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

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颛顼帝未世时的那场地理大异变具体带来的灾难有多大,可能现今谁也说不准啦,反正在《淮南子·本经训》中记有“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凿齿、九婴、大风、封、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禽封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氵幸,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开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腕以为圣。”这样的记载,就足以说明那场“大异变”带给华夏神州的天气地质的大灾难是难以形容的,也正如《孟子》:《卷六 滕文公下》言:“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这条海岸线是由渤海湾天津贝壳堤群和苏北平原上的数道贝壳堤考古推断出来的,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天津陆地堆积平原中自陆向海排列有Ⅰ、Ⅱ、Ⅲ、Ⅳ四道贝壳堤,与现代海岸线大体平行呈垄岗状不连续分布,代表了四个时期海岸的位置。距今1万至5000年发生的海侵,天津平原大部份被淹。以后海面回降,河流冲积,逐渐成陆。贝壳堤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留下的遗迹,第Ⅰ道贝壳堤分布于冲积平原西南部,大港区沈青庄至黄骅县苗庄一线,距现代海岸22~27公里,贝壳种属反映的环境为滨海河口内湾软泥滩沉积,是距今5200~4000年的古海岸线。
下图是中国地形图:

就按5200~4000年的古海岸线算,在当时的那个山崩地裂气候极端异常的时代,人类得以幸存的地方可能只有太行山脉、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脉、岷山山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这些大山崇岭之间,更何况还有山崩地裂,四渎之水必会被堰塞成洲,所以才有啦“九洲”之说,因此,那时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肯定不是居地也,瑞顼族只能西迁,那么瑞顼族将迁到什么地方呢?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从《山海经·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的记载上看,貌似未代少昊之国的帝颛顼是死在啦河南濮阳并葬在啦濮阳,濮阳,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与河北省邯郸市交界,西与安阳市、滑县、汤阴县接壤,西南与长垣县毗邻,东与山东省泰安市、济宁市接壤,东北与山东省聊城市接壤,东南与山东省菏泽市接壤。濮阳古称帝丘,《竹书纪年》云:"元年,帝(颛顼)即位,居濮。《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帝丘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或曰商丘,或曰濮阳,其先后作为颛顼、阏伯、姒相、昆吾、商侯相土、卫国等的都城以及西汉时期的东郡治所,时间长达2000多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颛顼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汉书·地理志》载:"东郡濮阳,卫成公自楚丘徙此,故帝丘,颛顼墟。"《水经·瓠子河注》云:河水旧东决迳,濮阳东北,故卫地,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阔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都,商侯相土又都之。《新唐书·许敬宗传》记的更加详细:'帝东封泰山,以敬宗领使。次濮阳,帝问窦德玄:'此谓帝丘,何也?'德玄不对。敬宗俊曰:'臣能知之。昔帝颛顼始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后夏后相因之,为寒促所灭。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在此地也。后昆吾氏因之,而为夏伯。昆吾既衰,汤灭之。其颂日:'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是也。至春秋时,卫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称'相夺予享',以旧地也。由颛顼所居,故曰帝丘。”
关键证据是发现啦这个: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水经·瓠子河注》云:河水旧东决迳,濮阳东北,故卫地,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这就说明颛顼确实是从龙山文化的山东省济南章丘县龙山镇,因海侵的袭击不得不迁徒于河南濮阳来,然后在河南濮阳死去,因此由于颛顼帝的死和大自然的异变,少昊之国便到此结束,接下来便是又经过啦一个没有司天司地的时代,颛顼帝的氏族从此瓦解,颛顼帝传世之子二十五人:老童、伯服、中骗、驩头、淑士、三面、季禺、魑魅(东夷)、虐鬼、小儿鬼、穷鬼、梼杌、穷蝉、苗民、苍舒、敳颓、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鲧、程伯休父等。便各自为政,有的成啦楚国的祖先,有的成啦夏后氏的祖先,有的成啦三苗的祖先,有的成啦昆吾的祖先,传说其侄的高辛氏帝喾的时代来临,《竹书纪年》曰:“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使瞽人拊鞞鼓,击钟磬,凤皇鼓翼而舞。”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是这样记载他的:“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竹书纪年》记得就很直白:“术器作乱,辛侯灭之。帝喾高辛氏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使瞽人拊鞞鼓,击钟磬,凤皇鼓翼而舞。元年,帝即位,居亳。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四十五年,帝锡唐侯命。六十三年,陟。帝子挚立,九年而废。”
