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心识路绝处。人法俱忘处。笔端下蓦然突出箇活猫儿来。㘞。元来尽大地是箇选佛场。尽大地是箇自己。到者里说甚庞居士。直饶三乘十地胆丧魂惊。碧眼黄头容身无地。然虽如是。若要开凿人天眼目。发扬佛祖宗猷。更须将自己与选佛场。鎔作一团。颺在百千万亿世界之外。转身移步。向威音那边更那边打一遭。却来喫西峰痛棒。大众。既是和自己颺了。又将甚麽喫棒。忽有箇不顾性命底汉子。闻恁麽举。出来掀倒禅床。喝散大众。是则固是。要且西峰师子岩未肯点头在。


卍新续藏第 70 册 No. 1401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

==================================
禅修,就是开凡夫之天目。所谓心識路絕處。人法俱忘處。筆端下驀然突出箇活猫兒來。
整个世界,就是成佛的道场。整个世界,原本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世界即是心,即是佛的法身,也是亘古以来那颗明珠。

一切差別因緣。悉皆透頂透底。佛法世法。打成一片。自然明了阎学通【阎学通:中国现在需要重新认识世界】到底在表达何种诉求,他的梦境到底是怎样的潜意识,在支撑这个观点的框架。

【中国现在需要重新认识世界,如果认识不符合客观世界】

阎学通的所谓客观世界,就是他的意识形态的心,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以后,形成的整体图像。这一图像,就是他的意识空间的构架。

临济宗有所谓的【四料揀】,就是谈论禅修的人与境的关系。人的存在的描述,就是海德格尔【应合】的概念。

慧照玄公大宗师语录

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璎孩垂发白如丝。”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师乃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每天的太阳都要升起,大地仍是一片锦绣,但明眼人却会看到那今日的婴儿,就是明天银发如丝的老汉。不过,义玄禅师认为:“但自心空,何碍外境,下下根来,夺人不夺境”。
只要心中认清了“性空”的真谛,即便外境依然,又有什么妨碍?这种说法,是针对根机最差的人讲的。佛鉴慧勤这首诗也是意在说明这一道理。

“瓮头酒熟人皆醉,林上烟浓花正红”,用人醉花开来比喻“夺人不夺境”。坛子里刚酿好新酒,人们都喝得酩酊大醉,而树上的花儿却开得一片火红。花自红,人自醉。醉人无知,不再起分别心,便已放弃“我执”。

对于阎学通而言,已经深深活在梦境之中,以为自己的梦境就是客观世界也。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美国人,美国的学者,比如被中国人接受的现年78岁的艾利森。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首任院长。

2012年,他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让“修昔底德陷阱”一词逐渐进入国际舆论视野。去年,艾利森出版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引发强烈反响。该书详述过去500年间发生在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间的权力更迭,列举的16个案例中共有12个引发战争,仅4次幸免。不过对于未来中美能否避免一战,艾利森态度谨慎,未在书中做出预判。

美国怎样才能接受中国强大?_凤凰资讯 http://news.ifeng.com/a/20181222/60206157_0.shtml

艾利森的观点就是一种十分冷静、理性的思考,完全符合禅修大德的风范与思维模式。
他的谈话,就是一种没有我执、法执的佛学禅修境界。这是中国学者做不到的。

中国的禅修模式,在西方就是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天地神人】的模式。可惜,大陆百姓与文化界,对于禅修与海德格尔,都是很陌生的。只有少数人,比如窦唯、巫娜,就理解了禅的思想。
======================================
如果像西方音乐那样,以节奏把一段音乐完全固化在那里,在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艺术中,我觉得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国的音乐是真正活的音乐。

中国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是非常讲究环境的。这个环境可能在山水间,也可能在今天这样的老建筑里,甚至于在庭院中、闹市里。

所以,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是和自然环境相融相合的。中国的艺术是活的,不是死的,更不是固化的。固化的东西,我们很容易把它标准化,比如我弹得比你更快,我弹得完全没有错音,这就成为了一种评判标准,但这不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我觉得中国人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这个“自然”二字是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是在琴上,还是在其他艺术门类都渗透着“自然”这个理念。

窦唯是一个天才,他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在音乐上是没有边界的。这个边界涉及方方面面,我们知道音乐的形态无外乎是节奏、音准、旋律、技术、情感……这是我们传统音乐创作的一个模式。

