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收藏——一半是文化,一半是忽悠。

中国收藏——一半是文化,一半是忽悠。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傅抱石说:凡究艺事,厥有两端,首重理论,次在技能。必广修博采方称有德,必努力修习始克神妙。
这句话对于文玩鉴赏也很实用。首先你要有对于所鉴赏文玩的基础知识,文玩尚可,如果是古玩就更重要了。要成为一个古玩学家,必须大量经手实物和储备理论知识,见得多了,自然有感觉,而且要对它的变化规则了然于胸。书画又不同于其他文玩,不仅仅要求鉴赏者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同时要求鉴赏者有很高的专业技能。说句不好听的,能说不能画的,能说不能写的,基本都是装逼。即便如此,书画也可以说是古玩鉴定当中最难的一项。
因为首先古往今来,书画家众多,每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心态,再加有时会有一种刻意为之原因,如果想要掌握每个人的风格是不可能的。第二,书画家虽然门派众多,但是临摹是书画家地基本功,以此为彼,以彼为此并非太大难事。第三,时代久远,所传下的信息有限,实物有限,而中国的文字记录,偏重于感官非理性记录,会使人对作品的理解偏差很大。
所以书画鉴别,其实是另有一套体系的,而这套体系被众多名家默认,但大家多不好意思说。
首先,对于有明确流传的书画作品,基本可以无疑,按流传记录认证即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传承有序。这一类的作品现在基本都是各大博物馆的馆藏,民间流传很少。第二,如果没有名确流传,就要先定真假,再定年代,不同于老前辈们的眼鉴,现在的鉴定方法有了更多的选则,对于年代,如果是私人收藏,则根据书画内容,风格,纸张,题跋等内容来论断。对于出土的文物,可以根据其他文物互为参照来论断。第三,如是是普通人的作品,我们只要考虑他的文献价值,如果是名家作品,就必须考虑他的艺术价值。而考虑其艺术性之前,还要判断是不是本人作品。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是不是本人作品,判断是很难的,有些作家,一生也没流传下几幅作品,很难全面的展现其风格面貌。这个时候,猫腻就出来了。如果年代没有疑问,就看作品的艺术水平,如果水平不佳,就不支持是本人作品,而是定为摹本。我们知道,即便是同一个人,水平也会有高低变化,这个原因很复杂,有时候一个福至心灵,就能创作出好作品,以后自己再去画,也不可能创造同样的作品了。也可能有时一个名家胡写乱涂,应付差事,水平比之平时,大打折扣。但这个时候就只看艺术水平,而不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了。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附新闻,石鲁假画案,一大批专家栽了。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上期本栏揭露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上三大假画案当中的悲喜剧。这三大假画案无论怎样说,都是收藏界圈子内部的事情,当中的骗术还是较有“专业”水准的。但如果说是圈外的非专业人士做假,骗倒官场和圈内的收藏界,恐怕没多少人相信。不过,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2005年警方在河南省破获了一起由几个农民炮制的“长安画派”创始人、国画大师石鲁的“遗作”假画案。本期我们为读者回顾这一案件,以望读者从中能有所启发。
石鲁 长安画派的旗手
石鲁原名冯玉珩,因崇拜石涛和鲁迅,遂改名石鲁。他1919年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5岁开始学画,20岁到陕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解放后留在西安,担任美术界领导工作。他和一批志同道合者创立了“长安画派”,被尊为旗手。“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整日躲进荒山野岭,像野人一样生活。1982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终年63岁。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他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进入创作期以后,艺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较写实的通俗人物故事画宣传社会革命,代表作有木刻版画《打倒封建》和彩墨画《长城内外》。