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2)

侍一处负责军事、情报业务;
侍二处负责党务和政务;
侍三处主要管理人事调查和考核业务;
侍卫长室则是蒋介石的警卫单位;
参事室专门负责搜集、研究内政外交问题的单位,相当于蒋介石的个人智囊团。
这三个处,直接绕开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等正式的官僚机构,直接向蒋介石本人负责,对各种国策的影响十分巨大。
据说,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一谈到“侍从室”三个字,当官的会肃然起敬,老百姓会谈虎色变。这主要是因为,侍从室是一个“手眼通天”的机构,是当时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是国民党所有党政军机关都要俯首听命的“太上皇”。
至于这三个处的主管领导,大都具有双重身份。他们在明里是国民党的军政大员,暗地里又是蒋介石最信得过的铁哥们。比如,曾经担任过侍一处主任的张治中,是国民党第九集团军的总司令、湖南省政府主席、陆军二级上将;侍二处的主任陈布雷,在当时被称作蒋介石的“文胆”;而侍三处的主任陈果夫,那更是不得了,他是蒋介石统治核心的“圈里人”,一直掌管着国民党的党务,有着“蒋家天下陈家党”的称号。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3)

不要问我这个侍从室有多牛,我只告诉你,其权倾朝野的程度不亚于清朝时期的军机处。如果你对这个比喻还太满意,那么我再告诉你,即使是不把任何人都放在眼里的军统头子戴笠,见到侍从室的官员时,也会噤若寒蝉、低声下气、甚至大拍马屁。而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煕,每次见到蒋介石署名的电报时,都会刻意地往下多看一眼,如果发现落款有陈布雷的“侍秘二”的字样,就会立刻拿出钱财消灾,息事宁人,不敢有任何的反抗【2】。
蒋介石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也是一个喜欢搞独断独裁的人。他曾多次说过:“我的决定就是命令,不要再在行政院里讨论。”而彼时的蒋介石正是依靠这个内朝,成功绕过外朝,实现了他的独裁统治。
阵疯云:纵观中国历史,如果只从断代史的角度出发,你很难发现这些规律,可是一旦将它们串联起来,这样的规律又跃然纸上。其实,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循环,比如王朝的更迭、人口数量的起伏、土地兼并和反复、平民起义、以及黄宗羲怪圈等等,不胜枚举。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是以一次社会大动乱为代价的,每一次循环又会引发一次社会的大动荡,使得我们中国很难保持长久稳定的发展,一直处于循环震荡之中。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中国的历史,是不是也太相似了一点?
其实,相似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重复历史的人,或者说是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制度。
阵疯云:只要社会制度不改变,一切还要继续循环下去。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图 中国历史上“内朝”与“外朝”的循环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4)

第三节 国家首脑的“二元”制

说完了“内朝”与“外朝”的循环,我们再说一个与之相生相伴的循环——“宰相制度”的变迁。
说来也是奇怪,在中国两千多年的郡县制社会里,在统治阶级的最上层,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统治结构,就是“皇帝—宰相”的“二元”制。
所谓“二元制”,指的是一位皇帝,再配备一位宰相(或者几位),二人协同合作,就组成了一个集议政、决策和执行的最高权力机关。
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行政首脑;皇帝是董事长,宰相是总经理;皇帝分权给宰相,宰相匡正皇帝的得失,二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于这一点,正如汉朝人荀悦所说,宰相的作用就是“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1】
由此可见,宰相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他既要秉承皇帝的意志总揽全国政务,又要统率百官让他们团结协作,既要管理军政、又要管理民政、还要兼顾财政、人事和外交,是中央政府除了皇帝之外,权力最大(注意是“实际权力”,而不是“官衔”或者“品级”)、职务最高、身份最尊贵、最有威严的官僚,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以说,一个皇帝再配上一位宰相(也可能是几位)二人共同协作的政治格局,几乎成了郡县制时代的一种标配,历朝历代都按这个路子来,无一例外。
可能有人会问了,为什么偏偏是“二元”制的结构,而不是“三元”制、“四元”制、乃至多元制的结构呢?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5)

其实,历史上还真出现过一下子配备好几位宰相的情况,让他们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然而,这种单纯依靠增加宰相人数的方法,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皇帝与宰相之间的关系,它只是将“相权”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分割,把原本属于一整块儿的相权,分割成好几块儿,但相权的总量是不变的,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相权对于皇权的制衡作用。所以从本质上说,它仍然属于一种“二元”制的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二元”制的结构?皇帝和宰相为什么要各司其职、各管一摊?皇帝为什么就不能大权独揽,乾纲独断,撇开宰相实现中央政府的“一元化”格局呢?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必然会使汇集到中央的工作量迅速增加,甚至达到了海量的程度。而这么大的工作量仅靠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管不过来的。管不过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雇佣非世袭的职业官僚,让他们代为打理,同时呢,皇帝也要割让出一部分权力,使得这个官僚集团在工作时能够名正言顺。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6)

