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大明北伐

大明北伐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1.

怀庆城内,元军统帅白锁住带着高台寺的增援部队火速赶到东门瓮城前的大街时,怀庆路达鲁花赤王歹都正在与明军千户长周德璇进行激烈的巷战。
按理说,周德璇已经冲进瓮城,抢占了瓮城以内的几条街道,元军东门失守已经定局。可是,东门城头上的元军千户长迭里帖木儿在城墙的斜道上与明军顽强战斗,把这里的明军千户长蒋国用部牵制着,后者无法及时对周德璇进行兵员补充,而元军达鲁花赤王歹都及时赶到阵地,就在明军的前方进行堵截。周德璇面对越来越多的元兵,自己则孤军作战,取胜之难度加大了。
这时候,白锁住赶到了。
他骑着高头大马,挥舞宝剑,指挥他的策应部队从左右两条小巷攻击明军的两翼,进入城内的明军顷刻面临被元军三面包围的危险态势。
周德璇,浙东东阳县人士,《金华府志》说他“自少好勇有大志”,自朱元璋军队进入浙东地界,占领建德、浦江、婺州(即金华)等地后,他就加入了这支部队,如今,计算军龄,整整十年了。十年来,他从一介小兵做起,到现今正千户长之军衔,就是喋血沙场得来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艰难险阻没遇过?什么厮杀场面没碰过?他见形势危急,便呼啸着:“上屋顶!”
马上,手下七八十名战士通过攀爬、跳跃等方式,爬上沿街的几座房屋的屋顶,居高临下地射杀街巷的元兵。
周德璇又叫左右:“把最高大的房屋烧了!”
还指令:“商铺和排楼拆了,把惹火的木板桌椅扔到街上,把瓦砾砖石统统投掷过去,阻挡鞑子过来!”
又说:“弟兄们,大家坚持住!好不容易冲了进来,牺牲了好多军士,我们不能后退了,半步也不能,我们就在这里等候蒋千户的支援!”
于是,他那几百军士死死坚守阵地,任凭对方箭雨交加、火铳逼迫,不管敌人猛冲猛打、穷凶极恶,他们依靠屋顶和街区的障碍物,苦苦支撑着。

这个时候,蒋国用部终于把东门城头上的敌兵杀散,那元军千户长迭里帖木儿负伤而逃,不得已退下城楼,带着残兵败卒向白锁住禀告军情。
蒋国用的部队乘势补充上来,周德璇部顿时士气大增,军兵们吆喝着,越战越勇,接连把元军的三次强攻打了回去。激战中,明军上下近千人,无一不受伤,连指挥官——两名千户长蒋国用和周德璇也受了轻伤,一个伤了手臂,一个伤了脸颊。可是,他们就是不肯后退!已经冲入城中了,怎能功亏一篑?
蒋国用高呼:“杀鞑子,驱逐胡虏,不怕死的,随我来!”
他的战马已经倒地,不能驰骋,他就步行,挺着长枪,不顾生死,冲在最前面。对方的冷箭流弹在他身边、耳边“嗖嗖”而过,他连眼睛也不眨一下,继续冲杀。
结果,一支流箭射来,把他的左边脸颊射穿了!
周德璇也下了战马,一手持盾,一手执长矛,把继续飞来的流箭挡着,一边吆喝战士往前冲杀。众军士见了主将如此英勇,哪敢、哪肯落后?纷纷连呼带嚷,操着杀人武器,扑上去与元军厮杀。
这一支明军已成了困兽之斗,无一不把生死置之度外!
元军遭到如此顽强的攻击,渐渐不支,竟然不住后退了。

白锁住看得双眼喷火,他怒喝:“我大元官兵,如何畏惧朱寇明贼!左右,听我将令,后退者,斩!”
说着,挥剑把退却的一名战士砍翻在地。
王歹都咆哮一声,嚷道:“国家养兵千日,意欲何为?还不是等吾辈今天报国乎?”
说着,提刀奋勇冲出,向明军扑去。
其余元兵也龇牙咧嘴,各操家伙,不顾生死,叫嚷着,跟着他们的达鲁花赤冲锋了。

周德璇喝令军士连连发放火铳,硝烟弥漫处,元兵倒地不少,可是,就有那么一股敌兵,高举鬼头刀,依旧冲将过来。周德璇也怒吼起来:“大明英雄,汉家儿郎,是时候肉搏了!”
说着,从一大堆障碍物处奋起,挺钢刀迎上去,没头没脑向着敌兵头目就是一轮乱砍乱劈。
与他接战的就是王歹都,这个蒙古大汉身高体胖,力大如牛,彼此砍刀“当啷”相撞,各自手臂不由得颤抖一番,俱觉对方力气不小。当下,二人抖擞精神,各不相让,格斗起来。但见这边刀重力沉,誓要把对方劈成两半,那边刀锋锐利,恨不得砍掉对方头颅;刀光绰绰,身影迷离,嗷嗷嘶叫,叫人眼花缭乱,锋刃撞击,火星四射,尖声钻耳,恰似打铁一般,;又见彼此脚步沉稳,腰肢矫健,眼明手快而落手快准狠。正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一时间难分高下,不分胜负。
彼此的军士也撞在一处,各展手段,互相厮杀起来。
这条东正街,明元混战,根本分不清敌我,白锁住组织了一队弓箭兵,却无法射击眼前的混战兵团,只好对他们说:“干掉屋顶的贼人!”
“嗖嗖”响处,雨点般扑上屋顶,当即十余名明军士兵中箭摔下来,或死或伤。

蒋国用离远看见元军后面有一将不断用剑指东指西,知道他定是指挥官,就对左右说:“敌军主将就在那边——”说着用长枪一指,“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尔等,谁人去擒了那厮?”
话音刚落,早有两名战士应声道:“小人愿往!”
蒋国用一看,原来是贾信和贾俊,便说:“好壮士!尔等从屋顶上奔去袭击那厮!”
“是!”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1.

怀庆城内,元军统帅白锁住带着高台寺的增援部队火速赶到东门瓮城前的大街时,怀庆路达鲁花赤王歹都正在与明军千户长周德璇进行激烈的巷战。
按理说,周德璇已经冲进瓮城,抢占了瓮城以内的几条街道,元军东门失守已经定局。可是,东门城头上的元军千户长迭里帖木儿在城墙的斜道上与明军顽强战斗,把这里的明军千户长蒋国用部牵制着,后者无法及时对周德璇进行兵员补充,而元军达鲁花赤王歹都及时赶到阵地,就在明军的前方进行堵截。周德璇面对越来越多的元兵,自己则孤军作战,取胜之难度加大了。
这时候,白锁住赶到了。
他骑着高头大马,挥舞宝剑,指挥他的策应部队从左右两条小巷攻击明军的两翼,进入城内的明军顷刻面临被元军三面包围的危险态势。
周德璇,浙东东阳县人士,《金华府志》说他“自少好勇有大志”,自朱元璋军队进入浙东地界,占领建德、浦江、婺州(即金华)等地后,他就加入了这支部队,如今,计算军龄,整整十年了。十年来,他从一介小兵做起,到现今正千户长之军衔,就是喋血沙场得来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什么艰难险阻没遇过?什么厮杀场面没碰过?他见形势危急,便呼啸着:“上屋顶!”
马上,手下七八十名战士通过攀爬、跳跃等方式,爬上沿街的几座房屋的屋顶,居高临下地射杀街巷的元兵。
周德璇又叫左右:“把最高大的房屋烧了!”
还指令:“商铺和排楼拆了,把惹火的木板桌椅扔到街上,把瓦砾砖石统统投掷过去,阻挡鞑子过来!”
又说:“弟兄们,大家坚持住!好不容易冲了进来,牺牲了好多军士,我们不能后退了,半步也不能,我们就在这里等候蒋千户的支援!”
于是,他那几百军士死死坚守阵地,任凭对方箭雨交加、火铳逼迫,不管敌人猛冲猛打、穷凶极恶,他们依靠屋顶和街区的障碍物,苦苦支撑着。

这个时候,蒋国用部终于把东门城头上的敌兵杀散,那元军千户长迭里帖木儿负伤而逃,不得已退下城楼,带着残兵败卒向白锁住禀告军情。
蒋国用的部队乘势补充上来,周德璇部顿时士气大增,军兵们吆喝着,越战越勇,接连把元军的三次强攻打了回去。激战中,明军上下近千人,无一不受伤,连指挥官——两名千户长蒋国用和周德璇也受了轻伤,一个伤了手臂,一个伤了脸颊。可是,他们就是不肯后退!已经冲入城中了,怎能功亏一篑?
蒋国用高呼:“杀鞑子,驱逐胡虏,不怕死的,随我来!”
他的战马已经倒地,不能驰骋,他就步行,挺着长枪,不顾生死,冲在最前面。对方的冷箭流弹在他身边、耳边“嗖嗖”而过,他连眼睛也不眨一下,继续冲杀。
结果,一支流箭射来,把他的左边脸颊射穿了!
周德璇也下了战马,一手持盾,一手执长矛,把继续飞来的流箭挡着,一边吆喝战士往前冲杀。众军士见了主将如此英勇,哪敢、哪肯落后?纷纷连呼带嚷,操着杀人武器,扑上去与元军厮杀。
这一支明军已成了困兽之斗,无一不把生死置之度外!
元军遭到如此顽强的攻击,渐渐不支,竟然不住后退了。

白锁住看得双眼喷火,他怒喝:“我大元官兵,如何畏惧朱寇明贼!左右,听我将令,后退者,斩!”
说着,挥剑把退却的一名战士砍翻在地。
王歹都咆哮一声,嚷道:“国家养兵千日,意欲何为?还不是等吾辈今天报国乎?”
说着,提刀奋勇冲出,向明军扑去。
其余元兵也龇牙咧嘴,各操家伙,不顾生死,叫嚷着,跟着他们的达鲁花赤冲锋了。

周德璇喝令军士连连发放火铳,硝烟弥漫处,元兵倒地不少,可是,就有那么一股敌兵,高举鬼头刀,依旧冲将过来。周德璇也怒吼起来:“大明英雄,汉家儿郎,是时候肉搏了!”
说着,从一大堆障碍物处奋起,挺钢刀迎上去,没头没脑向着敌兵头目就是一轮乱砍乱劈。
与他接战的就是王歹都,这个蒙古大汉身高体胖,力大如牛,彼此砍刀“当啷”相撞,各自手臂不由得颤抖一番,俱觉对方力气不小。当下,二人抖擞精神,各不相让,格斗起来。但见这边刀重力沉,誓要把对方劈成两半,那边刀锋锐利,恨不得砍掉对方头颅;刀光绰绰,身影迷离,嗷嗷嘶叫,叫人眼花缭乱,锋刃撞击,火星四射,尖声钻耳,恰似打铁一般,;又见彼此脚步沉稳,腰肢矫健,眼明手快而落手快准狠。正是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一时间难分高下,不分胜负。
彼此的军士也撞在一处,各展手段,互相厮杀起来。
这条东正街,明元混战,根本分不清敌我,白锁住组织了一队弓箭兵,却无法射击眼前的混战兵团,只好对他们说:“干掉屋顶的贼人!”
“嗖嗖”响处,雨点般扑上屋顶,当即十余名明军士兵中箭摔下来,或死或伤。

蒋国用离远看见元军后面有一将不断用剑指东指西,知道他定是指挥官,就对左右说:“敌军主将就在那边——”说着用长枪一指,“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尔等,谁人去擒了那厮?”
话音刚落,早有两名战士应声道:“小人愿往!”
蒋国用一看,原来是贾信和贾俊,便说:“好壮士!尔等从屋顶上奔去袭击那厮!”
“是!”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明元晋南会战人物表

一、明军晋南前线:
1.冯宗异 征虏右副将军,晋南会战明军统帅
2.汤和 征虏偏将军,晋南会战明军第一副统帅
3.杨璟 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晋南会战明军第二副统帅
4.陈德 都督府都督佥事兼天策卫指挥使,晋南会战明军前锋指挥官
5.王志 六安卫亲军指挥使
6.费聚 永兴卫指挥同知
7.金朝兴 龙骧卫指挥使
8.何文辉 江西行省左丞兼河南都指挥使
9.陈方亮 羽林右卫指挥使同知
10.李英 沂州卫指挥佥事
11.周凯 湖广行省左丞
12.张彬 湖广行省参政
13.薛祥 京畿都漕运司使
14.纪斌 指挥使
15.马鉴 怀远卫指挥佥事
16.邓晘 一作邓哻,邓愈之弟,指挥使
17.谢三 指挥使
18.程华 指挥佥事
19.张焕 指挥佥事
20.张良 指挥佥事
21.杨文 神枪营管军总管,后为都督
22.蒋国用 正千户长
23.周德璇 正千户长
24.花茂 威武卫百户,交枪把都儿,后为广东都指挥使
25.李信 总旗,辽东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佥事
26.刘真 战士,后为明兵部侍郎
27.萧荣 黄州卫百户长,后为太原卫左所副千户
28.贾政、贾德、贾信、贾俊 战士,后为怀庆卫军户

(注:上述名单,为参与晋南会战之明军将士,目前可以搜索到的资料,包括《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皇明开国功臣录》、《怀庆府志》、《金华府志》、《含山县志》、《宋文宪公集》、《刘三吾集》、《柏斋集》等。)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含山县志》之《杨文传》,管神枪的家伙出来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2.

