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 家乡纪事 鲁西北农村风情画卷

原创 家乡纪事 鲁西北农村风情画卷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二十八)家乡的绿色天然零食
八九十年代,大多数的华北平原农村,零食是很罕见的。大多数时候,小朋友只能自己去寻觅。
春天来了,一种叫茅根的植物长出地面,在它没有抽穗,也就是花儿含苞待放的时候,把它的穗剖出来,放在嘴里嚼嚼,有甜甜的味道,还有软软的口感,叫“咕咕滴”。而这种植物的根,是一节节的(类似南方的鱼腥草),秋后叶子黄了把根拔出来,拿衣服一擦,吃起来很甜。
有一种学名叫酸模的草,家乡称为“剔末儿酸”,它的叶子黑绿色,吃起来酸酸的,放学路上,常常掐来吃,吃得嘴唇发绿发黑,至今回味,嘴里都会发酸。
龙葵,我们叫“黑溜溜”——“溜溜”一般是圆球状物,如小时候玩的玻璃球,家乡就叫“溜溜蛋儿”。棉花地里、小麦地里常有,果实成熟了,是一丛呈伞状的黑色小果实,黄豆粒儿大小,摘来吃,甜中略酸,是比较受欢迎的美食了。后来知道吃多了会中毒,不过那时小朋友们都在寻找,纯野生的玩意儿,狼多肉少,哪里会吃多了呢?
枸杞,我们叫“红溜溜”,也是以颜色命名的,地头上儿长得多,尤其是大沟边岗子上,吃起来酸涩,那时根本没想到现在流行泡枸杞。其实它的嫩芽也可汆熟入菜,就是枸杞头。野菜谱中说:枸杞头,生高丘,本为药饵生甘州,二载淮南谷不收,采春采夏还采秋,饥人饱食如珍馐,看来是救过人命的。
苘麻,家乡称为“馍馍桃”,形似。花是嫩黄色,果实呈半磨盘形,密生短茸毛,没熟时绿色,一瓣瓣儿的,每瓣里有一粒黄白色的种子,拿出来吃,没什么味儿,有点嚼劲,聊胜于无。
野绿豆,学名马棘,叶子圆的,种子形似绿豆而小,大概三分之一绿豆大,也是在同样的豆荚里一排,未熟透时直接拿来吃,甜嫩。野菜谱上说它:不种而生,不箕而秀,摘之无穷,食之无臭。
高粱秆,有种高粱叫冻高粱,比一般的高粱矮而粗,高粱穗颜色更深,近紫黑色而紧实。它的秆吃起来很甜,在我们心目中,仅次于南方的甘蔗了。有时四顾无人,就到别人高粱地里一脚踹倒一棵,掰掉未成熟的高粱穗儿,磕开皮儿就吃起来,属于祸害庄稼,不提倡。
知了猴儿,夏天的傍晚,知了猴儿纷纷在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一般一天后就能蜕壳了,那时就不能吃、不好吃了,赶在它们蜕壳前,或找地面上刚刚形成的小洞,用小棍儿把它钓上来,或者打着手电在树干上找到缓缓爬行的它们,放入盐水浸泡一宿,第二天就有美味可吃啦。
蚂蚱,在田野里捉住,当场撕下大腿,架火烧之,是个肉味儿。
掏麻雀蛋儿,麻雀有的就住屋檐下,找个耙子齿,是自带弯勾儿的细竹棍儿,竖起梯子放到麻雀经常进出的屋檐,一开始掏出来的是细细的草,簌簌的掉落,后来就慢慢的掏出蛋儿来,有时就掉在地上摔碎了,现在想想无论是吃还是摔,都是罪过。所以有时掏出蛇来吓一跳,也算是报应吧。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二十九)家乡的酒菜
下酒菜因人因势而异。
一人独酌,我记得爷爷就是一把生的花生,带壳儿的,让我从西屋的麻袋里抓来,就着当地产的老窖。冬天时,也不用特意温酒,倒一点老窖到小碟子里,用他那充汽油的打火机点着了,瓷杯子就放在上面,蓝色的火苗舔着杯子,一会就温热了。
有时候奢侈一下,带壳儿的熟花生,这就不错了。
夏天乡里人都爱腌咸鸡蛋,备着过麦农忙时用,麦收太累,得吃点好的。如果下酒,有个咸鸡蛋,在顶端打个小洞,用筷子头儿捅着吃,那就相当不赖了。
村有个大爷,叫二妞儿,也不知谁给起的外号,我们就叫他妞爷了。他开着小卖部,吃饭前来点酒,就着一个咸鸡蛋,不过这个咸鸡蛋是臭的,还是特意腌臭的,据他说下酒很香。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情况自然就不同,虽然下酒菜各地大同小异,但是家乡还是有他的特点,有一些去谁家都能见到的地方菜。
一个是咸干花生米(家乡叫长果豆儿)。五香带皮儿的,记得三姑家那个村盛行炒这个,好多家都干这个。干花生米,用花椒、大料、糖、盐和好多香料泡好入味,大锅放入沙土,烧得沙土像水开锅一样起泡泡了,放入花生米,小火炒至熟,晾干,分装至小袋儿,放到大篓子里,骑上自行车各村小卖部供货。一般是待客下酒必备的了。味儿很正的,在外漂泊,吃到的都是偏甜,不知道放了多少糖精。
二是黄瓜片拌猪肝儿。黄瓜切片,讲究的要切成菱形,熏酱猪肝儿切薄片儿,生大葱白儿切丝,放醋、香油、少量盐、酱油调味儿,就产生了鲁西北地区酒席上常见的鲜香味道。
三是苦菊拌馓子。馓子是北方的一种油炸食品,细条盘成卷儿,很酥脆的,和苦菊一拌,要马上上桌,时间长了就不脆了,馓子的脆和苦菊软嫩,相得益彰,是非常爽口的春节时令菜。
芹菜或藕与肉片同炒,这是必备的。尤其冬天,没什么菜,这两样儿耐储存,藕,买回来就扔到水缸里,养着。五花肉切大片,调料腌过,提前煸好,大火炒菜,放入煸好的五花肉。炒的水平,各自不同了,总之都能熟。
家乡讲究席面上要有鸡有鱼,最好是整鸡整鱼。
