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27)

然而,冤案就冤案,冤枉你了又怎么样?朱元璋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要达到我的政治目的,就必须制造一些借口,如果一切都从实际出发,一切都遵循客观规律,一切都遵纪守法,按规章制度办事,那还是独裁嘛?那还是专制嘛?你也太不把专制的皇帝当回事儿了!请尊重一下皇帝这个职业好不好?所谓“专制”,就是老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容许你反驳、也不容许你忤逆!你只需要照着做就行了,不要问为什么,我也不告诉你为什么!我要是告诉你为什么,你不就变聪明了吗?你要是变聪明了,我还统治谁去?对于专制的皇帝来说,他做事情从来只需要借口,不需要事实。比如此处的“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为了消灭“万恶”的宰相制度而凭空捏造出来的借口。
胡惟庸案爆发后没多久,朱元璋发布了一条极具历史意义的旨令:罢黜中书省,从此不设,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只保留中书舍人一职。
要知道,唐代的中书舍人是可以代拟诏敕的,权力大的没边儿,现在居然变成了只能抄抄写写和整理档案文书的档案管理员,你说,这还有什么实权可言?
估计朱元璋也知道他的这道旨意对于当时的政局触动太大,所以他必须给出合理的解释才行。别看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却是一套一套的。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29)

首先,他搬出古语: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意思是说,丞相这东西不是自古以来就有,而是后人杜撰的,作为后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宰相一职。
然后,朱元璋又自说自话:“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丞相,然其间亦多小人,专权乱政。”
在他看来,丞相这玩意,坏人多,好人少,奸相多,良相少,总而言之是没有比有好!
臣下一片茫然,不禁要问,没了丞相该怎么办?由谁来处理国家大事呢?
朱元璋回答说: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御史台、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9】
从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所谓的制度创新,其实就是取消了“宰相”这一中间环节,“事权归于朝廷”。那么这个“朝廷”指的是谁呢,当然是他朱元璋了。明朝的皇帝终于可以实现大权独揽,乾纲独断。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0)

最后,朱元璋为了防止宰相制度死灰复燃,又对百官和朱家后嗣进行了威胁和恐吓:
“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请的,置之重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还把他的语录收录进在当时具有宪法性质的——《皇明祖训》里,专门用来吓唬那些企图“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宰相制度的大臣和子孙后代们。
那么,朱元璋真的能够废掉宰相吗?
怎么可能呢。
朱元璋虽然废除了宰相制度,却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因为郡县制的体制特点决定了皇帝离不开宰相,因为政务实在是太多嘛,仅靠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根本处理不过来。管不过来怎么办呢?他只能雇佣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宰相来帮他处理政务。可我们的洪武大帝偏偏不信这个邪,非要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大权小权一把抓。这不,宰相制度刚刚废掉没多久,朱元璋本人就被深度套牢了。
按照朱元璋的设计,在废除中书省、罢左、右丞相以后,中央的政务由六部分理。所谓的“六部”,指的就是原来“尚书省”下边的的吏、户、兵、礼、刑、工,这六部。他们原本只是执行机关,江湖地位并不高,但朱元璋为了独揽大权,把宰相制度废除以后,特意提高了他们的地位,将他们的官衔由正三品提升到正二品,直接向自己负责。
那么,这种“尚书负责制”与原来的“宰相负责制”有什么区别呢?
要说区别,可就大去了!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1)

