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1

绍兴五年的再论和战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将各前宰执大臣的观点、建议梳理一遍,制作成表格,以便分析。

从上面的表中看以看到:
1、在对金策略上,明确主张议和的只有秦桧一人,其余的大臣或主守或主战;
2、在是否派遣使节这一问题上,明确主张彻底断绝使节往来的只有李纲一人,主张继续遣使的有三人,但目的有本质的不同;
3、前宰执大臣对伪齐政权和中原遗民的态度基本一致;
4、只有秦桧一人明确主张用外交手段离间金国和伪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2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3

从表<二>可以看出:
1、在防御部署上意见基本一致,但在反攻策略上所见颇有不同;
2、凡在奏章中涉及迁都、扩编水军、屯田营田这三个问题的前宰执大臣,其意见高度一致。
3、恢复江南经济、整顿军队、提高后勤能力的问题上尚无通盘、详尽的论述。

虽然还没有哪位前宰执大臣能独立提出完善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全盘战略计划,但把他们的奏章汇集在一起,则南宋几乎所有的要害问题都已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
如果是具备战略远见的决策者,如果真能够如赵构所说的那样择善而从,能在这些建议中勾选出正确的选项,则此次征询前宰执大臣的意见就的确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南宋朝廷将不仅能够确立正确的战略方向,并且也会获得到不少有效的实施方法。
这些奏章对畏敌如虎的赵构、稳健谨慎的赵鼎、锐意功名的张浚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他们对这些奏章中论述的观点作何评论却没有留下史料记载(只能零星看到一些例行公事式的褒奖言语)。
赵构、赵鼎、张浚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在绍兴六年时的具体行为将是最好的说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4

七、在真相的背后

几百年来,众多史家分析、评价南宋初期的和战论时,都是简单地把当时的人物分成主战派和主和派,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即便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李纲也认为“能守而后能战,能战而后能和”;再如主战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张浚也说宋金两国将“终归于和”;而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秦桧也认为必须“讨伐僭逆”,“不战如何能和?”
其实,不论是在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之中,不同的人明显存在不同的战略目标。在那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中,真正绝不言和的只有——岳飞!岳飞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收复原北宋的全部疆土,他还想夺回前朝割让的燕云之地,为中原政权重建长城防线,以从根本上减轻国防的沉重经济负担,并彻底摧毁金国的战争能力(下文将会讲述岳飞的“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使国家获得长久的安宁。
李纲的战略目标较岳飞为低,从李纲的文集中看,他的目标是收复“祖宗之地”,也就是在收复两河之后,即可与金国罢兵,然后凭借自强不息,确保敌虏不敢再犯。至于像汉唐时那样逐敌与漠北,迫其俯首称臣,李纲应该是没有这么高的目标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22639楼 2014-08-24 23:07:04
顶一下。
真是不错呀。
湖东兄把那个威武盖世、雄图大略的分析也编成表格吧,更一目了然一些。
-----------------------------
是的,定稿时一定加进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橙色指挥官 22642楼 2014-08-25 15:42:35
湖东兄,你忘记秦桧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了。以及对于南逃之人,秦桧的双重标准。
另外,这个表格里我觉得你应该把赵构加进去。
-----------------------------
没忘,秦桧在这次奏章里未言及此事,故不宜加入。
赵构如何决策,将在《疑案十三*北伐分歧》中用他的实际行为来说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2638楼 2014-08-24 22:57:21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4
七、在真相的背后
其实,不论是在主战派还是主和派之中,不同的人明显存在不同的战略目标。在那个 历史 时期的重要人物中,真正绝不言和的只有——岳飞!岳飞的战略目标不仅仅是收复原北宋的全部疆土,他还想夺回前朝割让的燕云之地,为中原政权重建长城防线,以从根本上减轻国防的沉重经济负担
-----------------------------
@jlflyfox 22649楼 2014-08-26 18:08:23
不过悄悄说,岳飞的战略目标似乎有些过大了。
要实现他的目标,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全国上下一心,统一思想,
内部励精图治,后方抓好经济民生,
然后,吴守川陕,韩扼江淮,西北联夏,北结义军,东海出奇,中路岳飞主攻。
不过这样有个问题,在君王和文官看来,功劳是岳飞的,还真担心啊,担心啊
-----------------------------
@橙色指挥官 22650楼 2014-08-26 19:09:23
岳的这个目标可执行,但是有难度。
川陕宣抚司的兵力相当强,应该作为一个进攻方向,而不是防守。联合西夏不如联合战力更靠谱的西辽;义军方面,人数虽然相当可观,但是战斗力不靠谱,纯洁性也有问题,至少得有宗泽那个水准的来指导工作。
如果临安政府绍兴十年放开手脚全力配合岳飞的话,把战线推到黄河一线是没问题的。
-----------------------------
岳飞提出过“复立辽国”的建议——铲除刘豫后,策反亡辽贵族(他们可以连结西辽),使金国陷入内外交困,几面受敌的境地。
本文写到淮西并军时会详细分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5

