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易经新解》(连载,定时更新)

《易经新解》(连载,定时更新)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观卦
卦辞:观①,盥②而不荐③,有孚顒④若。
白话:君王在出巡途中观赏当地民俗民风。在参与当地祭神仪式前盥洗一番以表诚心,但不亲自参加祭拜;可是在民众看来,天子的诚信跟神是一样的。
注释:①观,1、作动词,参观,观赏,《左传·隐公》“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又《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公如齐观社,非礼也”。2、作名词,景观。②盥(guan),盥洗,洗漱。③荐,对神拜祭,敬献祭品。④颙(yong),据《山海经》说是一种类似猫头鹰的怪鸟,它的出现预示大旱。可是从构字的方式和汉字的演变规律来看,颙应该是偶的本字,土偶,木偶,布偶之类,这里指神像,代指神灵。
爻辞:
初六,童观①,小人②无咎,君子吝③。
白话:观赏儿童戏,对市井小民们无害,可对于君子来说,有些尴尬。
注释:①童观,观看儿童戏,儿童戏大概包括猴戏、木偶戏、丑角戏之类。②小人,市民,百姓。③君子,贵族。④吝,本义是艰难,这里指感觉尴尬,因为与身份地位不适合。
六二,闚观①,利女贞②。
白话:女子戏,有利于教育女子遵守妇德。
注释:①闚,同窥,或许同闺。②贞,坚持,遵守(妇德)。
六三,观①我②生,进退③。
白话:每个人多多少少能从戏曲中看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进或退,起起伏伏。
注释:①观,观看,看到。②我,泛指看戏的人,包括在场的君王。③进退,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六四,观国①之光,利用宾②于王。
白话:游遍国都,看到一幅繁华热闹的景象,这对于陪导天子一起参观的该国君主十分有利。
注释:①国,某侯国的国都,侯国的都城叫国,王朝的都城叫王城。②宾,同傧,傧相,陪导。
九五,观①我生②,君子无咎③。
白话:反观自己的人生,检讨自己的事业,对君子来说没有害处。
注释:①观,反观,自我反省。②我生,自己的人生;我,这里指君子。②无咎,无害。
上九,观其①生,君子无咎。
白话: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对君子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
注释:①其,他们,指民众。
讲解:《观》与《临》不是一般的承接关系,也不是相互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点与线的关系。说白了,《观》是对《临》的举例和补充。“咸临”,一次涉及全国四个方位的行程,所需时间之长,所走路程之远自不必说,就沿途停留休息、连考察带游玩的地点也不在少数。《观》卦所记叙的仅仅是天子一行在其中一个停留地点的活动内容而已。
卦辞说天子一行参加了当地一场民间祭祀活动。“盥而不荐”,既表达了君王的诚意,又显示了天子的威严——天子不可以祭拜随便什么神祗,那样做有失身份。爻辞记叙天子一行观看了本地的各种戏剧表演:有适合小孩子看的猴戏,就是给猴子穿个马甲、戴个官帽,然后出来给大家跳个加官;有小丑戏,也叫马戏;还有魔术和各种杂耍;内容主要是逗观众开心,纯娱乐性质的。有戏曲,内容以教化为主。比方说有一种以女子为主角的戏,大多是描写一个模范女子如何勤俭持家,如何遵守妇德。还有忠义戏,表现臣仆对君王对主人的忠贞不二。还有那些吟游诗人,诗歌中满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历朝历代的兴替沧桑。使得听众观众心有所动,感慨嘘唏:觉得戏里歌里隐隐然有自己人生的影子,也大略看到了这世上更多的人生百态。一圈游览下来,君王和随行的大臣大都感触良多,也有考虑如何做好自己的,也有考虑如何更好地管理这个国家的。“观国之光”,这个侯国的首府一派太平兴旺,繁华靓丽的气象。这一切究竟是这个首府平日里的真实状况还是知道天子要来视察,预先安排好专门演给天子看的,我们不得而知。不管怎样,天子看后十分满意,对一旁陪同的国君大加褒扬,那位受夸奖的自然心中窃喜。
观和赏连在一起,观是行为,赏是目的。名山大川,异域风情,奇花瑶草,帅哥美眉,凡一切美好的、奇异罕见的事物都可以观赏。所谓食色性也,色不光是男女之情,也是视觉上的享受,追求赏心悦目、满足视觉上的好奇刺激是人的天性。为了这点刺激,鲁隐公和鲁庄公不惜违反礼法祖制,不顾大臣的劝谏,一个跑到棠地去看老百姓捕鱼,一个还专门出国一趟去看齐人祭社的热闹去了。秦始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没人说闲话,可是他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以壮观瞻却遭到世人的诟病,以致于惹恼了项羽,一把大火把阿房宫给化成灰烬。相比之下,《观》卦中这位君王行事还算中规中矩。经过一番长途跋涉,车马劳顿,终于来到一个繁华都城,停下来休憩几日;在东道主的陪同下,参观当地的民情风俗,听听歌看看戏,愉悦一下心情,也是理所应当的。他莅临当地的祭神大会,在会上行礼如仪,赢得了民众的信赖;在观看演出时,能够从中体察人生百态,世道沉浮,并且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有无过失,他的这些表现在作者文王看来实属难能可贵,符合作者心目中君子的标准。
在《临》、《观》两卦中,作者没有给天子巡守制定严格的条条框框,却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并且树立了一根不算太高的标杆。这大概也是文王作为君子兼长者的风格吧!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因《随》《蛊》两卦的草稿需要修改,临时决定调整到《观》卦之后发表,谨致歉意。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随卦
卦辞:随①,元亨,利贞②,无咎。
白话:追随明主,会前途畅通。只要对君王和国家忠贞不二,就没有过错。
注释:①随,追随。②贞,忠贞。
爻辞:
初九,官①有渝②,贞③吉。出门交④有功
白话:政府机构的主管官员换了,做下属的只要忠于职守就好。出门办事会屡屡立功。
注释:①官,泛指主管官员;特指朝廷、国家的执政大臣。②渝,改变。③贞,忠贞,这里是忠于职守的意思。④交,多次,屡屡。
六二,系①小子②,失丈夫③。
白话:依附于朝中的少壮派,就会失去元老派的信任。
注释:①系,联结,依附。②小子,年轻人,即将掌权的少壮派。另据《左传》说,诸侯新亡,太子继位而未得天子敕命者,自称小子。③丈夫,老人,指朝中老一辈大臣。丈夫二字可分开解释,丈,即丈人,就是老人,《论语》中有“荷蓧丈人”。夫,夫子,古代对平辈敬称子,对前辈,上司敬称夫子;所以,丈夫的意思就是老夫子,老先生,老前辈。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①有求得②,利居③贞④。
白话:结交、依托于元老派,就会得罪少壮派。与其追随哪一派来求得好处,不如以忠于国君和国家利益为准则,保持自己的中正立场。
注释:①随,追随。②求得,追求得益。③居,坚守。④贞中立公正。
九四,随有获①,贞②,凶。有孚在道③,以明④何⑤咎⑥。
白话:因为追随某人得到了一点好处就继续追随下去,这是很危险的。为官要讲诚信,遵道义,即便被人怪罪甚至受到处分也要保持光明磊落。
注释:①有获,得到好处。②贞,继续(追随)。③道,道义,正义。④明,光明磊落。⑤何,同荷,承担,受到。⑥咎,责怪,处分。
九五,①孚于嘉②,吉。
白话:所作所为对得起上级的嘉奖,那是可喜可贺的。
注释:①孚,符合,配得上。②嘉,嘉奖。
上六,拘系①之,乃②从③维④之。王用亨⑤于西山。
白话:先将他捉拿关押起来,继而又将他放出来并且维护他,最后让他随君王到西山祭祀,并参与宴会。
注释:①拘系,捉拿关押;系,(音ji)。②乃,又。③从,同纵,释放。④维,维护。⑤亨,同烹,可能是享之误,宴享。
讲解:随卦的卦辞首先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元亨”、“无咎”,前途畅通又不会受到责罚,这对于没有多大野心和贪欲的人来说,已经算是很满意的了。可是又觉得它有些含糊,到底是谁追随谁呀。根据《周易》前后两卦或多或少存在传承关系这一点,我们假定主动追随的人原本是某侯国公子或部落贵族,已经被征召到王朝做官;被追随的大概是朝中执政大臣和有可能继承王位的太子或者其他王子。随卦的爻辞却清晰明白,就像在讲述一段真实生动的历史故事。
故事从部门主管换人开始。主管换人,看似平常,其实很不平常。估摸着在位的君王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也不怎么样,眼看太子接替老爸的位置已为时不远。新老两代权力交替的矛盾冲突已经显露,所以看似平常,其实暗潮涌动。少壮派也许应该叫太子党,一个个摩拳擦掌等着接班;元老派不甘心放弃权位,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两派人马暗地里互相较劲。作为一个才受朝廷征召,初入官场的人来说,他面临的不啻是一道选边站队的难题,而是一场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选了少壮派,势必得罪元老派;跟着元老派,就会得罪少壮派,真是左右为难。
为什么要这么为难呢,不就是为了得到点什么吗?如果不要那点好处,不就可以谁都不选,谁都不跟?只要自己凡事都从忠于君王、一心维护国家利益出发,保持中立公正的立场,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假如选择追随一方,目前得了一点好处,就一直追随下去,那是极不明智的,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因为在新老交替之际,局势往往充满变数。只要你诚实守信,说话办事公道,即使得罪人也得罪在明处,不失光明磊落的人格。当然,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完全出于对君王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因此受到了嘉奖,那就最好不过了。
新王终于登基了。我们那位保持中正,不肯选边站队的朋友的命运如何呢?说起来也极富喜剧色彩,先是被捉拿问罪;接下来不知道他对新王说了点什么,让新天子不但消了气,还主动替他说好话;最后竟然还带着他去西山参加郊祭大典去了。
故事也许应该是另外一种版本。
天子要帅军出征(古代如果是大的战争,天子和诸侯国君都要亲自统军出战)或者出巡(像舜帝南巡或者秦始皇东巡那样),需要耗费时日,于是安排太子留守监国;又因为担任执政的卿相也跟随天子一起出征,所以另外任命一位不久前才从诸侯国选拔到朝廷的卿士做了代理执政,组建看守内阁。可是当天子一班人马走了以后,跟太子亲近的一班人和他的叔伯一班老臣闹起了矛盾,什么事都对着干,互不相让,使我们的代理执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而这位代执政也非等闲之辈,对朝廷忠诚不二又有办事能力,此前曾多次受到君王的口头嘉奖。现在既然受王命做了代理执政,就要对得起君王和朝廷,凡事公事公办,不偏向任何一方,因而对太子党和元老帮都有所得罪,引发了他们的不满。于是在天子出征归来时,两派的人都告他的御状。天子一时不察,就把他关押起来,准备治他的罪。后来经过调查,知道他根本没错,就把他放了出来,还在朝堂上当着所有卿大夫的面替他说好话。过了几天,天子在西山举行祭天的大典的时候,特意把他带在身边,一直到典礼结束。
类似的故事我们在史书中读得不少,但是像本故事那样以皆大欢喜收场的却十分罕见。历史上但凡身处动荡的政治漩涡,那些擅长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多半左右逢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一心维护国家利益,对君主忠贞不二的人却往往没有好下场。《左传》记载 ,卫成公姬郑跟晋文公结怨,郑国人担心晋国侵伐郑国,将姬郑赶出了国都。姬郑在流亡途中派大夫元咺陪侍着叔武(卫成公的胞弟)去接受诸侯盟约。有人在卫成公面前诬陷元咺,说他要立叔武做国君,姬郑不问青红皂白,把跟随他一起逃难的元咺的儿子元角给杀了。元咺闻知此事后,并没有放弃成公交给他的任务,仍然侍奉着叔武回国摄政守土。过了一阵,晋国让姬郑回国复位,姬郑回到国都第一件事就是派手下射杀了替他摄政的胞弟叔武。元咺逃到晋国伸冤,晋文公又把姬郑抓起来投入监牢,让元咺回卫国拥立公子瑕为君。过了一年,晋国人再次释放姬郑,姬郑以高官厚禄买通国内两位大夫,设计将元咺和新君子瑕一干人全部杀害。元咺的确是一个恪尽职守忠君爱国之人,可他的下场咋就这么悲催呢?