烧鸡,现在比较常见了,小时候很稀罕的,那时村里的王四儿和人聊天,老是说:莫非人家毛 老人家,天天吃烧鸡长果豆呀?德州扒鸡、夏津五香鸡,后者近年尤其火爆,过年每年必吃的,肉质鲜嫩、口感爽滑、香味浓郁。吃烧鸡讲究的是整鸡上桌亮相,然后撤下撕小块再次端来,颇似现在酒店上鱼先让您看看,验明正身。
干炸或烧带鱼。这是传统菜了,盖因家乡深居内陆,吃不到鲜活的海货,带鱼晒干便于流通,所以家宴经常做的就是带鱼,尤以干炸为多,腌好的带鱼,中火炸至焦黄不冒水气时,捞出,必不可少的程序是,在装盘上桌前,必须大火快速复炸一次,这样出来的带鱼,酥脆。
烧鲤鱼,这个尤其是婚宴必备了,完整、有余,家人团聚讲究全缓(到齐了),吃鱼讲究完整,寓意吉祥。不过以前婚宴自己备菜,买来的鱼难免有大有小,一般最大的要上新亲那桌,就是女方父母那桌,以示尊贵。有次主家儿不知怎么得罪传菜的了——传菜的也都是街坊邻居充当,给挑了条最小的上去了,家乡人的狡黠可见一斑。
土豆、豆腐、豆芽、白菜因其价廉,好像不成敬意吧,很少用来待客,多是盖房子呀、烧砖之类的大集体活动时有。记得有次六爷年轻时去别村看风水还是什么,主家颇不懂事,上的菜居然是摊鸡蛋、炒白菜,弄得六爷无可奈何,年至八旬还经常谈起,耿耿于怀。
其实真正喝酒之人吧,不怎么在意菜。记得有次苛叔在事儿上喝高兴了,菜肴没了,他就从大锅菜里捞了一碗稠的,粉条、豆腐、丸子、白菜之类,倒掉稀汤作为下酒菜,继续畅饮。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有暇时请关注我的公众号:李大嘴吃四方。更多更新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家乡的石榴
旧时北京四合院讲究“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石榴是大户人家、有钱有闲的人玩儿的。
家乡也有石榴,不过较少。知道的,村里王姓同学家有一棵。那时大家暑假都会去砍草,用来喂家里的猪羊。中午大人都在午睡,小朋友们睡不着,就背上化肥袋子做的口袋和麦铲(一种铲草的工具),去这位同学家门洞里集合兼玩耍,不敢高声语,恐惊午睡人。
那时觉得石榴树很稀奇,长圆的绿叶,密密丛丛如同翡翠,微微泛红的嫩枝,喇叭状厚厚很有质感的石榴花儿,有的是带着石榴的钟状花,有的是筒状谎花儿(雄性花),这些,都是当地少见的,啊,蕊珠如火一时开。
小时候有次和弟弟妹妹走亲戚,到村北头的姨奶奶家的一个叔家,他家就有石榴树,当时是冬天,婶婶拿出来两个石榴,破开了,分我们一人半个。我们也没作戚,当场就吃起来。由于放得久了,蜡黄的石榴皮比较薄比较紧实,密麻麻的石榴籽,紧紧的挨在一起,镶嵌在石榴内壁的一层薄膜上,呈现出亮晶晶的紫红色,正是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小心笨拙的抠下一颗放入口中,啊,酸甜而多汁,舍不得吃,得留着一颗颗吃,我家要是有棵石榴树多好啊。
小学时有个同学,海祖兄,和我不是一个村儿的,非常要好。我们私下成立了代号609的组织,密谋大业。他得知我喜欢石榴,就邀请我去他家扦一棵,家乡叫压枝儿。不同于别家的酸石榴,他家的是甜石榴,把离地面较近的一根树枝弯下来,中段埋于土中,顶端还露出地面,过段时间,土中的部分就生出根来,这时把树枝和母株剪断分离,用土包了根部,就可以移栽了。
海祖骑上他的小木兰摩托,石榴放在塑料袋中置于脚下踏板上,我坐后座,一直把我送到我们村东的桥边,他委婉的拒绝了我到家坐坐的邀请,骑着小摩托回去了。我捧着石榴回家,种在废弃的猪圈旁边。
由于初次种植,不懂,过冬时没有用树叶棉叶之类覆盖,小小的石榴冻死了。幸运的是,石榴像我一样倔强,自灭自生,春天又从根部发了新芽,一年年的石榴长大了,结果了。那时我已经出外游学,回家往往是冬天,只能围着干枯的虬枝转转了。
后来托闺女的福,过年奶奶给她留着的石榴,我还吃到过。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吃起来也繁琐费事儿,而且隐隐感觉到石榴皮的苦涩,如同人生。
后来因为碍事,石榴还是被砍了,很久以后回家才知道。院中散步,却是天凉好个秋。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一)家乡的瓜
马上立夏了,菜市场上出现了好多瓜,新疆的哈密瓜、兰州的白兰瓜、大兴西瓜、甜瓜、羊角脆、脆瓜、黄瓜、角瓜……林林总总,各以各的姿态诱人。
想起家乡的瓜来了。
家乡所产的瓜品种不多,最常见的是西瓜了,麦收以后,妈妈会带着我拾麦穗,就是麦田里收割后,农人疏乎遗留下来的。其实那时人们普遍过日子细致,很少会有拉下的,不过百密一疏,仔细找总会有的,枯草下面,地垄旁边,土坷垃后头,一天也能拣不少。拣来的麦穗,晒好了,打了麦子,就静候卖西瓜的来了。听到卖西瓜的吆喝声,我们纷纷跑出去,拿着装麦子的小布袋,围着人力拉着的板车,记得大概是半斤到七两麦子换一斤西瓜吧,每年价格不同,当然你有钱也可以买。
换来的西瓜,清洗干净,有的还在新打的井水里浸一段时间,叫“井拔凉”,刚刚从水井里打上来的水很凉,类似现在的冰镇。