第二阶段60年代,一方面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结合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湾途中》等一批新山水画成为“长安画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第三阶段70年代,他以花木大写意为主,创作了一批极具个性化的诗、书、画、印,具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以强力提按的用笔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构成了对传统书画的变革,成为书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艺术家。
西方的一些收藏家称石鲁为中国的“梵高”,是一个怪杰。由于他的作品个性强烈,风格鲜明,备受海内外有关人士青睐。1985年他的《华岳之雄》在美国纽约以5万美元成交。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石鲁信手拈来的“空灵”两字竟以5.5万港元拍出。1989年,他的《峨嵋积雪》在苏富比拍卖中以165万港元成交。3年后,《峨嵋积雪》再次在苏富比亮相,结果以235.4万港元成交,再创石鲁作品价格新高。
千幅“石鲁遗作”从天而降
2001年11月,河南一家媒体刊发消息《石鲁一批遗作惊现河南》,并附有《人物写生》作品一件。这此“遗作”的出处是河南人郭伦信,“文革”期间,郭伦信在西安为生产队卖白腊杆时,偶遇落难的石鲁。石鲁嗜酒如命,郭伦信就将家乡酿制的张弓酒送给他喝,石鲁每次都喝得醉醺醺的,然后挥毫作画,画一张自觉不满意揉揉扔掉,再画一张仍觉不美,再揉揉扔掉。郭伦信从地上捡了不少石鲁的醉中画。石鲁是个最讲义气的人,他对郭伦信在非常时期的关心很是感激,将自己的多幅作品慷慨馈赠给郭伦信。这样,郭伦信所保存的“石鲁遗作”多达上千幅。
2002年3月中旬,在退休干部刘东旭等人的策划下,“石鲁遗作展”、“石鲁遗作研讨会”同时在北京举行,数十位文艺界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来,这批赝品从用笔、构图、着墨、印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是拙劣的模仿品,但“或许看走了眼”,或许是别的原因,大师们为这批“遗作”逐幅题跋,赞叹不已,称赞此次发现“功不可没”。某鉴定专家欣然题跋:“刘东旭先生所藏石鲁水墨卷轴,皆为六尺中堂,手卷长丈二有余,随意操觚,笔墨淋漓,风茂独具,气势雄强,开一代之先声,于国内外传世诸作中,当属上品,诚乃一生从事艺术创作之精华。”
北京“石鲁遗作研讨会”后, “石鲁遗作”就迅速流开,充斥书画市场。河南省某干部把赝品当作宝贝,先后从郭家父子手中买假画近200幅。郑州市原邙山区委书记冯刘成竟个人购买假画400多万元,把其中一部分作为贵重礼品行贿有关政要。
学生、家人痛斥“流野”
香港一媒体载文叹息:“癌症夺去了一代怪杰石鲁的宝贵生命,而假画则夺去了这位国画大师的艺术生命。”
“石鲁遗作”惊现河南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疑,义愤填膺的打假者在各个场合大声疾呼,还国画大师作品的真面目,决不能让已作古的“长安画派”旗手身后受辱。书画界名流叶坚、赵振川、陈画勇、徐庶之、赵翔、范炳南、高民生等亲自出席在西安召开的石鲁作品鉴赏会,议论打假之事。他们指出,惊现河南的这批“石鲁遗作”,全都是假冒之作,无论是构图、运笔,还是处理色、墨关系,这些粗制滥造的假画无神无骨,根本不入流。
曾长期跟随石鲁学画的“野风画派”掌旗人张朝翔说,这批“遗作”一看就是赝品。范炳南气愤地说:“这些画完全是仿造品中的次品,不值得过眼!”专家们还指出,为假画题跋的大师,有的专长古字画,并不是现代国画方面的权威;有的虽然与石鲁有过交往,但对“长安画派”并没有很深的研究。即使是比较全面的专家,也有“大意失荆州”的时候。
石鲁的妻子闵力生、儿子石强、女儿石丹、孙子石迦等通过媒体发表“打假声明”,声明强调:这批被编造成一豫东农民收藏的,所谓石鲁在1971年至1973年间的近千幅遗作,全是假冒之作。有确凿无疑多方面的证据证实其中根本不可能有石鲁的真迹作品。2002年3月中旬,某些人在北京搞的“石鲁遗作研讨会”、“石鲁遗作展”中亮相的,就是这批惊现河南的假石鲁画中的一部分。我们提醒社会各界,有人正不择手段,利用某些传媒的漏洞,以假充真,制造舆论,欺骗公众。
警方出手 破解做假连环套
