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寻着闲,讲两圈儿~~

寻着闲,讲两圈儿~~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43)
在金灿荣老师的讲座中,看到谈论乾隆作诗的内容,有些可乐:

【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人在如火如荼地大量使用蒸汽机的时候,我们处在什么时代?乾隆王朝时代。乾隆帝在干什么?乾隆帝号称是“十全老人”,他那个时候干什么?六下江南,游山玩水,留下来四万首谁也记不住的诗。
我怀疑乾隆是不是造假了,你想一个人活3万天,他怎么写了4万首诗?这里有点问题了,估计有些是太监给他写的。而且乾隆的诗,大家记不记得住?记不住。我是认真地读了一百多首,一首都记不住,因为乾隆的诗没有意境。好多诗是有意境的,比如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这首诗是有一个意境在里面,有个图画出来的,你就记得住。乾隆的诗没有这个意境,乾隆的诗都是很多很复杂文字的组合,你不知道他讲什么,所以你记不住。】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44)
帕斯卡谈论思想的一段话: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跟这差不多意思的,他说了好多句。
今天来读,不知为啥,感觉有种鸡汤味~~
有点YY的意思。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这个,有好多种界说,就看说话的人想强调什么了。
我觉得,也可以这么说:人之所以区别于万物,在于人能够YY。
人的语言系统,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人可以进行自我赋“值”。哪怕感觉到世界本质的某种荒漠含义,还是可以用一番言说来赋予自己价值与高贵。

相较于上面的言辞,我觉得他下面这样的话是真正有些牛憋: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45)
雨果在巴尔扎克临终那天去看望了他。
回到家里,好几个人在等着,“其中有土耳其代办勒扎-贝、西班牙诗人纳瓦雷特和被流放的意大利伯爵阿里瓦贝纳”。
雨果对他们说:“先生们,欧洲马上要失去一位伟人。”
巴尔扎克当天夜里去世了。

在雨果的记述中,巴尔扎克还是那位公众的、大词语境下的存在物,巴尔扎克的逝去是欧洲伟人的失去,还以历史性的口吻提到了几位见证人。
私人的巴尔扎克,好像并不存在。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46)福楼拜
恐怕很难有谁比莫泊桑更了解福楼拜。他的回忆中描述了福楼拜对艺术的近乎孤注一掷的热爱,一种绝对的热爱。
这一段总结性陈词堪称绝妙:“他只为艺术而生活,一生沉浸在毫无节制的、勃发的温情中,像孤独的情人一样度过许多感情澎湃的夜晚,举起双臂,大声呼喊,因神圣的热情而战斗,终于被工作击倒,像所有激情洋溢的人那样,最后死于自己的恶癖。”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石器时代的工艺有时候超乎想象
灯塔国一位考古学家曾对类似黑曜石、燧石和石英石刀刃 与 现代剃须刀片及外科手术刀片进行实验比较,结果,
最钝的是燧石刀刃,其次是石英石刀刃。比燧石刀刃锋利9.5倍,而钢制手术刀仅比石英石刀刃锋利1.5倍。
黑曜石刀片厚度比剃须刀薄100~500倍,却比钢制手术刀锋利210~1050倍。
1980年黑曜石刀片用于眼科手术获得成功.

良渚玉器的雕刻,非常精细。石刀片是非常重要的雕刻工具。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反山遗址出土的玉琮王,外壁中部微雕有八个复杂的神徽,每个高不足3cm,宽不足4cm,各个都雕刻得生动有神
有点线条比发丝更细,甚至在1cm宽度内雕刻出四五条笔直平行的细线,每条0.1mm~0.2mm,最细的仅0.7μm。
肉眼无法看清的微线条,放大镜下显示,连内壁都打磨得光而圆润。以至于一度有人怀疑是外星人所为。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一大早,天色就晦暗着,浓重的积雨云。
城市如变色的老照片,如曾经有过的又感到陌生的梦境。
举着大伞,穿过两条街,大雨就突袭而至,就像积郁已久的愤怒因着意外的机遇爆发了出来,带着报复的快感和肆意。
大伞干脆成了个装饰品。浑身被冲湿,鞋像两条舱室进水的小船。
马路上的车子浑如甲虫一般慌慌忙忙寻找着回家的路,想钻回自己的穴里躲起来,不再跟其它昆虫较量谁更霸道、虚荣和烦躁,不争夺食物链上的地位。
人们终于老实了,该躲的躲,该藏的藏,该站的站,个个理屈词穷,终于把主人的地位还给了城市。
城市自己在雨水中浮现出来,安宁,又诉说,充满奇思妙想。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47)女娲



