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天汉地节 回复日期:2009-2-2 12:53:38
你的算法之所以与老翁的不同,大多是因为你是按周岁算,老翁是按虚岁的算的
------------------------------------------
你的文章是按公历公元纪年的,不能按虚岁算。
只有按农历纪年才能按虚岁算。
---------------------
哈哈,公元前是没有公历之说的,你不知道?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9-2-2 13:03:13
哈哈,都不要动怒.
大家都是以文会友.切磋学术.
朋友的谈论中提到了许多新的见解,思路也很清晰,这一点是很让人配服的.但也正如你言,咱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并且有的非常尖锐.但相对而言有许多地方由于要行文,老翁没能细讲,及至今日,关于巫蛊以及霍光的史实老翁也基本整理出来,因此就再次跟就一些具体问题切磋一下吧.当然,你若觉得没必要回应,你可以不回答的.
我现在逐次探讨一下你的回复吧.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3 15:38:17
昌邑王岂能只归咎于小孩子贪玩?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刘贺罪行“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也就是说平均一天要做四十余件失德之事,嘿,这得是怎样恶劣的一个人能干出来的啊?!刘贺固然顽劣,不过想要完成这样的指标也还真是个体力活。

可见这次废立本就是霍光有预谋而为之,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刘贺的母亲李夫人是唯一一个以后礼附葬茂陵的汉武帝的妃子,陈皇后卫皇后都葬在别处,包括昭帝母赵勾弋也是葬于甘泉,汉代子以母贵制度是很严格的,鲜少有非嫡子继皇帝位的情况,文帝算是吕氏之后捡的一个漏,昭帝是因为没了太子据,否则武帝也绝不会把天下交给那么一个孩子,即使他再怎么聪明。

说霍光与卫霍及太子据有渊源,但不一定就心向卫太子,这是对的,但这里更重要的是从霍光的自身利益出发,什么人继位对他最有利呢?经历过燕王旦的陷害,霍光就算是再厚道(况且在那个位置上会有100%的厚道人么?霍光最多是没有夺帝位自立的野心,但可不是没有自我安全意识和自保之道的),也明白诸侯王的既有势力对他自身的威胁,而刘病已是个无权无势无根基的闲散皇族,血统又正,扶上帝位,即使一年后即归政也必然离不开霍光的扶持,这才是对他最有利的选择。

所以昌邑王,那只是一场二十七天的戏罢了,霍光从开始的目的就是刘病已,昌邑王是最后一块跘脚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你说废立是有预谋的,霍光从一开始就眼盯上了昌邑王.但奇怪的是昌邑王臣下被杀时声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昌邑王也说没把这件事弄好.这难道说是昌邑王怕霍光废不了他,特地跟他配合?
2,西汉并非是子以母贵,而是母以子贵.文帝如此,景帝如此,武帝如此,昭帝等皆如此.你对嫡子是怎样理解的?夫人\皇后的儿子才称嫡子.不仅文帝\昭帝,宣帝\哀帝\平帝都非以嫡子入继.西汉十一个皇帝,近半数以非嫡子入继,所以说鲜少有非嫡子继皇帝位的情况是不符合事实的.
2,关于你认为废立一个皇帝比让给刘病已一个贵族身份还难的这个观点我就不多说了,因为你好像对此非常反感.那就各持己见吧.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3 16:09:59
至于卫太子有没有罪,可以看一下武帝时期,武帝建思子宫,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下罪己诏,但很显然刘据虽然自杀,却从来也不是“废太子”,也就是说虽然死去,但太子位号是依然保留的,子盗父兵,有过,而非大罪。也正因为这样,刘病已才有入继的资格。否则以燕王旦、广陵王胥武帝时获罪受罚尚且即可取消其本人及后嗣入继权利,太子据的孙子反而没事么?

