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作者: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8-12-29 06:28:52
顿悟渐修。所谓修行的次第,也是关键。即理即事,也就是即心即佛。但这只是原则与方向。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一口吃不成胖子。
修行为何要静坐,就是要修行人,安下浮躁、散乱的心境。
一心不乱,这才是密宗咒语的感应,而不是说佛号、咒语具有魔术的功能!



=================================
[0811c04] 理则顿悟。乘悟併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0811c05] 【疏】前约生起除断。道理合然。若定作此解。焉知虗妄。故须先理后事。顿悟渐除。方了修证之义耳。理则顿悟者。若约证悟圆理。即一断一切断。无前后也。如前文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尘垢应念销。成圆明淨妙。解悟亦然。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念即无念。一切顿尽。由真性中。本无妄故。故云乘悟併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五阴妄法。名之曰事。阴既麤细不同。法尔麤者先去。解行虽顿。断自有序。日出孩生。皆喻此也。




[0812a20] (○〔柏庭云〕理则顿悟等。乃依事理而有顿渐也。以理言之。唯一真性。妄想无实。如是而悟。则乘悟併销。不容前后。如前诸念皆离入三摩地。是也。以事言之。五阴既列前后。生起妄想不一。宁悉顿除。如前文次第而尽是也。言五阴次第尽者色阴尽。则曰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受阴尽。曰受阴虗妙。想阴尽。曰凝明正心。至识尽。则曰穷诸行空等。皆次第而尽非顿尽也)。


佛又印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皆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之明文也。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次得法空。后俱空空。从色阴尽。乃至识阴尽。观网绮互。彼此摄入。正圆修办事。无次第中之次第也。阿难以五。阴销尽问。佛以六根解结答。申告之。曰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根阴同根。解除一体。佛语决定。较然明白。若以横竖言之。则理为横。事为竖。悟为横。修为竖。顿为横。渐为竖。销为横。尽为竖。若以圆修言之。则即理即事。即横即竖。以圆渐之修。妙契于顿圆之悟。又何容比量法喻。自生妨难也哉。


生因识有者。谓迷真成妄。必先无明。即识阴也。次依无明住地。变起色心。尘劳麤垢。即馀四阴生。同前依一精明。妄生六根识用。犹依一巾绾六结也。此则五住备。灭从色除者。谓返妄复真。亦必除四住。后断无明。即先除受想。后尽识阴也。同前先解六和合用。后亡一精明体。犹先解六结。后弃一巾。故云六解一亦亡。又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岳师科判根阴。横竖分隔。六根五阴元无二体。岂有根生不俱于阴。岂有阴灭不俱于根。色阴即六根中萨迦耶见执吝为我者。受即六根领纳。爱非爱等。想即六识攀缘心。行即六根中动作迁流。识阴即六根之一精体。是故。六消即四阴尽。一亡即识阴尽。

[0812c13] 【疏】如上五种妄想。即是五阴根本。五阴摄一切法。故一切法。皆妄想也。如上文云。娑婆世界。并咱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虗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汝既悟此。故云心得开通。亦令他解。故云传示令识。若知依正自他。俱一妄想。即可厌患五蕴自体。求趣涅槃常乐。何三界之可恋乎。故此嘱劝弘宣自他俱益也(〔海印云〕一切世界。妄想所持。了知五蕴身心。皆是妄想建立。身心世界。当下消亡。何涅槃难证。三界足恋哉)。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3 册 No. 0287 楞严经疏解蒙钞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顿悟渐修

[0737c03] 然法有多义。人有多机。不妨施设。

[0737c04] 法者一物也。人者众生也。法有不变随缘之义。人有顿悟渐修之机。故不妨文字语言之施设也。此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者也。众生虽曰圆成。生无慧目甘受轮转。故若非出世之金鎞。谁刮无明之厚膜也。至于越苦海而登乐岸者。皆由大悲之恩也。然则恒沙身命难报万一也。此广举新熏感佛祖深恩。 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0737c11] 强立种种名字。或心或佛或众生。不可守名而生解。当躰便是。动念即乖。

[0737c13] 一物上强立三名字者。教之不得已也。不可守名生解者。亦禅之不得已也。一抬一搦旋立旋破。皆法王法令之自在者也。此结上起下。论佛祖事躰各别。 久旱逢佳雨。他乡见故人。

[0738a04] 是故若人失之于口。则拈花微笑皆是教迹。得之于心。则世间麁言细语皆是教外别传禅旨。

[0738a06] 法无名故言不及也。法无相故心不及也。拟之于口者失本心王也。失本心王则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尽落陈言。终是无物也。得之于心者非但衒谈善说法要。至于鷰语深谈实相也。是故宝积禅师闻哭声踊悦身心。宝寿禅师见诤拳开豁面目者以此也。此明禅教深浅。 明珠在手。弄去弄来。

[0738a12]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0738a13] 绝虑忘缘者得之于心也。所谓閒道人也。于戏其为人也。本来无缘本来无事。飢来即食困来即眠。绿水青山任意逍遥。渔村酒肆自在安眠。年代甲子总不知。春来依旧竹自青。此别欲一念回光者。 将谓无人。赖有一箇。

[0738a18] 教门惟传一心法。禅门惟传见性法。

[0738a19] 心如镜之体。性如镜之光。性自清淨。即时割然还得本心。此秘重得意一念。 重重山与水。清白旧家风。

[0738a22] 评曰。心有二种。一本源心。二无明取相心也。性有二种。一本法性。二性相相对性也。故禅教者同迷守名生解。或以浅为深。或以深为浅。遂为观行大病。故于此辨之。

[0738b02] 然诸佛说经。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祖师示句。迹绝于意地。理显于心源。

[0738b04] 诸佛为万代依凭。故理须委示。祖师在即时度脱。故意使玄通。迹。祖师言迹也。意。学者意地也。 胡乱指注。臂不外曲。

[0738b07] 诸佛说弓。祖师说絃。佛说无碍之法方皈一味。拂此一味之迹。方现祖师所示一心。故云庭前栢树子话。龙藏所未有底。

[0738b10] 说弓曲也。说絃直也。龙藏龙宫之藏经也。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答云庭前栢树子。此所谓格外禅旨也。 鱼行水浊。鸟飞毛落。

[0738b13] 故学者先以如实言教委辨不变随缘二义。是自心之性相。顿悟渐修两门是自行之始终。然后放下教义。但将自心现前一念参详禅旨。则必有所得。所谓出身活路。

[0738b17] 上根大智不在此限。中下根者不可躐等也。教义者不变随缘。顿悟渐修有先有后。禅法者一念中不变随缘。性相体用元是一时。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宗师据法离言直指。一念见性成佛耳。放下教义者以此。 明历历时云藏深谷。深密密处日照晴空。

[0738b23] 大抵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

[0738b24] 活句下荐得堪与佛祖为师。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此下特举活句使自悟入。 要见临济。须是铁汉。

[0738c03] 评曰。话头有句意二门。参句者径截门活句也。没心路没语路无摸??故也。参意者圆顿门死句也。有理路有语路有闻解思相故也。

[0738c06] 凡本参公案上切心做工夫。如鸡抱卵。如猫捕鼠。如飢思食。如渴思水。如儿忆母。必有透彻之期。

[0738c08] 祖师公案有一千七百则。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栢树子。麻三斤。乾屎橛之流也。鷄之抱卵。暖气相续也。猫之捕鼠。心眼不动也。至于飢思食渴思水儿忆母。皆出于真心。非做作底心。故云切也。参禅无此切心。能透彻者无有是处。

[0738c13] 参禅须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愤志。三有大疑情。苟阙其一。如折足之鼎。终成废器。

[0738c15] 佛云。成佛者信为根本。永嘉云。修道者先须立志。蒙山云。参禅者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又云。大疑之下必有大悟。

[0738c18] 日用应缘处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举来举去疑来疑去。觉得没理路没义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亦是成佛作祖底基本也。

[0738c21]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宗门之一关。亦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亦是诸佛面目。亦是诸祖骨髓也。须透得此关。然后佛祖可期也。古人颂云。赵州露刃劒。寒霜光????。拟议问如何。分身作两段。

[0739a02] 话头不得举起处承当。不得思量卜度。又不得将迷待悟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又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生死迁流底是识情。怕怖慞惶底是识情。今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0739a07] 话头有十种病。曰意根下卜度。曰扬眉瞬目处挅根。曰语路上作活计。曰文字中引证。曰举起处承当。曰颺在无事匣里。曰作有无会。曰作真无会。曰作道理会。曰将迷待悟也。离此十种病者。但举话时略抖擞精神。只疑是箇甚麽。

[0739a12] 此事如蚊子上铁牛。更不问如何若何。下嘴不得处弃命。一攒和身透入。

[0739a14] 重结上意。使参活句者不得退屈。古云。参禅须透祖师关。玅悟要穷心路绝。

[0739a16] 工夫如调絃之法。紧缓得其中。勤则近执著。忘则落无明。惶惶历历。密密绵绵。

[0739a18] 弹琴者曰。缓急得中。然后清音普矣。工夫亦如此。急则动血囊。忘则入鬼窟。不徐不疾玅在其中。

[0739a20] 工夫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当此之时。八万四千魔军在六根门头伺候随心生设。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0739a22] 魔者乐生死之鬼名也。八万四千魔军者乃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也。魔本无种。修行失念者遂派其源也。众生顺其境故顺之。道人逆其境故逆之。故云道高魔盛也。禅定中或见孝子而斫股。或见猪子而把鼻者。亦自心起见感此外魔也。心若不起。则种种伎俩翻为割水吹光也。古云。壁隙风动。心隙魔侵。

[0739b05] 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或不起是烦恼魔。然我正法中本无如是事。

[0739b07] 大抵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然魔境梦事何劳辨诘。

[0739b09] 工夫若打成一片。则纵今生透不得。眼光落地之时。不为恶业所率。

[0739b11] 业者无明也。禅者般若也。明闇不相敌。理固然也。

[0739b12] 大抵参禅者还知四恩深厚麽。还知四大丑身念念衰朽麽。还知人命在呼吸麽。生来值遇佛祖麽。及闻无上法生希有心麽。不离僧堂守节麽。不与邻单杂话麽。切忌皷扇是非麽。话头十二时中明明不昧麽。对人接话时无间断麽。见闻觉知时打成一片麽。返观自己捉败佛祖麽。今生决定续佛慧命麽。起坐便宜时还思地狱苦麽。此一报身定脱轮迴麽。当八风境心不动麽。此是参禅人日用中点捡底道理。古人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0739b21] 四恩者。父母君师施主恩也。四大丑身者。父之精一滴母之血一滴者水大之湿也。精为骨血为皮者地大之坚也。精血一块不腐不烂者火大之暖也。鼻孔先成通出入息者风大之动也。阿难曰。欲气麤浊腥臊交遘此所以丑身也。念念衰朽者头上光阴刹那不停。面自皱而髮自白。如云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此无常之体也。然无常之鬼以杀为戏。实念念可畏也。呼者出息之火也。吸者入息之风也。人命寄托只在出入息也。八风者。顺逆二境也。地狱苦者人间六十劫泥犁一昼夜。镬汤炉炭劒树刀山之苦。口不可形言也。人身难得甚于海中之鍼。境于此愍而警之。

[0739c09] 评曰。上来法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聦明不能敌业。乾慧未免苦轮。各须察念。勿以自谩。

[0739c11] 学语之辈。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所谓言行相违者也。

[0739c12] 此结上自谩之意。言行相违。虗实可辨。

[0739c13] 若欲敌生死。须得这一念子爆地一破。方了得生死。

[0739c14] 爆打破漆桶声。以打破漆桶然后生死可敌也。诸佛因地法行者只此而已。

[0739c16] 然一念子爆地一破。然后须访明师决择正眼。

[0739c17] 此事极不容易。须生惭愧始得。道如大海转入转深。慎勿得小为足。悟后若不见人。则醍醐上味翻成毒药。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3 册 No. 1255 禅家龟鑑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禅家龟鑑(终)

No. 1255-A

[0745c04] 右编乃曹溪老和尚退隐师翁所著也。噫二百年来师法益丧。禅教之徒各生异见。宗教者唯耽糟粕徒自筭沙。不知五教之上有直指人心使自悟入之门。宗禅者自特天真拨无修证。不知顿悟后始即发心修习万行之意。禅教混溢沙金罔分。圆觉所谓闻说本来成佛。谓本无迷悟。拨置因果。则便成邪见。又闻修习无明。谓真能生妄。失真常性。则亦成邪见者。是也。呜呼殆哉斯道不传何若是其甚也。绵绵捐捐如一髮引千钧。几乎落地无从矣。赖我师翁住西山一十年。鞭牛有暇。览五十本经论语录。间有日用中参决要切之语句则輙录之。时与室中二三子询询然诲之。一如牧羊之法。过者抑之。后者鞭之。驱入于大觉之门。老婆心得彻困。若是其切也。奈二三子钝根也。返以法门之高峻为病。为师翁愍其迷蒙。各就语句下入注而解之。编次而绎之。鈎锁连环血脉相通。万藏之要五宗之源。极备于此。言言见谛。句句朝宗。向之偏者圆之。滞者通之。可谓禅教之龟鑑。解行之良药也。然师翁常与论这般事。虽一言半句如弄劒刃上事恐上纸黑。岂欲以此流通方外夸衒己能也哉。门人白云禅子鲁愿写之。门人碧泉禅德义天挍之。门人大禅师淨源门人。大禅师大常门人。青霞道人法融等稽首再拜曰。未曾有也。遂与同志六七人倾鉢囊中所储入梓流通。以报师翁训蒙之恩也。大机龙藏汪洋渺若渊海。虽言探龙珠采珊瑚者孰从而求之。非入海如陆之手段。颇不免望涯之叹。然则撮要之功。发蒙之惠。如山之高。若海之深。设若碎万骨粉千命。如何报得一毫哉。千里之外有见之闻之不惊不疑。敬之读之以为宝玩。则真所谓千岁之下一子云耳。

[0746a09] 时万曆己卯春 曹溪宗遂四溟隐峰惟政拜手口诀因为谨䟦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3 册 No. 1255 禅家龟鑑
--------------------------------------------------------------------------------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X65n1279 五宗原 (一卷附济宗颂语) 【明 法藏著】 打印
卍新纂续藏经 No. 1279 五宗原