贾氏兄弟刚刚上了屋顶,左侧竟然“嗖”、“嗖”扑来箭雨,老三贾信左臂中箭,左腿也挨了一箭,整个人往下倒,屋顶上的瓦砾“刷刷”倒了一地,老四贾俊连忙伸手揪住他的腰带,岂料,贾信虽然排行第三,却是个大个子,老四贾俊一下子没拉住他,反而被他的体重拖累了,一下子载在老三怀里,两兄弟在屋顶上滚了下来,“扑通”,摔在地上,当即没法弹动了!
蒋国用暴怒,撇了长枪,抡起大刀,直冲向左侧小巷里的敌兵。
那边的蒙古兵也乱箭齐发,蒋千户把大刀舞得风车一般,身后的几十名弓弩手和火铳兵跟着往蒙古兵发射,双方皆有倒地者,顷刻间,短兵相接,又是一轮的血拼肉搏。

元朝平章白锁住眼睁睁看着达鲁花赤王歹都带着七八百名士卒在前头与明军厮杀,自己带来的一大队骑兵无法编队冲锋,那一大拨弓箭兵也无法射击,便叫士兵敲响铜钲,召唤他的战士往后撤退,继而让号角手吹响号角:他的骑兵要冲锋了。
王歹都等人听到了,只得往后撤退。
周德璇看得真切,对方就要让马队冲锋了,而自己的军士包括自己本人在内,都没有坐骑与之抗衡。如之奈何?
情急之下,他向屋顶上的战士叫嚷:“把屋顶揭开,把上面的砖瓦和屋梁、木料扔向鞑子,阻挡他们的骑兵冲锋!”
话音刚落,就见屋顶上的五六十名战士即刻行动了:有向街道横飞砖瓦的,有拖起木料投掷敌兵的,还有翘起屋梁,整条横梁猛地抛下街道的……
元明两军之间,瞬间堆满了土石瓦砾和木料屋梁,白锁住的马队冲锋了几次,都被这些障碍物阻隔着,难以急进。
周德璇又喝道:“长枪手何在?”
七八十名长枪兵,其实已经焦头烂额,伤痕累累,可是,一听到召唤,马上冲了上来,周千户长说:“你们负责把鞑子的战马刺倒!”
众官兵立刻应命,“随我来!刀牌手掩护!”周德璇把大刀挂在背脊,再次手执长枪,带头冲向蒙古马队。长枪兵紧紧跟随,刀牌手一骨碌地冲在最前面。

白锁住喝令:“放箭!”
一阵箭雨扑向明军,中箭的明军中竟然有七八个战士继续前进!
当头那个就是周德璇!
这时,在地上痛苦挣扎着的贾氏兄弟终于站了起来,身中两箭的贾信对老四说:“敌众我寡,若要取胜,定要擒住鞑子的头目。”老四搀扶着他说:“老大伤得不轻,老二在照看他,现在我和你也受了伤,如何能近那鞑子头目身边?”
原来,贾氏兄弟每每上战场都是四个一起行动的,他们四人彼此配合,滚打腾挪,枪箭刀牌铳,十分合拍,往往制敌于瞬间。可是,如今,四个分开了,前线这两个,也受了伤,再想来“上阵不离亲兄弟”的招式已经无望了。
老三说:“若不能擒住对方头目,久战下去,我们没有援兵……”
说到这里,他痛苦地呻吟了一下。
老四说:“上!”紧紧地抓着老三的胳膊,向路边的屋梁攀爬。
兄弟二人再次爬上屋顶时,看见前方的战斗激烈之极,那远远的目标,正在紧张地指挥着他的军士冲锋陷阵。

“让他来尝尝我贾氏兄弟的毒箭!”
贾信和贾俊继续在屋顶上时而弯腰匍匐,而是快步前进,一心要擒贼先擒王,走了七八十步,居然没有遭到敌人的再次袭击,而且距离目标白锁住已经不足五十步,已经可以看清对方的眼耳口鼻了!贾俊就想弯弓搭箭出手了,老三贾信拉住他,喘着气说:“且慢!不要那么早出手!走近些,再近些,我们没能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我和你同时出手,休要射他的马,要射他的头颅!记住,听我发令,一出手就要制敌!”

当他俩继续前进两三家的屋顶时,下面的蒙古兵发现他们了!
“屋顶上有贼人!”
蒙古兵中一个百户长模样的叫了起来:“射死他们!”
说时迟,那时快,贾氏兄弟不等对方反应,早已把弓弩瞄准了白锁住,贾信大叫:“射!”
就听弓弦轻响,整个场面乱哄哄之际,两枚沾满苗家毒药的箭簇“嗖”、“嗖”直奔白锁住脸门和咽喉!

白锁住不断指挥骑兵和弓箭兵冲向明军,却见明军毫不退却,反而一味地冲来,他嘴里骂起来了:“这朱寇明贼怎的都不怕死?比刘福通那厮还要难缠!众官兵,拉好强弓,把他们统统废了!”他这么叫嚷,那战马也就跳跃了几步。
正这时,有士卒大叫:“大人小心!有暗算!”
白锁住还没回过神来,一箭就在他鼻尖前掠过!
没中!
白锁住连忙连忙把头伏在马鬃上,第二箭就在他头顶飞了过去,把白锁住的头盔也射掉了。
又没中!
贾氏兄弟好一阵懊恼!
就是因为白锁住的战马跳跃了几步,救了主人的性命。

贾氏兄弟还想发箭,那边的蒙古弓箭手已经向他俩射出数百支箭了。这次,他俩再也没有那么好命了,两人身上早插上五六箭,倒在屋顶上。
白锁住没了头盔,露出秃顶,两鬓却有白霜一般的头发,他高声发狠,喊道:“我白锁住今日就在怀庆城剿灭朱寇,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冲!”
他向他的军士发出最强的指令:“全军冲锋!誓杀贼寇!”
说着,带头冲向明军。

这个五六十岁的老将,对明军抱有深仇大恨:一则,堂堂元朝国公爷,官居平章政事二品之职,焉可不努力杀贼;二则,他深受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的信任,自然甘心报国;三则,他跟从老察罕,与红巾军“贼人”为敌近二十年,双手沾满了汉人的鲜血,即便他对汉人有怜悯之情,自觉汉人对他绝不手软;三则,明军进取他的家乡中牟县时,他的大儿子组织军马抵挡明军,结果战死沙场,据说战死那一刻,尸体挺立而不倒,凛凛然不可侵犯云云。听到消息后,白锁住只说了一句话:“这才是我白锁住的儿子!”
故此,面对节节胜利的明军,纵然对方不止一次地派来使者劝降,他不仅不听劝告,反而把使者的人头砍了下来,挂在怀庆城头上,以示他是元朝的大忠臣,决不投降。
看来,白老将打冲锋,周德璇和蒋国用就要被撵出东门了!
假冒元军的斥候巡逻兵进入敌方的瓮城,甚至还拿下了几条街道,在进行巷战大约一个时辰后,由于后继无援,蒋、周二人眼看就要失败了。

屋顶上的贾氏兄弟,再也无人理会——大家都以为他俩已死。
奄奄一息的贾俊有气无力地说:“老三,那鞑子头目果然就是白锁住,可惜,我们没能射杀他,我们失败了。”
贾信说:“不!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还要射死白锁住!”说着,竟然想挣扎起来。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有关明代史料的问题

一、《明太祖实录》

国内的通史类作品,都不喜欢在书后附上参考书目或者参考资料。诸如,钱穆的《国史大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乃至柏杨的《中国人史纲》等等,或许因为这些都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面向的是普通读者吧。后来,参考了西方的做法,国内的历史学家喜欢在书籍正文的底部注引相关史料的来源,比如南炳文、汤纲的《明史》和周良霄、顾菊英的《元史》,就是如此。这已经不是面向普通读者的著作了,征引之史料可以引领一部分专家继续深入地钻研下去。可是,仍然不能满足那些高要求的读者,他们不仅希望作者能够开列详细的参考书目的清单,甚至希望作者能提供更多的指引,包括参考书目的版本,也包括对那些参考书目或者参考资料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评价。据说,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就是这样做的,可以说,那些作者在史料的使用上,做到了无私奉献。不像某些专家,担心别人超越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肯提供史料的来源。学术界,除了令人讨厌的“剽窃”之外,其实,还有这种“独霸”资源让人不快,也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于是,有一部分历史专家,开始提供他的专著的所有史料来源,并且对它们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解说,以及评点。比如林剑鸣的《秦汉史》,在全书的绪论部分即介绍了秦汉史的基本史料以及考古资料,甚至把他所见的秦汉史的研究状况也一一详述。然后,才是他的专著的正文。这就是为了证明,他的专著是建立在深厚的研究之基础上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也足以成为该研究领域的一大里程碑。说穿了,林剑鸣就是秦汉史的大师级人物。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更是史无前例地在讲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前,把该时期的相关史料及研究状况一一陈述,它不仅充实和丰富了史书的内容,也让学者得到了更多的信息,甚至还能领悟和把握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在《隋唐时期》那两卷,就开列了上世纪末所能见到的有关隋唐时期的所有史料和书目,包括研究成果(文献和考古),并对各种史料的最佳版本作出说明。有了这种提纲挈领的基础,我们在阅读《中国通史隋唐时期》时,往往心怀敬服!若然有行家愿意深入地研究这个时期,则可沿着那些史料和书目继续下去。

同样道理,我们也希望,在明史的研究领域,能够出如此人物,如此作品。
依据清人编撰的《明史》,他们在该书的《艺文志》里提供了许多有关明史的资料。可惜,到今天,那里的明史资料,大部分已经散佚失传了。
目前,但凡用于编写通俗类明史的史料,就是大家熟悉的《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和《明通鉴》三种。这三种史籍之所以为人所熟悉,为人所常用,自有它们的道理。除了他们是官方特许的出版物,盖有“正史”两个字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它们容易得到。之所以容易得到,又是因为它们没有犯忌讳,是“政审合格”的产物。
于是,它们就成为明史研究的必备资料,甚至是必用资料。
可是,它们之外,瀚海般的明史资料难道就是废物,一无是处,经不起考验,不值一提?那些没有经过政审,或者政审“不合格”的资料,就是虚妄之品,无稽之谈,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垃圾?
显然不是。

《明实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备受的质疑甚至可以用“深受打击”来形容。
首先,它的第一部《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简称《明太祖实录》)就深受质疑。这种质疑自明代中叶已经开始了。原因就在于它经历了三次编写。为什么要进行三次编写呢?是不满意前面两次的编写质量?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皇朝实录的撰写,源头应该是来自唐朝的历朝实录。可是,如今,世上已经不可见完整的唐代实录了,仅在韩愈的文集里保留着唐朝顺宗皇帝的实录,那是由于韩愈是这部实录的作者的原因。虽然韩愈的顺宗实录全文一万四千余字,实在没能详尽仅仅即位半年的唐顺宗一朝纷纭之史事,却为后世建立了实录写作的“惯例”,即“为尊者讳”。在顺宗实录里,我们还可以看到,那时候还有《玄宗实录》、《代宗实录》存世,前者有108卷,后者则有30卷。后来,唐代的实录都不见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比较详尽的实录,是北宋太宗朝的实录,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残篇),并非真正的完整。可是,宋太宗实录更加详尽的记录,让后世编写实录者有更大的参考价值。辽代、金代、元代也编写有实录,但是,辽、金两代的实录如今也不可见了,元代的实录在元末时还完整的(危素就是保护元实录的元朝官员),明朝官方依照元实录编写完《元史》后,元实录就被焚毁了。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焚烧元实录,这也无可厚非,当初元朝为宋、金、辽撰写历史后,也做了如此事情。