伪卫太子,太子据自杀当年难道没有验明正身就下葬了么?此时冒出这个人来,任谁也拿他当骗子,霍光当年又不是小孩子,还会不认识刘据么?况且昭帝时汉武遗臣颇多,当年武帝将很多朝政放手让太子据处理,大臣们也当有很多认得刘据的人,真伪自然一见即知。对一个膺品还有什么好说的。
---------------------------------
1,我也奇怪,武帝搞了那么多追悔的活动,为什么就不肯把他还在牢中的小曾孙放出来?而并且后来还要趁夜去把曾孙给杀了.要不是丙吉舍命相救,刘病已肯定活不过那天晚上.不要给武帝找借口,说他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小孙子在狱中,太子一案是由他直接处理的,哪一个人该死,哪一个人该话都要经他同意.所以刘病已的情况他是知道的.所谓的牢狱中有天子气之说,极有可能就是他讽喻望气者搞的鬼,什么天子气,说白了是他不放心那个小孩子,想斩尽杀绝.因为卫太子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声望,太子的孙子留在世上,很有可能与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一争高下.所以为了自己儿子考虑,就趁夜杀将过去,一刀抹了算完.再没想到会受到阻拦,并且在第二天又被抖了出来,又兼天良发现,武帝只好作罢.
2,有人冒充卫太一事发生后,并非是如你所言,大家都认为这是个膺品,相反朝臣们皆有点手足无措.这不是老翁瞎说,有汉书为证,当然你说班固写错了,那我就无话可说.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3 16:09:59
至于卫太子有没有罪,可以看一下武帝时期,武帝建思子宫,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下罪己诏,但很显然刘据虽然自杀,却从来也不是“废太子”,也就是说虽然死去,但太子位号是依然保留的,子盗父兵,有过,而非大罪。也正因为这样,刘病已才有入继的资格。否则以燕王旦、广陵王胥武帝时获罪受罚尚且即可取消其本人及后嗣入继权利,太子据的孙子反而没事么?

伪卫太子,太子据自杀当年难道没有验明正身就下葬了么?此时冒出这个人来,任谁也拿他当骗子,霍光当年又不是小孩子,还会不认识刘据么?况且昭帝时汉武遗臣颇多,当年武帝将很多朝政放手让太子据处理,大臣们也当有很多认得刘据的人,真伪自然一见即知。对一个膺品还有什么好说的。







,1,我也奇怪,武帝搞了那么多追悔的活动,为什么就不肯把他还在牢中的小曾孙放出来?而并且后来还要趁夜去把曾孙给杀了.要不是丙吉舍命相救,刘病已肯定活不过那天晚上.不要给武帝找借口,说他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小孙子在狱中,太子一案是由他直接处理的,哪一个人该死,哪一个人该话都要经他同意.所以刘病已的情况他是知道的.所谓的牢狱中有天子气之说,极有可能就是他讽喻望气者搞的鬼,什么天子气,说白了是他不放心那个小孩子,想斩尽杀绝.因为卫太子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声望,太子的孙子留在世上,很有可能与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一争高下.所以为了自己儿子考虑,就趁夜杀将过去,一刀抹了算完.再没想到会受到阻拦,并且在第二天又被抖了出来,又兼天良发现,武帝只好作罢.
2,有人冒充卫太一事发生后,并非是如你所言,大家都认为这是个膺品,相反朝臣们皆有点手足无措.这不是老翁瞎说,有汉书为证,当然你说班固写错了,那我就无话可说.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4 16:08:54
作者:一直懒惰 回复日期:2008-12-24 9:56:49
==========================



至于苏文,一个宦官,在宫中也一定是有靠山的,否则向武帝进太子的谗言有什么好处,他曾密报武帝说太子长在皇后宫中逗留,废话,儿子在母亲那儿还有错了。说实话,武帝虽然说过子不类父的话,但对刘据这个儿子还是一直很偏爱的,苏文谗言那次,武帝并没有对太子据有什么不满,反而为太子宫加宫女二百。
------------------------
你把这作为武帝对太子的宠爱的表现,但刘据却为此恨透了苏文.因为在太子母子看来,这是对太子无声的批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4 16:36:39
作者:关西汉子 回复日期:2008-12-24 15:19:21

