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至封 回复日期:2008-12-31 11:39:50
呵呵,现在不是讲科学发展观吗?手里握钩,怀孕14个月,这种明显违背科学的事情,刘野猪2000年前愚蠢,他相信了,到现在了,还有人相信?

勾弋能做出这种事情来,岂止是一个弱女子?

刘野猪干过的缺德事不少,唯独杀勾弋这件事情干的那叫一个英明。
-------------------------
哈哈,看这话说地.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三、平反昭雪

却说刘病已元平元年(前74)七月即皇帝位后,从九月到次年五月,连续推出一系列举措,向社会各个阶层普施恩惠,如九月大赦天下,十一月,赐诸侯王以下金钱,至吏民鳏寡孤独各有差。本始元年(前73)春以定策安宗庙之功封赏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以下二十三人。五月,又赦天下,勿收田租赋。按说他推出了如此多的善举,应该得到一点回报才是,所谓的投桃报李,这也是人之常情。并且他要得到回报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并且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可令他遗憾的是,眼看着他登极都快一年,可始终没有人把他想听的这句话说出来。无奈之下,元始元年六月,刘病已只好自己开了口,说:“前皇太子葬在京兆的湖县,还没有谥号和一年四季用来祭祀的祠庙。有关方面应该为前太子议定谥号、建置陵园并安排守陵的人。”
诸君到此,该明白了吧,刘病已最想听的就是有人能出来为他的父祖鸣冤,若如此,他就可以借势运作,达到给他的父祖平反昭雪的目的。然而说实在的,征和二年(前91)巫蛊之祸发生后不久,人们就认识到刘据是冤枉的,而到十九年后的今天,卫太子之冤已近乎路人皆知了,但知道卫太子冤是一回事,给他平反则是另一回事。一句话,麻烦很大。因为江充与卫太子的对立只是表面现象,武帝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武帝想废除卫太子的想法早在太始三年(前94)就已显露出来,当年钩弋夫人孕十四月始生昭帝刘弗陵,武帝对此评论说:“听说以前尧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而面生下尧,现在钩弋也是这样。”于是命钩弋夫人所生刘弗陵的宫门为“尧母门”,尧是古代的圣君,而武帝期许昭帝以尧,显见是有传位于刘弗陵的意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到这一段时,不由地叹息道:“为人君者,动静举措不可不慎,发于中必形于外,天下无不知之。当是时也,皇后、太子皆无恙,而命钩弋之门曰尧母,非名也。是以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卒成巫蛊之祸。”康熙皇帝读《通鉴》读至此处,对司马光的看法深表赞同,说:“充虽大奸, 岂能谋间骨肉?特觑易储之萌, 足以乘机窃发耳, 物先腐而后虫生。”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司马光、康熙皇帝显然是不满武帝把想法透露出来,但站在武帝的立场上看,他虽有更易储君的想法,但若不表露出来,臣下怎能知道并助他实现这个愿望哪?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曾多次明确表达过对太子的支持。如太子母子本就因知道武帝嫌太子仁恕温谨,缺少霸气,不像自己,而心中不安,后来武帝宠幸的女子诸如王夫人、李姬、李夫人等都生了儿子,武帝对太子母子的宠幸更是直线下滑,这不免使他们为此忧心仲仲。武帝知道后,特地对卫青说:“汉家的许多制度都处在草创阶段,加上边境很不安宁,朕要是变更制度,后世就无从效法,不出师征伐,天下就无法安定下来,因为这不得不劳乏百姓。如果后世又出现像朕这样的君主,那就是在重走秦朝灭亡的道路啊。太子敦重好静,一定能安定天下,不让我担忧。想寻求能够守成的君主,哪有比太子还贤德的人!听说皇后与太子有紧张不安的想法,岂有她们担心的事呢?你可以把朕的意思告诉他们。”再如卫太子每每劝谏武帝不要征伐四夷,武帝总是笑着说:“我承担劳苦,把安逸留给你,不也是很好吗!”再如武帝每每出行时,都会把朝中的事托付给卫太子,宫中的事交给卫后处理。武帝回京后,卫太子在报告工作时,往往只是说那些大事,武帝也并无什么异议,有的时候甚至问都懒得问。卫后见卫太子每每自行其是,担心会惹武帝不满,因此常常告戒太子要把事情留下来,根据武帝的意思来裁决,不应该擅自决断。武帝听说后,赞成太子的行为而不认可卫后的主张。又如武帝身体曾稍有不安,让小黄门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回来后对武帝说太子听说武帝生病面有喜色。然而太子来后,武帝看他的表情好象哭过似的,可是太子去假装高兴,说说笑笑地,武帝感到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这才知道太子是因为担心武帝的身体而伤心,而不是像常融说的那样,于是为了避免再有谄害太子的现象发生,武帝遂诛杀常融,以警效尤。所以说,一直以来,武帝给世人的印象都是对太子很宠爱,所以他不表态让人们知道他的想法变了,谁敢向直接向卫太子发起挑战呢?