但在我碰到窦唯时,他把这些东西全部都已经放下了。看似放下了,看似好像“我不要了”,但是他变得更强大了。他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不要。

他不要按照你们所期待的那样,去给出你们想要的东西。所有世俗给予音乐的界限和模式,在他的世界里都是不存在的。但也正因为他没有任何边界,所以他是无限大的。

从跟他合作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我在窦唯身上学到的这一点,我觉得最近这几年,我才开始敢于这样。因为这是需要勇气的,我需要有一个极大的勇气说“我不要”。

大家都知道,窦唯他只要一开嗓子,能让天下人都喜欢他。但是他就是不要,就这么简单。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别人赋予他的界定。

现代人都比较容易被热闹的,或者多元化的事物牵着跑,不肯在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上一门深入进去。其实,所有对快速的贪图,都是欲速则不达的。所以,这时你敢不敢说“我不要被牵着跑”,然后真正去深钻一件事情,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琴棋书画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讲,其实是载道之器,每一样都能承载我们的生命,去一个趋于圆满的境界。

通过琴棋书画的修习,让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能够连接到古圣先贤,连接到自然,连接到天地。在这种连接的过程中,我们会反观自身的内在,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间去行走。

巫娜:那些关于窦唯的事 https://www.sohu.com/a/209640463_272666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秦有 2018-12-22 20:40:35
体悟深湛,言之有物。
-----------------------------
科学,也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前进,不断自我超越中。
科学精神,于禅修佛学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不可执着于当下,要敢于超越自我与外境。
所谓无心,不是如同草木一般,对于外部世界没有感知。
无心,是指与自己过去的、执着的自我的妄念妄想,不断的放下,放下的过程。
慢慢的你的意识空间,不断地扩展,边界不断地模糊,你可以更加的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种种现象。
这就是禅修所谓的未生之前的,你我的本来面目,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有无非,无善无恶。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2018-12-22 17:36:44
之所以说《圆觉经》是假经,是根据吕瀓先生性本寂和性本寂的划分而确定,而不只是根据时间等考证。吕瀓先生认为中国佛教是“性本觉”思想,而印度佛教是“性本寂”思想。我想这一点如幻先生目前还是不可能搞的懂的,可以先去看一下我的文章《吕瀓——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http://bbs.tianya.cn/post-647-48191-1.shtml
-----------------------------
@如幻闻熏 2018-12-22 22:30:17
《佛說寂志果經》比丘如是,除不正心,無眾想行,却本清淨,無疑心,除五蓋,遠塵勞心力得智慧,而脫眾厄,刑獄飢餓已去,愛欲眾不善去,有想有行,寂而清淨,行第一禪。
《增壹阿含經》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
【注】“有想有行,寂而清淨,行第一禪”,能看懂经文不?寂就一定无相无行无觉吗?如来入于三昧,已息永寂,而無他念,如来还能说法不?如来有智慧觉悟不?
你如此愚痴,不解佛......
-----------------------------
爵士猫大懒虫:
2018-12-23 07:02:07 评论

“性本寂”思想,确实佛法的核心。胡先生的文章,他是用当代哲学的话语解读佛法,特别是真常唯心的思想,已经有了较大的误解。“性本寂”思想,在大般若经中,在禅学公案中的解读,十分丰富与深刻,远远不是宇宙的发生学可以概括地。


爵士猫大懒虫:
2018-12-23 07:05:50 评论

印顺导师提出的三系的思想,不可以绝对的看待,以为他就是真理。导师对于中国的禅宗思想的研究,禅学宗派的研究,可以说是很不充分的,只是开了个头。因此后代修行人,不可过多的执着于三系的划分,于佛经的真伪的判定。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无心道人梁长道以偈见寄次韵》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诗词之一。





法从本有何曾有,心自元无不用无。
试问大雄山下虎,何如千里踏人驹。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不名道心听梵音 2018-12-23 06:37:17
实在没必要去分别那些个经文对错有无佛说,特别是所谓的逻辑思维推理等等,太过于滑稽。
禅宗各派也有各自的宗风,相信佛祖也不曾说过或表示过,然不妨碍修佛人自辩去伪存真,皆是因缘。
各自修好自己不落俗见,间或帮助他人成就自身也是好事。
真理是唯一的,不需要辩驳争论不休,需要辩驳争论的都是虚言妄语。
-----------------------------
《无心道人梁长道以偈见寄次韵》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诗词之一。





