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国际观察 >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迁自秦地,则身为"秦人"!
封疆建国,则号为"大秦国"!

真相的表述是最简单的。很多事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往往云遮雾绕,众说纷纭。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说法,但你根本无法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更多则是被困在迷雾中找不到出路。而一旦真相浮出水面之后,你就会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事情竟是如此简单!

事实就是如此,一直以来,学界在研究古埃及文明起源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也不知道是有人想要掩盖真相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这么挺简单的一件事,这么多年来竟然无人找到其人种来源。都是各执一词,纷争不已。而本人不才,在这里梳清脉络,为各位整理出古埃及王朝的真正来源。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十一:古埃及和中国的文化比较

1、古埃及神话和壮族神话中的圣甲虫

圣甲虫,金龟子科。生活在草原、高山、沙漠以及丛林,只要有动物粪便的地方,就会有他们勤劳的身影。在广大的甲虫世界里,圣甲虫是最神奇的--它们的身体外面套着闪出青铜色或者弱翠绿或者深蓝色光芒的盔甲。在古代埃及,人们将这种甲虫作为图腾之物,当法老死去时,他的心脏就会被切出来,换上一块缀满圣甲虫的石头。

--百度百科《圣甲虫》

在古埃及的神话中,圣甲虫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古埃及神话传说中,它是负责太阳东升西落的圣物。所以,在各种古埃及壁画中,圣甲虫的地位无与伦比。很多场合,他都处于中心位置,其地位之高,算是古埃及神话中几个最高神之一。

无独有偶的是,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壮族的神话当中,圣甲虫也同样拥有高贵的地位。他是壮族神话的创世神之一。

在天地混沌未开之前,有一团气急转成蛋样,屎壳郎推它,螟蛉子在上面钻洞,蛋爆成三片,一片往上飞成了天,一片往下掉成了水,一片在中间就是地;大地上长出一朵美丽的花,花中长出一个女人就是洛甲。勤劳的屎壳郎造地造得大,懒惰的螟蛉子造天造得比地小,天盖不拢地。洛甲将大地抓起,凸起之处成了山岭,凹进去的成了江河,天地才合拢严实。

--《壮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这就是关于关于壮族屎壳郎的神话,他主要记载在壮族经典《布洛陀经诗》里。壮族的创世神话有多个版本,这个蜣螂创世是其中一个,其内容无非也就是上面那样,有两只蜣螂和两只蜾蜂(上文的"螟蛉子"翻译得不正确)在那里咬啊咬,啃啊啃,最后就这样啃出个世界来。

从中可以看出,古埃及的圣甲虫的崇高地位跟壮族创世神话中的创世神地位也是一样。而像这种将屎壳郎置于如此崇高地位的神话全世界倒是不多见。也许有一些少数民族神话中有屎壳郎,但是传播不广。不过比较出名的,乃至很多创世神话的选本中,倒是没见过屎壳郎的影子。像壮族神话跟古埃及神话有着如此相似的高度,不难看出,壮族跟古埃及自然是有着极深的渊源。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2、古埃及法老帽子的比较

关于古埃及法老的帽子,以前似乎没有人跟中国古代以及各民族的帽子做过比较,所以,也没人在这方面联系起来。实际上,要是看看中国这里,还是有不少的收获:

上面是古埃及法老的帽子。法老的帽子有多种款式,这里是其中一款。而这种款式的帽子,又跟中国古代的书生帽有相似的地方:

这种帽子在中国的古装戏里经常看到。其做法跟古埃及法老的帽子制作方法如出一撤,也就是用布做个直筒,然后上面在缝起来,形成一个平面,最后往后一搭。稍微有点区别的是,中国的书生帽那往后搭的地方要比法老帽短了许多。

这个书生帽本身也有好几种款式,其中像戏剧里的帽子就做了改进,他为了让帽子变得坚硬一点,以便更方便固定在头上,同时也显得更有型一点,就在前后加了两块硬板支撑。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不过,这还不是终极boss 版,还有更像的帽子,那就是壮族女性的帽子:

大家看到了吧,壮族女性的帽子从形制上更接近古埃及法老的帽子。当然,区别还是有一点点,但总体上来看,帽子的制作方法更为古朴。实际上,相对书生帽制作的便捷性来说,壮族女性的帽子更能展示古老源头的奥秘。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帽子的。那个时候都是用头巾缠头,所以,人们普遍采用头巾缠。直到后来,有部分人觉得用头巾缠头过于繁琐、麻烦,而且还耗费时间、精力。所以,采取了一种简便的方法。直接用布料做成缠头的形状,这样,既达到了缠头的目的,又节省了时间,于是,帽子就诞生了。

其实跟古埃及法老帽子相似的还不止壮族,中国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也同样有:

相比之下,仡佬族女性的帽子到更像是古埃及法老的帽子。当然,这也只是其中部分而已,其中图b的帽子倒更接近彝族女性帽子的款式。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之前还只是认为就壮族的帽子有点相似,想不到仡佬族的一样,这里布依族也同样有。