上面所说的是,其实任何实录,都是一种政治手段,用以加强统治力度,巩固自身统治的工具。一则为尊者讳,隐瞒一些必要的事实;二则为胜利者谱写英雄乐章。既是如此,我们也就不能独独对《明实录》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了。
《明太祖实录》必然为大明谱写英雄乐章。这是无疑的。朱元璋的敌手,有哪些呢?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元朝中央政府、元朝割据势力(如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纳哈出、把匝剌瓦尔密等)、明玉珍、倭寇、高丽(朝鲜)、越南等等,《明太祖实录》里都有详细的记载。由于明朝是胜利者,故此,实录里绝对是把自己的军队无限拔高。可是,《明太祖实录》固有的一个特点是,它在拔高自己的同时,并没有把敌手无限地贬低。如记载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时,实录也描述了陈汉军队的“厉害”。在记载与扩廓帖木儿的战斗时,也描述了他的对手的顽强。这方面,无论是哪个研究者,都承认的事实。这可以与流传至今的元末文人的笔记记录进行核实,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明太祖实录》到底还是忠实地记录了元末明初的那几十年的军事活动的。
那么,它又如何“为尊者讳”呢?
参照其它的反映同一时期的史料,众多的学者认为,《明太祖实录》讳言了朱元璋的“恶行”。比如刘辰在《国初事迹》里记录了许多朱元璋凶残狡诈的事迹,也记录了他手下部将一些恶行。可是,在《明太祖实录》里,却找不到它们的踪影。这些就是刻意的隐瞒了。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我们如今已经看不到《唐太宗实录》了,可是,《旧唐书》的《高祖本纪》和《太宗本纪》就是根据唐实录编撰出来的。若我们把李渊起兵时担任参军的温大雅记录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拿出来与它们对照阅读,李世民的形象如何有《太宗本纪》那么高大,李渊的形象如何有《高祖本纪》那么无能,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又如何有二《本纪》所说的那么龌龊?
然而,《明太祖实录》为人诟病的却不是他的所谓“恶行”。朱元璋是不以为然的,他屡屡自称布衣,还写皇陵碑文,细数家底,并不自卑,也不隐瞒出身低微(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定朱元璋是自卑者,指斥他没有文化却自以为是),他杀了诸多的文臣和武将,不仅不认为自己是凶手,还敕制《奸党昭示录》和《逆臣录》,颁行全国,对自己儿子辈的恶行,毫无隐瞒,编写《纪非录》,那《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等等,朱元璋也不用隐藏自己的“凶狠”。甚至,他鞭死朱亮祖,还为他写了墓志文。可见,朱元璋一点儿也畏惧后世史家写他是暴君,那些官方史家也无须在《明太祖实录》里隐瞒朱元璋的“暴行”。
《明太祖实录》为人诟病的,是他的儿子朱棣连续两次让史臣重写他的实录,真实意图不是朱棣要为他的老爹隐恶,而是要篡改和删除第一次定稿的《明太祖实录》。因为那是他的政治对手,也是他的侄子朱允炆(建文帝)在位期间编写好的。那时,正是这对叔侄辈进行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期间,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建文帝朝编写的《明太祖实录》里必然有众多不利于朱棣的记录,特别是他在洪武朝晚期的种种表现,必然会“如实”地记录下来。所以,朱棣一旦皇权在手,就要对《明太祖实录》进行必要的修改。这种做法,李世民何尝没有做过?他不是让史官把高祖朝的实录交给他过目吗?据说,他对史官把他的老大和老三写的“不够真实”表示不满,于是,“玄武门之变”就在他的视线内定格了。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要看史官对他的记录,并表示史官的一杆笔好厉害,让他时刻怀有警惕之心。但到了他的老弟抢了他的皇位时,大量地删改史官的记录就出现了。那个“斧声烛影”、“金匮之盟”还让宰相赵普也成为目击证人。凡此种种,政治上的隐瞒和篡改历史的先例还少么?由此观之,《明太祖实录》又怎能独独遭受史家的诟病呢?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朱棣一而再,再而三地篡改历史,也不可能把第一稿的《明太祖实录》全盘推翻,自己从头伪造一段明朝开国史出来。他只是改了那些对他不利的记载罢了。那些,绝大多数的洪武朝的与他没有丝毫关系的历史记录,他有必要去删改伪造么?哪些,是对朱棣本人不利的记录呢?或者说,他希望自己在《明太祖实录》里的形象是怎样的呢?如今的《明太祖实录》里有关朱棣的记载并不多见,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洪武后期的。比如他多次领兵与蒙古作战。至于他在朝廷的活动,几乎没有。早期的,有关他的记录,无非一再强调他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而已。
整部《明太祖实录》,全文大约一百一十万字,有关朱棣的记载,有七千五百多字。但是,去除朱元璋多次给朱棣的诏令的内容(四千多字),有关朱棣的事迹也不过三千字左右。而且,很多的事迹,诸如入朝面圣,为马皇后祈福,朝廷赏赐,回故乡凤阳等事情,并非朱棣一人独有的,基本上都是秦王、晋王和燕王等人一起行动的,再有他自己的婚事,子女的出生,子女的婚事等等,将它们都去除的话,真正记录朱棣在洪武朝的丰功伟绩的文字不足一千字!
难道,朱棣两次重修《明太祖实录》即使为了塞进这一千字去?以一百一十万字与一千字做比较,一千字能改变《明太祖实录》什么呢?
只有四则记录,我以为是最关键的,是朱棣故意塞入去的:
其一、“皇第四子生,即 皇帝,孝慈皇后出也。”(宣称:朱棣也是朱元璋嫡妻马皇后所生)
其二、“ 初生有云龙之祥,后甚异之,后尝梦微时携诸子在原野间,卒遇寇至,皆红巾,甚恐,适 以马进,扶后上马,复跃马从寇,见 皆辟易遁去,后与诸子从容而还,遂觉,故独钟爱于 焉。”(宣称:马皇后独钟爱朱棣。)
其三、“闰四月癸亥朔, 平乃儿不花捷奏至,上喜谓群臣曰:‘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宣称:朱棣乃国之栋梁。)
其四、“即遣中使持符,召 还京。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上不之知也,疾亟,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言不及他。”(暗示:朱元璋极有可能想传位与朱棣)
这四则记载种,最关键的,我以为就是第四则。
可是,即便朱棣授意他的史臣如此书写,也仅仅是暗示他的老父亲可能要传帝位给他,而是不直接记载:“朕欲第四子为帝,无以谕之,惜乎!”
可见,即便朱棣取了皇帝宝座,天下间之是非曲直,真伪来由,他还是不敢乱说一通的。

那么,《明太祖实录》为什么不值得信赖?
它有为尊者讳的功能,与世间种种实录一般无二,但朱元璋本人却我们留下了诸多他毫不隐瞒的史料,而且,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史料高保真地还原他的本相。
它被人刻意地篡改了,或者说隐瞒了某些史事。可是,那些被篡改、被隐瞒的史事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史料来还原被朱棣篡改和隐瞒了的史事。
一言以蔽之:《明太祖实录》就是明朝开国及洪武朝最原始、最系统、最可信的史料。它应该,也必须作为研究明初历史的首选史料。舍此,无以作明史!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国家图书馆编辑的《稀见明史史籍辑存》令明史爱好者眼界大开!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有关明代史料的问题

二、其它史料

研究明初历史,《明太祖实录》固之然为首选之史料,可是,它却不能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唯一史料。毕竟,它是官方的定稿,有着自己的政治立场,乃维护其自身统治的史书。基于它与生俱来的为尊者讳的特点,必须寻找其它史料予以澄清而得到确凿之真相。
那么,我们得寻找明朝的对立政治集团的记载。
这是困难的工作,原因是明朝的对立政治集团基本上都被它消灭了,残留下来的北元方面,却无确切的文字记录(至少在十六世纪以前,这个蒙古政权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流传至今)与之相对照,作比较。
为今之计,只能寻找被明朝消灭了的政治集团的遗民的零星记录,作为澄清历史真相的有效方法。
第一,《元史》。这是明初编撰的系统的蒙元历史。它的作者群都是朱元璋的官员和学者,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元朝各级政府任职,字里行间,往往流露出遗民的意味,特别是撰写元末历史人物的传记时,“忠烈”之词,溢于言表。宋濂、王袆这两位总主编没有真正担任元朝的职务,他们在皇帝的授意下,快速地完成了这部史书的编撰工作,其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元史》一旦定稿,不再变易。后世多有指斥《元史》成书之草率和芜杂。实际上,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比满清,花了几乎一百年来写《明史》,或许得到严谨之论。可是,置于当今世界之史学研究,史料重要,还是史观重要呢?数百年前的史观,恐怕于今已为过时无用之论,而《元史》之草率与芜杂,恰恰为后人保留了众多的甚少雕饰的原始史料。偏偏这些原始史料,越到后期,就越能作为元末明初史事的有力补充。在这点上,朱元璋之胸襟,比顺治、康熙、乾隆要广阔得多。
第二,元遗民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数量仍然不少。除了专以记录元末史事的《草木子》(叶子奇)、《庚申外史》(权衡)、《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至正直记》(孔齐)等作品之外,许多当时的文人,在他们的个人文集了,也有对元末社会进行记录的作品,有些甚至是亲自参与镇压元末民变的官员。比如余阙的《青阳集》,里面就是多篇记录涉及那个时代的战争和政治。其它的,诸如危素、王冕、丁鹤年、杨维桢、赵滂、汪克宽、高启、杨基、陈基、戴良……等等,有以诗歌叹咏的,有以文章记录的。
第三,至于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何真、扩廓帖木儿、明升等政治、军事集团的遗民,也有少量作品存世。虽然他们中许多文人在明朝得到一官半职,有些还担任过朝廷的高级官员。如刘崧、罗复仁、詹同等人,他们也有涉及那个时代的作品。有些敌对政权,比如割据川蜀的明夏政权,留有《明氏实录》一书,也是弥足珍贵的史料。
当然,数量最多的,是朱元璋的文人。他们有汪广洋、陶安、宋濂、刘基、朱升、王袆、孙炎、苏伯衡、朱善、宋讷、王佑、瞿佑、王绅、乌斯道、王沂、郭奎、高明、张昱、张以宁、宋克、孙蕡、王行、徐贲、张羽、钱宰、练子宁、梁寅、贝琼、魏观、朱梦炎、胡翰、朱右、方孝孺、吴伯宗、解缙、刘三吾……等等。甚而至于永乐朝的杨士奇等人,都有作品涉及元末明初的人物和事件。这些,都是宝贵的史料。
另外,元末的几位文豪,虞集、揭傒斯、欧阳玄、黄溍、吴澄、范椁等虽然在元朝灭亡前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文集就有不少文章描写了元末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危机。这些也是参考资料。

当时的文人记录自然可以成为研究明初历史的史料,在洪武朝以后,即明代文人的记载,也有许多参考资料。
当然,那时候的文人有以笔记的方式书写明初的野史的(如祝允明的笔记干脆就叫《野闻》);有组织各种文献史料(如王世贞汇集史料,写成《弇山堂别集》及《兖州史料》等);有汇集各种碑文石刻的(如徐纮的《皇明名臣琬琰录》);也有编写明初人物传记的(如黄金的《皇明开国功臣录》);还有撰写编年史的(如陈建的《皇明通纪》),甚至还有的编写专题史(如高岱的《鸿猷录》,就是明朝的军事史)……等等。这些史料,有一部分来自实录的记录,更多的是著者多年的搜集资料而成,对明初事迹多有补充的作用。
再望远一点,与中国同时代的亚洲各国,他们也有不少资料涉及元末明初这段历史时期的。目前,这方面工作做得最多的,是韩国人。准确来说,是中国当代学者搜集了朝鲜的大量史料来研究明初事迹。吴晗是开此先河的中国学者,他抄录的《朝鲜李朝实录的中国史料》甚至还搜集了《高丽史》的资料,作为补充元末明初历史之用。日本人也从李朝实录里抄下大量的有关满洲和蒙古的史料,这和吴晗之抄录可以互相印证。第三部,是从朝鲜搜集到有关明史的文集,它们的作者大多有来华经历,甚至都是“爱慕中华文化”之学人,他们的笔下,喜怒哀乐有之,歌咏长吟亦有之。他们给后世研究明史的学者打开了另一扇窗口,通过它,我们对明朝就有更丰富更深入的认识。

今人,也有做各种史料辑录工作的:
1.《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杨讷编。其中,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容就是元末农民战争史料。这些史料除了来自正史,更多的是来自元末明初各种文集(包括个人文集和地方志),可惜,局限于农民战争,没能把那个时代的其他方面的史料汇集起来(比如元末各大军阀之混战)。这也是题材所限,不能强求。
2.《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薄音湖编。这套书,记录的就是明朝与蒙古之间的战和关系,所取的史料十分丰富,价值很高。
3.《明代社会经济史料汇编》谢国桢编。它丰富了明初历史,社会经济各方面均有涉及,很有价值。
4.其他的,诸如国家图书馆编辑的《稀见明史史籍辑存》,更是让明史行家欣喜之大部头。有了这些,其实是不断增多的史料,明初历史之研究视野已经可用高远来形容了!

至于考古成果,也是研究明初的一大资料来源。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同样的史料,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方式,甚至不同的研究立场,就会得到不同的研究成果。面对浩如烟海般的元末明初史籍,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如何?肯定反映在他们的研究作品之中。
对明代人物谱写个人传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领头编写的《明代名人传》就是一个好榜样。只是,这套书偏重于文人,特别是有作品面世并且流传至今的文人的传记较多,也较详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他们的资料多嘛。
至于明代断代史,以及专题史,所出的作品汗牛充栋了。
这里也不展开。

还要说的,是晚明以及清朝编写的明史。
晚明人撰写的明代史,大家看得比较多的是谈迁的《国榷》。此书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里,简直被国内研究者视为《明实录》的替代品。《明实录》有1600万字,《国榷》才400万字,言简而意赅。当然,这是因为没有《明实录》在手的原因,随着《明实录》的逐渐普及,《国榷》已经越来越少人使用了。因为它的确够简单的!
《国榷》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载历史事件,在描写历史人物方面,的确稍稍差于纪传体史书。在它之前的,有乔何远的《名山藏》,几乎与它同时的,有查继佐的《罪惟录》和张岱的《石匮书》。不要说谁优谁劣,也不要说谁取代谁,它们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对它们的最好态度是:都阅读。
事实上,有了这几部晚明的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似乎可以把清朝的《明史》抛弃了。
清朝初年,还有几部明史著作。它们可以看作是清朝官方正史《明史》的前身。比如傅维麟的《明书》,万斯同的《明史》和王鸿逵的《明史稿》等等。它们的加入,真的可以抛弃清朝的官方正史《明史》了。

最后要说的,是:史料是最重要的。史料的不断涌现,就会不断出现不同的解读。而且,每一个时代,也都有它们对史料的不同解读。不同的解读之间,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鸿沟,要看它们是为谁服务的。历史学,是最容易踩踏政治火线的学科,这也是明史为什么如此困难发展的真正原因。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3.

