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原创 家乡纪事 鲁西北农村风情画卷

原创 家乡纪事 鲁西北农村风情画卷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缘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三十九)家乡的特产小吃
既然说是特产,就是别的地方不多见的东西。因鄙乡地处两省五县交界,有些特产在附近地区也有所产,细节略有不同。
豆琪。记得小时候家里擀面条,如果面多了,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剂子,擀成大薄圆片,不切,搁到盖帘儿上放高处,天气干燥,很快面片就干了。吃时把它掰成棋子大小的碎片,煮到锅里,加入盐、葱花、香油,喝起来口感爽滑、咸、香,嚼着有韧劲,再来口汤,真是腋下习习生风。现在也有批量生产销售的,加工更复杂,名字也高大上了,珍珠琪。和面时还要加入鸡蛋、盐,薄如纸,白如玉,切得是很规整的菱形,甚至加入胡罗卜汁、菠菜汁以增其色,美观又便携。曾有某清朝遗老写过:不啖珍珠琪,愧称美食家。
挂面,很细,能穿过针眼儿,再细的叫坠面。在以前白面少的时候,是很金贵的,往往是探望病人、产妇或年长的人才会带上几仔儿(匝),视同一种营养品。挂面因为细、易煮、久煮不粘,病人吃起来尤为适宜,家乡及附近地区医院的内部食堂有专门的挂面窗口。说起医院的挂面,忽然想起某年在二院陪护病人,隔壁床老爷子的女婿给其打来挂面,老爷子当场指出三个问题:挂面太少,我平时得吃一仔儿;不能放这么多盐,太咸了,挂面本身有盐;香油放少了,不香,可见是老吃家儿,深得挂面三昧。
其实老家的哪个孩子,没有生病时妈妈给下挂面吃的经历呢?童谣:小板凳,四根腿儿,我给奶奶嗑瓜籽儿,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下挂面,奶奶嫌我下得稠(面太多),我给奶奶放香油。童谣里也包含了传统孝道啊。
宋楼汽火烧。据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宋楼汽火烧曾进贡光绪帝及西太后,得赏银50两。法用上等面粉,少许黄豆面,用盐水和面,面片折压6层,层层刷香油,再经锅烙,因密封性好,内部空气受热鼓起,层与层之间也是充满气的空间,火烧形似灯笼,薄如蝉翼,半透明,很轻,放桌上用嘴一吹,能吹跑。往往穿上孔,用细绳系了,十个一串,逢年过节走亲戚用。吃时简单,直接吃,嘎嘣脆,老人没牙,开水一泡即可,滑腻可口,奢侈点的话,用热气嘘软,切丝做焖火烧,加豆芽、鸡蛋或肉丝,蓬松香软。
鞋底火烧。这个听着名就厉害,貌似能打人,实际上长得真跟鞋底相似,长圆形,厚如老布鞋底一半儿,起码得是39号半滴,先烙后烤而成。与气火烧正好相反,吃着特别有嚼劲儿,牙口不好不行。一般用来做焖火烧,有钱的大户人家儿,拿来夹肉。在家乡,焖饼就是家常的大饼,焖火烧(如果不是特意指明焖气火烧)一般情况下就是这种鞋底火烧,虽是小吃也很讲究,泾渭分明。
布袋鸡,据说起源于元朝,满汉全席有咱一号,属于阳春白雪高档货了。一年以内的嫩鸡,在鸡颈处开小口,去骨去内脏,实以切成丁儿用酱炒过的海参、鲍鱼、干贝、口蘑、玉兰片、瘦猪肉等,再缝口,形如装满了的布袋,不同于扒鸡的先炸后煮,它是先炸后蒸再浇汁儿,吃时轻轻划开,海陆空俱全。那位说了,好吃吗,这些东西随便一咕嘟也好吃啊,何况制作这么复杂,您老说是不?