明 法藏着

1卷

No. 1279-A 五宗原序

岁乙丑。结夏圣恩禅寺之万峰关。侍关中者四上座。敏致证彻也。居一日。俱整衣作礼而请曰。尝闻诸方尊宿。欲抹杀五家宗旨。单传释迦拈花一事。谓之直提向上。然不知五宗之立。果为谬妄者否。愿赐一言。以通其难。于密曰。命将者必以兵符。悟心者必传法印。符不契即为奸伪。法不同则为外道。自威音已来。无一言一法非五家宗旨之符印也。昔人证之。遂嘿契其微而不分。后人侣之。故建立其宗以防伪。抹杀五家。而欲单传者。剖符销印。自便之渠魁者耳。岂五宗之忠臣。七 佛之法将也耶。呜呼法灭 天人忧。政以此也。可不畏哉。曰昔时有烧香炼顶密传宗旨者。大慧一榜揭出。以破狐技。然则今之宗旨。又何贵焉。曰彼所传者。窃符假信者耳。若夫法法自明心心相印者。岂若室中密授之死法子耶。盖传宗旨者。不悟宗旨者也。抹宗旨者。不知宗旨者也。兹当操提未破之密印。以擒托伪之奸党。此政今时荷担 如来命脉之真子也。岂浮滥者。可混入哉。因原五宗。付诸四子。子稽首谢。各各愿严符印。以永真传云。

崇祯戊辰岁春日万峰法藏于密氏序

五宗原
万峰沙门 法藏 着
参学弟子 上履 阅

临济宗

尝见绘事家图七佛之始。始于威音王佛。惟大作一○圆相之后。则七佛各有言诠。言诠虽异。而诸佛之偈旨。不出圆相也。夫威者。形之外者也。音者。声之外者也。威音王者。形声之外。未有出载。无所考据。文字已前最上事也。若龙树所现而仰上。所谓无相三昧。然灯已前是也。圆相出于西天诸祖。七佛偈出于达磨传来。盖有所本也。尝试原之。圆相早具五家宗旨矣。五宗各出一面。然有正宗。第一先出临济宗旨。此相抛出直下。断人命根。于一○中。宾主辊辊。直入首罗眼中。所谓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是也。次则云门三句一字关也。沩仰圆相。本于此也。法眼谈教义于六相之外。曹洞分回互于黑白之交。只一○中。五宗具矣。其余傍出道理极。则教家玄妙渊微。莫不悉备。故七佛各以一偈摄之。毗婆尸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 空无所住。盖以身有相而无相。直截痛快。临济宗也。中间微露其旨。云门宗也。无相中受圆相。之谓沩仰宗也。身无相六相义。之谓法眼宗也。身兼无相。曹洞五位之旨也。其余六佛。及四七诸祖。莫不同此矣。但未明言显示耳。至 般若多罗谶曰。二株嫩桂久昌昌。此钳记五宗之分。从二家始矣。故有南岳青原。为五宗之源也。又曰。震旦难阔无别路。要使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 僧。此记当有马姓者。出于十邡。为二株之正宗。脚下当出四宗。而惟临济一宗。为正的也。及初祖至金陵。武帝问。造寺度僧有功德否。祖曰。实无功德。此临济直截语也。云门法眼沩仰。何所不具。帝问。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岂非曹洞语乎。至二祖。有居士请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一将罪来。一忏罪竟。临济云门宗也。问答历然。沩仰法眼曹洞宗也。沙弥问三祖。乞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此非临济云门宗乎。栽松道者问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迟汝。此语全看。则临济云门。细开阖之。则诸宗悉具矣。五祖接卢能。以杖击碓三下。非临济张本乎。六祖问南岳曰。何处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与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有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观让公说似一物即不中语。此临济宗而亦云门之旨也。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宁非沩仰法眼宗旨乎。盖四宗之源。发于此也。马驹之谶。定于此矣。及向马师磨砖。马问磨砖作么。曰作镜。曰磨砖岂得作镜。曰坐禅岂得成佛。只此一句。临济宗旨大振矣。云门亦具焉。及问如何即是。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则沩仰法眼始于此。马祖曰。藏头白海头黑。日面佛月面佛。有时喝。有时打。此临济宗也。僧参次。师画一圆相云。入也打。不入也打。僧才入。师便打。僧云。和尚打某甲不得。师靠柱杖休去。只此一则。便四宗齐收也。震声一喝于百丈挂拂之后。三日耳聋于黄檗吐舌之前。三顿痛棒。大树荫天。临济一宗。岧然五宗之顶。从威音至此。而乳中醍醐。精极妙极。马驹踏杀天下人钟意不在是乎。是知大愚肋下三拳。密阖显开。横分竖结。踏四家而独步。出三句以咸罗。四料简。尽人境法以褫其大纲。三玄要。卷 生死关而归于顶。独道法细分。始能事事心佛。二三同一。方可句句断玄。影草动。则主在我而验人。金刚提。则力在腕而破物。师踞有地。浮泛者未识来由。喝本无从。认真者定迷落处。两堂一喝。陆逊迷八阵之图。两处让宾。诸葛有隐蓬之策。二禅客宾主。成于升座。四宾主机用。毒于胶盆。或学人先喝以挑锋。须防伏卒。或知识随夺而掠阵。贵设陷坑。或夫唱而妇随。或分疆而裂土。相共一场懡[怡-台+罗]。放收两换交加。囊沙减灶。各顾成功。自缚诈降。独施冷刺。呢呢喁喁而隐虿。轰轰雳雳而濡尾。用镆鎁于太平之后。提祖印于未定之天。举头天外。谁是其人。挂镜当轩。岂容 魔异。待心死而伏诛。须切用前之照。先擒下而去续。略挑用后之灯。济船筏于黑风鬼国之间。开晴霁于碧浪通歌之外。头头为求格外。着着要了机先。了法者尽法而无民。亡人者随人而施药。抚猊弦而绝众声。滴狮乳而迸驴酪。从遮里过得。向随处安闲。行云行雨。不湿仙衣。驱电驱雷。岂关天怒。兴化得于脱下衲衣之一顿。向古庙里藏身。致使克宾于棒了处。更罚钱出院。南院拈出啐啄同时。失之便打。终令那僧于棒折处。见灯影里行。风穴从守廓处。入玄要法门。便于南院处。宾主历然。识破诈道不饥。领棒下无师之旨。法华于古路上不堕悄然。向白兆处。草贼大败。好手不肯张名。见太平斩痴之略。汾州见象王行处绝狐踪。遂到放身命处。石霜从掩口知道出常情。解道荒草里行。杨岐截路打慈明。知是般事便休。辞云竟入乱峰深处。既向两喝后礼拜。复于担荷处便行。会老失笑惊白云。会得个中便了放手。扑到万仞崖底。有时掷下柱杖。有时放过一着。五祖演不会兴化古庙里话。会白云一叱。便解转磨。既得出身白汗。广展下载清风。昭觉勤尽五祖机用边事。由演师不肯。及再领柏子。复证鸡鸣。虽会一串穿却。还合顶[宁*页]添眼。虎丘隆至见不及处举拳。解道竹密不妨流水过。终成睡虎。应庵华举放泥盘处大笑。解道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方见真狮。华藏杰以拄杖两卓一抛道。三十年后。已全面目。破庵先于不心不佛物处。将拄杖一卓。略见一斑。无准范道。三人证龟成鳖。真不欠少。雪嵓钦道。三拳三拜是同许会三玄。高峰妙以龙头蛇尾。辊作一团。中峰本于脱衣一顿。许你半个。千嵓长见鼠食猫饭。碗破矣而碎甓。万峰蔚见净瓶踢倒。钝汉已而三十。宝藏持承三要印来。爪牙不少。东明旵赖重新悟来。到底无遗。宝峰瑄语若流云。出身有路。天奇瑞当宾不让。去有来由。无闻聪深水里出头。石中迸火。笑岩宝操履中兼用。水里有龙。幻有传一点灯花。虚空爆破。金粟悟一棒到底。不管主宾。三峰藏挽临济七百年之大法。头尾宛然。水云中飞腾隐显。何处摸索。

两脉合宗其来有据

临济一宗。至汾阳慈明。而益大起。明出杨岐。自虎丘臻雪岩高峰千岩万峰。以及笑岩之后。法道复当再振。已正叙其脉矣。其于石霜之下。出有匾头道人黄龙南公者。初未悟时。因云峰悦所激。指见慈明。明问台山婆子话。不能答。明诟骂不已。师曰。骂岂慈悲法施耶。明曰。汝作骂会那。师乃悟旨。其下有宝峰真净克文禅师。往见黄龙。不契。至香城。见顺和尚。顺问。甚处来。曰黄龙来。曰黄龙有何言句。曰黄龙近日。州府委请黄檗长老。龙垂语曰。钟楼上念赞。床脚下种菜有人下得语契。便往住持。时胜上座云。猛虎当路坐。龙遂令去住黄檗。顺不觉云。胜首座只下得一转语。便得黄檗住。佛法未梦见在。师言下大悟黄龙用处。座下有清凉慧洪觉范禅师者。文每为举玄沙未彻之语。发其疑。凡有所对。文曰。你又说道理耶。一日顿脱所疑。述偈曰。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叵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漉鱼鰕。真净见而为之助喜。吾尝参三玄之旨。有深得。欲求决诸方。而难其人。忽见师着临济宗旨。及智证传之临济两堂首座同喝语。今古心心。如觌面相印。复检其法嗣。未有续之者。因愿遥嗣其宗旨。而现在法脉。则传笑岩之后焉。盖不敢负高峰语录之发起也。因叙临济正脉。而专志于此。

云门宗

自威音一字金圈抛出。从七佛诸偈锦字文回。六祖传来一个钵盂。囫囵咬嚼不得。马师之后。这个眼目。浅草易为长芦。天王惠饼。崇信檠茶。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德山吹灭纸烛于龙潭。正是截流。雪峰胸襟流出于岩头。岂非函盖。所以韶阳霎时折足于睦州门缝里。温研积稔于雪峰堂奥中。便道。三斤麻。一疋布。撺鳖鼻于南山。脱铁枷于老汉。烛露确师而咄嗟。须弥胡饼而恰好。诸佛出身处。东山水上行。透法身之句。北斗里藏身。钵里饭。桶里水。三昧尘尘。南山云。北山雨。佛交露柱。将三门来灯上。放糊饼作馒头。晋锋八博咄□中眉。故有红旗闪烁之品题。此云门一派。所由出也。

沩仰宗

一星火爆于无有双关之表。三撼门扇于昧落两头之间。沩山僧水牯牛。腰下看取。东平镜沩山镜。手中扑破。所以凡圣两忘。见履兼尽。用处则单刀直入。思无则灵焰何穷。插锹拔锹。垂脚结脚。平目仰视于收放。不独一二二三。而剑刃惟单。两口无舌。九十六相云兴。父子合宗。沩仰一枝乔出。

法眼宗

七佛偈意。全是修多罗了义语。而俨然独露临济云门沩仰等旨。惟曹洞回互。则不待拈提。而自着焉。故知法眼一家。全是教家极则。一代旹教之真月也。达磨传来。若觅心不可得。明镜亦非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等语。至于天王。闻马祖言。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言下便悟。龙潭闻天王言。汝檠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王曰。见则便见。拟思即差。师曰。如何保任。王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德山曰。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此便是法眼张本也。雪峰于岩头处。悟得个他日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自然盖天盖地。遂有玄沙。从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沙问地藏曰。 三界惟心。汝作么生会。藏指椅子曰。和尚唤这个作什么。沙曰椅子。藏曰。和尚不会三界惟心。沙曰。我唤这个作竹木。汝唤作什么。藏曰。桂琛亦唤作竹木。沙曰。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藏自尔加励。及悟后住地藏。问法眼曰。作么生是行脚事。眼曰不知。曰不知最亲切。又论肇论。至天地与我同根处。藏曰。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眼曰别。藏竖二指。眼曰同。藏又竖二指。便起去。藏又问。上座寻常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乃指庭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在心外。眼曰心内。藏曰。行脚人着甚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眼窘求住。藏曰。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法眼于是大悟。所以道。会得声色问处。透声色也不难。识得凳子来由。周匝有余都了。慧超咨和尚。如何是佛。曰汝是慧超。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云是曹源一滴水。正是山河在我眼里。自己只在目前。鸟啼花落水茫茫。月白风清山楚楚。说甚惟心惟识。岂关句里言前。六相义。金络索。挂来四法界玉。连环抛出。总是弄猢狲圈子。祭鬼神茶饭。何用将心凑泊。头头钉钉胶粘。不如信手拈来。处处箭锋相拄。以致永明博综于宗镜。座主仿佛于言诠。此祖宗妙极而流弊痛挽之。惟望后人之实证也。