爸爸拿出菜刀,先切掉一片瓜尾,圆圆的一片,擦擦刀,因为这把刀已经一年没和西瓜亲近过了,沾了不少姜蒜气息,切到瓜上的话,味儿就不纯了。西瓜切为一片片的月牙,我们便吃起来,那时的西瓜,甜,有些粘手,吃完必须得洗手。
大姨家在沙河附近,那儿的土地是沙土,适宜种西瓜,小学时,每年暑假都要去大姨家,名为帮着看瓜,实为吃瓜,表哥在地里找一个熟得最好的,没有刀,他一拳打下去,西瓜四分五裂,我们就美美的吃起来。
另一种就是甜瓜了,黄绿色、条纹相间,比较贵,也少吃得到,多是到姥姥家或跟着姥姥赶集才能吃到,后来知道,有的地方也叫香瓜,不用打开,瓜本身就带着甜甜的香味,直接啃就是了,脆、香、甜。
有一种叫脆瓜,圆圆的,拳头大小,白色,吃起来口感脆生,没有甜味儿也没有香味,聊胜于无吧,好歹是瓜。不过有时也会有个别的有甜香味儿,我们称之为“脆瓜变”,后来学了植物学后才想到,有可能是蜜蜂授了甜瓜的粉吧?也有可能就是变异。
有一种菜瓜,长长的,白色带着绿,比较大,类似西葫芦,更加粗壮一些,有些甚至快赶上小冬瓜那么大了,没什么味儿,口感也哏一些,不脆,只有小孩喜欢拿来啃着吃,算是代用品。菜瓜,顾名思义,做菜用,一般切丝凉拌,或用来做腌咸菜。切开、去瓤、剖成窄条,直接放入老咸菜缸里即可,吃时捞出,放香油、醋调味,下粥下饭均相宜。菜瓜产量高,记得有一年爷爷种了有一亩地的菜瓜,拉了好几拉车子(地排车)。
还有吊瓜,因为吊在架上生长而得名吗?也有叫金瓜的。实际本地大都是在地上生长的,也些人家搭架子的。其实就是南瓜,有圆的带棱的,有长圆的,有白、黄、青等各种颜色,不能直接吃,可作馅料、做饦子,这种瓜经放,记得我们老房子就在奶奶宅子后头,天天能看见奶奶家后窗上放的吊瓜,能从秋天放到过年甚至开春儿。
黄瓜,到处有的,不必说了,只是比较难伺候,家乡人在院里种得少。种得比较普遍的,是丝瓜。丝瓜特别能结果,如果雨水好,一两棵丝瓜一家人就吃不清了,那时邻居来摘几条吃,是受欢迎的。记得到大姑家做客,大姑父常让我去邻居巧姑家摘几条丝瓜来做菜,炒蛋、打汤,是随手可得的小清新食材。
有一次,在老宅的墙顶上,发现了一种瓜,长条形,疙疙瘩瘩的,黄棕色,不知道是什么瓜,也不知道为生长在墙顶上,可能是路过的鸟儿带过来的吧,无端的觉得应该是书上说的苦瓜,后来的经历验证,果然是。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于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二)家乡的鸟类
家乡地处华北大平原,没有山没有森林,所以鸟类也就少见。
和人们关系最亲密的应该是鸽子了,野鸽子很少,大多是家养的。四爷家就养鸽子,大概有两笼几十只,他们家的小朋友甚至还吃过鸽子蛋,在那个连鸡蛋都金贵的年月,这可是很令人羡慕的,不亚于山珍海味。
养鸽子的,还姓王的一家,天气好的时候,会把鸽子放出来,头鸽脚上带哨,清亮的哨声,伴随着一群白鸽划过蓝色的天空,算是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
作为留鸟,整年伴随家乡人的,常见的应该是麻雀了,北京叫“老家贼”,因为它们不止吃虫儿,有时也会偷吃粮食。小时淘气,也掏过麻雀窝,冬天也会在下雪后扫出一块儿地方,用大筛子支上棍,下面放上米,逮麻雀。别看麻雀跟人能共同生活,但是一旦把它抓住,它是宁死不屈的,不吃不喝甚至撞笼子,不自由,毋宁死。
有一种和麻雀类似的,我们叫窝落儿,学名云雀,又名叫天子,长得比麻雀漂亮,有冠和长尾,叫声比麻雀更婉转有调。它们不在屋檐下做窝,就在田野里草地上用枯草做一个圆形的小窝,曾经在地里拣到过它们的蛋儿,鹌鹑蛋大小,灰色带花纹。它们喜欢一边叫一边往天上钻,也许是因此得名吧,正因为它的窝在地上,少了许多天然的庇护,这种鸟很快就见不着了。
燕子,北方比较常见了,以前住的土屋不是很密封,燕子就在屋檐下做窝,春天飞回来,秋天带着新的后代飞回南方。据说燕子有灵性的,有一家是因为嫌燕子脏还是怎么,用竹竿把燕窝给捅了,后来燕子再没去过他家。说是小孩子如果捉燕子,就会被惩罚,眼会肿,小朋友们果然有这样的情况,现在想来应该是燕子身上有某种人类抵抗不了的细菌之类的吧,小朋友不爱洗手,抓了燕子又揉眼睛了。家乡有句话,燕钻天,下满湾,湾者,池塘也,说是燕子往很高里飞,雨肯定小不了。
沙咕咕,学名四声杜鹃,因为它的叫声是“咕咕咕~咕!”,故名。家乡的说法,沙咕咕有雌雄两种,雌的不会叫,只会发出“唦”的声音,而雄的就是发出咕咕声,故名沙咕咕。属于一种候鸟,每年布谷时才会飞回本地,叫声清脆,一般都隐在林深叶密的地方,很少让人见到它们漂亮的身影。又名子规,宋朝翁卷的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道出了农人的辛苦。
啄木鸟,记得少年时爱看破案的书,有本公安部办的杂志就叫《啄木鸟》,鸟如其名,啄木不休,寻找害虫,声音急促,恰如快板的“得得得…..”声,据称每秒达15、6次。小时候经常看到它绿色的身影,与树主干平行,双脚抓牢大树,这种方式是其他鸟类少见的,其他多是于横枝上垂直站立。和小伙伴捉到过,气味难闻,手上味道几天都不散。