老豆腐,街边常见的小吃,邻县像高唐、临清也有,再远就不多见了。游历外地,吃到的多是豆腐脑,那和老豆腐完全是两回事!家乡管点过卤水刚刚凝固的嫩豆腐,叫做老豆腐,就像老李老王,透着亲切,是自家人。老豆腐卤子,各家有不传之秘,大骨或鸡清汤不勾芡,配料一般有八角、小茴香、花椒、香叶、白芷、良姜、白蔻等10多种,比例不详,辅以临清济美酱园的好酱油。木耳、黄花、咸菜丁、碎花生、虾皮之类,一概欠奉。吃时用平勺撇入碗内,老豆腐色白如玉,嫩而有韧性,讲究一半在勺里,一半在勺外而不断;卤汁色如琥珀,中无一物,看似清淡,实则微稠香醇,无肉却有荤香;炼过的熟棉油香味厚重,是点晴之笔,把豆腐的清香、卤子的醇厚恰到好处给带出来。食客随意加香菜、韭菜及辣椒油,可佐以卤蛋、馍馍、大饼或烧饼。店家的硬件标配一般是低桌矮凳(马扎)、豁口大碗、坑洼不平的地面、斑驳油腻的一拉溜儿暖壶。此正是:豆腐卤汁溢清香,豁碗盛来琥珀光,梦里不知身是客,错把他乡作故乡。
干豆腐,乃水豆腐卷在白布层中压制而成,不是豆腐干、油皮,也不是豆腐皮(千张百页),比一般的豆腐皮厚,约半公分,没那么干,所谓干豆腐,是相对于水豆腐而言,水豆腐即一般常见的北豆腐。因其已经压去大部分水分,因而豆香更为浓郁;因为水分比一般豆皮多,所以口感仍然厚实软韧。买回来是一层层叠起的,小时候,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的揭起来吃,不能揭表面,表面的已经略发干了,不好吃且容易被发现。做菜一般是放几颗大料煸炒,煸至表面金黄略加盐,或与白菜(家乡叫皇菜)同炒,下饭佐酒皆佳。
益和成点心,打清朝就有了,惠及邻县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像蜜三刀、江米条儿、酥皮月饼之类,别处也常见,只是他家制作更加精良、香甜不腻。另外还有马蹄酥、栗子糕、芙蓉糕,芙蓉糕是空心的油炸长方体状,糯米为主,里面蜂窝密布,表面金黄,裹以少许白糖,酥脆而甜,一包点心中往往只有一块,先下手为强,手慢无。这家的点心是走亲访友必备,小朋友只有过年过节才吃得到,小时候哪有什么远大理想,什么财务自由、水果自由,惟一的愿望就是将来想吃点心就能吃着,点心自由。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气火烧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四十)家乡纪事之棉花
家乡是产棉大县,人称银城,以前地里种的大多是棉花,因为能卖多卖些钱。
家乡谚语:枣芽发,种棉花。种棉花时机很重要,清明花,大车拉,谷雨花,大把抓,小满花,不归家。迟于小满,那收不了多少啦。正因为时机重要,所以种棉花时农人非常紧张,因为棉花不是直接播种,而是要在热炕上先发了芽才能耩(音讲)地。其情景和汪曾祺《鸡鸭名家》中小鸡炕房差相仿佛。几家男人互相帮助,把去年留好的种子在大盆里提前泡好,不时搅拌,泡到散发出一种奇怪的味道时,再放入塑料布包到被子中,放到熰的炕上,这时一定要注意火候,闹不好就成了煮棉籽了,温度低了发芽慢,赶不上种的好时候。仔细程度,不亚于照顾婴儿。记得每年那个时候父亲都会变瘦变黑,减几斤份量。
发好芽的种子,小心翼翼的运到地里,一人在前面拉耧提供动力,一人扶耧掌握方向,一人把盛了种子的簸箕扶在腰间,一手抓起种子洒到耧里播种——这是个技术活,得根据移动速度均匀适量洒种。因为洒多了浪费,洒少了将来还得从别处移栽,浪费很多人力,记得小时爷爷经常被别人请去帮着洒种。
再厉害的把式也抵不过天地呀,如果天气旱或某处土质差、种子质量稍低,那苗就很稀疏了,这时需要用一个类似脱蜂窝煤的提苗器,从比较稠密的地方栽过来一些,特别稠密的地方,只好手工拔掉一些瘦弱的。