曹洞宗

威而音。音而威者。○五位前后事也。五位无位而位者也。威音已前。空劫也。威音至此。今时也。今时无空劫。则非今。空劫非今时。即非古。今古一○。其为偏乎正乎。正之偏乎。偏之正乎。偏正兼至乎。正偏兼到乎。吾不知而知。知而邈然于威音之先矣。故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是也。七佛皆然矣。而 世尊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至临末稍头。伸出双趺。以示迦叶。一期大事。不过如此。(西天初祖)迦叶尊者。因外道问。如何是我我。者曰觅我者是汝我。外道曰。这个是我我。师我何在者。曰汝问我觅。(二祖)阿难偈曰。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三祖)商那曰。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四祖)优波鞠多。(五祖名提多迦)香众来求出家。多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鞠乃度之。香众后有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六祖)弥遮迦。见一人手执酒器。逆而问曰。师何方来。欲往何所。祖曰。从自心来。欲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曰触器而负净者。曰师识我否。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七祖婆须密。因论义。谓(八祖)佛陀难提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九祖)伏驮密多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及谓香盖子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十祖)胁尊者问(十一祖)富那夜奢曰。汝从何来。曰我心非往。曰汝何处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诸佛亦然。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十二祖)马鸣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富那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马鸣谓(十三祖)迦毗摩罗曰。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迦毗谓(十四祖)龙树曰。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龙树于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惟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辩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言讫。轮相即灭。复居本位。(十五祖)迦那提婆。因外道论义。外曰。我欲得佛。提曰。我灼然得佛。外曰。汝不合得。提曰。元道我得。汝实不得。外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提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我无我我。故自当得。(十六祖)罗[目*(危-(夗-夕)+夫)]罗多答(十七祖)僧迦难提偈曰。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闻风铃鸣。问(十八祖)伽耶舍多曰。铃鸣耶。风鸣耶。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曰俱寂静故。多入(十九祖)鸠摩罗多舍。鸠问。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鸠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鸠云。此舍无人。祖云。答无者谁。鸠遂开门。鸠摩罗多谓(二十祖)阇夜多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从识起。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静。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幻梦。阇夜多谓(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弟子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此兼叶之旨也。婆修盘头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二十二祖)摩拿罗曰。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二十三祖)鹤勒那因。(二十四祖)师子问。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师子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付法(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密多谓(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般若多罗付(东土)初祖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二祖)神光问此土初祖曰。我心未安。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吾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曰与汝安心竟。(僧灿)三祖忏罪亦同。(道信)四祖逢一小儿。问子何姓。曰姓即有。不是常姓。曰汝无姓耶。曰性空故无。度为(弘忍)五祖。五祖欲付法。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六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青原参六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石头希迁。初参青原。原问。子何方来。曰曹溪。曰将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曰若恁么。用到曹溪作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原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识得。原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石头着参同契。以明暗回互。悬起曹洞宗旨。有所来矣。药山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汝在这里作么。曰一物也不为。曰恁么则闲坐也。曰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什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师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札不入。师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云岩昙晟禅师。于药山悟后。煎茶次。道吾问。煎与阿谁。师曰。有一人要。曰何不教伊自煎。师曰。幸有某甲在。上堂曰。有个人家儿子。问着无有道不得底。洞山出问。他屋里有多少典籍。师曰。一字也无。曰争得恁么多知。曰日夜不曾眠。洞山于无眼耳鼻舌身意。不觉扪面。问师。既闻水鸟树林念佛。猛省无情说法。邈师真于良久。睹渠面于水中。跌倒幻人。拾起缚草。向泠路上热闹。于炉炭里凝水。藏身无影。只见其声。全体现前。不逢其面。毒龙蟠处水偏清。顽石堆头云欲起。银碗盛雪。冰花与火焰齐辉。挟后位而攒踊。黑夜乌鸡。舜惹与虚空都碎。带共功而不断。五子同归一父。那知祖业之崇。四臣咸戴一君。岂谓上皇之治。五位分而尽了不了。薪火既灭。世界方炎。一位圆而无圆之圆。花木摧残。阳春常满。见消行起。行灭道亡。睡中开眼吃茶。饭后洗盂就坐。铁脊梁竖处。眬眬似梦。犀角枕倒来。漠漠无天。闹市里水流花落。事忙中马去牛来。既分和叶于君臣。当辨贱贵于王子。贱分外绍。贵从内绍。未识极头。进于极头。门内人趋向里头事。是朝生之臣种归王。既识极头。担荷极头。里头人不担屋里事。是诞生之王种忘父。忘父者。食父而灭祖。故曰内生。无家者闭宫而令行。故曰化生。末生未知两绍。真王不类五儿。贵贱俱消。浅深不立。石霜九峰舌结。章师悟老技穷。相续大难。岂容付授。悲末世一悟便了之魔人。故曰人多干慧。示将来三漏须尽之法网。当知悟余浊智。机不离位。好女不着嫁时衣。见处偏枯。盲儿不放双拄杖。究妙失宗。休坐法机。昧终始。要通宗。透此者。不是干萝卜头。知此者犹坐水屙漉地。金针双锁。鸳鸯交颈分飞。谁云玄路。金锁玄路。藤树合枝并起。岂曰鸟道。直须事理不涉。电火难追。展手不如吐舌。一老一不老。半肯半不肯。击首谁能应尾。所以曹山触毒。三堕浪分。沩山水牯牛。水牯牛沩山。奈何不得是国王水草。非国王水草。随纳非污。扑破钵盂。不独五马不嘶。抑且一牛不饮。颓然方丈。不特阇黎不知。抑且侍者不管。闭眼伸出被底里指头。谁云师子看山。踏断脚头边鞋鼻。不道死蛇。故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恁么。切忌未生时。黑漆地履践。当问景欣垂衣裳致治。不知尧舜柰何者。未睹影而传宝镜。才入室而伏绳床。评唱繁兴首帕遍布。此法道之可悲也痛。为其宗者。务使亲到可耳。

总结

得心于自。得法于师。师有人法之分。心有本别之异。根本智者。自悟彻头彻尾者是。差别智者。自悟之后。曲尽师法。以透无量法门者是。良以师必因人。人贵法妙。分宗列派。毫发不爽。故传法之源流。非独以人为源流也。所以六祖一华而出二枝。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是也。让出四叶。自马祖道一。一出百丈怀海。海出黄檗希运。运出临济义玄。一也。百丈出沩山灵佑。佑出仰山慧寂。二也。自马祖出天王道悟。悟出龙潭崇信。信出德山宣鉴。鉴出雪峰义存。存出云门文偃。三也。雪峰出玄沙师备。备出地藏桂琛。琛出法眼文益。此马祖一枝之四叶也。青原一枝出一叶。自石头希迁。迁出药山惟俨。俨出云嵓昙晟。晟出洞山良价。价出曹山本寂。此青原一枝之一叶也。大矣哉。威音王已前无物也。威音王已后无物也。无物之物。不可以言到心师也。其○也。弹丸迸出。透顶处。忤逆闻雷。迅电突来过眼时。红旗闪烁。裂作两开。而火见处处。断碑横古路。控成双结。而中虚远远。驰书不到家。不知自己为何物。谩道三界为惟心。滴水答曹源滴水。慧超原汝是慧超。分明打劫就窠。争柰巡人犯夜。罗五家之四面。突临济之正宗。所以从威音一点辟开。至临济一囊收纳。云门本出睦州于黄檗。岂外滹沱。沩仰自续风穴于首山。还归慧照。曹洞到浮山而率宾归王。法眼虽入教而难逃至化。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临济儿孙既专大任。敢负前宗。一悟便了而无余。是增慢者。一槌便就而莫勤。是浅丈夫。当知大器晚成。切莫半途而废。师承在宗旨。不在名字。源流证悟。尽差别焉。可根本坐定。痛快者翻成跋扈。廉纤者到底缠绵。缠绵尚有脱时。跋扈终成异路。殷勤至再。叮嘱万千。幸勿扫宗旨以藏拙。正当究宗旨而竭情。情竭细除。人忘法灭。方可为人师表。绍佛先宗。善自护持。无令断绝。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X65n1279 五宗原 (一卷附济宗颂语) 【明 法藏著】第二部分
卍新纂续藏经 No. 1279 五宗原

明 法藏着

1卷





传衣法注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鹤勒那尊者谓师子尊者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祖说偈已。以僧伽黎密付之。至达磨大师。谓可大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我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我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阂。至我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我本来兹土。传法救群迷。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六祖因五祖击碓。夜入祖室。五祖以袈裟围祖。不令人见。以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我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六祖问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于密)注曰。多子塔前传法者。悬记此法祖脉佛脉两无断绝之时也。世尊与迦叶分座者。示祖佛位同。佛在世即佛授法于祖。佛灭度即祖授法于佛。指佛以法身为重也。僧伽黎围之以授法者。正法以衣相密为心印也。凡有难及难信处。即衣法同传也。正法眼藏者。师师相传之法眼也。不言 涅槃心者。以人人自悟之心。各各固有。只在正法眼藏印定。以为师法也。敕阿难副贰者。言展转承化而代不乏人也。偈言法本法无法四句者。指伽黎而授其法相之义也。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慈氏佛者。示前以法正授于祖。兹以法一付于佛。意后佛当亲授祖法。而后化行也。达磨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者。正以宗旨在衣上。以印所传契证之自心也。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示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者。盖以人但信有自悟之门。更不信师法。有忘悟了心之妙。故用衣以表明。令人悟之。又悟以尽差别智也。差别尽而根本之惑始尽矣。至我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者。盖悟心得法者多。悟必尽法而后已。不待一一以衣表示也。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者。言自悟者。单明心道。若无法曲尽差别智故。不能行也。说理者多通理者少者。言说理者。乃不悟心。而但传法者也。通理者。自心宗旨两得证悟者也。此叮咛得心必得法而后能行。得法必得心而后实证。二者不可缺一。故当以法潜符密证也。潜符密证千万有余者。言世尊于多子塔前付嘱。无令断绝。定当心法不断。故千万有余也。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者。言人不论根器上下。但不悟耳。若示之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本得之心。与法符契。即与祖佛不二也。传法度群迷者。言传者法。不言有悟可传人也。五祖以袈裟围六祖不令人见而传法者。正是多子塔前故事。至六祖后。人皆知信此实相无相之法相也。皆言表信而用衣。正重信有宗旨耳。呜呼宗旨其可不信乎。宗旨而不信。更用佛祖相传为哉。更用源流名字为哉。故五宗恐其法灭也。显言宗旨以付授。付授之久。因不悟心者。认有法可传。而学法不参心也。故后之悟心豪杰。欲抹杀宗旨。单存悟见也。此心法不同各偏之獘耳。兹直注佛祖相传之心法。以示心法同传之旨。愿后人信之。则多子之谶不诬。而千万有余之言始实矣。若必重自悟。而抹杀相传之法。必非悟心之士也。何以故。以其见有法故。见有法即与自心违故。既悟见有法。则所悟之心亦伪故。呜呼自心师法。不可动着。动着则入地狱如箭射。

五宗原
No. 1279-B 济宗颂语(附)

万峰法藏着

学人上履阅

余自力参于折竹声中。得个前后际断。顿见青州衫意旨。便能棒棒见血。箭箭中的。复参睡中主。了得高峰枕落。雪嵓古柏。千古同心。因知道无终穷。力参不已。闭关日夕究其不可究处。所以深入济上堂奥。旁及四家。兼之旁出诸禅。得大慧所谓禅备众体之妙。其三玄三要。四宾主等。大法小法。都从达磨密授二祖之七佛偈。西天四七传心法要。授受至于六祖。而出南岳青原。两家大振。所以有百丈再参马祖因缘。尽以从上诸法。做出面目。百丈以三日耳聋。传之黄檗。黄檗以三顿棒。传之临济。济恐宗旨太密。传久失真。而变为一橛头粗恶浅小之禅。单可自了。不能为人。故与普化克符等。建立宗旨名相。千变万化。收归两堂一喝。分为宾主。以授三圣大觉。三圣大觉约示而广演。互相激扬。以授兴化。祖佛之法。至化而曲尽其妙。不可胜言矣。其时鹿门等。承虚接响。几丧宗旨。幸有守廓。为发明之。斯道赖以不泯。继之。兜率闻于清素。觉范得于归宗。深虑远传。各为阐发。临济一脉。七佛诸偈。具在典章。政所谓文献若足。吾能征矣。后世以高峰中峰之下。屡遭世乱。其间诸家传法弟子。给侍不久。宗旨渐疏。迄我明初。几希残烬。至于关岭。而及笑岩。其徒广通公者。自因不识正宗。妄以蠡测。乃序笑岩集。遂云。曹溪之下。厥旁岐纵横肆出。厥奇名异相。涯岸各封。以罗天下学者。因诬其师。为削去临济。不欲承嗣。将调截枝溯流。以复本原。另出名目曰。曹溪正脉。其说一唱。人人喜于省力易了。遂使比年已来。天下称善知识者。竞以抹杀宗旨为真悟。致令无赖之徒。无所关制。妄以鸡鸣狗盗为习。称王称霸。无从勘验。诚久假而不归矣。呜呼临济果为旁岐乎。宗旨果为奇名异相之纵横肆出乎。其法果为罗笼天下而设乎。入其法者。果若密室传授之伪异乎。曹溪之下。南岳青原五家宗旨。果皆旁出。而纷纭妄号正宗者乎。此何异于圭峰数南岳为泛徒者哉。后世岂无明眼者笑斥耶。宁不闻笑岩上堂举世尊升座公案。时有僧出作礼。劈脊便打云。多口作么。僧云。某甲一言也未。何为多口。岩复打云。再犯不容。翌日上堂云。昨举公案未圆。未能解得诸人惑。未能与世尊把臂共行。何谓。若是知音作者。才恁么。便不恁么。然后没交涉。直教两头撒开。中间放下。自然活卓卓底。随处作主。如水投水。似空合空。佛祖不能知。鬼神莫能测。又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岩云。一文钱。一个烧饼。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云吃在肚里了。时下饱欣欣。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云你无一文钱。只得甘受饿。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云云门饼金牛饭。空腹而来饱腹归。此岂不是笑岩之济宗乎。终日闻笑岩语。见笑岩录。乃立妄论以诬笑岩。为见外临济。不亦过且谬乎。岂不闻爱礼存羊之论。毋令断绝之教乎。兹幸 金粟一枝。仍用黄檗三顿痛棒示人。而三玄宾主。固在也。不肖勉为承嗣。力唱此宗。为万世不易之定衡。奈何一唱而和寡。未能恢弘畅达。以救临济法灭之虞。敬原五宗。而复以马祖一脉的传公案。细细颂出。手授二三子之自悟自入者。互相激扬。务使此宗再起。毋令断绝。以报佛恩。若曰。达磨西来。本无一字。而复添此叨叨者耶。将应之曰。七佛偈并诸谶语。子将以为文字乎。乃俟其开口便掌。以绝夫后世野狐之种云。

举百丈再参马祖。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丈直得三日耳聋。未几住大雄山。以所处岩峦峻极。故号百丈。四方学者麇至。一日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黄檗闻举不觉吐舌。丈曰。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丧我儿孙。丈曰。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檗便礼拜。又仰山云。此是显大机大用。且道。如何是大机之用 着语云 鞍前电闪。马后雷轰 又云。行了春风有夏雨。

颂云。

尽道英雄志可伸。长驱席卷见精神。胡芦谷断撩天火。一马为龙得几人。

如何是大机大用 着语云 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颂云。

放去收来任自由。突然翻转尾和头。曾经三峡瞿塘险。跨灶馨儿也大愁。

既有大机之用。则如何是大用之机 着语云不因渔父引。争得见波涛。

颂云。

钵下袈裟窟里身。英雄当日逞将军。蒙山去后南宗振。避石犹传万古勋。

如何是大底道理 着语云 硕果不食。

颂云。

断水穷山不惮烦。桃花流尽见仙源。自从一落渔人眼。世上相传有浪言。

马祖而下。早有宾主句矣。其源盖出于再参公案中。且道如何是百丈再参之宾中主 着语云 周郎功就。汉有荆州。

颂云。

早施约法次关中。示玦烹翁霸正雄。子夜楚歌虞帐冷。千秋无面见江东。

如何是主中宾 着语云 夏至前头隔夜定。

颂云。

东阶先揖致殷勤。北面擎觞礼让频。去尽骄淫见真寔。从来入圣本于仁。

如何是主中主 着语云 雨过旱雷轰。

颂云。

何处声榔击破秋。掉翻轻艓掷鱼钩。夜蟾不识湖深冷。沉到龙窝极底头。

主中主从那里得来 着语云 饶人多主顾。

颂云。

颓然阃外付将军。开国成家岂别人。不是垂衣拱手贵。万邦何以致来宾。

举兴化在三圣为首座。常曰。我向南方行脚一遭。拄杖头。不曾拨着一个会佛法底人。圣云。具个什么眼。便恁么道。化便喝。圣云。须是你始得 着语云 冷光微露。毒杀热谩。

颂云。

全提劫外过春风。才见花开雨湿丛。纵使青皇未零乱。已看满地是残红。

兴化到大觉。觉问。我闻你道向南方行脚一遭。拄杖头不曾拨着一个会佛法底人。你凭个什么道理与么道。化便喝。觉便打。化又喝。觉又打。明日相逢。觉云。我昨日疑你遮两喝。化又喝。觉又打。化再喝。觉亦打 着语云 何劳再勘。

