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佛地经论卷第三


[0302b23]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转何法得?《摄大乘》说,转识蕴得。何故转心而得心法、非得心法?四无漏心智相应故,假说名智故。论说言: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俱有。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诸心心法,亦名为智,说之为假,故有二种。此中无漏心心法等智为主故,皆说名智。转识蕴依得四无漏智相应心,谓大圆镜心,广说乃至成所作心。转第八识得大圆镜智相应心,能持一切功德种子,能现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相应心,远离二执自他差别,证得一切平等性故。转第六识得妙观察智相应心,能观一切皆无碍故。转五现识得成所作智相应心,能现成办外所作故。复有义者,转第六识得成所作,转五现识得妙观察,此不应尔,非次第故,说法除疑、周遍观察非五用故。如是转去生死位中,四相应品心及心法,转得佛果四相应品心及心法,皆说名智。

[0302c12]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何所缘?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若一相说,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所缘行相不可知故。若具相说,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普于一切所知境界,不愚迷故。此经中说,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言诸处者,谓内六处。言诸境者,谓外六境。言诸识者,谓六种识。如是智上有十八界众像影现,故知此智缘一切法。由此镜智于一切时缘一切法,故说如来具一切智。若不尔者,馀智不定知一切法,如来不应名一切智,如是镜智,内缘自体功德种子,外缘一切若真若俗所知境界,现身土等一切影像。缘真义边名无分别智,缘俗义边名后得智。虽缘一切,行相微细不可了知,如阿赖耶,虽缘三境,以微细故,亦言缘境不可了知。故不应以不可了知证此镜智,唯缘真如无分别智,非后得智。诸心心法,体虽是一义用有多,随用差别分为二智亦无有过。要达真理方了事俗,故虽一心义说先后,或似后得名后得智,馀亦如是。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大圆镜智,如染污意,缘阿赖耶为境界故。有义,唯缘真如实际,缘平等性为境界故。如实义者,此智亦缘一切为境,普缘一切平等性故。《庄严论》说,平等性智缘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故,随诸有情胜解,示现佛影像故。此经中说,证得十相平等性故,此平等性通真及俗,故缘一切亦无过失。若不缘俗,即不能随一切有情胜解,示现诸佛影像。亦不应以染污末那类平等智唯缘镜智,凡圣异故,违圣教故,馀不类故。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普观一切自相共相皆无障碍,故缘一切所知境界。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唯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如实义者,成所作智亦缘一切,于一切境皆无障故。《庄严论》说,成所作智于一切界起种种化,无有数量不可思议,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此[1]经中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宣说对治作四记论,受领去来现在等义。若不普缘一切境界,无此功能。又说佛心无障自在,一一皆能照一切境,但作意力,或缘一法,或缘一切,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成证。《集量论》说,诸心心法皆证自体,名为现量。若不尔者,如不曾见不应忆念,是故四智相应心品,一一亦能照知自体。





佛地经论卷第三


--------------------------------------------------------------------------------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26 册 No. 1530 佛地经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佛地经论卷第三


[0303a28] 云何不与世法相违?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触指端故。不见灯等能自照耶?云何得知灯等自照?现见无闇分明显现。若不自照应有闇障,应不现见,由此故知灯等自照。灯等非闇何须照耶?如瓶衣等体虽非闇,无灯等照边有闇障,不得现见,灯等照时除彼边闇,令得现见,说名为照。灯等亦尔,自体生时边闇障除,令现得见故名自照。诸心心法虽有胜劣,皆能外缘、内证自体,犹如光明既能照他亦能自照,非如刀等诸法,法尔不可一类。此就麁相诸心心法,各有相见二分而说。

[0303b10] 《集量论》中辩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三、自证分,如是三分不一不异。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若细分别,要有四分,其义方成;三分如前,更有第四证自证分。初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知,馀通二种。谓第二分唯知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自证能证第二及证第四,第四自证能证第三,第三第四皆现量摄。由此道理,虽是一体,多分合成,不即不离,内外并知无无穷过。是故经言:

「众生心二性,  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  见种种差别。」

[0303b23] 此颂意言,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绕,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四智心品虽有多分,然皆无漏现量所摄。此义广如馀处分别。义用分多、非体有异,如一法上,苦无常等种种义别,而体是一。

[0303b29] 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有相分、见分等耶?定有见分照所照境,有自证分通照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照自证分故亦定有。若无如是三分差别,应无所缘,应不名智,相分不定。有义,真实无漏心品无障碍故亲照前境,无逐心变似前境相,以无漏心说名无相,无分别故,又说缘境不思议故。有义,真实无漏心品亦有相分,诸心心法法尔似境显现名缘,非如钳等动作取物,非如灯等舒光照物,如明镜等现影照物,由似境现分明照了名无障碍,不执不计说名无相,亦无分别,妙用难测名不思议,非不现影。若言无相则无相分,言无分别应无见分,都无相见应如虚空,或兔角等应不名智,无执计故。言无能取、所取等相,非无[2]似境、缘照义用。若无漏心全无相分,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是则违处处经论。转色蕴依不得色者,转四蕴依应无识等,则成大过。

[0303c17] 有义,无漏无分别智相应心品,无分别故,所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别相分。若后得智相应心品有分别故,所缘境界或离体故,如有漏心似境相现分明缘照。若无漏心缘离体境,无似彼相而得缘者,《观所缘论》不应说言五识上无似极微相故非所缘。如是境相同无漏心无漏种起,虽有相似有漏法者,然非有漏。如有漏心似无漏相,非无漏故。且止广论如是分别,但就世俗言说道理,非就胜义。若就胜义离言绝虑,既无相见,不可言心及心法等,离诸戏论不可思议。


佛地经论卷第三


--------------------------------------------------------------------------------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26 册 No. 1530 佛地经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成唯识论卷第二


[0008b26] 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馀所引证广说如初。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世尊依此说有情心染淨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诸论亦说染淨种子由染淨法熏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若唯本有转识不应与阿赖[*]耶为因缘性。如契经说。

诸法于识藏  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  亦常为因性

[0008c07] 此颂意言。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时展转相生互为因果。摄大乘说。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互为因缘。如主与焰展转生烧。又如[7]束芦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缘。所馀因缘不可得故。若诸种子不由熏生。如何转识与阿赖[*]耶有因缘义非熏令长可名因缘。勿善恶业与异熟果为因缘故。又诸圣教说有种子由熏习生。皆违彼义。故唯本有理教相违。若唯始起有为无漏无因缘故应不得生。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分别论者虽作是说心性本淨客尘烦恼所染污故名为杂染离烦恼时转成无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而心性言彼说何义。若说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诸法种子。以体前后无转变故。若即说心应同数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恶无记心又应是善。许则应与信等相应。不许便应非善心体。尚不名善况是无漏。有漏善心既称杂染如恶心等性非无漏。故不应与无漏为因。勿善恶等互为因故。若有漏心性是无漏应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异生心若是无漏。则异生位无漏现行。应名圣者。若异生心性虽无漏而相有染不名无漏。无斯过者则心种子亦非无漏。何故汝论说有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种子现行性相同故。然契经说心性淨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淨。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熏令增长。无漏法起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诸圣教中虽说内种定有熏[1]习。而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宁全拨无本有种子。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说内种定有熏习。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故亦说此名闻熏习。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麁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依障建立种[2]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涅槃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然无漏种微隐难知故约彼障显[3]性差别。不尔彼障有何别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谓法尔有此障别无漏法种宁不许然。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立种姓别。既彼圣道必无生义说当可生亦定非理。然诸圣教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彼义。故唯始起理教相违。由此应知。诸法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然种子义略有六种。一刹那灭。谓体纔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此遮常法常无转变不可说有能生用故。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此遮前后及定相离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虽因与果有俱不俱。而现在时可有因用。未生已灭无自体故。依生现果立种子名不依引生自类名种。故但应说与果俱有。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馀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馀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馀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馀。外穀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此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果令不顿绝即名引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依何等义立熏习名。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何等名为所熏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淨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4]植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1]蕂故名熏习。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如主生焰焰生焦主。亦如芦[2]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馀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是谓略说一切种相。此识行相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摄为自体同安危故。执受及处俱是所缘。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3]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然有漏识自体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彼相应法应知亦尔。似所缘相说名相分。似能缘相说名见分。若心心所无所缘相。应不能缘自所缘境。或应一一能缘一切。自境如馀馀如自故。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应不能缘。如虚空等。或虚空等亦是能缘。故心心所必有二相。如契经说。