乌鸦,家乡叫它们老鸹。《红楼梦》里说“天下老鸹一般黑”。家乡属于内陆,河少,很少见到鹅卵石,偶尔才能从田地里拾到一块,据说是老鸹从山里衔回的枕头,称之为“老鸹枕头”。老鸹叫声“2,2,2,2…”,嘶哑难听,被人们视为不吉。其实乌鸦是孝顺的象征,“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人们说孝顺常用的比喻。乌鸦很聪明,它们觅食和住宿的地方是分开的,所以村边可能会见到乌鸦,但见不到它的窝儿。
比乌鸦更可怕的,当属猫头鹰了。猫头鹰,又称夜猫子,俗话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它嗅觉灵敏,能闻到器官腐烂的味道。因喜欢夜间行动,很少有人见到它,不过,有的人听到过它的声音,咕嘎嘎嘎嘎。在老家,要是老人快不行时,孙男娣女一大堆一起守夜,伺候汤药,如果她们聊起来,谁谁听到附近有夜猫子叫了,大家就知道老人去日无多了。
与老鸹相对应的,是喜鹊。叫声欢快,“喳喳喳….”据说代表了吉祥,听见了会有喜事发生。它们喜欢把窝做在高大树木的树冠上,冬天看去,非常醒目。喜鹊拥有乌黑发蓝绿的羽毛和长长尾巴,踱步在草丛树丛中寻找食物,显得那么雍容自信。因为长尾巴,落下不好的名声,有童谣: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烙白饼,沾白糖,媳妇媳妇你先尝。其实不是喜鹊忘娘,只不过是“长”与“娘”押韵而已。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三)麦收
家乡收麦一般在芒种前后,大概端午节那段时间。芒种,就是有芒儿的种子成熟的时候,麦子就是很典型的有芒的种子,俗话说针尖对麦芒嘛。
麦收有一些准备工作要提前做,镰刀要准备,在磨刀石上磨锋利,麦场要平整,混驼子(碌碡)修整好,木叉、木锨、木耙子该修的修,提前腌好咸鸡蛋,准备到时增加营养。
收麦时间有早有晚,如果天气好,一直干燥,就熟得快些,如果阴天下雨,就熟得慢些,有时甚至返青,影响产量。所以收麦一般都是在最热最干的那几天,比较累,所以有过麦脱层皮的说法。
宋赵蕃:田家政用此时忙,不问儿童与翁媪。大人、老人、小孩齐上阵,抢收,除了寒暑假,农村还有一个假,麦假。民办老师也得回家收麦,小朋友也要回家帮忙。因为如果不抢收,一旦遇雨,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古诗云:西家割迟麦烂死,妇姑对泣空酸辛。
提前泡好编好的草药儿(麦杆之类的编在一起)、水壶,干粮,装在拉车上,一行人来到地里,草药儿提前扔在田埂上,隔一段儿放一些,大家分发了镰刀,就忙活起来。
割麦的姿势很尴尬,站着肯定不行,太高,蹲下,又矮了,只好弯下腰,面朝大地,左手拢住一团麦子,右手挥动镰刀,贴着地皮,刷的割下来,再割另一行,一般是三个垄儿(行)同时推进,这样割后空地的宽度恰好可以横着放麦子。割的麦子够几捆儿了,拿来草药儿,平展在地上,抱起一抱麦子,横放,左膝压住麦子,左右手交缠,打捆儿,都是活结儿,回头好破捆儿。如此往复。
说来容易,其时正当夏天,用白居易的话说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镰刀飞舞,灰尘四起,呛人耳鼻,让人喘不过气来,热了光膀子,一会就给晒曝皮了,还容易被麦芒扎着,穿长袖,很快也就湿透了,并且布满灰尘,讲究的人戴个草帽,只不过是遮住脸而已。这种情况下,只能尽快干活,否则热就给热坏了,实在不行了,拿来大塑料桶,倒出里面的凉白开,咕咚咕咚喝一气,喘喘气,歇会儿接着割。
一般人一天也就割一亩多,利索的也不过二亩,小朋友就是票友,帮忙而已,割一会儿就胳膊发酸割不动了,手上起泡。一般二三亩地,得割一天,中间也就是吃午饭的时间歇会儿,带到地里的包子大馒头、咸菜、咸蛋,还有围着麦地叫卖油条、冰棍儿的,生意也是很好,在这个时候,人们都不吝惜,比过年还大方。
傍晚,终于收割完毕,割、捆、搬、装、运,装到车上,装得高高的,拿大绳捆好,越多越好,可以少跑几趟,劳累了一天的大人,如果家没有头户(大牲口,如牛马骡之类),还要自己拉车回去,地里留人看着,有人跟着回去卸车,堆在麦场上,一大垛。
谁家哪天用麦场,提前商量好了的,次日早起,如果天气好,早早的去,用木叉把麦垛破散开,摊成一个大圆饼形,晒。天好,摊得薄,一天就行,如果摊得厚,那就多一两天。晒差不多的时候,也是选在中午时分,干燥好脱粒,戴好草帽,牵着牛,套好碌碡,举着鞭子,一圈圈儿的在麦子上轧,叫轧场,后来就有用小四轮拖拉机的了。
经过多次碾压,麦粒与麦穗麦杆分离,这时用三股木叉挑走麦杆儿,将来堆垛保存,剩下就是麦粒和麦壳儿了,如果下午起晌或傍晚起风了,那就是老天帮忙了。把麦粒麦壳混合物扫成一堆,大人头上围好毛巾防尘,用木锨——一种用木头做的类似铁锨的东西,取其轻薄——铲起麦子,挥向空中,风就把麦壳吹到一边,留下的就是麦粒了,小朋友负责拿扫帚把麦壳轻轻扫去。这叫扬场。
获得的麦粒,装入麻袋,以备明天晾晒,一般晾晒几天就可以长期保存了。
大人劳作的间隙,小朋友也会挑一些没有完全成熟,略发绿的麦子,在灶火里燎了,然后用手把麦穗一搓一吹,就得到了烤熟的麦子,很软、很嫩、很香的。
麦粒嚼得稀烂,剩下的类似面筋之物,很黏,可以用来放在竹竿顶端粘知了。
