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时间虚拟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数学公理 时间空间客观性与人的认知性

时间虚拟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数学公理 时间空间客观性与人的认知性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莱布尼茨的时空观
莱布尼茨哲学家认为不存在脱离物理实体的时间和空间。
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

空间是物体和现象有序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时间是相继发生的现象的罗列,不存在脱离物理实体的时间与空间。

莱布尼茨的哲学很多观点都很现代。莱布尼茨有一个论证,所有的关系都是虚构的、不实在的,空间和时间仅仅是关系,因此空间和时间是虚构的。他得出这一论证的前提是他认为所有的命题都能被还原为主谓形式,而真理就在于主词对谓词的包含,关系可还原为实体的属性,而只有实体(主词,包含了属性)是存在的。而且既然他认为实在仅仅是由实体及其属性所组成的,而实体是无空间延伸的单子,这又导出了他的“空间中的物体从根本上讲不是实在的”这一观点以及真空是不存在的这一观点。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对时间概念的掌握就是要认识到事物的演变是遵循各种原理而演变的。时间是一切原理的抽象。关于宇宙,时间即原理。

空间是一切物质的抽象。关于宇宙,空间即物质。物质与原理的结合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也是一切原理的终极原理。运动依然是原理,不是原理的抽象。没有运动,只能是寂灭。

时间概念的有效性在于事物的演变是不可逆的、不可完全重复的。这就说明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我们心智中的一个概念。

空间、时间通过事物得以融合。时间是原理的抽象,空间是物质的抽象,事物是事件的抽象。三者没有主次先后构成动态的宇宙。

简单的结论是:空间以及时间以及事物即宇宙。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莱布尼茨:时间就是人心智中的一个概念,是可以让人类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序并进行比较的概念,这种概念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为了我们表达事物的方便。

人类是因为观察到了事物前后的区别,亦即事物的演变,所以使用时间概念对事件进行先后排序并进行比较,这种概念自然也就方便了我们对事物的表达。然而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演绎变化的。演变则必须遵循各种原理而演变,因为演变人类得以观察到了前后的区别。

事物的演变必须遵循各种原理并不是人类将强加于事物的,因为不管是自然原理或是社会原理都不需要人类强加于事物,遵循原理而演变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人类不仅没有能力将原理强加于事物,反而必须顺从于原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事物之于人的宇宙(人类主观的宇宙)。没有物质和原理,事件无从产生;没有事件,就没有其抽象——事物,没有事物,物质和原理就无从体现;没有物质和原理,就没有其空间和时间的抽象。 是事物将空间和时间融合在一起构成宇宙,无法将事物从宇宙中抽取出来。事物是宇宙的意义所在。

庄子所曰之宇宙太过简单,上下左右,古往今来尚不能构成宇宙。无事物,何须宇宙。 物质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其存在的方式就是永不停歇地产生事物,人类作为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物质,和所有其他的物质一样,终极使命就是永不停歇地“搞事情”。

对于时间概念的认识,莱布尼茨提到了事物,是动态的概念。但是没有涉及物质,没有提到空间,却是动不起来的。牛顿提到了空间,没有涉及事件,没有提到事物,静态的概念。这样脱离事物的宇宙,即便静止,也是不能理解,无法存在的。

从物质的运动产生事件到事物,空间和时间是结合在一起的。牛顿与空间相关联的时间、莱布尼茨与事物相关联的时间,两种孤立片面的观念得以融合,不相矛盾。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物理”一词的现代拉丁文“Physica”,是他从希腊字φυσικ(自然)一词推演而来的。《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


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他说:“既然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而我们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又正是关于自然的问题,因此必须了解什么是运动。因为不了解运动,也就无法了解自然。”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发生着和存在着的事物必然有推动者在推动着它的运动。”因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宇宙运动的观点:运动是永恒的,必然有一个永恒的第一推动者,整个宇宙在第一推动者推动下和睦地运动着。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不是孤立的:“如果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运动也不能存在。”“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因为变化中的事物总是或为实体方面的,或为数量方面的,或为性质方面的,或为空间方面的变化。”“离开了上述方面,事物不会有任何运动和变化,因为上述事物之外再无任何存在。”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关于运动的本性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四个本性:
(1)连续性。运动不能有间断,间断就意味着停留,停留就意味着终断。
(2)过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例如,能质变的事物(作为能质变者)的实现就是性质变化,能够增多的事物及其反面(能够减少的事物)的实现就是增和减,能产生的事物和能灭亡的事物的实现就是生与灭,能移动的事物之实现就是位移,这就是运动。
(3)物质性。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运动的种类不是单一的,而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运动可概括为四种:实体方面的变化、性质方面的变化、数量方面的变化和位置方面的变化。
(4)时空性。“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运动的连续性表现为先后,而先后正是时间流逝的本质特征。