《山海经·海内经》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术器作乱,辛侯灭之。”,从《山海经·海内经》中可得知这个“术器”仍共工之后,他居住的地望在“江水”,自共工与瑞顼争帝后,术器也参与啦进来与高辛争帝,还有种说法是共工与高辛争帝,《淮南子·原道训》:“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史记·楚世家》记:“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从中可看出,共工氏作为一个氏族,两次与正统帝王争夺统治权,反映了共工氏顽强的民族个性。帝喾使大臣诛共工氏却诛之不尽,更反映了共工氏族的顽强力量和庞大。《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引少昊氏后裔郯子云:“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在此书中,将共工氏与黄帝、炎帝以及太皞氏并列,足可见共工氏在上古时期的地位。此外,《礼记·祭法》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礼记》所载共工氏曾经称霸九州,这就说明共工氏有称霸的能力,有为君的特质。况共工氏还是炎帝之后,在少昊之国颛顼帝末世时的大自然大异变中,黄帝之后与炎帝之后必然会因为领土和炎黄联盟的领导权产生争夺,这是肯定性的,以至于到啦唐虞时代还有《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荀子·成相篇》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每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这些记载出现。
这些都说明在少昊之国未世时,当时的炎黄联盟确实己经瓦解,这些都是那场大自然的大异变带来的氏族迁移过程中的争斗,直到尧之时,那场大异变渐渐平息下来,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断修蛇于洞庭,禽封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时,黄帝氏族才又开始重新夺回炎黄联盟的领导权。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于是,治历日程和治水日程才又重新提上炎黄联盟体的日程上来,故,《史记·五帝本纪·尧纪》在治历日程上才曰:“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在治水日程上才云:“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嶽,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嶽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於是听嶽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竹书纪年》才记:“帝尧陶唐氏,命羲和历象。五年,初巡狩四岳。七年,有麟。十二年,初治兵。十六年,渠搜氏来宾。十九年,命共工治河。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来朝,贡没羽。四十二年,景星出于翼。五十年,帝游于首山。五十三年,帝祭于洛。 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六十九年,黜崇伯鲧。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嫔于舜。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七十四年,虞舜初巡狩四岳。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八十六年,司空入觐,贽用玄圭。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一百年,帝陟于陶。”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蜀中自有美景 2019-04-26 22:36:17
夏启跟四川没关系,关于四川古文献中没有提到启。倒是后来四川叫“益州”,应该是伯益继承了禹的帝位。就拿这个玉璋来说,中间那个梯形符号就是“益”字。甲骨文金文表意一样:盛器中水溢出。跟
-----------------------------
兄弟,大禹是不是四川人?大禹是不是夏启的老子?夏启是不是大禹的儿子?至于古文献,夏启的资料本身就少,这不足为奇,因为他背着个破坏禅让制的罪名,至春秋战国后的儒生们谁还敢去挖掘他的资料,就算是有点歌颂的记载也会被篡改,对不对?不过,在四川古文献中的《华阳国志》有没有提到启生于江州?在《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没有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至于后来四川叫“益州”那可是汉时的事啦,就象河南有禹州可是明朝的事,难不能大禹的阳域真在“禹州”?就退一步讲,四川叫“益州”跟伯益有点关系,难道就跟夏启没关系?就算伯益在三星堆古城继承啦大禹的帝位有几年,(《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晋书·束皙传》,《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云:‘《竹书纪年》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盖列国之史,异说如此。’,《竹书纪年》:“帝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这些记载不更是说明夏启跟四川有关系么?
