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刘病已:这个忽悠了我们两千多年的孤儿皇帝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却说丙吉打听到史家的地址后,就用车把刘病已送到了史家,交给了史良娣的兄长史恭。对此或许有人会问,丙吉这样做是不是为了推卸责任,随便找个地方把刘病已打发了算了。因为祖母的娘家,从血缘上看是有点远。但这只能说是今人的看法,古人并不这么认为。却是上古时期,由于社会发展迟滞,生产力不发达,所以人口的流动性就差,这就使亲缘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谓亲缘关系,即以血缘、婚姻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它包括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拟血缘关系。上古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而这种关系发展到极致,甚至可以建立强大的统治秩序。三代就是以此为框架搭建起来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三代,不仅社会秩序是由即定的亲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就是国家也是以家族的形式来建构的,此即所谓的家国同构,并由此衍生出了系统而完备的以亲亲为内容的宗法体制,为整个社会所认同,并融入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此过程中,亲缘关系中的血缘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由于血缘关系的产生虽是以生育为条件,但其前提却是婚姻,即两姓的结合,离开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建立血缘关系。而两姓婚姻的结成,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两个不同血统的家族在一个共同点上的交汇,子女的产生则是两姓血脉的贯通,因而也就有了血缘上的联系,双方自然也就具有了同一性,也就成了稳定的可以利用的因素,故而婚姻关系作为血缘关系的补充,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成为亲缘关系的重要内容。
就秦汉而言,其时新出上古,不免带有浓厚上古遗习,对婚姻关系的重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当时婚姻之家往往以兄弟相称,如《说文》所谓“婚,妇家也。姻,婿家也。”《尔雅释亲》称:“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又“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因此《汉书•何武传》有“不宜令异姓大臣持权”之语,颜师古释曰:“异姓谓非宗室及外戚。”这显见是把姻亲与宗族同等看待。《汉书•翼奉传》把姻亲之家视为“非异姓”,所谓:“同姓亲而易进,异姓疏而难通,故同姓一,异姓五,乃为平均。今左右无同姓,独以舅后之家为亲,异姓之臣又疏。”这种关系尤其注重有实质的内容,即夫妇双方育下子嗣,那就是骨肉相连的至亲了。如霍光的女儿是宣帝的皇后,但由于没有生下儿子,所以人们就认为霍家与宣帝的关系就不如许、史之家是很正常的,如霍光的外孙任宣就曾直白地对大司马霍禹说:“许、史自天子骨肉”。(《汉书•霍光传》)所以说虽然刘病已是史家闺女的孙子,但在时人眼中与史家的孙子并无什么大的差别。所以丙吉的这种行为实是一种妥当的行为。当然如果能把孩子送到他的外祖母家自然更好,但问题是这孩子的外祖母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作之君 回复日期:2009-04-10 22:59:43
这个帖子最近点击率不太正常啊,哪位兄弟上了点击率软件?这么一点回帖,这么高点击量,莫非想学当年明月不成?造假大脸贼已经身败名裂了,还恼羞成怒,纠集八卦论坛的一群老逼过来攻击赫连勃勃大王、攻击煮酒版主,最后还是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楼主啊,我看你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才气的,千万别学造假大脸贼明月!大王也没少顶过你的帖子,你咋就那么急着出名呢?
-----------------------
您想怎么理解是您的自由.这个帖子曾经先后两次被放在天涯首页推荐.
由于论争热烈,只帖了两章才十余天的时间,就达到四万点,所以您若是早看见这个帖子,会更气愤的.
老翁从来没想到靠点击率获得什么名声.我的第一本书<夭折的帝国:秦朝兴亡十六谈>也就是六万多点击率,但书却照样出.所以说出版社的编辑也没那么傻,老翁也没那么无聊.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bkhm2 回复日期:2009-04-12 10:09:33
自从由《乌龙闯情关》知道还有刘病已这么好玩的汉代皇帝后就粗粗翻了一下汉书,后汉书。对他这个人有一些认识,一句话“不简单”。