简单的是,“宰相负责制”相当于“董事长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而“尚书负责制”则相当于“董事长直接负责制”。
我们知道,“总经理负责制”适合管理大型企业,或者超巨型企业。在这样的企业里,摊子大,业务多,仅凭董事长一个人的能力根本管不过来,管不过来怎么办呢?他只好聘请专业的管理型人才也就是职业经理人,让他来担任企业的总经理或者CEO,组建领导班子进行管理。同时呢,他也要下放一定的权力,使得这些管理型人才有足够的空间来发挥才能。
但是,“董事长直接负责制”就不同了,它属于管理中小型企业的模式和方法。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事务不多,企业的老板完全可以大小事务一把抓,既当董事长、又当总经理,而不必雇佣职业经理人来帮助自己经营。他可以设置各种职能部门,比如采购、生产、销售、人事的、质量等部门,让这些部门的部门经理直接向他负责。
而朱元璋走的就是后一种路子,他让各个部门的部门经理也就是各部的——尚书——来直接向他负责,不再雇佣职业经理人也就是——宰相——来帮助他管理,以实现他魂牵梦绕的皇权独尊的理想。
然而,大家不要忘了,大明王朝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公司,而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事务繁杂的超巨型企业,每天光看报表(奏章)都看不过来,那就更不要提制定什么远景规划和构建长远战略了。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2)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朝政大权除了“执行权”之外,还有两项大权非常重要,一个是“议政权”,一个是“决策权”。原来这两部分权力被分划给中书省,由中书省的宰相率领一大群人商讨,然后把结果汇报给皇帝。可是现在可好,中书省被废掉了,宰相被裁员了,朱元璋连个正式的议事制度都没有,所有政务必须一肩挑。
可是一肩挑又怎么受得了呢?朱元璋累呀,累得跟孙子似的。
让我们看看,在没有宰相的日子里,朱元璋都是怎么过的。
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各地的奏疏如雪片般飞来,全部由他亲自处理。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为例,从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这就意味着朱元璋每天必须批阅文件200多份,处理国事400多件,纵然是铁打的身板每天不吃不喝不休息,工作二十四小时下来,平均每小时还要决定17件国事。而且,在这些国事当中,每一件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果有一件处置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大乱子,甚至流毒千年。
如果说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不长,还可以应付,可是时间一长,纵然是朱元璋这样的精力充沛的角色也熬不住了。到了最后,朱元璋不得不服软,由此还发出人生当中著名的一次哀叹——“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8】。意思是说,皇帝这活儿真TM不是人干的,没有宰相真是不行啊!
五十多岁的劳模皇帝,也实在是熬不住了,可熬不住又能怎么办?
找帮手呀!
历史又转了回来。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3)

在废除宰相制度的当年,朱元璋就开始动手给自己找帮手。
这年九月,朱元璋仿效古制,设置了春夏秋冬四辅官(为啥不是梅兰竹菊,看来朱元璋真不是文雅之人),用以“佐理赞画”。这些辅官,都是从民间征调上来的老学究,朱元璋认为他们学风质朴、忠实可靠、没有政治背景,和外官没有什么联系,既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是,这些老儒除了性格敦厚一点,作风淳朴一点,与朝廷官员无甚瓜葛之外,其他一无所长(“淳朴无他长”),只能做些抄抄写写、呈报送递的工作、以及档案管理工作,根本起不到佐理朝政的作用,没过多久,就废止不用了。
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朱元璋仿照宋朝官制,设置“大学士”一职,以备顾问。因为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华盖(中级)、谨身(建极)、文华、武英这四大殿,还有文渊阁、东阁这两阁,所以被称为“殿阁大学士”。又因为他们的办公地点位于内廷,所以又称为“内阁大学士”。
设置这些大学士的目的和之前设置“四辅官”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建议、咨询、以备顾问。为了让他们能够真正做到“佐理赞画”、“协赞政事”,朱元璋迫不得已,只好找来一些有过从政经验的人、以及没什么政治背景的文官来担任。不过,为了防止他们势力坐大、最终发展成宰相,朱元璋有意识地降低他们的品秩,把他们的品级限定在正五品的范围之内(当时的六部尚书可是正二品),所以在明朝前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并不高,大约只相当于一个小科长吧。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4)