颂云。

一回雨过一回香。转见花深夏日长。燕子尚疑春富贵。喃喃犹自语高梁。

化云。某甲于三圣师兄处。学得个宾主句。总被师兄折倒了也。愿与某甲个安乐法门。觉曰。遮瞎汉。来遮里纳败阙。脱下衲衣。痛与一顿 着语云 若不脱下。争得见骨 化于言下。荐得临济先师于黄檗处吃捧底道理。且道。如何是三度痛棒底道理 着语云 彩云归尽月当空。

颂云。

洗尽胭脂素体香。多知嫂嘱细姑娘。翻思父母当年事。恩大难酬只自伤。

举守廓侍者到华严。值严上堂曰。大众。今日若是临济德山高亭大愚鸟窠船子儿孙。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华严与汝证据。廓出礼拜。起便喝。严亦喝。廓又喝。严亦喝。廓礼拜起曰。大众看遮老汉一场败阙。又喝一喝。拍手归众。且道。华严败阙。在什么处 着语云 既无推让之德。那复见义不为。

颂云。

东和北拒策应高。前失吞吴后栋挠。八阵至今腾怨气。数堆顽石怒江涛。

守廓到鹿门。见楚和尚。与僧话次。门问楚曰。你终日披披搭搭作么。楚曰。和尚见某甲披披搭搭那。门便喝。楚亦喝。各休去。廓曰。你看遮两个瞎汉。随后便喝 着语云 向遮里入 门归方丈。请廓问云。老僧适来。与楚阇梨。宾主相见。甚处败阙。廓曰。转见病深。门曰。老僧自兴化来。便会也。廓曰。和尚到兴化时。某甲为侍者。记得与么时语。门云。请举看。廓遂举。兴化问和尚。甚处来。尚云。五台来。化云。还见文殊么。尚便喝。化云。我问你还见文殊么。又恶发作么。尚又喝。化不语 着语云 从三圣处学得来 和尚作礼。至明日教某甲唤和尚。和尚早去也。化上堂云。你看遮个僧担条断贯索。向南方去也。已后也道。见兴化来 着语云 人去歌援瑟 廓云。今日公案。恰似与么时底。门云。兴化当时。为甚无语 着语云 好个疑团 廓曰。见和尚不会宾主句。所以不语 着语云 拖却长裙作老婆 及欲唤和尚持论。和尚已去也。门特煎茶。告众曰。参学龙象。直须子细云云。且道如何是断贯索 着语云 只嫌自己麻绳短。莫怨他家井底深。

颂云。

逢师两喝硬如雷。谁料殷勤为汝悲。纵使再三千百喝。一条断索系头回。

如何是会宾主处 着语云 何不转身看。

颂云。

轻轻拨着万斤锤。脑后潜过梦里雷。三圣家风千古秘。几人真到玉山颓。

举临济儿孙。从五祖与佛鉴。鉴与妙喜。递代俱以沩山安。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呵呵大笑归方丈公案。为最后事。圆悟曰。相随来也。且道。如何是相随来也的道理 着语云 倒翻筋斗抱球儿。

颂云。

踏转双轮驾白牛。四衢风气肃三秋。笑归方丈还钱去。明月团团岭上头。

又为道吾。捺倒烂泥里。有判者云。也只是馆驿里。撮马粪汉。且道。如何是马粪 着语云 青蝇不附骥尾。

颂云。

夜追鞭影过桥东。踏着深春柳下风。欲理羁缰向人道。乱丝空把月明中。

举圆悟问大慧云。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如何第一句。慧云。此是第二句。且道。如何是虎头虎尾。如何是踞收。如何是第一句下明宗旨着语云 藏六断蛇。

颂云。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举五祖演云。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只有尾巴过不得。如何是四蹄。如何是尾巴。如何是过不得 着语云 好肉爬疮痛不彻。

颂云。

十指为拳劈面槌。西风飒飒起春雷。霜前雪后分明事。谁道一阳冬至回。

济宗颂语(终)

(万峰学人严拱。法名上履。捐赀刻五宗原。暨济宗颂语全卷。伏愿了知宗旨。证入真乘。更愿得见得闻同参同荐者。 旹大明崇祯龙飞元年岁次戊辰四月佛诞日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X63n1255 禅家龟鉴 (一卷) 【朝鲜 退隐述】 第一部分
卍新纂续藏经 No. 1255 禅家龟鉴

朝鲜 退隐述

1卷

禅家龟鉴
曹溪 退隐 述
有一物于此。从本以来昭昭灵灵。不曾生不曾灭。名不得状不得。

一物者何物。古人颂云。古 佛未生前。凝然一相圆。释迦犹未会。迦叶岂能传。此一物之所以不曾生不曾灭。名不得状不得也。六祖告众云。吾有一物无名无字。诸人还识否。神会禅师即出曰。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此所以为六祖之孽子也。怀让禅师自嵩山来。六祖问曰。什么物。伊么来。师罔措。至八年方自肯曰。说似一物即不中。此所以为六祖之嫡子也。 三教圣人从此句出。谁是举者。惜取眉毛。

佛祖出世。无风起浪。

佛祖者 世尊.迦叶也。出世者大悲为体度 众生也。然以一物观之。则人人面目本来圆成。岂假他人添脂着粉也。此出世之所以起波浪也。虚 空藏经云。文字是 魔业。名相是魔业。至于佛语亦是魔业。是此意也。此直举本分。佛祖无功能。 乾坤失色。日月无光。

然法有多义。人有多机。不妨施设。

法者一物也。人者众生也。法有不变随缘之义。人有顿悟渐修之机。故不妨文字语言之施设也。此所谓官不容针私通车马者也。众生虽曰圆成。生无慧目甘受轮转。故若非出世之金[鏼-朿+((ㄇ@人)/比)]。谁刮无明之厚膜也。至于越苦海而登乐岸者。皆由大悲之恩也。然则恒沙身命难报万一也。此广举新熏感佛祖深恩。 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强立种种名字。或心或佛或众生。不可守名而生解。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一物上强立三名字者。教之不得已也。不可守名生解者。亦禅之不得已也。一抬一搦旋立旋破。皆法王法令之自在者也。此结上起下。论佛祖事体各别。 久旱逢佳雨。他乡见故人。

世尊三处传心者为禅旨。一代所说者为教门。故曰禅是佛心。教是佛语。

三处者。多子塔前分半座一也。灵山会上举拈花二也。双树下椁示双趺三也。所谓迦叶别传禅灯者此也。一代者四十九年间所说五教也。人天教一也。 小乘教二也。 大乘教三也。顿教四也。圆教五也。所谓阿难流通教海者此也。然则禅教之源者世尊也。禅教之派者迦叶.阿难也。以无言至于无言者禅也。以有言至于无言者教也。乃至心是禅法也。语是教法也。则法虽一味。见解则天地悬隔。此辨禅教二途。 不得放过。草里横身。

是故若人失之于口。则拈花微笑皆是教迹。得之于心。则世间粗言细语皆是教外别传禅旨。

法无名故言不及也。法无相故心不及也。拟之于口者失本心王也。失本心王则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尽落陈言。终是无物也。得之于心者非但炫谈善说法要。至于燕语深谈实相也。是故宝积禅师闻哭声踊悦身心。宝寿禅师见诤拳开豁面目者以此也。此明禅教深浅。 明珠在手。弄去弄来。

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绝虑忘缘者得之于心也。所谓闲道人也。于戏其为人也。本来无缘本来无事。饥来即食困来即眠。绿水青山任意逍遥。渔村酒肆自在安眠。年代甲子总不知。春来依旧草自青。此别欲一念回光者。 将谓无人。赖有一个。

教门惟传一心法。禅门惟传见性法。

心如镜之体。性如镜之光。性自清净。即时割然还得本心。此秘重得意一念。 重重山与水。清白旧家风。

评曰。心有二种。一本源心。二无明取相心也。性有二种。一本法性。二性相相对性也。故禅教者同迷守名生解。或以浅为深。或以深为浅。遂为观行大病。故于此辨之。

然诸佛说经。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祖师示句。迹绝于意地。理显于心源。

诸佛为万代依凭。故理须委示。祖师在即时度脱。故意使玄通。迹。祖师言迹也。意。学者意地也。 胡乱指注。臂不外曲。

诸佛说弓。祖师说弦。佛说无碍之法方皈一味。拂此一味之迹。方现祖师所示一心。故云庭前柏树子话。龙藏所未有底。

说弓曲也。说弦直也。龙藏龙宫之藏经也。 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答云庭前柏树子。此所谓格外禅旨也。 鱼行水浊。鸟飞毛落。

故学者先以如实言教委辨不变随缘二义。是自心之性相。顿悟渐修两门是自行之始终。然后放下教义。但将自心现前一念参详禅旨。则必有所得。所谓出身活路。

上根大智不在此限。中下根者不可躐等也。教义者不变随缘。顿悟渐修有先有后。禅法者一念中不变随缘。性相体用元是一时。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宗师据法离言直指。一念见性成佛耳。放下教义者以此。 明历历时云藏深谷。深密密处日照晴空。

大抵学者须参活句莫参死句。

活句下荐得堪与佛祖为师。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此下特举活句使自悟入。 要见临济。须是铁汉。

评曰。话头有句意二门。参句者径截门活句也。没心路没语路无摸[打-丁+索]故也。参意者圆顿门死句也。有理路有语路有闻解思相故也。

凡本参公案上切心做工夫。如鸡抱卵。如猫捕鼠。如饥思食。如渴思水。如儿忆母。必有透彻之期。

祖师公案有一千七百则。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屎橛之流也。鸡之抱卵。暖气相续也。猫之捕鼠。心眼不动也。至于饥思食渴思水儿忆母。皆出于真心。非做作底心。故云切也。参禅无此切心。能透彻者无有是处。

参禅须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愤志。三有大疑情。苟阙其一。如折足之鼎。终成废器。

佛云。成佛者信为根本。永嘉云。修道者先须立志。蒙山云。参禅者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又云。大疑之下必有大悟。

日用应缘处只举狗子无佛性话。举来举去疑来疑去。觉得没理路没义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亦是成佛作祖底基本也。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宗门之一关。亦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亦是诸佛面目。亦是诸祖骨髓也。须透得此关。然后佛祖可期也。古人颂云。赵州露刃剑。寒霜光焰焰。拟议问如何。分身作两段。

话头不得举起处承当。不得思量卜度。又不得将迷待悟就不可思量处思量。心无所之。如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又寻常计较安排底是识情。随 生死迁流底是识情。怕怖慞惶底是识情。今人不知是病。只管在里许头出头没。

话头有十种病。曰意根下卜度。曰扬眉瞬目处挆根。曰语路上作活计。曰文字中引证。曰举起处承当。曰飏在无事匣里。曰作有无会。曰作真无会。曰作道理会。曰将迷待悟也。离此十种病者。但举话时略抖擞精神。只疑是个什么。

此事如蚊子上铁牛。更不问如何若何。下嘴不得处弃命。一攒和身透入。

重结上意。使参活句者不得退屈。古云。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工夫如调弦之法。紧缓得其中。勤则近执着。忘则落无明。惶惶历历。密密绵绵。

弹琴者曰。缓急得中。然后清音普矣。工夫亦如此。急则动血囊。忘则入鬼窟。不徐不疾妙在其中。

工夫到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当此之时。 八万四千魔军在六根门头伺候随心生设。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魔者乐生死之鬼名也。八万四千魔军者乃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也。魔本无种。修行失念者遂派其源也。众生顺其境故顺之。道人逆其境故逆之。故云道高魔盛也。禅定中或见孝子而斫股。或见猪子而把鼻者。亦自心起见感此外魔也。心若不起。则种种伎俩翻为割水吹光也。古云。壁隙风动。心隙魔侵。

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或不起是烦恼魔。然我正法中本无如是事。

大抵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然魔境梦事何劳辨诘。

工夫若打成一片。则纵今生透不得。眼光落地之时。不为恶业所率。

业者无明也。禅者 般若也。明闇不相敌。理固然也。

大抵参禅者还知四恩深厚么。还知四大丑身念念衰朽么。还知人命在呼吸么。生来值遇佛祖么。及闻无上法生希有心么。不离僧堂守节么。不与邻单杂话么。切忌鼓扇是非么。话头十二时中明明不昧么。对人接话时无间断么。见闻觉知时打成一片么。返观自己捉败佛祖么。今生决定续佛慧命么。起坐便宜时还思地狱苦么。此一报身定脱 轮回么。当八风境心不动么。此是参禅人日用中点捡底道理。古人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四恩者。父母君师施主恩也。四大丑身者。父之精一滴母之血一滴者水大之湿也。精为骨血为皮者地大之坚也。精血一块不腐不烂者火大之暖也。鼻孔先成通出入息者风大之动也。阿难曰。欲气粗浊腥臊交遘此所以丑身也。念念衰朽者头上光阴刹那不停。面自皱而发自白。如云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此无常之体也。然无常之鬼以杀为戏。实念念可畏也。呼者出息之火也。吸者入息之风也。人命寄托只在出入息也。八风者。顺逆二境也。地狱苦者人间六十劫泥犁一昼夜。镬汤炉炭剑树刀山之苦。口不可形言也。人身难得甚于海中之针。境于此愍而警之。

评曰。上来法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聪明不能敌业。干慧未免苦轮。各须察念。勿以自谩。

学语之辈。说时似悟对境还迷。所谓言行相违者也。

此结上自谩之意。言行相违。虚实可辨。

若欲敌生死。须得这一念子爆地一破。方了得生死。

爆打破漆桶声。以打破漆桶然后生死可敌也。诸佛因地法行者只此而已。

然一念子爆地一破。然后须访明师决择正眼。

此事极不容易。须生惭愧始得。道如大海转入转深。慎勿得小为足。悟后若不见人。则醍醐上味翻成毒药。

古德云。只贵子眼正。不贵汝行履处。

昔仰山答沩山问云。 涅槃经四十卷总是魔说。此仰山之正眼也。仰山又问行履处。沩山答曰只贵子眼正。云此所以先开正眼而后说行履也。故云若欲修行先须顿悟。

愿诸道者深信自心。不自屈不自高。

此心平等本无凡圣。然约人有迷悟凡圣也。因师激发忽悟真我与佛无殊者顿也。此所以不自屈。如云本来无一物也。因悟断习转凡成圣者渐也。此所以不自高。如云时时勤拂拭也。屈者教学者病也。高者禅学者病也。教学者不信禅门有悟入之秘诀。深滞权教别执真妄。不修观行数佗珍宝。故自生退屈也。禅学者不信教门有修断之正路。染习虽起不生惭愧。果级虽初多有法慢。故发言过高也。是故得意修心者不自屈不自高也。