傈僳族则保持了极为原始的状态。从傈僳族的帽子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类型帽子演变的原始款式,其他各种款式的帽子都应该是这种款式演变过去的。

瑶族姑娘的帽子也是如此,不过从结构来看,瑶族的帽子已经整合得不错了,简单流畅。既展现了这种帽子的原初形象,又不像许多其他民族那样繁琐。

估计事先很多人没有想到,远在北方的满族,其头饰竟然也跟西南少数民族的帽子很相近。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是不行的,在我这里,远在非洲的古埃及的头饰都能跟东亚的华夏帽子同出一源,为什么同在东亚大陆上的满族文化上反而不相干呢?都是来源于同一个根的文化,别怀疑!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那么,这种奇怪的帽子、头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种奇怪的帽子、头饰又是从发型演变而来的。到今天为止,目前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保留有这种帽子、头饰的原初形象,那就是--牛角形发型。

--民族服饰博物馆《苗族牛角形发型--2017年暑期田野考查报告之四》

这是其中一种发型,事实上,还有其他类似的发型:

发型比头饰更接近原貌,而上述的四个苗族尚保留有更为接近原初的发型,这是头饰风俗的起源方向。从上述的命名和几个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发型是从牛角演变而成牛角发型,然后这些牛角发型又演变成形状相近的帽子和头饰。从这些发型、头饰、帽子的演变过程来看,他们最初就是从牛崇拜传承下来的。而传承的源头,是可以追溯到中国南方。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帽子,包括变体在中国有不少,有的是已经制作成帽子,而另外有的则是一块头巾披在头上,上面的图片里两种都有。还有的是用一块厚厚的布料或者其他相关东西盖在头上,比如彝族就是。这里稍微例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其他的,各位还可以自行寻找。

其实有相似的还不止是帽子这一点,帽子上的头饰不也是吗: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3、苏美尔人头巾的比较

说到古埃及法老的帽子,就让我想起另外一种头饰,那就考古挖掘中的苏美尔人的头巾。苏美尔人居住的两河流域距离古埃及人居住的尼罗河也不远,所以,当初也是一起到这里来的:

以前看到正面像,我还以为苏美尔人戴的是帽子。后来看到侧面像的时候,才发现,苏美尔人的头上是缠着头巾,而非戴的帽子。一看到这头巾,就让我想起了许多东西,比如:








无论如何,这头上缠的头巾也罢,戴的帽子也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有诸多这样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款式都有。而且极为难得的是,他们各民族之间语言并不相通。所以,相同或相近的头饰,自然是来自同一起源。而不相通的语言,则说明他们的共同来源极为古老,彼此之间已经分开很久很久了。虽然分开很久,但是文化的继承依然还保留着上古的遗风。正因为彼此都保留着一部分上古遗风,所以,也就不难找到其中的文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相似性来得出其同出一源的观点。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十二、与克罗马农人相关--古埃及人的Y染探究

通过这么一番梳理,大秦国(古埃及)人的来源一清二楚了。那么,他们跟现在秦地的人属于什么关系呢?现在秦地的人主要应该是分子人类学上所谓 O3 系了。当年仰韶文化的人是不是也是 O3 系呢?关于这个,我们需要了解目前中国中国境内的Y染分布情况。中国人的Y染中,O系的占了全中国约75%。而O系又分为O1、O2和O3三个类型。其中O1和O3的分布情况还是很正常,唯独O2的分布情况有点特殊,如下图:

--李辉《Y染色体与人类谱系"学术报告》

这是复旦大学教授李辉在他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出示的图片,图片上绘制的是 Y染色体 O2 系的分布情况图。从图上我们不难发现,O2的分布呈现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布局。就是南方和东北分布的密度要大于中原分布的密度。在地理环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下,这种分布情况是非正常的。一般情况下,正常的分布情况应该是中心呈密集型分布,四周呈疏散型分布才对。而目前这种分布情况,倒像是中间给人掏空了一般。如果说中间这一块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山地或大片的湖泊、沼泽地,倒也可以理解。但恰恰相反的是,中间这一块是特别适合人类居住,而且还是最近两千多年来华夏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带。既然东北和南方O2系的人这么多,中间这块地方就没道理呈现一个空缺的状态。按照常理推测,只有可能这片区域的原O2居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大致上有两个:迁徙和被屠杀。要屠杀这么大范围一块地方的人民,这个说法说出来就不现实。就算是有大屠杀,这么大范围也不可能做到一夜之间灭尽所有的人。既然不能做到,那么消息自然会传播,尚没有被屠杀地方的人难道没长腿,他不会跑路么?所以,也就只可能是迁徙了。