对于运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还有更明白易懂的表述法:运动是能主动的事物和能被动的事物,作为能主动者和能被动者的实现。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亚里士多德对空间的认识代表了古希腊的最高水平,是人类时空认识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空间学说,奠定了近现代时空理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说:“空间被认为很重要,但又很难理解。”
他说:“如果不曾有某种空间方面的运动, 也就不会有人想到空间方面去。”正是由于物体有位置移动和体积变化, 所以“空间被认为是显然存在的”。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一处所,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空间别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所以空间是一切物体赖以存在的形式。 他又认为:物质总是运动的,而运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所以空间也是物体运动赖以存在的形式。

对于空间,亚里士多德说:“究竟什么是空间?要解答这个问题有很多困难。” 经过分析论证,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间有长、宽、高三维,“是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空间是“像容器之类的东西”。他比喻说:“恰如容器是能移动的空间那样,空间是不能移动的容器。”亚里土多德对空间形式的描述是正确的。任何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一物体移走后,其原来的空间可被另一物体占据,这是经验常识。由此即可得出空间具有三维性、像不能移动的容器之类的概念。

最终,亚里士多德将空间严格定义为:
(1)空间乃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
(2)直接空间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
(3)空间可以在内容事物离开以后留下来,因而是可分离的;
(4)此外,整个空间有上和下之分,每一种元素按本性都趋向他们各自特有的空间并在那里留下来,空间就是根据这个分上下的。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物质-时间-空间-人的意识-生物的感知是合一性的 皆是存在本质的表达 亚里士多德 莱布尼茨 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关于时间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说,“时间是否存在?时间的本性是什么?”
“它的一部分已经存在过,现在已不再存在,它的另一部分有待产生,现在尚未存在。并且,无论是无限的时间,还是随便挑取的其中任何一段,都是由这两部分合成的。”

另外,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与运动是联系着的,但“时间既不是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

“时间不是运动,而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他证明到,我们以数判断多或少,以时间判断运动的多或少,因此时间是一种数。“时间是通过运动体现的,运动完成了多少,总是被认为也说明时间已过去了多少。”“在任何地方,同时的时间是同一的,随后的时间就是不同一的。”“我们不仅用时间计量运动,也用运动计量时间,因为它们是相互确定的的。”“既然时间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而时间计量运动是通过确定一个用以计量整个运动的运动来实现的。”

在物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在古希腊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讨论时间、空间和运动的基本属性的人,他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为其本人和后人提供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时空概念,奠定了近代时空认识和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对艾萨克·牛顿而言,空间是“上帝的感知”,是上帝用来探视其造物的器官。空间是绝对的,不变的,无限的。时间则是另一个同样来自天堂的创造,正如牛顿在他的物理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所写道的,时间在空间中流淌,“均匀而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不是所有人都买牛顿的帐。他的老对头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就对上帝需要一个感知器官的说法尤为嗤之以鼻。他尖锐地反问,钟表之神是否还需要“每天给自己的表上弦”。
几个世纪过去了,上帝在这场争论中已经逐渐消隐,但是,有关空间和时间本质的论辩却甚嚣尘上。它们同是实在(reality)的基本构件,还是全都不是?时间有没有可能从空间中涌现出来,还是反过来才对?

真正能够从根本上描述实在的终极理论,注定要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精深理解才能达成。对实在构成基础的探寻,实际上深入到了物理学意义的核心。

我们描述物理世界时所用的两套方程,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大相径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涵盖了引力作用,在描述宏观宇宙时硕果累累。与此同时,量子力学则包揽了剩下的所有基本力,对最小尺度上的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

当至大遭遇毫末,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大爆炸之后那一瞬间,整个宇宙只有针尖大小;又比如在黑洞的巨口之下,引力强大到即便光子也无法逃逸。在这些情况下,两种理论间凸显的冲突,或者至少冲突的一部分,就源于非常基本的东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解释说:“两者的一大冲突在于,在相对论和在量子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非常、非常之不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注解
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是一种概率的状态,从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态移动到另一个态。描述单个电子自旋的波函数则没有涉及空间。量子力学则区别对待时间和空间。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均衡的分布,它们一起构成实在的基础。
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在相对论讨论的宇宙尺度,宇宙的时间空间是完全与观察者【你我他的天赋的直观地时间空间感知系统是相配合的】,因为宇宙宏观时空构架与观察者的时空构架是一致的,也就存在感知的宇宙宏观时空的物理量。
在量子世界的尺度,观察者的观察行为是不存在的,因为观察者的观察行为已经转化为观察者的意识空间量子运动,而没有宏观的观察者。因此希尔伯特空间不包含时间,时间本身不在希尔伯特空间之内,而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着,因为没有观察者,也就无法形成时间与空间的认知与物理量。

======================

《新科学家》,Space vs time: One has to go – but which?


