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论语注解

【原创】论语注解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 一 一.二一章
万木含英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2)者乎?”
【注释】
(1)论笃是与:即“与论笃”的倒装形式,赞许言论笃实。是:无实际意思,起倒装作用,和“唯你是问”的“是”用法相同。与:赞许。论笃:言论笃实。
(2)色庄:神色庄重。
【解读】
评价一个人既要看他的言,还要看他的行,言行合一,才是一个人的真实状况。仅凭言论还是无法充分确定一个人的,尽管他的言论听起来很好。
【译文】
孔子说:“赞许言论笃实的人,是君子呢?还是神情庄重的人呢?”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二.一五章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解读】
本章与第6.27章内容基本一样,可参阅。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致于背离(君子之道)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四.一六章
万木含英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注释】
(1)公子纠:齐桓公小白的哥哥,他们二人都是齐襄公的弟弟。襄公无道,政局混乱,他们二人怕受到连累,公子小白由鲍叔牙等人侍奉逃到了莒国,公子纠由管仲、召忽等人侍奉逃到了鲁国。后来公孙无知杀死了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廪(lǐn)又杀死了公孙无知,齐国就没了国君。在鲁庄公发兵护送公子纠要回国的时候,公子小白用计抢先回国自立为君。接着齐桓公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
(2)召忽:他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他自杀殉节。管仲却归服了齐桓公,后由鲍叔牙举荐做了宰相。
(3)九:并非实数,多次。九合诸侯:齐桓公曾多次会盟天下诸侯,稳定天下局势。
(4)兵车:代指武力。
(5)如:如同:其:代词,代孔子前面的所讲的内容。如其仁:像这样就是仁。
【解读】
仁是孔子为政理念的核心,君子的仁不是针对某个人的,而针对天下苍生,能让天下苍生得到实惠、感到满意,才是真正的仁。更进一步讲,仁不仅是为政的立足点,更是为政的评价标准。管仲虽然没有对公子纠尽忠,但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让人民得以相对安定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如此结果才是真正的仁。下一章的内容进一步讲述了人民从管仲身上所得到的实惠,也是进一步他仁者的肯定。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他自杀,但是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管仲这样)不算是仁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没有动用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啊!像这样就是仁啊!像这样就是仁啊!”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四.一七章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1)?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3)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4)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6)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也。”



【注解】
(1)与:通“欤”,语气词。
(2)相:辅佐,辅助。
(3)匡:纠正,匡正
(4)微:假如没有。
(5)被:通“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披散头发、衣襟左开,这是当时周围蛮夷地区的装扮,而中原地区则是束发、衣襟右开。这里以此指代中原地区会被周围的蛮夷控制,改为蛮夷民族的装扮。
(6)匹夫匹妇:指平民男女,泛指平常人。
(7)谅:信用。为谅:遵守信用。
(8)自经:自缢,上吊自杀。
(9)渎:音dú,水渠。
【解读】