一切唯有觉  所觉义皆无
能觉所觉分  各自然而转


成唯识论卷第二


--------------------------------------------------------------------------------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31 册 No. 1585 成唯识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成唯识论卷第二


[0010b02] 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心与心所同所依缘行相相似。事虽数等而相各异。识受想等相各别故。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此若无者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心与心所同所依根。所缘相似。行相各别。了别领纳等作用各异故。事虽数等而相各异。识受等体有差别故。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如集量论伽他中说。

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证
即能量及果  [4]此三体无别

[0010b17] 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三分如前。复有第四证自证分。此若无者谁证第三。心分既同应皆证故。又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必有果故。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时非量摄故。由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5]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6]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过。非即非离唯识理成。是故契经伽他中说。

众生心二性  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  见种种差别

[0010c02] 此颂意说。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缚。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此中见者是见分故。如是四分或摄为三。第四摄入自证分故。或摄为二。后三俱是能缘性故皆见分摄。此言见者是能缘义。或摄为一体无别故如入楞[7]伽伽他中说。

由自心执著  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唯心

[0010c11] 如是处处说唯一心。此一心言亦摄心所。故识行相即是了别。了别即是识之见分。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谁异熟识变为此相。有义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经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有义若尔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杂秽土。诸异生等应实变为他方此界诸淨妙土。又诸圣者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必不下生变为此土复何所用。是故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变为此界。经依少分说一切言。诸业同者皆共变故。有义若尔器将坏时既无现居及当生者。谁异熟识变为此界。



成唯识论卷第二


--------------------------------------------------------------------------------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31 册 No. 1585 成唯识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宗镜录卷第六十



[0758b19] 摄论问。云何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八识。十一识等。

[0758b20] 答。欲显依他性。具有三性。一识。从种子生。是依他。有种种识相貌。是分别。分别实无所有。是真实性。一识。谓一本识。本识变异。为诸识故。

[0758b23] 问。三性行相。有假有实。义理可分。云何复说三无性。及云一切法皆无自性。

[0758b25] 答。论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性毕竟无有。如空华故。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託众缘生。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乃至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解深密经偈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相者。是遍计。生者。是依他。胜义。是圆成。无自性者。于此三性上。皆无妄执我法遍计自然之自性故。若人不知佛密意。于三性上说三无性。破外道小乘我执。便拨菩提涅槃依圆皆无者。即此人失坏正道。不能往至也。此言三性三无性。不是依圆体亦无。但无遍计妄执之我法。故名无性也。是以三性无际。随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相无碍。如来一代时教。恒沙义门。密意。总在三性门中。真俗本末。一时收尽。以显唯识正理。更无异辙。以依他性。是唯识体。从依他起分别。即是遍计。从依他悟真实。即是圆成。由分别故。一分成生死。由真实故。一分成涅槃。了分别性空。即生死成涅槃。迷真实性有。即涅槃成生死。都是一法随情。显义成三。三非三而一理圆。一非一而三性具。卷舒不失。隐显常如。非一非三。泯性相于实地。而三而一。耀行布于义天。撮要所归。莫先斯旨。


宗镜录卷第六十


[0761b08]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8 册 No. 2016 宗镜录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宗镜录卷第六十



[0759a04] 问。三能变相。已细披陈。所变之相。如何开演。

[0759a05] 答。三能变。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此是能变自体。所变者。即见相二分。是自体分之所变故。是自体分之用故。说自体。是二分所依。识论云。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是诸识者。谓前所说三能变识。及彼心所。皆能变似见相二分。立转变名。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有实物。离二相故。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无不离识心所法等。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前引教理。已广破故。是故一切。皆唯有识。虚妄分别有。极成故。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如等。亦是有性。由斯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释云。是诸识转变者。转变是改转义。谓一识体。改转为二相起。异于自体。即见分有能取之用。相分有质碍之用。由识自体。转起能取。及有碍故。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者。前所变中。以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是依他性。能取于所变依他相分故。起种种遍计所执分别。是此识体所变。用。能分别。故名分别。其识体所变依他。性相。分。似所执相分者。名所分别。是前能分别见分之所取相故。非谓识自体能缘。名为分别。起分别见者。识之用也。相见俱依自证起故。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如等亦是有性者。唯言不遮不离识法。真如及心所者。亦不离识。故体皆有。今此位。但遮离识所分别有。不遮不离识真如等有。如理应知。此意既有能变分别识。及所变境依他相分。所分别心外实法等。决定皆无。唯有真如心所等法。皆不离识。亦是实有。远离增减二边者。无心外法故。除增益边。有虚妄心等故。离损减边。离损减边故。除拨无如空清辩等说。离增益边故。除心外有法诸小乘执。唯识义成。契会中道。无偏执故。又诸师所明。总有四分义。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相分有四。一。实相名相。体即真如。是真实相故。二境相名相。为能与根心而为境故。三相状名相。此唯有为法。有相状故。通影及质。唯是识之所变。四义相名相。即能诠下所诠义。相分。是于上四种相中。唯取后三相而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一识所顿变。即是本质。二识等缘境。唯变影缘。不得本质。二见分者。唯识论云。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见分有五类。一证见名见。即三根本智见分是。二照烛名见。此通根心。俱有照烛义故。三能缘名见。即通内三分。俱能缘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故。五。推度名见。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于此五种见中。除五色根。及内二分。馀皆见分所摄。三自证分。为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四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不谬故。从所证处得名。此四分义。总以镜喻。镜。如自证分。镜明。如见分。镜像。如相分。镜后弝。如证自证分。此四分。有四师立义。第一安慧菩萨。立一分自证分。识论云。此自证分。从缘所生。是依他起故。故说为有。见相二分。不从缘生。因遍计心。妄执而有。如是二分。情有理无。唯自证分。是依他起性。有种子生。是实有故。见相二分是无。更变起。我法二执。又是无。以无似无。若淮护法菩萨。即是以有似无。见相二分是有体。变起。我法二执是无体故。安慧引楞伽经云。三界有漏心心所。皆是虚妄分别。为自性故。故知八识见相二分。皆是遍计妄执有。故唯有自证一分。是依他起性。是实有故。密严经偈云。愚夫所分别。外境实皆无。习气扰浊心。故似彼而转。故知但是愚夫依实自证分上。起遍计妄情。变似无体[1]二分现故。理实二分。无其实体。但是愚夫不了。妄执为实故。所以论云。凡夫执有。圣者达无。