但是,做完了这一切,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对于军国大事他仍然紧紧握在手里,眉毛胡子一把抓,乾纲独断,专制独裁,不允许这些大学士过问,只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参与”权,而没有最终的“决策权”,说穿了,这些大学士还是没有逃脱“秘书”的身份。
好在,朱元璋是一位劳模皇帝,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无论在体力、智力、还是精力上,都比较旺盛。他早年曾经当过兵、打过仗、挨过饿、要过饭、还当过皇觉寺的和尚,几乎所有的艰难困苦都被他经历过了,所以练就了一副过硬的好身板和钢铁般的意志。也许正是凭借着这股精气神和出身于草根阶级的小家子气,朱元璋同志甘当劳模,所有政务一肩挑。
个人认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除了雍正皇帝之外,几乎无人可以与之媲美。
朱元璋之后是朱棣。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篡了侄子建文帝的权,把明中央迁到了北京。朱棣和他老子朱元璋一样,也是一位精力充沛的主儿,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他也设置四辅官来帮忙,但还是觉得太累,每天起得比鸡还早,每天睡得比“鸡”还晚(注意两只“鸡”的不同),比坐牢还辛苦,怎么办呢?找个人来帮忙吧,历史又转了回来。
朱棣找来侍读解缙、编修黄淮、侍读胡广等七位老学究到文渊阁值班,当皇帝的秘书,如果成祖有啥搞不定的,或者有事情要商量,就把这些人找过来帮忙,后来这套系统成为内阁的雏形。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5)

和之前一样,这些个编修、侍读原本都是些无权无势、没有正经职务的小官,对皇帝一点威胁都没有,但这些人权力却很大,国家的机要大事,他们都有参与权。久而久之,“议政权”就被内阁拿走了,下边的六部反而成了干活的,终明一代都是这样。
可是,朱元璋、朱棣两代帝王甘心做劳模,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没有这样的素质了。这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龙子龙孙们意志不坚,精神萎靡,才能不足,体格还不济,并不具备他们老祖先那种超人的胆识和魄力,更不具备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壮志雄心。
不信,我们可以细数一下明朝中后期的那几位皇帝,他们有的是吃喝嫖赌疯死的,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燳;有的是寻仙问药磕死的,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有的是嗜好女色累死的,比如隆庆皇帝朱载垕;有的是酒色财气懒死的,比如万历皇帝朱翊钧;有的是胆小怕事吓死的,比如泰昌帝朱常洛;有的是只会做木匠活笨死的,比如天启皇帝朱由校……
可以说,明朝中期以后的皇帝质量是越来越差,基本就是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可是,一代不如代,人家也是皇帝。是皇帝就要大权独揽。很明显,依靠这些上不了台面的皇帝,让他们大权独揽、乾纲独断、实现所有政务一肩挑是不可能的。比起他们体格健壮,精力充沛、意志坚强的祖先,后世的皇帝无论是在精力上、体力上、还是智力、毅力上,都无法胜任。
无法胜任怎么办呢?
找帮手啊!
宰相这个“胡汉三”,终究还是要回来的。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6)

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开始,内阁的地位开始大幅度飙升。首先是在官阶上,连升了四级,从正五品的小科长飙升为正三品的副部级的高官。然后,阁臣又可以兼领尚书衔,也就是大学士可以兼任六部的首长。这样一来,不得了,秘书开始有了实职,阁臣开始有了实权。要知道,过去的内阁大学士虽然地位尊崇,身份高贵,但并没有什么实际职务,至少没有法理上明文规定的实权,充其量只是皇帝身边的大秘书。所谓“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参谋只有兼任了下边儿的实职,哪怕只是个小连长,说话才有人听。而秘书也一样,只有兼任了实职,腰杆子才够硬气。
大致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面的皇帝质量越来越差,不仅懒惰怠政,而且宠信宦官。指望他们像老祖宗那样,勤于政事,励精图治,甘当劳模,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没办法,他们只能将大部分工作都交给秘书班子、也就是内阁去处理。于是乎,内阁的地位进一步攀升。
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以“内阁规制未备”为由,将文渊阁的一间小房子开辟为阁臣的专属办公室。从此之后,内阁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楼,还有了专门为自己打杂、跑腿的属官。内阁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行政建制上,成为独立的中枢机构。
另外,此时的内阁大学士,开始领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荣誉头衔,很多人都是官居一品的高官,品秩在六部尚书之上。很多时候,尚书有事要先请示内阁才能够执行,皇帝下达的旨意也必须经过内阁的审核才能下发给六部,六部俨然成了内阁的下属,这就等于又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旧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中书省”更换了一个新马甲,唤作“内阁”。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都属于中枢机构,是换汤不换药。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7)