继前一章(第14.17章),孔子进一步肯定了齐桓公。在前一章,孔子认为管仲是天下苍生获利;在本章,孔子则认为管仲还让后世人受益匪浅。前者是功在当世,后者是恩泽后世,这两者的结合就是仁者的评价标准,也是仁者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为了遵守个人间的信用而轻生,那与常人无异,那样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能殉难,反而去辅相他。”孔子说:“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一举匡正了天下,百姓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假若没有管仲,我们恐怕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要像平常人一样遵守信用,在沟渠中自杀而不被人知晓。”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七章
【原文】
齐(1),必有明衣(2),布(3)。齐必变食(4),居必迁坐(5)。
【注释】
(1)齐:通“斋”,斋戒。
(2)明衣: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
(3)布:这里名词动用,用布做。
(4)变食:改变饮食,是与平时的饮食不同。
(5)居必迁坐:休息时一定离开斋座。斋戒时主要是静坐在斋座上进行,这个斋座只能用于静坐,要休息或者活动身体时必须起身离开到相应的位置进行。居:休息、活动等,与前面的“斋”相对应。坐:通“座”,斋座。
【解读】
本章主要讲述了斋戒时的一些要点,多是细微方面。斋戒是重大礼仪活动前的身心准备,对斋戒的注重,体现了孔子对礼仪活动的重视。
【译文】
斋戒沐浴后,一定穿明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饮食;(斋期)休息时一定离开斋座。
【辨析】
对于“居必迁坐”通常的解释是,斋戒时住处要从内室迁到外室,不与妻妾同房。这种解释有些想当然。首先,这种解释与“坐”的意思对应不上,“坐”或是动词或是名词,做名词时,通“座”,指的是座位,而没有房间的意思。其次,对斋戒过程缺乏了解。通常斋戒时,既不在内室也不在外室进行,而是在专门的斋房或是新辟的斋房进行的。斋戒时,主要是端正地坐在斋座上以便静心寡欲。在斋座上,身体必须保持正形,如果支撑不了就要离开斋座休息,其它不得不进行的活动也不能在斋座上进行。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海州书生 2020-05-28 21:45:43
学习了。
-----------------------------
你的阅读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九章
【原文】
祭于公(1),不宿肉(2)。祭肉不出三日(3);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祭于公:指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
(2)不宿肉:不用提前一天宰杀的肉。即祭祀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牲畜的肉进行祭典。这样虽然比较匆忙,但是祭祀的肉比较新鲜,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诚意和重视。
(3)祭肉不出三日: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不论公祭还是私祭,祭祀所用肉在祭祀结束后要分食,时间不能超过三天。
【解读】
祭祀用新鲜的肉,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诚意和重视。祭祀后也要趁着新鲜分食祭肉,既体现了使对祭祀的重视,也是对健康卫生负责。
【译文】
参与国家祭祀,不能用提前一天宰杀的肉。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超过了三天,便不能食用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一一章
万木含英
【原文】
虽疏(1)食、菜羹、瓜祭(1),必齐如(2)也。
【注释】
(1)疏:通“粗”。
(2)齐:通“斋”,斋戒。
【解读】
祭祀不在于祭祀本身的等级和祭品的薄寡,关键是看否能真心实意,能否认真地对待。如同第3.12章讲的“祭如在”那样,只有内心虔诚地投入,祭祀才能到真正的目的。
【译文】
即使是粗粮、菜汤、瓜果一类的薄祀,也一定如同斋戒一样。
【辨析】
有一种解释认为“瓜”是“必”字的错别字。这种解释属于臆断,缺乏足够证据支撑。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五章
【原文】
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2)。上(3)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4)。
享礼(5),有容色(6)。
私觌(7),愉愉(8)如也。
【注释】
(1)圭: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2)不胜:承受,禁得起。
(3)上、下:指等级比自己高、低。
(4)蹜:音sù,小步快走的样子。足蹜蹜如有循如有循:步伐细碎快速,如同沿循着(一条线路)走。
(5)享:进献。享礼:使臣向朝聘国君主进献礼物的仪式。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家,便行聘问礼。聘问之后,便行享献之礼。
(6)有容色:表情从容得体。
(7)觌:音dí,相见。
(8)愉:愉快,欢愉。
【解读】