法从本有何曾有,心自元无不用无。
试问大雄山下虎,何如千里踏人驹。
=============================================

[0228c25] 第五世智威禅师者。江宁人也。姓陈氏。住迎青山。始丱岁。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及父母寻访。乃知已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矣。年二十受具。后闻法持禅师出世。乃往礼谒传受正法焉。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其中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



莫繫念念  成生死河
轮迴六趣海  无见出长波


[0229a04] 慧忠偈答曰。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0229a07] 师又示偈曰。



余本性虚无  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还归空处坐


[0229a10] 慧忠偈答曰。



虚无是实体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须息  即帆般若船


[0229a13] 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于唐开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终于延祚寺。将示灭谓弟子云。将尸林中施诸鸟兽。寿七十有七。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2018-12-23 10:40:11
学佛啊,只有了知是、非、真、伪、只是渡河船筏,才算是找到了对岸的路。大可不必坐在船上嚷嚷我的船最好,大家都过来。上岸才是目的。坐什么过河都不能算犯规的。宗下的人开挂,那是人家的本事。莲宗的人沉稳,那是人家的豪门底蕴。外道的人纠结痴狂,那是人家的草莽属性暴发。都在船上,无可厚非。
-----------------------------
谬矣!学佛啊,只有放下是、非、真、伪的分别心,乘着般若智慧才可渡无明海,证得无上菩提。

昨日東風偶然惡。
桃花亂落如紅雨。
昨夜東風又發狂。
滿地不知何處去。
百萬雄師陣相覩。
何人却會回戈鼓。
將頭不猛悞三軍。
可憐正令無行處
馬祖纔陞堂。
百丈便卷席。
春風一陣來。
滿地花狼藉。

沩仰宗的宗风,前人也概括为“体用双彰”,在体用、理事关系上,沩仰宗有相当丰富而生动的体证。同时,沩仰宗对事事无碍也有着深刻的感悟。

仰山后来又将此观念运用于对弟子的开示中。据《祖堂集》,僧思益阝问慧寂: “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的意如何?”慧寂让他安禅静虑。思益阝仍问他有没有别的办法,仰山说有,遂问他是什么地方人,思益阝说是幽燕人,“仰山云: ‘汝还思彼处不?’答云:‘思。’仰山云:‘彼处是境,思是汝心。如今返思个思底,还有彼处不?’答云:‘到这里,非但彼处,一切悉无。’仰山云: ‘汝见解犹有心境,在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

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不管是思乡怀旧这世俗心境,还是一切皆无这出世真理,都表明一个人的见解犹有心境,都仅是一种“信位”,而不是“人位”。
所谓“信位”,指一切皆空、见山不是山的“入处”,禅宗对它的态度是: “得坐应须更自看,涅槃城里未为安。披毛戴角重相见,历尽艰难几许般。”

在沩山看来,只有视听寻常,不闭目塞听,情不附物,这才是“人位”,即视听言动皆能证悟真佛如如、事理不二之境。 因为人有心境,就执着于心境,就着了法相。要从“信位”进到“人位”,就必须破除心境。

仰山问双峰近日参禅有何体会,双峰说“据某见处,实无一法可当情”,仰山说“汝解犹在境”,“汝岂不知无一法可当情者?”沩山听了说: “寂子一句,疑杀天下人。”《慧寂》双峰说“无一法可当情”,指除识情之外别无一物,即一切皆不真实之意。慧寂则认为,“无”并不能知“无一法可当情”,既有此“无一法可当情”的体会,就不是真正的“无一法可当情”,仍然受到心境的限制,没有破除心境。说“无一法可当情”,其实已是有一法正当情,已落入法的窠臼了!因而仅仅知道“无一法可当情”是不够的,只有打破心境的限制,真正做到情不附物,才算达到人位。

为了破除对心境的执着,沩山提出“无思”作为入道之门:“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祖堂集》卷18《慧寂》
“无思”即无念、无心,无分别的真心;观想而至于无思,就能回归到神妙的灵性,见到人人本具的自性之光,一切事相只不过是它发生思念的产物,都以它为本源。此时宇宙万有的现象,都安住在本位上,没有动过。参禅者由此认识到理事不二,就达到了佛的境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师兄,还是不懂佛祖教法的特点。
佛祖教法,不同于儒家孔子的教法,孔子叫法是诗书礼乐艺。
佛祖教法,不是大学的讲课,不是学术研讨会,不是奇葩说的辩论节目。
佛祖教法,是依据众生的因缘,接引众生,达到开悟的境界。

