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795楼 2014-05-02 22:55:00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十七记载了大仪镇之战,金人战败后金军溃散的情景“大半请降,余皆奔散,追杀十余里,兀术乘千里马以遁,积尸如丘址,擒其骁将挞孛也,女真千户长五百余人,获战马五百余匹,器械辎重与山等
-----------------------------
继续改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830楼 2014-05-04 10:51:17
在夺兵权后,完颜宗弼进攻过南宋吗?为什么金史无载?这件事除了征蒙记记载了,其他书记载了吗?
-----------------------------
谁告诉你《金史》无载?你在网上搜不到就认为是无载?哈哈哈哈!还问其它书记载了没有,你也不想想——宋金和议在此时达成,那部关于宋金战争的书能够不记载?
你一部正规史书都没看过。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837楼 2014-05-04 19:18:17
我有错误,请指出一二处,我好改正。
-----------------------------
你的错误就是不看正规书,我早已指出,你不改也不打算改。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837楼 2014-05-04 19:18:17
还有我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找不到金军在夺兵权后的进攻行动。
-----------------------------
你用的是网络版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吧?在正规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去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59

“某等敬仰、折服于大国的仁政,恭敬地颂扬元帅的功德,相与咏叹,不能自已!”
赵构嘱咐过魏良臣、王绘——卑辞厚礼,朕不顾惜。他们遵照皇帝的意思,这封信的口气算是谦卑到家了。魏良臣、王绘表达完敬意后,话才转入正题:
“某等大胆向元帅进呈愚昧之见,伏惟执事留听:
“窃以为大国的仁德恩泽,已经是遍布寰宇,凡日月所照,舟车所通,无不蒙受;而唯有江南僻陋,赵氏社稷与一方生灵尚未能得到大金的恩惠,这大概还不能算是对普天下一视同仁吧。
“伏蒙大国有恻隐之心,有存抚敝邑之意,允许敝邑派遣使者前来议和。又蒙丞相都元帅赐以书词,允许江南立国,江南君臣对大金的恩德无比感激,誓传之子孙,不敢忘怀。此后,江南三次派遣使者,均未获大国的成命,自章谊等返回江南,皇帝即命我等再奉使指,到元帅军前表白诚意,以求得元帅允许江南保守现存之地,则江南必将尽心竭力,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以表示尊重大国之礼,并且祈请大金将二圣放还。
“我等尚在出使途中,突然听闻大国举兵入境,江南朝野上下惶恐疑惧,皆以为刚刚恳告请求,不知何以得罪大国,而招致大国突然出师讨伐,我等不敢稍缓行程,甘冒万死,不顾道路崎岖险阻,赶赴元帅军前,所幸得以听命于麾下,得以聆听元帅的谆谆教诲,又幸蒙元帅不弃,犹有存亡继绝之意,则江南尚有再造之望啊!

——————————————————————
附录 王绘 《绍兴甲寅通和录》
某等相与退而叹咏,仰服大国之仁,祗诵元帅之德,不能已矣。辄敢冒进瞽言,伏惟执事留听:
窃以大国德泽仁恩,丕冒寰宇,凡日月所照,舟车所通,无不沾溉。独江南僻陋,赵氏社稷与一方生灵未蒙加惠,殆非驾近举远,一视同仁之义。
顷者,付蒙大国恻然有存抚敝邑之意,许通使命,遂蒙丞相、都元帅赐以书词,许以立国。江南君臣感服至意,誓传子孙,不敢忘怀。尔后江南已三遣使,未获成命。自章谊辈回,即命某等再奉使指于军前,倾布诚悃,欲保守见存之地,竭偏方不腆之赋,岁岁贡献,以表事大之礼,且冀二圣复还江表。
轺车在途,遽闻大国举兵入境,江南上下恍然疑惧,以谓方伸恳请,乃蒙见伐,不审何以得罪而至于此。某等不敢退缓,辄冒万死,崎岖险阻,天与之幸,早得达命于麾下,过蒙与进,不赐摈绝,谆谆诲敕,至诚恻怛,犹有存亡继绝之意。则江南再造,尚有望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0