棉花生长过程中需要的照顾较多,旱了要浇水,长到一定程度就要掐心,以便让它横向生长利于结果,还要打叉儿、批猫耳朵(猫、朵均为轻声),把那些不必要的分蘖去掉,保证养分完全供应到棉铃。最吃功夫的是打药,那时的棉花爱生虫,主要是棉铃虫和蜜虫子,前者吃棉叶,钻棉铃,后者令叶子打卷儿干枯,十天半月就得打一回,打完如果下雨了那等于白干。在汽油机出现以前,都是人力打药,边压手柄打气,一边喷洒到合适位置,天气热戴不住口罩,棉花地里不透风,尤其遇上顶风,打完了,人往往是轻微中毒,回家恶心不想吃饭。
一般到秋初的时候,棉花就可以采摘(家乡称为拾棉花)了,到盛期一般7天就得采摘一次,家乡称之为一喷(四声)。字典上说,喷,量词,指开花结实或成熟收割的次数,第一次采摘叫头喷棉花。乡人打招呼一般就是开了几喷了啊?棉花采摘晚了影响质量,一旦下雨淋了,那更卖不上价儿了,所以小朋友们周末也得帮忙采摘,田间小路上来来往往的都上地里拾棉花的,或拉车,或骑车,车上有卧单、大包袱、小袋子——供小朋友系在腰上装棉花之用。
其实如果忘记劳动的事儿,棉花地里景色很美的。秋风吹来,棉叶如浪翻滚,太阳也不那么晒了,棉花那像纸花一样薄薄的花朵,粉的、黄的、紫的、绿的,顶着一丛黄色的花蕊,偶尔还有蝴蝶翩翩而舞。但是干起活来就不一样了,限于高度,拾棉花只能弯着腰,不可站,不可蹲,随着棉花拾得越来越多,系在腰间的袋子也越发沉重。
到霜降时,棉花也就没什么可拾的了,但是,棉花棵上尚未开放的棉铃,因其形似,家乡叫棉花桃子,这是要摘回家的。将其晒干了剥开,可以得到等级较低的棉花。冬天的夜晚,油灯下一家人谈笑着剥棉桃这是家乡常见的情景,往往剥得手疼,有的剥不开,拿牙咬,那时常想,哎,这要是花生就好了。
采摘的棉花,晾晒几天就可以交棉花了,那时不叫卖,叫交,因为只有几个地方收,那就是乡棉厂、县棉厂,一年的收获就在此时估价,家乡人纷纷打问,好交吗?价行了吧?今天12几咹?这指的是绒长,要是这段赶时间都是129,赶紧交,要是126、125的,还得等等。
交棉花要起大早,排队,你想啊,一个乡镇所有农民几乎同时交棉花,而只有一个收购点,这会是个什么情境?如果到天黑卖不上,你还得拉回来,白耽误一天时间和力气。
交棉花要试潮,检查湿度,试轧,检查绒长,确定等级,严格的很哩。那时家家有一本儿红皮的证,叫售棉证,没这个证,你还交不了呢。
现在都是抗虫棉了,打药的工作量少了,但相对于种麦子玉米,棉花需要花费的时间还是相对较多,留守老人哪有精力?所以现在家乡种棉花的也少了。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四十一)家乡的礼法
礼节性的要求、规矩、老礼儿,家乡叫做礼法,夸人懂礼貌、知礼节,说这孩子好有礼法哩。
孔孟之邦,确实要求多些。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的优化。
别的不说,就大年初一的拜年,哎哟,搁以前,那初一早上天不亮,三四点就得起来,村里只要是一个姓的一个族的近支,都得拜过来。男的一群,妇女一群,讲究的是天亮前要拜完年。辈分小的,早一些,早出门,辈分大点,迎接完了一轮,自己也赶紧出门,男孩也得跟着,那真是双膝跪地,真磕。要是赶上下大雪,麻烦了,因为路上碰见了大爷二堂叔之类的,也得当场下跪,那新衣服、新裤子,甭提了。只有那行动不便的,辈分特大,大到这个辈儿的人全村只有几个的情况下,你可以太阳出来以后,再出去转转,看看幸存的几个老兄弟。当然现在早不磕了。
初一事儿多,不能动刀剪针——饺子菜都得提前备好,不能扫地,怕把一年的财运扫出去,不能叠被,小孩不能哭,初一饺子得是素的,吃了一年素静平安,不闹腾。
平时也讲礼法。说两个熟人街上碰上了,那时大都是自行车,老远就得打车上下来,停下打招呼,聊上一阵儿,要是有一位去赶集,临走还得多问另一位一句:捎东西吗?
