孔庙。
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这就是后来曾经轰动天下,也常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作原石鼓。


“田车鼓”: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原游猎的盛况。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9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中呆得并不安稳。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间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令人痛惜的是,风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运一空。陈仓石鼓,在乱世中重新遁迹于草莽江湖。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群如障,非常热闹。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当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并逐步剿灭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全国的经济与文化在短短数十年得到恢复,并取得了飞跃。当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书画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闻得此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10块大石,试图投君王所好。
司马池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迹。
心急的司马池施展了画蛇添足的拙劣招数,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做伪。很快,他便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这一招果真让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奖。
只可惜,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9面石鼓现世,又经历造假风波,因而失踪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动天下,坊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到了风翔后,石鼓残断的历史才获得转机。

“霝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汧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向传师是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最初与石鼓的渊源,来自于他重金求来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在对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时,他意外发现,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但事实上,“作原石鼓”已遗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问世,否则宋仁宗又怎会满天下张贴黄榜以高官与重金相求呢?
“作原石鼓”拓本的发现,令向传师彻夜难眠。经多方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源自关中的太氏家族。唯恐夜长梦多,他立刻便备马出发。
当抵达太氏村庄后,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原来,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于瘟疫。官府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财产全部烧光。这个噩耗,对于千里跋涉而来的向传师而言,可谓晴空霹雳。

“吴人鼓”:记述虞人为秦公献祭而奔忙。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身心疲惫的向传师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隔日清晨,向传师被后院传来的磨刀声惊醒。原来,客栈后面一个屠夫正在磨刀,向传师循声走到屠夫门前,只见屠刀被磨得寒光闪烁,而令向传师一惊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虽然破旧却有几分石鼓的风貌。他走近细看,磨刀石上隐约浮现的一些熟悉的字迹依稀可辨。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不久凤翔知府接到一封向传师的书信。于是,连夜调集军兵赶往关中,护佑石鼓与向传师回到风翔。随即又将石鼓送往汴梁。向传师因寻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诸多封赏,并获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终得团圆,但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却仍在继续。

“作原鼓”:记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场景。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个书画皇帝。在对待石鼓的问题上,他不仅继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痴迷,更多了一重溺爱。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随后,又被他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日后,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东北荒原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
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吾水鼓”:叙述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于凤翔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

“马荐鼓”:记述打猎而归时路遇之情景,现在上面一个字也没有了..........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然而,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稳日子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仓皇筹备撤退,将国宝文物大量地转运至台湾。此时,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陈仓石鼓,被仓促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终得保全。
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

“而师鼓”:记述秦公的述志诗。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石鼓大事记,能拍成一部电视剧了!

一、石鼓在唐朝初年被发现

唐初出土于宝鸡陈仓石鼓山

唐至德二年石鼓从陈仓迁到天兴县

唐元和八年,石鼓被迁于雍城南埋藏保护

唐元和十三年,郑余庆把石鼓迁至凤翔太学

二、石鼓在宋朝的命运

宋真宗时,司马池找回九枚石鼓重新放置在孔庙

宋仁宗皇祜四年,向传师找回臼形“乍原”鼓

宋徽宗赵佶与石鼓

三、石鼓在金的命运

靖康之难,金太宗掳徽、钦二帝并掠石鼓到燕京

金兵继续北上,弃石鼓于燕京大兴荒野

完颜亮下令销毁“平辽、宋所得古器”,石鼓幸免

四、元明清三朝石鼓置入北京国子监孔庙

元初,凤翔人王楫将石鼓迁入孔庙

元皇庆元年,虞集迁石鼓入国子学孔庙大成门下

元潘迪与《石鼓文音训碑》

清乾隆皇帝与石鼓

五、抗战前夕,石鼓南迁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故宫博物院成立

国子监孔庙石鼓随故宫南迁文物到上海

石鼓随南迁文物到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六、“七七事变”后石鼓迁川

石鼓走陆路迁川在南京装火车

石鼓在徐州火车站躲过日军轰炸

石鼓在郑州火车站遭遇空袭

石鼓暂停西安火车站

石鼓回宝鸡“娘家

石鼓乘汽车到汉中文庙存放

石鼓乘汽车迁到成都大慈寺

石鼓乘汽车转运到四川峨眉

日本人投降,石鼓转迁到重庆海棠溪向家坡

七、抗战胜利后,石鼓迁回南京朝天宫

八、故宫国宝迁台,石鼓留在南京下关码头

九、1950年,石鼓回迁进京入故宫博物院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石鼓文音训》为元代奉训大夫国子监司业潘迪于至元己卯(1339年)撰写,首题称音训,取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之意,正文内容取宋人考订石鼓刻石之说,引经据典,并列自家按语。此刻石是考订石鼓文内容的具有文献性的实作,其本身具有重大意义。正如那些已经无法辨识的文字一样,石鼓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和它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十面历史悠久的石鼓,以及笼罩它们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们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更显珍贵。

元代~潘迪《石鼓文音训》


楼主:cantik新家  时间:2020-07-16 21:26:23
宁寿宫中最有特色的是花园,宁寿宫花园(后称乾隆花园)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1771—1776),共用6年时间才完成。不过现在维修未开放!

楼主:cantik新家

字数:61066

帖子分类:旅游休闲

发表时间:2018-08-03 22:19:43

更新时间:2020-07-16 21:26:23

评论数:6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