结合我上面的仰韶人西迁事件,不难想象,中间被掏空的一块有可能是就正好是西迁的仰韶人。而如果两厢对应的话,那么,仰韶人,也就是后来的大秦国人(古埃及人)在分子人类学上的Y染色体为 O2 系。到今天为止,欧洲人收藏有古埃及的木乃伊数量众多,具体多少,至今没有透露。据看到的相关资料推测,至少有2000多具吧。拥有如此数量众多的木乃伊,在这个DNA技术成熟的年代,他们对古埃及木乃伊的研究热情一直高涨。然而,西方人却一反常态的是,他们并没有按照学界惯例,将木乃伊的Y染色体研究结果公布出来。尽管不时公布了一些个别木乃伊的Y染色体数据,但这么多木乃伊的Y染色体数据仍然讳莫如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猫腻。面对这种反常现象,很明显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欧洲收藏的古埃及木乃伊的Y染色体一定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类型。而纵观这几百年来西方考古界、历史界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古埃及雕像、壁画中的人像呈现典型东亚黄种人脸型来看,那些木乃伊的Y染色体最大可能性应该是O系,而且就是我上面所说的O2。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仰韶王朝迁徙到东欧平原之后,建立了特里波利耶文化,有没考古上挖到相关的骨骸呢?这里我先来谈谈克罗马农人:

克罗马农人:晚期智人化石。1968年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莱塞济附近克罗马农山洞中。广义的克罗马农人指克罗马农人群,还发现于德、英、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和北非一些地方。时代为晚更新世……有关克罗马农人群的起源问题,迄今未得到解决。许多学者主张其直接祖先来自非洲,完全地取代尼安德特人;另有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对克罗马农人的起源或多或少地有过贡献。伴生的文化遗物,多属于奥瑞纳文化的燧石工具和海生介壳,有一些介壳是穿孔的。伴存的哺乳动物化石有驯鹿、野牛、猛犸象和马等,表明欧洲当时的气候仍然是寒冷的。时代约3.5万-1万年。P64

--克罗马农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3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大家看到了,就像前面雅利安人的起源问题,就像西方古文明消失的问题,都是很奇怪地无法解决,也都是很奇怪地提出一些无法印证的猜想试图来解决。而事实证明,那些提出的猜想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把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些猜想在毫无依据的情况下,把这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提前,比如像苏美尔文明的时间,将五六百年前的事提前到五六千年,简直不要太过分。

同样的问题,克罗马农人的来源在考古界上也同样无法解决。考古界也不知道克罗马农人是怎么回事,只是含糊地说,克罗马农人约3.5万年前突然出现在欧洲大陆上,然后在约1万年前,又突然神秘地消失。就像所谓的"海上民族猜想"一样,其套路如出一撤。就是一桩无头案,你找不到来源,也找不到去处。并且,还被人以45度目光敬仰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神。

我们先来看看克罗马农人的复原头像。

左边是克罗马农人,右边是山顶洞人。两者对照,头骨差别还是有点明显的,比如山顶洞人的前额就不是很大,倒是克罗马农人的前额就相当突出。不过这不是事实。因为克罗马农人并没那么早,所以对比结果会给人造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因为错误的时间定位,将克罗马农人跟山顶洞人对比,这是在时间上相差很大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类头盖骨。而当时的山顶洞人尚在进化当中,所以前额不那么突出就很正常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要对比,克罗马农人也得要和比较相近的中国古人类头盖骨来对比,比如河姆渡人:

看到没有?河姆渡人的头盖骨是不是跟克罗马农人的头盖骨一模一样?通过对头骨特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克罗马农人跟河姆渡人有个共同的特征:

前额部分的头骨要窄于面部头骨。也就是说,从头骨前面来看,从头顶到太阳穴的宽度要小于颧骨的宽度。就像图六三中两位河姆渡人复原图这样。图六二中的克罗马农人也符合这个特征,整个额头明显没有面部宽,这是东亚黄种人的典型特征。但欧洲人在复原这个头骨的时候,特意配上现在欧洲人的高鼻梁。因为两种特征不配套,所以使得克罗马农人的复原头像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

至于欧洲人,他们的前额部分宽度跟颧骨持平。下面我们来看看:

--百越人《欧洲古代和现代种族类型的图示》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从上面的图来看,实际上克罗马农人并不一个单纯的种族,而是呈现多种不同的人种特征。所以,克罗马农人应该是一群由不同人种组成的,散布在广大欧洲土地上的人种。虽然目前学界说克罗马农人跟现代欧洲人没有任何血缘上的关系,但出土的各种头骨却显示这个人种跟现代欧洲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甚至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克罗马农人就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

比较有意思的是,尽管学界极力撇清现代欧洲人跟克罗马农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克罗马农人的起源和去向说成是不解之谜。但种种考古挖掘到的克罗马农人头骨,却又跟现代欧洲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各种头盖骨总能从欧洲人当中找到相合的。不过,有鉴于只留下了头盖骨的克罗马农人难以定性为何种人,所以学界目前也只是将这个问题搁置。

如果我们将考古挖掘的克罗马农人和语言学上的雅利安人结合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克罗马农人有考古挖掘证据而缺乏来源和去向的结论。
雅利安人有语言上的证据却缺乏考古上的证据。