既然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保持公正立场恪尽职守的人的结局有好有坏,作者却单单选择了结局吉祥喜庆的来做文章,我想其用意应该是教人们看事情多看正面,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吧!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蛊卦
卦辞:蛊①,元亨,利涉大川。先甲②三日,后甲三日。
白话:男女之间通过集会来谈情说爱,是最符合天道人心的事,即使爬山涉水去参与也是值得的。集会的时间通常定在春天某个甲日的前三天和后三天。
注释:①蛊,蛊惑,诱惑,男女之间调情,《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侧而振万焉”;这里特指上古时代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集会。②甲,甲日。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记录年月日,天干地支可以合起来用,也可以分开来用;甲是天干的第一位。
爻辞:
初六,干①父之蛊②,有子,考③无咎,厉④,终吉。
白话:寻访到父亲的一位旧日情人,知到她有儿女,养老不成问题。她虽然脾气大点,但晚年的光景应该是挺好的。
注释:①干,干预,涉及,这里有寻访到的意思。②蛊,蛊惑,这里作名词,指旧日情人。③考,老。这里指养老。④厉,暴躁,脾气大。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①。
白话:过问母亲的婚外情,不可以盘根究底。
注释:①贞,执着,认真。
九三,干父之蛊,小①有悔②,无大咎③。
白话:又寻访到父亲的另外一位旧日情人,她对当年的事稍稍有些后悔,但对父亲也没有太多责怪的意思。
注释:①小,同少,稍微。②悔,后悔。③大咎,太多的责备。
六四,裕①父之蛊,往见咎②。
白话:本想去帮助接济父亲旧情人的家庭,希望他们的日子过得宽松点,没想到去了之后却受到对方的责怪。
注释:①裕,使宽裕。②见咎,受责备。
六五,干①父之蛊,用誉②。
白话:每当谈起父亲的旧日情人的时候,都会语带赞佩。
注释:①干,(谈话)涉及到。②誉,赞誉,欣赏。
上九,不事①王侯,高尚②其事③。
白话:不愿意为王候当差,建功立业,只想一辈子为纯洁美丽的爱情而活着。
注释:①事,替办事,做事。②高尚,崇尚,向往。③其事,指自由纯洁的爱情。
讲解:一看到“蛊”这个字,就不免让人想到“蛊惑人心”这个词,那可不是什么好词。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讲,古代湖南湘西和贵州的苗族首领会一种巫蛊之术。谁要是得罪了他们,他们就会对谁施放蛊毒。要么让你感觉受到百虫啮咬,万箭穿心的痛苦;要么使你迷失心智,叫你往哪走你就往哪走,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可怕极了。其实也难怪,蛊字的本意是器皿中长虫子。你想,存放芝麻大豆或其他谷物的陶罐瓦缸里突然长出许多小飞虫,这是多么令人奇怪的事。今天,科学告诉我们,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表面都附带着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虫卵,一旦温度和湿度满足了要求,它们就被孵化了出来。可是古人不知道其中原委,感觉很是迷惑,于是就把蛊惑二字连在一起了。后来,蛊的含义发生了延伸,从被外物迷惑变成人与人之间的迷惑,被动改成了主动和互动,主要用于两性之间的挑逗、调情、勾引这些事情。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子元曰:‘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这段文字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蛊”在古代确实有男女之间谈情说爱这层意思。二、身为国家首辅公然敲锣打鼓的去引诱先君的夫人,仅仅被夫人责备抱怨几句而没有引起公众的非议,说明在春秋时代,除了像鲁国那样跟周王室血统很近的几个诸侯国之外,其他旁姓国家的礼法制度和观念跟严苛繁琐的周礼是有较大差别的。那么,时间上推到殷商,那个时代的礼法制度是否比周礼普遍宽松一些呢?具体到男女谈情说爱这件事,除了贵族阶层,民间青年男女是否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由恋爱,而无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答案是肯定的。一篇《蛊》不仅让我们知道上古时代乡邑部落的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而且还显示,我们的先人为了方便未婚青年们谈情说爱,还特别为他们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狂欢集会,我们姑且称之为古代的情人节——蛊节。
男女之情乃人之天性,事关人种的繁衍生息,所以举办情人节合情合理、畅通无阻,而年轻人即便爬山涉水也要赶往参加。举办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季的某一个甲日前后,因为春天草长莺飞,和风拂面,花香醉人,正是青春少年肆意挥洒溢出荷尔蒙的最佳时段。活动为期七天,既能让大家尽兴,又照顾了远道赶来的客人。地点应该选在山清水秀的城镇或者大的乡邑附近。参加的人员自然以青年男女为主体,当然也少不了推销商品的生意人、杂耍艺人以及不计其数看热闹的老老少少。活动内容包括祭祀、宴饮、歌舞乃至各种杂耍和体育竞技。盛装打扮的年轻人或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相顾流盼;或排排队队,击鼓吹笙,载歌载舞;月下林中幽会,溪边戏水撩情。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象和猜测,作者除了在卦辞中留下“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两点线索之外,并没有为我们详细描述古代蛊节的盛况。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在爻辞中给我们讲了一个与蛊节有关的小故事,不但让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情人节一点内幕花絮,还可以了解一点节庆之外的相关社会问题。
蛊会早已结束,可是一位从京城来的年轻人还在此地逗留着不肯离去。因为在集会上他无意中得知自己的父母年轻时居然也曾是蛊节的熟客,并且各自跟当地人有过艳遇和情史,这让我们这位年轻人十分惊讶。出于好奇,他找到当年跟父亲相好过的两位女子家里。其中一位已经儿女成群,生活比较清苦,因而心情烦躁,时常发点脾气,不过晚年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另一位居然是还没出嫁的老姑娘,她是因为对当年那位来自京城的翩翩公子用情太深,分开以后还满怀期待等他回来,等来等去把自己等老了,现在她觉得自己太傻了,有一点后悔,可是并不恨那个男人。关于母亲的旧情人,他没好意思细问。将听闻到的一些碎片拼凑起来,他大体上知晓父母年轻时也曾纵情任性,为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不辞路途遥远来到此地,在蛊节集会上分别结识了自己心爱的人。但因为他俩(年轻人的父母)都出生在京城贵族士大夫家庭,最终不得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回到京城结为夫妻,从此跟远方部落里心爱的人断绝了联系。他总觉得父亲对当年留下的情债应该有所补偿,于是拿了一点钱物去送给跟父亲相好过的两位女子,希望能够使他们的生活宽裕一点,谁想到却被对方严词拒绝,还受到她们的责怪,说是瞧不起她们乡里人什么的。从此以后,每当有人跟他谈起父亲的旧日情人,他都会连声称赞,觉得她们淳朴善良,正直而无贪欲,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家里派人来催他赶快回京,因为他已到了出仕的年龄,朝廷即将对他们这种适龄贵族子弟进行考评,合格者就可以入朝为官了。可是他不愿入朝为官,对于替君王建功立业的事毫无兴趣。他想留在这偏远的乡邑,成天徜徉在青山绿水和田野之间,跟农夫猎户牛羊做伴,走遍这一带所有的部落乡邑,去寻找自己心仪的姑娘,然后锲而不舍的追求她,和她一起参加来年的蛊节盛会。他还想把有关蛊会的人和事写成诗歌,教人们吟唱,使之传遍天下,让全天下的人都来兴办蛊会。他觉得这是一件伟大而高尚的事业。
《蛊》跟《随》是一组文章。《随》写官场上的各种羁绊,荣华富贵伴随着风险危机;《蛊》写民间的平和自在,狂野浪漫中略带忧伤。“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把两篇文章有机串连起来,使故事更添波澜,亦惊亦喜,且歌且泣。
如今,生活在湖南西部、贵州的苗族,广西的壮族,云南的白族都有过三月节的习俗。三月节也叫三月三节,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正日子,前后大约三天时间。节庆期间,人们除了制作美食,享用美食,祭祀祖先之外,青年男女对歌饮宴,谈情说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三月三可以算是正儿八经的中国情人节。三月节跟我国南方汉民族“赶社”、“闹社”有些类似,只不过多了对歌谈爱的内容,因此有可能是从汉人的祭社活动演变过来的,但也很有可能直接传承自远古的蛊会。据报道,广西自治区政府已经在二零一七年通过立法把三月三正式列为法定节日,规定放假两天。再把一个双休日调在一起,就有一个四天的小长假。祝广西年轻人在三月节过得更加热闹欢快,把“蛊”的遗风更好地发扬传承下去。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噬嗑
卦辞:噬嗑①,亨,利用狱②。
白话:咀嚼食物,符合饮食养生之道;细细咀嚼食物的道理适用于审案断案。
注释:①噬(音shi)嗑(音ke),咬合,这里是咀嚼食物的意思。②用狱,指审案断案。
爻辞:
初九,屦校①灭趾②,无咎③。
白话:对于那种该判穿木踊罪而错判了砍脚趾罪的案子,就不必追究了。
注释:①屦(音ju)校(音jiao),古代刑罚的一种,给犯人穿上木踊。屦,古人穿的鞋,这里作动词,穿。校,一种穿在脚上的木制刑具,叫踊,不是后世的脚镣。②灭趾,古代刑罚的一种,砍掉犯人的脚趾。灭,毁掉,砍掉。③咎,追究,过问。
六二,噬肤①灭鼻②,无咎。
白话:对于该判黥刑却错判了劓刑的案件,也不必追究。
注释:①噬肤,古代刑罚的一种,叫黥(音qing)。就是用刀具在犯人脸上刻字,或者用烧红的金属在犯人脸上烙火印。②灭鼻,古代刑罚之一,叫劓(音yi)。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
六三,噬腊肉,遇毒①。小吝②,无咎③。
白话:咀嚼坚硬的腊肉,遇到陈久变味的。比喻碰到陈年旧案,人证物证缺失,如果案子不大,所造成的后果也不严重,也不必深究。
注释:①毒,腊肉陈久变质变味,喻指陈年旧案。②吝,这里是差错,伤害的意思。③无咎,暂时放下,不必深究。
九四,噬干胏①,得金矢②,利艰贞,吉③。
白话:啃咬大坨干硬的腊肉,发现里面包藏着一枚铜制箭头。比喻经过耐心仔细的调查,抽丝剥茧,终于发现了对破案有利的线索。这种时候,贵在克服艰难坚持不懈,就会使案情水落石出。
注释:①胏(音zi),大坨的腊肉,比喻复杂的案件。②金矢,铜制箭头,比喻破案的线索。③吉,指真相查明,可以正确定案。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①,贞厉②,无咎③。
白话:咀嚼干肉,得到黄金。比喻审查疑案期间有人来行贿。法官必须洁身自好,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就不会有过失。
注释:①黄金,金钱;喻涉案的关系人前来行贿。②厉,严厉,严格。③咎,过错。
上九,何校①灭耳②,凶③。
白话:把应该判枷首示众的罪犯误判为枭首示众,这种案件十分凶险紧急。
注释:①何校,古代刑罚之一,枷首示众。何,同荷,戴;校,刑具,这里指戴在脖子上的木枷。②灭耳,两种解释:一、枷具厚重,遮灭了耳朵;二、斩首的委婉说法,古代战场上有杀死敌人后割取左耳记功的做法。③凶,(案情)重大、急迫。
讲解:前面有一卦叫讼卦,讲的是打官司的事,主体是原告和被告。本卦讲审案判案,主体是法官大人。
既然内容是审案判案,那为什么却以噬嗑作卦名呢。我们知道噬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语,很久很久以前就被弃置不用了;可是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咀嚼”还在使用着。咀嚼是一种吃东西的动作,虽然本质上是吃,但重点却在精细。小时候老人们教我们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慢慢地品味,也有助于消化。后来知道咀嚼一词被引申为在想事情、理解问题的时候要仔细品味、反复推敲的意思。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工作当中都需要一点咀嚼的精神。而手握法杖,能够决定他人利益得失、荣辱与否,甚至生与死的法官们在审案断案时更需要下足咀嚼的功夫。卦辞用噬嗑作比喻,就是要提醒告诫法官们,审案断案事关重大,务必慎之又慎,切莫掉以轻心。
《礼记·王制第五》:“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论。邮罚丽于事。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然后制刑。”这段话概述了周朝的决狱判刑制度。其中包括量刑原则和判刑定案的各级法官及定案的复核程序。司寇负责受理诉讼案件,初审判决之后将材料上报给史官,史官核查后上报给史正(主管史官),史正复核后上报给大司寇,大司寇复核后上报给天子。周王朝的司法制度承袭于殷商,只不过比殷商有所改进,也更加细化。所以我们可以将上面《礼记》中的摘录当做理解《噬嗑》的参考。
《噬嗑》爻辞的内容讲述复审(含终审)法官对呈报上来的初审判决材料的复核工作。殷商时代的法律条文简约粗条,法官审案断案缺乏明细的条例依据,在量刑轻重方面有时候难免出现误差。而负责复核的上级法官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对定罪较轻的案件一般不太过问,只需要清点核对一下罪犯人数,统计出一组犯罪概率就可以了。初九、六二、六三讲的都是此类情况。他们核查的重点是那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疑案和初审判决为极刑的重案。对于犯罪事实不清不楚,证据不充分,前后矛盾,逻辑关系混乱的案件,必须反复推敲,抽丝剥茧,找到破案的关键,最后查明真相,重新判决。或者像《礼记》所说的“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对于判处重刑特别是极刑的案件尤其要提高警惕,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误判,再难挽回。九四和上九就是讲遇到疑案和重案时应该采取的态度。六五爻讲法官审案过程中遇到行贿说情的情况如何处理。“贞厉,无咎”。贞就是忠于职守,忠于法律的精神;厉就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律条为准绳,精准量刑,严格执法,不偏不倚。如此才能确保不出冤假错案,才能保持法官自身的清白廉洁。
有人要问,西周以前,政治体制那么落后,司法管理制度那么简约粗放,能有如卦中所说的那么严谨的审判程序吗?答案是:也许有,也许没有。因为无论哪朝哪代,哪位君王掌权,治国的理念如何,都会采用同一种手段—赏与罚。只不过贤明的君王能做到赏罚分明得体,昏庸的君王会随心所欲,乱赏滥罚。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圣哲先贤早就提出了非常前卫的人性化的法治理念:《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若不幸而过,宁僭不滥。”意思是说不能无功受赏,也不能滥施刑罚伤及无辜。如果迫于无奈做得过一点,则宁可奖赏过多一点,也不可滥用刑罚。《尚书》:“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罪行有疑问时,应当从轻判处;功劳有疑问时,应该从重奖赏。与其杀死无罪的嫌疑人,不如暂且放过有罪的疑犯。这种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与当今的疑罪从无的刑法原则几乎是一致的。换言之,我们今天的刑法原则与其说是学自西方,还不如说是对我国西周前后时期人本主义的法治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我们不知道是谁率先提出的这种人性化的律法理念,但至少看出作为岐周的领袖、《易经》的作者文王姬昌应该是这种法治理念的赞同者和重要推手。这也是岐周得以富国强兵,最后取代殷商王朝而建立起周王朝的原因之一。
只可惜这种先进的人性化的刑罚原则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少受重视和强化,少有付诸实践。这才造成人们的误解,以为今天我们所实行的“疑罪从无”的刑法原则是西方的舶来品。究其根源,应该是西周统治集团当初制定刑罚制度的时候,根本没打算将其公之于众,不想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在统治者看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民众知道法律的具体条例、细则,他们就可能成为政府机关、执法官吏的监督员,就会对不公正不公平的执法据理力争,会给统治集团带来诸多不便。统治者需要给自己保留足够宽泛的司法空间,方便司法的官吏可以从中上下其手,在整体上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之后,便招来国际国内一片谩骂之声。连与他惺惺相惜的好友,素以开明温雅著称的晋国执政叔向也写信指责他。
总的来看,开明自信的执政者立法为公,刑罚从轻且相对公平;暴虐而不自信的君主立法唯私甚至弃法唯人,刑罚从重,常使有罪的逍遥法外、无辜者蒙冤受屈。有的人虽贵为天下之主,却不信任全天下之人,他们的想法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做法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有这种人当政,世上难免会造成不计其数的屈鬼冤魂。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贲①,亨②,小利有攸往③。
白话:对身体进行装饰美化的风气,在一些部落里十分流行。这种习俗对外出办事有一些好处。
注释:①贲(音bi),对身体加以装饰。僻如今天的美甲,美眉,美发,刺青,穿戴华丽时尚的服饰,还有像非洲部落土著在身上涂描花纹都是。引申为华美、光彩。②亨,这里是流行、习以为常的意思。③有攸往,外出办事。
爻辞:
初九,贲其趾①,舍车而徒②。
白话:将他的脚趾头涂上色彩,他会高兴得放弃乘车而赤脚步行。
注释:①趾,脚趾。②徒,徒步,步行。
六二,贲其须①。
白话:将他的胡须涂染成彩色。或者给没有胡须的男孩画上胡须。
注释:①须,胡须。另注;此爻辞似有缺失。
九三,贲如①濡②如,永③贞吉。
白话:在身上画呀凃呀,然后再将它洗掉,据说每天坚持这么做会给人带来好运。
注释:①如,语气词,动作的样子。②濡,浸湿,洗掉。③永,长久,每天。
六四,贲如①皤如②,白马翰如③,匪④寇婚媾。
译文:远远地望见一支队伍,人和车装饰十分华丽,驾车的都是白马,那马跑得飞一样地快。他们不是敌寇,而是一支求亲的队伍。
注释:①贲如,这里是装饰华丽的意思。②皤(音po)如,白色的样子。③翰如,飞快的样子;翰,本义是鸟的羽毛,这里是像飞鸟一样的意思。④匪,同非。
六五,贲①于丘园②,束帛③戋戋④。吝⑤,终吉。
白话:隐居山林,弄一个小园子,种菜养花;衣着简朴的过日子。他这是遇到了磨难,最终会吉祥平安的。
注释:①贲,这里是摆弄、收拾、装点的意思。②丘园,山间园地。③束帛,指衣着。④戋戋,残破、寒碜。⑤吝,灾难。
上九,白①贲,无咎②。
白话:朴素无华的修饰,没有害处。
注释:①白,朴素的。②咎,害处。