[0759c24] 问。若言相见二分是假者。且如大地山河。是相分收。现见是实。如何言假耶。

[0759c25] 答。虽见山河等是实。元是妄执有外山河大地等。理实而论。皆不离自证分故。所以楞伽经偈云。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故知离自证分外。无实见相二分。第二难陀论师。立二分成唯识者。初标宗者。即一切心生。皆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是能所二缘也。若无相分牵心。心法无由得生。若无能缘见分。谁知有所缘相分耶。即有境有心。等成唯识也。见分为能变。相分是所变。能所得成。须具二分。见分相分。是依他起性。有时缘独影境。即同种生。有时缘带质境。即别种生。从种生故。非遍计也。若不许者。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也。安慧却难。汝若立相分。岂不心外有境。何名唯识。难陀言。见分是能缘。相分是所缘。摄所从能。还是唯识。又汝若言无相分。则所立一分唯识不成。何以故。安慧执相分是妄情有。即第八所缘识中相分种子。是相分摄。即种子是能生自证现行。亲因缘法。若种子相分是妄情者。何妨所生现行自证分。亦是妄情。不违种子识义也。若不许自证分是妄情者。即能生种子亦是实有。即因果皆实。证相分亦是实有。既有相分。即有见分。能所既成。即二分成立唯识也。又五根是第八识相分。若相分是遍计。岂有遍计根。能发生五识也。安慧云。不假五根发生五识。五识俱自从种子生也。






宗镜录卷第六十

[0761b08]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8 册 No. 2016 宗镜录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成唯识论疏抄卷第十三本


--------------------------------------------------------------------------------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50 册 No. 0819 成唯识论疏抄


0402c08] 疏云自证等种生自证分堕应亦尔者。若第六识缘。他第八识自证分。即第六识相分为能熏。他第八识自证分种。自证分种。后经百年千年。已被他有恶业感生自证分现行时。即被第八识证自证分。缘自证分时。作亲所缘缘。若第六能熏现行相分。与第八识证自证分。为所缘缘。若第六识缘他第八识证自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为能熏。他第八识证自证分种。第八识证自证分种。已后彼业感生现行时。即被第八识自证分缘。此证自证分也。即第八识中。能熏现行相分。与他第八识自证分。为疎所缘缘。所熏第八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生现行时。与第八识自证分。为亲所缘缘。此前七于八所缘。容论文皆是异师说。不正义也。即前念八于八无等。是正义也。


[0402c21] 疏云若缘虗空及心心所等乃至第六识具后二句如理可知者。第一句者。有唯与第八识见分为疎所缘缘。谓前五识中能熏相分。与第八识见分。为疎所缘。色即如五识。缘第八识所变色等。五尘本质时。即五尘相分中。熏他第八识相分。五种。第八识相分五种后业感生第八识现行相分。现行相分即与第八识见分。作亲所缘缘。即五识中能熏现行。相分与第八识。作疎所缘缘也。第二句者。即唯与第八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谓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本质时。即第七识变起亲相分。即第七识现行相分。为能熏。第七识相分中熏第八见分种子。第八见分种子。后业感生第八识见分现行。见分现行即与第八识自证分。为亲所缘缘。即第七识中能熏现行相分。则与第八识自证分。作疎所缘也。第三句者。有亦与第八识见分。及第八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即是第六识中能熏相分也。即如第六识。缘第八识见分时。即第六识中相。为能熏熏。他第八见分种。第八见分种。已后生见分现行时。此第八识见分。即与第八识自证分。作亲所缘缘。此第六识中能熏相分。与第八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也。若第六识缘第八识所变色等五尘。及五根本质时。第六识中现行相分中。能熏第八识。熏第八识五尘五根等。相分种子。相分种子已后生相分现行时。此现行相分五尘五根。即与第八识见分。作亲所所。若第六识中能熏相分。即与第八识见分。作疎所缘缘。故第六识中能熏相分。与第八识见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也。第四句者。有俱不与第八识见分及自证分。作疎所缘缘。谓第六识不缘第八识。不熏第八识见分相分种也。即如第八识。缘虗空及缘心心所见分等时。第六识相分中熏心心所见分。虗空等种。虗空等种。已后生虗空现行时。第八识见分自证等。俱不能缘现行虗空等。故言虗空。是假法第八识不能假法也。其第八识。不能缘前七识见分。见分。现行不与第八识作疎所缘缘。其第八识但约种虗空等种故。第六识能熏相分。与第八识见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也。即第六识中。即第三句俱第四俱。第四俱第四俱非句。故云其第识有后二句。此上四句。仍不摄第八证自证分也。唯第六识能熏第八识自证分种。证自证分种。证自证分种也。馀识皆不摄也。若第六识缘第八识自证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中。熏成他第八自证分种。第八自证分种。以后生自证分现行时。即与第八识证自证分。作亲所缘缘。其第六识中。能熏相分。即与第八识证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也。若第六识。缘他第八识证自证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中。熏成他第八识证自证分种。第八识证自证分种。以后生证自证分现行时。即与第八识自证分。作亲所缘缘。其第六识能熏相分。即与第八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也。问。已上四句等。皆约前七。前七于八所缘。容有论文也。此中大意者。若五识相分。第七相分。即一切时恒与第八识。作疎所缘缘。以第七识相分中。恒熏成第八识见分种。故及五识相中。恒熏成第八所缘缘。若第六识相分。即不定也。若第六识缘他第八识相分见分。即第六识现行相分中。熏成第八识见分相分种。其第六识相分。即与第八识。作疎所缘缘。若第六识。缘蕴计乘及虗空等。及缘馀七识见分等。而第六识相分。中熏成种。其第八识唯约种门说。其第八识。亦能缘虗空种子。其第六识能熏现行相分。即不是与第八识。作疎所缘缘。及前七识同熏见分种子。其第八识唯缘种门。唯缘前七识见分种子。亦不约前七于八识所缘。有其七识见分。即不与第八识。作疎所缘也。

[0403c09] 疏云即是二义与前师别解云。即此后师说。第八识见分自证分二种用。前七识中。相分作疎所缘缘。前七于八所缘。容有即与前师别也。若前师即八于七。有七于八无第八识。不能缘七识等也。

[0403c13] 疏云六随等七淮此应知者。此中意说。若第六识中。能熏相分。亦与第七识。见分及第七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且如第六识。缘他第七识见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中。熏成他第七识见分种子。第七识见分种子。已后生第七识见分现行时。即与第七识自证分。作亲所缘缘。其第六识中。能熏七相分。即与第七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若第六识。缘他第七识中亲相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为能熏。熏成他第七识中亲所缘种子。第七识中亲所缘种子。已后生第七识亲相分现行时。此亲相分即与第七识见分。作亲所缘缘。其第六识中能熏相分。与第七识见分。作疎所缘缘也。第二又解。或第六识。缘他第八识见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中。熏成第八识见分种子。第八识见分种子。已后生见分现行时。即与他第六识见分。作所缘。第七识见分。恒缘第八识见分故。其第六识中。能熏相分。亦与第七识。作疎所缘缘。此第二解虽有此理然稍远也。若第六识。缘第七识自证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为能熏。熏成第七识自证分种。第七识自证分种。以后生现行时。即与第七识证自证分。亲所缘缘。即第六识能熏。相分与第七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若第六识缘。第七识证自证分。即第六识相分中。熏成第七识证自证分种。第七识证自证分种。以后生现行。即与第七识自证分。作疎亲所缘缘。若第六识能熏相分。即与第七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第六识前五识。亦然如第六识。缘五识中亲相分时。即第识相分为能熏。熏成五识相分种。五识相分种。以后生现行。即与五识见分。作亲所缘缘。其第六识。能熏相分。即与前五识。作疎所缘缘。若第六识缘前五识见分时。即第六识相分中。熏成五识见分种子。五识见分种子。已后生现行时。即与五识作亲作缘缘。其第六识。能熏相分。即与五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若第六识。缘前五识自证分时。即第六识前相分中。熏成五识自证分种。五识自证分种。已后生现行时。即与五识证自证分。作亲所缘缘。其第六识能熏相分。即与五识证自证分。作疎所缘缘。若第六识缘前五识自证分时。即第六识前相分中。熏成五识自证分种。五识自证分种。已后生现行时。即与五识证自证分。作亲所缘缘。其第六识能熏相分。即与五识证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五识自证分。作疎所缘缘。五识自证分。亦然淮知前。今者已上。皆约缘已熏成种说。若唯缘不熏成种亦不是此义也。即前论云。皆约能熏成后相种故。第七识及五识第六识。皆非疎所缘缘。第七识及前五识。皆不能缘第六识。亦不能熏成。他第六识相见等种故。问。八识及三性各别。即馀一个第六识缘他第八识。即第六识能熏他八识种子。八识种子。生八识现行等。又馀第六识一性心中。能熏三性种子。未知五识于一性心中。能熏三性种子已不。答。五劣不得其一趣心中。能熏五种也。见不用欲界他心中。能熏九地种子以不。乃至三界四性。亦淮此问答得。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53 册 No. 0855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