吃饭规矩不少,尤其是吃凉面条,筷子不用要平放,绝对禁止把筷子插到面里,轻则挨骂,重则屁股遭殃,因为只有祭祀先人才立筷子。
串亲戚,少不了拿点东西,几瓶酒、几包点心。但是不行,除非是看望特别德高望重的长辈,主人是不能全部留下的,至少也得回点别的东西,不能让客人拎着空包走——黑色人造革提包——那样显得主人太物质、财迷,一说上谁家走亲戚,东西全留下了,为人所不齿,会形成人生污点的。尤其过节,这种场面常见,一方执意要全留下,一方执意要回点东西,快打起来了都,一直从院里嚷到街上。现在这情况少多了,家乡人也洒脱了,主要是物质上有底气了,不就是那点东西嘛,放那吧,大不了下回去你那再买点儿好的嘛。
做客的要求也有。首先是入座,如果两人辈分平等,年纪相若,那就热闹了,你让他上座,他让你上座,一个说你比我大几个月,一个说你威望高,总得拉扯一番才能就座。
到别人做客,沏上茶,别人给你倒,你得拿手虚扶一下茶杯,表示感谢,类似南方的双指节叩桌面儿。倒茶的人也不能单手提壶把儿愣倒,得一手提着,一手护着壶盖,以示尊重,也是为防止壶盖忽然掉落吧。
吃菜,夹一次菜,得把筷子放下停一会儿,不可以不停的夹菜,跟没见过菜似的,吃相不好。主人劝菜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撂筷儿!
给客人倒酒,必须倒满,有道是:酒要满,茶要浅,茶水倒太满,茶满欺人,另外喝起来滴滴搭搭也不雅观。家乡人讲究劝酒,得让客人喝居了,“居”,就是足的谐音,客人得有点醉意了,方显主人心诚。
上饭了,一般是馒头,客人饭量再大,也得掰一半一半的吃,不能一个个囫囵着拿,那样显得没吃饱过似的,得拿着点,家里叫“做且”。“且”是亲戚的“戚”转音,有的地方来客人了,就叫来且了。劝客人嘛,当然就说,别做且,就是别客气,别拘束的意思,反正你劝你的,他做他的,就是走个程序。
饭罢继续喝茶聊天,如果想告辞了,说,别倒了,不喝了,那主人还会续茶。真不想喝了,真要回家了,抄起茶杯,以前都是砖墁地或者土地,残茶往桌下一倒,那主人就不给续了,准备送客。
要说这礼法,有的是传统礼节,应该发扬光大,有的是繁琐礼仪,应该精简。不过现代社会,作客聚会,是否应该加一条,吃饭不玩手机?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四十二)家乡纪事之喝粘粥
玉米是北方常见作物,也是家乡经常种植的一种粮食。有的地方叫苞谷,有的地方叫玉蜀,家乡的叫法就比较粗暴直接:棒子。
家乡的玉米不是白色的黏玉米,就是那种金黄色的笨玉米。
玉米生长期喜欢通风,所以需要披几次玉米叶,披下来的叶子带回家可以喂牲口。这个活儿倒不是特别累,但也不太好受。一个是热,你想啊,肯定是密不通风了才会去披叶子,玉米都一人多高,青纱帐嘛,在里面钻来钻去,能舒服吗?再一个玉米叶子看上来绿绿的很喜人,其实上面很多绒毛,走过就会划胳膊和脸,不多会就给划的一道道儿的,加上出汗,那可真是杀得慌(字典:杀,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穿上长袖吧,更热。
十一过后,有些长得比较性急的棒子就可以掰来吃了。记得小时给家里养的羊拔草——放学后也要去拔一些。有时路过别人家的玉米地,四顾无人,就会溜进去掰几个。不过俗话说的好,做贼心虚,匆匆掰下,不及细选,往往不够饱满,吃不到几颗玉米粒。
自己家的,当然就从容多了,选那饱满多籽的(家乡叫诚实的,这形容词很贴切…),到家放到做完饭还有红炭和热灰的大锅头灶里,埋上,过一大会儿功夫就可以吃了,焦黄、喷香,吃得满嘴黑。如果做饭时一起蒸上,吃起来细嫩清甜,甜过于香。
有的玉米植株上不结玉米,大人不开心,小朋友高兴了,因为这种玉米的杆往往很甜,一脚踹倒,剥了叶子和外皮,吃起来甜而多汁,算是甘蔗的良好替代品。
几阵秋风过后,玉米叶子黄了,纷纷垂下,感觉玉米地里舒朗了很多,只剩下挺立的玉米穗子,仿佛在邀请人们前去采摘。
陌上人喧包谷熟,村边烟散柿林黄。采摘也叫掰(家乡念“北”)棒子。拉了地排车,带上麻袋、兜子,掰了多半袋就扛到地头,倒入麻袋, 一天辛苦下来,满满几大车棒子运回家。如果天气好的话,赶紧晾晒。玉米秋成晒满场,斜阳影里袅微香。如果留着卖,就装袋收起来放好,如果想多卖点钱,那就自行脱粒。
玉米晒差不多了,大人小孩起上阵,一人发一根改锥,地上铺好大包袱,用改锥一行行的把玉米粒给锥下来,这可是个辛苦活儿,一开始不觉得如何,到后来,手都酸了,握改锥的手也麻木了。这活得持续几天。小朋友的手总得有一个礼拜才能缓过来。后来想想,一斤里多卖几分钱,不就是这点力气的钱嘛!