评曰。不自屈不自高者。略举初心。因该果海则虽信之一位也。广举 菩萨。果彻因源则五十五位也。

迷心修道但助无明。

悟若未彻。修岂称真哉。悟修之义。如膏明相赖目足相资。

修行之要。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病尽药除。还是本人。

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染污自性。求正法是邪。

舍者求者皆是染污也。

断烦恼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

断者能所也。不生者无能所也。

须虚怀自照。信一念缘起无生。

此单明性起。

谛观杀盗淫妄从一心上起。当处便寂。何须更断。

此双明性相。

经云。不起一念名为永断无明。又云念起即觉。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心为幻师也。身为幻城也。世界幻衣也。名相幻食也。至于起心动念言妄言真。无非幻也。又无始幻无明皆从觉心生。幻幻如空花。幻灭名不动。故梦疮求医者。寤来无方便。知幻者亦如是。

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死涅槃。如见空花起灭。

性本无生故无生涅也。空本无花故无起灭也。见生死者如见空花起也。见涅槃者如见空花灭也。然起本无起灭本无灭。于此二见不用窥诘。是故思益经云。诸佛出世非为度众生。只为度生死涅槃二见耳。

菩萨度众生入灭度。又实无众生得灭度。

菩萨只以念念为众生也。了念体空者度众生也。念既空寂者实无众生得灭度也。此上论信解。

理虽顿悟。事非顿除。

文殊达天真。普贤明缘起。解似电光。行同穷子。此下论修证。

带淫修禅如蒸沙作饭。带杀修禅如塞耳叫声。带偷修禅如漏卮求满。带妄修禅如刻粪为香。纵有多智皆成魔道。

此明修行轨则三无漏学也。小乘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然则法戒无身犯。心戒无思犯也。淫者断清净。杀者断慈悲。盗者断福德。妄者断真实也。能成智慧纵得六神通。如不断杀盗淫妄。则必落魔道永失菩提正路矣。此四戒百戒之根。故别明之使无思犯也。无忆曰戒。无念曰定。莫妄曰慧。又戒为捉贼。定为缚贼。慧为杀贼。又戒器完固。定水澄清。慧月方现。此三学者实为万法之源。故特明之使无诸漏也。 灵山会上岂有无行佛。少林门下岂有妄语祖。

无德之人不依佛戒不护三业。放逸懈怠轻慢佗人。轻量是非而为根本。

一破心戒百过俱生。

评曰。如此魔徒。末法炽盛恼乱正法。学者详之。

若不持戒。尚不得疥癞野干之身。况清净菩提果可冀乎。

重戒如佛佛常在焉。须草系鹅珠以为先导。

欲脱生死先断贪欲及诸爱渴。

爱为轮回之本。欲为受生之缘。佛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云。恩爱一缚着率人入罪门。渴者情爱之至切也。

无碍清净慧。皆因禅定生。

超凡入圣坐脱立亡者皆禅定之力也。故云欲求圣道离此无路。

心在定则能知世间生灭诸相。

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

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名无念。无念名解脱。

戒也定也慧也。举一具三。不是单相。

修道证灭是亦非真也。心法本寂乃真灭也。故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眼不自见。见眼者妄也。故妙首思量。净名杜默。此下散举细行。

贫人来乞随分施与。同体大悲是真布施。

自佗为一曰同体。空手来空手去。吾家活计。

有人来害。当自摄心勿生嗔恨。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烦恼虽无量。嗔慢为甚。涅槃云。涂割两无心。嗔如冷云中霹雳起火来。

若无忍行。万行不成。

行门虽无量。慈忍为根源。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

守本真心第一精进。

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故云莫妄想莫妄想。懈怠者常常望后。是自弃人也。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X63n1255 禅家龟鉴 (一卷) 【朝鲜 退隐述】 第二部分
卍新纂续藏经 No. 1255 禅家龟鉴

朝鲜 退隐述


持咒者。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业难除必借神力。

摩登得果信不诬矣。故不持神咒远离魔事者无有是处。

礼拜者敬也伏也。恭敬真性。屈伏无明。

身口意清净则佛出世。

念佛者在口曰诵。在心曰念。徒诵失念。于道无益。

阿弥陀佛六字法门。定出轮回之捷径也。心则缘佛境界忆持不忘。口则称佛名号分明不乱。如是心口相应名曰念佛。

评曰。五祖云。守本真心胜念十方诸佛。六祖云。常念佗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即到彼岸。又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又云。迷人念佛求生。悟人自净其心。又云。大抵众生悟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云云)。如上诸德。直指本心别无方便(方将一法便逗诸根)。理实如是。然迹门实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凡念十声者承此愿力往生莲胎径脱轮回。三世诸佛异口同音。十方菩萨同愿往生。又况古今往生之人传记昭昭。愿诸行者慎勿错认。勉之勉之。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十方三世第一佛号也。因名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 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流。念我名十声者必生我刹中。不得是愿。终不成佛(云云)。先圣云。唱佛一声天魔丧胆。名除鬼簿莲出金池。又忏法云。自力佗力一迟一速。欲越海者。种树作船迟也。比自力也。借船越海速也。比佛力也。又曰。世间稚儿迫于水火高声大叫。则父母闻之急走救援。如人临命终时高声念佛。则佛具神通决定来迎尔。是故大圣慈悲胜于父母也。众生生死甚于水火也。有人云。自心净土。净土不可生。自性弥陀。弥陀不可见。此言似是而非也。彼佛无贪无嗔。我亦无贪嗔乎。彼佛变地狱作莲花易于反掌。我则以业力常恐自堕于地狱。况变作莲花乎。彼佛观无尽世界如在目前。我则隔壁事犹不知。况见十方世界如目前乎。是故人人性则虽佛。而行则众生。论其相用天地悬隔。圭峰云。设实顿悟终须渐行。诚哉是言也。然则寄语自性弥陀者。岂有天生释迦自然弥陀耶。须自忖量。人岂不自知。临命终时生死苦际定得自在否。若不如是。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堕。又马鸣.龙树悉是祖师。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生。又自云。西方去此远夫十方(十恶)八千(八邪)。此为钝根说相也。又云。西方去此不远。即心(众生)是佛(弥陀)。此为利根说性也。教有权实。语有显密。若解行相应者远近俱通也。故祖师门下亦有或唤阿弥陀佛者(惠远)。或唤主人公者(瑞岩)。

听经有经耳之缘。随喜之福。幻躯有尽。实行不亡。

此明智学如食金刚胜施七宝。寿师云。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

看经若不向自己上做工夫。虽看尽万藏犹无益也。

此明愚学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密师云。识字看经元不证悟。销文释义唯炽贪嗔邪见。

学未至于道。炫耀见闻徒以口舌辨利相胜者。如厕屋涂丹雘。

别明末世愚学。学本修性。全习为人。是诚何心哉。

出家人习外典。如以刀割泥。泥无所用而刀自伤焉。

门外长者子。还入火宅中。

出家为僧岂细事乎。非求安逸也。非求温饱也。非求利名也。为生死也。为断烦恼也。为续佛慧命也。为出 三界度众生也。

可谓冲天大丈夫。

佛云。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又云。众生苦火四面俱焚。又云。诸烦恼贼常伺杀人。道人宜自警悟。如救头燃。

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心有生住异灭。此无常苦火四面俱焚者也。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贪世浮名枉功劳形。营求世利业火加薪。

贪世浮名者。有人诗云。鸿飞天末迹留沙。人去黄泉名在家。营求世利者。有人诗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枉功劳形者。凿冰雕刻不用之巧也。业火加薪者。粗弊色香致火之具也。

名利衲子不如草衣野人。

唾金轮入雪山。千世尊不易之轨则。末世羊质虎皮之辈不识廉耻。望风随势阴媚取宠。噫其惩也夫。

心染世利者阿附权门趋走风尘。返取笑于俗人。此衲子以羊质证此多行。以惩也夫三字结之。此三字文出庄子。

佛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 如来。造种种业。

末法比丘有多般名字。或乌鼠僧。或哑羊僧。或秃居士。或地狱滓。或被袈裟贼。噫其所以以此。

裨贩如来者。拨因果。排罪福。沸腾身口。迭起爱憎。可谓愍也。避僧避俗曰乌鼠。舌不说法曰哑羊。僧形俗心曰秃居士。罪重不迁曰地狱滓。卖佛营生曰被袈裟贼。以被袈裟贼证此多名。以此二字结之。此二字文出老子。

于戏。佛子一衣一食。莫非农夫之血织女苦。道眼未明。如何消得。

传灯。一道人道眼未明故。身为木菌以还信施。

故曰要识披毛戴角底么。即今虚受信施者是。有人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是诚何心哉。都不思目前之乐。便是身后之苦也。

智论。一道人五粒粟受牛身。生偿筋骨。死还皮肉。虚受信施。报应如响。

故曰。宁以热铁缠身。不受信心人衣。宁以洋铜灌口。不受信心人食。宁以铁罐投身。不受信心人房舍等。

梵网经云。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人种种供养乃种种施物。菩萨若不发是愿则得轻垢罪。

故曰。道人进食如进毒。受施如受箭。弊厚言甘。道人所畏。

进食如进毒者。畏丧其道眼也。受施如受箭者。畏失其道果也。

故曰。修道之人如一块磨刀之石。张三也来磨。李四也来磨。磨来磨去。别人刀快而自家石渐消。然有人更嫌佗人不来我石上磨。实为可惜。

如此道人。平生所向只在温饱。

故古语亦有之曰。三途苦未是苦。袈裟下失人身始是苦也。

古人云。今生未明心。滴水也难消。此所以袈裟下失人身也。佛子佛子愤之激之。此章始起于一于戏。终结于一古语。中间细绎许多。故曰字亦一段文法也。

咄哉此身。九孔常流百千痈疽一片薄皮。又云革囊盛粪脓血之聚。臭秽可鄙。无贪惜之。何况百年将养一息背恩。

上来诸业皆由此身。发声叱咄深有警也。此身诸爱根本。了之虚妄则诸爱自除。如其耽着则起无量过患。故于此特明之。以开修道之眼也。

评曰。四大无生故一为假四冤。四大背恩故一为养四蛇。我不了虚妄故为佗人也嗔之慢之。佗人亦不了虚妄故为我也嗔之慢之。若二鬼之争一尸也。一尸之为体也。一曰泡聚。一曰梦聚。一曰苦聚。一曰粪聚。非徒速朽亦甚鄙陋。上七孔常流涕唾。下二孔常流屎尿。故须十二时中洁净身器以参众数。凡行粗不净者善神必背去。因果经云。将不净手执经卷。在佛前涕唾者。必当获厕虫报。文殊经云。大小便时状如木石。慎勿语言作声。又勿画壁书字。又勿吐痰入厕中。又云登厕不洗净者。不得坐禅状。不得登宝殿。律云。初入厕时。先须弹指三下。以警在秽之鬼。默诵神咒各七遍。初诵入厕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唵狠噜陀耶莎诃)。

次诵洗净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韩】【韩】唵贺曩蜜[口*栗]帝莎诃)。

右手执瓶。左手(用无名指)洗之。净水旋旋倾之。着实洗净。次诵洗手咒曰。

(【韩】【韩】【韩】【韩】唵主迦啰【韩】【韩】【韩】野莎诃)。

次诵去秽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唵室利曳婆醯【韩】【韩】【韩】婆嚩贺)。

次诵净身咒曰。

(【韩】【韩】【韩】【韩】【韩】【韩】【韩】唵跋折啰恼迦吒娑【韩】【韩】嚩贺)。

此五神咒有大威德。诸恶鬼神闻必拱手。若不如法诵持。则虽用七恒河水洗至金刚际亦不得身器清净。又云。洗净须用冷水。洗手须用皂角。又木屑灰泥亦通。若不用灰泥。则触水淋其手背垢秽尚存。礼佛诵经必得罪(云云)。此登厕洗净之法。亦是道人日用行实。故略引经语并附于此。

有罪即忏悔。发业即惭愧有丈夫气象。又改过自新罪随心灭。

忏悔者。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惭愧者。惭责于内。愧发于外。然心本空寂罪业无寄。

道人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一瓢一衲旅泊无累。

佛云心如直弦。又云直心是道场。若不耽着此身。则必旅泊无累。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两忘乃是真法。

取境者如鹿之趁空花也。取心者如猿之捉水月也。境心虽殊。取病则一也。此合论凡夫二乘。 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

声闻宴坐林中被魔王捉。菩萨游戏世间外魔不见。

声闻取静为行故心动。心动则鬼见也。菩萨性自空寂故无迹。无迹则外魔不见。此合论二乘菩萨。

三月懒游花下路。一家愁闭雨中门。

凡人临命终时。但观 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生。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自由人也。若见诸佛无心随去。若见地狱无心怖畏。但自无心同于法界。此即是要节也。然则平常是因。临终是果。道人须着眼看。

怕死老年亲释迦。 如向此时明自己。 百年光影转头非。

凡人临命终时。若一毫毛凡圣情量不尽。思虑未忘。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犁镬汤中煮炸。乃至依前再为蝼蚁蚊虻。

白云云。设使一毫毛凡圣情念净尽。亦未免入驴胎马腹中。二见星飞散入诸趣。 烈火茫茫宝剑当门。

评曰。此二节特开宗师无心合道门。权遮教中念佛求生门。然根器不同。志愿亦异。各各如是两不相妨。愿诸道者平常随分各自劳力。最后刹那莫生疑悔。

禅学者本地风光若未发明。则孤峭玄关拟从何透。往往断灭空以为禅。无记空以为道。一切俱无以为高见。此冥然顽空受病幽矣。今天下之言禅者多坐在此病。

向上一关措足无门。云门云。光不透脱有两种病。透过法身亦有两种病。须一一透得始得。 不行芳草路。难至落花村。

宗师亦有多病。病在耳目者以[目*当]眉努目侧耳点头为禅。病在口舌者以颠言倒语胡喝乱喝为禅。病在手足者以进前退后指东画西为禅。病在心腹者以穷玄究妙超情离见为禅。据实而论。无非是病。

