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历史的侧面》【连载】 ——关于两千年来中国“社会制度”演变的那些事儿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34)

在论战当中,郭沫若不仅有参与论战的派别出来反对他,就连一些不参与论战,只是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出来反对他,甚至在“新思潮派”内部,也很少有人支持他。比如,赞主张“西周封建论”的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这几位大神,都不同意郭沫若的观点,都觉得郭沫若的观点纯属扯王八蛋,根本经不起学术的推敲。自己这一派虽然赞成“西周封建制”,但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革命环境里做出做出的一种无奈的折衷。可是他郭大文豪是个什么东西,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确定不是出来搞笑的?哈哈!
所以,等到郭沫若的封建观一出来,大家都像躲瘟疫一样唯恐避之而不及,生怕和他有什么瓜葛,都刻意和他保持着距离。
一般来说,文人墨客之间参与论战、吵架,相互之间进行学术交流,很少有因为情绪激动而粗口骂人的,最多也就是动一动嘴皮子、喷一喷口水。比如,在此次论战当中,那些参与论战的各方虽然观点不同、立场相异、论证的方法也千奇百怪,但是大体上还是保持了学者应有的姿态和风度,以互相尊重为主,学术切磋为辅。
所谓:我可以不支持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发表观点的权力。
但是,到了郭沫若这里不一样了,情况立马发生了逆转。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35)

可能是因为郭沫若的理论太奇葩、太无厘头、也太让人难以理解了吧,很多人实在看不下去,纷纷站出来声讨,结果招来骂声一片。比如,一向以温文尔雅著称、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看郭沫若的奇谈怪论之后,就禁不住就爆了粗口。他评价郭沫若说,你那个“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的”观点,是一种“迷误见解”,“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83】
所以说,在当时的学术圈子里,郭沫若就像一只跳梁小丑,猖狂捣乱而又成不了气候。同时在另外一些人眼里,郭沫若又像一个学术界的滑稽明星,被大多数人看不起。所谓,光着屁股拉磨,转着圈地丢人。
然而,就在这骂声一片当中,这个最荒谬、最胡扯、最瞎掰、也是最不被学术界认可的奇谈怪论,却最终成为日后几代中国人关于“封建”概念的终极认知,也成为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研修的内容,并左右了大陆学界好几十年。
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梁漱溟(1893-1988)
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36)


“封建”概念的最终厘定

“决定大陆后来几代人对中国历史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并不在上海的阁楼上,而在延安的窑洞里。

——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37)

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黄河不是尿的。“秦清封建”这样的奇葩怪论能够最终成为今人广泛的“共识”,也不是在一天两天之内就形成的。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封建”一词的百年误读,还要以更宽广的历史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
有证据表明,最早将“封建”概念进行“泛化”(冯天瑜语)处理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人之一——陈独秀(或者和他同一批次的人)。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寻找治国救民的大道理,而不断地上下求索。
在他们中间,有的人到西方世界去寻求答案,有的人道东洋世界去寻找真理,还有一些人立足于本国现实,到中国历史里去寻求线索……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有一段时间流行出国热,也就是到西方先进国家去寻找强国救民之法。当时有去西洋的,也有去东洋的,去“西洋”就是去欧美;去“东洋”就是去日本。
当时留学日本可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凡是家里有点闲钱、又不事生产的官宦之家或者土财主,都会派出一两个儿子到外国去学习深造,即使学不着什么,就算镀镀金也行,似乎镀金回来之后就与众不同了似的。而作为其中优秀分子的陈独秀自然也没能够免俗,从1901年开始,他曾五次东渡日本参观,游学,访问,希望能悟出强国富民的大道理。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陈独秀(1879—1942)
革命家、启蒙思想家、新文化运动发起者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38)