“虽然元帅大兵压境已经有一个多月,我等到达军前也已经十余日,但尚未知元帅准备做何处置,想必是因为事关重大,元帅要深思熟虑,多方听取意见,然后再给敝邑答复;或者是还有邻国处于其间,密谋离间大金与江南,企图激怒大国,使敝邑最终不能得到大国的恩惠?对此,我等不得而知。(原注:听说刘麟在右元帅军中,所以不便深言。)
“某等担心我江南小国,地处海隅,与大国之间又有大齐隔断,故而每欲前往大国表白心意,却无路可通,不像大齐与大国接壤,音讯易于通达。如果邻国对议和之事有什么言语,还望元帅明察其用意……(注意:魏良臣、王绘显然负有离间金国与伪齐的使命。)
“另外,我等听闻:凡大国攻伐小国,一为想扩大自己的疆土;二为想让小国臣服。今日大国劳师远征,耗费巨大,但所得的土地却全部给了别人;何况江南早已诚恳地表示愿意服从,现在是想称臣却得不到大国的首肯。由此二者看来,大国出师都有违本意。
“大国以生灵为念,真是尧舜汤武之用心也不过如此啊!我等期盼能早日得到元帅一句话,以便归报江南,早定大计,使大国之师兵不血刃而坐享成功,天下生灵早得太平,元帅的恩泽将遍布天下,美名将永垂万世,岂不是大大的好事?

——————————————————————
附录 王绘 《绍兴甲寅通和录》
虽然大军压境已复逾月,使人达命亦再浃旬,而未知所处,岂兹事体重大,详虑熟计,询谋佥同而后报耶?抑有邻国容心于其间,密将激怒大国,而不欲终其惠于敝邑?此不可得而知也。(闻刘麟在右元帅军,因不深言。)
窃以江南小国,越在海隅,中间限以齐境。凡欲赴诉,无路自达,固不若邻邦密迩上国。苟有所言,无适不可,伏望执事少加察焉。
抑又闻之,古者大国之伐小国也,一为欲其土地,二为欲其臣服。今大国远勤士马,劳费不赀,所得土地,即举以与人。而又江南之意诚心恳服,方且愿臣事而不得。则是二者皆非大国出师之本意。而且以生灵为念,则尧舜汤武之用心,不过是也。
某等愿早得执事一言,归报江南,庶几速定大计,将见在大军兵不血刃而坐享成功,天下生灵早得太平,恩沾四表,名垂万世,岂不休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1

“如果元帅不怜悯敝邑,大震雷霆之怒,旗麾所指,摧枯拉朽,则赵氏社稷将无所寄托,一方百姓将肝脑涂地,大国的恩德终不能泽被苍生,那就是我等奉使无状,所作所为无补于国家。愿先死元帅的刀斧之下,以报主恩,也使日后奉使之人引以为戒。
“念某等一介之使,实在微不足道,奉命来到这里后,蒙元帅安排食宿,处处周到,恩遇甚厚。某等心非木石,怎会不知道感恩戴德!只是因为等待元帅的命令已经很久,正所谓君忧臣辱,某等寝食不安,所以才裂眦沥血,毫无保留地披露心迹,诚挚地向元帅恳求,一切惟元帅之命是从。
“某等冒犯威严,不胜战栗恐惧之至!”
书信写好后,魏良臣、王绘拖李聿兴转交完颜挞懒,但李聿兴却说没有完颜挞懒的命令,他可不敢随便收,当即派人去向完颜挞懒请示。
等待回音的时候,李聿兴又“闲谈“起来:“我本是枢密院的令史。本朝的令史,都是以进士来担任。只因元帅出师,我才奉命前来军中。起初与军中之人都不相识,到了这里之后,与萧团练同事。此人极纯实可爱,于是我以至诚相待。(因此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所以今日方敢独自与侍郎、团练相见。”