甲骨文中的这个字,被释为“娥”。做祭祀的神名,也做人名。罗振玉、郭沫若认为就是帝俊之妻娥皇。
何新考证说,“娲”所从之“呙”古韵隶于歌部,与我、娥同部。女娲就是女娥,亦即嫦娥
这是说法之一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文献中关于女娲,这大概算是最早的了
这一句总有点问题,怎么解释也不完全通。
袁珂是这么说的:“有十个神人,名叫女娲肠,他们就是女娲的肠子化成神的......”
他在“化为神”之前强行加进了“他们就是女娲的场子”,只能说是勉强说过去了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48)卡门
莫利亚克谈论歌剧《卡门》:
“既然有虚假的高雅,便有虚假的庸俗。《卡门》便是虚假地庸俗的典型作品,对自诩高雅者来说,这是一个圈套,但音乐家们都能识破这个圈套,而且,就我所知,没有一位音乐家不给《卡门》以应有的地位。”
“我们对卡门并不生疏。她披着发亮的卷发,插着石竹花,在圣卡特琳街上兜售阿卡雄的沙丁鱼,周围是一群瘦弱的但叫人生畏的小流氓”

我当然是读的小说。
男主是巴斯克男人,家乡传统风俗浓厚,他从不相信漂亮姑娘是不穿蓝裙子和没有两条小辫子挂在肩上的。
他叙说第一次见到卡门的场景:那时他在烟草工厂当警卫,工厂的女工出来了。
“她穿着一条非常短的红裙子,露出她的不止有一个破洞的白丝袜,还有一双小巧玲珑的红摩洛哥皮鞋,写字用火红的绸带系住。她推开披肩,让她的两只肩膀暴露出来,还显出她的衬衫上面一大束金合欢。她的嘴角上也衔着一朵金合欢,她向前走着,腰肢扭来扭曲,像科尔多瓦养马场里走出来的一匹母马。在我的家乡,看见这样打扮的女人就要画十字......”
我对于其中的一个细节,就是“不止有一个破洞的白丝袜”,印象特别深刻。
啥叫细节,这就是细节。
她整个的打扮,虽略显粗俗,却对男主那样出身的人极具诱惑力。
有好几个破洞的白丝袜,暂时在工厂干活的女工;下层社会、隐秘行当里绽放出来的玫瑰。这个细节太传神了。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后来卡门钓着了一个上校。男主何塞·纳瓦罗被派在上校门前站岗,这次他看见了一个打扮入时的卡门从上校车里下来:
“这一次她打扮得花枝招展,浑身珠光宝气。她的鞋子镶满了闪闪发光的金属片,蓝鞋子也镶满金属片,全身饰着花朵和金银丝带”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49)看到茅奖了

因为读新闻而注意到了新出炉的茅奖名单。说实话,好多年没关注这个奖了。
稍微浏览一下名单,居然都没有产生阅读欲望。毫无波澜。
倒不是想通过贬低一下这个奖来显摆自己站在一个多么理想化的品质立场上,或显摆自己具有什么什么样的判断力。现在的诺奖,在我个人这里也激不起什么波澜。
这实在的是文学的大势啊。
不愿意读啊。
你写现实,我为啥不直接阅读现实?许多深度报道都做得非常棒的。
你玩虚头八脑的啥主义?在这个时代,我为啥还要委屈自己去读那些难看得要命的东西?就为了装一下叉?
或者表现伟大的心灵,或文明中的价值诉求?这在多大程度上其实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的表演?一个平凡俗气的个人何必强挺腰板吹胀自己的心灵绽放给大家看?
我没读过这些作品,所以并不是指着某部作品说话。而实在是感到文学在某种层面的虚无。
它的价值,可能没有我以前认为的那么大。

实际上,我现在对西方的文学奖项可能更加的不感冒。
就说诺奖吧,它当然推荐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可我一直有个疑问啊,为什么只能由西方的洋人来当心灵的裁判,来决定给谁发小红花?为什么要由洋人来决定大家该表演什么类型呢?
我现在要说自己不想读诺贝尔获奖作品,好像都有点心虚似的......这会显得自己品味很低。谁让咱有虚荣心呢。
其实我主要还是对文学的兴趣下降了。
当然,如果遇到特别好的故事,讲得也特别好,我还是非常愿意阅读的。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机器ID简直让人兴味索然~~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上半年购有《巴黎评论》一套。
俺以前不知道这书,是从三鸟兄的帖子里读到的。谢谢三鸟兄的推荐。
“一石三鸟”兄,兴趣广,买书读书都很勤。他推荐的书在我看来都很有质量。
写贴也很认真。他介绍书,几句话就说清楚了,我指的是他总是直接地说某本书的“卖点”,也就是读者最想了解的那些信息:一个已经阅读体验过的读者的经验之谈。
俺经常浏览他的帖子。书话也肯定有好些读者从他那里受益。

里面的那一本“短篇小说课堂”,当时翻了翻,很快就放下了。
这几天又拿起来翻,也没读几页。
俺发觉了自己的毛病:大多数短篇小说都读不进去,大多数长篇小说却能读进去。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50)
见到了某人的“谈艺”。此人十年前小有名气。
就翻翻看。
主要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冷静表扬之后指出这个的不足那个的缺憾,左一枪右一刀,咚咚咚呛。语气上显得很内行,内容上真不咋样。没说出啥道道。
被他点着额头数落的人中,有几位是我比较敬重的大作家......算了。放下,走人。
说实话,我有点烦这种。你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么?

