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

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BBKing2019 2019-04-29 22:56:50
三星堆在商代中晚期才进入青铜时代,怎么可能是夏都呢?夏朝外史籍中可是青铜时代王朝,而且黄河流域地区更早龙山文化就有青铜器发现了。
-----------------------------
这正是老酒鬼疑惑之处,三星堆的高质量青铜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空而降于三星堆二、三期末,介个真不好解释,三星堆的那几块铜牌饰是划为晚夏年代的,就按主流说法,三星堆应该是晚夏就进入啦青铜时代,而那些青铜大器因无对比,现今还不知它们的确切年代,你所说的只是一、二号的形成年代是在商代中晚期,也就是说只能是那些青铜器的埯埋年代,不代表那些青铜器的铸造年代,也许它们被使用啦几百上千年,谁人知呢。
从三星堆所出土的青铜器、金器、玉器上看,三星堆的主人应该是天下共主的身份,而三星堆的一、二期文化屋都是进入啦舜禹时代,按《史记·六国年表》所记“禹兴于西羌”,所以如果那些青铜器真是使用啦几百上千年的话,也就是说如果那些青铜器、玉器、金器的使用时间是在二期文化层时间段内的话,那么三星堆就完全有可能是夏后氏的第一个都城“禹都阳城”~~~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酒鬼醉客 2019-04-29 21:18:06

-----------------------------
己有网友说啦,此图不靠谱。
对!老酒鬼也认为此氏系图是有问题的,从中完全忽视啦在颛顼帝未世时的那次自然环境的大异变,也完全忽视在大异变时天下无共主的情况。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到:“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这件事,也就是说在颛顼时是有重和黎在司天司地的,但不知什么原因,颛顼以后至尧时有一段时间,没有了重和黎司天司地的记录岀现啦,一直到啦唐虞之际,尧舜才召集重与黎的后人来重新记录司天司地的典籍。
所以说图中的高辛氏和崇鲧氏完全有可能并不是单指的某个人,而是指的一个氏族,就象共工氏一样,是几代人的统称~~~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春秋纬命历序》曰“28、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
高辛氏能传十世四百岁,作为与高辛氏同辈的崇鲧氏应该同样能传四百岁,这才是正理,所以说那个氏系表不靠谱,氏系传说应该出现过空档,这个空档期就是“大异变”后,重和黎没有司天司地记录时的那天下无共主各自为主的那几百年。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酒鬼醉客 2019-04-29 21:12:04
目前, 戚城龙山时代城址2014年度的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通过2014年度及既往考古工作可知,戚城龙山时代城址是一座时代明确,结构清楚,建造有序,筑法考究的龙山时代城址,也是濮阳地区首座经过考古发掘证实了的龙山时代城址。它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之间冲积平原的中间地带,居于豫东北,临近鲁西、冀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种种依据表明,上古传说中的颛顼、帝喾、舜等均在以濮阳为代表的豫东北地区活动。上世纪八十......
-----------------------------
又扯远啦,还是扯回尧舜禹的都城上来。
舜的都城有可能在取得帝位后立都于“负夏”(现今河南濮阳),其考古发掘出的河南濮阳 戚城龙山时代城址貌似也支持这种说法,《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的记录也貌似支持这种说法,《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空桑的地望,前面已经说过就在山东,帝颛顼因海侵迁都于河南濮阳帝丘,其葬也在河南濮阳,帝舜仍颛顼之后,发迹于河南濮阳,后立都于河南濮阳的可能性十分之大,再来按照《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五帝纪》:“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的这些辑证假设,老酒鬼个人认为,在尧舜之交的时候,尧舜集团内部应该是发生过一次大的内乱或称为政变,其起因应该是尧将领导权传给啦帝丹朱,或是帝丹朱逼宫取得啦领导权,引起舜禹高阳集团的不满,从而使用武力夺取了炎黄氏族领联盟的领导权,囚尧放丹朱的事发生后,帝舜绝不可能再在高辛集团尧都继续定都下去,所以选择回高阳集团的老巢,河南濮阳的帝丘定都,称为“负夏”,这一假设的可能性极大~~~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这段记载很奈人寻味,太史公在这段记载之前引用啦《尚书》记啦一段很长很有趣记载: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于!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于,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诸众谗嬖臣,君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
这段记载乍看上去貌似在歌颂帝舜,仔读你会发现这是一场“逼宫”的真实纪录~~~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摘转一篇有趣的文章如下:
《史记》首先说:“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 而实际上,这次会议的三个斗争主角是帝舜、禹、皋陶。伯夷似乎是一个中立者,在这次会议上一言未发。

