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国际观察 >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从上面的图中,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到。在5500年前还存在的仰韶文化的地方,5000年被另外一个文化取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就是说,是庙底沟文化取代了仰韶文化。一般来说,像这种取代的情况,如果不是新出现的技术取代原有的旧技术,那么一般就是一个政权打败了另外一个政权。仰韶文化消失之后,新出现的文化遗址并没有发现更新换代的新技术,所以,只可能是是被另外一个政权取代。而在这种新旧政权轮替的事情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打败的政权屈服,接受新政权的统治;另外一种情况是,被打败的政权不愿意屈服,干脆离乡背井集体迁徙。这两种情况都很常见。结合仰韶政权所代表的文化现象的消失,我认为这应该是骄傲的仰韶政权不愿意屈服于新政权之下,干脆集体向外迁徙。

接下来的问题是,仰韶政权既然向外迁徙,那么有可能向哪个方向迁徙呢?从目前考古挖掘的情况看,仰韶文化消失之后,以中原仰韶文化地区为中心,向四周其他地方出现了仰韶文化的传播痕迹,比如中亚、西亚、欧洲和中国南方等地相继出现了瓮棺葬和粟黍文化等。而从各地的文化遗址对比来看,只有西方跟仰韶文化的文化因子继承性最为完整。不单是瓮棺葬和粟黍文化,另外还有彩陶也是如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尖底瓶了。尖底瓶在黄河流域消失之后,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南方,而是出现在中西亚、欧洲和古埃及。而作为最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器具--尖底瓶,同时也是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平民无法享用的生活奢侈品,它的传播方向和地点最能说明这个政权的重心迁徙方向了。所以,我们不妨以尖底瓶为线索,结合其他彩陶、瓮棺葬、粟黍等各种考古挖掘成果来看,仰韶政权在失败之后,应该是集体向西方迁徙。他们举族迁徙,离开世代统治的地方,就这样一路向西不回头地走了。也只有如此,也才能完美地解释仰韶文化的种种现象为何跟西方有如此亲密的联系,而在中国本土的线索却没有如此系统。

因为:

仰韶文化彩陶跟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风格一样
马家窑文化彩陶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化彩陶一样
仰韶文化尖底瓶再中原消失,在西方出现
粮食作物粟黍在仰韶文化消失之后在西方出现
瓮棺葬在仰韶文化消失之后再西方出现
刀叉勺餐具三件套流传到西方。

所以:

仰韶政权向西迁移了。

这个推理其实又可以反过来:

因为:

仰韶政权的西迁

所以: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随着仰韶政权西迁,带到了西方。
仰韶文化特色的尖底瓶也随着仰韶政权西迁,带到了西方。
黄河流域栽培的粟黍也随着仰韶政权的西迁,带到了西方。
仰韶文化的瓮棺葬也随着仰韶政权的西迁,带到了西方。
仰韶文化的餐具也随着仰韶政权的西迁,带到了西方。

根据考古研究的结果,这几件事差不多是同时向西方传播。所以,将这几件事跟仰韶文化在中原的消失结合起来,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修订和整理,就不难得到这个结论。虽然之前没人这么想,但我认为,这个推理是解释仰韶文化消失以及西方文明起源的唯一真相。

虽然说随着仰韶文化在中原的消失,有部分仰韶文化也被带到了中国南方和其他地方,比如瓮棺葬、粟黍的栽培等。但作为最有仰韶文化特点的尖底瓶和彩陶风格却没有在相关地区出现,只流传到了西方。所以,我有理由认为掌握仰韶文化的政权主体迁往了西方,而不是中国南方或其他地方。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2)、迁徙还是商贸往来?

之前的学界一直认为,新石器时代东亚跟西方有着某种密切的贸易往来,所以,同样风格的彩陶才会在两地出现。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的问题是,当两个距离相距较远的地区存在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化状态,并且通过将这两种文化比较之后,认为两地之间存在文化联系的情况。那么,当我们研究是何种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时,是否需要列举发生这种情况的多种原因呢?

无论是从现实社会情况角度,还是从逻辑角度来看,首先将发生这种情况的所有可能性列举出来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两地之间出现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因素,至少有以下两个可能性:

1、两地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2、有族群从甲地迁往乙地的大型迁徙行为。

首先来谈第一点,两个地区出现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这是很平常的现象。比如汉唐时期,中国大陆跟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在各个领域都有过极为密切的官方和民间之间的交流,这是有史记载的。那么,推而广之,六七千年前,东亚跟欧洲、中西亚之间也有这方面的交流就显得很合理了。所以,基于同样的道理,考古界将东亚和西方两地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提出两地之间史前曾经有过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过,这个说法的提出迄今为止并没有实证,依然只能是猜想而已。很多人想当然地将两地之间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作为证据来"证明"东西方两地在六七千年前有过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相当滑稽了,殊不知,"两地文化相似"的现象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很多人把这个现象作为一个原因来论证,这分明就是本末倒置。假设就算是因为"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导致"两地文化相似",那也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这个因产生了"两地文化相似"这个果。我们必须得搞明白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只有弄清楚因果关系,才能真正理清事情来龙去脉。

退一步,我们即便通过"两地文化相似"这个果来反推"两地经济、文化交流"这个因。那首先也必须得证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是"两地文化相似"唯一的因。其实所有事物的果是由多个因产生,不存在唯一的因。由果反推出一个唯一的因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行为。

在论证这个论题前,首先需要弄清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一件新事物的产生所需要的前提条件。一件新事物出现,前提条件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充分准备好的前提,缺乏相关的基础,怎么可能孕育出新的事物来?当那些人唾沫横飞地论述着所谓的"史前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时,有没人想过要实现这个"北方草原丝绸之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条件。若没有这些基础条件,又怎么可能实现远距离两地贸易的行为呢?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第二个问题是后世的社会现象以及相关条件是否可以照搬移植到前代社会当中去。具体一点说就是唐宋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是否可以直接证明六七千年前东西方也存在贸易的必要条件。一个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是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成立的。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它就不成立。唐宋时代的东西方交流,是建立在唐宋时代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基础以及日益提高的交通条件之上的。如果社会缺乏各方面的需求、基础以及相关的交通条件的话,那么东西方交流也就不存在。

1、作为两地交流所需具备的条件,首先是交通的便利。所谓"想要富,先修路",只有便利的交流才能促进两地日益密切的交流。汉唐时代,随着马匹应用的不断改进,才有了相应的交流。实际上,在汉代,因为运输工具的限制,沿着河西走廊向西,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流其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密切。直到南北朝以后,随着马镫的发明和应用,这条西行的道路交流才相对密切起来。而六七千年前,几千上万里的路程,如果非要达到传说中的交流状态,这需要马匹的应用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才合适呢?

