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爵士猫 大懒虫 禅修日记 天已明 僧已到 断烦恼即是 不断即是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临济三句

[0301b21] 师因僧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开示。师云。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淨光是。三即一皆[30]空而无实有。如真正[31]道人。念[32]念不间断。[33]达磨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箇不受[34]惑底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工夫。山僧今日见处。与[35]佛祖不别。若第一句中荐得。堪与[佛祖为师。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荐得。自救不了。僧[36]问。

[0301b30] 如何是第一句[37](风穴以。下答附)师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风穴[38]云。随声便喝。道吾[39]真云。直下衝云际。东山绝往来。海印[40]信[]云。那吒忿怒。云峰[41]悦]云。

垂手过膝

[0301c05] 如何是第二句。师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42]穴云。未[43]开口前错。[44]吾云。面前渠不见。背后称冤苦。[45]印云。衲僧罔措。[46]峰云。万里崖州。

[0301c09] 如何是第三句。师云。[47]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48]元是里头人。穴云。明破[49]则不堪。吾云。头上一堆尘。脚下三尺土。印云。西天此土。[峰云。粪箕扫帚。

[0301c13] 慈明示众云。先宝应[50]曰。第一句荐得。堪与[]佛祖为师。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51]山僧即不然。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荐得。无绳自缚。第三句荐得。四稜著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52]住也乾坤黯黑日月无光。汝等诸人。何处出气。如今还有出气者麽。有即出来对众出气看。若无[53]山僧今日与尔出气去也。乃嘘一声卓[54]拄杖下座。石门聪云。第一句[55]荐得石里迸出。第二句]荐得挨拶将来。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临济三句”中的修行次第

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临济祖师云:“山僧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若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得,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如何是临济祖师的三句?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临济)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问:“如何是第二句?”

师云:“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问:“如何是第三句?”

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1]

临济祖师的这三句,是菩萨修行的三个阶段。

临济祖师的第三句:“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这是菩萨修行的第一个阶段。

临济祖师的第二句:“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这是菩萨修行的第二个阶段。

临济祖师的第一句:“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这是菩萨修行的第三个阶段。

菩萨的修行,由第三句开始,而到第一句完成。菩萨修行到了第一句,就是临济祖师说的,“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任何人到了这里,皆是“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一、菩萨修行的第一个阶段

临济祖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藉里头人。”有人把这一句称作句中玄,也就是言句的玄妙。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佛修道,先要知道有个“里头人”,里头有个观音的人,里头有个见色的人,里头有个起心动念的人,里头有个言行举止的人,总之,里头有个起作用的人。知道有个“里头人”,找回这个里头人,回归这个里头人,这是佛教的宗旨。诸佛教典,祖师开示,无不归宗这里。

我们的人生现象,就像一出木偶戏,打打杀杀,恩恩爱爱,很是热闹。但是,热闹非凡的木偶戏的背后,却有一个拉线的里头人。若没有拉线的里头人,这木偶戏是演不成的。人生现象的背后,也有一个拉线的里头人,若没有拉线的里头人,就不会展现丰富多彩的人生。

人生现象的背后,这个里头人,究竟是谁?这是佛教的根本指归,也是学人的用功方向。

学佛修道,不要把目光仅仅盯在这些现象上,要寻找这些现象的根源,要寻找这些现象的主人公。所以,禅宗常常问人:念佛的是谁?观音的是谁?脱死尸的是谁?禅宗的这一问,是直指主人公的一问,是诸人不可昧却的主人公。

无论是哪一部佛经,也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无不指示这个主人公,所谓“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所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一大藏教,以心为宗。《真心直说》云:

三世菩萨同学,盖学此心也。三世诸佛同证,盖证此心也。一大藏教诠显,盖显此心也。一切众生迷妄,盖迷此心也。一切行人发悟,盖悟此心也。一切诸祖相传,盖传此心也。天下衲僧参访,盖参此心也。达此心,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迷此心,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此体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乃一切世界生发之根源。[2]