我们知道,郡县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央不再分封亲戚或功臣到地方上做诸侯,让他们分片包干管理(“封邦建国”),而是将地方都划分成郡县,委派非世袭的职业官僚进行直接的统治。
而这样的制度特点,使得中央的工作量空前的膨胀起来,几乎达到了海量的程度。这个问题在秦国还只是一个边陲小国时,还不太明显。毕竟那个时候的秦国,国土小、人口少,相应的社会事务没那么繁巨,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雄才大略,能谋善断,才智过人,又勤于政务(据说他每天看不够一定数量的竹简都不休息)。所以,凭借他一己之力来实现大权独揽,乾纲独断,还勉勉强强能够撑得过去。可是等到统一六国之后,不行了。
我们知道,统一之后的大秦帝国国土面积有好几百万平方公里,人口有上千万。在这样庞大的国家里,任何一个小事件,如果汇集到一处,都会变成一个大事件;任何一个小问题,如果乘以这个基数,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纷争,甚至会引发大乱子。所以,仅靠皇帝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肯定是管理不过来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雇佣更多的官员,开设更多的机构,制定更多的章程,颁布更多的法令,同时呢,皇帝也必须让出更多的权力,让官僚集团去代为行使,也就是所谓的——“官员代理”。
然而,这也带来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如何配置这个官僚体系,使它能够平稳、高效、廉洁、自律的运转,从而实现官员代理的职能。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7)

如果是在一个很小的国家(比如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你完全可以家国不分、内外不分、亲疏不分(家事即国事),所有政务一肩挑;如果是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你可以设置各种职能部门,让各个部门的长官直接向你负责;如果到了一个巨型国家,那么你就只能雇佣职业经理人了,让他们开府建衙,立规办事,总揽政务,既当总经理、又当CEO。同时,你必须出让更多的权力给他们,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才华。
不用多说,这个所谓的这个职业经理人,就是后来的宰相。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谈一谈郡县制度里,为什么一定要有宰相。
我们现在假定一个人,暂时称他为张三好了,他通过公务员考试顺利进入政府工作。
我们先不让他当宰相,只让他当一名村长。由于村子很小,事务不多,所以张三每天的工作并不饱满,每天只是从村东头逛到村西头,再从村南头逛到村北头,看看老张家的门有没有锁好,老王家的两口子有没有吵架,因为村子很小,一天可以逛两三趟,逛完之后就回家睡觉,这就是他日常的管理生活。
不久之后,张三当上了乡长。乡很大,逛一圈需要好几天,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走圈上,至于具体工作,只能交给村长去具体处理。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8)

后来,张三当上了县长,县更大,连走圈这个工作也省了,只能把权力下放给乡长,每天只批示乡长的报告,案卷工作就够他忙的。
再后来,张三由于工作出色,官越做越大,从县长做到市长、从市长做到省长、最后进入中央,成为国家领导人。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工作量会进一步暴增,平时连看奏章的时间都没有,每天要接见不同的人,开不同的会,讨论乱七八糟的问题,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也要来找他,让他做出各种决断……如此一来,张三实在太累了,不得不找一些人帮他的忙,并把自己的权力分一部分给他,让他代为打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看出来了,张三其实就是皇帝,他找来帮忙的那个人就是宰相。
这也是相权(宰相权力)的由来。
如果你对这个例子还不太理解,那我们再说一个管理学的例子。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79)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企业的类型主要分三种:一种是个体户,一种是私营企业,还有一种是巨型企业。
对于一个“个体户”来说,家和公司是不分的,家就是公司,公司就是家,公与私的界限不是很分明,家庭财产和公司财务也捆绑在一起,你既是公司的领导,员工也只有你一个,那么,此时的你是不需要什么宰相的。
如果你的公司做强做大,做到了私营企业的规模,那么你必须雇佣很多员工,并对这些员工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设置各种职能部门,比如管采购的、管生产的、管销售的、管人事的……让他们分管一摊,然后让各个部门的部门经理直接向你负责。此时,你既是董事长,又是总经理,可以大事小情一把抓,指挥调度一切。在这种模式下,也不需要什么宰相。
等到你的公司进一步地做大,做成了巨型企业,那么就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其他的管理模式了。
首先,那种个体的经营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企业太大,家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必须分开。
其次,私营经济那一套也不行,因为企业实在太大、事务实在太多,每天光听汇报估计你都听不过来,那就更不要提主持日常的经营活动了。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0)