对艾萨克·牛顿而言,空间是“上帝的感知”,是上帝用来探视其造物的器官。空间是绝对的,不变的,无限的。时间则是另一个同样来自天堂的创造,正如牛顿在他的物理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所写道的,时间在空间中流淌,“均匀而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不是所有人都买牛顿的帐。他的老对头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就对上帝需要一个感知器官的说法尤为嗤之以鼻。他尖锐地反问,钟表之神是否还需要“每天给自己的表上弦”。
几个世纪过去了,上帝在这场争论中已经逐渐消隐,但是,有关空间和时间本质的论辩却甚嚣尘上。它们同是实在(reality)的基本构件,还是全都不是?时间有没有可能从空间中涌现出来,还是反过来才对?
真正能够从根本上描述实在的终极理论,注定要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精深理解才能达成。对实在构成基础的探寻,实际上深入到了物理学意义的核心。

我们描述物理世界时所用的两套方程,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大相径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涵盖了引力作用,在描述宏观宇宙时硕果累累。与此同时,量子力学则包揽了剩下的所有基本力,对最小尺度上的世界描绘得细致入微。
当至大遭遇毫末,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大爆炸之后那一瞬间,整个宇宙只有针尖大小;又比如在黑洞的巨口之下,引力强大到即便光子也无法逃逸。在这些情况下,两种理论间凸显的冲突,或者至少冲突的一部分,就源于非常基本的东西。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解释说:“两者的一大冲突在于,在相对论和在量子力学中,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非常、非常之不同。”

牛顿的宇宙观如钟表般有序:所有物体都在绝对空间中感受着完全一致的神圣时序。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则完全颠覆了这一点,取而代之的是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被称为“时空”的四维整体,不同速度运动的观察者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时空。正如分隔两地的人对何谓“此地”有不同的看法一样,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中,“此时”的含义也因人而异。卡罗尔说:“对于半人马α上的一个人来说,我们所说的‘现在’可不能简单翻译成他所说的‘现在’。”
1916年接踵而至的广义相对论更是火上浇油,指出大质量物体会弯曲周围的时空,因此对长度和时间间隔的测量将取决于无处不在的引力场的强度。


量子力学中,情况则变得更为晦涩难明。一个量子物体的状态由波函数来描写。波函数则是一个数学对象,存在于被称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抽象空间之中。利用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波函数如何随时间演化,如何从希尔伯特空间的一个态移动到另一个态。

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希尔伯特空间是一切现象的物理舞台——除了时间。时间本身不在希尔伯特空间之内,而是在它之外独立存在着。当我们测量一个量子态的演化时,参照的是一个来源未明的外部时序。“就像有人给了我们一块表,一块老古董,我们只是照着看时间而已,”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内森·西贝格(Nathan Sieberg)说。

至于空间,它的性质则取决于你要测量什么。一个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其波函数包括了物理空间的信息,比如电子与核之间的距离等等。但描述单个电子自旋的波函数则没有涉及空间——就其数学而言,我们通常设想的电子在绕轴高速自转的图像是毫无意义的。
“这给人一种感觉,好像物理体系的某些属性无涉空间,但会随着时间变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阿贝·阿希提卡(Abhay Ashtekar)说,“就这些属性而言,你可以说时间比空间更为基本。”

如果你孤立地看待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情况就是如此。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平权的,它们一起构成实在的基础。量子力学则区别对待时间和空间,而时间有时候显得更为基本。
然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两种理论融合在一起,想要产生一个能够描述从至大到毫末所有尺度的、更为宏大的理论时,时间和空间就分道扬镳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卡西尔:空间与时间、事实与理想】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按照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它的尺度——而这些尺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神话思想中,空间和时间从未被看作是纯粹的或空洞的形式,而是被看作统治万物的巨大神秘力量;它们不仅控制和规定了我们凡人的生活,而且还控制和规定了诸神的生活。

描述和分析空间和时间在人类经验中所呈现的特殊品性,对于一个人类学哲学来说乃是最有吸引力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认为空间和时间的现象对于一切有机存在物都必然是同一无二的,这是十分天真而无根据的想法。显而易见地,我们不能把较低级有机体的空间知觉与人的空间知觉混为一谈。即使在人类世界与较高级的类人猿世界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清清楚楚抹杀不掉的区别。然而,如果我们单单只使用我们普通的心理学方法,那是不容易说明这种区别的。我们必须遵循一个间接的方式:为了发现空间和时间在我们人类世界中的真正性质,我们就必须分析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

通过这样一种分析,首先有一件事情变得非常清楚:空间和时间的经验有着各种根本不同的类型。空间和时间经验的所有各种形式并不都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它们按某种顺序被排列成较低和较高的层次。最低的层次可以被称为有机体的空间和时间。每一有机体都生活在某种环境中,并且必须不断使它自己适应这种环境的各种条件才能生存下去。即使在很低级的有机体中,它的适应性变化也需要一个相当复杂的反应系统,需要在物理刺激和对这些刺激的适当反应之间作出一种区分。所有这一切并不是靠个体的经验学来的。新生动物似乎具有很准确的空间距离感和方位感。一只小鸡刚刚破壳而出就能知道它的方位,并且啄食散在道上的谷粒。这种空间定位过程所依赖的各种特殊条件,一直在被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仔细地研究着。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回答有关蜜蜂、蚂蚁和候鸟的定位能力的一切复杂问题,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予一个否定的回答。我们不能设想,动物在作出这些非常复杂的反应时是被任何观念化的过程所指导的。相反,它们看来是被某种特殊的肉体冲动所诱使的;它们根本没有关于空间的心象或观念,根本没有关于各种空间关系的轮廓。