新麦子无论是做馒头、做面条、烙饼、打花糕,都很好吃,带着麦子的原香、田野的味道。
现在都是联合收割机了,直接在地里就脱粒烘干,麦杆还田,愿意要就留下,不愿意要,粮食公司直接就从地头收走了,方便多了。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四)回忆姥姥
早上刷牙,这款牙膏的薄荷味儿很冲,忽然想起姥姥来了。
姥姥所在的小村以庙为名,与我们村相距也不过1里多路。据说原来确乎在村西有座庙宇,也有青铜的神像,破四旧的时候照例不知所终。
姥姥是个小脚老太太,北方农村常见的那种。记忆中的姥姥总是一身黑衣服,头上挽着纂(髻),上面插着别头发的别针,衣服应该是家里自己织自己染的老粗布吧。因为我印象里,姥姥有时会守着纺线车子纺线。
别看姥姥脚小,听说是当年闯过关东的,我们那里叫“下关外”,在我们村还有她当年结拜过的干姊妹,逢年过节时,姥姥还会派我们几个小孩前去拜望,当时也闹不懂为啥叫九姥姥,后来慢慢长大才想通,应该是排行老九吧。那时九姥姥还有东北的亲戚,往往带来一些东北的大黑豆,比花生小,但比普通的黑豆大多了,煮得面面的,五香味,很难得吃到的。
姥姥家里有颗枣树,是我们那里不太常见的一种枣。当地常见的是北方脆枣,圆圆的,熟透了是甜脆的,但是没熟的时候,是一点也不甜而且有点涩的。但姥姥家这棵枣,严格来讲不是姥姥家的,因为树长在邻居家,紧挨着两家共用的院墙--这棵枣树,我们叫灵枣,枣形是椭圆形的,虽然没熟的时候也是绿色,但没熟时就已经很甜很脆,因此只要夏天我去姥姥家,必然爬上墙头去够,虽然姥姥也担心安全的问题,会嚷我两句,但她似乎更介意我能否吃到好吃的东西。
姥姥家另一个新奇之处是,北房的大门正对着一张大桌子,绕过桌子,后面又有一个门,可以直接走到后面的舅舅家去。那时很少见到这种格局,一去了就跑来跑去,后来知道风水上门门相对不太好,好像妨碍什么,细细回想,姥姥似乎也没什么不吉利的。
小时候没有电视,如果姥姥村里放电影了,就跑去看,夏天就是凉面,剁碎的老腌菜(古书上叫齑),捣得的蒜,偶尔还有芥末,对,没别的。看完电影,往往就住在姥姥家了,现在想来,我应该是去得比较勤快的外孙子了。
老家的习惯管外孙都叫“小儿”,女婿姓李呢,就随着叫“李小儿”,姓王呢,就叫“王小儿”,外甥闺女,就叫“李妮儿”、“王妮儿”。每次到姥姥家,听到的第一句问候就是“李小儿来啦”,而我,儿时非常腼腆且不识礼节,通常连个好儿也不问,就东寻西找吃的玩的。
姥姥常常从高悬在梁上的筐里拿出来包子火烧之类吃食,或者就上了炕,从墙上掏的一个类似壁橱的洞(我们叫??)里,当然上面有一个小门帘儿似的帘子,掏出或这或那样的吃的来,往往就是上回在集上买的,备着给我们这些“狗”的。因为家乡有句口头语,外甥是狗,吃了喝了,拿着就走!
那时家乡流行一种糖,叫薄荷糖,通体白色,表面呈拉丝状,虽然是一个一个表面略圆的小方块,但却是底部连在一起的,吃时掰开即可,吃的嘴里,甜甜的味道里,透出一股薄荷的凉意,沁人心脾!另外一种就常见的麦芽糖,深黄色,表面蜂窝状,很大块,掰成小块儿吃,有种焦糊的甜味,很粘牙。
这些,姥姥是很少吃的,她的牙早就全部掉光,镶了一种成套的牙齿,俗称镶满口,就是那种可以一下摘下来,两排,放在碗里刷牙的那种,小时候见了很惊奇的,每逢姥姥刷牙便去看稀奇,白白的牙齿,粉红的牙龈,小时候觉得很像真的。摘了牙的姥姥,布满皱纹的脸马上瘪了下来,装回去,又是一番模样。
姥爷似乎不怎么喜欢小孩子或者说不怎么会表达,每次总是看他在打一件东西,有时是棺材,有时橱柜之类,姥爷是个木匠,是当年很受尊重的手艺人。我有时也拿墨斗乱弹一番。锯个小板却是越锯越歪,不过我的几个舅舅还有表哥继承了他的手艺,而且后期还干起了木器加工厂,很是红火了一番。
姥姥没有儿子,所谓舅舅也是过继的,只有五个闺女,和以往的老人一样,老四得了小名“改儿”,结果良好的愿望没有达成,老五还是闺女,记得小姨结婚时,我已经上学懂事了,还曾经跟着她一起去赶集买东西,她的嫁妆里有当时很流行的挂钟。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姥姥对外孙外孙女儿是比较疼爱的,隔代亲,这是规律,其实姥姥的性格也应该是风风火火的,农村人又没什么文化,用语造句也没那么文雅,就像红楼里的刘姥姥吧,但她对我们从不那样说话。
有次我已经不小了吧,大概上小学了,带着弟弟妹妹去姥姥家,路过一片向日葵地,大大的葵花盘很诱人,我们一看四处无人,就揪一个,毕竟做贼心虚,就在路边随便揪的,结果到姥姥家一看,都是空的,籽儿还没有长好,因为毕竟没到秋天。不一会,姥姥的前邻来了----平时也管她叫姥姥的。原来向日葵是她家的,人家老远就看见了。结果姥姥也没有批评我们,前邻还带来了一个很大籽很饱满的葵花给我们吃,笑着说我们不会挑,糟践了东西。
那年,是上大学之前的暑假,爸爸带我去看望姥姥,那时姥姥身体已经很不好,而且颈椎病很严重。无论院里屋里,都空空荡荡的,家徒四壁,墙上连张画儿都没有了,屋里仅一桌一碗一筷而已,房梁上系着绳子,说是一种简易的牵引疗法,现在想来也是一种安慰罢了。那时不知这种见面的意义,只是觉得很突然,不年不节的。而且那时已经到了叛逆的青春期,又住校6、7年,小时候那种亲昵感已经没有,觉得姥姥很陌生了......