会议一开始,皋陶首先发言,提出“信其道德,谋明辅和”、“敦序九族,众明高翼”的主张。从表面看来,这是一些不涉及具体事情的抽象政治原则问题,但实际上却暗藏杀机。因此禹不失时机地追问:“然,如何?”皋陶回答说:“于!在知人,在安民。”紧接着皋陶的“知人”话题,禹便直接把矛头指向舜,他说:

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惟帝其难之”就是明确责备帝舜没能做到“知人”、“安民”,而这对于天子来说,是最大的失职。紧接着,禹旧账重提,认为“忧乎驩兜”、“迁乎有苗”、“畏乎巧言善色侫人”正是舜没能做到“知人”、“安民”的重要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禹没有直接提到自己父亲被杀的事,但稍具头脑的人就能清醒地意识到大禹的话外之音:杀鲧也是舜不知人的证据之一,舜既然不能知道谁是坏人,自然也不能知道谁是好人,他错杀了鲧。

会议刚开始,皋陶发言比较积极,当舜要求禹发言时,禹第一句话就是:“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意思是:“咳,我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知道每天努力工作!”这分明是赌气的话。而皋陶马上说:“何谓孳孳?”暗示禹要乘机表功。于是禹就大讲自己是如何治理洪水,如何与益和稷一起解决百姓的生活困难,结论就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国家的安定,百姓的重生,全靠自己。禹先批评舜的错误,再表白自己的功劳,把自己的功劳与帝舜的错误放在一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形成了对舜极为不利的局面。特别是皋陶此时响应了禹一句:“然,此尔美也。”公开表示支持禹,因为禹具有如此的美德。

在表白完自己的功劳之后,禹马上再次把矛头对准帝舜,他喝斥帝舜说:

于,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这几句话翻译下来就是:“咳,帝舜!你要慎重考虑你的帝位,你不可轻举妄动!辅佐大臣们德高望重,已经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你要放弃一切胡思乱想,等待上帝的明确命令,上天将会重新任命重用那些有德的好人。”“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这哪里是臣下对君主的口吻,分明是在威胁!“辅德,天下大应”,就是说自己作为辅政大臣,德高望重,已经得到天下人的响应和拥护。所谓的“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就是要求舜帝清除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即正视现实,让出帝位,不可有其他想法),以等待上帝的安排。而上帝的安排,实际也就是禹的安排,其具体内容就是下一句的“天其重命用休”,上天大概要重新任命好人(休)来接管天下了。而这个好人,不言而喻,就是指大禹本人。

帝舜并没有就此认输,他仍然要求大禹说:

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吁,臣哉,臣哉!”是在警告大禹注意自己臣下的身份,进一步要求对方继续忠于自己。“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这两句话,更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舜帝对大禹行为的担忧和不满,他批评禹对自己是当面奉承,背后毁谤。从这几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帝舜没有丝毫让位的意思。对此,禹的反击是:

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这几句,《尚书•益稷》写作:“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孔安国《尚书正义》注:“帝用臣不是,则远近布同而日进于无功,以贤愚并位、优劣同流故。” 江灏、钱宗武、周秉钧《今古文尚书全译》注释:“时,善。敷,遍。”翻译为:

舜帝您不善于分别,好的坏的混同在一起,虽然天天在进用人,也只能是劳而无功。

禹当面指责帝舜品德不善,用人混乱,毫无功劳。面对着禹如此激烈的批评,帝舜也对禹进行了更激烈的回击,而大禹对舜的回击也再次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帝曰:“毋若丹朱傲,唯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

禹曰:“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帝其念哉!”