赵鼎的目标又较李纲为低,如果履行赵桓当年的誓约,只是割让两河,争取到了陕西、河南、山东,宋金两国从此以黄河故道为界,赵鼎觉得可以勉强接受,先罢兵休战,赢得休养生息、加强军备的时间,恢复故疆之事可以将来再做打算;但如果突破了这一底线,就必须坚决抵抗。
秦桧的目的又较赵鼎为低,他认为务实的做法是割让黄河新道以北之地来换取与金国“解仇和议” ,但占据河南的伪齐必须除掉,这已经是军力明显弱于对手的南宋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如此。
赵构的目标是最低的,在终于明白了不守住荆襄、淮南就无以立国之后,他的让步底线也随之成为了 “守现存之地”。他甚至做好了和刘豫“和平共存”的打算。
在这五种不同的目标中,赵鼎的目标可以看作一个分界线。
南宋君臣之所以会有这样几种不同的目标,是缘于他们对宋金局势的不同判断。判断一方面决定于对敌我双方的情况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决定于自身判断能力的高低。
知己知彼,才能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有正确的认识。在这方面,南宋的公卿显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6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切感受到了自身面临的种种困难,却对经济状况的缓解和军事力量的提升并未敏锐觉察;二是清晰地看到了对手的长处和优势,却未能洞察他们的诸多弱点。
在前宰执大臣的奏章中,对宋金力量对比分析最多的是吕颐浩,但也只论及了兵力的增加和装备的改善。如果精于用兵之道,他应该对岳飞一军在绍兴四年的不俗表现更加重视,而遗憾的是,他虽然已经知道岳家军是最有战斗力的(故而将平定杨幺的重任交给了岳飞),却未能意识到未来的希望。吕颐浩分析金国时,除了强调金军不习水战,出征受季节限制,士兵已有厌战情绪,以及久经战阵的宿将正在凋零之外,对其它的就很少涉及了。
从现存史料看,金国内外问题都已露出了端倪——
1、国内及占领区潜藏着动乱的危机,亡辽臣民、燕云汉儿、两河百姓均未完全稳定;
2、耶律大石的西辽在崛起之中,这一威胁不可掉以轻心;
3、自绍兴元年起,金国的侵略开始从“赚钱的买卖”变成了“赔钱的买卖”,对宋战争从给金国带来财富转为消耗其国力和兵力。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7