[0898a11] 问。五识烦脑与无明俱既违境起。(122)何名现量。

[0898a12] 答。烦脑自缘顺远境起[□@□]。不违色等。谓非色等违(123)顺远辺自是无明称色等辺。[□@□]是现量。末那散位见分(124)唯是非量。自证证自证分一向现量。以内缘离分别故。若(125)在定位。一向现量。平等性智唯内证故。

[0898a17] 第六意识。若在定位。(126)一向现量。若在散位。与率尔五识同时任运缘境。是现量(127)摄。以离名言种类分别缘自相境故。若起闻思両慧称境比(128)知。意识见分是比量摄。以比度心缘共相故。若自证分证(129)自证分。是现量摄。以内缘故。若起人法二执之心。见分唯是(130)非量所摄。自证证自证分现量所収。以内缘故。此中八识既如此判(131)同时心所一唯识论。

[0898b01] 第三约四分及能量所量量果分别者。(132)于中有二。初约诸大小剩廃立四分。后正约四分分别。

[0898b03] (133)就初廃立四分中。総有六义不同。初义如二十部小剩之中正量部中。(134)唯立见分。不立相分。何以得知。旦如馀十九部。缘境之时。皆言于(135)心起境行相。缘行相心即名行解。行相即当大剩相分。行解即当(136)大剩见分。若如正量部。缘心外境。応缘其境不起行相。故知有(137)见而无相分。大剩破云。眼识必定不能缘色(宗。)以不作色行相(138)故。(因。)诸不作色行相者。皆不能缘色。犹如耳识(同喻。)既有此过。(139)故知缘境心有行相。

[0898b12] 第二唯相分不立见分。如大剩中清辩(140)菩萨说。缘境时但似境起。即是能缘非离似境。更有见分。名为能(141)缘。[15]唯识论中破此义云。

[0898b15] 若心心所。无能缘相。応不能缘。如虗空(142)等。或虗空等応亦能缘。

[0898b17] 淮斯论文。此义非正也。

[0898b18] 第三相见(143)俱不立。如安慧菩萨唯立识自体。是依他起。相见二分。是遍计(144)所执。以正智证。如不作能缘所缘解。故为此安慧菩萨言。八识相见(145)皆是遍计所执所摄。自证分是依他起所収。护法菩萨等破云。若(146)尔诸佛后得智心亦有身土等相分。能缘身土等见分。亦応诸(147)佛未遣遍计执心。诸佛既遣执心。由有相见分等。故知相见非(148)遍计所执也。

[0898c02] 第四相见俱立。如无着菩萨及难陀菩萨等。并立(149)有相见二分。故摄大剩论本[16]云。

[0898c04]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150)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151)故。三由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0898c07] 淮此文故知无著菩萨立相见二(152)分。

[0898c08] 又経[17]云。

[0898c09] 一切唯有覚 所覚义皆无 能覚所覚分 各自然而転。

[0898c11] (153)此文既云。能覚所覚分。各自然而転。故知有其相见二分。

[0898c13] (154)第五陈那菩萨立有三分。彼云。相分为所缘。见为能缘。其见分(155)既不能自缘。応无有量果。又见分若无能缘。量果応不[□@□](156)[□@□][□@□]所处事故。応别立自证分。谓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157)量。自证分为量果。故陈那菩萨所造集量论[18]云。

[0898c18] (158)似境相所量 能取相自证 即能量及果 此三体无别。

[0899a02] 解云。似境相所量是(159)相分。能取相是见分。自证是自证分。即能量明见分为能(160)量。量果明自证分为量果。此三体无别明不离识也。

[0899a05] 第六(161)立有四分了。则是亲光菩萨及护法菩萨等义。彼立云。如以见分(162)无能缘立有自证分义。亦以自证分无能缘故须立证自证(163)分。故彼引経文[19]云。

[0899a09] 众生心二性 内外一切分 所取能取缠 见种种(164)差别。

[0899a11] 解云。众生心二性者。心有能缘所缘。或外分或内分二性故也。(165)内外一切分者。相分见分为外分。相分体外故称外。见分缘外(166)故称外。自证证自是内分。若体若缘俱是内故。内分外分俱非(167)一故。称一切分也。所取能取缠者。为所取能取缠缚心故也。见种种(168)差别者。于能缘中见分取境。或现或比或量非量种非一故。称(169)见种种差别也。据此経文立四分义。

[0899a19] 问。若以自证分无能缘故。(170)立证自证分者。亦応证自证无能缘故。须立第五分。如是(171)便有无穷之过。

[0899a22] 答。证自证分缘自证分时。自证分有其(172)両用一缘见分用。二有却缘证自证分用故。不须立第五分也。

[0899b01] (173)问。若尔见分亦有両用。一缘相分。二缘自证。応不须立第四分(174)也。

[0899b03] [20]问。若尔见分缘相分。却缘自证分。即有同一时一分亦是量(175)非量过。何者且如见分起我法执时。不能称其相分解故。故(176)非是量。复能却缘自证也。即是其量。岂可一分于一时中(177)亦量非量。为避此过。见分不得却缘自证也。若自证分缘见(178)分时。亦是其量缘证自证分亦是其量。所以自证得再缘也。

[0899b10] (179)问。若尔见分起非量时可不许再缘。正是量时。応得再缘耶。

[0899b12] (180)答。见分假令是量不妨或是比量所摄。若缘自证分定是(181)现量。岂可一分亦名现比。若自证分缘见分时及缘证自俱(182)现量。所以自证得再缘也。

[0899b16] 问。若彼见分是比量时。不许(183)再缘五识転耶。既是现量応得再缘耶。

[0899b18] 答。见分相分俱名(184)外分。自证证自是内外分収。见分体。虽是内。缘外故称外分。若(185)许见分缘彼自证。即有缘内缘外通自证分。缘见分及缘证自(186)证分时。俱是缘内故。自证分通再缘也。

[0899b23] 问。此之四分。为同种生。(187)为别种生耶。

[0899b24] 答。有本质相分与见分别种生。无本质相(188)分与见分同种。起见分自证证自证分。据用分三。据体是一。(189)同是识界。若是心所同是法界。故同种生。若别种生即有同时(190)同类之识。三体并起过也。

[0899c05] 问。若三分同体。何因自体重缘自(191)体。如刀不自割。多力不能自负。云何自心重缘自体。

[0899c07] 答。心用(192)微细不可以世事。趣比况之。且如世间灯光照物。亦有自明何(193)廃心。虽了境亦有自缘之义也。此即明其廃立四分也。

[0899c10] 自下第二(194)正明分别现比二量及能量果果等义。先明二量。后明能量等。

[0899c12] (195)明二量者。此四分中相分一向是二量所量。非是量体。见分一(196)种。若是意识。通其现量比量及非量。如前以说意识。自证(197)分证自证分皆是现量。其末那识散心见分一向非量。散(198)心自证证自证分及平等性智相応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一(199)向是其现量所摄。其五识及赖耶见分自证证自证分一切(200)皆是现量所摄。此即是其明四分出二量体也。

