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论语注解

【原创】论语注解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四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1),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
(1)言:言论,这里指对社会指导意义的言论,值得效仿的言论。
【解读】
孔子认为能说出有价值的言论只是有德行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样,勇也只是仁者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会有(好的)言论,而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必定有勇,勇者不一定有仁德。”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六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解读】
君子只是有效的为政者,而仁者则是让百姓得到实惠的为政者,看的是为政的最终所取得的成果;而小人关心的只是个人的利益,过得再好也是仅限于他个人,是不可能成为仁者的。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成为仁者的是有的,(但是)没有小人成为仁者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二九
【原文】
子贡方(1)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2)。”
【注释】
(1)方:通“谤”,诽谤,说人坏话。
(2)暇:空闲。
【解读】
背后说人坏话是不好的行为。孔子没有直接说这种行为不好,而是借此要子贡的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说别人时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得好。这与孔子所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第4.17章)自修方法;二是不要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这一点则是孔子的实用主义思想的体现:对于对自己、对目标没有实际作用事情要远离,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译文】
子贡说人坏话。孔子说;“赐啊,你自己就那么好吗?要是我,可没那闲工夫。”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二〇
【原文】
子曰:“其言之(1)不怍(2),则为之也难。”
【注释】
(1)之:泛称代词,不确指的具体的事物,即做前面动词的宾语不确定,没有实际意思同时兼有语气性和结构助词,以修饰前面的动词。
(2)怍:音zuò,脸色变得郑重、严肃。
【解读】
谈论的时候脸色变作郑重、严肃,表明是在认真地对待、思考问题。反之,神态松弛,则是没往心里去,不认真准备,那么要做的时候就会很困难。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起来不正色,那么做起来就会很困难。”
【辨析】
对于“怍”,通常的注释认为是“惭愧”的意思, 虽然“怍”确实有“惭愧”的意思,但在此处这样解释不符合语意。句中的“则”带有因果关系,“那么”“就”的意思。若是前面做的不好,后面再惭愧倒是可以;后面还没有做,前面为什么要惭愧?。其实,“怍”的本义就是脸色变得郑重,如同“作”的本义是“站起”的意思一样,都是从一种放松的状态变作郑重地状态,只是后者是身体,前者是脸色。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三.七
【原文】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解读】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二人是兄弟,同为文王之子。鲁、卫早期都继承文王的传统;但是到了孔子时期,两国又同是内部混乱争斗不止,又像是一对患难的兄弟。
【译文】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般。”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三.一六章