——————————————————————
附录 王绘 《绍兴甲寅通和录》
如其不蒙矜贷,含怒震雷,旌旄所临,如拉枯朽,使赵氏社稷寄托无所,一方生灵肝脑涂地,致大国恩泽终不被于遐陬,即是某等奉使无状,无补家国,愿先污斧铖,以报主恩,且以为异日奉使之戒。
重念某等一介之微,被命此来,伏蒙执事假馆授餐,种种周悉,恩遇甚厚。心非木石,宁不知感!以待命之久,君忧臣辱,食且不遑,是用裂眦沥血,披露危恳,敢尽布于下执事,进退惟命。干犯威严,不胜战恐之至。不宣。
托聿兴投之。聿兴云:“未得指挥,不敢收。”即令差人去复郎君。聿兴又云:“聿兴本是枢密院令史。本朝令史,皆以进士为之。因元帅行军,被差前去。初不与军中人相识,及到此,与萧团练同事。此人极纯实可爱,遂以至诚相待。聿兴今来方敢独自与侍郎、团练相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795楼 2014-05-02 22:55:00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十七记载了大仪镇之战,金人战败后金军溃散的情景“大半请降,余皆奔散,追杀十余里,兀术乘千里马以遁,积尸如丘址,擒其骁将挞孛也,女真千户长五百余人,获战马五百余匹,器械辎重与山等
-----------------------------
@湖东隐士 19827楼 2014-05-04 09:34:18
继续改错。
-----------------------------
@金戈风云 19833楼 2014-05-04 17:42:56
貌似这位垃圾浏览大王实在不知错在何处,干脆不问了,直接换话题……
-----------------------------
最后告诉你一次,你搜到的东西舛讹百出,用这种“资料”来“分析历史”那是笑话,回答你的问题纯属浪费时间。
我看的《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二十七里没有大仪镇之战记载,倒是有一段话你应该看看——

谓苟非和戎则太母亦未归,苟非寝兵则生民亦未安。呜呼!为是说者何不通之甚也。殊不知使诸将未罢,则胡虏之灭久矣!中原恢复亦久矣!太母回銮亦久矣!奈何自和戎之后,渊圣尚未归,中原尚未复,财用日耗,人心日离,谗诌之人炽矣!忠义之士去矣!中国之势愈衰矣!胡虏之势愈纵而无厌矣!此臣所以为陛下寒心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844楼 2014-05-04 21:52:00
我的问题请你回答,韩世忠和成闵到底参加承州之战了没?
-----------------------------
@香飘吹雪 19846楼 2014-05-04 22:38:07
你算哪根葱,竟然用命令的口吻要别人回答你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谁?真不要脸
-----------------------------
@雪中香芹 19847楼 2014-05-05 07:46:03
呵呵,我也觉得湖东兄以后不必搭理这种学识浅陋,更关键还没有学会怎么做人的无理诘问。连起码做人的礼貌都没有学会,行为犹如五岁顽童,如何能够论史!真正有学识的人,不论彼此观点是否相同,至少懂得尊重对方。撒泼打滚,那和市井泼皮有什么区别?只平白玷污了煮酒论史这四个字的雅意。
-----------------------------
呵呵!今后发现有可能误导人的垃圾就清扫,不理睬他们所谓的“问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zhbb171 19892楼 2014-05-07 07:11:51
这几天不见更新啊?
-----------------------------
抱歉!被其它是拖住了,今天恢复更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2

李聿兴似乎颇有兴致,又谈起了金国的改制:“从古至今,论国家强盛,没有哪一代能与唐朝相比。现在本朝的制度全部依据唐制来建立,诸如衣服、官制之类,都是宇文相公(宇文虚中)、蔡太学以及本朝的十几个人商议确定的。”(注意:宇文虚中已经进入了金国朝廷。)
魏良臣、王绘临行前,赵构曾交待他们一定要恳求完颜粘罕把宇文虚中放回来。此时,他们听了李聿兴这话,真是有些不知如何开口了。
“丞相对宇文相公那真是喜欢。”李聿兴又道:“丞相曾经说过:攻破汴京时的确是欢喜,但还比不上得到宇文相公的欢喜。如今宇文相公与丞相是通家往来,丞相时不时给予供应、赏赐,宇文相公家的宅库都装满了。”
魏良臣、王绘只得答道:“大国的丞相真是知人善任。”
李聿兴道:“你们给元帅的书信,词句甚好,足见二位是忠孝之人。侍郎是儒士,团练出身名门,似这般忠孝,一定会(得元帅看重)有美事。”
魏良臣、王绘忙答道:“忠孝是臣子的本分。我等虽然愚昧,但不敢不竭心尽力而为。”
“一定不会让二位等太久。”李聿兴道:“不过,元帅的性格那是像劈竹似地干脆果断,你们现在答应的事,将来回去了,可分毫差错不得,否则元帅一定会进兵。”