[0899c20] 次约四分。(201)辩能量所量及量果等分别者。相分一向是所量。见分唯(202)通能量所量不通量果。自证证自证分通能量所量及(203)量果也。且如相分是所量。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量果。(204)见分是所量。自证分是能量。证自证分是量果。自证分(205)是所量。证自证分是能量。自证分是(206)量果。证自证分是所量。自证分是能量。证自证分是量果也。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唯识略解

[0251c23] 夫搜剔阴阳之奥。囊括造化之精。洞洪濛之源。破浑吨之窍。超儒老而独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识之宗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识简心空。遮境则识外无法。简空则非同枯灭。是以夷断常之坑。塞生灭之路。圆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绝。凡圣共遵耳。然识有八种。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灵。思量妙绝。岂易窥其庭哉。阿赖耶识等。大略穷其所由生。直以真如照极反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证自证分。即如醒人忽尔昏作人语。虽闻而不能了了。谓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谓之昏耶。人语又闻。此之谓昏醒相半。迷悟之关也。此等时节。有人唤之。则昏随醒矣。不唤则醒随昏矣。醒既随昏。而外不能了境。又不作梦。惟昏然而已。谓之自证分。此等时节。位无能所。冥然独存也。少顷顿梦种种悲欢苦乐。据能观而言。谓之见分。即所观之所。即相分。或问曰。见相二分。前后生耶。抗然生耶。余应之曰。见相二分。谓之前后生者。现量之中。不许有无分别。纔生分别。现量灭矣。谓之抗生。则能所弗同也。此四分乃八识之本。故有志于此宗者。不可不留神焉。四分通澈。则八识之纲。思过半矣。

[0252a19] 夫八识四分。乃相宗之纲骨也。阿赖耶识。末那识。分别识。眼耳鼻舌身五识。谓之八识。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谓之四分。究本言之。八识四分。初无别体。特以真如随缘。乃成种种耳。夫真如随缘之旨。最难明了。良以真如清淨。初无薰染。如何瞥起随缘耶。于此参之不已。忽然悟入。所谓八识四分。不烦少检。唯识之书。便能了了矣。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通。则性宗所见。犹未圆满。通相宗而不通性宗。则相宗所见。亦未精彻。性相俱通。而未悟达磨之禅。则如叶公画龙。头角望之非不宛然也。欲其济亢旱。兴雷雨。断不能焉。是以有志于出世。而荷担法道。若性。若相。若禅宗。敢不端诚而留神哉。惟相宗名义数多。若非心智妙密。委曲精搜。实未易明也。今则取大略稍论而疏之。但粗晓蒙孺耳。大抵阿赖耶识。通前眼耳鼻舌身五识。当併而发挥之。似觉易明。盖阿赖耶识。及前五识。皆属现量。又皆上品果中转也。若第七识。第六识则三品皆具。三品者。见道为下品。修道为中品。究竟为上品。故七六因中转也。或曰。前五识成无漏相应心品。现身益物。何以先言第八成无漏耶。以圆明初发。乃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故其前五根。即第八识所变相分。能变本识。既成无漏。所变五根。自当即成无漏矣。能发五根。既成无漏。则所发五识。遂成无漏何疑哉。或曰。既言八识转成四智。何故却言相应心品耶。对曰。唯识第十云。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识七识六识五识相应心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识转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捨识。故说转识成智也。大乘所缘缘义曰。言是带己相者。带与己相。各有二义。言带有二义者。一则挟带。即能缘心亲挟境体而缘。二则变带。即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也。亲挟者。谓之实境。变起者。谓之假境。假境者何。即实境影子也。影子者何。谓前五识亲挟实境。乃任运而缘。不带名言。现量中也。譬诸明镜。物临即照。原无心也。纔觉研丑。现量已灭。即落比量矣。余是知假境影子。意识所缘耳。又能缘心变起相分而缘。亦假境也。今安慧宗中。妄谓因中无漏五识。能缘真如。殊不知五识成智。必待第八识转而为根本智。然后五识转成所作智也。此中目此智为后得者何也。谓根本而后得也。以五识及第八识皆属现量。果上同转故也。彼谓因中五识未转智而能缘真如。非妄而何。纵于果上识虽转智。第能照俗而不能缘真如故。护法师曰。果中犹自不诠真。况因中乎。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二


--------------------------------------------------------------------------------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73 册 No. 1452 紫柏尊者全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紫栢老人解读十分奇妙!豁然开朗。
【直以真如照极反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证自证分。即如醒人忽尔昏作人语。虽闻而不能了了。谓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谓之昏耶。人语又闻。此之谓昏醒相半。迷悟之关也。此等时节。有人唤之。则昏随醒矣。不唤则醒随昏矣。醒既随昏。而外不能了境。又不作梦。惟昏然而已。谓之自证分。此等时节。位无能所。冥然独存也。少顷顿梦种种悲欢苦乐。】
所谓证自证分,就是超越的含义,超越相分、见分、自证分构架的完整的意识空间,对现行的意识空间的架构提出质疑,怀疑,由此而修行原有的旧的意识空间,飞跃为新的、质变的意识空间。开悟,就类似这一状态。
佛学唯识学在1000年前,就可以认知到【本我】【超我】的荣格的理论,可谓不属于正常人类的智慧,属于宇宙的大智慧的一部分也!

第一荣格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欲,“性是第一原动力”。而忽略了其他动机影响;第二,荣格认为本我是“个人无意识”,但在其上还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无数代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给于我们一些古老的意象,被称之为【原型】。而这些原型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
无意识这个概念是一切的核心。无意识好比内心中的一个广阔无比的舞台,各种冲动,本能,动机,冲突不断的在上演着一台台的戏,不停的翻腾,为内心提供能量。而这些冲动的背后则有两种最根本的动力,一种被称之为【力比多】,也就是无意识性驱力,驱使着人们做和性相关的行为;另外一种称之为【桑纳托斯】,是一种无意识的死亡本能,驱使着人们做出破坏与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我们的意识大部分时间专注于外界,而忽略了这一心理区域。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区域太具威胁性,太容易激发焦虑,所以意识抗拒它的存在。但这些演员却一直想逃离无意识进入意识,而前意识如同一圈警察围在舞台外面,抓住每一个想要逃脱的意识。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漏网之鱼,会伪造成梦境,口误,抑郁症或恐惧症等精神状态,弗洛伊德最开始研究驱动力的时候,就是从梦开始入手的。按照【梦的释义】中的定义,梦就是被压抑的愿望变形的,扭曲的实现。我们通过释放了这些冲动,而获得了满足。这就是佛学无明的思想。

弗洛伊德将人格描绘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位一体的结构,这三者组成了一个不断自我斗争的精神连续体。原始力量的本我不断的和道德力量的超我进行缠斗,对自我提出严苛而不合理的要求。而自我夹在中间需要进行调停,非常可怜。首先,【本我】,就是无意识的储藏所,为我们的内心提供了最原始的动机和本能欲望。但是非常的不成熟,总是要立刻满足愿望,特别是性,情绪等方面的愉悦,但从来不考虑后果。其次是【超我】,实际上是内心中父母,社会准则,法律的多重化身。所谓【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位一体的结构,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描述的多维的空间构架。【相分、见分、自证分】是三维的构架。【证自证分】又是对【相分、见分、自证分】是三维的构架的超越,是在三维空间之上的构架,是与三维空间即是一体又是不同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新论》中,弗洛伊德借此吐槽了唯物史观:因为唯物史观忽视了超我在人类行为中做出的影响,而简单的将影响归结为经济条件和上层建筑的想法是不对的。他认为人从未完全的生活在现在,种族,民族的过去存在在超我中,随时可能改变你现在的想法,做出不一样的行为。这就是佛学的业力的思想。