禅宗的达摩祖师的教法,就是佛祖的接引众生,达到开悟的境界。

对于当今的中国人,由于普遍不知禅宗的达摩祖师的教法是何物,因此认为禅宗就是神秘主义。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何为佛经佛法?这就要涉及佛经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佛经的标准条件,应该怎样确定。这与佛学的教义相关联。如果按照法身报身应身的教义,世界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最广泛的佛法佛经的定义。按照世俗的历史学研究,只有杂阿含经才是佛祖在世的说法,这是最狭义的佛法佛经的定义。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爵士猫大懒虫 2018-12-23 12:43:50
何为佛法?导师的分类属于学术研究的方便罢了。佛法不可分。佛法,最终还是你我他的心罢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何来佛法呀!不可言语表达,只可证悟。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喫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与摩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
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秖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

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

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麽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

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

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所谓佛法,就是心法,就是人的意识空间的构架。佛法既是世间法,又超越世间法,可以说是出离世间的。因而佛法最终还是一种个人的,心法,所谓体证与修证,因而禅修是一种必然的路径。佛法不离世间法,现实世界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意识空间,自然逻辑文化思想都必然是佛法的一部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所以,话题是关于【真常唯心】。抛开印顺大师的三系的论述,放在更大的范畴来讨论【你我他的心】,也就是【意识空间】,自然就与哲学、逻辑、物理、量子力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统统可以包含进来。
佛法既是世间法,有超越世间法,原因就在这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虚空是佛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和思维观察的着手点

修行,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有一个可以把握的空性虚空界】的存在。万法唯心,客观世界只是能所的对待而成的。
同样,以为有一个可以把握的虚空界,是一种甚深的法执。
这一点,我也经过很长时间才明了。
汉地佛教的法身、报身、应身,是一种方便,接引修行人去理解【万法唯心】。可惜,大多数修行人,不明白。

佛法,还是马祖道一说的极好【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又说【非心即佛 非佛即心】,又说【吃喝拉撒 皆是佛法】,层层递进。
=======================

【轮回当然也是虚空间中的现象,因果是虚空间一切法遵循的规律,业力是一切有为法在规律导向上形成的势。】

由于你前面的理解,才会导致你认为【轮回当然也是虚空间中的现象】。你再假设有一个【虚空世间的存有】。
深究下去,三界唯心,所谓的因果轮回业力,皆是你我他的心的活动导致的。
如果你可以彻底的放下,自然不存在因果轮回业力,也就是不存在生死涅槃,此乃成佛也。
---------------------------------
佛法与出世间法不二,这才准确。所谓圆融中道,龙树菩萨的大乘思想的根本。南传佛教,佛法不二思想,不是很充分。

【客观存在包括虚实两面,宇宙是客观存在虚空间中的现象。虚、实是并存的关系。所以有生死即涅槃的断言。】

所谓存在的真实一面,是依据因缘而有,缘灭而灭。真实不是永恒,只是你我他意识空间的幻象,意识空间的虚拟罢了。这才是空性的真实含义,空性既是有,又是无,既是非有,又是非无,此种表达模式,完全是东方社会的模式。不是西方社会的模式。

=============================

六祖下第二世(南嶽下第一世)

[0524b02] 江西道一禪師。時號馬祖(嗣南嶽讓)示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法等開悟。有僧問云。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祖曰。為止小兒啼。僧曰。啼止後如何。祖曰。非心非佛僧曰。除此一種人來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祖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頌曰。

[0524b10] 百萬雄兵出。將軍獵渭城。不閑弓矢力。斜漢月初生。(翠嵓真)。

[0524b14] 兔角不用有。牛角不用無。有無不是處。馨香滿道途。(草堂清)。

[0524b16] 風勁葉頻落。山高日易沉。坐中人不見。窻外白雲深。(長靈卓)。

[0524c06] 即心是佛一家風。馬祖聲傳四海中。靈利衲僧纔一顧。娘生賦性出天聰。(佛燈珣)。

[0524c08] 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別討。紅爐??上雪花飛。一點清涼除熱惱。(徑山杲)。
[0524c12] 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雙眼橫。蝴蝶夢中家萬里。子規枝上月三更。(瞎堂遠)。