而察武帝有易储之心的原因,在于他与太子的矛盾日渐加深,恶化了他对太子的感情。却是武帝雄才大略,才能出众,而卫太子仁恕温谨,霸气不足,武帝认为卫太子不像自己,每每以为憾事。所谓:“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也就是说武帝原本对卫太子就不甚满意。
及至后来,太子由于长期为储君并代其处理国事,渐渐地将一些在朝中不得意的所谓的“宽厚长者”聚拢到了他的旗下,与武帝渐成分庭抗礼之势。并且武帝以王霸之道治国,用法严酷,故治下多严峻苛刻之吏;卫太子宽和仁厚,因此在他执政的时候,经常对那些掌权的大臣们的行为进行纠正。本来卫太子长期为国之储君,已经深得百姓的拥戴,如今又多行善政,自是更深得百姓之心。在朝有一批有社会声望的臣子拥戴,在野有民众的普遍拥护,这不免让武帝对卫太子心生疑忌。当然有人会说,父子之间分什么你我,儿子得民心,那就不用担心他继位后能否驾驭得了天下,是好事啊。问题是儿子的声誉是通过否定父亲的成就来实现的,并且父亲已经儿子说得明白,自己所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儿子日后能够比较轻松地治国,可儿子却不领情也就算了,还一有机会就阻挠父亲的所推行的法令,想想自己为了儿子操劳了一生,可临了儿子却是这样,那父亲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内心对儿子的失望是必然的。同时片面强调父子之情,这是把血缘关系看得太神圣了。事实上,当父子兄弟各自形成自己的圈子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已转变为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血缘只不过是其温情的外表而已。也正因如此历史上皇族内部每每上演骨肉相残的闹剧。著名的如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初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明初的靖难之役等。所以历史上大多数君主对权力都相当敏感。就武帝而言,虽他没明言,但对太子的疑忌却是与日俱增。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总觉得太子有取代他之心,因此后来他让江充放手在宫中大肆搜寻蛊物,就是认为卫皇后和卫太子想咒他快点死。
说到卫皇后,这也是一个不能叫武帝放心的人物。却是眼见自己日渐衰老,交权是迟早的事。而若把权力交给卫太子,则很有可能朝庭被卫后所掌握。而汉初由于吕后专权而险些夺去汉家江山的往事,一直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汉初吕后专权期间,先后封其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吕台之子吕通为王,其中吕台、吕产还分掌南、北二军,还封吕氏族人六人为侯,权势之盛,一度颇有倾危汉室社稷之虞。而若卫后专权,则庞大的卫氏集团自然也将随之遍据要津。却是卫氏集团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的长期经营,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公孙贺、李息等为代表的庞大的军功集团,而居于这个集团的核心的则是卫霍子弟以及亲戚。尽管这个集团现在有点日趋衰败,但这是武帝压抑的结果,一旦太子继位,这个集团立马就会再度发达起来。因此为着汉家江山的安危考虑,武帝不希望继他而立的君主身边有一个强大的外戚势力,这应该也是导致武帝疏远卫氏母子的重要原因。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31 21:39:10
老翁,对于你坚持认为巫盅之祸是汉武帝本人发动,以达到废刘据立刘弗陵的目的这一说法,某只前面就曾提出反驳。

一、汉武帝以皇帝的权威要废一个太子是否需要如此曲折麻烦,他要杀丞相公孙贺是否用得着什么巫盅的栽脏陷害,汉武朝被杀的丞相多了,以至公孙贺一听让他当丞相当时就大哭说自己休矣,汉武朝丞相就几乎没有善终的!皇帝废太子,景帝时发生过,汉景帝废太子刘荣立胶东王刘彻,只是一道诏书圣旨的事,难道一生独断专行的汉武帝此时的权威还比不上当初的景帝么?