2、经济基础。两地之间的贸易往来,首先是必须要有一定实力的经济基础,因为落后的经济对外界是不可能产生强烈的经济需求。比如在乡下,自给自足就足够生活,对外界的物资交流需求不大。我是很有兴趣提出两地贸易往来的人是如何论证相隔几千上万里的两地是否具备贸易往来的经济基础。有了这个经济基础,才会产生强烈的对外贸易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才会有与外界贸易往来的可能。而且,这种贸易往来还必须建立在双方同时拥有差不多的经济繁荣程度才行。如果两者的经济程度相差太远,因为距离的原因,那就失去了贸易的可能。所以,东西方两地之间能有这种远距离、超远距离的贸易往来,首先必须同时拥有繁荣到想对外扩张的贸易需求。

3、说东西方两地之间六七千年前就存在这种远距离的贸易。既然是贸易,那就涉及到交易的货币。简单的集市还可以物物交换,但涉及到几千上万里的远距离贸易,没有货币和货币制度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货币和货币制度并不是两地之间采用一个通用结算方案。而是两个地区分别存在一套成熟的货币结算制度。而这个货币结算制度是建立在繁荣的经济条件下和社会发展进程某个阶段中,只有当经济繁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着社会进程的需求,才会产生货币制度。也只有产生了成熟的货币结算制度之后,才具备对外贸易需求的基础。

4、运输规律问题。在铁路兴起以前,全世界的商业交流一直都以水路为主。人类离不开水,早期的人类社会都是逐水而居。在水边生活,在水边定居。而且,早期的商业运输也主要靠水路。水路运输有好几个优点。

1)、陆道主要靠车运输,但车辆装货数量有限,一车所装的货物不多,需要很多车辆来装,每一辆车还需要雇佣车夫赶车,导致运输成本高。而水路用船装货,每一条船可以装载货物几吨到几十吨,数量多,行船所需要的人手少,大大降低了成本。

2)、陆道道路高低不平,路况很差,车辆的损耗不小。同时,长距离的运输免不了要走山路,那样增加了艰难程度。所以,走陆道运输成本高。相比之下,水路的优点就多了不少。船在水上行,水是平的,所以损耗远比车要少得多。如果有风,顺风走,速度提高十倍不止。水路不比陆道绕弯多,即便无风,也比车辆要快。

基于以上两点,在铁路发明以前,长距离的商贸活动都是水路的天下。在古代,哪座城市有好的港口,它就掌握了那个地方的商业命脉。最为兴旺的地方并不是陆路交通发达的城市,而是水路便利的城市。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隋炀帝杨广为了方便从江都运粮食到洛阳,修建了大运河,而不是一条大马路的缘故。因为再宽再平的大马路运输成本也比一条河高得多。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由以上的原因可以推导出,上古时代东西方两地出现文化相似的现象并非是两地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从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不支持所谓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说法:

1)、六七千年前东西方并不具备两地贸易的经济繁荣程度和对外经济需求。
2)、六七千年前东西方也不具备两地贸易的货币制度。
3)、六七千年前东西方也不具备两地贸易的交通便利条件。
4)、六七千年前最为便利的交通方案应该是走南方海路,北方草原不具备成为两地贸易的首选场所。

综合以上四点来看,六七千年之前,东西方并不具备双方进行贸易往来的经济基础和必需条件。退一步,即便双方有了这个经济需求进行贸易往来,北方草原也并非第一首选方案。第一首选方案应该是南方海路才对。所以,三国时代魏国的鱼豢撰写的《魏略》中就记载西方大秦国最早跟中国通商是通过南方水路而来,并且还这样写道:

《魏略·西戎传》: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

这个"陆道"指的是北方陆路,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丝绸之路"。这里写得很清楚,就是说截止三国时代,北方有通往西方的通道,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丝绸之路"。但这条陆路并不出名,中国跟西方的商业往来主要是南方海路。正因为当时的东西方的主要贸易往来通道是南方海路,所以《魏略》才有此一说。史书记载大秦国跟中国第一次通商,就是走南方海路;大秦国有大秦国商人到中国来,是从南方海路;当年达摩来中国,也是走南方海路……各种往来,以南方海路最为繁盛。在发明了马车,发明了马镫之后,陆路交通便利提高不少的南北朝都是以南方海路为主,那六七千年前陆路交通工具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北方草原又怎么可能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首选之地呢?所以,即便东西方有什么密切的商贸交流,南方海路才是上上之选,而非交通条件并不便利的北方草原。所谓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说法纯粹脑补产物,并非历史事实。