讲解:本卦所涉及的是人体修饰爱美的话题,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在爱美之外。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非洲的土著人用泥土做颜料在身上涂画出红白相间的条纹,第一感觉是他们经济太落后,穷得没有衣服穿,所以把涂泥当做服装的替代品;后来才知道那是他们的传统装饰 ,是爱美的表现。我们的身边也不缺少眉黛唇红指甲染得花花绿绿的女士以及胳膊上各种刺青纹饰的男士,一般人都觉得那是时尚,是新潮,可能他们自己也这么认为。殊不知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仿土和仿古。不说非洲的土著,美洲的印第安人,澳洲的毛利人都有在躯体和面部涂描花纹的习俗,就我国云南西部山区的独龙族及海南岛黎族中至今还能见到不少面部刺青的中老年男女,甚至个别少男少女都还在接受纹身纹面;那是他们的祖先一代代传下来的习俗。中华民族纹身美体的习俗由来已久。《左传·哀公七年》说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仲雍是西岐古公亶父的二儿子、文王姬昌的二伯,当年为让位给弟弟季历,和哥哥太伯一同逃往吴地,依照当地人的习俗断发纹身。这大概是有关纹身最早的记载,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贲》所记叙的事件跟太伯、仲雍奔吴发生在同一时代,只不过发生的地域是在我国西北一带,修饰的方法不是纹身,而是用颜料凃描身体,跟非洲土著的做法有些类似。
卦辞“贲,亨,小利有攸往。”不但说明躯体美化在当时当地是一种时尚,十分流行,而且还指出这么做有利于外出办事,很可能事关社交场合的服饰仪表问题。
爻辞前五条连起来构成一段故事。主人公大约是一个部落酋长的公子,从小就喜欢修饰打扮自己,这也是他那个部落里的传统习俗。小时候的他特别活泼可爱。如果把他的脚趾涂成彩色,他会高兴得放着马车不坐,宁可光着脚板跑步前行。有时候他会给自己粘上假胡须或者干脆画上胡子。他经常整天在自己的身上涂涂画画的,然后再把它洗掉;然后再画再洗,弄得全身湿漉漉的。当然他也非常喜欢穿戴华丽时髦的服饰。后来他长大了,成了所谓的纨绔子弟,典型的公子哥儿。春心萌动,他看上了相邻部落的一位漂亮女孩,于是带着大队随从,都穿着华美的服饰,驾着豪华的马车——那马都是清一色的白马——一路兴高采烈,趾高气扬,向着女方的部落风驰电掣飞奔而去。他是去求婚,而沿途一些小村落的人们以为土匪强盗来了,吓得纷纷关门闭户,唯恐躲避不及。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真是虚惊一场。总而言之,他是这么一个人:既是官二代,又是富二代;从小娇生惯养,喜欢臭美炫富。他本性不坏,属于那种人畜无害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学无术,无所作为的人。按照常理,他原本可以一直这样逍遥快乐下去,然后顺理成章的接父亲的班,坐上部落酋长的位置。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却混到一个山区里修理园地去了。没有了鲜衣怒马,没有了前呼后拥,形单影只;衣着简朴残破,像个地道的农夫,在园子里拾掇着菜蔬和庄稼。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落魄?六五爻只告诉了我们一个字:“吝”,吝有阻滞、困难、灾难等意思,这位年轻人无疑是遇上大灾难大麻烦了。是他做错了什么,惹得父亲生气将他赶了出来?这不大可能,因为他从小就这副德性,而他这德性估计也是他父亲給惯出来的。是部落发生了内乱,有人合谋杀了他父亲,然后将他赶了出来?这也不可能。如果是那样,他的小命也会不保;即使侥幸逃了出来,也应该逃到别的部落,做一位客臣,虽然寄人篱下,但不失贵族的身份,总比在园子里当农夫强。最大的可能是发生了战争,他的父亲战死疆埸;以他的能力和品格,不堪继任酋长的大位,可又不能让他在酋长府里待着;所以几位长老商量,将他放逐到一个山区的庄园,以期他在此修身养性,改过自新;如果他真的改好了,成熟了,再把他接回去继承他父亲的事业。
经过这场磨难,他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朴素无华的修饰才是最好的修饰,最起码可以免祸消灾。
故事听起来有点像伊尹放太甲的事。史记里说,殷帝太甲继位头三年,昏聩不明,暴虐百姓,不遵汤的法度,伊尹于是将他放逐到桐宫,叫他改过自新。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深刻自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努力向善;伊尹于是把他接回殷都,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帝从此修德励行,勤政爱民,诸侯都来归服,百姓由此安宁。但既然作者在卦中没有指名道姓,我们也不能坐实它就是伊尹放太甲。我们只要知道作者拿人体美化做话题只是个由头,重点是要说明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走了弯路要及时回头的道理。
年少无知,年少轻狂是很常见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有这么一段心路历程,只是轻重不同长短不一而已。有些人年轻时张狂任性,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我醒悟,觉得自己玩也玩够了,闹也闹够了,年纪也不老小了,该是定下心来做人做事的时候了。有些人自我调节约束能力较差,必须有一件重大事故来促使他幡然醒悟。最典型的就是那些纨绔子弟,小时候由父母惯着宠着,任性胡为,一旦父母出事,失去了保护和生活来源,自己再不醒悟、不改弦易辙都不行了。还有一种人必须要通过外力的约束,才能使他改邪归正,就像本卦中那位公子爷以及帝太甲那样。
我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去阻止人们走年少轻狂这段弯路,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良好的心愿和一种合理的机制来帮助失足青年重归正道。作者写本卦的用意也大概如此吧。
《贲》跟《噬嗑》为一组。《噬嗑》讲判决罪犯;《贲》讲通过放逐的办法,来教育挽救犯错误的人。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更正申明:
一、《坤》六三“含章可贞”中的含章的注释改为:使才华内敛。含是内敛的意思。
二、《屯》六二的白话中“可心里还在想着要要不走的事”改为“可心里还在想着要不要走的事”。
其他各卦中的错误字待日后一并登录改正。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剥①,不利②有攸往。
白话:政权受剥蚀消损时候,王储和执政大臣不适合外出办事。
注释:①剥,剥离,剥蚀,消损。②利,适合。
爻辞:
初六,剥床①以②足③,蔑④,贞⑤,凶。
白话:胡床的足部已被朽蚀,如果熟视无睹,任其发展,会很危险。
注释:①床,胡床,也叫马扎。明面上指君王的坐具,暗喻王朝政权。②以,及,到。③足,足部,底部,基础。④蔑,无视,不管。⑤贞,任其继续下去。
六二,剥床以辨①,蔑,贞,凶。
白话:胡床中腰的活动关键已经受到腐蚀,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发展,就十分危险。
注释:①辨,胡床中腰管控开合的轴心。
六三,剥之①,无咎②。
白话:剥就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注释:①剥之,无奈之语。②咎,问题,乱子。
六四,剥床以肤①,凶。
白话:胡床朽蚀已经伤及人的肌肤,危险之极。
注释:①肤,坐在胡床上的人的肌肤。
六五,贯鱼①以②宫人③宠,无不利。
白话:谄媚小人一个个得到君王的亲近待见,但在君王的眼里,他们也只不过像宫中侍女一样温顺可爱而已。所以从大局看,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注释:①贯鱼,鱼贯而入,形容一个接一个,数量很多。贯,串鱼用的绳或荆条之类②以,当做。③宫人,宫中侍女之类。
上九,硕果①不食②,君子得舆③,小人剥庐④。
白话:最后剥出来一个硕大的果子,却不能被食用。于是正人君子被重用,谄媚小人失去了保护伞。
注释:①硕果,大果子,喻指贤明的新君。②不食,不能吃,寓意不受人摆布。③得舆,得到马车,意思是受到重用,古代大夫及其以上的官爵都有专属符合自己身份的马车。④剥庐,被剥夺了住所,意思是被逐出朝廷,失去庇护。
讲解:看卦名就知道本卦的内容有点凄惨。卦辞也透着点阴冷,剥蚀消损,还不利于出行。听起来像是老黄历中的破日子,不宜动土,不宜婚嫁,不宜沐浴,不宜出行,不宜…等等。
爻辞也很费解。一个“床”字就让研究《易经》的人困惑不已。查资料:唐朝以前中原汉民族没有睡觉的床,北方的民间只有土炕,贵族有卧榻和坐榻,所以释床为坐榻比较合理;释为祭台、祭盘也可以,因为上九爻的“硕果”应该是装在祭盘里的;释“床”为马扎最合适。上古时代,比如尧、舜、禹的时候,一圈土墙围成个院子,里面几间草屋,那就是王宫了,草屋中间安放一个马扎,左右再摆上几个木墩,那就是君王和他的大臣们议政的朝堂,为了区别君臣的身份,君王就坐那个马扎,那马扎就算是他的龙椅。其实不管是坐榻也好,马扎也罢,抑或是宗庙里的祭台、盛供品的祭器,它们都象征着同一种东西:君权和政权。
其次是剥床的顺序容易让人误解。难道一个政权的腐败是由下而上的吗?这显然不合理。事实上无论是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封建制王朝还是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王朝,政权的腐朽基本上都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由朝政的衰败而产生的弊病直观上却是由下而上,从末端到主体的,就像一棵大树得了病,我们首先能看到的是树的枝叶变枯黄了一样。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天子懒于政事,传达下去的法令不明确,基层官吏不知道如何办事,得过且过;民众缺失了正确指导,生产和行为失去了规范,民心不稳,经济衰退,国家政权于是乎从基础上发生亏损;这就是所谓的“剥床以足”。君王昏聩,朝令夕改,国家法令就很难传达下去,而下面民众的诉求也无法转递上去,两头堵住,中级政府机构起不了上通下达的作用,也不知道何去何从,只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就是所谓“剥床以辨”。君王沉溺享乐,不理朝事,拒纳劝谏,朝纲不整;有些大臣心灰意冷之余,便各怀私心,开始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朝廷已经显现动荡的苗头,隐隐然感觉到了切肤之痛,这就是所谓的“剥床以肤”。看得出来,作者是按照王朝剥蚀衰败由轻到重的顺序来写的。
初六和六二都用了同样的推断:“蔑,贞,凶”,如果对日益衰退的政治局势熟视无睹,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国家就会出事,会很危险。难道整个朝廷里的人对时局都视而不见,任其衰落下去吗?不会。有一帮人正时刻瞪大眼睛,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们应该是以储君为核心的和由一班老成持重的大臣组成的执政团队。储君太子年富力强,经历过磨练,颇有定力和主见,同时也是一个严守君臣父子之道的君子;他对朝政的衰败十分痛心,可是又不愿意违忤年老的父王,不希望父亲过得不开心,好在朝廷中有一批忠君爱国的大臣在,有他们一起维持局面,他便少了几分担忧。“剥之,无咎。”便是太子和那班大臣聊以自宽的心声。太子和执政大臣对时局的相对乐观还有一条重要理由,那就是“贯鱼以宫人宠”。君王虽然年迈慵懒,贪图享乐,却并不十分糊涂,尽管一大批小人得到他的垂青甚至宠爱,可是只不过是把他们当做温婉可人的宫女一样,解闷逗乐而已;并没有给他们加官进爵,赐给他们实际权力。这是让太子和执政最放心的。
剥呀剥呀,终于剥出一个硕大的果子,可是没有人敢吃它。什么意思?就是说老王终于归天,新天子登基,他年富力强,各方面都很成熟,既有主见又有魄力,没人能摆布得了他。他办事果决,雷厉风行,一登上王位便下令启用那些正直无私的君子,封给他们相应的官职,赐给他们爵禄;将那些见风使舵的谄媚小人统统逐出朝廷,贬为庶民。
回头再来说说卦辞“不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就是不宜外出办事。谁不宜外出办事?当然不是指老君王,因为他正倚老卖老,躺在宫里享受着美人和佞臣的侍候呢!所以不宜外出的应该是指储君太子和一班关键时刻能够稳得住大局的朝廷重臣。你想君王老迈糊涂,又被一群小人围着,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太子和重臣不在王城,那不等于送给心怀叵测、觊觎王位的人一个绝佳的机会吗?真到那个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文中的老君王不知何许人也。也许他前半生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文治武功都有不俗的建树。在臣民中威望极高,晚年虽然耽于享乐,致朝政荒废,臣民心中有所报怨却不敢批他的龙鳞。也许他只是一个守成的天子,站在先王创建起来基业上,前半生还算勤勉,后半生眼看着国家没什么大事,便懈怠下来,不肯继续努力了。值得庆幸的是,他还没有糊涂透顶,行为上还保留着一条底线,就是不改立储君,不罢黜忠臣,亲近小人却不给他们权位,如此以来,基本上可保他死之后王朝政权能够平稳交接,不会出什么大乱子。事实上尽管故事开头有些让人提心吊胆,但结局却波澜不惊,一切如人所愿。
然而历史上新老两代君权的接交并不都是如此风平浪静。本卦的内容让我们想起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故事。晋献公晚年听信骊姬谗言,将以太子申生为首的三位公子赶出国都,分派到边境城邑当守边大员。当时晋国的卿大夫明知骊姬的阴谋,有劝太子不从君命的,也有劝太子以孝为先的。太子申生听从了后一种意见,采取了绝对服从的态度,结果被谗害致死,他的两个兄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也被追杀而逃亡国外,骊姬的儿子奚祁被立为储君。献公死后,顾命大臣荀息立奚祁为君,执政里克和一班大臣不服,将奚祁杀死;荀息又拥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君,又被里克等人杀掉。后来三公子姬夷吾贿赂秦穆公回国即君位,又不守信用,背弃内外承诺,跟秦国打仗,做了秦人的俘虏;再后来夷吾的儿子姬圉乘机做了晋君,也不得人心;直到二公子姬重耳在秦人的帮助下回国执政,晋国国内才趋于安宁。从晋献公决意改立储君到重耳回国执政,晋国的动乱长达三十年之久,死人无数,国势衰微,其教训之惨痛,不能不让人感慨唏嘘。这段史实从某种角度也验证了君权制下的太子“不利有攸往”这句箴言。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复①,亨。出入无疾②,朋来无咎③。反④复其道⑤,七日⑥来复,利有攸往。
白话:平息乱象,使国家回复正轨,这种事多半会一帆风顺。政局稳定了,本国使节或出或入都不必匆忙赶路;友邻国家的君主或使节来访也不会出岔子。新君举行登基典礼、恢复正常的朝会秩序,大概需要七天时间,有利于派出使节向友邦和属国赴告老君辞世并通报新君登基的消息。
注释:①复,恢复,回归。②疾,急,快。③咎,乱子,差错。④反,同返。⑤道,正道,正轨。⑥七日,是古人举行重大活动的时段概念。蛊卦里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民间清明节扫墓也有‘前三后四’一说。
爻辞:
初九,不远①复,无祗②悔,元吉。
白话:老王在位时国家误入歧途不远,就回到了正轨,所造成的悔恨也不是很大。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大吉大利。
注释:①不远,指国家在衰落的路上走的不远。②衹,大。
六二,休①复,吉。
白话:举国上下欢庆新君登基、国家回归正道,前途光明,大吉大利。
注释:①休,喜庆。
六三,频①复,厉②,无咎③。
白话:新君登基后,接二连三地下达命令,要求各部门恢复正常管理秩序,措辞严厉。这也没问题。
注释:①频,多次,频繁。②厉,严厉。③咎,错。
六四,中行①独②复。
白话:新君首先指定恢复中行官的职务。
注释;①中行,1、中行官,古代负责典礼和外交的大臣。2、中路军统帅,古代天子和大诸侯国可以建设三支军队,即中军、上军、下军,中军统帅的地位高于其他两支军队的统帅。②独,亲自选定。
六五,敦①复,无悔。
白话:君王在回复正轨时宽大为怀,对此前庸碌懒政的官员不严加责罚,这么做是不会让君主后悔的。
注释:①敦,宽容,厚道。
上六,迷①复,凶。有灾眚②,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②征。
白话:如果痴迷于恢复先祖旧制,就很危险。在本国的灾害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却出兵去讨伐别的国家,这样做最终会大败输亏,凶险会落到国君身上。没有十年的时间,再无力出兵征讨。
注释:①迷,迷恋,痴迷。②灾眚,大灾小难。
讲解:《剥》与《复》相反相成。国家有兴有衰,有衰有兴,兴兴衰衰无穷尽。这就是历史。
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在走了一段下坡路,国势衰弱,民众吃尽苦头的时候,新君接班上位,一改过去腐败淫糜的政治气候,拨乱反正,使国家的管理回复到正确的轨道,算是上应天意,下顺民心,这种事情往往都会一帆风顺。好在老君主也只是在晚年昏聩了那么一阵,国势下滑还不那么严重,最值得庆幸的是没有发生政变、内斗这些情况,新君和平接班,要纠正错误,回复正道还为时不晚。
新君有魄力,上台伊始便倚重旧臣,提拔新秀。着手革除弊端,罢黜谄媚小人。接连发布命令,对过去办事拖沓,出工不出力,得过且过的官员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从即日起必须工作认真负责,勤勉努力,忠于职守;各部门要限期完成整改工作,清查陈年积案,重新建档,一切照规程办事,不得有误,否则从严惩处。
至于上六爻所说的情况,则是一种复古守旧的过火行为。所谓迷复,就是痴迷于恢复旧制,全面恢复很久以前祖先们制定的政策方针和规章制度。认为不管什么东西都是老的好,事无巨细都要按老规矩办。这种刻板固执,一味守旧的思想行为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极为可笑的。时过境迁,环境氛围变了,国内国际的局势发生了变化,政策方针也应该随时势而有所调整。不是说从前的一切都不好,但不可否认其中总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一成不变,全体照搬,哪有不坏事的。特别是在自己国内有灾情匪患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却要去管别国的闲事,硬充国际警察,去干涉他国内政,结果自己的国家受到严重挫败不说,还留下一个大笑话。
举个例子说吧。当年,中原的盟主齐桓公死后,没有哪个国家的势力能够与楚国抗衡。离楚国很近的郑国常受楚国的袭扰,迫于无奈投靠了楚国。宋国当时的实力并不怎样,可是宋襄公却打肿脸充胖子,不听大司马的劝阻,出兵伐郑。招来楚国人的报复。楚军攻打宋国,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宋军先在泓水北岸排好了阵势,而楚军正在涉水渡河,司马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应该趁敌军没有完成渡河的时候攻击他们,襄公不同意。楚军过河后还未成列,司马又劝他击鼓进攻,襄公还是不同意。硬是等到楚军完全摆好了阵势之后宋襄公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吃了大败仗,襄公的大腿还受了箭伤。回到都城后,全城的人都责怪他们的国君,宋襄公却振振有词地说:“君子不攻击已经负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代人打仗,不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我虽然是一个被灭亡的殷商的后人,但是我必须遵守祖先的老规矩,决不去击鼓进攻那没有排好队列的敌军”。孟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是说君子明智通达,懂得趋吉避凶,远离危险。宋襄公不仅不懂避险,还给自己制造一堆的危险,结果兵败身亡,这是他自找的,死得不冤。可笑的是他居然还以君子自诩,其实只是一个食古不化、抱残守缺的大痴人罢了!
