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国际观察 >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再来看看中国的青铜器吧:

这是中国国宝级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鼎重833公斤。光这以个鼎,就比西方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加起来还要重。

这也同样是国宝级青铜器——大克鼎。鼎重202公斤,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三星堆的青铜器可算是举世闻名了。光是这个大立人和通天神树就足以傲视群雄了。大立人重180公斤,通天神树具体重量不知。之所以没有披露,主要是神树出土时有残损,所以重量不好说。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青铜器部分就重8800多斤,加上架子等部分,差不多接近万斤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大杀器。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记得在史书上曾有这么一个记载: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善贾市,争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汉书•西域传》

这段话很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汉书》作者班固,东汉时期人,所以,这段记录也是东汉时期西域的景况。

我们这里来对这段话中的几个重点地方进行分析。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说从大宛到安息这块区域里,当地人以前是“不知铸铁器”。这里是西域人不知道铸造铁器,实际上就是说西域人不懂铸造技术。并不是说西域人只是不懂铸造铁器,但还是懂铸造其他铜器、银器、金器。这里之所以说“铸铁器”,完全就是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因为东汉时期铁器已经广泛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上,其他金属反而少见,所以就用铸造铁器这个说法代替铸造金属。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就类似我们平常说“吃饭”,但“吃饭”的含义实际上包含很广,比如吃饭这件事还包括吃菜。另外,吃面食也可以叫做“吃饭”,比如下一碗面吃,或者像北方人全天性吃面食也叫做吃饭。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用最常见的局部特性做整体的代称。所以,《汉书》中所说的“铸铁器”实际上就是指铸造技术。这里说大宛到安息的西域人不会“铸铁器”,就是指这片区域的人不懂铸造技术。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其次,就是“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这个“汉使亡卒降”指的应该是当年西汉时期汉朝在西域跟匈奴战争的情况,汉匈之间互有胜负,这里说的就是当匈奴占据上风的时候,汉朝驻扎在西域众国的使节就跑掉了(使亡)。在对匈奴打了败仗的时候,自然也就有汉朝的士兵被匈奴人俘虏(卒降)。“教铸作它兵器”这段话中,“它”不知何义,但全句总体来说,大概就是逃跑的汉使和被俘的士兵到了中亚这些地方之后,教当地人铸造兵器。用金属铸造兵器,对于汉朝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中亚那些人竟然不会,需要汉朝过去的人教。可见,在汉匈大战爆发前的中亚根本不懂铸造技术。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说教匈奴人铸造兵器。由此可见,匈奴人是懂铸造技术。匈奴人懂而中亚人不懂,匈奴对他所统治的中亚人其实也实行了技术封锁。

更有意思的是,大宛以东是大月氏。而《汉书》中大月氏没有归入不会铸造技术之列。大月氏当年住在河西走廊一带,跟匈奴、周秦人交往密切,他们应该是懂得铸造技术的。他们是后来在跟匈奴争霸战争中失败才逃亡中亚,跟中亚当地的土著还是不同。不过,他们也同样没有将铸造技术透露给中亚人。就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汉朝逃亡到中亚的使节和士兵才将这种先进技术交给当地人。这应该算是一次重大的先进科技技术外泄事件。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再接下来就是“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这句。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将“黄白金”翻译为黄金白银,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秦汉时期,文献中所说的“金”并不都是黄金,其中铜也称作金:

《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江淹《铜剑赞》: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白金”,到目前为止,“白金”这个词难以确定是何种金属,但就目前来看,银和锡都呈白色,所以,白金有可能指这两种金属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都指。不过这里就不深究了。那么,黄金是不是指现在的黄金,我们进一步推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根据上文来看,中亚人不会采矿技术,所以他们铸造所用的金属都是从汉朝运过去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利益最大化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例外。所以,中亚人在得到汉朝的金属之后,首先就是用这些金属铸造成器物。因为金属熔铸的器物在当地却是奇货可居,可以卖出天价。所以,“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不用为币”,这四个字是最令我困惑的,我开始怎么都不明白,这四个字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看了许多翻译,也都是照原样粘帖,并没有解说这四个字的含义。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外一件事才突然明白过来。