至于你说玉璋中间那个梯形符号就是“益”字,跟甲骨文金文表意一样:盛器中水溢出。酒鬼也赞同,这不更形象地表示啦有水从两个山头中间的山谷中溢出来,然后经过用手指测量,然后再用钩形物挖山谷,然后用玉璋来祭山川表明治水成功,总之,玉璋上的那个梯形符号无论是代表的“益”还是“舟”,玉璋整幅图案的寓意就是治水成功。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蜀中自有美景 2019-04-27 09:19:47
大禹传帝位给伯益,启称帝。只有一个才是真正继承了帝位。你选一个答案吧。
选择伯益,是延续禅让制度。选择启,是家天下。两个都选的话,天下只能一分为二。
-----------------------------
酒鬼从来不相信什么禅让制度,酒鬼只信《山海经·五臧山经》最后的总结语也: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 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 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 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 也,弋 矛之所发也,刀铩 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 ,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 ,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封于太山说的是在昆仑之丘上行封隆之葬,褝于梁父说的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啦当时古梁州的行政长官夏启也~~~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酒鬼醉客 2019-04-26 22:15:13
于是,治历日程和治水日程才又重新提上炎黄联盟体的日程上来,故,《史记·五帝本纪·尧纪》在治历日程上才曰:“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
-----------------------------
《竹书纪年》中记载啦帝尧陶唐氏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在舜之时,还是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的地理环境下,尧命共工治河,绝不可能是治龙门吕梁以下的黄河,当时的八百里秦川和吕梁一带应该还是覃怀大泽,黄河下游更是九河分播的情况,要治河也只能是治龙门以上的黄河。龙门以上的黄河就是连接河套平原以南那一段的黄河,那段黄河是陕西、山西、内蒙三地接壤地带,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及吕梁山脉的过渡区。在这个过渡区有两个史前遗址,就是石岇遗址和陶峙遗址,石岇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的神木县在黄河西岸,陶峙遗址位于山西山西省襄汾市陶寺村南在黄河东岸,榆林市神木县在黄河上段,襄汾市在黄河下段,见下图: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蜀中自有美景 2019-04-27 10:55:07
“下”是成都平原上的一个古地名,所以是“帝之下都”三星堆。所以大禹是来自“下地”。而不是“夏”。
-----------------------------
读不懂《山海经》没关系,但将天帝在地上的都城硬要搬到三星堆来,那不是你能办到的,大禹也不过敢把“帝之下都”上看到的东西,用器物在三星堆搞啦个旋(玄)台而己~~~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酒鬼醉客 2019-04-26 22:15:13
于是,治历日程和治水日程才又重新提上炎黄联盟体的日程上来,故,《史记·五帝本纪·尧纪》在治历日程上才曰:“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
-----------------------------
@酒鬼醉客 2019-04-27 11:47:57
《竹书纪年》中记载啦帝尧陶唐氏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在舜之时,还是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的地理环境下,尧命共工治河,绝不可能是治龙门吕梁以下的黄河,当时的八百里秦川和吕梁一带应该还是覃怀大泽,黄河下游更是九河分播的情况,要治河也只能是治龙门以上的黄河。龙门以上的黄河就是连接河套平原以南那一段的黄河,那段黄河是陕西、山西、内蒙三地接壤地带,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
-----------------------------
如果将陶峙遗扯定为尧都(可能性极大,从发掘的情况上看,很符合史籍中的记载),那么石岇遗址就应该是《史记》中记的“幽都”和“幽州”,《史记·五帝本纪·尧纪》“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酒鬼醉客 2019-04-26 22:15:13
于是,治历日程和治水日程才又重新提上炎黄联盟体的日程上来,故,《史记·五帝本纪·尧纪》在治历日程上才曰:“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
-----------------------------
@酒鬼醉客 2019-04-27 11:47:57
《竹书纪年》中记载啦帝尧陶唐氏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在舜之时,还是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的地理环境下,尧命共工治河,绝不可能是治龙门吕梁以下的黄河,当时的八百里秦川和吕梁一带应该还是覃怀大泽,黄河下游更是九河分播的情况,要治河也只能是治龙门以上的黄河。龙门以上的黄河就是连接河套平原以南那一段的黄河,那段黄河是陕西、山西、内蒙三地接壤地带,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
-----------------------------
@酒鬼醉客 2019-04-27 12:35:04
如果将陶峙遗扯定为尧都(可能性极大,从发掘的情况上看,很符合史籍中的记载),那么石岇遗址就应该是《史记》中记的“幽都”和“幽州”,《史记·五帝本纪·尧纪》“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