陈独秀留学日本期间,正好赶上日本“明治维新”末期、以及“大正盛世”前期。当时的日本刚刚结束封建时代,正要踏入近代的门槛。一切都在除旧迎新,改弦更张,打倒旧事物,建立新制度。关于日本的“封建制”,我们在后边会单独列出一章,专门探讨这个问题,这里只简单说明一下。
要说起日本这个国家,人家的古代史可确确实实是封建的。这种封建制度,可不是中国“秦朝至清朝”那种转了义的“封建”,而是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封建(“feudalism”)、以及中国西周时期的那种封建(“封邦建国”)。
他们都是在一个“共主”之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级封君虽然对上级称臣,但在自己的封地内部却是绝对的主人,享有近乎独立的自主权。他们和“共主”一起组成一个结构松散、相互独立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与中国秦朝之后的那种“郡县制度”完全不同……
正因为如此,明治时期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在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后,惊奇的发现,日本的古代史与西欧的中世纪居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所以,他们普遍认为:
“我国的封建制度与前述欧洲诸国的制度酷似。”【84】
而旅居东亚多年的英国外交家欧卢柯库(阿礼国)在对比了西欧、中国、印度、以及日本社会的差异之后,也认为:
“日本人及其生活实态,与数世纪的前欧洲相似,与欧洲过去的封建时代的特征相似。日本史上的封建制度,其主要特征与欧洲封建制度大体一致。”【85*欧卢柯库•《大君の都》】
另外,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被称为“东洋的卢梭”的中江兆民、以及著名的哲学家西周(姓西名周),都有过相似的论断。
特别是这个福泽谕吉,他是幕末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不认识他的人可以到一万元面值的日元上去找)。这位“明治时代最伟大的功臣”,据说平生有两大志愿【86】:
一个是将日本国民从西方列强的压迫当中解放出来;一个是将国民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
所以,他们在翻译由西方传播过来的“feudalism”一词时,将它与“封建”一词相互对译,也就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86】。
后来,这种对译方式,又经过一批旅日留学生的示范作用,反向传播回国内,从而形成“封建”一词百年误读的另外一条线索。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福泽谕吉(1835~1901)

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39)

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确实是封建的,而日本的“主从封建”又与西欧的“契约封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当时日本的很多思想家,纷纷仿效法国的启蒙运动,将过去的、腐朽的、落后的制度、观念和习俗都笼统地称之为“封建的”。
比如,“开国”就是先进的,“锁国”就是封建的;“立宪”就是先进的,“幕藩”就是封建的;“喝咖啡”就是先进的,“吃大蒜”就是封建的,咳咳……(最后一个是我瞎编的)反正这样的论述在当时的日本到处都是,泛滥成灾。
而当时旅日的中国留学生,包括陈独秀在内,显然是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认为新的事物都是先进的,旧的事物都是封建的。等到他们回国之后,又将这股风气带回到国内,由此也开启了“封建”一词滥用的先河。
在一定程度上说,“封建”一词本来起源于中国。传到日本后,又被日本的思想家用于修饰“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社会。等到日本打开国门以后,发现自己古代的政治制度居然与西欧中世纪的“feudalism”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所以,他们索性将两者相互对译,从而形成了日本近代的“封建论”。
比如,日本学者安藤彦太郎就说过:“封建”一词,在中国本来是指存在于诸侯林立的周代制度,从秦始皇推翻周朝,废“封建”、置“郡县”以后,一直到清末,中国大体都保持着“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在日本也使用封建一词,所以在进入明治以后,这个词就变成了“feudalism”的译词,这也是极其自然的。……明治以后,这个“封建”又通过留学生反向传回中国。……等传输中国以后,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氛围里走进了意义误区。【87】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0)