像宋襄公那样食古不化的痴人固然少见,但怀旧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观念里以古为是,以今为非的人屡见不鲜。老子和孔子是我国古代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虽历经几千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他们的思想体系中也有那么一片同样的暗影,就是怀旧复古。身处春秋末期的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王朝的管理体系和礼仪制度;老子则希望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中去。不过老子也就是说说而已,而孔子却想动点真格的。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刚当上鲁国的大司寇兼代理执政,就派学生子路去坠毁鲁国三大家族私邑的城墙,名义上是恢复旧制,实际上是要借此削弱三家的势力。此举引发了三家私邑兵变,也引起了三家族长的警觉,要拿孔子问罪;此时的孔夫子意识到自己正立于危墙之下,赶紧连夜出溜,跑到卫国去了。其实,每一个新朝代建立之初,总会有一批前朝遗老遗少觉得今非昔比,总是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是过去的已然过去,永远不可能再回来,历史的车轮只会滚滚向前,不可能停滞不动,更容不得倒退逆行;否则的话,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很有可能跟非洲的土著人差不多,说不定比他们还要原始落后呢。
衰败和复兴的循环往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它。作者痛心政权的衰败,赞同和欣赏拨乱反正;可是对痴迷于复古的行为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来。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无妄
卦辞:无妄①,元亨,利贞。其匪正②有眚③,不利有攸往。
白话:按常规办事,不恣意妄为,没有主观过失,才能万事通达,这种办事态度应该坚持。其不守正道者会出一些小问题,不适合外出办事。
注释:①妄,任性妄为,引申为过错。②匪正,不守正道。匪,同非。③眚,眼疾,喻小毛病,小问题。
爻辞:
初九,无妄,往①吉。
白话:做事不乱来,没有过失,不管去哪里都大吉大利。
注释:①往,外出办事。
六二,不耕获①,不菑②畲③,则利有攸往。
白话:不耕种却有收获,不垦荒却能得到熟地,这种人适合外出做事或者往外发展。
注释:①获,收获农产品。②菑(音zi),垦荒,生地。③畲(音she),耕作熟地。另外,古人放火烧荒,然后以烧得的草木灰做肥料,在火烧地上播撒种子就可以长出庄稼,相当于耕作熟地。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①之牛,行人②之得,邑人③之灾。
白话:自己按照常规办事,没有过失,却遭到灾殃。就好比一个乡下人把牛拴在路边树上,过路的人把它牵走了,算是得到了一笔横财;可是对于牛的主人来说,就是遭灾。
注释:①系(音ji),系绳子,指拴牛。②行人,过路人。③邑人,本地人,指牛的主人。
九四,可贞①,无咎。
白话: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注释:①贞,继续,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另注;此爻爻辞与上一爻爻辞首尾相连,可以并成一爻。
九五,无妄之疾①,勿药②有喜③。
白话:妇人生活行为没有做错什么,却总觉得身体出了问题,像得了病。这大概是怀孕了,无须用药。
注释:①疾,病。②药,用药。③有喜,怀孕的通俗说法,带有恭贺的意味。
上九,无妄,行①有眚②,无攸利。
白话:做事认真,没有过失,但在具体行动中可能有一点技术方面的小瑕疵,所以干什么都不太成功。
注释:①行,行动,行为。②眚,眼疾,引申为小差错,瑕疵。
讲解:什么叫无妄,无妄就是按常规办事,不随心所欲,不恣意妄为,主观上没有过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行各业都有各行业的规矩。人类生产生活、衣食住行都有一套一套的常识,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各种常识常规的过程,而人的谋生创业的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常规常识行事的过程。
爻辞初九“无妄,往吉。”就是说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如果一个人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行业规矩,那么他外出办事就会成功,至少成功的概率相对要高一些。
六二爻“不耕获,不菑畲”给我们的直觉似乎有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意思,其实不是这样的。不耕即耕,古代先民在荒野上首先用刀砍出一道防火圈,然后在圈内点火烧荒,然后在火烧地上播下谷物的种子,只要雨水及时,种子就会顺利发芽,茁壮生长、成熟,到时候就可以收割归仓了。所以“不耕获,不菑畲”就是采用烧荒获得熟地的一种农耕方法,简称刀耕火种。其实先民这种简单易行的耕作方式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天火烧荒的启示:一场天火过后,留下漫山遍野的灰烬,可是到了来年,从灰烬里长出来更加茁壮的生命。这就是诗人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只管感叹生命的顽强,而农夫却从中学到了一门好的生产技术。对“不耕获”还有另一种解释:一些人善于观察地理环境、四季物候的情况,知道什么时候哪片山林出什么野果,哪条溪流产什么鱼虾,哪块野地能抓到什么鸟兽,所以它们不用耕种也能获取食物,得以生存。不管怎么说,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化,就在于他们能细心观察自然 ,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某些规律,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使自己多有收获而少犯错误,尽可能提升工作效率。
然而人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没有过错,而且即便你毫无过错,也不能保证你事事成功,不受损失。六三爻举了一个无妄之灾的事例:一个乡下人在劳作之余顺手将牛拴在路边树上,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谁曾想牛被一个贪心的过路人给牵走了,这个农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可是这位农人有错吗?显然没有,因为在乡下大家平常都是这么干的。要说有过失也是当时的教育部门和治安部门的过失。思想教育不到位,才导致顺手牵牛这种丑事发生;出了事官府不能严加查办,使窃贼漏网,失主的损失无法挽回。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再文明的社会也很难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呀!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属于无妄之灾。城门失火跟护城河里的鱼有什么干系,它们原本在水里活得自由自在,与世无争,却无缘无故遭受了灾殃,它们找谁诉苦伸冤去?现今的法律中有一条就涉及到无妄之灾。例如某人路过一条街道时,被高楼上坠落的物件砸成重伤,需要花很多钱住院治伤。可是一时查不出高空坠物的施事者,只好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将事发地点相对应的楼层住户都列为嫌疑责任人,共同分担受害人的损失。民法称之为“公平责任”。谁都看得出来,整件事情中有两方蒙受了无妄之灾,一方是那位受伤的路人,一方是没有坠物过错却要承担补偿责任的住户。那怎么办?难道说乡人从此以后不能再把牛拴在树上?鱼儿们从此都得离护城河远远地?人们从此以后不再从出事的楼下经过?这怎么可能?事情该怎么做还得继续做,日子该怎么过还继续过,不能因噎废食。九四爻“可贞,无咎”就是这个意思。
九五爻的例子更有意思。一位妇女平常很注意保养,饮食干活都很注意分寸,不饿着累着也没有受寒中暑,可是近来总感觉身体出了问题,各种不舒服,好像是生病了,有些担心。请来医生一看原来是怀孕了。这个事例告诉人们,按正常的规律生活、办事,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苗头,这不一定是坏事,很可能是好事喜事。
还有一种人做人做事也都循规蹈矩、认认真真,可办出来的事,干出来的活总会有一些瑕疵,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行动能力不强和技术不够精湛的缘故。这种人不太适合外出办事。
按照常规办事一般会比较顺利,所以守规矩是必要的;但是按常规办事也不能保证不出意外。有些意外是灾难,是损失;有些意外情况却是好事。所以人们只要按常规生产生活就可以 ,对于某些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要泰然处之,稍安勿躁。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大畜
卦辞:大畜①,利贞,不家食②,吉,利涉大川。
白话:他的家中积蓄已经很多,却还要继续增加积蓄。如果家中某人有机会外出干活,替家里省下一份口粮,那就更好了。这种人适合外出远行。
注释:①畜,同蓄,积蓄。②家食,吃家里的饭。
爻辞:
初九,有厉①利已②。
白话:家畜如果患了疠气之类的传染性疾病,应赶紧治疗并加强防疫工作,停止外出,阻隔疫情蔓延扩散。
注释:①厉,同疠,疠气,也叫戾气,瘟疫类传染性疾病。②已,使…停止,控制。
九二,舆①说②腹③。
白话:将马车的车轮卸下,一段时间内不让驾车外出。
注释:①舆,马车,牛车。②说,同脱,脱离,这里是主动拆卸开的意思。③腹,同輹,本意指压在轮轴上的凹形木块,这里指连轴带轮。
九三,良马逐①,利艰贞。日②闲③舆④卫⑤,利有攸往。
白话:看着自家的好马在草地上追逐奔跑,心里想着还需要继续艰苦奋斗。平日里一有闲空就操练驾驭车马和自我防卫技术,以备有朝一日需要出门办事。
注释:①逐,追逐,奔跑。②日,平常,每天。③闲,习,练习。④舆,指驾驭车马。⑤卫,防卫技术。
六四,童牛①之牿②,元吉。
白话:给满了三岁的小牛戴上牛轭,开始训练它拉车负重,这是一件很喜庆的事
注释:①童牛,小牛,这里指三岁以上的小牛。②牿(音gu),牛轭,戴在牛的肩部,以便套车之用。
六五,獖豕①之②牙③,吉。
白话:将奔跑跳腾的半大山猪用绳子套住拴在木桩上,来驯化它们,是一件刺激快乐和有利可图的事。
注释:①獖豕,奔跑跳腾的山猪,獖(音ben)。②之,作动词,栓在什么…上。③牙,杙牙,小木桩。
上九,何①天②之衢③,亨。
白话:农庄的位置紧靠着全国交通要道,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注释:①何,同荷,本义是肩负、承担,这里引申为依傍,挨靠的意思。②天,天下,全国。③衢(音qu),通衢,交通枢纽。
讲解:这是一则典型的勤俭持家,劳动致富的故事。
这家人的节俭算是做到了极致。明明家里已经谷米满仓,银钱满箱,牛羊成群;却还要督促家中子弟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赚钱,为家庭节省一份口粮。在勤劳方面它们表现得更为出色:小牛长到差不多大的时候,就训练它们拉车负重;抓到小山猪就驯化它们,使它们变成家猪。眼前牛马成群,心里却惦记着如何继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理念已经融入了这个家族每个人的骨子里,浸透到了他们的血液当中。
可是他们勤劳而无疲累,节俭而不苛待自己。从训练小牛,驯化山猪以及操练驾驭车马这一系列活动中,我们看不出他们有多么劳累,倒是充分体会到了那种带有几分创造性的劳动带给他们的极大乐趣。他们每一项活动都是充满智慧的。在家畜防病治病方面,他们的智慧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知道瘟疫会给家畜带来灭顶之灾,早就学习掌握了防止瘟疫扩散的方法和措施,甚至懂得预防瘟疫最好的方法是区域隔离。所以一旦听到某地发生诸如鸡瘟、猪瘟的消息,就立即采取措施,除了消毒喂药之外,还要拆卸车轮,不准人畜外出也不让外面的人畜进来。尽可能地阻止疫情向自家地界蔓延,将自家的损失降到最小。
他们把家园建在交通要冲附近。这样不但保证了信息灵通,更方便他们家的出产能够顺利外销,并且能卖个好价钱。如今流行一句口号,叫“要想富,先修路”。这家人的理念是:要想富,挨大路,把修路的成本都给节省了。
发家致富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梦想,也是历代统治者最基本的心愿。因为只有家庭富裕的人才能享受各种惬意的生活,才能荣耀乡里。而只有当一个国家内富裕的人家多了,人们才会安居乐业,社会矛盾才能减少;老百姓富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相应增多,政权就稳固了。可是发家致富不是一句话的事。因为人的性情有勤有懒,智商也有高有低。当人类处在公有制原始部落社会的时候,人们一起打猎,一起劳作,共同享受劳动成果,个人或勤或懒几乎看不出来,智商和能力的差别也几乎被忽略不计。进入私有制社会之后,人的勤懒很快显现出来,个人的潜质和能力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一些人做事勤勉,一些人做事懒散;一些人头脑聪明,手脚利索,办事效率高;有些人头脑迟钝,笨手笨脚,工作效率低。如此一来,就自然而然产生出贫富不均地现象,进而产生出诸多的社会矛盾。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私有制社会的管理工作比公有制社会的管理的难度要大很多。怎么办呢?除了建立新的管理机构和新的管理制度并使之逐步完善之外,历代励精图治的统治者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是评选先进典型,向全国推广,以期民众都来效仿。实践证明,刻板的说教和强硬推行某些政策大多收效不佳,而榜样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所以作者在文中给人们树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发家致富的榜样:又勤劳又节俭,有预防灾病的意识和经验,工作有创意,充满乐趣,会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安家等等。如此优秀闪光的样榜会对人们产生强大的诱惑力和启迪作用。普通人照着葫芦画瓢,虽然差点意思,但学到多少是多少,只要有些收效就好;聪明人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即使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也能干出成绩来。作者希望歧周的管理层都拿这个典型来教化子民,让大家尽快的富裕起来。民富则国强,国强则可取殷商王朝之天下而代之。
《无妄》和《大畜》一组。两卦行文都像是在闲谈聊天,且聊的都是民间的生产生活。《无妄》叫人们按常规生活,遇事不慌,用意在安抚和开导。《大畜》为人们树立标兵榜样,重点在诱导鼓励。
《大畜》又跟《小畜》遥相呼应。《小畜》在经济上追求的是脱贫,在政治上希冀的是培养和储备人才。而《大畜》在经济上追求的是致富,政治上则力求达到民富国强。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颐①,贞吉。观②颐,自求口食。
白话:赡养老人的事,只要持之以恒去做就好。根据对养老情况的调查,多数老人还能够自食其力。
注释:①颐,颐养天年,即养老。②观,观察,调查。
爻辞:
初九,舍①尔灵龟②,观我朶颐③,凶。
白话:放下你替人占卜算命的营生,来羡慕我痛痛快快地吃喝养老的生活,那你就没得救了。
注释:①舍同捨,捨弃,放下。②灵龟,神奇灵验的龟甲,指卜卦人的道具。③朵颐,吃饭时面部和耳朵的动作;所谓大快朵颐,是指食物丰美,吃得痛快淋漓的样子。
六二,颠①颐,拂②经③于丘颐④,贞⑤,凶。
白话:有些地方的养老规格的起点定得很高,违背了朝廷规定的由低到高的原则。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出乱子。
注释:①颠,同巅,山顶,引申为顶级。②拂,违背。③经,常规。④丘颐,初级养老标准。⑤贞,继续,持续。
六三,①拂颐,贞②,凶。十年勿用③,无攸利。
白话:(朝廷官员)违背扰乱养老条例,如果放任下去,会给国家礼法制度造成混乱。对这种人应该罢黜官爵,十年之内不准任职。否则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
注释:①拂,违背扰乱。②贞,继续,放任。③勿用,不能任用。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①,其欲逐逐②,无咎。
白话:如果某些部落族群的高规格养老效果很好,引起了其他族群的老人的羡慕嫉妒,那也无可指责。
注释:①虎视眈眈,眼馋羡慕的盯着看。②其欲逐逐,很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种享受。
六五,拂经①,居②贞,吉。不可涉大川。
白话:有些部落族群长期奉行自己那一套独特的传统养 俗,如果他们留居本地不动还好。如果要爬山涉水、迁往异国他乡则不合适,因为他们那一套传统习俗很可能跟新环境格格不入。
注释:①经,常规,官方的养老规程。②居,留居原地。。
上九,由①颐,厉,②吉,利涉大川。
白话:有些部落族群严格执行官方的养老条例,这样很好。这种部落族群适合外迁异地他乡,不管到哪里他们都容易被当地人接纳。
注释:①由,用,执行。②厉,严厉,严格。
讲解:本卦讲的是养老的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良好地养老传统。古代的华夏先民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有一种最纯洁的敬仰:敬天、敬地,敬祖先。因为天地给了他们生存的环境条件,而他们的生命是从祖先那里一脉相承下来的。死去的祖先尚且要敬仰,要虔诚祭奠,眼前活着的父母、祖父母怎么可以不孝敬不赡养呢。其次,华夏民族最在意的是血脉的延续,家族的发展。所以在财产支配的观念上与某些西方民族迥然不同。在西方,孩子养到成年,父母的责任就完成了,孩子该干嘛干嘛去。父母名下的资产完全由他们自己支配,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留给谁就留给谁,一纸遗书就完全搞定。中国则不同,上辈创建的基业和财产,无论多寡是一定要留给子孙的。如此就很容易使儿孙对父母及祖辈产生感恩心理,进而觉得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自己分内之事。再次,中国古代养老传统的形成与朝廷政府的大力提倡不无关系。《礼记·王制第五》“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西周的礼法还明文规定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灾丧之事弗及也。”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统治者重视养老的明证。