本章讲述了孔子外交出使时的一些活动表现,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恪守礼制,另一方面又是切换灵活自如。
【译文】
(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会见级别高于自己的人上好像在作揖,会见级别低于自己的人好像在授予别人。脸色一下庄重起来,战战兢兢,矜庄好像在作战,步伐细碎快速,如同沿循着(一条线路)走。
举行享礼时,表情从容得体。
私下会见时,愉快融洽的样子。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六章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5)。
亵裘长,短右袂(6)。必有寝衣,长一身(7)有半。狐貉之厚以居(8)。去丧(9),无所不佩。非帷裳(10),必杀(11)之。
羔裘玄冠(12)不以吊。吉月(13),必朝服而朝。
【注释】
(1)绀:音gàn,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緅:音zōu,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饰:装饰,通常是指衣服的镶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绀緅这两种颜色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装饰。
(2)亵:音xiè,私服,便服。古代,红和紫都是很贵重的颜色,不用做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
(3)袗:音zhěn,单衣。此处名词动用,穿单衣。絺:音chī,细葛布。绤音xì,粗葛布。袗絺绤:穿西麻布或粗麻布做的单衣。
(4)必表而出之:外出时还要在外面再穿件衣服。
(5)缁衣羔裘等三句:古人穿裘皮都是毛向外,而且其上还要加一件外衣,外衣的颜色当与裘皮的毛色相称。缁:黑色。素:白色。麑:音ní,幼鹿。羔裘:高贵的皮衣是用紫羊皮,近黑色。麑裘:幼鹿皮,浅黄近白色。狐裘:狐狸皮,近黄色。
(6)袂:音mèi,袖子。短右袂:右袖短。右袖短,便于活动。
(7)身:指上身。
(8)居:居家,平常。
(9)去:离开。去丧:服丧期满以后。
(10)帷裳:,上朝和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余的布作褶迭,如同帷幔。
(11)杀:杀缝。布料剪裁后杀缝,以免脱线。
(12)玄:黑色。玄冠:一种礼帽。羔裘玄冠:古代都是用作吉服,而丧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着去吊唁。
(13)吉月:吉利的月份。
【解读】
本章讲解了在不同场合着装方面的礼仪要求,非常烦杂,非常的细致,也非常严格。这些服装的材料、制作、养护、穿戴等都需要相当高成本,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所以,孔子讲“富而好礼”(第1.5章),在着装上就能得到体现。
孔子讲究的礼制,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所有阶层而言的。
【译文】
君子不用绀色和緅色的布料作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便服。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麻布单衣,但外出时外面一定要罩衣。
黑色的衣配紫羔皮,白色的衣配麑鹿皮,黄色的衣配狐皮。
居家的皮袄要长一些,右袖做得短些。(睡觉)一定要穿睡衣,长度为上身的一倍半。用厚的狐貉皮的做居家的皮衣。丧服期满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除了帷裳,其它衣服都要杀缝。
紫羔皮衣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赶上)吉利的月份,(初一这天)一定穿着朝服去朝贺。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八章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
食饐而餲(2),鱼馁而肉败(3),不食。色恶,不食。臭(4)恶,不食。失饪(5),不食。不时(6),不食。割不正(7),不食。不得其酱(8),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8)。唯酒无量,不及乱(9)。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厌:厌烦、嫌弃。脍:音kuài,细切的鱼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不嫌做得精致,鱼肉不嫌切得细。此处为互文的修辞方式,总体意思是是,各种食物做得不嫌精致,是对食物的总体要求。
(2)饐:音yì,食物经久变质。餲:音ài;食物经久而变味。食饐而餲:互文此处为互文的修辞方式,指食物经久有坏味。
(3)馁:音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鱼馁而肉败:互文此处为互文的修辞方式,指食物败坏。
(4)臭:气味。
(5)失饪:烹调的不得当,饭做得不好。