=============================================
唯识略解

[0251c23] 夫搜剔阴阳之奥。囊括造化之精。洞洪濛之源。破浑吨之窍。超儒老而独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识之宗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识简心空。遮境则识外无法。简空则非同枯灭。是以夷断常之坑。塞生灭之路。圆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绝。凡圣共遵耳。然识有八种。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灵。思量妙绝。岂易窥其庭哉。阿赖耶识等。大略穷其所由生。直以真如照极反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证自证分。即如醒人忽尔昏作人语。虽闻而不能了了。谓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谓之昏耶。人语又闻。此之谓昏醒相半。迷悟之关也。此等时节。有人唤之。则昏随醒矣。不唤则醒随昏矣。醒既随昏。而外不能了境。又不作梦。惟昏然而已。谓之自证分。此等时节。位无能所。冥然独存也。少顷顿梦种种悲欢苦乐。据能观而言。谓之见分。即所观之所。即相分。或问曰。见相二分。前后生耶。抗然生耶。余应之曰。见相二分。谓之前后生者。现量之中。不许有无分别。纔生分别。现量灭矣。谓之抗生。则能所弗同也。此四分乃八识之本。故有志于此宗者。不可不留神焉。四分通澈。则八识之纲。思过半矣。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二


--------------------------------------------------------------------------------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73 册 No. 1452 紫柏尊者全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注心赋卷第一


--------------------------------------------------------------------------------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3 册 No. 1231 心赋注


[0091b01] 此八识心有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华严记云。如契经说。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释曰。此即华严经。上半明无外境。下半明有见相二分。各各自从因缘所生。名自然而转。下结正义。论云。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所变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自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释曰。此中虽是立二分家。义已有三。故次论云。若无自证分。此者应不自忆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故释曰。此明有自证分。意云。相离于见。无别自体。但二功能。故应别有一所依体。若无自证。应不自忆。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忆。谓如见分不更相分之境。则不能忆。要曾更之。方能忆之。若无自证。已灭心所。则不能忆。以曾不为自证缘故。则如见分不曾更忆。今能忆之。明先有自证已曾缘故。如于见分忆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论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以理推徵。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释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见分。量果是自证分。自证分与相见为所依故。论如集量论伽陀中说。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释曰。所量如绢。能量如人。量果如解数智。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言无别体者。唯一识故。则离心无境。次立四分。论云。又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如前。第四证自证分。若无此者。谁证第三。心分别既同。应皆证故。释曰。见分是心分。说有自证分。自证分应无有果。诸能量者皆有果故。释曰。见分是能量。须有自证量见分。说有第四果。恐被救云。却用见分为第三果。故次论云。不应见分是第三果。见分或则非量摄故。因此见分不证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释曰。意明见分通于三量。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即明见缘相时。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为现量果。或见缘相。是于比量。及缘自证。复是现量。故自证是心体。得与比量非量而为果。见分非心体。不得与自证而为其量果。故不得见分证于第三。证自体者必现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现量。故得相证无穷过矣。意云。若以见分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见分为所量。必须第四为量果。若通作喻者。绢如所量。尺如能量。智所量果。是自证分。若人为所使。智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于人。如证自证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证。亦如明镜。镜像为相分。镜明为见分。镜面如自证分。镜背如证自证分。面依于背。背复依面。故得互证。亦可以铜为证自证分。镜依于铜。铜依于镜。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见分】
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之一。见分即指诸识的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的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换个方式说见分即心识的缘虑作用,亦即主观的认识主体。心识生起,自其自体变现相、见二分,相分是色法,概括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见分是心法,有缘虑作用,是认识的主体。不过此见分与相分,都是识体之所变现,摄物归心,所以成其唯识。参阅‘四分’条。

【相分】
心法四分之一,即自心体上变现出为见分所缘的境相。此在唯识学上、摄尽一切所谓客观的现象。心识是能缘虑之法,心识生起时,识体变现出相、见二分,见分是能缘虑的作用,相分是所缘虑的境相。唯识宗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内识之所变现,故所谓相分,是第八识的色法种子——所谓相分色所变现的境相。

相分之相与像字通用,如相片又称像片,亦称肖像,故所谓相,亦就是影像。此影像不是外境的‘本质色’,而是托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色’,在眼识上再变现一重‘相分’(影像),由眼识的见分去缘。所以唯识学上说︰‘识所缘,唯识所变。’

【自证分】
又作自体分,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二分。自是自体;证为证知,即为自觉的证知作用。四分中的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故必须另有一证知见分的作用,即是自证分。自证分即识之自体,故又名自体分。自证分还有一种再度知的作用,与自证分互相为证,以证二者有无谬误。参阅‘识体四分’条。

【证自证分】
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四分。这是识体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有证知见分的作用,但谁来证知自证分有无谬误呢?于是识体更起能缘作用,以证知自证分的所证是否正确,此再度证知的作用,即是证自证分。但谁来证知证自证分有无谬误呢?就是原来的自证分,因为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二者互缘互证的作用,所以就不必另立一个证自证分了。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这种说法,也有道理。超越==证自证分==真如佛性


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又作能取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之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之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见分有五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所谓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这就是八识的四分。[1]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镜像神经元系统就是证自证分的功能。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佛学发展到唯识学,提出了阿赖耶识种子思想,提出【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证分】的多维度的意识空间的思想,提出【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中国人的意识空间的极限。
普通中国人,是无法读懂这些大智慧的,只有禅宗大德,佛法高僧,印度、欧美、犹太人、阿拉伯人的圣者读得懂。
====================

佛学,之所以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就是因为,凡夫大众都是因为有一颗心,这颗心严格说分成【心阿赖耶识--意根末那识--识前六识】。凡夫因为宿世业力的缘由,由于生命本身需要生存的最大动机,因而把当下的六处六触六识这些十八界的境界当做永恒,牢牢抓住不放,因而这样的逻辑正确,特朗普、美国中国都是现实的实有,包括爱恨情仇,你我他,都是现今实在存在的。

@小煮666
@少林寺十三绝神僧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御宅澈
@秦有


所谓的喜马拉雅山,黄河,长江,等等自然界都是永恒实有的。因为在人的生命短短的100年中,喜马拉雅山,黄河,长江,等等自然界确实变化不大,因此凡夫就有了自然界都是永恒实有的的认知。

如果以10000年为周期来深观自然界,10000年以前地球处于冰河期,那时候黄河、长江还是冰川,中国地区在当时只有云南地区有人类存在。那时候,还没有民族的划分,有的只是部落而已。如果一个生命的流转载体,10000年前的意识空间,与10000年后的2019年的意识空间,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生命载体自然就会明白,执着于短短100年形成的观念是十分可笑的。

因此,佛法佛性佛性,就是一种大大超越,以千年万年的尺度,观察自然界,观察自己。在千年万年的尺度,人的个体的肉身色身已经转换了20代200代了【以50岁为平均寿命】,什么爱恨情仇,你自然是无法永远抓住的,你的妻子这辈子爱你,下辈子可能就是男人,你们根本就无法相互认知。

所以,我说佛法就是反人道的思想,佛学佛法是外来的宇宙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人短暂一生都是幻有,眨眼而去,执着的不执的,都回归沉寂。然后人的子孙后代,又开始重复。
也就不会产生如下的想法
【如果山河大地,器世间都是自己,就是说,宇宙是自己,自己识宇宙,那海学佛干什么,立即自杀,反正死不了,宇宙是自己,没有死亡何出生,那这具尸体算个屁啊,还不乘早成佛去。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那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他人,一切都是自己变化出来的】
这种想法,是固定在当下的时间,2019年的当下,用自己的执着去推演整个宇宙。而不是用千年万年的尺度,观察自然界,观察自己。在千年万年的尺度,还有一个你吗?还有一个【山河大地】吗?还有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吗?统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让你觉得世人皆苦?
因为你执着于当下,你观察世界,认知世界的时间尺度,是以一天、一月、一季度,最大的不过一年为周期,因此你总是不满意,总是感到苦恼,甚至绝望!