二、如果巫盅之祸是汉武帝自主发动来废太子立弗陵的借口,那么征和二年(91BC)太子据自杀,卫太子势力已经根除,当时大臣多有上书要武帝早定新的诸君以安民心,广陵王和燕王亦是在此时上书愿宿位长安,有觊觎太子位之心,李广利、刘屈髦亦在此时谋立昌邑王,如果汉武帝真的是像LZ所说这么想立刘弗陵当太子,甚至为之不惜逼死长子刘据的话,那么此时他为什么没有立即立刘弗陵为新太子,即安群臣之心又绝诸皇子诸侯王觊觎之念?已经什么阻碍都没有了啊?!可是汉武帝迟迟没有下这样的诏书,而是一直拖到四五年后(后元二年二月87BC),到了他病入膏肓,病不久已的时候,才在遗诏中最后确立了刘弗陵的皇太子地位?!
-----------------------------------
哈哈,当时你说的时候,我没和你深入展开辨论,因为很多问题不从头说说不清.现在我把我的看法比较全面地说了出来,也算是对你的回应吧.
武帝杀人从来都要给自己找一个堂皇的理由,尤其是遇见公孙弘后.公孙贺如果不能被杀得名正言顺,他是不会杀的.因为作为皇帝,他从来不会错杀一个好人.
景帝所立废太子刘荣时,刘荣还是个孩子,并且只立了四年,没什么影响.且景帝废刘荣也是有理由的.就是他的母亲不肯以后善待景帝诸子.
武帝的戾太子刘据,作太子作了三十余年,并且常代交处理国政,其影响仅次于武帝.所以武帝想拿下他,那是很不容易的.

巫蛊之祸后,武帝不立嗣.原因是年龄大的都不理想,如昌邑王外戚势力较盛.燕王旦为人强悍,广陵王胥素质低劣.刘弗陵年纪太小,还有待观察.且若强立刘弗陵,其他诸子闹腾起来怎么办?总不能都把他们杀死吧.而若等到临终前立太子,就能省却很多麻烦.因为立了太子就做皇帝,大权在握,这种情况下,其他宗王想不听都不行.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31 21:48:04
三、汉武帝即使对太子有所不满,但是否达到要废太子的地步?是否会认为一个襁褓婴儿(巫盅伊始,刘弗陵不超过两岁)会比一个秉持朝政多年的太子更合适掌管这个天下?要知道当时汉武帝已六旬开外,大汉前面历任天子还没有活到这个年龄的一个,他自己还能活多少年,是否还能等一个婴儿长大?冒然废掉or除掉太子,一个婴儿会是他的后继之人
------------------------------
我想强调的是卫太子的高调行事作风,让武帝感到不自在了.或者说让武帝感到其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而这时武帝年过六旬,执政能力开始下降,这自然加重了他的疑忌之心.他晚年总是疑神疑鬼,固然与他迷信鬼神关系甚大,但若不是他有心病,怎么会总往这方面想.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打掉声誉日隆的太子,已是势在必行.而这应该说就是巫蛊之祸的总纲.由此着手剖析当时发生的种种现象,方才能够真正把握着巫蛊之祸的实质.否则牵扯于其中的具体情节,做深入的探讨甚至是演绎或自由发挥,只会使事情变得愈来愈复杂.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31 22:58:55
霍光几十年后都知道拿那道惩罚皇子的诏书作文章说广陵王没有即位资格,可见武帝的权威在几十年后还昭昭在目,结果按您说的,孝武陛下活着时候反而还及不上他死后的威严?!岂不笑话!!!!!