那么东西方两地相似的文化现象有没其他方案可以解决呢?其他方案是有的,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大型族群的迁徙情况。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自古以来,族群迁徙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在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记载中,比如大月氏被匈奴从河西走廊驱赶到中亚;匈奴战败集体往西方逃亡;西晋王朝灭亡,大批中原汉人南下;突厥战败集体迁往中西亚;北宋灭亡,大批汉人南下;蒙古西征……每一次因战败或者征服,都会出现大规模的族群迁徙。而每一次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族群迁徙,伴随而来的就是文化的扩散和传播。在有史可载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好几次大规模的东亚某个族群因为战败逃亡西方的历史。既然在有史可载的历史上出现这种从东亚往西方大规模族群迁徙的情况,那么,更早之前也出现大规模族群迁徙的情况也就显得很正常了。同时,族群的迁徙并无条件和门槛的限制。他既可以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产生,甚至像"非洲起源说"可以出现在更早更落后的条件下人类也存在迁徙的说法。那么,六七千年前的人类有迁徙行为也就并无任何不妥了。所以,在六七千年前东西方出现相同的陶器文化遗址基础上推导出两地之间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是曾经出现过大规模族群迁徙的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从上面推理来看,东西方两地之间出现相同文化遗址的现象是两地之间出现族群迁徙的结果。那么,这个迁徙的方向究竟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呢?将这个迁徙推理结果结合前面仰韶文化消失的现象来看,这个东西方两地文化相同的现象应该是仰韶人西迁的结果。

所以,西方的彩陶出现年代有虚夸的嫌疑,需要重新修改下。比如两河流域彩陶和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彩陶的上限不能超过5000年前。在仰韶人西迁之前,两地根本不存在什么贸易往来。西方的彩陶出现是战败的仰韶人带过去的而已。

而更为准确的说法就是"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就是西迁到东欧的"仰韶王室"建立的。他们被迫西迁之后,就定居在东欧平原,在那里创造灿烂辉煌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再后来,就成了西方文明的策源地!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仰韶政权的失败,伴随着的是他们的西迁,但也未必都朝西方迁徙。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向南方长江流域迁徙。他们迁徙到长江流域之后,继续着先人的事业。不过,这里只研究西迁人群,其他方向迁徙族群略过。)



这是一场史诗级别的举族大迁徙,这是一次超级的文化大传播,这是一曲悲壮的离别之歌!战败就是战败,没有别的理由可以推脱。之所以会有这次迁徙,是因为他们不肯屈服的原因。所以,他们只有踏上前往莫名的异国他乡的路途,这就是仰韶精神,灌输在每个仰韶人灵魂里的精神!但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们踏上这个征途的第一步开始,他们就掀开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另一章节--西方文明的起源!

(未完待续)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八、神奇的雅利安人起源说

关于雅利安人的问题,说来话长了。何谓"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河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合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柯尔特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P2622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年出版

这是《辞海》对"雅利安人"的解释,这个解释还是很到位的。"雅利安人"一词最早来源于印度典籍《梨俱吠陀》一书。该书最早记载了 Arya 这个词和"雅利安人"。同时,"雅利安人"据说也出现在波斯经典《阿维斯塔》中。后来,随着欧洲人入侵印度,欧洲语言学家们发现,欧洲的语言跟印度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于是,一大批欧洲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对欧洲和印度语言,主要是梵语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两地的语言同出一源,于是,语言界一个新的语言体系--印欧语系诞生了:

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们根据印欧诸语言的相似性建立了印欧语系,进而提出了原始印欧晤的假设。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德国学者施莱歇尔的谱系树理论:印欧诸语言均源出一个共同的祖语-原始印欧语;后来由于人地隔绝,语言差异与日俱增而分化为方言,最后形成今日各自独立的语言……然而这种假说若想成立,必须得到考古学的验证。早先考古学家们认定,某种文物集合("文化")能为某一特定部落或民族提供实证;所以问题在于利用考古文化去找出印欧人的原籍并迫踪他们的迁徙路线。在本世纪的大部分年头里,德国学者们一般倾向于把印欧人的原籍定在北欧(他们的工作有一些被纳粹利用)。但是最有影响的一个说法是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专条)在《雅利安人》一书(1926年出版)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印欧人的家乡应该在黑海以北现在俄罗斯西部的大草原地带,其活动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始点(到公元前三千年时欧洲一些地方已经确定地进人青铜时代)之间。

--周流溪《印欧语言起源新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2期

将印欧语系民族与"雅利安人种"联系起来的学者是麦克斯o缪勒(MaxMüller),他出生于德国,维多利亚时代在牛津大学担任比较语言学教授。缪勒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帝国在印度统治最为辉煌的时期,但是他本人从未前往印度了解过印度文化。他认为,印度人的语言从梵语演变而来,因此印度人与欧洲人的知识水平相当,或者比欧洲人还聪明,他们与欧洲人应当来自同一个种族,因此印度人和欧洲人应该是"雅利安兄弟"。

--刘欣如《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探索印欧语系的起源》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将欧洲人跟印度人联系起来,并且建立一个"印欧人"和"印欧语系"的概念是欧洲人进入印度之后,通过对印度和欧洲的语言推理起来的。这个推理属于纯粹语言上的推理的,从某种程度上确定了欧洲语言跟印度语言之间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在现代语言学上已经被确认。

相对应的问题,既然印欧语言被确认为同一个语系的语言,欧洲人和印度人在人种上同出一源,那么,他们必须得有一个源头。只有找到这个源头,才能理清印欧人的起源问题。清理了印欧人的起源问题,历史的脉络才能清楚。所以,这个源头的追查是相当重要。那么,这个起源点究竟在哪里呢?恰恰在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上,欧洲学者找不到确定的答案。尽管他们研究出来的起源点时间并不早,才7000多年前。但他们并没有证据论证起源点在何方,而且,也没有考古上的证据作为支持。于是乎,他们提出种种猜想和假说来构建这个系统。到目前为止,雅利安人起源问题大致有好几个假说,而目前学界相对比较认同"南俄草原假说",就是说,他们认为雅利安人起源于俄罗斯南部大草原,然后在约4000年前,有两只雅利安人分别沿着向东和向西两条路南下占领了亚欧大陆的大片土地。这两支队伍一支是今天欧洲人的祖先,一支是今天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而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成为"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假说的基础:

自18世纪后期发现印欧语系以来,人们即开始讨论其发源地。当时人们多认为印欧语系最早产生在亚洲,特别是中亚山区。从19世纪中期起,学者们多持欧洲起源论,或说印欧语系发端于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或说在德国北部。进入本世纪,欧洲起源论已成主流,人们所争论的只是它的具体发源地。到目前为止,主要有4种观点:一种是"波罗的海-黑海起源说",认为早在中石器时代,原始印欧语居民就已生活在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北岸的广大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逐渐扩散;第二种为"中欧-巴尔干起源说",认为原始印欧语的故乡在欧洲中部,可能还包括巴尔干半岛,自新石器时代起向外迁徙;第三种是"小亚细亚起源说";最后一种是"黑海-里海起源说"。在此4种观点中,后两种最为主要,并且正在进行热烈的争论。

--龚缨晏《关于印欧语系的起源问题》《世界历史》2000年05期

吉布塔1956年提出的"黑海-里海起源说"是迄今为止关于印欧起源的最权威的理论,它在主流学术界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其后任何一个关于印欧起源问题的假说都无法比拟的,就连伦夫鲁1987年提出的"小亚细亚起源说"也无法与之抗衡,关于印欧起源的其他理论观点就更难赢得主流学术界的支持。

以印欧语系为例,可以通过比较所有印欧语言,找出存在于这些语言中相同的词汇,这就是原始印欧语词汇。例如,假定现代印欧语言中表示"死亡"的词是原始印欧语词,都来自PIE*-mer,而表示"埋葬"的词却因语言而异,这表明埋葬仪式在旧石器晚期出现时印欧人已经分化。而印欧语言中用于指称中石器时代典型工具的词(如'bow'、'tar'、渔具、木工工具等)各不相同,这表明到中石器时代时印欧语言就已经分化了。又如,农业用词在不同的印欧语言中存在明显差异,这证明印欧语言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就已经分化了。

--郑晓行《印欧语言起源研究之旧石器连续范式》《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月

玛丽亚o吉姆布塔斯写道:"最近的研究指出:'原始印欧人'从欧亚大陆草原出发,散布在欧洲和近东的广大地域。各种原始文化和原始语言随着部落的分散和他们的各个新居留地之间的距离加大而逐步分化"。安德烈o马丁内把印欧人置于今天俄罗斯的东南部:"公元前5000年,印欧语部族居住在今天俄罗斯的东南部,即所谓库尔干地区"。

--瓦尼亚o德o纪拉一科桑诺夫斯墓《雅利安人和印度一雅利安人的迁徙》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雅利安人亦即印度-伊朗人在向印度等地迁徙之前,也就是在一个虽未特别指定,但无疑是公元前约1500年以前相当长时期中的居住地俄罗斯草原和中亚草原,常常被当作是最早的印欧人的故乡。其后果是,希腊人、赫梯人等等被说成是从这片当时只由印欧人的雅利安人分支占据着的地区移民出去的。正相反,有材料证明,印欧族的欧罗巴各个分支是欧洲的土著居民,雅利安人是在从他们分离出来后才向东扩展的。正如已经论及的那样,在这一时期,也就是在他们与其他印欧人分离和后来开始于公元前约1500年的迁徒之间的时期里,他们文明的特有面貌才发展起来。

雅利安人之入侵印度,没有书面文献的记载,人们也未能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它的踪迹,但是,以比较语言学为依据,它仍被确凿地认定为一件历史事实。印欧语系起源于欧洲,吠陀形式的梵语就是这一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要将一种属于这个语系的语言从远道带往印度,唯一可能的途径是说该种语言的民族的迁徙。以有关语言的相互关系为依据,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过程的概况。

首先,雅利安语言与印欧语系的联系表明,雅利安语源出于欧洲,人们由此必然假定,是更早的一次移民将它们从欧洲带往中亚。

--T·伯罗《早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回首往昔,这个发源地问题已有很长的历史。今天多数学者基本一致的见解认为,印欧共同语民族分布在由现在的俄罗斯南部到东欧一带,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阶段。这个共同语民族由于某些原因,大约于公元前三千年,各部族逐渐进行迁徙。有的移向西方进入欧洲;有的移向东南方或东方即亚洲方向。这些部族中与古代东方历史有关的,是安纳托利亚语族各民族和印度伊朗民族、希腊民族、亚美尼亚民族等。

--日·岸本通夫《印欧语系民族的迁徙》

就目前来说,学界关于印欧人的起源问题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印欧人起源于南俄大草原,也就是上面资料中所说的吉布塔提出的"黑海-里海起源说"。这个"黑海-里海起源说"用图来表示,大概也就是这样:

这张图所描述的印欧人是相当的牛掰。从东边的印度到中间的两河流域,再到西边的欧洲,全都是印欧人的天下。按照现有的历史构架来看,各个早期文明的建立者都是印欧人,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世界文明史基本上就是印欧人建立的。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这个假说目前已经成为学界主流说法,而且也已经被各种学术论文所采用。同时,各种世界通史之类的历史书也都采用这个假说来描述印欧人的起源和西方各种早期文明。我们现在随便翻开任何一本相关书籍,充斥的就是这个假说: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欧种游牧民陆续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延续了1500年的迁徙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种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

……

第一次印欧种人迁徙平息下来之后,在西亚形成了三大强国,北方的赫梯帝国、南方的埃及帝国和东方的亚述帝国。

……

在印欧种人的第二次大迁徙的浪潮中,多利安人进入了希腊,迈锡尼文明结束,希腊进入了"荷马时代"。印欧种的伊达拉里亚人进入意大利,建立了罗马城。公元前1100年日耳曼人进入中亚,压迫印欧种凯尔特人西进,到不列颠消灭了当地的巨石文化。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哈拉帕文明结束,开创了印度文明史上的雅利安时代。

……

在印欧种人的第一次迁徙中没有受到冲击的华夏文明,在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中也打上了这次迁徙的烙印。……两次民族大迁徙,促成了人类文明的两次大融合,对西起地中海东到黄河流域的整个欧亚大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学界所展示的情况远比你们想象中要壮观得多。从上面这篇文章来看,整个人类文明史都是印欧人建立。甚至连之前欧洲人都不敢认的古埃及文明也让这群吹鼓手将该文明的归属权划入印欧人的名下。这世上不乏舔屁股沟的人,但舔到这个份上倒是相当罕见!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历史呢?很遗憾,谎言重复一万遍,他依然不会成为事实!