[0524c14] 即心是佛外忘求。心佛圓明不假修。雲淨遠山千點翠。水和明月一天秋。(足菴鑒)。

[0524c16] 馬祖非心非佛。直下更無窠窟。今年樹上胡桃。勝似去年柑橘。(正堂辯)。

[0524c18] 一簇人烟島外村。落花流水月黃昏。百川到海應須住。畢竟何曾別有源。(鐵山仁)。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第九
------------------------------------------------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非心非佛

[0297b04] 马祖因僧问。如何是佛。祖曰。非心非佛。

[0297b05] 无门曰。若向者里见得。参学事毕。

[0297b06] 颂曰。

路逢剑客须呈  不遇诗人莫献
逢人且说三分  未可全施一片

大正藏第 48 册 No. 2005 无门关
==========================

即心即佛

[0296c28] 马祖因大梅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0296c29] 无门曰。若能直下领略得去。著佛衣喫佛饭。说佛话行佛行。即是佛也。然虽如是。大梅引多少人。错认定盘星。争知道说箇佛字三日漱口。若是箇汉。见说即心是佛。掩耳便走。

[0297a05] 颂曰。

青天白日  切忌寻觅  更问如何
抱贜叫屈
大正藏第 48 册 No. 2005 无门关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当今修行人,首要需要破文字相。
这正是临济大师反复强调的

【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尔欲得识祖佛麽?秖尔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活祖意。】
【大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不是尔久停住处。无常杀鬼一刹那间,不拣贵、贱、老、少。尔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淨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底人,秖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据经论家取三种身为极则,约山僧见处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
【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尔且识取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尔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麽解说法听法?是尔目前历历底、勿一箇形段孤明,是这箇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

【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秖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若约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85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修行,乃是修心,做一个无心道人。一心既无,随处解脱。
你我所谓的心,均是妄心,攀缘心罢了。

临济大师曰--

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麽说,意在什麽处?秖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闲机境。
道流取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等妙二觉担枷锁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繫驴橛。
何以如此?秖为道流不达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碍。
若是真正道人,终不如是,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
大德!时光可惜,秖拟傍家波波地学禅、学道,认名、认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识,意度莫错。
道流!尔秖有一箇父母,更求何物?尔自返照看。古人云:『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

---------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85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人天眼目


禅宗典籍。六卷。宋·晦岩智昭编。淳熙十五年(1188)刊行。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二册。首先记载宗祖略传,再列举该派重要祖师之语句、偈颂、机关、宗纲,并收集先德对此所作之拈提与偈颂,以助读者理解。