而在辅臣内部,大家按照地位的高低,又会排成座次。就像梁山好汉排座次一样,老大叫做首辅、老二叫做次辅,老三叫做三辅,往下以此类推……
其中,以首辅的权力最大,地位最高,“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成为事实上的真宰相。到了嘉靖、隆庆年间,相继出现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大批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的“权相”。尤其是那个张居正,他将首辅的权力演绎到了极致,他曾说过一句话,极其狂妄。他说:“吾非相,乃摄也!
意思是说,老子才不是什么宰相,是代理皇帝还差不多!
不要这么牛逼好不好!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看到张居正如此张狂而又捏不死他的样子,不知道会不会气得从明孝陵里边跳出来!
还是那句话,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朱元璋害怕宦官干政,特意在皇宫里面立了块牌子,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但是,后世的大明王朝却是“与宰相、太监共天下”!【10】
朱元璋非常害怕人口流动,制定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妄图将人民死死固定在原居住地。结果呢,明朝的“流民”问题是历史上最严重的。
朱元璋想要大权独揽,废除了宰相制度,所有政务一肩挑。结果呢,后世的相权反弹的很厉害,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甚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也算是对朱元璋倒行逆施、逆历史规律而动的一种惩罚!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8)

当然了,明朝的相权与其他朝代比起来,也有他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说——“票拟”之权。
所谓“票拟”,又称“票旨”、“条旨”、“调旨”,就是一切章奏文书在呈递皇帝御览之前,先由内阁大学士审阅一遍。审阅完成之后,他们将自己的审阅意见写在小纸条上,贴在各个奏疏的背面,然后送进宫去等待皇帝裁决。与之相对应,皇帝在看过阁臣的意见后,把纸条撕下来,用红笔写上自己的意见,作为批示,这叫“批红”,亦称“朱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批红”代表着皇权,“票拟”代表着相权。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朝的皇帝都比较懒,不爱上班,不爱管事,怕影响到他们求神、炼丹、泡美眉、干木匠活。于是,这些懒蛋子们就把“批红”的差事儿交给了太监。在明朝的后宫制度里,有一个叫“司礼监”的机构,就是专门干这件事儿的。那些擅权乱政的死太监,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都是爬到这个位置以后,才有机会祸国殃民。
我们说了,“批红”权代表着皇权,那么,这些窃取了“批红”权的死太监,便成为事实的真皇帝。与之相对应,那些窃取了内阁首辅“票拟权”的大臣,就成为事实上的真宰相。比如,隆庆年间,首辅李春芳不爱管事,次辅高拱又特别强势,所有事情都必须他说了算,这样一来,高拱就成为事实上的真宰相。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39)

所以说,“票拟”和“披红”权其实是一种很坏的制度,因为它会使得皇权和相权很不稳定。内阁的大学士们要想真做点儿实事儿,就必须首先勾搭那些死太监,和太监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同盟,否则的话,就会事事掣肘,处处受阻,寸步难行。比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虽然已经贵为内阁首辅、皇帝的老师,但是,为了使自己的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就不得不拼命地巴结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冯保同志,和他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否则的话,自己的政令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无法施展。
你看看,连张居正这样的大能人,都不得不勾结内官来推行自己的政策,那就更不用提其他才能平庸的人了,而张居正本人在活着的时候遭招人非议,死后还留下骂名。所以说,人总是拗不过制度的,更无法逃脱时代的局限性。这是制度之殇。
明朝之后就是清朝。
满人入主中原以后,由于历史的惯性,基本上是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内阁、六部、都察院,各府、寺、司。虽然在名义上是满、汉官员各占一半,但实权始终掌握在满洲贵族手里。清朝的大学士为正一品官员,主要负责批答奏章、票拟、修撰明史、参与机要等工作。职责与明朝基本相同,地位还有所上升。但是,到了康熙年间,发生了一些变化。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0)