这两个人种相互缺乏的正好是对方所拥有的。所以,我们将语言学上的雅利安人起源跟考古挖掘上的克罗马农人骨骸结合起来的话,就正好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印欧人来源证据链。这样一来,既有考古上的实质性证据,又有语言上的依据。那么两相结合,堪称完美。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学界目前认证的克罗马农人存在的年代是3.5-1万多年前。而雅利安人却是约4000年前。两者年代相差巨大,而语言学的证据又不是很过得硬,所以,谁屈从于谁,就难说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代入仰韶人西迁这个条件。当这个条件代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因为仰韶人西迁时间大约在5000-4500年前。这个年代与语言学上的雅利安人起源比较接近。而仰韶人西迁的时间有着诸多考古上的证据,所以更为确定。当两个条件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将雅利安人起源的时间条件适当提前,两者就结合得很完美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接下来,将仰韶人西迁跟雅利安起源结合之后,再代入克罗马农人之后,克罗马农人的时间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在2:1的情况下,克罗马农人的存在时间就显得很可疑了,有鉴于西方考古界诸多造假的实际情况下,克罗马农人的存在时间就变得相当不可靠。所以,在两两比较的数据面前,我们修改克罗马农人的存在时间反而更为合适。修改的结果就是,克罗马农人并非如西方考古界所说的3.5-1万多年前生活在欧洲的人类,而是约5000年前从东亚大陆迁徙到欧洲的仰韶人。

跟仰韶人5000多年前西迁的时间相比。西方语言界研究出来的雅利安人起源时间是约4000多年前。而考古界发布克罗马农人的存在时间为3.5-1万多年前。可笑的是,在学界有着极为权威地位的考古数据竟然还比不上不太确定的语言学反推出来的数据。看来,欧洲考古界的腐败风气实在令人堪忧啊!

那么,克罗马农人有没留下实证性的证据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捷克出土,据说2.6万年前的克罗马农人猛犸象牙雕刻头像:

前面克罗马农人跟雅利安人的相互参合情况来看,这个克罗马农人的象牙雕像当然是没有2.6万年,这种伪造的数据我现在都不屑于去驳斥了。不过即便如此,这个象牙雕像本身还是真实存在的,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个雕像跟前面出土的克罗马农人头盖骨复原像不同,从鼻子来看,完全就是个东亚黄种人的面相。上古时代,普通平民是不可能留下什么印迹下来的,能留下这种雕像的自然是王室之列。所以,由此推测这个雕像的主人是当时的统治者。而前面那些只挖出了头骨却没有挖出这种头像的人种也就只是普通平民,并不是统治者了。从这个雕像的面相来看,她就是一个女性东亚黄种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当时东欧平原的统治者是从东亚迁徙过去的仰韶王室,而仰韶王室是东亚黄种人。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当初看到这个雕刻像第一眼,我立马想起另外一个头像。这个头像就是在中国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红山女神":

上面所展示的面相大致有五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额骨宽度小于颧骨宽度
2、额头向前突出
3、眼睛深陷
4、鼻梁塌陷
5、圆形脸

这四种特征中,第一个普遍存在于东亚黄种人O系当中。
第二到第四个特征在O系黄种人当中的的O2系最为突出。
第五种普遍存在于各系黄种人,但O2系最为普遍。

我们一说到黄种人,就说扁平脸,大盘子脸什么的。实际上这并不全面。我们所普遍认同的黄种人的脸型主要存在于黄种人O3系和C系蒙古人当中。而实际上,O2系的脸型某些特征并不一样。比如O2系的脸型起伏比较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扁平脸"。像图六六中的红山女神就是眼窝深陷,额头、苹果肌和颧骨格外突出。这种面相与我们熟知的O3系以及C系不同。通过这张红山女神雕像和上面的基因分布图可以推测,当年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的统治者基因大抵应该属于O2系。

当年的仰韶王室逃亡东欧平原之后,又在那里建立政权,继续他们在欧洲的统治。在那个神权时代,能留下物证的当然是统治阶层,不可能是普通平民。所以,捷克出土的克罗马农人雕刻头像当然是当时某个统治者的原型。而这个统治者的面部特征正好跟东亚黄种人O2系的特征相符。只是相较于红山女神像而言,比较瘦弱,看起来,当时的欧洲生活条件并不好。我们不妨将克罗马农人、红山女神以及中国南方在Y染上属于O2系的侗族少女的面相做个对比:

从上面的面相比较来看,克罗马农人、仰韶人,红山人以及壮侗二族的人在相貌上是相当接近的。所以,极有可能在Y染上属于同一系。而壮侗二族的人已经在分子人类学上很清楚了,是 O2系,所以,克罗马农人、仰韶人和红山人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 O2系。因为他们同处一系,所以相貌才这么接近。也惟其如此,所以才有很多方面解释得清。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不过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从相貌上看,克罗马农人跟壮侗人相貌相近,但是古埃及法老长得跟他们却并不相近。从目前所有能看到的古埃及法老的雕像来看,法老们的脸比壮侗族人更为扁平,面部起伏没那么大。同时,五官的距离相对要开阔一点,不如壮侗族的人相距那么近。整个相貌,看起来感觉更为成熟一点。而这种相貌,在苗族、瑶族、水族则很常见,相比较而言,苗族和水族两个民族的相貌佳者比例更高一点。可以这么说,从相貌的进化程度来说,水族和苗族算是两个进化得很高的民族了。而且,这两个民族在文化上也跟古埃及更为接近。如此推测,则古埃及人的Y染色体大体上是以O系为主的族群。

所以,实际上来说,考古上所谓的"克罗马农人"根本不是目前学界主流所谓的3.5万-1万年前的人类,而是约5000年前西迁的仰韶王朝族群。这次迁徙的规模之大,也是空前的。不但人数众多,种族也十分纷杂。除了不同Y染的黄种人,还有不同Y染的白种人。这些族群当中,O系无疑是统治者,其他Y染的黄种人和白种人则为平民。

结合前面的信息,本人来做个合理的推理:六七千年前,在现在的中原和关中地区,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权,我们称之为"仰韶王朝",其主体组成部分是12000多年前来自于南方的长江、珠江流域北上的族群。从分子人类学角度来说,他们的主要Y染为O系,其中平民阶层大多以O2居多,其次为O3和O1,还有少数其他Y染。至于统治阶层,也可能持相近的比例。另外除了O系之外,也还包含有其他Y染,比如C、N、D……甚至也有一部分我们现在称之为"高加索人种"的R、I等等。

历史绝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他还有更多包含在内的奔腾暗涌。比较有意思的是,伴随着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的退出,跟仰韶文化时间相近的红山文化也消失了。红山文化最为出名的是玉器文化,而就在红山文化消失的当口,差不多同时,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两个辉煌的玉器文化遗址: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同一时间段,竟然发生了这么多惊人的历史事件,而直觉告诉我,这一切绝对不可能是巧合!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只有靠推理来猜个二三了。

所以,我的推测是:在经过了以两千多年的统治之后,仰韶王朝进入衰落期,被其他崛起的政权打败,于是,他们只有远走他乡。其中,仰韶王朝的王室、贵族主要往西奔逃,进入东欧平原之后,继续在那里繁衍生息,直到下一次崛起。而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的王室、贵族则带领部下往南奔逃。后来分别在现在的安徽凌家滩和浙江的良渚建立了政权,并且都曾辉煌一时。

一代称霸中原两千多年的仰韶王朝随风而逝,随之而来的是西方一个新的时代和南边两个曙光初现的新天地……历史的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真让人顿生无数感慨,一时之间,我泪眼婆娑,良久不能平复……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十三、仰韶王朝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1、仰韶时代有文字吗?

仰韶王朝的西迁,直接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个王朝的西迁,不但从黄河流域带走了各种不同种族的人,同时带走的还有在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工匠技艺……包括当时仰韶王朝所掌握的文化典籍也一并带走。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全盘带走了整个社会。

先不说其他,关于文化典籍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重点说明。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六七千年前是没有文字的,没有文字,怎么可能会有文化典籍?

考古界对仰韶文化的认知,是仰韶人还没有发明文字,所以,仰韶只能称之为文化,还不能贴上文明的标签。但从我前面所研究的结果来看,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仰韶到底有没文字,算不算进入了文明时代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仰韶的时代,已经有了文字,已经进入考古界所说的文明时代了。

如果说仰韶时代没有文字的话,那么很多事情是无法解释得清楚的。之所以说仰韶没有文字,仅仅只是从考古角度上没有挖掘到文字的实物而已。但自古以来,实物并不是唯一的证据。没有文字,那么大一个王朝,那么多人口怎么管理?我不说别的,在仰韶文化时代,黄河流域已经集中出现了大批量集中烧制的陶器。要是没有文字,怎么计数?如果不进行计数,又如何管理如此大批量陶器以及相关的烧制工程?况且在仰韶文化之前的贾湖遗址中,已经出现集中生产的作坊。出土的遗存当中有不少遗存明显呈现集中加工生产的痕迹。从考古挖掘的种种迹象显示,贾湖遗址已经形成了一个集中管理的社会,而集中管理的社会没有文字是不行的。

有很多人,尤其是考古界的人会站出来说,迄今为止,没有挖掘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所以无法肯定七八千年前有没文字的存在。考古界从严谨的态度出发,没挖掘到东西是无法肯定其存在。通俗点说,就是在考古界,没挖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对于这种思维方式,我简直是无语了。按照这种思维,绝大多数遗址都没挖到古人的粪便,这是否说明这些遗址的古人都不拉屎的?