(6)不时:不当时节,不符时令。按当时的生产条件,主要是指过时的食物或还没到成熟的食物。
(7)割不正:指肉块切割的不正当。肉的部位、纹理,切割的形状都有一定的要求。
(8)酱:酱料。这里借指各种调料。不得其酱:食物调味不当。
(9)气:通“饩”(音xì)。食气:米粮等食物,即主食。
(10) 量:限量、限度。乱:指神志昏乱,即醉酒失态。唯酒无量,不及乱:只有酒不限量,但是不能醉酒失态。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无法限制具体饮酒的数量,所以要控制喝酒产生的效果。
【解读】
本章讲述了孔子对于饮食方面的各种要求,总体而言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然这些要求是针对统治阶级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普通人。这其中既包含了礼仪方面得要求,更包含了健康饮食方面要求。
【译文】
食物不嫌做得精致,鱼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变质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食物)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食物)不当时节,不吃。(肉)切割的不正当,不吃。(食物)酱料调味不当,不吃。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失态。
买来的酒和肉脯不吃。常备姜食,但不多吃。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八章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
食饐而餲(2),鱼馁而肉败(3),不食。色恶,不食。臭(4)恶,不食。失饪(5),不食。不时(6),不食。割不正(7),不食。不得其酱(8),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8)。唯酒无量,不及乱(9)。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1)厌:厌烦、嫌弃。脍:音kuài,细切的鱼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不嫌做得精致,鱼肉不嫌切得细。此处为互文的修辞方式,总体意思是是,各种食物做得不嫌精致,是对食物的总体要求。
(2)饐:音yì,食物经久变质。餲:音ài;食物经久而变味。食饐而餲:互文此处为互文的修辞方式,指食物经久有坏味。
(3)馁:音něi,鱼腐烂。败:肉腐烂。鱼馁而肉败:互文此处为互文的修辞方式,指食物败坏。
(4)臭:气味。
(5)失饪:烹调的不得当。
(6)不时:不当时节,不符时令。按当时的生产条件,主要是指过时的食物或还没到成熟的食物。
(7)割不正:指肉块切割的不正当。肉的部位、纹理,切割的形状都有一定的要求。
(8)酱:酱料。这里借指各种调料。不得其酱:食物调味不当。
(9)气:通“饩”(音xì)。食气:米粮等食物,即主食。
(10) 量:限量、限度。乱:指神志昏乱,即醉酒失态。唯酒无量,不及乱:只有酒不限量,但是不能醉酒失态。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无法限制具体饮酒的数量,所以要控制喝酒产生的效果。
【解读】
本章讲述了孔子对于饮食方面的各种要求,总体而言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当然这些要求是针对统治阶级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普通人。这其中既包含了礼仪方面得要求,更包含了健康饮食方面要求。
【译文】
食物不嫌做得精致,鱼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变质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食物)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食物)不当时节,不吃。(肉)切割的不正当,不吃。(食物)酱料调味不当,不吃。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失态。
买来的酒和肉脯不吃。常备姜食,但不多吃。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九章
【原文】
祭于公(1),不宿肉(2)。祭肉不出三日(3);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祭于公:指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
(2)不宿肉:不用提前一天宰杀的肉。即祭祀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牲畜的肉进行祭典。这样虽然比较匆忙,但是祭祀的肉比较新鲜,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诚意和重视。
(3)祭肉不出三日: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不论公祭还是私祭,祭祀所用肉在祭祀结束后要分食,时间不能超过三天。