说到底,假说依旧还是假说,他不会变成事实。既然是假说,就表示这这个说法只是一种猜想,并没有切实的证据支持。虽然没有证据支持,然而,从情感上来说,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这个说法,并且将这个说法当作一个事实来阐述。但可惜的是,从科学的态度来说,这并非一个事实。更为滑稽的是,在考古学当道的今天,这个假说竟然得不到考古学的支持。也就是说,印欧人起源于南俄草原没有考古证据。而语言学的推理也只能证明印度人和欧洲人同源,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源头在哪里。

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印欧人起源的前前后后。印欧人起源于南俄草原的依据是什么?要解开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弄清印欧人起源之前,南俄草原居住的是什么人类,这些人是怎么来到南俄草原的。说到这个问题,就必须牵扯到另一个更为出名的假说:非洲起源说。

何谓"非洲起源说",这是人类学领域的一个假说,由著名的人类学家达尔文提出,该假说认为我们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东部某个地区。后来经过100多年的完善和补充,再加上现代分子人类学的手段,最后演绎成了上面这张假说示意图。这张图认为当年从非洲出来的现代智人有一支在4万多年前进入欧亚大陆的南俄平原,这个支系在约7000多年前形成现代印欧人。然后,在约4000多年前分别沿着图三一的几个方向向四周扩散,通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通过上图的展示,我们不难发现,印欧人起源假说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非洲起源假说"。用一个直观的说法就是:

"非洲起源假说"--推导出--"黑海-里海起源假说"

然后,接下来就是: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第一次大迁徙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第二次大迁徙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第三次大迁徙

……

同时,三次大迁徙假说的内容大致是: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入侵两河流域"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入侵非洲东北部"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入侵希腊"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入侵意大利"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入侵法兰西"
"黑海-里海起源假说"--推导出--"印欧人入侵不列颠"
……


看完这些,你会发现这一切好奇怪。我们所谓的"雅利安人入侵说"是一个假说,他的基础是建立在"黑海-里海起源说"上。而"黑海-里海起源说"本身又是一个的假说。这个假说的基础又是建立在"非洲起源说"上。而"非洲起源说"本身又是一个假说……

从人类起源问题开始,就充斥一系列的假设。从第一个假设推导出下一个假设,一个假设接着下一个假设。他们用一系列的假设构建了一套历史。简直神一般的逻辑:假说竟然还能作为一个配套工程成系列出土。不但成系列出土,而且还衍生了各种细节,我不知道这些细节从何而来,又有何依据。不过,我要再次提醒各位的是,上述所有假说是没有证据支持的。虽然有不少文章言之凿凿地标注:根据考古发掘显示……。这片地区确实有考古挖掘的遗址,但实际上,这些遗址并不能作为证据支持这些假说。遗址是遗址,假说归假说,两者并无内在联系。事实很明显--如果存在联系,那么这些假说就不是假说,而是事实了。

这就是西方历史界和考古界联合所做出来的不朽成就:由假说推导出假说!

这是考古界、历史界、逻辑学界上的一大奇观--建立在伪命题基础上的三段论。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三段论,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大前提、小前提还是结论,都有真伪之分。要进行推理,必须得遵循逻辑推理规则,只有遵循逻辑推理规则,进行正确的条件代入和推理,才会得到一个有效的结论。要得到一个有效的结论,方法有几条,在推理过程中,无效的结论则更多。且不管它有多少种方法推导出无效的结论,但若是前提条件不为真,那么推导出来的结论则肯定无效。

从上面的那些推理我们可以看出,一系列的推理中,所有的前提条件都是假说。任何以假说为前提条件推理出来的结果是不可能为真的。这是个基本认知。

话说回来,缺乏证据的支持也丝毫不影响他们构建历史的步伐。他们完全可以凭着写小说的精神建立一个强大的虚构历史框架。而真正的科学精神是缺乏证据支持就意味着不成立。尽管有句话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如果求证这么多年依然没有证据支持的话,那么从概率上来说,这个所谓的假说实际上是不成立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当所有的不可能都排除后,再不可能,也是事实。

同样的逻辑,当一个假说的所有可能性都得不到证实的时候,那么,这个假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不成立。这个推理其实可以用来判定"非洲起源说"、 "黑海-里海起源说"以及其他所有多年来都无法证实的假说,以此用来检验这些假说的真伪。

史学界和考古界是个很奇怪的领域,一直以来,主宰这个领域的欧洲专家们似乎就没有追求真相的打算。他们每每遇到一个历史或考古上的疑问,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想办法去研究事情的真相,解决这个难题,而是想法子提出一些很古怪的假说和猜想将这个难题跟已有的系统进行融合。更为奇妙的事,之前构建的系统本身就是由假说构成,然后他们继续在这个假说上叠加假说。如果一个假说不够,那就提出更多的假说,一直到拥有足够的假说能够建立一个系统内部可以逻辑自洽为止。于是乎,他们所构建的整个历史系统从头到尾都是假说。至于这个系统是否跟现实情况相符合,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地方,他们只关心这个系统内部是否达到逻辑自洽。甚至于证据,只要系统自洽,证据什么的都可以无视。而假说到最后,他们自己竟然也相信了这个从头到脚由假说包装而成的系统是一部真正的历史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从第一个假说开始到最后一个假说结束,所有的假说都没有一个稍微接近真相的阶段性结论,而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一堆的假说没有一个得到证实:所有的假说全部都是悬案!