现在的历史研究,有点"唯考古论"了。考古固然是一件好事,它能挖掘到古人生活的实物,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成为无可辩驳的证据。但现实生活中,几千年前的社会绝大多数物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销毁,找不到了。目前从考古上能找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甚至是极小部分。有很多遗存能够留下来还得依靠幸运的成分。所以,我们去分析、研究几千乃至几万年前的人类生活状况时,在依靠这些考古遗存的基础上,更多的还是依靠推理。而"唯考古论"者则非得以物证为唯一标准。挖到了遗存就是存在,没挖到就是不存在。像这种思维方式明显背离了事物发展规律,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面对这种超自然思维,我还是那句话:没挖到古人粪便,就说明古人不拉屎?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一直以来,人们在研究甲骨文字的时候,总是嘴上说,甲骨文是一套成书的文字系统,在甲骨文之前,应该还有文字存在。但具体说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时,要么就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不知所云,要么就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见这个问题存在,更有甚者,一通子还伪造一些谁也看不懂的鬼画符出来冒充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所以,目前在学界有那么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甲骨文之前应该是有文字存在的,至于真正有没有,这个嘛……这个嘛……这是个问题……

为什么学界不敢正面面对这个问题?说句大实话吧,学界截止如今,还不知道文字产生的原因、原理和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学界对文字起源一无所知。

那么,甲骨文之前到底有没有个文字的准数呢?答案当然是有的,本人在《听伟哥讲山海经》中就出示了河姆渡骨匕上的文字。就是说河姆渡遗址就已经有了文字,只不过大家都没意识到一个文字--七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就有了文字实证。

之前,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一个图案,实际上那并不是一个图案,而是文字,这文字就是--雙雙。

我们将"雙"字和左边的骨匕上的图案对照看,结构是不是完全一样?

我们可以将"雙"字拆开来看,上面是两个"隹",下面是个"又"。隹表示鸟身,由此可见,"雙"字的结构跟上面这个双凤图是一模一样的。早期的文字主要来源于象形、会意、指事。这个"雙"字无疑来源于会意。两个鸟身,一个鸟爪,合为一字。

从这个字的结构来看,跟河姆渡出土的骨匕上的图案是如出一撤。而作为身边佩戴的物件,人们往往都要刻上一些东西,或者是族徽,或者是名号之类的。所以,这件河姆渡骨匕上刻的肯定是代表自己身份的符号无疑。而在这些特征相符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两个图案之所以是文字还有两个重要的理由: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1)、重复代表产生了意义。

这两个图案是相同的,重复的。如果这两个图案不是文字,只是属于族徽之类的图案的话,那么断不会重复一遍。如果只是代表身份的族徽之类的图案,都只会标识一个图案。迄今为止,我还没见过在任何文化中标识族徽出现重复的情况。

如果既是图案,同时又重复的话,另外有一种可能--装饰性图案。但这把河姆渡骨匕上的图案显然不符合装饰性这个特征。因为这是单独显示,并且在骨匕中间显要位置,且没有其他纹理帮衬,很明显是一个表身份的主图案。

既是主图案,又重复显示,那就代表这个图案产生了表达意义,这种表达意义只有一种可能--早期图形文字。

(2)、"雙雙"是一个专用称呼,在古籍文献中有记载。

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山海经·大荒南经》

并:1、合在一起。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

相并,从字面意思来看,应该是第二种解释。

从《山海经》这条记载来看,这个"双双"是个称呼。是指两个或多个三青兽并立站在一起,而称呼的名字叫"双双"。"双"就是两个的意思,所以,应该是两个三青兽并立站在一起。结合上面这个双凤图来看,大致情况应该差不多。再进一步分析,所指的对象是两只三青兽并立站在一起,所用名词又叫"双双"。可见,这个"双双"应该是个专用名词。上古时代,先人总喜欢用鸟兽的图案来代指自己的族群,所以,这个"双双"应该是专指某个族群的专用称呼。

综上所述,河姆渡骨匕就是一个文字,而且当时的文字还处在图形阶段。因为处在图形阶段,所以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图案而忽略过去。

说了这么多,我只在说明一个问题: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就已经有了文字的实物证据。所以,同时代的仰韶文化拥有文字也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仰韶文化挖掘到相应的文字实物吗?我的答案是,貌似目前还没有。

当然,直接证据没有,并不等于没有间接证据。间接证据是什么?就是前面说的那个"酉、酒、饮":

各位,看清楚了吗?看清楚上面三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形态了吗?有没有看到一只尖底瓶?