对于霍光,他一开始可能真的是感激,说他聪明也好,识时务也好,当时确实很多事情他都需要霍光的支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矛盾总会有的。其中之一就是霍光一定要把女儿送上皇后之位,而不幸的是,刘病已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的结发妻子了。这个矛盾随着许被霍毒死看上去解决了,但是事实没有。刘病已表面尊重霍家,尊重他的霍皇后,但是奇怪的是他和其他嫔妃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貌似和霍却一无所出,一直到霍光去世为止。
霍光死后,刘病已开始了大清洗,开始了实现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
有道理.老翁也奇怪,霍成君怎么就没生个孩子.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relon20 回复日期:2009-04-12 23:44:35
刘病已对他的发妻还是很有感情的。
--------------------
糟糠之妻呀.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1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却说当时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年龄已经很大了,估计为闺女的死没少伤心。本来以为太子家已被诛杀净尽,再没想到突然间儿子史恭带着一个怯生生的小儿来到了她的面前,并且说这是她冤死的女儿的遗孙!一时间惊讶、欣喜、哀怜等诸般感情涌上心头,贞君老夫人能不双泪长流!本来史恭说这孩子由他来养育的,可贞君无论如何放心不下,这可是闺女家留下的唯一血脉呀,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所以当时便不顾年迈体弱,亲自来养育这孩子。而这对刘病已而言,是他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人间亲情的温暖,印象自是非常深刻。并且从后来宣帝的表现看,他对自己的往事开始有比较清晰的回忆,基本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前的一切都给他忘了,真是个没良心的家伙!
刘病已在史家生活一段时间后,就又被朝廷召回掖庭,由国家养了起来。十六七岁的时候娶了许广汉的女儿,也算是成家立事了,掖庭自是也不再住了。就经常来回地在许、史两家转悠。
而许、史两家后人许舜的儿子许敞、许延寿的儿子许汤、史高的儿子史丹、史玄的儿子史恁等与刘病已的年岁相当,估计当年他们在一起没少干斗鸡走马的营生,长安周围的三辅地区,他们肯定也没少转悠。当时由于在帝陵周围所设立的陵县的百姓多是来自东方的豪富之家,因此这些县往往非常富庶繁荣,而为了看热闹,刘病已曾多次与玩伴们一起去诸陵游玩。当然三辅地区由于地处长安周围,大都相当繁华,所以许多地方刘病已他们都去过。所以说和许、史两家的人处得相当好。
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许、史两家把他家人的埋骨之处指给了他。自然关于他的父祖的信息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被系统地灌输进了他的脑中。方式可能是渐进式的,也可能是一次性的。如果老翁处在史家当家人的位置上,老翁可能会采用一次性的方式,也就是在他大婚之后的某一天,把他叫到跟前,郑重其事地将他的家族在十几年前所发生的一切全部都告诉他,因为成了亲,就意味着成了人,就要把该担当的东西承担起来,无论是痛苦的或是快乐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gg5gg5 回复日期:2009-05-05 14:26:30
楼主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扯得远,我是冲着刘病已来的,你一个劲地写他爷爷废太子刘据的事,,平心而论那段的确精彩,可惜这个版块里有几千个帖子已经写得很透彻了,而且你的确也没写出新花样;
二是分析得太多,史实太少。即使你想提一个新的说法,也应该以史实为依据,不应该分析太多,也不应该过分的理会那些反对你的回帖者,更不应该在主文里跟他们争吵
看了你的帖子,似乎没有对你的主题有什么收获,反而一次又一次温习了太子巫蛊事件,读了N帖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说小刘忽悠你,或许你的帖子会很精彩,但是真正支持你的人我想大多数比我还没耐心的。
最后建议:往前写,不要听那些鸟叫;关心支持你的人比说服那些反对你的人更重要!
-------------------
谢谢朋友的关心.说实在的,我也是冲着刘病已写的.其实这只是开个头.如您所言,其间因为论争,很长一段时间都消耗在这上面了.这对老翁而言,虽影响了进度,但却让我理清许多没有理清的头绪.所以收获也是蛮大的.近段由于诸事缠身,所以一直无法接时更新.还请朋友们理解.毕竟老翁不是靠这吃饭的.当然,只要有机会,老翁就会更新的.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正是由于和史家关系深厚,所以做了皇帝之后,对史家自是倾情报答。宣帝登极时贞君和史恭都已去世,当家理事的是史恭的三个儿子:史高、史曾和史玄。宣帝自然会如对待许家那样给他们一个好的安排的。后来霍光死后,又以史高为侍中关内侯,史曾和史玄为侍中中郎将关内侯,后于地节四年(前66)八月封史高乐陵侯,元康三年(前63)封史曾将陵侯,史玄平台侯。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五\王家

