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阿姜-布拉姆讲座集

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阿姜-布拉姆讲座集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何谓自然?

有些人抱怨这里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本性并不相符,所以,他们呼吁修行要合乎“自然”。

自然,就是森林里的树,可是,一旦你拿它来盖房子,就不再是自然了,不是吗?

然而如果你学会利用树木、刨制出木材来建造房屋,它会有更大的价值。

又如狗的本性是随着它的嗅觉到处跑,如果丢些食物给他们,它们就会互相争夺。这是你所要的自然吗?

自然的真意可以在我们持戒和修行中发现,这个自然是超越我们的习气、我们的习惯和恐惧的。

假如人心随着所谓自然的冲动发展,而不加以训练,它就会充满贪、嗔、痴,因而我们会受苦。

然而,透过修行,我们便能够让我们的智慧与慈悲自然地增长,直到开花结果。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路人98962: 2019-10-12 16:39:17

我现在应该是修大乘,你说的我2014年前就基本修圆满了。在我母亲往生后,我迷茫了,或者说是我把我弄丢了,在重新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证悟了心经金刚经的部分法义生起一点慈悲心,找到了一个不完整的“我”,只有大乘修圆满了才可能有个了结。

。。。。。。。。。。。。。。。。。。。


路人兄,我说一点自己的浅见。

几年前我父亲去世了,而我在外无法赶回,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我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我一直觉得他没有死,总希望再听他的声音,总希望能再见到他。

之后,我听到阿姜-布拉姆讲述他父亲去世的故事。

他说,他父亲去世时,他没有悲伤。因为他父亲的一生就像一场辉煌的交响乐音乐会,他所记住的都是他父亲在音乐会中所有高潮的部分,而不是谢幕散场的部分。

我常常想起他说的这段话,这让我很快就走了出来。

我父亲去世前几年,每年都要紧急抢救几次。平时感到舒服的时间不长,而病痛的时间很长。

家人告诉我,他走时很安详。我想他在临行前的一刻,终于不在挣扎和反抗病痛了。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件好事。

我们都知道人在临死的时候,可以选择轮回转世,也可以选择待在灵魂出窍的那个极乐的空间,还可以选择返回痛苦的躯体之中。

濒死体验(NDE:Near Death Experience)是西方一直在做的实验,已证实了这一点,但并不完全。不过许多僧人和修行者也会到达那个阶段。

同样的,你的母亲走了,是她自己的选择,也说明她觉得这是她最好的选择。

所以,请记住你母亲在她人生中最美丽、最动人、最快乐、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光吧。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节 制

在修行上,有关感官的节制有三个要点,亦即要求修行者不要耽溺、执着于感官,要节制饮食和保持觉知。

一、感官的节制:

我们可以轻易的认识到身体上的缺陷,如盲、聋、肢体残障,但心理的异常则是另一回事。

当你开始禅坐时,你对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

你会在以前看似正常的心中,发现心理的异常;而你也会发现你以前所未觉察到的危险,

禅修会让你在感官上有所抑制。你会变得很敏感,就像走入森林或莽原里的人,会对毒兽、荆棘等等的危险特别警觉一样;

同样的,一个伤口还末痊愈的人,会对苍蝇与蚊蚋的危险更警觉。

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于外境,因此,节制感官是必要的;事实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二、 饮食的节制:

要禁食很容易,要吃得少较难,但是为了禅修而少吃或节制饮食更难。

经常的断食,倒不如去学习正念和敏锐地觉知你所需的食量,学习去辨认“想要”和“需要”的不同。

训练身体并不是自我折磨,不吃不睡有时看起来似乎很极端,但它却有其价值。

针对懈怠与烦恼,我们一定要去解决,愿意去激励自己去观察它们、对治它们。

一旦这些被克服之后,这些修行就不需要了。

为了对治我们的欲望,我们应该少吃、少睡、少说话。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三、觉知:

要想有觉知的能力,必须不断地精进,而不是只在你觉得快乐时才修行。

即使你有时彻夜打坐,而其它时间却在放纵自己的情性,这不是正确的修行。

持之以恒地观照自己的心,正如父母看护自己的孩子一般。好好看管心,让它不再愚痴,教它什么才是正确的。

认为在某些时候并没有机会修行,是不正确的想法。你必须不断努力来了解自己。

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会持续进行呼吸,而禅修也和呼吸一样必要,你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禅修。

如果你不喜欢如某些活动,如诵念、工作等,因而放弃这段时间的禅修,你便永远学不到觉悟。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靠 自 己

佛陀教导我们:那些希望证悟的人必须靠自己来了知真谛。

那么,无论别人批评你或是称赞你,都无分别;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如如不动。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信,当某人说他不好时,他会认为自己不好。

请自我观察,如果他们是错的,别理他们;如果他们是对的,向他们学习。

无论哪种情况,为什么要生气?

如果你能以这种态度看事情,你会心平气和,只要有佛法,不会有什么差错。

如果你真的应用佛陀给我们的教导,你毋须嫉妒他人,你可以自给自足,你可以自力更生。

只用自己的资源修行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是你自己的。

一旦你认为修行是困难的,那是因为你想要别人的资粮,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独自奋斗。

例如,你在邻居家里抓取火把,火是热的;如果你在自己家里抓取火把,火也是热的,所以不要执着任何东西。

这是我如何修行、所谓的直接的方式。

我不与任何人争辩,如果你带了佛经或心理学的书来和我辩论,我不会辩论。

我只会让你知道因与果,让你了解修行的方法,我们必须学习靠自己。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不要模仿

我们必须了解人们有模仿他们老师的倾向。他们变成了复制品、印刷品、模型。

这就像国王的驯马师的故事一样。

老的驯马师去世了,国王就雇用了一位新的驯马师。

不幸的是,这个人走路时是跛行。

他们把新的骏马带去给他,让他用心地训练它们奔跑、慢跑、拉马车。但是每一匹新种马都养成了跛脚的习惯。

最后,国王召驯马师进宫。当他进宫时,国王看到他跛脚,才明白一切,于是立即雇了一位新的驯马师。

作为师父,必须知道以身作则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作为弟子,不可盲从师父的外在形式和行为模式:

师父是指导你让自己内心完美的人,把他内心的智慧作为你的模范,不要模仿他的跛行。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知己知彼

知道你自己的身心的状态,你也就会了解他人。一个人的脸部表情、言语、举手投足的行为都源于他的心理状态。

觉悟的佛陀能够了解人的身心状态,因为他已经经历过;而且他以智慧看透他们的心理,所以能了解他们行为。

就如年长的智者,已经历过童年,所以能了解孩子们的种种行为。

这种自知之明的智慧与记忆不同,一位老人对外在事物可能会很摸糊,但内心却可能很清楚。

研读书籍对他可能是困难的,因为他记不住书中的名字和内容等等。

也许他很清楚他想要一个盆子,但是因为他记忆衰退,他可能会要一个玻璃杯。

如果你发现你的念头起起灭灭,不要去执着,放下苦与乐,那么妄念会越来越少。

放下吧!放下后就算你到了地狱也不会心神不安,因为你了解它们是无常的。

透过正确的修行,让你旧有的业力自然地消失,并知道事物是如何生灭的,你就可以保持觉知,让它们自然发展。

就像有两棵树,如果你只为其中一棵树施肥、浇水,而不管另一棵树,哪一棵会长大、哪一棵会枯死,是很明显的。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随他去

不要挑剔别人的毛病,如果他们行为不当,没有必要自寻苦恼。

如果你给他们指出什么是对的,而他们并没有依照你说的去做,就随他去,到此为止。

当佛陀跟不同的老师学习时,他觉察到他们的方法都不圆满。

但是,他并没有轻视他们。他还是谦逊地、恭敬地向他们学习,这使他受益良多。

虽然那时佛陀还没有觉悟时,他没有去批评他们或企图教导他们。

当他觉悟之后,他恭敬地想起那些教过他的老师,而且希望与他们分享他所证悟的智慧。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真 爱