姥姥就是在那年去世的。
每每在小区看到小朋友环绕膝下,追喊着自己的姥姥,心里也常常是酸楚和羡慕的。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五)初中老师
一)倍儿师
忽然想不起这位老师的名字了,主要对他外号记忆太深刻,反而忘记了他的本名。岭江老师,人称倍儿师,为什么呢。他教几何,对每届新生的开场白都是,几何是一门研究形状的学问,不管你是铁的,还是木头的,还是拿白萝卜削的……因岭师体形胖大而肤白,有些调皮的留级生就给起了外号:白萝卜,家乡叫白萝北,所以人称倍儿师。岭江师嗓音洪亮,为人嫉恶如仇。学生厕所位于操场一隅,男女各有一门,红砖所砌,中间共用一段隔墙,不知是哪个坏小子,把墙砖抠去几个,两边透光了,吓得女生不敢如厕。岭江师很气愤,严严实实重新砌好并以手抹以大粪,然后在各班上课时厉声责骂,从此再无此事。
二)华传老师
华传老师很年轻,和班主任老师同年分配到校任教,却未当上班主任,甚是委屈,在我们班上公开宣扬,我就是你们的副班主任,对班里事务果然尽心尽责。他负责初一语文和历史教学。那时每周都有作文,有次有两名女生没按时交作文,后来他批评道:有的学生啊,不交作文,路上遇见我了,怎么也得解释解释吧,让我死容易,让我交作文难?嗐,人家冲我嫣然一笑,飘然而去。历史他是外行,不过他很懂青少年心理学,每次历史考试均张榜公布前十名同学名字分数,另有经典答案,注明某某同学作答,均贴于各班黑板边上,少年都爱攀比,都愿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众面前。大家学历史都学疯了,那年我校初一历史成绩全乡镇平均分排名第一,遥遥领先。
三)二老师
二老师并没有教过我们,是其他班的老师,但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因为他负责敲钟。教室前面的大树上挂着一口钟,不大,下面拴有绳子,每当快要下课上课时,二老师就会拉动绳子,当当当,上课了,当当,下课了,当当当当,放学了。二老师每天坚持长跑,而且他有一门绝技,不用闹钟,到点儿就醒,这深为我们这些睡不醒的孩子所羡慕。
四)岭金老师
我们班主任,相貌清秀,教学很有激情,讲着讲着就激动起来,教代数兼植物学,很受学生爱戴。曾经有次,他家的谷子熟了,没人收,在自愿的前提下,请了我们几个学生帮他收割,具体情况不记得了,只记得薄暮时分,我们骑着自行车和老师挥手告别。
五)姚师
初二的语文老师,个儿不高,肤黑而稍胖,为人幽默,他的课堂上笑声最多。有次上课讲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姚师一边挥手一边说道,你能不能对一个老妈妈(老太太)说,来,跑一个?全班哄笑。巧的是,此时正好有两位同学迟到,在外边齐声喊道:报告!大家再次哄堂大笑。
六)凉长老师
地理兼音乐老师。擅长画地图和地球,画地球不用圆规,比圆规画得还圆。画地图全凭记忆,很像。说外国地名很快很连贯很亲切,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说得跟他去过似的。音乐也不错,有点男中音的意思。拉骆驼的黑小伙就是他教我们的,哪里来的野小伙儿,为啥他的一双眼睛直瞧我啊哈嗨。里面的情思,拨动了少年的心。后来听说他搞风水去了,也是,中国古代管风水就叫地理,有本书讲风水的,就叫地理五决。
七)堂宪老师
堂宪师人很温和,教初三代数和音乐,有时在教室踩着脚风琴,自弹自唱起来。他最爱说的话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说这是他的座右铭,没有这句话的激励,上不了师范学校。不知这句话可曾激励了班中几人?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六)家乡的老棉油
味道是有记忆的。
那天走在路上,路过一幢幢居民楼,忽然闻到一种味道,熟悉却又陌生,怎么也想不起来,走了好久,才想起来,原来是家里的老棉油味道,而且是炼油时趁热加入调料的那种味道。
记得小时候,过一段时间,妈妈就会炼油。当然不是炼石油,而是家乡的一种说法。家乡被称为银城,就是因为盛产棉花,棉花的籽,可以用来榨油,榨油剩下的渣子,俗称“麻渗”,是一种很好的肥料和饲料,小时候因为嘴馋,还偷偷吃过…….流鼻血了,据说是热性的,吃了上火。
扯远了,炼油很费功夫的,往往在一个没有农活的下午,从50斤的大桶里倒到锅里,小火慢慢炼,时间到了,端下来,放放,等温度差不多了,放入酱油、调料之类,锅里就冲出来一种香味,仿佛棉油的灵魂被唤醒一样,这样,生棉油就变成了熟棉油。刚炼过的油,那叫香啊,其实放凉也一样香。妈妈把油盛到一个称为猫罐的瓷罐里(据说还是陪嫁品),储存起来。有时放学回来,饭还没好,拿个棒子面饼子,掰开了,浇上一勺棉油,再撒点盐,那就是无上的美味了!
现在都是卫生油、豆油的天下了,谁还吃这个?除非一些老人吧,看来路过的这户人家应该是个老乡。
还别说,家里特有的吃食,还就得有这老棉油,比如老豆腐,比如事儿上的大锅菜。。。
家乡所说的事儿上,就是红白喜事的简称,有人说了,红事我知道,结婚、庆生啊,白的还有喜事?还真有,如果家里老人一定岁数以上去世,我记得好是80以上吧,称为喜丧,我老爷爷就是,记得他去世的时候,我爷爷、二爷爷。。。这些孝子们,除了穿孝以外,还都在头上别着个红绒球,代表是喜丧,老人高寿,这是喜事。
事儿上招待亲戚也分三六九等,新亲啊、重要的,坐席,8人一桌,有凉菜热菜有酒,远一点的亲戚、还有出了五服的同族,就是大锅菜加食堂馍馍了。估计是因为那里东西缺乏,大家都穷,只好区别对待。现在都是红票若干、统一下饭店啦。
大锅菜制作貌似简单,实则讲究,条件好的放五花肉,拿油煸过,放香料、放白菜、放粉条(家乡称“粉干”)、干豆腐,也有放水豆腐的,条件一般的,就全素了。在院里新盘的简易灶上,下面是劈柴,就是些树桩子之类的,一咕嘟就是半天,出锅前再倒上几大勺熟棉油,叫:放明油。盛到碗里,那叫一个香,就着热腾腾的食堂馍馍,年少时的我,怎么也得吃个两三碗。不过也有做坏了的,记得有回,上老舅家,表哥结婚还是订婚来着,大锅菜师傅不知是手潮还是前一天没休息好,给弄糊了,吃到嘴里,全是糊味,以至于现在回家,见了这个表哥,我的嘴里就会有糊味的回味。