这么多经不起分析的地方,竟然堂而皇之进入我们教科书,成为我们所接受的历史,这居然还是被某些人宣称治学严谨的西方人所研究来的成果!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九、雅利安人起源新说--东亚起源说

看了上面那张"黑海-里海起源说"的图片之后,再对比我前面论证的仰韶政权西迁的示意图,大家不难发现。在同一时期的同一地区,竟然发生了两件事:

1、仰韶人从黄河流域迁往东欧平原。
2、雅利安人从南欧大草原大举南侵。

这两件事是矛盾,如果第一件事为真,则第二件事为假。如果第二件事为真,则第一件事为假。当这两件事相互碰撞的话,则肯定只有一件事能留下来。但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两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事。如果我们将所谓的"雅利安人南侵"说法替代为仰韶人西迁的话,这事就完美解决了。这个替代方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新的概念来命名:雅利安人东亚起源说。

上图就是本人提出的新的雅利安人起源观点--东亚起源说。当然,本人并非是第一个提出雅利安人起源于东亚的观点,现在持雅利安人起源于东亚的观点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天涯论坛有个网友"玉出昆冈"的网友,他写了一篇《一个鲜为人知的远古真相:印欧人种起源于东亚》的文章,主张印欧人起源于东亚。而本人也只是在研究古埃及文明起源过程中对系统进行校正,在系统校正过程中发现雅利安人起源的源头只可能在东亚这个现象,由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雅利安人的"东亚起源说"。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我的"东亚起源说"是在写这篇文章时,写到这个章节自然而然地提出的,而且还必须非得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才能继续写下去。也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我的系统才能正常运作。要不然,跟传统的雅利安人起源说相冲突的话,官司打起来就麻烦了。所以,到这一步,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雅利安人,也就是印欧人东亚起源说。

目前所掌握的证据有彩陶、尖底瓶、粟黍农作物、瓮棺葬等,通过这些物证的传播方向,完全可以绘制一条由东向西的传播线路图。同时,在通过对这些物证的梳理上,再通过对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输、政治等各项条件进行推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在不具备远距离商贸活动的情况下,这些物证只可能通过族群的迁徙传播。而这个传播时间又正好跟西方语言学研究的雅利安人起源时间重合,于是,雅利安人东亚起源说就应运而生了。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西方人研究经济、文化等传播情况,不但可以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提出各种不靠谱的假说来建立一个虚构的历史。同时,无论针对任何情况,他们只要提出假说,就必定跟随有族群的大型迁徙活动。目前我所看到与历史、考古相关的各种相关假说中,皆如此。

而中国学界在研究这些现象的时候,除了史料记载已经确证的事,但凡涉及到西方,全部都采用传播的说法。其传播方向大都是自西向东,传播的人群都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传播的内容都是先进的文化,比如青铜器西来说、驯马西来说、车马西来说……铺天盖地一句话:中华文明是西传播过来的。至于方向为自东向西的事,也同样是传播,并无迁徙的概念。好像东西方在有史记载之前的族群是固定的,两地的族群并没有发生相关的迁徙和替换。

而实际的情况呢?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东西方族群迁徙的史料就是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史记》上记载的一次大规模的族群迁徙就是大月氏被匈奴打败,集体逃亡中亚。这是有史记载最早的大规模族群迁徙,迁徙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后来又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族群自东向西的迁徙行为,分别是被汉朝打败的匈奴向西迁徙;被唐朝打败的突厥向西迁徙;蒙古人西征……一次次都是自东向西的迁徙行为,并没有出现自西向东的迁徙情况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很想问一问学界:

有史记载的历史出现好几次自东向西的大规模族群迁徙,为什么之前反而不能有这种迁徙行为呢?

既然如此之多的考古证据说东亚曾经有大量实物流向西方,为什么就不能是东亚的族群向西方进行大型迁徙呢?

回过头来,我们将"黑海-里海起源说"和"东亚起源说"两种说法放在一起做个对比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1、两个说法所处的时间和地点上处于高度重合。一个是约4000多年前,一个是约5000-4500年前。一个发源地为南俄大草原,一个为东欧平原加南俄大草原。

2、两个说法存在不兼容性。这两个说法因为存在时间上的重合,地点上的对立,所以,两种说法相互之间存在排斥性,承认了其中一种,那么另外一种则被否定。

3、"黑海-里海起源说"是纯粹的假说,除了语言上的推理外,并无其他相关证据支持。而"东亚起源说"既有文化语言上的支持,同时更有大量考古实物上的支持。

经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各项证据缺失的情况下,"黑海-里海起源说"根本无法成立,他只不过是西方人为了达到"欧洲中心论"所提出来的一个调和方案,本身并没有说服力。相比并无证据支持的"黑海-里海起源说",我的"东亚起源说"有着大量的证据支持,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实际上,从东亚往西大型的族群迁徙现象并不是这么一次,只是这一次场面极其浩大,这次迁徙,基本上奠定了东西方不同种群阵营的分布现象。在此之前,亚欧大陆上的黄、白人种都分布在东亚。大致分布情况是居住在南方的为黄种人,居住在北方中原中心地带的为黄种人,居住在边缘地带的为白种人。白种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黑头发,一种为红、黄头发。这就是现代白种人的祖先。当时,在黄河流域由黄种人建立了强大的仰韶政权,统治着整个黄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各种黄、白人种在仰韶王朝的统治下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不过,在约5000年前,一股新生力量强大起来,推翻了仰韶王朝的统治。于是,仰韶王室带领忠于他们的部落向西迁徙。主要的迁徙范围和居住地大致分布如图三三:

其中,仰韶王室迁徙到南俄大草原,形成了考古上的"特里波利耶文化"。而其他忠于他们的白人部落则随着迁徙路线沿途分布,像一串串散落在各地的串珠一样,后来建立了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西域诸国等。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特里波利耶文化"是仰韶王室所建立,这是黄种人建立的文明,而其他地区的文化大多是白种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印欧人所建立。因为仰韶王室是统治者,所以"特里波利耶文化"比周边的文化要先进得多。当时的西方其他地区并没有建立什么像样的文化,所以,也就挖掘不出什么像样的文化遗址出来。至于那些所谓的牛气冲天的印度文明、波斯文明、苏美尔文明……,在时间上自然也没有教科书上所说的时间那么早,本人《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和《史诗级的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章中,通过对板砖建筑的对比,两河流域地图的对比,揭露这些文明建立的时间其实最早也就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晚的也就是明朝时期,根本不是西方人吹嘘的五六千年前。

人们注意到,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看来是在吠陀诗篇编成大约相当长时间以前发生的,因为在吠陀诗篇中找不到关于这一迁徒的清晰回忆。

--To伯罗《早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随着一波波的西迁,大量的印欧人逐渐退出东亚,东亚的黄种人比例越来越高。但是,即便是印欧人西迁,依然还有不少印欧人留在东亚,一直到宋朝,中国境内还有很多具有明显特征的金发碧眼的印欧人生活。比如各种诗词就描述着生活在东亚大陆的印欧人: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唐o张说《杂曲歌辞o苏摩遮》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唐o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唐o李白《横吹曲辞o幽州胡马客歌》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唐o杜甫《悲青坂》
重门启锁紫髯胡--唐o丁仙芝《戏赠姚侍御》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唐·张籍《永嘉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唐·白居易《西凉伎》
麻姑山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唐·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
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唐·吕岩《七言》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宋·柳开《塞上》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
赤髯碧眼老鲜卑,回策如萦独善骑。--宋o苏轼《书韩干二马》
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宋·苏轼《书韩干牧马图》

不单是诗词,还有各种史书也有记载:

《新唐书o李多祚传》: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
《新唐书o列传第一百四十四o北狄》:分部凡二十馀:曰岭西部、山北部、黄头部,强部也
《新唐书o列传第一百四十五o东夷》:达姤,室韦种也,在那河阴,冻末河之东,西接黄头室韦,东北距达末娄云。
《新五代史o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o四夷附录第四》:东北,至韈劫子……其国三面皆室韦,一曰室韦,二曰黄头室韦,三曰兽室韦。
《宋史o列传第二百四十九o外国六》:对曰:"去国四年,道涂居其半,历黄头回纥、青唐,惟惧契丹钞略耳。"
《辽史o卷六十三列传第一》:太祖尝渡碛击党项,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袭之。

另外,古代的一些笔记也记载了相关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到印欧人在东亚大陆的生活状况:

宋o洪皓《松漠纪闻》:女真破陕,悉徙之燕山、甘、凉、瓜、沙。旧皆有族帐,后悉羁縻于西夏,唯居四郡外地者,颇自为国,有君长。其人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而下多虬髯。
宋·洪皓《松漠纪闻》:黄头女真者皆山居,号合苏馆女真……经二年,出鬭而败,复降,疑即黄头室韦也。金国谓之黄头生女真,髭发皆黄,目精多绿亦黄而白多,因避契丹讳,遂称黄头女真。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十六·诸蕃记》:黄头女真:髭发皆黄,目睛多绿,亦黄而白多。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又有极边远而近东海则谓之东海女真,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

上面的大量资料证明,当年东亚大陆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印欧人。即便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印欧人往西迁徙,但东亚依然还有不少。不过随着后来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跟东亚海量的黄种人相比,这点印欧人数量过少,所以在后来的岁月中,也逐渐融入了东亚大家庭,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所以,实际上,白种人的起源地是东亚北部地区,而非学界一直以来的主流观点--高加索地区。他们在东亚生活也并非学界一直所宣扬的雅利安人入侵说,而是他们原本就在这里生养繁衍。而东亚也一直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比如时间最早的北京猿人,其次有田园洞人和山顶洞人。同时中国考古队还在河北阳原县东部桑干河畔的阳原盆地挖掘到著名的泥河湾遗址群。泥河湾遗址群的时间大约在距今200万-1万年前。遗址挖掘到的遗存十分丰富,时间跨度也非常大。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科书上都写着,我们的祖先是北京猿人。尽管这个说法遭到"非洲起源说"的嘲笑,但中国考古界依然以化石为证据,证明东亚一直有人类延续生活,并没有产生断代。但生活给我们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我们一直所确认的祖先并非我们的祖先,而是印欧人的祖先。

很遗憾各位,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本人是否定"非洲起源说"而持"东亚起源说"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过得硬的证据支持"非洲起源说",在无数学人投入无数精力,采用最前沿的科技试图证明的情况下,"非洲起源说"依然还是一个悬案,这已经说明了问题。而本人用考古成果简单明了地证明了印欧人的东亚起源。既然印欧人起源于东亚,那么东亚北部黄河流域地区就一定有印欧人祖先生活的痕迹。经过考古挖掘,目前挖掘到黄河流域时间跨度最长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泥河湾遗址群,古人类有北京猿人、田园洞人、山顶洞人化石。从仰韶西迁可以看出,东亚才是印欧人的发源地。既然印欧人起源于东亚,那么,在北方生活的古人类不是他们的祖先,还有谁是他们的祖先呢?所以,这几种一直被认为中国人祖先的古人类实际上更应该是现代印欧人的祖先。至于现代中国人,无论是分子人类学还是考古挖掘,其结果都一致显示其祖先是中国南方古人类。之所以遍布全国,完全是因为130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之后集体北上才遍布全国的。