学人要带着这个寻找“里头人”的追求,也就是要带着这个回归自心的追求,读经看教,参访问道,直至识得此心,融入此心。此心是见色闻声的里头人,此心是起心动念的里头人,此心是真佛真祖,此心是真正的诸人自己。

诸佛教典,千言万语,归宗之义,只是要人识得这个“里头人”,只是要人识得这个起诸妙用的心。

学佛修道,仅仅知道有个“里头人”,而未能亲证这个“里头人”,则“自救不了”。所以临济祖师云:“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知道了有个里头人,这只是一个正确的见地,还要用实证的办法,亲证这个里头人,回归这个里头人。所以,还要进入菩萨修行的第二个阶段。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二、菩萨修行的第二个阶段

临济祖师云:“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有人把这一句称作意中玄。这句话告诉我们,理解得再正确,口说得再微妙,那也是画饼充饥,说食不饱。将自家的身家性命,寄托在这“妙解”上,寄托在口头上,那是捕风捉影,那是自投轮回,所以临济祖师云:“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若未见性,一切玄想,一切言说,皆是妄想,皆无益处,唯有截断横流、反观体认,方是解脱的正道。

若也放不下、截不断妄想流识,那就选定一个法门,或持咒,或念佛,一门深入,直至根尘脱落,寂灭现前。这时,“妙解”也无了,“横流”也断了。到了这里,安住在这个无取无舍的境界上,堪作天人师。虽然堪作天人师,依然还在三界里。所以,还要进入菩萨修行的第三个阶段。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三、菩萨修行的第三个阶段

临济祖师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有人把这一句称作体中玄。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依法修行,彻见自性的时候,人的迷悟,或客或主,及其存在的问题,皆能一目了然,所谓“未容拟议主宾分”。

“三要印开朱点窄”,这个“三要”,就是修行的三个要点,就是修行的三个阶段。依此三个要点,如法修行,就能豁开正眼,就能印开朱点。

朱点虽窄,若能印开,则遍满十方世界。尘埃虽小,若能破出,则包含恒沙诸佛。依此三句(三要)而行,便能印开朱点,便是彻证心源。此时,眉目不懂,顾视十方,脚步不移,周行十方,指天指地而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至此,佛光普照,利乐众生。临济祖师云:“第一句中得,与祖佛为师。”也就是说,到了这个证量,便可引导他人见性成佛。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临济三句
摘自:佛学大词典

禅宗公案名。为唐代临济义玄禅师接引学人之三种方法。即:(一)三要印开朱点侧,未容拟议主宾分。(二)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三)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都来里有人。其中,第一句指言语以前真实之意味。三要,指真佛;印开,即开显佛心印。三要印开,指一念开悟,真佛具现,而至成佛。第二句则教示第一句真佛具现之绝对解了会得。此解了会得系属绝对,不容有任何方便。沤和为梵语upa^ya(方便)之音译,截流机指断灭烦恼而得解脱;即以各种方便法而求绝对之解脱。此句即具体说明真佛具现之绝对。第三句系专对求道者中,不通第一句、第二句之钝根而设之各种方便法门,有如傀儡师所现之各种神头鬼面。[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上堂条、人天眼目卷一]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临济三玄《禅苑瑶林注》

(黄檗法嗣 《传灯》十二)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曰:“夫一句语须具三玄,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用。汝等诸人作
么生会?三玄者:体中玄,玄中玄,句中玄。”

FROM:【禅宗语录辞典 V1.3 (中华佛典宝库编)】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五灯会元》关于临济祖师的三句说法抄录

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作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自达磨大师从西土来,祇是觅个不受人惑底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工夫。山僧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若第一句中荐得,堪与祖佛为师。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荐得,自救不了。”
僧便问:“如何是第一句?”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曰:“如何是第二句?”师曰:“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曰:“如何是第三句?”师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临济大师“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这个“句中玄”到底是何意呢?