因此,世界没有问题,是的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周期太短了!

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的愚蠢!才 让你觉得世人皆苦!

=================================

佛学发展到唯识学,提出了阿赖耶识种子思想,提出【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证分】的多维度的意识空间的思想,提出【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中国人的意识空间的极限。
普通中国人,是无法读懂这些大智慧的,只有禅宗大德,佛法高僧,印度、欧美、犹太人、阿拉伯人的圣者读得懂。
====================

佛学,之所以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就是因为,凡夫大众都是因为有一颗心,这颗心严格说分成【心阿赖耶识--意根末那识--识前六识】。凡夫因为宿世业力的缘由,由于生命本身需要生存的最大动机,因而把当下的六处六触六识这些十八界的境界当做永恒,牢牢抓住不放,因而这样的逻辑正确,特朗普、美国中国都是现实的实有,包括爱恨情仇,你我他,都是现今实在存在的。



所谓的喜马拉雅山,黄河,长江,等等自然界都是永恒实有的。因为在人的生命短短的100年中,喜马拉雅山,黄河,长江,等等自然界确实变化不大,因此凡夫就有了自然界都是永恒实有的的认知。

如果以10000年为周期来深观自然界,10000年以前地球处于冰河期,那时候黄河、长江还是冰川,中国地区在当时只有云南地区有人类存在。那时候,还没有民族的划分,有的只是部落而已。如果一个生命的流转载体,10000年前的意识空间,与10000年后的2019年的意识空间,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生命载体自然就会明白,执着于短短100年形成的观念是十分可笑的。

因此,佛法佛性佛性,就是一种大大超越,以千年万年的尺度,观察自然界,观察自己。在千年万年的尺度,人的个体的肉身色身已经转换了20代200代了【以50岁为平均寿命】,什么爱恨情仇,你自然是无法永远抓住的,你的妻子这辈子爱你,下辈子可能就是男人,你们根本就无法相互认知。

所以,我说佛法就是反人道的思想,佛学佛法是外来的宇宙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人短暂一生都是幻有,眨眼而去,执着的不执的,都回归沉寂。然后人的子孙后代,又开始重复。

也就不会产生如下的想法
【如果山河大地,器世间都是自己,就是说,宇宙是自己,自己识宇宙,那海学佛干什么,立即自杀,反正死不了,宇宙是自己,没有死亡何出生,那这具尸体算个屁啊,还不乘早成佛去。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那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他人,一切都是自己变化出来的】

这种想法,是固定在当下的时间,2019年的当下,用自己的执着去推演整个宇宙。而不是用千年万年的尺度,观察自然界,观察自己。在千年万年的尺度,还有一个你吗?还有一个【山河大地】吗?还有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吗?统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1-07 13:08:10
让你觉得世人皆苦?
因为你执着于当下,你观察世界,认知世界的时间尺度,是以一天、一月、一季度,最大的不过一年为周期,因此你总是不满意,总是感到苦恼,甚至绝望!
因此,世界没有问题,是的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周期太短了!
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的愚蠢!才 让你觉得世人皆苦!
=================================
佛学发展到唯识学,提出了阿赖耶识种子思想,提出【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自......
-----------------------------

秦有: 2019-01-07 13:27:04 评论

评论 爵士猫大懒虫:佛教徒无子女后代的,不需要这个,就是真涅槃啊:)

@小煮666
@少林寺十三绝神僧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御宅澈
@秦有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1-07 15:29:16 评论

评论 秦有:秦兄理解差矣!中国人由于祖先崇拜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才把血缘亲属关系看的高于一切,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儿女以爸爸有权有势为最大的依靠。因而古代法律就是株连九族,斩草除根。现代公司和社会生活,处处以血缘关系为最牢固的纽,因而现代经济的信用精神,科学精神无法扎根。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1-07 15:40:54 评论

评论 秦有:佛学佛法,要求每个人觉悟、开大智慧,一切如理思维,如法而动,构造一个理性平等的世界。佛祖当年就是为了铲除印度的婆罗门的制度,否定世代延续、高高在上的血缘继承与统治制度,要彻底断除社会组织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人人平等,人人可以成佛,强调因缘所生法才是真正的世界的源头


爵士猫大懒虫:
2019-01-07 15:49:11 评论

评论 秦有:佛法自从进入汉族文化圈,一直被攻击为不要父母兄弟等伦理关系。汉族人完全不去反省超越思维一下,整个世界除了血缘关系,其他关系都不存在吗?当然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构架就是全社会的信用关系为基础。中国人在自己血缘圈讲究仁义道德,在社会上搞无信用的事情,很普遍,恶果很严重。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你提的【如果山河大地,器世间都是自己,就是说,宇宙是自己,自己识宇宙,】很深刻,很重要,这涉及佛学佛法的根本与出发点。

佛学佛法就是心法。何为心法,就是从一个具体的人,所思所想出发,谈论世界是怎样的,我是怎样的,我是怎样的,佛学就说是苦集灭道的因缘法则。世界是怎样的,也就是器世界是怎样的,是从【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去感知接触【外部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形成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是原始佛学的十八界。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佛法器世界的源头,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

后来佛学佛法进一步发展,又从六识进一步认知,有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有了【种子说】【转识说】,有了【相分 见分 自证分 证 自证分】的思想,这就很接近现代认知科学的理论了。

佛学的万法唯心,三界唯心的思想,是针对具体的一个人而言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认知的器世界中。虽然这个器世界是从外部世界投影过来的,但是这个投影仪就是自己的心意识,每个人的心意识不同,投影仪就不同,自然从外部世界投影过来的器世界就不同。这就是佛学的万法唯心,三界唯心的思想。

所谓天堂地狱,成佛,开悟,大智慧,皆是指向具体的一个人而言的。
这才是玄奘大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句的真实含义。这里面的禅机智慧,不修行佛道的人,是无法认知的。

因此,禅宗的公案,就是建立于【佛学的万法唯心,三界唯心的思想】基础之上的,修行人通过参禅,不断开启自己智慧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认知,你就会认为禅宗大德们,都是一群骗子,混吃混喝、等死罢了。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对于禅宗的普遍看法,【禅修的人都是一群骗子,混吃混喝、等死罢了】。

正是万法唯心,三界唯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小煮666
@少林寺十三绝神僧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知时知量佛2017
@千江月20170720
@西西先生又回来了
@西西先生2017
@廖年年
@御宅澈
@秦有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所谓的人心,最根本就是人的潜意识,也就是人的习气。习气,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
中国人有句俗语,这个人心思很重,就是这个人固执的很,什么都放不开。就是指习气的阴气过剩。

修行就是要 气,道理易懂,习气难除,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稍有智慧的人,对于佛法的道理,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难的是 气。没事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修的不错,仿佛成佛作祖也不在话下,但是境界一来,无明火起,种子爆发,瞬间烧毁功德林。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其实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修行,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
成唯识论卷第八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馀异熟

[0043a12] 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纔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二取种俱是疎亲缘互相助义。业招生显故颂先说。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馀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馀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馀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迴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2]性故。

[0043b02] 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
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此颂所言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俱等馀文义如前释。

[0043b19] 复次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惑业苦种皆名习气。前 气与生死苦为增上缘助生苦故。第三习气望生死苦能作因缘亲生苦故。颂三习气如应当知。[3]惑苦名取能所取故。取是著义业不得名。俱等馀文义如前释。此[*]惑业苦应知总摄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如论广释。然十二支略摄为四。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此中识种谓本识因。除后三因馀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馀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


成唯识论卷第八


--------------------------------------------------------------------------------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31 册 No. 1585 成唯识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俱舍论记卷第一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1 册 No. 1821 俱舍论记