大明北平府,洪武元年九月。
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召集副将军常遇春、都督同知张兴祖、左丞赵庸、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参政陆聚、大都督府副使兼领大都督府北平分府事孙兴祖、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大都督北平分府都督佥事华云龙、平章曹良臣、平章俞通源、浙江行省左丞梅思祖、参军赵耀等高级将佐部署军事规划。
他说:“诸位,上月我军平定元都,圣上欣闻捷报,起驾大梁,于阵前督促诸军努力,驱逐鞑虏,恢复我中华山河。圣上诏令冯宗异将军北渡黄河,南取山西;同时谕令我北平诸军迅速廓清北平周边胡寇,随即南下,与冯将军相会于太原城下,共克王保保残寇。诸君以为如何灭那王保保?可有良谋?”
众将都望着大将军,没有马上搭话。
徐达看了看傅友德,问:“大同那边如何?”
傅友德说:“回大将军话,属下巡逻至大同东郊,恰遇鞑子哨骑数百人,随即剿击,擒鞑子乔右丞等三十四人,并军马三十五匹,已交由常将军发落。”
徐达微笑,又问:“大同的脱列伯没有出来争战么?”
友德说:“大明天威,鞑子闻风丧胆,不敢出战。”
徐达说:“脱列伯不敢出大同,也是友德你的神勇所致啊!”
“此乃圣主威德,大将军之妙算,军士效力所致,友德何敢居功!”
傅友德作揖道。
徐达笑笑,说:“友德过谦了。”他又问张兴祖道:“永平那边,张都督说说。”
张兴祖答道:“永平之贼已经潜逃至关外,自北平到永平,胡尘绝迹!”
“好!张都督之爽快答复令我安心北平以东矣!”
徐达的眼神转向薛显和赵庸,那两将齐声道:“古北口胡虏绝迹!”
常遇春笑道:“居庸关以西北,直至兴和野狐岭,皆为我军天下!”
徐达不禁以手拍着遇春的肩膀,说:“好,果然常十万风范!”
常遇春说:“既然北平周边的胡寇已被荡平,大将军可以立刻进取山西了。”
徐达点点头,他说:“我军需加紧速度,进入山西,与冯将军会合于太原城下,共同剿灭王保保。”

他站起来,指着众人面前的沙盘说:“由北平入山西,要么自居庸关出塞,取道大同进入晋北;要飞渡太行八径天险,直插晋中地区。如今鞑虏脱列伯镇守大同,不敢轻易出战,可见其防守颇严密,恐难轻取。以我主意,太行八径是我军入晋之首选。毕竟由此入晋,可以较快速度与自怀庆入晋南的冯将军会师。”
常遇春说:“太行八径中,最近的距离就是井陉关,自北平出发,经保定,至真定,越井陉,直取山西平定州,而后就是王保保的老巢太原城了。这路径就是最快的直线距离,大约八百里路程,我军步兵一日急行军一百里,八天内可到,骑兵一日急行军二百里,四日可到!我为先锋,为诸君打头阵!”
徐达笑道:“遇春性急了!北平以西诸地,仍为元把守,我军次第克之,亦需时日,况且,所取之地,还要把守安民,勿操之过急。”
他对大家说:“你们来看,我军自北平出师后,至井陉之间,颇有城池:保定、中山府、真定皆为我军路向之障碍物,我军要攻克它们,也要镇守它们。三五七日之内完成就可以了,士卒也不会特别疲劳。”
他不等大家回应,又说:“北平这里,有新立之燕山六卫,以孙都督、华都督负责,居庸关、古北口乃至永平那一带可以无恙矣,然而北平以南,恐有鞑匪死灰复燃,怀不轨之心,行叛逆之袭,我在雄州、霸州两城派兵镇守,诸君可安心西进,剿灭王保保矣!”
常遇春听了,说:“保定、中山府和真定已被我军三面包围,取之如囊中之物,贼虏若不投降,也只有西逃于晋,就怕时间上耽搁得太久,彼等入井陉据守,徒增我军入晋之困难。”
徐达笑道:“遇春所虑甚是!这样吧,傅友德做你的助手,你们打头阵,为我军夺取保定等三城,七日内,把它们拿到手!”
常遇春和傅友德齐声应命:“得令!”
徐达说:“明天是甲子日,为出师之吉日,一早,你们就出兵吧!”
“要军马几何?”
“一万骑足矣!”

洪武元年九月甲子日,即九月二十七日。常遇春、傅友德自北平出兵,直指北平西南之保定。这一段距离是二百五十里,这两员猛将在九月二十八日,就攻克了保定。军队休息了一天,留指挥使李杰把守城池。九月二十九日继续向西南进军。保定至中山府约一百二十里,九月三十日,常遇春、傅友德攻克中山府。留指挥使董勋把守,军队在这里也休息了一天。十月初一日,常、傅继续向西南的真定进军。中山府至真定,一百二十里,十月二日,攻克该城,留指挥使王金吾镇守。
前后六日,常遇春、傅友德领骑兵奔驰近五百里,连下三城,期间还休息了三日,这就是战神之速度!
然而,真定的守将除了那个达鲁花赤钑纳锡彰跳崖自杀殉国之外,其余残兵在平章孙克义的带领下逃跑了!

常遇春听到消息,与傅友德计议一番后,由战俘作向导,追击逃跑的元兵残部。孙克义刚刚把部队驻扎在三门山寨,这是真定东南面的一个元军据点。可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埋锅做饭,常遇春的部队已经杀到寨门。
孙克义还想顽抗,他的手下向他诉苦:“明寇黎明袭击我城,大家的裤子还没穿好,早饭也没来得及吃,仓促应战,结果失利,来到这山寨,现在已经午后了,弟兄们又累又饿,没力打仗啊!”
孙克义说:“那向井陉关撤退吧!”
“入山西?”大伙问。
“是!”
“河南王(指扩廓帖木儿)会接纳我们么?”
“怎么不能?同为大元臣民,同为贼寇所逼!”孙克义说。
“平章大人,你忘了当初跟从貘高和关保两位大人对抗河南王么?”一位杨同佥提醒他。
“那……”孙克义记起来了,“这……如何是好?此处不可久留,守不下去;山西又不能去,如之奈何?”
他忽然说:“上太行山,那里还有我军一个据点:平山寨!”
他见将佐没有反应,补充说:“不怕,那不是河南王的地头!”
于是,他们齐声呐喊,向寨门冲去。
明军见敌兵要开寨门冲来战斗,便稍稍后退,常遇春的主意是引元兵全军出来,然后全歼敌兵。不料,元军只在寨门内擂鼓,好半天,竟无出战迹象。

就在此时,傅友德派人向他报告:“鞑子从后寨门逃跑了!”
常遇春笑了:“胡贼狡猾!”说着,带兵冲入寨门,果然,一个兵都没有,中军处架着一个木架,几只山羊活生生地吊着,它们的后蹄不停地挣扎,踢踏着几面军鼓。
常遇春又笑道:“果然狡猾!”
便吩咐众人把三门寨一把火烧了。
随后,急追元兵。
傅友德从旁边赶来,说:“常将军,胡贼已经走远了!”
“走远了?”常遇春说,“才半天功夫,能跑哪里去?该不是跑到井陉关去了?”
他叫来那几名战俘,问:“这里离井陉关还有多远?”
“有一百里远。”
“这么远?”常遇春问。
“是。将军,这里是三门寨,在真定的东南,那井陉关在真定的西方,比较远呢!”
“友德,你在附近搜索胡贼,我去追赶他们,一定要在他们进入井陉关之前,把他们统统消灭掉!”
好一个常遇春,打仗就是一股冲劲,容不得敌人有半刻喘息的机会!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4.

元朝真定守将孙克义平章举众奔往太行山的平山寨,途径滹沱河泛滥区,即真定灵寿县西南地区。这里自元中叶以来,滹沱河屡次决堤泛滥,附近村庄城郭被洪水和泥石流淹没的农田、屋舍不计其数,百姓罹难者无可计算,幸存者则远走他乡。滹沱河稍有安流,土著居民回迁故地,浊浪洪流毁灭生灵的可怕景象却依旧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每逢遇到夏秋两季豪雨多时,滹沱河附近的老百姓就惶惶不可终日,来自上游的洪水从太行山脉呼啸而下,携沙带石,浊浪滔天往下游平原地带扑来,老百姓一旦在夜间听闻巨响,就是天崩地裂般的决堤之时,故此,洪流过后,灾区得名:大鸣川——整个灵寿县西南平旷之地皆为壅塞的泥河,方圆数百里绝少人烟。元末帝至正元年,连元朝最高统治者都无法解决这里的洪流泛滥问题,不得已而求助于神灵,在滹沱河边的高坡上修建了河神庙,敕封河神为“昭佑灵源侯”,让当地百姓春秋两季祭祀河神,祈求神灵保佑滹沱河的源头不要再次决堤泛滥,肆害人民。
然而,随之而来的频仍战争,致使元朝中央政府和中书省下辖的真定地方政府再也无力治理滹沱河的水患,久而久之,大鸣川,成了渺无人烟的人间绝域,不仅灌木丛生,而且毒蛇猛兽出没无常。

孙克义带着部队进入这个地区时,已经是十月二日午后未时三刻。他对部下说:“平山寨还有四十里远,我们要走夜路了。”
他的部下,杨同佥说:“我们的军士整天没吃的,又累又饿,如今还要走夜路,平章大人,我军已经出现逃兵了!”
孙克义指着前方说:“这里,是大鸣川,数十年来,掩埋了无数百姓之骸骨,是为人间地狱,难道要在这里露营?”
杨同佥说:“稍事休整吧,大人。”
孙克义说:“若贼人追上来,我们想走也来不及了!”
杨同佥说:“贼人为我羊只擂鼓所惑……”
孙克义叹息道:“此计只可蒙骗贼人片刻,须知道,贼将是常遇春!”
他传令:“众将士,且在此间稍事休息,吃些干粮再出发平山寨!”

大明副将军、平章军国重事常遇春在战俘向导的带领下,往西追奔了二十余里,没有发现元兵西逃的迹象,常遇春勒住战马,止住向导和自己的队伍,他问向导:“由此西去井陉关,还有捷径吗?”
“有。不过……”向导说。
“不过什么?”
“不过,那捷径不是奔向井陉关,而是翻越太行山的陉山,一出平阳地,已经是井陉关的西门平旷处了。”
常遇春说:“哦!我们追了那么远,连鞑子的逃跑迹象都找不到,没有军人的脚印,也没有战马的脚印,更没有随地丢弃的物件,我以为,鞑子必定走那捷径去了。”
向导想了想,恍然大悟地说:“平章大人,我知道了,鞑子平章孙克义必定走捷径去了!那通向陉山的地方,有鞑子的军寨——平山寨,那里还有一小拨元军把守。”
常遇春说:“好!你说得好!他们一定走了那捷径。你,叫什么名字?在鞑子军任何职?”
向导说:“小人王五十八,小兵一员。”
常遇春说:“王五十八?我看你颇有记性,肯从我军么?”
“大人!我王五十八也是汉人,祖上五代皆无名字,湮灭于胡尘百余年矣!若非大明皇帝北伐,恢复中华,我王五十八有生之年也只能是胡人装束的汉儿!常将军神勇盖世,翦灭胡虏,所向无敌,我早就想归顺大明天子,加入大明王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追随常将军杀敌报国!”
王五十八越说越激动。
常遇春说:“好!你说得好,既是中国人,就重新起个中国人的名字,从今以后,你就叫王忠吧!”
“王忠?”
“对!忠于大明,忠于华夏也!”常遇春说。
“好,我就叫王忠!谢常将军!”
这个王忠,后来进入大明金吾右卫军任职,大明档案《金吾右卫选簿》有他的名录。

常遇春部队在天黑之前,到达大鸣川附近,他们发现元军逃窜的迹象了。这里丢弃了大量的食用之后的垃圾,并有人马盘桓逗留的痕迹——孙克义部匆匆赶路,并没有把他们稍事停留的痕迹遮掩。
常遇春对王忠说:“你的估算十分正确,鞑子军正是由这里往平山寨去了!”
随即派出两队斥候哨骑,火速追赶元兵,并吩咐他们,一旦发现敌人行踪,即由一队回报,另一队继续侦探,他对他们说:“记住,切勿让鞑子发现你们!”
斥候哨骑应命而去。
常遇春又派两队骑士,对他们说:“你们火速赶往傅友德将军处,让他随后赶来平山寨,堵截鞑子的逃逸!”
他们也去了。

王忠对常遇春说:“常将军,那边是大鸣川,都是滹沱河洪流淤塞之烂泥地,不能行人走马,否则必将泥足深陷,动弹不得。我们得走西边的山丘地。”
“哦,这个烂泥地有多大?”常遇春问。
“方圆数百里。”
“鞑子会走进去么?”
“当然不会。他们能认路上平山寨。”
“方圆数百里,都是烂泥淤塞之地,你说,它叫什么名字?”常遇春问。
“大鸣川。”
常遇春笑道:“烂泥地,洪流过后的烂泥地,实乃肥沃之土地。我大明王师平定中原,翦灭胡寇后,一定改造这里,让它成为沃野富饶地。大鸣川?我看得叫锦绣大明川!”
王忠说:“若如此,则真定百姓有福了!”
这个“锦绣大明川”,果真就此命名了。