由于内阁逐渐发展成外朝,内阁首辅逐渐变成事实上的真宰相,这样一来,皇帝又不放心了。为了和内阁相对抗,康熙皇帝特意成立了“南书房”,然后挑选一批“翰林侍讲学士”进入南书房当值,以制衡外朝内阁的权力。
和当初内阁设置的初衷一样,南书房的作用最开始时也是陪皇帝读书、聊天、谈经论史、议论诗文,时不时地再给皇帝提出一些建议。慢慢的,这些南书房大臣也具有了替皇帝传旨、参与起草诏书和讨论国家大事的权力。于是乎,南书房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又逐步掌握了实权,开始进入循环圈。而之前的内阁大学士反而被架空了,成为虚职和一种荣誉头衔,用于赏赐皇亲国戚和有功的大臣。但是,有一些大学士不甘寂寞,非要参政议政,权力欲望比较强烈,怎么办呢?为了满足他们的愿望,中央特意委派他们担任一个要职,而这个职务在今天的影视剧里经常出现,就是——“中堂”。
所谓“中堂”,其实从唐宋时期就有了,当时宰相的办公机构叫做政事堂,它是中书省的一个常设机构,所以也有人将宰相称为“中堂”。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废宰相制度,让内阁来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就越俎代庖,成为事实上的真宰相。而当时大学士的办公的地点还是在中间,东西两侧则是过了气的“中书”,所以此时的大学士也有被称作“中堂”的,只是不常用而已。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1)

到了清朝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清朝皇帝为了照顾汉人的情绪,中央很多政府部门的领导都设置成满汉各一名。比如,中央的六部,每个部都设置满汉各一名堂官,平时办公时分坐在东西两侧,中间位置是空的。有时候,皇帝会派一些内阁的大学士到各个部去当管部大臣,因为他们是皇帝派来的,代表着皇权,地位尊贵,所以,理所当然要坐在中间的位置上(大堂中间,看起来像大堂经理),所以被称为中堂。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中堂,比如明中堂(纳兰明珠)、和中堂(和珅)、李中堂(李鸿章)……
但是,你不能说中堂就是宰相,因为很多功勋卓著、显赫一时的大人物都有入阁的经历、都被尊称为中堂,但是他们没有机会挤进宰相的圈子里,比如说晚清时期的名臣李鸿章,虽然贵为文华殿大学士掌直隶总督被世人尊称为“李中堂”,但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高级的地方官而已,从来没有当过宰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履历本上少了一项,就是——“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在雍正年间开始设立的,雍正和朱元璋一样,也是一位权利欲望极强且喜欢大权独揽的皇帝。这样的皇帝一上台,必然会侵夺宰相的权力。这样一来,连南书房大臣他也信不过了,可是,皇帝还是需要秘书啊,怎么办呢?为了给自己找帮手,雍正于1729年(雍正七年)趁着对西北用兵的机会,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秘书班子——军机处。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2)

所谓“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雍正皇帝在内阁之外,额外添加的一处中枢权力机关。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军机处本来只是一个很小的屋子,为了保持军事机密,当时有很多事情不经过内阁,直接由军机处发出,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很多政府的政令,也都不经过内阁,而是由军机处直接发布。从此之后,内阁的职能形同虚设,大学士“坐而论道”,成为荣誉头衔,军机大臣反而成为真宰相,这在“内朝”与“外朝”循环的有关章节里我们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但是,这种看似回归到唐朝那种“委员会”形式的宰相制度,却与唐朝制度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而这个“区别”就是——“术”。
阵疯在前边讲过,法家思想大致分成三大流派:“法家”、“势家”和“术家”。
“法家”注重法令、法规、制度的建设。
“势家”注重君主的权势;
“术家”则注重权术,也就是使用权力的技术。
相比于其他朝代,清朝在使用“术”的方面非常厉害,清朝皇帝对于权术的应用如火纯青,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3)