宣帝即位后,在报答许、史两家的恩情的同时,又多次派遣使者去民间寻访他的外祖母家。但却一直找了多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宣帝关于其外祖母家的信息极其匮乏。宣帝母王翁须是在太始年间(前96—前94)以歌女身份得幸于史皇孙的,但是却没见她在这期间寻亲,显见其并没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地位,不过是太子深宫中一个普通宫女而已。这样的女子是很难引起外人注意的,后来生子时,太子一家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达官贵人对其家唯恐避之而不及,所以这种事也很难引起外人的重视,因此卫太子一家阖门被诛之后,留存世间的关于王翁须的信息自然是少之又少,当时知道一些王翁须的情况的大概也就太子家吏张贺以及史良娣的娘家了。此外或许一些皇家档案资料中可能会记寻有一些信息,但由于王翁须是以歌女的身份初招入宫,近乎买卖的性质,所以纵是有记录,其中有用的信息也不多。从后来宣帝寻情时的情况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宣帝所了解到的他母亲的信息也就名王翁须,再详细一点也就是涿郡人而已。仅凭这么些信息,要想找到了其外祖母家,近乎是海里捞针。从汉代的几次寻情记寻看,之所以能找到自己的亲人,要么是有确切的地址。比如文帝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四五岁时被人贩子卖往外地而与其家失去联系,长大后得知其新皇后姓窦,是观津人,他觉得可能是他的姐姐,就去认皇亲,所用凭证是两件退姐弟间的小事,一件是与其姐采桑时,他从树上掉了下来;另一件是窦氏被征时,与他在驿站中道别,让他在那里洗了洗澡,又吃了顿饭,这才姐弟分别。像这种事,编是绝对编不出来的,所以窦广国一说,窦皇后就认了。又如私生子霍去病成名后,找他的父亲,虽然时隔一二十年,但由于知道父亲的确切地址,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随后又毫不犹豫地把他的弟弟霍光带进了长安。而宣帝对其外祖母家是既无确切地址,也无可以采证事情,所以要想找到就麻烦的多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很抱歉,一些头绪没理清楚.改一下:


宣帝即位后,在报答许、史两家的恩情的同时,又多次派遣使者去民间寻访他的外祖母家。但却一直找了多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宣帝关于其外祖母家的信息极其匮乏。宣帝母王翁须是在太始年间(前96—前94)以歌女身份得幸于史皇孙的,但是却没见她在这期间寻亲,显见其并没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地位,不过是太子深宫中一个普通宫女而已。这样的女子是很难引起外人注意的,后来生子时,太子一家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达官贵人对其家唯恐避之而不及,所以这种事也很难引起外人的重视,因此卫太子一家阖门被诛之后,留存世间的关于王翁须的信息自然是少之又少,当时知道一些王翁须的情况的大概也就太子家吏张贺以及史良娣的娘家了。此外或许一些皇家档案资料中可能会记寻有一些信息,但由于王翁须是以歌女的身份初招入宫,近乎买卖的性质,所以纵是有记录,其中有用的信息也不多。从后来宣帝寻情时的情况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宣帝所了解到的他母亲的信息也就名王翁须,再详细一点也就是涿郡人而已。仅凭这么些信息,要想找到了其外祖母家,近乎是海里捞针。从汉代的几次寻情记寻看,之所以能找到自己的亲人,要么是有确切的地址。如私生子霍去病成名后,找他的父亲,虽然时隔一二十年,但由于知道父亲的确切地址,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随后又毫不犹豫地把他的弟弟霍光带进了长安。要么有不为外人所知的隐私做凭证.如文帝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四五岁时被人贩子卖往外地而与其家失去联系,长大后得知其新皇后姓窦,是观津人,他觉得可能是他的姐姐,就去认皇亲,所用凭证是两件退姐弟间的小事,一件是与其姐采桑时,他从树上掉了下来;另一件是窦氏被征时,与他在驿站中道别,让他在那里洗了洗澡,又吃了顿饭,这才姐弟分别。像这种事,编是绝对编不出来的,所以窦广国一说,窦皇后就认了。而宣帝对其外祖母家是既无确切地址,也无可以采证事情,所以要想找到就麻烦的多了。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传统守望者 回复日期:2009-05-26 02:03:25
lz不懂历史,没读过《汉书》,就不要轻易立论?