孙克义的部队在十月二日午夜时分抵达平山寨,寨内的千户长把都将他们迎接入营。孙克义对他说:“加强防守,让士卒于山下五里外放哨,每五百步一哨,一有动静,就回报山寨!”
把都连忙去办。
孙克义坐在毯子上,像个斗败了的公鸡一样,喃喃自语:“贼人若来攻山,如之奈何?”
他又叫来把都,问:“寨内有军士几何?战马几何?”
“军士两千有零,战马八百匹。”把都说。
“军士有家属么?”
“有。家属约八百人。”把都回答。

孙克义又问:“寨内存粮几何?”
“三千石。”
“什么?三千石?这么少,能挨多少天?”孙克义惊呼。
“大人,自从京师失陷,我们山寨已经没有军粮补充了,至今刚好两个月,战士们只能吃谷种,熬不了多久。”把都回答。
“那,有其它牲口么?”
把都道:“羊一千头,骆驼五十匹,黄牛七百只。”
“有猪吗?”
“没有。之前山寨的寨主是撒里答歹参政大人,他拜回回神,不吃猪肉,也不准山寨养猪。撒里答歹调防察罕脑儿后,我们这里也没再养猪了。”
孙克义哼哼两声:“愚昧!无知!什么不吃猪肉?没有吃的,连人骨头也啃了!”
接着长叹:“我带来了两千多,和你这两千军士,以及家属,加起来几乎六千人,才这么丁点粮食,如何抵御贼寇进犯!”
把都看了大人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态。
孙克义没有搭理他,挥手让他出去。

他,需要睡眠,太累了。
可是,心里一直有个不祥的预感,他辗转反侧,好不容易,大约黎明时分,他终于鼾声如雷了。不料,朦朦胧胧之间,就听到帐外一片嘈杂声,孙克义一下惊醒!
把都已经带着六七个士卒冲了进来,他们大声说:“不好了!明寇攻打我们山寨啦!”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之《亲军指挥使司所属卫所·亲军卫·金吾右卫》“王文秀指挥使”档案。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5.

孙克义连忙弯腰去穿军靴,岂料把都向士卒一挥手,他们一拥而上,七手八脚,竟把他们的平章大人捆了起来!
孙克义挣扎着,大叫:“把都,你反啦?”
把都说:“孙大人,为了我们山寨军民的性命,我们只好委屈你啦,我等要归顺大明天子!”
孙克义大呼:“我的心腹何在?”
“心腹?”把都看着粽子般的孙克义说,“你是说杨同佥吧?昨晚上,乘着你入睡时,杨同佥已经和我们打好招呼,你的队伍都不想打仗,现在大明的常平章就在山下,杨同佥下山去开寨门,迎接大明王师去了!孙大人,若识时务,还是跟我们,不,是带着我们一起归顺大明王师吧!”
孙克义说:“国家养你们千万日,难道竟不能为大蒙古皇帝发一箭,打一仗?”
“孙大人!国家如今沦丧不堪,天下十分,大明有其七八分,大蒙古皇帝也逃之夭夭了,我等小民,只图个温饱,贪生恋家,大明王师早有招谕,若我等归顺,则男耕女织,自在生活。何必与之为敌,白白牺牲了性命!”
把都又说:“孙大人,你丢了真定,却不敢自井陉关入山西,可见,大人也担心那边的河南王不能容你,故此在我们山寨逗留,苟延性命,依我看,不如顺天命而为之,若你带我等归命大明,以山寨之人马钱粮计算,也是可观之数目,常平章必定另眼相待大人,说不定还能继续做个大官。否则,逆了我等意愿,我等只好把你作为俘虏,献给大明王师了!”
孙克义仰天长叹,道:“我孙某非怕死之辈,恨天之亡胡元,如将倾之大厦,岂我一人所能独支乎!罢罢罢,我,孙克义,随你等去迎接常平章吧!”

正说间,杨同佥急急忙忙带着十余名士卒涌入,他对孙克义说:“大人!休要固执了,大明常平章派百户一名、小旗一名前来,邀请大人到寨门会晤!”
孙克义跺脚道:“杨完者不花!本帅何时教你降敌?”
同佥杨完者不花没有正面回应他,只是说:“平章大人!常平章之将校已经到了帐外,请大人听他们宣示吧!”
那两名明军将校已经步入帐内,其中一人,孙克义认得,他说:“王蛮子?你不是我邻家小兵么?昨日还随军参加战斗,怎么今日竟成了明军小旗?”
这个王蛮子,就是刚刚正名的王忠,他行礼说:“孙大人,我如今叫王忠。我王忠乃汉家儿郎,祖上五代皆无名字,我本名王五十八,为了糊口,不得已从军,被蒙古官取了名字叫王蛮子,你可知我内心羞愧难平。如今我归顺大明天子,做回真正的中国人,我的名字就叫王忠!孙大人,你也是汉家好汉子,希望不要逆了寨内数千军马之意愿。常平章让我来宣示:孙大人以及军中大小各级将士在真定城内之家小皆安全无恙,我大明王师入城把守,秋毫无犯。若孙大人幡然来归,常平章欢迎之至,大明天子必量才录用大人等将官!”
这时,另一位明军将校,百户长魏实,拿着常遇春的一面令旗,对孙克义说:“孙平章,我大将军参议赵耀大人乃真定人氏,他曾致信于你,向你分析天下形势及厉害关系,希望你能归命于我大明真主。这面就是我家常平章的令旗,若你愿意归顺大明,则随我至寨门会见常平章。若否,请大人以此剑自裁,做胡元之忠臣!”说着,把身边的一口宝剑递上。
此时,孙克义身上的绳索还没解开,他挣扎了几下,说:“如此捆绑,如何与常平章会面?”
魏实看了看杨完者不花和把都,把都上前,替孙克义解开绳索。
孙克义问:“我城中家小果无恙?”
“无恙。若大人不信,回城见了家小,再行决定不迟。我大明王师,吊民伐罪,安民兴利,岂是屠夫?”
魏实回答他。
孙克义长叹一声:“为文天祥所羞,为余阙所羞矣!我,就做个魏征吧!”
说着,随大伙儿步出寨门,迎接大明将军常遇春。

孙克义之失败,有幸有不幸。
不幸的是,他遇上的敌手,是大明的两位战神常遇春和傅友德,不要说孙克义,就连不久后就要出场的扩廓帖木儿,也无法抵御常、傅合璧!
幸运的是,他最后,在半推半就之间,率众投降了明军,保存了平山寨内近六千余军民的性命。
傅友德带兵赶到之时,常遇春正带着平山寨军民向真定城迁移,那座山寨,随后也就由傅友德指令,付之一炬。

途经大鸣川,常遇春指着一大片的烂泥草泽,对孙克义说:“此地,为滹沱河所害,我大明地方官员,务必把它好好治理,成为老百姓的乐土。”
孙克义说:“敝人之同乡郭勉院长,为此事数言于政府,其条列之举措,敝人约略记得,颇有见地,惜乎兵燹频仍,无可施行。若圣明天子用此人料理地方,必为人民造福矣!”
“你说阿谁?”常遇春问。
“郭勉,乃元之举人。”
“现在何方?”
“避兵于真定获鹿县太行书院。”
“好!我记下了,郭勉,改日我亲去拜访,果若人才,定当力荐于朝。我圣上必定重用之!”
常遇春说。

孙克义,自洪武元年十月初归顺明朝后,便与杨同佥等人以及他们的家属发往大明京师应天府,经过半年多的思想改造后,在洪武二年四月,洪武皇帝朱元璋即授予他工部尚书之官衔。此时的大明工部尚书,官阶上属三品,朱元璋果然用人不拘一格。后来,为了让孙克义招抚河南地区的归附军民,皇帝让他出任河南行省参政(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长,也是三品官衔)。其后,孙克义还担任过明朝的刑部尚书、浙江按察使(三品)、兵部尚书和湖广行省参政,他最后见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是在洪武九年担任广东行省参政。而杨完者不花,则在大明鸿胪寺任职,洪武二年曾出使云南和日本。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常遇春连下三城后,大将军徐达发来指示:前锋休整军队,驻兵真定西门外之柳亭,等候大军会师后,再进兵山西。
常遇春依照军令,扎好营垒后,便带着从人,前往太行书院,探访郭勉去了。
洪武四年,郭勉果然被皇帝任命为真定府知府大人,他走马上任,随即兴办学校,督促农桑,兴修水利,灌溉良田千顷(《续通典》云)。故此,《大明一统志》载“民怀其惠,时称有古循吏之风”云云。

洪武元年十月二日这天,常遇春拿下了真定,而陈德,则夺取了武陟县,继而挥军直取怀庆城。
怀庆城内正进行明蒙两军的龙虎斗!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6.

白锁住的冲锋,令周德璇和蒋国用倍感吃力。
他们不仅要面对白锁住带来的骑兵的正面冲锋,在他们的左右两侧,更有不断涌来的蒙古步兵的攻击,那达鲁花赤王歹都和千户长迭里帖木儿也投入了战斗。这些元兵人数超过明军两倍以上,最为要紧的是,他们没有增援部队!
明军死伤越来越严重,不得已,逐渐往后退却,他们不得不放弃东门以内的东正街,依靠着瓮城门道和东门城头作最后的抵抗。
周德璇怒气冲冲,却又无可奈何;蒋国用骂声连连,但也无济于事。
“保存战斗力!死守瓮城!”
他俩对望着,呼号着。
他俩的意见是一致的,然而,敌兵越来越多,越来越凶狠,明军不以死拼搏,怎么守得住瓮城?

这情况,白锁住、王歹都、迭里帖木儿他们都看见了,都知道只要他们继续冲击,明军一定是个输家!
白锁住高呼:“歼灭贼人,一个不留!”元兵呼啦啦地扑上。
周德璇见了,对蒋国用说:“国用,你带兄弟们先撤吧,我断后!”
蒋国用说:“老周,你我从征十数年,何曾做过逃兵?今日在这怀庆城,只有捐躯报国,没有逃跑偷生!”
说着,把腰间的砍刀拔了出来,两手各持一把刀,叫道:“与鞑子拼了!”就要冲上去。
就在此时,他们的向导,曹安儿(蒙古名脱火赤儿)从城外飞奔上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报!报!蒋大人、周大人!咱们的援兵到了!到了!费指挥到了!”

怀庆西门。
陈德听闻六安卫指挥使王志率五千军马前来增援,先是咧开嘴巴笑,继而眉头一皱,抬头望去,城西山坡上那一拨明军正把城头的元兵压得退出了铳、箭的射程。
他对黄州卫百户长萧荣说:“老萧,凭你我之力,能登上怀庆城么?”
萧荣,当年陈友谅八阵指挥营的指挥使,毫不犹豫地应道:“没问题!”
“可有计策?”陈德问。
萧荣指着西山与城墙之间的地段说:“都督大人,你看,山与城之间,有一片树林,靠近城墙那边已经砍伐了一部分,估计是鞑子担心我军以树林作掩护,偷袭他的城头,故此砍伐了树林。可是,他们没能全部砍完,应该是来不及做这事情。我军既然在山上压着他们来打,我们就可以之为掩护,潜入树林边,进入他们攻击的盲区,伺机登上城头。”
陈德点点头,说:“好计谋!这任务,我来完成!你在这里,领兵向他们的城门冲击,吸引城头的兵力。我们得迅速进攻,在王指挥到达阵地之前,拿下怀庆西门!”
“都督大人,让我去树林登城吧!”萧荣请命说。
陈德笑了,说:“这,可由不得你!”
“都督大人,千金之躯……”萧荣说。
陈德严肃地说:“什么千金之躯?老陈我当年不就是泥巴一裤腿的农夫!你可知道我投军时就是做先锋的么?我老陈不怕死,必定能完成任务。倒是你……注意你的任务!”
萧荣只得领命。
陈德喝一声:“出发!”就带着一百多人往侧翼奔驰而去。萧荣马上指令部队逼近城门,以火铳射击城头的士兵。

元兵见了,急报田保保:“贼人又来攻城了!”
自从白锁住离开西门城楼侯,冀宁分省左丞田保保就坐立不安了。他不敢下城回家就餐,只在城头上来回踱步,双手乱搓,家人把饭菜端上城头,连声催促他用膳,他也置若罔闻。现在听了士卒的报告,急忙跑到垛口观望。
他身边跟随着魏赛因不花第二,对他说:“左丞大人,不用着急,贼人才几百人,成不了气候,只要我们坚守城池,候他们走近了,用弓弩射杀他们就可以了。”
刚说着,城下已经响起猛烈的几声火铳,有一枚弹丸还打在他们观望的垛口旁边的城砖上,击起一阵砖屑和烟尘,城砖上出现了一个深孔。
魏赛因不花第二连忙一把揪住左丞大人,把他扯离垛口。
嘴里骂道:“好你个贼寇孬种,走近些,看我一箭结果你的狗命!”说着,拉弓搭箭,从另一个垛口探出脑袋,观察城下明军的距离。
谁料,又几声铳响,他右侧几个垛口边,竟然倒下了三四名同样探出脑袋把弓弩拉满的蒙古士兵,他们中弹了。
魏赛因不花第二暴怒了,往后一招手,喝道:“来多些弓弩手!”便有二十多名弓弩手奔跑过来,魏赛因不花第二对他们说:“你们对付城下跑在最前面的戴着头盔,骑着花斑马的贼将!”
“得令!”