河南商丘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精兵强将进行侦查,经过艰苦努力,顺藤摸瓜,终于将这起伪造名人画作、行骗海内外、牟取暴利数千万元的特大案件查了个水落石出。犯罪嫌疑人郭圣生、郭伦信、郭圣海、邹占兔等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做假连环套之一。郭圣生,男,43岁,河南省宁陵县柳河镇乔大庄村农民;郭伦信,男,64岁,郭圣生之父;郭圣海,男,60岁,商人,住西安市莲湖区环城路74号;邹占兔,男,56岁,住西安市长安区新华路3号。这几个犯罪嫌疑人看中了“石鲁遗作”可以赚大钱这个“商机”编造了一个弥天大谎:“文革”期间,郭伦信在西安偶遇落难的石鲁,石鲁将自己的多幅作品慷慨馈赠给郭伦信。
做假连环套之二。骗局设定后,郭圣生、郭伦信、郭圣海找到了西安画界的邹占兔,请他临摹,并付给一定报酬。见利忘义的邹占兔对石鲁的作品大肆剽窃、复制。
做假连环套之三。他们又勾结郑州长城铝业公司退休干部刘东旭,让他向媒体透露,“石鲁遗作”惊现河南。刘东旭说,一次,他经好友推荐,来到郑州一家拍卖行鉴赏书画作品,惊喜地发现一幅石鲁先生的大作《黄河两岸度春秋》,激动难耐,凭着预感,他相信拍卖者手中一定还有石鲁先生的其它遗作。经多方打听,他终于在河南省宁陵县的一个乡村找到了拍卖者郭伦信、郭圣生父子,求得了石鲁的一幅遗作。刘东旭如获至宝。据郭家父子半吐半藏、神秘兮兮地透露,他们家珍藏的“石鲁遗作”有上千幅,价值上亿元。刘东旭震惊之余,感到发财的机会来了,马上与郭家父子一起策划带60幅假画进京,提高这批“石鲁遗作”的知名度。
郭家父子及同伙从卖假画中暴富,初步计算牟利4000多万元。郭圣生有了钱后大肆挥霍,购买多处别墅,坐高级轿车,包二奶,玩女人,影响恶劣。当他们听到当地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的风声后,对赃款和假画进行藏匿和转移,即使这样,商丘警方还是从他家中搜出现金和存折1905880元,石鲁的伪作146幅。
犹了未了 打假路漫漫
正当侦破工作深入开展之时,由于冯刘成、刘东旭等人拒绝作证,参加北京“石鲁遗作研讨会”的大师们难见上面,再加上某些人的干预,此案被迫搁浅。数年后,此案搁浅迷底解开。当时时任郑州市邙山区委书记冯刘成给商丘市某领导打电话,表明这件事如果不科学地处理好,就不亚于在书画界掀起一次“9 11”事件。之后,冯又对宁陵县公安局来调查的人说,画不可能是假的,问题要科学处理好,不要影响河南人的形象。
资料显示,自2002年下半年始,郑州市惠济区组织实施区划调整和区机关大院整体搬迁,进行新城区建设。冯刘成通过给被拆迁企业进行补偿款照顾,讨论指定房地产开发商及给企业各项优惠措施等方法,让这些企业的老板购买“石鲁字画”,或支付其用石鲁画与别人兑换其他画的差价款。他公开表示,这些企业老板是在为区里将来的艺术馆买字画,这些字画将来要全部捐赠给艺术馆。
2004年2月,冯刘成调任平顶山市副市长,2004年年底,冯刘成被“双规”。
冯刘成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一案,一审于2006年12月13日在南阳市中级法院开庭。庭审中,控方出示了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的鉴定书:冯刘成所藏381幅石鲁作品虽大部分经名家题跋或嵌印,但均为赝品。冯用来抵企业老板购画款所赠送的石鲁书画,最高价值万元,最低价值才300元。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ty_红小兵128 2017-05-04 06:52:17
你白玩了。
你不懂历史与文化的纠葛,所以搞收藏就等于浪费时间和精力。
-----------------------------
我们有个作者群,每天讨论的内容就是又和谁开怼了。天涯似乎是有这个习惯。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随风飘荡cy 2017-05-04 14:10:59
山径兄,给你发了两块琥珀帮忙瞧瞧,谢了。
在古玩行那帖子里。
-----------------------------
已回复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明天去西藏,今天转发一篇文章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中国画的“造假”自古有之,分刻意和非刻意两种。这与中国画的传承有关,任何一位中国传统的书画家都是从学习古人开始,历代书画大家都经历过“摹古”的阶段。比如近代书画大家张大千就是“造假”高手,他临仿的石涛的画曾骗过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黄宾虹。但张大千所谓的“造假”是其研究仿古的副产品,属于非刻意造假。