-------------------------
家务事,有时候处理起来是很伤神的,武帝打掉了太子势力,他也没什么成就感,骨肉相残,对他打击太大了.自此身体每况愈下,实没有太多的精力处置这样的麻烦事了.再说早立刘弗陵为太子,钩弋夫人怎样处置,立马诛杀,他也舍不得.并且孩子太小就没了母亲,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猜测呵,武帝可能常常对着钩弋呆呆出神,钩弋都不知道是咋会事,太恐怖了.哈哈.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31 22:58:55
霍光几十年后都知道拿那道惩罚皇子的诏书作文章说广陵王没有即位资格,可见武帝的权威在几十年后还昭昭在目,结果按您说的,孝武陛下活着时候反而还及不上他死后的威严?!岂不笑话!!!!!
-------------------------------
你真信那是武帝权威?我一直只相信霍光不想用刘胥这一事实,之于不用刘胥的理由,我认为都是借口.
武帝还用<春秋公羊传>作为攻打匈奴的理由哩,你能因此就说这是<春秋>的权威昭昭在目?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31 22:53:18
临终前立太子,就能省却很多麻烦.因为立了太子就做皇帝,大权在握,这种情况下,其他宗王想不听都不行.
=================================
这句话俺很囧!!!!临终前立个八岁的太子,大权在握的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不是他家小儿子弗陵好吧,而活得还算健康时大权在握的是他孝武陛下,不知是哪一个更能让诸侯王想不听都不行?汉武帝一挂,当时还有有说霍金上官仨人假传遗诏的呢!那几个王在武帝活着时,要宿卫长安,以谋太子之位,汉武帝一句话就削了他们一人若干个县的封地!要连儿子都管不了,他这个皇帝可真白当了!
--------------------------------------
哈哈,这一条我不同你争.因为按照你的逻辑武帝大权在握,处置儿子们易如反掌.老翁却觉得有许多问题是强权所不能解决的,比如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顶一顶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9-1-1 17:09:16
作者:悠然翁 回复日期:2008-12-31 23:29:31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31 22:58:55
霍光几十年后都知道拿那道惩罚皇子的诏书作文章说广陵王没有即位资格,可见武帝的权威在几十年后还昭昭在目,结果按您说的,孝武陛下活着时候反而还及不上他死后的威严?!岂不笑话!!!!!
-------------------------------
你真信那是武帝权威?我一直只相信霍光不想用刘胥这一事实,之于不用刘胥的理由,我认为都是借口.
武帝还用<春秋公羊传>作为攻打匈奴的理由哩,你能因此就说这是<春秋>的权威昭昭在目?
================================================================
按老翁你的逻辑,是说一只死老虎比该老虎活着时候还威风?还是说一只假着老虎尸体逞威风的狐狸比那只活老虎在森林里更能称王称霸?!

-------------------------------
我的意思是说,你认为权力能解决一切问题,我认为未必.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dl_syh 回复日期:2009-1-1 17:48:02
外戚要想发挥大的作用基本上应该是在皇帝年幼时吧,卫太子此时已经多大了?儿子都已经有儿子了。相反倒是立刘弗陵因为皇帝年幼容易引起外戚干政,这点武帝应该不会不知道吧?就算勾弋夫人被诛,那皇帝妃子的老爸就不是外戚。就算没有外戚,年幼的皇帝势必要引起权臣摄政,这比外戚还危险。

-------------------------------
武帝之所以为武帝,正是由于他有驾驭臣下的才能,他选中的托孤重臣还真是对他忠心耿耿.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俗话说过犹不及,武帝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虽然他是胜利者,但这胜利对他而言并没有多大的乐趣.

我说武帝要除掉卫太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卫太子对他构成了威胁,另一个是卫氏集团相当庞大,因为卫青\霍去病所经营了数十年的军功势力这时虽已呈没落之势,但一旦卫太子继位,卫氏很有可能东山再起,那时就厉害了.就其核心而论,武帝所杀的公孙贺及二个公主以及卫伉在当时还是比较活跃的.

武帝托孤实际上是托付给了霍光一人,也正因如此霍光才在武帝一死就总揽了大局,对此昭帝也应是清楚的.所以遭人算计,但有惊无险.

你说的权臣与外戚的优劣,从而推出外戚专权,充其量不过是场动乱,但当权者是不愿意这样想的,他要的是万无一失.