当我们转而观察较高级的动物时,我们遇见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我们可以叫它作知觉空间。这种空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感性材料,它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包含着所有不同类型的感官经验的成分——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以及动觉的成分在内。所有这些成分在知觉空间的结构中合作活动的方式问题,已被证明是现代感觉心理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发现,为了解决我们碰到的这个问题,有必要开创一门全新的知识分支,创立生理学光学这门科学。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一时半会还不可能以一种清晰而毫不含糊的方式来得到解决。在近代心理学的历史中,“在先天论和经验论的昏暗战场上的”斗争似乎总是没完没了的。
注解
这就是康德的时间空间的先验论的哲学证明。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注解
时间,空间的思考,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基础,弦理论认为空间是涌现出来的,广义相对论则认为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蒙古人种文化,是完全不具备这一思考时间与空间的能力。时间,空间的思考,再继续推动弦理论,黑洞,试图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研究。
-------------
弦理论就是寻求这种理论最为野心勃勃的一项尝试。它与空间的关系非常奇怪。存在额外的空间维度是弦理论最关键的一项特征,这些额外维度高度卷曲,以至于几乎无法探测。为了能在数学上自恰,弦理论至少需要10个空间维度。
但1997年理论物理学家胡安·马尔达西那(Juan Maldacena)推导出一个著名的结果,暗示在不同的这些维度之间,有数学上的暗道可通。按照他的“反德西特/共形场论对应”(简称Ads/CFT对应),在一定条件下,你能将弦论中包含引力的极其复杂的10维表示(presentation),卷曲成一个简单得多的、不包含引力的4维表示。
如果这么做的话,一维的时间似乎维持不变,但空间要进行变换:4维世界中的单个点将变换成10维空间中的多个点。卡罗尔解释说:“这个例子似乎完美地表明,空间不是基本的,而是极其极其地依赖于你描述这个世界所用的方式。”



不过事情并非如此泾渭分明。有人,比如波尔钦斯基,就开始怀疑,马尔达西那的推论完全不合逻辑。我们已经知道,Ads/CFT对应只对一种特定的时空有效,而那种时空跟我们宇宙的时空并非一模一样。我们所处的宇宙,时空结构在几何上几乎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平行出射的两束光线将永远保持平行。但是Ads/CFT对应只适用于负曲率时空,在这样的时空里,两束平行出射的光线会离得越来越远。弦论中繁复的数学意味着,现在还没人能在我们的时空里推导出类似AdS/CFT对应这样的结果。

波尔钦斯基的研究组提出了一个更为基本的目标,不过这意味着,要去探索黑洞暗无天日的核心。黑洞历来都是检验理论极限的试验场。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现在人们认为每个大质量恒星死亡后,都会留下一个黑洞,而且每个星系中心也都存在一个黑洞。这些黑洞都是贪得无厌的饕餮之徒,就连量子力学明确禁止消灭的信息,似乎都难逃黑洞之口。如果你想放信息一条生路以回避这个难题,量子力学会告诉你,在黑洞一掉进去就无法逃出生天的事件视界之内,将出现一道释放高能辐射的耀眼“火墙”

这反过来又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相矛盾,因为按照广义相对论,穿过视界时除了感受到连续的时空弯曲,不会有任何特别的事情发生——没有剧变,也没有转折。如果想保持量子力学的有效性,同时又避免出现火墙,就需要对时空做一些改变,比如要修正速度上限是光速这条定论。同样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斯蒂夫·吉丁斯(Steve Giddings)指出,“这确实说明,在现有的概念描述中,我们或许漏掉了什么东西。”

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波尔钦斯基的研究组瞄准了马尔达西那的推论。他们先将一个黑洞“放进”一个空间曲率为负的时空。如果马尔达西那的推论正确,在这块时空表面上的观测者所看到的4维物理,就应该能够与描述深入黑洞内部的观测者看到的10维物理——只不过4维物理的数学更为简单而已。但波尔钦斯基所得到的结果并非如此:两个观测者会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量子理论

AdS/CFT对应深受弦论学家的钟爱,因此波尔钦斯基知道,他将掀起波澜。“我想动摇人们对AdS/CFT对应的盲从”。如果他成功了,任何从这条推论以及弦理论中得出的、有关空间和时间状态的结论,就都有可能并非定论。

但是,弦理论只是目前试图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诸多未获证明的尝试之一。
另一个候选理论被称为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当时,阿希提卡试图在量子理论的框架下重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他与物理学家李·斯莫林(Lee Smolin)和卡洛·罗韦利(Carlo Rovelli)合作,用这些方程得到了一幅平滑的时空结构图像——当然,如果深入到了非常非常微观的程度,这幅时空结构图像也会像其他时空结构一样,开始出现不平滑的地方。对于圈量子引力的时空而言,如果深入到10-35米这个极其微小的尺度上,你就会看到纵横交错的引力场环线。