“再来多些弓弩手!”
他往更远的士卒招手,又有三四十名战士跑了过来。
“不够!”
“不够!”
魏赛因不花第二高叫:“贼人有五六百人呢!你们怎么才来五六十人?这能杀敌么?”
左丞田保保连忙命城楼上的三四百名弓弩手统统压上垛口,又叫其它战士拿着灰瓶,抬着大石,搬着滚木,顶上。
魏赛因不花第二见了,才露出了笑脸:“这还差不多!听我命令!贼人一旦进入射程,就打下去!”

这时,临近西山的城头上传来一阵骚乱。
田保保叫道:“什么回事?”
就见士卒来报:“大人!贼人在树林边攀登我城头啊!”
田保保大急,说:“那还不赶快收拾他们!”
“山上的贼人居高临下,压着弟兄们抬不起头,无法阻挡贼兵攀爬城墙!”
田保保下令:“我不管这些借口!传我命令:贼人如登上城楼,你们的千户长、百户长都要处死!”
说着,喊道:“长枪兵、大刀兵,快往山西那边去堵截贼人上城!”
那些元兵听了,马上行动。
田保保把长袍脱了,那是高级长官的便服,露出一身戎装,他对左右说:“事到如今,惟有以死报国了!我身为左丞,虽为文职,却也知道忠义二字,那安庆城的余左丞就是我的榜样!快拿我的长矛来!”
左右把长矛递给他,田保保对魏赛因不花第二叫道:“高将军!这里交给你了,我往西山那边杀贼去!”
魏赛因不花第二

刚走了几步,忽听自己的部下惊呼起来。
田保保猛回头,原来他的部下向城下惊呼!
他顺着他们的惊呼的方向一望——
啊!那、那、那不就是明军么?铺天盖地而来!如同一片红云压顶而来!所有的明军战士都穿着红色战衣,无数的军旗上,绣着斗大的“明”字!
那些奔驰在全军最前面的,是震撼心灵的明军战骑,足有千骑之多!原来是明军主力部队到了!
田保保心内叫喊着:“我,真的成余阙余左丞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有朋友问,元末时期不是陈友谅最强大么?怎么在《大明北伐》里,成了察罕帖木儿最强大?
回复:《大明北伐》说到底就是一部翻案的作品,它以恢复元末明初之史事为己任。清人无视当时元朝的军事实力,全力渲染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斗争,就是故意制造一个错觉:就是你们汉人在争天下!
其实,说句实话,刘福通就是被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消灭的!那时候,只有朱元璋本人真正了解到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察罕帖木儿而不是陈友谅!陈友谅对付的元军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元朝地方军队。虽然他的军队(包括徐寿辉的部队)曾夺取了襄阳地区,可是根据目前所有的史料,并无陈友谅与察罕帖木儿的军事冲突得记录。依据后来徐达常遇春他们与扩廓帖木儿军事冲突的艰苦卓绝,可知,如果陈友谅与察罕帖木儿真正决战,结局也是未知鹿死谁手的。
南方的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没有真正与察罕帖木儿较量,他们中无论谁,一旦率先与察罕帖木儿决战,结局则不可预知!
上天的安排,让察罕帖木儿死于田丰之手,又让陈友谅和张士诚死于朱元璋之手,那么,朱元璋就是铁定一统中华的赢家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7.

“尔王志,与朕同里,当起兵之时,即来事朕,从渡大江,克太平,攻溧阳,遂定建业、京口、昆陵、宣城、江阴、安庆、江州、南昌、湖广,及攻庐州,援安丰,皆预有功,因授卫职。”
在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口中,王志身经百战。他18岁从军,至1368年,跟随朱元璋已经17年了。起初他担任飞熊卫亲军指挥使,1365年,他出任六安卫指挥使,镇守庐州以西的六安城。那时,陈友谅已被消灭,韩林儿政权又被元军的察罕帖木儿击溃,庐州的左君弼势力也被朱元璋赶走,六安卫,是西吴(其时朱元璋自称吴王,不久张士诚也称吴王,后世以朱元璋为西吴王,张士诚为东吴王)政权部署在庐州以西,长江以北,大别山以东的地方军区,其肩负的使命,就是防御河南地区的元军自河南东南部的颍州地区进入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因当时朱元璋的战略重点是张士诚势力,王志的六安卫,与安丰、临濠、徐邳等四大北部边境军区就是负责保卫江淮地区的安全。由翼卫主子的工作,转为坐镇地方的军事大员,王志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六安卫各项军事民政措施均做得井井有条。1367年十月,北伐战争开始,王志则抽调河南,与元军决战。随着河南的底定,他的部队划入右副将军冯宗异指挥,肩负河南的军事防御和进攻的工作。

1368年八月,大将军徐达攻克元朝都城大都,九月,皇帝朱元璋亲临汴梁指示:加快北伐进程。指令冯宗异部北渡黄河,与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部南北夹击王保保,解放山西地区。十月二日,王志则带着部队赶到怀庆城西门时,陈德,大都督府佥事兼天策卫指挥使正在努力抢登城头。
王志打马上了高坡,一眼望去,城墙上下,明蒙两军正在激烈战斗。很快,他就发现了城西有一高坡,高坡和城墙之间,有一丛林,那边有明军将士在抢攻城头;而城门以东处,则有明军邻近城郭,隔着护城河与元兵互相对射。
他哑然失笑,自语道:“老陈疯了,纵然登上城头,兵力如此单薄,怎能消灭胡贼?若我军不来,他定然吃亏。冯将军那边,如何交差?等我助他一臂之力吧!”
他召唤所有副将过来,对他们发出指令:“全军集中力量,攻打西门左侧,吸引更多的鞑子往这边聚拢,等陈都督如愿登上城头。”
他又说:“强弩在前射击,云梯继后,先登者重赏!”
众将佐齐声应命,马上出发。

在以往王志参与的攻城战中,以建业(即金陵,应天府,今天的南京)、常州(即昆陵)和庐州、安丰为最艰苦。可以说,他对攻占城池之经验完全可以用“老到”来形容。遥想当年,在常州之战中,王志还是个低级的小军官,可是,好勇斗狠的他,屡屡冲锋陷阵,攻拔张士诚军队部署在常州城外的营垒排栅,并且以身犯险,冒矢石,顶箭雨,率先攀登云梯,建立了令人惊异的军功,常州城还没有攻克,朱元璋的委任状就到了:着王志为怀远大将军,右副元帅!那时,他才23岁!

只见他的军队,无论是马军还是步兵,紧逼怀庆城西门,即将进入城头之射程,王志让全军将士呐喊:“大明天兵,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归命王师者,安身保命,顽固抗拒者,肝脑涂地!降,降,降,速降!”
城头上的魏赛恩不花第二和左丞田保保内心震惊,可是,两人都不敢示弱,他们吆喝众士卒:“快、快,瞄准贼寇,准备射杀他们!”
正此时,“嗖”一声,城下射来一箭书。
元兵慌忙把它呈递给田保保,田保保看也不看,把它撕烂,说:“今日,只有以死报国!”

城下又来一阵呐喊声:“怀庆城军民速降!”
魏赛恩不花第二怒道:“杀明寇!保家园!”

王志冷笑道:“让鞑子尝尝我大明箭阵之厉害!”
说罢,一旗手高举红色令旗,高唱:“弓箭手预备!”
这支六安卫军士,与其他的卫军稍有不同,王志除了忠实地执行皇帝朱元璋对军士的考核制度,让每一名战士都熟习射箭技术之外,还专门挑选了能挽射强弓的弓箭手五百名,他们的强弓不仅射得远,而且射得精准,两个字,就是“有力”。
此时,那五百名强弓手已经弓开如满月,
王志一挥手,旗手把令旗一挥,弓弦震响处,五百支飞箭划破长空,“嗖”、“嗖”、“嗖”直扑城头元军将士。
就见,十几个垛口,都成了刺猬一般。躲闪不及者,皆中箭倒下。
田保保大叫:“还击!”
城头上,元军一批箭雨射下,可是,够不着!
这是为啥?
王志这五百名弓箭兵使用的是强弓,射程较远,元兵的却是扑通弓箭,射程较近,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明军忍不住一阵讪笑。
王志对军士说:“用火箭,全军劲射!”
明军马队退后,步兵上前,七八个小校推出燃烧着木炭的手推车,自军前横过,步兵军士拈弓搭箭,把箭头上的绑着的火药筒子点燃,随后拉开弓弦,把箭头指向怀庆西门城头。
火药筒子呼呼地窜着火苗,王志一挥手,那旗手再把令旗一挥,这一次火箭,已经不是五百支了,明军所有步兵悉数射出,足有三千支!
这下,可把城头的元军射趴了!
三千飞箭扑上城头,中箭的元兵身上着了火,到处乱跑之下,火苗又窜着了其他的军士以及附近的物体,眨眼间,城头上一阵混乱,元军伤亡惨重,一些勇士忙着还击,城下明军也有伤亡了。
田保保和魏赛恩不花再次召唤更多的士卒投入战斗,西山那边,已经无法支援了。

王志说:“也让胡贼尝尝我马军的厉害!”
他的马军,人持一挺火铳,它们的射程远远超出弓箭的射程,向着城头,一轮乱铳之下,饮弹而倒的,又有一大批元兵。这样就把城头上的元军压得抬不起头来。
王志喝道:“架桥飞渡护城河!”
他的步兵纷纷涌上,把长长云梯抬到河边,放倒,刚好架在河上,跟着数十名战士带着木板往云梯上铺架,后续的战士则快步冲上这些简易的云梯木板桥,更有一批战士抬着云梯冲了过去,当云梯搭在城墙上时,明军正式攀登城墙了!

“快!”“快!”
“滚木!”
“檑石!”
“石灰!”
“粪水!”
“狼牙拍!”
“铁砧板!”
“火药!”
“毒药!”
“射死他们!”
“把干草扔下去,把麻油袋点着,投下去!”
“烧死他们!”
“砸死他们!”
“打瞎他们的眼睛!”
“毒死他们!”
城头上元军来回奔跑,不停运送物资,不停往城下打杀明军。

王志见了,暗叫:“这防御还真厉害!我不能徒伤战士了!”
他把后队的千户长召来,对他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传令下去,杀敌枭首一级者,赏银十五两,先登者,军士升小旗,小旗升总旗,总旗升百户,并有赏银十五两!”
那千户长领命而去,他对军士刚刚传达完重赏令,一名战士高呼:“弟兄们,是咱出人头地的时候了!冲啊!”
说罢,一手持盾牌,一手执大刀,奋勇向前,三两步跳过护城河上的木桥,随即冲向云梯,恰好一捆烟火燎绕的干草直投他头部而来,他一甩盾牌,把火团荡开,大吼一声:“我来也!”
就登云梯而上!

王志看得真切,问:“那小军,何人也?”
左右说:“他叫刘真。”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8.

刘真所在的小旗的长官(小旗大约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一个班)持盾举刀大呼:“刘真不畏死,我等同为战士,岂惧矢石哉!随我来,冲啊!”继之而上。其他战士呐喊着,纷纷扑上去:
有失足掉进护城河,挣扎着,为队友把臂拉上来,继续前进的;有刚刚冲过护城河就被城上的飞箭射翻在地,匍匐着,终于站起来,继续奔跑的;有还未到云梯就被滚木檑石打到头破血流,闷声倒下,永远不再起来的;有把脚刚刚踏上云梯,就被粪水毒汁淋湿全身,整个人被石灰包裹着,眼睛顿时盲了的;有攀登云梯时被熊熊燃烧的火球打中,浑身冒火,摔下云梯,痛苦地嘶叫挣扎的;有奋勇攀登云梯,眨眼间就被从天而降的狼牙拍、铁砧板撞翻,摔下丧命的;有即将登上城头,整条云梯却被敌兵用钢叉铁耙撑开,连人带梯子轰然倒塌于城下的……

那个19年之后,升任为大明河南行省都指挥使的战士刘真,凭着一股血气,遮挡住箭雨和飞石,躲闪了滚木和檑石,也避开了所有死神向他发来的召唤,他的军帽从城头垛口突出之时,粪水、毒汁和石灰斑斑点点,他的一双喷射出军人火焰的眼睛出现于元兵的视线中时,烟熏火燎间,他如同一尊战神,猛然跃上了怀庆城头,纵然浑身上下如同刺猬一般,插着数十支狼牙箭!
这也奇怪,怎的身中那么多箭,却仍然未能取其性命?
第一个原因:勇!
第二个原因:蒙古人的长生天没有他的位置!

刘真这边刚刚踏上城头,元兵的魏赛因不花第二已经用长槊往他心口捅刺过去。刘真暴叫一声,一刀劈下,竟然把对方的长槊砍成两段!对方禁不住连连后退,为其神勇所吓倒。
田保保见了,疾呼:“箭!箭!射死他!”元兵一拥而上,就要放箭射击。
突然,他的身后一阵骚乱,随之,数名元兵气急败坏地赶来:“报!报……贼人,贼人登上西山城墙了!”
什么?
那边顾不上,果然为敌所乘,被明寇钻了空子!