真正的爱是智慧,大部份的人都认为“爱”只是一种短暂的感觉。

如果你每天都有美味的食物,你很快地就会对它感到厌烦。

同样的道理,像这样的喜爱,最后终将演变成憎恨与悲伤。

这种世俗的快乐蕴藏了执着,而且永远与苦相缠,就好像警察紧随着小偷一样。

虽然如此,但我们不能去压抑和禁止这种感觉,我们只须不去执着和陷入它们之中,而去了解它们的本质。

如此一来,“法”就出来了。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然而,最终挚爱的人仍会离开、死去啊!

生离死别后的悲伤、热切思念和放不下,是痛苦而不是真的爱。

当我们明了生离死别是生命的必经历程时、当我们不再贪爱或渴望时,超越欲望的智慧和真爱就会充满人间!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当我们明了生离死别是生命的必经历程时、当我们不再贪爱或渴望时,超越欲望的智慧和真爱就会充满人间!


大赞!

世俗之爱,多是欲望之爱。

欲望很难长存,因为欲望总是追逐新鲜的东西。

旧的爱便成为羁绊,于是憎恶与恨便产生。

只有超越欲望的爱、只有与智慧相伴时,真爱才会产生,并成永恒。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从生活中学习

厌倦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我们发现心一直在活活跃不已。因此,我们总是有事情可做。

做细微的事要靠你们自己,例如:用餐后小心仔细地打扫,得体而有正念地做家务事:

又如不要让水壶砰然作响,这样有助于培养定力,也能使修行更得心应手。

这样能看出你是否确实有在长养正念,抑或仍然迷失在烦恼(杂染)之中。

西方人大部份都很匆忙,因此,他们将会拥有更多的快乐、痛苦、和烦恼。

如果你正确地修行的话,当你必须去处理许多问题的时候,这正是你湛深智慧的来源。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对治你的心

一、
想想佛陀的慈悲和善巧,在他证悟之后,他开始教导我们。

佛陀教我们所有这些微妙的法门。

关于修行,我一直追随佛陀,我全力以赴地寻求解脱之道,并致力于修行,因为我相信佛陀所教导的【道】、果和涅槃是可证得的。

但是这些都绝非偶然。它们(道、果、涅槃)是由正确的修行、正确的精进、勇猛、大胆的训练、思考、修正、实践而得的。

这种精进意指要对治你的心。

佛陀说,不要相信你的心,因为它会被染污、不清净,还欠缺戒德和法。

在我们种种不同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先对治心。

当对治心时,心会变得热恼,以致使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因为修行被杂染、欲望所阻扰,我们因而受苦,甚至想停止修行。

然而,佛陀教导说,这是正确的修行。烦恼是被对治的对象,而不是你。

很自然地,这种修行会很困难。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二、

有些禅僧只依据文字、经文来寻求佛法。

当然,在读书的时候,就应当照着经文来学习。

但是当你和烦恼作战时,将经文丢到一旁去吧。

如果你依照一种模式来和烦恼作战,你将无法打败敌人。

经文只是提供一个范例,但也可能使你迷失自己,因为它根据的只是记忆和概念。

概念或思想会造成误解和美化,既会带你上天堂、也会带你下地狱,极尽想象之能事,从而使你跟你眼前平易的真理脱离。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三、

如果你不断地修行,首先,你将发现独处很重要。

当你隐居时,可能会想到舍利弗对出家众人的建议。

他建议比丘们要‘身远离、心远离、和远离烦恼(杂染)、诱惑’的建议。

他教导说,身远离是心远离的因,而心远离是远离烦恼的因。

当然,如果你的心平静,你便可安住在任何地方;

但在刚开始学习佛法时,身远离即生理(身体)的独处是非常珍贵的。

无论是今天或任何一天,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去打坐吧!