不管什么时候卖吧,总得挑些好的留着自己吃。晒好的玉米粒,找个推磨的地方磨成棒子面儿,这可是当年的新棒子。怎么吃都好吃。
蒸窝头。家乡人蒸窝头一般喜欢掺点儿黄豆面儿,这样吃起来更软更香。尤其是刚出锅的窝头,色泽金黄、口感绵软,吃着有田野的清香。后来游历外地,发现河北大城的窝头还掺小米面儿,更好吃了,那还是进过宫的贡品呢。
贴饼子。圆圆扁扁的玉米面饼子,用手拍在用柴火烧的滚烫的大锅侧面上,大火烧好,用铲子把饼子抢下来,嘿,底下是金黄发焦的锅巴,相当于现在西餐里的墨西哥烤玉米饼了,那是小朋友的最爱。饼子绵软、锅巴焦脆,上面还带妈妈的手印儿。
馇(音插)粘粥。家乡管玉米面粥叫粘粥,因做法不同于小米粥,故用馇字。玉米面加入适量凉水拌匀,成为较稠的糊糊,倒入锅里烧开的滚水中,烧火的同时,还要不时搅拌防止粘锅,一段时间后就馇好了。新玉米做的粥,味道清甜、口感细腻,完全没有粗粮的粗砺口感。内行的人,是一手托碗,转着圈儿喝的,另只手也不闲着,夹点儿桌上的咸胡萝卜丝或者豆豉咸菜,呼呼呼,几碗下肚,暖胃暖心。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四十三)家乡的柳树
柳树无论在南方北方都是常见的树种。然而,家乡附近几个村子柳树却少,只有鄙村较多,济南是三面荷花一面柳,我们是四面柳,甚至因此得名柳庄,真是奇了。
关于柳树的诗词太多了,一抓一大把,最早接触的可能就是贺知章的咏柳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绽的柳芽,确实是有棱有角的小三角形,就象剪刀剪出来的一样,嫩黄的,几乎是最早带来春天气息的植物了。柳芽一冒,就预示着一年的严寒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已经到来。
刚冒出来的柳芽,是可以吃的,同榆钱一样,用舌尖的话讲,那是大自然的馈赠,是造物主送给人们的第一口鲜食。嫩柳芽采摘回来,焯水过凉水,加入盐、醋、香油、蒜汁,吃时清苦中带着春的味道,如果加肉做成馅儿,包以玉米面,就成了菜团子了,相对槐花来说,吃起来费事儿,因为太过细嫩。
柳叶长齐的时候,就可以做柳哨儿了。选粗细如笔芯儿、比较均匀的枝条,折下来,去掉两端,用手轻轻撵动,使其表皮和嫩茎分离,在一端捏牢白色的茎心儿一抽,只用嫩树皮,一端用指甲环割,去掉树皮的表皮,剩下真皮层,捏扁,这就是一个简单版的唢呐了,吹起来发出呜呜的声音,声音根据粗细长短有所不同,是童年少见的可发声玩具。
夏天来了,小朋友们有着无穷的精力,玩打仗,互扔土坷垃,还要像抗战电影演的那样做个伪装,取几条柳树枝,打圈儿编了,戴在头上,遮阳的同时还能把自己想象成红军。
柳树和暑假关系密切,一是可以树下写作业,凉快,另一个,柳树上会有天牛,有时会落在作业本上,捉来拿绳儿系住玩儿,长长的触须、黑底白点儿的波点装透着野性。
柳树很容易成活,树上锯下胳膊粗的一段树枝,披去叶皮,直接插到地里就可以成活了。柳树也没有槐树那么多的传说,不过村里有一株柳树,说是快上百年了,这样年纪的树容易招些精怪,有一年雷劈了这棵树,三个树杈只剩下两个。不过依然好好的生长着,每次下地都会看到那裸露的断茬儿。
柳树不仅美观,还很实用,其枝条可以编筐编篓,记得爷爷就有这个手艺。那时候机械不发达,清理河里的淤泥都是靠人工,叫挖河。清理的淤泥要靠小推车推到大堤上,一个人在后面推,一个在前面拉纤绳,土不可能直接放在独轮车上,是装到独轮车两侧的两个筐里,所以当时的筐使用量是比较大的,有柳条筐,有红荆条筐,编筐卖可以贴补家用。