-----------------------------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石峁遗址最早一处是"皇城台"修于龙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兴盛于龙山晚期,夏(距今4000年)时期毁弃,属于中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这个"石城"的寿命超过300年。陶寺文化早期为公元前2600年至前2400年,中期为公元前2400年至前2200年,晚期为公元前2200年至前2000年。
《尚书·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这段典文写的是帝尧在执政伊始,首先任命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官员,奔赴嵎夷、南交、西、朔方等四个不同方向的地点去司天,他们的使命乃是“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当介绍到最后一名时说:“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与《史记·五帝本纪》中的有关文字与此大致相同,只将“宅朔方”三字改为了“居北方”。这就是说在尧之时北方就有一个地方叫“幽都”也叫“朔方”。
在《山海经·五臧山经·北次三经》中是这样记“幽都”的:“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无草木。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风劦)。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提到“朔方”,容易引人联想到今山西省内的朔州市。但,此乃是一种误解。今日朔州之地,本名马邑。古朔州原址设置于今河北省蔚县东20里处,南北朝时为避战乱而侨居暂置于此,本为客居。后来以宾代主,唐代改故马邑名为“朔州”。“朔方”一词,古即有之。明末学者顾祖禹先生在《读史方舆纪要·卷61·夏州城》下注曰:“在镇(榆林)西北200里,东南至绥德州400里。周之朔方,秦为上郡之地,后没于匈奴”;说明“朔方”的概念及其外延,周代以前就已经存在。该书当介绍黄河时,顾先生对“朔方”以大笔挥洒;“大河在榆林卫北千余里,自宁夏卫东北流六百余里,经古丰州之西,又北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三城相去凡八百里。至废东胜州西,乃折而南,其西则榆林之东境,其东山西大同府朔州之西境。又南至黄甫川,而西为延安府府谷县境,东为太原府河曲县境。其间回环曲折三千里,古为朔方地,今谓河套。”这段文字是说:古朔方地区,就是明时的“河套”地区;今陕西省榆林市府谷、神木等县市,昔年肯定是归属于古“朔方”的范围以内。
《山海经·五臧山经·北次三经》中的“幽都”地望是从太行山开始记的,“幽都”的地望应该在“雁门之山”又北后的“錞于毋逢之山”的西面,而石峁遗址的位置恰好在现今雁门关的西面,再《山海经·海内经》也记“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石岇遗址的位置恰好也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之内,所以石岇遗址是尧时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的司天地点的可能性也极大。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石峁遗址以皇城台为核心及内、外两重石砌城垣的结构,城外还分布有数座“哨所”类建筑遗迹,构成石峁外围的“预警”系统。碳十四系列测年及考古学系列证据表明,石峁遗址初建时代不晚于公元前2300年,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前后,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方米。与内、外两城构筑方式不同的是,“皇城台”没有明显石墙,而均系堑山砌筑的护坡墙体,护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亦为2.5米左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部分组成,这些设施以宽约9米的“『”形门道连接,总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东门址门道内发掘出上、下两层地面,上层地面及其上层堆积内出土的遗物较为丰富,可见主要陶器有细绳纹高领鬲、方格纹单把鬲、花边鬲和宽流鬶、篮纹折肩罐等;下层地面上多见一些绳纹和篮纹陶片,数量略少,陶器主要为鬲和罐两类。上、下两层出土陶器在器形、器类和纹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分别为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夏时期和龙山晚期遗存。因此,石峁东门址乃至石峁石城的年代当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进入门道后,南墩台西北角接缝继续修筑石墙,向西砌筑18米后北折32米,形成门址内侧的曲尺形“瓮城”结构。石墙墙体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龙山晚期地面4米余。这段墙体在门道内侧增修了一道宽约1.2米的石墙,两墙紧贴并行。结合门道内地层关系,这道增修的石墙修建于晚期地面之上,当属于夏时期修补遗迹。在此段石墙墙根底部的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100余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晚期石墙的墙面上。这些壁画以白灰面为底,以红、黄、黑、橙等颜色绘出几何形图案,最大的一块约30厘米见方。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方米。与内、外两城构筑方式不同的是,“皇城台”没有明显石墙,而均系堑山砌筑的护坡墙体,护墙自下而上斜收趋势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层阶结构。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形。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5700余米、宽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