以上三点,南宋朝廷均未能深刻洞察。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情况,可能在野的前宰执大臣未必知道,但赵构。赵鼎、张浚却是很清楚的,那就是西夏对南宋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绍兴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宋金对峙于长江的时候,赵构接到了吴玠的一道奏报:西夏数次派人来联络,有不忘本朝之意。另外,此前投降金国的折可求的族属也给吴玠送来密信,说他们正在训练兵马,等到吴玠出师渡河之时,他们愿为内应,打击仇敌,上报国恩。请示朝廷当如何处置。
赵构得知后颇为感慨:“这都是祖宗在天之灵在扶佑啊!也可以看出对金国是人心同愤啊!”
显然,赵构如果决心抵抗,则必定会让吴玠与西夏、折可求的族属加强联络。关于赵构是如何回复吴玠的,查不到任何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此事不能不给回复,而吴玠后来完全没有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由此足以看出赵构应该是告诫吴玠“谨慎处理,不宜生事”。
赵构感慨归感慨,但再感慨也改变不了他的胆怯。归根到底,他还是要求和,所以担心万一泄露了风声,激怒了完颜粘罕,那就“得不偿失”了,自然还是不要“引惹生事”为好。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三
(丁酉)川陕宣抚副使吴玠奏:“夏国主数通书,有不忘本朝之意。及折可求族属列衔申玠云:见今训练士马,俟玠出师渡河,即为内援击敌,上报国恩。”上曰:“此皆祖宗在天之灵扶佑所致,亦有以见人心同愤也。”

《宋史?外国二?夏国下》
四年十二月,吴玠奏夏国数通书,有不忘本朝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8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国家的所有的问题和隐患之中,高层内耗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往往是最大的。女真贵族内部的裂痕正在加大,两大派系对权势的争夺正趋于激化,金国朝廷的内部斗争已经势不可免,南宋朝廷对此尚无觉察。虽然这也无可苛责,因为限于当时的信息传递条件,金国对南宋朝廷的内部情况也大多知之不详。但是,已知的情况也足以让有战略眼光的人对有些问题得出基本的判断——宋金战争打到现在,长期相持对金国也十分不利;输,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件危险的事。
金军的胜利有助于国内形势的稳定,也有助于威慑西夏、西辽等外部势力;而持久消耗或者遭受失败,则必将改变这一有利趋势,其国内国外极可能祸患四起。宇文虚中密信中所说的“金国魔力已衰,南宋坚忍可待”是完全正确的,可惜的是,赵构和南宋大臣对这句宇文虚中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出来的情报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正是由于对敌我双方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即便是李纲、吕颐浩等主战大臣的奏章,也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对金主战首先是激于道义的原则,对在不久的将来必能战胜敌人的论证则不够有力。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39

对赵构来说,道义的原则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要让这个懦弱皇帝改弦更张,除非让他看到南宋已经具备打败金国的实力,或者使他确信必将具备这种实力。
从赵构一生用人的特点来看,他非常看重文臣武将是否有“爱君之心”,他嘴里对臣子的褒贬并不代表内心真实的衡量。也正因如此在这方面,分析一下前宰执大臣各自不同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分析一下赵构看了他们的奏章后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必要的。
在所有前宰执大臣中,最有“爱君之心”的要数汪伯彦。汪伯彦所有观点、主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强调“万全”。从靖康元年遇见赵构起,他就主张“奉大元帅于万全之地”,坚决反对赵构去救援东京;赵构即位后,他的最高指导原则是“奉陛下于万全之地”,力主赵构南下扬州避敌;现在,汪伯彦在奏章中又自称是“万全元老”。 他这个万全可不是要谋求国家万全,谋求百姓万全,自始至终是要确保赵构“万全”。 在“保全了大元帅就是保全了大宋”,“保全了陛下就是保全了国家”的思想指导下,他不惜割土地、弃人民。
对赵构个人来说,汪伯彦也真算是“忠臣”了。(这也是赵构对他念念不忘的原因。虽然他和黄潜善一起主持朝廷时,中了完颜粘罕的计,弄得赵构匹马渡江,但赵构心里明白,这不是汪伯彦的本愿,所以还曾经准备从轻发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40