凡是真正明白佛法修行的人都知道,佛法修行的本质核心实际上不外“止观双运”。而这止观的对象究竟何指呢?佛教《心地观经》特别强调说:“能观心者,毕竟解脱,不观心者,永处缠缚。”为此,临济大师“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所说者,核心也就是“观心”二字。

那么这个“观心”又应以什么目的作为终结呢?从元音老人错把“但看”说成“看取”,以及错把“里头人”这个“所看”当成“佛性”解释来看,其显然并未真正明白临济所说“但看”的目的究竟何指。元音老人所以“错认识神”,迷失本心“能观”而舍本求末,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

事实上,禅宗的观心修行,其核心也就在学佛人所说的“放下”与“勘破”这两句。许多人都常常把这两句话放到事相行为上去理解,这种认识实际是非常肤浅的。禅宗强调的“放下”与“勘破”,其真正意旨其实在于学人内在的“观心”这个功夫上。也就是说,只有“放下”对内在意识妄心的执着把持,完全以旁观的方式去“勘破”内心意识这个生灭贼心“里头人”的驱使与迷惑,由此灭度第六意识断惑开悟转识成智,如此才算是在禅宗修行上了断内心生死达成智慧解脱。

如果如此相反,不能在内心意识贼心这个“里头人”上做到勘破,其结果也就只能是禅宗所说的“贼心不死,道心不成”,从而难以真正从自心根本上做到了断生死。临济祖师所以说“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其根本含义也就是如此。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临济大师所说的“句中玄”,内容实际上包括“能看”与“所看”两个方面,其中“所看”亦即“棚头弄傀儡、抽牵”的“里头人”便是。那么“能看”是什么呢?临济大师在此只说了个“看取”之法,却未明白说明到底是“谁”在“但看”。——临济大师“句中玄”的“玄机”也就在于此。

元音老人上面的解释,不仅把临济祖师说的“第三句”错当成“第一句”,把“但看”错当成“看取”,而且更为错误地把身体内部的第六意识“操纵者”——“所看”错当成佛性,不仅不自觉地亡失了“句中玄”中的“能看”这个“玄机”,由此盲目“着相”而把第六意识这个“生灭贼心”错当成佛性,完全迷失本性。结果被临济大师所说的“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刚好言中,盲目堕入了“错认识神”的误区。

禅宗玄沙禅师偈曰: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憨山大师《注〈老子〉之微言大义》中说:
学道杰出之人,大多错认识神以为本觉,怀抱这个生死根本,当作本来人,所以不能超越生死大海。

圆明居士雍正皇帝《御制拣魔辨异录·上谕》中说:
佛祖之道。指悟自心为本。是此说者。名为正知正见。用之以利人接物。令人直远心源。方得称佛祖儿孙。所言外道魔道者。亦具有知见。因其妄认识神生死本。以为极则。误认佛性。谤毁戒行。所以谓之外道魔道。

为此,元音老人所以错误理解临济祖师“句中玄”所说,其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错认识神之故。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从临济三句略辨元音老人错认识神之谬_圆智祖鉴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f18eb0100qkkz.html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所以,如幻闻熏 问题提得好,答案不完全正确。

大懒虫,你一边参着这些公案,一边违着这些公案而行,所以才会有上面之辞。但你也不要错会禅意,错会禅意很可怕的。你的除妄之心想不歇,妄心如何能歇?所以禅师才教你“随缘消旧业,任运著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不是用念心来求佛果,而是用行动来求佛果。明白否?
--------------------------------------
以下是我的全面回答,希望如幻闻熏可以看懂,这涉及很深厚的中观唯识思想。