你看,在日本那些学者看来,中国秦汉以后的政治格局也不是什么“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诸侯割据、封臣林立的中世纪欧洲,也不同于庄园领主、大名武士雄峙的中世日本,更有别于种姓分明、土王如云的印度。
如果仅就政府官员而言,封建制的中世纪西欧以及日本,采用的都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世官),而中国自春秋以后,封建制度就逐渐解体了,与之相对应的贵族阶层也逐渐消失,管理社会事务的不再是世卿世禄的贵族阶层,而是出身于平民的官僚阶层,而他们奉行的,是非世袭的“官僚政治”(流官)。
可是,当时的旅日学生并没有考虑这么多,想当然地认为旧日本是封建制,那么旧中国也应该是封建制,比如说陈独秀。
陈独秀在1915年结束了最后一次游学之后,回到了上海,开始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前身,后来编辑部迁到了北平),扛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从该刊发行之日开始,陈独秀就不断撰文,号召新时代的新青年们要有“进步的”、“进取的”、“实利的”、“科学的”新精神,反对“奴隶的”、“保守的”、“锁国的”、“虚文的”旧精神……
同时,他将这些陈腐、落后、保守的旧精神统称为:“封建制度之遗”【88】。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0)

很明显,陈独秀此处采用的“封建观”是从日本那里copy过来的,只不过copy的不那么地道,只拷贝了原文,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进行严谨翔实的理论推敲,想当然地认为近世日本是封建社会,那么我们中国也应该是封建社会。
可是,人家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的的确确是封建的,关于这一点毋庸置疑,举世公认。可是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自秦汉时代开始,封建时代就已经基本结束了,“郡县制”逐渐占据社会的主流。要想在近代中国去干一件“反封建”的事儿,这就好比让关公让去战秦琼,让老虎去咬恐龙,就算你胃口再好,牙齿再锋利,也无处下口、无的放矢,既找不到目标,也寻不着对象,除非发生穿越类的灵异事件。
可是,陈独秀这一伙人偏偏没有考证这一段历史,或者一时心急,犯了主观主义错误,想当然地认为近代日本在反封建,那么我们中国也应该反封建;近代日本将落后的、陈腐的、反动的旧事物都归结为“封建之遗毒”,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将本民族一些落后、腐朽、保守的旧精神,归类于“封建”的范畴。
然而,这样的提法听起来振聋发聩,却一点也经不起推敲。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封建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到了近代又何来封建之有?
如果按照陈独秀他们的说法,“封建”就相当于一个大箩筐,什么历史破烂都往里装。甭管什么礼教、迷信、专制、贞洁牌坊、裹小脚之类的历史垃圾,都一股脑地塞进这个破筐里,然后再用“封建”一言以蔽之。于是乎,“封建”一词就成了落后、腐朽、反动的代名词,满满都是血泪,这让消失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情何以堪啊!真是躲在坟墓里也躺枪。
后来,这股思潮又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而甚嚣尘上,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泥石流,席卷了整个思想界,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就信了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1)

好在,陈独秀并非迂腐之人,在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对,于是果断放弃了。从此之后,在陈独秀的言论和著作里,你再也寻找不到有关“反封建”的内容。
而陈独秀不在意,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学术大咖们,就更不在意了。比如,同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等人,没有一个人赞同这种时空错乱的封建观。
比如说鲁迅。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五四”时期写了很多白话文小说、时政评论和杂文,主要谴责的对象是“吃人的礼教”、虚假的“仁义道德”,还有以男人为中心残害女性的“节烈观”等等。但是,在他的著作里,你永远也找不到有关“反封建”之类的字眼,也从未遇见过他将“封建”一词冠在任何名词的前头(鲁迅不赞同“半封建社会”这样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有一位网络喷子(如果当时也有网络的话,后来经过考证,此网络喷子正是郭沫若)骂他是“封建余孽”,而鲁迅先生则以“封建的”反唇相讥【89*鲁迅《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比如说吴虞。
吴虞这个人当年可是和陈独秀齐名的人物,他们二人被胡适称为“近年来攻击孔教最有力的两位健将”。
在吴虞异常激烈的“批孔反儒”言论当中,从未遇见过他有任何“反封建”的主张,也从未听说过他有任何“反封建”的口号。他终生批判的目标其实只有两个:
一个是“吃人的礼教”(家族制度);
一个是官僚“专制”!
比如,他曾经说过:
“天下有二大患焉:曰君主之专制;曰教主之专制。君主之专制,钤束人之言论;教主之专制,禁锢人之思想。”【90*吴虞•《辨孟子辟杨墨之非》】
吴虞这里所说的“君主”指的是专制的皇帝或者“专制帝制”,而“教主”指的是残害人民思想的儒家学说。反正在他的著作里,通篇你都找不到“反封建”之类含糊的字样。
再说李大钊。
李大钊与陈独秀素有“南陈北李”之称,但他与陈独秀这种“封建”观也保持着刻意的距离,从不趟这趟浑水,一直将“封建”和“郡县”做必要的区分。比如,他在翻译介绍唯物史观时,曾经说道:
“谓最近数世纪间的法国历史,不外封建制度与产业的竞争,其争以大革命期达于绝顶。”【91*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里的“封建制度”,很明显指的是西欧中世纪那种封土封臣、采邑领主的封建制度,而不是“秦至清”这种似是而非的“封建制”。可以说,在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当中,从未偏离过“封建”的古典含义。
……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2)