——————————————————————
附录 王绘 《绍兴甲寅通和录》
又云:“自古享国之盛,无如唐室。本朝目今制度,并依唐制,衣服、官制之类, 皆是宇文相公共蔡太学并本朝十数人相与评议。”
某等问蔡太学见任。答曰:“任敷文阁待制。他儿子蔡松年,见在三太子处作令史。近来本朝又为于燕山府用一万贯买一所宅子,蔡太学云犹胜于他汴京宅子。”又云:“丞相得宇文相公,直是喜欢。尝说道,得汴京时欢喜,尤不如得相公时欢喜。如今直是通家往来,时复支赐,宅库里都满也。”
某等云:“大国丞相煞是知人。”
聿兴又云:“昨日《元帅书》词煞好,足见忠孝。侍郎儒士,团练名家,似任地忠孝,必有美事。”
某等云:“忠孝是臣子合做底事。某等虽愚昧,不敢不勉。”因叩问行期,何日定可得报。
聿兴曰:“必非晚也。”又云:“元帅性似劈竹,将来使回,却是分毫不可逆。不如此,定是进兵。”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3

魏良臣、王绘答道:“只要大国同意议和,但凡江南能够做到的,无不遵命,但千万不可故意为难敝邑,提出让敝邑无以立国的条件。还望李少监在元帅面前多多美言,促成此事,李少监功德无量,江南必定会感戴。”
李聿兴道:“到时候二位自然就知道了。”
李聿兴告辞离去之后,魏良臣、王绘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他们已经尽到了责任,赵构要他们说的话,有机会当面对完颜挞懒说的,他们都说了;没有机会当面说的,他们在信里也写了。如果完颜挞懒不打算进行第二次会谈,那么他们能做的就真的只有站到驿馆外号哭七天七夜了,但他们显然不愿意这么做。
他们只有等待、等待、一直等待……
弄清了南宋使者的来意之后,完颜挞懒暂时不想再和他们谈什么,因为金军正在摆布人马,为大举进攻做最后的准备。在发动进攻之前,他不会让赵构破灭幻想,只有等一切就绪之后,他才会给出一个答复,南宋使者注定只能在金国骑兵的铁蹄声中回返临安……

——————————————————————
附录 王绘 《绍兴甲寅通和录》
某等云:“既是大国许从和议,亦须是使江南可以从者。若大国故为难从之说,则江南何以自处?更望少监宛转相成,阴德非细。”
又答云:“异日自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4

三、淮南之战

在魏良臣、王绘穿越战场,艰难求和的这段时间,南宋朝廷正在把军队陆续调往长江防线,命张俊至镇江府,刘光世至建康府。
自韩世忠渡江之后,赵构及赵鼎等大臣都在密切关注前线的战事。起初朝廷接到的探报,都说金国派出的兵并不多,但大多数朝臣们都觉得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尤其对赵构御驾亲征一事,很多人都觉得风险太大。
有人劝赵鼎:“御驾亲征之事,关系何等最大。相公还是要审慎决定,不要将来后悔莫及啊!”
赵鼎听了,却并不回答。在这段时间里,每次宰执觐见完毕,赵鼎都要单独留下来,对赵构千叮呤万嘱咐,请他千万不要动摇,直到把赵构说得点头认可之后再退出来。
十月五日,侍御史魏矼、殿中侍御史张致远、右司谏赵霈称有紧急大事,请求同时觐见皇帝。赵构予以了批准。赵鼎立即抢先一步嘱咐赵构:“今日侍从、台谏请求同时觐见,肯定是为了亲征之事,愿陛下不要为他们的议论所动。”
赵构点头答应。
强敌压境,赵鼎迫切需要的是有得力的主战派大臣来鼎力协助自己,他想到了几个月前被治罪罢职的张浚。