四个境界我明白。第一个就是凡夫。第二个是熏习正见的凡夫。第三个是声闻乘弟子,第四个是菩萨


第三个是三果圣人,断了欲界烦恼,烦恼种子还在。

第四个是成佛的阿罗汉,断了三界一切烦恼种子,证得涅槃,不再轮回。

否定业力与轮回,就必然不理解佛祖本意体。

中论关键在于法的生,法的不生的讨论。

法之生,就是凡夫的无明生。爱取之生,必然有老死。

法之不生,就是菩萨成佛的圣人,不再有分别心,法法平等,法法空性,法法无自性,谓之法的不生。

哲学,不允许存在业力与轮回。这就是海德格尔不公开承认上帝,不公开承认自己是天主教徒。原因是一样的。

阿赖耶识,哲学是无法否定的。阿赖耶识种子,就是康德的先验论嘛。



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佛祖寻求脱离轮回的解脱之道。

这就必须好好研究佛学的起源与历史。

佛学起源于佛祖不认同婆罗门教的修行之法。佛学与婆罗门教的基础,都是印度吠陀思想,就是承认业力与法。

佛祖不承认婆罗门教的梵天,神灵,祭祀。

佛祖的佛学就是空性。无常。无我。无法。这就是佛学修行的四念处之法。

阿赖耶识种子就是业力。部派佛教也许多类似的说法,比如随眠,【十二处十八界说与心识论】 五蕴是将我们的身心环境,做要素性的大致分类,而十二处十八界说,则是分类考察我们的认识关系。所谓“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处(六根),与六根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六境)。我们藉由五种感官及意识(第六感),在认识对象时,必须要有主观的认识能力─六根,以及作为对象的客观之六境。有主观与客观,再加上有对此之注意作用等,才会有眼识乃至意识,所谓六识的认识作用产生。于十二处再加上此六识,则是十八界。十八界说明了认识时所生起的,六方面的认识成立条件或状态。

十二缘起支,都有心识的功能。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都是从心识角度进行讨论的。阿赖耶识种子,只是大乘佛教的发展结果。

阿赖耶识不是语言的表达,阿赖耶识是佛学对业力的缘起做的进一步思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有情的心的分别才存有。佛学的心不是现代认知科学谈论到的意识,他的范围远超认知科学的意识。

所谓的过去心,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此心不可得。未来心,还未存在。所以此心也不可得。
对应的就是大般若经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的。根本不是讨论过去、现在、未来心存不存在的问题。
佛学的心不是现代认知科学的意识。佛学的心包含色法、心法、心所法。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的,指的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心,所有的心识都是虚妄、变化、空幻。
万法唯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你我的心在分别,而存在。
一块平地的岩石,蚂蚁、小鸟、人类的认知是不同的。也就没有蚂蚁、小鸟、人类所谓的岩石这个物体存在。对蚂蚁、小鸟而言,他不是岩石,怎样识别,问问小鸟、蚂蚁。

佛祖看到了,大千世界,一切法,都是无相、无愿、空性三昧,才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法之生,在于凡夫的分别之心,科学就是凡夫的探究之心。法究竟是非生的,法本然存有。言语不说都是私设假名,言语的法,都是非法。
因此,佛法究竟义既是正法。佛法名相都是假法。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知时知量佛2017

请问,你承认佛学的缘起法否?

你认为中论的空性观点正确否?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诸法,那为何有生?为何又无生?



阿赖耶识不是仓库,而是种子本身。阿赖耶识种子,何为而来?

阿赖耶识种子是存在你的大脑中吗?

阿赖耶识种子可以通过医学方法,挖掘出来吗?

阿赖耶识种子是类似稻谷的形状,还是婴孩受精以后的过程?阿赖耶识种子会长大吗?

在母亲子宫中的胎儿有阿赖耶识种子吗?

人死以后,阿赖耶识种子到哪里去了?

人死后,没有成佛,是不是一切都消失了,还有阿赖耶识种子吗?

佛祖死了,为何佛学不灭呢?

2500年来,为何有这些佛学的法门存在?

修行,就是与上大学、获取知识一样吗?

佛学就是科学吗?