那么,作者文王的养老理念是怎样的呢。他首先主张老人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可能做到自食其力。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里,普通农夫六十岁就可以不再下地干重活,但是在家里带带孙子孙女,看看家,照看一下家中禽畜,也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工作,又发挥了老人的余热,不吃闲饭。顺便也让老人活动了身体,免得闲着难受,还容易生病。
具体的原则有三条。第一是养老要分级别。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享受不同的养老待遇。不能平均主义,也不能把养老的初级福利标准定得太高,否则会出问题。六二爻“拂经于丘颐”就是在初级养老待遇上违背了常规的意思。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主张对违背养老条例,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主管官员,要严加问责,黜罢官职,十年内不准任用。第二条原则是养老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收入水平高低来制订相应的养老标准;还要照顾不同民族不同部落族群的传统养 俗,不能强人所难。第三是要看效果。有些部落把养老待遇定得很高,效果也很好,在他的部落内部没有出现什么副作用,那就随它去。即便引起邻居部落的老人们羡慕嫉妒,也怪不得他们。
除此以外,作者还不忘对那些保留着独特的传统养 俗的部落族群提出忠告:如果长期留守本土则保留传统养老方式没问题,可如果打算迁往他处生存,则传统的习俗有必要改一改,否则很难融入异地人的社会。《镜花缘》里有这么一则奇闻:说是在南方一个国度里,老人满六十岁的那天必须要参加一场逃命考验,跑得快能爬到树上去的有资格继续活下去,跑得慢被捉住的就会被杀掉煮来吃了。这虽然是小说杜撰的故事,但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习俗(包括养 俗)千差万别,有些特殊的习俗是很难被外人接受的。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就是在以上的讲解中为什么没有把初九爻“舍尔灵龟,观我朶颐,凶。”包括进去。简单的回答是:因为这一爻的内容与作者的养老理念看似没有关系。句子的意思不难理解:几个老头在那高高兴兴的享用美食,一两个算命先生在一边看得直流口水。老人说,你们放着自己的营生不做,来看我们吃喝,你们完蛋了!这场景,这老人所说的话跟作者养老理念有关吗?好像没有。那作者把它写在这里到底是几个意思?让我们好好来捋一捋:首先老人们享用美食的时候,围观的不一定都是卜师,可为什么老人偏偏拿他们开涮?答案只有一个,卜师是国家养老计划外人群,没这福分,看也白看。为什么卜师不在国家养老计划之列呢,不是说殷商时代卜师的地位很高吗?这得从卜师的出身说起。卜巫一脉,巫的前身是远古部落里肢体残缺人群,“伛巫跛觋”说的就是他们。部落人怜悯他们不能从事生产,特许他们载歌载舞,装神弄鬼混口饭吃。所以巫卜的身份其实是很低贱的。尽管后来有一些巫卜师凭借游走江湖积攒的见识、能言善辩的嘴上功夫和擅长观颜察色混到了君王身边,当上侍从顾问的角色,受人尊重,但说到底还是技术职务;没有爵位,没有采邑封地,连姓氏都没有,尊而不贵;跟贵族甚至庶民出身的卿大夫无法相比。虽然殷人笃信鬼神,巫卜的行业十分兴旺,但是往往越是兴旺的行业越是求职者的热门选项。一些不肯吃苦耐劳的、游手好闲的人看中了这门职业,挤扁了脑袋往里钻;而卜筮行业的门槛又不高,能编个瞎话就行,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持证上岗啦。于是乎巫卜师的群体迅速膨大,人满为患。所以尽管殷人笃信鬼神,少不了求神问卜,但粥虽多可架不住化缘的和尚更多,饼再大也不够太多的人来分,吃不饱是很正常的。他们不事生产,做的是无本生意,对国家没有实际贡献;绝大部分卜师没有固定的东家,靠游走江湖为生,居无定所,一些卜师没有家室,甚至连户口都没有;整个卜师群体人数众多,把它们排除在国家养老体系之外也算不上歧视弱势群体。一句话,国家不养闲人(实在是养不起这么多的闲人)。这么一说就跟文王的养老理念扯上关系了,而作者的用意也很明显。由此可见,文王对巫卜之徒并无多少好感。
文王的养老理念称得上思虑周密,通情达理。《周礼》中有关条文基本上体现了文王的养老理念。但相比之下,文王的养老理念客观灵活,切实可行;而《周礼》的相关条文显得高调而刻板,实施起来颇有难度。你想,当西周王朝开创之初,战乱之余,民生凋敝,百业待兴,哪里有那么多的财物来高规格地奉养老人。再说,西周王朝分封了一两百个诸侯方国,论地域有远近之隔,论物产有丰匮之差,论民俗有华夷之别,所以在养老的事情上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无差别执行。不要说那些地处偏远的贫弱小国,也不要说那些风俗迥异的戎狄蛮夷之国,就连近在宗周畿甸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也没能切实做到。《左传》记载,晋平公在位时,晋悼夫人赐给修筑杞国城墙的役夫们酒饭,绛县有个老人,没有儿子,自己前往修城,也参加了酒席。有人问他的年龄,知道他已经七十三岁了。按照《周礼》,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理应享受政府给予的福利待遇,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是该老头七十三岁了却衣食无着,还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当时的晋国也算是经济宽裕的国家,而执政赵文子又是一个要面子的人,他把绛县的大夫找来查问,原来正是他的老下属。赵文子把老人召来,向他道歉,并因此而罢免了绛县主管工程的官员。或许有人认为这个案例可以证明在我国春秋时期,统治集团是十分重视养老制度的。其实不然,此事正好暴露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统治阶层只图自己享乐,而对于底层的普通民众的生活福利不甚关心,也间接说明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礼崩乐坏,《周礼》有关养老的条文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有人要问,既然如此,还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养老法规吗。答案是要。虽说同属一个中华民族,但是人和人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觉得敬老养老天经地义,是自己分内的事,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偶有疏忽,都会心生愧疚。有的人不但孝敬自家老人,还同样敬重别人家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但也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啃老,可以;养老,免谈。自己小日子过得不错,却时时瞄着父母那点老本,找机会挖一点过来。兄弟姊妹都大洋房住着,却把年老体弱的父母当皮球踢来踢去。所以,我国古代自西周开始,法律规定:凡不赡养父母及虐待父母者,都要以忤逆罪论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虽然政府部门不断推出新的养老机制和养老措施,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老龄人口的实际需求,有待政府机构和全社会继续共同努力。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大过
卦辞:大过①,栋桡②,利有攸往,亨。
白话:赡养老人做得太过火了,造成国家或朝廷的经济负担过重,就像房顶中央的栋梁被压弯了一样。这种时候国都或王城中一部分人出走外迁,是顺应时势的事,行得通的。
注释:①过,过火,过头。暗指对老人的孝敬奉养做的过火了。②栋桡,房顶正中的栋木往下弯曲。暗指国家、朝廷经济负担过重。
爻辞:
初六,藉①用白茅②,无咎。
白话:用柔软的白茅草给老人铺炕,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注释:①藉,铺垫,指铺炕。②白茅,将春天刚长出来嫩茅草割下来嗮干,色白轻软,保暖性好。也有人说白茅是指丝茅草白色的绒花。
九二,枯杨生稊①,老夫得其女②妻,无不利。
白话:像枯死的杨树又长出新枝一样,老太爷又娶了个年轻女子为妻,看起来没什么不好。
注释:①稊(音ti),树根部发出的新枝。②女,指年轻女子。
九三,栋桡,凶①。
白话:栋梁被压得向下弯曲了,情况很危急。
注释:①凶,危险。
九四,栋隆①,吉,有他吝②。
白话:栋木中间往上隆起,承受力没有问题,可是会引起整幢房屋结构上的其他麻烦。
注释:①隆,中间往上拱起。②吝,问题,麻烦事。
九五,枯杨生华①,老妇得其士②夫,无咎无誉。
白话:像枯死的杨树又生枝开花一样,老太太招了个年轻男士做丈夫。没人说不好也没人说好。
注释:①华,同花。②士,指年轻男士。
上六,过涉①灭②顶,凶③,无咎④。
白话:队伍过河时可能会遇到水深没过头顶的情况,虽然很危险,但总的来说没有大碍。
注释:①涉,涉水过河。②灭,盖过,没过。③凶,危急。④咎,损失。
讲解:大过的意思就是事情做得太过头。大与太相通,《左传》里“大子”即“太子”。过是过头过分的意思,《论语·先进》“过犹不及”。什么事做得过分了呢。《大过》承《颐》,很明显,那就是说在赡养老人的事情上做过头了。
哪些事情上做过头了呢?过头的事情很多。比方说用又轻又软的白茅花给老人垫床;又比方说给死了老伴的老太爷娶一个黄花大闺女为妻,也给死了丈夫的老太太招一个小鲜肉为夫,诸如此类。你或许以为文中的老人应该是指那些王亲国戚、公室贵胄,至少是部落长老之类;如果事实如你所想的那样,那还不算十分过分,因为他们本来就属于特权阶层,占比很少,再怎么出格也算不了什么大事。也就是说上述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即便不能说很普遍,但起码可以说不稀见。因为从“无不利”“无咎无誉”看,人们对于老夫少妻、老妻少夫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不但特权阶级的老人可以享此待遇,连地方官吏家的老人乃至普通百姓家的老人都可以,只要家里经济条件允许。换句话说,实行不实行是你们家的事,反正国家的政策是允许的。《礼记·内则第十二》“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其中“八十非人不暖”的意思就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晚上睡觉时得要一个年轻人陪着他睡,给他暖被子,虽然文字里没有注明是要一个异性的年轻人还是一个同性的年轻人陪睡。《礼记》有关养老的条例是商王朝养老条例的改良版,已经比殷商王朝的养老条例略显人性化,所以“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本自商王朝(至少是王朝的某些时段)的养老制度应该是真实的。一个“得”字,表明那是他们应得的福利。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下,人们都觉得没什么不好,即便心里不赞同,也不敢公开说出来,“无咎无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作者很不以为然,他用“枯杨生稊”、“枯杨生华”的比喻(用现代俗语说,就是老牛吃嫩草),辛辣讽刺了上述违反天理人伦养老行为。为什么说它违反天理人伦呢?试想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为了晚上睡得暖和,非得要跟一个少男或少女结成夫妻,他倒是睡舒服了,可你替睡在一床的年轻人想过没有?尽管他们很可能出身低微,可他们毕竟也是人,以花样年华之躯陪着一段枯木睡觉,他们心里是什么滋味?何况老头老太太说不定哪天就蹬腿走了,剰下的少妻少夫该怎么处理?把他们当长辈供养着,让他们当一辈子寡妇鳏夫?还是把他们打回原籍?无论怎么处理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残忍的。
此类奢侈淫靡的养老措施所造成的祸害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大量的浪费人力物力,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最终有可能促使整个国家政权的大厦完全垮塌。作者在卦辞和爻辞里两次用“栋桡”来比喻过度的养老措施给国家财政造成的沉重压力,并用一个“凶”字断言它会给整个国家政权带来垮塌的危险。“栋隆”比喻国库充盈,中央政权暂时稳固,但他毕竟是一种反常的现象。中央的栋梁往上拱起,势必牵动两边的构架发生倾斜,暗示国库充盈是以横征暴敛,掏空地方财政收入,吸干民众血汗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还是要造成整个国家政权体系的破坏和动摇。“有他吝”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过度的养老政策会带来如此之多的弊病,那么为什么还要制定和实行它呢?这得从商王朝的王位继承法说起。在商王朝的多数阶段,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王位传承制度。一父所生的兄弟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个挨个等着来接替王位,等来等去都到了垂垂老矣的年纪。这样年纪的君王,无论从自身的享受出发,还是出于对其他在一边等急了的兄弟考虑,在养老问题上怎么优厚奢靡都在所不惜。直到所有弟兄都在君王的宝座上过足了瘾,一个个寿终正寝,终于轮到下一辈来接班了,可是接班的又差不多是老人了。于是他心安理得的继续着上一代养老的那一套。
也许有人质疑说,照你的说法,商王朝早就垮塌了,为什么历经了五百多年才灭亡呢?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商王朝和周王朝一样,实行的是分封制,除了宗主国自身以外,受封或者挂名的藩属国不计其数。王朝的许多政策包括养老制度大多只能在宗主国王畿之内得以实施,藩属国只要正常纳贡称臣不造反就行,其他的行政施政,各国爱怎么怎么,天子鞭长莫及也不愿意管那么宽。而殷商宗主国有一个突出的强项,就是工商业发达。商人擅长经营工商,为王朝创造出巨量的财富,成为王朝的经济支柱,所以从某种角度看,王朝拥有奢侈靡费的本钱。这点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海量青铜器和玉器可以窥见一斑。第二、纵观殷商王朝五百年的历史,它的各种施政(包括养老)并非一成不变。每当王朝衰落下滑一段时期后,如果出现一位能干有为的天子,他必然会对先朝的施政有所改革,兴利除弊,使王朝重新焕发生机。实在不行,商王朝还有一套类似于蜥蜴断尾自救的机制,就是迁都。据史料记载,商王朝五百年历史上有过八次迁都,平均六十多年迁都一次。为什么要如此频繁迁都呢?表面的理由是旧都山穷水尽、资源枯竭,灾祸频发,内乱滋生,不适合王国的生存发展;实际上是励精图治的新天子团队觉得上一代的施政留下了太多的弊病和障碍,不革除弊病冲破障碍不能更生复兴,而除弊破旧则触及元老们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发生剧烈的矛盾冲突。为了避免剧烈冲突,新天子团队决定留下贪图安逸的元老和他们的死硬追随者,自己带领一群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迁往别处,另建新都。盘庚迁殷大体上属于这种情况。盘庚迁都殷地之后,打破了商人专重工商的单一经济模式,开创了商农并重的经济结构,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督促人们辛勤劳作,提倡节俭,从此殷人安居乐业,政局稳定,诸侯来朝,殷商王朝从衰落趋向强盛。卦辞“利有攸往,亨”或许是指这件事。
上六爻“过涉灭顶,凶,无咎”是对卦辞“利有攸往,亨”的进一步诠释。迁都路途遥远,需要爬山涉水,劳累不说,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年老图安的人视为畏途,自然不愿意跟着走了;而年青一代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迁都的事通常都是顺利的,没有什么大问题。
显而易见,作者文王对本卦中优厚奢靡的养老措施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否则他不会使用枯杨生稊、枯杨生华这种带有明显的讽刺挖苦的措辞。《颐》跟《大过》围绕养老问题展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念和做法,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在养老问题上鲜明的是非立场,值得有心研究文王哲学思想体系的学人引起重视。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习坎①,有孚②维③心,亨。行有尚④。
白话:洪水过后,一支队伍在布满水坑的道路上前进。他们的长官凭自己的威信使大家团结一心,所以行动总的来说还算顺利。他们此行肩负着(勘察灾情的)重大使命。
注释:①习坎,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习练行走。习,习练。坎,坑洼,泛指路途上的各种困难。②孚,信用,威信。③维,联系,团结。④尚,高尚(目标),指重大任务。
爻辞: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①,凶。
白话: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前行,如果掉进了深坑,就很危险。
注释:①窞(音dan),深坑。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①。
白话:洪水造成沿途地质严重破坏,险象环生。一行人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争取略有收获。
注释:①小得,稍有收获。小同少、同稍
六三,来之①坎坎②,险且枕③;入于坎窞④,勿用⑤。
白话:向着布满水坑沟壑的前方行进,遇到危险就停下来休息。有一次队伍陷入一片泥淖坑洼区,想尽办法都走不过去。
注释:①来之,来走向。之,作动词,去往。②坎坎,形容坑洼沟壑很多。③枕,休息,休整。④坎窞,深坑,这里指四面泥淖坑洼,没有出路的险境。⑤勿用,各种突围脱险的办法都用不上。
六四,尊①酒簋②貳③,用缶④内⑤约⑥自牗⑦,终无咎。
白话:带着一樽酒配搭一篮子饭食做礼物,去拜会当地土著头人,向他们求助。用瓦罐装着契约从窗户递进去。最后对方同意帮忙,问题得到解决。
注释:①尊,古代盛酒的青铜器,也是礼器。②簋(音gui),古代盛饭食的器物,也是礼器。③贰(音fu),同副,引申为配搭。④缶,瓦罐。⑤内,通纳,递进去。⑥约,条约,契约,指跟当地土著商定的带路条件。⑦牖,古代开在堂和室之间的墙上的窗户。