跟弦论中的情况类似,圈量子引力的方程也非常复杂,而且没有给出多少能供实验检验的预言。但在有关时间和空间地位的问题上,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视角。该理论中首先出现的是小块的空间,每个都只有普朗克尺度见方,时间则是以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形式,随后才在理论中出现。比如说,你可以用引力场的变化来定义时间间隔,然后观察另一个量,例如电磁场如何随着引力场的“滴答”而变化。用阿希提卡的话来说,这里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是从更为深刻的东西中涌现出来的,“但是不知为何,空间似乎先涌现出来,时间则是通过观察各种物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而出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又重新回到牛顿对空间和时间的看法上来了。尽管牛顿将时间视作来自上帝的绝对之物,但他也意识到,我们测量“共有”时间的方式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追踪其他物理量的变化来计量时间。例如,地球在空间中绕太阳的运动,就代表了一种时间单位——年。我们将这个单位分割或累积起来,计算任何其它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比如说四季的时长。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更深深层的东西涌现出了空间和时间,但持这一观点的绝不是只有阿希提卡一个人。弦理论认为空间是涌现出来的,广义相对论则认为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基于这些发现,西贝格也产生了类似的直觉。他说:“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让空间从更深层次中涌现出来,既然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一起,那么毫无疑问,时间也应该是涌现出来的。”


放手一搏
吉丁斯也在探索“时间和空间皆非基本属性”这一想法,他用的是最难对付的理论试验场:黑洞。他一直在尝试由内而外来描述一个黑洞,从黑洞内部一直描述到事件视界之外。他用的工具,则是一个由存在内部联系的量子力学希尔伯特空间构成的网络,这样就无须预先假定存在时间或者空间。这种方法可以让吉丁斯放手一搏,比如放松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任何速度不得超越光速”的限制,看看结果会发生些什么。

通过观察一个量子体系的属性如何随着另一个量子体系的变化而改变,吉丁斯在2012年证明,时间确实可以通过相互关联而涌现出来,这又给牛顿的“共有”时间投了一票。通过将不同的的希尔伯特空间粗略地对应于不同的物理位置,比如对应成黑洞的内部,吉丁斯的计算中也可以涌现出空间概念。最终,吉丁斯认为,就连这个空间概念也可以跟系统的动态过程相连,就像时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和时间都不是基本属性。

这个想法目前还只是初具雏形,要想理论形式严谨,吉丁斯还必须证明,从他的希尔伯特空间网络中如何能够推导出广义相对论和正常的时空图景,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黑洞这样的极端情况。用吉丁斯自己的话说,“要彻底理解它,还有一段路要走”。

波尔钦斯基同样在关注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变的光速为空间和时间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光总是在1个单位的时间内传播1个单位的空间距离,在任何时空图中都是一条斜率相同的直线。
“光传播的方向,既不是空间也不是时间,我们称之为‘空’(null)。它是空间和时间的交界,”波尔钦斯基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直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空’方向的存在,可能比空间或时间本身更基本。”

在探寻一个更伟大理论的征途中,这些直觉能给我们提供任何指引吗?20世纪初,物理学也曾经面临着与今天的物理学颇为相似的困境——直到爱因斯坦神来一笔,将空间和时间统一成时空,才终告化解。今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似乎遇到了同样的瓶颈。很多潜在的方案会把我们引入不同的时空结构,而对于应该选择哪一条道路,我们目前还毫无头绪。空间还是时间,皆是还是皆非?或许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时间,空间的思考,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基础。
如果蒙古人种有一点时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合一的思考,自然不会追求所谓的天子--皇权的永恒秩序。
西方的时间空间的思考,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推动力思想,直接导致上帝创世论的哲学思想获得种群的共识。
西方的基督教上帝不是巫术的上帝,而是哲学思想的上帝,是原初科学的上帝。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蒙古人种文化为何产生不了近代现代的科学思想?原来由于蒙古人种的文化还是处在原始的行动的空间之中,产生不了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一个数的概念、空间几何的概念。换句话说,蒙古人种缺乏对时间空间的抽象的思考,至今蒙古人种文化依然如此。
=================================
--------------
【卡西尔:空间与时间、事实与理想】

哲学家们在说明和描述抽象的或符号的空间的真实本性方面一直遇到最大的困难。存在着抽象空间这样的东西这一事实,乃是古希腊思想最早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德谟克利特宣称空间是非存在μν,然而尽管如此,这种非存在又具有真正的实在性。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称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用适当的语词来描述的“混合概念”λογισμós νóθ。即使在近代科学和哲学中,这些早期的困难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牛顿警告我们不要把抽象的空间——真实的数学空间——与我们感官经验的空间混淆起来。

我们必须承认,抽象空间在一切物理的或心理的实在中都是根本没有相应之物,根本没有基础的。几何学的点和线既不是物理的物体也不是心理的物体,它们只不过是各种抽象关系的符号而已。