唐朝的“政事堂”和清朝的“军机处”的不同在于,虽然它们在制度上很接近,都属于“委员会”形式的宰相制度,能进入到“政事堂”或者能进入“军机处”开会的人,都可以算作是真宰相。但是,两者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选拔方式不同。
在“政事堂”制度里,你必须是三省的长官才有资格进去开会。如果级别不够,皇帝可以赐给你一个“同三品”的出身。比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的荣誉头衔,让你有资格进去开会。但是到了“军机处”制度里不同了,已经没有这种资格的限制,只要皇帝看得起你,信得过你,认为你很有能力,就可以点名让你进去开会,甭管你原来是芝麻绿豆的小官还是身份显赫的高官。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大的回旋的余地。
其次,两者的任期和身份不同。
在“政事堂”制度里,一旦拥有了进去开会的资格,你基本上就一直拥有这样的待遇,只要不犯什么大错误,皇帝一般不会剥夺你的待遇。但是放到“军机处”制度里则不同了,军机大臣既无品级的限制,也无俸禄和工资,既无职称、也无待遇,更无定额,只能算作是一种差遣,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皇帝觉得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如果皇帝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好像还有一句横批叫做:不服不行!)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4)

而且,军机大臣都是以原官兼本职,进了军机处,只能说明你有进去开会的资格,并没有法规律条或者制度上的硬性规定,一切都要看皇帝的脸色行事。而大臣们进军机处办公,也只是承旨办事而已,进了军机处你是宰相,出了军机处,你什么都不是。原来是什么官,还是什么官。原来是干什么的,回去之后,还干什么。只要皇帝愿意,随时可以把你拉进群里,也可以随时把你踢出去。
再次,两者的执行力度不同。
我们知道,“政治权力”主要包含三大方面的内容——“议政”、“决策”和“执行”。在传统的“政事堂”制度里,一般只体现了前两方面的内容——“议政”和“决策”。至于执行权,还要交给尚书省来完成才行。可是到了“军机处”里不一样了,不仅包含着“议政权”和“决策权”,还包含一定的“执行权”。清朝的军机处可以直接绕开“内阁”和“六部”,将皇帝的命令直接下达给执行机关,乃至京城之外的地方官,让他们按照皇帝的旨意直接去执行就可以了。民国时期袁世凯的“政事堂”和蒋介石的“侍从室”,都效仿了军机处这种做法。
总而言之,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程度达到了巅峰,从此之后,相权对于君权再也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完全匍匐在君权的淫威之下,再也没有站起身来。而这种既能够保证皇帝专制,又能够提高行政效率的做法,正是专制的统治者两千年来魂牵梦绕而又梦寐以求的东西,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就像老毛叼住了咸鱼,说什么也不肯撒手啊。等到雍正的儿子乾隆继位以后,将这种制度落实成定制,军机大臣也就成为事实上的真宰相。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5)

当然,“军机处”这种模式也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他对统治者本人的素质要求极高,一般高、普通高都不行,必须是非常高、极端高才行,最好能够达到圣人的地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军机处制度里,军机的日常运转,不是依靠规章制度来保障的,而是依靠“帝王权术”来推动的。而权术这玩意儿,又极不稳定,自由度极高,往往受到皇帝的个人能力、魅力、素质、体力、精力、甚至心情的制约。所以,它必然要求做皇帝的一定要有过人的智商、情商、以及高超的统治艺术才行,必须能够慧眼识人,能够通过高超的权术手腕来驾驭群臣。
好在,清朝的皇位继承方式与汉人不同,它们不像汉人那样在立太子时,“以长不以贤”,而是“以贤不以长”,也就是在众多的皇子当中选拔出一个身体最好的、能力最强的、心眼最多的、精力最充沛的,让他们来继承皇位,从而保证皇帝的质量合格、性能可靠,不至于越来越烂,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像汉人那样,不管嫡长子是个能人还是个傻逼,都把太子的位置传给他,让他祸国殃民。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清朝的皇帝基本没有出现太大的草包,特别是像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大能人,文韬武略,雄才大略,奸诈无比,粘上毛比猴都精,这在客观上也维持了军机处模式的存在。如果像汉族王朝那样,过不了几代就出现一堆昏君、暴君、或者懒蛋君主,那么几茬君主之后,必然又会回到君权与相权相争、内朝与外朝循环的老路上去了,总也跳不出这个历史的怪圈,仍然在原地打转转。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做一个总结。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6)