九五,坎不盈①,祇②既平,无咎。
白话:有些坑洼并不深,也无需填满,不久便来到了平坦地带,什么事也没有。
注释:①盈,满。②祇(zhi),地神,指大地。
上六,系①用徽纆②,寘③于丛棘④,三岁不得⑤,凶。
白话:下令把土著头人抓起来,用旧绳索捆绑着,以敲诈勒索罪投入监牢,三年不得放出。这下那几个家伙凶多吉少了。
注释:①系(音ji),捆绑。②徽纆,黑色细绳。徽或通微,细小;纆(音mo),黑色绳索。所谓徽纆,估计是从泥地里随手捡来的旧绳索。③寘,置字的古体,安置,投放。④丛棘,指监牢。古代关押囚犯的监牢,四面种植荆棘围住,相当于现今监狱四面的高墙和高压电网。⑤得,得出。
讲解:这是一个与水患有关的故事。古代黄河流域水患频发,而当时人类的防洪抗险能力低下,每次洪水来袭,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所以,从上古尧舜时代起,华夏先民便重视治水防洪,其中以大禹治水的规模最大,其事迹流传最广。
《坎》记叙洪水过后,朝廷委派大员带领一班随从沿洪水经过的地方勘查灾情。卦辞“习坎”显示被洪水严重破坏的道路坎坷难行,需要一边行走一边习练。“有孚维心,亨”是说负责勘灾的大臣责任心强,有威望,能服众;能使手下团结一心,形成一支执行力很强、作风硬朗的队伍,办起事来雷厉风行,没什么阻碍。“行有尚”是说此行责任重大。
爻辞讲述勘灾沿途的经历。初六“习坎”,洪水破坏了官路,形成数不清的水坑和深沟,队伍前进的时候需要习练一些跨越水坑沟壑的技巧。“入于坎窞,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坑,十分危险。九二“坎有险,求小得”是说水坑密布沟壑纵横的路上充满险情,勘查工作只求收集到一些基本情况就可以了。哪些基本情况呢?估计应该包括地形地貌是平川还是山地,地质是石山还是土山,河道的宽窄曲直,水流的大小和来源,原有村落的选址是否合理,以及农田被毁的情况等等。这些情况的掌握对将来无论治水修路还是安置灾民都是有用的资料依据。六三、叙述沿途遇险时所采取的措施:一般当前方出现险情时,队伍就停下来休息,然后想办法绕道前进;可是有时候不小心进入危机四伏的险境,就什么办法都用不上了。唯一的办法是派人去向附近的土著聚落求救。六四写一次求救时被当地土著人借机敲诈勒索的情况。“尊酒簋貳”是送给土著头人的见面礼,表示勘灾大臣做事有礼有节,不以自己煊赫的身份压人。谁知土著头人利欲熏心,不知好歹,不但不亲自出来迎接朝廷命官,还派人跟使者谈带路的条件,而且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勘察大臣为尽快脱险,只好答应了他。“坎不盈,祇既平”说明走出险境其实并不费事,只不过外来生人被眼前一大片水洼泥淖搞蒙了,不知道出去的路径在哪罢了;这就更显得土著头人用心格外可恶。明白了真相的勘灾大臣非常生气,派人回去将土著头人抓起来,用烂泥地里捡来的旧绳索捆绑着,押送交给当地城邑的主管官员,命他们以敲诈勒索朝廷命官的罪名把土著头人关进监牢,三年内不准释放。
我们不知道这次朝廷派员勘灾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是为了详细了解灾情,以便组织发放救灾物资,赈济灾民;也许是为下一步治理河道做准备;也许是为商王朝迁都探路。不管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事关重大。而这位负责勘灾的大臣和他的下属不辞艰辛,的确尽职尽责,不负使命。勘查一次水患灾情尚且如此不易,想一想大禹当年率领群工花十三个春秋来疏通天下水道,除弊兴利,造福天下亿兆黎民,那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工程啊!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离①,利贞②,亨。畜③牝④牛,吉。
白话:冬日的阳光,有利于人们度过严寒,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合理的很。这个季节应当好好喂养怀孕的母牛,使六畜兴旺,家业兴旺发达。
注释:①离,同丽,温暖明亮的阳光。②贞,坚持度过(寒冬)。③畜,作动词,喂养牲畜。④牝,禽畜雌的叫牝,雄的叫牡。
爻辞:
初九,履①错然②,敬之无咎。
白话:有些老人一生阅历丰富,值得人们尊敬。
注释:①履,履历,经历,阅历。②错然,丰富多彩的意思。古代贵重器物上有错金错银的装饰,所以这里引申为经验丰富。
六二,黄离①,元吉②。
白话:太阳被空中的水蒸气蒙住,光色偏黄,这是要变天的预兆,老人说是大好事。
注释:①黄离,太阳光因被空气中水汽遮蒙而偏黄。《宋人小说》中有“黄胖日头晒死人”的说法,是要变天的预兆。②元吉,大吉。
九三,日昃①之离,不鼓②缶而歌③,则大耋④之嗟⑤,凶。
白话:冬天里的太阳在落山之前如果过于明亮,那是旱灾和火灾的预兆,人们应该敲击瓦盆唱起歌謡来禳灾,否则的话,老大爷就会长吁短叹:“年景凶险得很哪”。
注释:①日昃(ze),太阳偏西,太阳落山之前。②鼓,动词,敲击。③缶,瓦盆瓦罐。④歌,动词,唱歌,这里指唱祈神禳灾的歌謡。⑤耋,耄耋老人,古代年满八十称耄耋之年。⑥嗟,叹息。
九四,突①如②其来如,焚③如,死如,弃④如。
白话:灾难发生得太突然了,整个乡邑到处是火光,好多人惨遭屠杀,也有人被活活烧死,死里逃生的人们纷纷弃它而去。
注释:①突,突然。②如,句中都做语助词。③焚,焚烧。④弃,放弃,离开。
六五,出涕①沱②若,戚③嗟④若,吉⑤。
白话:那些从灾难中逃出来的人痛哭流涕呀,伤心叹息呀,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死里逃生。
注释:①涕,眼泪。②沱,滂沱,形容眼泪哗哗的流过不停。③戚,悲戚,伤心。④嗟,叹息。⑤吉,这里是侥幸、庆幸死里逃生的意思。
上九,王用①出征,有嘉②折首③,获匪其丑④,无咎。
白话:君王因此事发兵征讨境内为非作歹的匪盗。嘉奖那些斩杀匪徒首级多的官兵,捕获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匪首。于是,天下暂时太平无事。
注释:①用,以此,借此。②嘉,奖励。③折首,斩首。④丑,丑类,指作恶多端的匪盗头目,匪首。
讲解:这是一则关于火灾的故事。
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离”在这里指冬日的阳光。为什么是冬日而不是别的季节?因为冬天的阳光能帮助人们驱散寒气,有利于人们尤其是普通平民百姓度过漫漫寒冬,“利贞”就是这个意思。“畜牝牛,吉”跟《坤》“利牝马之贞”的道理一样,大型食草动物一般都在冬季孕育,温暖的阳光对它们来说尤其难得。另外,马匹只有贵族和平民中的大户人家才养得起,而普通的平民家只能养牛,所以本卦中所涉及的主体是普通的农人。
爻辞初九首先从阅历丰富的老人说起,他们一辈子见多识广,尤其在天气变化规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大家尊敬。六二“黄离,元吉”举例说明一种气象变化情况:太阳黄蒙蒙的,天气闷热,是变天的预兆,接下来应该出现雨雪天气,老人说这是好兆头。不是说冬天的阳光难得吗,怎么又说下雨下雪也是好事呢,这不前后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对万物生长来说,阳光和雨水都是不可缺少的。雨雪既可以滋养过冬的麦苗,又可以冻杀虫卵,为来年丰收创造条件,当然是好事。九三说的是另一种天气异常的现象。“日昃之离”预示接下来多日都是晴天,也是干旱多风的预兆,而天干物燥加上大风助虐,极容易引发火灾。这事让老人十分惊慌着急,可是又没有什么办法,只有寄希望于天地神灵。按当时的习俗,叫上各家各户的小孩拿着盆盆罐罐排着队敲敲打打一边嘴里还唱着歌谣去祈神禳灾。如果小孩们表现不够积极卖力,老人就会长吁短叹,觉得要大难临头了。不管怎样,前三爻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恬淡安宁的城邑或者乡村农人们生活风情。而接下来却风云突变。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大祸突然降临,四处的房屋着火,火光冲天;人们四下乱跑,凄厉的哭喊求救声响彻天空,死伤的人不计其数,侥幸活着的四散奔逃。这是应了老人的预言吗?答:是,也不是。火灾确实发生了,但不是天火,也不是人为的失火;而是土匪强盗纵火杀人,抢掠财物的惊天惨案。为什么断定是盗寇纵火杀人抢劫呢?第一、遭了火灾,死了人,劫后余生的人们只顾急匆匆的逃命,逃得远远的;虽然痛哭流涕,却还暗自庆幸虎口余生,却丝毫没有提及救火抢险的事,说明它不是单纯的火灾。第二、上九爻“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更加明确了其为匪患而非天灾。最后的结语“无咎”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曰没有关系,二曰无法问责。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透露出强烈的讽刺和谴责意味。盗贼猖獗,黎民遭殃的乱象因何而起?不外乎三种原因:一、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大批的流民,国家对流民的安置赈济不到位,酿成动乱。二、苛政猛于虎,平民百姓被逼上梁山为匪为盗。三、匪情发生,官府或置若罔闻,听之任之;或虚张声势,走走过场,没有实际行动;甚至于畏匪如虎,却杀戮良民百姓来冒功领赏。直到闹得不可收拾,才由天子亲自下令,派出王家军队,劳师动众来剿灭匪帮。这是一句“无咎”能够搪塞得过去的吗?
《坎》和《离》是一组,《坎》为水灾,《离》为火灾,真应了水火无情那句话。需要明了的是《坎》水乃是天灾,《离》火却为人祸。洪水过后朝廷派人去勘察灾情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等到匪情炽烈蔓延才大张旗鼓地派重兵围剿镇压,短期的效果似乎不错,长期的效果还很难说,就算成功了,百姓的伤亡却无法弥补,亡羊补牢,终究晚了一些。作者将两卦放在一起,其用意就很深远了。
一点补充:大概是因为中国的房屋建筑都是土木结构的缘故,所以其实华夏古代先民都很重视防火救火,一般王朝的京城和侯国的都城都有一整套完备的防救火机制。《左传·昭公十七年》夏五月,宋、卫、陈、郑四国的国都几乎同时发生火灾,其中对郑国的防火救灾是这样记载的:“火作,子产辞晋公子、公孙于东门。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使公孙登徙大龟。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置诸火所不及。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征,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书焚室而宽其征,与之材。三日哭,国不市。使行人告于诸侯。”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火灾发生之前,郑国大夫裨灶向执政子产建议用贵重的礼器瓘斝和玉瓒来祭祀火神,以期免除灾难。这样做不合常规,严格地说是一种贿赂行为,所以一向正直又不甚信鬼神的子产坚决不同意,还把裨灶挖苦了一番。结果由于防火救灾措施做得十分到位,郑国国都的火灾并没有造成多大损失。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咸①,亨②,利贞③。取④女吉。
白话:少年男孩对外面的世界心有所动,这很正常,应该顺其自然。如果此时给他娶一位妻子拴着他,也是很好的。
注释:①咸,感的本字,心动,泛指身体某些部位的异动。②亨,这里是正常的意思。③贞,这里是顺其自然,随它去的意思。④取,同娶。
爻辞:
初六,咸①其拇②。
白话:男孩经常拨弄他的大拇指,好像若有所思,心绪不宁。
注释:①咸,动,拨弄。②拇,拇指,指大脚趾。
六二,咸①其腓②,凶,居③吉。
白话:男孩子小腿肚时常颤动,这种症状很不妙,不适合外出,在家休息就好。
注释:①咸,不自觉地颤动。②腓(fei),小腿肚。③居,在家呆着。
九三,咸其股①,执②其随③,往吝④。
白话:男孩大腿肌肉不时颤动,家里人就将他的随从关押起来,免得他们合谋外出,担心会遇到灾难。
注释:①股,大腿。②执,关押,看管。③随,随从,跟班。④吝,小灾小难。
九四,贞①吉,悔亡②。憧憧③往来,朋从④尔思⑤。
白话:坚持在家呆着就好了,真后悔逃跑出来。看着眼前来来往往一幅幅生疏面孔,不由得思念起朋友和跟班来了。
注释:①贞,指坚持在家呆着。②亡,偷偷离家出走。③憧憧,人来人往看不清楚。④朋从,朋友和随从。从,跟班。⑤尔思,即思尔,想你们。
九五,咸其脢①,无悔。
白话:活动活动腰杆,既然已经这样了,就没什么可后悔的。
注释:①脢(音mei),腰部肌肉。
上六,咸其辅颊舌①。
白话:运动起自己的口舌。他要凭嘴上功夫去谋生。
注释:①辅颊舌,口舌,指口才。辅,辅助;颊,两颊。
讲解:这一卦译起来很有难度。首先是关于卦名“咸”的解释。前人释咸为感,认为是通假。我觉得这种解释大方向是对的,遗憾的是他们解释得不够透彻精准。我认为“咸”本质上是心有所感,表现出来的则是身体某些部位的异动或者刻意做出来的动作。其次是怎么理解从“咸其拇”到“咸其辅颊舌”。它是一种病吗?多半不是。如果是病的话,它应该属于青少年多动症或躁动症。但是查了一下古代和现代相关医学资料,都没有查到这类病例和病名;又询问了几位医学界人士,也不知道有此类病例,否定了它属于多动和躁动的症状,除非它是人类亿万分之一概率的罕见病例。即便它就是亿万分之一的那种病例,那么作为一代明君和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作者姬昌,写这么一个特殊病例有什么启迪意义呢?显然没有。所以卦中所记叙的情况不是病况,而是一个少年男孩由不满家庭禁锢而想方设法离家出走的表现和过程。
卦辞“咸,亨,利贞,取女吉。”在那种朝代,贵族和大户人家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心有一点野,不愿受家庭的严格管束,希望到外面去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是很正常的,应该顺其自然。如果不想让他野得出格,给他娶一个妻子也许是一个让他收心的好办法。
爻辞初六“咸其拇”也许是男孩因为内心躁动而下意识做出的举动,也许是他为了表达对父母严格约束的不满,希望用这种动作引起父母的关注,可是没能如他所愿,他的父母也许觉察到了,但并没引起重视。于是他决定将动作升级到“咸其腓”,这一次倒是真的引起了大人的重视,可是效果却适得其反;“凶,居吉。”他们认为这孩子真得了病,而且病得不轻,必须得在家里安安静静养着,不能外出。这可把他急坏了,一面继续装病,一面跟父母摊牌:说自己的大腿也有跳动,主要是因为总待在家里憋出来的,外出走走就会好的;如果父母不放心,可以由跟班陪着一块出去。可惜他越想出去,做家长的越是认定他病情严重,不能出门见风,甚至于把他的跟班关押起来,以防他们合谋外出发生不测。
九四爻是故事的转折点。男孩终于憋不住,想方设法从家里逃了出来。可是马上就有点后悔了。为什么呢?因为出走得慌忙,什么东西都没顾上带,没带银钱,也没带跟班,连朋友都来不及告诉一声,急急忙忙地搭上别人的顺风车,七转八转来到这个陌生的城邑。眼前的人来来往往,没有一个是他认识的;人们也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空气似的。要是自己不那么冲动,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就好了。他现在多么想念他的朋友和跟班呀!以前有人将“悔亡”译作无悔,这是不对的。没有离家出走,哪来的悔不悔?所以“亡”一定是指离家出走。九五“咸其脢,无悔”又是一个转折。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后悔也没有用,那就打起精神来,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咸其脢”是一个下定决心的动作。上九爻是他开始新生活的具体行动。人地两生,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些什么,只能先运动起口舌,逢人便打听有没有适合自己干活吃饭的地方。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小故事,故事的筋节在于家长和师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了解,这就牵扯到了教育的问题。《周易》的《蒙》、《需》两篇都是讲小孩子教育问题的。可是《蒙》、《需》的社会背景是部落创业的初始阶段,没有像样的校舍,没有专业的师资。所谓的教育只是一种以社会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粗犷开放性的教育,甚至还包括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我求知、自我探索。用现在的话叫“放养放教”。而在殷商王朝,不管是朝廷王畿之内,还是其他诸侯大国(包括后来居上的歧周国),只要经济繁荣,政局安定,都会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教育机制。有各级各类的学校,有专业的老师,无论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可以上学读书(当然不是义务教育)。这还是指公立的学校,另外还有贵族家族和富商大贾自办的学校。就是某一个家族自己出钱办一所学校,聘请他们满意的老师来专门教育自己家族的小孩,是名副其实的贵族私立学校(后世通称为私塾),跟现在所谓的贵族私立学校不是一回事。他们之所以自己掏钱办学,无非两个理由:一是无论教育的硬件软件都优于普通公学;二是阻隔自家子弟与外面三教九流的普通孩子混在一起,免受不良影响。用现在的话叫“圈养圈教”。如果说古公亶父时代简陋粗犷的“放养放教”是无奈之举的话,那后来的贵族私立学校的“圈养圈教”是不是就完美无瑕了呢?当然不是。不但不完美,而且还存在颇为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圈养圈教一定程度上禁锢和束缚了孩子们自我求知自我探索的本能,压抑了他们向往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就像本卦中的那位男孩一样,家长和老师管得过严,一年到头没有几次出门的机会,他很郁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无奈之下,只好不计后果地偷偷离家出走。作者文王大概也是由于看到了其中的弊病,所以才写下这段故事。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不少做父母的一方面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来管教和辅导孩子;另一方面又想让孩子在一个安全保险的环境里学习,于是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实行完全封闭式管理的所谓贵族私立学校。一段时间后,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性格大变,跟父母和家人生疏了,不说不笑,很郁闷的样子,找医生一看,诊断为轻度抑郁症。我们固然不能把所有孩子的离家出走和所有孩子的抑郁都归咎于圈养圈教,但是现在的在校学童缺少亲人的陪伴关爱、缺少在大自然里自由活动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做父母的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多给孩子们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到大自然里去放飞自己,应该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所补益吧。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咸①,亨②,利贞③。取④女吉。