作者:一直懒惰 回复日期:2008-12-24 12:50:12


卫家的势力在公孙贺被族后已经很薄弱了~~可以从戾太子叛乱中看出来。倘若公孙贺能安安分分虽不可说保证太子登基,但最少不会让太子受江充这等人的欺压。
-----------------------------
个人觉得刘据叛乱的根本原因,是武帝要铲除卫氏势力.
=======================================================



要铲除卫氏势力的不会是武帝,卫青霍去病的先后亡故已经大大削弱了卫氏外戚的势力,公孙贺虽然做了丞相,但汉武时期内外朝的分立已经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相权。而且巫盅一起,最先指向公孙贺,显然是要先拔除卫氏外戚最后一位三公重臣,这样才能进一步架空并推倒太子刘据。

---------------------------
若非武帝想铲除卫氏集团,谁也撼不动太子.而武帝发出暗示后,不几年卫太子就败了.当然过程是曲折复杂的,但大方向定了,不管利用什么样的形式,总是要朝着目标走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4 17:09:55
要铲除卫氏势力的不会是武帝,那位孝武皇帝陛下要铲除谁也用不着拐这么大弯子,早年窦氏、王田外戚他杀起来啥时手软过,现在卫家哪里有当年窦婴田蚡的势力,还范得上这样罗织罪名么?何况后来还捎上了两位公主,她们有什么势力?
----------------------
1,不同情况,要做不同的理解.窦田身份只是外戚,贵族之间的斗争对社会影响不大,而卫氏集团的核心是卫太子,卫太子三十余年储君的身份所积累下来的政治威望,除武帝外是无人可以比拟的.若觉得理解起来比较费力的话,不妨回头看看近几十年最高领导人及其副手的恩怨,就明白了,很麻烦的.
2,捎带上二位公主,是表示武帝对卫氏集团彻底恩断义绝了,太子他再也不保护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6 17:05:53
霍光立而后废昌邑王是有预谋还是迫不得已,这个问题,请各位可以对比一下到宣帝以前西汉的两次迎召诸候王入主帝位的经过,一次是诸吕亡征代王刘恒,也就是汉文帝,再一次就是迎昌邑王这次。

我们对比一下代王和昌邑王入京的待遇。

代王刘恒(文帝):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与左右商议是否可行,议后成行,但是路上,[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
从《孝文帝本纪》这段我们的确看到君明臣贤的一番礼让,但重要的是陈周两位对代王的礼敬,刘恒本人是从容上路的,而且征召使命到达后他还有相当充裕的时间与身边谋臣商讨该不该应征的问题,然后在路上刘恒还以休息为名故意在高陵停下来,让自己的亲信宋昌先去长安探虚实,而只不过是刘恒的使者的宋昌竟然受到丞相陈平的亲自迎接,且一直接到渭桥边。

昌邑王刘贺:
[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征王贺典丧。玺书曰:“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征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郎中令龚遂谏王,令还郎谒者五十余人。贺到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过弘农,使大奴善以衣车载女子。至湖,使者以让相安乐。安乐告遂,遂入问贺,贺曰:“无有。”遂曰:“即无有,何爱一善以毁行义!请收属吏,以湔洒大王。” 即善,属卫士长行法。]
来看看这位昌邑王受到的待遇,征召使者半夜(凌晨)到达,即刻就宣读征召诏命,估计刘贺是被人从被窝里硬拽出来的,然后当天中午就被带上路,到下午三四点钟(晡时)就行路135里,连马都累死N匹,知道的这是征召准皇帝入京,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押解重要钦犯急行军呢! 如果说这是刘贺这家伙太迫不及待想当皇帝,可是看他买鸡要长鸣的买杖要积竹的,还有空抢女人,这个似乎又不像急成这个样子的人啊!再看刘贺的亲信,那位“善”,虽然这个应该也不是什么好人,可是直接拿去给卫士长杀了,对一位“准皇帝”来说也过了点儿,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而且这卫士长显然不是刘贺从昌邑带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人(50人)半路就被人找借口撵回老家去了,卫士长显然是霍光派来护送?or押送?刘贺的武官,那是霍光的亲信,征召的四位使臣的态度都没表,直接说这位卫士长来要人然后处置了“准皇帝”的亲信,刘贺想保都保不住。如果霍光征召昌邑王是真诚的,手下人会对昌邑王如此地不客气,不给面子?难道不怕有朝一日遭到天子报复?除非他们事先就知道这家伙根本就当不了真正的“天子”!
--------------------------
文帝继位时时年二十三岁,昌邑王十八九岁,自然是文帝要比昌邑王老成些.并且文帝时是大臣们相与"阴使人召代王",当时少帝还在,所以文帝君臣狐疑不决.并且所派之人地位也不高.而昌邑王是由皇太后的玺书征召,挑明到那里就要继位做皇帝,当然无所犹豫了.并且还派了两个九卿之官少府与宗正,同时还有中郎将,以及光禄大夫,规格不可谓不高.进京走得快,那是昌邑王心急自己要急奔,不是其他人逼的.并且夜间以火发书,这很正常,天大的好事,当然要及时知道.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6 17:05:53
霍光立而后废昌邑王是有预谋还是迫不得已,这个问题,请各位可以对比一下到宣帝以前西汉的两次迎召诸候王入主帝位的经过,一次是诸吕亡征代王刘恒,也就是汉文帝,再一次就是迎昌邑王这次。