原来,陈德,这位急先锋,用绳梯的一端的五爪铁钩,勾住了城头垛口,在西山高坡上的明军铳箭兵的掩护下,几经辛苦,终于登上了怀庆城头!
绳梯,本来是蒙古骑兵用于突袭敌方城池时使用的便携式攀城设备,现在已为明军所习用了。元军左丞田保保居然在瞬间失了方向,眼睛所见:对面刘真的身后以及左右,已经跃上好几名明军战士,他们正与城头上的元兵厮杀;脑海所思:如何是好?
魏赛因不花第二急叫:“杀贼!杀贼!请求支援!”
听到叫唤,田保保方才醒过神来,他大叫:“报,报平章大人知道,让他派兵来!增援!快去!”他身边的两名亲兵飞快扑去求救。

城外的六安卫指挥使王志见自家的战士已经登城,便喝令:“总攻!”就听见军鼓雷鸣,军人咆哮,明军得了气势,士气陡增,更是勇猛,他们不顾一切,无视蒙古将士的各种防御方式,全不把敌人放在眼内,心里只是牢记一事:登城!
就在刘真他们在城头厮杀的片刻间,更多的明军战士也登上了城头。两名总旗长,挥刀砍断了怀庆城西门吊桥的缆绳,那座千斤之重的,已有数十年沧桑岁月之久的吊桥“轰隆”一声,摔在护城河上,一头,联系着城外的明军,一头,联系着怀庆西城的巨大城门。

怀庆东城,瓮城门道上。
东正街的元兵在冀国公白锁住的督促下,骑兵和步兵继续向前推进,不断碾压明军千户长蒋国用和周德璇的部队。
忽然,瓮城之内一阵高声呐喊,洪亮的口号“大明神枪兵,天下无敌手”如同疾风骤雨一般,扑向元军将士的耳膜,随之涌出一队战士,大约五六十人,各端一挺长铳,单膝跪着,电光火石之际,火铳震响,硝烟弥漫,火舌突进间,三十四名蒙古骑兵就在人喊马嘶间倒下。接着,又一队长铳兵涌出,他们站在刚刚单膝下跪发射的战士身后,挺身站立,又是一轮劲射,元军倒地者,不下四五十人,顷刻间,就把推进中的元军压了回去!
这,就是大明永兴卫指挥同知费聚带来的增援部队,神枪兵!

领兵官,杨文是也。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
马鸣甲胄乾坤静,风动旌旗日月高。
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竟何逃?
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庆伯劳。

这首题为《征南诗赐杨文》,乃洪武皇帝朱元璋所作。此版本来源非《全明诗》,而是来自黄金撰写的《皇明开国功臣录》的《杨文传》。黄金,定远人,是明朝成化年间之进士,曾授吏部文选主事、会试同考官,官至广西行省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相当于今天的省常委),他所作的《皇明开国功臣录》中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他的同乡(明朝开国功臣大部分来自定远、凤阳、怀远、盱眙、泗州、含山一带,即淮右地区),真实性高。他的生活年代远早于嘉靖年间的王世贞,王世贞在《明太祖御制文集》中,没有看过这首朱元璋赐杨文的诗篇,即下定论说:这不是太祖所作。而那部编撰于嘉靖朝的《全明诗》却录有此诗,并注明为太祖(朱元璋)所作。即,《全明诗》的编者是有见到黄金这部《皇明开国功臣录》的,于是把朱元璋赐杨文的诗篇收入《全明诗》。可是,王世贞没有见到,只是认为既然明太祖文集都没有收录此诗,那么,此诗肯定是托名之伪作了。
这也是国内学者一贯的作风,自以为自己读书多,常常妄下定论。黄金生活年代早于王世贞,他编撰的开国功臣录,王世贞有没有看过?黄金以进士第五名的身份进入官场,他编撰的功臣录并不是像王世贞那样私家编撰,而是奉诏收录开国功臣子孙,交由吏部讨论其功绩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造,黄金便把这些资料汇总而成一书,号《皇明开国功臣录》,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朱元璋赐杨文之诗,既然录入了《皇明开国功臣录》的《杨文传》,乃杨文的子孙把御赐的翰宝上交给了国家的吏部,黄金才得以在杨文传后附录此诗,以为杨文之荣耀。
再说,黄金享年66岁,嘉靖版的《定远县志》说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家乡发生饥荒灾疫,他指挥有关部门,多方举措,救恤百姓,颇有仁德之风云云。故此,《大明北伐》收录此文,并以此为朱元璋所作,绝非某些专家言之凿凿,说这个杨文,应该是北宋年间的杨文广(也就是那个传说中的杨家将的后人),作者,应该是宋朝的皇帝。他们宁愿相信“杨文”是“杨文广”之衍文,宁愿相信是宋朝皇帝所作而不相信是朱元璋所作!
诚然,杨文广的确曾从狄青镇压广西地区的侬智高,从方位上来说,说他南征不错。可是,杨文广在狄青手下镇压侬智高时,不过是个广西钤辖,狄青身为枢密副使,为杨文广之上司,可见,这个广西钤辖的军衔也不见得有多高。说狄青为“大将”,说得过去,实至名归,可是,说杨文广为大将,未免是小说家的一面之词了。况且,杨家将,到了杨文广这一代,已经是风水尾了,杨文广一生中最高的军阶仅为定州路副都总管,大约相当于明初时一个卫军的副指挥使,与大明洪武年间的杨文南征时为明朝最高军事指挥官(总兵官),统率二十万大军根本不同一个级数,不要说杨文广,即使是狄青本人,也从未统领过二十万大军去作战。这并不是贬斥狄青(狄青没有统率二十万大军去战斗,不是他本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用人问题),而是说,诗中所说的大将不是杨文广,而是明洪武时期的杨文!

每每遇到一些朱元璋的作品,总有人跳出来,说这不是他的作品,要么说这是经过朱元璋的文官(诸如宋濂、刘基等人)润笔,要么说这是朱元璋抄袭前人的作品,要么又说这是后人托朱元璋之名所作。总之,朱元璋就应该是个不学无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一个叫花子、小沙弥,从未受过教育,怎可能写得出如此壮丽的诗篇?
《大明北伐》中,屡屡遇到这种言论,这种声音,必定钩沉史料,还原本相。

这么一首雄壮的诗篇,不说它的作者,估计,大多数人还以为是唐诗之一。究竟,杨文是个怎样的出身,担任何职,依仗何德何能,竟让皇帝也为他创作如此雄壮之诗歌?

杨文永乐四年(1406年)才去世,这可是个与朱棣较劲的家伙!
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才二十岁出头,却掌管着明军最先进的部队神枪营(亦即神机营的前身),他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在与陈友谅的战斗中阵亡,朱元璋即命年纪轻轻的杨文继承父、叔的职务,掌管神枪营战士。那时,他还不到十六岁!
《中国明朝档案》里有一份关于杨文十代从军(算上他的父亲,应该十一代了)的档案,自他开始,至崇祯三年为止,每一代人的袭职皆清晰明了,他的不少后人都是年纪轻轻就世袭羽林右卫指挥使(有的竟然两岁领俸禄,十一岁就袭职了,凭此,明朝的军人制度又被污黑了几百年),他的十世孙杨烨在崇祯时袭职也仅仅十六岁而已。
故此,杨文在不到十六岁时,朱元璋就让他担任神枪营主管,也是可以理解的。
注意,此时的杨文不过是主管,还不是什么武职官员,他要到洪武二年才任职为百户长。

怀庆城东门内,杨文带着长铳神枪战士,一轮劲射,把蒙古骑兵逼退,就有一队花枪手冲锋了!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399.

这支花枪手的领兵官是威武卫百户长花茂。
什么是花枪手?
花枪手,就是长枪手。原来,早在朱元璋崛起之初,曾组建长枪军,冠名“金陵横舟铁甲交枪皇五等把都儿”,作为自己的帐前侍卫。花茂就是其中的“交枪把都儿”,端的是条好汉子。他原是元末陈也先的下属。朱元璋渡江作战时,陈也先是集庆城东南方山“义军”的首领,他响应元朝政府的号召,参与镇压民变军,数次与朱元璋部队决战,最终兵败被俘,就玩假投降把戏,阴谋杀害了朱元璋的两位上司郭天叙和张天佑,自己却被民兵误杀了(从这个层面上,朱元璋还得多谢陈也先,没了两位领导之后,朱元璋得以顺理成章成为和州兵团的领袖)。陈也先的三万将士全部投降了朱元璋,后者则在这批降兵中精选出五百名勇士,作为自己的侍卫亲兵。花茂,就是这五百勇士中的一员。
花茂枪术精湛,武艺不凡,乃“交枪把都儿”成员之一。他从军作战,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在鄱阳湖之战中,花茂也有出色的表现,而在武昌之战中,他的表现更是突出,朱元璋给他的回报是“威武卫百户长”,负责带领他的一支精锐的花枪兵。
1368年十月二日,花茂,受永兴卫指挥同知费聚的指令,领着自己的部队,作为神枪营杨文部的继后部队,在两轮火铳鸣放后,奋勇冲向蒙古部队。

此时的花茂,三十五六岁,他的冲锋速度惊人,手中的一杆龙刀长枪上下翻飞,左冲右突,枪尖见血封喉,枪刃削皮切骨,眨眼工夫,就刺倒了七八名蒙古战士。他的一百余名战士也如他一般英勇,扑入敌阵时,却是十条枪一组,一组长枪只往同一个方向刺杀。这种攻击方式的杀敌效果立时显现,白锁住还在揉眼睛定神观瞧之时,元军再次退却了。
“怎么搞的?我大蒙古马军还对付不了明寇的步兵?”
白锁住发狠喝道:“冲!冲!冲!马军冲过去!射!射!射!放箭!”
箭,是发射出来了,可是,只是零零散散的,对面的明军只有几个倒下了,更多的明军涌上来了。
马军,也再次冲锋了,然而,杨文的神枪兵也再次发射火铳神枪,铁丸子在烈焰中呼啸而出,声震街衢,响彻云霄。
蒙古军马混乱起来,嘶叫连连,不住地腾跳后退,它们的主人不得不花力气,花时间去控制它们,明军由是得了气势,不住地进攻。

花茂,无论如何都不知道他日后会担任广东行省都指挥使之职务,专责剿灭广东和海南地区倭寇海盗的巢湖人,戴着百户长的缨盔,一心只做一件事,就是把他面前的蒙古兵刺倒!
杨文,也想象不了他日后居然成长为大明王朝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挂“总兵官”之衔,统二十万大军,南征广西地区的叛乱,连百户长也不是的他,心里也只做一件事,就是要用他的神枪把他对面的蒙古兵轰倒!
他们以及他们的部属,都没有思想他们的日后,更没有回望他们的从前,就在喘息声中,他们把手中的长枪一次又一次地刺穿敌人的心窝,把手中的火铳一次又一次地轰爆敌人的头颅,但见敌人心胸洞穿,鲜血飞溅;头破骨裂,脑浆迸射。他们中也有不少中箭着枪,倒于血泊之中!

那蒋国用、周德璇顿时胆力俱张,呼号着,转身举刀挺枪再次投入战斗。

白锁住大呼:“怎的没箭了?”
他发现自己的军士已经把箭筒的利箭都射完了。
“那就拼刀子吧!”那千户长迭里帖木儿说。
“拼命!”
王歹都双眼冒火地嚷道。
白锁住说:“我们需要增援,明寇越来越多人,估计他们的主力已经到了。”他对身边的旗牌官说,“你持我令箭,着南门和北门的守将各派五百兵过来。”
旗牌官立马去了。
迭里帖木儿说:“平章大人,按你说,明寇的主力已经到达,把南门和北门的兵调过来,若贼寇袭击他们,如之奈何?”
白锁住说:“我们这边吃紧,贼人已攻入城来,只有把他们打退,才可以坚守城池!”
迭里帖木儿看了主帅一眼,鼻孔里喷出粗气,他窃语道:“若非你下令让巡逻兵入城,贼寇岂能攻入我东门来!”
王歹都再次高呼:“城在人在,成亡人亡!众儿郎,与他们拼了!”
说着又要冲锋了。
白锁住止住他,他高叫:“大蒙古的英雄战士们,我白锁住身为国家重臣,今日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战死!”
说着,举起他的一杆大砍刀,又说:“我的一个儿子已经在河南为国捐躯了,一个儿子保卫皇上去了,我做老子的,就在怀庆城,为我们的军民而死吧!”
“冲!”
白锁住,老将一名,从1351年年底,到1368年此刻,手中那大砍刀不知杀了多少英雄汉,四十八斤重的大砍刀,迎面就劈向冲在最前面的大明威武卫百户长花茂!