万木含英

【原文】
叶公(1)问政。子曰:“近(2)者悦(3),远者来。”
【注释】
(1)叶公:即第七.一八章中的“叶公”。
(2)近,远:这两个字是相对而言的,“近”指为政范围内,境内;“远”指为政范围外,境外。
(3)悦:喜悦,这里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喜悦。
【解读】
“近者悦”和“远者来”两者之间是一对因果关系,前面是因,后面是果。
叶公问的是如何为政,而孔子并没有说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简单地说出了为政的结果和评价标准,因为以叶公的身份和能力自然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至于具体如何实现这个结果,孔子在第16.1章讲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详见该章解读。
本章也体现孔子与人交往的方式,那就是不费周折、直奔主题,说话点到为止,做事是合则相谋、不合则散。
【译文】
叶公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使境内的人喜悦,境外的人(就会)投奔过来。”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三八R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据说是鲁国都城的一座晨门
(2)晨门:早晨值班的看门人。
(3)奚:哪里。奚自:即“自奚”,从哪里来。
【解读】
本章借晨门的讥讽表明孔子积极救世的志向和行为虽然为世人所知,但并不能被世人真正理解。而这个纪录也表明,孔子并不会因被世人误解而退缩、动摇,“虽千万人,吾独往矣。”(《孟子•公孙丑》),这本身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译文】
子路夜间住在石门附近。早晨的看门人说:“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能却(仍然坚持)做的人吗?”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三.一九章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1)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1)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1)居:居家。处:居住。居处:两个字的字义相近,指日常居家。
(2)之:到,去。
【解读】
日常居家、处事、为人,这三者基本上涵盖了我们生活的主要方面,由此可见,孔子对仁德要求是比较全面的。这是横向的,而在纵向上,孔子认为应该把这些要求一直坚持下去。“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即使是在人文环境落后的地方也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译文】
樊迟请教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日常居家恭敬端庄,做工作谨慎认真,对人忠心诚恳。即使到了荒蛮边地,(这些品行)也是不能废弃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二三
【原文】
子曰:“君子上(1)达(2),小人下达。”
【注释】
(1)上、下:两者是相对而言的,一个上层的,一个下层的。
(2)达:通达,通晓。
【解读】
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国家富强。而小人只是着眼于自己个人的生活幸福,注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和相关谋取技能,自然就不关心自己的德行等面提升。志向的不同是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差异,自然造成两者的关注点不同,由此带来品行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第4.11章)等等。君子和小人沿着各自的道路走下去,最终会造成两者学问层次一高一低。
本章可参看第13.4章孔子对小人和君子的讲述。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上层学问,小人通晓的是下层学问。”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〇.四
【原文】
入公门,鞠躬(1)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过位(3),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4)升堂,鞠躬如也,屏气(5)似不息者。出,降一等(6),逞颜色,怡怡如(7)也。没阶(8),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释】
(1)鞠躬:低头躬身,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
(2)阈:音yù,门槛。
(3)过位:按照当时的礼仪,君主上朝与群臣相见时,前殿正中门与屏风之间的位置为君主的座位。等议论朝政进入内殿时,君主已经进入内殿,此位只是一个空位;群臣都要进过这个位置,为了表示尊重,仍要如同君主仍在座位上。
(4)齐:音zī,衣裳的下摆。摄:提起。
(5)屏:音bìng,抑制,强忍住。屏气:压制呼吸。
(6)降一等:走下一级台阶。
(7)怡:和悦的。
(8)没:音mò,消失,不见。没阶:指下尽台阶。
【解读】
本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在朝堂上的表象,表现了孔子谨慎和恭敬仪态。
【译文】
(孔子)走进朝廷的门,低头躬身(非常谨慎),好像不容直着身子过去。站立时不处于门的中线上;行走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面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言语好像中气不足的样子。提起衣服的下摆向堂上走,低头躬身(非常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出来时,走下台阶一级,才露出正常的脸色,显出和悦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表现出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三.一九章
万木含英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1)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1)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1)居:居家。处:居住。居处:两个字的字义相近,指日常居家。
(2)之:到,去。
【解读】
日常居家、处事、为人,这三者基本上涵盖了我们生活的主要方面,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这是横向的,而在纵向上,孔子认为应该把这些要求一直坚持下去。“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即使是在自然和人文环境落后的地方也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译文】
樊迟请教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日常居家恭敬端庄,做工作谨慎认真,对人忠心诚恳。即使到了荒蛮边地,(这些品行)也是不能废弃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四.七章
万木含英
【原文】
子曰:“爱之(1),能勿劳(2)乎?忠焉(3),能勿诲(4)乎?”
【注释】
(1)之:泛称代词,泛指一般的事物,没有实际意思;同时兼有语气性和结构性助词,以修饰前面的动词。
(2劳:操劳,勤劳。
(3)焉:泛称代词,泛指一般的人。
(4)诲:教育,教诲。
【解读】
因为爱,就能够为它不断的操心、操力,以让它得到更好的关照;因为忠心,所以能够对他进行教诲,以让他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译文】
孔子说:“爱它,能不为它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进行教诲吗?”
【辨析】
对于“能勿劳乎”,通常的解释把它译成“能不让他勤劳吗”,搞错了主客体的关系。本章前后两句的句式一致,主体都是不在句中出现“一个人”,客体为“之”和“焉”,是 “爱”与“劳”、“忠”与“诲”的对象。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四.三三
【原文】
子曰:“骥(1)不称(2)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
(1)骥:好马,良马。
(2)称:称赞,赞扬。
【解读】