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花重金聘请“职业经理人”,让他们担任总经理或者CEO,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而公司的所有者,也就是董事长本人则退居幕后,主持方针大政的制定和长远战略的规划。同时,你也要让出更多的经营权给这位职业经理人,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施展才华。
至于你和CEO谁更有权力,那就看你们俩各自的本事了。一般不爱操心的董事长干脆做起了甩手掌柜,啥都不管;爱操心的董事长则常常会“越权”指挥,一竿子插到底。比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李嘉诚,他们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董事长的职位,让出了CEO的职务,但是对于日常经营事务却拥有最高指挥权。
宰相的出现和CEO的出现其实差不多,都是因为铺的摊子太大,政务太过繁杂,董事长(皇帝)本人实在的忙不过来,不得已,只好聘请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宰相,让他来组建领导班子主持日常的工作。要知道,汉朝的宰相是有“丞相府”的,可以“开府办公”。相府里边儿还有自己的幕僚、属下和跟班,他们一般由宰相自行聘任,自己选拔任免,有的连皇帝都不得过问。而宰相府的下边还设有各个部委,比如,西汉的丞相府有“十三曹”,唐朝的尚书省(中书省)有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它们的地位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以及其下属的各大部委,地位很高,权力极大,身份尊贵。
在权力分配上,宰相和“职业经理人”也非常雷同,如果皇帝佬儿喜欢大权独揽、独断专行,那么“相权”就会被侵夺的多一些;如果皇帝昏庸无能、懒散怠政,那么“相权”就会被侵夺得少一些。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1)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说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越是到后来,皇帝的权力越大,宰相权力越小,相权已经被皇权吞没得差不多了,甚至完全消失。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皇权”和“相权”本来就是同根而生,二者相辅相成是同源的,相权不过是皇权的一个分支,它们二者加起来的总量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在它们之间分配的份额。这就好比一块儿蛋糕,总共就这么大,如果碰上一个强势的皇帝,他胃口大、能力强、精力也充沛,难免会被他多吃多占一些;如果碰上一个弱势的皇帝,胃口小,能力差,精力也不济,那么他就会少吃少占一些。但是,一定不会出现皇帝独吃独占的情况。
至于其中的原因嘛,还是那句话,就是因为工作实在太多,仅凭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根本干不过来,干不过来怎么办呢?他只好雇佣一位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宰相——来帮他的忙,帮助他处理政务。谁让这是一个巨型企业,啊不,是一个巨型国家呢?这也是治理超巨型国家唯一可行的方法,任何郡县制的王朝都逃脱不了。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2)

和“内、外朝”的循环一样,“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夺也呈现出一种循环的态势。皇帝需要宰相辅佐,可是又害怕宰相坐大,反过来威胁皇帝。所以,他就从身边选拔一些信得过的秘书让他们帮助处理政务,希望以此来架空外朝的相权。等到秘书坐大以后,皇帝又不放心了,就又开始从身边再一次物色一帮秘书,让他们处理政务,以此来架空新形成的相权……一直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
另外,在考察宰相制度的变迁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一点,就是:究竟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算是真宰相?
按照阵疯的理解,作为皇帝的头号大助手,宰相除了可以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外,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他必须是百官之长,不仅可以统率百官,而且拥有监督百官执行的权力;
第二,他必须拥有最高的“参政”、“议政”权,能够参与到国家最高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3)

换句话说,作为一名宰相,必须能够在“人事”和“行政”(包括行政、财政、军事、外交等)两个方面,拥有最高的参与权和领导权。否则的话,他就不是真宰相。
然而,历史上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宰相还真不多,秦汉时期有一些、隋唐初年、南宋末年的个别宰相可以满足,元朝也有,其他好像就没了。
哦,还漏掉一个,就是——明朝。
在明朝中后期,一些重量级的“内阁首辅”比如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他们位高权重、身份显赫,甚至比秦汉时期的宰相还“宰相”!其中,又以“明朝唯一的政治家”(梁启超语)张居正最为出名。他曾经口出豪言:
“我非相,乃摄也!”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老子才不是什么宰相,而是摄政,相当于代理皇帝。
够牛逼吧!
然而,直接使用“宰相”这个名词来称呼皇帝的最大助手,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历史上除了辽朝(契丹)之外,还没有哪个王朝会将“宰相”这个称呼直接拿来当作官名。所谓“宰相”这个称呼,更多时候是一种统称,是民间对于皇帝这个头号“大助手”的一种俗称,具体到某个朝代,又各自有各自的称呼。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4)