两人的对话,明显是在相互指责,是在激烈争吵。帝舜警告大禹不可像丹朱那样在自己面前如此傲慢,更不能到处游乐(暗示大禹在全国各地漫游,未必就完全是在治水),胡作非为,否则将“绝其世”。可以说,帝舜的态度已经严厉到了极点,想以此来吓退大禹。而大禹则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反驳,认为自己有子不养,舍身为国,使五千里国土安泰无事,指责帝舜不该把惩罚的矛头指向自己,倒是应该去考虑考虑如何对付顽冥不化的有苗。

帝舜与大禹的矛盾已经公开化、白热化,“政治协商”已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武力来解决问题。在舜与禹争吵之时,《史记》记载说: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是说皋陶在这场斗争中,完全站在禹的一边,表示对禹的支持。“令民皆则禹”,是说命令百姓都要听从大禹的指挥,那自然就是不要听从帝舜的指示了。“不如言,刑从之”,就是用武力镇压那些反对派,皋陶当时“作士以理民” ,掌管全国的司法大权,故而有用刑的权力。


最后两句“不如言,刑从之”进一步证明这是一次政变,如果像孟子说的那样,这是一次其乐融融的禅让,哪里还用得着“不如言,刑从之”呢?可以说,这次所谓的“禅让”,是靠武力威胁完成的。
张松辉:“禅让制”纯属虚构 禹夺帝位舜晚景凄凉|禅让|政变_凤凰国学 https://guoxue.ifeng.com/a/20151119/46305471_0.shtml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所以说《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这段记载也隐藏着一些玄机:
这段记载前面的“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之言,实际上己经说明禹与皋陶们己经取得胜利,“帝舜荐禹于天,为嗣。”,更是说明禹己经开始行使天子权利,可为何却要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只能用舜之子商均不服可能要使用武力来解决为嗣的问题,舜之子商均的封地在商丘,如舜的都城在河南濮阳的“负夏”的话,那么这一带都是东夷人的地盘,硬碰硬,或许双方都得不到好处,也许大禹也没有完胜的把握,所以选择离开河南才是明智的选择,此才正是“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的原因。“舜子商均亦不肖”应该说的就是商均不服吧~~~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是这样记述禹辟舜子商均于阳城的:
“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有没有万民追刘玄德的味道~~~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那么,大禹辟商均建都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呢?
山西,那可是高辛氏集团的地盘,肯定不妥。
河南,这又是商均东夷氏的地盘,更加不可能,如选择河南,又何称得上“辟”呢?
陕西,当时的八百里秦川还是水泽,渭河两岸非高阳氏的活动范围,也难立足。
湖北,当时的长江中游平原还是古南海,荆山一带是三苗的地盘,也不可能。
四川,只有四川的岷山下的广汉一带是崇伯鲧的祖籍地,也是大禹发家的地方,重新回到四川建都承天子位,才是最佳的选择,四川蜀地在秦岭之南,即是秦岭之阳也称为华阳,在那儿建都城称为阳城,这个最能解释得过去,所以便有啦三星堆古城,因此跟随大禹的后稷才死在了那儿,故《山海经·海内经》才记有“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山海经·海内西经》才曰:“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所以,三星堆遗址上就有啦月亮湾小城和青关山人工土台,及人工土台上原本应摆的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内的金器、玉器和青铜器及象牙。
“距离F1建筑约20米开外,在发掘青关山城墙(约处夏代晚期,距今3600年左右)的过程中,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夯土台面 (距今逾4100年以上)。该台面表面大致平整光滑,由浅黄色和青灰色粘土夯筑而成,未见夯窝等夯打遗迹,其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

在夯土台面的偏北区域发现两排23个柱洞,柱洞直径最大可达40厘米,最小也有20厘米以上,两排柱洞整体长约10米,间距约2米。受发掘面积所限,两排柱洞所属建筑的面积和结构尚不清楚,推测应是一座大型建筑。