晦岩之后,物初大观于宝钓六年(1258)重修此书。元·延钓四年(1317),抚州天峰致钓又加以校修,依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之顺序重新刊行。上列诸刊本皆为三卷本。日本方面,乾元元年(1302)所开版的五山版,与南北朝及室町时期之五山版亦为三卷本。然明·洪武元年(1368)于朝鲜刊行者则为六卷本,五家顺序改为临济、云门、曹洞、沩仰、法眼;并于卷五、卷六增添收录补遗事项与考证禅宗史上问题的宗门杂录、龙潭考。明·万历十四年(1586)所刊行的明续藏本,与此同本。
本书注释书颇多,有《人天眼目批嘤集》、《人天眼目不二钞》、《人天眼目抄》、《重修人天眼目集纲领》、《人天眼目金钜》、《人天眼目臆说》、《人天眼目春堂解》等。
--------------------------------------------------------------
临济宗
[0300a25] 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也。俗姓邢。幼而頴异。长以孝闻。及落髮受具。居于讲肆。精究毘尼。博赜经论。[21]俄歎曰。此济世医方也。非教外别传之旨。即更衣游方。首参黄蘖。次谒大愚。其机缘语句。载[22]于行录。既受黄蘖印可。寻抵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小院住持。其临济因地得名。唐咸通八年丁亥四月十日。摄衣据坐与三圣问答毕。寂然而逝。门人以师全身。建塔[于大名府西北隅。勅諡慧照禅师。塔号澄灵。
四料拣
[0300b07] 师初至河北住院。见普化克符二上座。乃谓曰。我欲于此建立黄蘖宗旨。汝可成褫我。二人珍重下去。三日后。普化却上来问[24]云。和尚三日前说甚麽。师便打。三日后。克符上来问。和尚[25]昨日打普化作[26]甚麽。师亦打。至晚小参云。[27]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28]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0300b14] [29]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髮白如丝(大[30]慧云。此[31]二句。一句存境。一句夺人)。
[0300b16] [32]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大慧云。上句夺境。下句存人)。
[0300b18]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大慧云。便有人境俱夺面目。又云。[34]吾初读诸家禅录。见并汾纪信之语。深以为疑。虽诘诸老。皆含糊不辨。既阅临济语。则知绝信二字。盖并汾二州名。僧问人境[35]两俱夺。答云。独处一方。其旨晓然。方悟诸师之集皆有鸟焉之误)。
[0300b22]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大慧云。此是人境俱不夺也)。
---------------------------------------
[0497a22] 师晚参示众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时有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3]璎孩垂髮白如丝。」僧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僧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僧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师乃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秖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底路。如山僧指示人处,秖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
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尔欲得识祖佛麽?秖尔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终不得他活祖意。
莫错诸禅德,此时不遇,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境掇去,驴牛肚里生。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麽?六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秖是一生无事人。
大德!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不是尔久停住处。无常杀鬼一刹那间,不拣贵、贱、老、少。尔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淨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底人,秖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据经论家取三种身为极则,约山僧见处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
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尔且识取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归舍处。是尔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麽解说法听法?是尔目前历历底、勿一箇形段孤明,是这箇解说法听法。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
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秖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所以轮回三界受种种苦。若约山僧见处,无不甚深、无不解脱。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麽说,意在什麽处?秖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上他古人闲机境。
道流取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犹如客作儿,等妙二觉担枷锁汉,罗汉、辟支犹如厕秽,菩提、涅槃如繫驴橛。
何以如此?秖为道流不达三祇劫空,所以有此障碍。
若是真正道人,终不如是,但能随缘消旧业,任运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缘何如此?古人云:『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
大德!时光可惜,秖拟傍家波波地学禅、学道,认名、认句,求佛、求祖、求善知识,意度莫错。
道流!尔秖有一箇父母,更求何物?尔自返照看。古人云:『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
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样,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便即见神、见鬼,指东划西,好晴、好雨。如是之流尽须抵债,向阎老前吞热铁丸有日。好人家男女被这一般野狐精魅所著,便即揑怪瞎屡生!索饭钱有日在。」
【经文资讯】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85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克符颂
【】