——————————————————————
附录 王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
庚辰,侍御史魏矼、殿中侍御史张致远、右司谏赵霈以急速事乞同班入对,许之。时朝士中尚有怀疑者,或见赵鼎曰:“兹事甚大,公宜审处,无贻后悔。”鼎不答。会侍从及台谏官同日请对,鼎留身奏曰:“今日侍从、台谏对,必及亲征事,愿勿为群议所移。”上意益坚。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921楼 2014-05-07 22:53:37
附录里的,李邺是谁?有关李邺那段对话什么意思?
-----------------------------
本文中李邺已出现多次,自己回头去看吧。哪能像你这样读史,搜集对自己有用的黑材料时任劳任怨,对别的东西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转眼就忘。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5

赵鼎向赵构极力推荐张浚:“如今实在是难以再找到合适的人来充当执政官,张浚能够担当大事,如果陛下不是决意对其终生不复再用,那就不如在此时重新起用张浚。”
南宋朝廷的确是缺人,赵构虽然宣布御驾亲征,但计划只前行至平江府,赵鼎必须在赵构身边,所以必须有一个重臣到长江防线督战。现在,现任的执政官中还真没人能承担此任。
于是,赵构决定火速将张浚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按常理,到前线督率几路大军,应该任命为枢密院的长官。但是,几个月前赵构刚把张浚当作替罪羊,台谏官刚刚沸沸扬扬地声讨过这个“功无分毫,罪如丘山”的“跋扈恶人”,现在余音未歇,又要再命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这个弯实在是转得太急了点。
考虑之后,赵构先下诏任命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不许辞免。他还给张浚写了一封亲笔信:
“卿离开朝廷已经数月,朕未尝一日忘卿。卿的一言一行,朕都记在心里。卿有复兴王室之志,理应施展才华,卿勿须辞免,可立即启程,星夜赶赴朝廷。朕久立而远望,盼卿前来告诉朕御敌的良谋佳策。”
形势危急,赵构一下就把张浚的滔天大罪忘记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
癸未,左通奉大夫、福州居住张浚为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不许辞免,日下起发。赵鼎言:“浚可当大事,顾今执政无如浚者。陛下若不终弃,必于此时用之。”故有是命。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四
召张浚任事,遂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诏不许辞免,日下起发。手书赐浚曰:“卿去国累月,未尝弥忘,考言询事,简在朕心。想卿志在王室,益纾筹策,勿庸固辞,便可就道,夙夜造朝。嘉谟嘉猷,伫卿入告。

注:嘉谟嘉猷:好的谋划好的策略。出自《礼记*坊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6

张浚此时在福建,要赶来也必须得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赵鼎只有尽力撑着了。
赵鼎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朝廷里心旌摇摇的大臣比比皆是,这还罢了,让赵鼎最为担忧的是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三大将的态度。
张俊前进至平江府后,朝廷突然接到了他的奏章,说是不慎坠马,伤了胳膊,无法再继续前行。
赵鼎看了奏章后勃然大怒,他根本不相信张俊的鬼话,早不坠马,晚不坠马,偏偏在迎战金兵的前夕摔断了臂膀,怪不得先前一反常态地慷慨激昂,原来是早就想好了避免上前线的花招。皇帝准备到平江府,他张太尉就坚决摔伤在平江府,真是“忠贯天日”了。
赵鼎气急之下,请赵构下诏斩了张俊,以警效尤。而赵构没有采纳赵鼎的这项建议,大敌当前,先斩大将,只怕是……还是不要戳穿,暂且让张俊留在平江府吧!
赵鼎最终也只得压下怒火,默许张俊本人在平江府“养伤”,派人去催督他命部将率兵马进屯镇江府。
刘光世则秘密派遣自己的属官来劝赵鼎:“相公本来是要入蜀的,因为淮南警急才留了下来,何苦要承担如此重大的干系?”