修行需要多少年,才可以毕业?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知时知量佛2017

于是圣者,首先告诉你,实际上压根就没有事物。然后又告诉你,实际上在离言层面还是有事物的。你认识有是不对的,非有也是不对的。

也就是执着于实有是错的,执着于顽空(把离言自性都否定掉)也是不对,这样一来就是中道。

我们可以看到,龙树的中道是空,空到底就是中道。

瑜伽行派的中道是架设在二谛之上,胜义上有事物,世俗上无事物。

中观派的中道也是架设在二谛之上,胜义上没有事物,世俗上有事物。


佛学中的一切法都是从心出发。有大众的心的分别,才有所谓的法。俗世界与究竟界还是存在分别之心。没有事物,有事物,都是分别之心的幻想。

法本无生。法又生了。

生了的法,就是你的分别心。

无生的法,不可言说,只可体验,感知,无法证明。

涅槃,无法无法证明,不可言说,只可体验,感知。

业力,无法无法证明,不可言说,只可体验,感知。

佛学的修行,在于你的心,不在于你的知识的多少。

哲学中的佛学,永远不可能是佛学中的修行,也就不是佛祖的如来真意。

哲学看佛学,如同雾里看花,永远看不清佛祖的东来义。





灵魂就是阿赖耶识,只是与我们习惯认知的有所不同?

灵魂主要是基督教的概念与来源。

阿赖耶识主要是佛学的概念,以及印度文化的来源。

中国文化主要是魂魄鬼仙的概念。

灵魂,阿赖耶识,魂魄鬼仙,有相同的思想范畴,又有不同的地方。

佛法说的法无定法,灵魂,阿赖耶识,魂魄鬼仙就是一例,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你也可以统统否认,彻底的唯物主义。



一下回答就是汉族人的典型回答
五点

1、压根没有轮回这件事情,所以无需讨论主体是什么?

2、只有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么一个活动

3、压根没有涅槃,所以也无需一个涅槃实体。

4、阿赖耶识不是仓库,而是种子本身

5、种子是现行的因,同时也是现行的果。同样,现行也是种子的因,也是种子的果。两者互为因果。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知时知量佛2017

禅修禅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涉及佛法的离言自性话题的讨论。

我将自己的旧文,重新发表一次。

---------------------------------------------------
离言自性。妙境大师在瑜伽师地论,说的很清晰,就是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表达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义学的发生。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就是假设,就是无,甚至自性都不存在,符号本身就是被人类创造的,符号可以随意改变,比如你可以叫张三,也可以叫王四。张三王四的指向都是你,你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你也是虚妄的、变动的、无常的,你是没有自性的,你是空性的,这才是佛学谈的无自性。

林先生,只是通过语言表面的东西,解答离言自性,而没有看清语言符号是不能谈自性的,因为语言符号不是真实的存在,语言本身是没有心识的。

佛学谈论的名相,都是从有情众生谈论的,离开有情的心识而去谈论名相,这是那些把佛学视为一种知识的大大的误解。

比如,你认为佛学谈的很多东西,比如各种天界的庄严、菩萨割股喂鹰等等都是魔说,因为你以为佛学谈的这些都是真实的物理世界。错了,理解错误。这些都是有情众生的心识分别·,就如同有情在梦境中,地狱、三恶道、欲界、色界、无色界、涅槃、成佛、成菩萨,都是建立于有情众生的心识之上。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魔与佛是一体。如果你放在物理世界理解,就是胡说八道。

你理解为有情处在梦境中,就是魔。梦醒,就成了佛。这是哲学家不懂佛学的根本点。

也就是我谈的,中国没有哲学的出发点。儒家不是哲学,只是伦理秩序,否则无法解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解读不了过去的中国,当今的中国。

儒家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志在建功立业,趋利避害,立德立功,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佛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至今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可以排出佛教。中国人骨子里不信佛,信佛也是为经世致用,为造福人间,说白了,还是变相的儒家思想。中国人骨子里不信佛,信佛也是为经世致用,,还是变相的儒家思想。

汉地佛教的东西严重偏离佛祖本意。汉传佛教强调明心见性,这个心不是佛学的心识,而是本体意义的自我的主体,这个性不是佛学的空性,而是实体的宇宙万物的本体,说白了,见性就是见道,道就是太极无极之道,汉地佛教与婆罗门教完全一致,所以才会争论修行人本寂静还是本觉悟的问题。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知时知量佛2017