那是一篇研究苗族铜鼓的文章,里面写到铜鼓材料的来源。苗族那些几十斤,上百斤的铜鼓铜原料是哪里来的呢?自己从山里开采来的吗?非也。有史书记载,汉朝时期,就有苗人用货物换取汉朝的钱币,然后将钱币熔铸成铜鼓。搞了半天,原来铜鼓的材料就是这样来的,而且还如此简单。看完铜鼓,我再研究这段话时,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不用为币”,这里的意思是:不再做钱币的用途。

“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得到汉朝的铜钱,都熔铸成各种器物,不再用来当钱币使用。

汉朝的钱币都是用铜铸造,铜钱作为流通之物,自“丝绸之路”开启以后,汉朝跟西域之间有了一系列的经济贸易往来,汉朝的铜钱流传到中亚去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也印证了上面说“黄白金”中的“黄金”是指铜。至于白金,到这里也差不多可以知道了,它就是银子。在目前的资料当中,好像找不到秦汉时期银子作为货币的证据,所以,这里也的银子也许并不是以货币形式过去的吧。

将这段话逐一破解之后,我们就能很清晰的整理出一副当时的图景:

自张骞出使西域,经过汉匈大战之后,汉朝跟西域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经济、文化交流。商人将西域的各种原材料货物运到长安,然后通过交易获取了他们想要的货物和铜钱。回到西域之后,他们一方面可以出售从长安购买的货物,另外将携带过去的铜钱熔铸为器物出售。其中将铜钱熔铸的器物中,应该是以兵器为主,其次就是其他实用的器物。物以稀为贵,因为当地之前是没有金属的,所以,他们用金属铸造出来的器物自然能卖出高价,跟铜钱的面值比,这个更更划算。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缺什么,什么才贵重,贵重到铜的价格超过铜钱的免职,所以就将铜钱熔铸成物品出卖。这种事,也只有缺铜的地方才干得出。像汉朝不缺铜,铜的价格也就不会上涨,也就不会干这种傻事。所以,当时的中亚到西亚这片区域,也就是说整个西方并没有冶炼技术,更谈不上开采铜矿了。他们所使用的铜器竟然是将汉朝的铜钱熔铸而成。那么,事实的真相就很清楚了:

汉朝之前,西方人没有使用过铜,所以,他们并没进入青铜器时代。只有在丝绸之路开启之后,不少汉朝的铜钱流入了中亚,这个时候,中亚人才开始用汉朝铜钱熔铸成青铜器使用。这个时候才勉强算是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正因为当时铜在西方是稀缺物资,所以,很多遗址挖掘出来的文物中,陶器和其他文物都很大件,唯独青铜器都是小件。跟中国各遗址出土的大件青铜器相比,说是穷酸叫花子也不为过。跟西方那些破烂遗址相比,土豪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中国青铜器的显赫身家。也正是这些出土稀少的青铜器也从正面印证了中国古代史书记录的真实性。

我们通过考古挖掘西方遗址中青铜器的稀少来说明铜在古代的西方是稀缺之物;
然后通过中国史书的记载来印证西方铜来源于中国,是中国的铜钱熔铸而成;
因为通过中国史书记载知道西方铜的来源论证出西方原来不产铜;(不是没有铜矿,而是没有开采技术)
再通过论证出西方原来不产铜印证出西方考古遗址的铜为什么那么稀少。

这一系列的论证是完美而自洽的,其结论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所以,我觉得现在有一个需要证明的地方,那就是对西方某些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一个成份检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有部分遗址的青铜器成份跟中国北方的青铜器成份相同或相近。这些成份相同或相近的青铜器就是当年从汉朝带过去的铜钱熔铸而成的。《汉书》不是记载中亚人将汉朝的铜钱熔铸成兵器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那个亚述遗址出土的青铜剑跟陕西地区汉唐到宋明时期墓葬里的青铜器进行成份比对。不出意料的话,两种青铜器的成份是比较接近的。这样,不但可以证明《汉书》所言非虚,同时也直接给这些遗址的时间重新定个位。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还会有部分人展示出西方有大型青铜器来否认西方铜器稀缺的说法。比如下面这个:

上面这几座都是大型青铜雕像,其中左边的波塞冬青铜像和右下的骑马少年铜像是1928年从海里打捞上来,据鉴定,是公元前140年的作品。右上角的两座里亚切青铜武士像是1972年从海里打捞上来,据鉴定是公元前506年的作品。

让我感到奇怪的有两点,一点是到目前为止,考古界并没有能鉴定金属制品年代的技术。就是说,如果有一件金属制品摆在你面前,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检测仪器都无法检测这件金属制品的制成年代。我不知道这几座青铜雕像的年代是用何种科学手段检测出来的。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第二点就是,按照西方鉴定出来的年代,这几座青铜像在海底应该泡有2000多年了。我不知道地中海海水的含盐量是多少,但我至少明白一个道理,青铜器在海水中是肯定受到海水的腐蚀。一件被海水腐蚀2000多年的青铜像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至少不可能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大家看看图片上这几座青铜像,不但身体没什么残损,就连毛发都没有受到多大的侵蚀。甚至,那毛发的细腻纹理都一一呈现出来,这就把别人都当傻子了。虽然说这几件青铜像做过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对文物的修复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完全修复。像那件据说是波塞冬雕像都有几个连接部分没有修复。像这种不太重要的地方都没能完好修复,那细腻的毛发纹理自然更不可能修复了。所以,这些青铜像的毛发都是雕像的原生状态,并不是修复后的成果。

那问题来了:以这几座青铜像的腐蚀程度,他们在海水中应该是泡了多久呢?
以本人不太内行的眼光来看,这几座青铜像在海水大概是泡了两到三个月就打捞上来了。因为他们担心再久一点,就会泡得尸骨无存。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像这种既没有考古遗址,也无法检测时间,还不知道来源的三无产品在西方博物馆堂而皇之摆放,还动辄标上两三千年的时间,简直是侮辱人的智商。我建议作为考古界应该抱着严谨的态度。不是有很多人认为西方人严谨吗?为什么就没人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将一批青铜器放入海水当中,记录一年、两年、三年……五十年……一百年……青铜器被海水腐蚀的程度。并且将记录的数据、照片作为鉴定海中打捞物的时间标准呢?尤其是西方人这些大型青铜器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中打捞的,所以更应该建立这么一个时间检测标准才对啊。他们是不是担心一旦建立这个检测标准,那些博物馆里的假文物就原形毕露了呢?

假的终究是假的,无论假得多高明,总有被拆穿的一天。这不,慢慢的,有很多假文物假历史一步步在曝光。曝光的结果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别再被这些伪造的假历史欺骗。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记得曾经在一个贴吧看到一张帖子,楼主问《汉书》中那段“教铸作它兵器”疑惑安息还不会制造铁器。于是,后面有人跳出来“证伪”,说现在出土的铁器证据秒杀了这段记载。这种人啊,也就是信了西方伪造的考古说的,实际上根本没这回事。

既然西方在汉朝以前没有过青铜器时代,那之前的学界所说的“铜石并用时代”就非常尴尬了。按照这个研究结果来看,但凡挖掘到青铜器,或者金属的遗址,可以一律打到汉朝以后了。保守一点话,也不早于公元元年就行了。所以,西方世界不但没有经历过新石器时代,就连青铜器时代也没有过,那些口口声声夸赞的“铜石并用时代”,恐怕只能在梦里回味了!