夺人不夺境。缘自带誵讹。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麽。
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觌面无回互。
还应滞网罗(大慧云。此颂大概在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之上。盖此二句是境也。学人问夺人不夺境。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麽。大意只是。不可思量拟议。思量拟议。学人蹉却觌面相呈一著。则被语言罗网矣)。
夺境不夺人。寻言何处真。问禅禅是妄。究理理非亲。
日照寒光澹。山遥翠色新。直饶玄会得。
也是眼中尘(大慧云。要会日照寒光澹山摇翠色新麽。此二句是境。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便夺了也)。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
拟犯吹毛剑。还如值目盲。进前求解会。
特地斩精灵(大慧云。正令既行。不留佛祖。到这里进之退之。性命总在师家手里。如吹毛剑。不可犯其锋也)。
[0300c09] 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大慧云。若要分明理会得临济意。但向当时垂示处看)。
[0300c12] 师示众云。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问。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大德到这里。学人著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蹉过了也。学人若眼目定动。即没交涉(凡五家宗主垂示处称师。后皆放此)。
[0300c20] 南院。顒问风穴昭(亦作沼)云。汝道。四料拣。料拣何法。穴云。凡语不滞凡情。既堕圣解。学者大病。先圣哀之。为施方便。如楔出楔。院问。
[0300c24]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首山等答皆附)穴云。新出红炉金弹子。簉破闍黎铁面门。首山云。人前把出远送千峰。法华举云。白菊乍开重日暖。百年公子不逢春。慈明圆云。神会曾磨普寂碑。道吾真云。庵中闲打坐。白云起峰顶。圆悟勤云。老僧有眼不曾见。达观頴云。家里已无回日信。路遥空有望乡牌。石门聪云。山河大地。
[0301a08]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穴云。刍草乍分头脑裂。乱云初绽影犹存。山云。打了不曾嗔。冤家难解免。华云。大地绝消息。翛然独任真。]明云。须信壶中别有天。吾云。闪烁红旗散。仙童指路亲。圆悟云。闍黎问得自然亲。观云。沧海尽教枯到底。青山直得碾为尘。]门云。番人失㲲帐。
[0301a15] 如何是人境俱夺。穴云。蹑足进前须急急。促鞭当鞅莫迟迟。山云。万人作一塚。时人尽带悲。华云。草荒人变色。凡圣两俱忘。明云。环中天子勅。塞外将军令。吾云。刚骨尽随红影没。苕苗总逐白云消。悟云收。观云。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门云。有何佛祖。
[0301a22]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穴云。帝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山云。问处分明答处亲。华云。清风伴明月。野老笑相亲。明云。明月清风任往来。吾云。久旱逢初雨。他乡遇故知。悟云放。观云。莺啭上林花满地。客游三月草侵天。门云。]问答甚分明。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翠岩颂(名可真兴化莆田人嗣慈明)
【洪州翠岩可真禅师,石霜楚圆慈明禅师之法嗣,福州人。曾经投慈明(石霜楚圆)禅师座下参学。后到金銮寺陪同善侍者坐夏(雨季安居)。善侍者乃慈明和尚之高足,道眼已明,道吾悟真、杨岐方会等诸德都很推重他,可真禅师很自负,自认为已经亲见慈明嫡旨,因此天下再也没谁能令他可意的,善侍者跟可真禅师交谈一下,知道他未彻,便笑了。
一天,可真禅师陪善侍者在山间经行,因谈论一个公案,引起了双方的机锋竞辩。
善侍者拈起一片瓦砾,放在磐石上,对可真禅师说道:“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慈明。”
可真禅师围绕着磐石,左看右看,正要开口答话。善侍者呵叱道:“竚(zhu)思停机,情识未透,何曾梦见?”
可真师感到非常羞愧和悚惧,当即离开金銮,重新回到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座下。
慈明和尚一见可真禅师回来了,便呵叱道:“本色行脚人,必知时节,有甚急事,夏未了早已至此?”
可真禅师哭泣着说道:“被善兄毒心,终碍塞人,故来见和尚。”
慈明和尚连忙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可真禅师道:“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慈明和尚嗔目喝道:“头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
可真禅师一听,悚惧不已,便哀求慈明和尚指示。
慈明和尚道:“汝问我。”
可真禅师便依前语问慈明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
慈明和尚大声应道:“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可真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从此以后,可真禅师爽气逸出,机辩迅捷,丛林学子皆惮之。后住翠岩弘化。其上堂及接众法语,良多趣味,现举数则如次:
问:“如何是道?”
师(可真)曰:“出门便见。”
曰:“如何是道中人?”
师曰:“担枷过状。”】
夺人不夺境。日月自流迁。山河及大地。片雨过蛮天。
夺境不夺人。问禅何处亲。相逢不祇揖。晓夜渡关津。
人境两俱夺。声鼓坠红楼。纵横施巨阙。谁敢立当头。
人境俱不夺。阎浮转几遭。面南看北斗。争得合伊曹。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人天眼目卷之一(終)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06 人天眼目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佛鑑(名惠懃)

瓮头酒熟人皆醉。林上烟浓花正红。夜半无灯香閤静。
鞦韆垂在月明中。

鸎逢春暖歌声滑。人遇时平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
一声长笛出云来。

堂堂意气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将军令下斩荆蛮。
神剑一挥千里血。

圣朝天子坐明堂。四海生灵尽安枕。风流年少倒金[樽。
满院[27]桃花红似锦。

[28]总颂

千溪万壑归沧海。四[29]塞八蛮朝帝都。凡圣从来无二路。
莫将狂见逐多途。

【 慧勤 佛鉴禅师】
(1059~1117)宋代临济宗僧。舒州(安徽)人,俗姓汪。字佛鉴。自幼师事广教圆深。后参谒五祖法演,并为其法嗣。曾应舒州太守孙鼎臣之请,住持太平山兴国禅院,法道大播。徽宗政和(1111~1118)初年,师应诏住汴京智海寺,经五年乞归,得旨居建康蒋山。枢密邓子常上奏,赐师紫衣,并赐‘佛鉴禅师’之号。政和七年入寂,世寿五十九。与佛果克勤、佛眼清远同被誉为临济五祖法演禅师门下之三佛。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69483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2-21 20:40:13

更新时间:2019-01-12 09:56:14

评论数:8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