【解读】
祭祀用新鲜的肉,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诚意和重视。祭祀后也要趁着新鲜分食祭肉,既体现了使对祭祀的重视,也是对健康卫生负责。
【译文】
参与国家祭祀,不能用提前一天宰杀的肉。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超过了三天,便不能食用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一八章
【原文】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3),必畜(4)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5)。
【注释】
(1)腥:生肉。
(2)荐:进献,供奉。这里进献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
(3)生:牲畜,家畜、家禽的统称。
(4)畜:饲养(禽兽)。
(5)饭:动词,吃饭。先饭:先吃饭,事前先吃饭。国君吃饭、国君举行祭礼时,侍奉者是不能吃饭,而且侍奉的时间会很长,所以要事前先吃饭,这样才能做好侍奉工作。
实际上,不仅仅是侍奉国君吃饭、国君举行祭礼,很多重大的活动,参加者(包括君主本人)都会事先吃点饭。因为这些活动即使是在吃饭,也是礼仪性质的,很难吃饱,而且持续时间会很长,不先吃饭很难坚持下来。。
【解读】
民以食为天,对于上层统治者而言也是如此。本章讲述了与国君在食物、饮食方面的礼仪要求,凸显了臣子对君主的敬重,也符合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第12.11章)的思想。
【译文】
国君赐以熟食,一定端正座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进献(给祖宗)。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侍奉国君吃饭、国君举行祭礼的时候,要事前先吃饭。
【辨析】
对于“先饭”,有一种解释都是“先为君主尝饭”,不妥。首先,“饭”字本身并没有尝饭的意思。其次,为君主尝饭是有专人负责的,而且是尝饭是在饭食上席之前进行的。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〇.二五
【原文】
见齐衰(1)者,虽狎,必变。见冕(3)者与瞽者(4),虽亵,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7)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8),必变。
【注释】
(1)齐:音zī。衰:音cuī。齐衰:古代用熟麻布做的丧服。
(2)狎:音xiá,亲昵,亲近。
(3)冕:君主及高级贵族所戴的礼帽,后来只有皇帝所戴才称冕。
(4)瞽:音gǔ,眼瞎。瞽者:因为盲人耳聪,古时候多从事乐师这一职业,后来多用“瞽者”来指专职乐师、乐官。
(5)凶服:指的是丧服,又称孝服,在丧礼上为死者穿戴的孝服。
(6)式:通“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这里名词作动词用,用手伏轼,以表示尊重。
(7)版:国家图籍。
(8)迅雷风烈:即“迅雷烈风”,借指天气发生突变的情形。
【解读】
齐衰者、冕者与瞽者都是参加礼仪活动的人,即使和他们很熟悉、亲密,孔子见到后表情也变得立马庄重起来。而对于凶服者、负版者,即使不认识,在路上遇见了也会停车用手伏轼,以表示尊重。孔子的这些行为本身是一种礼,也是真正重视礼的表现。如果只是自己参加活动时遵循礼制,而对别人的礼仪活动不重视,甚至施加干扰,那样实际上是重视的是自己,而不是礼。
孔子对于礼的理解非常透彻,而执礼则因时、随事而变。有盛馔,预示着有重大活动;而迅雷风烈,则往往会有灾害的发生,孔子对于这些细节变化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
本章前半部分的内容与第9.10章的记录相近,可参互理解。
【译文】
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态度。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〇.二七章
【原文】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
曰:“山梁雌雉,时(3)哉时哉!”
子路共(4)之,三嗅而作(5)。
【注释】
(1)举:兴起,这里引申为表情紧张的意思。色斯举矣:(一群鸟儿受到了惊吓),神情紧张了起来。这一句都没有主语,依据前后的连贯程度,判断与后一句的主语相同,又根据“翔”、“集”,认定是一群鸟。具体什么鸟不详,但不会是野鸡,因为野鸡不具有“翔”和“集”的生活习性。
(2)集:鸟落在树上。翔而后集:飞到了天空然后又落到树上。
(3)时:合于时宜,得逢其时。
(4)共:通“拱”。
(5)嗅:用鼻子辨别气味。作:振作。
【解读】
以现存的文字看,尚不能通顺地理解本章的意思,以此判断可能存在着陋字或者错字,但没有确凿证据。所以翻译时,不必为了把文章通顺串起来强行添加或者更改文字。
【译文】
(孔子师徒赶路,路边的一群鸟儿受到了惊吓,)神情紧张了起来,飞到了天空然后又落到树上。
(孔子说)“山梁上的雌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