以心心所法总习气为体。故正理二十八云。心及[3]所总名习气 解云。正理虽无别计。淮古师破知有此说。此说心.心所法所有习气总名无知。无知习气无有宽.狭 第十师云。不染无知。即名习气。心所法中别有体性。故正理二十八云。有古师说习气相言。有不染污心所差别。染.不染法。数习所引。非一切智相续。现行。令心.心所不自在转。是名习气。解云。古师。是说一切有部古师。此古师说。于心所中别有一体。名为习气。是不染无知。习气无知体无宽狭。如染无知别有无明。通由一切染不染法数习所引。未成佛来。一切心品恒相续生。令所俱心。不自在转。虽复遍与三性相应。然其体是无覆无记 第十一师云。不染无知。以习气为体。故正理云。大德[4]??摩作如是说。有不染法名为习气。如不善因所招异熟。世尊昔在菩萨位中。三无数劫修诸加行。虽有烦恼。而能渐除烦恼所引不染习气。白法习气渐令增长。[5]彼于永断诸漏得时。前诸习气有灭不灭。以于长时修加行故。证得无上诸漏永尽。然佛犹有白法习气。言习气有灭不灭故 解云。此师执。有别法是不染污[6]而能障慧。如不善因招异熟果。别有体故。然此无知即是一切烦恼习气。馀文可知。[*]??摩此云喜乐 二出过非者。破第一师云。若不染无知。异熟无记心心所法为体性者。二乘无学。异熟生心不现在前。非成就故。应名为佛。若言以必起故不名佛者。后起成时可不名佛。未起不成应名为佛。若言有习气故不名佛者。是即由彼不名为佛。何关异熟心心所法。故说非理 破第二师云。若不染无知。以四无记心等为体者。欲色二界无[7]覆无记不现在前。容成过.未。无色无学。异熟生心不现在前。非成过.未。应名为佛。故亦非理。若言以必起故。有习气故。不名为佛者。淮前徵破。故亦非理 破第三师云。若不染无知以自性无记心等为体。通三界中恒成过.未者。虽无不成之过。然与识身足论十四相违。彼论解十二心中。生无色界异熟生心不现在前。不成就无覆无记心。既违此说。故亦非理 破第四师云。若不染无知。以众同分为体者。别作一途或容此说。捡寻诸论全无此文。故亦非理 破第五师云。若以不自在为障体者。正理七十破云。必有少法力[8]为能障。令彼于定不自在转。若不尔者。彼有何缘。于诸定中不得自在 解云。必有少不染无知法 破第六师云。若以不得为障体者。正理七十破云。不得定者。必有所因。不可说言即因不得。自体不应还因自故。或烦恼障。亦应可说即以应果不得为性。彼既不然。此云何尔 破第七师云。若以不懃求等为障体者。正理七十破云。阿罗汉果。亦由于加行不懃求等故。体不得生。岂便无别烦恼障体 破第八师云。若不染无知。以智无为体者。正理二十八云。古师破云。非唯智无。无法无容能为[9]因 破第九师云。若不染无知。以心心所总名习气为体性者。正理二十八。古师破云亦不应说有如是类心及心所。总名习气。不染无知前已说故。谓此无知。为自性住心等为体。为有差别。若自性住心等为体。佛亦应有不染无知。若有差别。能差别者。可是无知。非所差别。现见善等品类差别心.心所中。必有别法为能差别。非即一切。如善品中必有信等。不善品中有无渐等。染污品中有放逸等。如是等类。心.心所中[1]必有别法为能差别。故知。此中亦有别法能为差别者。是不染无知(解云淮此破文故知有总计家) 破第十古师云。若不染无知。于心所中别有一体者。正理二十八云。正义家破云。今详。彼言有太过失。诸异生等。心心所法。皆不如实觉味.势.熟等相。然不见生馀心心所故 又一一念。彼心心所差别而生。应念念中各有别别无知法起 若谓有异相令无知差别。即此是能差别心品。何须别计不染无知 解云。若未知位此法恒行。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皆不了知故。应立有无知。而实不见生馀心品。但有善等诸心所生 若谓此法不违一切。于念念中常相应者。所相应品有差别故应有差别。由彼差别令相应品。别异而生 若谓异相是差别者。即彼异相。能令心品。别别无知。何劳别法 破第十一[*]??摩云。若不染无知。以习气为体者。正理二十八破云。如是所说理亦可然。而彼不能显其体性。不染习气其体是何。非但虚言令生实解(解云。总言习气。理[2]亦无违不能显体。终成谬说也) 三述正义者。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无染劣慧为体。故正理二十八云。是故即于味.势.熟等。不懃求解。慧。与异相法俱。为因。引生[*]彼同类慧。此慧。于解又不懃求。复为因引生不懃求解慧。如是[3]展转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数习于解无堪能智。此所引劣智名不染无知 即此俱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理定应然 或诸有情有烦恼位。所有无染心。及相续。由诸烦恼间杂所熏。有能顺生烦恼气分。故诸无染心。及眷属。似彼行相差别而生。由数习力相继而起故。离过身中。仍名有习气。一切智者。永断不行 然于已断见所断位。通染.不染心。相续中。有馀顺生烦恼习性。是见所断烦恼气分。于中。染者。说名类性。金刚道断皆不现行。若不染者。名见所断烦恼习气。亦彼道断。由根差别有行.不行 若于已断修所断位。唯于不染心。相续中。有馀顺生烦恼习性。是修所断烦恼气分。名修所断烦恼习气。是有漏故。无学已断。随根胜.劣有行.不行。世尊已得法自在故。彼如[4]是烦恼毕竟不行。故佛独称善淨相续。即由此故。行无误失。得不共法.三念住等。又由此故。密意说言。唯佛独名得无学果 解云。正理意说。不染无知。劣慧为体。无知狭。习气宽。然解习气二解不同。一解。劣慧俱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一解。习气不但通心.心所法。亦通相续身 又婆沙一百五十三[*]出解脱障体中云。解脱障。有说。以下无知为体 有说。于定不自在为体 有说。诸定不得为体。婆沙虽无评家。淮正理论。以初师为正。故正理七十于解脱障体总有四师 初师云。有劣无知无覆无记性能障解脱。是解脱障体 第二师以不自在为体 第三师以不得为体 第四师以不懃求等为体 又云。初说应理故。彼三师说具如前说。以此文证故知。不染无知劣慧为体 又元瑜法师。解顺正理或诸有情已下云。以诸无染心。及相续身中。有诸烦恼熏成气分。是无明多者。善心现行。亦多闇昧随顺无明。馀例亦尔。以此习气。名此无知。此体是何。以未成佛来。一切有漏善。无记法。顺无明故。违遍知故。皆名无知。如是气分染品。亦有漏。于染摄。故此不论。故于已断见所断位。谓从预流乃至无学。染.不染品皆有见所断烦恼习性。唯除无漏。染名类性烦恼类故。不染名习气习烦恼成故。此意总以无染有漏若心。若身顺烦恼者似烦恼故。名为习气。不染无知。习气无知。无有宽狭。佛身毕竟不顺烦恼。断习气故。名淨相续。更不学慧方名无学。馀文可知。第二释名者。体非染故名为不染。于境不悟名曰无知。无知即不染。名不染无知。持业释也 或名习气。故正理云。此不染无知。即说名习气。言习气者。习谓数习。气谓气分。有诸烦恼及劣智等数习气分。故名习气。习之气故。名为习气。依主释也 又解。即习名气。有诸烦恼等[5]所习气分。持业释也 或名不懃求解慧。或名无堪能智。或名劣[6]智。或名劣无知。如正理说 或名下无[7]智。或名邪智。如婆沙说 此等诸名名异体同。思之可解 三诸门分别者。一对染辨差别。二对习明宽.狭。三三性分别。四明断分位。


俱舍论记卷第一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1 册 No. 1821 俱舍论记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69483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2-21 20:40:13

更新时间:2019-01-12 09:56:14

评论数:8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