比如,在秦朝之前,就不称什么宰相,而称作“宰”、或者“相”。“宰”、“相”二字,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商周两代。商朝时称“尹”,比如商汤身边有一个大能人,叫做“伊尹”。“伊”不是姓,而是“氏”。“尹”是他的职业。伊尹连在一起,就是姓伊的宰相,相当于后世的张总统,王总理,李局座、赵科长……
等到西周以后,才改称“宰”。
为什么要改为“宰”呢?因为西周属于封建社会,在这种制度里,对于一个贵族家庭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无非两件:一件是“战争”;一件是“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两件大事,有的时候,祭祀甚至比战争还要重要,因为能否主持祭祀大典往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高级贵族才能够有这样的资格。而当时主持祭祀的人因为又要负责宰杀牲牛,所以,但凡能够替天子、诸侯、大夫、乃至一切贵族家庭主持家务的大管家一般都称作“宰”。比如周天子的大管家,就被称为“太宰”。
当然,这时候的“宰”还并没有成为正式的官职。在西周时期,一般在家为“宰”、外出称“相”,宰相二字并不连用。至于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还属于封建制度,盛行的是“贵族政治”,不需要太多的“职业官僚”。而且,那个时代的诸侯国的规模都比较小,政务也不是很多,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完全可以“千斤重担”一肩挑,既当董事长,又当总经理,一个人干就够了,不必去雇佣职业经理人。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5)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形成,国家的政务也开始繁忙起来,仅靠董事长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这时候就需要雇佣一批官僚,让他们代为打理,而这些官僚必然需要一个小头目,相当于官僚的首长,他们就是宰相的前身。
等到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各大诸侯国都普遍进行郡县制改革,聘用非世袭的职业官僚来代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统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这样一来,作为官僚首长的宰相就脱颖而出,开始成批量的出现,只不过各大诸侯国的叫法稍微有些不同。
楚国因为和周王室不和,所以也不听中原国家的号令。它的宰相从一开始就不称为“宰”,而是沿用商朝的官制,称作“尹”,比如“令尹”。秦国因为地处西方边陲,土的掉渣,自己给自己起了个贱名,叫作“庶长”,比如商鞅就曾经担任过秦国的“左庶长”。至于其他一些老牌诸侯国,比如齐、鲁、郑、晋(韩、赵、魏)等国,由于是卿大夫当道,相权即卿权,所以,在这些国家一般都称作“相邦”。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这才逐步确立以宰相作为君主头号大助手的制度。宰相制度也正式成为官制。只不过,秦朝的宰相并不是定员,有时一相,有时多相,有时连宦官出身的人也可以担任宰相。只不过,名字里必须带一个“中”字(注意这个“中”字,很可能是因为出身于宫中的意思),称“中丞相”。比如,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筒志,他就曾经担任过中丞相。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6)

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宰相最风光,那么非秦汉时期的宰相莫属。
秦汉时期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其中,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依据古代文字的原始含义,“丞者,承也;相者,助也”,二者都有“副贰”的意思。比如现在人在举办婚礼时,往往会邀请一对伴郎和伴娘作为自己的助手。但伴郎、伴都是现代人的称呼,过去不这么叫,在去有一个更文雅的称呼,叫做——宾相。因为“相”有“副”、“助”的意思,伴郎就相当于“副新郎”,伴娘就相当于“副新娘”。
什么?新郎、新娘还能有副的?
汉朝时,虽然号称“三公”,可是由于太尉不常设,“大司马”(汉武帝将太尉改为“大司马”)又逐渐沦落为内朝官员,所以,在西汉成帝之前真正处于执政地位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他们的行政机构合在一起被称作“二府”(或“两府”),所以说,并不是宋朝才有“二府”。
但是,即便是“二府”,他们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丞相的地位显然要高一些,金印紫绶(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秩万石(年薪一万石“小米”,相当于月薪三百五十斛谷的粮食);御史大夫的地位比他低,是银印青绶(白银印章和黑色绶带),秩“中二千石”。两者在职称、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差着一大截呢,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有人说,在西汉前期,虽然号称“三公”鼎立,其实是丞相一家独大,其他二位,都是陪衬。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图 秦朝和汉朝初年的中央政府机构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7)