数年前在一极有狂士之风的帖子里,读到某位大佬一句极为简短的回复:‘否定前辈大师而又真的能以成就证明自己的,唯有纳博科夫一人而已。’
这一观点到底怎样,我倒无所谓。我只是喜欢这句话的力量感。
这话不是我说的。若有人不幸读到了这句话,以后想拿去自己用,也请标明:你是从别人那里瞧来的 :)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51)
把以前发过的帖子回复粘贴过来,充个数,
反正也被别人默默地看到过:)

楼主:夏螳螂5Lv 9 时间:2018-07-02 00:08:12

5,卡森·麦卡勒斯

苏童推荐她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他读过两遍,高中时读到,“当时觉得其中人物太奇怪,不懂其中三味”,后来重读:“我不禁要说,什么叫人物,什么叫氛围,什么叫底蕴和内涵,去读一读《伤心咖啡馆之歌》就明白了。”
我读过这一篇,没什么感觉。不是说它不好,从小说的技艺而言,还不错。我只是没体验它在中国的盛名之下那份应有的艺术魅力。
因看到苏童的推荐,决定也重读一次,就把小说找出来,又匆匆翻了一遍,还是没有被感染到。
后来读她的《金色眼睛的映像》,才开始有了认同,体验到了苏童的感受,但仍然不喜欢这样的作品。

我不仅从《金色眼睛的映像》体会到了苏童重读《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感受,还明明白白地体会到了他初读《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感受:古怪。
古怪的人物,古怪的言行,古怪的表情,古怪的情节推进方式——你以为情节没有发展,或者还在继续满载着作者繁复的笔法神神叨叨地徘徊,实际上情节一直在推进,事件的转换甚至很突兀,突兀而不易察觉。

阴郁的氛围,古怪的笔触,似乎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一个特点。这一点在奥康纳那里尤其明显。
跟奥康纳相比......我觉得她还不能跟奥康纳相比。她的故事讲得很严谨,故事本身却很别扭,是我特别不感兴趣的类型,以至于我认为她不是个好性情的女人。
另一篇,极有声名的《心是孤独的猎手》,我也需要买来读一读吗?
算了。一是因为我没能对她的作品产生足够的兴趣,还因为那书好像,有点小贵。

但是,我必须承认,麦卡勒斯的小说,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青睐。她对情感、情绪的铺陈与把握非常到位,也许我可以形容得俗气一点,那就是“诗意”,但又比“诗意”更真切,更有洞察力。
我说真切是因为,如果不去考虑麦卡勒斯笔下的“少数人”身份的影响,她所表现的那种心灵与状态,实际上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活得更现实或自以为获得更浪漫的人的真正状态。我们内心都在某个时刻暴露过心底的那些并未经过艺术处理的欲念与渴望,经历了无所顾忌的痛苦,只不过随后我们又训练有素地回到人类文明加工后的模拟状态。

