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关西汉子 回复日期:2009-02-22 09:53:24
建议:

老翁,这个帖子你搬不动的.还是别搬了.

---------------------
是啊,不动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1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观音的猫 回复日期:2009-03-19 15:48:57
麻烦不要太监贴!!!

---------------------
哈哈,请朋友理解.这帖子现在正重新整理,第一节已调整为一章,还没写完.所以就顾不上帖子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zsrsln 回复日期:2009-03-20 08:48:43
莫非就是"公孙病己当立"之病己?呵呵
名字起的蛮可爱啊o(∩_∩)o...
------------------
居说有点标题党.哈哈.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0790811130 回复日期:2009-03-20 11:09:48
乱七八糟的,谁开的帖子,练讨论方向都搞错了,孙子就没讲什么,白白看了我几个小时。


----------------------
哈哈,不好意思.您知道,帖子上有许多伪问题,但是就是有人愿意拿出来切磋,而这是即费神又无谓的活动,有时候你又不得不应对,虽然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这就要耽误相当多的时间.结果您读起来费事,而老翁也为此没少浪费时间.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当然,老翁之意并不是要批评那些参与讨论的朋友.对于那些参与到这个帖子中的朋友,老翁是非常欢迎并且衷心感谢的.
只是想必朋友们也会有感觉自己的观点反复地申明,但却始终不被对方所接受,然后只好不断无谓地\徒劳地解释,以至于一些朋友也给弄得心烦意乱,最终一走了之.
就我与一些朋友而言,我曾经揪着朋友不放,也有朋友揪着我不放,最终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只好不了了之,因为嫌浪费时间,很多朋友一去之后,再不回头,只留下我这个老头子孤零零地守着帖子摇头叹息!
嘿嘿,没办法.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老翁之所以说有些问题是伪问题,是因为一些问题在网上虽然论争得很热烈,但事后想对之进行梳理,整理成文章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所谓的问题,其实并非问题,原本不需要讨论的.
出现这种问题,客观地讲,我与一些朋友都不能辞其咎.因为有些伪问题本身就是由我引起的.
这种感觉原来没有,只是近来重读史书,方才产生的,所以就拿出来与朋友们交流.并有没谴责朋友们的意思.所以希望朋友们能够理解.
说实在地,从与朋友们的论争中,老翁确实得到了相当多的灵感与启发,现在之所以正在得写,很多地方就是得益于与朋友们的论争.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wangyiyunfei 回复日期:2009-03-21 00:40:15
有没有搞错?胡亥只活了15岁?别在这丢人现眼了,真搞不懂这个帖还有这么多人跟帖!!!


--------------------------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另一个帖子:这个可怜的孩子:胡亥,有专门的探讨.
您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程晓杰 回复日期:2009-03-21 00:08:03
另外,对所谓的“卫子夫当太后会干预朝政”表示质疑。她儿子刘据总是和武帝对着干,她怎么劝都不听,可见刘据根本不听卫子夫的话。
而且刘据死的时候三十八岁了,卫子夫的年龄和武帝相仿,武帝如果自信能活到八十岁,那卫子夫也差不多,一个八十岁而且从来指挥不动自己的亲儿子的老太太能够干预朝政?她怎么干预?
---------------------
刘据与其母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他之所以不听母亲的告诫,老翁估计是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是这样做的,并且还得到了武帝的认可,武帝主张他率真而行.当然赞同他由着性子来是一回事,认可不认可他的所作所为是另一回事.刘据不明就里,就一直由着性子作了下来.总的说来刘据把他父亲考虑得太善良了.
汉代是一个讲孝道的时代,若卫子夫想让她的家族人来居于高位,想来刘据这个仁德的太子也不会拒绝.因为他父亲虽然强悍,但也不能不能去讨母亲欢心,让舅舅做丞相.当然这都是武帝的帝王之心.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程晓杰 回复日期:2009-03-21 00:13:32
相比之下,汉惠帝当上皇帝的时候才17岁,母亲吕雉也才四十多岁,正值壮年;
另一位干政的窦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的老婆,生于公元前205年,到汉景帝公元前141年去世的时候,窦太后是64岁,她死的时候是公元前135年,享年70岁。
一个风烛残年行将入土的老太太卫子夫,还需要汉武帝专门弄死她?他吃饱了撑的啊。
-----------------------------
这个要考虑到卫氏集团的力量.她的存在在某种意义就是代表着卫氏集团的存在,不可否认,卫氏集团自卫青死后,就走上穷途末路,但人虽退出政治舞台的中心,但肉体还存在,一旦刘据继位,则这个集团很有可能进入政治的中心.而这是武帝所不愿看到的.
再者,武帝嫉妒心理很强,他有点担心,没了她后,他曾宠幸过的女子们会再找面首,让他蒙羞.因为在汉代老太后养弄儿面首之类的男宠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bubu57 回复日期:2009-03-21 00:12:14
李夫人的墓葬规格不是皇后制!!!