说到最后,还是回到主题来吧。我估计着还是会有不少人不服气,想找点资料来证明西方确实是有过青铜器时代的,西方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绝对不止70斤。不是有句话说得好,真理越辩越明。所以我很希望有人能用详尽的专业数据来打我的脸,证明西方出土的青铜器远不止70斤。有80斤,90斤,甚至超过100斤……如果哪位有心人能够制作一份东西方青铜器出土表来,详细列出出土青铜器的时间、地点、遗址、重量等各项数据,还能证明中国的青铜器来自西方,那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青铜器西来说支持者,我希望你拿出强有力的证据来捍卫你的观点,用强有力的证据来打我的脸,来吧,来伤害我吧!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以为自己有过“旧石器时代”的西方


1、西方旧石器时代简介

说到西方文明,就有必要进行溯源了。一谈到西方文明溯源,就不得不提到西方旧石器时代。如果说以磨制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在亚洲大放异彩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旧石器时代则是西方独领风骚。旧石器时代的欧洲,简直就是高富帅的代表风范,跟东亚又笨又落后的旧石器相比,欧洲的旧石器可谓是工艺先进,花样百出。它就是旧石器时代的战斗机,跟这台战斗机相比,东亚的旧石器简直就是个没人要的穷屌丝。

西方的考古界不但起步甚早,自然连带西方的旧石器时代也更是水涨船高。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欧洲考古界还是很礼貌地认为非洲的石器比欧洲更早,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是紧接非洲旧石器时代而来的。当然,整个旧石器时代依然还是以欧洲为主,非洲为辅的一个情况。在此基础上,欧洲人以欧洲为参照标准整理出西方旧石器时代的一个旧石器年代划分表:

同时出土的还有欧洲出土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通过对这些打制石器的研究,发现欧洲在旧石器时代

1、阿布维利文化
2、阿舍利文化
3、克拉克当文化
4、勒瓦娄哇文化
5、莫斯特文化

——石兴邦《欧洲旧石器文化略说》《考古》1958年第3期

在阿布维利文化之前,尚有非洲的奥杜韦文化。据考古界认为,阿布维利文化就是继承非洲的奥杜韦文化而来:

奥杜韦文化: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发现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首次发现奥杜韦文化的石器。从1960年起进行系统发掘。据钾-氩法断代,奥杜韦第一层的年代距今175万年,是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的石器文化之一。

奥杜韦遗址第一层和第二层下部发现10处人类遗址,其中5处是生活面遗址,2处是屠兽遗址。有人认为遗址上发现的石圈遗迹,可能是类似窝棚的建筑遗迹。奥杜韦文化的石器以大型砾石砍砸器多见,石器刃部多用双面打击法加工,也有用单面打击法加工的。奥杜韦文化的人类遗址中,发现有能人化石,表明这一时期人类的进化已到能人阶段。奥杜韦遗址中常见到成年羚羊遗骸,表明当时可能已出现狩猎行为。P324

——奥杜韦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下面,我就对奥杜韦文化之后接下来这几个欧洲的石器文化进行简单的介绍: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阿布维利文化: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发现于法国北部索姆河边的阿布维尔附近而得名。最初称为舍利文化。遗物埋藏于高出河面45米的阶地砾石层中。时代为中更新世,属贡兹-明德间冰期或明德冰期的一次间冰段。主要分布于法国和英国。许多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奥杜韦文化,大约在第二间冰期时为阿舍利文化所代替,因而又名早期阿舍利文化。

阿布维利文化属于手斧文化系统,手斧是其代表性石器, 是用火石结核从两面打制而成, 器身较厚,石片疤深,刃缘曲折,形状不定,根部常保留火石结核的外皮。和手斧等工具伴存的动物化石有南方象、古犀、河马、剑齿虎、巨河狸等。表明西欧当时气候温暖。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与阿布维利文化伴生的人类化石,有人把海德堡人看作是与该文化同时代的人。P15

——阿布维利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阿舍利文化: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文化遗物埋藏于高出索姆河河面30米的阶地砂土层中。时代为中更新世。相当于明德-里斯间冰期到里斯-维尔姆间冰期。过于将此文化作为阿布维利文化的后续文化,现在许多学者把阿舍利文化分为三期,以阿布维利文化作为它的早期,而把接续它持续发展的米寇克文化看作是晚期。阿舍利文化也广泛分布于非洲,并到达亚洲。欧洲的阿舍利文化在末次冰期来临时,为勒瓦娄哇文化和莫斯特文化所代替,在非洲,则为福尔史密斯文化和桑戈文化所代替。