炼油费事儿,反正也费事了,有时就一并炸丸子、炸油条、炸油饼,一只羊是放,一群也是放,反正就这半天儿了,这时就是我们兄弟姐妹最开心的时候啦。其实家乡有专门卖油条的,叫“香油麻烫(油条)”,根据我的了解,他们用的不单纯是棉油,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香油,同时要求非常严格,一锅只能炸一百斤面还是多少,到了数量,油必须倒掉换新油。所以炸出来的油条金黄、绵软。两个闭环紧贴,不同于外地直不愣腾一黑乎乎的大油条,故称“小果子”。甚至可以当作礼品提上一两串走亲戚,在当时就是很够格了。
自己家炸,当然没那么讲究,就用棉油,发好了面,有单根,有双根,还有拍扁了划两刀抖愣抖愣炸的,后者因为酷似做饭大灶下面隔离火与灰的篦子,故被我们戏称篦子,都抢着要吃篦子,因为个儿大嘛。所以有时的炼油,不谛是家庭的节日。能吃上白面,能吃上油。
棉油可以做的事还很多,冬天了,家家都是豆实咸菜(豆豉谐音),小孩们都吃腻了,来点棉油一炒,立马好吃了。早上在别的村上学,要上早自习,路远,5、6点就得起,不能回来吃早饭,做全家的饭吧,又太早(那时没早点铺子,有也没钱买),这时妈妈就会往炒锅里放点油,切点葱花,把切得薄薄的窝头片,放在锅里煸炒,撒点盐,真是化腐朽为神奇,难吃的窝头变得好吃了。以前总觉得家里人多,妈妈偏心,对弟弟妹妹好,其实起这么早单独给我做饭,就已经很辛苦,回头还要做全家的饭,还要下地干活,尤其冬天,那么冷,起那么早,现在人在暖气房冬天起床得下多大决心?何况是四处漏风的农家土坯房?可以说当妈的都是默默的付出者,长大成人后,我为自己对她的误解、为自己的那点私心感到惭愧。
如今,饮食也有复古现象,有时回到老家,县城走走,也有专门开买卖做大锅菜的了,一直没有机会尝尝,下回回家,一定要点上一碗,多放棉油,来几个食堂馍馍,过足瘾才行!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七)家乡的花
儿时的乡村,很少有人玩什么花花草草,吃的还顾不过来呢。不过这种爱好,还真跟贫穷不是特别正相关,乡下人也爱美,也有不少各种用来伺弄的花草。
想省事儿,那就种死不了儿。学名金丝杜鹃,属马齿苋科多肉植物,看看,看看!我们八十年代就玩多肉了。这玩意儿真是死不了,拔下一段,种在别的盆里,很快就长,你就是拔出来晒他一天都没事。嫩嫩肉肉的细小茎叶,开出来或黄或红或紫的薄薄的花来,金黄的一丛花蕊颤颤微微,虽然土气但是惹人喜爱。花谢了,结出来带有小疙瘩的黑色小球果,捏来开,里面有细碎的白色种子,种上就可以长。
还想省事,那就仙人掌、仙人球。记得小学时,小朋友们跟风,人人种,现在也是人人种,种在电脑旁,据说防辐射。论起来,还是同学更家种得最好,一人多高。第一次见到仙人掌开花就是在他家。长满大刺的手掌顶端,开出了粉黄色多层重叠的花瓣,金黄的纤细花蕊一丛丛聚在中间,跟仙人掌本身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好像李逵生了个如花似玉的闺女。花落后,陀螺形果实里面,是白瓤里带着黑色芝麻大小的种子,颇似火龙果。
爱美的姑娘,种的是指甲桃儿,学名凤仙花。一般种在影壁墙前,她的植株亭亭玉立,每一棵都非常直,披针形的叶片显得那么利落,花的颜色也多,粉红,大红,紫色都有,花有单层也有双层儿的,花形窈窕,与叶子相映成趣。家乡的姑娘们,用她来染指甲,故名。取凤仙花的花或叶子,和以白矾捣烂,均匀涂抹于指甲上,外面包以篦麻叶,用细绳系好,经一夜,指甲就变成红的了,经久不去。清时葛秀英词,曲栏凤子花开后,捣入金盆瘦,银甲暂教除,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黑丑白丑,其实就是牵牛花、喇叭花儿,与课本上打碗花相似而不同。不用种,地里有的是。纤细的藤状茎缠绕在篱笆上、棉花玉米杆上,花有紫的、红的、蓝的、粉的白的,非常纤巧,在风中微微颤抖,细闻有一种带着中药味儿的香气。其实她的种子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就叫黑丑白丑,有泻水利尿,逐痰,杀虫的功效。宋舒越祥诗,巧补疏篱阴漠漠,善缘高竹实累累,入药性寒君莫弃,良医疏滞用随宜。
还有一种带丑的,丑菊,曾蒙儿时伙伴辉淑赠送种子。于奶奶家种在盆中,锯齿形的叶片,花色金黄,为重瓣,有三四层,如同缩小版的牡丹,只有现在一元硬币大小,却很可爱,妙在晚上花合拢,白天见了太阳还会再打开,跟向日葵一样围着太阳转,不知为何得此恶名?
吊兰,这个少见了,在中学老师家里见过,咱是课代表嘛。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与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很雅致,细细长长的叶子垂下来,绿色的叶子中间有一条白线,故名银心吊兰。叶子末端还会生出来一棵小吊兰,移栽即可成活。如果有机会开花,也是很细小端庄,清香幽远,颇为士君子推崇。近世多被推荐为新装修房子吸收不洁空气之用,不知那些君子作何感想。
鸡冠花,花如其名,火红的花朵如同鸡冠,上面有折子,下面有茸毛,色彩鲜明,令人眼前一亮,披针形紫红的叶子,很粗壮的身材,家乡种植很少,因为不容易养活,记得二爷家有几棵。当夏天百花调零之时,鸡冠花依旧如火如荼,在萧瑟的秋意中带给人们一份温暖。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考证,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就是鸡冠花。白石老师晚岁成名,因鸡冠花又名老来红,故深得老人喜爱,题诗曰:老眼朦胧看作鸡,通身毛羽叶高低。客窗一夜如年久,听到天明汝不啼。
万年青。《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有个情节,康熙母亲孝庄太后寿辰,大臣挖空心思送礼,高士奇当时比较穷,怎么办呢?三道精铁箍得结结实实的一个小木桶,桶里郁郁葱葱长着肥厚油亮的绿叶,康熙问是何物,答:铁箍一桶万年青。清青谐音,这个马屁拍着了。小时同学振的爷爷家养花,他家就一棵,冬天也是碧绿的叶子,很是稀罕,同学告诉我是万年青。后来回想,他那卵圆形的叶子、厚厚的蜡质、米黄的花朵,应该是冬青而非万年青,也许在家乡为了图吉利,故称万年青吧。