试试看一个人独处,或一个人到恐怖的山顶,然后你会知道观察自己的身心会有何感受。

无论心是否平静,不要在意,只要你在修行,你就是在制造善的因,而且也能去观察任何生起的事物。

不要怕不会成功,或不能平静。如果你诚心地修行,就必定会在法上有所进步:正如吃东西的人都会饱一样。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请 放 下 !
以放下的心情做一切事情,不要期望任何赞扬或回报。

如果你稍微放下,你会有些许的平静;

如果你放下许多,你会有许多平静;

如果你完全放下,你会获得完全的平静和解脱,你与世人的竞争也会结束。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第四章 禅坐和外相的修行

前 言
一、

阿姜-查的禅修指导是简单而自然的,这与他平常的教导风格一致。

通常,他只叫人们去坐,并且观察自己的呼吸,或经行(行禅walking meditation),并观察他们的身体。

一段时间之后,他会要求他们开始在行禅、坐禅时去观察自己的心,去洞见它们的本质及特性。

有时候,对初阶的指导只有这些而已。

阿姜-查很小心地避免让任何修行方法与“法(Dharma)”混淆。

“法”就是“如是”,而任何能够使我们清楚地觉察到“如是”、世间、身与心的真实本质及特性的方法,就是“法”的修习。

因此,阿姜-查并不强调任何特殊的技巧。

他要学生们在一开始时就学习内心的力量及独立修行,在必要时才问问题,但平常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心,并靠自己的智慧去说明自己的经验。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二、

在巴蓬寺住了一段时间后,要能独自修行,并向资深的比丘学习,听到许多问题的解答及“法”的开示,此时,初学者才知道正式修行的微妙之处。

许多传统的森林禅修,例如:简单的念诵“佛陀”的名号,或者在坟冢间禅修,或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

如果这些法门适合某些特殊的学生时,也会教授他们。

除此之外,禅修通常是在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下成长的。


在坐禅的方面,阿姜-查说:最好的姿势是盘腿、保持平衡和挺直的姿势,或是其它能使背部和头挺直的姿势,胸部张开,以便毫无拘束地呼吸。

禅修者应该非常非常安静地打坐,让身体安定下来,在平静中为观呼吸的禅修做准备。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三、

坐禅的第一个要点是,让心平静和专注,以一种轻松而自然的方式,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让呼吸在不受干扰下进出。

利用呼吸在进出鼻孔时的直接感觉经验,作为专注的焦点。

尽可能静静地跟随呼吸的感觉,然后,每当你觉察到心散乱时(在经过训练以前,会发生上千次),轻轻地再回到呼吸的专注上。

这种禅修方法是利用我们最直接的经验──呼吸的不变真理,来让心专注。

禅修者要有耐心地继续这种简单的练习,作为增强心力的方法,以使我们能够专注和洞见。

最后,这种简易的呼吸专注法可以导向禅那的最高境界和三摩地。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时间:2020-11-29 12:27:13
四、

虽然对有些人而言,禅那(定)在禅修的过程中自然地生起,然而,禅那(定)并不是阿姜-查所教导的修行目标。

阿姜-查指导学生们去利用他们在透过观呼吸后所增长的定与平静,来协助他们进入修行中的第二阶段。

一旦心平静和专注后,禅修者开始去审视身和心的生灭现象,观察并非思考,而是去感觉,去直接体验我们的身心是如何生灭。

阿姜-查经常建议我们,去审视身、心的特质,即组成成份(五蕴)。

首先,观察身体(色),直接经历感官和元素的不断变迁:热、冷、明、暗、软、硬、重、轻等等。

审视感觉(受)的组成成份(蕴),苦受、乐受和舍受,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觉察想蕴、行蕴、识蕴的生灭,觉知这些每时每刻都会改变的本质。

看看生命为何是这些生、异、灭要素的相互作用,色、受、想、行、识同样的生灭过程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发生。
当欲望和期待生起时,要观察它的起因;觉察痛苦的原起;

当心不被欲望所束缚时,观察那种宁静。

楼主:君平唯变永恒

字数:579746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04-12 08:34:09

更新时间:2020-11-29 12:27:13

评论数:26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