但是,哲学和科学只有在走过漫长的道路并且通过许许多多的中间阶段以后,才有可能走到抽象空间这一步,并且才能把它系统地建立起来。这个问题的历史一直还没有被写出来,虽然追溯这一发展的每一个别步骤一定是很有吸引力的事,它们足以使人们对于人的文化生活之一般倾向和真正品性获得真知灼见。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蒙古人种文化为何产生不了近代现代的科学思想?原来由于蒙古人种的文化还是处在原始的行动的具体空间之中,产生不了抽象的空间概念,没有一个数的概念、空间几何的概念。换句话说,蒙古人种缺乏对时间空间的抽象的思考,至今蒙古人种文化依然如此。
在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中,地图表达空间还是一种具体的城市、山河等等的集合,而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符号。几何学在古老的中国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数字,在古老的时候没有阿拉伯数字,只是甲乙丙丁等等。
朱思本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余年,在前人地图的基础上绘制成《舆地图》,重振了“计里画方”这一制图技艺。下图是《广舆图》中的一页,它是分省地图集,并有像现代地图集一样的统一符号。









中国古代地方志书中的雕版刊印或手摹地图,本文命之为“志书地图”,在中国古代地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除极少数(尤其在明代以前)外,都不采用“制图六体”和“计里画方”法则,而是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某些绘画法则,形成了绘制志书地图的“经营位置”准则。显然,志书地图薄弱的数学基础,是影响它成为中国古代地图发展主流的致命点。但它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图象表现的精华,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使它拥有了经久的生命力。尽管中国古代志书地图不是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主流,但它绝对数量之多、普及应用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久的事实,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秦有 2019-05-01 16:13:52
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和光与意识的关系有内在的联系。
-----------------------------
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布的概率ψ=ψ(x,y,z,t)形象化为电子云。电子在t时刻可能位置在其中的任何一点,这些点的集合好像是一团云雾。观测之前不知道电子到底在空间的哪个位置,只能通过波函数知道电子在空间某一点出现的概率,当测量(例如光子作用于电子,改变了电子的态)电子在t时刻,在x,y,z处时,它在该点的概率变为1,其他点的概率为0。在t时刻原子核外电子的状态就不再是概率分布的球状云,而是坍缩为一个点(x,y,z)。该电子的波函数ψ在你测量的瞬间塌缩到该点,若用函数表示就是一个δ函数。观测时得到其中一个本征值。就是说未观测时,它有可能出现在空间中任何一点,一旦观测,位置x,y,z变为确定,波函数在此时此地坍缩。它那原本按照薛定谔方程演变的波函数ψ便立刻按照那个时候的概率分布坍缩得到一个确定的值.

宏观上的观察是光打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里,人的神经系统确认这个概念。

微观上要对电子进行观察,必须找某种粒子、或者用某种作用,去和被观察的电子进行一个操作,将其信息反馈给测量仪器,人才能得到信息。例如用其他粒子去“轰”被观测的对象。但对量子尺度的微观粒子(也许是波包或超弦),如果光子作用于它,就破坏了原有的状态。(例如电子原来的态是在空间(r,t)某种几率分布,测量t时刻光子在r1处作用于电子,从而获得信息:这时这个电子在空间的位置r1已经确定,而不再是处于电子云中的几率分布状态了。)总之是用物理手段迫使粒子从多个态中选择一种来与外界进行物理互动。


一般来说要弄清任何不明白(不确定)的现象都要通过观察监测采集信息。信息如物质和能量一样,在宇宙形成时业已存在。信息不是物质,只是物质的产物,即先有信息反映的客观对象,然后才有信息。所以为了获取信息就要进行观察监测。

目前可能对电子原有状态影响最小的观察就是与光子的作用。(光子是静止质量为0,尺度最小的粒子)。但是这最小的物质作用于电子(测量),也会产生对电子原有状态的扰动(电子在电子云中,每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处于不同的量子态(随机不确定性)。


测量时当电子遇到光子就要有能量交换,使得电子原有的量子态有所改变)电子获得(或释放)能量,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或在一个稳态吸收测量光子能量变为激发态,很快又自发辐射回到稳态。由E=hν,p=h/λ知能量、动量的变化必然导致频率、波长、相位的变化。

光子与电子进行了能量交换,电子的状态有所改变,这样电子状态的变化的信息就可被检测出,这时电子的位置(x,y,z)由不确定变为确定,电子在该点的几率为1。因此波函数坍缩。通过测量获得信息消除随机了不确定性。

测量仪器的光子作用于被测电子,电子从得到能量到原有状态改变的时间Δt1是波函数坍缩的客观存在时间。从这时起到仪器测量出该信息,再到此信息到达人的大脑的时间为Δt2。大脑反应和判断“已波函数经坍缩了” 这个概念的过程所用的时间Δt3。对于人来说认为波函数坍缩的时间是Δt=Δt1+Δt2+Δt3。其中Δt1是客观存在的物理过程,Δt2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视信息传递的信道不同而不同,Δt3由人的神经系统决定。

一粒质地均匀的骰子在密封竹筒中被随机摇动100次后放到桌上。朝上的面有几个点实际已经确定了(客观事实上的不确定已经消失的时间为Δt1),但没有开盖前,谁也不知道结果,还在认为是6个可能的概率的叠加。直到开盖才知道结果,是某一个点数朝上。此时由各为1/6的概率分布变为此点朝上的概率为1,其他5种情况由概率为1/6变为0。从骰子朝上的面已经客观确定,到只有开盖后才知道这个结果的这个时间段是信息延迟传输和传输时间Δt2。如果竹筒中安装一个红外摄像头,通过无线连接到电脑,信息会在Δt1传达到人,Δt2比其他人短。即坍缩时间Δt1+Δt2+Δt3就比前者短许多。他会比别人提早知道“波函数”已经坍缩。