美人蕉,只在同学见过。宽大的叶子颇似玉米叶而更厚实,给人以踏实的感觉,未开的花骨朵是长条形,紫红色如同小竹笋,开了的,如同蝴蝶展开的翅膀、风中飘舞的裙裾。以前以为美人蕉都是红,后在北京植物园见到过黄色、斑点的,也很惊艳。宽大油亮的叶片,卓然的身材,炭红的花朵,红配绿,却是那么的典雅、热烈,不愧于这个名字。她是地下块茎进行繁殖,同学曾经给过我一块,没有种植成功。唐代以前不叫美人蕉,就叫红蕉,因诗人罗隐“一似美人春睡起,绛唇翠袖舞东风”一句而改名。
月季,这个比较多了,记得中学校园是平房,平房前皆有苗圃,边缘是一圈儿斜着埋入的红砖,里面种的就是月季,由学校一位大家尊称二老师的老师负责打理。学习之余也会欣赏一番,作文人状: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月月有,季季有,故名月季。岳父家影壁前就有一棵,每逢国庆长假回家,一般都会在其侧徘徊一番。
有一种花是小朋友不敢接近的,蜀葵。家乡叫秫秸花,因其杆形似高粱细长而有结,故名。高可达两米,往往几棵种在一起,叶为圆心形,遍体绒毛,花为粉色、红色重瓣,密匝匝开满一树,花盘硕大,花瓣薄而有褶,似剪纸,侧向而开,不似一般的花那样仰面朝天,颜色十分艳丽,朝开暮落,自下而上次第开放、节节高。和家乡种植的麻很相似,而且皮也是纤维丰富可以用来搓绳子。因其喜阴,故往往种于南墙下、影壁墙后,然而,蛇也喜阴,所以家乡传说这种植物招蛇。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八)家乡的皇菜
鄙乡分为城东城西,西边一般叫西乡里,东边叫东乡里,因家乡居于两省五县交界,一些称呼也略有不同。比如说我们西乡管白菜叫皇菜,其他处一般就叫白菜。小时候也纳闷儿,这大白菜,也不黄啊,怎么跟黄瓜似的叫黄菜呢?后来翻阅资料才知道,不是黄菜,是皇菜,皇上的“皇”。啊?尔等升斗小民,竞敢妄称皇菜,不怕犯了欺君之罪,满门抄斩吗?
还真不怕,这名字是康熙爷赐的。县志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上(康熙)自江宁回,由河道(运河)舟过县境,知县吉鸣谦率各官接送如仪。停留期间(那时叫幸),知县用当地白马湖所产白菜供奉,康熙品尝后大加赞赏,赐名“皇菜”,并下旨令夏津每年进贡白马湖大白菜四十五车,以供御用。
大白菜在中国早就有了,《诗经·邶风·谷风》写道,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思是收割白菜萝卜,不能不要根儿。据考证,葑、菲就是大白菜的原始祖先。宋朱敦儒有诗: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白菜在古代也叫菘,比喻白菜有松树一样四季长青不畏严寒的品格,不光品德高尚,还美味。古人形容菜之美者,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秋后的白菜堪比春天的韭菜。
家乡的白菜不是常见那种卵圆形抱头的大白菜,而是直筒形体态比较修长的,菜帮儿高,菜叶相对少点儿,叶为翠绿色而薄,叶面多皱如核桃纹儿,白菜帮儿也是青绿色,顶部稍尖,属于青口白菜。这种白菜适应性强、抗热、抗寒、耐湿、耐旱、抗病力强,种在院中、地头也行,在田里专门种植也可,易生长、耐储存。
家乡的白菜是晚熟品种,种的晚,收了麦再种,可以充分利用地力,用倒锨在地上挖出来小窝,放入三四粒黑色的小米大小的白菜种子,盖土浇水,几天就出苗儿了。间苗、松土、锄草、浇水、施肥,秋末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了。当然也有选一小块地先育苗儿后移栽的,那样省得间苗儿了。
乡人收白菜不着急,用草绳把白菜绑了,防止叶子披散,等到下了霜才收,经霜的白菜口感更好,口感略有回甘。一车车的白菜拉回家,晾晒已毕,在上冻前,在院子挖个坑儿,把白菜埋在里面,用土覆盖保存。
种植时间下来的苗儿也不要浪费,叫鸡毛菜,洗净摘好,或打汤,或稍微一焯过凉水攥了,加盐、醋、香油一拌,白瓷盘一装,色如翡翠,清香袭人。
刚收的白菜吃起来略有草酸的涩味儿,家乡称为“青头子味儿”,一经储存就没有了,所以白菜越放越好吃。家乡的白菜,纤维少,容易熟,基本是开锅烂。
白菜吃法很多,可炒、可拌、可炖、可做汤、可打卤、可作馅儿,近年还加入流行的涮锅行列。寒冷的冬日,炖上一锅大白菜,加粉条、干豆腐,有汤有菜,配上窝头馒头,呼噜呼噜一吃,暖胃又暖心。
来客人了,嫩白菜叶儿切为细丝,放糖盐醋香油味精一拌,下酒最宜,北京有加入冰镇罐头山楂拌的,想来味道更美。
有年寒假回家,奶奶叫我去吃饭,怹老人家亲手做了道醋溜白菜,白菜只选用帮,不要叶儿,沿生长方向切为寸许细条,油锅爆炒,烹入醋酱油,放少量盐起锅,就这么简单的调味,异常好吃,白菜脆嫩爽口,回味悠长。
逢年过节,包包子的时候,白菜是首选,当当当当,户户剁白菜之声不绝。
白菜之妙处在于,她可以单独成菜,有其清香味道,也可作为配角搭配其他菜,这时味道转为清淡,不站C位甘当配角,可谓百菜之搭。
白菜根也不要浪费,曾经试着用白菜根来做泡菜,鲜香脆嫩,开胃。
白菜也上得了高档席面,川菜有一味名菜开水白菜,白菜心儿配以制作复杂的高汤调味,上桌前淋鸡油,清鲜淡雅,汤味浓厚,不油不腻,清香爽口,被列入国宴。
梁实秋曾写过吃菜包,取菜心之嫩叶上半部分,包入小肚丁儿、蒜泥、酱、炒白菜丝、炒豆腐松、热饭,如有鸽肉松更好。曾在家试做,果然大受欢迎,包一个吃一个,吃一个包一个,酣畅淋漓。白菜包相对于生菜包,口感更加细腻平和。
每年岳母都会在院里种些白菜,过年回家,会披了老叶儿给我们装些,老人就是疼孩子,白菜的披得就剩个心儿了,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也挺爱吃白菜帮儿的。

楼主:北国之春2019

字数:96011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9-06-14 00:24:24

更新时间:2020-12-21 09:12:09

评论数:5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