花茂没有立刻持枪相迎,他左右的十名花枪战士早就“呼”、“呼”将龙刀枪头刺向白锁住和他的战马,白锁住将刀划了个弧形,十支长枪被他崩开了六支,当他的大刀碰到第七支长枪时,再也崩不开它了。
这些长枪兵,皆为明军的交枪把都儿,精锐战士,个个都是英勇战士,白锁住,五十六岁的老将军了,能够把六支长枪崩开已经很厉害了,到了第一支长枪,对面的明军战士手中牢牢紧握着枪杆,毫不松手!
这下,老白就危险了,除了第七支长枪在和他较劲,还有两支龙刀枪已经捅刺他的战马了!
放心!
白锁住毕竟是名将,他见第七支长枪没能崩开,一拨战马,转了个方向,再一转手,大刀就落在对方的头上!
只听见“咔嚓”一声,与他较劲的明军战士脖子上就挨了一刀,倒在地上。

可是,与此同时,花茂喝一声,“呼”长枪直捅进白锁住战马的腹部!
那战马狂叫着,猛地跳起来,乱冲而去,反而带着白锁住吐出了重围。

花茂见了,哪肯放过,喝一声“追”,挺枪直追。
忽听一声炸雷般,在左边的街道里冲出一队蒙古战士,为首一将,大叫:“呔!贼寇休得猖狂,平章大人不用慌,小人张玉来也!”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飞翔明2018曰:
原计划《大明北伐》于2020年1月23日完成的,那天是大明建国652周年,可惜,事与愿违,写作速度跟不上。面对许多朋友的询问,《大明北伐》何时才能写完,我心有愧疚。希望到2021年的1月23日能够完成吧。谢谢各位的支持!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400.

那自称“张玉”的蒙古将校,让过白锁住,挺枪就把花茂拦住。
被《明书》的作者傅维鳞打入《乱贼传》的张玉,此时年仅25岁,身为百户长,刚刚奉把守怀庆城南门的河南行省行枢密院院判王执中之命,带着一百多名蒙古战士赶来增援东门的元军,途中就遇到白锁住派出的旗牌官,获悉明军得了主力的支援,目前已经把自家的部队打到节节败退的消息后,就火速赶去。那旗牌官见他带的人少,便继续向南门奔跑,白大人有令,要南门支援五百将士嘛。
交枪把都儿花茂,见来了个后生的敌兵,看他鞑子百户长穿戴模样,也不答话,当心就刺。
年轻时代的张玉也是一条好汉,虽则他没有“把都儿”的绰号,但依仗自己年轻力壮,最重要的是,他要在他的岳父大人王执中面前有个出色的表现。故此,刚一接战,就把浑身解数都使了出来。二人顷刻厮杀成一团。

那院判大人王执中在三个月之前,也就是大元朝廷还没有覆没,元大都还没有被明军攻陷之时,曾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麾下的年轻有为的百户长张玉。他对张玉说:“把明寇赶出河南,就是你与我女儿成亲之时。”
张玉虽然是开封人,但在刘福通领导红巾军攻克此地,以此为大宋国都之时,张玉才十二三岁,无所谓投军之事。长大成人的他也只知道他的父亲的名字叫张天佑(并非和州兵团的右副元帅张天佑),连他的爷爷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永乐初年,朱棣的内阁大臣杨士奇奉旨为战死的张玉撰写神道碑铭文时,只好称其“曾祖某”、“祖某”了事。由此,我们可知张玉也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物,可是,他没有投身到驱逐胡虏的红巾军队伍之中,而是加入了元朝政府军,镇压民变军队。到了洪武元年,他凭着军功,以普通一兵,升任为百户长,恰恰就遇着大明军队渡河北伐,解放山西地区。
身为百户长,已是低级军官了。若然与院判(正五品军衔)攀上了亲家,加以军功之累积,他张玉必能步步高升,不出预料,有生之年,做个元帅也是没有问题的。故此,他十分重视这头亲事,如今领了命令,与明军狭路相逢,怎不以死决战?

花茂见杀了几个回合未能解决面前的鞑子,就喝道:“鞑子!你可知我大明王师天下无敌!你有何能耐,竟敢抗拒天兵?听我良言,如今我大军已经攻破了东城,速速投降,免你一死!”
张玉冷笑道:“天下无敌?你赢得了我手中枪,再说!”
“好!难道我交枪把都儿还不能降你?”花茂抖擞精神,一连五六个枪花往张玉面门刺来。张玉却跳出战斗圈子,一挥手,他后面的蒙古士卒一拥而上,就要把花茂团团围住。
花茂骂道:“阴险鞑子!”也不示弱,把长枪一举,他身后的明军士兵也扑上来,于是,双方短兵肉搏,浴血奋战。

白锁住好不容易控制住战马,见它已经伤势严重,不能再骑,便叫两三名亲随与他换了战马,把脸上的汗水擦拭干净,举着大砍刀,对身边的军士说:“杀回去,今天若不能守住怀庆城,我们都会成为敌人的刀下之鬼!”
众军士听了,只好又冲上前去战斗。

此时,费聚指挥大部队涌入城了。
这费聚,为朱元璋潜龙时代二十四将之一,当年就是他,陪同镇抚官朱元璋兼并了定远张家堡驴牌寨三千民兵。兼并此军之功,费聚出力为多。那时的朱镇抚,刚刚回家乡招了七百士兵,何曾试过统领三千兵?突然间,他就是拥有了这么多兵马,继而,凭着这支部队,夜袭了缪家寨,也就是横涧山的元军营寨,一下子降敌二万多,还招降了寨主缪大亨!后来,以朱元璋自己所说的,“不盈月而红帜遍野”,他的嫡系部队一下子扩张到接近三万众!这是比濠州城内郭大帅统率的部队几乎多出两倍!
饮水思源,朱元璋潜龙时代之所以能够突然崛起,与费聚的原始功劳是分不开的。故此,朱元璋对费聚是格外看重的,日后,平凉侯就是费聚的回报。

再说费聚,这可是要翻案的人物。
清修的《明史》说,朱元璋干掉了费聚,原文如下:
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竟坐党死,爵除。

谈迁的《国榷》如是说:
延安、平凉、南雄三侯皆党善长,谋变未发,下廷臣讯之。得实。群臣请诛善长,上不许,复使谳,皆具伏。
随后,就记录了李善长自杀之事,接着就是颁逆党二十人,其中有平凉侯费聚在内。并记录了他的罪名:“往姑苏不奉命,责之,遂反”。

既如此,孙文良,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在撰写《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的《费聚》条目时,则记作:
(费聚)二十三年坐李善长党死。

于是,普天之下,皆作如是观!

如今,朱元璋御制的《昭示奸党录》已不可见,《明太祖实录》则如是记载:
乙卯,太师李善长自杀。先是,善长有过,诏累宥之,善长益恃恩。时京民通惟庸作乱者,法当徙边,善长受奸民赃,数奏请给其亲。又从掌都督府事信国公汤和假卫卒三百人营第宅,和攘臂大怒曰:“非奉命,太师敢擅发兵邪?”善长惭谢。至是事败,善长益危惧。上诏慰谕之,复召诣奉天门,与语开创艰难之际,为之流涕。复至右顺门,上谓群臣曰:“吾欲宥李佑等死,以慰太师。太师年老,旦暮无以为怀。”群臣复奏:“善长开国旧臣,任寄腹心,亲托骨肉,而所为如此。臣等考其事反状甚明,敢以死奉法。”上曰:“法如是,为之柰何?”善长大惭曰:“臣诚负罪,无面目见百官矣。”乃抚遣归第,赐佑及陆亨等死,善长遂自经。上命以礼葬之,厚恤其家。子祺为驸马都尉,后卒于江浦,孙茂今为指挥佥事。

这里提到“赐佑及陆亨等死”,李佑,是李善长的从子,陆亨,就是延安侯陆仲亨,后面加了一个“等”字,理论上就是包括费聚、赵庸和陆仲亨了。

那么,如何能够翻案呢?
楼主:飞翔明2018  时间:2021-03-31 17:45:28
401.

有《明太祖实录》言辞含糊的记录,费聚的结局也就不再有人怀疑了:他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受李善长的牵连,与陆仲亨、赵庸一同被处死。
可是,明末清初的傅维鳞在《明书》的《费聚传》如此记载:
“二十年,(费聚)还镇云南,又三年,召入京,二十六年,以子坐蓝党,暴卒,年六十八。”

这里,把费聚列入了蓝党,而不是胡党,也不是李党,而且是二十六年费聚才暴卒,则他又多活了三年。
其后,傅维鳞还记录了这么一段话:
“先是,(费)聚征姑苏,坐事,上詈而责之,遂见疑,二十一年,坐胡党,得释,上对群臣,谓聚有反谋,故不得嗣。”
先是二十一年“得释”,后是二十六年“暴卒”,这已经与《明史》和《国榷》不一样了。难道傅维鳞有更多得史料支撑他的叙述?

郑晓在《吾学编》的《费聚传》载:
(费聚)讨平云南叛夷,为总兵征广南,俘斩万计,还镇云南,召还乡,赐老,二十六年,卒。
又载:聚坐胡党,上曰:聚曩征姑苏,朕尝詈责,遂有反谋,后竟得释。

注意,是“后竟得释”。

比郑晓稍稍靠后得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的《高帝功臣公侯伯表》载:(平凉侯费聚)二十六年,薨。

上述几则史料,皆以费聚死于洪武二十六年,而非二十三年,姑不论费聚有没有被朱元璋处死,就此人的死期,《明史》和《国榷》皆误无疑。

有见及此,《石匮书》、《罪帷录》、《名山藏》等史籍,仅仅把费聚列为胡党,记作:“坐胡党,竟除。”,这个“除”字,是剥夺爵位的意思,不是处死的意思,都没有明确地记录为“竟死”。那是等于承认了费聚不是死于洪武二十三年的意思。

最有力的史料,当然是来自黄金的《皇明开国功臣录》了。他在该书的《费聚传》如此记录:
“二十三年,召回,赐金帛还乡优老,二十六年卒,年六十八。上为之痛悼,辍朝,遣祭,丧葬所需,皆官给之。聚世代恒氓,至聚遭时遇主,奋自戎行,奉命克敌,或专或裨,凡数十年,始于江淮,中于闽浙中原,终于云贵,皆与诸将之列,取城邑以数十计,艰勤至矣。其为人仁勇有智,事上御下,以忠以诚,故克集大勋,佐成大业,受知圣祖,爵封列侯,名载史册,可谓开国元功,死而不亡者矣!子二人:长即超,征方国珍死于阵;次璿,以人材洪武十八年授江西试左参政,给符之任。未几,召回,赐钞还乡。孙宏,初充参侍舍人,升羽林左卫镇抚,从征云南,历有战功,升水军右卫指挥使,诰与世袭。洪武二十年,坐奏对不实,谪戍金齿。二十三年遣镇抚吕得取回依祖侍养,曾孙某,玄孙贤。”

黄金奉旨收集开国功臣子孙资料,报呈朝廷,《费聚传》里详细地开列了费聚几代人的名字、履历,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由此,下结论:
1、费聚并非死于洪武二十三年,而是卒于洪武二十六年,享年六十八岁,即费聚生于1326年,卒于1393年。他比朱元璋年长二岁,故此,朱元璋在1354年谋取定远驴牌寨三千民兵时,他27岁,费聚29岁,身材高大、骑射一流的费聚成为他第一号随行骑士是颇为合适的。
2、费聚的确遭遇到政治迫害,列入胡党,但并没被处死,而是除爵,即削职为民。他的子孙也受到牵连,但也没被处死,都回乡养老去了。
3、黄金,在成化年间收集自己的开国同乡资料时,能够一一上报他们的子孙后代,足以证明这些资料是经得起考验,无可辩驳的,后来的有关明朝开国功臣的传记,都是在他的《功臣录》的基础之上增添、删减而成。至为可惜的是,黄金这部史料,连区区百户长都有记录,就独独没有大将军蓝玉的传记!这位大明的优秀将领,由此沉沦于历史荒漠之中!有关蓝玉的陈述和论调,只好依靠《明太祖实录》的一面之词了。

有了这么一番考证,费聚的形象就可以重塑了。
费聚带着主力部队冲入怀庆城东门,白锁住他们哪里还能抵挡的住?
何况,他在焦虑急躁之际,还接到西门左丞田保保的求援报告?
“报!平章大人,西门有敌寇登城,田大人请求大人速派救兵!”

这还不是最坏的消息。
更坏的消息也传来了——
“南门已经失守!”

“怎么搞的?王执中不是严密把守着南门的吗?”身陷重围的白锁住奋力把左右两名明军士卒打退,对前来报告的旗牌官发火了。
旗牌官回到:“小人奉命去南门调兵,半路遇上张百户长,他赶来增援,大人都知道了。可是,小人还没赶到南门,王大人已经带着战士退回城中,他说,明寇的投石机十分厉害,已经把城墙都轰倒了七八丈,贼人就涌进城里来了。”
“投石机?”白锁住问。
“是!城外还有明寇一军,专用投石机攻打我城墙!”
白锁住内心惊悸,自言自语:“当初老察罕围攻红寇的开封城,想用投石机攻击贼人,军中却无人知晓,不懂制造,倒是城内的贼人屡屡用投石机对付我军,老察罕无计可施,只好围着它,用围点打援的方法,逐步瓦解贼人的有生力量,结果耗费了三个多月,才拿下了开封城。不想如今的朱寇明贼居然懂得用投石机攻城?这下可麻烦了。”
这时,王执中院判带着数百残兵匆匆赶来,后面一阵乱哄哄,想必明军正驱赶着他们。白锁住下了死命令:“全军死战,与怀庆城共存亡!”说着,领部队直冲费聚部队。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134533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7-18 05:46:49

更新时间:2021-03-31 17:45:28

评论数:51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