“小的柱洞,有出土过竹子被烧后炭化的痕迹,推测当时的平民建筑可能是竹骨篱墙。”冉宏林说,“这么光滑的夯土台面,台面之上还有大型建筑,据此推断,三星堆遗址的重要性肯定不亚于宝墩文化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三星堆遗址同样是成都平原的中心遗址之一。”
三星堆遗址北部城圈露真容 月亮湾小城可能是宫城--文化--人民网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302/c22219-28163513.html
那个距今逾4100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夯土台面,酒鬼个人认为,就是原本应摆在此台面上的在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内出土的金器、玉器和青铜器及象牙的被《竹书纪年》称之为“均台”的地方。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姒姓分国就有十几个,外加上非姒姓分国的比如昆吾氏等的封国,夏王朝早期的主要诸候国起码也是几十个,难不成这些封国都在河南中原一带?
借西周王室分封之例,诸侯封国一般是封在前朝的领土上的,如果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昆吾氏这些封国全在中原的话,那么,夏后氏就应该不在中原,他们应该在兴起之地。
有夏氏的兴起之地在西羌,所以说夏后氏的封国也应该在西羌,这样才说得过去~~~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有扈氏的地望有陕西户县境、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长期己来都是以陕西户县境为说,近十几年来才兴起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
陕西户县说法来源于《尚书·正义》:“ 正义曰:《地理志》扶风鄠县,古扈国,夏启所伐者也。“鄠”、“扈”音同,未知何故改也。启伐有扈,必将至其国,乃出兵与启战,故以“甘”为有扈之郊地名。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名。”计启西行伐之,当在东郊。融则扶风人,或当知其处也。”
河南洛阳西南说来源于今人对《水经注》:“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称之石城也。京相瑶日: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汗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余按甘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称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的新考。
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的说法更是无经可出,全凭推测。
河南洛阳西南说因郦道源并未明确为有扈氏的甘地,而是世称之鉴洛城,年代也不久远到夏启之时,故而采信之甚少。
故酒鬼还是赞同陕西户县说,因为陕西户县说还有个支持就是《史记·孝武本纪》中的甘泉,“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中的甘泉应该是个地名,不然不会有前面的“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鼎大异於众鼎,文镂毋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有黄云盖焉。有麃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及后面的“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这两段记载。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史记》中最早记“甘泉”的记载却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从这段记载上看,看来夏启伐有扈氏的“甘”,可能也跟祭祠黄帝有关,不然夏启不会指责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的严辞,“怠弃三正”说的可能就是怠弃祭青炎黄三帝的三畤之事。秦始王为何要在渭南作甘泉前殿?看来位于咸阳城北75公里处的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的“甘泉宫遗址”,有可能真的不是秦始皇的甘泉宫,而只是汉武帝的甘泉宫,因《雍录》记:"古者以甘泉名宫者三,秦在渭南。汉在云阳磨石岭上,隋在户县"。隋代甘泉宫和秦代甘泉宫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唐书·地理志》记载:“户县西南二十二里有隋甘泉宫,或即袭秦故址为之者”。宋程大昌《甘泉宫》文说:“隋宫在户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惟秦之甘泉,史尝明言在渭之南,而无言其在渭南何地者。……则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一地,安知隋宫不袭秦旧耶予?”明代罗廷绣《甘泉宫辨》载:“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鄠县志》载:“甘泉宫在鄠县西南二十里,对甘泉谷。”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尚书·正义》:“《地理志》扶风鄠县,古扈国,夏启所伐者也。“鄠”、“扈”音同,未知何故改也。启伐有扈,必将至其国,乃出兵与启战,故以“甘”为有扈之郊地名。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名。”计启西行伐之,当在东郊。融则扶风人,或当知其处也。”
有扈氏的地望在陕西户县是基本确定的,就来看看户县的地理位置:
户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隶属陕西省西安市,南依秦岭与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与兴平市相望,东界高冠、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