杀父母者佛前忏悔。谤般若者忏悔无路。 空中撮影非为妙。物外追踪岂俊机。

本分宗师全提此句。如木人唱拍红炉点雪。亦如石火电光。学者实不可拟议也。故古人知师恩曰。不重先师道德。只重先师不为我说破。

不道不道。恐上纸墨。 箭穿江月影。须是射雕人。

大抵学者先须详辨宗途。昔马祖一喝也百丈耳聋黄檗吐舌。这一喝便是拈花消息。亦是达磨初来底面目。吁此临济宗之渊源。

识法者惧。和声便打。 杖子一枝无节目。殷勤分付夜行人。

昔马祖一喝也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大机者圆应为义。大用者直截为义。事见传灯录。

大凡祖师宗途有五。曰临济宗。曰曹洞宗。曰云门宗。曰沩仰宗。曰法眼宗。

临济宗

本师释迦佛至三十三世六祖慧能大师下直传。曰南岳怀让。曰马祖道一。曰百丈怀海。曰黄檗希运。曰临济义玄。曰兴化存奖。曰南院首颙。曰风穴延沼。曰首山省念。曰汾阳善昭。曰慈明楚圆。曰杨岐方会。曰白云守端。曰五祖法演(曰圆悟克勤。曰径山宗杲)禅师等。

曹洞宗

六祖下傍传。曰青原行思。曰石头希迁。曰药山惟俨。曰云岩昙晟。曰洞山良价。曰曹山耽章。曰云居道膺禅师等。

云门宗

马祖傍传。曰天王道悟。曰龙潭崇信。曰德山宣鉴。曰雪峰义存。曰云门文偃。曰雪窦重显。曰天衣义怀禅师等。

沩仰宗

百丈傍传。曰沩山灵佑。曰仰山慧寂。曰香严智闲。曰南塔光漏。曰芭蕉慧清。曰霍山景通。曰无着文喜禅师等。

法眼宗

雪峰傍传。曰玄沙师备。曰地藏桂琛。曰法眼文益。曰天台德韶。曰永明延寿。曰龙济绍修。曰南台守安禅师等。

临济家风

赤手单刀杀佛杀祖。辨古今于玄要。验龙蛇于主宾。操金刚宝釰。扫除竹木精灵。夺狮子全威。震裂狐狸心胆。要识临济宗么。青天轰霹雳。平地起波涛。

曹洞家风

权开五位善接三根。横抽宝釰斩诸见稠林。妙协弘通截万机穿凿。威音那畔满目烟光。空劫已前一壶风月。要识曹洞宗么。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

云门家风

剑锋有路铁壁无门。掀翻露布葛藤。剪却常情见解。迅电不及思量。裂焰宁容凑泊。要识云门宗么。拄杖子[跳-兆+孛]跳上天。盏子里诸佛说法。

沩仰家风

师资唱和父子一家。胁下书字头角峥嵘。室中验人狮子腰折。离四句绝百非一槌粉碎。有两口无一舌九曲珠通。要识沩仰宗么。断碑横古路。铁牛眠少室。

法眼家风

言中有响句里藏锋。髑髅常于世界。鼻孔磨触家风。风柯月渚显露真心。翠竹黄花宣明妙法。要识法眼宗么。风送断云归岭去。月和流水过桥来。

别明临济宗旨

大凡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一句无文彩即三玄三要。有文彩即权实玄照用要。

三句

第一句丧身失命。第二句未开口错。第三句粪箕扫帚。

三要

一要照即大机。二要照即大用。三要照用同时。

三玄

体中玄。三世一念等。句中玄。径截言句等。玄中玄。良久棒喝等。

四料栋

夺人不夺境待下根。夺境不夺人待中根。人境两俱夺待上根。人境俱不夺待出格人。

四宾主

宾中宾。学人无鼻孔。有问有答。

宾中主。学人有鼻孔。有主有法。

主中宾。师家无鼻孔。有问在。

主中主。师家有鼻孔。不妨奇特。

四照用

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夺食。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

四大式(正利平常本分贡假)

正利少林面壁类。平常禾山打鼓类。本分山僧不会类。贡假达磨不识类。

四喝

金刚王宝剑。一刀挥断一切情解。踞地狮子。发言吐气众魔脑烈。探竿影草。探其有无师承鼻孔。一喝不作一喝用。具上三玄四宾主等。

八棒

触令返玄。接扫从正。靠玄复正。苦责罚棒。顺宗旨赏棒。有虚实辨棒。盲枷瞎棒。扫除凡圣正棒。此等法非特临济宗风。上自诸佛下至众生皆分上事。若离此说法皆是妄语。

临济喝。德山棒。皆彻证无生。透顶透底大机大用。自在无方。全身出没全身担荷。退守文殊普贤大人境界。然据实而论。此二师亦不免偷心鬼子。

凛凛吹毛。不犯锋铓。 烁烁寒光珠媚水。寥寥云散月行天。

大丈夫见佛见祖如冤家。若着佛求被佛缚。若着祖求被祖缚。有求皆苦。不如无事。

佛祖如冤者。结上无风起浪也。有求皆苦者。结上当体便是也。不如无事者。结上动念即乖也。到此坐断天下人舌头。生死迅轮庶几停息也。扶危定乱。如丹霞烧木佛。云门吃狗子。老母不见佛。皆是摧邪显正底手段。然毕竟如何。 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

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

神光不昧者。结上昭昭灵灵也。万古徽猷者。结上本不生灭也。莫存知解者。结上不可守名生解也。门者有凡圣出入义。如荷泽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吁起于名状不得。结于莫存知解。一篇葛藤。一句都破也。然始终一解。中举万行。如世典之三义也。知解二字佛法之大害。故时举而终之。荷泽神会禅师不得为曹溪嫡子者以此也。因而颂曰。如斯举唱明宗旨。笑杀西来碧眼僧。然毕竟如何。 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

禅家龟鉴
No. 1255-A

右编乃曹溪老和尚退隐师翁所著也。噫二百年来师法益丧。禅教之徒各生异见。宗教者唯耽糟粕徒自算沙。不知五教之上有直指人心使自悟入之门。宗禅者自特天真拨无修证。不知顿悟后始即发心修习万行之意。禅教混溢沙金罔分。圆觉所谓闻说本来成佛。谓本无迷悟。拨置因果。则便成邪见。又闻修习无明。谓真能生妄。失真常性。则亦成邪见者。是也。呜呼殆哉斯道不传何若是其甚也。绵绵涓涓如一发引千钧。几乎落地无从矣。赖我师翁住西山一十年。鞭牛有暇。览五十本经论语录。间有日用中参决要切之语句则辄录之。时与室中二三子询询然诲之。一如牧羊之法。过者抑之。后者鞭之。驱入于大觉之门。老婆心得彻困。若是其切也。奈二三子钝根也。返以法门之高峻为病。为师翁愍其迷蒙。各就语句下入注而解之。编次而绎之。钩锁连环血脉相通。万藏之要五宗之源。极备于此。言言见谛。句句朝宗。向之偏者圆之。滞者通之。可谓禅教之龟鉴。解行之良药也。然师翁常与论这般事。虽一言半句如弄剑刃上事恐上纸黑。岂欲以此流通方外夸炫己能也哉。门人白云禅子鲁愿写之。门人碧泉禅德义天挍之。门人大禅师净源门人。大禅师大常门人。青霞道人法融等稽首再拜曰。未曾有也。遂与同志六七人倾钵囊中所储入梓流通。以报师翁训蒙之恩也。大机龙藏汪洋渺若渊海。虽言探龙珠采珊瑚者孰从而求之。非入海如陆之手段。颇不免望涯之叹。然则撮要之功。发蒙之惠。如山之高。若海之深。设若碎万骨粉千命。如何报得一毫哉。千里之外有见之闻之不惊不疑。敬之读之以为宝玩。则真所谓千岁之下一子云耳。

时万历己卯春 曹溪宗遂四溟隐峰惟政拜手口诀因为谨跋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千江月20170720 2018-12-27 11:53:07
心体如镜,
语言往来如镜中像,般若智照如镜中明。
若像若明,毕竟不留。
唯有镜体常存,遍一切处。
此即心镜,心镜即心“知”也。
-----------------------------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心体寂静,般若六度大智慧,照见五蕴皆空。
语言、情感、认知,皆属于心体之用。
即心即佛,即事即理,既有既无。
心镜还是执着也。
无心无境,才是真如境界。
无心无知无境,才可无所不知,无所不为也!天马行空是也!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般若无知论》凡两千余字,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深刻阐释般若奥义的第一论,僧肇也不愧为中国妙解般若第一人。此论内容博得罗什大师的首肯,罗什还对论文的优美语言大加赞赏:“我的理解不逊于先生,但在文词上应当拱手祝贺。”(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揖。)著名居士、隐士刘遗民读后也感叹道:“想不到穿袈裟的僧人中还有何晏类的人物。” (不意方袍复有平叔。)他又将此论推荐给慧远大师,慧远也以为像这样的精辟文章“未尝有”,他们一同批寻玩味、爱不释手。此时僧肇只有二十三岁。
《般若无知论》原文
夫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诚真一之无差。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践大方,研机斯趣,独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齐异学于迦夷,扬淳风于东扇,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者,所以道不虚应,应必有由矣。弘始三年,岁次星纪,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余以短乏,曾侧嘉会,以为上闻异要,始于时也。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为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
试论之曰:《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故宝积 [1] 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难曰: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动与事会,故会不失机。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虚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虚会。 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以成其私耳。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尝不有知。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何者?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则不辨于惑智。三毒四倒亦皆清净。有何独尊于般若?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 当而无是,寂泊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隐。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意谓无知未尝知,知未尝无知,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然论者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何者?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若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哉?
答曰: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 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 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耶?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耶?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答曰: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起?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应耳。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 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 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 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又云: 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
难曰:论云:言用则异,言寂则同,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异乎?
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故《成具》云:不为而过为。宝积 [2] 曰:无心无识,无不觉知。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即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般若无知论(终)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般若无知论

般若无知论第三

[0153a08] 夫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诚真一之无差,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践大方,研机斯趣。独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齐异学于迦夷,扬湻风于东扇。将爰烛殊方而匿籴凉土者,所以道不虚应,应必有由矣。弘始三年,岁次星纪,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馀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余以短乏,曾厕嘉会,以为上闻异要,始于时也。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为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试论之曰:

[0153a24] 《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麁。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0153b19] [2]难曰: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动与事会,故会不失机。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虚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虚会。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以成其私耳。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

[0153b26]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尝不有知,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何者?经云:「真般若者,清淨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若有知性空而称淨者,则不辨于惑智,三毒四倒亦皆清淨,有何独尊于般若?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所知自常淨,故般若未尝淨,亦无缘致淨歎于般若。然经云「般若清淨」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淨,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当而无是。寂怕、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0153c15]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隐。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意谓无知未尝知,知未尝无知。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然论者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何者?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若二[3]都无得,无所复论哉!

[0153c22] 答曰: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0154a05]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0154a07]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淨故,般若清淨。」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1]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2]有,故即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0154a27]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耶!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

[0154b01]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0154b03]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0154b05]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0154b09]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耶?

[0154b12]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捨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捨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怕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0154b19]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0154b21] 答曰: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起?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应耳。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0154b26]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

[0154b27]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又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

[0154c15] 难曰:论云「言用则异,言寂则同。」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异乎?

[0154c16] 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故《成具》[3]云:「不为而过为。」《宝积》曰:「无心无识,无不觉知。」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即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0154c23] 般若无知论(终)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5 册 No. 1858 肇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修行佛法,须从大般若经入手,从【肇论】找到中国文化与佛学的链接处。这才不会,误解佛法佛学,才会更深刻的认知【何为中国人的我 你 他】,才懂得【中国 是啥】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凡夫,只有生灭颤动不止的攀缘心。圣人,才有不生不灭的寂静心。凡夫不知圣人。圣人洞察凡夫一思一念。圣人大慈大悲,采用言语、机锋度化凡夫。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无心无识,无不觉知,神人也,圣人也,非你我他等众生也。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怎样认知世界。西方圣人的回答可谓超出汉人的意识空间。东亚大陆文化,近100年来整个教育体系都是完整的西方的“先验-本质-形式”的思想模式。

西方主流哲学传统的理想是“纯思”,因为它致力于一个“先验-本质-形式”领域的探索和思考——这个“超越的”领域被马克思称为“理念王国”,也被尼采称为“另一个世界”或“超感性领域”。这是就哲学课题来讲的;

先验-本质-形式只是【神】的另外的一种表达,先验表达了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本质表达了【神】是人类一切来源,本质类似于商羯罗的梵,形式表达了人类现实世界不过都是【神】的一种框架之内。若就哲学方法和表达来说,与之相应的是“形式化”思维、抽象推理或推论式辩护。

哲学传统的主体和主流是追求形式普遍性的,「有效的哲学论辩被认为应该是——必须是——理性的、逻辑的、推论式的」。

形式普遍性应是语言表达的概念不是陌生的,突然出现的,是在前人的语言架构之内,才能说你的哲学讨论是理性化的【没有情绪化】,逻辑严密的【每一个概念都是金字塔式的叠加】,推论式的

东亚大陆的孔子老子庄子的,印度的佛陀商羯罗吠陀经的表达就给人是一种图画式情绪化概念跳跃式表达,不能说是理性的逻辑的推论式的。
尼采就像东方来的一个先知,尼采的表达就是给人是一种图画式,情绪化。概念跳跃式

尼采因此也为我们留下一个问题:非推论的思想还能叫哲学吗?如果哲学不再推“理”,那么它的“道理”在哪里,又如何来获得?