这就是说“皇城台”跟“内城”应该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建筑,如果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那么就有可能最早的石岇“皇城台”,极有可能就是个一般的人造台地,在那个洪水频发的年代,人工在山体上修一高台地,其用途极有可能要么是用于祭祀,要么是用于观测,按《尚书·尧典》和《史记·五帝本纪》:“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所记的话,石岇皇城台完全有可能就是尧时“和叔”在“幽都之山”上建造的“朔方”司天观星观测台。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集中在门址处。皇城台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窄梁通往外界,门址即扼守于此,沿山梁东北方向通往内城东门和外城东门。发掘揭露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外)向西(内)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目前,广场已完全揭露,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 广场由南、北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及瓮城东墙一线围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3、东西宽约34米。广场地面用黄褐色沙土铺垫,夹杂较多碎石块和小陶片,局部有踩踏迹象,在中部发现一座石砌房址残迹。 瓮城位于广场内、南北墩台中间,是平面呈直角“U”形的一座石砌单体建筑,在其外侧墙根地面下发现两件完整玉钺,当系铺设瓮城外的广场地面时埋入。南、北墩台位于广场中部,平面均呈长方形,石砌外墙包裹夯土内芯结构,二者分别与广场南墙和广场北墙相接,北墩台要大于南墩台。南墩台顶部的层位关系表明,其建筑年代可能要早至公元前2200至前2300年。
门道位于瓮城内,以南、北墩台为界,地面平铺砂岩石板,自广场向台顶呈斜坡状向上攀升,保存较好,大部分石板上有清晰的踩踏摩擦痕迹。 与外城东门址相比,两座城门结构相似,主体结构均包括了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这两处城门的建造设计理念当具备一定的承袭关系。不同的是,皇城台门址外有广场,而外城东门址外则无。从目前皇城台门址附近出土的遗物及地层关系来看,其修建要早于外城东门址。
另外,还对皇城台西北角墙体进行了发掘,确认其周边台体是以层阶状石墙环绕。目前揭露了三阶石砌包墙,每阶石墙均由砂岩石块平砌而成,外壁齐整。三阶石墙自上而下逐级放大,形成台阶状结构。每阶间宽约1米,每阶上均有排列齐整的纴木孔洞,应有平行分布的上下两排,部分孔洞还有纴木外露。揭露完整的第二阶高约4米,其下排纴木洞口外可见竖立的平整石板。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 http://www.kaogu.cn/zixun/kaoguxueluntan__2016zhongguokaoguxinfaxian/20170109/56743.html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2018年,考古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对皇城台台顶格局和轮廓的认识。截止目前,考古人员了解到皇城台台顶的一些大型建筑坐落在一处“石包土”的大型台基上,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暂称“大台基”。目前已知大台基东西宽约80米、残高约4米,南北长度可能在120米以上。

据悉,本年度发现的三十余件石雕作品集中出土于大台基南护墙墙体的倒塌石块内,有一些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这些石雕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雕刻内容可分为符号、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中心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和侧脸人面,体现出成熟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从层位关系来看,大台基南护墙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使用背景观察,这些石雕可能来自其它更早的高等级建筑,系“旧物新用”,在修砌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目前看来,这些石雕与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筑石墙时放置玉器、起修建筑时以人头奠基的精神内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赋予皇城台大台基精神力量。
神木石峁遗址发现30多件精美石雕 被称“石破天惊式发现”|神|木石-榆林新闻_华商网新闻 http://yl.hsw.cn/system/2018/1230/16368_2.shtml?rand=DZctE1bi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果不其然,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应该是分三个时间段修建的,先有皇城台南墩台,然后才有北墩台和内城及广场,再然后才有外城。
“南墩台顶部的层位关系表明,其建筑年代可能要早至公元前2200至前2300年。”
“南、北墩台位于广场中部,平面均呈长方形,石砌外墙包裹夯土内芯结构,二者分别与广场南墙和广场北墙相接,北墩台要大于南墩台。”
“从层位关系来看,大台基南护墙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使用背景观察,这些石雕可能来自其它更早的高等级建筑,系“旧物新用”,在修砌大台基时嵌入南护墙。”
“不同的是,皇城台门址外有广场,而外城东门址外则无。从目前皇城台门址附近出土的遗物及地层关系来看,其修建要早于外城东门址。”
最让老酒鬼感兴趣的是南护墙下的这个石雕: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这个石雕是否是似曾相识?
是的,见下图: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不用老酒鬼说,大家也该知道它们是什么文化的典型图案吧~~~

楼主:酒鬼醉客

字数:8422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4-24 06:22:03

更新时间:2019-06-19 09:42:40

评论数:13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