禅修禅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涉及佛法的离言自性话题的讨论。

我将自己的旧文,重新发表一次。

---------------------------------------------------
我再摘录妙境大师的原话。



瑜伽师地论 36卷 讲记T347 復由至教,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如佛世尊《轉有經》中,為顯此義而說頌曰:以彼彼諸名,詮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

這部經裡面為了顯示離言法性的道理說出來一個頌。 先簡單的順一順,下面有解釋,「以彼彼諸名」,用各式各樣的名句、各式各樣的名稱,各式各樣的名言。「詮彼彼諸法」,詮者顯也,顯示各式各樣的事情,每一樣事都有它的名,用那個名來詮顯那件事的內容。「此中無有彼」,名言也就是文句,文句裡邊並沒有彼所詮顯的事,本來目的是為了顯示那件事而安立種種的名稱,結果呢,所顯示的事是沒有的。我們從前面這一大段文裡面應該覺悟一件事,就是通過我們的分別心,由種種的名顯示種種的義,通過我們內心的分別的時候,那個所分別的義是沒有自性的、是沒有體性的,所以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沒有所顯的義,能顯的名也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就是沒有名言,就是諸法的離言法性,簡單的說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二○三頁:

以彼彼諸名至是諸法法性者:謂以彼彼色等法名,詮表彼彼色等想法,當知於此色等想中,遠離彼彼色等自性,即是諸法離言法性。

「以彼彼諸名至是諸法法性者」,就是把前面四句話重新標出來。「謂以彼彼色等法名」,這是以彼彼色等法名,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到無上菩提、大般涅槃,就是每一樣、每一樣的名、名句。「詮表彼彼色等想法」,詮就是表;去表示、顯示彼彼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這些法。「想」就是這一切的名言由想那裡來的,如果你不想這些名句是沒有的,等用這個名句的時候也要



想,所以這個想就是名、想就是名句;所以「詮表彼彼色等」這一切有名句的、有名言的這一切法,用名字來顯示這一切法。

「當知於此色等想中,遠離彼彼色等自性」,用能詮的名顯示所詮顯的法義;名和義,一個是能詮、一個是所詮,這件事在我們佛法裡面到處都是這樣的,用名來顯義。但是這裡面偏這麼講:「當知於此色等想中,遠離彼彼色等自性」名所顯的義是沒有自體的,所顯的義是沒有的;所顯的義的體性是沒有的,那麼能詮的名也就沒有了,這個時候就叫做離言,沒有名就是沒有言。「即是諸法離言法性」,這時候一切法是離言說相的,所以叫做離言法性。



謂於色等想法,建立色等法名,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詮表,隨說色等想法,或說為色或說為受或說為想,廣說乃至說為涅槃。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天雪地灵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
@老子坐下一头牛
@谷不初
@不名道心听梵音
@如幻闻熏@知时知量佛2017

禅修禅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涉及佛法的离言自性话题的讨论。

我将自己的旧文,重新发表一次。

---------------------------------------------------

一共四句先解釋前兩句:「謂於色等想法」,佛菩薩的大智慧啊!在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各式各樣的這一切法;這些法你要在它那裡一取相那就是想,你想要在那件事上建立名字,你的想就已經動了,不然這個名字不能建立。

「建立色等法名」,就是安立色受想行識,這是色、這是受、這是想、這是行、這是識、這是眼、這是耳鼻舌身意,各式各樣的名稱,建立這些名字。「於色等想法,建立色等法名」,或者這個地方加個所緣也可以,於色等想法──所緣的,這個能緣慮的是心,就是你的想,想一動的時候,想以取相為義,就是攀緣所攀緣的法的相貌,也就是所緣的一切法,在所緣的一切法上建立名字。