哲学不再推“理”,非推论的,因为哲学最初就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与【神】交流中,获得【神】的启示的过程;启示必然是一段一段的,支离破碎,就如同一幅一幅图画漂浮在虚空,启示的接受者必然是带有惊喜恐惧等等情绪。修行者再回忆再说出再记录启示,那自然就是非推理的东方式的描述。但启示确实来自【神】。

海德格尔显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了,他甚至于是反“纯粹哲学”的。无论前期海德格尔还是后期海德格尔,实际上都有一个思想(以及表达)的品质问题。

海德格尔一生主要探索了“思想”——以及与之一体的“表达”——的三种可能性路径。它们都具有反主流形而上学的动机和指向,从而可以被视为后哲学的思想可能性的尝试。

“思想”——以及与之一体的“表达”,就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与【神】交流中,获得【神】的启示的过程。

人类的思想来源是什么?这是东西方思想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放在当今社会,东西方社会的多数思想家都有一个答案,思想就是人类的的自我意识的产物,而后会拿出物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哲学的,艺术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的人类思想的成果以及发展里程,来证明思想不言而语的【就是指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思想来源就是人类的自身。

思想一词在现代人类的思维中与【神】基本没有关系,要有关系的话也是在很久很久的以前。现代人不会有【思想】以及与之一体需描述的内容的【表达】方式的疑惑。


海德格尔与现代思想家的分歧点出现了,海德格尔没有用主流的方式去【表达思想】。

思想就是人自我意识的内容。【思想与表达】的模式,可以探讨【人群--神】的沟通的内容以及如何表达的发生过程。

在10000年前,人类就有了自我意识中【神】存在的思想,那如何表达呢?现代考古学发现史前人类的岩画,以及史前人类遗骨上的红的金属矿物质粉末等等,这都是【人--神关系的思想表达】。

在6000年前的中东两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中,就发现了大量人类祭祀的遗迹。此类祭祀遗迹在东亚大陆,印度大陆,中亚地区,东欧草原,门股高原大量发现。人类对神的祭祀,以及祭祀用的建筑,礼器,仪式,音乐,舞蹈等等,是人类【人--神关系的思想表达】进一步普遍的发展过程。

【人--神关系的思想表达】构成了史前以及古代社会人类文明。

人类发展的社会结构中,就出现了【神】的代言人【巫师】,巫师的出现把【人--神】的二元关系变成了【神--巫师--人】三元的立体关系,人类社会从松散的生物血缘群落,一跃就进入了用【神--巫师--人】分等级的紧密的围绕祭祀活动的群落,有了明确的宗教文明,进一步发展出部落--民族--国家的人类文明。

【神--巫师--人】又是人类文明历史的新的基础,是人类【人--神关系的思想表达】的新的表达模式。这样的模式就有了【1。神】【2。巫师】【3。人】的三种角色的发展。

【1。神】就在世界各地的各族群,对【神】表达就出现了分化,有印度大陆吠陀经中的神,有古波斯拜火教的神,有中亚东欧草原蒙古高原萨满的神,有了旧约圣经中的神,有了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神,有了天主教基督教的神,有了佛教道教中的神。。。。【神】的思想内容不断在分化,不断发展。

以致500年前的欧洲出现启蒙运动,在【人--神关系的思想表达】中不断提升人的地位,出现人本主义,人类思想中分化出哲学与科学分类,哲学与科学指导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直到20世纪哲学与科学取代了【神】的地位,现代的人类社会进入了【无神论】的社会。

在2200年前,东亚大陆伴随秦汉帝国的建立,【神--天】被具体的帝国皇帝【天子】替代,东亚大陆在【人--神关系的思想表达】中就转变为【天子--臣民关系思想的表达】,东亚大陆文明的格局到今天都没有重大改变。

【2。巫师】角色是从人群中分化出来的。人群的领头人最初就是要带领血缘的生物群落在大自然实现生存,繁衍,扩大群落的功能,在人群自我意识有了【人--神关系思想】后,人群头领就有了与【神】交流的功能,就产生了【2.巫师】的角色,头领巫师的职责越来越重要以后,【巫师】的人身安全性,个体权威性,个体独特性越来就显现出来,就没有更多时间带领人群去狩猎征战,【巫师】就与人群头领的其他职责分离了,人群有了独占与【神交流的【巫师】角色。

【巫师】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词关键性飞跃,人类从此有了专门从事与【神】沟通的人员,有了人类在苦难,死亡与疾病时的指引者--安慰者--保护者,有了祭祀礼仪,神坛建筑,祭祀舞蹈,祭祀音乐,祭祀绘画,人类的精神领域有了一个核心人物,人类的联合就跨越了血缘关系,有了建筑于【神灵】的精神领域,有了【神】像所表达的统一【神】话语的共同体【金字塔,史前玉器,良渚玉器,青铜器纹饰都是神的话语的表达】,人类发展出了联合的部落--国家。人类的文明扩展到全球。人群就从部落制度发展到部落联盟,而后是部落联盟王国,最后是万国联盟基础上的帝国制度。

人类【2.巫师】角色在不断衍化。开始【巫师】演化出【祭祀个体】,而后是【祭祀阶级】,比如古埃及,古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芭比伦,古波斯地区,古印度地区都有祭祀阶级,。旧约时代利未人就世代是祭祀阶级,以致现在犹太人还有专门从事祭祀【神】的人群。古印度的祭祀阶级就是婆罗门,印度的种姓思想与制度,就是来源于祭祀制度,到现在印度还有强大的影响。

【2.巫师】发展出了祭祀阶级,祭祀阶级消亡后,发展出了【先知】【修行人】【基督教牧师】【天主教神父】【佛教的喇嘛,上师,和尚,尼姑,居士】。以致发展出了现在意义的【知识分子】,有了现代的【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等等分类。他们的源头都是【2.巫师】。

[先知]我们在旧约圣经中有许多【先知】的故事。【先知】他们的身份就是【上帝--神】指派他们来到人间,传达【上帝】的旨意,先知的话语就传递了上帝的话语,而人间的统治者以及大众,往往不听【神】的话,不知悔改,要杀死【先知】。甚至有【先知】也在躲避【神】。

在东方的印度大陆,东亚大陆,【2.巫师】演化为【修行人】,印度大陆的东亚大陆的修行人,通过修行与【神】交流,通过口授与书面文字神像等方式,给出了【修行人--神关系思想的表达】。

著名的【修行人】有佛陀,龙树菩萨,老子,庄子,莲花生大士,玄奘大师,商羯罗,甘地等人。

【修行人】的数千年的不断表达描述,就有了印度教,佛教,道教的庞大的思想体系,有了印度教世界,佛教世界,道教世界,就有了现在东方的印度民族,汉族,藏族,蒙古族,傣族等等民族的文明与思想。

故事到这里,说到修行人的产生,可以告一段落。

记得一休哥说,先到这里,先到这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YES OR NO!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但知己有過。不知人有過矣。


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称为神灵的力量,海德格尔天地人神,也是在寻找世界的支配力量,或者说源头。

原始佛教是不承认有神灵的,佛教就要依靠个人的修行来去除罪恶。佛教去除罪恶依靠个人的修行的理论,特别适应东亚地区的民族的基因,无神论+个人修行=菩萨的荣耀,又可以不对东亚存在的皇权秩序给予冲击,所以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等时代,佛教在东亚大陆深深杂了根。

汉族走的更远,连佛陀都不要了,遇佛杀佛,直接搞起了禅宗。佛后隐藏着似空非空。就是神灵。这也是海德格尔的哲学中表达的内容。

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佛教,印度教,儒教,都是神灵的显现,他们不是真正的神。神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好似能用语言表达,但语言有那么无力。现在的量子力学的语言,好像能更好的表达神灵

持咒者。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业难除必借神力。

摩登得果信不诬矣。故不持神咒远离魔事者无有是处。

礼拜者敬也伏也。恭敬真性。屈伏无明。

身口意清净则佛出世。

念佛者在口曰诵。在心曰念。徒诵失念。于道无益。

阿弥陀佛六字法门。定出轮回之捷径也。心则缘佛境界忆持不忘。口则称佛名号分明不乱。如是心口相应名曰念佛。

五祖云。守本真心胜念十方诸佛。六祖云。常念佗佛不免生死。守我本心即到彼岸。又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又云。迷人念佛求生。悟人自净其心。又云。大抵众生悟心自度。佛不能度众生(云云)。

人人性则虽佛。而行则众生。论其相用天地悬隔。圭峰云。设实顿悟终须渐行。诚哉是言也。然则寄语自性弥陀者。岂有天生释迦自然弥陀耶。须自忖量。人岂不自知。临命终时生死苦际定得自在否。若不如是。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堕。

佛云。无常之火烧诸世间。又云。众生苦火四面俱焚。又云。诸烦恼贼常伺杀人。道人宜自警悟。如救头燃。

身有生老病死。界有成住坏空。心有生住异灭。此无常苦火四面俱焚者也。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贪世浮名枉功劳形。营求世利业火加薪。
佛云。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 如来。造种种业。裨贩如来者。拨因果。排罪福。沸腾身口。迭起爱憎。可谓愍也。避僧避俗曰乌鼠。舌不说法曰哑羊。僧形俗心曰秃居士。罪重不迁曰地狱滓。卖佛营生曰被袈裟贼。

修道之人如一块磨刀之石。张三也来磨。李四也来磨。磨来磨去。别人刀快而自家石渐消。

今生未明心。滴水也难消。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两忘乃是真法。取境者如鹿之趁空花也。取心者如猿之捉水月也。境心虽殊。取病则一也。此合论凡夫二乘。

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

现在的佛教徒,其实是我执思维模式影响十分厉害的一群人。别人都是外道,那佛教徒是何人、为何总是高人一等的心态谈论其他宗教。谈论‘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怎么了,我该如何办,等等这些主题,是全球人类都在寻找的答案。佛教中的我执,无我只是上述大主题的一个小分支。


佛教千方百计的否定它与其他宗教的联系,其实就是要体现佛教的唯我独尊,是典型的我执的体现.

佛教起源于婆罗门教,最终又回归了婆罗门教印度教,印度佛教在中亚西域地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西藏发展成了藏传佛教,在汉地发展出了汉传佛教。

汉语中的无,空,等否定词,与印度佛教梵语中的空的词语的表达并不准确。汉语的空性,无我的字面含义并不是印度佛教的原意。汉语的空性概念,与藏传佛教的对应概念都有很大的区别。

印度佛教空性的概念,无我的概念,首先是一个在无限的时空中,存在无限变化,无限可能的概念,不是汉语中否定的概念;其次是一个超越的概念,解脱的概念,趋近无限自由自在的概念;用一个现代术语,印度佛教空的概念无的概念,类似于现在物理学谈论的多维宇宙和多维空间,类似于谈论量子和谈论弦论。


在佛教中,讨论空性与无我,藏传佛教应该是理论和实践上处于更高的层次,也说得更清楚。中观庄严论解说,瑜伽师地论,入中论,定解宝灯论讲记 《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等等很好的回答了主题,


在佛陀在在世时期,相当于中原孔子孟子时期,印度大陆沙门思想十分活跃,主要是起全面批判婆罗门教的神学理论。佛陀的思想,首先是反梵天的思想,不承认有神灵的存在,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学礼仪能给人带来答案---我是谁。佛陀在阿含经等原始佛典中,提出了十二因缘和缘起的理论,不承认人是一个实体,人是十二因缘合和,在阿含经中佛陀阐述了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实在的人的个体,佛陀在阿含经中就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佛陀在阿含经中没有明确否定神灵和梵天,他这些问题作为无计问题,避而不答,认为回答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原始佛教理论回答的问题主要是有情的人,遇到苦,如何反应,如何解决,主要是相当于现代的心理咨询师为个体的人解决问题。

汉地的佛教在南宋以后就彻底的衰败了,没有了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活跃。汉地的唯识学是民国时期从日本从新引进的。所以,用汉语讨论空性,无我等佛学问题,在词汇上,佛学的大背景上,都会陷入混乱和无力的状态。倒是在藏传佛教背景,南传佛教背景下,才能把问题搞得更清楚。毕竟大陆的教育背景是无神论和进化论,讨论起来会说不清,道不明。比如轮回思想,前世后世的思想,阿弥陀佛等神灵的概念,阿赖耶识思想,大陆的学者就没有一种种族文化的基本熏习,有的只是一种哲学上的探讨,文学上的欣赏而已,很难有一种根深蒂固信仰上的讨论。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廖年年 2018-11-07 20:36:48
我执,无我,离相,心无住这些概念讲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都跟开悟见性直接相关,未开悟见性的人是没办法去除我执,没办法做到无我的,没办法离相和心无住的,一时一刻都不行。
-----------------------------
我执与无我,执着法相与出离法相,谈的都是一个东西。所谓佛法,不是一种真的有一种脱离你我他之心的法,佛法就是你我他的心。开悟不开悟不是一种一刀可以截断的。开悟不开悟,如同一株腊梅,开花需要因缘。腊梅只在冰雪中,绽放。

从自己的内心开始,一点一滴的放下、放下,再放下。心会变得自由、轻松、无扰。这是一种喜悦的过程,而不可执着于今世必然可以达到彻底的放下。

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在于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凝聚与探寻。人寻找着适宜自己的事业与理想的居所,就像是鱼回归水,鸟飞于天,生活在适合自己性格与人格的环境中,理所当然的存在活着直到一生的度过。

每个人都会找到答案,随着命运身不由己的漂泊,获得刹那间的稳定,度过这一辈子。

不回避痛苦与烦恼,在痛苦与烦恼中,需求那永恒的光明与宁静。也就是真如缘起的思想,一心开二门,一念三千,事事无碍的大自在!

夫一切境界。只于一念心中。一时顿知。无有遗馀。真俗并照。不堕有无也。故论云。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知即无知。即是真智遍知。名一切智也。无知即知。即是无种不知。名一切种智也。圣心不殊。以心无二故。唯只一智。但随境照说有二也。二既不二。一亦非一。

何名般若无知耶。盖是无缘之智。照无相之境。真境无相。真智无知。境智冥一。理无不尽。鉴无不穷。可谓佛智见性也。又夫有取相之知。则心有间碍。不能垢淨同如。有无一旨。照空迷于辩有。知俗乖乎了真。不能圆照万法。故云。有所不知也。

天已明。
僧已到。
性惺惺断烦恼.
尔道。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雷惊蛰户。
万物发萌。
杲日当轩。
人心不昧。
为什麽。
无眼人不照。
且道过在什麽处。
朝参暮请尽寻常。
不落言诠。
作麽生道。
闻声见色。
触目舒光。
山高海阔。
地久天长。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都来问问自己,假如现在就死,死后我们会怎样?
楼主@廖年年,开了一个好帖子。

不说,因果轮回了,业力呢。
你我他,静下心,想一想,真的参透了生死关吗?

我经历过多次生死。一旦知道生死关,又要来临,整个心情就低沉了,郁闷了。


祖师大德,坐化,正是奇特呀!