子路拱拱手,闻了闻气味,振作起来。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 一.二章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1),皆不及门(2)也。”
【注释】
(1)陈:陈国,区域在今河南南部、安徽一部。蔡:蔡国,位于今河南上蔡一带。从我于陈、蔡者:跟从我在陈国、蔡国的人。孔子周游列国时,在从陈国去蔡国的途中被陈国人围困在陈蔡之间,期间绝粮,病困潦倒,很是艰苦。
(2)门:指孔门。不及门:不在孔子门下学习了。指有的弟子去做官了,有的回老家了,有的死了,都不再在孔子身边。
【解读】
孔子在陈蔡的被围困,遭受饥饿、病痛等苦难,众弟子陪孔子一起度过,可谓是患难见真情。事后想要回味很多感叹却无人可以谈及,其中滋味确实是难以言表。
孔子在陈蔡的具体遭遇可参见第15.2章。
【译文】
孔子说:“(当年)跟从我在陈国、蔡国的人,(现在)都不在我这里了。”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 一.一三章
【原文】
闵子(1)侍侧,誾誾(2)如也;子路,行行(3)如也;冉有、子贡,侃侃(4)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5)。”
【注释】
(1)闵子:即闵子骞。记录者尊称其为“子”。
(2)誾:音yín,和悦而正直地争辩。誾誾:正直而和善的样子。
(3)行:音xíng,可以,能够。行行:能干而英勇的样子。
(4)侃侃:从容不迫。侃侃:温和而从容的样子。
(5)不得其死然:不能够正常地由衰老而死亡,即俗语所讲的“不得好死”、“不得善终。”
【解读】
知徒莫若师。孔子的一些主要弟子长时间与他待在一起,孔子对他们性格了解的很透彻,并且能够预测出个别人的结局。可惜性格这东西太难改变了,像子路,虽然孔子多次讲他恐怕会不得善终,如第11.23章说的“吾以女为死矣。”,但他却无法改变性格,最终还是应验了孔子的预测。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正直而和善的样子;子路,能干而英勇的样子;冉有、子贡,温和而从容的样子。孔子很高兴。(又担心地说:)“像仲由这样,怕不得好死。”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论语注解 第一 一.一四章
【原文】
鲁人为长府(1)。闵子骞曰:“仍旧贯(2),如之何?何必改作(3)?”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4)。”
【注释】
(1)鲁人:鲁国人,这里指鲁国的掌权者。为:做,这里引申为设立。府:管理财务、图籍一类的行政机构。长府:府名,具体职责不可考。
(2)贯:通“惯”,惯例。旧贯:旧模式,原有的方式。
(3)改作:改变运作方式。
(4)中:音zhòng,正对上,正着目标,切中要害。
【解读】
本章内容不长,但是内涵丰富。
第一,反映了孔门设置行政机构的原则:如果按照原有的方式运作不出现什么异常的话,就不要增设新的机构或者职务,以实现效能最大化。任何机构,增设容易,裁剪时,则困难重重,精兵简政历来是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议题。
第二,反映了孔门的语言观:一方面要慎言,另一方面则是说话要切中要害。
【译文】
鲁国人要设立长府。闵子骞说:“仍然按照原有的方式,会怎么样?(没有问题的话)何必要改变运作方式呢?”孔子说:“这个人不说则已,一说就能切中要害。”
【辨析】
对于“为”,很常见的一种解释是“翻修”,这属于过度引申。首先,“为”本身通常含有创建、创造的意思恶,很少具有“修”的意思。其次,“翻修”很难与后面的“贯”的对应,而“创造”更适合于突破“贯”。
楼主:含英  时间:2020-12-12 18:48:20
一 一.一五
【原文】
子曰:“由之瑟(1),奚为于丘之门(2)?”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
【注释】
(1) 之:助词,的。瑟:一种传统的弦乐器,形状像古琴。这里并不是瑟本身,而是弹瑟的水平。由之瑟:仲由(弹)的这个瑟。
(2)奚:怎么。丘之门:孔丘的门人,孔丘的弟子。奚为于丘之门:怎么竟然是我孔丘的弟子,用俗话讲就是“别说是我孔丘的学生”。此句表达孔子对子路的弹瑟水平很不满意。
(3)堂:正厅、堂屋。室:内室。升堂、入室:这里用来比喻学问所达到的水平,先“入门”,再是“升堂”,最后是入室。“入室”用俗话讲就是“到家”,表示最高水平。
【解读】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弟子要求和教育方法是不同。对于子路这种长期跟随孔子的人要求的比较高,而子路为人积极进取,孔子对他教育方式则常采用“打击”的方式,即第11.22章所讲的“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的这个瑟啊,怎么竟然是(我)孔丘的弟子呢?”(因此)有些弟子瞧不起子路。孔子说:“仲由啊,已经升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楼主:含英

字数:24025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8-01-18 19:32:57

更新时间:2020-12-12 18:48:20

评论数:7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