「即以如是色等法名,詮表隨說色等想法」,建立名字做什麼呢?即以如是色等法的名稱來顯示所表示的;所表示的是什麼呢?就是隨順各式各樣的名稱就有言說了,就會說「這是色、這是受想行識」,就方便你說話,表達你內心的思想,別人就會明白你的思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假借名,不然的話你沒有辦法說話,你就不能表達了,所以安立名稱的目的就是這樣子。即以如是色等法的名稱,詮表隨順種種名稱所宣說的色等想法,就是一個名,名前面要有想,「名為先故想」;名和想這兩個字呢,名在先而後才能想,不然你心裡面不能思想。

你內心裡面沒有知識的時候,心裡面不能思想,你對這件事的知識沒有,就不能去思惟這件事。這個知識就是各式各樣的名、各式各樣的名句,若是這件事沒有名稱,要建立名稱的時候,就是先要有想。先要在心裡面思想:這叫做飛機、這叫做電話,就是由你的思想安立這個名稱,有了這個名稱的時候,當然還要有個念心所、這個憶念就是你的記憶力,記憶力記憶到這麼多的名稱然後你就會說話,你利用這麼多的名表達你的思想「隨說色等想法」,所以它們是不能分開的。「或說為色或說為受或說為想,廣說乃至說為涅槃」,這些名稱建立完以後,我們大家就用這名稱來說話了,這叫色、這叫受、這叫想、這叫行、這叫識,各式各樣的名稱乃至到佛法裡面的一切名稱,這叫做無上菩提、這叫做涅槃;有了名稱,我們就會說話了。


於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無所有,亦無有餘色等性法,而於其中色等想法離言義性,真實是有,當知即是勝義自性亦是法性。





現在解釋頌的後面兩句。「於此一切色等想法色等自性,都無所有」,然後再觀察以名來詮顯法這件事。「於此一切」,在一切的名所詮顯的一切法,在這一切能詮、所詮中。「色等想法」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一切法,在內心裡面就是名,內心思想裡面有種種的名顯示種種的法,所顯示的「色等自性」,你內心裡面有個色、有個受,用色受想等去詮表色受想等的事情,這件事你認為是怎麼樣呢?

「色等自性都無所有」,那個名所詮顯的一切自性都是沒有的,詮顯的那個色,色的自性是沒有的;詮顯的那個受,受的自性是沒有的;詮顯的一切法,它的體性是沒有。比如我說吃飯,飯只是一個名稱而已,它沒有飯的體性;比如我說火,火只是個名稱而已,它並沒有火的體性。如果我嘴裡說火這個名字就有火的體性的話,那我的這個口就被燒了,是不是?如果我說飯的時候就有飯的體性,那我就應該吃飽了;我肚子餓了,我就說飯,那肚子就應該飽了吧?沒有!那就表示只有個假名字裡面沒有體性的,所有的這些名所詮顯的義都是沒有體性的。有能詮的名顯示所詮的義,結果所詮的義只是個名字,沒有真實的事情,所以「自性都無所有」一點也沒有那回事情,「於此一切色等想法」所詮顯的就是所緣的,你心裡面所攀緣的也就是名所詮顯的那件事「自性都無所有」,它是沒有體性的。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瑜伽师地论 源头就是阿毗达磨论书的思想 也就是部派佛教的思想一直延续下来。瑜伽师地论融合了今日所谓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我也以为阿毗达磨论书,瑜伽师地论,俱舍论,中论,十二门论等等,代表了佛学思想发展的高峰。

大乘佛教的经书,因为融合了中亚地区的萨满教神灵崇拜,才有许多神话故事。

但是大般若经以及中观唯识学思想,还是贯穿于大乘佛教经典之中的。

佛学源头就是业力与轮回。业力与轮回,佛学讨论的概念数学空间,都在业力与轮回范畴之内。业力与轮回范畴,又是源于对人的心识做出种种分析。

心识自然就是空性、无常、无我、无法。这一点现代认知科学表达的十分清晰。

由此,佛学的所有名相都是假设。

佛学的所有名相都是假设,只是为了指向佛法的究竟义,真如实相。

在究竟义境界,所有名相指向都是真实的存有。只不过,究竟义境界真实的存有,是不可言说的,一说必错。

林先生的认识中的世界,是西方的物理实体的物质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的世界,你的认知不过是古希腊传统的存在认知的延续。