刘据反武帝政策,但并不是强硬,他要是一个强悍的人,早推行他父亲的政策了.他是从悲天悯人的角度来变更他父亲的政策的.他是一个仁德的人,汉朝推崇孝道,皇帝往往以身作则,刘据作了皇帝,若想让他母亲高兴,多半把他母亲家的人能提拔的都提上来.元成以后就是这样.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不知是哪位编辑把帖子放在了首页,真是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锋,谢谢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amlen 回复日期:2009-1-1 21:32:42
历史上所谓应验的"预言"无非三种:1.后人编造附会的 2.偶然巧合或者把两者硬拉上关系的 3.听了预言或者编造预言的人按照预言行事导致预言应验的.我认为历史上的著名预言中,"楚虽三户"肯定是第三种,"亡秦者胡"就多半是第一种,当涂高应该是第二种,桃李子更接近第三种,女主武王则更像第一种.刘秀做天子大体上是第三种,只有公孙病已立的预言不是很清楚,三种都有可能
-------------------------------
你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很透彻.刘病已的应该属于第二种.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大卫57 回复日期:2009-1-1 23:39:23
2个小时,没看出主题思想---该子如何忽悠我们2千年?

求教

----------------
哈哈,刘病已做皇帝后开始四处感恩,挺让人感动,但实质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在霍光的眼皮底下慢慢培养出了自己的势力,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这人挺有情义.就被他忽悠指的就是这件事.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天汉地节 回复日期:2009-1-2 9:12:12
刘病已交上狗屎运那年是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这年四月,昭帝以二十三岁的花样年华撒手人寰。检讨秦西汉诸帝寿限,可发现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现象。所谓两头少,中间多是指活过六十岁的只有两人:汉高祖六十二岁,武帝活七十一岁;四十到五十岁的有六人:秦始皇五十岁,文帝四十六岁,景帝四十八岁,宣帝四十三岁,元帝四十三岁,成帝四十六岁。三十岁以下的有五人:胡亥十五岁,惠帝二十四岁,昭帝二十三岁,哀帝二十六岁,平帝十四岁
----------------------------------------------------------
楼主的年龄账算的一塌糊涂。
汉昭帝94-74=23?
汉高祖256-195=62?
武帝156-87=71?
秦始皇259-210=50?
文帝202-157=46?
景帝188-141=48?
元帝74-33=43?
成帝52-7=46?
胡亥221-207=15?
惠帝211-188=24?
哀帝25-1=26?
----------------------------
哈哈,吓我一跳,我认真看了一下,这个有问题,但问题不大.
如惠帝,臣赞称:寿二十四;
文帝臣赞称:帝年二十三即位,即位二十三年,寿四十六;
景帝臣赞称:帝年三十二即位,即位十六年,寿四十八;
昭帝臣赞曰:帝年九岁即位,即位十三年,寿二十二;师古曰:帝年八岁即位,明年改元,改元之后凡十三年,年二十一.这个老翁没弄准,不好意思.
元帝臣赞曰;帝年二十七即位,即位十六年,寿四十三.
成帝臣赞曰:帝年二十即位,即位二十六年,寿四十五.师古曰:即位明年乃改元耳,寿四十六.
哀帝臣赞曰:帝年二十即位,即位六年,寿二十五.师古曰:即位明年乃改元,寿二十六.