既便在谈及在汪伯彦看来希望极其渺茫的反攻时,他提出的策略也是从陕西开始。虽然汪伯彦并未详细论述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让战火离赵构越远越好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位有“爱君之心”的当属秦桧。除了力主对金求和之外,秦桧所提的另外两项重要的主张,一是讨灭刘豫,二是迎回二帝。他是在告诉赵构——要想让金国承认南宋政权,必须除掉刘豫;在除掉刘豫的同时,还必须把二帝迎回来,谨防垮台刘豫的时候,金国把你的父或兄册立为皇帝,以此逼迫你退位。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秦桧宁可把割地面积扩大一倍,宁可把流落江南的北方难民“北人归北”。
至于秦桧提出这种建议是基于他对宋金形势的判断,还是看清了赵构的肺肠而投其所好,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们现在姑且不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赵构把保证自己的安全,保住自己的皇位放在首位,他就会非常重视秦桧的建议。
汪伯彦、秦桧这一对师生的共同点,一是把赵构的皇位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为此一切都可以在所不惜;二是他们绝口不提让赵构认错、反省、修德、承担责任、向前抵抗的话。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41

相比之下,张守、王绹、韩肖胄、李邴、李纲等大臣就不是那么处处为官家着想了。在回答完赵构的询问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进了逆耳忠言,对赵构提出了规劝,尤其是李纲在这方面谈得最多。他的六项劝谏,其核心就是让赵构先正己,其言下之意——虽然朝纲颓堕,士大夫气节低下等内部问题并非赵构所造成,但这些年来,由于赵构不能正己,所以这些问题不但没有改观、解决,其中有一部分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所谓“君者,政之源”,正己以正朝廷乃是赵构作为一个皇帝应尽的责任。
虽然赵构面对这类劝谏的时候,大多都给予了奖谕,表示自己虚心接纳,但这从他的实际行为上看,他并没有真正接受。显然,赵构不喜欢李纲这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而更不喜欢的是,李纲的心中把国家的兴亡放在首位,而不是把他这个皇帝放在首位,在赵构看来,李纲这种人是自恃才学,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却无“爱君”之心。这也是赵构不愿再度重用李纲的最主要的原因。李纲到了朝廷里,岂不是一天到晚要他修德自省,一天到晚要他断绝和议,一遇军情紧急,还可能又要他学习汉高祖、效法唐太宗。总之,如果李纲回到朝廷,对赵构来说将是一个“麻烦制造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 再议和战 正文 5—11—242

在实在无人可用的时候,赵构才只把李纲用作地方官,并且当地情况一有好转,或者一警觉到李纲得人望,就立即又把他免职,让他回福建去待着。
李纲这类臣子无论品德多么高尚,才能多么突出,都只能在核心圈之外。因为他们和赵构不是一类人,难以相互理解又不可避免地要频繁产生分歧。赵构本能地会对他们保持距离。
有无“爱君之心”也是赵构衡量武将的首要标准。赵构最信任的武将是杨沂中和张俊,赵构浮海逃生之际写给张俊的那封信颇为耐人寻味的——张俊“爱君”就可能拥有一切,如果赵构被擒被杀,张俊此前的一切努力就算白费了(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六*穷海飞龙》)。
至于岳飞,赵构清楚的看到了他的才能,但从岳飞的性格和言行来看,他和李纲、宗泽是一类人,他们的精忠”不是对皇帝个人的完全完美的忠。赵构对岳飞依然是以笼络为主,还想将岳飞“调教”出来。
然而,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该走到一起的最终会走到一起,该分道扬镳的终究会分道扬镳。
不过,这两类人在绍兴五年时形成了阶段目标的一致——赵构、秦桧等为了谋求议和,必须先除掉刘豫;李纲、岳飞等人为了恢复河山,必须要从攻讨刘豫开始。南宋内部出现了一次罕见的意见统一,这预示着在岳飞平定杨幺之后,他们会有一段同心协力的时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外出,暂停更新两天,请见谅!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附篇 庐州的战功 5—11—F—1

庐州之战后,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岳飞向朝廷申报战功时,把徐庆的战功置于牛皋之上。
这件事与岳飞的一贯作风不符。
在现存史料中,对岳飞赏罚公正的记载和赞扬为数不少,因此这件事也就显得颇为刺眼,也使崇敬岳飞的人难以接受。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朝北盟会编》许涵度刻本中关于此事的记载——