不同意楼主的看法,帝王集权也要考虑幼主的风险——昭帝实在太小。扶苏一念之仁不仅保持了安定,也毁秦于二世。没有女主还会有权臣,胡亥赵高就是鲜活的前车之鉴。

此外,景帝换储跟武帝换储不可比,武帝即位已经成人,而昭帝,小屁孩一个,神童也要讲客观生理。
----------------------
武帝即位时十七岁,还未行冠礼,不能算成年.
武帝选立八岁的昭帝,放心地把权力交给霍光打理,确是有其过人之处.因为霍光大体上是不负武帝所托的.
至于后来霍氏家族被族灭,固然与霍氏后人缺乏教养有关,但宣帝处处胁迫也是在把这个家族朝绝路上逼.
事实上,霍光对宣帝并不差.只是霍光久掌大权,不怒自威,而宣帝出身寒微,无依无靠,所以与霍光在一起时有芒刺在背之感.但这只能是他的感觉,霍光在辅佐他期间,待他并非如他所感觉的那样.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四\史家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应该说刘病已要朝臣为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定谥号、设陵园,既是对故去的亲人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活着的亲人的安慰。在巫蛊之祸中,他的曾祖母卫氏家族固然是被连根拔起,纤芥不遗。但他的祖母的家族由于与卫氏集团关系不密切,竟在大难之中侥幸活了下来。而就在其苟延残喘之时,史家出于怜惜和疼爱,对年龄幼小的刘病已是多方呵护,正是在这样一种毫无功利之心的呵护下,刘病已才活到了今天,如今终于飞黄腾达,他能不倾情回报!
想当初,受巫蛊之祸牵连,刘病已刚出生几个月就被抓进了长安城的郡邸狱,郡邸狱本来是为惩治天下郡国来朝廷汇报工作者的不法行为而设的,但由于巫蛊一案而被逮捕的人过多,京城的监狱容纳不下,只好把一部分人放在了这里,刘病已就是其中之一。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刘病已在郡邸狱一直被羁押了五年,方才遇赦。这应该是好事,但却给当时主管郡邸狱事的治狱使者丙吉出了个不小的难题。却是刘病已的直系亲属都死光了,因此无家可归。而郡邸狱而让他一直呆在监狱肯定也不是办法,因为巫蛊案的审理经天子大赦,已经结束,做为临时委派来主持工作的丙吉处理完善后事宜后,很快也要离开这里,这样就无法再照顾刘病已了。所以在离开郡邸之前,丙吉希望能给这个苦命的孩子找一个比较合的归宿。当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刘病已交给治理京师的京兆尹来照顾,就对守丞谁如说皇孙不应该再在监狱里呆着了,就让谁如以官方的名义行文给京兆尹,但京兆尹却不肯接受。丙吉只好再想办法,后来打听到皇曾孙的祖母史良娣娘家还有人。
史良娣是元鼎四年(前113)被纳入太子宫中,汉代太子临幸的女子有妃、良娣及孺人等三个等级,良娣属于中级女官。史良娣进宫后,很快就给卫太子生了个儿子叫史进,号称史皇孙。由于古人尤其是贵族对子嗣非常重视,故史良娣为卫太子生下儿子,就等于确立了自己在太子宫中尊崇的地位。而由于太子成年后经常代武帝执政,权势自是非其他时代的太子可比。按说给史良娣娘家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从巫蛊之祸发生后,史家却没有受到诛连这一事实可以看出,自史良娣入宫到巫蛊之祸发生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刘据在政治上并没有提拔过自己的外家。由此可以看出卫太子为了避免招致武帝的疑忌,在处理家庭事务方面的谨慎。而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史家在这次浩劫中存活了下来。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水在山 回复日期:2009-04-03 21:36:01
老翁,史书讲史良娣家本鲁国,是不是意思是说她的家原来在鲁国,后来迁到了长安?