林先生的认识,还是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的传统延续,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考。这种传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哲学界的新的正统。这种正统哲学思想,是排除佛学关于心识的思想,排除了业力与轮回,排除了修行,排除了涅槃。

佛学的法之自性,都是自性本空,离言自性也是空性。

不惟离言语文字诸相,乃离一切相。却即一切法一切相,无一法不是也,万法不离自性。《楞严经》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故如来藏非有非空,即有即空。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佛法的离言自性,就是佛法的究竟义是不能言说的,佛法的究竟义也是没有所谓本体的,这就是离言自性,离言自性本空。
哲学谈论中,搞啥子所言自性与离言自性,这是真正的法执,不懂佛法。

凡夫没有假设,有的是分别心的执着。

佛的假设,是方便说法,为了普度众生。

林生,你不致力于佛学修行,你的出发点就是哲学的出发点。因此,你对佛学有着很多思想无法理解。
我原是儒家的信奉者,后为基督教信奉者,当下为佛学修行者。一个人的信仰,就定了他的思维的出发点。

人类有了我执,才有文明,才有自我的痛苦。人类的我执,只是遗传了原子的我执而已。一切无非达成自我的存在。而自我的存在,使得人类无比痛苦。

有些动物,没有强烈的我执,就不存在痛苦。

这就是海德格尔,既要否定天主,又必须信奉天主。

我也是,既要否定天主,又必须信奉天主。

佛法给了我的平安与法喜,天主给的我是理性,天主我无法依靠。

这就是业力。我的一生都生活在业障里。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感想】充满绝望,不失希望
林先生
儡儡兮,若无所归。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种种似乎都在暗示着,生存没有意义。

但是,这并非终结了这个问题,反倒形成了新的问题,就是为何人们喜欢在毫无意义的终末世界寻找生存的意义?

从人类思想史来看,也展开了一幅这样的画卷,从探讨本体开始,到探讨认识,最终似乎大彻大悟地发现,原来一切毫无意义。所谓本体、实体,似乎都是人类自身所赋予的。

因此,问题不在于前者,即追问生存本身是否有意义?而在于后者,人类为什么要赋予意义?

要追问这个问题,似乎还需要追问一个问题,就是我是谁?

从思想史来看,能够透彻地去追问这个问题,并且回答这个问题的先行者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他认为,我是谁,这个问题本就是错误的。应该说,本身没有一个我。如果去执着一个我,就会生出种种烦恼。

到了大乘佛教时期,佛教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我就是记忆的总和。

-----------------------------------------------

先生的结论,有很大的偏差。

大乘佛学,不是一种绝望的思想,而是一种完全积极向上的思想。禅修禅学,就是凡夫大众获得自我意识觉醒的、开悟证得菩提的有效路径。



佛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智慧,也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这不是乌托邦,放下当下,即是成佛!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时间:2019-01-12 09:56:14
生命,不只有当下的今世,生命还有伟大的、充满希望的将来。

大乘佛学,不是一种绝望的思想,而是一种完全积极向上的思想。禅修禅学,就是凡夫大众获得自我意识觉醒的、开悟证得菩提的有效路径。

佛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智慧,也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这不是乌托邦,放下当下,即是成佛!



先生,只是从哲学层面讨论空有之争。其实龙树菩萨早就解决了问题。正是中论的思想。空有不二思想。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现代量子力学早就有结论。所谓的空与有是相待的而生的,都是人的意识空间的幻象。大脑神经元系统的观察,就是证明。人的意识是有,还是空?当然是非有非空,即有即空。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69483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2-21 20:40:13

更新时间:2019-01-12 09:56:14

评论数:8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