汉高祖的比较麻烦.有说五十三,有说六十二,日本人泷川资言在其史记会注考证中认为是六十二岁.
胡亥的年龄是我的一家之言.若朋友有疑问不妨看一看老翁的另一个帖子:胡亥:这个可怜的孩子.
秦始皇的年龄也没问题.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武帝臣赞注:帝年十七即位,即位五十四年,寿七十一.
臣赞注汉书所引注文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总此数点,武帝就有了易储之心。或许有人会说,武帝也就那么一说,老翁就当真了,喋喋不休地鼓捣出这么多东西来。是不是有点多虑了?事实上,这还真不是瞎猜。武帝长期执政,娴熟统治技巧,为避免尴尬、背动,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往往不直接表态,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有次太子去见卫后,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宦官黄门苏文就向武帝打太子的小报告说:“太子因为在皇后宫中与宫女戏耍,所以出来得晚。”这实际上是在说太子调戏皇后宫中的宫女,有点淫荡。武帝听了,没说什么,却将太子的宫女增加到了二百人。无缘无故地增加了一些宫人,这让太子感到很莫明其妙,就让人去打听赐宫女的缘故,才知道是苏文背后鼓捣自己。当时便恨得牙根直痒。因为苏文一句话,父亲就赐给自己宫女,太子解读后认为这不是奖赏,而是批评,意思就是说我多给你些宫女,想干啥就在自己宫里干好了,甭再去皇后宫里闹腾了,你是国之储君,以后要君临天下,为民表率的,这种事情要是传出去了,不好听的,会影响你的形象的。再如卫后批评太子处理政务,自行其是一事,武帝知道后赞成太子的行为而不认可卫后的主张。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肯定太子的行为就是对太子的表扬吗?其实这倒未必。武帝肯定太子,是欣赏他率性而行,不加掩饰,至于他的行为合乎不合乎武帝的心思,武帝并没有说,并且始终没有对他的行为有过评价,这是什么意思?很玄妙的。
而太子由于代武帝执政,因而在朝中结怨颇多,却是他变易那些用法深刻的大臣的政策,招致了执政大臣们的强烈不满,为着现实及以后的仕途考虑,他们都不希望日后由卫太子继位,因此这些人不仅经常在武帝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并且还阴谋构陷太子。而有的人则与他的关系更是势同水火,如江充因为和太子及卫氏有仇,见武帝日渐老迈,担心武帝死后,太子继位,自己日子不好过,更是极力想把太子拉下马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母子本应在外朝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但由于早在元封五年(前106)的时候大将军卫青就去世了,尽管卫氏集团势力庞大,但因此时大都处于权力的边缘。所以竟成孤立之势。因为当卫青活着的时候,朝臣以及那些倾险小人虽然对太子母子不满,但因顾忌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威望,还不敢明目张胆地算计太子母子,及至卫青死后,想算计太子的人遂明目张胆地活动起来,所谓:“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武帝没有表示不满太子母子,反对者就已开始疯狂运作,更何况从武帝的话中窥测到了武帝的易储之心!于是从宫中到宫外倾覆卫太子的活动随之大规模展开。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天汉地节 回复日期:2009-1-2 10:36:22
楼主不该用注文作为年龄依据。注文错误很多
-----------------------
朋友讲得有道理.
即如武帝生平,应该是七十岁.