——————————————————————
附录 《鄂王行实编年》卷五
四年,虏犯淮西,乃俊分地也,怯敌不肯行。宰臣赵鼎责而遣之,至平江府,又辞以坠马伤臂。鼎怒,命一急足领之出关,且奏请诛俊以警不用命者,既又以无功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
时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密遣属官告赵鼎曰:“相公本入蜀,有警乃留,何故与他负许大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mkopmn 19982楼 2014-05-09 19:45:02
岳珂把张俊给妖魔化了,张俊避敌是真,但绝不是岳珂说的那样,张俊作为一个老兵油子,他怎么会想出这么拙劣的理由,赵鼎也不会说出要斩张俊的话来,张俊是说杀就能杀的吗?赵鼎他难道不知道张俊和赵构之间的关系吗?而且这也与赵鼎的性格不符。范琼都那么难对付,更何况是张俊,赵鼎他不会想不到这点吧。赵鼎处理刘光世都那么慎重,更何况是张俊。
-----------------------------
全凭主观想象,毫无客观依据,纯属浪费时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7

韩世忠也为赵鼎捏了一把汗:“赵丞相真是敢作为啊!何不让官家去福建安稳之处,把防守长江的事交给我们,或者至少也让官家稍微往后避一避,等来年开春金兵退走时再视情况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显然,连忠勇敢战的韩世忠也认为让赵构御驾亲征有些冒险,也就是说,他没有把金兵挡在江北的绝对把握。
张俊不敢向前,刘光世想避敌逃跑,都还在赵鼎的意料之中,但韩世忠也持谨慎态度,就不能不让赵鼎忧心如焚——仗毕竟是要靠武将来打的,如果他们不肯舍命一拼,赵鼎想拼命也没用;如果他们信心不足,赵鼎的信心又能从哪里来?
摆在赵鼎面前的有两条路:
1、放弃让赵构御驾亲征的主张,保证赵构眼前的安全;
2、继续坚持原议,以赵构向前来使三大将只能进不能退。
选择前者,如果失败,赵鼎个人的责任似乎较轻;选择后者,如果失败,赵构这个独苗皇帝要有个闪失,赵鼎将成为大宋的千古罪人。(从这里也可以理解朱胜非为什么坚决辞职,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这种时候挑不起如此沉重的担子。)
这是艰难的抉择。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
韩世忠亦谓人曰:“赵丞相真敢为者,胡不将官家入福建稳处坐,江上之事付之我辈?或不可,则少避之,俟春首敌退徐议,何害?”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6

在反复权衡之后,赵鼎横下心决定硬挺,因为他判断出让赵构避敌逃跑更危险——如果赵构一跑,张俊的神武右军、杨沂中的神武中军肯定要护驾随行;刘光世一见赵构跑了,肯定也会找个安全地方去稳坐;长江防线上就只剩下韩世忠一军了,挡住金、伪齐联军的希望就实在是微乎其微;而金、伪齐联军一旦打过长江,伪齐的兵马必定会盘踞江南,赵构再想回来,只怕是没有可能了。也就是说,赵构被金兵擒杀、南宋的亡国将只是时间问题,他这个亡国宰相也是当定了!
为了不让赵构动摇,赵鼎又找机会向赵构晓以利害:“以今日之势,若是敌兵渡江,恐怕必定会别有措置,本朝不像以前那样尚有重振之理(指金军全军北返,南宋可以获得喘息之机,重建长江防线)。向前迎战虽然有危险,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但后退是必亡无疑。现在金、齐俱来,本朝应对他们,力量的确是居于劣势,但汉败王寻,晋破苻坚,关键在于人心。自下诏亲征以来,士卒无不奋勇。陛下养兵十年,用在今日。”
值得注意的是,赵鼎这次并没有说只要陛下御驾亲征就战则必胜之类的话,甚至还直言自己也认为敌强我弱,但他再次向赵构强调——如果逃跑,后果将不堪设想。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一
鼎闻诸将之议如此,恐上意移动,复乘间言:“今日之势,若敌兵渡江,恐其别有措置,不如向时尚有复振之理。战固危道,有败亦有成,不犹愈于退而必亡者乎?且金、齐俱来,以吾事力对之,诚为不侔,然汉败王寻,晋破苻坚,特在人心而已。自诏亲征,士皆贾勇。陛下养兵十年,正在一日。”由是浮言不能入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玄冰剑 19988楼 2014-05-09 21:09:10
终于赶上组织了!
湖东兄大作实在让我大开眼界!
对于自己民族的这段黑暗的过去,既怒其不争,也哀其不幸。如果今日我们还沉湎於所谓的辉煌,忘记历史,重滔覆辙将令民族再次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篇大作实在是振聋发聩,很值得大家都用心的读!
非常感谢湖东兄的辛劳!
-----------------------------
谢谢勉励,请多指教!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