我上面就说了,酉 这个字原义是指酒瓶。而仰韶尖底瓶原本就是用来盛酒的。这两个地方网上也被人说了无数遍,我今天再说就没有新意了。但无论多少人说了多少遍,有个地方却始终没人提到:

象形文字必然来源于实物,"酉"字既然是尖底,自然来源于尖底瓶。但仰韶尖底瓶在约5000年前左右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那这个"酉"字又是如何来的?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你要发明"酉"字,必须要有尖底瓶,没有尖底瓶,则不可能发明"酉"字。而尖底瓶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甲骨文时代的人肯定是没有见过尖底瓶了。没见过尖底瓶,怎么可能发明一个有着尖底瓶图形的文字呢?所以,"酉"字的出现肯定在尖底瓶还在中华大地上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就是仰韶文化时代。"酉"字就是专门用来指尖底瓶的,当时的人们就称呼这种瓶为"酉"。仰韶时代为7000年-5000年前。所以,"酉"字也自然在这个时代被发明了出来。既然有了一个"酉"字,没有谁会幼稚到认为当时只有"酉"字,没有别的字,包括一个完善的文字系统了吧?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从目前的考古挖掘来看,远不止仰韶时代,在仰韶时代之前,就已经足够具备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充足的的社会人口,繁荣富裕的社会财富积累,统一制式的社会工具,批量生产的生活器具,明确的社会分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磁山文化挖掘出大量的储存粟米的粮窖来。从这些挖掘的粮窖来看来,拥有一个古典的社会系统是毫无疑问的。

1、首先是足够的人口。从磁山遗址已挖掘出88个储粮窖穴中,储存粟米14万斤,尚有数百个窖穴还没有挖掘,尚未挖掘的窖穴肯定还有更多的粮食。从这些囤积的粮食来看,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

2、从囤积大量粮食这个行为本身来看,就已经进入了管理的时代。因为这么多粮食,必须得单独成立一个机构对这么多粮食进行处理。单独成立一个机构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有了分工的概念。有了分工的概念才会有这种单独处理大批量事物的情况出现。从这么多储备粮食来看,其出现社会分工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出现了社会分工就意味着出现了政权,出现了政权就意味着出现了国家。

3、管理一个社会,则是必须要使用文字。没有文字就无法实行管理。最基本的情况,至少得使用数字。没有数字,则连基本的统计都做不来。储存大量粮食,其本身得具备计量概念。先对粮食做个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所得的数据进行一个为期半年的粮食消耗规划,当然,还得包括各种饲养的家禽、家畜。做完这些统计工作。

4、还得对储存的粮食做个储存的方案。比如一个窖穴多大,能储存多少粮食,所有粮食得挖多少个窖穴才行,窖穴的储存条件如何,如何防止粮食发霉、被老鼠偷盗等各种问题。

5、这些做完之后,还得考虑给来年留种的问题。留种的粮食该多少,要播种多少地方,每亩产量多少,够多少人吃。平时需要动用多少劳动力……

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一件事是脱离这个社会单独存在的。任何一种事物并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必然包含一整套体系。这一整套体系就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状态,它包括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科技水平,人口数量、生活状态等各方各面的因素。我们研究历史,必须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举个例子,我们常用的手机。我们平时看到的是一台手机,似乎就这样平平无奇的一台手机而已。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多的问题。但这次美国对华为的手机进行技术封杀的时候,我们很多人才突然发现,这一台手机并非一台手机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这一方面的整个产业链。它包括最基本的手机芯片生产。手机芯片最核心的部件无非是芯片。芯片需要设计,芯片的公版架构是 ARM 公司设计的。它是 ARM 公司的专利,要使用 ARM 公司的专利就必须付费,要不然,就不给用。芯片设计是一方面,架构设计出来,得进入生产环节,华为的芯片是台积电生产的,然而,生产芯片的机器是光刻机,这又涉及到更深层的技术。芯片还只是手机的一个部件,其他部件就更多了,比如手机相机、基带、送话器、喇叭、液晶屏、内存……整个一套流程下来,就已经是一支蔚为大观的科技部队了。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件产品的背后都有一整套体系。如果我们的眼光只光顾着看眼前这个事物,那无疑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现在的考古界往往就是这样,根本无法将考古挖掘出来的遗存进行系统匹配,不能进行系统匹配就无法得知遗址所存在的时代是个什么状态,不知社会状态如何,才会认为古人生活在野蛮落后的社会中。所以他们才看到一个跟实际情况完全不相符的落后的远古社会,毫无疑问,这是不科学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仰韶、河姆渡、贾湖、磁山等这些远古时代的遗址进行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合乎常理的全盘推理,那无疑会得到很多惊喜。而根据我上面的简单推测来看,至少在仰韶时代,无论是北方的仰韶王朝,还是南方的河姆渡王朝,都拥有完善的文字系统,都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意的文字--他们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2、仰韶王朝西迁带走的文化

当年仰韶王朝西迁,不但带走了大批的部落,造成了中原地区出现O2系族群空白的情况。而同时,带走的不仅有人,同时还有他们掌握的大量文献和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一并随着西迁带到西方去了。

这批带走的典籍,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早期文献。这批文献现存的并不多,大概只有整理后的波斯文献《阿维斯陀》、印度的各种《吠陀》、基督教的《旧约全书》、犹太教的《摩西五经》等。同时,包括西方诸多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都是从中华大地上带过去的。因为都是从这里带过去的,所以,很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都可以在中国找到母本。因为是从同一地方带过去,所以,带到全世界各地的故事出现了不同版本。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著名的《荷马史诗》。