我们对比一下代王和昌邑王入京的待遇。

代王刘恒(文帝):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与左右商议是否可行,议后成行,但是路上,[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原请间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
从《孝文帝本纪》这段我们的确看到君明臣贤的一番礼让,但重要的是陈周两位对代王的礼敬,刘恒本人是从容上路的,而且征召使命到达后他还有相当充裕的时间与身边谋臣商讨该不该应征的问题,然后在路上刘恒还以休息为名故意在高陵停下来,让自己的亲信宋昌先去长安探虚实,而只不过是刘恒的使者的宋昌竟然受到丞相陈平的亲自迎接,且一直接到渭桥边。

昌邑王刘贺:
[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征王贺典丧。玺书曰:“制诏昌邑王: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征王,乘七乘传诣长安邸。”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郎中令龚遂谏王,令还郎谒者五十余人。贺到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过弘农,使大奴善以衣车载女子。至湖,使者以让相安乐。安乐告遂,遂入问贺,贺曰:“无有。”遂曰:“即无有,何爱一善以毁行义!请收属吏,以湔洒大王。” 即善,属卫士长行法。]
来看看这位昌邑王受到的待遇,征召使者半夜(凌晨)到达,即刻就宣读征召诏命,估计刘贺是被人从被窝里硬拽出来的,然后当天中午就被带上路,到下午三四点钟(晡时)就行路135里,连马都累死N匹,知道的这是征召准皇帝入京,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押解重要钦犯急行军呢! 如果说这是刘贺这家伙太迫不及待想当皇帝,可是看他买鸡要长鸣的买杖要积竹的,还有空抢女人,这个似乎又不像急成这个样子的人啊!再看刘贺的亲信,那位“善”,虽然这个应该也不是什么好人,可是直接拿去给卫士长杀了,对一位“准皇帝”来说也过了点儿,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而且这卫士长显然不是刘贺从昌邑带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刘贺从昌邑带来的人(50人)半路就被人找借口撵回老家去了,卫士长显然是霍光派来护送?or押送?刘贺的武官,那是霍光的亲信,征召的四位使臣的态度都没表,直接说这位卫士长来要人然后处置了“准皇帝”的亲信,刘贺想保都保不住。如果霍光征召昌邑王是真诚的,手下人会对昌邑王如此地不客气,不给面子?难道不怕有朝一日遭到天子报复?除非他们事先就知道这家伙根本就当不了真正的“天子”!