手艺很重要,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收口收得好,一是漂亮,二是口坚实,耐用。柳枝到处都是,就地取材,取来泡于水中,泡差不多了就可以用筷子夹住树皮,往下一撸,剩下白芯儿。泡过的柳条格外柔软,可以编成筐,用来装东西;篓,有装东西的,有用来抓鱼的小篓;篮子或笎子,八仙中蓝采合挎的那种;笸箩,有大有小,可以用来装馒头等食物,小的可装三个五个馒头,大的可装几十斤;笼头也叫嚼子,这个知道的人少了,是戴在牲口嘴上防止其偷吃的一种空心的小筐,家乡说给某某人戴上嚼子,是骂人的话。
冬天的柳树,寂寞萧索了很多。但是当某天下了大雾或是霜,柳树上就会出树挂,柳枝变成了毛绒绒的白色长条,整棵树银装素裹,很是壮观。有微风吹过,冰晶簌簌而落,那是上学途中的一景儿。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四十四)礤床子
礤(cǎ)床子,又名擦床儿。词典的解释是:在木板或塑料板等中间钉嵌一块金属片,片上制成许多小窟窿,使翘起的鳞状边缘成为薄刃片。
其实擦床儿早在宋朝元朝就有了。宋朝范镇《东斋记事》记载当旧时有个人,姜枢密,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叫姜遵鲁,以严厉著称,当时的人给起个外号姜擦子,那是得谁擦谁。元代岳伯川戏曲《铁拐李》第一折中说:这老汉是村里人,进城来诸般不买,先买了个擦床儿。可见那时候就有擦床了,而且进入批量生产商品化时代。
家乡用的多是竹木所制,是家庭里装备比较早的料理机械了。
小时候对擦床又爱又怕。爱的是,一动用擦床就意味着有好吃的,怕得是又要擦擦擦了,不光累,而且有擦破手的危险。记得有次擦红罗北好像是,手一滑,蹭,食指骨节擦上,当时就掉了一块皮,流血了,后来见了擦床就怕。
擦床的效率确实高,常见的凉皮店,很少切黄瓜丝、胡罗卜丝的,大多都是擦,因为快,擦擦擦,一会儿就一盆儿。但是相对于切来讲,擦出来的丝,缺少了脆劲,毕竟有个挤压的过程,嘴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
在家乡,一般擦床加工的对象是白萝卜、胡罗卜、吊瓜(南瓜)等,有句俗话:背着萝卜找擦床儿么。也有擦白菜的,据说还有擦墨斗鱼的,耳闻而已。加工完了,多为吃馅所用,也有做糊子饼、饦子、丸子、假带鱼的。
擦床的眼儿有大有小,做包子呢,用大眼儿,做饺子呢,细腻一些,用小眼儿,这样加工后的材料比较驯服,不会在饺子皮里支愣着。
糊子饼(一说瓡子饼),北京叫糊塌子,罗卜或黄瓜擦丝,放面粉、五香粉、盐、葱花,打鸡蛋,放适量的水,弄成稀糊糊,鏊子烧热,一勺倒入,用铲子或专用的刮板(对,摊煎饼那个)划几个圆,把面糊摊匀,等水汽不再袅袅上升时,翻面儿,煎至两面微黄即可,边做边吃,美哉。
饦子,跟糊塌子差不多但水少、面少而菜多,以菜为主,面仅仅起到把菜粘在一起的作用,也不是摊成大饼形,而是小孩手掌大小不规则的,更加厚实,也是两面煎,亦菜亦饭,有萝卜的、黄瓜的,还可以用各种叶儿菜,应季的有榆钱儿的、槐花、红薯叶的等。往往蘸蒜醋食用。聊斋里就有馎饦这种食品,不过那是水煮的,类似揪片。
丸子,比较常见了,分为油炸和水汆和两种,罗卜擦丝,放肉馅,最好三分肥七分瘦—太肥不成个儿,太瘦口感柴,盐、葱花,打鸡蛋,用筷子打,上劲儿,用勺入滚油或沸水,熟了即可,刚出锅儿的丸子,稍一晾,扔嘴里一个,香!