有扈氏所在的户县南依秦岭是秦岭古道褒斜道通往西安的门户,褒斜道系古代长安穿越秦岭通达陕南、四川的又一驿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此道历史最为悠远,《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其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嘴头镇),再折向西南行,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三国志·蜀志·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记:“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宓称疾,卧在第舍,纂将功曹古朴、主簿王普,厨膳即宓第宴谈,宓卧如故。纂问朴曰:“至於贵州养生之具,实绝馀州矣,不知士人何如馀州也?”朴对曰:“乃自先汉以来,其爵位者或不如馀州耳,至於著作为世师式,不负於馀州也。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扬雄见易作太玄,见论语作法言,司马相如为武帝制封禅之文,于今天下所共闻也。”纂曰:“仲父何如?”宓以簿击颊,曰:“原明府勿以仲父之言假於小草,民请为明府陈其本纪。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淮、济四渎,江为其首,此其一也。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昔尧遭洪水,鲧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此便鄙州之阡陌,明府以雅意论之,何若於天下乎?”於是纂逡巡无以复答。”
《华阳国志 卷十二 序志》曰:“《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六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
《读史方舆纪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
这些都说明褒斜道的历史十分久远,但为何《读史方舆纪要》要载:“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夏禹发这褒斜道来干什么?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夏禹发这褒斜道应该不是为啦治水吧,治水不可能专门修一条的从褒谷口到户县道路来吧,如果夏禹最开始修这条从褒谷口到户县道路不是为啦治水的话,那么,也就只能用为啦开辟西蜀到中原的交通通道而修的栈道,为什么要修这条栈道?酒鬼个人认为也只能用“逐廘中原”来解释啦,绝不可能是“问鼎西南”,因为大禹本就兴于西羌岀于西羌,中原是舜帝和舜帝之子商均的地盘,所以只能是“逐廘中原”来解释啦,绝不可能是“问鼎西南”。
当大禹和商均在中原“逐廘中原”得胜当上天下共主也可称为炎黄部族联盟盟主后,他就得在中原的土地上从新分封,于是乎,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昆吾氏这些有功之氏就出现在汉中、户县、河南中原一带,完全说得通也~~~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隐龙先生 2019-05-04 16:03:56
五一劳动节快乐
-----------------------------
谢谢,隐龙,祝安!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域外孤仙 2019-05-06 12:00:06
断更了?
-----------------------------
老酒鬼貌似闲郎己才尽,如写青铜器又与题不合,先断更,不失为上上策也~~~~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出土于重庆云阳旧县坪,东汉熹平二年巴郡朐忍令梓潼雍陟,为故朐忍令广汉景云所立。通高240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现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阴刻隶书,凡13行,每行约30字,全文共367字:
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已亥卒。
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高祖龙兴,娄敬画计,近诸关东豪族英杰,都于咸阳,攘竟蕃蘅(卫)。大业既定,镇安海内。
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帏屋甲帐,龟车留滞,家于梓幢,九族布列,裳絻相龙,名右冠盖。君其始仕,天资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别。强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厉。州郡并表,当享符艾。
大命颠覆,中年殂殁。如丧考妣,三载泣怛,退勿八音,百姓流泪,魂灵既载,农夫恻结。行路抚涕,织妇喑咽。吏民怀慕,户有祠祭。烟火相望,四时不绝。深野旷泽,哀声悼切。追歌遗风,叹绩亿世。刻石纪号,永永不灭,呜呼哀哉,乌呼哀哉!
赞曰:皇天炳壁,郢令名矣。作民父母,化洽平矣。百工维时,品流刑矣。善劝恶惧,物咸宁矣。三考絀勑,陟幽明矣。振华处实,畼遐声矣。
重曰:皇灵禀气,卓有纯兮。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未升卿尹,中失年兮。流名后载,久而荣兮。勒铭金石,表积勋兮。冀勉来嗣,示后昆兮!
熹平二年仲春上旬,朐思令梓潼雍讳陟字伯宁,为景君刊斯铬兮。

楼主:酒鬼醉客  时间:2019-06-19 09:42:40
@酒鬼醉客 2019-04-27 15:56:03
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集中在门址处。皇城台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窄梁通往外界,门址即扼守于此,沿山梁东北方向通往内城东门和外城东门。发掘揭露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外)向西(内)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目前,广场已完全揭露,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 广场由南、北基本平行的两道石墙及瓮城东墙一线围成,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3、东西宽约34米。广场地面用黄褐色沙土铺垫,夹杂较多碎石块......
-----------------------------
@资阳大梦 2019-05-06 22:26:45
4000-5000年的石刻和砖块建筑?参看一下伟哥一块砖拍死西方三大文明吧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1662-22.shtml
-----------------------------
四川盆地是“古南海”的一部分“古西南海”,绝不是伟哥所说的“古西海”,“昆仑之丘”的地望在“河出昆仑”,所以“古西海”的地望应在黄河源头处之北,它应该指的是柴达木盆地。

楼主:酒鬼醉客

字数:8422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4-24 06:22:03

更新时间:2019-06-19 09:42:40

评论数:13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