------------------------
老翁觉得史家虽不一定在长安居住,但一定生活在关中地区,尤其是陵县最有可能.不然的话丙吉也不会把刘病已送到史家.因为山东距长安数千里,且不说打听起来不容易,送去更是不易.并且丙吉以一个狱官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另外宣帝本纪讲宣帝成亲后,"因依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显见他经常在这两家走动,若如此,更不可能是在山东.因为只有近才能经常走动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却说丙吉打听到史家的地址后,就用车把刘病已送到了史家,交给了史良娣的兄长史恭。对此或许有人会问,丙吉这样做是不是为了推卸责任,随便找个地方把刘病已打发了算了。因为祖母的娘家,从血缘上看是有点远。但这只能说是今人的看法,古人并不这么认为。却是上古时期,由于社会发展迟滞,生产力不发达,所以人口的流动性就差,这就使亲缘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谓亲缘关系,即以血缘、婚姻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它包括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拟血缘关系。上古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而这种关系发展到极致,甚至可以建立强大的统治秩序。三代就是以此为框架搭建起来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三代,不仅社会秩序是由即定的亲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就是国家也是以家族的形式来建构的,此即所谓的家国同构,并由此衍生出了系统而完备的以亲亲为内容的宗法体制,为整个社会所认同,并融入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此过程中,亲缘关系中的血缘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由于血缘关系的产生虽是以生育为条件,但其前提却是婚姻,即两姓的结合,离开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建立血缘关系。而两姓婚姻的结成,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两个不同血统的家族在一个共同点上的交汇,子女的产生则是两姓血脉的贯通,因而也就有了血缘上的联系,双方自然也就具有了同一性,也就成了稳定的可以利用的因素,故而婚姻关系作为血缘关系的补充,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成为亲缘关系的重要内容。
就秦汉而言,其时新出上古,不免带有浓厚上古遗习,对婚姻关系的重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当时婚姻之家往往以兄弟相称,如《说文》所谓“婚,妇家也。姻,婿家也。”《尔雅释亲》称:“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又“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因此《汉书•何武传》有“不宜令异姓大臣持权”之语,颜师古释曰:“异姓谓非宗室及外戚。”这显见是把姻亲与宗族同等看待。《汉书•翼奉传》把姻亲之家视为“非异姓”,所谓:“同姓亲而易进,异姓疏而难通,故同姓一,异姓五,乃为平均。今左右无同姓,独以舅后之家为亲,异姓之臣又疏。”这种关系尤其注重有实质的内容,即夫妇双方育下子嗣,那就是骨肉相连的至亲了。如霍光的女儿是宣帝的皇后,但由于没有生下儿子,所以人们就认为霍家与宣帝的关系就不如许、史之家是很正常的,如霍光的外孙任宣就曾直白地对大司马霍禹说:“许、史自天子骨肉”。(《汉书•霍光传》)所以说虽然刘病已是史家闺女的孙子,但在时人眼中与史家的孙子并无什么大的差别。所以丙吉的这种行为实是一种妥当的行为。当然如果能把孩子送到他的外祖母家自然更好,但问题是这孩子的外祖母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楼主:悠然翁

字数:1519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8-12-21 20:46:00

更新时间:2019-05-02 21:05:48

评论数:14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