所谓的宰相,其实是对中国古代郡县社会那些辅佐帝王、统率群臣、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一种统称或者俗称,并非指代某个具体的官名。他们在各个朝代,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称呼。比如,汉代称“丞相”,魏晋南北朝时期称“秘书令”、“尚书令”,唐代称“中书门下”,宋朝称“平章事”(参知政事),明朝称“内阁首辅”等等。但是,不管哪一种,他们的职能和作用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用来辅助君主持政务,统率群臣的官僚长,属于官僚集团的总头目。当皇权产生时,相权也应运而生,与之相生相伴,直至海枯石烂,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政务繁杂的国度里,就更是如此了。宰相这个职务不可或缺,几乎成了一种标配,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历朝历代都无法逃脱这个规律。
当然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从古至今,宰相一直扮演着皇帝特别倚重又最为忌惮的双重角色。
一方面,宰相统领群臣,处理政务,是皇帝行使权力不可或缺的最主要帮手;另一方面,宰相又是国家的“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谋权篡位比其他人方便得多,所以,经常被帝王视作最大的威胁。
所以有史学家说,中国二千多年的郡县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史。如果宰相对皇帝忠心耿耿,那么皇帝的权威将得到极大保障;如果宰相对皇权有“想法”、想取而代之,那么对于皇帝将是极大的威胁。但我个人并不十分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皇权与相权本来就是同源的,相权是从皇权里分出来的,皇权与相权的争夺本身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与其说这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度史是一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史,不如说它是一部皇权对相权不断侵夺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皇权专制程度不断加深、相权和臣权不断衰弱的历史。
皇权在一步步在加强,相权在一步步在削弱。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547)

要知道,相权本身就是从皇权派那里生出来的,属于皇权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并不对等。不管宰相的身份有多高贵,能力有多强,精力有多旺盛,他都属于皇帝打工仔的范畴。皇帝需要他时,就把他召唤出来,如果不需要,完全可以把他一脚踢开,然后再选拔一个。皇帝和宰相的关系更像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他们共享着一块儿权力大蛋糕,当皇帝聪明能干、精力充沛时,相权就会被侵夺的多一些;当皇帝愚蠢或者昏庸懒散时,相权就会被侵夺的少一些。但是,从历史的大趋势看,从秦朝到清朝,相权一点一点地被削弱,皇权一点一点地被加强,期间虽然偶有反复,但毕竟不是历史的主流,等到明清时期,相权已经完全制约不了皇权。
当然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秦汉的时候,是独相制,也就是只有一位宰相。宰相的权力巨大,大到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礼。而皇帝对于宰相必须礼遇有加,给予他们很高的职称和待遇。比如,秦汉时的宰相可以“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也就是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殿,还不用走小碎步以示恭敬。实际上,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皇权一直受到相权的极大制约,皇帝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够干什么,宰相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当然了,遇到霸气外露的皇帝,再好的制度也形同虚设。比如说汉武帝,与他共事的十多位宰相几乎没有一位有好下场,要么被罢黜、要么被杀掉,几乎无一善终。

楼主:一阵疯818

字数:3043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31 05:42:38

更新时间:2019-06-03 15:20:02

评论数:118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