但是历代也有大量为了利益而刻意造假者,尤其是到了近现代,随着书画大家作品价格的提升,更是滋生了一大批书画造假者。纵览中国书画史,收藏与作伪始终是相伴相生、形影不离的。

那么,古代一些大家怎么也会书画造假?造假程度达到登峰造极的作品,真的连原作者本人都分辨不出吗?一幅临摹作品竟被原作者说成是自己毕生得意之作,造假者竟然比原作者水平更高吗?那些见财忘义的人又是如何凭着一张巧嘴,将白说成黑,将黑说成白的?


从文献记载看,书画造假大致出现在东晋,当时伪造王羲之的书法已然成风,张翼和康昕的水平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甚至王羲之自己也分辨不出真伪。到了唐宋时期,书画造假已经很多见。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但当时书画造假已经泛滥,唐太宗不得不命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别所征集书迹的真伪。到了武则天掌权时 “召天下画工,修内库图书”。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命令画工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大规模仿造名家书画,然后装裱起来,以假乱真,而收集到的真迹都到了张易之的手中。

不仅没名气的人造假,一些书画大家也造假。据清人钱泳《履园丛话》记载,唐代著名画家程修曾伪造王羲之书法,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伪造褚遂良书法。米芾所著的《书史》中记载了,他曾临写王献之的《鹅群帖》及虞世南书法,被收藏家王诜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题跋。不过当时的伪造名家书画与后来不同,不过是一种游戏,并不是为了卖假货赚钱。

五代时书画作伪也时有发生,比如梁朝的刘彦齐,有“唐朝吴道子手,梁朝刘彦齐眼”之称,除了眼力精到,其复制名迹的本领也不凡,为得到精品而不择手段,常贿赂收藏者的管家悄悄的把真迹偷出来,伪造后把赝品还回去,自己保留真品。

到了宋代,书画造假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甚至宋徽宗自己也参与了造假,主要形式便是代笔。说白了就是在画院画家作品上题写自己款识,其中很多作品被赐给大臣以示恩宠,其规模之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宋徽宗传世的作品异常之多了。

到了明清,伪造名家书画蔚然成风,后来竟泛滥成灾,前代名家书画几乎都有伪造之作。不仅伪造的人越来越多,伪造的技术与手法也越来越高明。清代学者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中说:有些人只要“有真迹一经其眼,数日后必有一幅,字则双钩廓填,画则模仿酷肖,虽专门书画者,一时难辨,以此获巨利而愚弄人”。



王羲之书法作品

造假有高明不高明之分,高明的造假,往往可以乱真。据黄宗羲《思旧录》记载,会稽人史槃是大书画家徐渭的弟子,所作书画很得徐渭笔法神韵,他临摹的徐渭画作,连徐渭本人也分辨不出是不是自己所作。清代书画家方熏的《山静居书论》记载,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经常为某位学政大人写字,经年累月写了很多。有一天,学政大人请董其昌品评一下自己写的这些作品,董其昌选出其中一幅说:“此平生得意作,近日所作不能有此腕力矣。”学政大人听后禁不住抚掌大笑,说:“这是我的门生临摹的你的作品!”于是两人“相视太息”。别人的临摹之作,竟连被临摹者本人也看不出,董其昌还把它看成“平生得意之作”,真让人哭笑不得。

明代书画收藏家詹景凤在《东图玄览编》中也记载了一件类似的事:文徵明收购了一幅沈周的山水画,悬挂在中堂。一天书法家顾从义去拜访他,见了这幅画称赞不已,认为是真迹无疑。文徵明说:“岂止是真迹,应该是他平生的得意之作!我前些天花八百文把它买来,实在便宜得很。”顾从义想请文徵明转让于他,但文徵明不忍割爱。告辞出门后,顾从义路经城中的专诸巷,见有一人拿着一幅画来问他要不要,打开一看,竟是一幅与文徵明家一模一样的画,于是他花七百文把它买了下来。之后又问这位卖画人,文太史家的那幅画是不是也出于他的手,卖画人点头称是。过了一段时间,顾从义与文徵明相遇,把这件事告诉了对方,但文徵明坚决不承认自己那幅画是假的。



董其昌书法作品

清代也有这类情况。据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记载,康熙朝书法家陈邦彦十分倾慕董其昌的书法,从小开始一直到老,天天临摹,所临摹的书稿装满了一个个柜子。由于他的作品深得董其昌神髓,有人就向他索取墨宝,到手后截去“陈邦彦临”几个字,把它当成董其昌作品高价出售,而相当多的收藏家竟不能分辨真假。