白话:少年男孩对外面的世界心有所动,这很正常,应该顺其自然。如果此时给他娶一位妻子拴着他,也是很好的。
注释:①咸,感的本字,心动,泛指身体某些部位的异动。②亨,这里是正常的意思。③贞,这里是顺其自然,随它去的意思。④取,同娶。
爻辞:
初六,咸①其拇②。
白话:男孩经常拨弄他的大拇指,好像若有所思,心绪不宁。
注释:①咸,动,拨弄。②拇,拇指,指大脚趾。
六二,咸①其腓②,凶,居③吉。
白话:男孩子小腿肚时常颤动,这种症状很不妙,不适合外出,在家休息就好。
注释:①咸,不自觉地颤动。②腓(fei),小腿肚。③居,在家呆着。
九三,咸其股①,执②其随③,往吝④。
白话:男孩大腿肌肉不时颤动,家里人就将他的随从关押起来,免得他们合谋外出,担心会遇到灾难。
注释:①股,大腿。②执,关押,看管。③随,随从,跟班。④吝,小灾小难。
九四,贞①吉,悔亡②。憧憧③往来,朋从④尔思⑤。
白话:坚持在家呆着就好了,真后悔逃跑出来。看着眼前来来往往一幅幅生疏面孔,不由得思念起朋友和跟班来了。
注释:①贞,指坚持在家呆着。②亡,偷偷离家出走。③憧憧,人来人往看不清楚。④朋从,朋友和随从。从,跟班。⑤尔思,即思尔,想你们。
九五,咸其脢①,无悔。
白话:活动活动腰杆,既然已经这样了,就没什么可后悔的。
注释:①脢(音mei),腰部肌肉。
上六,咸其辅颊舌①。
白话:运动起自己的口舌。他要凭嘴上功夫去谋生。
注释:①辅颊舌,口舌,指口才。辅,辅助;颊,两颊。
讲解:这一卦译起来很有难度。首先是关于卦名“咸”的解释。前人释咸为感,认为是通假。我觉得这种解释大方向是对的,遗憾的是他们解释得不够透彻精准。我认为“咸”本质上是心有所感,表现出来的则是身体某些部位的异动或者刻意做出来的动作。其次是怎么理解从“咸其拇”到“咸其辅颊舌”。它是一种病吗?多半不是。如果是病的话,它应该属于青少年多动症或躁动症。但是查了一下古代和现代相关医学资料,都没有查到这类病例和病名;又询问了几位医学界人士,也不知道有此类病例,否定了它属于多动和躁动的症状,除非它是人类亿万分之一概率的罕见病例。即便它就是亿万分之一的那种病例,那么作为一代明君和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作者姬昌,写这么一个特殊病例有什么启迪意义呢?显然没有。所以卦中所记叙的情况不是病况,而是一个少年男孩由不满家庭禁锢而想方设法离家出走的表现和过程。
卦辞“咸,亨,利贞,取女吉。”在那种朝代,贵族和大户人家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心有一点野,不愿受家庭的严格管束,希望到外面去自由自在的活动,这是很正常的,应该顺其自然。如果不想让他野得出格,给他娶一个妻子也许是一个让他收心的好办法。
爻辞初六“咸其拇”也许是男孩因为内心躁动而下意识做出的举动,也许是他为了表达对父母严格约束的不满,希望用这种动作引起父母的关注,可是没能如他所愿,他的父母也许觉察到了,但并没引起重视。于是他决定将动作升级到“咸其腓”,这一次倒是真的引起了大人的重视,可是效果却适得其反;“凶,居吉。”他们认为这孩子真得了病,而且病得不轻,必须得在家里安安静静养着,不能外出。这可把他急坏了,一面继续装病,一面跟父母摊牌:说自己的大腿也有跳动,主要是因为总待在家里憋出来的,外出走走就会好的;如果父母不放心,可以由跟班陪着一块出去。可惜他越想出去,做家长的越是认定他病情严重,不能出门见风,甚至于把他的跟班关押起来,以防他们合谋外出发生不测。
九四爻是故事的转折点。男孩终于憋不住,想方设法从家里逃了出来。可是马上就有点后悔了。为什么呢?因为出走得慌忙,什么东西都没顾上带,没带银钱,也没带跟班,连朋友都来不及告诉一声,急急忙忙地搭上别人的顺风车,七转八转来到这个陌生的城邑。眼前的人来来往往,没有一个是他认识的;人们也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空气似的。要是自己不那么冲动,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就好了。他现在多么想念他的朋友和跟班呀!以前有人将“悔亡”译作无悔,这是不对的。没有离家出走,哪来的悔不悔?所以“亡”一定是指离家出走。九五“咸其脢,无悔”又是一个转折。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后悔也没有用,那就打起精神来,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咸其脢”是一个下定决心的动作。上九爻是他开始新生活的具体行动。人地两生,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些什么,只能先运动起口舌,逢人便打听有没有适合自己干活吃饭的地方。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小故事,故事的筋节在于家长和师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了解,这就牵扯到了教育的问题。《周易》的《蒙》、《需》两篇都是讲小孩子教育问题的。可是《蒙》、《需》的社会背景是部落创业的初始阶段,没有像样的校舍,没有专业的师资。所谓的教育只是一种以社会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粗犷开放性的教育,甚至还包括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我求知、自我探索。用现在的话叫“放养放教”。而在殷商王朝,不管是朝廷王畿之内,还是其他诸侯大国(包括后来居上的歧周国),只要经济繁荣,政局安定,都会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教育机制。有各级各类的学校,有专业的老师,无论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可以上学读书(当然不是义务教育)。这还是指公立的学校,另外还有贵族家族和富商大贾自办的学校。就是某一个家族自己出钱办一所学校,聘请他们满意的老师来专门教育自己家族的小孩,是名副其实的贵族私立学校(后世通称为私塾),跟现在所谓的贵族私立学校不是一回事。他们之所以自己掏钱办学,无非两个理由:一是无论教育的硬件软件都优于普通公学;二是阻隔自家子弟与外面三教九流的普通孩子混在一起,免受不良影响。用现在的话叫“圈养圈教”。如果说古公亶父时代简陋粗犷的“放养放教”是无奈之举的话,那后来的贵族私立学校的“圈养圈教”是不是就完美无瑕了呢?当然不是。不但不完美,而且还存在颇为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圈养圈教一定程度上禁锢和束缚了孩子们自我求知自我探索的本能,压抑了他们向往自然向往自由的天性,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就像本卦中的那位男孩一样,家长和老师管得过严,一年到头没有几次出门的机会,他很郁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无奈之下,只好不计后果地偷偷离家出走。作者文王大概也是由于看到了其中的弊病,所以才写下这段故事。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不少做父母的一方面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来管教和辅导孩子;另一方面又想让孩子在一个安全保险的环境里学习,于是想方设法将孩子送进实行完全封闭式管理的所谓贵族私立学校。一段时间后,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性格大变,跟父母和家人生疏了,不说不笑,很郁闷的样子,找医生一看,诊断为轻度抑郁症。我们固然不能把所有孩子的离家出走和所有孩子的抑郁都归咎于圈养圈教,但是现在的在校学童缺少亲人的陪伴关爱、缺少在大自然里自由活动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做父母的尽可能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多给孩子们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到大自然里去放飞自己,应该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所补益吧。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恒①,亨,无咎,利贞②。利有攸往。
白话:做事持之以恒、意志坚定的人,做事就会顺利,不出错误;所以做事应该保持恒心。这样的人适合外出办事。
注释:①恒,长久,固定不变的。这里指有恒心,意志坚定。②贞,指保持恒心。
爻辞:
初六,浚①恒②,贞凶③,无攸利。
白话:恒心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水,企图像挖深疏通河道加快流速那样来促使做事持之以恒的人改变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会得不偿失,越是急于求成,越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注释:①浚,开挖、疏通水道,这里比喻破坏、扰乱原有的行为准则。②恒,指持之以恒的思想和作风。③贞凶,催促得急,急于求成。贞,这里是催促、逼迫的意思。凶,这里是紧急的意思。
九二,悔亡①。
白话:逃出来了又后悔(是没有主见,意志不够坚定的表现)。
注释:①亡,出逃,出走。指离开原来的主子或者背离原来所属的阵营。
九三,不恒①其德②,或承③之羞④,贞吝⑤。
白话: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主见,朝三暮四,可能会使自己蒙受羞辱,继续下去前路会越走越狭仄,办事越来越困难。
注释:①恒,作动词,持之以恒,坚持一贯。②德,指原则立场。③承,承受。④羞,羞辱。⑤吝,阻滞,困难。
九四,田①无禽②。
白话:(没有恒心的人)打猎一无所获。
注释:①田,围猎。②禽,同擒,擒获。
六五,恒其德①,贞②,妇人吉,夫子③凶。
白话:做事有主见,一贯始终,决不改变,这种作风对家庭妇女来说是好事,可对于执掌朝政的大臣来说却很危险。
注释:①德,主意,立场。②贞,这里有固执己见的意思。③夫子,古代学生对老师、下属对主管上司的尊称。这里指国家的执政大臣或其他掌权者。《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左传·文公六年》“贾季奔狄。宣子使臾骈送其帑。夷之蒐,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賈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
上六,震①恒②,凶。
白话:当常规和实施已久的法度受到冲击和破坏时,形势就很危急了。
注释:①震,震动,冲击,破坏。②恒,这里指常规、长期施行的制度法规。
讲解:“恒”字的结构从心亘声,亘不但表声,同时也表意,是永久、持久的意思。所以恒的本意就是恒心、持久之心的意思。恒作动词,是持之以恒或坚定不移的意思,九三、六五中的恒属于这种情况。恒还用来指常理、常规,也就是施行已久的且为大众认可并一直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法律制度,上六中的恒就是这种意思。
卦辞“恒①,亨,无咎,利贞②。利有攸往。”说一个人做事有恒心,坚韧不拔,就能顺顺当当的把事情做完做好,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这种人适合外出办事。举个例子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晋文公之所以一战而称霸诸侯,是因为他听从了子犯的建议,长期以来坚持一步一步的教化民众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卦的爻辞不是从正面阐述“恒”的具体表征和价值,而是从反面说明哪些情况是非“恒”的表现,以及干预扰乱一个人做事的恒心、破坏瓦解一种恒常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危害。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浚恒”的字面意思是挖深疏通原有的河道,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原来的河水流淌正常,于民生无害,那么挖深河道的行为不但多余,而且劳民伤财;如果为了更加快捷美观,硬要把原来弯弯曲曲的河道截弯取直,则不但更加耗费国库民力,也违反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后患无穷。比喻有恒心的人干每件事都需要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尽管有时候看起来颇费时日,让旁人看了着急。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强迫他限时完工,就难免会发生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现象,其结果肯定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欲速则不达。
九二“悔亡”。对于“亡”这个字眼,我们可以理解为逃亡、出走,也可以理解为背弃旧主,改投新主,跟现如今的跳槽行为差不多一个意思。一个人在原单位干得不开心,跳槽到了一个新单位,这很正常。可是他还是不满意,因为得不到新上司重用,工资待遇不理想,跟新同事合不来等等。于是他后悔了,觉得新单位不如原单位好。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恒心、意志不坚、见易思迁的表现。这种人是干不成大事的。九三跟九二差不多。“不恒其德,”说轻点是做事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才说过的话过一会就不算数了;说重点是人品有问题,没有原则立场,朝三暮四,就像《诗·氓》里说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种人难免会被人羞辱,如果这种毛病改不了的话,一辈子都很难有所发展。九四“田无禽”是对九三的举例诠释。因为没有主见,又缺乏耐心,下达的命令前后矛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一场围猎行动搞得乱七八糟,最后一无所获。
六五换了一个角度来说事。“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一个人做事坚持原则有主见是对的,但不能固执己见。在那样的时代,一个家庭主妇为了把一大家子管理的顺顺当当,不出乱子,墨守成规是最稳当的,即使固执一点也无妨。但身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如果做事墨守成规,把刻板固执当做坚持原则那就有问题了。因为首先国家的事务比起家庭来要复杂得多,各个部门有各自的专业技术问题,仅凭一人之力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集思广益,不能独断专行。其次社会总是在发展的,国际国内的形势瞬息多变,一个国家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当领导的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绝不能因循守旧,一条道走到黑。不能拿坚持原则当作拒绝听取他人意见和不思改革的借口。坚持原则必须基于两个条件:一是目标和方向正确,二是方法和步骤对路。如果目标方向错误,越是坚持不变,越是南辕北辙,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即便目标方向是对的,但如果具体操作程序和工艺技术陈旧过时,则费时费工,跟别人相比,你的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如果继续墨守成规,拒不改进,就会落在别人的后头,失去跟他人竞争的优势。
上六“震恒”之恒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正常的意识形态、道德法规受到冲击甚至破坏,对国家政权是很危险的,应该引起警惕。至于该爻辞是否实有所指,我们不知道。如果有的话,可能是指纣王帝辛自持有勇有谋,一切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甚至践踏商汤立下的祖制法度,使殷王室中头脑清醒者感觉到了危险和恐慌。《尚书·西伯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尚书·微子》“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用敗乱厥德于下”。大概是这种情况的投影。
本篇除了从反面说理这个特点之外,还充分使用了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急功近利不好,墨守成规不思改革也不好。不恒其德,毫无主见,朝令夕改不行;恒其德,固执己见也不行。“震恒”对殷商王朝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是对于反殷商的势力来说未必不是一种佳音。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以孔老夫子为代表的一班人极力主张克己复礼,但是大势所趋,他们也回天乏术,无奈之下,只能无比忧伤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相比之下,随着齐、晋、楚、秦诸国通过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奴隶制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层占据了社会主导地位;于是有了战国七雄争霸,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央集权制王朝做了劈山开路的工作。从这个意义讲,周朝的礼崩乐坏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总的来说,恒心也好,坚强的意志也好,首先必须基于正确合理的构思和目标,其次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探索前行。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是这么做的。