由于信息的传递渠道不同,二人看到由不确定事件变为确定事件的时间不同。二者的差别是客观上结果已经确定到信息传递到人的过程所用时间不同。硬币的状态是信源,由两种不同的信道到达人脑(信宿)。不确定状态在二人脑海中存在时间不同。(“波函数”坍缩的时间就会不同)。

量子世界的坍塌的信息传递到观察者,就是一种微观量子世界与宏观世界的链接过程。所谓的坍塌的信息,只是一种能量的散发与传递过程。人的观察,直接导致外部世界由量子世界的叠加态转化为宏观的确定状态。极端的例子,在没有发明望远镜之前,宇宙就是一种叠加态,脱离了人类的观察。

人类只有对天空中的太阳、月亮以及满天的星空,通过肉眼观察到,因此人类只有用想象的神话空间,去描述天空,西方的地心说是一种直观真理,在那个时间点上,如果你要说地球围绕太阳转,那才是谬论。

托勒密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并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8卷本的《至大论》。克罗狄斯·托勒密于公元二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他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托勒密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本轮—均轮方法因为设计精巧,适应性强,结构复杂,功能强大,在科学史上直至近代之前一直无出其右。在它最发达的形态中,组合预案体系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但是它从来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实际上,“托勒密体系有许多变种以至于可以十分精确的预测行星位置,但是这种精确性的获得是以复杂为代价—增添新的本轮或相当的装置—而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只能为行星运动提供更好的近似,而不能最终解决。体系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没能彻底经受住更精确的观测的检验,这种失败加上概念经济型总体上的消失最终导致了哥白尼革命,而这种经济性曾经使粗糙的两球宇宙都能让人信服”。

托勒密理论主要是《天文学大全》中关于行星运动的几何理论,通过计算来预言这些天体将到达的位置。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建立在前人的不断准确的观察信息基础之上,从几个世纪以来所积累的数据来看,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该对托勒密原先的理论进行修正了。哥白尼知道一些古希腊天文学家也曾指出地球的运动,对他而言,一种更为正确的见解,即考虑真正的绝对运动,应该是将太阳置于宇宙的中心,而把地球看做是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

伽利略的望远镜的观察信息,直接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正确性。

因此,人类对于宇宙以及外部世界的认知,必然是一种观察信息的收集,以及抽象符号的数学空间的推理,由此诞生了近现代的科学体系。哥白尼的日心说,只是人类对于宇宙宏观世界的一种解读与重构的理论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大爆炸,也不是终极宇宙的理论模式。
现在新的宇宙宏观理论已经诞生,平行世界的宇宙膜理论已经诞生,宇宙也许是如同啤酒泡沫一般的无数泡沫宇宙。平行膜宇宙理论,已经很好的与微观量子力学原理匹配。

因此,宇宙真正的本来面目是怎样,只能说是一种叠加的概率态分布,宇宙的宏观世界与微观量子世界一样,只有通过人类的观察才可形成确定的形态。一句话,人的意识活动,引发了宇宙宏观世界的确定性。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xiaoyaojin2001 2019-04-30 19:23:31
你从唯物的角度去解释唯心的问题,死路一条!
-----------------------------
我从现代科学角度来回答。

@秦有 2019-05-01 16:13:52

在看《上帝掷骰子吗》,测不住原理是说电子的动量p和位置q,无法同时测到。实际上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两个量都是时空基本量,是不是对时空基本量的测量,无法用时空基本量的尺度去准确获得。这个问题可能还是和光与意识的关系有内在的联系。

存在一种对意识的数学表达或者描述,困境在于,数学是意识的呈现,是否可以呈现意识。时空很有可能,和概率论,测不准以及互补原理三者是契合的关系,时间和空间处于互补的两极,然后在概率论之下测不准,即在时空两极摇摆不定。
-----------------------------

测不住原理是说电子的动量p和位置q,无法同时测到。这是观察者问题,是光子与意识的关系有内在的联系。希尔伯特空间中的波函数,是概率波,不存在时间参数,时间成为外在的东西。相对论的理论,时间空间成为主角。证明所有的抽象的数学物理概念公式,底层核心脱离不了人的意识空间构架

测量时当电子遇到光子就要有能量交换,使得电子原有的量子态有所改变)电子获得(或释放)能量,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或在一个稳态吸收测量光子能量变为激发态,很快又自发辐射回到稳态。

光子与电子进行了能量交换,电子的状态有所改变,这样电子状态的变化的信息就可被检测出,这时电子的位置(x,y,z)由不确定变为确定,电子在该点的几率为1。因此波函数坍缩。通过测量获得信息消除随机了不确定性。

人类对于宇宙宏观世界的认知也是如此。宇宙宏观世界,在人类没有获得完整信息之前是出于未知的概率分布的叠加态。平行宇宙膜理论,就解释宇宙如啤酒泡沫一样的存在,也就是一种概率的不确定分布。