康熙皇帝也喜欢董其昌的书法,每次遇到臣下向他进献搜寻到的董其昌书法,凡在疑似之间的,他总会说:“这会不会是陈邦彦所书?”他曾拿出内府所藏董其昌“真迹”数十轴,叫陈邦彦来查验,问他:“这里面有没有你写的?”陈邦彦看了很久,既不能肯定都出于董其昌之手,又不能否定有自己的作品混在其中,只好叩首告罪。陈邦彦是真看不出,而不是假看不出,否则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可见陈邦彦书法乱真程度之高。

嘉庆、道光年间的斌良,既是一位官员,也是一位书画家。他也学董其昌的书法,并收集了许多董其昌的书法石刻,反复临摹,以至几可乱真。他的《抱冲斋诗集》中有一首七古诗,这首诗的诗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到厂甸书画市场闲逛,看见一册董其昌手书的诗册,丰致极佳,随即花四十两银子把它买了下来。但回家细细赏玩,发现这是自己多年前临摹董其昌的作品,不禁哑然失笑。由于卖家在诗册的末尾盖了一方“董思白”的假印章,董思白是董其昌的号,他便信以为真,想不到竟上了大当。斌良为掩饰自己眼力不足,把上当的原因归咎于一方印章,其实书法的乱真才是他上当的真正原因。



陈邦彦书法作品

有钱人买名人书画,一是为了收藏鉴赏,一是为了投资赚钱,此外还有一种目的,就是附庸风雅。还有人因为附庸风雅而上当受骗。

清代人张翀在《淞南识小录》中记载,徽州有一位商人很想得到一幅董其昌的书法,但又怕是假的,对书画商手上的货很是不信。一次他与一位据说是董其昌家的熟人商量,请他帮忙。这个人答应了他的要求,并让他准备好足够的银两。一天那人带着这位徽商去谒见“董其昌”,礼毕以后,“董其昌”即刻让书童磨墨,挥毫作书,之后将作品交给商人,商人十分高兴,交了润笔拜谢而归。回到家后,他把这幅书法悬挂在堂中,往来客人见到后无不叹绝。

第二年,这位商人路过董其昌府第,正好遇到董其昌坐着轿子从外面归来,旁边的人告诉他这是董其昌。商人在远处打量董其昌的面容、身材,觉得和去年给自己写字的那位不像,心里不免有些犯疑。为解开这个疑惑,他一连几天等候在董府门口,总算等到董其昌外出,他凑上前去,将董其昌仔细打量了一番,之后断定去年写字的那位“董其昌”绝不是真董其昌,于是大呼叫屈。董其昌听到叫声停下轿子,问他什么原因,他就边哭边说把去年的事从头至尾讲了一遍。董其昌听后说:“你让人家给骗了。不过为了你的一番诚意,我现在就写一幅字送给你。”商人听后破涕为笑,再三拜谢,也总算拿到了一幅董其昌的真迹。回家后,这位商人非常得意,每每拿着董其昌的真迹夸耀人前,然而那些多少懂一些书法的人说,这副字还不如原来那幅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还是临摹者真的有超越名家的时候,不得而知。



董其昌

商人钱多,自然要买真迹,这样才可以显示自己的“品位”,而那些钱不多又想附庸风雅的,就只能买赝品,既可少花钱,又能得到“名家”之作,何乐不为?当然这种赝品不能是让人一眼看穿的低劣之作,而应是那种可以蒙骗多数人的乱真之作,否则岂不让人笑话。明人周晖《金陵琐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有一个得意门生叫朱朗,字子朗,所作书画酷似文徵明的作品,一般人极难分辨。文徵明号衡山居士,是当时名声很大的书画家,向他索取墨宝的人很多,颇让他疲于应付,于是一般的应酬,他就让朱朗代笔,朱朗成为他正式委托的“枪手”。金陵有一位爱好文徵明书画的人,一次作客苏州,派书童送礼给朱朗,想请他作一幅文徵明画作赝本。结果,这位书童阴差阳错误将这份礼物送到了文徵明家,并将主人希望得到文徵明画作赝本的意思告诉了文徵明。文徵明听后暗自发笑,他告诉书童说:“我的画是真衡山所作,就权当假子朗的画吧。”这件事后来被人们传为笑谈。