--------------------------------------
文帝继位时时年二十三岁,昌邑王十八九岁,自然是文帝要比昌邑王老成些.并且文帝时是大臣们相与"阴使人召代王",当时少帝还在,所以文帝君臣狐疑不决.并且所派之人地位也不高.而昌邑王是由皇太后的玺书征召,挑明到那里就要继位做皇帝,当然无所犹豫了.并且还派了两个九卿之官少府与宗正,同时还有中郎将,以及光禄大夫,规格不可谓不高.进京走得快,那是昌邑王心急自己要急奔,不是其他人逼的.并且夜间以火发书,这很正常,天大的好事,当然要及时知道.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看看.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哈哈,继续接着说: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7 12:12:09

嗯,对了,昨天和哪位争论“芒刺在背”时,某只提到大将军霍光参乘是祭祠礼法,而不是“下马威”。刚才顺便查了一下汉代皇帝御驾规格


我们看到,皇帝御驾有三种,大驾、法驾、小驾,规格不同,“大驾”是最高礼制,大将军参乘,西汉常于甘泉祭祀天地用之,东汉就很少用了,东汉祭天则常用的是“法驾”,侍中参乘,而且日常的祭祖上坟之类的有些常常只发“小驾”。

而在迎刘病已时,霍光派的是太仆驾车(请参见“大驾”“法驾”中太仆的地位)到刘病已家亲迎,去祭高庙,这不同于日常祭祖,而是新君登基的重大祭祀活动,大将军参乘,说明此次是动用的“大驾”,某只前贴说是霍光对刘病已的礼遇也许略有过份,但是这绝对是对皇帝的礼敬规制,是真真正正把刘病已当皇帝看的,哪怕是当皇帝供着也确实是供着了,就算只从表面工夫上看,这也与对待刘贺可是天壤之别了。


迎刘病已时,确实是太仆迎的,但绝不能因此就说是对刘病已的待遇超过了刘贺.首先太仆只是九卿中的一个负责车马调度的官员.关不怎么重要.而派去迎刘贺的四个人,少府之职在于负责皇帝的经济花销,地位比太仆重要得多,宗正是掌管皇族事务的,亦属九卿.并且太仆去接刘病已用地是一种名叫軨猎车的轻便的小车,刘贺坐的则是七乘传,也就是七匹马拉的车.太仆迎刘病已也不是祭高庙,而是去了宗正府.然后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侯,然后即皇帝位,然后去谒高庙,朝拜刘邦的神位.并非是直接就去谒高庙的.并且这是大礼,当然要用大驾.刘贺没去谒高庙,没用大驾,霍光当然也就不骖乘了.所以从这上面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天壤之别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6 20:54:05

关于上贴中我们的心腹丁,让我们看一下,他是什么人。
[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
这个汉书里传述迎昌邑王事里的很多篇都提及了。

《汉书•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后吉为车骑将军军市令,迁大将军长史,霍光甚重之,入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昭帝崩,无嗣,大将军光遣吉迎昌邑王贺。]
嗯,这个丙吉是霍光的心腹,大鸿胪是管理番王事务的,去征昌邑王没问题,宗正,迎立新君这是宗室大事,他不去也不行,光禄大夫是干嘛的?是掌管议论之官,也就是专门准备抓人小辫子的,让他去接昌邑王,原来霍光在接昌邑王之前就知道将来会要给刘贺准备罪名收集舆论非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吉做为霍光的心腹被派去迎刘贺不假,但不能因此就说他不该去,因为丙吉此时的身份不是外朝官光禄大夫,而是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与中朝事务的中朝官给事中,他是作为中朝官的代表去的.




这还不算什么,我们再看这位丙吉在跟了霍光以前是干什么的。
前面在下有一个说“天子气”事件的贴子,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这个丙吉,他是求刘病已于狱中的第一人,是他在狱中善待婴儿刘病已,“天子气”虽不一定是他指使人去提醒汉武帝的(这个可能是更高位的武帝近臣,比如霍光),但当武帝要杀狱中所有人时,正是丙吉冒死护住刘病已,闭门拒使者不纳,跟来杀人的使者相持到天明,这才让武帝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曾孙在狱中,之后才使得刘病已正式属籍宗正,掖庭养视,虽没封爵,但总算是得到宗室的承认,其正统的血统皇族地位才得到确立。