汉初的丞相除了身份尊贵、待遇优厚之外,还拥有一个权力足够让后世的宰相们垂涎三尺,就是——秦汉时期的宰相可以开府办事、独立组阁,聘用自己的僚属,自行办公,很有一点后世的“君主立宪”的韵味。
根据西汉官制,设置丞相一职,他可以自行选拔和聘用丞相府的官吏,比如,长史、司直、诸曹掾属等等。这些属吏大都由丞相自行选拔任免,不受皇帝制约,几乎是想聘谁聘谁,想聘几个聘几个,一般连皇帝都无权过问。这就是说,在人事和行政方面,丞相具有极大的自主权。
当时的丞相府下辖十三个衙门,号称“十三曹”。这一个曹,就相当于今天国务院下面的一个“部”。比如:
一、西曹(东曹):负责人事任免,相当于后世的吏部,今天的中央组织部;
二、兵曹:管兵役,相当于后世的兵部,今天的国防部;
三、贼曹(决曹):管盗贼,主罪法,相当于后世的刑部,今天的司法、公安部;
四、户曹(金曹、仓曹):主祭祀、农桑、货币、盐铁、仓谷事务,相当于后世的户部,今天的财政部;
五、尉曹:管运输,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漕运总督,今天的交通运输部;
六、黄阁:主簿录众事,这是宰相府秘书处的总务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
……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8)

西汉时期,丞相府的常设属官多达三百多人,机构庞大,关系复杂,威权极重。而西汉的丞相,大多出身高贵、身份显赫、礼遇最隆、权力更是大得没边儿,甚至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礼。他们不但掌握着官吏的选拔、考核、黜陟之权,还掌握着百官的朝议、奏事、诛罚之权,甚至还拥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
两汉时期,相权的范围之广、威权之重,都是后代宰相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到了“三公并相”时期,大司徒府(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成帝时期又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从此之后,三公就变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的权力也没有下降多少。有的时候,其风头甚至盖过了皇帝本人。这也是为什么汉朝皇帝甘愿冒着朝局不稳的危险,也要秘密组建自己秘书班子——内朝(中朝)——的原因。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分宰相的权。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段历史时期相权的极度膨胀呢?在阵疯看来,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初的皇帝大都来自于民间,文化素养比较低,缺乏统治经验,不得已之下,只得依靠一些才华横溢的士人来帮助他们管理;
第二、当时的法家思想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批判,而儒家思想还没有翻过身来,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其实是“黄老”之学。而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具体到统治术里又主张“君道无为”,“臣道有为”,而这种“上清静而下劳苦”的思想,正好又为相权的膨胀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第三,当时的宰相大多具有真才实学,而且才华横溢,比如萧何、曹参这些人都是有真本事的,所谓“萧规曹随”。他们既是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又是刘氏家族权力圈的“圈里人”。所以,做皇帝的总要给人家一点儿面子不是,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489)

据说,当时的宰相倍儿有面子。汉文帝时,有一个叫申屠嘉的人担任丞相。有一次他觐见文帝,文帝身旁有一个叫邓通的宠臣,这家伙恃强怙宠,鼻孔朝天,有点儿看不惯申屠嘉的出身,认为他出身寒微,不配做宰相,所以在礼数上有所怠慢。
申屠嘉气不过,回到丞相府后就下达了一道命令,要传见邓通。邓通知道丞相的厉害,说什么也不肯去,怕去了吃瓜落儿。可是又不能不去,因为不去,罪名更大。所以,他就摘下帽子(冠),脱掉鞋子,光着脚跑到申屠嘉那里叩头谢罪。按照申屠嘉的意思,本打算杀掉这个不尊礼数的小瘪三、以震慑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就在这危急之时,汉文帝急忙派出自己的使节,向申屠嘉求情,申屠嘉这才免了邓通一死。由此可见,汉代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其地位之高、权势之盛、威严之重,甚至连皇帝也要忌惮三分。
但是,不管怎么说,秦汉时期的宰相一直备受礼遇。从秦朝开始,一直到西汉初年,大概是宰相这个物种最为风光的时代,既有名、又有“实”,还有“利”,是后世的宰相最为向往的时代。按照汉朝仪式的规定,丞相主持朝会,皇帝本人必须亲自到场,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悉数出席。丞相晋见,皇帝必须着正装、也就是必须穿正式的朝服到正殿去迎接。丞相奏事完毕,辞出,皇帝要起立、行注目礼、送至殿门。丞相要是病重,皇帝要到宰相家里亲自问疾,并遣医送药。丞相挂掉,皇帝还要亲自上门吊祭,并赐棺木、葬地、冥器等礼仪用具……

楼主:一阵疯818

字数:3043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31 05:42:38

更新时间:2019-06-03 15:20:02

评论数:118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