假带鱼,是以前物资缺乏时代一种不得已的做法。那时内陆吃不到多少海鲜,常见的海鲜有两种:干海带、干带鱼。干海带已经干得跟纸相似,颇似今天的波力海苔,而且还是打了卷儿的,食用前得泡半天。干带鱼也已经干得很薄了,不超过临清牛奶饼干的厚度,上面一层盐,用手一摸,簌簌而落。泡发了,就比较厚实了,一家人,就这么一条带鱼怎么够吃?好办,带鱼切菱形,上面提到的糊子饼,做厚点,与带鱼厚度相仿,也切菱形,带鱼先煎后烧,多放汤,差不多了,快起锅时,放入糊子饼,稍煮马上起锅,放香油,在黑棉油的掩护下,这糊子饼就成了假带鱼了,除非吃到嘴里,几可乱真。
现在自己也常常或煎或炸带鱼吃,鲜的,但是感觉没有小时候吃的香了。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四十五)家乡的黄豆芽
记忆中北方的冬天,万物萧条,大地冰封,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生活着…..的人们,佐餐的只有老腌菜像白萝卜、胡萝卜或者家乡的豆实咸菜,吃久了不仅乏味还有缺乏维生素之虞。这时如果有新鲜的豆芽吃吃,可算得上是寒冬中的一道鲜食了,无论是炒菜还是做汤,都显得那样珍贵和美味。
豆芽,据说在中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神农本草经》称豆芽为“大豆黄卷”,黄而卷,曲直之木性备矣,木为肝藏,故主湿痹筋挛。当时是养生用的,晒干了服用。在宋朝,食豆芽已相当普遍,豆芽与笋、菌,已并列为素食鲜味三绝了。确实听某大厨讲过,身为素菜但能做高汤提鲜的,也仅此三味而已。
黄豆芽因其形似如意,又名如意菜,这名字就高端大气了。明代陈嶷写过赞美黄豆芽的诗句: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污泥,根不资于扶植。很干净的。
冬日中一个暖和的午后,妈妈把小心收藏起来的生豆芽专用的缸拿出来,确实是缸,只不过不太大,就是家里普通的面缸,大小类似现在常见的桶装水的那个桶,为黏土烧制的瓦缸,与普通缸不同的是,在缸的底面请人专门用钻头钻了两个眼,放水用的。洗涮干净,斜斜的扣在一边晾着。
自己家种的黄豆—我家是每年都种几畦黄豆的,自己吃,拿簸箕盛一大簸箕,我们一众小孩就围在一边,干嘛?拣豆儿。那种只有一半的、裂了、发黑的,统统不行,将来生不出来芽,还会把豆芽搞臭,都得拣出来,那一簸箕,一粒粒的,得拣半天。
拣好的黄豆,妈妈会把她们泡在盆里,泡发起来,泡得圆圆的黄豆,恢复了当初刚收割时的椭圆形,这就算泡好了。泡好的黄豆,小心的移到缸里,盖上笼屉布。家乡那时的笼屉布,往往是参加别人的家的白事儿,发给的白头巾又叫孝帽子,会过日子的人,会多要一个,说是某人没来,给她带回去表表孝心,实则另有用途,都是穷日子逼出来的。这种布料材质一般,网眼不少,正好适合蒸馒头或者发豆芽,透水透气,真是群众智慧无穷。
每天都要换两次水,这时需要一个人扶着缸,一个人将温乎水从上面缓缓浇下,缸下接好水筲(水桶,多为白铁皮所制),水从两个小孔里漏下来,这样想来,其实豆芽始终没有被水完全泡着过,仅仅是保湿而已,完了盖好笼屉布,放置在温暖黑暗之处。据说,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生出来的豆芽会变绿,不好看,发哏,也不好吃。
冬日里,大家吃咸菜都吃够了,心急得很,我记得豆芽还没出芽时,妈妈就拿来炒菜了,棉油、葱花、黄豆、盐,总算是不吃咸菜了,这缸豆芽,能从完全没有芽,吃到出来一点芽(后来知道那叫豆嘴儿,形象),再吃到正常的豆芽,再吃到豆芽有了微微的根须,上面甚至长出来两片绿叶子了,这才勉强吃完。
所以说,上中学时学《植物学》,有一道经典的题,豆芽是豆类植物的根还是茎?好多人不知道,当然是根,切身的体会,我确实见过啊,都长根须了,后来才出的芽嘛。
啊,莫不是因为这个我才当了植物学课代表么?