然而,这些所谓的网络新词,一点也经不起推敲。
比如,封建地主——在封建时代里压根就没有地主。
因为在封建制里,土地都是“王有”的,都是上级领主分封给下级领主的封地或者采邑,不得私自买卖(你就是想卖,也没人敢买)。而地主这个东西是在郡县制建立以后才出现的新鲜物种,他们既不是诸侯,也没有封地,他们的土地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种商品,可以显示一下自己的经济地位,而不能彰显自己的政治地位,更不是身份的象征。
比如,封建专制——“封建”和“专制”其实搭不上边儿。
因为他们两个是截然相反的东西,相互冲突,互相矛盾。关于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因为“封建”代表着分权,“专制”代表着集权;封建是“封邦建国”,专制是个人独裁;封建代表着权力下放,专制代表着权力的集中……
可以说两者的基本含义是完全对立,互不相干的。如果非要把两者捏在一起,那就相当于说一个男人是“女”人,一个公的是“母”的,那么到底是男是女、是公是母的呢?
不知道。
难道是人妖?呵呵!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3)

再比如,封建包办婚姻——实际上在封建时代婚姻不怎么包办,除了贵族之外,平民百姓的婚姻很少受到礼法的约束,人们的性观念非常开放。比如,孔子他老人家就是“野合”而生的,也就是孔子他爹(叔梁纥)拉着孔子他妈(颜徵在)到树林里去嘿咻,最后嘿咻出孔子。
据说这种开放的性观念一直持续到汉唐时期。汉朝时的女人可以单方面提出离婚,唐朝的寡妇可以再嫁,五代的夫妻并不是什么同林鸟,大难临头倒是可以各自飞,在敦煌的文书当中,有很多是关于离婚的文件。在宋朝之前,鳏夫可以再娶、寡妇也可以再嫁,这都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儿,没有人会感觉大惊小怪。特别是到了大唐盛世,唐高宗娶了自己的后妈武则天当皇后,唐玄宗娶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做贵妃……
这些事情如果放在宋朝之前,压根就不算事儿。在时人眼里,这些趣事顶多算是皇家的八卦新闻,如果有哪位大臣像明清的“理学家”那样,拼死阻拦,要求皇帝遵守礼法的约束、不要坏了“人伦大妨”,乃至以死抗争、最后命丧黄泉,那纯属缺心眼。
至于封建皇帝——这个就更扯淡了。
因为在封建时代压根就没有皇帝。夏、商、周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称作“帝”、或者称“王”,在各个诸侯国内,一般称“公”、或者“侯”。而“皇帝”这个称呼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被秦始皇发明出来,在此之前没人知道“皇帝”是个什么物种。
这又何来“封建皇帝”一说?
……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4)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种“封建X”体的说法长期熏染着中国人民,广大人民群众也逐渐习惯了这种称呼,甚至把它视作天经地义的东西,这也无怪乎当时著名的学者张荫麟先生无奈地指出:
“‘封建’一词常被滥用,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在这个社会里,凡统治者皆是地主,凡地主皆统治者,同时各级统治者属下的一切农民非农奴即佃客,他们不能私有或转卖所耕的土地。照这界说,周代的社会无疑是封建社会。而且,在中国史里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社会。”【92】
而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Fairbank)则说的更加直接,他说:
“(到了近代中国)‘封建’放佛成了骂人的字眼,可惜它缺乏明确的含义”。
……
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封建”一词逐渐成为代入受过的替罪羊,满满都是血泪。别说了,让“封建”再哭一会儿。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张荫麟(1905-1942)
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有“史学界的莫扎特”之称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