书画的真假难辨,使一些书画馈送、买卖的掮客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上下其手,敲诈勒索。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明人徐树丕在《识小录》中记载,嘉靖年间,有一个以装裱书画为业的人,因善于装裱,人称“汤裱褙”。这位“汤裱褙”对书画也有很高的鉴识能力,极受喜好书画的严嵩之子严世蕃赏识。当时一些人为讨好严嵩父子,常有古玩字画送给严世蕃。那些送字画的人知道严世蕃与“汤裱褙”的关系,在送书画之前,必先花一笔钱请“汤裱褙”“鉴定”,这样,严世蕃在收受书画后再让“汤裱褙”鉴定时,汤就说是真的。

吴中有一位都御史,一次偶然得到一幅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临本,临本出自名家之手,非常珍贵。为了讨好严世蕃,他把这幅临本送给了严世蕃。但没有想到,由于事前没有在“汤裱褙”处打点,汤在严世蕃面前直斥这幅画为赝品,结果这位都御史最终遭严世蕃诬陷杀了头。不过汤裱褙也没有得到好结果,在都御史杀头前,也因犯诓骗罪被充军边地。

晚清的张海沤在《曼陀罗轩闲话》中记载了一件发生在清末的事。

有一位古董商贩想出售一幅元朝的立轴人物画,这幅画很大,内容是五个人围着桌子投骰子,盆中五颗子已经落下,其中四颗的点数为二三四六,还有一颗在盆底打转,看不清点数。五人中有一人扬起手睁大眼睛,张口作大叫状,其他四人则目不转睛盯着盆子,赌博时那种神情活现纸上,栩栩如生。一位富商以2万两银子把它买了下来,视为至宝,悬挂中堂,并摆了几桌宴席,请来客观赏

这位富商有一位颇懂古董书画鉴赏的门客,之前,富商每次购买古董书画,总会先请他辨认鉴赏一番,然后再决定买与不买。那些贩卖古董书画的人,知道这位门客的作用,因此凡有古董书画想卖给富商,就会先请他过目,讲定成交后的提成,再与富商交易。然而这次商贩与富商都没有这样做,撇开门客直接成交,这使他心里很是不爽。门客打听到卖画的商贩后,向他索要提成,但遭商贩拒绝。

门客愤恨之余心生一计,等到富商宴客结束,他久久徘徊画前,故意装出一副反复审视欲言又止的样子。富商见了觉得奇怪,就问:“你以为这幅画怎么样,称得上无懈可击吧?”门客回答说:“你以前买字画,鉴赏非常精到,这幅画却看走了眼。”富商说:“请问原因。”门客说:“你没有看见盆中的骰子吗?四颗已经落定,打转的一颗点数不知。那个张口大叫的人,叫的应该是‘五’,这样才是顺子,而叫‘五’不应张口,应该合口。名手作画岂会有这样的毛病,这是这幅画一个不可饶恕的瑕疵。如若没有这个瑕疵,这幅画贵重之极,有了这个瑕疵,这幅画一钱不值。”富商见他说得头头是道,非常在理,想想花大价钱买了一幅俗手之作,懊丧至极,于是立即命人把商贩叫来,把画退了回去。

清明上河图

商贩把画取回家,心里想着这桩已经做成的买卖,怎么会突然黄了?思前想后,突然明白一定是那位门客没有捞到好处,从中作梗。于是携带2千两银子前往门客家,请他转圜。门客一开始不答应,商贩再三求告,又向他谢罪赔不是,终于以5千两银子成交。