为什么不称赞骥的能力,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能力了,这个时候应该关注它的德行。孔子以良马为比喻,提醒已经具备了一定能力的人,应该更注重提升自己的德行。
【译文】
孔子说:“良马不必称赞它的能力,而要称赞它的德行。”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三.五章
万木含英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为(3)?”
【注释】
(1)达:通达,通晓,会处理。
(2)专对:外交事务需要当事者随机应变,独立行事,更不能事事请示或者早就在国内一切安排好。
(3)为:动词,做。奚以为: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之为奚”,用来做什么。
【解读】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诗经》,论语中有多处论及,但是它的核心作用还是认为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第16.13章:“不学诗,无以言。”),是成为君子的基础;但是仅仅学习《诗经》还是不够的,还是无法仅靠语言能力来处理好各种实际事物。实际上孔子一直强调的是“博学”,本章就是从反面来证实博学的的意义。
【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务交给他处理,却办不好;让他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纵是(读得)多,又能用来做什么呢?”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〇.二六
【原文】
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1)绥:用来登车的绳索。
(2)亲指:用手指画。
【解读】
本章讲述孔子驾车时的一系列礼仪表现,从中不难看出对于礼制严守有利于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译文】
(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登车的绳索(登车)。在车上,不回头看车内,不急促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二.一四章
万木含英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1)之(2)无倦,行之以忠。”
【注释】
(1)居:居家、平常,这里指的是平素没有什么大的事务时候,与后面的“行”相对应,“行”则是做具体的、比较的大的事务。
(2)之:泛称代词兼有结构性和语气性助词,便于前面动词的表述,以及强化前面动词的含义和语气,没有实际意义。
【解读】
孔子提出是为政的基本要求:平时没有什么大事也不能懈怠,保持警惕;而在处理具体的事务时忠心做事。将工作分为居、行两个方面并进行要求是孔子的一个常见区分,如第6.2章的 “居简行简”,第13.19章的“居处恭,执事敬”,可参照理解。
【译文】
子张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平时不能懈怠,做事情要忠心。”
【辨析】
通常的解释都认为“之”是有具体意义的代词,前面的代“职位”,后面的代“政令”。但是,有具体意义的代词,所代的意思必须是前面确有交代,或者是交谈双方所讨论的事物,显然,此处并不是这两种情景。此外,这种解释也没有注意到孔子是把“居”“行”作为一对概念的来使用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一.二三章
【原文】
子畏于匡(1),颜渊后。子曰:“吾以女(2)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释】
(1)畏:通“围”,围困。匡:地名,具体何地无法考证。子畏于匡:应该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经过匡地,被当地人围困了起来。
(2)女:通“汝”,你。
【解读】
这一章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与子路之间深厚的师生之情,这种感情是真诚的、实在的,所以两人说话时往往都是直接了当。子路说的“子在,回何敢死?”,是因为在危难之际他真的愿意为孔子赴死;而孔子说的“吾以女为死矣。”则是因为子路性格耿直、忠勇,孔子一直担心子路会挺身犯险,“不得其死然”(第11.13章)。孔子这种担心最终还是应验了,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子路的死对孔子的打击不小,第二年孔子也去世。
论语中还有一篇关于“子畏于匡”的记录,见第9.5章。
【译文】
孔子被围困在匡地,颜渊最后才赶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是死了。”颜渊说:“老师您还活着,我颜回怎么敢死呢?”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一.二一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2)者乎?”
【注释】
(1)论笃是与:即“与论笃”的倒装形式,赞许言论笃实。是:无实际意思,起倒装作用,和“唯你是问”的“是”用法相同。与:赞许。论笃:言论笃实。
(2)色庄:神色庄重。
【解读】
评价一个人既要看他的言,还要看他的行,言行合一,才是一个人的真实状况。仅凭言论还是无法充分确定一个人的。
【译文】
孔子说:“赞许言论笃实的人,是君子呢?还是神情庄重的人呢?”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二.一六章
【原文】
子曰:“君子成(1)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
(1)成:促成,成全。
【解读】
孔子在第6.30章讲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是希望成就别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帮助别人向善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小人只顾个人利益,别人的不好反而能够反衬出自己的好。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 一.二二章
万木含英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2)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3)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4)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5),故退之。”
【注释】
(1)斯:代词,代指道理、义理、应该做的事,不固定为具体含义。诸:“之乎”二字合音合义。闻斯行诸:听懂了就马上行动。
(2)由:即仲由的名,字子路。
(3)求:即冉有的名,字子有。
(4)赤:即公西华的名,字子华。
(5)兼人:一个人顶两个人,这里默指子路胆量有两个人大。
【解读】
(一)本章较好地反应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请教相同的问题,孔子会根据学生秉性的不同给出不同解答,但目的都是相同,就是对学生进行“斧正”,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为君子。
(二)对比这一章,我们也能看出论语中大部分篇章的记录并没有像本章记录这样细致和全面;也就是说,很多篇章的记录是有一定针对性和局限性,我们是无法苛求记录者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各个篇章把放到整部论语中去的理解。
【译文】
子路问:“听懂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建在,怎么能听到就马上行动呢?”
冉有问:“听懂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懂了就(马上)行动。”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懂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还建在,(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懂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听懂了就(马上)行动。’我有些迷惑,就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所以就鼓励他前进一步;仲由(的胆量)顶两个人,所以就约束他退后一步。”

楼主:含英

字数:24025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01-18 19:32:57

更新时间:2020-12-12 18:48:20

评论数:7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