所以,讲几个故事,听听也好。信与不信,皆是你的心性的本来面目。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0181c09] 唐朝第四祖信禅师。俗姓司马。河内[25]人。少小出家。承事璨大师。璨大师知为特[26]气。昼夜常坐。不卧六十馀年。脇不至席。神威奇特。目[27]闭不视。若欲视人。见者惊悚。信大师于是大业年。遥见吉州。狂贼围城。百日已上。泉井枯涸。大师入城。劝诱道俗。令行般若波罗蜜。狂贼自退。城中泉井再[28]帆。信大师遥见薪州黄梅破头山有紫云盖。信大师遂居此山。后改为双峰山。贞观十七年。文武皇帝勅使于双峰山。请信禅师入内。信禅师辞老不去。勅使迴见帝奏云。信禅师辞老不来。勅又遣再请。使至信禅师处。使云。奏勅遣请禅师。禅师苦辞老不去。语使云。若欲得我头。任斩将。我终不去。使迴见帝奏云。须头任斩将。去心终不去。勅又遣使封刀来取禅师头。勅云。莫损和上。使至和上处云。奉勅取和上头。禅师去不去。和上云。我终不去。使云。奉勅云。若禅师不来。斩头将来。信大师引头云斩取。使返刀乙项。信大师唱言。[29]何不斩。更待何时。使云。奉勅不许损和上。信禅师大笑曰。教汝知有人处。后时信大师大作佛事。广开法门。接引群品。四方龙像尽受归依。经三十馀年。唯弘忍事之得意。付[1]嘱法及袈裟。与弘忍讫。命弟子元一师。与吾山侧造龙龛一所。即须早成。后问。龙龛成否。元一师答。功毕。永徽二年润九月二十四日。大师素无痾疾。奄然坐化。大师时年七十有二。葬后周年。石户无故自开。大师容貌端严无改常日。弘忍等重奉神威仪不胜感慕。乃就尊容加以漆布。自此已后更不敢闭。弟子甚多。唯有弘忍传衣得法承后。中书令杜正伦撰牌文。

[0182a11] 唐朝第五祖弘忍禅师。俗姓周。黄梅人也。七岁事信大师。[2]年十三入道披衣。其性木讷沉厚。同学轻戏。默然无对。常勤作务。以礼下人。昼则混迹驱给。夜便坐摄至晓。未常懈倦。三十年不离信大师左右。身长八尺。容貌与常人绝殊。得付法[3]袈裟。居凭茂山。在双峰山东西相去不遥。时人号为东山法[4]师。即[5]为凭茂山[6]是也。非嵩山是也。时有狂贼可达寒奴戮等。围[7]绕州城数匝。无有路入。飞鸟不通。大师遥见来彼城。群贼退散。递言。无量金刚执杵趁我怒目切齿。我遂奔散。忍大师却归凭茂山。显庆五年。大帝勅使黄梅凭茂山。请忍大师。大师不赴所请。又勅使再请不来。[8]勅赐衣药。就凭茂山供养。后四十馀年接引道俗。四方龙像归依奔凑。大师付嘱惠能法及袈裟。后至咸享五年。命弟子玄蹟师。与吾起塔。至二月十四日。问塔成否。答[9]言。功毕。大师云。不可同佛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又云。吾一生教人无数。除惠能馀有十尔。神秀师。智诜师。智德师。玄蹟师。老安师。法如师。惠藏师。玄约师。刘王薄。虽不离吾左右。汝各一方师也。后至上元二年二月十一日。奄然坐化。忍大师时年七十[10]四。弟子[11]惠能传衣得法承后。学士闾丘均撰碑文。

[0182b06] 唐朝第六祖韶州漕溪能禅师。俗姓卢。范阳人也。随父宦岭外居新州。年二十二。来至凭茂山。礼忍大师。初见大师问。汝从何来。答[12]言。从新州来。唯求作佛。忍大师曰。汝新州是㺐[13]僚。能[14]禅师[15]答。[16]身虽是僚。佛性岂异和上。大师深知其能。再欲共语。为众人在左右。令能随众踏堆八箇月。堆声[17]声相[18]似。忍大师就堆上密说。直了见性。于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了付嘱法及袈裟。汝为此世界大师。即令急去。大师自送。过九江驿。看渡大江已却迴归。诸门徒并不知付法及袈裟与惠能。去三日。大师告诸门徒。汝等散去。吾此间无有佛法。佛法流过岭南。众人咸惊。递相问。岭南有谁。潞州法如师对曰。惠能在彼。众皆奔凑。众中有一四品官将军。捨官入道。字惠明。久在大师左右。不能契悟。闻大师此言。即当晓夜倍逞奔趋。至大庚岭上。见能禅师。禅师怕急恐性命不存。乃将所传[19]法袈裟过与惠明禅师。惠明禅师曰。我本不为袈裟来。忍大师发遣之日。有何言教。愿为我说。能禅师具说心法直了见性。惠明师闻法已。合掌顶礼。发遣能禅师急过岭去。在后大有人来相趁。其惠明禅师。后居象山。所出弟子亦只看淨。能禅师至韶州漕溪。四十馀年开化道俗云奔。后至景云二年。命弟子立楷。令新州龙山造塔。至先天元年。问塔成否。答[20]成。其年九月。从漕[21]溪僧立楷智海等问和上。已后谁人得法承后传信袈裟。和上答。汝莫问。已后难起极盛。我缘此袈裟。几度合失身命[22]不存。在信大师处三度被偷。在忍大师处三度被偷。乃至吾处六度被[23]偷。我此袈裟女子将去也。更莫问我。汝若欲知得我法者。我灭度后二十年外竖[24]立我宗旨。即是得法人。至先天二年。忽告门徒。吾当大行矣。八月三日夜。奄然坐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漕溪沟涧断流。泉池枯竭。日月无光。林木变白。异香??氲。三日[25]三夜不绝。其年于新州国恩寺迎和上神座。至十一月葬于漕溪。太常寺承[26]韦造碑文。至开元七年。被人磨改[27]刻别造碑。近代报修侍郎宋鼎撰碑文。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51 册 No. 2075 曆代法宝记

--------------------------------------------
高宗(治太宗第九子)

[0366c16] 永徽元年。诏天宫慧威禅师补四大师朝散大夫。



[0366c18] 二年九月。四祖信禅师安坐而逝。塔于东山黄梅寺。明年四月八日塔户自开。仪相如生。门人不复敢闭○法华威禅师为天宫慧威禅师说止观法门○常州安国寺沙门善伏。每为众说法。尝云。行慈不杀佛教之都门。若奉教而不能行。是犹讲礼而为倨傲也。又尝劝人修六道供。以人先亡者无越此途(高僧传)。

大正藏第 49 册 No. 2035 佛祖统纪

--------------------------------------
[0818c24] 五祖弘忍大师尊者 薪川黄梅县人也。祖曰。昔达磨来自异域。恐世未信其师承。故以衣鉢为验。今天下已知信矣。可止于汝矣。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往何所。祖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已即夕去之。众疑祖三日不上堂扣之。祖曰。吾道行矣。问曰。衣鉢谁得耶。祖曰。能者得之。众议卢名能。必彼得而往矣。祖付衣法已复经四载。当上元二年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諡号曰大满禅师。塔曰法雨(正宗记)。

释氏稽古略卷三

---------------------------------------------
[0343c14] 大师先天二年八月三日灭度。七月八日,唤门人告别。大师先天元年于新州国恩寺造塔,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别。大师言:「汝众近前,[12]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问,为汝破疑,当令迷者尽悟,使汝安乐。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众僧闻已,涕泪悲泣。唯有神会不动,亦不悲泣。

[0344a16]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馀年,邪法撩乱,惑我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衣不合[2]传,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若据第一祖达摩颂意,即不合传衣。

[0344b23]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著位坐,吾今共汝等别!」

[0345a18] 大师说偈已了,遂告门人曰:「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以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3]弔问钱帛,著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以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大师云此语已,夜至三更,奄然迁化。大师春秋七十有六。

[0345a25] 大师灭度之日,寺内异香氛氲,经数日不散。山崩地动,林木变白,日月无光,风云失色。八月三日灭度,至十一月迎和尚神座于漕溪山,葬在龙龛之内,白光出现,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刺[4]史韦[5]据立碑,至今供养。

大正藏第 48 册 No. 2007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
[0361c21] 大师,[11]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12](是年十[13]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0362a24]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弔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0362b04]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咱门人[1]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併所传衣鉢而回。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勅立碑,纪师道行。

大正藏第 48 册 No. 2008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0229a17] 牛头山第六世慧忠禅师者。润州上元人也。姓王氏。年二十三受业于庄严寺。其后闻威禅师出世乃往谒之。威纔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1]委悴人欲伐之。因谓之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迴果如其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2]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穀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坐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

人法双淨  善恶两忘  [3]真心真实
菩提道场

[0229b08] 唐大[4]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淨髮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五年春茶毘获舍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

------------------------------------

[0515a06] 师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髮澡身披衣。声钟辞众俨然坐化。时大众号恸移晷不止。师忽开目谓众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乃召主事僧令辨愚痴斋一普。盖责其恋情也。众犹恋慕不止。延至七日食具方备。师亦随斋毕曰。僧家勿事大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长往。寿六十有三。腊四十二。勅諡悟本大师。塔曰慧[2]觉。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86A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悟本禅师 [1] (807~869),依灵默禅师(747~818年)为师剃度出家为僧,得赐法名良价,嗣法于昙晟禅师,为传曹洞宗之初祖,弘法于今江西宜丰县洞山寺,付法于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禅师,世人称之洞山良价,圆寂之后得唐懿宗追封“悟本禅师”益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唐朝末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捐资扩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间,广福寺易名为“功德禅寺”,宋真宗赵恒为禅寺专门书写了匾额。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宜丰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特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之上建起一座颇具特色的单拱石桥──逢渠桥。元初,胡俊孚施资扩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毁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极大破坏。明万历年间,寺基丈量入公产版籍。至崇祯年间,本县举人戴国士得其产,于是再倡修复洞山,特延请匡山高僧净聪到洞山。净聪在此重整寺宇,张扬曹洞正宗,四方僧侣自远而至者日众,洞山法锡由是复振,净聪也因之誉为洞山“中兴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洞山寺已更名为普利寺,重建洞山寺宇的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寿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秦有

赞叹,论@金兄的境界。
佛教的经书浩如烟海,怎么系统性地阅读呢?只能架构性地阅读。阅读而不修行,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陷入分析佛法的境地,而佛经中表面上看起来的胡言乱语让人崩溃。
我意识到,分析的佛法就是瞎猜、瞎蒙。
经过长时间的领悟也好、思考也好,有朝一日,它来到这样的一个境地:本质性阅读,体验式阅读。
就是要用心去实践。
英雄的主体就这样彻底地土崩瓦解了。
我仍然没有很宏大的悲悯心,然而我洞察我就是如此的世间悲剧。
我仍然没有下万世的誓愿,能挽救世情如此。
我在这里只想说说读书的事情,宇宙世间就只有一个真相,而无数书籍变幻出了种种窥视的窗口,人们读出了无数种宇宙世间,包括我的看法。
人们也从局部中去认知世界,所有人都知道盲人摸象的寓言,但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就是那个盲人,包括我自己。
我知道我在那个级别上讲述什么事情,我们回到人道主义那个话题,在尘世中最大级别的事情就是人道主义。其确定性的真理,来自于耶稣的殉难。
最后我告诉你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不是标准答案,这些答案其实看起来很愚蠢。因为这样的答案,我都想出好几个了。
首先,很早的时候,大概18年前,我就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这时候我没有赋予人道的含意。
后来,我从佛教空性中理解出,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体验,而体验可以自我圆满,只是途径不一样。追求体验?没错,这是个目的,所以,任何事情,没有目的,你就无法评价意义,而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足够残忍,那就是虚无,但这个级别不适合做俗人,而是做仙人。回到生命周期内,你的人生目的完全是自定义的:这是自由的价值,人从此有了意义。
以上说的,级别都很小,就是自我圆满。
=================================
我原本是天主教信众,自然很熟悉耶稣基督的故事,但是我总是从心性深处,无法感应。

世界与人生的,混乱,杂乱,恐惧,贪婪,金钱的欲望,女人的吸引力,并没有随着教堂神父的祷告,得到起码的改善!

十字架的救赎,我一直无法体证!哦,体证一词,非基督教语言。

后来,寻找到佛祖,这才明了了基督教所谓的原罪,就是佛法的无明,也就是因果轮回。由此思考,才真正的认知了自己的心,自己的世界与他人的世界。

世界与人生的,混乱,杂乱,恐惧,贪婪,金钱的欲望,女人的吸引力,皆是源于自己的内心。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一个生命的第七识第八识的轮回流转,就形成的所谓人生的过去、现在、将来。

人生本无意义,人的意义来自于你的心,在哪里扎下铁锚!心的演化,源于种种因缘,而这种因缘都是你阿赖耶识种子的现行。所以,人心如幻化,人的生活真实却是无法依靠。

大众都有一种虚无感,无力感,【人呢,常常又很不甘心活着就是活着,总要折腾,却像孙悟空,怎么也跳不出“人生无意义、活着只是活着”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最终只有靠权利与财富,找到一丁点依靠!整个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呀。

但是,中国唐宋时期的祖先们没有这种心境。唐宋留给我们的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裴修,重要的核心的是改变中国的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是六祖慧能,是临济宗,是曹洞宗,甚至是观音菩萨,阿弥陀佛!

所以,2018年的此时,一种悲凉、虚无、绝望、末日的情绪,不断地飘荡!
但是,你我他,要明了,这种悲凉、虚无、绝望、末日的情绪,是完全的虚假的、非真实的!你我他的心,只有通过艰难地修行之路,才会明了,春天就会来的!活着,才有春天!

观世音菩萨保佑!
六祖慧能在天之灵保佑!
阿弥陀佛保佑!
佛祖保佑!

春天的故事
春天的故事(董文华)-音乐-高清MV在线观看–爱奇艺 春天的故事(董文华)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御宅澈 @周溪村翁 @太极观易 @蔡恩泽2018 @刘松萝 @一之门 @郑午然 @v美丽依然 @知白守黑 @聋子李耳000 @江上小堂1 @宁边城中人 @迟飞的鱼 @esse252218721 @教父2019 @Gaoismin @圣智之境2015

恭祝各位师兄

2019年,吉祥!平安!快乐!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禅宗法门讲究见性起修,当下顿悟,这个顿悟其实就是生活之处,禅师对学人突发棒喝,让其认识到那颗平心、真心、真性,从而学人认知真性后,去恪守它,与守护它,去安住它,以此来降伏五蕴,安抚贪、慢等欲望,回归人本来初性,了却烦恼尘心,从而达到解脱阿罗汉的境地。
解脱无分高下,正如一切证悟者,证悟空性本一。如我所言,欲望平息后,其实就没有什么泛起,但又可以泛起心识,这真心犹如大海或者虚空,心识欲望均是波浪与泡沫。

赞叹!你我共勉!无心才可照见万法。无知乃可感知世界的千变万化。圣人无心,乃幻化出无量大悲。英雄雄心万丈,其实只是蝼蚁的求生罢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对法门师父有绝对的信心,不可,不可!修行人,只需对自己的清静心,真如心,有绝对的信心!

法门师傅,只是一个引路人罢了!

【对法门师父有绝对的信心,】这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垃圾!

汉传佛教再垃圾,也不敢这样说!这是诽谤佛祖释迦牟尼的大罪!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69483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2-21 20:40:13

更新时间:2019-01-12 09:56:14

评论数:8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