以上,难道都是巧合?丙吉这样明显的皇曾孙派,却去接皇孙,这个让人怎么想?皇孙和皇曾孙可是这次新君的竞争对手,用现在英国王室的继承顺序排名,那就是一个是第一继承人,一个是第二继承人的区别。有丙吉在旁鼓动,大鸿胪和宗正这两和好好先生对刘贺客气得了才是怪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的天子气是指有新天子已经诞生了.由于新天子的出现就意味着在位的天子或者其继承人要交权,所以当权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按你说丙吉\霍光都有可能以此提醒武帝,那此二人究竟是要害刘病已哪还是要救他哪?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7 14:07:57
作者:关西汉子 回复日期:2008-12-27 13:29:02
可为什么班固说由于刘贺“行淫乱,忧懑”?班固错了?
=================================================
不是班固说刘贺“行淫乱,忧懑”,是史书载刘贺“行淫乱,忧懑”。
《汉书》是史,史是对历史事件的陈述,而不是一家之评论,“行淫乱,忧懑”是太后诏命或者说是霍光对刘贺订下的罪名,然后由史官记录下来而已。但历史只是记下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些表相的东西,但这些事为什么为发生呢?霍光当时的权势是足以掩盖阴谋的,记下这段历史的史官们怎么可能渗透进霍光心腹的核心集团中去呢?某只说那么多的根本目的,只是想说,读史不要仅看表面的事件的叙述,如果仅是把汉书翻译一遍的话,那个叫白话版汉书罢了。

而我们真的要去论述一件历史事件,要把那些人物变成真实的活人,他们有七情六欲,分亲疏远近,一个那样重大复杂的事件,怎么可能仅仅是留在纸面上的那么几笔干巴巴的陈述。

至少某只个人觉得,在读史的时候,努力去分析还原那些历史人物的性格作风、生活的环境、彼此的关系、复杂的政治。。。。。。这才是读史的乐趣所在。西汉恰好是某只最爱的一个王朝,汉武昭宣又恰是这个时代最热闹鼎盛的一段,平日多关注过一些,看到有人写这个,就多事来掺合一下罢了。

-------------------------------
你的这段话说得很好,老翁非常喜欢读这些话.但要真达到这个地步,个人觉得你我都还需努力.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7 10:59:16
作者:luciferm 回复日期:2008-12-26 20:31:33

作者:恩来看看 回复日期:2008-12-26 18:08:05

昭帝死了,霍光这位首辅得想,昭帝没儿子,这皇帝位让谁坐啊?这里得表扬霍光一下,霍光这人绝对没有自己当皇帝的心,他还真不是那个虚伪的王莽,最多就是想找个对自己最有利最无害的新君,而且还用不着非找不懂事的小孩儿来当傀儡。也正因为此,历史上对霍光誉多毁少。那么霍光会一个人想么?他得和别人商量,当然,这得先和亲信智囊团商量,有了定论再作计划,再让群臣去实现。
--------------------------
其实没必要表扬霍光,一个时代的人只会做符合那个时代潮流的事,在霍光所处那个时代就没有臣下取代君主的氛围,他自然不会也不能取代汉朝.王莽所处时代易代思潮甚盛,所以王莽就趁势取代了汉朝.因此王莽处在霍光的时代,他基本上也是一个权臣而已,霍光若处在王莽的时代,他也会做一做皇帝梦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天汉地节 回复日期:2009-1-2 13:24:56
哈哈,公元前是没有公历之说的,你不知道?
---------------------------------------
公元前也属于公元纪年,公元前绝对不属于农历纪年法
---------------------
但不管阴历阳历,都有周岁\虚岁之说呀.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昵名很难选 回复日期:2009-1-2 21:32:14
武帝害琚是因为想破高祖刘邦因太子盈请“商山四皓”出山而不得立戚夫人之子如意的不得已被动局面。所以他主动的策划“尧母门”,故意挑起开端,他在显在SHOW他是多么的强势,就算琚三十年太子威望和民意所在,他也能动了他。他未必是一定想琚死的,也未必是要削琚的太子储位,他就是想玩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把戏,但想卫皇后死这个心思是铁定了的,因为他不想卫后仿吕后,当琚动兵了时,他又感觉他作为君王作为父皇的权威和尊言受到冒犯,这---与他作对铁定要死。但琚自杀后他又患得患失,必竞不是他的初衷。狱中杀曾孙是他错想错到底斩草除根,不想这个孩子有朝一日清算他这个爷爷,或与他的小儿子来争。但没得逞后也就任其自生自灭了。
武帝是一个非常自我的,所有的一切只从自己的感觉感受出发,铁血冷酷无情,所谓皇门无父子无夫妻。他只为权力而存在。
------------------------
朋友的分析很多地方都入木三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舞曲 回复日期:2009-1-3 9:19:03