人类对于宇宙以及外部世界的认知,必然是一种观察信息的收集,以及抽象符号的数学空间的推理,由此诞生了近现代的科学体系。哥白尼的日心说,只是人类对于宇宙宏观世界的一种解读与重构的理论之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大爆炸,也不是终极宇宙的理论模式。

现在新的宇宙宏观理论已经诞生,平行世界的宇宙膜理论已经诞生,宇宙也许是如同啤酒泡沫一般的无数泡沫宇宙。平行膜宇宙理论,已经很好的与微观量子力学原理匹配。



因此,宇宙真正的本来面目是怎样,只能说是一种叠加的概率态分布,宇宙的宏观世界与微观量子世界一样,只有通过人类的观察才可形成确定的形态。一句话,人的意识活动,引发了宇宙宏观世界的确定性。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人类的演化,就是一个观察,思考,行动,再观察,再思考,再行动的过程。
西方社会,由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演化为托勒密的地心说,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牛顿的经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平行宇宙的理论。这都是建立在观察思考行动,以及前人的科学理论之上的结果。
禅观的顿悟,直接解读了科学的革命。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是一种顿悟的结果。顿悟,是一种观察者思考者,与宇宙信息的不断交流沟通,引发的对宇宙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的突破,也就是科学范式的突破。
思考蒙古人种的文化,南宋以后就没有这种文化的顿悟与突破,只有不断地暴力运动与残酷的压制,自然谈不上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也许,未来西方文化真的可以带来人类冲出太阳系,银河系,给人类以希望。
某些人,否定古希腊文明的存在,只能是蒙古人种文化最黑暗的意识空间的成分表达,某些人不明白否定古希腊文明,他在互联网表达平台又怎能诞生。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匿名的匿名 @回形镳 @秦有 @吸进是苦吐出是烟



何新的言论

其实,20世纪后的西方也已无真正的哲学可言。

未来哲学将会死灭。因为西方大学里也已经没有人读得懂古典哲学名著了。经典的死亡必然就是学术的死亡。

总而言之,无论中、外,今后都很难再出现真正的哲学思考和体系,只会不断出现一些弱智的、貌似哲学和伪称哲学的赝品——例如20世纪的胡塞尔、罗素、萨特、海德格尔、卡西勒就是这种伪哲学的语言垃圾货色。他们的书没有一本值得认真一读。

-------------摘录于何新:谈谈思维工具的批判问题 。为什么传统学术的抽象哲学思维不发达?


何新的观点,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的观点,就是中国人真的很难理解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现代哲学与科学体系思想,很难理解现代文明是怎样的构架,也就不能理解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等。

何新带领的否定古希腊文明的潮流,其目的还是在于建立中国文明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但是现代文明是怎样的,他的源头,逻辑演化的过程,以及现代文明的核心的思想,何新是不明白的。起码,现代文明不是只有大城市,高大的摩天大楼以及高速公路。NO,这些只是现代文明的产品,不是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
@阿通罗朵 @如幻闻熏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5-07 20:23:22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02 07:20:17
@匿名的匿名 @回形镳 @秦有 @吸进是苦吐出是烟
何新的言论
其实,20世纪后的西方也已无真正的哲学可言。
未来哲学将会死灭。因为西方大学里也已经没有人读得懂古典哲学名著了。经典的死亡必然就是学术的死亡。
总而言之,无论中、外,今后都很难再出现真正的哲学思考和体系,只会不断出现一些弱智的、貌似哲学和伪称哲学的赝品——例如20世纪的胡塞尔、罗素、萨特、海德格尔、卡西勒就是这种......
-----------------------------
评论(2)
@秦有: 2019-05-02 08:48:42 评论

评论 爵士猫大懒虫:比如一个儿童,他感受到的就是太阳东升西落,那问题是,在他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之后,前后两个理解,都是“真”么?


秦有: 举报 2019-05-02 08:46:32 评论

评论 爵士猫大懒虫:有一个问题,古人的地心说,“那时”的地球,是中心吗?现在的某个原始部落里的人,认为的宇宙模式,比如地心说,会和我们理解的并行宇宙,同时为真吗?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02 09:55:39 评论

评论 秦有:儿童前后两个理解,都是真的。所谓真理,是建立于社会的关系与个体的意识空间的状态而言的。

脱离具体的社会关系与个体意识空间,真实真理就无从谈起。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比如大型对撞机,适用于高能粒子研究,因此对于霍金的思想而言,对撞机发生的实验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02 10:01:11 评论

评论 秦有:对一个孩子而言,对撞机就是一个巨大的玩具,孩子也无法理解平行宇宙,自然平行宇宙的思想对孩子而言,只是一种神话。古人看待日食现象,就认为是古人看待日食现象,就认为是天狗食日,认为是灾祸。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5-02 10:04:10 评论

评论 秦有:因此,要理解禅学与后现代思想,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需在必要的社会的关系与个体的意识空间的状态而才可谈论禅。所以,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实。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8284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9-04-30 16:06:58

更新时间:2019-05-07 20:23:22

评论数:1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