天天吃,再好吃的也能吃腻了,不喜欢吃,离家外出上学期间,我从来不吃黄豆芽。
也许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是人逐渐成熟了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成家后,我倒是经常买黄豆芽做来吃,放点干辣椒,点些醋,豆瓣有韧性,豆芽有爽脆劲,真是下酒下饭利器。
每次吃油泼面,别人是呼噜呼噜吃完面就得,我呢,总是把碗里的黄豆芽一一拣来吃了,不是怕浪费,就是单纯的觉得好吃。
现在回想,小时候不喜欢吃的黄豆芽,其实是在贫乏的冬季里,妈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家人、为孩子增添一点美味、增加一点营养,也是付出了很多,却被我嫌弃、不被我们所理解,想来也是惭愧。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图片源自网络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楼主:北国之春2019  时间:2020-12-21 09:12:09
(四十六)家乡纪事之放羊的
家乡的羊,常见的有两种,山羊和绵羊。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就是绵羊的毛是自来卷儿,其次绵羊的尾巴比较肥大蓬松,是折叠几道弯儿的,走起来不不扔扔。记得有年游历大厂县,吃过一道回民菜,叫炸羊尾,做得地道,颜色金黄、外形蓬松、口感软嫩、味道香甜,前辈老王工每去必点且打包一份。
从味道上来讲,绵羊膻气较重,再加外观特点所致,比较爱脏,所以家乡人养羊一般是山羊,干净。而有一种人,更偏爱绵羊,那就是放羊的人。
回想小时候,哪个村里没几个放羊的老汉呢,现在也有,只是少了,多是老光棍或老鳏夫充任。
寒冷的冬天,太阳昏黄,朔风吹着,北方的田野里一片空旷,抬头都能看到远处村子的炊烟,除了匆匆过路的,地里几乎没有人。放羊的老汉,挥着他那不怎么用的长长的鞭子,穿着多年未拆洗过的泛黄的绿军大衣,身边附近是几十只大大小小的绵羊,满身的污渍,尾巴尤甚。
家乡的冬天,羊没有什么可吃的,也没有什么落叶,就是啃麦苗。庄稼人也不在意,而且放羊人也不会逮着一块地薅羊毛,还有的农人说,越啃长得越好,这是什么道理?
只有一群羊,偶尔咩咩几声,再就是羊扯断麦苗的声音,家乡的放羊人也不像陕北那儿,可以唱个信天游解闷儿,地里连个活物也不见,想来放羊的人是很寂寞的,哪有《牧羊曲》那么浪漫呢。
冬天结婚的多,看到接亲的来了,吹着琐呐、敲着鼓,拍着哐哐(钹),还有放老式猎枪的,新娘大红衣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放羊老汉上前拦住,吹一段吧,来段百鸟朝凤,要么抬花轿、折桂枝,都是喜庆的曲儿,你要不发烟给喜糖,他可以让你一段段儿吹下去,那可会误了吉时。不过对结婚的主家来讲,这是受欢迎的,算是某种形式的祝福。
还有白事的。家乡人讲究得上三年新坟,老人忌日。清明之类场合的一般不哭,烧纸磕头就行,新坟得哭,嚎啕大哭、涕泪横流。老年间讲究,没有外人劝,不能停,上坟的人自己停了不哭了,那是不悲伤不孝顺,这是家乡的礼法。一般季节没事,有个赶集走亲戚之类的路人下自行车劝一下就得,如果是冬天就有点麻烦了。我知道的有一次,大家哭起来吧,结果……很久没有路人经过,那接着哭吧,比较尴尬了,哭了得有一个多小时,那也不能停啊,很远的地方有个放羊的实在看不下去了,赶过来解劝,众人这才抽抽答答停止哭泣,估计大家内心也是感觉很解脱的。
有次考试科二,在考场外遇见一位放羊的老头,他放的是山羊,羊的左前腿从膝盖那儿对折后拿绳捆了,很好奇。老爷子说,嗐,这个羊太欢实了,老是扑倒小树想吃上面的叶子,这样绑了就蹦不起来了。想想还真是,山羊就是比绵羊活泼,上个矮墙头儿不是问题,这也许是放羊的爱放绵羊的一个原因吧,稳重。

楼主:北国之春2019

字数:96011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9-06-14 00:24:24

更新时间:2020-12-21 09:12:09

评论数:5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