对刘病已的态度也是一样。。。第一次杀是下意识的一时冲动,想斩草除根,保护昭帝的帝位。。。后来,仔细一想,醒悟过来,这个孩子已经大势所去,何况尚在襁褓。。。所以就留他了。。。
----------------------------
为什么要夜间杀,就是进去之后不问青红皂白,见人就杀,自然也就不用顾忌小孩子了.如果是白天去杀人,见这么小一个孩子并且还是皇曾孙,地位特殊,杀还是不杀?自然又要去问武帝,孩子没罪,武帝从道义上讲只能是赦免他了.所以只能是晚上去杀.没想到被人阻拦,第二天又闹了出来,这就把皇曾孙在狱中这件事闹腾大了.武帝自然是再也杀不了刘病已了.又所谓人之将死,不免善心大发,必竟那是自己的后人,还是放他一马吧,至于以后如何,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顺其自然.因此临死又下诏把小曾孙招回掖庭由国家养育.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o_show2000 回复日期:2009-1-3 10:00:56
觉得悠然翁的说法太不客观了,尤其是武帝对戾太子的态度.将武帝的身份定位于一个政治家和一个父亲,作为政治家的武帝,不可能为了一个一岁的婴儿而废掉自己培养了三十年的,成熟的太子,作为父亲的武帝,无法想象他在太子死后的思念和愧疚只是为平息民怨,惺惺作态
------------------------
武帝以尧母门发出信息,当其最初并不一定就要立刘弗陵,而是借此发出信息:太子失宠了.而如果废除卫太子,他也不是只有刘弗陵这一个选择.燕王旦当时正值壮年,并且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招致游士.昌邑王为其宠姬李夫人之子,立为王也已数年了.武帝其实在后来也是一直在做选择,只是情感上更倾向于小儿子.

并且武帝对卫太子的最终处置若按他的思路,也并不一定就是处死,但历史的发展并不按他的思路来,即使他是皇帝,卫太子后来梃而走险,就是他所没想到的,结果发展下来,就成了后来的模样.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o_show2000 回复日期:2009-1-3 10:36:42
武帝若早有废立之心,自然会从削弱太子实力入手,而不应对太子委以重任。我想作为一个父亲,他不会采取放纵使其作大,在伺机除掉的方法,毕竟那时自己亲儿子,而且看武帝在处理其他皇子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在他们稍有作恶迹象时就会很快处置,这样既可控制大局又可保护皇族血脉。要说他自己耍阴谋想搞死自己的儿子,说到哪都不会让人信服。历代的皇帝很少有是弑子的,不仅因为嗜犊之情,跟视为华村纵使血脉,历代皇帝都很重视这个的。
----------------------------
武帝支持卫太子的种种行为,基本上都发生在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前,及至去世之后,就是另一回事了.卫后终日忧心忡忡,就是预感早晚有一天要出事.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舞曲 回复日期:2009-1-3 9:46:35
不过在下觉得,即便是晚上杀人,但是皇家卫队终究不是山寨土匪,规矩他们还是知道的。。。即使是晚上杀人,发现皇曾孙,还是会报的。。。当时武帝应该是有点杀红了眼,发现有一个留下的,马上连夜斩草除根。。。不想等到第二天,未必是怕谁吧。。。
---------------------------
当时派去负责杀人的是内谒者令郭穰,是武帝身边的近臣,那是肩负着不可告人的使命去的.

楼主:悠然翁

字数:1519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8-12-21 20:46:00

更新时间:2019-05-02 21:05:48

评论数:14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