《恒》与《咸》是组文,但粗略地看两篇之间的关联甚少,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因也许在于我们在分别解读两篇文章时,偏重了它们的社会效应,而淡化了其中的人性问题。这里所指的人性不是所谓性善性恶,而是指大多数人常有的性格(或者叫性情)特征。《咸》文中的少年的性格毫无疑问属于急躁好动的性格。《恒》文中那些急功近利的,见异思迁的,二三其德的人属于浮躁型性格,而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的朝廷执政的性格属于偏颇型的,都是不够健全的性格。只有那些做事有正确目标,又能持之以恒的人,还有那种胸怀全局,能集思广益、与时俱进的人,他们的性格才是相对完善的,值得人们效仿学习。有一句名言说,“性格决定命运。”作者向我们展示世间芸芸众生的性格,大略是想警示世人对镜自照,发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及时调整修正,以便自己的事业往成功方向靠近一些吧。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卦辞:遁①,亨②。小③利贞。
白话:逃遁或隐退,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切实可行的。必要时可以适当坚持。
注释:①遁,逃跑,躲避,隐退。②亨,行得通,合情合理。③小,同稍,适当。
爻辞:
初六,遁①尾②厉③,勿用有攸往。
白话:战场上打了败仗,撤退逃跑时如果落在后面,那是最危险的。这种时候还不如不逃。
注释:①遁,这里指战场撤退逃跑。②尾,落在末尾。③厉,情况危险。
六二,执①之用黄牛之革②,莫之胜③说④。
白话:用坚韧的黄牛皮将力大无比的俘虏捆缚起来,没有那个能逃脱得了。
注释:①执,捆绑。②革,皮革。《左传·庄公十二年》“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现”。③胜,能。④说,同脱。
九三,系①遁有疾厉②,畜③臣妾④吉。
白话:被监视看管的君子如果身患疾病,无法出逃,不妨蓄养美女小妾,寻欢作乐,来麻痹暴君。是一个逃避祸患的好办法。
注释:①系,监视,软禁。②疾厉,疾病,厉同疠。③畜,同蓄,蓄养。④臣妾,小妾。
九四,好①遁,君子吉,小人否②。
白话:(君王)欣赏敬重退隐避世的高人,对正直君子来说是好事,对势利小人来说是坏事。
注释:①好,喜好,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否,坏事;或通痞,痞病,比喻难受的事。
九五,嘉①遁,贞吉。
白话:以隐退闲居为美乐,抱着这种理念来隐居是非常好的。
注释:嘉,美乐。
上九,肥①遁,无不利。
白话:看形势不对赶紧逃跑,没什么不好。
注释:①肥,同蜚、同飞,飞快。肥或同蜰,俗称臭虫,一种擅长逃跑隐蔽的虫子。
讲解:遁是逃跑、躲避的意思。《左传·襄公十八年》“丙寅晦,齐师夜遁”。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逃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战场上打败仗之后赶紧逃命;一种是在朝政黑暗、世道混乱时期,一些洁身自爱的君子不愿意替昏君卖力,也不愿意与小人为伍,像西晋的竹林七贤,东晋的陶渊明那样,选择退隐赋闲、修身养性。还有人因为人生的诸多不顺而选择出家做和尚道士,被称之为遁入空门,世事如过眼云烟,眼不见心不烦。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换句话说每一个上战场的人无论将帅兵卒都要做好打败仗的心理准备,如果是小败仗,沉稳的将帅会指挥军队有序的撤退,那就无需逃跑。如果是大败,溃不成军,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各人顾各人,那就看谁跑得快了。跑得越快,保命的概率越高;逃得慢的,落在队伍末尾的,丢命的可能性越大。不过作者文王教了大家一招: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逃跑时万一不幸被落在最后,也得保持头脑清醒,看附近有无藏身之处,有的话就赶紧躲进去,实在没有,那就举手投降吧,反正保命要紧。由此也可以看出文王的仁者胸襟,用现在的话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可奇怪的是文王不但教人如何逃命保命,还教打了胜仗的人如何将抓到手的敌方猛将捆实绑牢,以防止他逃脱的方法:“执之以黄牛之革,莫之胜说”。估计作者的本意应该不是要教人如何看紧俘虏,而是想告诉人们凭借蛮力来逃跑并不是好办法。
隐遁也分好几种情况。有的人自小生活在乡野农家,却满腹经纶,有治国平天下的才能,可就是不愿意出来做官,宁可平平淡淡、闲云野鹤过一辈子。如上古时代的许由、巢父以及与孔子同时的荷蓧丈人。有些人前半辈子全心全意的跑官、做官、升官,等有一天终于做到君王身边的大官了,却猛然发现,这个朝廷不是他理想中的朝廷,这个君王不值得他如此卖命,身边的同僚又大多是一些不堪为伍的势利小人,于是顿生抽身隐退的念头。还有一些品性高洁、才能卓越的人士因为不愿做暴君的帮凶,不肯为阴险的权臣所用,被看管软禁起来,他们只好装病充楞,甚至蓄养大群美女小妾,装出一副沉迷女色,不问世事的样子,希望能借此躲过对手的迫害,脱离他们的控制。
中国历史上有案可查的隐士很多。战国时期魏国的侯赢算一位;秦末的黄石公—就是助汉高祖刘邦完成统一大业的张良的师傅也算一位;三国的诸葛亮先隐后仕;嵇康、阮籍宁可打铁装醉鬼,也不愿意替西晋司马氏政权出仕效力;他们都是有节操、惜羽毛的真隐士。最有名的隐士当属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的才华学问一流,可是身处乱世,又是一个门阀政治的社会,即使有才华也很难得到施展。他曾经受人推荐做了彭泽令,但仅仅干了八十天就辞官回家了。还特地为此写了一篇非常有有名的《归去来兮辞》来抒发他不愿意忍受官场羁绊和乐享田园生活的情怀。他的作品都是以田园生活及大自然风光为基调,恬淡静美,广受人们喜爱。
以上这些隐士和准隐士们,尽管他们处世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他们在渥浊的世道中能洁身自好,坚决不与邪恶势力为伍的铮铮傲骨令人肃然起敬。作者在本卦中对淡泊名利的隐逸君子的钦佩赞誉和对投机钻营的势利小人的鄙视憎恶溢于言表: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九五、“嘉遁,贞吉”,不仅仅是在记叙社会现象,而且是爱憎分明表述。
上九、“肥遁,无不利。”强调逃跑隐退要把握时机,一旦发现形势对自己不利,瞅准机会,赶紧逃跑,逃得越快越远越好。所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就是这个意思。有人不认同我的这种解释,认为“肥遁”的意思是积攒了大批财富之后再去隐遁。这种解释也说得通,而且与现今的“红通”人员当初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位的时候把钱财捞够了,找机会溜到国外,去过奢侈安逸的生活。我们姑且同意远古时代存在贪污逃逸的事件,而且因为那个时代通信极不发达,使这些贪污受贿的嫌犯比较容易免受法律的制裁。但如今的红通人员可没有那样幸运,因为现代的通信科技太发达,又有国际刑警的协同合作,那些携资外逃的“红通”很大一部分已经被缉拿引渡回国受审,剩下的据说也都凄凄惶惶,日子过得并不安逸。另外,肥也是蜰的假借字。蜰,俗称臭虫,吸人畜的血为生,擅长逃逸隐藏。用它来比喻普通擅长逃跑藏匿人士勉强合适,但用在隐逸高士身上,则有些不敬。权且存档,以资参考。
也许有人会质疑,作为儒家始祖的作者为什么不写一些战场上奋勇搏杀以死明志的忠烈之士,不鼓励贤能人士积极出来服务社会,却要认可那些临阵脱逃甚至举手投降的行为,嘉许那些逃避现实的隐逸人士呢?这样的质疑其实是冤枉了作者。因为首先作者的初心只是要搜集记录社会百科,展示人生百态,为人们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要写一本忠义英烈传之类的著作。第二、在《易经》后面的篇章中作者有写将士在战场上殊死搏斗,决不退缩的内容。第三、作者所处的殷商社会在战争规则上还普遍存在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理念。还记得泓水战役宋襄公说的话,“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虽然脑子不好使,食古不化,但他没有说假话。越是远古,人类的思想观念越是质朴厚道。在战场上讲究实力的碰撞加一点排兵布阵的技巧,不用阴谋诡计,不趁人之危,胜得光明磊落,败得心服口服。当俘虏的不会受虐待侮辱,比现代战争中的俘虏政策要人道的多,而且来的实在,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所以,宁死不屈固然可嘉,但举手投降也不算特别丢人。而且投降不等于背叛,屈服不等于出卖。否则的话,同化外族、兼并别国,新王朝取代旧王朝就失去了理论依据。作者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既然可以接纳投降臣服的敌方人员,当然也应该容许己方的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屈服投降于敌方。这种理念跟现代战争中有关人道主义的条例也是相接近的。至于那些富有才华却甘愿隐居山林的高士,华夏民族的思想深处素来对他们敬而仰之,认为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作者嘉许他们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楼主:班荆谈  时间:2020-06-12 10:35:43
大壮
卦辞:大壮①,利贞②。
白话:对于那些强壮有力的莽夫勇士,应该教育他们对主子忠诚。
注释:①壯,壮士,猛汉。大壮,特别强壮的猛士。②贞,忠贞,此处用作使动,使---忠贞。
初九,壮于趾①,征凶②,有孚③。
白话:对于那种脚力极好的人 ,如果叫他去传送紧急文书,他一定不会误事,值得信任。
注释:①趾,脚趾,这里指脚板、脚力。②征凶,传达紧急命令。凶,紧急。参看《小畜·上九》“君子征凶”。③有孚,值得信任。
九二,贞吉①。
白话:坚持因才施用的原则大有好处。
注释:①此爻与初九爻紧密衔接,“贞吉”可以看作是初九爻的结尾。贞,坚持(初九所说的因才施用的原则)。
九三,小人①用②壮③,君子④用罔⑤。贞厉⑥,羝羊⑦触藩⑧,羸⑨其角。
白话:围猎时,下级军士靠勇力来搏杀野兽,聪明的君子则张网以待,让猎物自动落网。如果莽夫改不了他的暴躁脾气,像强壯的公羊用头角去冲撞藩篱,它的角就会被藩篱缠住,抽不出来。
注释:①小人,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下层军士,包括孔武有力的勇士莽夫。②用,凭借。③壯,此处作名词,蛮力,猛劲。④君子,指有道德文化修养的贵族士大夫。⑤罔,同网,捕捉鸟兽的罗网。⑥厉,暴躁,桀骜不驯。⑦羝(音di)羊,强壮的公羊。⑧藩,篱笆。⑨羸(音lei),本义为瘦弱,这里同縲,被缠住的意思。
九四,贞①吉,悔亡②。藩决③不羸,壮④于大舆之輹⑤。
白话:坚持跟随主子并听从使唤对勇武壮士大有好处,如果不服管教负气出逃是要后悔的。像那只壯羊,好不容易将篱笆撞开,把角抽出来,没想到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大车轮轴上。
注释:①贞,指保持对主子的忠诚。②亡,负气出走。③决,决开,撞开一个缺口。④壯,作动词,猛力前冲。⑤輹,压在车轴上的木块,这里指车轴。
六五,丧①羊于易②,无悔。
白话:那只不听话的羊在边界地面走丢了,主人也不懊悔。
注释:①丧,丧失,丢失。②易,同埸,疆埸,边界。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①,无攸利,艰②则吉。
白话:强壮的公羊拱触篱笆,羊角被缠住,退不能退,进不能进,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有苦苦地等着主人前来解救才是上策。
注释:①遂,实现,达到目的,指冲破藩篱逃走。②艰,苦苦等待。
讲解:大壮者,猛士莽夫也。猛士难得,可是要管束好他们也不容易。本篇就是专门分析猛士的人品性格,讲述应如何调理管束他们。
卦辞“大壮,利贞。”猛士莽夫,大多出身低微。如山中猎户、田野村夫、杀猪屠狗、打铁贩盐之辈,甚至是完全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这些人大都缺乏文化素养,行事粗鲁莽撞,需要悉心调教和严加管束。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对主子和上司的忠诚,训练他们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良好习惯,然后再量才任用。
爻辞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说的是一位脚力极好的壯士,跟《水浒传》里那位日行八百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差不多。这种人天生适合干邮差或者快递的工作,当然不能让他当普通邮差或者快递小哥,那太屈才了;而是让他做那种负有特殊使命,专门负责传送紧急公文的高级信使,如此一来既能保证不耽误军国大事,又让我们这位神行太保获得成就感,乐意听从君子的差遣。这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君子用人必须把握的原则。九二“贞吉”指的就是这个。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说的是地位阶层不同的人所担任的职责和工作性质不同。小人负责干卖力气的粗活重活,君子负责有技术含量的精细活;君子负责发号施令,小人不管多么勇武有力,都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绝对不可以不受约束,横冲直撞,任意胡来。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暴躁脾气,行为冲动冒失,轻则使自己身陷困境,重则破坏了我方整个战略部署,导致一场胜局变成了败局,那就罪不可恕了。此爻的背景是准军事性质的围猎行动,所以其中的君子可以指作为统帅的国君,也可指高级将领和贵族卿大夫;小人指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军士。这只是作者以行猎打比方,如果推广到治国施政,君子的成员基本不变,小人的范围则扩大到普通平民百姓。有人不同意这种分类标准,认为君子应该指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士,不管他是贵族还是平民。像舜、傅说、管仲、发迹之前都是普通平民,不属于贵族阶层,但他们在位时或者造福于民,或者建功于国,或者忠于职守,都是当之无愧的君子。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认为管仲的才干远胜自己,所以鲍叔牙不仅有识人之明,而且真心诚意谦逊让贤,不愧为谦谦君子;陶渊明辞官不做,归隐田园,被人们称为隐逸君子,二人都是高风亮节的人物。而小人应该指那些见利忘义、假公济私、两面三刀、阴险毒辣、祸国殃民的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是春秋时期鲁桓公的庶长子、庄公的异母哥哥庆父为了夺取君位,先后谋杀了两位侄儿国君,把鲁国搞得乌烟瘴气,引发全鲁国人的愤怒,被迫狼狈逃往国外,最终被引渡回国,畏罪自杀了事。同样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南宫长万虽说也是贵族出身,但缺乏修养,脾气暴躁有过于山野莽夫,受不得半点委屈,稍不顺意,便杀心陡起,见谁杀谁,连自家的君主都不放过;最后自己一家也被追杀,还被剁成肉酱。俗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就是因为小人心胸狭窄,为一点小忿就会怀恨在心,不择手段的进行报复。虽然如此给君子小人分类看似合理,但不要忘了,由于上古汉语词汇量少,一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要把握一些词语的确切含义,必须要从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认知。“小人用壮,君子用罔”中的小人和君子属于阶级地位范畴的分类,不属于以道德品行为指标的分类。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是说摆在壮士勇夫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永远追随并忠诚于主人,前途光明;一条是为不受管束、负气出走而付出代价,后悔莫及。就像那只暴躁的公羊,就算它把篱笆撞开了一个缺口,把角抽了出来,可接下来会因为用力过猛而直接撞上大车的车轴,头破角折。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继续拿那只不听话的羊说事。它到底跑到边界外边去了,再也找不回来;可是主人并不为此懊恼难过,因为这样的犟种留着也是个麻烦,说不定哪天还会惹出什么祸事来。《三国演义》写吕布兵败被曹操捉住,曹操想杀他又爱惜他武艺高强,问刘备的意见。刘备说,明公您忘了丁原和董卓是怎么死的吗?曹操听后觉得头皮发麻,连汗毛都炸起来了,赶紧让刀斧手把吕布推了出去。
上六写另一只不安本分的壯羊的遭遇。羊角給篱笆缠住,进退不得,只好乖乖地站在那里,苦等主人过来给它解脱。“艰”在这里是苦苦等候的意思。主人也许早已看见它困在那里了,但就是不去理睬,要让它长点记性。吃一堑长一智,但愿这只羊日后能吸取教训,不再莽冲莽撞。
我们回头再来说说“君子用罔”。“君子用罔”表面上讲围猎的事,实际上也是在说君子网罗人才的事。所谓网罗就是到处撒网,至于收到网里的是鱼是虾,是不是人物,就全凭君子去甄别,去发现,去调教栽培了。对于孔武有力武艺高强的勇士,首要的工作是培养他对主人的忠诚,使他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像文中那只壯羊,野性难驯,不肯听主人指令,也不愿受藩篱的约束,尽管吃了不少苦头,还是要往外跑,最终在边界走丢了。这种不服管束的羊,走丢是早晚的事,所以主人犯不着为它痛惜。如果发现某猛士天生的见利忘义,不堪教化,这种人最好不要留在身边,否则是个祸害。第二是要因材施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项,也有各自的短板;当领导的要善于发现下属的长项,而不是盯着他们的缺点。要给下属充分发挥特长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这叫资源合理分配。如果做不好这些工作,那他就算不得一个好领导。
运用比拟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羝羊触藩比拟不听约束的猛士,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某类人物的性格特征。
《大壮》跟《遁》是组文。《遁》重点写君子的隐遁逃逸,而《大壮》也牵扯到壮士逃逸的问题。作者对君子的隐逸持同情甚至嘉许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人大多不是君子,让君子去为“非君子”服务,实在太难为他们了。而对待壮士,作者的观点是能用的就好好栽培任用,不能用的就尽早放弃,不必惋惜。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遁》主要表现文明人回归自然,而《大壮》体现的却是努力把野性人改造成文明人。跟《咸》、《恒》一样,《遁》和《大壮》也是在书写不同性格的人生。

楼主:班荆谈

字数:17832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11-02 19:09:45

更新时间:2020-06-12 10:35:43

评论数:9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