她的小说不是那种大家都不愿意读却都莫名其妙叫好的类型,而是真的会有很多人喜欢读。
各人喜欢的类型不同啊。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52)
再把以前自己帖子里的内容粘贴过来,充个数,
略作删减。主要是谈论阅读的虚伪。
关于阅读《喧哗与骚动》的一个看法(就是不跟着注解提示就不知道讲的什么),仿佛、好像还有人“重复”过,挺逗的:)
————————
楼主:夏螳螂5Lv 9 时间:2018-10-12 11:57:50
阅读,有时候多少也带点虚伪。我自己在阅读小说时,有过这样的体验。
文学是道窄门,真正的行家极少。所以我一般选择已经熟悉的作家,看他们推荐什么。如有两个我认可的作家推荐了(包括以推崇、赞赏的语气提到了),我就会选择购买、阅读。
当然,有一些作品本来就(在我过往了解的信息里)享有盛誉,也肯定在我的书单之内。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屈从于作品的盛名,心甘情愿。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我的阅读经验也并不总是愉快的。
。。。。。。
阅读《喧哗与骚动》则麻烦得多。这本书从一开始就需要“阅读指南”一路跟着,告诉你是谁在说,讲的什么内容,不然你不知道自己在读啥,就更不用提那些大篇幅的呓语成分了。它的一些侧面令我折服,有些地方令我感动,比如昆丁的部分,差点感动得流泪。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它的文体过分了些。能够把它读完,完全是那难以撼动的盛名在推动,并非我自己心悦诚服地愿意读下去。
要我在福克纳和海明威之间选择,我毫不犹豫选择海明威。
举这两本书,是因为它们已经经过验证的荣耀,以说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其荣耀之间的差距。
就文学领域,慑服于盛名而硬着头皮阅读,常有的事。有很多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会越来越接受,并确实会产生“不虚此行”的折服感。另外一些,则除了磨练自己的耐心之外再无收获。
。。。。。。。。说到这里,又想到了马原对小说已走向濒危的预言。对了,马原好像也说过,他读普鲁斯特的那部大作就没读下去。
===
我也应该承认,确实有个人阅读口味和阅读倾向的问题。比如《白鲸》,我很喜欢,而有些人的阅读体验就不好。卡夫卡,我喜欢他的大部分作品,一度到了迷恋的程度,但是《城堡》超越了我的极限——我从未将其读完过。
博尔赫斯在教英国文学时,对他的学生们说:“如果一本书使你厌烦,那你就丢开它。它不是为你而写的。但是如果你读得兴致勃勃,那你就读下去。强制性阅读是一种迷信行为。”
这话多少让我感到些欣慰。
现在遇到实在激发不起阅读兴趣的,我会直接放弃。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余华在谈论《喧哗与骚动》第一页时,说:
【显然,作品中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在打高尔夫球,他只知道:“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头脑,世界给它的图像只是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
我自己读第一遍时,没做任何相关了解,直接拿起书就啃,当时的体验:并未从这个开头中“明白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头脑”。因为西方小说中像这种故意做出来的单调乏味感觉,太常见了。
后来又捡起来继续读,先做了点功课,看了前言和一些评论,才“明白了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头脑”~~
我们在阅读过后来谈论第一感觉,并不一定真实,很可能忽视了我们其实已经先接触了关于作品的各种评价和介绍,
即便余华,如果没有这些了解,我认为他也非常可能在读一遍时做不到“明白了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头脑”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53)小呀嘛小猫咪

菜市摊位旁见到一只作蹲踞状的猫,沉稳,娴雅,在菜叶儿之间,魅力十足。
黑黄白三种花色。丰腴。挺漂亮的。
忍不住要给它拍个近照,可每一靠近,它就起身走动,要么朝着我脚跟前凑,要么若无其事地走开。老拍不着它的脸。
也不知道是受书友们的影响,还是因为最近看了好些猫的视频,老衲最近越来越稀罕猫咪了。

去年冬夜,在比较昏暗的楼道口遭遇了一只可怜兮兮的小奶猫。
一见着俺,它就咪咬咪咬地哀叫。
我上几步,它就耸动周身关节跟着爬上来。俺有点方了,踮脚往下退几步,它又捩转过来,摇摇晃晃地往下捣腾。叫声颇凄惶。
显然它是在盲目地寻找一个依靠。
咋整呢?
俺知道这儿上下好几家养着宠物呢。多半是哪家的hellokitty溜出来,被主人疏忽了。
俺不能拐带啊。
终于还是快块地溜了。留下小猫在楼道里唧唧咪咪,一声拖着一声。
后来问过了,大概不是哪家的,应该是一只流浪猫的崽。俺们院儿有一两只自由的猫——俗称流浪猫。
总归是别人家的孩子。让它找着自己的家比较好吧。

小咪小咪,不是叔不待见你;叔,有难处啊。
楼主:夏螳螂  时间:2020-01-28 11:40:58
54)养狗的人

赵家的狗又叫了。
邻居家的狗把这一层楼都当成它家的地盘,谁踏上这一层,它就狺狺狂吠。门要是开着,它必须得冲上来扑咬。
跟猫差不多大的玩意儿。也敢如此嚣张。反了真是。
主要是主人惯着,不驯,也不拴狗绳。
主人是否更容易恃狗而骄?

读中学的时候,一个混社会的阿哥牵了一条大狼犬,叫我跟他上街玩儿去。
大狼犬强伸着脖颈,一个劲地往前挣。他由此非常得意,尤其是看着街上行人纷纷避让的时候。
他反复描述过这一场景,说是像“犁田”。大狼犬就是犁铧,纷纷避让的行人就是被翻开的土层。那场面颇为壮观。

其实啊,俺以前养过狗,小的,胆怯,温顺,很依赖人的,会哼哼求关注的那种,有时候会有一些怪异滑稽的表现。
但是不喜欢大狗。尤其是比较凶的那种。

养猫的人就不一样了。
因为猫本身就没有那种攻击性。

楼主:夏螳螂

字数:3828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4-20 06:57:57

更新时间:2020-01-28 11:40:58

评论数:4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