不过关于元帝,或认为是前75年生,或认为是前74年生,故而在其生卒年方面有不同意见.
哀帝继位时时年二十岁,则是生于前26年,前1年去世,故说二十六岁是不错的.
你的算法之所以与老翁的不同,大多是因为你是按周岁算,老翁是按虚岁的算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征和元年(前92)夏,以巫蛊事,开始向卫氏集团痛下杀手。所谓巫蛊,就西汉中期巫蛊的案例看,大致是把桐木削制成仇人的模样,埋入地下,有的在埋入时还在桐人身上插有针,然后用恶语诅咒,从而达到使对方遭到祸患的目的。这种活动在西汉中期非常流行,而武帝即以此为突破口,开始清算卫氏以及太子势力。
征和二年(前91)正月,以与阳石公主私通及巫蛊祝诅武帝等罪,处死卫子夫的姐夫丞相公孙贺,公孙贺的儿子太仆公孙敬声,并族灭其家。闰四月卫子夫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以及她的弟弟长平侯卫伉皆因巫蛊等罪被诛。接下来,武帝去了甘泉宫。甘泉宫距长安三百里,秦时所造,汉武帝建元年间对其加以扩建,周长近二十里,有高光宫、长定宫等十二宫及通天台、通灵台等十一台,建成之后,武帝常在五月避署于此,八月乃还。
却说是年夏,武帝一到甘泉宫,就切断了与卫后及太子的联系,当时武帝还生着病,卫后和太子因此不断地派人去请安问候,可武帝从不给予回复。与此同时,又派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帮助江充穷治巫蛊事,结果在武帝的支持下,江充先从宫中无宠的夫人们那里下手,渐次追查到了皇后和太子的宫中,在他的指挥下,皇后和太子的宫中被挖得放床的地方都找不到。在总结清查的结果时,江充声称在各处都搜到了木人,其中太子宫中得到的尤其多,而且还有不道的帛书,因此“当奏闻。”卫太子一下子被逼到了墙角,此用上党郡壶关县三老茂的话说是:“太子进前解释却得不到皇上的接见,退而自守又被乱臣所围困”,无奈之下,只好做困兽之斗,遂发中厩车载射士,把武库中的兵器发放给长乐宫卫,然后诛江充,发兵丞相府。 丞相刘屈?吓得仓皇而逃,逃出后,忙派人去报告武帝,武帝问使者丞相在干什么,使者说丞相正在封锁消息,没敢发兵。武帝听了很生气说:“事情闹腾到如此地步,还说什么封锁消息?丞相没有周公的风范啊。周公不就诛杀了管叔、蔡叔吗?”刘屈?为武帝庶兄中山靖王之子,与卫太子刘据是堂兄弟,武帝要他效法周公,其意就在于要他放手诛杀刘据。然后又赐给丞相诏书称:“捕杀反叛的人,自然会有赏赐。”又要求“坚闭城门,不要让反叛的人逃跑了。”接着武帝又从甘泉宫回到长安,贺临长安城西的建章宫,诏发军队,派遣官员,来平定所谓叛乱,定要置太子于死地。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太子死后,武帝又开始哀痛太子之无辜,为此拔擢为太子鸣冤的田千秋为丞相、族灭江充家、焚江充的帮凶苏文于横桥上、对于那些加兵刃于太子的人初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后则族灭之、筑思子宫、在湖中筑归来望思之台地折腾了相当长时间。对此,人们一般都是认为这是武帝的悔过之举。应该说这其中确实有感情的因素,因为死去的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且是长子,且是在元朔元年(前128)他二十九岁时才得到的长子,因此卫太子刚生下来时,为示庆祝,武帝特地为求子之神禖立祠,并让东方朔和枚皋写祭祀禖神的祝词,元狩元年(前122)刘据七岁时立为太子,后来卫太子渐渐长大后,又诏令他学习当时的显学《公羊春秋》,又跟从瑕丘江公学习《谷梁春秋》。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后,就让他住进了太子宫,还为他修建了博望苑,让他与宾客往来,允许他依着自己的兴趣行事。武帝每每出行时,都会把朝中的事托付给卫太子,宫中的事交给卫后处理。所以实事求是地说,武帝与太子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比较融洽的。也就是说武帝在太子身上那是付出了相当多的感情的.并且从后来调查的结果看,虽然他对太子心怀疑忌,但太子确确实实没有一点挑战他的权威的行为,说来说去都是他性情多疑所致,所以逼死太子,他内心深处是相当愧疚的,所以不伤心是不可能的。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要除掉太子的阴谋爆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因为人们都知道在巫蛊之祸中,太子是被冤枉了的。还是在卫太子逃出长安生死未卜之际,有壶关三老茂在上书中就不客气地指出出现这种局面,武帝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所谓:“子无不孝, 而父有不察”。后来在对相关人员的审判过程中,江充栽赃陷害的伎俩也被昭明于天下,在这种情况下,武帝为了从中抽身,才作出了一系列动作与江充等切割。看看他开始的时候是如何强势!搞政治的人的眼泪往往都是别有用心的。他如果是真悔过,就应该把他那个小曾孙立马从狱中赦免出来,好好养育才是正理,可是他没有!
想想如果卫太子不做任何反抗,任由江充陷害,最终只能是卫太子束手就擒,然后以确凿的罪名痛下杀手,则武帝有理有据,就不至于如此被动了。公孙胜父子、他的两个女儿等便都被他以行巫蛊之罪,名正言顺地给处理了。再没想到儿子动作会这么大,这有点出乎武帝的意料。却是他这种钝刀杀人的方法,叫谁也受不了。所以老翁以为在武帝内心深处,对卫太子相当讨厌也说不定,因为这让他太被动了。











楼主:悠然翁

字数:1519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8-12-21 20:46:00

更新时间:2019-05-02 21:05:48

评论数:14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