只要方向对,证据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从印欧人的起源问题到仰韶人西迁,从常年生活在东亚北部的印欧人到泥河湾遗址,北京猿人等古人类化石。这一条证据链不但完整,而且合情合理。它既不需要假设,也不需要猜想来填补空白。它既用不着说找不到来源,也用不着说不知去向。从100多万年前,一直到现在。既有考古证据,也有史料记载。整个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无需隐瞒。其实证据无处不在,我们只要认真梳理,就很容易连成一串历史,一部合情合理又通俗易懂的历史。

研究进行到这一步,原本是文明起源的问题,基本上已经开始触及到人类起源问题了。其实在人类社会早期那种情况,人类起源问题跟文明起源问题差别并不大。同时,因为两种起源问题相互产生干扰,所以,研究文明起源的同时,也就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人类起源问题了。比如这次这个"印欧人起源问题"就涉及到东西方文明起源问题。所以,这里才需要花大量笔墨来阐述印欧人的来源问题。弄清了印欧人的来源,那么其文明的传播方向也就水落石出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十、从仰韶文化到大秦国(古埃及)

2017年二月份,也就是农历年正月间,本人偶然间心血来潮,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了一篇考证文章《西域"大秦国"即古埃及详考》。这篇文章考证中国史书上记载的大秦国是西方现在哪里。通过一个月的辛勤苦干,终于破译了这个历史界100多年来无人能破的悬案。这篇文章的考证是主要建立在从《史记》到新旧《唐书》上那些关于大秦国以及相关西域诸国的资料搜集、整理上。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整理,终于将从西汉一直到隋唐的西域诸国的历史变迁整理出一个大致历史轮廓。其中,主要是大秦国的历史变迁。这篇文章在我后来的相关历史研究中占据了无可取代的地位。因为他给我奠定了一个全新的西方文明发展史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很多历史谜团都可以得到一一解答。也就是通过这个框架,才奠定了我的西方历史观,也才有"听伟哥讲西方真历史"这个系列。

在本人研究西方历史的所有文章里,《西域"大秦国"即古埃及详考》无疑是一篇具有很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网上发表之后,尽管有一小撮人为之鼓掌支持。但我也知道,另外那沉默的一大坨其实也是支持我的,只不过他们脸皮薄,羞于启齿罢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深以为然。

在这篇文章,本人考证,中国史书上记载的大秦国就是考古史上所谓的古埃及。这个考证结果跟西方考古界的结论是不相符的。不过,随着我其他方面的考证结果露面之后,真相是逐渐开始向本人倾斜的。因为西方建立的历史无法解释那么多矛盾的现象,而在本人的历史系统中,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回到正题来。在《西域"大秦国"即古埃及详考》一文中,本人考证,大秦国(古埃及)王室是来自北方,也就是高加索以及以北的地区。当时还叫做"犁靬"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史记》中有所记载:

《史记·大宛列传》:1、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2、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3、汉使还,而後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根据史书记载,我推算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2000年前,北方的黎轩国打通了南下之路,将疆域扩充到非洲,并且迁都尼罗河三角洲。于是,后来就变成这样了:

一百多年来,对古代西域大秦国的研究也是不少。但更多人的却是陷入地理位置不确定当中而头疼不已。这种不确定性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古籍记载不太详细是一个原因,但同时对史料线索解读不清也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在《史记》中,对黎轩国的位置记载是在安息北方。而在《魏略》中,却跑到了西边:

《史记·大宛列传》:其(安息)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魏略·西戎传》: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海之西。

这个方位的改变是相当关键。因为这一改变,就触到了实际性的问题:安息的西边是哪些地区?这样一来,古埃及的地理位置的敏感性就体现出来了。而这个地理位置又正好符合文中描述的三个对象的所有条件:安息、条支、西海的西边。

从两张地图上大秦国的变迁,我们不难看出,大秦国(古埃及)人实际上是来自北方东欧草原上的人群。而在此之前,生活在高加索以北地区有着不少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址,这个地区遗址众多,本人就选取最为出名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为代表做个表述。所以,毫无疑问,2000多年前,在高加索以及以北地区建立的犁靬国就是"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后人建立的政权。而"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经本人上面考证,他们5000年前是从东亚仰韶地区迁徙过去。2000年前,犁靬国有迁都南下,定都尼罗河。这一条线索下来,就相当简单了:

仰韶王朝--特里波利耶--黎轩--犁靬--古埃及:

地图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张图中,古埃及文明的来源就一清二楚了。图上说了两件事,一件是5000年前,仰韶人从秦地出发,西迁到东欧平原,建立了另外一个王国。这个王国,据推测,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黎轩(jian)国"。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第二件事就是,"黎轩国"在东欧平原上居住了两三千年,又在2000年前南下,迁都尼罗河三角洲。因为国力强盛,号称西域最大国,史称"大秦国"。

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是时康居候视汉兵,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所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而不许解兵,则坚守,而康居候汉罢而来救宛,破汉军必矣。"

--《史记·大宛列传》

这条史料说的是当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当年攻打康居国时提到有"秦人"。这里的"秦人"自然不是指汉军自己。而根据史书记载,黎轩国跟康居相邻,再结合黎轩国后来南下迁都之后被人称为大秦国来看,这个"秦人"自然是指黎轩国人无疑。

那么,黎轩国的人为什么又叫"秦人"呢?要知道,仰韶故地就是秦地,仰韶人当然就是秦人。秦人西迁到东欧,他还是秦人。黎轩国人之所以叫秦人,因为他们就是当年西迁东欧仰韶人的后代啊!黎轩,秦人,秦人,黎轩……这不正是怀念他们祖先的居住地就在秦地骊山边么?三千多年过去了,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之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黎轩国的人叫"秦人",黎轩国又被称之为"大秦国"。当时只是模糊地认为,"秦"可能是专指华夏吧。当我理清了这层关系之后,真相才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就是从秦地迁徙过去的,既然从秦地迁徙过去,当然以"秦"为名!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171402

帖子分类:国际观察

发表时间:2019-02-28 00:49:16

更新时间:2020-11-13 21:41:39

评论数:13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