门客收到商贩的银子后几天,忽然对富商说:“前些天看的那幅画是一幅名画,两万两银子的价钱很便宜。我因一时没有深思细想,以至于这幅画将落入他人之手,辜负了您的厚待。”富商很感诧异,说:“你怎么忽然称赞起这幅画来了?你指出的这幅画的瑕疵不是明明白白的吗?难道其中还有什么奥秘?”门客说:“我经过反复揣摩,觉得这幅画没有画错。”富商说:“这怎么讲,请你赶快说来听听。”门客说:“那个张口叫的人,叫的是‘梅花’,我们不是在赌博时把‘五’说成‘梅花’吗?作画的人心非常细,倘若叫的是合口呼‘五’,那么六、四等数都是合口呼。画作只能传神,不能传声,因此只有叫‘梅花’,才能传达出他在叫‘五’,不至于和其他数相混。你想,不是名家怎会考虑得如此周到。”富商听后连连点头,说:“赶快把这幅画取回来!”门客说:“这时候恐怕来不及了,我已经听说他将以3万两银子卖给别人,你仍然以两万两银子收他,怕难以成交。”富商急欲得到这幅画,就恳请门客速带3万两银子赶往商贩处。门客拿到银子后,把2万两交给商贩换回那幅画,1万两则收入自家囊中。这一笔生意,他就赚了1万5千两。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出师不利,备降重庆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黎墨特 2017-05-06 07:03:31
为什么只写玉,
-----------------------------
你想看什么,我下面的文章可以写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夜黑了夜 2017-05-06 13:58:07
支持新帖!
-----------------------------
谢谢支持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前些日子,有一个节目大火,叫《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现代看文物修复是一件体现匠人精神的事来。但在旧社会,文物修复一半与做假有关。
字画在鉴定当中是一个大难项,理由在前文已讲过,影响的客观因素太多。另一方面,字画难以保存,易损坏。重新装裱修复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程序,很多问题出在这个环节。
在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中说道:“北京揭裱匠人,手艺之精巧,为世界第一,旧书画虽破碎至不可分辨之时,或糟脆至呼气即能吹散时,仍能苏裱如原状。诚神乎其技矣!”
就是这样的神乎其技,让很多字画在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在成龙的电影《十二生肖》中有这个的情节,在制假成厂,工人把画纸揭成两层,从而变成两幅画。而这样的情节,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是真的可以做成。这种情况出现在宣纸上,文房四宝,宣纸为之一,可见宣纸普及程度。然面宣纸是由多张薄纸构成。古字画历时年久,墨迹深入纸中,加上揭裱之时,往往用水,基本会是宣纸的每一层都有墨迹,不过渐层变谈而已。揭裱匠人在做活的时候,会把字画尽可能多的劈开,把最好的第一层盗去,其他装裱出来,还给原主。对于字迹模糊之处,再加添补,做旧,到了最后,真画变假画,主人还看不出来。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西藏这边的网络真差,图片根本不能上传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服了服了 真的不能上传图片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明天传照片吧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发布了图片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布达拉宫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今天走了一遍大昭寺,在布达拉宫外面转了一圈。拉萨的夜有点冷,用被子盖着腿,写点东西。
民国之时,张大千极善作伪。张大千算是一时的传奇人物,就我个人看,张大千在大陆的名气虽然齐白石,但艺术水平,绝对远在其上。张大千天资极高,艺术这个东西,个人努力是一方面,天赋也很重要,老天爷给饭吃才行。中国画是一种带有极高个人风格的艺术形式,天份高的人,可以模仿一种二种风格,但是张大千却可以横贯古今,临谁像谁。画家叶浅予说他:“从他身上拔一根毫毛,要变石涛变石涛,要变八大变是八大,要变唐伯虎就是唐伯虎。”张大千师古,但他师古的目地,不单纯是学习,而是为了获利,有很多文章说他会把自己的伪作都标出来,但我觉得这是个别的例子,很显然一大部分,都被当真品出售了。张大千作伪极为认真,他会仔细研究每个画家的风格,不仅如此,对于当时人们用笔,用纸,用印等等,无一不精,仿明人,必是明代纸张,明代墨,明代印泥,临出之后,几可说天衣无缝。据说画家黄宾虹原来极不喜欢张大千,黄极喜石涛作品,每见之,必极力求之。张得知之后,伪作一石涛的小册页,然后透露消息给黄,说某人处有石涛画作,黄果上当,百计求之而后得。事后专门设宴来庆祝此事,张大千与宴会之上,当场揭穿,表示只是自己的一时习作,又指出何处有暗记云云,让黄很下不来台,不得不承认张大千技高一筹。
楼主:山径之蹊  时间:2020-06-23 14:11:12
@山径之蹊 2017-05-01 23:16:05
某大师作品,料子一流,细致度也可以,可是这造型究竟是什么鬼



-----------------------------
@沉寂之水 2017-05-07 01:09:46
这块价格,料子好喜欢
-----------------------------
虽然我不喜欢工,但是料子到了这种程度,都是6位数开外的

楼主:山径之蹊

字数:6646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7-04-23 08:54:00

更新时间:2020-06-23 14:11:12

评论数:9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