阿舍利文化是一种手斧文化,其代表性石器手斧较阿布维利手斧进步。据认为这类手斧是用骨棒或木棒在火石结核上交互打制成的。器身薄,刀刃平直,石片疤痕较浅。以左右对称为特色 ,器形有扁桃形、卵圆形等。此外,还有砍剁器和石片,石片是修理手斧时产生的,可用作石刀。在西班牙,发现有此文化的洞穴和岩棚遗址。在肯尼亚,也发现了湖边居住遗址。P139

——阿舍利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克拉克当文化: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英国埃塞克斯的克拉克当而得名。文化遗物在高出泰晤士河河面约30米的阶地砾石层中。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相当于明德-里斯间冰期。到里斯间冰期时发展为勒瓦娄哇文化。

克拉克当文化是一种以石片为特征的石器文化,它在欧洲东部和中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它不同于阿布维利-阿舍利手斧文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两个不同的人群所创造的不同传统文化。

但实际上两个相同的人群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会创造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克拉克当文化的石片具有大的石片角和显著的或多个的半椎体,表明这类石片大多数是用火石结核从石砧上碰击取得的。法国考古学家H•步日耶把这种由碰击石砧而产生石片的方法称之为碰砧技术。认为在碰击之前,对火石结核是不加修理的。

该文化的石器主要有用石片加工而成的刮削器,包括鸟喙状的锯齿状或带缺口的。在克拉克当标准地点泥煤层中发现的木矛,据推测可能是带缺口的刮削器制作的。在克拉克当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古象、大鼻犀、草原犀、梅氏犀、河马等,表明当时欧洲气候温暖。P31

——克拉克当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3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勒瓦娄哇文化:勒瓦娄哇文化是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勒瓦卢瓦-佩雷而得以命名。属于这一文化系统的遗物,在北非、英国、瑞士等地皆有发现。从石器工具的特点来说,很可能就是由克拉克当文化演变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

1、有一个显著的相当平整的打击面,在打制石片之前先将石核的一端修整成适于打制的着力面,然后再由这一面上将整块石片打下,在打下石片所剩的石核,一般称为龟形石核,在石片脱离的一面,向外略呈微凸,周边打击的部分则成马蹄形,这种石核有时当手斧用,称为盘状手斧,也是勒瓦娄哇文化特征之一。

2、打下石片的劈裂面和打击面几乎成一直角。

3、石器的制作除直接打击法外,有一部分石器留有阶形打击法的痕迹,较之克拉克当文化的石片细薄而锐利。

4、典型的勒瓦娄哇的石器是外表呈凸状的石片切割器,略呈三角形或长方形的刃状石片和尖头器。

勒瓦娄哇文化存在于第三间冰期,它的后期有些特点和莫斯特文化接近,后来成了形成莫斯特文化的因素之一。P62-63。

——勒瓦娄哇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3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莫斯特文化: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的勒慕斯捷岩棚中而得名。在非洲和亚洲也有分布。多数学者认为,此文化由勒瓦娄哇文化、克拉克当文化和阿舍利文化融合而成,其后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和梭鲁特文化所代替。它的创造者是尼安德特人,时代为晚更新世,属于维尔姆冰期。P243

——莫斯特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6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上面就是西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简单介绍,大致情况就是大约从200多万年前,西方开启了旧石器文化,其先进的石器打制工艺远远领先于东亚地区的石器加工技术。这几个旧石器时代的命名都以欧洲为名,断代也以欧洲的遗址为标准,其主要内容介绍也都以欧洲的遗址来叙说。所以说,欧洲在旧石器时代独领风骚是恰如其分的定位。

2、旧石器时代的欧洲是否适合早期人类生活?

一直以来,我就很好奇:欧洲那个冻死人的鬼天气,是怎么进化出比东亚更先进的远古文化来的?

我这里先给大家上一张纬度图,也就是在《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中的插图: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171402

帖子分类:国际观察

发表时间:2019-02-28 00:49:16

更新时间:2020-11-13 21:41:39

评论数:13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