说到西方神话,最出名的莫过于《荷马史诗》了。《荷马史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伊利亚特》,讲述的是西方文化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第二部分叫《奥赛罗》,讲的是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回国的事。这里我们来重点讲一下"特洛伊战争"是怎么回事。

特洛伊战争的大致情节是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在斯巴达宴会上见到斯巴达君主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瞬间拜倒在海伦的美貌下。他趁着墨涅拉奥斯不在的时候,拐走了海伦,顺便还带走了许多财宝。斯巴达国王回来看到妻子被拐,财宝被抢,于是求助于兄长阿伽门农为他报仇。于是阿伽门农带领希腊远征军渡海去攻打特洛伊。这一场战争一打就是十年。最后,希腊联军使用著名的木马及攻陷了特洛伊城池,将特洛伊灭国。

这个故事在欧洲已经家喻户晓,就算在中国,也是人尽皆知了。我这里要说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跟"特洛伊战争"也有相近的故事模式。那就是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著名史诗之一,在印度的影响力超过另外一部史诗。其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

故事的主角罗摩是一个在森林中苦修的王子,在苦修过程中结识了妻子悉多并与之成婚。后来他的妻子被楞伽岛的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罗摩听从先人的指点,前去猴国求助。在经过一系列的故事之后,罗摩顺利从猴王那里借得猴兵,并且得到神猴哈奴曼的帮助。在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他们顺利渡过大海,将楞伽岛的十首魔王杀死,救回了他的妻子悉多。

大家看看,这两个故事的模式是不是很相似?都是妻子被抢走,然后找人帮助,然后派兵去将对方灭了。至于最后的结局,那就属于变化的范围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这两个故事的模式是不是极其相似?在神话研究领域,有个学派叫传播学派。这个学派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派的创建者发现全世界不同地区流传的许多故事中,尽管故事的人物姓名、故事发生的地方、故事的情节并不相同,但故事的发展模式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就像上面所例举的《荷马史诗》、《摩罗衍那》一样,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实际上故事发生的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发现了这些规律,所以,传播学派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叫做"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当这个线索成为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母题来研究不同地区的同母题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了。

传播学派认为这些流传的故事是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所以,多个版本的故事实际上是由同一个故事散播开来的。从传播学派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故事最初的原型应该是出自同一个故事来的。只不过后来在两个地方流传过程中又进行了诸多的加工,不断地添加了更多其他的情节,使得故事看起来相似地方不是那么多了。但去掉那些多余的成份的话,这两个故事的内核有着很惊人的相似度。

不单是这两个故事相似,而且这两个故事在中国可以找到相似的版本。比如苗族故事《日王和月郎》。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个美丽的苗家姑娘叫仰奥瑟,她嫁给了日王为妻。结婚之后,日王长期在外赚钱,没有时间回家,所以冷落了仰奥瑟。后来一个叫月郎的后生看上了仰奥瑟,就想办法将仰奥瑟拐走了。日王回到家里,不见仰奥瑟,才知道妻子被人拐走了。他打听了拐跑的人是月郎,并且知道月郎住处之后,就跑到月郎家里要人。然后吵架,最后要村里的长老来断案。

--《日王和月郎》 《苗族理辞》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年

这个故事,又是拐走人家的妻子,是不是很相似?跟《日王和月郎》故事相同,但是名气更大的还有另外一首苗族史诗,那就是苗族地位很高的《仰阿莎》。《仰阿莎》的故事情节跟《日王和月郎》的故事区别不大,甚至连女主角的名字也一样,一个翻译成"仰阿莎",一个翻译成"仰奥瑟":

天上的太阳看中了仰阿莎,指使乌云给他做媒,乌云施展种种手段,迫使仰阿莎嫁给了太阳。但太阳并没有把美丽的妻子放在心上,为名利,整天在外面奔跑,一连六年不归家,仰阿莎就这样寂寞又痛苦地生活地生活六年。在太阳家里,惟一和她相处的人就是月亮。月亮虽说是太阳的弟弟,但实际在家里是太阳的长工。月亮勤劳而诚实,很同情仰阿莎,仰阿莎在月亮那里得到了她不曾得到过的温暖,而且也从月亮的身上看到她所幻想的东西。后来,她终于爱上了诚实的月亮,逃到很远的地方结为夫妻。事后经过理老的评理,仰阿莎与月亮终于获得胜利,而月亮也就把江山赠给太阳。

--《仰阿莎(节选)》

在《仰阿莎》的故事里,仰阿莎是苗族美神的化身。甚至贵州剑河县更是建立了一座高达88米的"仰阿莎"雕像:

这都是同一个神话母题演变而来的不同版本,说到源头,其实就是一个。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171402

帖子分类:国际观察

发表时间:2019-02-28 00:49:16

更新时间:2020-11-13 21:41:39

评论数:13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