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汉学家、历史学家,“头号中国通”。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5)

而这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而又不置可否的说法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爆发。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一大批革命志士不得不返回书斋,重新探索强国救民的大道理。
一般认为,陶希圣和郭沫若两个人共同点燃了论战的烽火,而论战的主要阵地除了他们本门派的喉舌杂志之外,还有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93】,以及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杂志。至于参加论战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有思想有见地的大学教授、以及学术上有造诣、在所属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权威,还有一些留学海外的学者(包括一些流亡于国外的学者)。
由于他们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经历不同、在学术上的造诣也不同,使得他们的观点经常发生碰撞。而在辩论的过程中,言语上的冲突和措辞不当又会导致政治上的撕B大战,经常出现“各位战士,你来一拳,我来一脚”的情形【94】。其中还夹杂着党派纷争、宗派倾轧、政治分歧、思想论辩、学术争斗、乃至人身攻击,情况非常复杂,场面热闹至极。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6)

如果从地域分布上看,这场论战主要发生在上海,但是,全国的学术单位都有所参与。
据说,当时的情况是:
当某一个团体邀请某一位专家学者上台演讲,如果他认为中国社会(秦至清)是封建社会,那么反对派的听众立刻会拍桌子、扔椅子。如果他一开口说是资本主义社会,那么另一边的反对派也马上会回以相同颜色,进行反击。论战当中,多方论点互相论辩,唇枪舌剑,以至于互相讥讽,相互嘲笑,有时候还有谩骂情况出现,比如严灵峰就说过:“‘骂人’非我目的,但有时候遇到混蛋的‘理论’,大有非‘骂’不可”【95】。
不过,此次论战大体还是在学术的范围内进行的,虽然有的时候言语过激了一些,行为失当了一些,但大体还没有超出学术的范围,直到那个最奇葩的理论出现,彻底改变了“封建”一词的历史走向。
楼主:一阵疯818  时间:2019-06-03 15:20:02
《历史的侧面》(147)

1930年,郭沫若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在这本书里,郭沫若一改往日“新思潮派”学者的含蓄和隐晦,直截了当的断定:
“中国社会固定在封建之下已经两千多年”了,封建制度以前的社会史料,都被其他文人“湮没,改造,和曲解”了。并且认为,周王室东迁以后(也就是从东周开始以后),“中国社会才由奴隶制转入到封建制”,而“春秋的五伯,战国的七雄”“才是真正的封建诸侯”……“后来秦统一天下以后,在名目上虽然废封建而为郡县”……“但直到最近的几百年封建制度一直岿然不动”。
为什么岿然不动呢?
当然是因为秦始皇变性啦!
啊不,是因为秦始皇变身啦!
在郭沫若看来,秦始皇与其说成是“废封建,置郡县”的法家皇帝,不如说成是“完成了封建制的元勋”,从而完成了一次历史性大翻案。与此同时,郭沫若还认为,西周时期根本不是封建社会,而地地道道的奴隶制社会,所谓的封建社会其实“是在秦朝以后”。另外,郭沫若还不承认“井田”制的存在,质疑“五侯”说(公侯伯子男),抨击“王有”论,顺便还把王国维、罗振玉、胡适等史学大师狠批了一顿,说他们是一些“只会整理史料”的家伙,根本“摸不到边际”……

楼主:一阵疯818

字数:3043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31 05:42:38

更新时间:2019-06-03 15:20:02

评论数:118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