传统史家,都在说“汉宣中兴”,
怎么能讲世人一直都认为刘询是一个偷鸡摸狗的游戏皇帝呢?


--------------------
天可怜见,老翁虽没读过汉书,可也没说过刘病已偷鸡摸狗啊.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作者:传统守望者 回复日期:2009-05-27 00:54:41
阁下在文章肇始遑言“汉宣帝刘询留给世人的印象也就是贪玩而已,比如他喜欢斗鸡走马,比如他像个没笼头的马,爱四下转悠,常常一出长安就没了踪影”云云,一看就是一篇轻浮史观的游戏文字……

若觉得我说得刺耳,就当我放了一个p
------------------------
哈哈,切磋学问,谁会动怒?不过老翁文笔虽通俗,但绝信口开合.有汉书为证:




汉书宣帝纪:(宣帝)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数上下诸陵,周遍三辅,常困于莲勺卤中。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其二,王家属普通人家,在当时情况下,二十余年的时光足以让这样一个家庭家破人亡。
从宣帝的母亲王夫人娘家人的名字看,这显然是一个普通人家。如其父名“乃始”,此二字是当时人的口头语,就是开始的意思。西汉后期的外戚淳于长的一个小妾就也叫乃始。其母名“妄人”,妄是不法,非分的意思。所谓“妄人”意为无知妄为的人。显见也是一个随意的名字。其兄弟一名“无故”,意为平安无事;一名“武”,则是寄托了对孩子的希望,都是大众化的名字。而王夫人名“翁须”,也是极普通的名字。所谓“翁须”,据《农政全书》载有称“老翁须”者,是金银花的别称。该植物的藤经冬不调,故又名忍冬。因此生长范围甚广,依山傍水,处处有之。总之,这一家人的名字皆为毫无文化色彩的俗名,显见是活得非常随意的普通人家。这一点从王翁须到八九岁时,因其父母无力供养,而被寄养在广望节侯的儿子刘仲卿的家中就可以看出。当然刘仲卿也不会是发善心,白养王翁须。他是想把王翁须领回家培养成歌女赚钱用的。不过当普遍的做法是领养孩子作使女用,这在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就有规定。该律称如国家的女奴,长到七岁,百姓就可以领回家使用,当然前提是要为该女子提供衣食住宿。
这样的家庭,在天灾人祸面前,往往非常脆弱,稍不留意就会家破人亡的。而天灾人祸在那个时代可谓是绵延不绝。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论及霍光对宣帝的恩情,老翁觉得还没有他对昌邑王刘贺的重.因为昌邑王只是几个选项中的一个而已,霍光完全可以舍弃他而另立他人.但宣帝就不同,当昌邑王被废,再立新君时,宣帝实际上已是不二人选.霍光想不立他都不行.因为不立宣帝,新君就只能去武帝一系之外去找,若如此不仅不能服众,也会让武帝宗庙不血食.也就是说他无论是对死人还是对活人都没法交待.既然是这样,霍光有何恩情于宣帝,宣帝又为什么要感激他?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首先、贫困破产现象严重。
武帝时期的大规模开边活动,给汉代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当时由于频繁用兵,导致用度严重不足,只好不断地根据资产征收军赋,同时百姓又要承但各种徭役,家里养不起六畜,田里种不上五谷,百姓穷困得连糟糠都不够吃,最后纷纷破产成为流民,既然成了流民,脱离了国家的户籍,则他们原来要承担的赋役任务自然也就推掉了。当时这部分人大多逃到地方上的豪强之家,而基层官员们由于畏惧这些人家,所以不敢去找这些流民的事,只能是把那些脱离了户籍的人的赋役任务摊在了还没破产的小农身上,这些百姓不堪重压,只好也一走了事。在此情况下,他们的赋役责任就全落到了那些中等收入民户的身上,这样下来,就形成了后流亡的人为先流亡的人承担国家赋役任务的现象。因此到了昭帝之时,虽然大规模的开边活动已经停止,但是流民或者说小农贫困破产现象始终解决不了。当时,百姓贫困破产现象非常严重,以至于许多郡国“田野有陇而不垦,城郭有宇而不实。”显现出一派破敝的景象。(盐铁论&#8226;未通篇)
其次、医疗水平低下。
汉文帝时,淳于意以善医著称。他曾为文帝列了25条医案,其中患者死亡的有10条,治愈率为60%。这应该是当时一流医生的疗效了。一般医生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淳于意就曾说他自己自少时就喜医药,然而传世的“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后从公孙光、阳庆那里学到秘方才精通医理。
由于世间名医少,庸医多,所以在时人看来,与期饱受庸医的折磨,还不如不治硬挺过去的好。以至于时谚所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所谓“中医”就是获得中等的医疗效果的意思。宋人苏辙也称:“古今善言医者患医之难,以为有病不服药,常得中医。盖良医不可必得,而愚医举目皆是。愚医类能杀人,而不服药者未必死。”(《栾城后集》卷11《宇文融》条)
或者救助于巫术。却是由于古人缺乏医学知识, 又崇拜鬼神, 认为鬼神主宰着人世的一切,因而将人生病的原因归结于鬼神作祟。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痊愈,就需要与鬼神进行勾通,来祈求鬼神解除惩罚,而能够与鬼神交通的人则非巫莫属。所以巫既从事祈祷、卜筮、星占活动,如《周礼》称“司巫负责对群巫进行管理。如果国家遇到大旱,就率领群巫跳舞以求雨。国家若发生大灾,就率领群巫去翻阅记载先辈巫恒的档案而效法之。”同时还兼用药物为人求福、却灾、治病,如《公羊传》:“於鍾巫之祭焉,弑隱公也。” 何休注称:“巫就是通过事奉鬼神禳除来治病請福的人。”《孟子&#8226;公孙丑上》:“巫匠亦然。”俞樾在《群经平议》中称:“巫就是医生。”《楚辭&#8226;天問》:“化爲黄熊,巫何活焉。”汉朝以巫疗病的行为也很盛行。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共载 283 方, 主治52种病症, 其中确证为用巫术治疗的有 36 个, 主治14种病症, 另外尚有 6 方, 3种病症,也带有浓厚的巫术色彩。东汉人王符所谓疾病之家,:“或弃医药,更往事神。故至于死亡,不自知为巫所欺误,乃反恨事巫之晚,故荧惑细民之甚者也。”(潜夫论卷三)总之,由于医疗水平低下,所以人们一旦生病,往往得不到不效救治,则死亡自是殆所难免。此亦即南朝宋人所谓:“针药之术,世寡复修;诊脉之技,人鲜能达。民因是益征于鬼,遂弃于医,重令耗惑不反,死夭复半。”(《宋书&#8226;周朗传》)
再次、天灾不断。
自王翁须太始年间(前96—前94)得幸于史皇孙,到宣帝继位的元平元年(前74),二十余年间,天灾不断。检讨史册,与涿郡有关的灾异现象有:
太始二年(前95)秋,旱。征和元年(前92)夏,大旱。征和三年(前90),秋,蝗。昭帝始元元年(前86),冬,无冰。始元二年(前85)诏称:“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始元五年(前82)谏大夫杜延年,多次对霍光说:“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始元六年(前81)夏,旱。元凤五年(前76)夏,大旱。
总此诸方面,二十年后,且不说能否找到王翁须的父母,他们是否依然活都成问题。纵使他们还活着,可历经了二十年的人世苍桑之后,谁也不敢保证这家人还在原籍生活。







楼主:悠然翁  时间:2019-05-02 21:05:48
.

楼主:悠然翁

字数:1519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8-12-21 20:46:00

更新时间:2019-05-02 21:05:48

评论数:14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