飞遣腹心将徐庆、牛皋为援,皋、庆引十三骑先至城下,入城谒悆。坐未定,斥堠报金人五十余骑将逼城,时湖北军马未到,悆色动不安。
皋曰:“无畏也,为公退之。”即与庆出城,迎见敌军,遥谓之曰:“牛皋在此,尔等安敢来?”番酋(改作敌帅)曰:“我知牛公在湖北路,已赴诏命,此中安得牛公?”皋乃免胄,张旗帜,敌人相视失色。皋察其有惧意,舞枪先登,敌人奔溃,皋以十三骑袭五十里。
是时,番伪(改作金齐)大军十余万去庐州百里而屯,一夕皆遁。悆骇叹,且亲书保明(删此二字),赞其威望神勇,谢于岳飞。飞不悦,而(删此四字,下添皋愿)移其功以畀庆,皋亦(删此二字)无慊色,淮西人以为恨(删此六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附篇 庐州的战功 5—11—F—2

上文中括号中的内容是被四库馆臣篡改后的文字,也就是说,原文是——

是时,番伪大军十余万去庐州百里而屯,一夕皆遁。悆骇叹,且亲书保明,赞其威望神勇,谢于岳飞。飞不悦,而移其功以畀庆,皋亦无慊色,淮西人以为恨。

译文——
当时,有十余万金、伪齐大军屯驻在距庐州百里之处,(牛皋一战之后,)当天晚上全部逃遁。仇悆惊骇赞叹,亲自写信保举牛皋的战功,盛赞其威望神勇,向岳飞致谢。岳飞阅信后颇为不悦,将牛皋的战功转到了徐庆身上,而牛皋也并无怨恨之色,但淮西人以此为恨。

篡改后则成为——

是时,金、齐大军十余万去庐州百里而屯,一夕皆遁。悆骇叹,且亲书赞其威望神勇,谢于岳飞。皋愿移其功以畀庆,无慊色。

译文——
当时,有十余万金、伪齐大军屯驻在距庐州百里之处,(牛皋一战之后,)当天晚上全部逃遁。仇悆惊骇赞叹,亲自写信盛赞牛皋的威望神勇,向岳飞致谢。而牛皋自愿将战功转到徐庆身上,无怨憾之色。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蝴蝶单飞1993 22721楼 2014-09-05 14:37:52
没这么复杂吧。。。。赵董是厚道人,做人质时威武不屈,当皇帝时勤政廉洁。。。。。岳王德才兼备,一心直捣黄龙,接回原董事长。。。。。。秦桧有才无德,投机钻营。。。。。。刚开始岳王干的不错,帮赵董守住家产,必须要用。。。。。后来赵董看着形势不对,这样搞下去,原董事长回来了,咱要下课啊,“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赵董手下猛将辈出,没了岳王,其他人守住家产没得问题,干脆跟秦桧使个眼色,于是乎。。。。
......
-----------------------------
历史不能凭想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一附篇 庐州的战功 5—11—F—3

四库馆臣做如此篡改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觉得这件赏罚不公的事有损岳飞的形象,故意“为尊者讳”;二是怀疑这则记载为诋诬不实之词,乃是有人抹黑岳飞,应该予以删除。
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篡改就是篡改。
其实,这种篡改导致的结果与篡改者的初衷正好相反,反而转移了读史人的视线,容易让人把眼睛盯在篡改的文字上,而忘了这段记载本身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
1、《三朝北盟会编》中并未标明这段记事的具体日期,只是放在十月十三日至二十三日之间,这显然是与史不符。如本文前述,赵构是在十月才正式命岳飞东援淮西,岳家军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十月里出现在庐州。
2、 这段记载中称牛皋、徐庆引领十三名骑兵率先赶到庐州,而“湖北军马”未到,这种增援方式也实在匪夷所思。十几名骑兵只能起侦查、传递信息的作用,一员将领先率十几名骑前来,留一名将领在后面统率军队才合乎常理。两员领兵大将怎么可能一起当“侦查队长”?试问后面的人马全都交给部下指挥吗?更何况敌情不明,如果遭遇大队金国骑兵,两员将领同时出了差池,这仗还怎么打?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